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x 页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序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50H 页
僬侥担子序
朱夫子言力少任重。而曰强僬侥以千斤之重。此训最善名状。僬侥短人力残者也。担以千斤。而可能负而起起而走乎。象龙以昏陋庸录。初无知识力量之近似于古人。而中年以来。入而处家。出而应世。自以为事系己分。无不可为者。遂以绵力薄材。随遇随应。自家门而乡邑。苦心血诚。固无不用极。而力量有所不及。时势每与心违。竟致有始而无终。有名而无实。此非僬侥之败绩于千斤者耶。所以撮其平生所应之最切者。以为一册。名之曰僬侥担子。非但示己业之无成也。其所经略。初非出位过分。而合于日用庸行也。若使内而子侄辈。外而同志者。述其未成之志。广其刱始之功。硬著脊梁。如古人所谓担百二十斤担子相似。则此不但为象龙之幸也。亦不能无补于处家处世之道矣。
小学赘疑序
古人之学。必本于躬行。末学之弊。每失于口耳。此诸先辈之所申申为戒。而以愚之无所知无所能。犹偏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50L 页
于口耳之习。推究平生所做。徒骛于谈说性理。全阙乎日用常行。此固区区寻常自反而愧于心者矣。中间纂集在迩录。置之座右。以替小学之工。而其后所著书若四子辨疑,性理管窥,启蒙劄疑,经书八图等篇。是皆口耳之所由得。而亦非躬行实践上做出来者也。年迫桑榆。忧叹益切。乙巳春。得李进庵增解小学。见其博采广摭。逐章注解。而于东方先贤说尤详。常置案上。沈潜反覆。大有观省感发之益。至于朋友讲说。子侄教导。辄据此而以为證。于是而内而身心。外而讨论。似不归于口耳而有近于本分也。晚得此册。岂非大幸也哉。就其中得于心者与疑于心者。随手劄录。集成一册。名之曰小学赘疑。盖以进庵增注之外。复有此录。为无用之赘说也。犹包羞忘僭。以为成篇者。欲与中间所著诸篇。为轮翼之备。先以救己学之偏。又要夫童蒙之求我者。
经书八图序
天之命于人而人之禀于天者。只是道也。道无形状。又无兆眹。将何所捉摸据依。有以尽其道全其天而无愧于人之名也。天不能谆谆诱人。示之以河洛图书。而圣人则其法象。圣不能家喻户说。明之以文辞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51H 页
学术。而后圣继乎前圣。于是而道之微者显虚者实。此先儒所谓文者贯道之器也。凡人之志于道者。不以文而将何由哉。大易是羲文周孔因河洛阐卦爻之文。而吉凶消长进退存亡之道明矣。书传是尧舜三代以心法行治道之文。而曰心曰性曰德曰敬。修己治人之道备矣。诗经出于周之时。而其文或采取里巷歌谣。或出于当时贤圣人所自作。而风雅正变劝惩黜陟之道著矣。至于礼记一部。是汉儒纂集之文。而其旨之简约深远。虽未若诗书易三经。然其言治道则皆三代之政也。其言天德则皆三代之学也。其言礼之千头万绪。又皆本于周礼。而三代小学之支流馀裔。则其与诗书易三者。合而谓之四经者。是固不易之定论也。于是而天人合一之妙。帝王熙皞之治。性情之得失。天理之节文。赫赫乎昭昭乎。道之体用发明而无馀蕴矣。继而孔夫子赞周易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阐君子明德新民之道。而曾子述之。大学是也。明为仁之学以德之政。而门人记之。论语是也。著性命之原中和之理而子思述之。中庸是已。至于孟夫子。惧吾道之湮塞。恶异端之横流。发仁义心性之奥而尊王黜霸辟邪反经。孟子七篇于是焉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51L 页
成。合学论庸为四书。道无二致而文以时异者。盖事有古今之异宜。言有详略之相发。然言其殊涂而同归。百虑而一致。则四经四书。一贯之道也。中庸之明道。即原于易道之精微。大学之入德。即本于书经之王道。鲁论之仁。即著于礼记之礼。孟子之反经辟邪遏欲存理。即诗之性情善恶感发惩创也。以此观之则四经四书。只是一个道也。易之大旨时也而中庸之诚无间断即时也。书之钦。即大学之敬也。诗之思无邪。即孟子之存遏也。礼之无不敬。即鲁论为仁之主乎敬也。就夫大旨详其归趣则入者之要领。亦不出乎敬之一字。敬又圣学之要也。以四经言则书之钦礼之无不敬。自是敬也。易之时。非敬不行。故六十四卦皆以乾惕惧厉。为无咎之要。诗之思无邪。其工也敬。故先儒以敬以直内。为闲邪存诚之本。此四经大旨。不出乎敬也。以四书言则大学自是敬也。论语之仁。由敬而得。故颜子之四勿。仲弓之敬恕。樊迟之恭敬。皆以敬而做仁。中庸之诚。非敬不立。故首末两章。申申以戒惧慎独。孟子之存遏。亦不外乎居敬。故存养省察。皆是主一无适之工。此又四书大旨之不出乎敬也。是一个敬字。通贯始终。言经传则八而四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52H 页
也。言工夫则四而一也。近世专意于四经者。或昧于四书。研熟于四书者。或遗乎四经。盖不知四经为四书之基址。四书为四经之注脚也。所以读者。或习于文章制度而不知义理之所寓。或详于性命仁义而不知时措之有宜。虽诵读不倦。老于典籍。而终未能融会贯通。真实得力。可不惧哉。不佞赋质卑陋。志气昏懦。于经于书。皆不足议为。而但幸从事于漆室立斋之门。乃知古今圣学不出四书。沈潜反覆。盖亦有年。始知四子之立言垂训。头端虽不一。而究其要归。贯乎大旨。皆归于敬。继而有意于四经。熟读玩索。而粗知易理之幽深。书训之正大。诗之可兴。礼之可立。亦不出于先儒表揭之大旨。而与四书相吻合。其揆一也。于是乎乃敢撮经书之大旨。排布为图。名之以经书八图。盖其成图义例。发明于每图之下。而至若八图之序次。先书于经者。盖以学者工夫。莫先于四书也。中庸性命深隐之理而加之八图之首者。盖欲学者。知有义理之本原而有所向望而几及。如近思录首太极图之义也。次以大学者。以初学入德之门也。次论语次孟子者。盖以已读大学。固当就论语而探操存涵养之本根。次就孟子而观体认扩充之发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52L 页
越也。次四经而诗为先者。盖以诗之感发兴起。为学者最先下手处也。次以书传者。诗理性情。书道政事。而性情既治。当就政事也。次以礼记者。盖以诗之思书之政。皆要立于礼而可见。当在于诗书之次也。至于大易则其象数之妙交变之理。有非初学之骤知。而当为学问之终条理。又与中庸一理相接。有末复合一之妙。始知古今典训虽多。而其要莫大乎经书八帙。天下之义理无穷。而其本尽该于八图所载。体之于身。兼内外该本末。而义精仁熟之功备矣。措之于事。体天德尽王道而中和位育之效著矣。诚如是也。是图之成。于学者下学上达之方。未必无万一之助云尔。
四子辨疑序
象龙生于僻巷。不知学问为何样工夫。四子为何样文字。而幸赖家君择师易教之恩。年二十负笈于漆室门下。始闻学问为为人之方。四子为为学之路。既又授以心经,近思录,朱书节要,陶山十图等篇。每眷眷以四子为本领。因使之纳拜于立斋丈席。丈席之训。亦与漆室若符。十年从事。不出于是书之外。则射者之跃如。固非钝根之所能从。而梓匠之规矩。可得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53H 页
其万一。玆敢记其问答之训。间亦窃附己意。又折衷以古今先辈之论。合而为篇。名曰四子辨疑。非敢誇耀己见。求多前人也。只图不忘先师教育之恩。而要与同志相讨论。以试夫见解之有异同于今日云尔。
启蒙劄疑序
朱夫子阐明易道之精微而名其书曰启蒙。盖以人之易蒙者易。而非此书无以启牖也。后之学者。若以象数谓非急务而不窥其广博微奥之妙。则是负启蒙之意也。若以象数谓可专攻而驰骛于术数玄冥之极则是泥启蒙之意也。甲戌春。得是书于漆室门下。兼以退陶先生所纂启蒙传疑。参互考订。用力积久。有略可见得者。有愈索愈疑者。随手劄录。自成一册。顾精神昏短。凡他谟训。尚难乎月无忘而资曰新。况易之为书。朱子所谓没身而无究测。退溪所谓愈索而愈无穷者乎。图常置案上。一以备遗忘。一以俟知者为更质之资云尔。
在迩录序
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夫道天理也。高远者天。隐微者理。而谓之在迩何也。谓那高远隐微者。只在日用人事之间也。所谓迩者身也家也。身者耳目口鼻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53L 页
四体之动止。衣服冠屦言语步趋之节是已。家者父母兄弟妻孥婢妾之伦。奉祭接宾诵读勤业之节是已。是皆物也而谓之道在此者。盖以有物必有则。而非道物不得为物也。尧舜之道。荡荡无能名。而不过曰孝悌而已。夫子之道。皓皓不可尚。而不外乎乡党一部。则可知道不远人。至迩者道也。凡人之志道而适道。行道而尽道者。必自迩而得。故程夫子有曰下学人事。便是上达天理。又曰自洒扫应对。上可到圣人。延平李先生曰此道理专在日用处熟。苟舍近而求远。是老氏之清净佛氏之虚无。而夫子所谓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者也。象龙窃念自孔孟程朱之后。吾道大明。异学迸绝。而惟是末学之弊。每在乎腾理口舌。全阙日用彝伦。此弊也自朱子时已有。故朱夫子与门人书曰今人后前无小学工夫。但见大学以格物为先。便只以思虑知识求之。亦无实地可据。至我先师立斋先生。又患此弊之愈久而愈甚。常曰近世百弗先生之学。特本于小学。急于躬行。可以救末学口耳之弊。梅山洪公亦曰岭南之学。吾知其大槩。而躬行务本之君子。莫如百弗庵。噫彼不务躬行而徒说性理者。是皆忽于迩也。故诸先生矫正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54H 页
之训。皆求乎迩也。如象龙之蠢蠢愚庸。于知于行。既无一事可企及。曰远曰迩。又何一分可办得。犹以平日所闻于师门者。参以迩来粗得于己心者。则辄从探索校考上驰去。取以为对人谈说之资。至于视听言动律身之切工。亲亲长长正家之急务。计其功十不掩其一二焉。是置性命于民生日用彝伦之外。而向所谓探索谈说者。竟不免遗内而务外。欺世而盗名。如此而欲免夫长无述老不死之贼。尚可得乎。每念及此。惶汗泚然。顾此病根。专由于不察迩也。苟使知远之近而自迩而求。则庶几可从而入。乃敢抄集古圣贤修身齐家之至训要道。分为上下二篇。取邹夫子道在迩之训。名之曰在迩录。常置案上。随得随录。观省而践行。使思索经义之工。有以相发而不偏。则庶几追补于既往而有益于将来。其功在迩。其效不亦远乎。朱夫子于小学题辞曰嗟嗟小子。敬受此书。愚亦欲家内子弟乡里蒙士之从吾游者。体此晚悟之端。而取为夙就之资云尔。
非晚录序
世间万事。皆以晚节为重。易称大其终。诗戒鲜有终。君子曰终。亦以是也。终即晚节也。余以蒲柳素质。生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54L 页
长穷乡。幸以父师之恩。固不可谓全无其初。而自三十以后。或夺于举业。或拘于疾病。追思初计。不免止半涂秀不实之患。则此心瞿瞿。当复如何。况今年满六十。而六十甲之终也。欲十分警省。百倍下工。以效伯玉六十之化。是固秉彝之尚未泯者。因记晚年所猷为。以为井及泉山覆篑之盟。而谓之非晚录。取古人桑榆非晚之语也。
族弟成甫(象莲)字序
冠而字之。所以责成人也。若之冠也。责名于余。余为之名象莲字曰成甫。盖取莲为花中君子。君子乃成德之名。而莲之德于若。又皆救病之当剂。若之容少偏。可以象莲之外直。若之心近狭。可以象莲之中通。象此德以矫其偏。则不患不为君子人。切望成甫立心如莲之芽。广业如莲之叶。收功如莲之实。使英华发外。如太华莲十丈花。则君子之称莲其若也。成甫之意。无愧乎心矣。
金敬叟(德钦)字序
乐山金上舍醮其子。而名曰德钦。字曰敬叟。谓余序其字。美哉其肇锡之意也。夫德心之得也。敬德之聚也。无德非人。不敬非德。故大学大人之学而首言明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55H 页
明德。冠礼成人之道而申言慎德成德。明德与慎德成德。都由于敬也。欲人之弃幼志而为成人者。舍是敬何以哉。惟敬叟敬之哉。谢上蔡常惺惺法。朱夫子惟畏为近之说。莫非做敬之方也。然若不先立志而日用动静之间。有毫釐之欠敬。则其将视敬如弁髦土梗。虽做敬。或近于许渤,陆棠。可不惧哉。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记
  
独岩斋记
古之党有庠术有序家有塾。特为学设也。工不居肆而业不精。则学无常所而可专其心致其功哉。顾此十室陋巷。从前无读书斋者。以居者贫读者少也。见今子侄辈可教者甚多。远近人请学者不少。遂与一二族。谋营数间屋子。期年而成。东夹曰辅仁斋。盖欲会友辅仁而仁属乎东。西夹曰精义斋。是要精研义理而义属乎西。合而名之曰独岩书堂。盖因独坐岩在前而取涑水公独乐园之义也。若使我同志之人。不卑栋宇之狭窄。而特念结搆底本意。不效主人之颓惰。而大拟真实头做去。求我之童蒙。谋始事于养正。做业之朋徒。辨轻重于本末。以毋负辅仁精义之名。而致有独得独乐之效。使无似有学半相观之益。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55L 页
则是堂之作也。始固为成人。而终有以成己也。是为之记。
凤舞亭记
达句治之北二十里而村者曰凤舞。中有独坐岩。其曰凤舞者。或曰山形如凤舞。或曰古有凤来舞。吾未知信然。其曰独坐岩者。古老相传丽祖避甄萱兵。踰破军岘而独坐于此故云尔。此村以十室残洞。处大路通衢。而以淳朴质直称于乡。无乃古有君子居之而遗风不泯也欤。岩之上有大槐数三株。耸出干云。岩之面平阔可坐十馀人。公岳在其后。琴湖面其前。形胜具焉。于是谋诸一洞。筑成五架。而东夹曰德教斋。西夹曰礼用斋。盖取诸鲁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之训。而兼洞规本末合而名之曰凤舞村讲堂。明一洞讲约之意。扁其外曰凤舞亭。兼士友文会之地。又种竹于岩之西。养梧于堂之南。拟凤凰之来栖。为坛于岩之上大树下。要与朋徒而习礼。辟瓦砾燔菑翳。得一盘石而名曰观稼坛。示与民同乐之意。上西峰得一平丘而名曰怀远台。寓超然独得之义。山之势不危不污。如君子用心不崖而亦不庸下。堂之基非深山非城市。如君子出处不绝俗而亦不同流。且以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56H 页
数尺突兀之地。而一境山川。矗矗然洋洋然回巧献奇。无不趋走管领于此。始知玆岩之胜。知者盖寡。而又可见山丘之异常者。未尝终晦于世也。噫凡民之居此村者。惟堂规是遵。致于变而皞皞。士林之登是堂者。惟真趣是乐。寓弦诵而洋洋。则将见一区林泉。做得三代遗风。而朝阳之凤。复见于今日矣。遂为之记。
司马所重修记
邑有司马所。奉青襟案者。所以敬慕先进。矜式后辈也。然则此案此所之重且尊。岂寻常州党庠塾之比哉。盖此刱建。在古庚寅之年。岁之相后。若此其未远也。而奈之何刱设事迹。由来规约。无一可徵。但岿然一屋。颓鞠于大路之傍。而莫重案录之藏弆。反不安乎。不佞自壬午春入格后。奉审家先与乡先进历代姓衔。怵惕敬慕之心。油然而生。此秉彝也。乙酉春。斋西北两隅。朽伤坠落。奉案壁藏。坏颓渗漏。颠覆在即。若不及此蒐辑。不但古迹之渐成杞宋。将致案录之无所妥安。此固一乡之所共忧。不佞方在其任。不可坐视其颠覆。遂不自揆。敢始重修之役。而倡议协论。容轩李丈文焕之力也。给民丁而运材瓦。差色吏蕫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56L 页
土木。我侯赵公钟淳之泽也。工讫赵侯书斋号揭之于楣。于是乎堂宇轮奂。门户生辉。宛然若复为之毓英气而动真源也。始知乡邑重所之或废或兴。固有待时。而若其嗣辑之责。留待后之君子云尔。
表忠坛重修记
达句北二十里。有表忠院。院前有坛。即壮节申先生致命之所也。噫先生之精忠卓节。千载如一日。而前人之述备矣。惟是岿然一坛。岁月滋久。风磨雨洗。石颓而夷。草鞠而没。为行路之咨嗟叹息者久矣。岁己卯春二月。先生之二十八世孙义直。以本州镇将。来谒祠庙。彷徨怵惕。思所以新之。出丁蕫役。仍旧增筑。方数十步。高十许尺。为层者三。因斲石为碑。铭曰高丽壮节申公殉节之址。既又书表忠书院四字。揭之中门。院宇坛壝。焕然如新。于是道路观者。皆曰伟哉。镇将之志。夫扬祖烈孝也。阐大义忠也。斯人也将大有为于世。余闻是说而语之曰不然。距高丽九百馀年。而此坛复岿然者。非镇将也。乃壮节公也。壮节公忠精烈气。弥纶于天地。昭明乎万古。政所谓不随死而亡。不待生而存者也。在身而铁像起舞。在墓而瑞气时现。在墟而此坛重圆。在孙而生此令公。皆壮节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57H 页
公也。余观王山不崩。智水长流。虽千百世之久。又岂无如公者出而为是祖之孙哉。
伴云斋记
族人禹瞻甫。隐居于公山深处。自号曰伴云。伴云之意。奚取焉。出而需世。若岁大旱。望如云欤。处而守身。不义富贵。视如云欤。心欲清净。如太白僧之浮云无是非欤。身要閒适。如韩文公之送老白云边欤。曰否否。非其才也。敢拟需世云乎。无所乐矣。敢说富贵云乎。非吾道也。奚取无是非耶。但取昌黎诗。是吾平生志。余乃欣然而答曰子之志。真吾师也。师之在我。伴之在子。子伴云我伴子。愿成三伴。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跋
  
罗默轩文集跋
默轩罗先生。学问行谊。固一乡后辈之所共尊慕。而在象龙有异于人者。盖以公与吾先祖台岩公。同门而为道义交。且公之来孙圣益圣浩。与象龙两世为戚。三世邻居。从而闻先生之实德。详尽而无馀蕴矣。惜乎。以公天质之卓越。早从郑寒冈,徐乐斋两先生之门。必有著述篇帙。赫然为后进诵读之资。而既经兵燹。子姓又寝微。无由收拾文献。殆杞宋焉。惟是通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57L 页
讲录一卷。见先生学问之该博。近体诗数篇。见先生志槩之洒落。累不赴于 召命。介石之操可想。得奖诩于师门。道义之高可推。凶朴诬贤。陈疏力辨。是千万可往之勇也。默轩揭户。隐约公山。是明哲保身之知也。是其残篇断简。只为泰山毫芒。而因略致详。实有片脔而知全鼎者矣。如象龙何敢有一言于其间。而惟二丈之请。特以其谊。则是岂得以终辞者耶。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箴
  
屋漏箴
为学之方。敬贯终始。居敬之要。慎独是已。何以曰独。人所不知。人所不知。放肆随之。生死之关。其几在玆。肆昔圣训。于斯眷眷。曾戒自欺。思警莫见。(已发。)礼无不敬。诗相在室。(兼未发。)毋细而惰。毋隐而忽。(事理。)见色如炙。闻琴知杀。幽居天听。暗室神目。(兼事理。)意诚自慊。掩恶见肝。(已发。)敬在不动。信及不言。(兼未发。)曰善曰恶。曰省曰存。皆几于独。诚中形外。(兼动静。)肆昔先觉。于独功最。秉烛达朝。叔子大节。露香告天。阅道单诀。杨知暮金。籧礼夜阙。(已发。)温公平生。吕氏六月。安窝每朝。敬斋暇日。(兼动静。)自静暨动。一毫无疚。然后我心。不愧屋漏。顾余无似。蠢然一物。独与非独。皆不足说。犹顾其心。十八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58H 页
为人。出门接物。收拾心身。衣冠复正。步趋稍伦。语默动止。欲刬甲鳞。及至独居。旧染如新。思虑胶扰。天飞渊沦。仪容放倒。任意欠伸。瞿然回顾。先愧心天。此而不已。禽兽同然。题箴揭玆。与尔永矢。毋然自欺。屋漏在彼。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铭
  
辅仁斋铭
仁是己德。辅之惟何。人莫非己。理本无他。推己及人。一体贯通。取人为善。善与人同。为之由己。益之在友。公私之辨。克复之诱。礼云乐云。切如瑳如。切切偲偲。同我广居。
精义斋铭
在物为理。处物为义。义不在外。处自内出。天地之大。丝毫之微。何物何事。非义之归。事欲制宜。须先择精。文要尽博。善要克明。原于存心。终于入神。真知自得。日新又新。
无求铭
汝何昧于理。外物多有求。汝何昧之甚。有求心长留。富贵自有天。贫穷汝莫忧。康宁亦有命。居处勿求安。功名在其人。余是一蠢然。文章亦外物。矧汝才不儇。经纶君子事。为之非不贤。此亦有时存。汝能度时便。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58L 页
六事皆外物。常汩我心天。今知皆非我。胡不一朝捐。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辞]
  
小学赘疑跋辞(次朱子题辞十节韵。)
小学之方。日用之常。用之何处。五伦三纲。(此一节。言小学之施。)
涵养八岁。该括万善。在迩在易。莫显莫见。(此一节。言小学之工。)
孩提有知。亲亲长长。教顺自然。学要自强。(此一节。言小学之教。)
下学做人。上达本天。天即理也。理在物焉。(此一节。言小学之本。)
三代之隆。如日无蔽。五季之衰。如蓰斯弃。(此一节。言小学道废。)
天开皇宋。辈出先师。周程培根。杨罗达支。(此一节。言小学道兴。)
至我考亭。私淑问对。继开微言。天地不悖。忧学遗本。编辑此书。提纲挈维。不差不逾。(此一节。言始述小学。)
蒙养圣功。于是为大。百行古今。六篇内外。其事虽述。其功则初。觉我后辈。此中裕馀。(此一节。言小学工夫功效。)
然犹此书。几乎废弛。程氏集说。既救颓靡。栗翁集注。又多取材。进庵增解。尤绝喧豗。(此一节。言小学几废而复振。)
嗟我为学。老而益坠。晚喜此书。庶见支裔。敢参鄙见。赘疑为书。非求多前。要贻家谟。(此一节。言纂赘疑训子侄。)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文
  
传家文(伯儿十年抱病。自昨冬少愈。故传家事。以减世务。)
在昔晦翁。七十传宗。传宗体重。宜待耋癃。惟此家事。事系劳役。年既耆艾。是何能力。观易后天。帝为震男。乾退西北。坤退西南。人事体天。年老听子。况是干蛊。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59H 页
子职在是。愧我所传。冷淡活计。先人弊庐。风雨难蔽。薄田数亩。衣食难继。然汝受此。勤力其中。治尔垣屋。务尔田功。毋取不取。毋为不为。惟勤惟俭。乃殖乃滋。以奉先祀。以养父母。以育妻子。以接宾友。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上梁文
  
独岩斋上梁文
党有庠术有序。仰古人设教之方。堂苟合室苟完。遂今日劝学之志。地增精彩。人得依归。眷玆凤村一区。实兼山水二美。公岳在其北。毓灵气于三圣桐薮之间。琴湖环其南。溯真源于九成柳溪之侧。左丹山右鲁隐。里名不偶然。后扉岭前独岩。地势爰得矣。正合幽人枕栖之所。允宜多士讲读之庐。以若胜区。可无儒宫一亩。不知几世。鞠为草泽荒墟。大是里闬欠章。久为行路指点。顾今亲戚后进。无容膝于做工。且惟远近朋徒。与周旋于何处。乃者询谋一洞。居然经始数楹。辟基址于山田。乃天悭地秘之名胜。办财材于邻里。是声应气求之佥同。傍两夹中一厅。彷佛敬义斋之制度。远四方近十室。可兼大小学之工夫。岂图漠漠野田。得见翼翼栋宇。凤栖台上。宛舞凤之来仪。燕巢岘前。见新燕之献贺。栽植梧竹。生一壑之辉光。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59L 页
开辟云烟。挹四时之风景。顾玆规规鸠孱之计。非为悠悠燕喜之资。文章大方。人谁争于僦屋。终日小慧。圣有戒于群居。博奕樗蒲。敢作无益而害有益。词华藻绘。又非为己而乃为人。棐几明窗。吾儒之家计自在。佳山丽水。古人之风咏是宜。一日茅栋成。敢拟武夷之仁智舍。四壁图书在。宁负周氏之学古斋。贸贸已甚之闾。得见衣冠济济。滔滔皆是之日。苟得弦诵洋洋。不亦乐乎。爰居爰处。迨及今矣。毋怠毋荒。玆举双虹。敢颂六伟。抛梁东。绝壁巉岩立半空。半载花颜春意静。探真客子倚中栊。抛梁西。门前大路无端倪。来人去客无时已。谁作指南使不迷。抛梁南。一轮明月印花潭。安将泼泼源头水。灌我方塘半亩涵。抛梁北。千仞王峰立崱屴。门对翠微曛日色。正如星宿拱天极。抛梁上。俯仰中间列万象。最是暖风晴日下。鸢鱼至理卷中赏。抛梁下。帘外青山山外野。心到倦时游泳好。出观畎亩老农稼。伏愿上梁之后。神呵不祥。地孕其秀。将见鼓箧之士。致一舍之不能容。大加丽泽之功。实三益之所由得。地得斋而显晦。斋由人而卑高。右文自今。左海终古。
凤舞亭上梁文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60H 页
谋得龟筮之从。筑道傍而无三年不成之患。地兼山野之胜。处岩穴而遂一区粗足之休。非有我之燕私。乃成物之鸿猷。眷玆凤舞村里。嵂彼独坐岩颠。不但景致之俱全。有足栖息。抑亦名迹之传袭。非比寻常。背公岳而面琴湖。允合仁智之乐。左柳溪而右鹭榭。又邻君子之乡。黔里朝烟扉岭宿雾。供朝暮之幽閒。花潭钓竹薮野农歌。备四时之逸趣。岩何称夫独坐。事有由于前朝。想方国步之艰难。无怪此岩之休憩。千载之陈迹宛尔。是岂野人之谬传。百尺之槐林蔚然。宜为州士之寓慕。村名凤舞。亦何故焉。世證山形。不可信也。北望三圣庵桐华寺。或者待三圣而栖碧桐。南有九成里丹山村。无乃仪九成而翔丹洞。以若遗迹之高显。兼彼真胜之绝奇。夫何埋没千年。空作荒废一壑。恨古居人鲜少。知其美者几希。幸今洞运将回。喜此地之有待。数间精舍。豫占天作之基。一洞佥谋。咸颂地运之合。捐粪壤燔菑翳。地增窈窕之辉。役土木办瓦材。人多声气之应。居然成五架栋宇。卓乎管一州江山。两夹以斋名。一堂以亭号。斋者齐也。可以齐洞风之不均。亭者停之。可以停朋徒之共学。上绍白鹿规蓝田约。千载之美俗可追。且仿经义斋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60L 页
颜乐亭。一方之儒风可述。卉木野田之胜。既兼古楼之观稼散花。风月寺路之通。不羡昔人之五友十爱。岂止游观之美。实是塾庠之谋。得公物之溪山。立公道之台榭。谁争子所。讲是约者皆主人。乐与人同。得其趣者是吾党。布置美而广。实有光于前人。模楷大且长。庶有启于后辈。工告落而三苟得。爰举双虹。屋得就而百志成。庸赞六伟。词曰抛梁东。岩上双槐百尺崇。最是夜深人静后。一窗疏影月明中。抛梁西。琴江一带拥幽栖。镜湖长在知章乏。数曲峨洋孰我携。抛梁南。无边野色碧如蓝。耕民馌妇何奔走。几许能知稼穑甘。抛梁北。八公山色入窗碧。遣怀时对碧峰巅。九仞前功坐可得。抛梁上。云影天光俱入望。这里无违在迩室。此心何事愧于仰。抛梁下。大路横连十里野。却恨岩栖肥遁迹。虚名空使行人惹。伏愿上梁之后。天启人谋。神护地异。奠基址于千载。广儒术于四方。礼习三益之朋徒。仁著十室之忠信。将开芝兰之室。乃成盘石之基。
乡射堂重修上梁文
一乡风宪之堂。关系之不轻而重。百世典守之地。轮奂之敢缓而迟。仍旧贯于数间。发新休于百里。恭惟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61H 页
我东留乡之设。实仿古昔邮部之规。职在佐治。岂比唐县丞之贰令而无事。任兼司户。尽是汉功曹之掌县而效劳。风化一境之所由。宪章四民之所主。矧玆达句乡约。又异列邑乡厅。管九邑之政纲。应三营之公务。先父老刱建之义。不啻尊严。后生辈一遵之诚。匪敢懈慢。岁月滋久。难免滕阁之腐栋折榱。州民共嗟。盍修岘亭之回廊后庑。际岁功之大有。得龟蓍之合从。梅阁春风嘘。说使民而民逸。射序良鹰下。公奉任而任胜。工匠招专攻。监蕫借儒望。一堂积成之愿。三苟不日而成。东室西房。合四乡之爰处。上栋下宇。增一城之光辉。最好最顶高山。新掬新川活水。东圣殿西客舍。圣可学忠可移。左宣化右乐民。政可观治可赞。署司之节。述有前人。落成之功。民曰太守。勖哉从事乎斯堂者。宜乎自处以古贤哉。德与栋而俱隆。业入室而同广。双虹爰举。六伟载陈。抛梁东。宣堂澄阁何玲珑。此厅便若向阳木。先得仁风化育功。抛梁西。达城何事此名题。若将达可使从政。遗惠应须达庶黎。抛梁南。琵瑟山高翠滴岚。更愿鹤琴声对瑟。使民长颂蟹筐蚕。抛梁北。一带琴湖深不测。若变此江去作雨。一州可使乐其乐。抛梁上。太阳亭午逃魑魍。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61L 页
为官耳目当如此。宁使一堂有比党。抛梁下。门前大路通官衙。进之以礼退由义。须效澹台至偃舍。伏愿上梁之后。地益毓灵。神复呵护。冰玉皎洁。吏民俱便。琳琅相仍。邑村咸仰。一府之庆。千古之休。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祭文
  
祭族叔喘翁文
呜呼。公之平日懿德纯行。岂童心浅见之所可窥测。而窃观仪容纯粹。动静安舒。廉洁为一身裘褐。忠信为日用节度。玉成于忧戚之中而增益于困穷之地。天资学问。至老益壮。则虽以小子之不肖。或有得于观感之际。永承至悔。以受渐染成就之益。而奈何一疾缠绕。竟不复起。使象龙更不得陪侍左右而承绪论乎。呜呼。客冬进诊之日。顾谓小子曰世之儒者。儒名而小人者多矣。吾欲汝为君子儒。惟此一训。今尚在耳。呜呼。仁荣善庆。固有天矣。公之厚德。宜食报于平生。而曾所经历。莫非拂乱。报施之舛。胡若是甚也。窃念公有子克家。有孙两枝。且季胤颇有成就之望。庶几述公之事追公之迹。而天之报公于后日者。其在于斯耶。一声长号。千古永辞。
祭漆室族兄文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62H 页
呜呼先生。百弗令侄。真知实践。百弗是述。至哉活孝。百弗前烈。先生是遵。始终如一。大哉居敬。百弗馀诀。先生是传。表里洞澈。所以于凡。讲究格物。存养省察。辉光笃实。以至百行。精粗本末。何者不是。百弗涂辙。非我敢私。观者皆曰。呜呼先生。天赋卓截。早脱场屋。抱经岩穴。馀事文章。闇修漆室。内贤父兄。薰陶美质。外贤师友。造诣荦越。台祖之门。猗欤遗跋。陆窝之庭。诗礼蚃肸。湖老门户。孰传衣钵。愚山晚契。道义劘刮。和顺中积。英华外发。原思非病。黔娄何怛。笃志纯工。病不能夺。贞操介节。缁不能涅。刚金百鍊。精光不灭。姜桂至死。气味愈辣。嗟公之德。报施此蹶。仁寿无徵。六旬遽折。平生忧戚。心劳行拂。风俗不古。㫌招竟阙。士林之憾。实有嗟咄。呜呼小子。早从抠袺。庶获坐春。非敢立雪。谬蒙眷育。左提右挈。授以心经。服膺勿失。言念其德。铭心铭骨。欲报其恩。可以擢发。周旋侍右。今几时日。岂图今日。涕泪自泄。警咳閟矣。何处复谒。一声长号。千古永别。荐薄情挚。辞短意切。
祭立斋先生文
斯文不丧。先生是作。神清霁月。质温良玉。渊源退陶。继述愚伏。德全所性。道凝实学。体用两尽。鸟翼车轮。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62L 页
表里洞澈。塑俨醪醇。丘园束帛。圣代优恩。年高德卲。兼斯三尊。一代陶化。百世可师。远近人士。负笈如流。高山景仰。时雨兴起。斯文丧欤。天不慭遗。士哭山梁。国失蓍龟。嘻余小子。恸之在私。弱冠门屏。累获坐春。缱眷之爱。诱掖之谆。孟夏之行。教诲深勤。启蒙之劄。曰俟后日。学论七情。曰兼理发。曾未数月。遽尔承实。已矣已矣。何处复谒。病不侍汤。丧违敦匠。闻昔贤者。三年坛场。小子辜负。涕自滂滂。一杯敬祭。寸心无疆。失声长号。冀赐洋洋。
祭姊兄金景执(锡义)
呜呼我公。展我知己。公入鄙门。时年十四。计以年数。少我二祀。以姊之故。谓公为兄。况公凡百。较我夙成。嗟我先君。视公令甥。爱若玉润。尊如延明。夤缘为好。胶㯃托情。片心相照。百年修盟。洛水清漪。乌岫峥嵘。兄来弟往。几许逢迎。四十馀年。谓同死生。孝友天性。周睦家法。接人以忠。处事以直。一生心事。寒水介石。虽曰不学。吾必谓学。天若有报。宜享百福。迹公平生。事事龌龊。早年孤露。一弟短促。叔氏无恙。且分南北。乐违春津。谊欠方鹤。金溪水冷。沙阜路窄。凡此遭罹。险巇叵量。天固难谌。理多失常。幸有二哥。可肯搆堂。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63H 页
呜呼我姊。先公违世。焚须馀怀。惟公是依。公又弃我。我谁为归。病不趋诊。丧不敦匠。事故虽掣。辜负无状。策我款段。泪向金陵。山川依旧。人事无徵。入公之门。警咳无凭。闻昔知己。死犹照烛。公于今日。应知我哭。此夜才过。九地沈沈。万古永诀。双泪如霖。薄奠一杯。赍诚以斟。
祭三从弟德峻(象义)
呜呼。君之于我。所同者多。而何此行之不我同也。以亲则高祖同。以生则年月同。气质则柔软濡忍同。心性则不欲伤人同。接人则善畏缩同。所同如是。所以一生相爱如兰之同。修宗约保宗物而同睦诸族之心。立洞规保洞物而同得洞人之颂。远近出入。朝夕晤语。无所不同。而奈何其寿之不我同也。呜呼。生既同矣。而其死不同者命也。命固不可强而同。而我亦衰且病矣。能几何其不同乎。呜呼。公歆我觞之心。必同于我奠公之心。而庶赐监顾也。
祭再从弟德元(象吉)
岁丁酉正月初八日。再从弟德元。没于江洞之本第。远近知旧之知德元与象龙者。不暇悲德元而先悲象龙曰。德元死而德容失手足与腹心矣。又丧亲兄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63L 页
弟及知己友也。象龙始疑其言之或过情实也。不过一两月。欲有所做事而傍无扶援而提引者。如断手足。欲有所量处而傍无开示而晓解者。如丧心性。我曾王考子若孙。非不繁且昌矣。而幸得与君为从祖兄弟。自龆龀至始衰。相恃不啻如亲兄弟。所以不知此身之孤苦矣。回顾同堂。更无以心相许。以理相揆。则此非亲兄之失亲弟者耶。我与君同就外傅。幼而称尔汝。长始称弟兄。桐华之路。病饥相救。仙庵之夜。畏虎相守。壬午之榜。直房相庆。死生同心。而宗族交朋更无切偲如君责善如君。则此非我之丧知己友者耶。于是而思日益深。悲日益切。渐觉朋友吊我之言。深知君我之间矣。呜呼。失手足丧腹心失亲弟丧知己。其情其哀。乌得不愈久愈新。而况以今初十日。为即远之期。则其警咳仪容。永作泉下人矣。生而在世者。忍为心于其归乎。呜呼。君之平生。皎洁之志。不坠家声。而宗族倚仗。乡党瞻仰。孰谓一卧不起。使后之人伥伥然如𥌒失相也欤。君之胄子。性颇勤悫。似不隳君之业而保君之家。且使我导君之子。不脱范围。长君之孙。各得成就。则此我所以自勉于后日。而君必有佑于冥漠之中矣。君其监我忡而歆我觞耶。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64H 页
祭族弟义兼(仁镇)
呜呼。君知我者也。虽是冥冥中。必知我之情。惟君听之。君有两亲皆老。诸子皆龀。有妻而为孀。有弟而无依。四者皆君之冤而我之恨也。若其心性之善。文艺之就。为宗党之望。而奄半涂而中折。是又君之恨而我之惜也。呜呼。君知我之不恶闻过。而往往有责善之言。君知我之多毁于人。而切切有救解之诚。君知我之有所作为。而恳恳有辅翼之力。呜呼今日。我过谁告。我心谁知。我文谁论。呜呼。此行无一非目不瞑者。而幸有三弟慰两亲之怀。三子为不食之报。则今日慰君之行。其在是耶。呜呼。君知我者也。必知我之情之挚而不以奠之薄而不歆也欤。
祭柳晦用▣▣文
呜呼。人生寿夭。夫孰非命。嗟公之命。尤不可评。顾雍亲老。向平债稽。第违罗隐。弦断祀妻。苟非命也。公岂至此。繄公平生。德业俱全。人称白眉。家艳青毡。使公中折。此非命耶。既云命矣。痛惜何加。惟我与公。莫逆胶㯃。一面许心。廿载一日。我攻一技。公曰先觉。炎风冻雪。与同苦乐。朝齑暮盐。共耐咀嚼。公勤菑畬。勉我并蓘。我中一解。谓公早晚。一往一来。愈久愈笃。人孰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64L 页
无友。孰有此若。永矢百年。相死相生。呜呼命矣。何事西行。白发号冤。气绝如线。诸孤擗踊。五内如燃。鸰号在原。闺泪彻泉。伊时惨景。白日无光。邻里废业。行旅彷徨。我哭公丧。宁不断肠。公有四子。馀庆可验。胡不克昌。燕谟无忝。向哭公庐。典刑如觌。篇帙满架。图书在壁。今归窀穸。音容冥漠。一杯薄奠。万重心曲。不昧者存。庶赐顾格。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哀辞
  
朴纬若(天经)哀辞
呜呼。迹纬若之为生兮。何始丰而终啬。虽其志之宽平兮。亦不屑于同合。语其才之超迈兮。盖倚马之无敌。何丰标之竦直兮。等抟风之秋鹘。既不坠其家声兮。有令誉于乡曲。噫升沉之亦有命兮。终不遇于翰墨。顾贫穷之亦有命兮。计安在乎仰事而俯育。辞文场之元帅。业忘归与繁弱。虽欲并寇恂之全材。奈横渠之早悦。是亦莫非定命兮。固尺枉而寻直。苟以是而登枢机兮。及成功则为一。远近之知纬若兮。孰不以是而祈祝。呜呼。逖矣千里之洪山兮。四顾无乎亲戚。秋云邈于北堂兮。既无路于告诀。惊噩梦于孤鸾兮。不得侍乎医药。彼骥骐之逸驾兮。羌中道而颠蹶。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65H 页
且梗楠之美材兮。遇飘风而摧折。呜呼纬若兮。君何为乎此行促。狐死而首丘兮。导素輀而向洛。人死而归土兮。闻将即乎幽宅。顾鹤发之号冤兮。已猿肠之断绝。想此时之光景。实无光于白日。嗟余之无状兮。其情焉倍于人十百。嗟无路于匍匐兮。今又违乎执绋。是虽由于心事之不相谋兮。敢冀英灵之阴烛。
李圣休(在廷)哀辞
容轩李公。性淳朴好文词。知名乡洛间。有子在廷字圣休。亦称家儿也。余尝上下父子之间。源源而憧憧焉。有疑而问。有事而议。知圣休父子者莫吾若也。圣休性宽厚沉重。顺乎亲宜乎家。文辞又夙就。足以守箕裘之业。余所期望。亦不浅浅。奈之何年未三十。倏焉而逝。李公方游泮宫。而千里承实。颠倒号哭。实令路人流涕。余以平素之谊。尚何以为心哉。闻其即远有期。以数行拙辞。略叙悲情。遂为之词曰。呜呼圣休。上有白发双亲。下有孀妇幼孤。以君天性之孝且仁兮。胡为乎奄中折而不少须。心溪之谷。山明水洁。学诗学礼。述父兄三昧旨诀。乐知旧百年情迹。呜呼。赋之甚厚而夺之何速。志之其远而命胡云促。
朴秀士(綧臣)哀辞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65L 页
朴秀士法家子也。其仪表温温如已琢之玉。听其言详慎精密。察其心慈良端洁。因以试诸方策。其见解之明。思索之密。足以为朴氏家云凤祥麟。此心欣喜。去而深切。而讣音卒至。呜呼其信然耶。其情惨其人惜。遂为之词曰。呜呼。君胡为乎此行。上有重堂曰发。下有青年孀一块肉。以君之孝且慈。忍而舍而何适。临终而托甘旨于妇与弟。孝哉至死而犹不泯。命矣夫。伯鱼颜渊受之之丧。是理之变欤。梗楠之木。未成材而遭风折。兰蕙之芳。方茁秀而逢霜陨。赋既厚而夺何速。业何长而命何短。呜呼。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遗事
  
先妣遗事
孺人姓辛氏。其先灵山人也。鼻祖讳镜。高丽平章事。十世而讳斯臧判书。以节行孝义立祠。又七世至讳础号文岩。高祖讳𤃡。曾祖讳斗明。祖讳景坦。考讳光俊。妣顺兴安氏錞女。以 英庙丁丑九月二十八日生孺人。聪颖夙成。才德兼备。幼被母夫人教导有方。长而擩染于孝友家庭。以养成德器。性勤于女工。且惯习于小学列女传等书。一闻辄解。往往作文句。年二十三。归于先君。事舅姑一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66H 页
从小学谟训。在亲庭时。婢属甚多。未尝汲水执爨。而于归三日。即提瓮出汲。汲水不惯。衣裳尽湿。舅姑禁止之。孺人引古事以答曰家贫无婢。此是常职。居月馀。舅姑忧债。即绩布以偿之。邻里惊叹。每日必鸡鸣而起。无或违时。舅姑戏之曰吾家人鸡。舅姑性峻善呵责。孺人一意承顺。不作于色。常训子女曰事亲惟色最难。过惧则似愠。过平则似笑。毋愠毋笑之间。是持颜色第一方法。舅姑有二女。皆适贫家。无以全活。孺人每尽力生财。请资给以悦亲志。一则戆騃。孺人眷护甚至。分衣裳以与之。及其穷乏而来居也。待其夫妇愈敬愈厚。舅姑称之曰今世得如此妇。吾家其兴乎。舅有友数三员。来则辄留旬月。孺人极力营办。未尝以久留少懈。姑有三十年宿病。孺人昼夜勤业。鱼肉之供。未尝匮乏。治病方药。极力调制。有人指示单方蒺藜实三斗。孺人见峡居一女。辄与数斗谷以求之。家人讥其甚疏。孺人曰实心与之。此实将至。翌日果至。姑曰若非冢妇诚孝。吾岂以此病享稀年乎。先君少时有难医之疾。孺人晨夜祝天。及其勿药。人皆曰至诚感神。尝诵七去三从之说曰七去之中。易犯者妒。此吾终身所戒者也。三从之中。从夫为重。假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66L 页
使夫之行。有未尽善。不可遽以己志为是而违之。舅姑没后。有仲姑在。孺人奉若亲姑。有美味辄进之。家人曰家居稍间。何其如是。孺人曰亲姑不在。仲姑独在。岂不事之如亲姑乎。亲戚耆老。来辄进食而礼䫉极恭。耆老曰欲见夫人礼䫉而故请食物也。孺人语人甚逊。舅姑责之以过恭。孺人曰古人志欲卑言欲恭。亲戚中贫穷来托者。赒之甚厚。族妹之来依者。课女工教谚书。育养如己女。尝责不肖曰吾于古贤妇之行。无所施行。而但胎教一节。一从古训。人有潜馈食物者。受之而不食。姑有馔命藏之。器溢故小饮之。即悔其欺亲。遂反告以少尝。至于坐卧寝食。辄避不正。及生汝。孩提时颇有胎教之验。及长而汝之行事如此。胎教亦虚事。不肖始受学于金戚丈。次受学于喘翁族叔。孺人酒食馔面。相继以供。其后又受业于漆室先师。家有烧酒少许。方馈先师。孺人命分二。而分之则甚小请勿分。孺人切责之曰学喘翁时忘金师。学漆室时忘喘翁。若更学于他人。将忘漆室。是岂人情乎。不肖居家。无一善行。而每以夫妻嗃嗃违亲意。常责之曰古人以和妻子为顺父母之道。汝读古书而不知此耶。不肖赖此而免大悖。训子女最以言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67H 页
语为重。不肖若责子女婢仆以妖妄可杀等语。则便责之曰妖是妖气之妖。妄字与亡字音同。切非儒者口法。且可杀之罪。何许大罪。而便誊之于口。吾虽妇女。而责卑幼时。未尝加此等称也。不肖幼学于先君时。以驽钝逢笞则力救之。以懒游逢笞则劝加笞。教子女以女工。或小间优悠。辄加鞭扑曰女子适人者也。习于优悠而能事人乎。其后三女出嫁而归宁曰。母氏每云夫家处身最难云。今归夫家。倍安于母氏膝下。孺人笑曰是汝在家时以懒当笞之效也。天性笃于慈爱。于子若妇诸幼孙。施爱之道。无所不至。而至于言语之不顺。行事之害义。必深加呵责。不少宽贷。奉先之节。尤加诚敬。每于忌辰与俗节。豫备祭物。未尝有窘迫之患。每于忌日。必著明洁衣裳。达夜不寐曰。外祭官犹可寐也。主妇若寐则祭馔易失时也。晚年家产甚匮。不喜肉馔曰。忧债而供三牲。不如无债而供菽水。不肖营建祠堂。则辄喜而劝成。此非传所谓薄于自奉。致孝鬼神者耶。虽病甚时。缫车不倦。子与妇请止之。诲曰病势如此。岂念女职哉。但吾天性手执业则病欲苏。平生喜闻读书声。夜闻金希仲读书声。作诗曰远方嘉士来何事。吾子学文欲得传。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67L 页
半夜读声警我心。顿忘老病在一身。以 纯祖乙未五月初五日卒。享年七十二。孺人识见才德。实非寻常妇女之比。而每韬晦自同闾阎匹妇。晚年始承接漆溪大宗妇郑氏。即先师立斋先生之女也。遂相许以知心。及其寝疾。尤极缱眷。其交际虽古贤丈夫处知己之闻。无以加此。寝疾时进食。左右扶持而坐。头挠手战。犹引手上小髻。子妇止之曰病势如此。何苦上髻。微作声曰此亦衣冠。傍人问此时无三处女子之思乎。曰何暇于此。又问不欲见亲侄辛硕伯乎。饮泣曰此则欲见。是吾父母血属也。呜呼。不暇思己女而思亲侄。此非至孝之临死不变乎。孺人之厚德至行。本于所性。叱咜之声。未尝及于犬马。酒肉之供。未尝匮于庋阁。疾言遽色。未尝加于子女婢仆。昼夜治业。未尝有游手缓步之时。其馀美行之可传于后者。虽见而不能知。虽知而不能记。古人曰有美而不称。不仁也。如不肖其不仁甚矣。况古之贤妇人。必有贤子以扬名。而如不肖以己之不肖而未克显贤母之令名。尤切罪恨。不肖孤象龙泣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