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三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x 页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三
 易学源流
  
无极
无极者。太极之始也。以三才言之。则混沦之初。胚胎之前也。以人之性情言之。则喜怒哀乐之未发也。尹氏所谓钟不撞时。声固在者也。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29H 页
太极
太极者。太上而至极之谓也。其体则道也。即所以一阴一阳之道也。太极阴阳非二也。有太极则便有阴阳。盖圣人就阴阳上。移上一步说出来者也。如周子就太极上。移上一步说出无极者也。盖自人人物物所本于天者而言之。则为统体之太极。自人人物物所受于天者而言之。则为各具之太极。其理固在于阴阳未分之前。而亦未尝不在于阴阳既分之后。可见太极之无所不在矣。以在人者言之则心而已。
两仪
两仪者。不特以理之显然易见者言之也。以事物言之。则事为太极。而既有其事。则其事有本末先后及闻(一作閒)忙久速。物为太极。而既有其物。则其物有上下左右及大小精粗。所谓太极生两仪。以形声影响言之。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29L 页
则形声之在乎此者为阳。影响之应乎彼者为阴。此以彼此主客而言之也。然形与声重浊。影与响轻清。则又可知重浊者为阴。轻清者为阳。此可见阴阳互藏之妙矣。阴先于阳者。盖以阴生于天。阳生于地也。何以谓阴生于天。阳生于地也。天固是阳也而覆乎下者。果非阴耶。地固是阴也而载乎上者。果非阳耶。知乎此。即可知姤之生于乾复之生于坤矣。以其前乎四象。故谓之仪。即所谓有仪可象也。圣人取象之义可见矣。
四象
以两仪上。各生一奇一偶而名之也。朱子说尽之矣。
八卦
以四象上。各生一奇一偶而名之也。然八卦既画之后。四象之名犹在矣。乾兑中下二画皆阳。则为天四象之太阳。艮坤中下二画皆阴。则为天四象之太阴。离震下画为阳。中画为阴。则为地四象之少阴。巽坎下画为阴。中画为阳。则为地四象之少阴。此朱子称伏羲说者也。至于邵子称文王说。则以乾兑离震为天四象。而以太阳为乾。太阴为兑。少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30H 页
阳为离。少阴为震。以巽坎艮坤为地四象。而以少刚为离。少柔为坎。太刚为艮。太柔为坤。此则当考。○说卦有父母男女长中少之称。此盖圣人自下逆看而言之也。与朱子所称伏羲说当并行。而世之人或有但知震巽之为长男长女。而不称其为少阴少阳。但知坎离艮兑之为中男中女少男少女。而不称其为少阳少阴太阴太阳。可笑。
十六卦三十二卦
  已有朱子说。
一者数之始也。水者五行之初也。其体则外虚而内实。故其理可以贞而复元。其位在子。即天开于子之理也。以文王卦辞考之。独于坎卦言心。岂非以人之心法当以诚实为本耶。佛氏之道。专尚虚无。而诸寺佛像。皆以手指为坎中连之状。所以说心说性。近于吾道者。盖以是耳。坎之对即离也。离虽有文明之象。而文明之气。从何而出耶。都是出于坎之中实而已。圣人之和顺积中。英华发外是也。故圣人于乾坤之下。受之以屯。屯之外体之坎。乃阳之含于中者也。内体之震。乃阳之发于下者也。故屯之下。又受之以蒙。蒙之九二上九。乃屯之初九九五之上升者也。此可见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30L 页
阳德之含于中者。方可上升。苟有阳德之含于中。则何事不做也。至于离卦则气焰虽著于表襮。而其中未免柔暗。故理当受制于坎。适足为畜牝牛之象而已。盖离之二阳。其气分析。未免使一阴用事于中。坎之一阳。其气专一。圣人以𥳑制繁之道。莫切于此矣。故君子当可喜可怒可惊可忧之地。此心安静。少无挠夺。是则可谓有得于坎之理矣。然若专取文明则莫尚于离。人君南面而治。乃背坎向离之义。而乾刚之理。不外是矣。
  问。说卦言八卦之理。皆以后天言之。如以纯乾言之。无辟于正南本位欤。
不有先天。则后天之理从何而出耶。盖先天为体。后天为用。圣人之意。特据其用处言之。而先后天未尝不互言之耳。乾为父坤为母。则当于乾坤否泰等卦言父母。而乃于蛊之爻辞及家人之彖传言之。盖蛊之外体之艮。为后天之乾。内体之巽。为后天之坤。则乾父坤母之象。岂非在于艮巽耶。家人之内体之离。即先天之乾也。外体之巽。与蛊之内体同。家人之言父母。亦以是也。震为足。故噬嗑初九言灭趾。此则可见震为足之理。而贲之初九言贲趾。此可见贲之内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31H 页
体之离。为后天之震。而其互卦亦为震故也。乾为木果。而剥之上九言硕果。亦可见剥之外体之艮。变为乾也。艮为蓏果。而姤之九五言包瓜。姤虽无艮而可见乾在艮之本位矣。以此例推之。他卦亦然。
  问。易之四德。有并言之者。有单言之者。或有一不提说者何欤。
文王于乾坤。言元亨利贞。而夫子以元为四德之首。则惟乾坤可以当之。故于乾曰乾元。其下屡称之。以见元之理尤在于乾。而于坤则但为一称坤元。夫子之以一仁字。未尝轻以许人。即此意也。屯以下言元亨者凡七卦。(屯,大有,随,蛊,临,升,鼎。)此皆大亨之谓。而非元而且亨之谓也。至于亨利贞。则诸卦或单言之或并言之。三者之中。未尝无元之理。而不过得其一端。故不得言之耳。观,晋,夬,姤,艮五卦。则所以为利贞之理。煞有未尽。故只言于爻辞。睽,井二卦。则以序卦考之。睽为蹇难之初。井为变革之初。元以致长人合礼和义干事之道。故无有提起其一端。而其理则未尝有息矣。
自古学易之士。或有其说稍精。则人之爱慕之者。辄曰自今以后。虽朱子复起。更无可言。此甚可笑。易道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岂可易言哉。况仁智之见。各有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31L 页
不同。伏羲之后有三易。朱子之前有邵程。旨意虽殊。其为至理所寓则一也。以乾之文言言之。元亨利贞。乃乾之四德。而本义以为大亨而利于贞。盖以易理乃阴阳也男女也善恶也吉凶也。只是两涂而已。故本义云然。与文言之言。虽若燕越。而经文既未尝只曰亨贞而曰元亨利贞。则可见二者之分而为四。四而还复为二。以此可知两仪四象之非是各物。凡若此类。不一而足。朱子尝言书不尽言。图不尽意。意趣之必待后人而发明者何限也。其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者。自当有之。如星历律吕算数。固是正理。而去经文稍远。自非才智过人。精力有所不逮。至于医药卜筮。推步修鍊。相人相地。谈命射覆之类。不可谓全无此理。而去经文益远。非学易者之所可尽解。徒费精力。而毫釐不慎。必为妖邪。惟从事于经学。则可以传之无弊。虽不中不远。夫子所谓可以无大过者此也。虽然理无一定之方。又无一定之体。无处而不在。无时而不变。然则虽以周易之周字。看作周遍之义。恐无不可矣。苏氏曰。凿井得泉而曰水全在是。岂理也哉。此虽主言鬼神。而鬼神之理。果非易理耶。传义之外。诸书之可备一说者何限。而生长海隅僻乡。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32H 页
恨未得遍看而参考于传义耳。盖闻象南方大兽。中国人未见其形而见其像。故物之似者。谓之像。必有大眼目大力量。如朱子然后。可谓洞见象之全体。而痴人之学易则见东头而不见西头者有之。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者有之。如于暗中摸象之鼻而以为象如杵。摸象之耳而以为象如箕。虽未见象之全体。而比之于不知象之一体者则有间矣。若使鄙说有类于此则幸矣。
坎卦说
八卦之中。乾坤坎离为四正。非特以先天方位也。可见卦体之最正。而其中坎卦非但形体甚正。可见阳刚之德。充实于阴柔之中。是故以其体则以乾之中爻。含包于坤之中。非若乾坤之纯阴纯阳。亦非若离之外虽刚明而内实柔暗。以其象则为天一之生水。而又如草木果实之含芽于其中也。以其位则在于先天正西而为地道之尚右。在于后天正北而为北辰之居其所也。离之对照则不以先后大而有改矣。又以坎中而取其精微之义。则六画卦之上下皆阴而中有阳爻者。可以当之。一爻之中连者。师䷆,谦䷎,豫䷏,比䷇也。然师之阳居于一阴之上而压于四阴。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32L 页
可知有忧。豫之阳在于二阴之下而乘三阴之上。可知为豫怠。比之阳戴一阴而乘四阴。可知亢极。惟谦之阳处于三阴之下而临乎二阴。故为受益之象。二爻之中连者。升䷭,小过䷽,萃䷬也。然小过二阳。连跨于上下卦交午之地。所以名小过。萃二阳处于亢极。与比之九五同。惟升之二阳。下而主于二三两爻。其为积小成大之意可知矣。三爻之中连者。咸䷞,恒䷟也。四爻之中连者。大过䷛也。咸三阳所处。亦亢乎君位。与萃卦同。惟恒之阳虽稍尊而能避君位。可以见含包之适中。此恒卦所以在于六十四卦之中央者也。方图横图及经文同。孟子所言恒心。恐是以此而言之耳。大过之阳太多。所以名为大过。圣人大过人之事。岂人人之常常可行乎。以君子之随处行事言之。则诸卦诸爻虽各有所用。而以常时心法言之。则当取坎之外虚中实。而于六画之卦则尤当以谦,升,恒三卦为正。故诸卦彖辞之言心者。惟是重坎。而又于坎字上。特加以习字。大象又以常德行习教事言之。可见其为一心上常习之义矣。彼佛指之坎中连。盖有取此。而但未知于六画卦之取象。如余所言否也。大抵常时心学。必用此象然后可以用。诸卦诸爻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33H 页
之象。其所以各有所用。则每卦每爻。皆有所系之辞。且有系辞上下及诸传。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三
 易学记疑
  
河图洛书
河图洛书象五性之图
삽화 새창열기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33L 页
若曰仁体至大。非礼无以有仁之施。非信无以有礼之实。非义无以有信之著。非智无以有义之藏。则固合于五行相生之序。然亦不可以一个信字而偏属于礼与义矣。如五行虽曰火生土土生金。而水木之生于天一天三者。莫非成于地六地八。则可知五行之皆依于土矣。岂必以土之理偏属于火与金乎。
余观佛氏圆觉经。首揭易之乾卦。可见异端之亦有取法于吾道。而但四端中一个智字。以信字代之。以證元亨利贞之理。而其下乃曰不言智智在其中。噫。夫五性之信。犹五行之土。非仁义礼智之外。别有一个信也。只是仁义礼智之实而已。若以为性中之一限。是乃舍仁义礼智而为架虚凿空之说。乌在其为真实底道理乎。若夫智之为四德之终者。此乃冬为四时之终。贞为四德之终之理也。以河图言之。始下次上次左次右。以入于中而又始于下下者。此以生出之序言之者也。始东次南次中次西次北。左旋一周而又始于东者。此以运行之序言之也。夫运行之始于东者。四德之以元为始。四时之以春为始之理也。生出之始于下而既已一周。又始于下者。四德之贞而复元。四时之冬而复春之理也。是故经传中。固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34H 页
多有先言智。又多有单言智。此则河图生出之序。自下为始之义也。若必欲以智为重。则如此说去可也。今乃拖入于兼该是性之科。有若吾儒之说了信字然。然则河洛之一六水五十土。其将易其本位耶。此辈说性之误。可见矣。然自古斥佛者。未有以此论之者。其以不足论而不论之欤。抑亦已有定论而余未及见之欤。姑记之以示学者。
 更按乾之文言。以元亨利属之仁礼义。而至于贞则只曰贞固足以干事。未尝以智字当之。至其末章。知进不知退云云。凡有七知字。未济上九之象传。有不知节之知字。然此乃智之用也。非指智之本体也。诸卦之大象传。亦有言仁礼义信而未有言智字者。盖周易固为大道之原。而自是领在卜人者也。系辞所谓人谋鬼谋。百姓与能者是也。如左氏所记凡言卦象之灵异者。岂必皆成德之君子哉。圣人之意。实欲使仁义为知。则节文此二者。信则只是真实此二者。无所事于智。而以戒不智者自以为智。以致拒谏而偾事。惟系辞乃有并言仁知。或是以在于逐卦著说之外而然欤。然圣人以智为戒者多矣。中庸既以人皆曰予知为戒。而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34L 页
其下曰舜其大知也。孟子曰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于知矣。其意盖曰必如舜禹然后。可以用智矣。然舜禹之智。只是好问察迩而已。只是行水之因其本性而已。何尝有用其所智。自以为智哉。贞一字之不以智言之者。此又一义也。先儒以中庸为中周易。孟子为善用易。岂不信哉。文言及大象之不言智。意盖如此矣。彼佛者不知此意。乃曰不言知知在其中。又以大象之有信字。乃以属之四德之贞。然则信之与仁义礼自分为各项条件矣。其所言一信字。指何者而谓之信耶。其归于虚无寂灭也宜矣。○或有为佛氏之说者曰。贞字是贞固之义。则恐是近于信。不成为知字之义。余曰。佛氏之误看贞字。抑有其由。请劈破原头而言之。夫九九之数。合为一千一百五十五。自九以下诸数。无不有一与五之相合。至于二二一一。虽若非五。合之则便为五。一与五之相合。盖如此矣。故河图中央之北方一数。先出于北方。与中央本数合为六。此乃水之所以生于天一而成于地六者也。五数先出于北而为六。故东西南之二三四。无不合以中五而为七为八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35H 页
为九。至于洪范则专出于洛书。五皇极极言皇之建极。而坎一先得中央皇极之数而为五行之位。坤二为五事。巽四为五纪。离九为五福。又兼以六极。六者北方之数也。可见坎离相对之理。而离为先天之乾。乾为君。故兼以福极之权。此乃乾位六三德之申言威福玉食者也。艮位八庶徵之所以申言王省卿士庶民者也。兑七为稽疑。其数卜五占二。卜五者中央之五也。占二者五事之在于坤二者也。艮八为庶徵。其恒咎亦各有五。惟乾六之三德。震三之八政。虽皆非五。乾得六画之理而为老阳。居于西北最尊之地。震得三画之数而为长男。居于正东生物之地。且夫德之有三。即爻之有三也。政之有八。即卦之有八也。故与他方自有所迥别。而六三三八之中。未尝无一与五也。坎一之位。固已先得中央之五。而其实则四正四隅。何莫非中五所出之位也。且一数之出于北方者为水。水之理周流无滞。则智于四时为冬。于四德为贞而已。彼佛者盖于九九之数则误看一与五之乘除于千百十。于河洛则误看中五之先出于北。于经文则误看其只言仁义礼信。而不知贞固乃所以为智也。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35L 页
(缺)上经临观之反对也。离体之在于晋,明夷则与上经之同人,大有为正对。且与坎体之在于需,讼,师,比者同例。而但水之于天九地十则有受生受克之理。火之于天九地十则有生之克之之理。所以不同矣。家人,睽亦有离体。故受之以有坎之卦。以示相克之理。蹇解是也。损益则乃咸恒之反也。盖艮四兑一之于乾九坤六。震二巽三之于离八坎七。其理相须。故先之以咸恒。而咸之互为姤。恒之互为剥。继之以损益。而损之互为复。益之互为夬矣。至于夬姤之为原卦者。上经剥复之对也。而夬为老阳之一九。剥为老阴之四六。一阴一阳之发于姤复者。乃先天之理。而先天则震为少阴。巽为少阳。而八卦次序则震为长男。巽为长女。两皆有说。而序卦则谦之矣。艮,兑,坎,离亦有此例矣。历萃,升,困,井四卦而至于革鼎。则地四之金为革之外体。地二天七之火为其内体。又为鼎之外体。而内体则地八之木也。且革之互体为姤。鼎之互体为夬。则正与屯蒙为反对。首尾相应而其内外体者也。若只以震之一卦言之。则震在三八木之位。而三者爻之数也。八者卦之数也。三八又为二十四。二十四者八卦爻画之数。而方位之二十四。节候之二十四。皆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36H 页
合此数。木之理又自下而上。则爻之逆看者。即此理也。然则震者非但为八卦之主。乃六十四卦之主也。与元之统四德无异。而形而下者谓之器。则以震为主器之长子者。恐是指此理而言之耳。震之彖辞所谓以为祭主。丰之爻辞所谓配主夷主。皆与主器之主字。同一其旨矣。兑之下。受之以渐归妹。此二卦为反对。而渐之互为未济。归妹之互为既济。且震兑者日之所出入。则归妹之彖辞所谓人之终始者。即此理也。兑之下。历二卦而受之以中孚小过。中孚之内外体为巽兑。小过之内外体为震艮。则震,艮,巽,兑之言于中孚小过之前者。岂偶然哉。且中孚为厚画底离。而其互则上经之颐也。小过为厚画底坎。而其互则上经之大过也。夫卦体有以此卦往彼位者。大有,比,丰,困,颐,升,遁,中孚是也。有以此卦变彼卦者。同人,师,噬嗑,节,小过,观,大畜,大过是也。以此变彼者皆在上经。以此往彼者皆在下经。而坎离禅父母之位。震者万物之所出也。艮者万物之所终始也。大有,比,颐则虽是以此往彼之卦。而在于上经。独节小过则乃以以此变彼之卦。而不在于上经。在于下经二济之上。可见圣人之道虽范围天地。而必取节以制度。不可大事之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36L 页
意。天道亏盈益谦之理。尤昭昭矣。中孚者地八木地四金之卦也。小过者天三木天五土之卦也。二济者天一地六之坎水。地二天七之离火也。震艮之为小过内外体者。为出万物而成其终始者。故在二济之前。若言二济之理则上坎下离。而离在乾之本位则其卦为既济。所谓天道下济而光明也。上离下坎。而坎为险陷之地则其卦为未济。所谓不利涉大川也。然离为日而正照于午。坎为月而正照于子。则是乃离之所以为天九之乾。坎之所以为地十之坤。而乾坤之首于上经者。即此理也。可见阴阳变化尤有终始之可言矣。所谓物不可穷也。天地之数。生克之理。于此具备。而又况未济内体之坎。还为上经屯之外体。小过外体之震。亦为屯之内体。艮之为小过内体者。与坎之为未济内体者。合之为蒙之全卦。天地之理。经纬错综。终而复始。与河图生成之序。一一吻合矣。既济之互为未济。未济之互为既济。则此岂非既济之中。犹有未济之患。未济之中。不无可济之道者耶。且乾坤为后天之离坎。则泰否便是既济未济。震兑是先天之离坎。则随归妹亦便是既济未济也。以此知天地间事事物物之理。无不在于既济未济之间。惟当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37H 页
以乾刚坤柔相济耳。此易之所以以乾坤为首也。
 不有天一生水天三生木之理。则夫子何以曰屯者物之始生乎。不有泽润之气聚于下而生气始升于上。则夫子何以曰蒙者物之稚乎。每卦皆可以内外体例推。而夫子曰如此者必如此。故受之以某卦。所以明其理之必然也。其发明河图之理。实在言外。而韩康伯乃曰序卦非易之蕴。此不合道。程子引之。然每卦既引序卦而释之。则可知程子一用序卦。而其斥韩说之意可见矣。今玆窃取程子之意辨之如右。且为之图以附于左。以明其大意之出于河图。而至于精微之蕴。即虽不能尽释。后之君子若因此而推衍之。则未必不为沿流溯源之一助云尔。
序卦图
삽화 새창열기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37L 页
朱子曰。古人做易。其巧不可言。又曰圣人只是见得分明。便只依本画出。元不曾用一毫智力添助。朱子此言。固是为象数卦画而发。而愚谓此说合向序卦道。▣自古论易者。例皆以复卦为阳之初生。然既曰复则可知阳之复生于既消之后。如复其性初之复也。至于屯蒙则乃水木土之始生于天一天三天五者也。即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理亦赋焉之初也。尚何可论于复与不复哉。虽以屯之彖传所谓天造草昧。复之卦辞所谓七日来复推之。可知屯与复之何先何后矣。然则以复为冬至子之半。屯为小寒丑之初。蒙为白露酉之初者。恐是后天之学也。岂若以屯蒙而次于乾坤。以复而次于剥乎。夫子说卦。虽以震坎艮巽离兑称为男女之长中少。然朱子既云卦成后却是有此象。则曷若以坎离系上经之末。以示坎离禅父母之位。以咸恒首于下经。以示兑艮之为老阳老阴。震巽之为少阴少阳乎。说卦又以艮为物之所终始。而此亦恐是后天之说也。曷若以艮之在于小过内体者。叙于将终之篇。而受之以未济。以示无穷之理乎。今此所图。上下同体之卦则圈以别之。而阳卦用圆圈。阴卦用方圈。以示天圆地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38H 页
方之理。二体各异之卦则列书二体。横连一画。而书其卦名于下。至于上经之自谦至大畜。下经之自遁至鼎。则变化不一。未能一一皆入于图。盖夫子之意。或以二体之成象而言之。或以爻画之上下而言之。恐不可但拘于二体矣。虽只依本经受以某卦之语。不害其为河图流行之正理矣。岂可以人事上易见易知之语。而疑其非至理之关键乎。
 更按序卦乃易理之竖看者也。图说乃易理之横看者也。竖看横看。其妙无二。以互体观之。屯之互为剥。蒙之互为复。咸之互为姤。恒之互为夬。损之互为复。益之互为剥。坎之互为颐。离之互为大过。颐则四阴在二阳之中。便是为坎而其互则坤也。大过则四阳在二阴之中。便是为离而其互则乾也。临之互为复而又为厚画底震。观之互为剥而又为厚画底艮。合二卦则便是颐,小过也。遁之互为姤而又是厚画底巽。大壮之互为夬而又为厚画底兑。合二卦则便是为大过,中孚也。中孚乃厚画底离而其互乃颐也。小过乃厚画底坎而其互乃大过也。合中孚小过二卦。则便是为既济未济也。二济则互为之互矣。至于图说则夬,剥,姤,复,咸,恒,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38L 页
临,遁,观,大壮,咸,损,恒,益,颐,大过,中孚,小过,既济,未济皆为反对。圣贤之观象。其道不一。而其理致之吻合则可谓前后一揆也。主于复卦者。固未必推察于剥复之为屯蒙互体矣。文王孔子亦未必推察于屯蒙之互体为剥复。而其理之自然暗合。不亦神乎。盖序卦之首。既言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然后二字。可见天地为万物父母。不翅若天根月窟之可知人与物之辨矣。自屯至未济之间。则其源委之深长。岂特如自复至乾。自姤至坤之可以易于窥测而为百姓之所日用哉。兑艮合而为咸。震巽合而为恒。而首于下经。则又乃以兑,艮,震,巽之重卦。叙之于下。以示四隅卦之不与四正卦同例者。比之于八卦之列为一图。则尤岂不显有差殊。令人易知乎。至于终以未济则其端倪之无穷。又何可以言语文字形容哉。其博厚高明悠久无疆之理。可推而知矣。此可见序卦则兼有卦图之旨。而卦于则未可谓尽兼序卦之旨矣。然则程朱康节于此未有注解而独取卦图何哉。盖如看山水者。非有大眼力大力量。而欲蓦直看去。则峰峦之逶迤。派流之萦迥。有未可尽知。而横看之则乃一冈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39H 页
脊而已。乃一津渡而已。由冈脊而看山。由津渡而看水。则峰峦之逶迤。派流之萦迥。可以反隅而略知之矣。彼韩康伯不知此义。乃曰序卦非易之蕴。果然则其将以文王之演易。归之于混杂而无序耶。且将以夫子之作传。归之于无用之剩说耶。可谓其见者小也。沙随程氏乃疑其非圣人之书。临川吴氏又疑其非羲皇之旧。要皆为韩说所误。独周子谓是易之蕴。而朱子亦然之。其曰谓非圣人之精则可者。不无可疑。或是记录之误耶。必有辨之者矣。
 
问。朱子曰伏羲之易。非文王之易。文王之易。非孔子之易。(易说纲领。)又曰有天地自然之易。有伏羲之易。有文王周公之易。有孔子之易。(卦变啚。)敢问其所以异。
天地自然之易者。非必以未画卦之前言之也。自有天地以来。至于十二会以前。事事物物。莫不有所以然之故所必然之势。若使图象与文字少违此理。则便不是易。朱子岂真以天地自然之易。与羲文周孔之易。看作各项义理耶。夫天地事物之理。本有交易变易之道。此乃自然之易。惟圣人仰观而俯察之。伏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39L 页
羲先天之易。所以著其体而用在其中。文王后天之易。所以著其用而体在其中。若夫孔子之易。或由体而推用。或由用而推体。以明羲文言外之旨。则其一体一用。互为先后之际。天地自然之易。于是而灿然备著矣。然则朱子之言。盖指先后天位置之不同与逐卦逐爻立言之有异。而兼指象数理致之不待言语文字而可以窥测者耳。岂可以此而滞泥看去。遂以群圣所言之理。疑其非天地自然之理耶。愚也尝忘其僭踰。敢述序卦图说。可考而知也。
序卦传补注
 
以一卦六爻而统言之者。彖象也。以诸卦诸爻而总说之者。系辞也。推本诸卦而言三画卦之各有所属者。说卦也。总叙诸卦而言阴阳爻之迭为变化者。杂卦也。至若就诸卦上。提挈其纲维。贯通其血脉。以示其先后终始者。序卦是也。盖文字之体。有逐条而言之者。有总合而言之者。则可知其当有次序连续之妙矣。譬如看山水者。凡于岩峦之高下。洲渚之深浅。虽尝遍观。而或有不知其山川脉络之自何而来自何而去。亦不知道路境界之自何而入自何而出。乃曰吾于此山此水。玩之毕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40H 页
矣。看之尽矣。及其观舆图地志。则始可知前所游抏者。未免为小眼目小局量矣。岂不可笑乎。此夫子所以别为序卦以诏后世者也。故看易者如看禹贡。逐卦逐爻而详说之者。禹贡山川之随其州所至而敷治之者也。序其诸卦而指其相继之理者。禹贡之导山导水及五服道里之数也。然书之蔡传则既已逐州详说之馀。复加注解于导山水置侯甸之下。而易之传义则不及于序卦何也。程朱之意。盖曰序卦之文。既以人事上易知易见之理而言之。则学易者可以有反隅之道。非若九州山川之无人遍看也。诚不可以无其注解而疑其非至理之关键矣。自汉以来诸儒之语此者绝无。而彼韩康伯乃敢曰序卦非易之蕴。其将以文王之演易。归之于混杂而无序耶。且将以夫子之序卦。指之为无用之剩语耶。可谓其见者小而不足深诛矣。噫。在程朱时洛闽之间。名儒之阐明易理者盖多矣。则序卦一篇。虽无注释。亦可矣。其在今日儒教寝衰。学易之家。但取图说之自复至乾自姤至坤。而至于经文之自乾至未济。则不知为何㨾义理。至以序卦而疑有矛盾于羲皇之易。良可慨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40L 页
然。玆庸窃取程朱之意。敢为之补注。以附本注先儒诸说之后。愚浅之见。虽未敢自信其必合本旨。而善学易者。若因此而参酌之。则未必不为沿流溯源之一助云尔。
  上篇第一章
乾坤为易之缊。故欲推乾坤之理者。必以复姤为始。所以易于推解。而人谋鬼谋。百姓与能者也。然若言此理之所从来。则曷若先之以乾坤。以明天地之为万物父母乎。此文王之易所以首以乾坤。而夫子于序卦。不曰乾坤而曰天地者。每卦二体。皆各得天地自一至十之数。曰乾坤则未免与诸卦无有差殊。而必曰天地则可知天之九为乾。地之十为坤。而以下诸卦所得天地之数。推可见矣。然后二字。又所以极言其为众卦之首矣。不曰众理生焉而曰万物生焉者。亦所以使人因物而悟理。即大学八条目。不曰穷理而曰格物之意也。按说卦虽以乾为西北之卦。以坤为西南之卦。然此特以其变者言之耳。若以系辞所言之乾坤言之。恐当为正南之乾正北之坤矣。盖易理必以先天为主。然后可以知其变。此先天图之所以作也。但屯之外体之坎。乃坤之变而为坎者也。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41H 页
盖乾为纯体之正阳。故首于易经。又以正对之理。受之以坤而坤在正北。且有天开于子之理。则坤之在正北者。自当变而为坎矣。然其常其变。不可有一定之理。故后天之坎左而合于先天东北之震而为屯。此则天道自北而东之理也。右而合于先天西北之艮。此则艮之终始万物之理也。又自坎位合于先天正南之乾而为需为讼。仍又直取其本是坤位而为师为比。则其理上通于天。故乾亦自正南而右则合于巽而为小畜。左则合于兑而为履。又与坤之在正北者合而为泰为否。旋又以其本位之变为离而为同人为大有。以圣人之道言之。则乃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之义也。故坤亦为之合于艮而为谦。合于震而为豫。于是兑之在于东南者。说于震之动于东北而合而为随。巽之与震为对者。亦合于西北之艮而为蛊。盖长子用事之理。以大体言之。则盖在于乾之称六龙。即震为龙之理也。以始终言之。则始于屯之内体而至此又稍著矣。震之对即巽也。而坤往巽位。与后天巽位之兑合而为临。且因坤之本是巽位而合为观。震亦迁在于离之本位。故因其地而合为噬嗑。艮则为震之反而在于震位。故亦合于离而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41L 页
为贲。合于坤而为剥。坤又合于震而为复。于是乾亦应乎坤。故合于震而为无妄。合于艮而为大畜。故艮亦合于震而为颐。以至于兑巽之与艮震为对者相合而为大过。长男用事之理。至此则著而又著矣。先天艮震之间。即后天之坎也。先天巽兑之间。即后天之离也。故坎离之重卦。在于上经颐大过之下。遂得照应乎卷首之乾坤。复起下经咸恒之端也。然坎离之本位。乃东西也。非南北也。特以在于颐大过之下。故自然为南北之坎离。而若只就本卦言之。当主观乎东西之坎离矣。此易经序卦之本例也。然若逐卦言之。当如坎离之例。不必以先后天为拘而只当参看矣。咸恒以下则各有论列于逐卦之下。当一用此例看去耳。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是乃天地自然之理也。若使物之横竖多寡。均平如一。少无参差。则乃人巧也。岂天理也哉。故经文诸卦之序。真可谓至颐而不可恶。至动而不可乱者也。岂如方圆图之如彼神巧。令人易晓也哉。乃知方圆图者。恐是后人以伏羲之意推衍而成之者。虽谓伏羲所作。固无不可。而比之于经文。则犹未免为今易而周易乃古易也。然若无方圆图则无以见易理之有常有变。而易道无由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42H 页
以著矣。若无周易则无以见画前之易。而易道几乎息矣。此周易与方圆图相为表里者也。仍念易之所以为易。于天下今古事物之变。无不周通。于上下四方运行之理。无不周遍。然则周易之周字。似是周通周遍之周。而非但以文王周公所系之辞而谓之周也。术家自谓明于易理。而未闻有以易之序卦为主者。此何足与论于大圣人开物成务之道哉。
  [上篇]第二章
屯者屯聚之意。乃所谓盈也。物者非但以昆虫草木谓物也。天地与人亦物也。物之字所包甚该。天理人事。皆在其中矣。物之始生者。其取义不一。屯之为卦。上坎下震。以四象言之。则坎为少阳。震为少阴。二少之始交也。又坎者水之生于天一者也。震者木之生于天三者也。合上下体而言之。则为水生木之象矣。以爻画言之。则坤得乾之中爻而为坎则此乃阳之含于中者也。既已含于中。故乃能动于下。阳刚之气。于是而始矣。是乃所以为物之始生也。然造化本无一定之方。如连山之首艮。归藏之首坤。义各有据。杂卦则虽同。是夫子之言乾坤之下。先以比师言之。亦不可执一而论也。特以语意当有宾主。故既以屯为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42L 页
始则他不暇论也。又按屯之外体之坎。为后天之兑。内体之震。为后天之艮。则屯卦实为下经首卦之咸。先后天照应之妙。此可见矣。
  [上篇]第三章
屯之二体。既得天一之水天三之木。而蒙之外体。又是天五之土。则可见阳之生数在于此二卦矣。且三画卦例皆以一画之独异者为主。而二卦内外体。皆本是坤体而各得乾之上中下三画。则可见二卦之中。乾之理为尤多。而互体又皆为坤。则乾坤之象。于是而略备矣。其为物之始物之稚宜矣。乃若蒙之所以为稚之理。则夫子于大象。已明言之。此特以卦体之有艮坎言之也。此固正义而以草木言之。则水气滋润于下而生气始升于上者也。故程子上下篇义。言震坎艮三卦。而特以始于中生于下达于上言之矣。以说卦考之。则坎为万物之所归。震为物之所出。艮为物之所终始。可见屯蒙之实有此理。而上经之将终。系以颐坎。下经之末。系以小过二济。无非屯蒙之理也。又按屯之互为剥。蒙之互为复。历四十四卦而至于革鼎。则革鼎之内外卦。本是乾体。而各得坤之上中下三画。其互体又皆是乾也。且革是蒙之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43H 页
对也。鼎是屯之对也。即地二火地四金地八木之象也。无非与屯蒙为对。而又革之互为姤。鼎之互为夬。自屯至鼎则可以顺推。自鼎至屯则可以逆推矣。自然与复至乾姤至坤之例。一一暗合矣。详见第二十六章。
  [上篇]第四章
云上于天则大象已言之矣。且万物之中。可以随时随处而易于入口者。惟水而已。坎为后天之兑。而兑为口者。即此理也。故以坎为饮食之象。亦可矣。坎之六四曰樽酒簋贰。而困之九二曰困于酒食。渐之六二。饮食衎衎。盖困则内体为坎。渐则互体为坎故也。况乾有美利利天下之道。而坎在其上则需之为饮食之道可见矣。此所以系于蒙之后者也。
  [上篇]第五章
饮食有讼。语意虽若浅近。而争讼之法。虽或未尝不出于义理。究其始端则人必有拘于私欲。背义乖理者然后。乃始有讼。况人之躯命。系于饮食。大欲存焉。则其有争讼宜矣。故讼之内体之坎。即后天之兑也。而兑为口。口者饮食所由入。言语所由出也。外体之乾。即后天之离也。而离者丽也。则以其饮食之所由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43L 页
入。而自然有言语之相丽。所以为讼。而天水违行之象则本经已言之矣。夫天水相照之中。万物之形形色色妍媸长短。无有逃其真态。可见至公至平之象。故其卦为讼。而讼之为字。从言从公。言之至公者也。
  [上篇]第六章
讼之有众起。众之有所。此本经已言之矣。若言卦名之所由定。则盖乾坤坎离为四正之卦。而天九为乾。地十为坤。天一地六为坎。地二天七为离。则坤坎为十七。乾离为十八。其得天地之数已多。而震艮之天三天五则包入于坤十坎七而为二十五。巽兑之地八地四则亦入于乾九离九而为三十。则河图五十有五之数。于是而可见。故坤与坎为师为比。乾与离为同人为大有矣。
  [上篇]第七章
畜止之义。传义已详之矣。盖以一体言之。乾健也。巽入也。乾健之道入于巽顺也。然巽之一阴。所以畜之者小。故其象为风行天上而为小畜。若艮则有二阴。所畜者大。故其象为天在山中而为大畜。畜之有小大。可见矣。乾在巽兑之间。故从巽则为小畜。从兑则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44H 页
为履而兑为泽。泽为在下之物而乾在其上。故有上下之辨。乃可成畜止之功。故礼防之道。于是可见。而乾在南方文明之地。自有嘉会合礼之道。此小畜履之间。所以插入一礼字者也。若以一履字单言之。则履者行也。而礼者人之所由常行之正理。故其卦为履。而以天道言之。有元则自当有亨。亨然后可以有利贞。而亨道之流行。尤在于乾元之间。即春夏之交也。卦名以履。盖取诸此。
  [上篇]第八章
泰者正月之卦也。而临为十二月之卦。以此言之。泰当次于临。不当次于履。然临与履之内卦皆是兑体。外卦有乾与坤之异。而卦之例皆以内三爻为主。则临与履一也。其字义亦同矣。盖兑与乾皆老阳也。履之内体之兑。变其上画而为乾。则外三爻之阳。皆变而为阴矣。泰之次于临次于履。其理无二矣。
  [上篇]第九章
否者七月之卦也。而遁为六月之卦。以此言之。否当次于遁。亦不当次于泰。然履之为卦。可见辨上下定民志之象。则天道之有定体者也。有定体故受之以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44L 页
泰。泰极则为否。消长变化。其理甚速。不暇以大壮,夬,乾,姤,遁介于其间。则自复以下诸卦之属于十二朔。当与经各各为一说矣。故经文之中。惟履与泰为相续。如本图之例。不可以此而牵合为说矣。大抵易者阴阳而已。六阴六阳之各为纯体者。乾坤也。自屯以下上下交易变易。其类不一。而若夫泰否之三阴三阳。临观之二阳四阴。剥复之一阳五阴。则上下阴阳。不相混杂。各有位置。比之于屯反为蒙之类。其理尤昭昭易见。皆莫不以阳道为主。而下经则以阴道为主。六阳六阴之各为一卦。三阴三阳之迭居上下者。已在于上经。故以二阴之上下乎四阳者。系之咸恒之下。遁大壮是也。自大壮以下历七卦。而又有一阴之上下乎五阳者。夬姤是也。噫。以复至乾姤至坤之理言之。其效甚缓。以周室言之。如后稷积德累仁千有馀年。至文王始受命。夷王之下堂见诸侯。厉王之国人皆畔之。皆不至遽亡其国矣。以泰,否,剥,复之相续而言之。则虽在一卦之内。吉凶消长。逐爻各异。可以见硕果之理未尝息于乱极之中。苞桑之戒初非在于既乱之后矣。又可见以细行而为大德之累。则如九仞之山。功亏一蒉。革旧习而有自新之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45H 页
德。则如日月之更。无损于明。其所取验则间不容发。而其为设戒则与天地无穷矣。比于复至乾姤至坤。则虽可谓并行不悖。而经文所载。尤亲切而著明矣。
  [上篇]第十章
 说见第六章注。
  [上篇]第十一章
以上六卦。皆有乾体。而同人大有又是乾体之得其明盛者。则在天当有亏盈之理。在人亦当有恶盈之道。大有之下。受之以谦以此。
  
[上篇]第十二章
谦之为卦。艮下坤上。艮止也。坤顺也。顺而能止。故可以和豫。
  [上篇]第十三章
豫为顺而动之卦。故为随时随物之象。而随之为卦。内震外兑。兑之对为艮。震之对为巽。故以外艮内巽之卦。系于下而其名为蛊。蛊者事也。艮为后天之乾。巽为后天之坤。故爻辞言干父之蛊干母之蛊。以明乾父坤母之理。此则有事之理也。卦中所言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则云峰胡氏之说。实所以备传义之所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45L 页
未备。然因是说而又备论之。则指其方而必曰甲。指其时而必曰日。无非尊阳之意。且虽无离而甲之一字。既指离位。则日之一字。可见离之为日矣。彖传所言终则有始者。非特以艮之终始万物而言之也。二体将变而为乾坤。则乾坤乃易之始也。而又是为阴阳之极盛而当衰者。则其为蛊坏之意者。亦无可疑矣。
  [上篇]第十四章
 说见上。又见第十六章注。
  [上篇]第十五章
有事可大者。以艮巽之必变为乾坤而言也。八卦之中。最大者岂非乾坤耶。至于受之以临。则上天下泽之卦。既名为履。故以泽上有地之卦而名之为临。所以明坤之配乾也。临之所以为大可知。而临与履之一义。此又可见。
  [上篇]第十六章
说见上。易之四德。以贞固干事为终。有其事然后。方有其终。无其事则元亨利三者之德。且无所施矣。故特以蛊者事也。别为一章。临者所以履其事也。故以临者大也。亦别为一章。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46H 页
[上篇]第十七章
临观之所以有二阳四阴。已于第九章注及之矣。盖震者万物之所由出也。艮者万物之所终始者也。自屯蒙以下历十卦而有震之卦始有其二。豫随是也。而以有艮之卦分置于豫之上随之下。谦蛊是也。其有精义可知。而临观则虽无震艮。而震艮之理实在其中。夫临是厚画底震也。观是厚画底艮也。合二卦则便是颐也。然则观之下所系之卦。必当为颐。而颐中无物则无以有合于可观之后。故以阳刚之爻。插入于颐之中。则其卦为噬嗑。而其象为用狱为雷电为日中为市。无非有物可噬而互相为合之理也。此噬嗑彖辞所以言颐中有物者也。
  [上篇]第十八章
 说见上。
  [上篇]第十九章
说卦曰。相见乎离。成言乎艮。既已相见而成言。则必无苟合之理而当有贲饰之道。
  [上篇]第二十章
剥复之一阳五阴。亦已略及于第九章注矣。盖剥者阳之将尽者也。复者阳之复生者也。诸卦互体之为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46L 页
剥复者。有屯蒙焉。有师比焉。有临观焉。至此则乃始有剥复之原卦。终又有互体之入于损益。以对咸恒之有夬姤互体。此可见剥复之理。始微而终著。既著而又入于微矣。此则乾之理也。
  [上篇]第二十一章
 说见上。
  [上篇]第二十二章
阳已复于下。则其卦外体之三阴。皆变柔为刚。变虚为实。所以为无妄也。即中庸所谓诚也。
  [上篇]第二十三章
以无妄之德而畜以艮止之道。所以为大畜也。
  [上篇]第二十四章
颐之为卦。以二阳而包群阴。即天包地外。养成万物之象也。所以为颐。而若专看初九上九则便是为乾。又若只看中间互体则自是为坤。并其上下中间而言之。则外实而中虚。便是为离。而又为坎之互体矣。可见其上袭乾坤之派流而为坎离之张本。更按卦卦爻爻之千变万化。何莫非乾坤之理。而亦莫不因其卦而各有其象。其中若论其稍近于乾坤纯体者。则惟夬,姤,大过有乾之互体。剥,复,颐有坤之互体。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47H 页
此方圆图所以以颐大过。而与乾,姤,坤,复联书之者也。
  [上篇]第二十五章
大过之为卦。以四阳而动于二阴之中。以天道言之。阳之过也。以人道言之。事之过也。所以为大过。而若专看初六上六则便是为坤。又若只看中间互体则自是为乾。并其上下中间而言之。外柔而中实。便是为坎。而又为离之互体矣。亦可见其上袭乾坤之派流而下为坎离之张本。馀见上。
  [上篇]第二十六章
离居先天乾之位而其象为日。其数为三。坎居先天坤之位而其象为月。其数为六。则其为阴阳之辨。若是昭昭矣。然则卦之次序。当先离后坎。而乃以坎先于离而系于大过之下何也。若以坎为中男离为中女而言之。则朱子以为卦成后便见有此象矣。此则不必论。以四象言之。少阴居第二。少阳居第三。而少阴之上。各添一奇一偶者。为离三震四。少阳之上。各添一奇一偶者。为巽五坎六。不如此则离何以为日而袭乾之位乎。坎何以为月而袭坤之位乎。然以河图之生数言之。坎为天一之水。离为地二之火。以天地之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47L 页
元来十数而论四象之位与数。则离为八而震为二。坎为七而巽为三。于是阴数并在于离。阳数并在于坎矣。以爻画言之。三画卦每以一爻之独异者为主。故虽震,巽,艮,兑之上下。各得一阴一阳。尚可为其卦之主。况坎得乾之中爻则虽是坤体而岂不为乾乎。离得坤之中爻则虽是乾体而岂不为坤乎。于此可知坎与离之何先何后矣。更按自屯至鼎顺推。自鼎至屯逆推。已于第三章注言之矣。然欲寻复至乾姤至坤之例。则乾坤已在于上经之首屯蒙之上矣。将推而至于何卦欤。曰易之诸卦。专以二五爻为主。盖二者二气之理也。五者五行之理也。坎之二五皆阴中之阳也。离之二五皆阳中之阴也。其专气之理。反有重于纯体之阴阳。盖以三爻言之。坎之上下皆坤也。而其中则乾。乃坤中之乾也。离之上下皆乾也。而其中则坤。乃乾中之坤也。以四象言之。坎之下二爻为少阳。中二爻为老阴。上二爻为少阴。离之下二爻为少阴。中二爻为老阳。上二爻为少阳。故亦不害于邵子怕处其盛之义。此坎离所以在于上经之末。而先于咸恒者也。然则自屯至坎。自鼎至离。果不是复至乾姤至坤之理耶。若夫自坎至离。自离至坎。则不必一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48H 页
如方圆图之例。经文之例。则虽乾,坤,否,泰盖尝相继并录。六爻皆相反。自馀诸卦。皆用此例。以示毫釐之差。天壤易处。又以示互藏之理。当有斟酌。以坎离之相反而岂无互变之道耶。屯蒙之理。自坎历离。至于革鼎。则坎中震下艮上之阳。皆尽于离中巽下兑上之阴。便是自复而至坤也。势当入于重震。以震之动。得艮之止。自艮以下。当一如卦之序矣。鼎革之理。自离历坎。至于屯蒙。则离中巽下兑上之阴。皆尽于坎中震下艮上之阳。便是自姤而至乾也。势当入于纯坤。以坤之顺。得乾之健。而自乾健又为坤顺。自坤以下。亦当一如卦之序矣。然则屯蒙之理。可知其自乾坤推得矣。革鼎之理。可知其自兑,巽,艮,震推得矣。如是看去则可知理致之循环无穷矣。然自屯至坎为二十七卦。自鼎至离为二十一卦。其数不同何也。曰三九为二十七。则自屯至坎而二十七卦者。以离九之理而入于坎者也。三七为二十一。则自鼎至离而二十一卦者。以坎七之理而入于离者也。此又可见互藏之理。而坎离皆用阳数者。尊阳之义也。七九皆用三数者。每卦之内外卦。各有三画故也。曰经文之例。必无一顺一逆之理。而有逆推者何也。曰先儒皆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48L 页
以日月五星之运行于天。为顺而左旋。历家则谓逆而右旋。盖儒家自地面观之。故知其为左旋。而历家自天度考之。故知其为右旋。然舍虽退而行未尝不进也。退虽逆而进未尝不顺也。易之可以顺看逆看。即此理也。虽以大学言之。八条功效。以物格为始。而以工夫言之。则治国平天下之道。果是在于格物之外耶。故大学经文之一顺一逆。义各有据。则易理之自革鼎而可以逆推者非耶。读书者当只从先儒说。不当别求意趣。而管见偶及于此。故姑录之以存疑。以俟知者。
  
[上篇]第二十七章
 说见上。
  下篇第一章
咸卦之不言咸。所以仿乾坤之不言乾坤而自有天地。至礼义有所错。用然后字凡七。其非诸卦之比可知矣。艮下兑上之卦。有何可比于乾坤之至大也。曰少男少女相感之理。程子已言之。然此恐是后天之理也。看易之法。必当以先天为主而以后天参看可也。盖以先天言之。太阳之数九而其位则一。乾得其数。兑居其位。太阴之数六而其位则四。坤得其数。艮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49H 页
居其位。得其数而在于南北正位者。既各以纯体居于上经之首。则得其位而在于东南西北偏隅者。合为一卦而首于下经宜矣。然则咸之彖传所谓男下女。此章所谓有夫妇。虽以兑之为太阳艮之为太阴看去。似无害于相感之理。亦不害于礼义之有所错。而又可知其与乾坤为对。合置下经之首矣。更按此章与上经本有界限。而且极言咸卦之所重。故不言有所丽者。必有所感。学者当言外得之矣。
  [下篇]第二章
以卦之次序言之。咸感也。二体又是兑之说艮之止也。感而说而且止则自当有恒矣。系辞所谓有亲则可久。可久则贤人之德者也。以卦之所处言之。自乾至此凡三十二卦。乃六十四卦之中央也。震为四巽为五。四五者自一至八之中数也。故巽当河洛中央五点之数。五点之中。除了中之一点则为四。故震四亦为之中。圆图以姤复为中。方图以恒益为中。皆此理也。然此以全经言之也。若取自屯至鼎之中则坎离为中。所谓中无定体。随时而在之义也。若夫长男长女之理则程子已言之。然以先天言之。少阴之数八而其位则二。离得其数而震居其位。少阳之数七而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49L 页
其位则三。坎得其数而巽居其位。得其数而在于东西正位者。既各以纯体居于下经之末。则得其位而在于东北西南偏隅者。宜其合为一卦而次于咸卦矣。然则恒之六五所谓恒其德。妇人吉。夫子凶。此章所谓夫妇。恐亦当以震为少阴巽为少阳看去耳。更按四象之理。乾九合于兑一。坤六合于艮四。而乾为天坤为地。故咸之彖言天地。离八合于震二。坎七合于巽三。而离为日坎为月。故恒之彖言日月。而坎离咸三卦之互为中央。于此可见。馀见第十三章注。
  [下篇]第三章
以恒之内外体言之。震为动万物之象。巽为挠万物之象。既被动挠则势当自归于遁矣。遁之为卦。以象言之。正南之乾。退于西北艮位者也。以义言之。以乾之至健。而为艮止之道者也。
  [下篇]第四章
以遁之内外体言之。乾之至健。遇艮而止。止之极则自当有动。健而且动。故所以为大壮。以象言之。遁之内体之艮。在后天则移在东北。东北即震之本位。故遁之外体之乾。与震相合而为雷在天上之象。更按遁是厚画底巽。大壮是厚画底兑。合二卦。便是为大过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50H 页
中孚。与临观之为颐小过同。颐大过之在于上经坎离之上。中孚小过之在于下经二济之上。夫岂偶然哉。
  [下篇]第五章
震往离位。离往乾位。而乾之对是坤。故大壮之下。受之以坤下离上之卦。所以为晋。详见下。
  [下篇]第六章
以晋之坤下离上。而为离下坤上之卦。其象之颠倒。宜其为明入地中矣。盖诸卦之相续而相反者。有需讼焉。有师比焉。有泰否焉。有同人大有焉。有晋明夷焉。有既济未济焉。圣人非但扶阳而抑阴。亦为微显而阐幽。于乾坤之相配则取交泰之理。故泰先于否。于乾坎之相遇则取坎一阳之重于乾三阳。故需先于讼。于坤离之相会则取离一阴之重于坤三阴。故晋先于明夷。于坎离之相合则取坎一阳之重于离一阴。故既济先于未济。至于坎一阳在三阴之下。离一阴在三阳之下。则虽圣人无容有以扶抑之微阐之。故不得不以师同人先于比大有矣。
  [下篇]第七章
明夷之外体之坤。在后天之西南。则西南者巽之本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50L 页
位。故离与巽相会而为家人。所谓西南得朋也。
  [下篇]第八章
家人之外体之巽。在后天东南。则东南是兑之本位。故家人之内体之离。与兑相会而为睽。盖自屯至鼎之间。二体中有坎之卦凡十。屯,蒙,需,讼,师,比也。蹇,解也。困,井也。此则坎之三画。自震艮而直至于乾坤。又历六画之坎而至于艮震至兑巽者也。二体中有离之卦亦十。鼎,革也。睽,家人,明夷,晋也。贲,噬嗑也。大有,同人也。此则离之三画。自巽至兑而又自兑至巽。乃至于坤。又历六画之离而至于艮震。方始至于乾者也。盖水之理生于天一。成于地六。故既生之后。直至弥漫乎天地。而以其润下之性。能周流无滞。故既历重坎之后。于艮震于兑巽。无所不至也。火之理生于地二。成于天七。而起灭随时。炽熄无常。其理自多间断。既历重离之后。才得炎上而乃已矣。至若丰旅则离之遇震艮者也。涣节则坎之遇巽兑者也。既济未济则坎离之相值者也。离之于震艮。坎之于巽兑。本非其类。必若坎之遇震艮如屯蒙。离之遇巽兑如鼎革。然后可谓同气之相求矣。坎离又是相克则二济与丰,旅,涣,节之在重震之下。无乃如乾坤之下。受以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51H 页
屯蒙而其象为屯难蒙昧者欤。
  [下篇]第九章
睽之外体之离以坎为对。内体之兑以艮为对。则睽之下。当有上坎下艮之卦。
  [下篇]第十章
蹇之内体之艮。在后天为东北。乃震之本位。故蹇之外体之坎。与震合而为解。所谓东北丧朋也。
  [下篇]第十一章
解之外体之震为后天之艮。内体之坎为后天之兑。故解之下。受以艮上兑下之卦。
  
[下篇]第十二章
损之上艮下兑。有可以东西看者。自解至损顺看。则乃后天之东北之艮。正西之兑也。自益至损逆看。则乃先天之西北之艮。东南之巽也。盖损之艮兑为东北为正西。然后可以见解之二体之变。又推其本而知其为西北为东南。然后可以见益之巽震为西南为东北而为对于损矣。故易者交易变易之义也。先天后天迭相变迁。才有先天则便有后天。然则以伏羲时为先天。以文王时为后天者。世俗论也。后天之卦。虽自文王改定。而后天之理。亦是自文王创出者耶。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51L 页
又按损益二卦。与此篇之首咸恒相应。损为咸之反。益为恒之反。而咸之互为夬。恒之互为姤。夬之反又为姤。损之互为复。益之互为剥。剥之反又为复。天根月窟之理。隐映乎其中。邵子所谓山泽通气。损咸见义。雷风相薄。恒益起意者也。且恒益二卦之得震巽二体则一也。而恒则在于六十四卦之中央。益则在于损之下而不在恒之下。或以卦之脉络次序各有不同而然欤。曰非徒有脉络次序也。恒则三阳在中而为三阴之所遮护。益则三阳在外而包得三阴故也。造化之贵阳而贱阴。圣人之扶阳而抑阴。此又可见。
  
[下篇]第十三章
益之内震外巽。亦有可以东西看者。自损至益顺看。则乃先天之西南之巽。东北之震。其说已见于上矣。自夬至益逆看。则乃后天之东南之巽。正东之震也。盖必有东南之巽。然后方有西北之乾。必有正东之震。然后方有正西之兑。以此言之。益之所以为益。可知为后天之东南之巽。正西之兑。而夬之所以为夬。又可知为后天之正西之兑。西北之乾矣。
  [下篇]第十四章
夬之内乾外兑。自姤逆看。则亦不可专以后天言之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52H 页
也。盖先天之乾。在于正南。而右为兑左为巽。故乾体从乎兑则为夬。从乎巽则为姤。姤所以为遇者。日之与天会。月之与日会。皆在南方故也。说卦所谓相见乎离也。乡饮酒礼所谓坐宾于南。坐介于东南。取温厚之气盛于东南者也。南为文明之地。而可知交际之理天人一也。又按夬姤互体之在于诸卦者。有同人大有焉。有咸恒焉。有遁大壮焉。有革鼎焉。遁大壮之下革鼎之上。乃有原卦之夬姤。亦可见夬姤之理始微终显而复入于微。有如剥复之例。但剥,复,夬,姤之为互于诸卦者。率皆先复而后剥。先姤而后夬。可见设戒之意。而又可见其理之可以逆看矣。至于屯蒙之互。则独先剥而后复。此则可见为劝之意。而又可见其理之可以顺看矣。且屯蒙在乾坤之下。此其所以特异于他卦也欤。萃升二卦说见下。
  [下篇]第十五章
乾体既与兑巽相合而为夬为姤。而坤为乾之配。故坤亦与兑巽相合而为萃为升。双湖以夬姤为乾体止于此。以萃升为坤体止于此。愚谓此卦在于革鼎之上。如屯蒙之下需,讼,师,比之例也。虽谓乾坤二体始于此四卦。成于比,师,讼,需。终至于纯体之乾坤亦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52L 页
可矣。系辞言乾坤定矣云云之下。乃有曰鼓之以雷霆云云。既言鼓之以雷霆云云之后。乃有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其下极言乾坤之象。盖自其理之本原而言之。则可谓有乾坤然后乃有六子。自其理之著明者而言之。则又可谓有六子然后乾坤始为乾坤。易道之可以顺看逆看。于斯可见矣。但屯蒙之下。直系以有乾有坤之卦。革鼎之上则历井困二卦而有有乾有坤之卦。盖以坎为水。水之理有源则自至于浩大。故自屯至比六卦皆有有坎体。而需,讼,师,比四卦则又直得乾坤之体。离为火。火之理始虽至微而亦可及远。故自革鼎上历十卦而至睽,家人,明夷,晋四卦。乃有离体。可以见火之理自有其渐矣。况困为泽无水之象。井为木上有水之象。既为无水之泽木上之水。则只有以略存水之理而已。不害于火之渐炽矣。且需,讼,师,比是乾坤之得坎之单体者也。升,萃,姤,夬是乾坤之得兑巽二体者也。阳一阴二之理也。困卦说见下。
  [下篇]第十六章
困井二卦之间于升革。已言于上矣。升之上坤下巽。自萃顺看则同是先天本位而无关于后天。然自困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53H 页
逆看则又可见先天之巽变为后天之坤也。困之上兑下坎。既是坎变为兑者。则升之上坤下巽。岂但为先天之坤先天之巽而已哉。然则上经之师比。亦可知为坤变为坎之理。而但师之上坤下坎。则自先天而为后天者也。比之上坎下坤。升之上坤下巽。困之上兑下坎。则皆是自后天而溯先天者也。四卦之有顺有逆。亦可见自屯至坎自鼎至离。一逆一顺之妙矣。且师比则只以坎之单体。合于坤之单体而迭居上下。升困之有坤有坎。则所以照应乎师比。而又乃以巽兑二体合之。此亦可见阳一而阴二矣。又按上经诸卦多主震艮。屯蒙以下谦,豫,随,蛊,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十二卦是也。而颐则兼以震艮。震艮者坎之同类也。下经诸卦多主巽兑。鼎革以上井,困,升,萃,姤,夬,益,损,睽,家人十二卦是也。历四卦而有咸恒。此则震艮巽艮之兼备者也。又历重离而有大过。此则一卦之但有巽兑者也。巽兑者离之同类也。然屯蒙以下有以乾坤而合于巽兑者。小畜,履,临,观是也。亦有以震艮而兼以兑巽者。随蛊是也。鼎革以上有以兑巽而兼以震艮者。损益是也。又有以乾坎而合于震艮者。遁,大壮,蹇,解是也。然则随蛊者自屯至坎之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53L 页
中也。损益者自鼎至离之中也。咸恒者又是屯与鼎之中也。且屯以下虽主于坎。而同人,大有,噬嗑,贲则有离体。鼎以上虽主于离。而蹇,解,困,井则有坎体。此可见坎艮震之中。未尝不以离兑巽互用之矣。离兑巽之中。未尝不以坎艮震互用之。而其于一顺一逆之际。可知其当有相济之道矣。且屯蒙之下。有以乾坤二体而合于坎离者。师,比,同人,大有是也。又有以乾坤而迭为上下者。泰否是也。鼎革之上则但以震艮合于乾体。遁大壮是也。又以离体合于坤体者。晋明夷是也。所以前后殊例者。亦可见其扶阳而抑阴矣。井卦说见下。
  [下篇]第十七章
坎之三画。外为坤中为乾。乾坤既与兑巽相合而为夬姤为萃升。则坎之合于兑巽而为困为井固矣。离之三画。外为乾中为坤。则亦合于兑巽而为革为鼎矣。
  [下篇]第十八章
说见上篇第三章注。革鼎二卦皆有离体。而离为后天之震。故此下系之以重震。
  [下篇]第十九章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54H 页
形而上者谓之道。而图书既出。卦画既成。则斯道也便为形而下之器矣。是器也自有主宰焉。先天主静而后天主动。动之理莫尚于震。故震为阳之始而在于正东三八木之位。一其三而为三画。八其三而为八卦。方位之二十四。节气之二十四。皆出于此矣。两其三则为每卦之六画。而又为阴画之名。三其三则为阳画之名。两其八则为十六卦。四其八则为三十二卦。八其八则为六十四卦。以至于为三百八十四爻。三与八之所重。可知矣。又况木之理自根而干。自干而枝。而每卦六爻自下而达上。则震之为卦。非但为三八之数。乃有木之理则所以为众卦之主。元为四德之首。即此理也。说卦帝出于震。亦此意也。其为主器之长子者固矣。震之彖传所谓以为祭主。丰之爻辞所谓配主夷主等主字。皆不外乎主器之主字矣。更按既有革鼎之后。震艮巽兑之重卦。始见于此。此与屯蒙之上。有乾坤二卦同例矣。其说已见上篇第二十六章。然屯蒙之上。只有二卦。革鼎之下。乃有十四卦何也。曰易之道。只是一阴一阳。而若言终数则四为地之生数之终。十为地之成数之终。屯蒙得天一天三天五之数。故始之以乾坤二卦。革鼎得地二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54L 页
地四地八之数。故终之以震以下十四卦。此上当有震,艮,巽,兑之为互于诸卦。如乾坤之于剥,复,夬,姤,颐,大过之例。而六子之卦。本不能为他卦之互。与乾坤之无互。其理相符矣。
  [下篇]第二十章
震为艮之反。故震之下。受之以艮。而又所以示震在后天。化而为艮之理。又此二卦在革鼎之后。上经之将终。系之以颐。下经之将终。系之以小过。此其理也。
  [下篇]第二十一章
震之下。既系以艮。则所重在艮。故于震则取其反对之巽。而巽在西南。艮在西北最尊之地。取其自西南进于西北而其名为渐。如离之自正东最下之地。合于正北坤位而其卦为晋之例。其互为未济。所谓女归待男行也。
  [下篇]第二十二章
在上之卦。既已内艮外巽。则其次之卦必以内兑外震者。反对之理也。其互为既济。所谓女之终也。双湖谓咸恒下二体合为渐。上二体合为归妹。然则咸恒者男之合乎女也。渐归妹者女之从乎男也。
  [下篇]第二十三章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55H 页
震离兑在东北东南及正东。震既与兑合而为归妹。则其不可与离合而为丰乎。东北为阳方而正东为木旺之地。正南为火旺之地。阳明之气盛于东南。而震在先天则在东北。在后天则在正东。离在先天则在正东。在后天则在正南。乾之本位则丰之为大可见矣。其互则为大过。
  [下篇]第二十四章
丰之内体为离。而归妹之内体为兑。故以兑之反对之艮合于离而为旅。离有离其所之义。艮者止也。既离其所而止之。则乃旅之义也。其互亦为大过。
  
[下篇]第二十五章
上既有有离之卦。而离之中画为巽之下画。故旅之下。受之以巽。
  [下篇]第二十六章
上既有巽。故乃取巽之本是兑位而受之以兑。然则上经之将终。系之以大过。下经之将终。系之以小过。皆此理也。盖革鼎之下。先震后艮者。自先天而变为后天者也。先巽后兑者。自后天而移上一步。以至于先天者也。又按震之互为蹇。艮之互为解。巽之互为睽。兑之互为家人。蹇,解,家人,睽之理。既在于此。则可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55L 页
以代乾坤之为互于剥,复,夬,姤等卦之例。
  [下篇]第二十七章
上既有重兑。故复取先天兑之变体之巽。又取后天兑之本是坎位而合为涣卦。其互为颐。
  [下篇]第二十八章
以涣之内体为坎。故乃取上坎下兑之卦。其互亦为颐。其所以节之义则坎为水而兑为泽。可见其有涯岸矣。坎为月而兑为上弦。所谓月几望也。坎为沟渎而兑为刚卤。无非撙节之意也。尝因是而言之。此卦在艮之下第八。艮者止也。在于此下者。有中孚,小过,既济,未济。中孚之彖。有柔在内刚得中之象。小过卦辞。有不可大事。不宜上之训。既济以豫防为象。未济以慎辨为象。未济上九。乃易之终也。而又有不知节之戒。此节字与节卦相应。噫。圣人之道。虽范围天地。而其戒慎恐惧之意。无以有加。天道亏盈益谦之理。益昭昭矣。此可见圣人之道。包乎至大而无外。入乎至小而无内矣。
  [下篇]第二十九章
涣之外体为巽。而节之内体为兑。故涣节之下。受之以外巽内兑之卦。而中二爻得柔顺之体。诚意足以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56H 页
感人。故其卦名为中孚。其互亦为颐。又是厚画底离也。
  [下篇]第三十章
中孚二体为巽兑。故以巽兑之反对为卦。而以二阳陷于四阴之中。只为可小事之象。故其名为小过。易虽以二济为终。而以有艮之卦置之二济之上。则艮之终始万物之理。此可见矣。其互为大过。可见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之意矣。且此卦为厚画底坎。与中孚之厚画底离。合之为既济未济。盖有天地则有日月。而离坎为日月之象。故上经终以坎离。下经终以二济。而革鼎之下。受之以震艮。震艮者先天坤之两旁也。而坤为后天之坎。其下受之以渐归妹。此则有二济之互体者也。又次之以丰旅。此二卦则有离体者也。又次之以巽兑。巽兑者先天乾之两旁也。而乾为后天之离。又次之以涣节。此二卦则有坎体者也。又次之以厚画底离坎。以为二济。二济之义大矣哉。且以中孚小过之义言之。上经之临观。以厚画底震艮而为颐小过。下经之遁大壮。以厚画底巽兑而为大过,中孚。又以震,艮,巽,兑之重卦。置之将终之篇。而至丰旅则以离体而兼之以有震有艮。涣节则以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56L 页
以坎体而兼之以有巽有兑。皆莫不有以照应乎颐,小过,大过,中孚。而丰,旅,涣,节,中孚,小过六卦之中。又各有颐大过之互体。可见上下经终条理之一一相符矣。若言始终相符之理。则乾,坤,离,坎其理无二。离在乾位而其中爻则坤也。坎在坤位而其中爻则乾也。以坎离二济置之上下经之末。则循环无穷之理。于是可见矣。此岂非古人做易。其巧不可言者耶。互体及厚画。具现逐卦之下。
  [下篇]第三十一章
中孚以巽兑为二体。小过以震艮为二体。而八卦之序。兑为二离为三震为四巽为五坎为六艮为七。然则既未济之以坎离为二体。盖就中孚小过二卦上。取其二四与六七之中数。非但取坎之中于先天震艮。离之中于先天巽兑而已。与乾一坤八虽隔三数。而乾一亦为坎一。坤八亦为离八。又离在乾位。坎在坤位。则先后天之理。可谓一而二二而一矣。又按既济之互为未济。详见下。
  [下篇]第三十二章
未济者既济之正对也。其互则既济也。夫既济之互为未济。未济之互亦为既济。此岂非既济之中犹有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57H 页
未济之患。未济之中犹有可济之道者耶。且乾坤为后天之离坎。则泰否便是既济未济也。震兑为先天之离坎。则随归妹亦便是既济未济也。此岂非天地间事事物物之理。皆在于既济未济之间者耶。由乎此而上溯乎中孚小过。则中孚者地八木地四金之卦也。小过者天三木天五土之卦也。二济者天一地六之坎水与地二天七之离火也。屯,蒙,革,鼎之理。于是尤著矣。若于二济之所以为二济。则上坎下离而离在乾之本位。故其卦为既济。谦之彖辞所谓天道下济而光明也。上离下坎而坎为险陷之地。故其卦为未济。讼之彖辞所谓不利涉大川也。然离为日而正照于午。坎为月而正照于子。是乃离之所以为天九之乾。坎之所以为地十之坤。而乾坤之首于上经者。即此理也。可以见阴阳变化无有终始之可言。而天地之数生克之理于此兼备矣。又况未济内体之坎。还为上经屯之外体。小过外体之震。亦为屯之内体。艮之为小过内体者。与坎之为未济内体者。合而为蒙之全卦。且既有坎震艮则自当有正对之理。故二济之离。与中孚之巽兑。又为下经之革鼎。天地之理。经纬错综。终而复始。与河图生成之序。一一吻合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57L 页
矣。于是乎后天之理。复归于先天。则可知其博厚高明悠久无疆之理。噫。自乾至未济之间。源委甚长。变化多端。天地之大造化。圣人之大事业。不外乎此。非若复至乾姤至坤之变易。分明可以易于推测。自非有圣人之大眼目大力量者。则孰有得以窥其端倪者哉。此乃所谓物不可穷者也。而先儒于此未有辨解。所谓未及者郑重而未及言之者也。既已妄加诠释之后。闻陈希夷辨卦图今来我国。而大抵以序卦为主。未知鄙说之果有相符否也。
 或曰屯,蒙,鼎,革若可逆推顺推。则其将除去乾坤及震以下十四卦欤。曰非也。夫看互卦者。虽除去上下各一爻。只取中间四爻。然若无上下两爻则不成为全卦。而原卦互卦。其理无二。吉凶悔吝。大抵略同。故系辞曰原始要终。愚尝曰此乃上下两爻之理也。又曰非其中爻不备。愚尝曰此则互卦之理也。然则全经之中。有此四卦之顺看逆看者。乃所以详解全经而原始要终者也。与互卦之理。庶可同归矣。
 按诸卦之连续者。有以三画而或上或下者。屯蒙之类是也。有以阴阳爻而或升或降者。如需之九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58H 页
五。讼之九二。小畜之六四。履之六三之类是也。有每爻之为正对者。乾,坤,否,泰之类是也。有反对之卦。如艮之反为巽。兑之反为震。而其卦为损为益之类是也。有时对之卦。如益之外体之巽。为对于夬之内体之乾。内体之震。为对于夬之外体之兑是也。此则愚尝闻诸术者。其理亦有不可诬者矣。然则虽乾一卦二体而论其正对反对时对之有无。亦可矣。有二体之翻倒上下者。需,讼,师,比之类是也。此皆有可考矣。至于互卦之说。自汉儒发之。可谓大有功于易学。而惜乎其不见取于程朱也。又有一卦二体之自先天而为后天者。如师之外体之坤。即后天之坎。而仍以坎为其内体。比之外体之坎。即先天之坤。而仍以坤为其内体之类是也。此理自我发之。卦卦推之。无不暗合。而但未有明證。闻术家言则果然云。始知术家之言。亦有不可废者矣。然则三画卦之或上或下。阴阳爻之或升或降。及正对反对时对。互体与每卦先后天之变易。皆可以一一见例矣。
 近闻皇明来知德有来注周易。李光地有周易抑中。清人翁方纲有翁氏易。我朝张旅轩有易学图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58L 页
说。今方行于世。此皆未知必以序卦为主。而身居僻乡。无由一见而辨质之。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