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温裕斋集卷之四 第 x 页
温裕斋集卷之四
经义(저본의 원목차에 근거하여 义를 보충하였다.)
经义(저본의 원목차에 근거하여 义를 보충하였다.)
温裕斋集卷之四 第 671H 页
伏羲先天图
삽화 새창열기
先天乃阴阳对待之位也。阴阳气行于天。循环有常。未有此事而先有此理。故谓之先天。中五点含天地之数而为两仪。三天两地而奇偶成。上下十点。亦各具天三地二之数而为四象。阳仪之上。加奇三为太阳。加偶二为少阴。而太阳南少阴东。阴仪之上。加偶二为太阴。加奇三为少阳。而太阴北少阳西。又中五点有生数之具互而为一二三四五之数。一三五是天三也。二四是地二也。外十点有成数互而为六七八九十之数。七九阳也。六八十阴也。亦一义也。一六二七三八四九为八卦。太阳之上。加奇七为乾。加偶
삽화 새창열기
先天乃阴阳对待之位也。阴阳气行于天。循环有常。未有此事而先有此理。故谓之先天。中五点含天地之数而为两仪。三天两地而奇偶成。上下十点。亦各具天三地二之数而为四象。阳仪之上。加奇三为太阳。加偶二为少阴。而太阳南少阴东。阴仪之上。加偶二为太阴。加奇三为少阳。而太阴北少阳西。又中五点有生数之具互而为一二三四五之数。一三五是天三也。二四是地二也。外十点有成数互而为六七八九十之数。七九阳也。六八十阴也。亦一义也。一六二七三八四九为八卦。太阳之上。加奇七为乾。加偶
温裕斋集卷之四 第 671L 页
二为兑。少阴之上。加奇三为离。加偶八为震。太阴之上。加偶六为坤。加奇一为艮。少阳之上。加偶四为坎。加奇九为巽。此乃阴阳相配。老少以类相对。乾坤以二老定上下。离坎以二中定东西。是为四正。震巽以二长相对。艮兑以二少相对。是为四维。岂人所安排哉。
太阳少阳居西南者。乃七九阳数之在外也。太阴少阴居东北者。乃六八阴数之在外也。位次取其成数。故阳极于西南。阴极于东北。气行取其生数。故阳生于东北。阴生于西南。
天尊而地卑。日东月生西。西北山盖高。东南水尽归。雷发冬春际。风多夏秋交。
天地之数。惟一无对。故曰一太极也。数生于理。理有消长。一不能专判而为二。一其消而二则长矣。数之乘除。其出乎消长焉。一虽消而奇无可尽。故孕生于二之中。如物割之。血津自生。于是三数立。三者奇而盈。一其三也。二各分二。二则消而四则长矣。于是四数立。四者偶而缩。两其二也。天地之数。此三与二而已。合而五数立。五者数之宗也。易传曰参天两地。而依数积一三五而成九。积二四而成六。爻之以九六
太阳少阳居西南者。乃七九阳数之在外也。太阴少阴居东北者。乃六八阴数之在外也。位次取其成数。故阳极于西南。阴极于东北。气行取其生数。故阳生于东北。阴生于西南。
天尊而地卑。日东月生西。西北山盖高。东南水尽归。雷发冬春际。风多夏秋交。
天地之数。惟一无对。故曰一太极也。数生于理。理有消长。一不能专判而为二。一其消而二则长矣。数之乘除。其出乎消长焉。一虽消而奇无可尽。故孕生于二之中。如物割之。血津自生。于是三数立。三者奇而盈。一其三也。二各分二。二则消而四则长矣。于是四数立。四者偶而缩。两其二也。天地之数。此三与二而已。合而五数立。五者数之宗也。易传曰参天两地。而依数积一三五而成九。积二四而成六。爻之以九六
温裕斋集卷之四 第 672H 页
分阴阳者。是三天两地也。
文王后天图
삽화 새창열기
后天乃五气流行之序也。五行质具于地。运用不乱。先有此理。又有此事。故谓之后天。水火于五行。最为盛大。而流动闪铄。各专一卦。水外阴而内阳。火外阳而内阴。金木确然有定形。分阴卦阳卦。土寄于四行。无所不在。分阴卦阳卦。生于西南。旺于东北。
后天自先天而交换变易。离坎震兑四正位。故一爻变。乾坤艮巽四偏位。故两爻变。先天乾之中。下落乎坤。为坎水之润下者然也。坤之中。上入于乾。为离火之炎上者然也。水火成形于地。日月成象于天。炎上故离之上爻变而为震木之敷扬者然也。润下故坎
文王后天图
삽화 새창열기
后天乃五气流行之序也。五行质具于地。运用不乱。先有此理。又有此事。故谓之后天。水火于五行。最为盛大。而流动闪铄。各专一卦。水外阴而内阳。火外阳而内阴。金木确然有定形。分阴卦阳卦。土寄于四行。无所不在。分阴卦阳卦。生于西南。旺于东北。
后天自先天而交换变易。离坎震兑四正位。故一爻变。乾坤艮巽四偏位。故两爻变。先天乾之中。下落乎坤。为坎水之润下者然也。坤之中。上入于乾。为离火之炎上者然也。水火成形于地。日月成象于天。炎上故离之上爻变而为震木之敷扬者然也。润下故坎
温裕斋集卷之四 第 672L 页
之下爻变而为兑金之沉重者然也。兑倒为巽。风之动物也感说。震反为艮。山之附土也植高。艮变为乾。天倾西北。巽变为坤。土生西南。
后天之变。各有因。由乾坤以中变而得坎离焉。坎离以上下变而得震兑。此四正卦。解之或易。而至于四偏卦。说得最难。巽艮之于兑震。以反体而少阴少阳之互换也。乾坤之于艮巽。以升降而老阴老阳之相荡也。
合先后天言之。离升乾心。日丽中天。坎来坤腹。水由地中。震属乎离雷而电掣。兑安于坎泽而水止。乾艮互变。天低山头。兑巽倒置。风行水上。巽让于坤。木之待土。震翻为艮。雷自山中。
河图取象而画卦。洛书用数而叙畴。各有攸当。象非对待不立。数非奇零不行。故大衍去其五而用五十。洪范去其十而用四十五。河图偶定而洛书奇行也。图与书所以异者。火金相革而然。图左旋而相生。书右旋而相克。图虽相生而对待相克。书虽相克而亦对待相生。其实象数一致。图书同归。
五者一五行也。十者两五行也。图者以五用之而衍之以十。故大衍之数五十也。书者以五乘之而用之
后天之变。各有因。由乾坤以中变而得坎离焉。坎离以上下变而得震兑。此四正卦。解之或易。而至于四偏卦。说得最难。巽艮之于兑震。以反体而少阴少阳之互换也。乾坤之于艮巽。以升降而老阴老阳之相荡也。
合先后天言之。离升乾心。日丽中天。坎来坤腹。水由地中。震属乎离雷而电掣。兑安于坎泽而水止。乾艮互变。天低山头。兑巽倒置。风行水上。巽让于坤。木之待土。震翻为艮。雷自山中。
河图取象而画卦。洛书用数而叙畴。各有攸当。象非对待不立。数非奇零不行。故大衍去其五而用五十。洪范去其十而用四十五。河图偶定而洛书奇行也。图与书所以异者。火金相革而然。图左旋而相生。书右旋而相克。图虽相生而对待相克。书虽相克而亦对待相生。其实象数一致。图书同归。
五者一五行也。十者两五行也。图者以五用之而衍之以十。故大衍之数五十也。书者以五乘之而用之
温裕斋集卷之四 第 673H 页
以九。故洪范之数四十五也。
天三地二而数备焉。二其三而成六。二其二而加之三而成七。三其二而加之二而成八。三其三而成九。二其三二其二而成十。十者阴阳其五也。五则可见而十不可见。至于百千万亿而复为一。如屈指布算。十数隐矣。以是卦止用八。畴止用九。
河图四面而以五居中者。主其五者也。洛书八偶而以五居中者。主其九也。以故奇偶相为表里而生成异位者。图之所以用阴阳也。奇偶散布方位而偏正异事者。书之所以用五行也。
五之得一二三四而成六八七九者。因其生而得其成也。又一二三四而积为十。除太阳太阴少阳少阴之本数。则亦成六七八九。如太阳之数除去一则二三四积而成九。
天三地二而数备焉。二其三而成六。二其二而加之三而成七。三其二而加之二而成八。三其三而成九。二其三二其二而成十。十者阴阳其五也。五则可见而十不可见。至于百千万亿而复为一。如屈指布算。十数隐矣。以是卦止用八。畴止用九。
河图四面而以五居中者。主其五者也。洛书八偶而以五居中者。主其九也。以故奇偶相为表里而生成异位者。图之所以用阴阳也。奇偶散布方位而偏正异事者。书之所以用五行也。
五之得一二三四而成六八七九者。因其生而得其成也。又一二三四而积为十。除太阳太阴少阳少阴之本数。则亦成六七八九。如太阳之数除去一则二三四积而成九。
温裕斋集卷之四 第 673L 页
天地定位日月运行图
삽화 새창열기
一层太极。
二层阴阳仪。左互震兑乾。右互巽艮坤。
三层根阳根阴。
四层互十二辟。
坎之一阳孕于坤中。
震之一阳生于坤下。
自大壮而日出。自观而月生。复为日道。姤为月行。
中一圈。易传曰太极是生两仪也。第二圈分阴分阳。左震兑乾。右巽艮坤。三圈根阴根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坎离对立。此水火之为盛大于五行者也。四圈乾坤包外。十二辟生焉。
二圈凡互六卦。而坎离不与者举全体。左离右坎。以乾坤之中爻而变者也。内外而乾坤。左右而坎离。此天地定位。日月代明也。张子所谓阴阳两端。立天地之大义。四正卦为经。四偏为纬。而成十二辟。
水火流形于地。日月垂象于天。山泽之气。风雷之感。
삽화 새창열기
一层太极。
二层阴阳仪。左互震兑乾。右互巽艮坤。
三层根阳根阴。
四层互十二辟。
坎之一阳孕于坤中。
震之一阳生于坤下。
自大壮而日出。自观而月生。复为日道。姤为月行。
中一圈。易传曰太极是生两仪也。第二圈分阴分阳。左震兑乾。右巽艮坤。三圈根阴根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坎离对立。此水火之为盛大于五行者也。四圈乾坤包外。十二辟生焉。
二圈凡互六卦。而坎离不与者举全体。左离右坎。以乾坤之中爻而变者也。内外而乾坤。左右而坎离。此天地定位。日月代明也。张子所谓阴阳两端。立天地之大义。四正卦为经。四偏为纬。而成十二辟。
水火流形于地。日月垂象于天。山泽之气。风雷之感。
温裕斋集卷之四 第 674H 页
莫不因是而相荡。四时行万物亨。是以坎离为此图之大经。
十二卦为一岁之辟。七十二爻直七十二候。凡六十四卦中。乾坤者天地定位。坎离者日月运行。除此四正而馀六十卦。成三百六十爻。以直周天三百六十日之数。一日而有十二辟。一月而亦有十二辟。一日而一周天。一月而一周天。一岁而一周天。
一月十二辟者。月之生明于初三日而一阳为震。上弦于八日而二阳为兑。盛望于十五日而三阳为乾。生魄于十六日而一阴为巽。下弦于二十三日而二阴为艮。丧明于三十日而三阴为坤。
一卦直二日半。自朔至三日朝为复。坤之震也。至五日暮为临。坤之兑也。至八日朝为泰。坤之乾也。至十日为壮。乾之震也。至十三日朝为夬。乾之兑也。至望日为重乾。以至三十日仿此。
道之原出于天。天有此象。故人有是道。伏羲画卦。假之卜筮。使民知所以趍吉避凶。文王系辞。著以义理。使民知所以讲明象数也。天道福善祸淫。而人道为善去恶。是以易立焉。易者阴阳也。
汉魏专属卜筮。唐宋专讨义理。皆失之用易本义。画
十二卦为一岁之辟。七十二爻直七十二候。凡六十四卦中。乾坤者天地定位。坎离者日月运行。除此四正而馀六十卦。成三百六十爻。以直周天三百六十日之数。一日而有十二辟。一月而亦有十二辟。一日而一周天。一月而一周天。一岁而一周天。
一月十二辟者。月之生明于初三日而一阳为震。上弦于八日而二阳为兑。盛望于十五日而三阳为乾。生魄于十六日而一阴为巽。下弦于二十三日而二阴为艮。丧明于三十日而三阴为坤。
一卦直二日半。自朔至三日朝为复。坤之震也。至五日暮为临。坤之兑也。至八日朝为泰。坤之乾也。至十日为壮。乾之震也。至十三日朝为夬。乾之兑也。至望日为重乾。以至三十日仿此。
道之原出于天。天有此象。故人有是道。伏羲画卦。假之卜筮。使民知所以趍吉避凶。文王系辞。著以义理。使民知所以讲明象数也。天道福善祸淫。而人道为善去恶。是以易立焉。易者阴阳也。
汉魏专属卜筮。唐宋专讨义理。皆失之用易本义。画
温裕斋集卷之四 第 674L 页
所以著象而实包乎道。辞所以形道而实出乎象。
易学之不明象数。全说道理。自王弼始。便是悬空说道。道之在天下。浩浩无涯。从何下手。圣人观象设卦。以明吉凶。大传曰天垂象。见吉凶。又曰崇德广业。所以效天法地。而人道斯明。说易者舍其象数而只谭其道。无主人公事。
卦之取象。亦多变换。有互变正反之不同。有伏似错综之有异。随卦异象。逐爻随宜。大传曰则非其中爻不备者。盖以是夫。
大传曰易者象也。又曰以著其形容。象其物宜。孔子已于立传。取其象而见变化之道。后之学易者。只把义理。不明其象。是自家易。非四圣之易也。
大传曰。六者三才之道。以全卦言之。初与四地道。三与上天道。以二与五为人道。而刚柔得中正。欲其无过不及。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以五为主。刚健中正。君道之临下也。或以二为主。柔顺中正。臣道之从上也。
理最难见。苟于神之妙万物上。有所推究。可以知实理之不可掩处。先言帝出。继以神之妙。则理虽无形无为。而为有形有为之主宰也。神是形而下者。人所
易学之不明象数。全说道理。自王弼始。便是悬空说道。道之在天下。浩浩无涯。从何下手。圣人观象设卦。以明吉凶。大传曰天垂象。见吉凶。又曰崇德广业。所以效天法地。而人道斯明。说易者舍其象数而只谭其道。无主人公事。
卦之取象。亦多变换。有互变正反之不同。有伏似错综之有异。随卦异象。逐爻随宜。大传曰则非其中爻不备者。盖以是夫。
大传曰易者象也。又曰以著其形容。象其物宜。孔子已于立传。取其象而见变化之道。后之学易者。只把义理。不明其象。是自家易。非四圣之易也。
大传曰。六者三才之道。以全卦言之。初与四地道。三与上天道。以二与五为人道。而刚柔得中正。欲其无过不及。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以五为主。刚健中正。君道之临下也。或以二为主。柔顺中正。臣道之从上也。
理最难见。苟于神之妙万物上。有所推究。可以知实理之不可掩处。先言帝出。继以神之妙。则理虽无形无为。而为有形有为之主宰也。神是形而下者。人所
温裕斋集卷之四 第 675H 页
易见。从其妙处。见其实体。成变化而行鬼神者。非帝而谁耶。
或谓理字经书无称焉。谓之不多称则近可。谓之无称可乎。易大传曰穷理尽性。又曰顺性命之理。又曰易简而天下之理得。此大头脑也。何必横言竖说。纷纭错综。然后为理字之称耶。是以洛建诸贤说理。皆原于易传。
三章乾坤定位。主先天而言对待。故首乾坤而终水火。六章水火相逮。主后天而言变化。故首水火而终山泽。
系辞传。乾以易知。坤以简能。天道至易。资始万物。有自然莫之为而为者。地道至简。发育万品。有当然莫之致而致者。所谓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者也。
四章弥纶。易所以法象天地而括尽人物。用是易而明于死生幽明鬼神之故。尽其性尽人物之性。则与天地立。是以曰知周万物。曰乐天知命。终之以神无方。所谓至诚如神也。
五章承弥纶而首明道之大原。承神无方而终言不测之神。道者太极。神者两仪也。既有是道。斯有是阴阳。主宰之谓道。合散之谓神。道以立天地之大本。神
或谓理字经书无称焉。谓之不多称则近可。谓之无称可乎。易大传曰穷理尽性。又曰顺性命之理。又曰易简而天下之理得。此大头脑也。何必横言竖说。纷纭错综。然后为理字之称耶。是以洛建诸贤说理。皆原于易传。
三章乾坤定位。主先天而言对待。故首乾坤而终水火。六章水火相逮。主后天而言变化。故首水火而终山泽。
系辞传。乾以易知。坤以简能。天道至易。资始万物。有自然莫之为而为者。地道至简。发育万品。有当然莫之致而致者。所谓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者也。
四章弥纶。易所以法象天地而括尽人物。用是易而明于死生幽明鬼神之故。尽其性尽人物之性。则与天地立。是以曰知周万物。曰乐天知命。终之以神无方。所谓至诚如神也。
五章承弥纶而首明道之大原。承神无方而终言不测之神。道者太极。神者两仪也。既有是道。斯有是阴阳。主宰之谓道。合散之谓神。道以立天地之大本。神
温裕斋集卷之四 第 675L 页
以行阴阳之能事。
道者非形象可拟。每于神之妙上。穷其所以然之故。以是四五两章先言道而终之以神。又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以至说卦传。每每发挥神字。所以明变化之道也。然则中庸十六章鬼神岂止而已。将明至诚之道。故先言鬼神之为德。
继之者善。首章乾知大始之义也。指其方动而气未用事。主理而言曰善。成之者性。坤作成物之义也。指其已动而堕在气中。和气而言曰性。善者一原。而性是分殊也。
朱子曰。继者气之方出而未有所成之谓。善则理之方行而未有所立之名。阳之属也。成者物之已成。而性则理之已立者。阴之属也。就人物而语其动静。则其未发也。万理咸俱而知觉不昧者。静中之动而阳也。其已发也。四端各出而面貌不同者。动中之静而阴也。
张子曰一故神。一者一阴一阳之一也。一以之阳。一以之阴者。神其妙也。又曰两在故不测。两者阳变为阴。阴变为阳。不可阙一者。神之用也。阴阳虽两端。其实一气也。
道者非形象可拟。每于神之妙上。穷其所以然之故。以是四五两章先言道而终之以神。又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以至说卦传。每每发挥神字。所以明变化之道也。然则中庸十六章鬼神岂止而已。将明至诚之道。故先言鬼神之为德。
继之者善。首章乾知大始之义也。指其方动而气未用事。主理而言曰善。成之者性。坤作成物之义也。指其已动而堕在气中。和气而言曰性。善者一原。而性是分殊也。
朱子曰。继者气之方出而未有所成之谓。善则理之方行而未有所立之名。阳之属也。成者物之已成。而性则理之已立者。阴之属也。就人物而语其动静。则其未发也。万理咸俱而知觉不昧者。静中之动而阳也。其已发也。四端各出而面貌不同者。动中之静而阴也。
张子曰一故神。一者一阴一阳之一也。一以之阳。一以之阴者。神其妙也。又曰两在故不测。两者阳变为阴。阴变为阳。不可阙一者。神之用也。阴阳虽两端。其实一气也。
温裕斋集卷之四 第 676H 页
七章易行乎其中。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也。道与义皆从此出。曰门。成性承上成之者性。而存存存其心而养其性也。
八章观其会通。行其典礼。玩三百八十爻。以其吉凶悔吝。动辄不同而礼生焉。礼者节文也。行其典礼。所以执其中。虞书天秩五礼。天叙五典。皆欲其过者抑而退之。不及者勉而进之。得中则得其典礼。失中则失其典礼。修之吉。悖之凶是也。
拟其象然后言。议其变然后动。使合于中。下引七卦。皆明言动之得中而人道之成变化也。
九章成变化行鬼神者。道而生神。神而生数。河图中一点即太极也。一之千变万化。所以不测者。皆神之为也。神者易之体也。易者神之用也。故曰神无方而易无体。终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以应成变化行鬼神也。所以成之者道也。言知道之行然后。可知神之妙也。盈天地。只是道与神而已。
上传发挥出神字。章章明矣。而十一章曰民咸用之。谓之神。又继以曰易有太极者。尽有精义。神虽妙用不测。而必体乎物。犹可推而求之人。易以神为道。故发明太极于此。使人知神之上面。有实理之为主宰
八章观其会通。行其典礼。玩三百八十爻。以其吉凶悔吝。动辄不同而礼生焉。礼者节文也。行其典礼。所以执其中。虞书天秩五礼。天叙五典。皆欲其过者抑而退之。不及者勉而进之。得中则得其典礼。失中则失其典礼。修之吉。悖之凶是也。
拟其象然后言。议其变然后动。使合于中。下引七卦。皆明言动之得中而人道之成变化也。
九章成变化行鬼神者。道而生神。神而生数。河图中一点即太极也。一之千变万化。所以不测者。皆神之为也。神者易之体也。易者神之用也。故曰神无方而易无体。终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以应成变化行鬼神也。所以成之者道也。言知道之行然后。可知神之妙也。盈天地。只是道与神而已。
上传发挥出神字。章章明矣。而十一章曰民咸用之。谓之神。又继以曰易有太极者。尽有精义。神虽妙用不测。而必体乎物。犹可推而求之人。易以神为道。故发明太极于此。使人知神之上面。有实理之为主宰
温裕斋集卷之四 第 676L 页
也。然不曰太极生两仪。而曰是生两仪。以明太极非有形象可拟也。是字当着眼。神是易之能事。而毕竟有情伪造作。非太极之纯一无息。不以成其能。
十二章形而上下。形只是象数也。就象数而说道理。象数即阴阳动静屈伸消长之机也。此章道器。与上第五章一阴一阳之谓道同。阴阳非道也。所以阴阳者是道也。不可混而一之。亦不可分而二之。一而非二。二而非一之间。可以见道器。
下传天下之动贞夫一。继之以易简。一者道也。易简德也。应上传易简而天下之理得。
二章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天道有神明之德。人心亦有神明之德。易者以人道使合乎天道也。非易象无以见天地神明之机。设卦观象。以通神明。使人穷神而知化也。
九章则非中爻不备者。盖谓互体也。其杂物也辨物也。只求乎内外正体。反体则不备云也。中爻者中四爻。自二至四而互一卦。自五至三而亦互一卦。如是推究。物之当名可详焉。易之为书。全在乎象。所谓类万物之情者。是象已矣。象亦只在乎正体乎。若尔非易也。易字从日月。象莫大乎日月。无隐不见。无赜不
十二章形而上下。形只是象数也。就象数而说道理。象数即阴阳动静屈伸消长之机也。此章道器。与上第五章一阴一阳之谓道同。阴阳非道也。所以阴阳者是道也。不可混而一之。亦不可分而二之。一而非二。二而非一之间。可以见道器。
下传天下之动贞夫一。继之以易简。一者道也。易简德也。应上传易简而天下之理得。
二章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天道有神明之德。人心亦有神明之德。易者以人道使合乎天道也。非易象无以见天地神明之机。设卦观象。以通神明。使人穷神而知化也。
九章则非中爻不备者。盖谓互体也。其杂物也辨物也。只求乎内外正体。反体则不备云也。中爻者中四爻。自二至四而互一卦。自五至三而亦互一卦。如是推究。物之当名可详焉。易之为书。全在乎象。所谓类万物之情者。是象已矣。象亦只在乎正体乎。若尔非易也。易字从日月。象莫大乎日月。无隐不见。无赜不
温裕斋集卷之四 第 677H 页
明。
取象亦非一两端。可以反与变求之。可似互体似体求之。如反体变体。已于卦序见之。乾变为坤。屯反为蒙。如互体已于周公系辞见之。贲之须。在互颐之下。泰之帝乙归妹。自二至五互为归妹。推之而皆然。后之读易者。舍是而安得圣人之意。
十章三才。以应上传三极。以神之谓才。以道之谓极。才者道之流行于天地人而神妙不测也。极者神之统会于天地人而纯粹其至也。天地人斯有至善之道。故亦有妙用之神。随处言之。有才与极之分。
十二章圣人成能者。观象设卦。行其典礼。以成天地之能事。百姓与能者。观辞玩占。趍吉避凶。以与乎圣人之能事。
说卦传首章圣人之幽赞神明。始于数而终于理。就作易之序言之。测河图大衍之数而以著万象。立六十四卦之象而以示万理也。数以尽人物之神。理以穷人物之性。皆所以发明天命也。
二章圣人之顺性命。始于理而终于数。以推本言之。即天命之流行而以分三才。就大本之分而以成六位。所以发明太极是生生八卦也。上下章顺字。非勉
取象亦非一两端。可以反与变求之。可似互体似体求之。如反体变体。已于卦序见之。乾变为坤。屯反为蒙。如互体已于周公系辞见之。贲之须。在互颐之下。泰之帝乙归妹。自二至五互为归妹。推之而皆然。后之读易者。舍是而安得圣人之意。
十章三才。以应上传三极。以神之谓才。以道之谓极。才者道之流行于天地人而神妙不测也。极者神之统会于天地人而纯粹其至也。天地人斯有至善之道。故亦有妙用之神。随处言之。有才与极之分。
十二章圣人成能者。观象设卦。行其典礼。以成天地之能事。百姓与能者。观辞玩占。趍吉避凶。以与乎圣人之能事。
说卦传首章圣人之幽赞神明。始于数而终于理。就作易之序言之。测河图大衍之数而以著万象。立六十四卦之象而以示万理也。数以尽人物之神。理以穷人物之性。皆所以发明天命也。
二章圣人之顺性命。始于理而终于数。以推本言之。即天命之流行而以分三才。就大本之分而以成六位。所以发明太极是生生八卦也。上下章顺字。非勉
温裕斋集卷之四 第 677L 页
强假借之谓。合乎自然者也。道德即性命。天之道是人之德。天之命是人之性。
三章天地定位。先言体而后言用。主先天。有是道而后动以气也。五章帝出乎震。先言用而后言体。主后天。即流行而指其本体也。上章数往者顺。传十一章知以藏往也。知来者逆。十一章神以知来也。
易之阴阳。象天之日月。大传曰阴阳之义配日月。易所以取象。象莫大乎日月。是以坎离为六十卦之机轴。上经终以坎离。下经又终以既未济。
九六无定位而周流六虚。以是乾曰用九。坤曰用六。离用坤之六。坎用乾之九。而为易之机轴。故多取象于日月。
乾二之闲邪存诚。坤二之敬以直内。阳实而阴虚。乾之刚健得中。君子之道也。而言谨行信。所以闲其邪而实其中者。至诚之工也。中庸所谓戒惧也。坤之柔顺得中。君子之学也。而齐庄整肃。所以成于外而一于内者。至敬之工也。大学所谓正心也。诚者实而有乾之象。敬者虚而有坤之象焉。
屯彖勿用有攸往。往者进也。坎险在上而未可以进。凡言不利有往。皆坎险艮阻而在上也。如屯,剥之例
三章天地定位。先言体而后言用。主先天。有是道而后动以气也。五章帝出乎震。先言用而后言体。主后天。即流行而指其本体也。上章数往者顺。传十一章知以藏往也。知来者逆。十一章神以知来也。
易之阴阳。象天之日月。大传曰阴阳之义配日月。易所以取象。象莫大乎日月。是以坎离为六十卦之机轴。上经终以坎离。下经又终以既未济。
九六无定位而周流六虚。以是乾曰用九。坤曰用六。离用坤之六。坎用乾之九。而为易之机轴。故多取象于日月。
乾二之闲邪存诚。坤二之敬以直内。阳实而阴虚。乾之刚健得中。君子之道也。而言谨行信。所以闲其邪而实其中者。至诚之工也。中庸所谓戒惧也。坤之柔顺得中。君子之学也。而齐庄整肃。所以成于外而一于内者。至敬之工也。大学所谓正心也。诚者实而有乾之象。敬者虚而有坤之象焉。
屯彖勿用有攸往。往者进也。坎险在上而未可以进。凡言不利有往。皆坎险艮阻而在上也。如屯,剥之例
温裕斋集卷之四 第 678H 页
也。利于往者。或动在上说在上而所进不滞也。如贲为文明可进。而有艮在前。故曰小利也。
需之有言。互兑。讼之有言。变兑。
讼彖利见大人。主五而言。凡言利见大人。主二与五。如蹇,萃五以刚健中正为大人。而下之所利见也。如升之二刚健中正亦为大人。而上之所利见也。
水在地中。为容民畜众之象。水行地上。为建国亲侯之象。师之反为比。故曰有命开国。
比之有孚盈缶。缶者土器。以土承水。卦象有盈缶之象。坎,离皆言缶。离以坎变虚中。有缶象。
讼三或从王事。与坤三同辞。三是渐近于五。有从王事之象。而坎自先天坤变故同。而此既变来。不言有终。
坤在后天方位。为立秋之候。阴生于午而凝于坤申。历兑而至于乾。则为冬之候。冰坚为寒。坤之初爻乃阴长。言其渐而戒之在人。是人心惟危之时。
乾之潜龙。道心惟微。圣人于阴阳之初萌。有扶养存戒之义。
履之取象于虎。兑变为艮。而虎者刚而文明。卦象三阳在前为虎之首。二阳在后为尾。三以偶跨上下。有
需之有言。互兑。讼之有言。变兑。
讼彖利见大人。主五而言。凡言利见大人。主二与五。如蹇,萃五以刚健中正为大人。而下之所利见也。如升之二刚健中正亦为大人。而上之所利见也。
水在地中。为容民畜众之象。水行地上。为建国亲侯之象。师之反为比。故曰有命开国。
比之有孚盈缶。缶者土器。以土承水。卦象有盈缶之象。坎,离皆言缶。离以坎变虚中。有缶象。
讼三或从王事。与坤三同辞。三是渐近于五。有从王事之象。而坎自先天坤变故同。而此既变来。不言有终。
坤在后天方位。为立秋之候。阴生于午而凝于坤申。历兑而至于乾。则为冬之候。冰坚为寒。坤之初爻乃阴长。言其渐而戒之在人。是人心惟危之时。
乾之潜龙。道心惟微。圣人于阴阳之初萌。有扶养存戒之义。
履之取象于虎。兑变为艮。而虎者刚而文明。卦象三阳在前为虎之首。二阳在后为尾。三以偶跨上下。有
温裕斋集卷之四 第 678L 页
足履之象。
三之武人。为于大君。互巽而风主号令。有武人之象。巽之利武人之贞是也。
泰阴坤在上曰小往。阳乾在内曰大来。初爻取象于茅。变巽有茅象。否之初亦曰茅。卦体为巽。大过之白茅。亦取巽焉。
得尚于中行。泰是财成辅相之时。而二以阳刚。得中正之位。应乎五君。有时中之道。互震兑为归妹。
否五大人阳刚中正。君天下者也。互巽为系为苞桑之象。
同人之大师。卦无坤。不与泰六之用师自邑同。而曰大师克者。卦变为师也。三之伏戎于莽互巽。而三岁不兴者。离为岁而其数三。
大有之大车以载。变坤有大车之象。阳进故有往而无咎也。三天子指六五。三在公位。用享于五。六五威如之吉。五以阴顺处君位。有可畏之威。然后能服群阳之在下也。
谦轻也卑也。彖曰。天地益谦。神人福谦。丰多也大也。彖曰天地盈虚。日月昃食。又曰况于人。况于鬼神。用易之道。随其消息而通变。
三之武人。为于大君。互巽而风主号令。有武人之象。巽之利武人之贞是也。
泰阴坤在上曰小往。阳乾在内曰大来。初爻取象于茅。变巽有茅象。否之初亦曰茅。卦体为巽。大过之白茅。亦取巽焉。
得尚于中行。泰是财成辅相之时。而二以阳刚。得中正之位。应乎五君。有时中之道。互震兑为归妹。
否五大人阳刚中正。君天下者也。互巽为系为苞桑之象。
同人之大师。卦无坤。不与泰六之用师自邑同。而曰大师克者。卦变为师也。三之伏戎于莽互巽。而三岁不兴者。离为岁而其数三。
大有之大车以载。变坤有大车之象。阳进故有往而无咎也。三天子指六五。三在公位。用享于五。六五威如之吉。五以阴顺处君位。有可畏之威。然后能服群阳之在下也。
谦轻也卑也。彖曰。天地益谦。神人福谦。丰多也大也。彖曰天地盈虚。日月昃食。又曰况于人。况于鬼神。用易之道。随其消息而通变。
温裕斋集卷之四 第 679H 页
作乐崇德。荐帝配祖。互艮有立庙之象。冬至祭始祖。立春祭先祖。雷出地奋。阳气渐长。此诚之不可掩处也。使人齐明以承祭祀。惟此时为然。王者之致敬尽诚。感格于神明。天人之妙。洋洋可测。故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
取地中有山而制礼。玩雷出地奋而作乐。礼者天地之文也。乐者天地之和也。人受天地之中。而非礼乐。无以节其中。孔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乐著大始。取象于善鸣之雷而作乐。用豫之动。天之道也。礼居成物。取象于地中之山而制礼。用谦之静。地之事也。豫变为小畜。有君子之懿文德之象。亦作乐崇德之象也。谦变为履。有辨上下定民志。亦制礼尊而光之象也。六十四卦。何莫非礼乐中事。而必取于阴中之一阳阳中之一阴。以天地动静之端也。
万物动荡于天之中。使之发宣和畅者。乐之所以始也。万物成形于地之中。使之区别节文者。礼之所以始也。
二之介于石。互艮互坎。俱有石象。
随初之出门交。四互艮有出门象。三之系丈夫。从四之阳。有丈夫之象。初亦阳也而在卦之下。曰小子。
取地中有山而制礼。玩雷出地奋而作乐。礼者天地之文也。乐者天地之和也。人受天地之中。而非礼乐。无以节其中。孔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乐著大始。取象于善鸣之雷而作乐。用豫之动。天之道也。礼居成物。取象于地中之山而制礼。用谦之静。地之事也。豫变为小畜。有君子之懿文德之象。亦作乐崇德之象也。谦变为履。有辨上下定民志。亦制礼尊而光之象也。六十四卦。何莫非礼乐中事。而必取于阴中之一阳阳中之一阴。以天地动静之端也。
万物动荡于天之中。使之发宣和畅者。乐之所以始也。万物成形于地之中。使之区别节文者。礼之所以始也。
二之介于石。互艮互坎。俱有石象。
随初之出门交。四互艮有出门象。三之系丈夫。从四之阳。有丈夫之象。初亦阳也而在卦之下。曰小子。
温裕斋集卷之四 第 679L 页
上六之系之维之。互巽反巽。皆为系象。王享西山。互有艮而上有兑。故曰西山。
蛊之先甲后甲与巽之先庚后庚。皆有正义。蛊之五变为巽。而于此两卦。有甲庚之辞。岂无所据。而诸家说纷纷。无一得其经义。盖象莫大于日月。既曰先三日后三日。则月在其中。庚者月之生明位也。甲者月之圆满位也。卦肖坎有月象。又巽为生魄之月。又巽为先天生明之位。甲庚相对。日月出入之门。
以先天位言之。艮巽在庚之左右。以后天位言之。艮巽在甲之左右。而以日之先后言者。取象于月之生明生魄而分阴阳言之也。
蛊者坏也。阳坏于阴。而巽者逊也。阴逊于阳。蛊之艮。取象于丧明之月。而先甲三日。明渐盛阳极。而至于后甲则魄生而阴长。所谓阳坏于阴也。巽之五爻。取象于生魄之月。而先庚三日。魄既盛阴极。而至于后庚则明生而阳长。所谓阴逊于阳也。蛊曰终则有始。巽曰无初有终。
又以纳甲推之。月之一阳生于庚而为震。震是后天日出之位也。月之三阳盛于甲而为乾。乾是先天日中之位也。故先三日后三日。震变为巽。巽为生魄之
蛊之先甲后甲与巽之先庚后庚。皆有正义。蛊之五变为巽。而于此两卦。有甲庚之辞。岂无所据。而诸家说纷纷。无一得其经义。盖象莫大于日月。既曰先三日后三日。则月在其中。庚者月之生明位也。甲者月之圆满位也。卦肖坎有月象。又巽为生魄之月。又巽为先天生明之位。甲庚相对。日月出入之门。
以先天位言之。艮巽在庚之左右。以后天位言之。艮巽在甲之左右。而以日之先后言者。取象于月之生明生魄而分阴阳言之也。
蛊者坏也。阳坏于阴。而巽者逊也。阴逊于阳。蛊之艮。取象于丧明之月。而先甲三日。明渐盛阳极。而至于后甲则魄生而阴长。所谓阳坏于阴也。巽之五爻。取象于生魄之月。而先庚三日。魄既盛阴极。而至于后庚则明生而阳长。所谓阴逊于阳也。蛊曰终则有始。巽曰无初有终。
又以纳甲推之。月之一阳生于庚而为震。震是后天日出之位也。月之三阳盛于甲而为乾。乾是先天日中之位也。故先三日后三日。震变为巽。巽为生魄之
温裕斋集卷之四 第 680H 页
月。乾变为坤。坤亦生魄之月也。
小畜之月几望。巽在上也。中孚之几望。亦巽在上。而中孚之无咎。巽得正也。小畜之征凶。巽过极也。归妹亦曰几望。而震变为巽。兑反为巽。又互坎离。为日月相望之象。
二干母之蛊。与五为应而主于一卦。五为阴顺。不任君道故曰母。
临,观相反。大象同为教民。临之初二反为观之五上。二阳连比同德。其辞不殊。临之初二曰咸临之吉。观之五上观生之无咎。临主在内。以四阴临于下也。观主在外。以四阴观于上也。故杂卦传曰或与或求。
观大体似艮为门阙。有立庙承祭之象。是以彖曰盥而不荐。有孚颙若。孔子曰。自灌以往。吾不欲观。盖盥而不荐之际。诚意格于神明。有可以观。
彖传曰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先王于观民设教也。特著盥而不荐之象。使民知其鬼神之为德其盛。而诚之不可掩如是也。中庸鬼神。盖本于此。王者治天下之道在乎此。孔子曰。知郊社之礼。治国其如示诸掌。
三之进退。在互巽之下。四在坤之上。有观国之象。
小畜之月几望。巽在上也。中孚之几望。亦巽在上。而中孚之无咎。巽得正也。小畜之征凶。巽过极也。归妹亦曰几望。而震变为巽。兑反为巽。又互坎离。为日月相望之象。
二干母之蛊。与五为应而主于一卦。五为阴顺。不任君道故曰母。
临,观相反。大象同为教民。临之初二反为观之五上。二阳连比同德。其辞不殊。临之初二曰咸临之吉。观之五上观生之无咎。临主在内。以四阴临于下也。观主在外。以四阴观于上也。故杂卦传曰或与或求。
观大体似艮为门阙。有立庙承祭之象。是以彖曰盥而不荐。有孚颙若。孔子曰。自灌以往。吾不欲观。盖盥而不荐之际。诚意格于神明。有可以观。
彖传曰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先王于观民设教也。特著盥而不荐之象。使民知其鬼神之为德其盛。而诚之不可掩如是也。中庸鬼神。盖本于此。王者治天下之道在乎此。孔子曰。知郊社之礼。治国其如示诸掌。
三之进退。在互巽之下。四在坤之上。有观国之象。
温裕斋集卷之四 第 680L 页
噬嗑利用狱。取明于离。离有狱象。舜之命皋陶曰惟明克允。盖刑政次于礼乐。而王者之所不废。故取象于噬嗑。凡言刑皆有离。如大象贲之折狱。丰之致刑。旅之留狱也。中孚大体似离而曰议狱。
彖传曰颐中有物。取象之谓也。四之一画。横在于颐之中。为噬嗑之象焉。圣人名卦皆如是。后之论易。不以象而曷以哉。
初上以校取之。皆阳画遮拦。初以震取足。上互坎取耳。二之灭鼻取互艮。九四之乾䏲。离为乾卦金矢。互坎为弓矢。逐爻极巧。
贲之舍车而徒。互坎有车象。而在坎之外故曰徒。三之濡如。四之白马。皆互坎也。匪寇之寇亦互坎。而与屯二睽上同象。五之丘园艮体。而三之一画横于互坤之中。有束帛象。
剥取于床。一阳横上。群阴开张于下。有床之象。圣人观象系辞。以类万物。辨其宜而当其名。如剥之床。不出于说卦而取其肖似而名之。不载卦辞而又出乎说卦者亦多焉。易所以著象而取之非一例。变易之谓易也。或以正体反体。或以互之变之。或取全卦。或取单爻。如坤之牝马。小过之飞鸟。颐之龟。取全卦也。
彖传曰颐中有物。取象之谓也。四之一画。横在于颐之中。为噬嗑之象焉。圣人名卦皆如是。后之论易。不以象而曷以哉。
初上以校取之。皆阳画遮拦。初以震取足。上互坎取耳。二之灭鼻取互艮。九四之乾䏲。离为乾卦金矢。互坎为弓矢。逐爻极巧。
贲之舍车而徒。互坎有车象。而在坎之外故曰徒。三之濡如。四之白马。皆互坎也。匪寇之寇亦互坎。而与屯二睽上同象。五之丘园艮体。而三之一画横于互坤之中。有束帛象。
剥取于床。一阳横上。群阴开张于下。有床之象。圣人观象系辞。以类万物。辨其宜而当其名。如剥之床。不出于说卦而取其肖似而名之。不载卦辞而又出乎说卦者亦多焉。易所以著象而取之非一例。变易之谓易也。或以正体反体。或以互之变之。或取全卦。或取单爻。如坤之牝马。小过之飞鸟。颐之龟。取全卦也。
温裕斋集卷之四 第 681H 页
非其象无以尽其辞。辞也者。各指其所之也。
贯鱼以宫人宠。五以阴居尊。有后妃之象。群阴连进为贯鱼。卦自姤而进有巽体。巽为鱼而震为龙。四以下近后。为宫人而宠于五也。
硕果不食。阳无可尽。剥于上而又将有复生之理。如硕大之果人所不食。落而回生。然在君子则得群阴之望。取象于坤而谓舆。在小人则剥其一阳而失其庇。取于艮而谓庐。
大畜,小畜大小之名。在乎卦体。巽阴卦故曰小。艮阳卦故曰大。大阳而小阴。其称名也不一。或以爻之多少。如小过上下皆阳卦而阴爻多故曰小。小者过也。大过皆阴卦而阳爻多故曰大。大者过也。
日新其德。取象于山中之天。而涵养德性。蕴诸中而发为辉光者日新也。晋之自昭明德。取象于地上之日。而随发修明。复其本而不为私物蔽者自昭也。乾为大明。垂在山中。万象咸露者。德之日新也。离为明。照出于地上。不为坤蔽者。比自照之明也。
颐之取名。上下横遮而中虚。有口颐之象。初之灵龟肖离也。四之虎视艮体也。而似离故取视。二四皆言颠。以上俯而从下也。
贯鱼以宫人宠。五以阴居尊。有后妃之象。群阴连进为贯鱼。卦自姤而进有巽体。巽为鱼而震为龙。四以下近后。为宫人而宠于五也。
硕果不食。阳无可尽。剥于上而又将有复生之理。如硕大之果人所不食。落而回生。然在君子则得群阴之望。取象于坤而谓舆。在小人则剥其一阳而失其庇。取于艮而谓庐。
大畜,小畜大小之名。在乎卦体。巽阴卦故曰小。艮阳卦故曰大。大阳而小阴。其称名也不一。或以爻之多少。如小过上下皆阳卦而阴爻多故曰小。小者过也。大过皆阴卦而阳爻多故曰大。大者过也。
日新其德。取象于山中之天。而涵养德性。蕴诸中而发为辉光者日新也。晋之自昭明德。取象于地上之日。而随发修明。复其本而不为私物蔽者自昭也。乾为大明。垂在山中。万象咸露者。德之日新也。离为明。照出于地上。不为坤蔽者。比自照之明也。
颐之取名。上下横遮而中虚。有口颐之象。初之灵龟肖离也。四之虎视艮体也。而似离故取视。二四皆言颠。以上俯而从下也。
温裕斋集卷之四 第 681L 页
大过正反巽兑。巽为杨而生于近泽之物也。是以取于杨。二之梯阴在下。五之华阴在上。而阳过故曰枯。
坎四之樽酒簋缶。中虚有是象。而牖取诸互艮。而户之通明曰牖。中肖离。有向明之象。六之系用徽纆。爻变为巽而缚以徽绳。治其刑人。
颐大过大象。肖乎坎离。故置于坎离之先。而互乾坤。故卦虽震艮巽兑四偏而入于上经。
上经以四正卦序之。而首乾坤终坎离。坎离以乾坤之中德而索也。故列于上经。是日月成象乎天。而水火成形于地。屯之云雷。动以天也。蒙之山水。动以地也。需讼坎之行于天中。而师比坎之行于地中也。泰否天地之交也。小畜与履。离之行于天中。而同人大有。亦在天之火也。谦豫一阳之行于地中而肖坎。随蛊二阴之行于天中而肖离焉。贲噬嗑互坎离之体。临复坤体而其实乾长也。剥观坤极而乾伏在焉。无妄大畜乾体而包离。颐大过坎离之体而乾坤包焉。然则上经非无震艮巽兑。而主乾坤坎离者。动以中正也。下经非无乾坤离坎。而主震艮巽兑者。动以过与不及也。
下经以四偏卦。首咸恒而终以既未济。既未坎离之
坎四之樽酒簋缶。中虚有是象。而牖取诸互艮。而户之通明曰牖。中肖离。有向明之象。六之系用徽纆。爻变为巽而缚以徽绳。治其刑人。
颐大过大象。肖乎坎离。故置于坎离之先。而互乾坤。故卦虽震艮巽兑四偏而入于上经。
上经以四正卦序之。而首乾坤终坎离。坎离以乾坤之中德而索也。故列于上经。是日月成象乎天。而水火成形于地。屯之云雷。动以天也。蒙之山水。动以地也。需讼坎之行于天中。而师比坎之行于地中也。泰否天地之交也。小畜与履。离之行于天中。而同人大有。亦在天之火也。谦豫一阳之行于地中而肖坎。随蛊二阴之行于天中而肖离焉。贲噬嗑互坎离之体。临复坤体而其实乾长也。剥观坤极而乾伏在焉。无妄大畜乾体而包离。颐大过坎离之体而乾坤包焉。然则上经非无震艮巽兑。而主乾坤坎离者。动以中正也。下经非无乾坤离坎。而主震艮巽兑者。动以过与不及也。
下经以四偏卦。首咸恒而终以既未济。既未坎离之
温裕斋集卷之四 第 682H 页
交也。震艮巽兑以乾坤之上下而得也。列于下经。是山泽形于地。风雷动于天。而非水火。无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乾坤坎离之大象。先体而后用。体立而用行也。震艮巽兑之大象。先用而后体。敛用而还体也。
易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感而后通天下之志。六十四卦。无往非感。而独于咸曰感。感者发于心之谓也。卦为山泽通气。少男少女之交媾者也。天地之道。始于山泽通气而化生万物。人伦之道。始于男女居室而化成万物。大传曰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成者。释损之象。而损亦艮兑之交也。
上经首乾。而彖传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天地无心而感。寂然不动。体以之立者性命也。下经首咸。而彖传曰二气交感。万物之情可见。圣人有心而感。感而遂通。用以之行者情也。
心为一身之主。而心之官则思。以卦体言之。上为口五为脢。三股二腓。初足指而四为身。正当心之部位。故取诸思。人生而静。是谓之中。其感于物而动也。物来而顺应。是谓发而中节。若有心于物。为物之所移。憧憧然靡有所正。则朋从其思而失其中也。
四田无禽。爻变坤有田象。而无坎故曰无禽。四非中
易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感而后通天下之志。六十四卦。无往非感。而独于咸曰感。感者发于心之谓也。卦为山泽通气。少男少女之交媾者也。天地之道。始于山泽通气而化生万物。人伦之道。始于男女居室而化成万物。大传曰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成者。释损之象。而损亦艮兑之交也。
上经首乾。而彖传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天地无心而感。寂然不动。体以之立者性命也。下经首咸。而彖传曰二气交感。万物之情可见。圣人有心而感。感而遂通。用以之行者情也。
心为一身之主。而心之官则思。以卦体言之。上为口五为脢。三股二腓。初足指而四为身。正当心之部位。故取诸思。人生而静。是谓之中。其感于物而动也。物来而顺应。是谓发而中节。若有心于物。为物之所移。憧憧然靡有所正。则朋从其思而失其中也。
四田无禽。爻变坤有田象。而无坎故曰无禽。四非中
温裕斋集卷之四 第 682L 页
正之位。不可久于其道。所以不得禽。如五之恒其德然后有所得。然五以顺下从于二。在妇人则贞而吉。在夫子则凶。
禽之取象皆坎也。如师之有禽。比之失禽。皆坎体。坎为飞鸟。明夷,小过之飞是也。
遁二执用黄牛之革。全体肖巽。为系执之象。上卦变坤之体。取于黄牛。言固守其志故曰革。三之系遁亦巽。而畜其下二阴。有畜臣妾之象。
大壮阳多。大者壮也。雷在天上。君子非礼弗履。修省而天地之情可见也。天下雷行。先王之对时育物。参赞而大亨。以正天之命也。
大体似兑。取象于羊。三乃下卦之终故曰角。四之藩决。前路开豁。有攸往也。壮于大舆。乾变为坤。与大有之大车同。
晋象自昭明德。卦体离在上为光明之日。坤在下为险阻之地。日出地上。不为山岳之所掩蔽。而渐升必丽乎天。光明朗曜。万物皆相见。君子取象。如人所禀明德。本自虚灵而不昧。不为气质之拘物欲之蔽。而以复其初。具理应事。无往不明焉。于晋之象。可得大学之道。
禽之取象皆坎也。如师之有禽。比之失禽。皆坎体。坎为飞鸟。明夷,小过之飞是也。
遁二执用黄牛之革。全体肖巽。为系执之象。上卦变坤之体。取于黄牛。言固守其志故曰革。三之系遁亦巽。而畜其下二阴。有畜臣妾之象。
大壮阳多。大者壮也。雷在天上。君子非礼弗履。修省而天地之情可见也。天下雷行。先王之对时育物。参赞而大亨。以正天之命也。
大体似兑。取象于羊。三乃下卦之终故曰角。四之藩决。前路开豁。有攸往也。壮于大舆。乾变为坤。与大有之大车同。
晋象自昭明德。卦体离在上为光明之日。坤在下为险阻之地。日出地上。不为山岳之所掩蔽。而渐升必丽乎天。光明朗曜。万物皆相见。君子取象。如人所禀明德。本自虚灵而不昧。不为气质之拘物欲之蔽。而以复其初。具理应事。无往不明焉。于晋之象。可得大学之道。
温裕斋集卷之四 第 683H 页
锡马蕃庶互坎。取象于马。坤为众。有蕃庶之象。鼫鼠互艮。四爻位艰而难进。如石鼠畏而不出也。五以阴居尊。有王母之象而应乎二。故二曰受介福于王母。上之伐邑。离为戈兵象。坤为邑。
明夷于飞垂翼互坎。坎为飞鸟。初在坎之下。为垂翼之象。三日不食。取象于离。而离中虚为不食。
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以爻言。五以阳居尊为男子。二以阴居内为宅母。有正家之象。
睽初丧马。兑自先天坎变。有丧马象。三取舆于坎。取牛于离。其人天且劓。天者剃首。劓者刑鼻。互离自乾变。有天象。下兑以艮变。有劓象。厥宗噬肤。有噬嗑之体。上与三为应而互坎。取豕鬼弧之象。寇雨亦取坎。
蹇险在前。不利有往。往则蹇而来则吉。艮在下。止而不动。上之利见大人。五以阳刚得中。是谓大人。凡言利见大人。皆主五爻。
解三狐黄矢取于坎。三爻上下。阳画横遮。有负乘之象。四之拇取于震。
损二簋。中虚为簋。而二为兑数。损益相反。大象肖离。取象于龟。而互坤为十朋。
益之亨于帝。震为祭主。而帝出于震。四之迁国。在互
明夷于飞垂翼互坎。坎为飞鸟。初在坎之下。为垂翼之象。三日不食。取象于离。而离中虚为不食。
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以爻言。五以阳居尊为男子。二以阴居内为宅母。有正家之象。
睽初丧马。兑自先天坎变。有丧马象。三取舆于坎。取牛于离。其人天且劓。天者剃首。劓者刑鼻。互离自乾变。有天象。下兑以艮变。有劓象。厥宗噬肤。有噬嗑之体。上与三为应而互坎。取豕鬼弧之象。寇雨亦取坎。
蹇险在前。不利有往。往则蹇而来则吉。艮在下。止而不动。上之利见大人。五以阳刚得中。是谓大人。凡言利见大人。皆主五爻。
解三狐黄矢取于坎。三爻上下。阳画横遮。有负乘之象。四之拇取于震。
损二簋。中虚为簋。而二为兑数。损益相反。大象肖离。取象于龟。而互坤为十朋。
益之亨于帝。震为祭主。而帝出于震。四之迁国。在互
温裕斋集卷之四 第 683L 页
坤之有迁国象。古之圣王有为民迁都。如殷之盘庚。是也。
夬自复而进。历坤有自邑象。
上经置剥复主阳。下经置夬姤主阴。盖先阳后阴之义。而已于先天图可见。乾为阴生之位。兑而乾为夬。乾而巽为姤。坤为阳生之方。艮而坤为剥。坤而震为复。邵子所谓天根月窟是也。
姤之勿用取女。不可使阴长也。圣人于复。闭关不省方。于姤施命诰四方。阳之初动。静而扶养。绝彼柔道。道心惟微之时也。阴之方动。抑而戒慎。布其政令。人心惟危之时也。危而豫防之。申命于天下也。微而暗长之。闭关而不省也。
姤不言天地之心。而复曰见天地之心。心者生道也。天地之大德曰生。而阳气发处为仁。方其阳生之初。天地之仁心可见。方其静而坤也。是未发之中。心岂可见哉。太极动而生阳。天心蔼然。生生之妙。从可见矣。
初之羸豕。巽反为兑。兑自先天坎变。取象于豕。内刚而外柔故为羸豕。二之鱼取巽。三反为夬之四。同其辞。如损益十朋之龟。
夬自复而进。历坤有自邑象。
上经置剥复主阳。下经置夬姤主阴。盖先阳后阴之义。而已于先天图可见。乾为阴生之位。兑而乾为夬。乾而巽为姤。坤为阳生之方。艮而坤为剥。坤而震为复。邵子所谓天根月窟是也。
姤之勿用取女。不可使阴长也。圣人于复。闭关不省方。于姤施命诰四方。阳之初动。静而扶养。绝彼柔道。道心惟微之时也。阴之方动。抑而戒慎。布其政令。人心惟危之时也。危而豫防之。申命于天下也。微而暗长之。闭关而不省也。
姤不言天地之心。而复曰见天地之心。心者生道也。天地之大德曰生。而阳气发处为仁。方其阳生之初。天地之仁心可见。方其静而坤也。是未发之中。心岂可见哉。太极动而生阳。天心蔼然。生生之妙。从可见矣。
初之羸豕。巽反为兑。兑自先天坎变。取象于豕。内刚而外柔故为羸豕。二之鱼取巽。三反为夬之四。同其辞。如损益十朋之龟。
温裕斋集卷之四 第 684H 页
包者以阳包阴之谓。如泰之包荒否之包承是也。姤之包鱼包菰。以乾刚含包初之阴也。
以杞包菰。杞者枝叶盛大之木也。有可以包庇之德。菰是五月之物。而姤为五月卦。取象于菰。菰是蔓延而援于大木然后必远扬。五以阳刚中正之德。包容初之一阴。如杞之包菰也。盖夏至以前。木叶皆向上。阳盛而然也。至后果子渐长。木叶皆向下。所以包果之理也。
萃,涣之彖。王假有庙皆互艮。有立庙之象。而两卦五爻刚健中正。王天下之君也。聚合之时。致敬尽诚。镇抚人心。莫大乎立庙享先。离散之时。一其诚敬。收合民心。莫大乎假于神明。盖不可度者。鬼神之德。而天道之流行。从此可见。以神道设教然后。可以一其人心之散合。而天命之洋洋可测也。是以易多言享祀之道。
升之南征。坤巽先后天西南之维。二利用礿。爻变艮。取象于庙。又有坎体。为享祀之义。四互兑。与随之上同辞。有王享歧山。
困二酒食取坎。朱绂互巽。金车取坎。
井改邑不改井。坎自坤变。有改邑象。
以杞包菰。杞者枝叶盛大之木也。有可以包庇之德。菰是五月之物。而姤为五月卦。取象于菰。菰是蔓延而援于大木然后必远扬。五以阳刚中正之德。包容初之一阴。如杞之包菰也。盖夏至以前。木叶皆向上。阳盛而然也。至后果子渐长。木叶皆向下。所以包果之理也。
萃,涣之彖。王假有庙皆互艮。有立庙之象。而两卦五爻刚健中正。王天下之君也。聚合之时。致敬尽诚。镇抚人心。莫大乎立庙享先。离散之时。一其诚敬。收合民心。莫大乎假于神明。盖不可度者。鬼神之德。而天道之流行。从此可见。以神道设教然后。可以一其人心之散合。而天命之洋洋可测也。是以易多言享祀之道。
升之南征。坤巽先后天西南之维。二利用礿。爻变艮。取象于庙。又有坎体。为享祀之义。四互兑。与随之上同辞。有王享歧山。
困二酒食取坎。朱绂互巽。金车取坎。
井改邑不改井。坎自坤变。有改邑象。
温裕斋集卷之四 第 684L 页
革之取名卦。金在火上。火入金下。有从革之义。治历明时。必取于革者。河图五行连联相生。而火金相克。赖得中土而相生不断。必于此时治历。兑有月生明之象。又互乾有日中之象。历数所以测日月而成岁生闰。是以圣人观象治历。所以先天而天不违。后天而奉天时。已日革之。火金待土而相生。已日乃孚。
取虎。兑变为艮也。
鼎,井皆用上。是以上皆吉也。
震可以守宗庙社稷。以为祭主长子继世之责也。主乎诚敬。不移乎天怒。震自离变。二与既济之二。皆曰七日得。既济无震。而离震先后天同位。且三爻变则为震。高宗伐鬼方。反为未济之四。曰震用伐鬼方。
艮者阻也止也。大象曰思不出其位。
渐者女归也。取于鸿者。鸿为水鸟。互坎离。有秋南春北之象。是以雁为贽。盖取诸渐。
归妹与泰。三阴三阳之卦。而泰天地之正交也。归妹不正之交也。泰之彖传曰天地交而万物通。归妹之彖传曰天地不交。万物不兴。
丰之取日。震离皆先后天日出之位。而在后天。日出于震而中于离。折其右肱。互兑为折。震反为艮而在
取虎。兑变为艮也。
鼎,井皆用上。是以上皆吉也。
震可以守宗庙社稷。以为祭主长子继世之责也。主乎诚敬。不移乎天怒。震自离变。二与既济之二。皆曰七日得。既济无震。而离震先后天同位。且三爻变则为震。高宗伐鬼方。反为未济之四。曰震用伐鬼方。
艮者阻也止也。大象曰思不出其位。
渐者女归也。取于鸿者。鸿为水鸟。互坎离。有秋南春北之象。是以雁为贽。盖取诸渐。
归妹与泰。三阴三阳之卦。而泰天地之正交也。归妹不正之交也。泰之彖传曰天地交而万物通。归妹之彖传曰天地不交。万物不兴。
丰之取日。震离皆先后天日出之位。而在后天。日出于震而中于离。折其右肱。互兑为折。震反为艮而在
温裕斋集卷之四 第 685H 页
离之右。
旅之上以坎变。故传曰莫闻。与噬嗑之聪不明同。
巽,旅之资斧。巽为近市。离为戈兵也。
兑之取象于讲习。以众口也。
涣之有庙与萃同。利涉大川。水上乘木也。
易之道。使得其中正。而中孚二五俱阳刚得中。而三四两爻。以阴见孚于四阳之中。中孚之名义大矣哉。豚鱼。谓河豚也。泽居而知风。是谓风信。正反皆巽。巽为鱼也。
小过之二过其祖遇其妣。与蛊之象同。二与五正应。而三四隔之。三为内卦之上而为父。四稍尊有祖象。五以阴居尊。是王母。
小过阴过也。于三四两爻。特称弗过。主阳也。
既济五坎自坤变。为杀牛。离变震为祭主。传曰吉大来。二五变为泰。故曰大来也。
未济五君子之光。以柔得中。犹可济时。其辉吉也。
下经以既未济终而亦坎离也。坎离为六十卦之用。离之大象曰大人。以别于六十卦。与乾文言同。先后天乾离同位。有大明天下之象。
三十六宫。其说亦多。盖以八正卦为棋。以二十八反
旅之上以坎变。故传曰莫闻。与噬嗑之聪不明同。
巽,旅之资斧。巽为近市。离为戈兵也。
兑之取象于讲习。以众口也。
涣之有庙与萃同。利涉大川。水上乘木也。
易之道。使得其中正。而中孚二五俱阳刚得中。而三四两爻。以阴见孚于四阳之中。中孚之名义大矣哉。豚鱼。谓河豚也。泽居而知风。是谓风信。正反皆巽。巽为鱼也。
小过之二过其祖遇其妣。与蛊之象同。二与五正应。而三四隔之。三为内卦之上而为父。四稍尊有祖象。五以阴居尊。是王母。
小过阴过也。于三四两爻。特称弗过。主阳也。
既济五坎自坤变。为杀牛。离变震为祭主。传曰吉大来。二五变为泰。故曰大来也。
未济五君子之光。以柔得中。犹可济时。其辉吉也。
下经以既未济终而亦坎离也。坎离为六十卦之用。离之大象曰大人。以别于六十卦。与乾文言同。先后天乾离同位。有大明天下之象。
三十六宫。其说亦多。盖以八正卦为棋。以二十八反
温裕斋集卷之四 第 685L 页
卦加之。恰为三十六。此非人安排也。卦序亦然。乾坤坎离皆四正卦。乾变而坤。坎变而离。如颐,大过,中孚,小过。亦坎离之体也。颐变而大过。中孚变而小过。馀五十六卦皆用反。屯反而蒙。需反而讼。以卦序推之。可得。
尧之治历授时。舜之立象测候。皆王政之所当先。以人道协天行。
朱子曰。孔壁所藏皆易晓。伏胜所记皆难晓。已于古文今文存疑也。熟读之。犹可验焉。二典似是一篇。以慎徽五典系之于帝曰钦哉。然后顺而正矣。如益稷之于皋陶谟。康王诰之于顾命亦然。益稷康王诰不成头辞。可见其分篇。
禹贡治水之序。始于北而次东次南次中而西。非徒首功于帝都而从下杀流也。盖顺其五行之序而迹河图之妙。五气相生。天道流行。禹所以取象。不如鲧之汩陈。故天锡洪范。以顺布五气也。
此篇上下千载。诚大文字。铺叙阔远。模写详缜。首节为一篇纲领。敷土又为随奠之纲领。而揔括一篇许多用功也。序列九州。包络一脉。立言散出。用力周遍。从下而杀其流。自上而涤其源。条陈逐州之疆场。表
尧之治历授时。舜之立象测候。皆王政之所当先。以人道协天行。
朱子曰。孔壁所藏皆易晓。伏胜所记皆难晓。已于古文今文存疑也。熟读之。犹可验焉。二典似是一篇。以慎徽五典系之于帝曰钦哉。然后顺而正矣。如益稷之于皋陶谟。康王诰之于顾命亦然。益稷康王诰不成头辞。可见其分篇。
禹贡治水之序。始于北而次东次南次中而西。非徒首功于帝都而从下杀流也。盖顺其五行之序而迹河图之妙。五气相生。天道流行。禹所以取象。不如鲧之汩陈。故天锡洪范。以顺布五气也。
此篇上下千载。诚大文字。铺叙阔远。模写详缜。首节为一篇纲领。敷土又为随奠之纲领。而揔括一篇许多用功也。序列九州。包络一脉。立言散出。用力周遍。从下而杀其流。自上而涤其源。条陈逐州之疆场。表
温裕斋集卷之四 第 686H 页
揭列镇之高大。贡赋之各举其所出也。田土之相殊其所宜也。导山而先山或先水。导水而言自或不言自。书法明畅。如列棋而贯珠。以到九州攸同一节。又揔而合之。以应首节纲领。又放下而叙五服。以应九州之叙。又终而括之。以贯缀上下。非虞夏文章。下笔不得。后之马迁货殖等文字。皆学于此。
天以赋人。只五行而已。人而体天。亦五行而已。九畴皆五行中物事。天不过曰中。是太极也。人受天中。亦不过曰极。极者状中之体而无以加之称。八畴相对横竖而拱中五。何往非天人相合。天之灾祥。莫非感于人而应之。大禹叙畴。箕子陈范。欲人为善去恶而应天道也。析之为九畴。约之为五行。夫五纪庶徵稽疑天五行也。八政三德福极五事人五行也。皇极在中。协于天行。贯彻于八畴。无适而非中。此用其中于民也。
水火于五行。最为盛大。在天为日月雨电。在人为貌言精气。水外阴而内阳。火外阳而内阴。流而行坎则止者。水之性也。炽而烈伏则明者。火之性也。不似他木金土之有定形而各分阴阳。然则盈乎两间。只水火也。山岳草木飞禽之向上浮扬者。皆气胜而属火。
天以赋人。只五行而已。人而体天。亦五行而已。九畴皆五行中物事。天不过曰中。是太极也。人受天中。亦不过曰极。极者状中之体而无以加之称。八畴相对横竖而拱中五。何往非天人相合。天之灾祥。莫非感于人而应之。大禹叙畴。箕子陈范。欲人为善去恶而应天道也。析之为九畴。约之为五行。夫五纪庶徵稽疑天五行也。八政三德福极五事人五行也。皇极在中。协于天行。贯彻于八畴。无适而非中。此用其中于民也。
水火于五行。最为盛大。在天为日月雨电。在人为貌言精气。水外阴而内阳。火外阳而内阴。流而行坎则止者。水之性也。炽而烈伏则明者。火之性也。不似他木金土之有定形而各分阴阳。然则盈乎两间。只水火也。山岳草木飞禽之向上浮扬者。皆气胜而属火。
温裕斋集卷之四 第 686L 页
沙石金玉走兽之亲下凝重。皆形胜而属水也。金为水之母。故铄之而反为水。木为火之母。故焚之而反为火。金之重。是水之润下也。木之扬。是火之炎上也。土只是冲气。而于水火。亦有亲属之理。能克水而反与水同宫。生于火而终归于火。
水动物也而以静为体。故归而停滀。火静物也而以动为用。故起而暴烈。
木者水为之成质而火之气胜焉。金者火为之从革而水之性胜焉。木得火之气而其发生也煖。金得水之性而其沉凝也寒。
人物之生。精气而已。水精而火气。气阳而精阴。精为貌而气为言。貌言是全体也。视听思是貌言中流出来。而思则属乎土。土是火之子。故思乃心之所发者也。
余既成此说。恐贻笑于他人。五行均是各一其性。而独大水火于五行之中者。似为过当。后见黄勉斋说。与余说稍为近。曰精气为物。精湿而气燥。精沉而气浮。故精为貌而气为言。精之盛者湿之极。故为木为肝为视。气之盛者燥之极。故为金为肺为听。视属精故精衰而目昏。听属气故气塞而耳聋云云。然则貌
水动物也而以静为体。故归而停滀。火静物也而以动为用。故起而暴烈。
木者水为之成质而火之气胜焉。金者火为之从革而水之性胜焉。木得火之气而其发生也煖。金得水之性而其沉凝也寒。
人物之生。精气而已。水精而火气。气阳而精阴。精为貌而气为言。貌言是全体也。视听思是貌言中流出来。而思则属乎土。土是火之子。故思乃心之所发者也。
余既成此说。恐贻笑于他人。五行均是各一其性。而独大水火于五行之中者。似为过当。后见黄勉斋说。与余说稍为近。曰精气为物。精湿而气燥。精沉而气浮。故精为貌而气为言。精之盛者湿之极。故为木为肝为视。气之盛者燥之极。故为金为肺为听。视属精故精衰而目昏。听属气故气塞而耳聋云云。然则貌
温裕斋集卷之四 第 687H 页
言为全体。而视听皆貌言中来者也。
日月之行。有冬有夏。蔡传九行之说。恐欠的确。岂真有九道五色之可形容者。已于尧典详矣。以二中永短考之。子午卯酉为四正之位。天无形体。只太虚空也。二十八宿为经。日月五星为纬。而出入于其中。盖二十八宿起于辰。右旋而终于巳。东房西昴南星北虚。当四正之位。日月亦右旋而从角宿上起。渐次向旋角上起时。为冬至之日。至房上为春秋分之日。至箕上为夏至之日。自参至奎。日入亦然。月受日之光。明渐生焉。始生于庚。庚在参宿上。盛满于甲。甲在房宿上。比诸日行顿速。每日差退。至上弦则日入于昴而月见于丁。所谓近一远二也。魄生于辛。辛在奎宿上。丧明于乙。乙在角宿上。至下弦则日出于房而月见于丙。所谓远一近二也。生明后在日后。故是为阳长而乘昏著光。生魄后在日前。故是为阴长而当晨丧明。
范数只用五九为四十五。虚其十而不用。然八畴亦用十而天人相合。一与九合而五行天也。福极人也。二与八合而五事人也。庶徵天也。三与七合而八政人也。稽疑天也。四与六合而五纪天也。三德人也。
日月之行。有冬有夏。蔡传九行之说。恐欠的确。岂真有九道五色之可形容者。已于尧典详矣。以二中永短考之。子午卯酉为四正之位。天无形体。只太虚空也。二十八宿为经。日月五星为纬。而出入于其中。盖二十八宿起于辰。右旋而终于巳。东房西昴南星北虚。当四正之位。日月亦右旋而从角宿上起。渐次向旋角上起时。为冬至之日。至房上为春秋分之日。至箕上为夏至之日。自参至奎。日入亦然。月受日之光。明渐生焉。始生于庚。庚在参宿上。盛满于甲。甲在房宿上。比诸日行顿速。每日差退。至上弦则日入于昴而月见于丁。所谓近一远二也。魄生于辛。辛在奎宿上。丧明于乙。乙在角宿上。至下弦则日出于房而月见于丙。所谓远一近二也。生明后在日后。故是为阳长而乘昏著光。生魄后在日前。故是为阴长而当晨丧明。
范数只用五九为四十五。虚其十而不用。然八畴亦用十而天人相合。一与九合而五行天也。福极人也。二与八合而五事人也。庶徵天也。三与七合而八政人也。稽疑天也。四与六合而五纪天也。三德人也。
温裕斋集卷之四 第 687L 页
大学序凡四节。书法兴废而已。自首止教人之法也一节。明今之书即古之法也。自天降生民止非后世之所能及也一节。明君师之法兴而废也。自及周之衰止坏乱极矣一节。明孔门之书兴而废也。自天运止终一节。明程子表章是书。而君师之法复明。以结首节而亦附己意也。
明德。卢氏本心之说得其旨。盖明德心也。而心有本末。若泛称心。殊没主客。孔子于晋之象曰自昭明德。日出地上。虽有山岳高险之遮隔。而日之本体光明盛大。不为地形之所掩蔽。必晋而丽乎天。天下皆相见。是以君子取象于晋。夫人皆有本心之虚灵洞彻。虽有气禀物欲之所拘所蔽。然其本体之明则未尝息焉。因其所发而自昭之。
新民。民皆有此心之明。故君其明明德于天下。使民皆化而新之。至善。当然之则也。明之新之。皆欲其循乎则也。
物有本末。物者名物之物也。章句明德为本。新民为末。是谓名物。事有终始。事者行事之事也。章句知止为始。能得为终。是谓行事。上二节为前段。下四节为后段。而此节结上起下。先后已见于上在字后字。
明德。卢氏本心之说得其旨。盖明德心也。而心有本末。若泛称心。殊没主客。孔子于晋之象曰自昭明德。日出地上。虽有山岳高险之遮隔。而日之本体光明盛大。不为地形之所掩蔽。必晋而丽乎天。天下皆相见。是以君子取象于晋。夫人皆有本心之虚灵洞彻。虽有气禀物欲之所拘所蔽。然其本体之明则未尝息焉。因其所发而自昭之。
新民。民皆有此心之明。故君其明明德于天下。使民皆化而新之。至善。当然之则也。明之新之。皆欲其循乎则也。
物有本末。物者名物之物也。章句明德为本。新民为末。是谓名物。事有终始。事者行事之事也。章句知止为始。能得为终。是谓行事。上二节为前段。下四节为后段。而此节结上起下。先后已见于上在字后字。
温裕斋集卷之四 第 688H 页
情有善恶。故量度其是善是恶。而知其善则好之。必得焉。知其恶则恶之。务决焉。是谓诚也。毋自欺。极精微之工。十分到底然后必自慊。好色者人所诚好。而恶臭人所诚恶者也。如好色之好。而善则求得之。不使欠分数。如恶臭之恶。而恶则决去之。不使容着在也。
情之发有善恶。故此章始言君子小人。明德虽人所同得。而气禀之拘有偏正。故有君子小人之分。
身者明德之器也。心者明德之体也。意者明德之发也。因其所发。而知其善则必好而求之。知其恶则必恶而去之。由动入静。明德之体广焉。积中发外。明德之器泰焉。
正心。统动静之工。所以敛用而还体者也。明德之体。本自中正。如鉴空而衡平。其发也不可使系累于物。正云者。孟子所谓不动心也。四种之病。人所不能无者。而一有不察焉。是为系累于物。而动也不得其正者。由用之不察。体随以不正。故下文曰心不在。此章存养之工居重。诚意。既所省察而为善去恶。故至于心而敛用还体。欲使明德之体。常常中正。随感随应。如鉴之照衡之称。而自得其正。章句敬以直之然后。
情之发有善恶。故此章始言君子小人。明德虽人所同得。而气禀之拘有偏正。故有君子小人之分。
身者明德之器也。心者明德之体也。意者明德之发也。因其所发。而知其善则必好而求之。知其恶则必恶而去之。由动入静。明德之体广焉。积中发外。明德之器泰焉。
正心。统动静之工。所以敛用而还体者也。明德之体。本自中正。如鉴空而衡平。其发也不可使系累于物。正云者。孟子所谓不动心也。四种之病。人所不能无者。而一有不察焉。是为系累于物。而动也不得其正者。由用之不察。体随以不正。故下文曰心不在。此章存养之工居重。诚意。既所省察而为善去恶。故至于心而敛用还体。欲使明德之体。常常中正。随感随应。如鉴之照衡之称。而自得其正。章句敬以直之然后。
温裕斋集卷之四 第 688L 页
此心常在。常在者。在动乎在静乎。体不正而未有用之正。敬者操而存之也。直者欲其中正也。
或曰大学无静上工夫。是以章句下敬以直之一句。为静上之工而补踦。然则明德之称。本兼体用。曾子立传。岂舍体而全用力于用乎。传有由动入静之义。故朱子章句。亦下敬字。以明存之之意。
修身章好恶。自诚意章一串来。以至终篇。皆欲好恶之得其正。虽于意上。已分别得善恶。而至于应接事物。每患好恶之不常而陷于一偏。平天下章。亦曰僻则为天下戮。亦此章之辟也。凡事物之来。虽可好底而亦有当恶之者。虽可恶底而亦有当好之者。然后好恶得中。天地间万事万物。不出善恶两端。自诚意以至治平。皆欲得其中也。
此章结语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下得有力。以明修身为本之义。
齐家章仁让。即至善也。自明己德而止于善。则民亦化而兴起于仁让矣。贪戾对仁让而言。以应诚意章君子小人。是以下节以尧舜桀纣对举。又曰有诸己无诸己。以应诚意章善恶。
曰峻命不易。曰惟命不于常。以应首章二章顾諟明
或曰大学无静上工夫。是以章句下敬以直之一句。为静上之工而补踦。然则明德之称。本兼体用。曾子立传。岂舍体而全用力于用乎。传有由动入静之义。故朱子章句。亦下敬字。以明存之之意。
修身章好恶。自诚意章一串来。以至终篇。皆欲好恶之得其正。虽于意上。已分别得善恶。而至于应接事物。每患好恶之不常而陷于一偏。平天下章。亦曰僻则为天下戮。亦此章之辟也。凡事物之来。虽可好底而亦有当恶之者。虽可恶底而亦有当好之者。然后好恶得中。天地间万事万物。不出善恶两端。自诚意以至治平。皆欲得其中也。
此章结语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下得有力。以明修身为本之义。
齐家章仁让。即至善也。自明己德而止于善。则民亦化而兴起于仁让矣。贪戾对仁让而言。以应诚意章君子小人。是以下节以尧舜桀纣对举。又曰有诸己无诸己。以应诚意章善恶。
曰峻命不易。曰惟命不于常。以应首章二章顾諟明
温裕斋集卷之四 第 689H 页
命其命维新。明德者。人之所得于命者也。明德之止于善。则天命应之。如桴之于鼓影之于形也。
此章节节起好恶。欲使与民同之。善恶者。天下之所共。而各止于善而去其恶。好恶得中而天下平矣。
章内许多仁字。应上章一家仁之仁。是谓至善也。
此章结辞。不用前例。而以义利结之。义利者。天理人欲之同行异情。而君子小人之所由分也。其立言严正。曰忠信曰仁义。是明明德于天下也。大学以义利结之。孟子以义利首之。皆所以存天理而遏人欲也。圣人垂训。如是峻切。
中庸序凡四节。自首止失其传而作也一节。道学为纲领。自盖自上古止若是之明且尽者也一节。明道学之传。至于子思。而承尧舜禹汤文武孔子曾子之序。此中庸所以作也。自是而又再传止淫于老佛者亦有之一节。明孟子后失其传。而程子后又失之也。自下一节。明中庸之书。以承程子之后。
尧曰篇。叙尧舜禹汤文武道统之传。而孔门弟子以孔子答子张问政续之。子思述此意于此篇。亦叙大舜文武而以仲尼之祖述宪章承之。圣圣相承之传如此。是以孟子篇末。亦叙道统之传者。子思之意也。
此章节节起好恶。欲使与民同之。善恶者。天下之所共。而各止于善而去其恶。好恶得中而天下平矣。
章内许多仁字。应上章一家仁之仁。是谓至善也。
此章结辞。不用前例。而以义利结之。义利者。天理人欲之同行异情。而君子小人之所由分也。其立言严正。曰忠信曰仁义。是明明德于天下也。大学以义利结之。孟子以义利首之。皆所以存天理而遏人欲也。圣人垂训。如是峻切。
中庸序凡四节。自首止失其传而作也一节。道学为纲领。自盖自上古止若是之明且尽者也一节。明道学之传。至于子思。而承尧舜禹汤文武孔子曾子之序。此中庸所以作也。自是而又再传止淫于老佛者亦有之一节。明孟子后失其传。而程子后又失之也。自下一节。明中庸之书。以承程子之后。
尧曰篇。叙尧舜禹汤文武道统之传。而孔门弟子以孔子答子张问政续之。子思述此意于此篇。亦叙大舜文武而以仲尼之祖述宪章承之。圣圣相承之传如此。是以孟子篇末。亦叙道统之传者。子思之意也。
温裕斋集卷之四 第 689L 页
中庸之中字。本于尧曰篇执中之中。故朱子于序。必表而出之。然实本于易卦之二五。二为下卦之中。而初不及也。三则过也。五为上卦之中。而四不及也。上则过也。二与五是上下卦中正之位。而伏羲设卦。周公系辞。以是用中于民。使之为善去恶。故子思取以明道焉。
天命之性。极本穷源。无以加之称。孟子曰性善是也。人物之所同得。是以下面曰尽人之性。尽物之性。或谓此性字。物不得与焉。人物若无同此一原。乌得有可尽之道乎。
或曰章句性即理三字做病。此主气之论也。此三字。程子所以发前人未发。程子又曰天下之理。原其所自。未有不善。喜怒哀乐未发。何尝有不善。盖就其万物之一原。不杂气而为言。以明性即理而非气也。此性字与命。同一实理。易传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罗整庵曰性以命同。道以形异。此语煞明。从未发而语一原。则人与物之性。以天命而不得不同。从已发而语分殊。则人与物之道。以形气而不得不异。
若不知性命为何物。而只从外面耳目之未接事物时。求其所谓道而戒之惧之者。安得无悬空说道之
天命之性。极本穷源。无以加之称。孟子曰性善是也。人物之所同得。是以下面曰尽人之性。尽物之性。或谓此性字。物不得与焉。人物若无同此一原。乌得有可尽之道乎。
或曰章句性即理三字做病。此主气之论也。此三字。程子所以发前人未发。程子又曰天下之理。原其所自。未有不善。喜怒哀乐未发。何尝有不善。盖就其万物之一原。不杂气而为言。以明性即理而非气也。此性字与命。同一实理。易传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罗整庵曰性以命同。道以形异。此语煞明。从未发而语一原。则人与物之性。以天命而不得不同。从已发而语分殊。则人与物之道。以形气而不得不异。
若不知性命为何物。而只从外面耳目之未接事物时。求其所谓道而戒之惧之者。安得无悬空说道之
温裕斋集卷之四 第 690H 页
病耶。
是以下面尊德性知天。所以应首章戒惧之义也。而亦终之以无声无臭。首尾自相唱应。
章句又随文明畅。首章不睹不闻。与十六章不见不闻同其旨义。故首章章句曰虽不见闻。亦不敢忽。十二章章句曰非见闻所及。所谓隐也。同一训释也。十二章章句又曰其理之所以然。隐而莫之见。十六章章下曰不见不闻隐也。体物如在亦费也。随处训释。如是明白。然则不睹不闻。即隐微也。盖性命之理。幽深冲漠。不可以形声论也。是岂耳目之所可及哉。微隐。体也未发也。费显。用也已发也。
是以此章隐字。下出于十二章费而隐之隐。此章微字。下出于十六章微之显之微。从道之由于性而言之。先费后隐。自命之赋于人而言之。先微后显。
中之为言一也。朱子曰形道之体而状性之德。天有此一。故人受此一而生。乃所谓性也。中云者。亭亭当当。无欠缺无欹侧之谓。指其心之未发。天理浑然具足。曰中也。对和言则未发之一原也。带庸言则兼体用也。从其发后有中节不中节。自下说君子小人。
下十章发明中字。专就用上说去。盖过与不及。由气
是以下面尊德性知天。所以应首章戒惧之义也。而亦终之以无声无臭。首尾自相唱应。
章句又随文明畅。首章不睹不闻。与十六章不见不闻同其旨义。故首章章句曰虽不见闻。亦不敢忽。十二章章句曰非见闻所及。所谓隐也。同一训释也。十二章章句又曰其理之所以然。隐而莫之见。十六章章下曰不见不闻隐也。体物如在亦费也。随处训释。如是明白。然则不睹不闻。即隐微也。盖性命之理。幽深冲漠。不可以形声论也。是岂耳目之所可及哉。微隐。体也未发也。费显。用也已发也。
是以此章隐字。下出于十二章费而隐之隐。此章微字。下出于十六章微之显之微。从道之由于性而言之。先费后隐。自命之赋于人而言之。先微后显。
中之为言一也。朱子曰形道之体而状性之德。天有此一。故人受此一而生。乃所谓性也。中云者。亭亭当当。无欠缺无欹侧之谓。指其心之未发。天理浑然具足。曰中也。对和言则未发之一原也。带庸言则兼体用也。从其发后有中节不中节。自下说君子小人。
下十章发明中字。专就用上说去。盖过与不及。由气
温裕斋集卷之四 第 690L 页
禀之不齐。气机之妄动也。鲜能之能。下得有力。变化气质。矫救妄动。必用着力然后。可以济事也。章章互言知行。先设弊而后救弊。以知仁勇为时中之节度。十章说和字中字。应首章中和。十一章统说知行之过不及。而以圣之能结之。
天地间物事。何莫非化育流行之著。而必引鸢鱼之自得其性者而发明道之盛大。从飞跃之当然处。推测其所以然之隐。形容道体。莫切于此。令人蹈舞。
首章说命性而继以道不可离。此章说费隐而继以下章道不远人。不远人。亦不可离之意。而首章道字全体说。有戒慎恐惧之工。下章道字用上说。有庸德庸言之工。
十六章发明道之出于天。而天命亦不可以形容。故先以鬼神之形而下者。推以尽之。鬼神之妙万物而不测者。莫非天命之实理。故结之以诚。诚者天之道也。
易大传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又曰穷神而知化。欲知化育之妙。舍阴阳之良能而无以见其实体也。天命流行。全资乎神。神与理妙合。从其情状功效上。推极其实理之流行。故先言其所自然曰微。
天地间物事。何莫非化育流行之著。而必引鸢鱼之自得其性者而发明道之盛大。从飞跃之当然处。推测其所以然之隐。形容道体。莫切于此。令人蹈舞。
首章说命性而继以道不可离。此章说费隐而继以下章道不远人。不远人。亦不可离之意。而首章道字全体说。有戒慎恐惧之工。下章道字用上说。有庸德庸言之工。
十六章发明道之出于天。而天命亦不可以形容。故先以鬼神之形而下者。推以尽之。鬼神之妙万物而不测者。莫非天命之实理。故结之以诚。诚者天之道也。
易大传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又曰穷神而知化。欲知化育之妙。舍阴阳之良能而无以见其实体也。天命流行。全资乎神。神与理妙合。从其情状功效上。推极其实理之流行。故先言其所自然曰微。
温裕斋集卷之四 第 691H 页
而言其所必然曰显。以承首章恐惧不闻之义。而明天命之莫显乎微。使人知性之出于天而当对越也。
此章之以鬼神说道。至义存焉。岂止为承祭祀设哉。祀事人最所持敬之地。而易见其神之体物之义。故以祭祀言之已矣。
中庸立传。发明隐微。欲使极深穷源而见其实体之所在也。是以特取鬼神之良能而以示天命之流行。二十三章曰至诚如神。九章曰质诸鬼神。末章曰奏假无言。皆以申明十六章之意。
此篇叙道统之传。上论大舜文武周公之事。而二十章继以孔子之言。周公以上。中庸之道所以行也。周公以下。中庸之道所以明也。
修道以仁。继以义礼智。申明道之由于性。终以知天。申明性之出于天。此章详说诚字。以承十六章。而天有实理。人有实心。以此实心循其性。而至于命诚字上。始分天道人道。然已分于首章性命。自十二章以下为一节。以诚字结之。
二十一章以下。又为一节。承首章。而首章二节去性教而以道一字叙之。此章去道字而以性教叙之。交互言之。精莫精焉。首章论道之全体。此章论行道人
此章之以鬼神说道。至义存焉。岂止为承祭祀设哉。祀事人最所持敬之地。而易见其神之体物之义。故以祭祀言之已矣。
中庸立传。发明隐微。欲使极深穷源而见其实体之所在也。是以特取鬼神之良能而以示天命之流行。二十三章曰至诚如神。九章曰质诸鬼神。末章曰奏假无言。皆以申明十六章之意。
此篇叙道统之传。上论大舜文武周公之事。而二十章继以孔子之言。周公以上。中庸之道所以行也。周公以下。中庸之道所以明也。
修道以仁。继以义礼智。申明道之由于性。终以知天。申明性之出于天。此章详说诚字。以承十六章。而天有实理。人有实心。以此实心循其性。而至于命诚字上。始分天道人道。然已分于首章性命。自十二章以下为一节。以诚字结之。
二十一章以下。又为一节。承首章。而首章二节去性教而以道一字叙之。此章去道字而以性教叙之。交互言之。精莫精焉。首章论道之全体。此章论行道人
温裕斋集卷之四 第 691L 页
上。
十二章君子之道。以用功言。此章圣人之道。以成德言之。而至于尊德性道文学。为用功之事。故复言君子。此二章论人道而以圣人之峻极于天起之。下三章论天道而以仲尼之律天时起之。仲尼一天地也。圣人之道。尧舜文武之道也。
老洲先生曰尊德性。朱子以恭敬奉持之意释之者。玩来极好。德性非有形之物。而奉持云者。无形而若有形可奉持。惟恐失之之意也。盖其意如对越上帝。岂真有上帝可对越也耶。可谓得朱子之意。首章戒惧之义。观于此可以默契矣。
中庸一篇。首尾唱应。表里通贯。为一统文字。非如他经之记非一人。论非一事。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一脉络续。中间许多条目。至为纠纷。而间架井井。畦畛历历。重言复绎。表揭性命之原。人所不知。而中庸之道不明而不行。欲使后人知斯道之原于性命而不可忽也。天道之行而著乎人。人道之极而峻于天。天亦人人亦天。
中庸与易大传。相为经纬。大传本乎易经而所以穷神而知化者也。此篇又本乎大传而将以顺性命之
十二章君子之道。以用功言。此章圣人之道。以成德言之。而至于尊德性道文学。为用功之事。故复言君子。此二章论人道而以圣人之峻极于天起之。下三章论天道而以仲尼之律天时起之。仲尼一天地也。圣人之道。尧舜文武之道也。
老洲先生曰尊德性。朱子以恭敬奉持之意释之者。玩来极好。德性非有形之物。而奉持云者。无形而若有形可奉持。惟恐失之之意也。盖其意如对越上帝。岂真有上帝可对越也耶。可谓得朱子之意。首章戒惧之义。观于此可以默契矣。
中庸一篇。首尾唱应。表里通贯。为一统文字。非如他经之记非一人。论非一事。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一脉络续。中间许多条目。至为纠纷。而间架井井。畦畛历历。重言复绎。表揭性命之原。人所不知。而中庸之道不明而不行。欲使后人知斯道之原于性命而不可忽也。天道之行而著乎人。人道之极而峻于天。天亦人人亦天。
中庸与易大传。相为经纬。大传本乎易经而所以穷神而知化者也。此篇又本乎大传而将以顺性命之
温裕斋集卷之四 第 692H 页
理。亦家庭相传之旨诀也。欲学中庸。先有所得于大传然后。始可咬破。
大学主心言而至善则性也。中庸主性言而戒惧则心也。大学虽不言性。而所以复性之书也。中庸虽不言心。而所以存心之书也。是以朱子于序互言之。主心故大学言善恶。心本善而亦流而入于恶故也。主性故中庸言善而不言恶。性纯善故也。
孟子浩然章不动心。乃一篇之纲领也。丑盖徒知血气之为勇。而昧于道义之出为大勇。先借孟贲而赞孟子。是以孟子以告子答之。继以黝舍论其血气。取比于曾子子夏而转及于道义。以孔子之大勇结之。丑既闻孔子大勇。且尚不晓而又问告子。故又诵告子之言。发明己意。下面知言养气。已本于此。
以知言养气。为不动心之节度。浩然者。道义中出来。洋洋充满之谓。塞于天地者。人得天地之气以生。吾之气即天地之气也。天人一体。不曰五性而必曰道义。义者人心之裁制也。道者天理之流行也。言存其人心。合乎天理。孔子曰。存心养性。道义之门。
直养之直字。应自反而缩。先言孔子之大勇。以起浩然之气。是以亦以学孔子结之。
大学主心言而至善则性也。中庸主性言而戒惧则心也。大学虽不言性。而所以复性之书也。中庸虽不言心。而所以存心之书也。是以朱子于序互言之。主心故大学言善恶。心本善而亦流而入于恶故也。主性故中庸言善而不言恶。性纯善故也。
孟子浩然章不动心。乃一篇之纲领也。丑盖徒知血气之为勇。而昧于道义之出为大勇。先借孟贲而赞孟子。是以孟子以告子答之。继以黝舍论其血气。取比于曾子子夏而转及于道义。以孔子之大勇结之。丑既闻孔子大勇。且尚不晓而又问告子。故又诵告子之言。发明己意。下面知言养气。已本于此。
以知言养气。为不动心之节度。浩然者。道义中出来。洋洋充满之谓。塞于天地者。人得天地之气以生。吾之气即天地之气也。天人一体。不曰五性而必曰道义。义者人心之裁制也。道者天理之流行也。言存其人心。合乎天理。孔子曰。存心养性。道义之门。
直养之直字。应自反而缩。先言孔子之大勇。以起浩然之气。是以亦以学孔子结之。
温裕斋集卷之四 第 692L 页
配字。见理为主宰。心为妙用之意。先兼言道义。而下独举义者。先言纲领。下言工夫。养之之度。全由乎心之制宜。
养之以集义。则自然心通乎天地。于其言无所蔽遮。如鉴空衡平。物来而辨其妍丑。较其轻重。然得合乎道然后。至大至刚之体可见。
生于其心。害于其政事。心有所系累。不得其养。故施于政事。亦有所失。既不能集义。又何能合乎道耶。
百里而君天下者。明王道也。丑不曾辨王霸之别。而当初发问。混并说去。故于此以三圣之道。明王政之大。而王道无他。只在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不为而已。则王道亦道义中事。
学孔子。乃孟子之愿。故此章上面以大勇起之。下面又以王道申之。
或曰此章未结之文。可谓不知此章文法也。中间铺设浩浩。若无涯岸。曰孟贲告子。曰黝舍。曰曾子子夏。曰宋人。曰宰我子贡冉有闵子颜渊。曰伯夷伊尹。有若如山出棋置。然条理脉络。至为精密。一串贯来。重言复言。不外乎知言养气。而归之于不动心。心为君而气为卒。此言本末也。生于心而发于事。此言内外
养之以集义。则自然心通乎天地。于其言无所蔽遮。如鉴空衡平。物来而辨其妍丑。较其轻重。然得合乎道然后。至大至刚之体可见。
生于其心。害于其政事。心有所系累。不得其养。故施于政事。亦有所失。既不能集义。又何能合乎道耶。
百里而君天下者。明王道也。丑不曾辨王霸之别。而当初发问。混并说去。故于此以三圣之道。明王政之大。而王道无他。只在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不为而已。则王道亦道义中事。
学孔子。乃孟子之愿。故此章上面以大勇起之。下面又以王道申之。
或曰此章未结之文。可谓不知此章文法也。中间铺设浩浩。若无涯岸。曰孟贲告子。曰黝舍。曰曾子子夏。曰宋人。曰宰我子贡冉有闵子颜渊。曰伯夷伊尹。有若如山出棋置。然条理脉络。至为精密。一串贯来。重言复言。不外乎知言养气。而归之于不动心。心为君而气为卒。此言本末也。生于心而发于事。此言内外
温裕斋集卷之四 第 693H 页
也。以心配性。内外本末交相养。欲使学者见天人一原之妙。诚七篇之绝作。万古大文字也。
温裕斋集卷之四
墓志
亡妻孺人汉阳赵氏墓志
秀岳处士葬其妻孺人汉阳赵氏于南山之原。用丙申七月十五日丙申。而其位面癸。东挟大川。西控平垄。原曰坎舟云。盖向北而若舟样然。孺人以揔管讳良琅为先祖。考讳擎豪。妣庆州金氏。相辉之女。生 正宗乙巳六月九日。卒 当宁丙申四月二十六日。得腊五十二。育二丈夫子。曰在元,在宽。在元有子夔善,龙善。噫孺人之适处士三十年。处士之游学四方。亦三十年矣。其有鼓瑟和乐之暇乎。又加之以忧戚则酸咸苦辛十九。然毋违其夫。是平生也。性耿直。不能便给修饰。作俗妇女态。以故宗党鲜有知其贤。惟处士知之。服勤女事。如执麻饷农。虽贻劳悴而无怨悔。祀先供宾。一遵礼意。教两儿。严若父师。不教惰慢。不敬于前。处士对之如宾。非宾也。亦视以畏友焉。癸未南移于鹤城之秀岳。时未及全家以来。每北向唏嘘。不能朝夕供奉舅姑。为痛于心。甲午丁姑金氏忧。百里奔哭。从夫服期。期而不近薰腥焉。舅曰德祚。姑
温裕斋集卷之四
墓志
亡妻孺人汉阳赵氏墓志
秀岳处士葬其妻孺人汉阳赵氏于南山之原。用丙申七月十五日丙申。而其位面癸。东挟大川。西控平垄。原曰坎舟云。盖向北而若舟样然。孺人以揔管讳良琅为先祖。考讳擎豪。妣庆州金氏。相辉之女。生 正宗乙巳六月九日。卒 当宁丙申四月二十六日。得腊五十二。育二丈夫子。曰在元,在宽。在元有子夔善,龙善。噫孺人之适处士三十年。处士之游学四方。亦三十年矣。其有鼓瑟和乐之暇乎。又加之以忧戚则酸咸苦辛十九。然毋违其夫。是平生也。性耿直。不能便给修饰。作俗妇女态。以故宗党鲜有知其贤。惟处士知之。服勤女事。如执麻饷农。虽贻劳悴而无怨悔。祀先供宾。一遵礼意。教两儿。严若父师。不教惰慢。不敬于前。处士对之如宾。非宾也。亦视以畏友焉。癸未南移于鹤城之秀岳。时未及全家以来。每北向唏嘘。不能朝夕供奉舅姑。为痛于心。甲午丁姑金氏忧。百里奔哭。从夫服期。期而不近薰腥焉。舅曰德祚。姑
温裕斋集卷之四 第 693L 页
曰丰川金氏。盖孺人庄贞自持。婉顺成习。是其为德。宁容铭焉。处士名钟燮字阳伯。昭靖公坡平尹坤之后也。
叔父学生公墓志铭
尹之先。出自高丽太师。太师讳莘达。以勋封坡平君。仍为贯。入 本朝。有昭靖公讳坤。录佐命勋。传至讳嵩。迁于双城。十一世而当 英庙癸巳三月三日。我叔父生焉。以讳泰周为曾祖。讳宣佐为祖。讳利衡为考。平海黄氏为妣。幼而聪颖。受学于伯父处士讳大衡。娶延安车氏仁采女。葬在沙岭先垄。再娶亦车氏。弘秀女。葬在巳洞艮原。俱不育。以伯氏第二子鼎燮为胤。有一子二女。子在谦。公讳德升字季玄。 正宗甲寅赴庭试。戴星而还。居瘠读礼。研究仪节。葬祭如式。人有疑问。辄应若决。痛不临命。遂废举业。专意经礼。事伯氏若严父。昼宵不离乎侧。教导子侄。悉遵小学。顾我弱冠以前。师于叔父。家素清寒。书籍罕少。公手书经礼及史。盈溢箧笥。盖为我兄弟前修也。公修干疏髯。有长者风。耿介有耻。贫焉而未肯乞救于人。俭约有度。穷焉而不欲干名于世。食贫苦苦。每朝昼酬应事物。而不惮勤劳。及事暇物退。必手不释卷。矻
叔父学生公墓志铭
尹之先。出自高丽太师。太师讳莘达。以勋封坡平君。仍为贯。入 本朝。有昭靖公讳坤。录佐命勋。传至讳嵩。迁于双城。十一世而当 英庙癸巳三月三日。我叔父生焉。以讳泰周为曾祖。讳宣佐为祖。讳利衡为考。平海黄氏为妣。幼而聪颖。受学于伯父处士讳大衡。娶延安车氏仁采女。葬在沙岭先垄。再娶亦车氏。弘秀女。葬在巳洞艮原。俱不育。以伯氏第二子鼎燮为胤。有一子二女。子在谦。公讳德升字季玄。 正宗甲寅赴庭试。戴星而还。居瘠读礼。研究仪节。葬祭如式。人有疑问。辄应若决。痛不临命。遂废举业。专意经礼。事伯氏若严父。昼宵不离乎侧。教导子侄。悉遵小学。顾我弱冠以前。师于叔父。家素清寒。书籍罕少。公手书经礼及史。盈溢箧笥。盖为我兄弟前修也。公修干疏髯。有长者风。耿介有耻。贫焉而未肯乞救于人。俭约有度。穷焉而不欲干名于世。食贫苦苦。每朝昼酬应事物。而不惮勤劳。及事暇物退。必手不释卷。矻
温裕斋集卷之四 第 694H 页
矻若将终焉。罕与人接。帘几萧然。 当宁乙未。从伯氏南徙于鹤城之东冈。癸卯二月二十一日以疾终。临世七十有一年矣。葬于东冈之阳。茔兆不吉。今以丁未八月三日。改葬于花山之下。枕丙以竁。东北距邑十里弱。铭曰。
渼水渊滀。毓此真彦。孝友笃行。经礼实践。所抱可大。不欲槩见。非敢铭焉。是庸识缅。
南圃朴公墓志铭
昔明道程子将述邵子之志。得安且成三字然后。始克下笔。以明道之知邵子非不深矣。而犹且难之。况后学之如余浅肤。岂易立铭于南圃哉。余与南圃生并一邑。而未易相观以善。一见于城下。有蔼然薰人之德。因与之符合。易传曰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者是已。自余南渡积数十年。不得因缘幸会。然不阻者心也。乙卯年间。闻永之州。有孝子出。自丧以至今日。不梳不饮。每省墓。虽疾风剧雨祈寒盛暑。不废如一日。朴南圃之嗣子麟洪云。余蹶然起曰真所谓凤之毛也。南圃以孝知名当时。府伯屡荐于营。庚申冬过其家。麟洪以前府伯赵公云卿所撰墓表谒曰。丈丈吾先人执契也。愿赐一言。以铭诸幽堂。余既唯而又否。
渼水渊滀。毓此真彦。孝友笃行。经礼实践。所抱可大。不欲槩见。非敢铭焉。是庸识缅。
南圃朴公墓志铭
昔明道程子将述邵子之志。得安且成三字然后。始克下笔。以明道之知邵子非不深矣。而犹且难之。况后学之如余浅肤。岂易立铭于南圃哉。余与南圃生并一邑。而未易相观以善。一见于城下。有蔼然薰人之德。因与之符合。易传曰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者是已。自余南渡积数十年。不得因缘幸会。然不阻者心也。乙卯年间。闻永之州。有孝子出。自丧以至今日。不梳不饮。每省墓。虽疾风剧雨祈寒盛暑。不废如一日。朴南圃之嗣子麟洪云。余蹶然起曰真所谓凤之毛也。南圃以孝知名当时。府伯屡荐于营。庚申冬过其家。麟洪以前府伯赵公云卿所撰墓表谒曰。丈丈吾先人执契也。愿赐一言。以铭诸幽堂。余既唯而又否。
温裕斋集卷之四 第 694L 页
春夏以思。未忍辞之。按表。公讳达协字和伯号南圃。系出密城。以密山君讳仲孙为先祖。录 世庙朝靖难勋。其子讳楗 中庙朝密原府院君。其子讳承燧兵曹参知。屡传至讳世旭。始入咸兴。子讳斗基移于永兴。此公之曾祖也。俱隐德不仕。祖讳德贵。考讳是俭。孝友相传。妣全州李氏。士人守长之女。 纯庙乙丑生公。公天禀魁梧。不烦长者之教。而已自屹然。及出就外傅。文艺夙就。日诵数千言。如古人之善行嘉言。诵之若自其口出。事亲必以悦其心为心。至于温凊之节滫瀡之奉。常若不尽其心。亲老而家且贫矣。苟有可供之端。不惮远近。不劳寒暑。必得之而乃安。甲午丁内艰。戊戌丁外艰。不踰礼制。而哀毁则过当。邻里咸啧啧曰朴孝子。以至行己。亦出人之表。为龙江斋任。致膰于莘田赵相。相与之语。曰北中杰士也。其德器之动人盖类此。其接人。雌黄不设于口。喜愠不见于形。常怡怡如也。教导子孙必以礼。每说从事于小学。治产以邠风为节度。无愧于古人矣。甲寅九月十五日。翛然而逝。距其生仅仅为五十。呜呼。世无能振之者。其文与行不见信于世也。丙辰九月。缅奉于治西商山酉坐之原。配晋州姜氏。允膺之女。举一
温裕斋集卷之四 第 695H 页
男一女。男则麟洪。女宜宁南龙一。侧室子曰麟智。女幼。姜氏墓国寺洞癸原。余于南圃。既有相观之善。中身嵬岸。气专容寂。孝友成德。仁恭为体。终日端坐。帘几萧然。人望之。允矣君子也。摛笔而多頫仰之感也。遂为之铭曰。
万善虽足。其原则孝。有蕴罔措。天胡不吊。以礼相传。曰嗣克肖。泣血呱呱。人必是效。商颜之殁。孝子之表。我铭在中。来世以诏。
寅斋李君墓志铭
维崇祯四癸亥十月乙酉。葬寅斋李君于笃长洞枕子之原。从先兆也。名致钦字公奭。寅斋其号。壬戌之冬以疾死。距丙子得年四十七。天实生斯人。不偶然也。而又使之阏折。将厚于何以。必薄于斯乎。君天赋敏慧。自幼已嶷然。及就傅。不烦鞭策。文艺日骤。而不规规于进取。植志不挠。蔚然有求道之志。博猎经史。最用力于程朱书。其所雅言。皆洛闽成论。卓荦自古。见时人之龌龊苟苟。必欲绝之而不与之项领。尝点解额而不结。遂废而不复赴。又善隶书。其画法乃天生而非人也。君纯孝人。彻底其诚。从而不懈。母氏病。刲股以进。内外艰。居瘠尽礼。哭省于墓。雨雪不避。丧
万善虽足。其原则孝。有蕴罔措。天胡不吊。以礼相传。曰嗣克肖。泣血呱呱。人必是效。商颜之殁。孝子之表。我铭在中。来世以诏。
寅斋李君墓志铭
维崇祯四癸亥十月乙酉。葬寅斋李君于笃长洞枕子之原。从先兆也。名致钦字公奭。寅斋其号。壬戌之冬以疾死。距丙子得年四十七。天实生斯人。不偶然也。而又使之阏折。将厚于何以。必薄于斯乎。君天赋敏慧。自幼已嶷然。及就傅。不烦鞭策。文艺日骤。而不规规于进取。植志不挠。蔚然有求道之志。博猎经史。最用力于程朱书。其所雅言。皆洛闽成论。卓荦自古。见时人之龌龊苟苟。必欲绝之而不与之项领。尝点解额而不结。遂废而不复赴。又善隶书。其画法乃天生而非人也。君纯孝人。彻底其诚。从而不懈。母氏病。刲股以进。内外艰。居瘠尽礼。哭省于墓。雨雪不避。丧
温裕斋集卷之四 第 695L 页
馀则三日蔬食宿戒。不洁如不祭。人言孝子之孙。李氏贯高灵。有讳世生入姝城。凡四传至讳敬立。学优不仕。入头流山。 仁庙丙午。清阴金先生讳尚宪。以镜城宰过之而不遇。为咏招隐操而怅之。号顾命窝。君其八世也。曾祖讳仁采。祖讳宗廉俱隐德。考基泓。妣熊峰金氏。进士讳履玉之女。女士也。乳二子。缜钦。君其次。娶麟蹄朴氏弘俭女。举一男一女。女姜锡范。男幼。兄既死。子挺斗又早夭。有孤方痘而危。君焚香祷天。愿代以己子。卒以见活。无愧乎邓伯道。有诗文合若干编。君嵬然其形。长身无须。濯濯如也。余以外戚。时或见之而未有托契之深。然其心已知之。去年夏哭朴友。梁山文𨥺专使于君。君踵而至。竟夕论说。以叩其所存。君言来春必相访。呜呼。未及践约而死。是所谓不遇天也夫。铭曰。
豫樟之蠹。而不若樗柳。玉卮之毁。而何似瓷缶。嗟乎公奭。其将谁咎。生且不淑。孰谓之寿。死而有传。孰谓之朽。我铭贲阡。其百世以久。
温裕斋集卷之四
碑铭(저본의 원목차에 근거하여 铭을 보충하였다.)
紫阳书院庙庭碑铭
噫。通天之下。未有不尊紫阳。穷海之左。未有不慕清
豫樟之蠹。而不若樗柳。玉卮之毁。而何似瓷缶。嗟乎公奭。其将谁咎。生且不淑。孰谓之寿。死而有传。孰谓之朽。我铭贲阡。其百世以久。
温裕斋集卷之四
碑铭(저본의 원목차에 근거하여 铭을 보충하였다.)
紫阳书院庙庭碑铭
噫。通天之下。未有不尊紫阳。穷海之左。未有不慕清
温裕斋集卷之四 第 696H 页
阴者。以道学之统春秋之纲系焉。后之欲学二子者。如见其书闻其说。莫不耸然激发。而况地名相符。过化不泯。虽欲无羹墙之感得乎。和州之西未百里而近。有云谷社。社之中有紫阳里名之者。谁释焉在玆。纯庙甲子。松园金公履度以府伯闻其地。而令社中士立朱子祠。用白鹿之规。 当宁己酉。韩公启源移建以润色之。李公纲峻捐廪以需之。石农李公钟愚题其额曰紫阳书院。于是庙貌成。虽穷峡之中。明德率性之说。嚣嚣可闻。夫和州之士知尊孔朱而信道艺。寔源于清阴金文正公。公在楚原。教养三邑。三邑之士一变以至焉。过存之应。有如影响。盖清阴学紫阳。今诸生学清阴。跻配清阴于紫阳者。先儒所谓不可朱子无忠臣者也。春秋之纲。由是而明。道学之统。由是而传焉。斋儒金离骏,金周弦发馆学文字。以告于心庵赵相斗淳。制配食及丁享祝。以斐其祠。乃谋丽牲。以铭属余。余何言。
衮钺森严纲目成。异言不敢遁其精。圣史东归焕复明。千寻乔泰不曾倾。二子绍述一以贞。穷乡祠屋耀双城。百世观感遹有声。我庸述铭诏后生。
春溪金公墓表
衮钺森严纲目成。异言不敢遁其精。圣史东归焕复明。千寻乔泰不曾倾。二子绍述一以贞。穷乡祠屋耀双城。百世观感遹有声。我庸述铭诏后生。
春溪金公墓表
温裕斋集卷之四 第 696L 页
梅山洪先生之门。有伟行卓志之士曰金启伯。以公车子。就有道而正。先生闻其言而壮曰因文入道。固不可人人而望也。公得其所依归。又蒙奖与如是。是非杰然矣乎。公讳庸键。以春溪为号。启伯其字也。贯庆州。六世祖讳璿尤斋门人。祖讳八秋。考讳宗宝以孝行见。妣全州朱炯大女。 正宗甲寅。公生于春岳。天资特慧。文艺夙骤。少学于习斋朴公命璧。从游于朴公如愚。为亲而屈于公车。名能诗而屡不中。鹤城中峰距二百里。人迹罕到。独坐其上。读书数年。既而幡然曰道不在玆。遂师于梅山。闻大道之要。言下即觉。又自肆于山水。三入怾怛山。平居箴壁以警。所自奉苦淡而必怡然。庚子春比前所无。路莩日千万数。室储仅仅物也而为盗所夺。公独夷然不形。常笃于孝。学生公疾革。血指以救。人称乃父之子。其馀宾祭族邻皆中窾。孝是为仁之本。而公之本于孝者然也。善观山水。葬学生公于通川。亦可以见其志。今 上癸丑五月。年六十而卒。以九月日。葬先兆丁向。配汉阳赵氏。举二男一女。男润吾。次演吾。女韩钟垕。润吾曰而有子曰益桢。演吾男幼。族世墓山。具载学生公志。中身方面。貌如其心。令人接之。不觉爽然。余以为
温裕斋集卷之四 第 697H 页
畏友。后余三岁。呼以为兄。每从师过之。倾倒达曙。余于是益得公盖善人也。至于揭德振华。所从游朴鼎禄称以谷兰泽珠。同姓箕澧诔曰决汉引星云。
温裕斋集卷之四
墓碣铭(저본의 원목차에 근거하여 墓碣铭을 보충하였다.)
敦宁主簿金公墓碣铭(并序)
洪梅山先生题幽堂曰不由师傅。能自树立。在家在邦。载扬德声。可谓形容得公。公生才学语。便解文字。已自屹然。稍长博涉经史。不以凌遽为务。必欲钻研而止。尤用工于小学。循序而进于大学。正家以孝。克笃而纯。学优而仕。是天理也。通剡籍而筮仕。其所践历。皆有诵惠。非所勉强而所化者然。晚藏于楸下。教育村秀。执策就裁者日累累。关北以松鹤之传。往往人出咸之南。卓然刱立。而所成就若是其炳烺。非杰然天挺者乎。 正宗丁酉。历 纯陵参奉。有石铭。移义陵奉事。夏涝 陵坏。躬自补缀。不待道伯之 启。封 智斋。八年为人所紾而无少愠。由 浚源殿令。入敦宁礼宾主簿。一不踵铨门。又不趁相閤之速。而曰士不可以不自重。遂脱刷而归。益励志业。于义利之辨极斩斩。一乡效之。名其里曰仁洞。公讳相离字而洽。松窝自号也。考讳是渊。妣仁同张氏。均之女。生公于壬子。祖讳锡夏 赠户曹参议。六世祖讳庆福。
温裕斋集卷之四
墓碣铭(저본의 원목차에 근거하여 墓碣铭을 보충하였다.)
敦宁主簿金公墓碣铭(并序)
洪梅山先生题幽堂曰不由师傅。能自树立。在家在邦。载扬德声。可谓形容得公。公生才学语。便解文字。已自屹然。稍长博涉经史。不以凌遽为务。必欲钻研而止。尤用工于小学。循序而进于大学。正家以孝。克笃而纯。学优而仕。是天理也。通剡籍而筮仕。其所践历。皆有诵惠。非所勉强而所化者然。晚藏于楸下。教育村秀。执策就裁者日累累。关北以松鹤之传。往往人出咸之南。卓然刱立。而所成就若是其炳烺。非杰然天挺者乎。 正宗丁酉。历 纯陵参奉。有石铭。移义陵奉事。夏涝 陵坏。躬自补缀。不待道伯之 启。封 智斋。八年为人所紾而无少愠。由 浚源殿令。入敦宁礼宾主簿。一不踵铨门。又不趁相閤之速。而曰士不可以不自重。遂脱刷而归。益励志业。于义利之辨极斩斩。一乡效之。名其里曰仁洞。公讳相离字而洽。松窝自号也。考讳是渊。妣仁同张氏。均之女。生公于壬子。祖讳锡夏 赠户曹参议。六世祖讳庆福。
温裕斋集卷之四 第 697L 页
癸未壬辰。廓净边䘲(一作祲)。 赠兵曹参判。 赐祀曰精忠。又溯而有讳荣老。平施爱乱。录倡义勋。盖金氏之贯庆州。出于新罗王溥。公以 纯宗丙寅九月卒。葬在宁仁社新洞枕卯原。配清州韩氏。后琦女。乳一男二女。男继禄。女张星汉,陈相一。侧室男清禄。继禄生性玉。性玉生谨行。清禄二子幼。馀载志中。噫。公殁近六十年。余未获亲英光。而谨按行录。眉目烨烨。威仪抑抑。人望若不可攀。而如有被接。蔼然春和。真君子人也。早废公车。渐就绳墨。壬辰内艰。啜粥衣单。壬寅外艰。朝夕拜墓。见父母手泽。辄泣下。一弟宿痾。分财而供得保馀喘。有诗文若干篇。门人立祠旧隐曰尚德。松园金公履度以府伯日亲。每叹曰博识弘量。前人无比。小冢宰闵公泰镛曰至行养亲。笃学惠后。徵于二公之言。而百世不惑。铭曰。
海上委积。高士之阡。孝其仁本。行顺乎天。覃思究经。羽翼群贤。仕岂干禄。丘园贲然。我铭不磨。昭揭于泉。
海上委积。高士之阡。孝其仁本。行顺乎天。覃思究经。羽翼群贤。仕岂干禄。丘园贲然。我铭不磨。昭揭于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