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止轩先生文集卷之七
止轩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x 页
止轩先生文集卷之七
 杂著
  
止轩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01H 页
谩录
河图洛书。以卦与位。互有常变。而常为体变为用。所以相为表里也。以河图言之。位之皆当于四方者。体之常也。而卦之不协于西南者。其用之变也。以洛书言之。卦之皆当于四方者。体之常也。而位之不协于西南者。其用之变也。天地之化。只是阴阳动静。而静极而动者守其常。动极而静者通其变。西南是动极之处。故卦位之常变互异者。乃在是方。而变化无端。其机至神。人莫得以窥其际焉。今但以五行生克而言。则河图流行者相生而对待者相克。洛书流行者相克而对待者相生。生者发育之机。克者制化之妙。生克相须而造化无穷。所谓并育并行。而不害不悖者欤。
图书之三同二异。刘氏曰北东阳始生之方。西南阳极盛之方。阳进于极而变也。胡氏曰一三五阳数故不变。二四阴数而七九亦生之阴故变。阴可易而阳不可易。二说虽殊。皆尊阳之义
止轩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01L 页
也。阳之生数主乎阳方。阴之生数主乎阴方。阴阳虽相对而互资。然阴必从阳。而其成功主于阳也。阳之生数不易者。以其阳之方生者进而健也。阴之生数互易者。以其阳之既盛者动而变也。盖生数阳而成数阴者不变。生数阴而成数阳者变。成而后变。而成数之中。阳之能变者。其理然也。
三十六宫之说。一云八卦自一至八。合其数则为三十六。一云八卦之爻。以阳一阴二而计之则为三十六。一云六十四卦之内。不易者八。其反易者以五十六。而为二十八。合之为三十六。盖天地之运。初是八卦之变化。则以数言之。以爻言之。皆未尝不合。而语其变化之大全。则以六十四卦言之。方为完备。
邵子以乾兑离震。为天四象。巽坎艮坤。为地四象。朱子以乾兑艮坤。为天四象。以离震巽坎。为地四象。盖东南属乎春夏而气行焉。天之象也。西北属乎秋冬而质成焉。地之象也。此邵子所以以阳仪阴仪分动静也。卦画之成。二太包括终始。而二少居于包中。有天包地外之象。此朱
止轩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02H 页
子所以以二太二少。分动静也。
伏羲之卦在巳会以前。先天也。文王之卦在午会以后。后天也。先后天位置不同。然非移此而就彼也。先天之卦。乾坤定上下之位。而阳在南阴在北。坎离列左右之门。而日生东月生西。艮山而镇西北。兑泽而注东南。震䨓而动东北。巽风而起西南。皆自然之体也。后天之卦。坤阴盛而胎阳则为坎而为生物之原。乾阳盛而胎阴则为离而为成物之始。离火上决则为震而动而生物于东。坎水下塞则为兑而止而成物于西。阳性进而上则震变为艮。止水气而生木。阴性退而下则兑变为巽。以长木而生火。阴下极则有以消阳而巽变为坤。泄火气而生金。阳上极则有以制阴而艮变为乾。以盛金而生水。皆当然之用也。盖体用不离。动静相须。主体则舍先天不得。主用则非后天不可。先天非无后天之用。而伏羲所明者体也。后天非无先天之体。而文王所明者用也。前圣后圣。各是发明一义。而天地之体用。其揆一也。
先天之为后天也。乾生于坤。故左旋而反其所
止轩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02L 页
由生则遇坤而止于西北。以顺生坤中之阳。坤生于乾。故右旋而反其所由生则遇乾而止于西南。以逆生乾中之阴。坎离即乾坤中爻之交。而东是离之本位则其变也交于坎而自上而西。西是坎之本位则其变也交于离而自下而东。是以坎居坤位而为生物之原。离居乾位而为成物之始。皆阴阳之互藏其宅也。震兑交之始而阳性进。故以长为先而主生于正东。阴性退故以少为贵而主成于正西。此震兑所以当春秋之分也。至如四隅则巽之承震而致生育之事。坤之继离而包收成之意。阴之既极而乾居之。有制阴扶阳之道。阳之始生而艮居之。有成终成始之象。阴阳变化之际。其排布次第。盖神妙矣乎。五行生克。所以成变化。而以火金而言则气化之机。虽是相生。运行之际。实为相制。故艮居于火长金包之地。坤居于火金两方之间。尽是至妙之理。而亦出于自然之势矣。
午以乾位而谓上。子以坤位而谓下。上下以乾坤言也。五行以质言则水胎于午而旺于子。故其性润下。火胎于子而旺于午。故其性炎上。金
止轩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03H 页
则生水者故下转。木则生火者故上出。岂非因其势而有其性者乎。水火虽曰相克。而朽木之无液者不能成炎。则是火资于水也。温气之蒸上者方能致雨。则是水资于火也。金木虽曰相克。而金因木烧而融化以成器。木因金斲而裁制以成材。是金有赖于木。木有赖于金也。岂非因其克而致其用者乎。
坎之一阳生于坤中。离之一阴生于乾中。是阳生于下而阴生于上也。震之一阳。历离兑以至于乾而为三阳。是阳自下而上也。巽之一阴。历坎艮以至于坤而为三阴。是阴自上而下也。但以六爻而言。则十一月复卦。历临兑大壮夬。极于上而为乾。与阳仪之自下而上者同矣。而五月姤卦。历遁否观剥。极于上而为坤。与阴仪之自上而下者异何欤。生者内成者外。而自内及外则阴阳生长之势相同。动极生静极生而动静互根。则阴阳生旺之方互易。岂不灼然易见乎。阴爻之自内而外。不害为阴气之自上而下也。试看草木则春夏津液。自根而向枝。秋冬津液。自枝而归根。且春则下湿之草先生。秋则高
止轩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03L 页
山之木先凋。夫所谓手探月窟足蹑天根者。真觉其然矣。
程子论易卦而曰只是加一倍法。盖以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以至于六十四卦而然也。而今按先天图六十四卦。论十二月阴阳之消长。则其长也亦以倍而进焉。盖十一月复卦。历震八卦离八卦。十六变而为十二月临卦。以其一阳处五阴之下而其进也缓矣。五月姤卦。历巽八卦坎八卦。十六变而为六月遁卦。以其一阴处五阳之下而其进也缓矣。临则阴尚多而下二爻已太阳。故历兑八卦。八变而为正月泰卦。遁则阳尚多而下二爻已太阴。故历艮八卦。八变而为七月否卦。其进也倍于复姤矣。泰则外卦虽阴而内三爻已成乾卦。故四变而为二月大壮卦。否则外卦虽阳而内三爻已成坤卦。故四变而为八月观卦。其进也倍于临遁矣。大壮则二阴而四阳。故二变而为三月夬卦。观则二阳而四阴。故二变而为九月剥卦。其进也倍于泰否矣。夬则一阴而五阳。故一变而为四月乾卦。剥则一阳而五阴。故一变而为十月坤卦。其进
止轩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04H 页
也倍于大壮及观矣。程子加倍之说。推之于此。岂不明甚矣。而内卦既乾之后。则阳气方盛。故自正月至四月之卦。皆在于乾八卦之内。内卦既坤之后。则阴气方盛。故自七月至十月之卦。皆在于坤八卦之内。盖六十四卦。皆统于乾坤。而乾坤一太极也。
五行各一其性。而生旺藏包。各有其方。然初是一理之分而已。河图之位。流行相生而对待相克。洛书之卦。流行相克而对待相生。常变互异。变化无穷。四时周焉。万物成焉。生克虽若相妨。不克则生者不得以裁制。不生则克者有时而间断。盖是相须而不可阙者。故五行皆包胎于相克者。官旺之方。而其生官之必于寅申巳亥者气之长也。胎旺之必于子午卯酉者位之中也。养带之必于辰戌丑未者。无不藉于土也。
或问山本同而末异。水本异而末同。其故何也。曰山静物也。体先立而用乃著。所以一本而万殊也。水动物也。用先起而体后立。所以万殊而一本也。然江海之气。升而为雨。则水亦未尝不自体而为用也。撮土之多。积而成山。则山亦未
止轩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04L 页
尝不用先起而体后立也。
北东阳内阴外。故水木之为质。外暗内明。南西阴内阳外。故火金之为质。内暗外明。内者为主而阳进阴止。故水之流行木之发生。是自为也。火之𤓎燧金之从革。皆须人也。虽以四灵言之。龟为玄武之精。龙为苍龙之精。故常见于世。而自行其能。凤为朱鸟之精。獜为白虎之精。故不常于世。而待圣而生出也。
水火为造化生成之本。而相须而不相离者。故虽曰相克。而膏之焦者成炎。烟之熏者生液。至于气之运者。则其克止于相制。互为旺衰而已。是以水胎于火旺之午。火胎于水旺之子。火得水之湿气而成金。则金又生水。水得火之燥气而成木。则木又生火。水火之妙用。相须不离者如是。而言其化则䨓雨并行。日月代明。其气最盛于天地之间矣。
阳之生者。起于地䨓之冬。故地中无非水。而万物之生者始于水。阴之成者。起于天风之夏。故天上无非火。而万物之成者兆于火矣。木之为物。属于气之元。故以木而验之春夏。则火引水
止轩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05H 页
气而上。所以根荄之气。达于枝叶。秋冬则水引火气而下。所以枝叶之气。藏于根荄。所谓春生之理。贯乎四时者也。
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惟人禀天地之正气而为形。全天地之正理而为性。所以与天地并立而为三也。至如禽兽虫鱼草木。得气之偏。故理随而不同。以气化而言之。则草伏之兽其毛似草。木栖之鸟其羽似枝。水潜之鱼其鳞似波。石处之蟹其甲似石。是则因其地而具是形也。禽兽之处于草木之燥者。生长于天气之中而动于阳。故其毛羽随年而迭革。鱼鳖之处于水土之湿者。生长于地气之中而潜于阴。故其鳞甲历岁而不变。风中之动者。其目随时而开阖。水中之潜者。其目常静而不动。是则随所居而异其质也。两其翼者得覆之象。故举首托于上而巢于木。四其足者得载之象。故俯首托于下而寝于土。走者之目注意于地。故上睫掩下。飞者之目注意于天。故下睫掩上。是则随所属而因其气也。及其形化则走者胎于胞而乳而养焉。飞者胎于卵而抱而育焉。至于虫鱼之卵。草
止轩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05L 页
木之生。无藉于其所生。则皆托于其所生者之本气。生于水者托于水气。生于土者托于土气。此又气化自然之妙也。故其数多而其类蕃。生生之理。在在皆然。岂非天地之大德乎。人于天地间。为万物之灵。而裁成辅相。以赞其化。故曰圣人天地之心也。
水之流行者。其味不变。渟滀者其味变。盖动是阳静是阴。阳饶阴乏。于此可见人之做工夫。志不强则业自坠。养血脉神不运则气还滞。其理皆然。可不勉哉。
手掌说
河洛图书之理。当以阴阳五行看。虽有一斑之窥。何敢自信其必然。但近取身而指诸掌。盖方位森罗而五行之生旺自见。卦象布列而二气之循环自著。夫指之屈而为生数之阳。伸而为成数之阴者。以卦之自复至夬。阴外阳内。自姤至剥。阳外阴内。内者为主而动静故也。屈则圆而包。伸则方而平。当以屈伸作动静看。而先屈后伸者。用先起而体后立也。屈而一二三四。是阴阳老少之位也。九八七六。即阴阳老少之数。
止轩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06H 页
而随其位而同著。伸而六七八九。是阴阳老少之数也。四三二一。即阴阳老少之位。而随其数而同著。且其屈而五者。独五而已。伸而十者。独十而已。以其居中自无所因。为四象所因。而括生成之终故也。夫阴阳老少。位数同著。则于屈于伸。均之有四十之象。故屈之终为单五。而合四十则洛书之象也。伸之终为单十。而合四十则大衍之象也。合屈伸之终数于四十。则河图之象也。以言五行则中指之最长者。屈而为三。伸而为八。而三八为木。盖五行成质之中。生长敛固而带四时之候者。惟木为然。故气行于天则于时为春而为四时之长。理赋于人则于德为仁而为四德之长。此其所以得名长指而其体之长。非偶然也。第二第四之指。一屈一伸而为二七为四九。二七为火而属于礼。四九为金而属于义。二七四九。只是两指屈伸之变。此河洛西南之象也。始屈者为一。始伸者为六。一六为水而属乎智。水者万物之原。智者万化之始。此元自贞发而智居仁先之象也。五指皆屈而为五。皆伸而为十。五十为土而属乎信。此土于
止轩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06L 页
四行。信于四德。无不在之象也。第五指深一节。第一指深二节。其故何也。夫太极为气之根。以生成万化。而循环终始焉。生之始者起于根。成之终者藏于根。万化之根。在于下而为坤复之交。则一宫居终始之中而为生成之根也。生者自下而上。成者自上而下。万化之妙。在于上而为乾姤之交。则五宫居乾坤之中而发生成之妙也。第念五是天之中数。而土是天五所生。故土宫居五行之中。而五点具五行之象。此太极所以正位乎土宫。而二气五行生成变化终始循环之妙。寔出于中宫之枢纽乎。指之有四节者。蓍策揲四之象也。其一节之藏于掌者。四时有冬之象也。第一指之独三节者。据掌腰而接臂脉。应天开之会。可经可纬能始能终而变化无穷焉。故惟上智可以配天而有三才之象欤。五指生数。合为一体。然阳指之一三五相合。则卦画所以连而为一。阴指之二四相分。则卦画所以绝而为二。而阴指付阳指合一。此阴付阳阳统阴之象也。屈而阳者伸而阴。伸而阳者屈而阴。此阴阳互根之象也。三指之三八。即少阳
止轩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07H 页
少阴之同指。而所以生物而属于春也。二指之二九。四指之四七。老少之同指。而即太阳为乾兑。太阴为坤艮。而生此成彼。生彼成此。卦位常变。互得其当。流对生克。互通其妙。此金火所以迭易而成化也。且念天开之会即一也。北是一之方。阴终阳始。水土俱旺。冬是一之日。静终动始。无中含有。夫在天为贞。在人为智。则贞含性情。智该体用。而其终始之妙。实居一宫。此第一指所以屈则一伸则十。而为数之始终者也。是其属智属冬而有藏焉终焉之义。故生数则藏于中。成数则著于末。至其有事则一与二对。不两不立。而一二水火之指。实主其柄。盖五行相生相制。周天而成化。然其中水火当乾坤阖辟之会。阴阳互根之位。而主变化之机。故其势最盛。虽质具者。犹未离于气。况气行者乎。虚明活泼。周流贯彻。而语其化则䨓雨并行。日月代明。未尝不相须。而火胎于水旺之子。故地䨓之复。在于子半。夫静中动。乃造化之原。其在人也。敬主乎心而心常存。知通乎理而理常明。可以达天德而致中和矣。然其气冲其德实。而四行以
止轩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07L 页
土成。四德以信立。其屈伸而为五为六者。居十数之中央。该括生成之数。而生数之五。乃天数之中。故为太极之位。而一得五为六。四得五为九。则太阳太阴之所以合变也。二得五为七。三得五为八。则少阳少阴之所以合变也。五得五为十。则生数之终。为成数之终。此五常之信。充之则诚而为大化之枢纽者也。五指各有其职。各有所能。而手之运用。动则俱动。静则俱静。犹五性之发。灿然有条。而不害为浑然全体也。各止其职。各安其所。则动亦静静亦静之象也。长短虽不齐。而以生数而会于掌。则比节而皆如画一。齐头而皆当掌心。其理一而中故也。盖掌是众指之本。故第一指居始为根。据要为枢。而其为一也。横亘掌心。有一贯之象。第三指得气之秀。居位之中。而其为三也。正当掌心。有统一之象。其故何也。盖天地一理具五德。而生数之属于天者一三五也。然三才备而一理著。三正健而五运周。则生数之三居中者。乃自然之妙。而成数之八居中者。亦三之得五故耳。三八即生物之理。故居中包四而为天地之心。所谓大
止轩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08H 页
哉元至哉元。而其降衷于人者。亦一言以蔽之曰仁而已。其馀四行之生成。皆属于两指。生于左者过中指而成于右。生于右者过中指而成于左。有不自专之象。所以中指出乎其类。统合左右。管领始终。而伸缩开敛。未尝不与众。有大同之象焉。正直而不偏倚。平常而无作为。俨然中立。有独断之象焉。今又举五指而略申之。一六水。二太之不变者。以其为一五阳指之属。而又五十土之同其指者。静而俱旺于冬。此造化之根本也。四九金。二太之变者。以其为二四阴指之属。而又二七火之同其指者。动而互象于夏秋。此变化之枢机也。三八木所属之指。即阳仪方长方中之象。而生成同据其盛。此一元之气循环不穷之妙也。以五性而言之。水土同指而俱旺于初一。则知明守固而德惟一之象也。火金同指而各旺于二四。则敬义偕立而德不孤之象也。木之位数。具三爻八卦之象。则仁体至大而无不包之象也。或曰五圈为中。而子乃拳拳乎五数之三为中何也。曰天数始于一极于九而中为至善也。九者九畴之象。而五之居
止轩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08L 页
中者。是上天降衷之典也。以五该九而标准乎八方。五者五行之象。而三之居中者。是天地生物之心。故以三该五而周行乎四时。五之所以统九三之所以包五。究其本则一理而已。而第一指藏头其中。与五圈之外四中一者。吻然相合。即太极藏头之象也。体隐用广无不善。而善之长者即元也。故三居五指之中而一居三指之内。如中庸五道所以行之者三。(知勇归宿即仁。)而三德所以行之者一(诚即理)也。我曾王考百弗庵先生尝举人身言太极阴阳造化之故。极其详密。再从大父漆室公亦尝及闻。而久后不能记其一二。寻常嗟叹。余因观启蒙。略窥影响万一。乃敢据手掌而因为之说。
 余既单举手掌而为之说。然又以臂而言之。其骨子初单次双而末为五者。一理动静而五道生之象也。又以四肢而言。则上臂下脚者。气行天质具地之象也。臂脚之有双者。阴阳相对不两不立之象也。手指长而足指短者。阳上阴下春发冬藏之象也。足之一指长者。冬之生理始复子之象也。手之三指长者。
止轩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09H 页
春之生理首出寅之象也。臂之两节。从前而合。脚之两节。从后而合。阳南阴北之象也。然皆向前而为用。阴统于阳之象也。以一身而言。则头圆足方象天地。而胸腹当身之中。五脏居胸腹之中。心居五脏之中。则理具于是而达于四体。手为身之用。故其机之妙。皆在于手欤。
心属火说
或问五行在于身而为五脏。各一其性。然五脏未尝不各具五行之理。则火脏之独全五性何也。火之为卦。以光明之理而为中虚之离。所以五性之具于是。而火之为物。虚中而达外。至明而至健。虽一点之微。充其才则可以盈天地间矣。人之所以参三才而赞万化。外彻四海。上通千古者。惟此方寸之心。则所具之舍。不宜在于火欤。又问仁属于木而为心之全德。则心属火何欤。曰以天道言则四时之生长收藏。而春生之理贯乎四时。然仁之著者礼。木之生者火。故火之为物。先天则胎于坤旺于乾。而其德最盛。所以后天乾变为离。而天上运用皆火也。故大
止轩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09L 页
火心星。每于四时昏中。必主乎木火金水当时用事之方焉。人之生也。得天地生物之心以为心。则火脏之具五性。天人一理故也。
四德次第说
或问图说云中正仁义。而先贤皆言仁义礼智何也。曰天地功用。都是生成之事。而四时之中。春生而秋成。故人之得此理以为性。而仁义属于春秋。则是大界限。礼是仁之著。智是义之藏。统言化育则但曰仁义。而礼智亦举之矣。然水火以阴阳之盛而胎旺于乾坤之位。首出而主动静阖辟之妙。其在于人则为主宰知觉之理。此所以先举中正也欤。但以生出次第则当曰正中。而乃曰中正者。以阳统阴而为主宰故耶。
动静说
天地之道。以静为本。故地䨓之复。继之于坤。盖坤之为卦。卦本纯阴。不为无阳。而其地头则思虑未萌。知觉不昧。所以为静中动而为大本也。天地之道。动而亦静。故卦气之运。终之以艮。盖艮之为卦。不获其身。不见其人。而其地头则事物纷纠。品节不差。所以为动中静而为达道也。
止轩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10H 页
四时之终。必以辰未戌丑者。又此理之本然也。孟子夜气之训。于学者极有力。以一日之运。则亥子之间。亦静中之动乎。彼常寐无觉而沉冥昏昧者。常行不止而飞扬放逸者。吾儒之所当戒也。
 启蒙之书。朱夫子之所开示性命之原也。间尝披阅。粗有窥觇。辄敢草录。而旋念此是造化生成之妙。庸才浅品。未易细究。则些少心力。实不如专就性情切近之地。彝伦平易之事。以为下学上达之地。因遂废置。不复玩绎。此特自量才分而然。然虽才智有馀。待志定识就而徐图之。未为失也。盖初学先务于象数之间。则恐或流于术数他歧。不可不谨遵阶级。为自卑登高之计矣。
主宰说
心为一身之主宰。敬为一心之主宰。心之主宰。即身之主宰。只是敬而已矣。夫人之心。具五性而统万化。其为物。神妙不测。出入无定。必主敬以存省。然后充其本然之性。与天合德。至诚无息。而敬不足言矣。然窃尝闻之。程子曰天地设
止轩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10L 页
位而易行于其中。只是敬也。大山先生曰敬固学者用工底道理。然天地之道。流行充塞。无一息停无一毫差。必有个主宰处。方能如此。是固天地底敬也。夫圣人之心。即天地之德也。所存者神。所过者化。而所谓主宰泯然无迹。所以不显其敬。为中庸之极功也。是以孔子曰君子修己以敬。修己以安百姓。程子曰此体信达顺之道。聪明睿智。皆由是出。以此事天飨帝。于乎盛哉。士之希贤。贤之希圣。气质有高下。工夫有浅深。而其要专在于敬。由是收心养性。以立其基本。由是致知进德。以成其事业。存体应用。自近及远。而其为敬之方。则不越乎所谓主一无适。整齐严肃。其心收敛。常惺惺法者耳。以是而从事焉。乾惕之虑。不弛于造次。警省之工。罔间于隐显。浸渐融贯而不局于近少。平易谨悫而勿坠于流徇。至于积累之多。践历之久。则日用之间。天理昭著。终入于真实无妄之域矣。抑又闻之。周夫子图说曰中正仁义。盖以五行所生之序。则当曰正中仁义。而中先于正者何也。以其先生阳也。人得天地生物之心以为心。则仁是
止轩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11H 页
本体而包四德。然究其源则智而根于心者敬。故以主宰知觉之所自出而中最先焉。正居其次。朱子论知觉而曰理与气合。便能知觉。所谓能者。非主宰乎。四德动静。实由主宰之妙。而仁是全德。故朱子曰敬则仁在其中矣。岂不信然矣乎。我曾王考百弗庵先生平生用工。在于敬字上。无须臾毫忽之间。当日所刻揭而常目者。尚今宛在壁上。眇余后孙。不能深体遗志。亲贴用工。乃今妄尔为说者。丛杂谬戾。又恐重得罪于先生也。
或曰心者理气之合。而出入无时。操存舍亡。所谓敬者。是常惺惺法。即持守之异名。子乃谓本有之主宰何也。曰气质所禀。有清浊粹驳之异。清而粹者其理全。故主宰卓然而贯动静焉。浊而驳者气拘物蔽。而主宰或失其守。然本体未尝亡。故欲其克己复礼而为常惺惺法。非本无敬之理。而中间插入工夫而然也。夫主宰存然后方能知之明而守之固也。或曰心者五气之秀。而今以主宰知觉。谓出于中正而属于水火何也。曰五行备而万化出。然其属于乾坤之位
止轩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11L 页
者火水也。故首出于阴阳变合之初。而胎旺于阴阳互根之位。动静之极而神变在于是。阖辟之会而机缄在于是。是以水旺火胎。居天开之子半。则静中动。乃万化之原。此自然之理也。天地变化。无非五行。而都是生物之心。然细求其变化之故。则岂非水火为其枢纽而然乎。其理赋于人则心具五个性。而语其全德则仁。然中正有动极静静极动之妙。而静中动。是仁智交接。为造化之机轴。故主宰知觉。根于是而神妙不测。是以天之日月。即水火之精而丽于天。则五气以其运而周焉。人之主宰知觉。即中正之禀而主乎身。则五德以其妙而著焉。盖五行虽不可太析开为说。而苟求其妙。岂不信然矣乎。或曰敬是坤道。而今谓属乾何也。曰乾道固有主宰。然健而纯乎理。故以诚言。坤道顺承天。故言敬。而以大终则诚也。诚则主宰特无迹耳。岂曰无主宰之理乎。或曰子言阳包乎阴而中先于正。则其曰贞固足以干事何也。曰程子曰维天之命。于穆不已者贞也。朱子曰阳气方流行。包了全体。阴便在里。天人一理也。又何疑于中
止轩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12H 页
正之妙乎。或曰先儒言主敬之工者备矣。何不熟玩而深体之。以尽存省之实。而乃区区于无形无影之源头乎。无乃近于索隐之科欤。曰朱子玉山讲义及程林隐心统性情图。释五行五常之理。故究其故而有是说。以明周子中正仁义之的训。然僭妄则甚矣。顾才质凡下。未能反躬致力于存省之事。则诚服其罪矣。自今加意。或有万一之补。则是子之赐也。言既讫。遂录其问答以自省。
心性
余尝读书而于心性对言处。不能无疑。盖博考而深思者屡年矣。商书上帝降衷注曰。人之禀命而得仁义礼智信之理。与心俱生。所谓性也。孟子论四端处。性情皆言心。朱子答人心性之问曰难说。以天命之性言之。天是心命是性。不可无分别。又不可太开成两端。但默识其主宰之意可也。退溪先生答金而精书曰性非心不能以自动。心非性无因以为动。朱子云动处是心。动底是性。所谓动底者。即心之所以动之故也。非外心而别有性之动也。又答理发性气发
止轩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12L 页
心之问曰理发气发。自心中之分理气者为言。举一心字而理气二字兼包在这里。与来喻心对性为言者。自不同也。夫心具此理而能动静。故性情之名立焉。能发者心之灵也。所发者性情之理也。然心之为物。神妙不测。出入无定。此君子所以常存敬畏。而不敢有暂离毫差者也。心为宰则四端七情。无非善也。心不宰则七为气蔽。四为气掩。遂失其正而流于恶矣。虽以气质之清浊粹驳。而有圣贤凡众之殊。然性一也。而人皆有是心。故程子曰学而知之则气无清浊。皆可至于善而复性之本。夫虽至愚者。性之本体未尝亡。往往发见于事物之间。因其端而扩充之。则如火之燃泉之达。而致戒惧存养之工。加省察检防之道。则终可以立大本而行达道矣。苟能先立其志。以道自期。存此心于端庄静一之中。穷此理于学问思辨之际。动静互资而无时不致其功。表里交修而无地不用其力。接续而无间断时节。积累而到纯熟境界。则所以禀命于天者。真有以复其本然矣。
仁敬
止轩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13H 页
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惟人得其秀而最灵。五性具焉。而实得天地生物之心。故语其心之德则只是仁而已矣。程子曰心如谷种。生之性乃是仁也。盖必有生之性。而义礼智信亦从而具焉。体无所不涵。用无所不周。而所以维持防范。无失其本心。则不越乎程子所谓整齐严肃。谢氏所谓常惺惺法者耳。孔子尝以主敬行恕答为仁之问。则为仁之方。不外乎敬之一言。而其示人也切矣。盖心主乎身而无动静语默之间。故君子之于敬。亦无动静语默之或间焉。未发而敬主乎存养之际。已发而敬行于省察之间。方其存也。思虑未萌。而知觉不昧。及其察也。事物纷纠而品节不差。寂感周流。无一息之不仁。而心之所以活者敬也。惟用力于非著意非不著意之间。齐庄整肃而勿过于矜持。优游涵泳而无坠于怠慢。则力久功至。庶可以不违乎仁。而全其心之德矣。
四端七情
人有是心而具于心者性也。性之发而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情也。喜怒哀惧爱恶欲亦情也。同
止轩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13L 页
是情也。则何以有理发气随气发理乘之分言也。理气虽不相离。而亦不相杂。理公而气私。理无不善而气或不善。故先儒剔发而独言理。以明上帝降衷之理。而惟其公私之异。兆于始萌。宗孽之分。系于初动。审其几而谨其始。识其端而充其善。岂非初学最紧要之诀乎。所以圣门教人。多在于发端处。孟子四端之训。朱子理发气发之论。皆此意也。或疑其分析之太甚。而遂以发字专属于气。然仁义礼智之端。岂不可谓理之发乎。盖理气之合为心。故统言之则未发者为大本。已发者为大用。而四端在七情之中。析言之则四端发于理而其所资而发者气也。然所主则在乎理。七情发于气而其所乘而行者理也。然所主则在乎气。安得浑而杂之也。然气之随理者。即七情之气也。理之乘气者。即四端之理也。妙合浑融。未或暂离。随其所感。互相资乘。则初非齐头并出。又非各占一边。但于其中有主理主气之分焉。是以先儒有浑沦说处。有分开说处。浑沦处作浑沦看。分开处作分开看。岂非绝渗漏而无病败者耶。孟子性善之训。
止轩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14H 页
固有功于万世。而其表出四端。使之扩而充之者。尤有益于学者。可不笃信而深念也哉。湖门辨析极其精详。而发明陶山之遗诀。实为学问之指南。玩读之馀。略记一语以自省云。
身心说
夫人之有是身。内而有心则虚灵知觉。为一身之主。而天赋之理具焉。外而有耳目口体。则视听言动。为一心之用。而天叙之典行焉。是虽有内外本末之分。而体用一原。显微无间。其外而末者。即亦此心之著显处也。心譬则君也。耳目口体。譬则臣也。君令臣从则纲举而目张。领絜而裔随。安往而非其理也。惟其外物之感其中也。君不能出令而未免流徇。臣不能行职而寝以放纵。遂至于纲沦法斁而与禽兽同归矣。又或虑夫物欲之牵引而屏弃外事。徒务清净。则流于释氏之空寂矣。夫人之于声色臭味。固其所有。而不可无者。但于其间。有正邪之分。苟能明是理行是职。则邪闲而诚存。气和而体舒。其要专在于正心而已。然心之为物。神妙不测。出入无定。若不反求吾身。制外养中。为操存修省
止轩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14L 页
之要。而悬探理原。径求道妙。则杳茫迷向。挠荡难安。卒无以为存体应用之地矣。盍观夫圣门复礼之目乎。外物接于视听而公私之几别焉。中情著于言动而真妄之形判焉。于是乎辨析精而取舍审。好恶实而操执固。黾勉于礼法之严。培植于彝伦之常。至平易处。知其有要妙。至浅近处。见其有深远。战兢祇慎而无间断时节。渐渍涵濡而到纯熟境界。则此心全体。卓然有主。静而涵万理。动而应万化。向所谓一原无间之妙。源源呈露于日用之间矣。夫人为万物之灵。而身得天地之正气。心具天地之正理。故心主于身而与天地参。然天无私而人有欲。苟非生知安行之资。必藉学问之功。以复其初。然后大者先立而小者不能夺。视听言动一出于正。而其气浩然。其理灿然。左准绳右规矩。声为律而身为度矣。是乃所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者欤。
无极太极说
太极者。是天理之异名。盖举其极而无以加之之谓。则就其上更设一圈。而曰无极而太极者。
止轩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15H 页
非太极之外。复有所谓无极也。不过是即阴阳而指本体。即下圈而挑上面耳。夫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而理未尝悬空独立。才有是理。便有是气。方其静极而动也。乘阴气而为生阳之本。方其动极而静也。乘阳气而为生阴之本。故孔子曰易有太极。盖以理气有则俱有。不杂不离。而太极一圈。其意已足。周子犹虑夫众人不察太极之本无极。而遂疑其同于一物。故挑出一圈。加于其上。实所以象出太极之真面耳。太乎云者。有极之理。故无不具焉。而天地万品。无物不有。无时不然也。无乎云者。无极之形。故无有穷焉。而天下万世。无时可限。无处可尽也。至无而至有。至隐而至著。以是而曰无极太极。亶其然乎。自人之参为三才而言。则人之始生得于天也。既生此人则天又在人矣。圣人全其天。故无适而非太极之妙。则所谓性之者也。贤人以下亦同得于天。而气质或殊。苟能存心致知。敬义夹持。而不厌不已。无欲而静。则所谓反之者也。或疑人事之不能皆同于天。然人性之健顺。天道之阴阳也。人性之五常。天道之五行也。
止轩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15L 页
人心之存省。天运之循环也。至如周子之言主静者。盖动静势均而静字势重。天运之始于贞终于贞。理之本然也。圣人不动而变无为而成。亦天之道也。惟众人常失于动。故必主敬而涵养专一。然后动亦静静亦静。而其静也复其本然矣。是以圣人主静以立极。而朱子曰此乃圣人修道之谓教处。所以贤希圣士希贤者。其在是欤。
太极圈中小圈说
或曰太极圈既挑出上面为一圈。则下圈专为阴阳可也。何以更置小圈于内也。抑阴阳内别有太极之位耶。曰太极无形而为主宰。虽专作阴阳圈而谓太极在是可也。谓五行气化形化。由是可也。然而周子欲详示而为五圈。五圈之意。实具于太极一圈。今就此圈而以阴阳言之。则动静互根。循环不穷。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故以其循环而为圆。以其动静而为对。以其阳中阴阴中阳而为三才之象焉。其主宰而发挥之者太极。而太极无形。故置无形者之本体于中。盖欲人因此而悟其上圈之为下圈根柢耳。非
止轩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16H 页
中小圈之外。别有可以为上圈者也。自知者而见之则不必待上圈而悟太极之体于此圈之中矣。不必待下三圈而悟太极之用于此圈之中矣。夫太极之于气。不相杂而不相离。大无外而小无内。岂可以其有中小圈而遂疑其为内为外乎。周子之为是图也。以有形而象无形。以可见而状不可见。发前贤不言之旨。接千载不传之绪。其有功于斯文。不亦大乎。今就是圈而观。则粉墨是阴阳之象。纸本是太极之象。粉墨之与纸本。不杂而亦不离。以是而解一而二二而一之妙。不害其自为一说耶。览者观其象而悟其妙。玩其辞而达其意。则庶乎可以得之于言语之外矣。
三图不同辨
或曰太极图从上始。先天图从中起。大易图从下生。其故何也。曰理一也。所言似不同。而其理未尝不相值也。周子阐理气之头脑。发造化之本源。而示上天命物之道。故始于上而究于下。伏羲以图书而画卦爻。则气是自下而上。两仪上生四象。四象上生八卦。以至重卦皆然。而太
止轩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16L 页
极实为根柢。故始于下而极于上。邵子以先天之学而发机缄之妙。自天地而言造化则万象具于中五之位。自人而言德行则万事出于中心之宰。第观圆图则三十二阳三十二阴是两仪。而中间白处是太极也。岂不是从中起者乎。大抵三图。同是一理。观其辞而玩其妙。未尝不相发而互通。朱子语太极而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而实造化之枢纽。品汇之根柢。此一言尽之矣。
心学图敬不圈解
程林隐心学图。或疑心为圈而敬不为圈。余尝思之。朱子曰敬只是自心自省。当体便是。又曰敬是心常惺惺便是。不可将敬来别做一事。盖心为身之主宰。敬为心之主宰。而只是一个主宰。此心自作主宰。便是敬。敬即心之贞。退陶先生之为圣学十图也。夙夜箴主时分包地头。而置敬圈于中。以其箴末结以乾惕之意也。敬斋箴主地头包时分。而置心圈于中。以其箴末结以灵台之语也。持敬之工。无所间断。则心之德全矣。养心之工无小差谬。则敬之工至矣。两圈
止轩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17H 页
工夫。只是一串物事。而敬之主宰。即心之主宰也。今是图心圈中书一身主宰。则敬固自在其中矣。特以学者用工而言。故其下面左右所书遏欲存理工夫功效许多条目。只是自心自省常惺惺者。而书敬一心主宰五字于诸条目之内。是盖表出此心所以为主宰之故。而其为工夫之准极。至深切矣。心固当圈。敬亦当圈。而若于一图之中。并立叠圈。则是各立名目。未见其可也。此是心学之图。而以心为圈则敬何必别圈乎。
夙夜箴敬斋箴中圈解
夙夜箴敬斋箴中圈。一以敬一以心何欤。一则以乾惕为结语。一则以灵台为结语。此中圈之所以异也。而结语之不同。又有其故。夙夜箴说日用常行之职。而动静循环。欲其照管。故专言操心。而心之存。由敬之直也。敬斋箴说人事当然之则。而工程路脉。恐或差失。故专言持敬。而敬之立。乃心之贞也。是以主心言者。以敬为圈。然后敬为一心之主。而所以宰万化者可见矣。主敬言者。以心为圈。然后心为一身之主。而所
止轩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17L 页
以该万化者可见矣。夫以尧舜之圣。而赞其德者。尚且曰钦曰恭。则虽未尝用力。亦未尝不用其力者。盖以主宰而言也。况大贤以下。能不慄慄危惧而加持守保养之工乎。斯理也流行古今而无时不然。亘塞天地而无物不有。故夙夜箴以时分言。敬斋箴以地头言。各就其重处而异其分耳。地头上有时分。时分上有地头。必以二者互看而并进。然后为作圣之要矣。且先儒之言曰夙夜箴排列时分。容有间隙。敬斋箴以动静表里言。则时处兼举。而无暂放毫差。其用工缜密。无如此云。岂非的确之论乎。盖以身言而心为主则敬在中而参三才矣。以心言而敬为主则心即活而致中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