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x 页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书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10H 页
与定斋柳公(致明)
象龙暮春杖策之行。实出于积年愿言之诚。而竟以脚病久留不得。慨恨慕郁。奚啻饥渴如也。伏惟仲夏。颐养道体。神劳岂弟。清斋静暇。玩理自适。日有弥老弥卲之趣。仰贺不任。象龙愚庸素质。生长穷乡。将不免簪裾徒在之患。而犹知气质可因学而变。学问可因师而进。虽自弱冠以后。足迹未尝绝于先生长者之侧。而追念彼时所为。亦不无一分近似于古人粗迹矣。未及中身。奄失父师。继以世故挠夺。又无左右彊辅之责善。于是乎方策事业抛弃笆篱。骎骎冉冉居然作六十岁人。而将归于生无益老不死之科。则其心之瞿然悔恨。岂不倍蓰于初无意于此事者乎。奋然欲从师受教如前日。以为收桑榆寻初服之计。而文丈执事学有渊源。倡道中州。为山南斯文之山斗。而岭之士奔走负笈。请业而考德焉。则如不佞之冥涂擿埴者趋向门墙。乌得不如走圹之兽就下之水哉。所以向日之行。自以为犹迟。而数日讲席。得承眷诲。不能无感发兴起之效。又蒙大度不鄙。特以远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10L 页
来之故。视若吕进伯之老而喜学。借以辞色。似将引而置之庄岳之间。私心感佩。又当何如。但退归之后。旧习复萌。新志难抽。竟致长沙时之不如南康时。则惟彼一行。不但归于一曝之无益。又不免钓虚名于远近也。情状既如此。而源源晋拜。势亦无奈。则此心愧汗。不知所谓。伏望长者哀怜其晚悟难成之恨。而时因便风惠以矩诲。以为馀年受用之符。则其为受赐。无异面命。是所拱而俟耳。明德物格两条之释。似有如何于鄙见。故别纸仰禀。条诲以破迷惑伏望。
  别纸
明德二字。章句释之以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者。盖以虚灵不昧。是指秀气之精爽。如或问所谓气之正通而说明底意也。具众理应万事。是心之体用而方释德之意也。所以能具理应事。由于气之虚明。故特下一以字于具众理之上。以明具理应事之由于虚灵不昧。虚灵不昧而能具理应事者。方是为明德。故特下一者字于应万事之下。以明如此者是明德。则两句之合以释明德较然矣。小注朱子曰只虚灵不昧四字。说明德意已足。盖言四字之中。便该具理应事之妙。而为已足于明德意也。非谓止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11H 页
此四字所以释明德。而具众理应万事。为释明德之剩语也。顷伏见盛论。以所得乎天。虚灵不昧。为释明德止此。而以具众理应万事。谓明德之所能然。若如此则具理应事。在虚灵不昧之外。而所谓德。掉了具理应事而得名为德乎。若尔则章句一者字。何不置之于昧字之下乎。伏望更垂辨诲。
物格二字。章句曰欲其极处无不到。此到字极难言矣。若曰理到则理不能自到我也。若曰心到则便涉致知。故退陶老先生既言理到心到之为非。而乃曰众理之极处。无一不到之处也。因而自注曰无不到下。带一处字说来。方得语意。细究此训则可见这到之虽非理到心到。而自是因人穷究而无不到也。顷伏承盛诲。以此到字。把作尽字意。而曰欲其极处无不尽也。如是看则意甚直截明白。但直谓之尽则不见其尽之由。人之穷至而尽也。恐不若因用到字。以见其穷至之意之中。自该尽字意也。且程夫子曰穷理而至于物则(按此至字。极至之意。)物理尽。朱夫子曰穷格事物之理到尽处。观此二训则极处即尽处也。若以到为尽则其曰欲其尽处无不尽者。语意架叠。且穷至之至与知至之至。意少不同。知至之至。便是尽字意。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11L 页
故直曰欲其所知无不尽。穷至之至。终有到底意。故即训于格字。而三处皆言无不到。而不曰无不尽。则此非章句本意非直以尽言之者耶。且格物之格。既是人做底。则物格之格。毕竟是人做底。训到为尽。似阙人做底意也。仍窃念退溪初年辨说。若是的确。而晚年因高峰往复。以或问中理有用之训。说出理无不到。而以此到字谓之理到。以致一边人无限贬斥。窃惟理有用之训。恐非谓理有到。则老先生缘何以变初说而有此理到之训也。并垂示破。未知如何。
答定斋柳公
今月初五日。伏承去年五月二十日下覆书。惶感之至。抃喜尤倍。伏惟颐养体候。饯迓神劳。益膺难老。仰贺区区不任。象龙生而赋好德之彝。长而赖师门之教。初头志虑。庶免㬥弃之科。而毕竟朽粪之质。退易而进难。七颠八倒。政如失相之瞽。幸赖文丈座下为南州后辈依归之地。则私心倾向。岂敢后于人哉。所以顷年之行。欲效伯玉六十之化。一瞻辉光。消十年鄙吝之萌。一听绪诲。得终身受用之符。感佩南归。越时岁而枵腹犹果然。惟是山川脩夐。贱质衰朽。舂粮以从。似难如意。则继此至愿。惟在书尺间警诲。所以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12H 页
顷年所呈书。披赤心以求教。而反加谦虚推借之辞。此固退陶先生友视生徒。俯就引诱之义。然象龙自非其人。岂若直砭其愚直订其顽。如乌喙甘遂之瞑眩而拔病根哉。更伏乞特垂镌刻之诲。俾作顶门一针。切仰切仰。明德物格二条。伏承辨诲精切。其所以叩发蒙蔀者多。敢不奉唯。而但有一二未尽释然者。敢复仰禀。
  别纸
 明德一话头。这个分明是心性之异名。(止)就此见心性意思则可。而直以心性为训则不可。所见既如此。故以虚灵不昧四字。为训明德意已尽者。盖以此个即指在人虚明之体。而具理应事。言其所能耳。
谨按明德为心性异名之训。与虚灵不昧之训明德已足之旨。敢不仰唯。但以具理应事。为明德之所能也。则终似此德之外。别有具理之体应事之用也。具理是德之所以然。应事是德之所能然。恐不可分两句为二物。
 明者以虚灵不昧为明。以具理应事为德。即此一个名目。凑聚两个意思。合以为言然后。其意乃足。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12L 页
谨按虚灵不昧。即所以具理应事者。明德分属之失。承辨诲以觉悟。而但念明德二字之不可分。如虚灵不昧具理应事之不可分。则下诲既以明德之分属为非。而乃以具理应事。为虚灵不昧之所能者。似近于分析之甚。伏望示破。
 所谓虚灵不昧。指秀气之精爽。此句亦未安。所谓明德。岂不是理气合而成者耶。其为虚灵不昧。如铜合水银而明。灯合膏油而照。未可专谓之气也。
谨按虚灵不昧。不是离理而自能虚灵则固不可专谓之气。然所主而言则气也。如心是合理气应物事。而朱夫子往往以气言心者。盖以心之名目。气为之主也。凡人之禀明德而异于物者。以其得虚灵不昧之秀气。故或问论人物之殊而曰得其气正且通者为人。则惟此正通二字。即此虚灵不昧四字也。此非此四字之专以气言者耶。若以此四字。便兼理言。则与下句具众理之理。得无以理具理之嫌耶。此愚之有所受而笃信者也。且水银膏油之谕。恐亦有未晓。铜与水银皆气也而所以明者理也。火与油皆气也而所以照者理也。愚固知诲意非以水银与膏油为理而以对铜与灯也。特取其合而成物之意。然退陶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13H 页
先生以月万川之谕。犹为未尽。则今此取谕。恐亦有未稳。更垂明诲如何。
 此理散在万物。即事即物。推究到底。乃所谓格物也。是则虽曰吾心到于物理。亦无不可。
谨按心到之心字。若泛说虚明之体则不但无害于格物之工夫。于物格之功效。亦可言也。若以此心字指知觉而言则于格物之工夫。亦不可曰心到。盖以才说心到。便是致知。非格物也。
 欲其以下。乃其所准的。而非工夫之名也。(止)如以准的则乃是工夫尽处。心与理相涵。非有彼此地界之可分。
谨按心与理相涵五字。恐当言于知至。不可言于物格。盖以物格之效。姑在物而不便在心也。未知如何。
 尽之在人而尽实在理。如读册而册尽行路而路尽。穷至物理。如读与行。极处无不到。如册尽路尽。
谨按到字直训以尽字者。岂不诚直截明快𥳑易易知。而愚见所以终始未晓者。盖以到字非不带尽字意。而谓之到则可见物理之由人穷至而极处见到尽也。直谓之尽则是极处自尽而于人无所际接矣。如读册而册尽。其尽也由人之眼而尽也。行路而路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13L 页
尽。其尽也由人之足而尽也。其必曰册之极处无不到。路之极处无不到。然后可见册与路之到尽。由人而致也。与其直训尽字而遗了到底之意。莫如言到而到底之意自该尽字之意。伏乞更垂辨诲。
 训作尽字。亦非出臆见。先辈有言到字非自彼到此之意。乃理到精到造得到之到。言物格而至其极则物之理到尽无馀。亦尝考见及此否。
谨按或问曰穷格事物之理到尽处。此句释格物。非释物格。然其以到字。为到底之意。尽字代极字意则明矣。又曰理之在物者。诣其极而无馀。诣字似带到字意。真西山曰于天下事物之理。穷究到极处。(此亦释格物。非释物格。但不以到字训尽字。)退陶先生曰穷到极处。固心也我也。然说著心到我到则便有病。只当云穷到极处可也。又曰吾之穷究。无一不到之处。(按此二训则虽不曰心到我到。而谓之工到可也。)详此三先生之训则皆以到底之意言之。而至大山先生始有此到尽之说。又有册尽路尽之谕。窃详先生之意。盖以物格上无工夫可言。故说出此训。而其语意亦非直以尽训到也。且其中所引程子曰(见全书)格至也。格物而至于物(朱子曰至于物之极。朱子亦以此至字训到底。)则物理尽。(按程子此尽字。非直释格字。而先生引此为可疑。)且先生既云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14H 页
格物物格。如云读册而册尽行路而路尽。而继言册与路不能自尽。必待人之读行而尽。(按既曰待人而尽则可见其尽之由人。与鄙说合。)然自物而言。不害为册尽而路穷。(按既曰自物而言不害为册尽路尽。则其辞婉转。未始以尽字训到也。况物格之格。虽不可曰我到心到。而固不可曰自人而言乎。)
与郑参奉(象晋)
违拜已三年。尚不禁慕郁。况执事连遭逆理之戚。而未能一番趋慰。自讼辜负。何曾一日而弛于怀也。伏惟仲夏。颐养德体神劳万卫。象龙迩来。寻数未能专志。业日益颓。每念先师教育之恩。门下期勉之意。未能仰副万一。夙夜惴惴而已。时因片暇。不敢专放。披阅退溪集。虽有一二窥斑。而用力难于接续。蒙蔽坐于虽索。切欲趋进门下。以续昔时从事。而事不从心。经年而不遂。愧恨奈何。伏闻先生遗集方始校勘。区区虽不敢与论于丁乙。而后生奉玩兴慕惟此一事。闻即驰晋。而村警尚未就净。未免退俟秋间。莫非诚薄所致耳。
与李信庵(秉夏)
客春奉别。怅郁寻常。伏惟燕养道候崇卫。象龙向日之行。既不得稳承绪论。大坪又值疏事。未得久留请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14L 页
益。浮浦琴典籍夙疾。际鄙行而猝添。陶山略抒素志。而又为雨所戏。隔江而不能见清凉。是由措大之无缘于胜地胜会耶。窃念长者之于无似。从前期勉之意。已非凡他师友之比。则见此衰朽欲进未能之状。必须倍加矜怜。欲救其冥途擿埴之患。而亦未能如意趋造。以受鞭策。此恨又何可量也。秋冬间命驾枝洞。若如向日所教。则可因缘得时月陪从。洗涤尘肚间夙生荤血。岂不幸哉。先妣遗事之托。亦出于谊分之有别于他。而得蒙从后草成之教。于是乎潜德幽芬。不泯于世矣。此恩何敢忘也。
答李信庵
伏承两度书。未及开缄。已感谬眷之出于不校。而满牍旨意。无非谆谆汲引之诱。无异于耳提而面命也。伏审燕养道候。岂弟崇谧。閒居理玩。弥深弥高。有非人之所可企及者。区区仰贺。象龙素质既甚昏懦。世冗日益缠绕。岂有可望于收拾上去。不至㬥弃哉。心为气之说承辨诲。可谓竭尽无馀蕴矣。当据理反隅。为烂漫归一之地。且此一论。谓传于师门而自是己见。胡乱说去者。恐终为师门之累矣。踧踖惶恐之至。宁欲姑置。以待异时见解之别有造然后。以为就质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15H 页
解纷之计。然问之不知。不措可也。辨之不明。不措可也。且下诲中气学之说认理为气之说。若非鄙说之不自知者积小差而生大谬。则长者攻斥之教。恐有量恕之未尽也。玆乃别纸条禀。以求至当之旨诀。而但不佞之以心为气者。实非离理而徒言气也。言气而理自在焉。如指军士而谓之细柳军棘门军则将在其中矣。若使鄙说以心谓理外别有块然一个物事则固可曰认贼为子认理为气。如释子之论心可也。鄙见实无是也。愚之言气。即所以明理则论气。即是理学也。不意长者以此加之于不佞也。且以下书所引朱子心说观之。其曰不可一向如此向无形影处推寻者。反有默契于以心为气之论矣。其曰融会贯通无一理之不尽云者。盖言日用事物之理。备于心而无一之不尽也。以是为攻鄙说之證则恐亦有未释然者。但心性理气之辨。此何许大关头。而规规瞽说覼缕至此。真所谓不分分寸而目计引杖。何敢以是为尊闻行知一征一迈之计哉。
答李信庵
两幅文字之外。继以小亭诗韵。又投琼璆之赠。便觉清香逼骨。荤血祛肚。不识无似何以得谬眷乃尔。谨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15L 页
审至冱。燕养道候。神相崇卫。伏想卫武蘧瑗之工。致伊川气力骎盛之庆。而生事益艰。虽人所不堪。何损于箪瓢之乐乎。看书难久。虽由于弥衰。何妨于弥卲之德乎。惟伏祝益加保重。为后辈依归之地。而不佞他日亦将致身承绪。以受观感启发之益也。象龙岂敢曰全然无意于此事。而有限者禀质也。无尽者世故也。一事才毕。他事又生。一念已断。他念复萌。看书玩养之道。去益无路。今又阿睹宿症。几至废盲。虽有暇隙。亦不得看数板过瞬时。顾此凡百。其于向上进前之志。正犹已堕之甑。不可复完。逢霜之虫。不可复仰。思之及此。乌得不发愤而欲狂也。所以倾向门屏。亲近擩染之计。无日不憧憧者也。鄙书措语。实出于景仰之诚。而非敢用谬辞以矫情也。乃承长者自处太贬。谯责过甚。不佞宁阙起居之问。而用何辞而往复乎。施君子撝谦之义而欲绝人肝膈之语。恐亦非平日眷爱之意。实所怃然而不释然也。鄙亭不足为鹪鹩之一枝。而俯示拟之若黉塾讲读之所。空受无实之名。亦甚愧赧。但亭名以凤舞者。袭村名也。因用地名。恐无漏泄天机之嫌。而若曰凤隐则恐似反有嫌于寓意也。更垂指诲如何。日前论大山先生论论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16H 页
孟释仁心之德爱之理之不同。而至于爱之理之不可以用言之句。乃敢自言曰大山之深斥北溪西山之说。切切停当。而至于爱之理之不可以用言一句。恐有商量者。若泛言爱之理则理不可以用言。故朱子亦以爱之理。不以为用。而若以爱之理。对言心之德。则理亦可以以用言。故中庸仁者人也之注。以具此生理之理。就用上说。且以心德爱理。对言双举。如义之言心制事宜。礼之言天理人事。则义礼既对体用言也。何于仁独叠言体乎。且以两章注之爱之理为体而非用。则心之德足矣。何叠言爱之理乎。愚故曰朱夫子爱理不可以用言之说。虽出于他书。而至于两章注则恐似以用言。故就鲁论主用处则先爱。就孟子主体处则先德。若曰偏言故先体之偏者而先爱理。专言故先体之专者而先心德。则论语只当言爱之理矣。何继言心之德乎。孟子只当言心之德矣。何叠言爱之理乎。鄙之此疑。既当稚善氏之责。又违大山之辨。甚而至于不得于朱子论而终有固滞不释然之端。敢又仰禀。伏望详垂条辨。以破迷惑。千万切仰。先妣墓志铭。眷存之若是勤挚。记实之若是圆满。奉读再三。字字感泣。先妣之隐德幽馥。从此发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16L 页
明于世矣。此恩何以报乎。
与李信庵
廿载向仰之诚。愈往愈笃。往年未尽之恨。岁新如新。伏惟新元。燕养道候迓新增卫。益膺难老。是所仰慰且祝也。象龙年来经过。专以疾病。岁月易得。志业易失。默数夙计。无进而有退。是所慨恨。平日倚望如长者。而山川迥绝。气力澌败。杖策舂粮。戛戛乎其难。则将何以沃已焦之釜。引已退之篙。为粗寻初服之道哉。既不得此而犹有望于其次者。时因便风。得受规诲。以资提省而已。去年得李进庵增解小学。翻阅至半。年六十小学学非其序。然于东方诸先辈辨解之中。亦不无些子见得些子体得。其所疑难而龃龉者。切欲条禀而忙未遂意。虽俟后便。便可易耶。
答李雪竹(秉殷)
往者数三承拜后。便成参商。瞻咏郁积。徒切室远之叹。先施辱讯。满纸记存。兼荷劝奖之深。其所感发。足适对诲。谨审至冱。静养经候万珍。閒居玩理。有不知老至之乐。慰仰多矣。象龙区区夙昔之志。浑夺世务。进难退易。日用云为。长沙不如南康。少时从师远游之志。归于乌有。自反悚恐。公山一宿之款。尚切钜鹿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17H 页
之思。不知何时穿芒鞋杖短策。周旋于溪湖之间。得游好山水。得闻好言论也。此愿不遂则必为五十无闻之鬼。而奈此山川之阻。世故之夺。将如之何哉。学圃之示。欲养人蔘白朮耶。欲养乌喙甘遂耶。抑欲俱收并养。蔘朮以自养。乌甘以砭人耶。欲受乌头之力而先呈人蔘之种。笑领如何。
答李容轩(文焕)
伏承审颐养经候。际玆增卫。区区抃贺。顷日之会。不过寻常文酒。而谬加推奖。有过其实。何敢当何敢当。但窃念区区初年往来于门墙。得见讲会之节。而思欲效嚬于鄙亭久矣。今乃粗设此会。而既无素见之可应。且可以主丈席而光会事。有如门下而又不枉焉。则其所施为。自不免寿陵学步。辄失绳尺。只自分讲之一字。实非拙陋之所敢拟也。乃者远近知旧之书。当日诗律之和。举皆推借过当。有若古君子经斋讲义者。实成假名之一端。未知门下闻于何人而又有此云云耶。愧窘之至。宁欲钻地而不可得也。会中占韵。依教书呈。
与李容轩
岁色垂暮。伏惟燕养德履对时崇谧。顷于枉临之日。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17L 页
略陈乡校讲学之事。窃惟校院讲学之所。冠儒服儒。从事校院。而心不在乎讲学。则儒名可惜。今下执事以一乡矜式。望出皋比。正得学规振作之时。讲学二字。是长者平生所用心者。而况今邪说横行。国家有宵旰之忧。而㓒室嫠妇之忧。亦甚凛惙。惟我岭南虽无擩染。而烈火洪水之患。可无豫防先救之术哉。
与李竹隐(汇宁)
象龙与执事。识面于枝洞。识心于泮中。而拘于山川之脩夐。世故之缠绕。十年二十年而便成莫往莫来。不但识心之无徵。将识面之亦归虚语。倾向慨恨之私。实有无日不憧憧者也。伏惟山斋静暇。理韵玩佩之趣。日有自适。仍窃念执事所处。为全岭所慕。而全岭所慕。一国慕之。则其为关系斯文。岂不重且大哉。顾此遐乡鲰生。犹望执事笃学力行。上以绍老先生绪业。下以为士林矜式。非独为执事地也。幸其馀光之及。蔀屋亦照。大音之作。聋者亦闻。私心颙望当何如哉。象龙初年从事于先生长者之门。而中年以来。气胜习夺。又为世务所拘。泛泛悠悠。居然作六十翁。回顾夙计。虚无已甚。凡人之初无意于此事者。尚不胜穷庐枯落之叹。况自初粗有意于此事者。岂无悟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18H 页
往追来。以寻初服之志哉。曩者陶山之行。景遗躅饱真胜。感发兴起。将为未死前参倚。而但未尽之恨有二焉。一则不见清凉也。一则不得老先生笔法也。然归读老先生清凉咏数遍。则六六诸峰。都输在眼前。而正所谓乌石灵源。去人不远。此则可以释其恨矣。至于先生笔法之恨不得数幅者。盖以鄙家有所摹晦翁笔八帖。若得退翁笔八帖。连帖妆贴。作一小屏。以为居处出入顾眄宝玩之资。则其警省感发。又岂下于一见陶山而归哉。伏望谅此情状。四时吟八帖。因便惠投。则其为受赐。不啻百朋。未知如何。
与李竹隐
九秋枝洞之会。足摅客春未尽之怀。而因以论礼论理又论诗。夜以继日。未知古人所谓一夜话胜十年读者。果指如此等会晤而言耶。其喜也深。故其别也尤不胜怅怅。伏惟其间。燕超道候有优游自适。不知老至之乐矣。象龙悠悠伥伥。只昨样人。无足仰浼。而惟是得胜己以资益之心。老而深笃。所以倾向于执事者。晚来愈切。而前书所以云云者。亦以此耳。还恐所陈之语。欠于责善而近于善诱矣。得接向日讨论。究其蕴奥。则反鄙见之有不到而遗其实矣。处家庭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18L 页
不拘俗仁也。持公议决人睽难义也。行时祭以述遗制礼也。辨四七尽精微智也。苟非工夫之老而益笃。乌能如此。仍窃念执事生长于阙里考亭。亲近于光明之室。近又与竹西翁之脱洒风流。养真庵之高明趋向。自相师友。日与刮劘。则尚何患乎外累之动其心而造诣之不用极乎。若使无似致身于轩屏。得受蓬麻之益。则晚年料理。必不如是之虚无无谓。而道既云远。衰病已甚。得遂此计。万无奈何。惟望高明之于无似。仿孟献子之不挟贵。施颛孙师之矜不能。时因便风。惠以德音。以备警省。则不但区区所得。次于面命。在执事所履仁义礼智上。添一信字而得其德之全也。是所拱而俟也。谨次金乌山二律。又构四七咏一律。不揆拙陋。敢尘崇眄。并垂谅恕如何。
与李竹隐
一宿之款。尺书之通。居然作两年事。而又此春殷。万化方畅。憧憧之思。尤有所不能已者。伏惟燕养道候万重。象龙衰病转甚。山川迥绝。杖策之行。势难于往年之为。而书尺承诲。亦不得以时。则竟致此心有始而无终。徒劳而无效。伏望执事时因便褫。惠以德音。以替面命。如何如何。前书所呈四七吟第二联之露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19H 页
出一理字。得承盛批。始觉其非矣。理气二字。方包含于不言之中。而著此理字。不但违于诗格。旨趋亦不齐整。苟非高见之极精微。驳正之极详密。将不免昆仑吞枣之失矣。今欲改之以万川这月如无动。而还窃念月落万川之谕。老先生犹以为未精者。盖以理无形而月是成形之物故也。以月代理。似不免百步五十步之间。然先儒以以水谕性谓之未精者。亦以其水有形而性无形也。水虽有形而取其动静就下之理。而亦不妨于谕性。则今此落川之月。虽是有形之物。而取其万川各具之意则似无害于谕理也。此所以虽知其未为十分停当。而不得不引谕。况引物取谕。以对太极者。此外无浅见之可求得者乎。伏望以执事精博之见。借一句以代之。使四韵赖而免粗略。如何如何。
与郑侯(始容)
伏惟腊寒。政体万康。窃伏念吾夫子答子贡为仁之问曰。事其大夫之贤者。每疑士之为仁。何关于大夫之贤否。偶以校事拜谒。既以严重而有廉立之效。又以谆诱而有草尚之化。始信夫子之不我欺也。而特以非公事至公室。既有古戒。且为许多俗务所拘。未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19L 页
得以时拜谒。不胜纡郁。所进洞规册。若蒙弁卷数字。以仿朱夫子南康劝谕。则阖境嘘春之化。于本洞特为向阳花木矣。是所愿也。
与李参奉(家发),李斯文(恂发)
去月陶山花山之游。归宿于金城山而归。腹尚果然。盖以佥尊之眷眷容接。出寻常万万也。伏惟佥道候一直万重。棣床探讨。便成古人之伯仲师友。而深造自得之趣。有非人之所可窥及。仰贺且羡。象龙今番北游。非无感发兴起之益。而既为馀惫所撼顿。合下伎俩。又未能打叠其根。则夙计乌有之叹姑舍。而将使数月进取之行。归于无实。是所自反而汗背者也。窃欲源源于门屏之下。得以瞻辉光听绪论。以为多少大消吝振懦之益。而顾念今行后筋力。便同弩末之势撑船之退。又何能随意往回如昨日事乎。惟望时因便风。惠以德音。俾有警省。则此又非始终之赐也耶。鄙亭之曰独岩曰凤舞者。政所谓蜗庐斗屋。不足为容膝之安。而犹有泉石之胜。取以为聊乐之所。屋就而诗又成。顷蒙佥尊之有俯次意。而忙未能奉而还。更望因便惠投。以为二亭绚楣之资。如何如何。
答宗孙止轩(孝述)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20H 页
顷日北溪之别。其怅倍于平昔。盖以得幽閒名胜之地。而不得晤语之稳洽也。今承惠书。谨审太硕人鼎茵万卫。侍奉经候崇谧。区区仰贺。易象之大小。皆是夫子之辞。见于史记。又见于朱子赞易述旨。又多言于经文小注中。而向日之疑。专由于乾卦大象下本义所谓象者。卦之上下两象及两象之六爻。周公所系之辞也此一语。似以爻象亦为周公所作。然此两象之象。只是卦字义也。若以爻象亦为周公辞。则六爻下何不更下象字乎。爻象之为夫子十翼。更无可疑。且潜龙勿用阳在下小注。朱子言孔子作小象。伏想执事亦应取考而破惑也。近得一日暇隙。见小学增解。非无些儿奋发之益。而少无涵养之力。老试蔑裂之工。其身心之不相应。不但为傍观之嗤点。自反尤不胜愧赧也。
与朴松石(履坦)
岁翻春生。瞻怅实倍。伏惟新元。燕养德履。茂膺冲福。象龙添齿六十。只隔两岁。而疾病又从而连仍。其无可望于跻攀进取之路。只自忧叹不已也。乡饮酒礼今誊写已毕。而因念此礼于吾人。关系甚大。勉斋所谓教民亲睦是也。区区常恨吾南古称邹鲁。而鲜有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20L 页
以此礼行于世者也。今尊兄裒辑古今仪节。讲习于黉塾之间。其有功于斯文。真所谓障川之柱烛幽之鉴。岂胜钦羡。如愚无似。虽无足道。而惟是好礼之心。是秉彝也。自得此书。窃欲附骥窥斑。未知尊兄俯怜其企及之诚。而汲引而提牖之耶。且察一篇。参以高明序文。恐有一二可献愚者。大抵此礼节目甚繁。故历代有损益之例。而盛论以为仪礼不敢增删。固知周公制礼。孰敢增损。而既有古今之异宜。又有地处之随殊。堂室簟席器皿工乐之节。势有不得不有增删于仪礼者。势不得已处。虽删而非删。虽阙而非阙。故朱夫子尝曰乡饮酒节文甚繁。不如取今之礼。酌而行之。宋之时已有开元礼之增删。而朱夫子犹曰酌今而行之。则可知朱子之礼。不能无删减于仪礼也。退陶先生尝曰吾非居位。于人或可从周。士贵稽古。于己无害返古。盖言士之行礼而试于己者。虽时王之制尚有变。况此礼前代之所已损益者乎。且今礼教之不行。专由于俗儒之眩于繁文而厌于践行也。与其尽繁文而绝人之进。曷若𥳑仪节而易人之晓也。既有宾介之献酬则迎僎一节。依唐礼删之者。或不为无妨耶。乐工一节。难行于乡塾。则依明礼阙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21H 页
之者。亦不至悖义耶。其馀若篚禁爵觯之设。司正别设之位。恐有不得一一准备者。未知高明果无一节增损于其间耶。抑有节酌便行之规耶。因便明示。
与玉上舍(稚圭○庚午)
伏惟高秋。燕养德履对时崇谧。象龙素以驽骀之质。不自揆量。敢有意于本分之学。发轫于漆溪。受业于愚山。略有见于古人影响。粗有循乎古人涂辙。而丧乱虞忧。绊夺无已。骎骎有下究之渐。是所夙夜忧恐。至于寝食不安。五月以后。又汩于时文。而伏念应俗之文。虽是末艺。时王之制也。政大山先生所谓科文虽小技。不可草草看者也。况长者所授之文。名虽疑而乃所以解疑也。工虽应科而效实明经也。古人所谓因文悟道。当于此文可验一工而两得。自有事半功倍之效。此区区所以漆溪愚山之教。因长者而得发挥也。寻常依仰。又岂不如泰山北斗也哉。中庸疑义前日辨诲。终有所未能晓者。大抵理气二者。言一原则先理。言造化则无先后。言禀赋则先气。今人心之先于道心。盖以才说心则便是禀赋上说。而人心气也道心理也。此所以先人心也。且以工夫而言之。先于人心之气而归于道心之理。如省察先于涵养。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21L 页
存心先于养性。则惟精之先于惟一者。又岂非先就人心而察之。乃能守道心而不离之意耶。至若二十二章以下。饶氏以诚者与诚之者之仁知勇分属焉。二十二章三章果为仁。二十四章五章又可属知。至于二十六章。果可为诚者之勇。而至于二十七章则终未见其当为诚之者之勇底意也。饶氏既言诚者之知仁勇。诚之者之知仁勇。而不言廿七章之为勇者。意盖以此知仁二者之功。归宿于勇。故第十一章言勇而结之以惟圣者能之而勇在其中。廿六章既言诚者之勇而收仁知之效。其下岂更说出诚之者之勇乎。况廿七章首明圣人之道。结之以居上不骄为下不倍。以起下二章之意。则其言人道者。所以起下二章之人道也。恐非对言上一章之天道也。此区区所以不以勇当此章。伏望更垂批诲。
与玉上舍
老炎犹酷。伏惟静养经候。以时万卫。象龙近以近思录随隙披阅。而其疑义之打不过处。无可与商确。玆乃别纸条禀。敢望批诲。至于前日论语问目。幸承批示。敢不奉惟。但子贡不器一款。恐终有疑于心者。夫子器也之称。恐是子贡初年问答也。及其晚年得闻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22H 页
性与天道。又闻一贯之道。又有宫墙日月之谕。犹天不可阶之语。一贯虽以知言而识进则量自进矣。悟一贯者。其可曰局于一器乎。宫墙日月阶天之谕。庶几乎颜子之见所立之卓尔。已见道体者。其可曰局于一器乎。若以夫子器也之训。便谓晚年不能至于不器。则夫子尝言赐也货殖。而程夫子何以曰至闻性与天道则不为此乎。无谄无骄。可谓器也。而乐而好礼。不可曰不器乎。至于中庸廿七章之为诚之之勇。果如盛诲所辨。而以浅见言之。自廿二章以下。其分属知仁勇。无截然区别。且上章既为诚者之勇。而又结上四章则不必更言诚之之勇。且此章之存心仁也致知知也。以其言仁知之极工而谓之诚之之勇。则后章之人道二章。皆可曰诚之之勇。而天道三章。皆可曰诚者之勇乎。不揆妄率。欲效古人十反之义。更望明批。
与玉上舍
伏惟自夏徂秋。颐养经候。神劳万卫。令胤侍学日新。移居之意。不能无疑于心者有三焉。窃惟古今移徙之意。或择乎里仁。或取乎山水。或取乎遁迹幽深。顾今人物之彬彬。俗尚之谨厚。恐无过于花山闻韶之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22L 页
间。则门下之于新庄。不可谓择仁也。花山之默溪。是门下故土之名胜也。闻韶之金城飞凤。是门下屏乡之佳处也。若欲取山林之趣则何舍近而取远乎。方今 圣明在上。国家无事。则避地遁迹。尤不可言。是门下之行。不可知者三也。近来胜地之说。起于无何。转相煽动。于北于西。奔走搬移者。相望于道。此固无根无据之讹言谶说。而恐非君子之所当信所当动也。平日见理之明。守己之正。如门下之为世所钦仰。而苟以是为出处焉。则不但有违于知几安分之道。彼庸人野老殆将更相告语曰此贤而去。此说当信。此老而去。吾属当从。竟以理外之浮言。为扰乱人心损害世道。将不细矣。此非门下之大加警省处耶。古人之深入山中。独乐其趣者。以其无害于世道而有益于养真也。杨诚斋曰士生大有之世。缊袍华于佩玉。饮水甘于列鼎。李延平曰当今之时。只于僻寂处草衣木食。勉修素业。以至程子之龙门南山。朱子之庐山五夫。皆以主静之工。山林胜于朝市也。苟以为己为心。不以避世为心。则虽枕山栖谷。友鹿伴云。自不归于忘世。而反有补于世教矣。此朱夫子所谓报不报之恩。而真西山之作亩忠堂。亦此义也。若谬取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23H 页
一己之利害。不顾世道之升降。不取里仁不为幽趣。而离亲戚弃坟墓。悠然而去。则愚恐此行也不但失己而已。将不免沧浪之厄也。假使去而无弊。已非出处之正。况南州之无端骚扰。专由于此乎。他人之去。尚有此弊。况门下之动为世法。去为民望乎。假使门下之行。志不在胜地。方此滔滔之日。得免其说乎。象龙为人凡陋。见识卤莽。自己之心性。既不知收拾。则于人之行止。何敢开口。而惟是年来浅见胶执。自以为世事之不害于义理。不背于己分者。可为则为之。或修理于莲社。或专心于宗约。或役志于洞规。而竟以钝根薄材。狼狈层蹬。不但己心之走作不定顿。反为知旧之所嘲谤。于是而恧然瞿然。思欲绝祛世务。惟以退缩为面前柯则。时入八公山中。见一林临一壑则辄欲撤家而投藏之。以效古人所谓不如跧伏过残生之义。而顾今区区所处。不得遂此计者多矣。所以依旧因仍。自不免小人之怀土怀居。而每念门下之寓。无日不致疑。若门下不以人废言而及此时撤还故庄。杖屦逍遥于岘阴泗渼之间。则门下之晚节。自得其正。世人之疑惑。次第消释。不佞之献愚一得。似亦与有光焉。惟是之祝耳。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23L 页
与李竹西(殷淳)
象龙向日之行。盖为得与好人物。得游好山水。而到处或有疾病。或值燕鸿。有无聊落莫之叹矣。乃于秋月寒水之亭。与执事不约而会。一接清标。便觉香气逼人。因与之逍遥乎先生杖屦之地。又连袂登陶院。谒先生之庙。玩泉石之胜。先生所题品十八之景。一一指示。使之饱乐而无馀蕴。又于道存堂月明夜。吟诗相赠。以尽馀欢。奇且壮哉。奚橐已满。枵腹果然。而云影台边。伫立以送。此意又何可忘也。归后忽忽月已再弦。伏惟燕养经候以时增毖。日与理韵斋主人对案探讨。有深造自得之妙。是切仰贺而且羡也。象龙自贵中归。实有所得可乐饥而忘惫者。而毕竟优悠玩愒之病。有难于十分打叠。且傍无强辅之提撕。安敢望所得之保其终也。见解如执事。辨论如执事。而源源承拜。万无其策。则室遐之叹。钜鹿之思。常切于中。而清凉之留后债。又安知一筇行色。复如向日为也。老先生四时吟。摹得一部。是顷行未遑。而执事亦为之恨失机会矣。今乃书托于竹隐翁。从傍劝成。切望切望。
与李仲素(鲁璧)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24H 页
净寺结欢之盟。同门契谊之笃。不惮道远。源源晋叙可也。而于今十年未遂者。实由于世故连掣。而憧憧往来之私。亦何尝一日弛于其间也。伏惟寒令。春府令监颐养德候对时万卫。侍欢棣乐珍胜。窃惟高明本以聪颖之资。日研于鲤庭之唯喏。伯仲之相师。其所进取。有不可量也。如愚无似。不揆质庸才薄。早从事于先生长者之门。其于为己向上之工。初不无近似于古人影响。而毕竟汩没于科臼。忧戚相因。俗务侵寻。所以志诱习夺。日益颓败。切欲致身于庄岳之间。以遂附骥之愿。而势不如意。若于书尺复往。痛加切偲之义。则纸上提诲。犹次面警。此区区所以深企于执事者也。
与沈聱山
古人之言喜事则必称千里之逢。言悲情则必称千里之别者。果指如吾两间而发耶。应声气于千里之外。托死生于百年之间。则其逢之喜。奚啻若伯牙之操递钟。逢门子之弯乌号。其别之悲。又岂不如只雁之失群。水母之失虾哉。奉别后转夏成秋。未审静养体事连享万重。仰溯区区。象龙自京归后。又作陶山花山之行。尽踏平生所欲游处。而别无疾病之添。无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24L 页
乃天借数年之力。使遂平生之志哉。窃念老兄以出类之资。间世之才。发于文章而马髓班筋。可以瑞世而垂后。吐之言谈而周宋镡锋。可以辟邪而扶正。以若廊庙之材。反为晠世之逸民。规规于抱关击柝之间。古人于此等处。不能无慷慨不遇之叹。而未知老兄亦安能随遇而安。脱然无系累于心哉。如象龙之不肖无状。初无可售之才。何暇致恨于世。当随俗安分。杜门自守。以横渠夫子存顺没宁之训。为面前柯则。则名教之乐地。自然之良贵。亦可以不失矣。是区区自期于馀日。而亦以是仰勉于执事者耳。
与沈聱山
书尺往复。已经三岁。而新蓂着叶。慕仰倍筛。伏惟静中燕超。益膺难老。窃念执事以拔萃之才。需世之器。一生蹇屯。殆同鸾凤之困于枳栖。骅骝之跼于盐车。而至于抱关击柝。亦有时而阙焉。则在执事虽随遇而安。而独不为同志者之所慷慨郁悒处耶。象龙蒲柳素质。生长遐外。居然年迫桑榆。其腹枵然无所有。空然作一岁月蠹也。更何足议为于远近知旧之间哉。犹以平日所闻于师友者。纂集四子辨疑,启蒙劄疑,经书八图等篇。而今又欲撰礼说證辨。然疾病日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25H 页
益添。神精日益昏。又无彊辅之左右之。似不得收拾就绪于盖棺之前。私切慨恨之甚也。
与柳东林
闻盛名而仰高风。已二十馀年于玆。虽得时月之合。尚不能尽其愿言之私。况暮春之行。只得一宿之款。始知进锐之退必速。而世事之难于如意也。春尽夏半。伏惟静养道况。以时万重。明窗静几。温理经籍。有深造自得之趣。仰贺且羡。象龙凡陋之质。老益颓败。而惟是好善秉彝也顺其彝而遂其志者。不须师友彊辅。而其道无由。于是而发愤作安礼之行。虽不得从容时日。优游餍饫。而大坪高川之间。实多感发兴起之效。非不欲追下风借馀光。以为收拾桑榆之计。而竟以心与时驰。渐成退却。使向时一番意思。正如逢霜之虫。一仰首于朝暾。而更无以屈伸而运动焉。则顾此情状。岂非贤人君子之所哀怜而欲扶救者耶。窃惟吾南邹鲁之称。专由于安礼之间。而贵门又邹鲁中洙泗也。以高明拔萃之姿。从事于此。一门之内。自相师友。则其所进取成立。岂不甚易且高哉。若于尺书之间。得受提警。则其效犹次于面诲。切望俯副鄙悃。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25L 页
与孙其山
象龙今年。北有得于陶山。西有得于梅山。继而南为。又有得于凤山。三山所得。未知其孰多孰少。而陶山梅山之得。犹由于积年经营。千里劳役。至于凤山。地非宿舂。逢由邂逅。而所得不下于两山。则其心岂不快且壮哉。始读格斋闻滩两先生遗集。论其世玩其迹。而学问之渊源。名节之卓越。有足以扶植一代。兴起百世。虽庸陋如无似者。尚有立懦廉顽之效。且与执事平日相许。非不雅矣。而数日团合。讨尽襟怀。凤堂清昼。金山明月。承绮语而和清诗。其喜洋洋。盖有历时月而腹犹果然者。未知执事之意亦如此否。象龙此心何心而对胜友则颇有所立。而独处则便颓糜。此病何病而游胜地则欲苏。而閒居则便闯发乎。归卧月馀。呻吟自恣。无足奉闻于相爱间。将何以得强辅受资益。为救心病收晚计之地哉。窃念吾乡。志趣之端的。见识之高明。辨论之痛快如执事有几人。思欲源源相从。续前日未尽之乐。而恐高明必以非其人而拒之。姑以是道鄙悃。未知盛意以为如何。
与琴梅村
自闻执事登第。悬仰之倍于前日者。非为功名也。为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26H 页
斯文也。世俗称荣。孰有过于壮元及第。而执事得此焉则宜随人贺其荣。而区区私心则有始以为不幸。终拟其大幸者。中间闻执事专废功令。笃于闇修。窃自谓程夫子所谓第一等第二等。指道学与文章也。许昌靳栽之所谓士之三品。第一道德也。第二功名也。执事之专意于本分者。直是不让第一等而做第二等。不事第二品而特为第一品也。今闻执事巍捷而释褐。则未知有所为而得此耶。假使无所为而得之。未知能不为所动。而将不至第一等品之不变于初耶。区区所以为不幸者此也。窃念古今大贤。无所为而得此。而道德文章因是而益彰。执事亦如此则将得志有为于世而兼善广于独善。达行优于穷行。使斯文益彰于世。不但为执事之幸也。乃斯文之幸也。以执事平日定力。六十笃行。必有办于此而大其终矣。此非区区之终拟以大幸者耶。象龙疾病益笃。世故益夺。志之所退。气随而衰。将何以分寸跻攀。得免一落千丈强之患也。
与徐圣安(宅烈)
窃念吾乡昔日。名贤辈出。儒术大行。不负吾南邹鲁之称。挽近以来。人物眇然。学问扫如。骎骎乎朱夫子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26L 页
所谓以学为讳者。不幸而近之矣。乃者执事早有意于为己之学。处城市而做山林。持身如处子。立志如冰壶。为乡党矜式久矣。今又发愤于乐斋先先生遗集之散佚。至诚修辑。使先生之学。复明于世。继以行乡饮酒礼。使乡儒有观感兴起之效。区区所以愿附下风。得受蓬麻之益者。岂不倍筛于前日。而无一分有为于向里近实之工。只切穷庐之悲叹而已。
与李典籍(晚德)
往年一接。仰钦龙头独露底气像。而今闻魁于桂榜。尽验功名事业之存乎其人也。区区仰贺。岂徒在于声籍之大阐也。释褐南还。气度超崇。中间与令季氏有一往复而未及于执事。常恨所施之有别。今承登第之报。尤切愧窘之私。盖以此债既了。毕竟工夫归于难兄难弟之地矣。唐宋之事。远矣不必徵。而以国朝言之。诸老先生之做出广大光明之业。鲜有不由科目中出来。是实由于轻重取舍之分素定于内故也。执事居山南之阙里。养炉韛之大化。逸驾长途。早年发轫。其进何可量也。衰废如象龙者。自少无近似于人者。而今又以许多疾病。虚掷岁月。只自分早晚作无闻之鬼而已。犹望执事兄弟德业日盛。望实俱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27H 页
隆。光辉及于蔀屋。风声动于朽木。庶几为收拾桑榆之一助也。
答李谨休(晚悫)
夏初承接。益信所见之浮于所闻。而以老病之故。不得留连以摅所怀。当日未尽之恨。如食之嗜而不饱。只此心魂往来于轩屏之间也。意外珍缄。自何而至。不识无似何以致此。谨审仲秋。道况珍谧。棣乐俱胜。闇然日章之实。自有呈露于撝谦之中者。私心欣释不啻万万。象龙初年闯发之计。因世故而扫地。晚年改图之志。坐孤陋而失时。恐此身之终陷于贸贸也。所以作春夏间只筇之行。而乃见高明于门墙之间。则此心欣畅。当复如何。大抵高明老先生之后孙也。养于诗礼之庭。大坪又渭阳也。内外渊源。若是乎卓绝。以若才器。妙年发轫。自应有事半功倍。成就之不可量矣。窃望益加勉力。早成大业。如何如何。以老废之物。而献愚于高明者。政犹舍其田而耘人田。然有田者不可以彼之舍而谓无助于吾田之耘也。
与李谨休
伏惟花辰。道况珍毖。斋居养真。目有超然自得之趣。象龙自岁初婴疾。难以时日期其打叠。将书册收桑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27L 页
榆之计。渐归于无可奈何。岂胜愤叹。顾以遐乡老悖。有忧于斯文之兴废者。自不免嫠不恤纬之诮。然斯文坠则人道或几乎绝矣。斯文作则己亦有待而兴之效矣。此区区所以期望于座下出寻常万万者。非为高明也。为斯文也。且昌黎所谓生乎吾后。闻道先乎吾则吾从而师之云者。政鄙人之于高明是也。每欲躬造轩屏。得承至论。以为发蒙蔀导擿埴之资。因以近来管见所撰四子辨疑,启蒙劄疑,四七管窥数篇。就质而釐正之。则晚暮所得。孰有大于此者。而老且病矣。路又远矣。此意不遂。此恨又何可量也。
与洪监役
尊庭丈席之下。得蒙诲诱之勤。执事退庭之暇。又承礼遇之厚。浃旬留连。讨论款洽。此实穷乡一老措大不再得之会也。心欢然腹果然。不啻若羾寒濯清之快。而归事促期。未尽所蕴。山川迥远。又难更晤。憧憧之思。何尝一日不在于玄江鹭湖之间哉。仲夏毒热。伏惟尊庭道体不以宿慎而有所添损。侍奉学履清胜。馀力则以之工。日有慥慥不已。象龙春初只筇之行。盖遂二十年未遑之志。所得于门墙者。又倍于六十年所做之业。窃念尊庭倡道国中。年与德卲。为世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28H 页
儒宗。远方士林。亦皆闻风而兴起焉。则以执事温雅之姿超迈之才。日研于诗礼之庭。其所成就。何可量哉。顷日承接时。窃覸趋向已定。见解精详。居庭而致养。接物而以礼。尽乎学力之不可诬而不问可知为法家子弟。区区钦赏。不啻万万。但以侍汤之服勤。职事之难阙。似将无读书之暇。私心所以代悯也。大抵日用行事。无非是学。故程夫子责门人之悯多事曰世事虽多。尽是人事。人事不教人做。更责谁做。凡事尚如此。况执事之所应。是事亲事君之道乎。然读书穷理。最为学问之大关棙。故朱夫子所谓力行而不学文则不但失之于野而已者是已。伏想此义高明之所已洞悉。而期望之至。不顾僭易。敢言及此。不以猥屑而为刍荛之择耶。
与洪监役
居然岁新。伏惟尊庭道体益膺难老。侍彩履端增福。鲤庭唯喏之际。深造自得之妙。必有与岁俱新者矣。象龙碌碌添齿。甲年遽回。而所得者疾病也。所失者志业也。平生从事之意安在。尤极愧赧。儿辈之续使纳拜于门下者。实出于古人爱子择师之意。而毕竟炉韛之化。自同于一曝而十寒。居家之养。反成其不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28L 页
中而不才。则何敢望其自拔于流俗而以毋负函筵教育之恩也。今此徐二雅。好门阀好人物也。发此负笈之行。健羡无已。李斯文教俊经候连重。工夫益慥慥否。
答洪监役
伏惟春殷。丈席道体。岂弟洪休。侍馀经候珍相。仰贺区区。象龙岁月添其齿。疾恙攻其身。世故夺其心。自无可望于悟往追来为收拾桑榆之计。是所自叹自愧。每念古人所谓指引者师之功也。从容规戒者朋友之任。是格言也。区区既蒙尊庭指引之功。又于高明欲受规戒之益。所以前书所贡之语。非但致己之忠告。实求药石之回砭也。覆书措语之间。往往有推借失实者。此固高明矜其老悖。加以巽言之义。然使傍观者见之。得无失言过当之讥哉。
与洪监役
伏惟新元。春府道体茂对增休。侍外政候履端多祉。所涖邑不远。亦必有种种趋庭唯喏之乐。仰贺区区。象龙衰病去益浸痼。不能自力于为己向上之工。使桑榆计活。归于乌有。复何可闻于相爱间乎。窃念执事以若才行。今始试于小邑。正如仇香之四十蒲亭。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29H 页
然既出于朝家优老之典。则于执事自当为奉檄之喜。且邑有大小而治无异致。武城弦歌。为夫子之所称。则虽果川弹丸之地。不害为执事展所蕴之学。其可以其小而忽之乎。且仕学相须。不可偏废。陶渊明范仲淹皆读书于听政之暇。至于学子之泽州教授。朱子之漳州劝学。真西山之泉州读心经。皆未尝以职事废学业。则是皆执事之所曾了了。而益孜矻于视篆之暇矣。是区区所望于执事者也。家儿之捷是偶然。而今发覆试行。其得失何可言。
与李安叟(镇宅)
伏惟肇冬。燕养德履崇裕。新庄主静之工自得之趣。必有孜孜慥慥。有非人之所及矣。吾侪初年相许。或失于驰骛。而及此桑榆。相戒以本务。相观以实地。以为晚年收拾向上之计者。岂不诚好事。而闻高明抱经入山。脱世务而乐谟训。如象龙之老益悖妄。非汩于疾病则辄夺于世冗。无一状可藉手于人者。而犹不能趋从益友。以受丽泽。则实不胜仰羡而俯叹也。
与族弟伴云斋(저본의 원목차에 근거하여 斋를 보충하였다.)
近日逢着颇源源于前日。而每因匆急。又在稠广中。其不能稳讨所蕴。则与前日一般怅惘。岂不倍筛。冬
凤村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29L 页
至不远。日温如春。此时起居珍重否。族从病之加减。系日之寒温。近虽巾栉如常。风寒若甚则便作逢霜之虫。自叹身世之可悲可怜而已。训长之任。归于无似。方以今望设讲。若高明来参。以助应酬。则于我粗释孤陋之耻。于左右亦不无相长之益。勿孤此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