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止轩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止轩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x 页
止轩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行录
  
止轩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44H 页
七代祖考成均生员府君行录
公讳卫南字子城。崔氏月城人。祖曰诫官县令。以壬辰倡义功 赠兵曹参判。考曰东㠍号台岩。荐学行除 孝庙师傅。 明亡入公山不出。其先在两世墓碣。妣骊江李氏。文元公晦斋先生孙无忝堂宜润女。以万历辛亥正月四日生公。性至孝。定省甚谨。馀力学问。庚午登上庠。遂杜门读书。五经四子。周而复始。玩索精义。饬身谨行。无坠家庭教训。辛丑丁外忧。敛葬极诚信。哀毁添疾卒。壬寅五月二十五日也。享年五十二。葬于解颜县北达洞先兆之后负巽原。配全义李氏参议之华女。万历庚戌五月九日生。辛未九月十六日殁。享年八十二。葬合坟。有一男庆涵宣教郎。四女宋熤,李去病兵使,全克泰县令,卢聃。呜乎。公平日事行。世远无由详知。惟数卷册子。手泽宛尔。排行均正。字画精楷。竟篇无倦意。即此一事。可以验心力之安定云。
六代祖考宣教郎府君行录
止轩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44L 页
公讳庆涵字君养。崔氏庆州人。曾祖曰诫县令 赠参判。祖曰东㠍号台岩。荐学行官至 大君师傅。考曰卫南成均生员。妣全义李氏。参议之华女也。以 仁庙癸酉六月五日生公。天分甚异。孝友笃行。生养死葬。皆尽诚无憾。屡占乡解。今有试券。竟屈于省围。 肃宗己卯七月二十二日殁。享年六十七。年代久远。事行无得以详。然闻故老传当日逮事者之言。盖颀然有古人风。望之而可畏云。配永阳李氏。牧使廷机女。承旨敬亭民宬孙。 仁祖丙子三月二十三日生。 肃宗甲申十一月十八日殁。享年六十九。合葬于庆山北面松下里独山子坐原。有一男寿学县监。九女金世钦校理,文昌晋,宋煦,郑斗元,朴云衢,全圣基,金瑞麟,李国馨牧使,朴徵彩。
五代祖考监察府君行录
公讳寿学字德叟。崔氏出庆州。至生员讳孟渊始居大邱。县令 赠参判讳诫。 大君师傅号台岩讳东㠍。生员讳卫南。宣教郎讳庆涵。即公四世也。妣永阳李氏。牧使廷机女。以壬辰正月一日生公。仪干丰伟。姿性秀美。笃彝伦轻货财。
止轩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45H 页
事父母养极滋味。慎终追远。克尽诚礼。有妹九人。问遗殆竭心。凡于姻戚知友。周穷恤患。惟恐不及。辛未登武科。寻 除殿中御史。出知光阳县。为政专务清谨。时锦水先生谪在玆邑。随时问候。极其卫护。瓜递拜折冲护军。以不能媚权贵。浩然归乡。断绝世路。教子孙文学。以述先业。竟被权贵家挤陷。谪于云峰县。人皆冤之。有㬥陈于官者。然终不能伸。以甲午正月五日。殁于谪所。享年六十三。返葬于广店村丁坐原。配礼安李氏。通德郎地标女。生员廷俊孙。持平号栗园珙曾孙。己丑十二月六日生。己丑三月二十三日殁。享年六十一。葬同原而在后。男麟锡早殁。次鼎锡以遗命承公祀。次晋锡。一女李柱嵩。次男崙锡。
曾祖妣 赠淑夫人安东孙氏行录
淑夫人孙氏。安东人。靖平公洪亮之后。中世有讳肇瑞。集贤殿学士 赠吏曹参判。世称格斋先生。皇考讳命大。济州牧使 赠兵曹参判。妣广州安氏应奎女。以 肃庙庚辰十二月二十日。生淑夫人于竹院里第。自幼姿性贞静。有识
止轩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45L 页
量。参判公深爱之。惜其不为男子也。既长归于我曾王考翊赞府君。以礼相待。既久而如一日也。身为宗妇。职责甚重。而洞属不少懈。事舅姑。饮食衣服之节。必适其宜。每事必禀而后行焉。虽本庭所遗。未敢私用。舅姑曰吾孝妇也。其于子女。未尝溺爱。早夜训诲。一以楷范。尝于本庭丧内。请曰男子居丧。至禫后吉祀而后始复寝。女子虽降服。持服之节。岂有异同。翊赞府君义而许之。府君尝有劳悴疾。积年调护。赖有闺中之箴。其于娣妯。曲尽恩意。闺门之内。绝哓竞之言。仲娣析产。凡资装器用之自本庭来者悉付之。其于婢仆亦察其饥饱寒煖。而叱责未尝及焉。凡所以奉祭接宾。理财营产。靡不各尽其则。自宗族以至里闾。皆诵其义而服其贤。庚申偶感疾甚革。语于翊赞府君曰亲养未卒。死未能瞑目。窃愿亟图更娶。且于竹院毋绝音信。又曰敛葬诸具。勿为侈美。惟务精洁。又曰价川方旅宦。其子须取而教之。其女必归华门。以无忘旧日之谊。时淑夫人之男兄为价川倅也。以四月四日卒。寿四十一。葬于解北村广店村甲坐原。
止轩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46H 页
呜乎。参判公家法素称严正。今观其遗札。多以十数。而指示日用当行之事。丁宁恳恻。淑夫人之淑德懿范。实有自来。克配君子。而天乃不假之寿。使其纯孝至美之性。不得遂其愿而成其志。报施之舛。胡至于此也。翊赞府君悉副所托。而竟不再娶。有一男周镇。一女李经禄。周镇一男湜。五女李宗愚,朴汉倬,金昌运,孙应鲁,金川进。经禄三男𨦮,镀进士,䤮。二女权,李龟运。
祖妣恭人丰山柳氏行录
恭人姓柳氏。丰山人。有讳仲郢观察使 赠领议政丰山君号立岩。生讳云龙牧使 赠吏曹判书兼赞善祭酒谥文敬公号谦庵。世袭家学。至六世讳泳号养真。娶晋州郑氏。郡守讳祖甲女。以 英庙甲辰十二月二十九日。生恭人于河上里第。天资温柔。一循父母意。既长归于我王考东溪府君。时尊姑淑夫人已下世。大姑恭人年高病深。尊舅百弗庵府君事亲奉先。极其诚敬。恭人弱龄主馈。惟不克体行是惧。如履薄冰。一念洞属。其奉君子也。相敬如宾。常持谦晦。而其于承行赞成之地。克尽诚力。未敢或忽。其
止轩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46L 页
于幼妯。为其失恃也。抚爱顾念。无所不至。尊舅有从弟鳏独且贫。遂挈来同炊。恭人敬事之。又乳其失母儿。凡饮食衣服。自以为己任而无倦也。家素清寒。而客供浩烦。恭人随分办备。未有难色。忠信著于夫族。骂詈不及婢仆。尝以为舅姑无祭田。勤劳女工。略有措置。其于本庭。生日问遗。殁后祭需。皆侦便预付。所以虽值霖潦而未尝阙也。癸未东溪府君下世。恭人无一分苟延之心。而尊舅在堂。一子甫踰晬矣。不忍负夫子临终之托。仅保缕命。上奉俯育。费神劳思。不遑假寐。至如子女教养之道。虽由尊舅法门。而五女之咸称贤媛。恭人之力为多。逮夫晚暮。内外子孙列侍。庶几有滋况。而遽以乙卯六月八日下世。寿七十二。以十月某甲。葬于河阳乐山面斗印洞艮坐原。我崔本庆州人。百弗公讳兴远。逸翊赞 赠左承旨。为世儒宗。东溪公讳周镇。好学力行。为湖门高弟。一男湜。即我先君。五女李宗愚,朴汉倬,金昌运,孙应鲁,金川进。先君一男孝述。宗愚一男得秀。一女郑扩汉。倬一男洪宁。昌运四男箕寿,台寿,星寿,庚寿。一女赵璧。
止轩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47H 页
应鲁一男钟庆。一女李鲁愚。川进三男养观,养巽,养谦。二女李运祥,郑宗洛。呜乎。不肖孝述逮事仅十岁而已。而偏被慈爱。宛如隔晨事。声音颜色犹能记忆。姿性德行。略有承闻。玆敢采录大槩。以为后来子孙追思永慕之地云。
先考通德郎府君行录
先君讳湜。初讳湜字清彦。崔氏出庆州。中世迁于大邱。八代祖讳诫官县令号台洞。以壬乱倡义功 赠兵参。七代祖讳东㠍号台岩。受业寒冈先生门。以学行荐授 孝庙师傅。 明亡入公山不出。高祖讳寿学县监。曾祖讳鼎锡通德郎。祖讳兴远逸翊赞 赠左承旨。世称百弗庵先生。考讳周镇号东溪。游大山李先生门。以高弟称。不幸早殁。李先生有哀辞。妣丰山柳氏。文敬公谦庵先生胄孙泳女。以 英庙壬午二月十七日。生府君于漆溪里第。骨格异凡儿。二岁而孤。甫解语。已以父不在为恨。应对洒埽甚颖敏。八岁受书。自小学孝经。以及经史子书。不但晓解文义。方且晓习其事。而一惟王考之命。见者咸曰称家儿也。丁酉受室于立斋郑先生之
止轩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47L 页
门。因请受业。先生手书夙夜箴注解以赠。使之体行。戊戌以百弗庵府君命。拜李先生于湖上。李先生教以为学之方。答书曰令孙颀然夙就。前头大有望云。内外熏炙。知所用心。馀力读书。以博其识。每以毋自欺为修身之要。而专力于彝伦日用之间。日必早起。整衣冠以定省焉。凡温凊甘旨。靡不曲尽。丙午遭百弗庵府君丧。慎终致哀。情礼备至。常居殡堂。不脱衰绖。不食菜果。不出洞门。自祥后每晨谒庙。家中诸事。必禀于母夫人。自奉甚俭约。而奉母夫人必尽其养体养志之道焉。母夫人夙抱疾恙。而调护之方。点时适宜。每致诚于医。而其用药必躬煎而先尝。乙卯症甚㞃。凡五朔。彻昼夜不解衣交睫。其绝也刺指灌口。得延半月。而家人莫之知也。竟遭大故。敛袭极诚信。三日勺水不入口。既殡歠粥。葬地四十里以远。即拜劳担丁。其遇倾侧路。随辄趋护。祥后禫前。朔望之外。必留宿墓下。晨昏哭埽。其祭也仲月之享。朔望之参。时食之荐。一依百弗庵府君所定。而品物务极精洁。必预求而别储。一脔受污。全鼎不用。七日戒三日齐。
止轩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48H 页
趋拜进退。一遵绳尺。思慕之极。如有见乎其位。丧馀之日。黪冠布直领。哀疚如袒括时。傍治时文。而试日与先忌相值。或道路有警。皆不赴。尝有掌试者。送以关节。笑曰非吾志也。遂不用。岭北一名达素未尝识。而望见于稠会中。向人问曰威仪庄正。知其为律己人。倘非崔某乎。李判书益运承 命南下。实为采访。而路过近地。委书要见。李即侪类中人。而辞疾不往。其后邂逅于客馆。大加敬服。恨其不早见而荐于 朝也。夫仁洞即百弗庵府君之所尝设约措置。以寓山林经济者。而凡先公恤贫劝善惩恶之规。悉遵当日约束。有一族人多犯洞物。谋破洞约。眩惑官听。府君以直道应之。及巡相尹公光颜详查严覈。则诬者自服其伪。而先君处事之白直。操心之清苦。尤著于世矣。公田碑阁圮于水。鸠材营建。而工人欲逞技巧。设为三层。而柱梁已斲断矣。府君以为非山村本色。遂伐栗木而代之。使质朴完固。为久远计。其谨守先规类如此。聋渊是先祖 崇祯遁世之墟。而百弗庵府君藏修讲学之地也。其失火而重建也。诸宗欲张
止轩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48L 页
大其制。先君曰莫如因旧贯。以寓羹墙之慕。增植花竹。疏涤泉石。时以栖息。读书不倦。悠然有自得之乐。素患喘息症。每留意于摄养之方。丁卯夏症遂添。真元都铄。而值夫日叹曰明年其可复乎。遂躬奠哭尽哀。症势转㞃。不得暂卧。殆五六朔。人所不堪。而恒诵古人箴铭以安心。转侧须人。而以堂室为行祭之所。便旋必于外庭。药材有蜜制者。而祭需之别藏者。不许除用。至甚㞃傍有妇人声却之。命侍者正巾席。又命扶以正卧。一言不及家事。悠然而逝。即九月二十一日也。寿四十六。以十一月某甲。葬于广洞先兆之次负丁原。府君孝悌忠信。得于天性。惩窒迁改。资于学问。内而侍王考则此心常存于端庄洞属之中。出而接师友则此心常在于切磋琢磨之间。玩索于天人性命之原。辨析于义理王伯之别。动静云为。不离于规矩准绳。而范我驰驱。如履坦道。其事亲也。愉色怡声。先意承志。敬慈母如严父。尝责一婢违命者。母夫人曰吾所使也恕之。即免冠谢过于庭。未尝以毫发事违其志。母夫人晬辰。必设酌。将撤必请所与。凡
止轩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49H 页
亲所嗜好者。每极力致之。尝于患中求鲤鱼而非其时也。悬价数倍。冰鱼相续。虽至厌却之时。已到者必偿其价。母夫人嗜李实。尝手栽数株以供之。乙卯后不忍食李实。先山松楸。自枯殆尽。未尝货之。族戚及山下人有求辄应。不少吝。或劝其尽斫为材用。则曰一日存为一日幸也。事姑母及诸姊氏甚谨。岁每进候。时以问遗。姊氏则数数邀致。以慰亲心。朴氏姊衰年。夫卒子弱。家甚寠。奉还共爨至十年。成立孤甥。略备资财而后归之。再从祖公鳏独且贫。事之尽其诚。及至弃世。身自担夯。敛葬惟谨。自戚姻以至友朋。一以信义相与。挽以留止。情爱款洽。及其丧难。随力赗赙。每诵古人受恩不报必不忠孝之语。受人之恩。未尝不报。而自我所施。即置忘域。其于先契所在。视同一室。诚意贯彻。礼数周足。凡过先贤祠庙。或长老所居。虽暮夜独行。必下马焉。人之求假。将为祭需。则必盥手而给之。前后 国恤。必行素尽礼。尝谓日者君象也。便旋必避所向。每读书至忠义慷慨之语。三复摩挲。其于禁令。未或少犯。酒禁之日。告庙用醴。小犊
止轩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49L 页
尝折脚。使三四壮丁担入于官。一府以为异事。尝以为一言一动皆有礼。何独冠婚丧祭而已乎。其待夫人。敬之如宾。虽甚病不冠不见。未尝以慢容加之。无故不入中门之内。教养一子。细失不少贷。导之以法。其冠也方在寓舍。犹宿宾行三加仪。凡于家眷。必庄而莅之。侍者恐恐然。庭户肃穆如公门。客至必下堂迎送。无论亲疏。必具衣冠备礼数。乐道人之善而不言其短。然对其人。必申申于迁改之道。故人皆感服。义所当为则贲育莫之能夺。事有商量则刍荛亦有所采。未尝窥人之私而擿人之奸。或遇使令辈偷窃之事。而若无见也。好生之意。及于微物。当春不食鸡鸭卵豆太苗。狗不食家畜。牛不斥屠所。尝有华虫避鹰而投。即放之。恒言财上无累。是大丈夫。辞受取与。惟适于义。而其有难安处。宁或有不当辞而辞。不必与而与者。未尝有不当受而受。不必取而取焉。田土被割。则诵不失一段之语。人或欺负。则处以我无负之义。前世复户。因而不辍。而辄自辞之。楮田是累世传来。而为其傍田主所夺。则一陈其不然之故而已。
止轩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50H 页
一言一笑。未尝轻发。虽狂人粗夫。自生敬畏之心。处事接物。不以祸福利害动其心。虽居仓猝。未有疾言遽色。虽在急迫。未尝捷径窘步。迅䨓动地。不曾惊缩。虎豹吼壑。不动毫发。平居枕簟几案有定所。门巷果木必方列。早承家干。应接烦剧。而少有间隙。即对书册。虽避痘远寓。必以四子心近朱子书随身而行。或读或诵。思得立言之本旨。以体行为第一义。正襟端坐。一心对越。不睹不闻。而常令主人翁惺惺。莫见莫显而每如敌国在其傍。虽家人父子。未尝有私语。须是无不可对人言者方快活。又深自韬晦。不为近名之事。不为过高之论。清而不矫。直而有容。泛爱而亲仁。疏财而重义。望之无一点尘埃状。晚年尝曰吾家自有成规。王考又有遗训。终身用之而不尽也。然其接人应事之际。时世不同。事面各异。而于善之中。又有两端。造理未深。辨义未精。何以随时而处宜乎。自是求教于一时师友者。愈勤且至。义理之悦心。真如刍豢之悦口。其于古人用意深处。潜究而实体之。盖有独觉其进而人不及知者矣。不肖矇无知识。未足
止轩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50L 页
以阐扬德美。而若一向含默。则平日事行。将翳然无徵于日后。玆敢略记其所得于侍燕之日者。与夫所闻于堂内先行若干条。宁质而不敢华。宁疏而不敢溢。不敢伤府君撝谦之德。而冀得一言之重于秉笔君子。不肖早失严教。冥行擿埴。荒坠先业。靡有馀地。辜负鞠育之至意。异日恐无以归拜。呜乎恸哉。昊天罔极。
先妣淑夫人晋阳郑氏行录
先妣淑夫人姓郑氏。本晋阳人。文庄公愚伏先生。其七世祖也。历翰林讳杺咨议讳道应县监讳锡侨。至参奉讳胄源曾祖也。祖讳仁谟早卒不仕。考讳宗鲁逸掌令。世称立斋先生。妣完山李氏讳民显女。翰林讳遂大之孙也。以 英庙庚辰十一月十二日生淑夫人。自幼笃厚聪敏。事父母及王母。省定洒埽。承颜顺志如影响。得一美味。不自近口。必持而献之。男弟后十年生。或抱或负。抚摩扶养。所以承亲志也。立斋府君甚钟爱之。为书小学谚解等书以授之。口诵心思。未尝或忘。十八归于我先君。时尊舅东溪公已下世。尊姑柳夫人年迫六旬矣。大舅百弗庵
止轩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51H 页
府君年已八耋矣。奉养之节。殚尽诚力。食要适口。衣要便体。而点时适宜。未尝或怠。仰瞻神彩。少有减损。潜忧隐虑。著于形色。大舅府君曰知有教养之正。而苟非资质之出常。乌能如是也。取小学谚翻者。每令读于座侧。其所眷念。殆同慈父之于季女。然未尝以是或弛其心。朝夕省候。必拜门外。杖屦出入。未尝不下堂迎候。其于奉祭之节。精洁谨严。一遵亲意。宾客支供。逐日纷沓。而视为常事。未有难苦色。大舅尊姑以天年次第下世。晨夕奉奠。尽心致哀。不遑宁处。其奉君子也。久而犹敬。至晚年如一日。先君以老姊朴孺人贫甚也。奉而养之。淑夫人承其志惟谨。至幼甥成立后归之。而怅缺之意。犹且不衰。每制衣服以遗之。先君素疏生业。到晚益贫。淑夫人未尝忧叹。而克勤女工。衣资馔品。皆从手中出。及其醮子。布帛诸须。太半皆预备者。丁卯夏先君寝疾。九月下世。淑夫人五朔救护。克尽诚意。而初终诸具。三年奉奠。一遵礼无违。谓不肖曰汝当饬身读书。嗣守遗训。而至于经理家事。保有旧毡。则吾不敢不尽心勤力。不肖请其
止轩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51L 页
休养。则曰我自乐此。不为疲也。其于本庭。时节问候。晬辰馔需。连岁无阙。及其归觐。与诸弟各具酒肴献寿。又预助岁制之备。人皆谓诚意出天。及其下世。哀慕踰常。每年讳辰。必送伻助祭。其于诸弟侄。眷眷不忘。每便必各有赠遗。夫党同室之内。年高则敬事之。年幼则抚爱之。行高则年虽少而致敬焉。至如婢仆。察其饥饱寒燠。雨露胜于霜雪。然如有过失则不少假也。每避痘山村。而到处主媪诵其义。累年不忘。六十三岁。始见男孙。抚育眷念。衣服衾褥。皆手中之线。曾孙之生。皆八十五岁以后。而其于保养之道。必身亲为之。每岁必择取木绵之一朵八核者。八岁成得八件衣衣之。此则两孙及曾孙皆然。此虽俗例。而苟非至慈。大耋而能为是乎。才格出人。而其于文字音响高低。靡不淹贯。每见后进则必密谕而详辨之。尝于邻家婚札。适值少妇女多事。辄手书以给。而字字如贯珠。此则九耋时事也。九十因方伯 启。授淑夫人资。辄愀然曰所天不在。是至恨也。至九十四。尚不欲自便。谓家人曰吾目能察毫耳能辨音。精神不错
止轩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52H 页
乱。不能无事度日。某事不甚费力。吾可能也。亲戚寻访。必举古今事。曲尽无遗。尝曰吾男妹五人中。惟寝郎内外得年八十。而亦已先逝。诸从侄孙路远不能频见。是恨也。本庭夫家先世及傍亲忌日。至其日必提说不少错焉。自四月以后。忽患无寐。寐亦暂刻而已。一日忽经眩症曰自按脉道已不动。大限且迫矣。翌晓谓孙妇曰善养诸儿。无他酬酢。已而气息寝微。卯时考终于寝。寔癸丑五月二十一日也。八月一日。葬于漆溪西麓子坐原。淑夫人生于法门。而归于法门。所闻者善言也。所见者正法也。以至美之质。而承世袭之美。又有谦虚逊顺之意。谨言谨行。九十馀年未或少懈。尤谨于祭祀。虽至晚年。戒诸妇除百事以专心焉。器皿必令精洁。米豆必令精洗。婢仆皆令洗衣裳去垢污。每曰不有诚意。何以感激神明乎。祭之日。必率诸妇参拜。元朝必谒庙庭。凡忌日行素。父母舅姑用三日。祖曾高及同气两日。过八耋犹然。及满九耋。两日或一日。亦未尝废也。平居寝处。未尝自择便利。随遇而安。忧愁之色。未见于须臾。满腔子是恻
止轩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52L 页
隐好生之心。侍侧者久而忘去。如坐春和中矣。尝曰始吾之入门。同堂之内。融然如一室。降至后代。恐不得如前。然宁可恝然忘之乎。每分馔以送之。或招与之共焉。其遇别味亦然。情爱著于眉宇。中心达于言辞。疾病焉相恤。吉凶焉相资。其居远而情至者。皆眷恋不忘。必手书以遗。而未尝无伴简物。每预备诸需。以待其便。而于贫乏者。尤不忘焉。是以夫党老少远近戚属。皆爱戴之。丧变之日。莫不挥涕。村里无笑语者多日矣。及葬又皆致诚而助役焉。非有实德之入人深。乌能如是也。只有一子不肖。气质脆薄。夙婴疾病。而顾复拊育之泽。出寻常万万。得全性命。以至于今。每曰汝亦年迫七十矣。岂非调养之日乎。寒暑之交则恐或失摄。起动之频则恐或致损。其为不肖地者。便同婴孩。不使暂离。而话古谈今之暇。常曰汝不及曾王考。然汝大人之所服行者。皆其节度也。且逮事于外王考者多年矣。须谨言敏行。诵经读礼。以体两祖之意也。顾以下愚不能体其至诲。而声音常在耳。何时而可忘也。德行之可传于后者多矣。而神思
止轩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53H 页
眩暗。文辞短拙。仅能记其万一。呜乎恸哉。昊天罔极。
姑母金孺人行录
金君弼洛来示其曾祖妣行迹。求一言。孺人吾父姊也。不敢以老耄辞。吾崔本庆州人。孺人七代祖讳东㠍号台岩。以学行官 大君师傅。 明亡入山不仕。祖讳兴远遗逸官至翊赞 赠左代言。世称百弗庵先生。考讳周镇号东溪。游大山李先生门。称高弟。妣丰山柳氏。文敬公谦庵先生胄孙养真堂讳泳女。以 元陵己巳四月七日生孺人。姿貌粹洁。德性婉顺。加以家法。一从小学。夙夜洞属。毫发无违。祖考心爱之。己丑归于金公讳昌运。大舅姑年老。尊姑早寡。孺人竭力扶护。甘旨无阙。愉色怡声。承奉惟谨。至有山南家颂祝之言。尝手织细布。拟制夫子上衣。大舅曰吾族中某家贫无以治婚。此足以备婚具。孺人即赍送无难意。亦无德色。后不受其偿曰此大舅命也。辛丑大舅姑行重牢礼。孺人至诚供办。无一窘束。及大舅以天年终。预备凡具。初终葬祥。克致无憾。夫党老少咸曰苟非实
止轩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53L 页
心。安能如是。己酉尊姑下世。夫子不胜丧。时有五男女。而伯才胜冠。孺人哀号罔极。克尽送终之礼。替事仲舅。朝夕问候。每事必咨禀。戒诸子曰日用节度。必从叔祖命。文学课程。惟从叔是听。无敢自行己志。时时历举夫子用心制行之道。戒其无坠。身为宗妇。常怀懔惕。每当祭日。必前期洒埽室堂。净洗器皿。至于酒饼诸品。躬执其劳。极致精洁。凡一年祭需。必预备而别藏焉。尝曰贫家薄祭。势所不免。不可假贷苟充。性尽吾诚而已。仲子出系而其家贫甚。遂邀致其所后祖。供养之节。极致甘软。族内有孤儿发痘寓舍。症甚危险。遂率置己儿痘所。一体救护。竟得俱全。族中童稚之随儿游者。纷纭争竞。未尝呵责。一儿偶碎水盆。因走匿。孺人谕之曰男儿以一器细故。而何至愧缩若是。虽然行动必详审。然后不至失容。小婢当寒跌仆。破器沾身。孺人使置温处。覆衾御寒曰是亦人子。幸头面不至伤毁。恩意之下逮婢仆亦如此。尝曰夫家清俭。已成家范。而近日少辈来往富家。或恐变其规模。其忧深虑远。非常情所及也。以壬午十一月
止轩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54H 页
四日卒。享年七十四。癸未三月。迁夫子墓合窆于桂林先茔之下亥坐原。大舅讳翼汉。继云岩瓢隐两先生之绪。受业于密庵之门。杜门穷经。负士友望。号秋村。舅讳始百。有文行不克永年。子箕寿,台寿出,星寿,庚寿。伯仲季皆早殁。星寿独终养善居丧。女赵璧。箕寿二男镇厦,镇基。一女赵彦纲。台寿三男镇斗,镇杓,镇枢。一女赵▣▣。星寿二男镇宏,镇弘。四女赵秉国,朴齐璜,柳星镇,申致博。庚寿二男镇光,镇常。一女金行集。赵璧一男仁佑。一女南有璜。镇厦嗣子弼洛。镇基二男弼洛出,亿洛。镇斗一男师洛。镇宏嗣子彦洛。镇弘三男彦洛出,馀幼。呜乎。孺人立志贞淑。持身閒静。仓猝无疾遽之容。患乱无燥郁之心。毁誉未尝出诸口。喜怒未尝形于色。虽亲厚者无倾倒之言。虽疏贱者无轻忽之意。虽古女士无以加焉。小子早失所怙。惟姑母可以替事。而道途绝远。未能小效微诚。孺人殁已四十五年矣。醇德懿行。历历在耳目。上舍金君秉寿即孺人夫从侄也。记事行甚详。遂不揆僭妄。撮其大槩。附以平日所见。俾后人知吾姑母之贤也。
止轩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54L 页
是为状。
姑母金恭人行录
恭人即我第五姑母也。丧后余有沙村之行。金氏门长老对余言恭人考终时事甚详。自春疾剧。阅尽盛暑。常端襟安卧。未尝转动。未有呻吟声。又未有辛苦难堪色。一日曰足热甚。或脱袜以看动静否。胤君请脱之则曰姑置。夫从子曰以小子在侧故耶。眇余小子。生长膝下。又何嫌乎。曰病中偶言耳。从子退出后。胤君脱之。已而曰更著之。虽脱不快差。若以小利于病而渐次懈弛。则必有坠失礼仪之弊。苍蝇集于眼眶。胤君挥之则曰勿挥也。汝侍大人且多宾客。安能长在我侧。若挥之而或阙则还不堪也。胤君问所思者何味。曰病口何味可适。如使病谈在于难得之物。则徒为汝终身之恨。无论某味。以进则吾当定限饮之。无减损也。尝手制日制之备以别藏焉。至是洗濯馀衣。极其洁净。令诸妇裁缝于目前曰初丧中。易致舛错。平日以纺绩馀资。别置田土。胤君请其区处。则曰妇女岂有私财。只为汝大人衣服供奉之资耳。我死之后。惟
止轩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55H 页
大人命是听而已。岂以出吾手中。而擅自区处乎。至九月某日。浩然乘化。自初衣衾未尝不整饬。而至是又手检其整否云。姑夫又言我自少日。已知有女士之行。而临终事斩斩如是。我与此人经历七旬。则必多见其不是处。追思懔然。遍身流汗也。大贤家教养之正。至是益验矣。又言吾少时颇近不正之色。恭人曰丈夫夜行。丧失威仪。且易有损伤。问其所爱者。招致而侍寝焉。余乃愧悔不复焉。又后几年。表从以受来余同寝。言其王考四昆仲修身齐家法度。极其严截。同堂妇女皆自法家来。而犹有难堪色。恭人处之裕如。如履坦道曰比在本家。稍觉宽缓。事舅姑甚谨。饮食衣服之节。每尽其诚力。若有教导之言。终身行之。未尝毫发违焉。其于产业。纤悉无遗。未尝窘乏。姨从侄女为夫族中富家妇。有有无相资之语。而随时寒暄外。绝不往来。尝值歉岁。使奴辈买谷其家。而不使知其某家奴。平生谦晦。若无一能。又未尝自立己见。而堂内娣姒之间。情爱相输。温言顺辞。论断事理。惟其言是从。苟非中心悦服。乌能如是也。李俛斋闻
止轩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55L 页
其行而钦叹。欲制墓道文字而未及云。
亡女恭人郑室事实
乌川郑致周妻。即庆州崔孝述女也。生而颖顺。甫三岁犯痘症甚险。其服药一责辄饮。痘后连用数十贴。而长者给枣栗为调口资。则辄持而待煎。药性所忌。一遵长者言。虽素所嗜。而视之澹如也。每游于同队。不妄言动。或得果品。必献于王母。或见婢辈偷窃。必面责而不以告于长者。其受命代劳也。烹饪调和之节。出纳裁酌之事。皆适其可。而当母氏心焉。尝以为女工不可或阙。请受木绵几许。自去核至成布。无一倩手。而曾未数旬。成一疋裕如也。十六成婚。值其舅忌。前期行素曰理当如是也。逮夫归觐而问之。则曰大舅年老矣。尊姑病深矣。才质钝滞。职事未修。而猥荷慈爱。常惴惴焉不自安云。而其尊慕信向之意。盖夙宵而不敢懈也。既而闻其大舅奖许。播于姻娅。然后始信其免于大过也。癸丑春。尊姑病遂添。五朔危剧。竟遭大故。敛葬才毕。病泄痢甚革。而于时能免娠生男子。仅以米汁吞下者。又数十馀日矣。因以惫苶。多方药饵。
止轩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56H 页
竟未责效。而到万分地头。则曰大舅在堂。本庭有父母。而乃此先逝深恨也。托其子于乳婢。悠然而逝。即丙辰正月念日也。得年仅三十。既葬郑君来言其平日多赖规戒之益。而自叹其遽失内助。噫乃父不能善教而善导。其于为人妇之地。未知果如何。而闻其尊姑病剧中深念烹饪之劳。每深夜早晨。使坐床侧。得以小休。而又赐之食焉。其承奉之粗效万一可知已。其于本庭也。王母年踰九耋。则致意甚勤。未尝暂忘。中心达于书辞。及其奔丧而来也。抱疾奄奄。而能朝夕哭。其于我乎尽其慰譬之方。及归抵书其姊曰兄须来觐。以宽父母心云云。其资性已如此。而乃父或有勉戒之言。则颇有深铭谨守之意。若假之以年。其洞属之意。必有加于前日。而大限遽促。抱恨而归泉下。呜乎惜哉。闻其大舅公历举平日事。欲作传以存其迹云。墓在竹川卯坐原。父抆泪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