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凝窝先生文集卷之十 (自动笺注)
凝窩先生文集卷之十
 書
  
答金南輝(箕應)問目
(心經發揮疑義。)
 人心道心章註。
虛靈知覺
(止。
)知覺與智。
分屬精粗
心之所以虛靈知覺
以理與氣合也。
若曰虛靈知覺者氣之爲。
所以虛靈知覺者理。
本文而已矣者。
似專指氣言。
而其下所以不同者。
反似指理而言。
恐未穩。
知者心之神明
所以衆理而宰萬物者也。
主性而言則謂之智。
主心而言則謂之知。
未嘗有二也。
古人知者
或就氣上說
然以智與知分言體用則可。
而分屬精粗無乃不可乎。
智包四德之說。
亦合商量
智者別之理。
四德無不貫通
而直謂之包四德
與仁一例
未知其如何。
 人道四七分開說。
(止。
)人道心境界。
四七之分屬人道
已有退陶之論。
道心之原於性命者。
四端理發也。
人心發於形氣者。
七情之氣發也。
不必截取上下二句
分爲情與心之境界也。
 閑邪章吳氏註。
(止。
)近於釋氏斷制外想之說。
物與邪有異。
不可不閑。
不可不接。
吳氏此言。
近於禪旨
 朱子張敬夫書。
至靜之中有動之端。
(止。
)說得過重。
靜中有物。
朱子始以復之一陽言之。
而後坤卦陰中之陽當之。
所論至靜之中有動之理。
猶坤之不能無陽
正是朱子說也。
然此書本旨。
只爲明靜非死物之義。
非所分別發未發境界也。
不必以初晩說爲疑。
 操存章。
夜氣浩氣體用
(止。
)良心良知同異
浩氣夜氣
雖所就而言者不同
其實一氣也。
夜氣牿之餘。
只以淸明言。
浩氣體之充。
特以剛大言。
豈可夜氣爲體而浩氣反爲用耶。
至於良心良知之異。
程子之說。
所以發明孟子之意。
良知良能
良心註脚也。
有何同異可言耶。
 敬齋銘
魚躍鳶飛仁在其中
(止。
)敬之用工
鳶飛魚躍
形容道體自然
於此可見人慾凈盡
天理流行底氣像。
以是而謂之仁在其中固宜
朱子廖子晦書曰。
鳶飛魚躍
道體無乎不在
當勿忘勿助之間。
飛躍不用力而非不用力
操存之非着意而非不着意正相類。
取此而爲敬之工亦宜。
 
動靜不違
動時敬則不違
靜時敬則不違
若曰無違則似倒說。
又曰體無違則尤沒意。
 定性之性。
活看似心字
心性一也。
言性而心在其中
本章言心者三。
言情亦三
所主言者
性之本體
程子亦以性言
如此處活看似好。
 眞氏註。
理自內出而周於事。
自外來而應以理。
(止。
)不能無疑
眞氏此條。
驟看之。
不能無語病。
疑之固也。
古人說內外。
多有不以辭害意處。
如敬內義外禮外樂中等說。
不可判而二視之。
况曰事卽理理卽事
旋卽一之耶。
在心之理。
在事之理。
而以其在心在事
故曰內曰外。
非眞有墻壁遮攔之謂也。
大學格致章。
已有此意。
盛諭中方未應在內只是這箇理。
及其方應而在外又是這箇理此一句
已覷得眞本意
今以理事內外之分言。
而直謂之事之在外
本無是理。
及其自內而出然後
方有是理云云
恐涉深文
而尊說亦自相矛盾
更爲虛心細究如何
 求放心齋銘。
非誠曷有。
非敬曷存。
不誠無物
曷有之有。
似指有物而言。
敬以存心
曷存之存。
似指操存而言。
各有其義。
不可曰同。
 仁說。
惻隱與愛與公與恕與忠。
屬於仁之體用
惻隱公恕忠。
皆是證明仁之名義
未嘗體用言。
况此五者。
皆就仁之發處而言。
非卽指仁之本體
此處着不得一體字。
 五性生時次序
發時無次序。
(止。
)五性互相爲主
五行之生。
各一其性。
五行生出之初。
五性之本也。
然以五行相生序言之。
則在物之木火金水
爲在人之仁禮信義智。
所謂五性生時次序也。
及其賦與之後
發用之時。
或有義先於仁。
禮後於智。
隨物感觸
不得不爾也。
至於互相爲主
則仁先發處仁爲之主。
禮智未嘗不行其中
先發爲之主。
而仁禮智未嘗不行其中
禮智亦然
 朱子行狀
本末精粗
(止。
)發揮行狀終篇
本末精粗
指事上言
表裏初終
身心上言
學主於敬
不免矜持
而終至於純熟者。
積之厚也。
過於剛。
近於嚴厲
竟至和平者。
養之深也。
發揮之必以兩先生行狀之者
孟子道統章末。
繼以明道行狀。
同一義例耳。
中庸則補其闕遺云云
恐未
致詳本文
本文曰於大學中庸則補其闕遺
其次第。
補闕遺似指大學
別次第似指中庸
兩序言心言性。
兩書之分章分支
不害爲通看。
未知如此看。
無害正義否。
文聖中(鎭洛)
久阻芝宇
時有耿懸。
轉遞承訊。
此意良厚。
矧又語及名理
不憚問寡。
此又感服
從審肇寒。
侍餘起居冲裕
親近書冊
有課程。
若不足之心。
便是進進路頭
爲之欽聳。
世間有意此事者。
每欠眞實心地
雖有講學之名。
無講學之實。
問與答不免只從口耳上說去說來
終恐不濟事
非謂左右亦有此弊也。
俯示疑之固當。
而解之亦穩。
不須借聽於聾者。
兩下分言。
一回普說矣。
依此體認人道心界分。
自當瞭然
未知如何
理氣四七之辨。
其說甚長。
要不渾淪分開四字
主一邊。
不能相通
最爲痼病
兩說會通則無此疑與病耳
源祚近作左行
再宿晩愚亭。
一宿高山
與諸名勝穩討。
不虛作一
而明春又欲依滄洲古事
一番儒會。
左右亦應聞期來參矣。
李章國(秀瑩)
漆溪便。
得三月書
賜垂問。
此意良厚。
其間花謝長。
爲日已久。
一慰一悵。
謹問處靜劬經。
體事增穆。
不學便衰之嘆。
鄙所瞿瞿
耄及者已矣
賢者不免此否。
志而不專
工而不篤。
一生坐此病。
何能爲賢者謀耶。
高山水月
曾一俛仰
而審有近日同人之樂。
甚盛甚盛。
於此地講此事。
此生已矣
悼嘆奈何
承有一扣山扃之意。
甚企而何敢望耶。
源祚從前自處以七十康強
而自歲前患毒感。
咳喘嚥咯。
氣息隨陷。
眼花又妨於看書
終日結夏樣。
其中依舊擾攘
忘馳俱病。
近時講會
宿習難變。
自無意做好人
亦且奈何不下矣。
義理疏事。
向有所往復貴門
遠近靡定。
洋舶之警。
令人仰屋
想已入聆矣。
金致遠(基洙)
屬此晩暮。
傾注尤切於同人
左右者。
不甚踔遠。
以不得親眄睞討底蘊爲恨。
迺俯賜手牘。
意寄珍重
溢幅縷縷
帶得儒邊氣味。
三復以還
令人感服
推重於老洫無聞之人。
過費牙頰
君子一言以爲不知
左右未免時套否。
今世爲儒者。
頭出頭沒膠漆盆中
慕名自托者姑無論
親近有道之久。
未嘗眞實心下刻苦工。
定齋公在時。
以此
憫矣。
顧此本未始無意於此事。
蚤騖於世。
受病最痼。
行己半古半俗
爲學則乍和乍戰。
每自循省
不勝慙汗
今已耄及之矣。
左右者。
視此爲戒汲汲於由內及外。
自下達上之事。
無徒出入四寸譚說之資。
如何如何
經年前果依倣蒐稡。
而終有疊床畵葫之嫌。
旋卽覆甁之矣。
俯敎之及。
祇增僭猥之咎也。
歲已新。
書史頤神
學履增祉。
居然去八耋纔數歲。
眼眵脚澁
符到是俟。
時入山舍
不過取適養閑計。
鄕里後進
或相往來
祇成一塲追逐
若蒙賢者不遐一扣山門
則譚山水桑麻
足以鬯敍幽情
企望雖切。
亦何敢必耶。
阿姪文字有癖。
見解不爲不多
而但困於所長
不免博而不約之病是憫。
公元1261年
答金國明(鎭奎○辛酉)
爲儒邊氣味。
傾注日久
匪意令從氏委顧。
兼承惠札。
意寄鄭重
感僕叵量。
矧審雪沍。
篤老省定餘。
學履動靖崇衛。
區區仰慰。
看讀之工。
想應專篤。
自知無所進益
卽此好消息
幸以老而便衰如鄙人爲戒
如何如何
大坪喪事
吾黨俱可相吊
左右一之地耶。
當此法門衰敗之日。
尤宜各自擔夯。
益懋
崇深
未知加意警惕否。
源祚衰惙例也。
而晩暮塡補
無以自力炳燭
祇一悼歎而已
先院梁頌。
顧筆退辭拙。
無以承當
重違勤囑。
不敢終辭。
謹當收召迷瞀
從後便搆呈。
以聽進退耳。
公元1268年
與金國明(戊辰)
床笫之苦。
家國之憂。
日夕炳炳
無况可言
惟有同人之懷。
時勞魂夢
際玆賢器袖書至。
其慰可抵一晤。
霜高日晶
經履莊穆
過去慽。
何必久滯方寸
撤院事儒林所共沮喪
不獨子姓之私慟而已
向後善處
十分穩界。
旣非紙牌
又異廟主
奉齋室。
非可久之道。
創立別廟
無不祧之令。
禮終有礙。
所不安。
惟當埋板以俟之外
無他好道理。
諒爲之如何。
源祚衰癃如下山。
眼霧於古紙
脚氷於坦途。
重以長兒之病。
跨歲彌留
有根祟。
渠亦回甲老人也。
憂慮不淺
仲兒方在直。
仕宦本非得計
膝下亦甚無聊可憫
漢汝九地奄一周。
嗟惜如新
賢胤自有家庭義方
何待外人
卒乍亦何能有資益耶。
揩昏不能究展。
惟冀偸隙觀繹。
以副期仰。
朴薰卿(致馥)
在鄕而書。
勝於在京而面。
其喜可言
沈淫書史之林。
探躡天月之窟。
足以樂人所不樂。
比諸泮舍留滯
意緖何如
書中多過奬語。
賤陋所堪當也。
古人書尺往復
實際語也。
發病求藥。
對證投劑。
兩皆有益。
不似今人徒爲一場梔蠟而止。
賢者之視爲戒也。
平生坐此病。
今已眼花古紙日疎。
餒而元氣自鑠。
自己身心
尙此奈何不下
何暇爲人謀。
方留山舍
村翁野老
桑麻陰晴
此際若得面晤
則對㙮說輪。
或有相長之益。
不可易而得。
悵然而止。
宋康叟(寅濩)
書至審慰。
省節一安
兼有經說疑問
可認近日留心玩繹尤喜。
然凡講究文義二病
一曰纏繞
治絲者未得端緖
乍解而旋結也。
一曰攙說
非其本義而攙入他說以淆之也。
賢者留意論學
𨓏𨓏有此二病
高着眼着心
同異分合之際。
以此疑彼。
勿以彼斥此。
各就其地頭解剝
自當昭曠之日。
以此用工如何
來諭明德說。
性與德。
義則同而名則異。
章句各就其名而解之。
中庸訓性。
先言而後言人。
大學訓德
先言而後言天。
主人而言。
言心性言情。
雖若三層說而其實一也。
虛靈不昧
指心
體本明
兼理氣在其中
具亦是理。
兼亦是理。
非各爲一理
有何理具理之碍耶。
但單指心則心之當體帶氣。
所謂神明是也
本體卽理。
所謂降衷是也
不可言氣
不可理。
所以性情兼理氣之訓。
攧撲不破
虛靈之分屬理氣
反有破碎之病也。
李啓彥(晩正)
山齋涔寂中。
得見手墨
縷縷百言
多自警語
甚喜其能自拔流俗也。
然人必有眞實心地刻苦工夫然後
可以有爲
說病讚藥。
恐終不濟事奈何
知君有好資質志尙
得之眉睫屢年矣。
見之書牘數度矣。
想已有自點檢。
眞知病根所在
而書中所示。
浮泛不切
此今之人通患也。
時行寒疾
例用小柴胡湯。
或陽藏陰虛
補瀉各異。
醫家只以例方應泛問
兩欠誠實
果眞有意於此事。
則就質不爲無處
試劑不患無方
空空者何能爲君謀也。
第以愛之至而望之切。
故以眞實心地四字奉勉。
工之刻苦與否
非他人所能與耳。
此中入山亭旬日
了得一部中庸
盖慮春間講會
無以副諸生所需
其無平日積習之工可知
年少輩可視此爲戒
衰退自力
佔畢
亦緣於是
果知此事之不可無也。
堂額老腕曷任揮灑
後勿復爾
爲我藏拙至可。
答李器汝(種杞)
吾人文學古家。
聲譽灌耳。
恨不能源源過從
自京歸。
心畫留案。
非直慶吊相問
別有意寄勤縟。
尤恨其不接眄睞
未及其所存也。
高明之向我厚。
何若是溢幅津津也。
若以世契乎則凡我鄕井
孰非親切
若以文墨乎則得之家庭
自有餘裕。
如或不屑科臼
要我孤竹馬則顧非其人是愧。
相從寂寞之濱。
講討古人緖餘。
老友之所渴望焉者也。
不能辦一款段
訪我于晩歸亭中
留作旬月面目
至今含意未遂耶。
士貴立志
志苟立。
些少冗奪不須言。
望賢者先立其志。
毋止爲能詩作賦場屋巨擘
如何如何
公元1301年
梁觀(四書疑義辛丑在耽羅時)
聖人立言
各有攸主。
大學論學
故只言心
中庸論道
故只言性。
大學明德之具衆理
理非性乎。
中庸戒懼謹獨非心乎。
然則言之不爲多。
不言不爲少也。
朱子序文
發明原書之意。
不得不言心處幷言性。
言性處幷言心
不但備未備發未發而然也。
古人解經
只欲逐段理會。
切忌攙入他說
雖說得通
已非本文正義
段落各異。
自相窒礙乎。
今此諸條。
骨董紛挐
全學擧子疑問
殊欠討論講確之實。
此後則只於籤疑處。
或一行三四行。
多則多言之。
小則小言之如何。
意雖有善惡
而上面已有致知工夫
知善之當爲惡之當去。
誠意之意。
專指善言
故直曰誠而已
到得誠意地頭
始欲分別善惡
則侵下一級
立言本意也。
致知比則惟精也。
誠意比則惟一也。
以其察之已精。
故守之以一。
若合精一爲一件工夫。
恐欠分別
 孔顔所樂。
(止。
)引而不發
孔顔所樂。
無事可指。
難言形容
周子之引而不發
使學者自得者此也。
如欲體認此意。
古訓中如樂天知命
嘐嘐然處𤱶畒。
不愧俯不怍。
心廣體胖
君子坦蕩
不知不慍等語翫味
庶乎得之否。
 吾道一以貫之
(止。
)不曰以一。
以字上下之間。
語意煞異。
坤卦敬義之訓是也
事事而竆其理。
物物而盡其則。
到得萬理皆通。
便合
爲一。
更無去處
所以言下卽唯也。
若曰一則便是有形物事
以便是用安排
語勢不可如是
 性只是渾然一理
(止。
)不可謂之五理。
性雖渾然
渾然之中。
自有燦然之體。
理之得名
本是條理之義。
不可只作渾淪看也。
朱子仁義禮智。
便是天理件數
旣曰愛之理別之理宜之理知之理。
則謂之五理。
亦何不可
但理就事上說
有萬不齊
心上說。
渾然爲一。
如是分別
恐涉語病
愚山鄭氏門中
積違面晤
尋常瞻詠。
卽惟春寒尙峭。
僉體動止萬護。
源祚今年古人禮限。
將永謝朝籍
趨參賀班。
爲畢義伸分之地。
而因家兒筮仕
待其來肅。
姑爲濡滯
有違素計。
秖自愧閔。
竊伏念先立齋先生後學四十餘年。
尙未貤贈之典。
常所慨鬱。
今當告退之日。
一言陳悃。
湖上加贈之請。
亦爲未竟之案。
此兩件事。
嶺中大議論。
幷擧於疏中矣。
一種之論。
以不通本家。
爲此擧。
爲更起屛虎之端。
方有專人通告之擧。
鄙人愚暗誠所未喩。
鄙人以先先生門下舊人
先生請贈。
果是私情公議所不可已者。
而亦嘗廣探物情
遍議廟堂諸公
若又兩邊撕捱。
別生他
議。
不計事理
惟以倂擧爲嫌
鄙人橫被疑謗不須言。
而正所謂天下事無復可望矣。
咄咄奈何
要陳悃愊
有此覼縷
幸勿爲外言所動。
以先事爲如何
此際若得公心洪量一二員。
彌綸兩間
事可諧矣。
鄙人困於唇舌
又將以念後還山
何敢望其必信愚言
以爲善後圖耶。
愚山鄭氏門中
殷喬不欲作致書郵
前書尙在篋。
方深懊悵
河上伻回。
恪承惠札。
仰感不遺盛意
伏惟春暄
僉體萬護。
積違之餘。
尤庸慰洽。
源祚亡琴之慟。
今已過朞
尙復何言。
家兒筮仕
亦足爲寒門之幸。
行已告退朝家
從此可以攜書卧雲
斷送餘生矣。
快適如何
疏事梗槩。
已陳於前書及追告。
而自承尊喩。
不能蹙然不安之心。
腏享貤贈不宜幷擧之敎誠然
而鄙書前言高山營建
後言愚山追配
以見其儒林尊奉之義而已
末段結辭。
俱專以贈爵爲請。
腏享字初不槪見
無或謄去之本。
正本異。
致誤尊聽耶。
河上書中兩欵語
尤所未喩。
先生之於湖上
未嘗不以門下自處
而特未及執經請業
遺文可攷。
故鄙疏起頭
先言承家學之傳。
以明其淵源有自
出入某門
窃取聞見中語
以著其兩贒相繼主盟斯文之功。
遣辭之際。
以爲十分稱停
而反以不審見責。
且以傡擧尾附謂之未安。
陞廡疏中五傡擧
不得不世次先後之。
退陶先生之居於第五
其可曰尾附耶。
至於斷念已久之示。
其在尊事體之道。
不欲效世俗子孫私干之例。
本家處義則得矣。
而老洫一疏
始出於四十年寥寥之餘。
不待人之勸沮
亦欲自本家禁止之。
毋迺過乎。
窃想僉見亦不如是
而此句語
爲人言所動。
先入爲主
不能平心徐究也。
且今疏已承批。
物議旣盡回公。
時相已以回啓措語有所往復
倘因自中唇舌
竟致沮敗
而曰此亦出於本家之意。
豈理也哉
望須深量。
勿爲一時偏聽所誤。
使百世公議
得行於是之外
如何如何
蘓湖李氏門中
疏事素所蘊蓄
今於告退之章。
一陳㬥。
愚山請贈。
亦爲吾黨未遑之事。
徧議於當世諸公
又以全嶺慰悅爲主
故以傡擧爲定。
盖嘗積入思量
煞費頰舌
窃自謂公心血忱
而自中一二家。
起風浪。
至有急伻本家之擧。
貴中僉議
亦或以不單擧爲未安則將
奈何
疏本已爲貴族所謄去。
想已入
鄙說體段與儒言異。
畧無縟。
初本結辭。
以腏享對言
而反礙於時眼如前日之爲。
不得已改本歸重於贈爵。
其中未列祀典
姑未請命等語。
便是已告於朝家矣。
未知僉議以爲如何
今已廟堂稟處之批。
此際若得有識見解事理老成一二人
彌綸兩間
不露圭角則事可諧矣。
以此意。
議及於李心甫諸公
鄙人行止
陳章告退
不宜久淹
將以念後還山
廣議熟慮
以爲善後之道如何
答法山崔氏門中
此友專枉。
下札兼辱。
愚陋所堪。
慰感之餘。
繼庸慙汗
恪審晩炎。
僉體動止萬衛。
區區慰祝。
竹軒先生遺墟碑銘
事體之重如何
不佞敢當之哉。
况聞有龜翁文字
藐玆後生
下手韓文公脚下
難免僭猥之誅。
雖以諱字不書
銘詩之未備。
不得已改圖
當世秉筆
不爲無人
幸望諒此苦懇。
捨而更求大方
千萬切仰。
答法山崔氏門中
尊先兩世遺稿
拜受盥翫矣。
讎校之役。
顧念事契
何敢辭免
而但近苦眼病。
最妨於看書
無以致精
掃塵奈何
隨隙效力
早晏呈納
弁卷文不敢當
然亦不敢苦辭
至於行狀則果難副敎。
盖狀文體段。
先於碑碣
據而爲本。
不幸遺失回祿中。
只有大山星湖先生文字
眇玆後生
何敢下手其間
而又據有上頭哉。
竹軒先生事行
已備於兩賢碑碣中。
無容更贅。
雖無狀亦何妨耶。
鸛峯,窩兩集。
亦當各有弁文。
幷忘僭留念耳。
禮說自爲一書
事力稍敷。
追刊似好。
未知如何
答道東院
渴餘甘霈
惠書蘓瀉。
謹惟酷焰。
僉體動止萬衛。
樓役旣至擧欐。
仰想監董賢勞
慰祝之餘。
繼庸拱慮。
源祚衰力抵不得熇赩。
內暍外疿。
喘喘欲殊。
今日之雨。
有生意抃野之喜。
非直沈痾之祛體而已
梁頌初旣不敢以匪其人辭。
今於指日專价。
推諉無路。
玆忘僭搆呈。
至於樓額
尤不嫺於趯啄。
而副急揮染
不合奈何
所示三號中。
洛一尼洛俱不合鄙意
盖樓名異於院號。
每於虛境而取實義。
廬江養浩
玉山之無邊。
道南靜虛是已。
故妄以水月命名
秋月寒水之詩。
卽千載心法。
先生詩中江心一舟及只將明月照孤寒之句。
與之相符也。
未知僉意
以爲如何
飛鳳雖取山名
而兼有曾點千仞之義。
一本爲書呈。
兩額取舍
惟在僉座鑑定耳。
德川書院士林
南冥先生文集重刊
吾黨盛擧也。
迺蒙弗鄙。
俾以都檢之任
托名爲榮。
雖不得辭
而顧此湔劣。
非徒不稱
衰病轉甚。
道里且脩。
無以効力於監蕫之役。
殊可自愧。
且念大贒文字增補刪潤
事體重大
必屢經具眼
合採衆議
方無後悔
院中斯文
想已到底勘定
而道內僉贒。
未得與聞末議
鄙人名參任司。
而亦未及寓目焉。
是所瞿瞿
登梓果在那間。
未知甚鬱。
伯氏
月餘禁直
前後登筵凡七八十遍。
經盡無限勞苦
天眷隆重
一未承譴。
感泣而已
中間與沈啓錫爲僚。
承旨以爲兩人作僚。
非常事。
不可唱酬之擧。
都令出韻
各作二首
諸令又續而和之
都令有序文。
錦軸花牋作帖以書。
名之曰銀臺唱酬帖。
社稷報謝隨駕歸路
有喜雨韻。
此則六承旨三玉堂一記注
一記注卽弟也。
都令又有跋文
名之曰銀臺喜雨帖。
此二帖方膾炙都下
美事也。
唱酬
草本謄送。
間又有沈僚相和詩畧干首矣。
喜雨傳行於諸文士家。
未及謄出。
今日又以末擬蒙點。
大是恩數
而亦有嫌於冒進
不得已懸頉耳。
伯氏
海山名勝
不禁鴒原之思。
伏惟初夏
體力一向萬安
家間凡節一如否。
調度之艱。
可想百窘千惱。
而弟獨享重肉
坐領名區
無由得對床敍鬯。
只切鬱陶而已
舍弟在路在官
一直無恙
而纔踰大關嶺。
便是世界
山水明麗
舘宇䧺壯
妓樂人物繁華
果是名都大府
近因連歲歉荒
人散田荒
逃逋積。
百弊俱生。
今至莫可收拾之境。
朝家差遣之意。
不可孤負
視事翌日
設三政救弊所。
捐官廩。
排朔條數千金出付該所。
所餘只需米百餘包。
洗手而坐。
心界頓覺淸快
而但家間事思之心亂
一刀斷寘然後事可做。
所以不計事勢而作此節拍
在家不以作宰視之
便是都無事矣。
弟行要不七月望念。
伊時兄弟聯輿而來
周觀海山勝似好。
答鄭壻舜擧(致翼)
三燧如電。
禫祀已過。
想惟小大慟廓。
俯仰靡逮。
顧此衰癃
一哭千古
日前又承良洞赴音。
通家輩行
盡之矣。
獨留人世
當作何懷。
專价手狀
審制履支重。
閤憂尙有大蕩餘祟。
籬祲又甚妨碍於吉榦。
慰慮交摯。
牽犬酌水
恐無古人力量
能不內間言所搖耶。
廟享位次
他人尙難開口
子孫乎。
杜門屛息四字
果得自處之道。
不敢言而言。
不當言而言者
自當愧服矣。
圃隱續集
先丈平日積費誠力
如得追刊則公私之幸。
元本姑未得見。
梳洗頭面
果無餘憾否。
道會爬任。
不過重其事而已
具眼名勝不可不一番勘定
未知如何
合祭疑節。
何敢臆對
謹攷先輩所論。
錄在別紙。
  
別紙
 王制疏曰喪終之祭。
不擇月。
左傳疏曰計除喪卽吉之月。
卜日而後行事
無復常月也。
備要踰月而祭。
是爲常制
禫祭若當正祭之月。
則卽於是月行之。
仲月上旬
旣行禫祭
則是合祭固有據。
而踰月旣是常制
是月又有昏礙。
不妨用踰月之制。
以不擇月無常月等禮疏觀之。
或季或孟。
俱無不可
臘月行吉祭。
無碍於禮。
 士虞記曰是月吉祭
猶未配。
備要吉祭若於
是月行之。
時考異位
祝用異板。
後合櫝。
若踰月則祭時合位如時祭儀。
○葛菴曰備要月祭時合位云。
士虞記吉祭猶未配。
猶是禫月之中。
不忍遽然合櫝。
若踰月行吉祭
自當於祭時異位。
祭畢合櫝。
旣行踰月之祭。
則祭時合位。
備要說似宜。
而但今所遭
間日偕喪考妣合祭
不宜遽用時祭之儀。
遵用葛菴說。
合於不忍遽合之義。
各祝式錄在下方。
答張壻邇可
耑价承書感慰
審省萬安
履一安。
梱致匀宜。
氷溪任名。
將有一行
有事每多唇舌
莫無此患否。
此中前樣。
而前憂未完
無靜帖時可閔。
家兒今明當抵泮。
而從氏尙在職。
想同去就可幸。
碣文急欲經眼進退
未免草率
來示亭當
故依改以呈。
銘詩畧有添入。
未知如何
京耗中一生氣之說。
恐非好消息
吾行之罷。
未必由此
當此一初
不可一疏陳悃。
故以一本四要之說。
已成草本
來示云云
此何大事
汲汲尾陳耶。
老身若少延歲月
當一爲斯文開口
惟少俟世道凝定之日。
可諒之也。
從子震相,雲相。
參奉企餘入來
其喜可掬
而兼見手疏
知過開春
哀况幷支。
尤可慰也。
但拊時之痛。
病侍之慮。
外熏惱。
不待言。
而不能忘。
然第當隨遇而安
過用心憂。
以傷天賦爲可。
披覽之工不須勉。
考校拕引。
亦宜節約
長寘心於虛靜境界爲可。
疏事兩處贈爵。
已爲搆草回公。
兩院請額之幷擧
事面煩猥
何可爲也。
致榮
書面久阻。
兩皆有責。
轉遞手滋。
慰鬯倍常
至後寒㞃。
彩侍體節乍諐旋復
向平之債旣畢。
淳于之祝如願
種種欣釋。
聞君有廢擧之意。
近日邊氣味。
盡爲科宦所壞了
超然自拔流俗
留心眞個讀書
古人事也。
何幸如之。
但恐興闌於屢躓。
氣沮傍觀
懣然退坐。
則此亦氣質之病也。
未知自點何如
一番剖判
十分堅篤。
毋終爲笑囮。
是望是望。
如我潦退歸壑。
收拾者。
已漏器無益矣。
如果視而爲戒
及此年富
猛著精彩
何事不可爲哉。
愛惜也。
故蔓言無怍。
可諒苦心也。
孟健有材無命
慘惜不忍言
老力不易遠動。
相面無期
爲傳此恨意於慈闈也。
答李甥剛秀
阻鬱餘。
季君
接手滋。
近日重闈萬康
兩侍一樣
外擾纔帖。
庇節匀穩。
區區慰瀉。
知君伎倆積習功令
每憂其隨俗汩沒
無力救拔
今見來書
知有轉腦之意。
讀書講義
實地最初消息
何等喜倒。
然隨語生解。
恐非眞個問難
毋或未曾思索而遽爲發難
擧子疑問例耶。
若爾自己心已欠誠實
非所以求益。
以是點檢
繼此而接續其工。
使無疑處有然後
與人商確爲可。
所詢程子說。
下註朱子已曰旣發不可謂之非心
但有不善非心本體
體二字。
非解此疑之金秤耶。
程子主意
心本爲言
而心之所發。
有善不善
故曰只可謂情。
不可謂心。
下水流之譬。
以心譬水。
以流譬情亦此也。
然語欠曲折
朱子非心本體明之。
心之本體
卽性。
無有不善
而發而爲情
有善不善也。
以此參看二說則可無疑。
而其言之同異
不害其爲一耶。
古人論心性情
交互言。
而心是統性情兼發未發。
故言性情處。
多主心而言。
所引朱子答張胡兩書
皆此意也。
然看文字
必於本文上究本意
不當攙入他語。
以爲證援。
盖以所就而言者
各有所主
不可一例看。
讀書時試以此究驗如何
季君看其眉睫
已有讀書氣味
極爲嘉愛。
君之讀近思
未必觀感
彼。
還可呵也。
兄弟聯床。
互相勸勉
以卒究遠業
無徒枉費心於不可必得之外物。
尤好尤好。
寄仲兒驥相
鞍馬送之。
在京喂之甚難。
如或有由歸之路。
則可除貰馬之弊。
亦自無妨耶。
陵園有服馬。
未知往來時用之否。
光雲雖幼能喂馬。
隨廳亦可爲牽夫。
故使去爾。
同官推移
似非易事。
閏月內歸然後
可及五月端午
吾意則遞歸高卧
似勝於得一麾。
篤老久留
有人言。
十分深量。
爲人牽挽
勇斷去就可也
外孫張濬
手筆
如接久阻面目
山房喫辛。
一生得力處。
古人學問文章
皆出其中
勉之哉。
性柔無骨力。
不牢脚跟
猛着精彩
無以振發
加意勿悠泛也。
方讀何書。
何人同棲
眠食安穩
親庭安候可慰。
凝窩先生文集卷之十
 通文
  
公元1359年
邪學禁治事。
通道內校院文。
(己亥)
伏以人心陷溺
世變層生。
至於今番邪獄而極矣。
噫彼洋術。
人類禽犢
冠裳夷狄
凡其彝性。
孰忍濡染
不幸一種陰邪之徒。
相傳習。
始緣耽看奇
公元1381年
稗。
背馳聖經
終擬自作敎主
煽惑愚俗
遺種辛酉
滋蔓於今日。
厭然若朱苗紫莠之混。
懔乎有黃巾白蓮之漸。
甚至三漢招來伏莽
兩童裝送越海。
呼吸潛通異國
醜穢殆遍於近畿
斯文之厄。
不啻燎原
世道之憂。
無止届。
鄙等適滯泮邸。
目見此事。
將欲合一道之議。
叫閽之擧。
以伸扶闢之義。
事體鄭重
未卽通告
旋因朝家處分旣嚴且正。
跟捕鱗續。
誅殛夬施。
則乃以無所事於更言而止矣。
當此異敎鴟張之日。
私憂過計之言。
不得不吾黨誦之。
嗚呼
元氣壯則風邪不能祟。
正學明則異端不能惑。
凡我環嶠七十州。
冠儒而服儒者
皆沐列祖作育之化。
前賢牖導之風。
不接非聖之書。
不道他岐之學。
向於邪敎之始來。
初無一人之染迹。
故正廟嘉奬之敎。
發於絲綸
侑祭兩院
策勵多士
大哉王言
至今吾黨光寵
見今世級雖下。
士趨雖漓。
而猶能承襲緖餘。
講明義理
其視異端邪術
烏喙鉤吻之必能殺人
先事之戒。
未然之防。
不待等之規勉
而第念彼所謂邪術者。
或以醫卜星命
或以魔神木尼。
外假妖幻之術。
惑世而䛘(一作誑)民。
通貨利之關。
思利而騗財
雖愚婦稚童
一入其窠。
莫不
變易常性
滅棄人倫
喫杖如飴
就市如家。
况今邪窟已綻。
緹騎四出
漏網之孽。
往往有逃入他境者。
依山近峽。
作爲逋藪
匿影藏踪
貽累凈界
來靑松老來
尙州龍華
已然明驗也。
一路幅員甚廣。
彼類之徒黨甚夥。
苟或邪穢之類。
流入於疆域之內。
漸染於時月之間。
下戶愚氓之不被詿誤
難保其必無。
其在防微杜漸之道。
不可不預爲之所。
上自校院。
下至坊里
各自結約
嚴立規條
如或有行止不明之人接托於閭里
大則告官捕治
小則私自逐出
不得容跡其間
庶幾仰裨朝家懲創之政。
俯效儒紳闢廓之責。
伏願道內僉君子
各自惕念。
俾有實效幸甚
育英所講會時。
通諭一鄕文。
伏以士不可以不學
不可以不講。
在昔儒敎興行之日。
月朔講會之規。
聚會一兩日。
討論數卷書。
未必其眞有益於身心實地之工。
而使新進後學
科目躁競之外
義理切劘之樂。
歆動嚮慕
有所興起
此會不爲無助矣。
惟我星邑。
厚沐先正之化。
素稱詩禮之鄕。
育英所之創設
社倉書堂重建
亶出於各家先父兄爲子孫惓惓誘掖至意
不幸
降俗訛。
力詘勢拘。
功令勸課之政。
尙多廢閣
文會講討之規。
一未修擧
僉尊亦嘗慨歎于玆矣。
鄙人蔑學謏聞
何敢自處以講長。
爲諸贒倡。
而久叨此任。
愧切尸素
見今梅吐萼。
風雩屆節。
百年響寢之餘。
於此地講此事。
想僉尊之所共樂聞。
不以匪其人而自沮
講會日子今月二十二日定期輪告。
另望斯文執事
擇定門中應講儒生
相率來會于淵院。
以爲數日盍簪之地幸甚
東學禁勑事。
通諭一鄕文。
嗚呼
人之所以爲人
士之所以爲士。
國之所以爲國
以其有三綱五常之敎。
九經六藝之學也。
上而堯舜禹湯行其政。
下而孔孟朱明其道。
有當行之路。
無他歧之惑。
楊墨老佛刑名術數也。
不過借吾儒之名。
異端之說。
而屢經辭闢。
自相起滅矣。
不幸所謂天主學者
來自海外
漸染東土
人類禽犢
冠裳戎狄
聖朝痛加懲創
期於掃蕩
辛酉獄案
己亥綸音
昭布一世
孰敢有復踵前習
干天誅者。
而况嶠南一區
初無一人染迹。
屢蒙列聖之褒。
可以有辭百世矣。
夫何近年以來
一種陰邪恠鬼之輩。
竊取其中方技幻術
符呪事魔之方。
誑惑愚民
轉相誘引
或稱異人復生
或稱先生降臨
或設壇祭天
入山祈神。
謊說恠。
倡動騷訛。
究其設心
不過爲欺人取物之計。
左道惑衆
妖言思亂。
一言罪不容誅
未知近日所謂東學云者
始自何人倡自何時
而亦不過主學改頭換面
符呪事魔欺人取物之類。
同一伎倆
同一機械也。
數十字百千萬讀。
可以升天入地起死回生
有知識者
誰肯聽信
而唉彼蚩蠢。
甘心爲此者。
以其不農不商。
可衣可食。
而爲敎主私立名號
巍然自處
耶穌復生
聚徒講授
什佰爲羣。
包藏凶慝
豈不凜然可怖哉。
樵童牧竪不學無識之輩。
不足言
而冠儒服儒。
讀書誦詩
外假學者之名。
內行魔鬼術者
尤爲士林之所深耻
王法之所必誅
惟我一鄕君子
生長儒賢之鄕。
服習詩禮之敎。
想必有爲世道斯文素所憂歎者。
今於營甘之下。
雖無形迹指認
竆村僻巷依山近峽之地。
難保無漸詿誤之類。
孟子曰經正則庶民興。
庶民興斯無邪慝矣。
經之不正
獨非吾輩之責乎。
伏願君子各自惕厲
互相戒飭
以明正學祛邪說。
一副當人鬼關頭。
先自校院。
輪設講會
堯舜禹湯之道。
孔孟
程朱之書。
以爲觀感矜式之地。
凡於境內
無論本土人與他邑移來者。
如或有行止閃忽
踪跡殊詭者。
隨卽摘發
告官鋤治
以爲拔本塞源之道幸甚
洋亂倡義事。
通諭一鄕文。
洋夷猖獗
敢肆搶掠
至於江華通津侵犯之境。
王師已下。
自當不日勦滅
而言之痛心
不覺斗膽輪囷
際見政府關文
有曰遠近士民
多聞風起義之人。
各道差出召募使。
使之糾合義旅
刻期赴京。
嗚呼
朝臣民。
食君之食。
衣君之衣。
深仁厚澤
浹於肌髓
當此憂虞板蕩之辰。
孰無忠義奮發之心乎。
人生斯世
終不免一死。
橫屍陣前。
身膏草野
所不辭。
幸而成功則名登竹帛
澤垂後裔
豈不偉哉。
豈不快哉
况此賊之萬里來侵。
出沒畿沿者。
非但貪其子女玉帛而已
欲使一千年禮樂文物之區。
相率無父無君之學。
斯文之厄。
尤當何如也。
爲吾儒者
斷當人人張拳。
人人袒胷
期於殄滅勦絶然後
東土千里
可免爲夷狄禽獸之藪。
而倫綱不墜
家國兩全矣。
且洋賊習於水而不習於陸
被掠者不過沿海若而邑。
而別無殺害人命之事。
雖使對壘臨陣
不過嚴其防守
禁其隳突而已
非若漆齒利刃
北虜
鐵騎
亦何懼之有哉。
吾鄕久被先正之化。
素多忠節之人。
今於召募之下。
獨無幾箇義士乎。
官家今方修繕器械
簽充闕伍。
以爲先事備之道。
州里鄕黨之間。
徒事騷訛。
一直恬嬉
鄙人老衰癃廢
自不禁仰屋而竊歎。
拊釰而長吁
以來月初五日。
定會于鄕校
伏願各門老成僉員及各里解事頭民。
趁右日來會。
以爲合座敦議之地幸甚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