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x 页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辞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81H 页
次陶靖节归去来辞
归去来兮。道若大路胡不归。初既看书多囫囵。歧可泣而丝悲。理与事为二致。后虽悔而靡追。杜可羞于叹老。蘧不晚于觉非。木必烨于晦根。锦欲章于綗衣。嗟利欲之纷挐。宜道心之愈微。意马心猿。一何驰奔。静坐看易。道义之门。世运虽降。斯理惟存。无咎插囊。有孚坎樽。读明夷而慕箕。看地雷而希颜。佩明戒于苞桑。亡可存而危安。曰否泰与损益。理自然而有关。体中孚则遁壮。象小过惟临观。合而又为二济。理无往而不还。解何论于负乘。屯可贵于磐桓。归去来兮。心与造物者游。自洒扫而治平。舍羲经而焉求。卦爻系以十翼。作之者其有忧。无极翁为予指掌。循理可以惠畴。程演周经。载道涪舟。邵则传夫羲画。览无际于九邱。紫阳著其本义。溯其源而沿流。斯道今其东来。群贤以之扬休。已矣乎。风骊受图昔何时。千载经训昭然留。胡为乎贸贸靡所之。自乾至未济。变化无穷期。学海渺于涵泳。心田丰于耘耔。精一传而在书。性情正而惟诗。都是原于易经。一本万殊复奚疑。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传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81L 页
芗隐先生传
世有芗隐先生者。其所居有蔓香一株。先生仍以缠结其枝柯。以为屋宇之状而逍遥其下。而亦不敢自比于馨香之物。只取香与芗之字异而义则略近。因自号芗隐先生。所谓隐也者。非遁世不仕之谓也。以其本无才德。自归于隐也。所谓先生也者。非后学宗师先儒之称也。以其姓名不能为世所知。故强以名之耳。先生家世儒素。且极贫窭而平生不为营求利禄。其妻与之衣则衣之。与之食则食之。虽一钱尺帛。不知家中所用几何。每以在家之客有妻之鳏自处焉。以此闾里莫不嗤之。先生犹夷然自得。少无介意。以朝耕夜读。看作乐事。以忍饥耐寒。视之分内。其无才能可知矣。凡于毁誉得失。动称天命。对人未尝为干嘱求贷之言。且未尝与人争较是非。人或以廉退恬雅称之。先生辄曰苟非上智。乌得无气禀物欲之所拘蔽哉。在我之道。犹不能自求。况可求在人之意气乎。在我之私。犹不能自胜。况可胜在人之血气乎。吾自知吾计之必不见售。吾言之必不见信。故不得不然耳。岂吾之本性。是真个廉退恬雅之人哉。闻者颇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82H 页
然之。闻人有善则必深加敬爱。亦然未尝苟合焉。其看书也。凡于名物之可疑者。句读之难解处。不欲强为之说。而只通其大义已。而有所著书若干编。以传于家云。
赞曰。士之隐居者。多有托兴于草木芬芳之物。观于乐天之养竹记。和靖之咏梅诗。可知已。然未闻其取以为号。惟陶元亮以五柳先生自称之。先生所以自称之者。盖如此矣。迹其行事。虽未必有陶元亮之风。其殆孟子所谓乡党自好者之流欤。后世必有论之者。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箴
  
笼隐箴(李翼䄵)
是非之心。人所共得。二者之理。如辨白黑。在昔上世。民淳俗熙。是者是之。非者非之。其在后世。是非颠倒。东头西畔。各有其道。曰是曰非。率多偏陂。晦翁诗旨。夫岂偶尔。繄惟孤云。丕阐斯文。入唐擅誉。佐罗著勋。盖惟当世。辞说纷纭。其得其失。公岂欲闻。超然肥遁。栖迟伽倻。冲波乱流。四面环遮。风掀雷轰。人语难听。肆惟先生。以诗自咏。曰惟是非。恐有到耳。故教青山。尽笼以水。惟此一语。可见高致。嗟惟今人。贪鄙是事。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82L 页
汩汩营营。遑恤时议。独我贤弟。与世违异。读书穷理。脱然俗累。早游伽山。访公遗址。既入其洞。习习清风。千载芳躅。宛在水中。惟公此诗。刻在盘石。草楷真画。云谁之迹。盖我尤翁。道大不容。笔端寓意。寔追仙踪。既览而归。慨然有言。流俗浮议。在古亦然。矧此后生。自愧面墙。一世讥评。乌乎可免。遂取其语。号曰笼隐。余于斯人。窃为栝檃。惟此自号。其义固善。莫曰流水。人语难分。人之讥议。尤有甚焉。螗沸蜩喧。岂流水比。如欲止谤。莫如修己。人之毁誉。于我何关。愿言吾子。志伊希颜。虽有所闻。少勿相干。容受讥刺。如水笼山。前修遗绪。庶乎可追。嗟嗟贤弟。其念于玆。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铭
  
四槐堂铭(并序)
任存城之美谷里。有槐四株。每为野人樵夫憩息之地。不得为高士之所盘旋者久矣。丁亥冬。士人宋一润德有氏。卜居于斯。遂名其堂曰四槐。余曰。卉木林葱之类。多有得其人而显其名者。西山之薇。固未尝拔萃于凡卉。而太史记之者。以其采之者伯夷也。南国之棠。亦未必特秀于众木。而诗人咏之者。以其憩之者召伯也。若使公处于野而守伯夷之忠。进于朝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83H 页
而立召伯之勋。则必将使此堂之槐。并美于西山之薇南国之棠矣。未能及此之盛。乃反欲因此槐而得其名耶。德有蹙然曰。以某之不才。岂敢遽议于古贤人之使草木显其名耶。且光阴如流。志业虚抛。悲叹穷庐。将复何求。而故家馀望。只在于儿曹。故粗训式谷之道。或冀硕果之报。窃取王魏公三槐堂之义而敢揭此号。以我友知人之明。固当谅我之才。度我之心。而乃反责我太古。望我太厚。遽欲使草木被光。而盍为我勉之以树德裕昆之道象。余于是改容称贺曰。世之人不能种福于百世。率多徼倖于一朝。而公能一切反是。穷而不悯。谦而受益。种王氏世修之德。基王氏世享之福。有是哉。此堂锡名之义也。可使王晋公之德。不孤于千载之下。而后世子孙。必有居王魏公之位者矣。曷不休哉。抑又论之。此堂之槐。比于王氏。添得一株。而又非公手植之木。此其所以异于王氏者也。然而三公之职。总四岳之侯伯。理四时之阴阳。三以象其位。四以耶其职。则其三其四。不必优劣论也。且不待封植而自然为造物者之所留待。则较诸王氏。反复胜也。又况王氏则晋公以前。文献无徵。且晋公当五季之世。朝汉暯周。未保臣节。乃若公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83L 页
之家则粤自双清,安素二公以来。及公之身。将至数十世。清德懿范。蔚为湖西之望族。此又不可与王氏同日而语矣。公之子孙。苟能秖承先荫以炳中叶。则异日勋业。庶可致治于槐鼎之位。而必有如苏子瞻者出而揭铭于堂矣。此槐之光荣。安知不有倍于王氏之槐乎。夫然则吾所以以卉木之得其人而显其名者。望于公之家者。不亦宜乎。德有曰唯唯。遂请铭于余。余曰。苏子既以福之已发者。为王氏颂之。吾请以福之未发者。为公颂之可乎。遂不敢辞而为之铭曰。
贤哉惟公。既多受祜。风馀乔木。荫传宝树。天监厥德。泰运将回。德之所符。可观栽培。所培维何。庭有四槐。古人所种。待公之来。于焉盘桓。木亦欣欣。王氏三槐。可挹清芬。眷玆庭兰。联棣播英。芳誉茂趾。与此槐并。异日馀庆。不让魏公。以槐名堂。千载与同。顾名思义。于古有光。惟公益懋。视此名章。
通德郎李公墓志铭(并序)
士之处于野者。盖多有以高尚自居。而若以见于行事者言之。其能不为流俗所移。终始一节。如故通德郎李公者鳞矣。公讳亨敏字道卿。系出 璿源。 中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84H 页
庙别子德兴大院君讳岧之后也。历三世有密山君讳澯。值光海斁伦。不参庭请。放迹江湖。今扶馀之日村。其乃遗址也。子孙仍居焉。后 赠谥靖惠公。尤庵先生实铭其墓。于公为五世祖也。高祖讳经汉府使。赠左承旨。曾祖讳弘筵。当己巳 壸位中移之日。废举不仕。后 赠大司宪。子孙世守清介之操。蔚为湖乡之望。盖莫非靖惠及公有以启之也。祖讳载岳府使。 赠参判。考讳殷贤通德郎。妣恭人延安金氏。讳𤈻之女。继妣恭人光山金氏。讳镇衡之女。继妣生公于正宗庚子四月十九日。性度聪敏。自幼已若成人。早年失怙。事母夫人至孝。家徒四壁而涤瀡无阙。积年侍疾。未尝离侧。每进药饵。必躬自检省。及其遭艰。哀毁几至灭性。奉先尤致诚敬。每将事之夜。标月影星躔以候。质明而行之。年迫七耋而不解如一焉。笃好经史。不甚用工于功令。而累举不中。遂早废科业。专意教诸子。每当课读。必整坐提诲。虽深夜待撤读乃寝。闻鸡辄兴。警起使读。以为恒式。平居惟以谨信自守。口无择言。虽屡空泊如也。不以一毫自累。乡党敬爱之。以谨敕君子称之。虽 宪宗癸卯。特命举笃行之士。乡人以公首擢之。虽未中选而可见公议矣。考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84L 页
终于戊申四月三日。寿六十有九。临终托长子涉以教导诸弟。亦可见平日志行之所在矣。葬于本县之盘山先兆下负艮之原。配恭人昌原黄氏。讳仁约之女。继配恭人温阳郑氏。讳泽新之女。黄氏生女适金箕文。郑氏生五男。长涉。次溶。次汲。次洽。次涩。涉一男云植及二女皆幼。溶二女汲一女亦幼。金婿二男在政,在兴。二女适赵某,黄某。呜呼。以公志行。宜若出为世需。而世无知己。至老死岩穴。悲夫。天其或者以不食之报。遗之后昆欤。余于公。本非有契好。而从士友间稔闻之已久。今其伯胤以遗事请志于余。遂不敢固辞。撮其大略而为之铭。铭曰。
 真率之姿。忠厚之风。世无知己。何损于公。故家馀庆。宜在厥终。我笔匪謏。铭此幽宫。
双梧堂铭(安锡瑀○癸丑)
门种五柳。古有陶子。庭栽三槐。亦有王氏。寓志虽异。流芳则一。溯尔根基。焕乎可述。雪川遗荫。迂斋末叶。乔木之家。肇基荣业。茂德蔓祉。萃乎雪溪。梧山故宅。宝树盈阶。嗟尔英姿。尽乎拔萃。手攀庭梧。素所嬉戏。迨尔长成。益加培护。松楸连荫。桑梓寓慕。式至今日。卜居龙冈。瞻彼故里。未尝敢忌。念厥地名。曰惟梧桐。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85H 页
亦惟彼梧。森然眼中。夙夜怀想。梦寐见之。爰采二梧。种之于斯。托根既固。吐芽渐长。雨露所濡。柯叶芬芳。童童双株。并峙于前。韡韡棣萼。于焉相联。故山春色。逐人来此。地虽龙山。便是梧里。曰惟此木。在尔故园。纵然分种。同是一根。在彼在此。缘阴绕窗。旧干新株。远亦为双。于玆盘桓。庶慰乡思。爰取斯我。揭扁堂楣。教诲尔子。俾不忘本。斯人有心。余度余忖。朝阳周冈。和尔德音。霁月邵窝。爽尔胸襟。
鳌山书院二台铭(并序)
惟我文敬公慕斋金先生。即寒暄金先生之高弟。而河西金先生之所师事者也。公议攸存。统绪之端的。可知矣。遗迹所暨。莫不俎豆以奉之。龙冈之鳌山。即其一也。盖鳌山者。乃先生桑梓之乡。而又是先生教育生徒之地也。仍为妥灵之所。而以先生之弟思斋公并享焉。有二台在其侧。东曰鸢鱼。西曰舞雩。石面所刻。盖先生遗迹也。后孙穆渊龟瑞甫。笃行之士也。甲辰秋。跋涉千里。拜先生之曾王考 赠提学公之墓而兼谒是祠。遍寻先躅。其追远之诚至矣。既还。以其所题二台之诗示章赞。请记其事。以示后人。章赞以浅陋之见。不敢固辞。铭之如左。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85L 页
粤昔姬圣。大化隆盛。鸢鱼有咏。至子思子。取言外旨。喻之于理。渏欤慕老。丕阐斯道。庠塾有造。台成屹然。于以名焉。维鱼与鸢。考古为准。可知吃紧。遗泽不泯。知道者稀。畴克发挥。以造其微。(鸢鱼台)
 伊昔曾氏。圣门狂士。亲承妙旨。一席言志。拔乎萃类。超然功利。六七其徒。浴乎风乎。于沂及雩。肆维圣师。嘉乃陈词。喟然与之。于赫慕翁。生于我东。振作儒风。作台既成。以雩命名。庸示诸生。百代瞻昂。手泽有煌。吾道弥光。凡我人斯。瞻言在玆。敢不孜孜。(舞雩台)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跋
  
稼亭先祖笔迹跋
我稼亭先祖德行事业。已有先辈之所袖阐。而至于笔学则虽子孙无有能知之者。此非但世代玄远而然也。真所谓魏徵之礼制。为谏诤所掩。欧公之政事。为文章所掩者也。况于今五百有馀年。安望有手泽之尚存者乎。今幸族侄悌承家先辈笔迹之中。见一古纸。有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八字。其傍有小字曰稼亭李某书。此盖后人之所追书者也。而其为吾祖之笔。盖无可疑矣。其体法之淳真。骨格之苍健。真晦翁所谓外若优游。中若实刚劲者也。夫笔者儒家之小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86H 页
技也。而事有大小。理无大小。观于其笔。可以观其心法。可以观其气像。又岂可以小技而忽之哉。按此遗迹。即我祖之心法也气像也。有非眇末后孙之所可形容其万一。而趱那流传。不知历几许家。毕竟为子孙之所宝藏。岂不幸欤。又况此八字。乃易之大畜彖辞也。夫易之片言只字。孰非至理所寓。而此节在学者尤为亲切。盖君子之道。固当以刚健为主。而既刚健则自当笃实。既笃实则又当有辉光而至于日新矣。是卦之内乾外艮而名以大畜者此也。我祖之必以是书之者。其惟取诸斯乎。若使览此。苟能深体此意以修厥德。则庶乎可以无负乎先辈教后生之至意。而又可以驯致乎先圣人观象立言之大体矣。玆庸敬模一本以归。而又为之继跋其尾。以寓永慕之意。以备警省之资云尔。崇祯后四癸丑季夏之晦。十七代孙章赞谨跋。
新模淳化阁法帖禹孔子笔迹跋
子程子论私家影堂之制曰。一髭发不似。所祭已是别人。今夫模古人之笔而有一点画之不似者。固不足谓其人之笔。今去禹孔子之世。已极玄远。则其笔之真本。理所难保。而世之因其旧而移模之者。久久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86L 页
流传。未必无一点画之不似。况以余之眼昏手拙。因此更模之。则又岂可有彷佛万一也哉。然既曰禹孔子之书。则千载之下。此亦足以想见禹孔子运笔之迹。便作今日目见矣。苟推此心以及于经传文字。则圣人之千言万语。亦便作今日耳闻。然则此书模本之迹。自当如遗像之印于书册。奉于学宫者。虽不必十分肖似。而不害为耸动后人而象德寓慕矣。若夫逐字而论之曰此点此画。比之旧本。似耶不似耶。必欲得其真本而乃已。有若私家影堂之以萃聚精神为贵者。此乃笔家之事也。非学圣人者之所可有益。览此者不必论其点画之似与不似。而只就字字全体上看去。必欲与古圣人神融而意会。有以知圣人之与我同类。而追其轨辙。寻其绪馀。庶可不至于自㬥自弃之归矣。又按此书印本。实在于 皇明万历间淳化阁法帖。苍颉以后晋唐以前名笔无不具载。可见其为稀世之宝而不能尽模。玆以此两圣之书。表出而模写之。而于我心。实有慷慨兴喟者焉。方今中华文明之域。已作夷狄腥毡之乡。 皇朝数百年礼乐文物。无地可见。独比(一作此)法帖一本。趱那传播。为东人之所宝藏。岂非幸欤。既已奉玩圣迹。且不胜风泉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87H 页
之感云。崇祯四周甲寅仲春下浣。大明遗民韩山李章赞谨跋。
周易讲解跋
书既成。人有问之者曰子之讲说。似是与师友问答。而不见有谈易之士往来于子之家。子亦蛰坐穷巷。足迹䍐出于庭除之外。未知问之者何人。答之者何人欤。余曰此乃吾之自问自答。而盖取诸朱子庸学或问之例。非吾之所自创也。曰敢问朱子之论庸学。既不直言其志。而乃为自问自答。某也不能无疑矣。子亦效之。其义可得闻欤。余曰天下之义理无穷无尽。古之经传。虽铺说全体。极其详悉。其于书不尽言何哉。有志斯道者。若只从本经看去。无有一言之发明。即进德修业之工。亦不必当如是矣。故看书之际。非必以记诵为主。须为之沉潜苦思。则必有可疑之端。发于胸中。此亦吾之工夫也。既已有疑则又当极力苦思。思所以涣然冰释。期于无疑而乃已。此则吾之工夫得效处也。盖始之自疑者。终之自悟者。固是一人之身。而于焉之间。虽谓愚智之判作两人亦可矣。若一一融会。纯用其道。则又当为大而化之之一层神人矣。然则其于始迷终悟之际。用其问答之例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87L 页
者。可见其入道之实效。而其书亦可谓实录矣。抑又论之。人生此世。世无知己。牙琴郢斤之遇得其人。自是千百载一番奇事。则士之读书穷理者。每多仁智之异见。其有以若合符契者。能有几人哉。故其于叙述本意之际。但以己意设为问答。我有所疑则自我而就问于我。我有所答则自我而受训于我。盖莫非叹知己之无人。而托知己于我身之所以俟知己于无穷者也。窃料朱子或问之意似是。一则取其自得之实效。一则示其知己之难得。有如我之所言。而以若区区浅见则自少本不读易。又无邵子冬不炉夏不扇之工。且于周子之通书,邵子之经世,张子之正蒙,朱子之启蒙。一无所考。亦未尝有师友之讲磨。则其于思索之间。未必无一言之几乎道者。而终是见识固陋。所谓自疑者。安知非疑于不当疑之地乎。所谓自悟者。安知非秖以自娱而反害经旨乎。实恐羲文冢奴复起出来。则其问其答。同归于黑窣窣地。未可谓愚智之判作两人。即安知人之不知我者反为知我也。噫。以此个见识。敢效朱子或问之例。其僭踰之罪。无地可逃矣。然而既已有志斯道。则不可无劄记之以备遗忘。故录之如右。而易之为书。广大悉备。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88H 页
看而可疑。疑而可悟者。虽罄剡溪之藤。竭中山之兔。曷足以尽记之哉。玩愒之中所得无多。不过为易道之万分中一分。而既不合自呈于尧夫。则况可待后世之子云哉。书籍之行于世者。必有后人之雠校而后。其书可以十分无讹矣。今与后之与我同志者。因此而雠校之。有可以删去者删去之。有可以补入者补入之。有可以改之者直改之。以成吾志可也。问者唯唯而退。遂序次其语。录于卷尾。以明夫此书自问自答之本意云。 己酉七月戊戌。有明朝鲜国韩山李章赞襄叔书。
周易讲解跋[再跋]
此书始于乙巳。成于己酉。而其后修润者亦多矣。人又有问之者曰易学至为精微。有非吾儒之所可容易说去者。而子之学专主于易何欤。余曰易之为书。言天道之有阴阳。人事之有吉匈。其理固可谓深奥。而详究其本领。则不过图书中一二三四之数。东西南北之位而已。既有一二三四则自当有五六七八九十矣。既有东西南北则自当有中央及东北间东南间西南间西北间矣。何物无此数乎。何地无此位乎。此实愚夫愚妇之所可易辨。而特以易中所言。乃指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88L 页
此数而曰奇数偶数生数成数。又指方位而曰乾坤坎离震兑艮巽。仍以数与方位并言之。遂有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故俗儒皆以此归之难解。然圣人岂尝以难解之理。教我众人也哉。观于系辞所谓人谋鬼谋百姓与能之语。则可知圣人之不我欺矣。岂独易象为然哉。夫以棋局言之。黑白者阴阳也。胜败者吉匈也。其落子也。自有其数。自有向方。人于对棋则必先知此棋白此棋黑。又知落子之凡有几数而利于何方。仍以又知此人必胜彼人必败。人之知此技者固难。如弈秋之为天下善奕。而亦未尝不以此技自处。独于易书则曰我不能。甚可怪也。人之学棋者。苟不以鸿鹄之心对奕。则虽未必为弈秋。而亦可不失为稍解围棋者矣。故人欲学易者。虽卤愚之才。苟能以学棋之心用于易学。则虽能或未能深悟而明透。可以不失为稍知易理者矣。问者曰此则然矣。而或不与传义相左耶。余曰天下无一定之理。如入京师者。或有由便捷之路而毕竟同归于大路。若无大路则(缺)
性堂集跋
余十一岁以前。尝闻我王考引乌栖郑先生忍饥读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89H 页
书之事为训。愚騃之见所佩服者只此而已。及长学于我先考。始闻先生道学之尊。深有向慕之诚。而先生之弃后学已久矣。门徒之中。惟吾族祖玄观子先生传得其宗。故往拜其门而学焉。时则余之年方二十矣。其于抠衣之际。愚陋如前。未及详闻为学之宗旨。而玄观子又已下世焉。则先生之道之学。无由得闻其万一。常以为恨。今先生之孙浩乾甫。乃捃拾其遗文。附之以门人之所叙述及今直长金公博渊所撰行状。合成二册。题其卷曰性堂集。盖因先生所居地名而名之者也。且其弁卷之文。出于当世之立言君子。噫。此可谓百世之惇史。而先生之嘉言懿训。于是而可考矣。岂非吾党小子之幸欤。以余之陋见。何敢复赘一辞于斯篇。而抑有所一得于千虑者焉。夫乌栖之山。雄压乎海之左湖之右。近邑诸山。绝无有高于此山者。而其馀麓之枝枝节节。逶迤蟠结者。横而为岭。耸而为峰。或峻拔于平陆。或屹立于海中。云雾虹霓之吐光影者。虎豹翚翟之有文章者。松桧之可以为材用者。蔘苓之可以为药饵者。无有不出于是山焉。其前后左右之县邑镇堢凡几处。村落寺观又几处也。然而居于此山者。自古及今。未有能全擅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89L 页
于此山。而惟先生则远近士大夫及舆儓下贱之知与不知。莫不以乌栖郑公称之。今以是书置之于案则人或曰性堂集谁所撰也。及其曰此乃乌栖郑先生之书则人无有不知者。然则先生之生。可知其钟得此山之精秀矣。先生之德。可知其同于此山之高大矣。入是山而见洞府之幽邃。则髣髴乎其学力之所到也。登是山而见海色之阔远。则宛然乎其局量之所包也。碧涧之淙净。苍崖之削立。无非可以像想乎其气节标致。而至于此岳之不见运动而功利之及于物者。则在先生生时。固或未及如此。而若以是书之载其遗诫者传之悠久。则其功利之及后代。必当如此岳矣。余故曰士友之恒言必称性堂先生者。未必为知先生。而凡流之泛言以称乌栖某公者。真可谓知先生矣。前日我王考所以以乌栖见称于先生者。其无乃兼取乎凡流之知先生者欤。然则以是书而虽名以乌栖集亦可也。未知士友之议以为如何。姑书卷尾以此云尔。 后学韩山李章赞谨跋。
书寺正金公(孝宗)自制墓碣后
呜呼。自古志士仁人。值时运之不齐。其言不行。其志莫展。则必恬退不仕。自同别世之人。而自题其身后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90H 页
文字。不使属笔于人者。间有其人焉。若傅奕之自制墓志。陶靖节之自作挽词。赵忠𥳑之自书铭旌是也。公之卒在于 庄庙逊位之三十九年癸丑。而其间当 光庙化理维新之时。且年享八十。至当文科回榜之年。则虽不仕进。据法当有优老例升之 恩。乃以寺正旧衔终其身。而自制此文。俾铭于墓。真可谓有得乎古君子自著志挽。自书铭旌之义。而其子县监公某。既以是文追铭于碣。而又以谨遵治命。以刻之意书于其左。以明遗志之攸在。大抵此文出于公之所自道。故虽无称述之言。其处义自靖。遁世无闷之意。隐然自在言外。而县监公善述之孝。此可见矣。今公之诸孙。觅字详录于苔面剥落之中。将欲更镌焉。后之尚论公者。只据此文足矣。而又有东峰金先生所赠之诗。在公后孙巾衍中。此虽寂寥数句语。亦可以想见其志同而义合矣。恨不得宋子之笔以发明之也。遂忘拙略记。以贻公之后孙秉济云尔。
题绛山族兄(经在)召对筵说后
贱臣伏闻我 主上殿下睿质天纵。崇好文学。 圣德日新。窃贺 宗社无疆之休。每切愿戴之诚。且想儒臣晋接之际。必有谟猷诰训之炳然可观。而自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90L 页
恨无由得闻其详。吾乡士人金君圣河自京师来。以一小纸示于余。乃吾宗兄绛山令公召对筵说也。其辞意以为黄宪之硕德美行。若使见用于汉世。则可以有格臣心辅世教之效。而以时君之不能备礼致用。深加叹惜。首尾数语。极其恳挚。以备我 圣上之柯鉴。噫。此可见吾令公纳牖之盛意。有得乎三山公家法。而实惟我 圣上好贤纳诲之德。有以致之者也。允若玆。尧天舜日。俊髦必益进。岩烟渭月。贤才当自至。岂非太平万世始基于今日耶。圭复再三。不胜欣耸。使此疏贱之踪。况若猥厕簪绅之列。亲闻其对扬 圣教也。以 圣上之明睿。必有俞音之炳若丹青者。而惜乎其不录于此也。若使今之缙绅论事。每如绛山是日之所陈 启。则何患乎不能赞襄 圣化也哉。嗟呼吾今老矣。异日吾党之小子。若有立于朝者。则可不以绛山为法哉。遂录其语。以贻金君之胤子秉济云尔。
书劝儿读书诗后
自古劝学之诗。如宋真宗,仁宗及韩退之,白居易,王荆公,柳屯田者固至矣。然皆莫不诱之以富贵之阶梯而绝无有劝以德行者。惟朱子之文。却不如此说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91H 页
去。然但其辞𥳑其旨奥。不知者或有看以诸家之一套者矣。至王弇州始稍依朱子之意。以学而成材之方。著之于文。而犹未可谓亲切而著明矣。今观崧岳之诗。乃以忠孝百行。谓皆学中出来。详而不繁。简而不略。足以激励乎后之学者。而又可谓得朱子引而不发之妙矣。
书养亲论后
 凡人贫也。思以财养其亲。家饶而亲不在焉。贱也。思以荣养。禄得而亲不在焉。幼少也。思其壮用力以养。及壮而亲不在焉。或恃其父母之康壮。游宦千里。锦还而亲已不在焉。去而不可住者岁也。往而不可逮者亲也。子虽欲养而亲不待矣。叫叩天地。已无及矣。焦裂肝肺而已无及矣。瞿瞿然皇皇然。欲求而不可求矣。汲汲然望望然。欲从而不可从矣。入门不见。入室又不见。慨然返息而不可见其还矣。霜露履之。雨露濡之。悽怆而已。怵惕而已。寖苫枕块。怅惚而已。庐墓泣血。哀慕而已。入庙周旋。僾忾而已。晨慕夕思。千悲万悔。俱莫逮矣。是故方丈盛俎。不如一箪之逮亲也。槌牛而葬。不如烹鸡之逮亲也。馨香黍稷之丰。不如菽水之逮亲也。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91L 页
肥腯牲牢之备。不如藜藿之逮亲也。亲往而不还。养既莫逮。则人子穷天地之悔恸。曷有其极。故为人子者。欲养其亲。宜汲汲于逮亲之存也。
右林上舍养亲论凡二十五条。其第一条曰孝子事亲。虽过于大舜曾子。亦非过分事也。惟此一语。若非有诚孝之超出古今者。决不能如此言之耳。其以下诸说。无非出于至诚恻怛之心。而录于此者。乃其第四条论曾子所戒椎牛而葬不如逮亲之语者也。昔王袖读蓼莪诗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之语。未尝不三复流涕。若使王裒生斯世而读斯篇。不待三复而当一字一涕矣。虽以余之顽如木石。自知其养不逮亲之罪。不觉感泪沾襟。遂为之书。
跋权斯文祖述(思定)家所藏海东诸贤笔迹后
余友安东权祖述氏。敦厚好古之士也。尝谓余曰。吾家有先祖阳村公笔。凡二十馀字。皆镀之以金。则盖出于浮屠家所传守。而点画趯勒之间。至今可见骨格之刚刭。肉泽之温润矣。又得听松,退溪,尤庵,寒水斋,南塘,屏溪诸老先生及梦窝,疏斋,寒圃斋,二忧堂四相公笔。今将褙妆之以为帖。君于阳村公为外裔。则其亲慕之情。想不以戚疏有间矣。松翁之学。得于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92H 页
静庵先生。传于其子牛溪先生。则虽谓吾东方道学之正派。亦可也。况退溪以下诸先生。实是上绍濂闽之统者也。君之至诚尊仰。不翅若亲承妙旨。而又于四相公之大节。未尝不慨然叹慕。有若身在其时者然。盍为继跋于其笔迹之后。以传诸后耶。余肃然起敬曰。自尤及屏。至于今日。年代已稍远。虽亲受教训之家。其手泽鲜有存焉。溯以至于退翁之世。以及于松翁。则年代又已逾远。其手泽之至今尚存者。实尤幸矣。又溯以至于阳村。则于今已是四百年有馀。其间沧桑之变易。有不可胜计。其笔迹之传于世者。盖尤幸而又尤幸矣。若夫四相公则一自辛壬惨祸之后。其遗迹亦几乎荡然无遗矣。今幸于祖述氏之家。各得其一二存焉。岂造物扶持。神明悭收。以保其百世不泯也耶。尝闻祖述氏之先君子出入于屏翁之门。与惜阴斋赵公明浚雠校塘翁遗集。此可见有功于吾道之传。而其学问之力。又有不可得以诬者矣。然则今此诸贤笔迹之褒稡。盖自其先君子始之。而至于祖述氏。乃能益加收藏者也。亦可见继述一端矣。如此古迹。孰不敬奉如拱璧。而其在祖述家则文字往复之间。又可见世世交游渊源之盛矣。岂不伟哉。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92L 页
若以静庵之笔。冠于退翁笔迹之上。以栗谷,牛溪,沙溪三先生之笔。置之退尤间。则此帖尤为完备。可见道统之传。而此则无有云。岂人间至宝。自不无忌盈恶满之理而然欤。余见祖述氏之胤子执圭平仲甫词艺颇富。今方从事于科臼。若不以得失关心而尽其在我之道。则所谓科业。亦当不为学问上一害。而其于诸老先生之道。亦庶几矣。不当徒守此笔帖而已。祖述氏幸须以此意謦欬之。区区之望也。祖述氏其勉乎哉。遂不揆僭妄而略书于下方。祖述氏名思定。其先君子讳勖字君诚。其于抠衣函席之馀。实有言行之可以范世而未有成书云。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论
  
论黄石公
世皆以黄石公谓之真个神人。而以所授子房之书。疑其为神方秘诀者过论也。余尝谓黄石公知子房之必为伟器。欲为授书以教。而未及授书之前。欲先摧其年少劲锐之气。则子房以妙少一布衣。敢犯虎狼之秦。至为沙中椎击之举。谁有得以挫抑之者哉。故此老遂当其缩首敛迹以避秦威之时。以神人道士之服。乘月独坐于圯桥之上。使之拾其坠履。命以仆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93H 页
妾之役。亦可谓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之一助矣。则其计可谓神矣。至论其所授之书。则今世所印行之素书是也。兵家则以三略当之。盖素书者首章之先道德后仁义。乃老氏之馀波也。其他所言则虽谓与儒书无异。亦可矣。三略者其本序谓太公之书。盖据史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之语。而谓是书出于太公。此则子房之意。盖以为黄石之兵书。世谁有信之者乎。惟太公既有牧野之功。则必曰太公兵法然后可以见信故也。不然则黄石公追述太公之言者也。观其文则商周间文体。恐不如此矣。以此以彼。皆非有神异灵诞之语者也。当是时。诗书虽已尽烧。以史考之。项籍学书不成去。陈平好读书。陆贾,叔孙通亦皆读书读礼之人。则可知其时亦有诗书百家语矣。何患无可读之书。而必以自己所述之书授之者。盖以为人情莫不好奇而好新。故鬼谷之于苏秦。尸子之于商鞅。荀子之于李斯。各有著书以教之。其言虽非圣人之道。何尝教之以专用诈力。自取灭亡耶。然苏商李三子之至于败亡者。莫非以徒习文字。不能尊信其师故也。此所以既授其书之后。又称以谷城山黄石一片而不言其姓名。使之不知所往者也。然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93L 页
则子房所以畏服其人。尊信其书。平生做事。不敢有违者。理有所必然。而其效至于为韩报仇。佐汉创业。位极人臣。退老令终。黄石之于子房。所以阴厚之者。于斯至矣。乃知子房固是超出群雄者。而黄石之所以为教。岂鬼谷尸荀之所可比乎。昔苏明允论之以为秦时隐君子。而但归美于子房。亦不言黄石所以托仙授书之本意。惜哉。虽然黄石真是诙谲之士也。所以自处于神人者。岂圣门教人之道乎。又若使子房有正大之量。则岂肯舍(저본의 난외주에 근거하여 舍을 삽입하였다.)圣道而偏信此老也哉。学者不可不察。
论老子
韩子曰。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余谓韩子此论固至矣。犹有所未尽也。何以言之。夫自周衰之后。列国分争。桓文之徒。以诈以力。功利是尚。然彼桓文者。犹知所以阳尊乎二帝三王之道。假借乎仁义之名。而下于桓文者。则乃以仁义为芭篱边物。虽以吾夫子之大圣。不得行其道。于是乎先王仁义之道。为世所讳。而至于晦盲而否塞矣。士之生于其时者。自非有上圣之姿。则其不为风习之所移者几希矣。故老子之意。盖以孔子之道不行。则是举世不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94H 页
知有二帝三王仁义之道也。遂假托于黄帝之无为而去其仁义。强为大谈。道其所道。德其所德。至以煦煦为仁。孑孑为义。而乃若其心则设或不知夫子之圣。而夫岂不美二帝三王之道哉。亦岂不以仁义为美哉。夫仁义之道。以之为身。以之为家。以之为治国平天下。无所往而不可。观于二帝三王。可知其效矣。此个义谛。实妇孺之所知。曾谓以老子之才识。不能及此哉。若使其时。明王在上。专尚仁义。则彼虽有实见之或差。必不敢以小仁义之说闻之于人。亦必有见正之道矣。韩子既以其不出于三代前为不幸。则恐不可专责以其见者小矣。故程子以道德之言。谓有末流之弊而已。则此非有取乎其言也。岂夷考当时而有所叹惜之意欤。故在孔孟时则其为吾道之害。不至如后世之甚。以史考之。但有孔子问礼老子之语。以孟子考之。只是言杨墨之害而已。自汉以后。其说浸盛。可谓一星之火。至于燎原。一勺之水。至于滔天矣。一言以蔽之。曰老子之小仁义。非特老子之罪。可知为周末风习之所移。而至于愈久而愈盛。则汉之人君。又何可以辞其责哉。故汉之董子言于武帝。极言师异道人异论之弊。而有曰非孔子术者。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94L 页
勿使并进。噫。此可为后世人君之法也。
论诸葛武侯
观三国志则武侯之事。无非神异灵诞之迹。故世皆以武侯为真个神人。然此实不知武侯之心者也。若以纲目考之。武侯只是以伸大义于天下为己任者也。又观其成败利钝非所逆睹之言。则三国志之言。自归于齐谐矣。古今言者以木牛流马八阵图之事。疑其为奇门遁甲呼风唤雨之术。此甚不然。盖木牛流马者。以运米之车。为牛马之形。下设机轮。使之便于运行者也。此在史书可考。士苟能读书穷理。能知天地斡旋之妙。兼有般倕之技者。皆可能之矣。如唐玄宗之水车陆船。盖以车用舟楫之制。船用车毂之规而已。夫玄宗非有穷理之学。而犹尚如此。若以木牛流马疑其为神术。则亦将以水车陆船谓之有神术耶。至于八阵图则亦有说焉。用兵者莫不以威为主。其于誓师之际。必用天吏天威天讨天罚等语。此岂用兵者真有奉承天命之理哉。所谓天也者。只是据其理而言之。而又如赏于祖戮于社。及旗章之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以象在天之星宿。亦只是示威而已。后之人为君者自知其有愧于汤武之伐桀纣。为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95H 页
臣者自知其不及于胤侯方叔之征羲和猃狁。故遂欲为欺人之术。而诗书所载圣人用兵之事。不敢藉口而为说。惟黄帝擒蚩尤之事。则谓在于未有诗书之前。若以自己所用之兵法。归重于黄帝。则是可谓贤于尧舜而可以为欺世之资。然又恐世之人或疑黄帝之术从何而得之云。则乃谓此法太公得之。以用于牧野之战云。而又以老子鬼谷诙诡之流。指之为中间之渊源。既又为之称述乱代英雄之迹。以为古之人亦尚是法。为士者又从以祖述之。如商周本记楚汉演义等书是也。其奇正变化。一何神巧之如彼。而史册则何故都无一人之神巧如彼耶。夫妖诞之说。只可惑于愚民。而非大人君子所可取信。然世道之浇讹。日以益滋。愚夫之难晓。日以益甚。则虽以武侯之正大。奉汉室之帝胄。讨汉室之乱贼。名正言顺。本无一事回曲。而犹未免用俗而易俗。将计而取计。如医家之以冷治冷。以热治热。遂为八阵图生旺死绝孤虚休囚之说。既以见信于将卒。使无恇㥘之心。又以示威于群敌。使无侵逼之虑。其为设计。只是如斯而已。故桓温见武侯吏佐之晋时尚在者。意欲以武侯自况。而问武侯生时之事。答曰诸葛生时。不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95L 页
见有异。诸葛死后。更无其比。噫。为吏佐者。既答以不见有异。则其无神异之事。于此可證矣。后人犹不知武侯之只仗大义。妖妄之徒。往往以([缺])说惑众。如晋之孙恩。以五斗米道自称水仙。元之韩山童。托于弥勒佛而烧香斋会。以为诱众惑世之资。此无足可道。而虽以史天泽之佐元世祖。刘诚意之佐 皇明。亦用是法。此或是兵不压诈之意欤。一言以蔽之。曰武侯之佐汉。只有一义字而已。至于奇正变化之术。吾未之信也。世之谈兵者。闻我此论。必以我归之书生之迂怪。而若使真有武侯之智略者闻之。则必谓武家本心之迹。为书生之所觑破云。而亦未必不以我为略晓用兵之道矣。
论读书
善学者以方读之书。必预看一遍。文意之可以易解者则先自觑得。而只以其可疑者存诸胸中。至于受训之后。其心必涣然冰释。与自得无异。以为某语吾已自悟。今既受训则其旨义可谓深入一层矣。某语吾所自疑。今则恍然矣。敢不铭之于心乎。若有不待疑问而教之者。必曰此语吾所未及愿闻者。而意外师教及此。敢不尤为铭心乎。又若有蒙学之辈。以其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96H 页
所闻于长者者告我。则必曰此语吾未亲闻于长者。而闻于此辈。事尤岂不极可神异乎。苟能以是心读书。则其进何可量哉。
读书之时。必深究其义曰此语与某书某语同乎异乎。此事与某人某事同乎异乎。既知其同则又当知同中有异。既知其异则又当知异中有同。苟能以是法读书。则虽只通一经。穷理之道。当如是也。穷理者乃正心修己治人之本也。而虽科臼文字。不如是。不足有为也。
公明仪曰。周公岂欺我哉。今之人固未尝以古人格言之欺我。而每于读书之时。只以泛然看过为心。其中稍有知识者。只取文字之悦人耳目者蒐录之。此亦犹贤乎已。而如欲知向学之方。必以经传中最所感发于其心者。一日三复而且书座右。出入寓目而随时自警。如此者其诚可知。未久必当知经传中字字句句无非切当。
读书者观圣人治国之效。可以知吾治家之道。观古人事君之节。可以知吾事亲之方。苟能如此推移。为自己分上事。则事君治国之法。自在其中。推之事事。莫不皆然。然后方可谓读书之士。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96L 页
欧阳公以经文逐字数之曰。中才以上。日诵三百字。四年半可毕。若稍钝。九年可毕。此恐做不得矣。诚力虽或及之。人生百年。既多疾病有故之时。亦多对人接物之时。一日十二时。读书之时。能有几时。一年三百六十日。读书之日。能有几日。人苟能心心念念在于学问。则虽在人事喧嚣之中。此心常如亲师友对书册之时。虽可惊可忧可哀可乐。使人怒使人惧之事当于前。岂无熟习之难变者乎。至于方夜閒卧之时。必当有思索于胸中者矣。有事出入之际。亦当有闻见之所有益者矣。如是为学则虽不读书。吾必谓之读书矣。
先读小学。以知修身之道。
圣人之书。其言𥳑奥。其旨浑然。除注释则无以知圣人之心。惟孟子一书。虽除注释读之。可见辞旨雄健明白痛快。学者所当熟读。
庸学则理致无穷。当逐字逐句解之。
欲知论语。须熟观注说。
春秋则只看义理。观于胡传可知。
诗书则自是圣学之根抵(一作柢)。读之未易得力。其工当倍于读孟子。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97H 页
圣贤之劝戒后人。何书不然。而惟周易则圣人观象设卦。以示吉匈。使人看之。凛然有竦动处。据本注熟玩之。则天下之事岂有出于易理之外者乎。处艰困者。可以知守贞得吉之道。处亨泰者。可以知惕厉无咎之道。科事者可以知利用之方矣。如是看易。方是有功。大抵易之为书。只是慎于极微。戒于极盛之意也。
周礼,礼记。不可不参考。
其他史书及百家之书。只当于无事时披阅。而既已得力于经文。则其间才思已渐长。识见已明透。可以易于涉猎。
必博通古今。然后可以验兴亡之迹。亦可劝戒于吾身。然则史学与经学。当相为表里。
驰心于势利声色醉饱赌博者。决无成功之理。自古豪富之人。多不能成才者也。良以是也。
文理既通之后。思之而不得。问人而亦不知者。此必古今文体有异而然也。不然则有所脱误。当姑阙之。以俟知者。不必强为之说。只解文意之平顺处可也。譬如掘地者。只掘柔软之土。则石根之坚刚者。自可拔出。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97L 页
论修身
孟子曰。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人之中品庸材。固不可自处以大人事业。然苟能一心孜孜于正己之道。则虽不得物物皆正。亦不无其效焉。臣能受谏则可以谏君。臣能从善则可以善君者。先儒于诗之四牡。已详之矣。程子曰。以诚意感之。岂有不动得人。此言虽因令与簿发之。而人苟以此个义理存之于心。则于家于国于尊于卑。何往而不可哉。又如不孝者之见化于仇香。盗牛者之见化于王烈。盖有之矣。岂有不能正己而可使物正耶。然则人之无有感化于我者。皆吾之德。有所未尽也。且夫君有争臣。父有争子。士有争友者。固莫非平日有自修之工而能虚受于人者也。苟不能正己。则虽欲有争臣争子争友得乎。若瞽叟朱均四凶桀纣管蔡。则以下愚之品。不见化于君臣父子兄弟中之有圣德者也。如此之人。万或有一。岂可以此而辄以自修为无益。不思所以自反乎。然士之修身者。若以服人为心。则是伪也非诚也。人之不善者。不可责之以使归于善。苟或言言而警之。事事而戒之。又或㬥扬于人。则非徒无益。徒为矫激而已。此圣人所以贵乎使自得之。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98H 页
善于家者。必正其家法。善于国者。必正其国法。家法一正则其子弟必恐其不容于其家而不敢为非。国法一正则其臣民必恐其不容于其国而不敢为非矣。为人君父者。欲正家国之法。不可不自重其身。
世之人汩于流俗。谋利趋势而自以为才能。尚气凌人而自以为豪雄。以诈力御人而自以为有智略。以酒色自娱而自以为好风流。谀佞而以保身自许。贪吝而以保家自处。好声伎而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好博弈而曰博奕犹贤乎已。至于狗马玩好之物。皆极其侈欲。而以大丈夫快事自誇于人。若夫图书笔札吟诵等事。则辄以儒者之大事业自居。而不知义理之无穷。节行之至重。噫。人以此个见识。欲立法于家。为政于国。何以有家齐国治之望乎。
无不通之谓圣。圣非人人所可能。则惟当以读书饬行为务。
世之人有恒言曰能文则何事不做。有钱则何事不成。此实可笑。余见乡曲士族有家势甚饶。文辞亦富。至于科宦相继。而犹且见弃于清议。无有敬重之者。人曰此人乃某谥某公之孙。某位某人之族。闻者皆笑之。盖其先世世有骑傲之习。不修礼法。以此见侮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98L 页
云。
不仁者以财亡身。经有明文。不必重言。而不知义理者。文章亦为亡身之本。可不戒哉。
生财之道。勤俭节用四字之外。更无良策。
用财之道。必有阔狭然后。可以省费而无损。
有一富家子弟。以骄奢败其家。人皆以荒坠先绪目之。余独以为此非但此人之罪。盖此家兴旺之时。已有覆败之萌。何以明其然也。盖此家兴旺之时。虽骄而人之趋仰者犹多。虽奢而财之殖聚者无穷。今此人不有其父之福。而既已习见其父生时之事。则安得不益加骄奢。自取狼狈乎。所谓慎终于始者。此亦可见。
余尝曰积财者败家之本。何以言之。昔汉之文景。以节俭聚财。则何至于钱之贯朽粟之红腐也。其后武帝但信其用之不竭。遂费于宫室巡狩封禅征伐。而至于难继之境。则有榷酤均输卖官赎刑之事。隋之洛口仓。亦由于俭啬累年积贮。终为李密所据。历代以来如此者多矣。私家之事与国家何异。用财者虽当稍存嬴馀。以备不虞。若广置田宅。以教子孙怠惰。则财竭之后。必恣为不义。以至于失所矣。或以过福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99H 页
之灾。疾病死丧。水火盗贼。口舌讼狱。相继不绝矣。为家者财若有馀。则当以赈贫为事。以至于为先世为师门等事。其用财之处何限。而举世但以积聚为计。甚可怪也。然此则但自知之而已。未尝敢以闻于人云尔。
养其福者。莫尚于俭。俭则自当无求于人而好施与矣。故古之宰相惟俭于自奉者。方能功盖一世。泽流子孙。宰相犹然。况凡民乎。
养亲者有日用三牲。而犹为不孝者。若以贫无以为养。乃求非义之财。则反为不孝矣。惟当谒力耕田而已。栗谷先生曰。苟念念在于养亲。则珍味亦必可得。礼曰求仁人之粟以祭。余尝曰此所谓仁人者。未必以圣贤言之也。所祭之粟。虽或本出于恶人之家。若以义而得之。则便是与仁人之粟无异。如孟子言仲子所食之粟。不论夷蹠是也。
事亲奉祭者。主于诚敬而已。虽富必有限节然后。可以有常继之道。
若诿之贫乏而俭于其亲。薄于其先。则乃忘其本者也。须当以铢累寸积为心。无至窘艰。
一身之饥饱寒温。自有其数。惟事关义理者。则系于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99L 页
吾心之诚与不诚。而不系于吾命之通与不通。昔吾先人,吾叔父及宗孙章奎凡三家。各出六斗租。连年殖利。未几置先世墓田三处。若使吾等三家。以买土共分为心。则其事必无可成之理矣。盖吾之身饱煖有数存焉。非智力之所可求故耳。
章奎为继高祖之宗。余为继曾祖之宗。诸从于墓田买置之馀。又欲置两世祠庙之圭田。余止之曰。墓祭既付于守墓者则当有田土。而至于祠堂之祭则既已奉之于家。其祀需但当随其子孙之贫富而行之。何论祭田有无也。若有馀射。当别营祠宇墓碑等事。
为其所当为而不成者乃命也。若初不致诚而归之于命则非知命者也。
一有计功谋利之心。则功不可成。利不可得。徒失其道义。此可见富贵在天。为仁由己。
吴公羽常之言曰。待閒暇。必无读书之时。待有馀。必无济人之时。
人有语于我曰。苟以枉尺直寻为计。则势利可得。富贵可致何如。余曰。虽富贵来过于我。犹不可不辨礼义而受之。况自我干求。则非但有愧于君子持身之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00H 页
道。古之人不曰猝富贵不祥乎。余见世之人。取非义之财。乃曰吾但行一不义云。而不旋踵间。灾咎荐至。竟至于并其祖业而荡败之者多矣。若夫一榜之科。一级之官。得之最难。而虽或得之。毕竟有求。为凡民而不可得之时。盖富贵有命。则岂行一不义而所可得乎。
人问婚娶而得财者何如。曰此非但贻累于先德。财利自是造物之所猜。若得之甚易则岂不失之甚易乎。余于子女婚媾之时。不敢违先人之遗戒。无不舍富而取贫。则初无资装之丰备。又无馈遗之慇勤。而彼此俱安于心矣。
人问当今宰相有欲交游者则何如。曰朱子固尝与陈枢密俊卿,汪尚书拱辰从游之矣。今之为士者。虽德非朱子。其于师友讲论。当一如朱子。则贤宰相之如汪陈者。不可不从游。而若自我纳交则不可。又若无责善之义则亦不可自辱焉。苟枉己而谄付之。则徒为受侮。必无所助。
经曰汎爱众而亲仁。天下之人。孰非可爱。而若骄傲而贪虐者。慎勿与交。而至于亲仁之道。仁岂人人之所可能哉。知旧中若宽厚而廉雅者。乃可亲之人。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00L 页
人有得螟嗣于至贫之家。又有得子妇于至贫之家。皆与我亲厚者也。余一皆戒之曰。闻其本家事势极有所难堪者。须极力担夯。如又不然则问讯不绝。以慰其心可也。若令子饱而父饥。则岂可望其人之孝于我乎。
若以安分为心。则饥寒为分内之事而生计自足矣。不能安分者。虽极天下之欲。每患不足。龟峰先生足不足之诗。实先获我心。
古之仗义者。虽斧钺鼎镬。有所不避。则士之饥寒。何足难耐。而乃丧其操守哉。然则欲求忠臣。必于廉士。
朋友责善之道有三。第一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非诸人。其次必量其有所施行。又其次谅其情谊。此外则决不可以责善自期。
若有问于我者。但当陈我所见。听彼决择。而此亦在所财度。不可妄对。
以事君父之道言之。则忠臣之面折廷争。孝子之三谏号泣。盖必自反其心而无负于君父者也。
士必有难进易退之心。然后可以行其志。昔唐僧贯休入蜀依王建。赠诗有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之句。建请十四为四十。休曰诗亦不可改。州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01H 页
亦不可添。孤云片鹤。何天不飞。遂去。建留之不得。士大夫出处。有不如此僧者多矣。
穆生以楚王戊之宾客。见醴酒不设。遂谢病去。置酒而忘设醴酒。固亦常事也。若使穆生但以此而去则岂情也哉。不过为量狭之人而已矣。史何以表以出之也。盖戊为薄太后服而私奸服舍。则穆生已知戊之为人。而未尝显言之。及其醴酒之不设而因自告退。其用意忠厚。见几而作。可知矣。此岂非有得乎夫子去鲁之遗意耶。穆生既去而戊果为吴濞之党。则穆生先见之明。岂申公,白生之所可及耶。
宽柔慈惠者。例多懦弱。非学无以立志。刚毅英锐去。例多㬥慢。非学无以有礼。所以洪范言刚柔之德。而必曰刚克柔克。克之之道无他。学而已。
必有温柔恭让之德。然后可以行刚健之道。是故尧之允恭克让。舜之温恭允塞。文王之徽柔懿恭。孔子之温良恭俭。皆所以来天下之善。而其于制共鲧驩苗。伐崇伐密。诛少正卯。何难之有。
责己者当知天下国人无皆非之理。故圣人有吾从众之训。然若溺于流俗而自以为吾从众者。决无可进之道。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01L 页
圣益圣愚益愚。专在好问不好问。譬如高峰突兀。草木不生。河海在下。众流咸归。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说
  
五伦统会说
孟子言五伦虽分为各项条件。然亦有可以统会看去者。若以父子言之。则父子之下。次以君臣者。即孝经所谓以孝事君则忠之意也。又次以夫妇者。即礼记所谓承我宗事之意也。又次以长幼者。即孟子所谓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之意也。盖古人以兄弟长幼错言之者。凡人之长于我者。皆兄之列也。幼于我者。皆弟之列也。又终之以朋友者。即中庸所谓信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之意也。此则可见百行之由孝推去矣。自其百行之所统会乎一孝字而言之。则易曰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知乎此则可知父子有君臣之分矣。礼曰男女有别然后父子亲。知乎此则可知父子之亲。实出于夫妇矣。中庸言妻孥好合兄弟既翕之下。继以曰父母其顺矣乎。知乎此则可知事亲之道。在于妻子兄弟之和合矣。中庸又曰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知乎此则可知事亲之道。在于择人以交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02H 页
矣。此岂非父子之伦。莫不有资于君臣夫妇长幼朋友者乎。此其所以五品之首以父子。而至于朋友之居于其终者。朋友之道。非但以责善辅仁为朋友也。凡气类之与我相合者。皆有朋友之义。如易所谓得朋丧朋之类是也。至如孟子所谓友德之友尚友之友。则乃不拘位之尊卑时之古今而言之者。则君父之于臣子。但无朋友之名而已。未可谓无朋友之义。乾坤之与六子并列为八。此其理也。且夫父子有亲仁也。君臣有义义也。夫妇有别礼也。长幼有序智也。朋友者信信也。仁该义礼智而无是信。则四者皆归于虚妄。观于四端之继以一个信字。则尤可验四者之大伦。都包在于朋友中矣。于父子则不曰仁而曰亲者。仁之为字。包得了亲亲仁民爱物之道。若曰仁而已。则煞有未尽底意。不若亲字之为尤切矣。于君臣直以义字言之者。义主于断制。而所以断制之者。莫大于君臣。则可知义字之外。他无可用之语矣。于夫妇曰有别而不曰有礼者。礼之道莫先于别嫌明微。则所以言别字者。反有重于直书礼字矣。于长幼则不曰有智而曰有序者。知其有序者。可以不智而能之乎。于朋友亦以信字直书之者。交游之道。只是以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02L 页
义合。则安得不曰有信乎。且此信字照应乎君臣有义之义字。则有亲有别有序之属于仁礼智者。可以类推矣。然则仁义礼智信。只是各有所宜而不可通行于五者耶。曰不可。夫父子有亲仁也。而制其宜于事亲之道者义也。节文于事亲之道者礼也。知所以事亲之道者智也。诚实于事亲之道者信也。君臣有义以下。皆可以例推矣。又若以五品统言于五性上。则于五品而用其亲爱之道者。总谓之仁可也。行此五者而各得其宜者义也。节文于此五者者礼也。知此五者者智也。诚实于此五者者又是信也。然而此乃言人事上最近而易知者也。若论至极之理。则非特五常本于五性也。五性又本于五行。五行虽各有分排之位。各有生成之数。各有衰旺之运。其循环变化。互为终始。互为经纬之理。于是可见。又如读易者。于乾坤当识父子君臣之分。于咸恒当识夫妇之道。欲知长幼之序。当于震坎艮巽离兑观之。欲知朋友之交。当于丽泽兑观之。而其实则乾坤为六子之本。六子之于乾坤。亦有相求相成之理矣。余之此论。虽未必是孟子立言之本意。分看合看横看竖看。莫不各有其义。抑又可以就事上主看去。可以就理上推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03H 页
看去。圣人之发言合理。夫岂偶然也哉。
续师说
余尝疑师生不在五品之列。至论司徒之所以为教。乃曰五品之教既出于师。则师者乃五品之主也。五品之不言一师字者。其意反不重欤。既又自思曰以善教人者。莫不有师道焉。如所谓百僚师师。德无常师。三人行必有我师之师皆是也。以五品言之。则父子也夫妇也长幼也朋友也四者。皆可相教以善。而犹未免主于恩爱。不能如其君之极可尊畏焉。为人君者能行师道。则所谓师严而道尊者。于是可见矣。是故泰誓曰。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朱子以五帝为亿兆君师者。盖出于此矣。愚因此窃谓上古之世。君兼师道。君与师非二也。开物成务之功。始于伏羲。精一执中之谟。发于尧舜。自其后禹汤文武皆以是道而接夫道统之传。以兼君师之职。若皋陶伊傅周召之徒。则亦皆以是道而辅其君。使之兼行师道者也。当是时。俊乂之列于庶位者。莫不以君师之教。体之于身。亦莫不以君师之道。宣行于家国。若以在于外者言之。则诸侯为一国之师。牧伯为一州之师。以至于府史胥徒之流。亦皆以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03L 页
贤。于是乎遂有学校之教礼乐之训。以之表准乎四方。故人人家家莫不感化。父为其子之师。兄为其弟之师。统以言之则天子者乃四海九州之大宗师也。此其所以化行俗美。贤才众多者也。乃若吾夫子之所以为师。则有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乃师道之行于当世者也。若其删诗书述礼乐赞周易修春秋之功。则乃师道之行于万世者也。宰我所谓贤于尧舜者此也。自其后一再传而至于孟子。则又能扩前圣之未发。道之传。实有夫子之绪馀矣。秦汉以后。经残教弛。异言喧豗。则董子所谓师异道人异论。韩所谓今之教处其三。盖指此而言之耳。至子朱子出。师友渊源之盛。克追洙泗之遗风。既又为之表章六经。以诏后世。乃夫子后一人也。及夫胡元乱华。吾道遂东。则诸贤之阐明斯道。莫不由朱子而溯孔子。骎骎乎家濂溪而户新安矣。然而夫子当衰周之世。既未得君师之位。而颜曾以后诸贤。亦未当得位而行道。则于是乎君与师分而为二。吾道不尊。子思子所谓下焉者虽善不尊者此也。如欲使古圣人兼为君师之道。行之于斯世。则如之何其可也。噫。唐虞世远。所可行者。惟是三王家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04H 页
天下之法。而子子孙孙。未必皆德如尧舜。则须是极择人才之如皋陶伊傅周召者。以辅其君。使之兼行君师之道。则古圣王比屋可封之化。吾夫子继往开来之功。可以复见于后世矣。当今世衰道微。未知朝野人才之如皋陶伊傅周召者谁欤。任世道之责者。必有以博访之矣。昔韩子作师说以示学者。而乃是言一人一家之师而已。非所以言天下万世之师者。故忘其僭逾而续言之云尔。
土亭先祖大人说,寡欲说图解。
  
大人说图
삽화 새창열기
右大人说凡一百三字。盖凡人之有此四愿者。皆以知与争欲与爵为重。而不知所可愿者在于不知不争不欲不爵之中。故所以有此戒。然若以无此四者而谓得此四愿。则近于架鉴空虚。故中间插入然而二字。而说愚懦贫贱者之不能皆如其愿。下段始说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04L 页
出大人之得此四愿者。在于不知不争不欲不爵之中。所谓惟大人能之者。盖示其不敢自居之意。即中庸所谓惟圣者能之者也。
  寡欲说图
삽화 새창열기
右寡欲说凡一百二十三字。盖取心有欲则心不得为虚而未免有交蔽矣。安得为灵乎。又安可与论于明诚中和乎。故因孟子说而推解之。以言此心之所而虚灵。自虚灵而推之明诚。自明诚而推之中和。盖虚灵明诚中和等说。经传注解不一而足。先儒未有而一言而揔括之者。至先生始乃合而言之。一串贯来。惟此一语。庶可以尽经传之要旨矣。至若公父生母一段。中为公之道所由生。和为生之理所由出。即所谓公之父生之母也。于是乃极言此道之小而无内。大而无外焉。然浩浩无外之下。既有曰有外者小之始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05H 页
云云。则肫肫无内之下。当有曰有内者无实之始也。苟为无实则事皆虚妄。而此无所言何也。盖上段灵明中和之间。既有一个诚字。可见一诚字之主于中而彻上彻下。则不当更以无实为戒而为架叠之语矣。○以大易言之。离之体虚其中。故有精灵而为照物之明。即所谓心虚而灵。灵之照为明也。离又照应坎。坎有中画之阳。以天道言之。太阴之受光于太阳也。以人道言之。诚之真积于中心者也。即所谓明之实为诚也。坎又在北而天以北极为中。则可见至诚之道为中庸之中。即所谓诚之道为中也。坎中之阳至于东。则为震下之阳。为生物之始。即所谓中之发为和。而至于公之父生之母。则可见坎离禅父母之位矣。盖因孟子之善用易。达之于中庸之小周易。又自小周易而推明大易之义也。其功用之至大于是可见。而既又申之以警旸(一作惕)之意。又终之以孟子立言之旨远矣。辞益切而意益远矣。又若以六画卦言之。则浩浩无外以上。乾之纯阳也。有外者小之始则姤之象也。小而又小以下。坤之纯阴也。孟子立言之旨以下。又可谓复之象也。当时门徒如鸣谷,重峰诸先生。必当见而知之。而其后诸老先生论心性之书。未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05L 页
有表章之者。此甚可疑。惟高霁峰尝有寡欲说之诗。以献于先生。故附录之。其诗曰混然明命本无私。形气于人有梏之。欲到寡时方得力。心才放处便成危。狂澜止水无他物。悍马铦锋未易持。最是性偏难克处。一言终不负严规。
 窃谓近世学者于经传子集。不胜其多。其有以遍看以领会之者盖鲜矣。至于我文康先祖遗稿则蒐录无多。寒水先生跋其下。以为仅寂寞数篇。无非后学之药石。而览者犹患其未能理会。故玆就全稿中。撮取二说为之图。以便阅览。且为之说以附于后。壬子暮春。后孙章赞谨书。
后坡说(为申应善声元作)
或有问于余曰。朱先生尝言苏氏之学。坏人心术。今世有东阳申声元者。以其家世则真可谓吾党之士也。以自言其生日。适与坡翁相符。乃以后坡自处焉。其不知苏学之误。可知矣。此子之欲学朱子而语及此人必深许之何也。余曰。苏学之不为朱子所取。吾亦知之。而朱子尝于东坡竹石图跋。有以英秀后凋坚确不拔之操称之。则斯人也。盖亦有取乎英秀坚确底意思而已。岂有不知苏学之误哉。苟有是心。则是亦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06H 页
不患不到圣贤地位者也。何以言之。夫养生者。能疗其膏肓。补其荣卫。则自当知蔘苓之不如菽粟。而何以必取蔘苓也。其故可知也。盖于其心。自知天禀不能精刚。以致有斯疾。则不得不以蔘苓之良剂。为丸为汤而用之。然于其间。不应有全却菽粟。自取饥饿之理。而凡可以害于真元者。必当无所不慎矣。苟如此则非徒可以治病。亦可延年。士之取法于古人。亦犹是也。既已自知有气质所拘物欲所蔽。而遽以程朱大贤自许。则可以为程朱大贤乎。夫东坡之学。早拾苏张之绪馀。晚醉老佛之糟粕。朱先生既以此斥之。而至其资禀之英秀。志气之坚确。则未尝不深韪之。盖圣贤论人。抑扬取舍。自有权度。不以一善而掩其全体之病。不以一短而弃其一事之长。苟使斯人不为老佛苏张之馀套。而养其英秀之姿。成其坚确之操。有如学夷惠者。只学其清和而不为隘与不恭。则吾必以斯人为贤于古之坡翁矣。岂可以自号后坡而疑其坏人心术乎。古有以陶冶樵牧而为号者。又有以隐默拙讷而为号者。皆莫非出于谦牧之意。而不害为大贤君子。则斯人之所以自号者。其亦主于谦牧而未尝不以贤人君子自期者欤。然则斯人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06L 页
之生于坡翁生日。乃偶然尔。且非必纯用坡翁之学者也。且闻斯人也有志于坡翁之文章。而吾夫子既尝有馀力学问之诏。先儒又曰彼以文辞而已者陋矣。则此不暇论也。既而声元不鄙余之愚陋。请余赠之以言。故遂记或人所问于余及余之所答于或人者以归之云尔。
赠锦西说
族弟万在以锦西为号。请余以训戒之辞。余曰。异哉子之为号也。子之居去锦江之西。将至百有馀里。若乃以此而谓之锦西。则其为迂远。莫有甚于此矣。以何大眼目大力量。自处以锦西之一人耶。如欲请教于人而自儆于心。则当取愚晦隐默静讷等语。不当有光显明著底意思。若言锦字则人之富贵光荣。必谓之昼锦。若言西字则地道尚右。以西为上。以此为义。则必不免有自夸自尊之态。以何谦虚之意而请教于我耶。默然深思而莫知所以为说。既被敦请。则乃致季文子之三思曰。斯人之心法也气象也。非以大眼目大力量而自夸自尊之人也。然则其自号之意。只取水名之华美。地域之所在。而犹且请教。则其好学之诚。有非时辈之所可及。而虽在寻常文字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07H 页
间。可知有顾名思义之心。请言之。谨按中庸。引诗而言衣锦尚綗。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闇然而日章。且夫天地之理。日生于东。月生于西。西之月固不若东之日。而一阴一阳之谓道。故阴与阳迭为对待。若不有阴于西。则何由以阳于东乎。愿吾弟观于锦字。则深有取于尚絅之义。而成其日章之文。观于西字。则亦必察于朓朒之象。而成其光明之德。则以其曰文章之以其光明之德。可至为锦西之一人。人之称子之名者。必以锦西李君称之。有如南州之徐孺子。关西之杨伯起。而虽富贵昼锦之荣。无以有加矣。虽以西为上之位。亦无可愧矣。以此为说则于子之心何如耶。愿闻之耳。
善士说
吾观世之以名誉自高者。问于乡里则曰不然。问于亲戚则曰不然。余甚怪之。退而思之则实有所不难知者。盖为士者。于邻里亲戚。玩习已久。见莫(一作其)善则寻常看过。见其恶则不忘于怀。少无弃短取长之心。又或有不问贤愚。专趋势利。以其文章。以其财贿。但欲媚悦于势家。视其所亲。无异路人。既已显达于世。则出一言行一事。不能用在我之义理。惟恐见忤于势家。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07L 页
至于子女婚嫁之时。必夸张其家势以欺远人。终未免自己之受欺。虽于医巫百工。必取远地之医巫百工。自取良贝者多矣。此其所以毁誉之相反者也。噫。岂有邻里亲戚皆不曰善士。而可以为善士者乎。以人君言之。秦之立国。本有夷狄之风。故自初见摈于中国之会盟。而至于昭王。又纳范睢远交近攻之策。人但知秦之兴由于远交近攻。而不知秦之亡毕竟由于远交近攻。此岂知公议之必自亲近者哉。故孟子曰。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诚哉言也。观人之法。邻里曰善士。亲戚曰善士而后。可谓善士。而可以为一乡之善士。可以为天下之善士。余今年近六十。所以见弃于世者。莫非见弃于邻里亲戚而然也。宁不自愧也哉。玆庸书以自警。而又以警于同志云。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序
  
清修堂落成宴。兼行乡饮酒礼序。
乌栖之山。崒然而高大。周回凡百有馀里。可见元气之所凝聚。而其山脉之转入于保宁县东者最秀丽。即花岩书院之后麓也。自有是院以来。人才之所成就。名于一世者。指不胜屈。而远方士流之闻风而兴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08H 页
起者亦多矣。是可见海之左湖之右。山川文明之气。有以尽萃于是院。而此殆天所以使我土亭,鸣谷,天休三先生。生而杖屦于斯。殁而俎豆于斯。以至留躅乎后代。妥灵乎永世者也。近经回禄之灾。庠塾廊庑荡无馀遗。惟幸祠宇岿然。此岂非岳灵地祗有以默斯道而示以阳复之兆耶。前县监张侯敦根。即与多士会议于寒烟冷灰之墟。图所以重建之。以方伯亲嫌即递。其后李侯显益继莅此县。祗谒庙宇。更为收议于多士。至欲捐俸以助之。功未成。奄以枢归。士林至今惜之。又其后蓝浦倅梁侯柱石。以一兼时莅之官。乃能协同士论。多有所助画。李侯九东既已下车。则其程督之勤。一如前候矣。遂使缩节冗费。揆度工程。不刑一人。不役一民。凡于匠氏之应募。役夫之趋事。皆优其佣赁而使之。虽可见任事者之得其人。而实亦朱子白鹿洞赋所谓尹悉心而纲纪。吏竭蹶而奔趍之效也。功既成。临而览焉。盖其间架之数。屏幪之制。不陋不奢。足以为多士藏修之所。而恍觉山增以高。水增以清。天光云影之徘徊乎方塘。光风霁月滢净乎胸衿。宛然有一新底意思。千载之下。令人肃然如在我三先生皋比之前而亲承经礼之训矣。于是一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08L 页
乡士友。莫不翕然相贺于落成之日。仍设乡饮酒之礼。盖自是堂改建之初。士论咸推土亭先生之孙龟年暨鸣谷先生之孙承运。使勿以本位后孙有所引嫌。宾尸其事。故龟年为是宴之主。宾介皆择其德望。僎则邑无大夫致仕者故阙文。至于相及进荐进俎咏歌诸执事。亦以望族有文学者行之。可见士风之不至甚衰矣。是故士友多有津送酒馔。礼飨甚盛。以至乐工之赏赐。亦有自当之者。盖当斋厨灰烬之馀。养士之需。荡残已久。虽以掌事之人。犹不免赍粮以赴。自初经用。都是士友之力。而迨其功成。诚犹未已。又能大备礼物。贲饰仪章。士大夫风流之笃厚。于是可见。而又可知先贤遗泽之愈久而愈深矣。又况樽俎秩秩。衣冠济济。献酬有节。升降有仪。四方未观者。不翅如堵墙。足以使乡里有荣。湖山动耀矣。乃若章赞之不肖。则既多仰忝先绪。且无丝毫补益于院事。惟不胜庆幸之私。因窃有奉告于诸君子。夫自近世以来。礼教之解弛。有甚于斯院之烧残。而幸赖诸君子之诚力。能使已烬之院。鼎新于一朝。已废之礼。阐行于一时。其功固大矣。而如欲继自今而图厥终。则名言在玆。其则不远。是堂之旧额清修堂三字。即我本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09H 页
祠赐额时。尤庵老先生笔也。今此新揭之扁。虽不得模刻旧本。而其顾名思义之道则自在矣。愿我诸君子时时寓目于此。清其心修其身。克体尤翁之遗意。申明学制。一如是堂之重加营葺。整治仪文。一如是宴之揖让以礼。胥训告胥箴规。使我三先生遗教赖而不坠。则可使保宁一县。永为礼法之乡。有可以表准乎来裔。风勤(一作动)乎斯世者矣。诸君子勉之勉之。
续兰稧序
吾党有李君万在,申君应善者谓余曰。某等与湖海间同志数十人。已于今癸丑暮春之初。会饮于新城之青萝洞。盖修兰亭故事也。时值风日之清和。又得山水林竹之胜。以至于觞咏之畅叙。一一皆如兰亭之会矣。遂名是稧曰续兰稧。思欲以是稧行之于每年之暮春。愿得一言之重。弁之稧帖之首可乎。余闻而笑之曰。自晋永和以来。至今不知历几许癸丑。则独此今年之癸丑。为逸少以后第一癸丑耶。况天朗风和。时时而有之。山水林竹。处处而有之。群贤之觞咏。自无不可行之时。亦无不可行之地。乃以天时景物之略似逸少所记。而自以为续得兰亭之游可乎。如欲蹈袭乎古人。则吾知其存乎其人而已。所谓存乎其人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09L 页
者。亦可知其不越乎文字而已。盖逸少兰亭之会。不过是游人閒士之一时事也。若无茧纸一笔。则后人孰知兰亭之会为千古奇胜也。观其文则可以想其意趣。而古人谓其能除去晋时浮诞之俗。岂不宜哉。且其银钩铁索之画。不能永閟于唐之昭陵。而为万古笔家之模范。今若增修其稧帖。其于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之际。其文字字句句。务得典重。不让兰亭记之文法。其笔之点点画画。极其刚劲。克追兰亭记之字法。则虽使时非癸丑。可以见古人风致。在于吾之一觞一咏之间。至若天之朗风之和山之崇巅之峻。与夫茂林修竹清流激湍之景。自然皆入于吾之胸怀矣。夫如是则世之人必将曰古人兰亭之会。在于会稽。今人兰亭之会。在于新城。固不当以今人兰亭之游。遽称其有优于古人。而但古人此游则自癸丑而未闻每年行之。今人则乃能期以每年。若使王子安滕阁之序作于伊后。则必不以兰亭已矣四字。书之于胜宴难再之下矣。虽在世殊事异之后。所以兴怀于斯稧者。当与逸少所修之稧。看作一致矣。此虽若骚人之寻常宴集。而其中自有可勉者存焉。夫上巳采兰。自是溱洧古俗。逸少此游。盖取诸此。而既非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10H 页
今俗所尚。且非吾儒法门。则兰之一字。当以金兰之兰字看去。至于稧字。今人以财结稧者。多有代以契字者。即符契之契也。符契之为物。少有不合则便不成为符契矣。愿我诸君以此契而益结金兰之谊。其于相劝相规相交相恤之道。一如吕氏之蓝田故俗。则斯稧也又奚但为追续乎兰亭而已哉。诸君于此必讲之已熟而言之重复。乃所以为加勉之者。故玆赘一说如右云。
追远稧序
惟我六代祖佥枢公以下四世茔垄。在于保宁县西第洞及幽静洞。而居于墓下者。惟佥枢公支派子孙而已。旧有圭田数亩。而中间斥卖。我王考与诸宗。连年殖利。欲图更买。有志未就而卒。逮至乙丑春。家君与诸宗。更议买置焉。至若五代祖子孙。则只有我等数三家。而粤自曾王考以后。移寓青阳地。且极贫窭。未置祭田。久阙四时之芬苾。辛巳冬。家君与吾叔父及再从弟章奎相议出六斗租。结稧殖利。或罄竭其瓶罂。或假贷于邻里。于是乎三家所纳揔计不过十八斗。遂输置于曾王考墓下村舍。春秋出纳。以取其息。自是连值饥馑。屡经婚丧。而一毫不敢私用。虽或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10L 页
取食。至秋输偿。先于官租。岁壬午。吾叔父不幸弃世。二家尤相勉力。迄至今日。遂至二十馀石。将以明春。买置祭田于第洞。又将推其赢馀。如前殖利。以置高曾以下诸位祭田。虽可恨所操之太狭。而亦可谓其意之深长矣。大抵自有此稧以来。主张大体。以至竣事者。家君之功也。担当细务。指挥方略者。从弟之功也。呜呼。若使吾叔父天假其年。则其所补助。岂但止于斯而已乎。呜呼惜哉。余观名门右族。有宗稧有圭田以奉先祀者。莫不由子孙之蕃昌。而乃若我五代祖子孙。则既已侨寓单孑。又极清贫。而其所以协谋而立规者。如彼巩固。惟愿后嗣子孙。遵守此规。惟怀永图可也。章奎请记其事以示后世。其为先祖虑后昆之意。可谓至矣。玆庸略叙如右云尔。著雍困敦之孟冬。佥枢公六世孙章赞拜手谨序。
务安俞氏族谱重刊序
世之论俞氏门族之盛者。必先数杞溪世家。而至于务安之俞。则今虽衰微。亦丽朝以来。簪组相袭之家也。但其谱牒。世久流失。而至于 纯庙甲子所修之谱。则俞氏先辈。盖尝广加蒐辑于家牒及史乘之明有可徵者也。今据性潭宋文敬公所撰序文。而益致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11H 页
其详焉。则长沙君为发源之始。长沙之后一再传。而文度公以忠节勋业。显于高宗元宗两朝。文度公之后又几传。而有松隐公竹村公父子。俱以夷齐之义。不仕我 朝。若夫易庵公之易学造诸。处士公之昏朝苦节。皆可以有光于简册。而其间圭组之相袭。亦可埒美于王谢崔卢之家矣。观于今日。一何寝微而不振也。噫嘻我知之矣。易有变易之道。其卦有否有泰。泰之极则为否。否不极则还复为泰。此理不徒在于世之治乱。亦惟在于人家之盛衰。盖自丽代。至于我朝中叶。高门华族。出将入相之家。岂必能至今蕃昌也。今日赫奕之家。亦岂必自前而固然也。莫非否泰变易之理万古常存者也。然则今此俞氏。安知他日不能如前日之隆盛也。虽然古人有言曰成立之难如升天。苟或但知其否极泰来而不修在我之道。则求之天理。安可望其泰运之复回耶。其必也夙夜无忝。克追先武。以俟剥卦不食之报。以致坤卦积善之庆。则可以见七日之复。而自然有三阳之泰矣。若使易庵公之灵。凛尚在于俞氏群公之中。有如生时之玩绎象数。则必以吾言为占人家衰旺之运。又是知天人感通之妙旨矣。凡为易庵公之后者。其可以斯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11L 页
言之出于愚陋而少忽之也哉。既蒙不鄙于易庵公之十四世孙泰周,泰和。请序重刊之谱。故义不敢辞。如是为说以归之。易庵公讳希益。世祖宗登文科。官至成均馆大司成。事迹具载于行状云。
舆地诗话序
余友今户部员外郎洪公。以事 赐暇还乡。谓余曰。我国舆地胜览。不无所疏略。都城之宫殿台省。乡邑之楼阁寺观。莫不有前人之述。而又或有 列圣朝睿藻天章。揭在梁楣。焜耀耳目者焉。若使侍御之臣。录之于内。阃臬之官。采之于外。则可以备我国舆览之所未备。而此非一二词臣之所可担夯也。必当恭俟 圣旨。设局撰集。然后可以告成矣。玆考 皇明英宗朝儒臣所撰大明一统志。略述天下楼观之题咏。名之曰舆地诗话。子其为我序之。余观其书凡五册。皆小字而细书之。若登诸剞劂则可至数十卷矣。其录县邑之名。则注其下曰在某州或东或西或南或北凡几里。其书江山楼阁之号。亦仿此而系之以诗词之题揭。视一统志。稍加详焉。有增无刚。其用力之勤挚。寓意之宏博。可知矣。览此书者一披简秩。则四海九州江湖山林之胜。瞭然于心目之间。楼台亭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12H 页
阁烟云竹树之景。恍然于睇眄之际。不必舟车乎水陆筇屐乎溪山。而可以如宗炳之卧游于山水图矣。佳篇丽什之刻之碑板者。亦可远想而追和之。宛若与古今天下之鸿儒硕士同樽而共榻矣。岂非丈夫之伟观文苑之胜事哉。闻今我 圣上命馆阁之臣。纂辑近世之文献。使公此书入于此选。则可以备燕閒之览。而东国山川之题咏。亦必采录以附此篇。有如公之所拟议者矣。岂不美哉。以余观于此书。则抑有所感于胸中者焉。如此好江山如此好楼台。一自崇祯甲申以后。不复有中华文明之遗风。而公之此书。独取 皇朝全盛时文献之迹。若公者可谓知吾夫子尊周之义者矣。岂寻常篇牍不出月露者之所可比哉。就考天下胜地之迹。而至于越之会稽。则岂非我 孝庙在沈馆时潜遣画工。模绘以来者耶。千载之下。不禁义士之泪矣。以公之贞忠。当 皇坛扈驾之日。想不胜匪风下泉之感矣。仍以并及之。洪公名章燮字君宪。南阳人也。
诗家要览序
诗之可以感发惩创之者。三百篇之外。复何有加。而世之人每多以诗文之出于后代者。倍加耽好。自不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12L 页
觉心目俱快。甚矣士风之好奇。世俗之好新也。愚因此而窃谓诗之有正有变。何独有于古而无于今哉。有异端杂流不正之语。有骚人墨客无用之辞。如此者适足为玩物而丧志而已。可谓有三百篇之馀意乎。或有好古之士。必以格言至论。编以句读。谐以韵语。无害于经旨。有补于世教。则虽作之者不厌其繁。看之者不厌其多。亦可矣。此非所谓变极而可正者乎。金沔川益根氏丈谢簪绂之荣。晚居凤山之阳龟溪之上。专以文墨自娱。一日谓余曰。子其为我作忍拙二诗各百韵。要以替盘盂之箴。资弦韦之警可乎。噫。如此老者。可谓老而好学。而又可谓询于刍荛也。余辞以非其人。且以老而倦于笔砚。而既被敦请之深勤。亦不敢终始固辞。不揆荒陋。谨构以呈。此老谬赐印可。而但每句一韵。语势差短。不若每二句只拈一韵之为可消详。复申前请。益加勤挚。遂敢竭鄙诚。续成数千言。噫。以此诗而谓之诗之正声则僭矣妄矣。不必可言。而若谓变而可归于正则其或庶几万一矣。大抵其诗多有言吾所自处之道。而所以相与切磋相与佩服之意则自在矣。易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则可知此老之心。即我之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13H 页
心也。我之心。即比老之心也。岂有彼此之间哉。且其间抑或有自嘲自誉而无关于吾之言行者。此则文人遣辞之例。不得不如此耳。诗既成。又以足不足诗及七律三首附之于后。名其诗篇曰诗家要览。或有谓余曰。金丈年跻八耋。齿德俱尊。官历数郡。声绩已著。以子之诗。可以增其德而成其美乎。余曰。恶是何言也。昔卫武公年数九十五。犹箴儆于国。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为卫武而箴于国者。岂皆老于卫武耶。对子路而告以过者。岂皆贤于子路耶。莫非卫武子路之老且贤。有以致之也。则愚虽不才。岂敢不以古人之告卫武告子路者。自处之哉。问者既退。遂并记如右。
畴庵序
人之见称于世者有四。曰姓曰名及字与号也。姓与名与字。人皆有之。至于以号见称者。则其意盖欲深自修励。不以众人自处者也。人之顾名而思义者。固当于姓于字。并思其义。而于号则尤岂非惕然自省奋然兴起处乎。自古盖有因其姓而名之者。孟学士之名浩然。尹氏之名起莘是也。而其于顾名而思义则未有闻焉。若夫因其名而字之者例也。而其能思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13L 页
其义而践行之者盖鲜矣。又有因其名与字而号其斋者。若张敬夫之敬斋。程端蒙之蒙斋是也。若二公者。可谓能思其义。而若谓深造乎尧钦舜恭禹秖汤慄之阃域。与夫大易蒙卦果行育德底地位则盖未也。乃若我朱夫子则因其字元晦而自号晦庵。平生言行。惟恐有违于刘屏山所撰字祝中木晦于根人晦于身之语。观于其诗晦木谨师傅之句。可知也已。然则顾其名思其义而无一毫自愧者。惟朱夫子而已。岂匪后生之所可法乎。吾党有洪畴庵在锡景叙者。盖其大爷二于翁之意。以为先世之得姓洪氏。未知于义何据。而径传中各㨾洪字之义。莫尚于洪范之洪字。况又生于东方箕子之国。则莫若以洪范之洪字当之。遂取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之语。而锡其名与字字与号。乃有曰锡曰叙曰畴之称焉。于是乎洪字之义悉备。而又非但如名之因其姓字之因其名号之因其字而已者矣。其责之也厚。期之也大。其视世之爱其子而只望以文艺宦业者。浅深厚薄之相去何如也。苟能深体此意而夙夜自励于心。遂以天之所锡于禹者而便作吾之所受于天。以武王所问于箕子而因如吾之所闻于箕子。又以篇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14H 页
内曰而曰汝等字。属之自己。曰程先生于经筵。讲颜子不改其乐章。或疑非人君之事。先生曰。季氏鲁国之蠹而富于周公。颜子王佐之才而箪瓢陋巷。以此为时君之戒。今若以禹之所叙。武王箕子之所问答。而疑其非人臣事。则颜子之乐。何以为人君之戒乎。因以溯原乎洛书九宫之数而兼推伏羲河图之奥。阐发乎蔡传所记朱子之旨。参之以先儒诸家之所诠释。使五行之理明于其心。以五事之德修于其身。以荡平正直作民父母之道。仰赞我 圣上建极之治。以之八政允釐。五纪顺序。三德日宣。龟筮告猷。雨旸时若。则五福之敷锡乎庶民者。必将先及乎斯人之身。而箕圣之道焕然复明于世。可以无负于箕圣之旨矣。此岂非尊大人名汝字汝号汝之本意耶。或曰圣门教人。未有躐等。今若曰学洪范之文。慕洪范之道。以是望于洪君。斯亦可矣。果如子之言。则是欲使洪君越千载超群哲而遽承乎箕圣道统之传者也。不几于躐等者耶。余曰不然。人之病恒在于立志不高。惟士之有心于进取者。嘐嘐然志大言大。则虽未必能造乎圣域。而是亦圣人之徒也。今吾所以语于洪君者。盖欲使有心于进取。以得洪范之道。虽以吾言。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14L 页
质之二于。必曰勉吾儿以顾名思义之道者。莫大于是。而亦必不以躐等为嫌矣。言者曰唯唯。遂录其语以赠之。洪君勉乎哉。
次崔氏墓下莲池诗序
龙仁之紫凤山。即崔氏平度,敬节二公兆域所在也。洞口旧有白莲池。岁久堙塞。不见一朵花久矣。近者二公子孙。仍旧更凿之。未几有白莲花六茎。复生其中。议者以为崔氏之瑞。况又其花之有六朵。正应公之子孙六派之数。尤可验其为异瑞。若至蕃茂则可验其益昌。莫不称贺。余因公之后孙章显氏。得闻其详。且见其志喜之诗。盖卜兆域者。以洞口之有潴泽为贵。此虽术家之言。理或然也。今此莲池未及复凿之前。虽无此池。池之水不竭。虽无此莲。莲之根自在。以待夫后人之改凿而乃有此瑞。诚极可异。而至于当初之凿斯池而种此莲者。其意何居。愚请言之。谨按二公之贤。具载于国朝清白录。可见二公之德。虽百世之下。必有可以廉顽立懦者。故后之人。乃凿白莲池于墓下。以寓永世之瞻慕者也。夫池水之色澹然彻底。如宝镜之新磨。莲花之色皭然不滓。如淡粉之新抹。所以彷像乎二公清白之德。而后代之所不可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15H 页
不知者也。奚但取其水之渟滀。花之芳妍而已哉。嗟呼。章显氏今老矣。其一生操执。可谓无忝于二公。而如欲使二公之道行于一门。则必须以白莲池为照心之明鉴。以启后人。以光先德可矣。奚但以崔氏之复昌为喜哉。遂以颂祷之意。和其原韵如左。
敬次松岭壁上诗序(申丈奭显)
一团春风。德弥卲于大耋。孤标冬岭。名不虚于自称。既已锡嘉。玆又言志。恭惟松岭丈人。年高歌缶。乐洽考槃。芋栗生涯。保安贞而尊素履。桑梓孝思。以诗礼而为青毡。遂以草庐之閒怀。乃有松岭之自号。歌荣子三乐之阕。知有命焉。咏陶公四时之词。盖取义也。顾此散樗下品。自愧浮藻虚名。敬奉德音。实欲执洒扫之礼。粗缀韵语。聊以寓景慕之忱。
敬次慷慨翁任公赞辞诗序
我朝 列圣相承。群彦汇征。而中间祸变。未有如己巳辛丑之尤酷也。慷慨翁任公。以布衣恨其不死于己巳。陈疏痛言宫中巫蛊之变。大触时讳。其从侄西齐公。后于辛丑而居霜台之职。又乃沥血陈疏。极言四大臣之冤。以此相继被祸。毕竟 天鉴孔昭。泉涂改照。俱 赠以天官之秩。后士论齐发。啜享于牙山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15L 页
之独醒书社。噫。 列圣朝培养士气之化。于是可见。而又可见一时之屈。有伸于百载之下矣。西斋公则有文集行于世。而惟慷慨翁文字。只有一疏原本之传于家而他无可考。岂非气数之幸不幸存于其间者耶。西斋公之孙宪晦适见人家箱箧故纸寻常文字中。有公之手墨。遗迹尚新。遂就中剔出其本字之有合于公之义理者。集以为赞。仍要不佞以和其韵以赘其后。故忘拙谨构如左。
朗村重九会序
龙山落帽。孟参军誇真率之风。鹤林开花。殷处士并造化之柄。此莫非良辰宴游之乐。惜未有当时唱酬之诗。顾此牛城散漫之踪。偶游熊州名胜之地。插茱旅馆。思兄弟少一人之叹。摛藻仙区。咏花酒是重阳之句。既醉以酒。既饱以德。为主人忘年之交。同声相应。应同气相求。喜良朋不期而会。娓娓谈话。助君家埙篪之欢。偲偲箴规。见吾辈胶柒之谊。在主翁。必喜二客之从我。于朋侪。亦奇一日之偷閒。山水清游。以时则可。诗酒閒趣。不乐而何。不辞筇屐之劳。坐爱枫林晚。优游涧樊之际。又是菊花时。于焉登高之辰。可无言志之咏。四韵诗均赋。想王生骚兴之遄飞。一糕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16H 页
字不题。笑刘郎文思之太拙。二三子雄词高致。岂可虚度佳辰。五七言绝句长篇。正好流传胜事。信手拈韵。固有难易之不同。率口成章。何妨巧拙相之半。赋也兴也。总是绣虎之才。唱予和予。自忘续貂之陋。遂借银钩铁索之手。乃题金花玉叶之笺。随其才而口呼。何必序老者少者。观此纸之手笔。但可知先成后成。足以见其喜洋洋。亦可谓余怀渺渺。嗟夫。清辉映发于今夕。戏看对影三之容。乐事无尽于明朝。更期作重九之胜。王刺史之送酒。何忍我醉而君醒。苏学士之泛舟。可笑前早而后晚。荒词略记。以摅骚人一觞一咏之怀。异日披看。可想今年九月九日之会。玆附名号之列录。庸备今古之美谈。
同友人李君景昭(遇明)。敬次 正宗大王亲祭 皇坛韵序。
我 正宗大王尝有亲祭 皇坛之诗。至今民间诵慕之不衰矣。吾友延安李君遇明。慷慨士也。乃以是篇大书于一帖子上。而既又述其意以表章之。和其韵以咏叹之。于是乎风声所暨。凡在同志。莫不感其义而赋其事。噫。此可见匪风下泉之馀思。而又可见积阴之下。必有阳复之兆矣。李君随辄记之。遂成一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16L 页
巨轴。题其面曰 皇坛赓韵。噫。此尤可见 先王诗教之愈久而愈新矣。要余更为一言以附于后。顾余不佞。虽甚固陋。自是我 国家化中物也。断断一心。与吾友均是 大明遗民也。遂不敢辞。人有问余曰。惟此 宸章。必有当时卿宰之所赓载。当先录于璿韵之左。而李君一皆不取。但录自家及士友之诗何也。此实有不然者。昔周盛时。盖有诗教之领在太师。在朝廷则有雅颂。在闾巷则有国风。其为王化之所感则一也。而作者各有其人。不相混杂。虽可见诗教之必始于朝廷。而朝廷之诗教。亦未尝不本于闾巷矣。李君所以取舍之者。有何可疑哉。若使 朝家有采诗之令。则今此诸什。安知其不入于馆阁之所抄选。有若国风之先于雅颂耶。但此荒陋之辞。恐不足厕列于诸君子华什之后。敢曰有补于大义之万一云乎哉。 大明遗民韩山李章赞谨书。
记皇坛事实
盖昔洪武之初。圃隐先生首倡绝元归 明之议。逮夫 圣祖龙兴。中华衣冠文物。尽在我东。而至于 万历再造之恩。 崇祯死社之义。自是八域含生之类。所共感戴而痛慕之者也。我 国地小势逼。不得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17H 页
已而有丁丑城下之盟。则箕圣以来礼义之俗。几乎不免为左衽矣。肆惟我 孝庙克绍麟史之义。身任复雪之责。时则有若尤庵老先生深托鱼水之契。密赞薪胆之谟。虽其天不悔祸。中道乖裂。而大义之所树立。则有可以轩天地而耀日星矣。其在 肃庙之世。肇建三坛。以奉 太祖神宗毅宗三帝。爰举报祀之礼而号其坛大报。盖取诸礼经大报之义也。方其时佥议不一。而雅遂庵先生实赞成之。遂为文子文孙世世遵行之典礼。于是乎我 国家事大之诚。庶乎可以有辞于天下后世矣。呜呼。东土生灵。不幸值蛮夷猾夏之日。得保中华衣冠文物而不染腥毡之俗者。伊谁之力欤。莫非我 列圣遗化。而诸先生扶植纲常之功。尤有所不可不知矣。
土亭先祖牙山县仁化碑事实
我土亭先祖临没前数月。莅牙山之迹。具载于遗事及谥状。可见其少试乎人道之敏政。而今其县衙下有一碑。书其面曰李公某仁化永慕碑。噫。人民之为其宦守竖碑者。不过以善政称之。邑邑皆然。比之此碑之特书以仁化。则其浅深轻重之相去。为如何哉。谨按重峰赵先生所撰诔辞曰。天长地久。遗爱难泯。仁山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17L 页
书院春秋享祝辞曰。一域荒陬。万世遗泽。以此碑观之。尤可验其信然矣。且夫其下之永慕二字。实他碑之所未有也。其上则不曰李侯而曰李公。可见其为特笔。而又其上不书县监二字者。尤有精义存焉。谨按吾祖尝言大人之德。而有曰不爵而能贵。惟大人能之。此虽不敢自居之意。而亦未尝不为自道之辞也。然则吾先祖泥涂轩冕之心。有非爵位之所可贵。况下邑之官乎。书此碑者。可谓知吾先祖矣。以此推之。则其莅抱川之迹。亦必有事迹之可考。而其宦廨失火。先生案及地志。皆后人之所追记。而无有古迹可指也已。噫。入此县者。孰有不见此碑而以其不录于遗事及谥状。故世之知有此碑者盖鲜矣。玆庸略记如右。以备惇史之所采录焉。后孙章赞谨识。
淑夫人庆州金氏荣庆宴诗帖序
我 圣上即阼之八年丁巳。即我 大王大妃实龄回甲后九年也。以满七之庆。当在明年戊午。故自 上采众议。遂于是岁之春王正月。预行称庆之礼。礼毕因推 恩庆于文武耆旧之臣。以至闾巷士庶九十以上。咸得与焉。盖我 国家优老之典。自前而然。固非始于今日。而今此宣 恩之举。不于先不于后。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18H 页
必于玆殿称庆之日。而以次施行之。我 圣朝饰庆之典。于是为盛。 圣孝所推。颂慕之益深。 圣恩所加。感祝之尤切矣。有金君正植者。本贯金海。今居扶馀。其母庆州金氏龄九十有五。据国典。当有恩例资秩。而苟不有以上彻 黈纩。则岂有望于沾被 恩庆也哉。该司感于正植之至诚。据实以 启。遂跻显秩。夫妇人之从夫实职例也。而至于不论其夫之实职有无。以寿升秩者。则岂非九天 恩命迥出常典之外者耶。正植祗迎 恩楮。北向四拜。以谢 圣恩。以祝 圣寿。上其堂。奉觞以献慈闱之寿。此时夫人童颜儿齿。益可康旺。能受常珍贰膳之养。有迈于长孙夫人之不粒食而康宁矣。正植速宾而宴乐之。作诗而颂祷之。于是一门长幼男女感戴 圣恩。欢欣鼓舞。先陈华封之祝。共为老菜(一作莱)之戏。闺门之内。和气盈溢。樽俎之间。喜色可掬。自不觉寸草三春之晖。自今以益迟矣。乡邻观者。莫不艳慕之。今交河郡守尹侯载成方其时。适知县事。乃与一乡士大夫十馀人。参其宴而和其诗。佳篇丽什。辉映𥳑牍。其交游之盛。观于此又可知矣。正植以其诗合为一册。将为其家之宝藏。徵序于芗隐居士。居士即青阳寓居人李某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18L 页
也。闻之不胜敛艳。且见其为人端雅。可知平日能受慈训而孝于其亲。宜其有今日之庆矣。遂敢述 朝家恩庆之所由施。以寓葵藿向日之诚。至于金氏私门之庆。则略加檃栝于当日座上诸君子诗中语以归之。且用朱夫子所撰卓国夫人生朝诗什之意。和其原韵以赠之。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记
  
考亭记
我朝士风。专尚朱夫子之学。而至于寻常地名。亦多髣髴于朱子所居。以湖右言之则若德丰之晦庵。蓝田之新安是也。地既符名。莫不各有朱子俎豆之所。学者慕贤之诚。此亦可见其一端矣。惟我青武县北二十里。有村曰考亭。驹城士人李公圣新氏居之。余观此地之南咫尺许。有云谷焉。地名之互相照应者。尤可谓事不偶然。而但未能庙焉而享之。以仿德蓝之例。殊可恨也。尝闻公之先祖静存斋先生有家藏武夷九曲图。退溪李先生跋其尾。今此地名。既称考亭。又有云谷在焉。则当以此图揭付壁上。使吾儒每于寓目之际。恍然若身在于慢亭鼓岩之间而亲承妙旨者矣。况为静存后裔者。必当推其肯构之思。因以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19H 页
瞻慕于朱子之遗躅。而夙夜警惕之心。尤有所亲切矣。惜乎其旧本之逸而不传也。今若更摹一本。兼以退翁跋文置之于斯。则九曲形胜。悉备于眼前。此地之所以为考亭者。尤岂不能尽其美也。公名普民。圣新其字也。
续桃源记
桃源之说。始于陶靖节。古今论者多矣。而胡五峰之诗以谓托意寓言。此可谓真知陶公之心事。至于桃源之所在。则未免归于渺茫荒唐。夫陶公之节义文章。绝去晋代浮诞之习。深为朱子所取。则寓言之际。当记以真的之事。岂肯如近世稗史俚说之架虚凿空以舍清奇也哉。夫自秦汉以来。人物繁盛。舟车所至。烟火四极。寸地尺天。无有人迹不到之处。则武陵之有桃源。虽欲秘之得乎。盖人之好奇。不能求之至近而归之于仙境。则有识者之谓之荒唐宜矣。此可谓知陶公本意乎。以吾所见言之。则不必在于武陵。虽他处可以寻得之无难矣。如青阳治之南十里许。金井驿墟之东一唤地。吾之所居砚西洞是也。何以言之。夫桃源之洞。穷幽极深。溪谷萦纡。不啻千回百转。一自晋时渔子出洞之后。无有寻之者。而乃以通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19L 页
衢大路。众所指点之处。谓之桃源。则虽至愚之人。固必不信。然余观此洞之前。有一大川。泻出于七甲,白月两山之间。或逆注而冲激。或横流而浩漫。东西逶迤者近百里。而南流为扶馀县之琴江。以连于泗浦。苟自琴江取路平陆。踰越数岭。则不过数十里。可入此洞。其路甚近。其谷甚浅。若使湖海间好奇之士。不见此洞。不知此路者。当春日花开之时。乘一叶小舟。偶自泗浦溯洄入于琴江。自琴江入于此洞。则丹崖翠壁。左右削立。仅通一派流水。噫。龙门之滩。深则深矣。八节而已。武夷之溪。幽则幽矣。九曲而已。曷若是溪之节节曲曲。迥迥转转。不可尽记也哉。及至洞口。见平远广野。豁然宽敞。使人心目恍然以舒。则必思唐人诗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广望旋平陆之句。而以为此无乃古所谓桃源者耶。既入是洞。见村落之殷富。田畴之治辟。鸡犬之鸣吠。花木之罗列。则又必思千家花竹物外田园云中鸡犬等句语。始知以为必是桃源。而居人中诙诞之流。又自托清虚。不以村名直告。而相与盘桓于水石之间。方其饯出洞口。不使遵路而行。只令沿流而出。则其人虽或标识其路。岁久更游之际。见峰峰奇岩。谷谷幽瀑。随处皆同。无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20H 页
非九疑。则又将忆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之句。乃以此地断然谓真以固桃源。而今不可复寻云矣。以此传播于人。则孰不以为疑怪也哉。然则晋时渔子所到之桃源。其此之类欤。吾故以吾之所居。断然谓之桃源。而士之识见。此世无如陶处士者。谁与可以言此哉。抑有一證案焉。我朝南秋江尝游枫岳。见岩壁倾危处。有题一诗云生先檀帝戊辰岁。眼及箕王号马韩。聊与永郎游水府。偶牢春酒滞人间。秋江见之以为仙迹。然飞鸟不可升之处。人岂有着足而题诗者乎。檀箕以前之人。亦岂有生存乎四千年之后者欤。盖山人洪裕孙缘木而上。题此荒唐之语。而旋又伐其木以灭其痕。则秋江不知其由而信以为真仙。世之见欺于如此之人者多矣。岂特此桃源之说而已哉。唐诗所谓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邱之句。真格言也。
老山记
客有言安生锡臣。名其所居里以为老山。此人既尝闻子之谈易。则此必有深意存焉。盖以乾为老阳而艮为之山。故取诸此而为号也。昔朱夫子尝欲陈疏而遇遁卦之艮下乾上而自号遁翁。后生末学。非有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20L 页
学力之克绍朱子。而遽以老山为称。此乃以朱子之道。忘欲拟伦之意也。不亦僭汰矣乎。余曰。此人本意。似不如是。盖其素性谦退。不欲干名于世。欲效韩伯休之入灞陵山。董召南之居桐柏山。以此为终老之计也。假使此人有慕乎朱子。则是亦学朱子者也。果如子之言。则其将以农人之斲耒耜。而责之曰汝何敢为炎帝之事乎。又将以庖人之养牺牲。而责之曰汝何敢为羲帝之事乎。以此言之。吾人之言言事事。无有不归于僭。而天下无有可为之言。可为之事矣。若必以乾之老艮之山而言之。则易有变易之义。又有逆看之妙。今以遁之一卦而倒看之。则为乾下艮上之大畜。其大象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夫君子之多识前言往行。岂凡人之所不可愿欲哉。但其造诣有精粗浅深之不同耳。此人所以刮劘于师友。咿唔于日夕者。只是要识前言往行而已。姑以入德之道而言之。则如小学外篇之摭往行实前言是也。若使此人能熟读详味乎小学书。则其于大畜之象。庶乎近之。而亦不至大违于朱子自号遁翁之意矣。但未知此人之意。果有取于遁与大畜否也。客唯唯而退而已。安君以老山记属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21H 页
笔于余。故遂录其问答之语以归之。芗隐病叟记。
玉水山房记
昔东坡作李君山房记。极言文章之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余谓文章之传于世。亦有其数焉。易之编以韦而不能不绝于夫子喜读之时。诗之被之弦而不能不亡于周室东迁之世。鱼鲁豕亥之不辨。有甚于郢书之误说。风雨虫鼠之所伤。无异于秦灰之经劫。则藏书之不弊不竭。安知其果如东坡所言乎。若以是书之所从来而推言其不弊不竭者。则惟理而已。夫所谓理也者。虽若在于天地万物始有形迹之后。而亦未尝不在于天地万物未有形迹之前。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减。张子所谓金铁有时而销。山岳有时而坏。凡有形之物易消。惟太虚可以悠久者是也。余见洪上舍在铉所居玉水之洞。其地在汉师敦义门外。宅幽而势阻。林深而泉列。真城市之山林也。以峰峦言之。如三角,木觅,仁王,母岳等诸山。屹然在于几案之前。以江湖言之。如杨花,铜雀,西冰,鹭梁等津渡。浩乎有襟带之势。虬岩豹磴之千态万状者。风帆沙鸟之或远或近者。竞秀争流。足以使人心目舒畅。自敦义门而穷睇骋眸。则其中有宫阙焉。有庙社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21L 页
焉。在廊庙则有赤芾金舄之会同焉。在黉庠则有峨冠博带之济跄焉。文人战艺之场。襟佩如云。武士练戒之坛。剑戟如霜。桃红柳绿之色。掩映乎池苑。金碧珠翠之宝。炫耀乎衢陌。朱门甲第之内。袅袅乎其笙歌之音。红尘大道之上。轰轰乎其车毂之声。青楼则吴越繁华之态也。酒肆则燕赵剑筑之场也。是皆我圣朝四百年升平气像也。于斯而见地势之雄胜焉。于斯而见物色之佳丽焉。始可知在于城中者。岂非如苏子诗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绿(一作缘)身在此山中耶。又由此而远观邦畿之外。则关岭之内。湖海之际。雄州钜邑。名山大川。在于渺茫遥夐之中。虽未可一一遍看。而既有馆铎之相通。烽燧之相接。则实有同于吾之所亲见。而亦可知道路行旅之匆匆过去。略略看来者。岂非如东人诗所谓若令他日重回马。身是重来眼是初耶。(缺数行)量之所及。无不有以随处而致思。触类而寓怀。则可以使胸襟畅割。范围恢廓。恍觉吾之心神。与造物者游。而推以至于四海九州之远。亦当举一而反三矣。学者苟能以此意想而发之为文章。则其汪洋浑浩。奇崛壮丽之态。变化不测。神妙无穷。大则包乎六合而无其外。小则入于毫忽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22H 页
而无其内。其于正其心修其身齐其家治其国之道。无不有以随其事类而剖析之。合其大体而总括之。纤悉备具。统会贯穿。可以使天下后世。无有不被其泽矣。此岂非文章之妙。专由于观物而穷理耶。以此可知是书犹或有弊竭。而此理则悠久而无疆。不以古今而有改矣。学者于观理之工。其可忽哉。既以是谂于洪子。仍以作玉水山房记如右。
竹轩记
余尝读大学止至善章。至引淇澳诗。妄有所推解曰。此书自瞻彼淇澳以下。至终不可諠兮。均是诗之本文。而传文只以如切如磋以下。逐节解之。以明明明德者之止于至善。而章句因之。读者当依此解之。然而苟能因此语而推上一步说去。则此书本旨。亦未尝不在于绿竹猗猗之语。何以言之。夫竹之在于淇澳者。即明德之根于吾心也。绿竹之所以为绿者。即明德之得其本色也。至于所谓猗猗者。乃美成之意。则又是明德之止于至善也。以此言之。抑或不至于穿凿傅会而为可备一说之资邪。思欲以是说质之于同志之士雅矣。今见吾友朴君圣初以竹轩为号。而揭之堂楣。要余作文以记之。余曰。自古言竹者。例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22L 页
多以劲直修洁之态称之。如所谓霜雪凛凛之标。风露洒洒之色。与夫盛夏脩脩。寒霄摵摵。雨洗娟娟。风吹细细等语是也。以其材用言之。如禹贡之箘簬。周礼之英簜。嶰谷之笛。会稽之箭。黄冈之瓦。邛山之杖。以至于簪笄也彗帚也箧筥也帘箔也。皆是日用之不可无者。前人之述备矣。则何必使我组缀其陈腐耶。无已则吾请以所得于大学者。为吾友言之。愿吾友培养其明德之根抵(一作柢)。敷发其明德之英华。以其所得乎天之本体。如竹之止于至坚。以其虚灵不昧之本色。如竹之止于至盛。内而包含乎众理。如竹之具其百态而止于至精。外而酬应乎万事。如竹之宜于百用而止于至紧。则明明德之推以及人者。亦当如此竹之具其百态。宜于百用矣。未知吾友之意果如此否。或有笑之者曰。此节首二句。恐是带说过。果如子之言。则传文与章句。何以无一言及此邪。今子乃创出一说。已无可据。况可形诸文字。告之士友耶。余曰。此书之引诗。皆断章取义。至于并引其上句者。惟此淇澳诗与第九章所引桃夭诗及第十章所引节南山之诗而已。盖经传之文本。不轻下一字。则何独于此三诗。赘以剩语耶。夫桃之其叶蓁蓁。固是起兴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23H 页
于之子宜家。而以其秾华而推言之。则可见其为自家而国底气像矣。山之惟石岩岩。固是起兴于师尹具瞻。而以其峻拔而推言之。可见其为自国而天下底表准矣。虽未敢必知经旨之本自如此。而添一注脚。然伦其旨趣之无穷。则似或不为全无少补于经旨。故谨此为说。以寓辅仁之诚。且以为请教之资。此或一道也。子或疑我以妄为别论。肆然立说耶。闻者颇然之。姑存其说如右以归之。圣初名羲镇。密阳人也。记此文者。韩山李章赞襄叔也。
龙石庵记
牙州之东鹤山之西。有二白岩。处士西河任君宪晦居其侧。肇锡岩名。一曰卧龙岩。一曰醉石。以象葛之卧陶之醉。而实则以朱夫子庐山诗中有所咏怀语也。遂营立草庵一间。命名龙石。以山巾野服真率萧洒之态。端坐其中。客有过之者曰。有是哉。任君之隐居慕古也。夫自古隐居之士何限。而必取葛陶二公之贤。葛陶二公之迹何限。而必取其见载于朱子诗中语。使此山林中寻常片石而得其嘉名。又以揭扁于是庵。有是哉。任君之隐居慕古也。虽然有其名者。必有其宝。无其实有其名者。吾未之信也。若使士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23L 页
之无诸葛公气像者。被鹤氅持羽扇。壁上画荆益图。抱膝唫梁甫。则可以为诸葛公乎。又使士之无陶靖节风致者。戴葛巾醉菊醪。膝上抱无弦琴。倚杖听田水。则可以为陶靖节乎。是故凡论古人事为者。固当因其迹而考其实。推其事而识其意。既已考其实识其意。而发之于文章。则可以见自家心事。然则朱夫子二诗之意。果是只取二公石榻上閒卧静坐之迹。而他无所取义乎。盖朱夫子当有宋南渡之世。自任以复雪之义。而世莫我用。赍志未伸。则于古人中取二公之遭乱世而倡大义立大节。以持笔书汉丞相,晋处士于纲目中。以明春秋之义。则惟此卧龙岩,醉石二篇。乃春秋笔法之寓之于诗者也。后千有馀年。我东尤庵老先生当崇祯甲申之后。密赞 孝庙大有为之志。将欲伸大义于天下。及夫泣弓之后。遂返初服。而其与交游门徒唱酬往复之文。未尝不眷眷于龙冈风云之会。栗里烟霞之躅。其平日秉执之大义。隐然自在于言辞之外。噫。自朱夫子之后。能以春秋之义。日星乎宇宙者。岂非老先生一人乎。方令世道否塞。士风寝衰。此个义理。便作弁髦。而惟任君乃能佩徽旨于朱诗。慕嘉遁于二公。而鑴刻乎石面。铭揭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24H 页
乎堂扁。有是哉。任君之隐居慕古也。意者我晦尤二先生尊周之义。其将复明于斯世乎。虽然既尝以文章而知此义。则又当知此义之所从来。惟是心学而已。何以明其言也。朱夫子尝以修攘之策。告于时君。而又有曰中原之戎虏易逐。一己之私意难克。老先生又尝以朱夫子忍痛舍冤迫不得已八字。授之门人。而终又至申之以直字之诀。此岂非诗文中采摭古迹之意。在于义理之阐明。义理之阐明。在于心法之传授乎。请与子酌寒藻之飞泉。黄菊之芳醪。满引一大白。而移谈讲树。就𥳑书筠。沉潜涵泳乎武夷华汤之渊源。而优游上溯于秋月寒水之心法可乎。任君曰诺。遂记其言如右。
游鳖山记
余之所居砚村之西一唤地。有一小山徒出于平野之中。如鳖之潜于游泥而微露其背。故人以鳖山称之。其山体之甚小。于是可见。而且无凹滔处。无以容儿童之迷藏。虽禽鸟之微。非林樾则无以隐其形。行人男女之过于山之东西者。或有露出其冠髻。与过矮墙短篱者无以。登临之者。虽不离寸步。而可以一边观稼于野。一边观鱼于川矣。然此盖九凤馀麓之掘起者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24L 页
也。推其脉络之所从来。则又是湖左之广德山也。余每当春夏之际。终日遨游以归。时或开户而骋望焉。一日有客来言吾自少好游。如金刚,头流诸名山。无不游览。惜乎以子之清襟雅怀。未能效子长之游也。余曰。子既知金刚,头流之胜。则独不知夫天下之奇观。亦在于鳖山耶。客笑曰。鳖山鳖山。鳖山是何许山也。余乃举手指之曰。此山是也。子或未之见邪。客又大笑曰。吾实不知鳖山之所在。而子既以奇观称之。则于心以为此山。凡有几许峰峦。几许涧谷。其高几许丈。其周几许里。而今见指示则令人自不觉茫然而失笑也。子之所居。东有七甲。西有白月。比之金刚,头流。可谓风斯在下。而此山则又是居于七甲,白月之下者也。子之言犹且如此。此或有胜国之遗躅而为父老之所流传欤。曰否。载于东国舆志而有先贤之题咏欤。曰否。为邑人雩祀之所而著其灵异欤。曰否。然则奚取于斯也。余曰。人之所见。各有不同。人皆以山之崇高者为胜。而我则取其平稳。人皆以绝远之地。偶一游览者为奇。而我则取其常常游玩。假使此山高出于千万丈之上。则可以乘云步虚。手挽紫垣耶。可以骋眸穷睇。洞见天倪耶。可以离尘绝俗。左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25H 页
挹浮邱。右拍洪崖耶。无论高下。其不及乎天之极处则一也。不与列仙比肩则亦一也。然则诸名山之所以为高者。盖其四面地形。皆极低陷。如东南之荆杨吴楚。故其山自然令人仰之弥高。此山则在于原野高平之中。远近诸山。多有压临。故人皆视之。无异平地。若以化翁之大眼目。自上而俯看。则安知其不曰此山与诸名山。易地皆然。莫能相尚耶。昔孔子登泰山而少天下。愚谓此语当活看。夫圣人之灵衿不测。睿视无涯。则方其未登泰山之前。果无少天下之心耶。吾党之士。虽未有一半分窥测于大圣人地位。而苟能少有器量。则虽坐于此山。俯仰之间。亦可以发舒精神。洞观万象。何必登高山之绝顶耶。若以象人所有言之。则红花绿柳黄菊丹枫之春秋变态。白云丹霞清风明月之朝暮异候。非但在于名山。亦此山之所有也。至于苍崖碧涧奇岩怪石。固是名山之所有。而此山亦有苍崖碧涧奇岩怪石。若夫远山之控护。巨川之冲激。大野之相接。则自当与诸名山无异矣。一举足而可以遍踏。非若朱子南岳之游至于十日一举目而可以编观。非若东坡庐山诗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矣。盖闻诸名山则多有花石鸟兽。形形色色。奇奇怪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25L 页
怪之物。可以为药饵。可以为玩好。而皆未有产于此。然天下物产。随处各异者。莫非土性使之然也。是岂山之性哉。若以物产而乃言某山不如某山者。岂非所见卑下。不能及远者耶。大抵何处无烟霞。何处无水石。而人之所以赏玩而称奇者。专在于寺观楼阁。而此山则无有寺观楼阁。虽若可恨。而此不免成毁之有时。惟村落之在于此山东西者。可知其终古不改。则蓼渚蘋洲。渔歌之互答。西畴南亩。土鼓之相闻。自当无时可息。而行步出入。往往有偶然登临之时。则自然如陶子古园之日涉成趣。且以其在于相望之地。故坐卧起居动静语默之间。未尝不游神而寓目。有若敬亭之相看不厌矣。至其与园翁溪友邂逅于是山。则问以桑麻粳稻。劝以村醪野蔌。此时此乐。何必以名山胜境之偶逢神人异僧为奇哉。舍此平稳之地。而手攀天梯。足蹑云磴者。可知劳之极惫之甚。而又安知不以我而为尘世间仙人哉。所可恨者。自古胜地。必因人而著名。如所谓首阳山。得伯夷高是也。又如乐府招隐操之淮南小山。直以小山而传于世。自念以此陋劣。居于斯游于斯。适足以受嘲于山灵而已。又安能使是山而如首阳之高。如小山之入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26H 页
乐府也哉。言未已。客又大笑曰。吾以子为学圣人之道。今闻此言。可谓得庄生齐物论之旨矣。余曰。恶是何言也。邵子有言曰以道观天地则天地亦为万物。又曰物物各具一太极。此可见物有大小。理无大小矣。尝观易之八卦。艮为之山。鲁论曰仁者乐山。岂必山之高大者然后。可谓有艮之象而为仁者之所乐耶。有人于斯。藐然之身。与此山俱在于海隅遐僻之乡。无有名位功业之著于世。有如此山之不能见称于人。然乃若其为人也。则未尝不灵于万物。参于三才。以一心而观天地万物之心。以一理而观天地万物之理。眼下物物。泰山不足为大。毫芒不足为小。然则论人者当以其心。不当以名位功业之有无。而世无知者。孰知此人之能有此心哉。此人此心。既是此人之所自知。则人之知不知。于此人有何加损哉。今子所见。但知有山之体。不知有山之理。疑我以外为夸大之言而不知实理。是何异于论人者但论以名位功业也哉。客于是不敢有言而退。
丁山斋记
友人李云五子范甫所居之室。以丁山为案对。遂仍为斋号。以请记于余。盖丁山之名。只以山形之如丁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26L 页
字而非有他意。只是如段成式之酉阳。裴晋公之午桥。而既有其名则不可无顾名思义之道。请言之。月令之言上丁。盖取其文明。而且为先庚三日后甲三日之中。则可见其文明而又有中央土之象矣。是故易之复卦。即颜圣之克己复礼也。而受之以无妄。无妄即信也。而信有土之理。又有情实底意思。观于此则亦可知礼之不以修饰为主。必以情实为贵矣。然则温柔辞逊之节。自当不入于文具。端雅整肃之容。亦可不归于色庄矣。今夫丁之一字。既在于此山。山为艮艮为土。则其为文明之理。极其情实。有如月令之言上丁。而又不翅如复之受以无妄矣。吾子既已知此理而名此斋。则可以见文明之道。入于情实。而不有表襮矣。不亦伟哉。若只从本字看去。则喜其有子孙而以添丁为名可也。嫌于为人师而以惭丁为心可也。大阐科第。可以扬三丁焕烂之色。兼学武事。可以解六丁变化之术。仕于朝而施惠丁役之劳剧。处于野而寓志丁男之耕稼。宴朋友而咏伐木之丁丁。对棋局而闻落子之丁丁。语及飞仙而谁知过鹤之为丁令威。人有宿怨而不妨蒸羊之待丁晋公。亦可见文明之象。在于日用行事之际。而其于丁字之义。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27H 页
可庶几矣。嗟呼以子之才。虚过丁壮之年。未能如梦松之丁固。适丁衰老之龄。混迹于乡里昧丁之辈。良可惜也。然古人有言曰老当益壮。惟吾子勉乎哉。既以此意忘为之说。而窃有所请焉。吾家则在于甲山之下。有如吾子之家对丁山焉。惟愿吾子为我作甲山斋之说。以为琼琚之报幸甚。
春睡轩记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有其静然后。方有其动。人之有睡。即此理也。古之明于此理者。有睡歌焉。有睡诀焉。可谓知人之动静有常。而若谓真知睡味则犹未也。曷若诸葛公所言草堂之春睡乎。盖当春和之时。山日迟迟。谷风习习。红紫丛中。门巷寂寥。苍翠影下。身气安閒。则人之能摆脱尘埃。蕴蓄精神者。当此之时。自不觉眼醉而神昏。身乘太和之气。魂入无何之乡。閒卧云林。高枕石床。则睡味之专静。莫此时若也。而意致之清洒。气像之高古。当自在矣。或谓余曰果如子之言。则人之睡宜于春而不宜于他时耶。余曰饮酒者何时不可而必以春酒称之者。盖以酒味之酝酿和气而言之也。苟使吾之心神。常如春和之时。则此真所谓胸中长有四时春也。其做四时之春睡。不亦可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27L 页
乎。如欲知此睡味。则须问于涧松处士也。处士之友芗隐翁书于春睡轩壁上。
礼山德岑书院重修记
粤自 中庙盛际。群彦汇征。旋被己卯之祸。不得施经济之志。而一脉清议。犹能维持世道。至今称儒学之盛者。咸言己卯诸贤。自庵文懿公金先生。即其一也。先生俎豆之所。在于湖右之礼山县。 圣朝宣赐以德岑之额。余尝过其前而瞻仰之。适逢院儒数人于路。语及先生之气节学问。仍言此院今将颓圮矣。盍改以新之耶。闻者叹曰。本院之讲斋则枫皋金先生为山长时。担夯其财用之节。特加修治。而至于今日。欲修祠宇则恐未可以财力一款。如前专靠于山长。将若之何。余闻此语。深加叹慕于古宰相之有功斯道。而且叹后人之无有能继者久矣。既而闻校洞相公又为山长。则众议以为校洞之硕德雅望。既能继述乎枫皋遗绪。而又既任山长之责。则此院其庶几乎。已而果闻其托于邑宰及院儒。使之更议以祠宇之役。而或虑其财用匮乏。乃捐三千钱。申托院儒。亟加营缮。于是乎昔之败瓦倾栏。今为甍宇之精丽。昔之颓墙废砌。今为坛场之整洁。一院之内。百用具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28H 页
修。仪表文物。焕然一新。遂卜日落成。奉妥神位。噫。近来祠院之凋弊。无处不然。而惟幸此院。前而有枫皋。后而有校洞。两世一心。终始扶护。修坏补弊。克底于成。虽范文正之修严先生祠。曹武惠之修诸葛公庙。无以有加矣。今与后之游于是院者。胥教诲胥箴规。砥砺名行。益笃希贤之诚。刮劘经学。克懋丽泽之道。兴于乡立于朝。举此而措之。则吾必谓有闻于自庵先生之风。而亦可谓无负于枫皋先生与校洞相公矣。院中诸君子。岂有不以此自勉耶。是役也主事者。礼山士人成孟暖,金显五。而来请记文者。大兴士人金达寿。即自庵公宗孙也。崇祯四周丙辰观之下浣。韩山李章赞记。
惺一轩记
蔽于私者心必昏。汩于俗者心必卑。此必然之理也。如欲使昏者向于明。卑者归于正。则如之何其可也。明之之道。惺其心而已。正之之道。一其心而已。然而吾党小子之知此道者盖鲜矣。惟我族弟龟年。乃以惺一扁其轩。请余作文以记之。噫。如吾弟者。可谓先获我心者也。遂为之说曰。夫人之所以妙众理而宰万物者。是之谓心。心之为体。湛然虚明。体用咸具。方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28L 页
其未发也。如钟不撞而声固在。及其发而中节。则便如黄钟一动。芽甲皆春。此可见吾心之无时不惺。而或为气禀物欲之所拘蔽。则其能有惺者几希。而本体之惺然不昧者。有未尝息。故学者能因此而益致其惺焉。则动静云为。自无不惺之时矣。此乃惺之之道也。且夫心之为物。未动为性。已动为情。可见其主宰乎一身。而一为外物之所搅扰。则必不免忽然出忽然入忽在此忽在彼之病矣。晦翁岂欺我哉。苟能主乎一则可以为存诚居敬之本。而亦可以以𥳑制繁。万象之凑。不足为多矣。此乃一之之道也。然则惺也者。吾心之所以明也。一也者。吾心之所以正也。既惺而又一之。则君子存心之道。于是乎尽矣。诗云他人有心。余忖度之。以余之心。忖度子之心。必当如是矣。固无待于瞽说之更加。而既被敦请。不敢固辞。记之如右。阏逢摄提之仲春下浣。族从芗隐居士章赞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