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凤村先生文集序
凤村先生文集序 第 x 页
凤村先生文集序
  
凤村先生文集序 第 173H 页
[凤村先生文集序○申锡愚]
李正观盥而。余同邻宿契也。尝称达城崔凤村行谊之高造诣之笃。以为非章句儒。余窃识之不能忘。盥而一日荐一儒士来。以书币谒凤村集序。即凤村之胤义发也。余谨受而阅之。其书牍之往复师友者。皆辨难经旨。羽翼洛闽者也。余益信盥而言为不诬。而又幸其结识后人。得见典型之彷佛矣。及按节南下。公之旧居距省城一舍而近。遂访其书社。与学士子弟。揖让尊洗之间而挹遗风。益读其所著书。庄诵钦叹者久而不已。盖公挺生儒门。文昌侯海云先生其上世也。 王子师傅台岩公。其六世祖也。其门又有百弗庵举遗逸 除翊赞。家学之源远流长有如此。故公之擩染成就。卓尔不群矣。如岭之先辈郑立斋深诩其地步超等。其北学于汉上。梅山洪文丈亦叹其所见不拘。且使盥而一见知其为庄士。公之族兄漆室翁尝爱其才禀出萃。贻书奖之曰吾先祖积德百年而始发于君。公之受知于诸长德门下者。有如此者矣。岂不盛哉。今此寂寥数篇。不足以发公之蕴而窥公之奥。亦可以牖迷于乡塾而垂裕于后承则有不可以泯者矣。义发亦从事师门。有昼耕夜读之
凤村先生文集序 第 173L 页
风。可谓克世其家者也。余之将归。义发之请益勤。遂书此而荐之。
 上之八年丁巳孟秋下浣。平山申锡愚谨书。
[凤村先生文集序○崔益铉]
洛闽以还。至我东先辈。教学法门。莫不以小学近思四子为本领阶梯。其故何也。诚以叙秩命讨之显。仁义忠孝之实。其体具于心而不可易。其用施诸事而不可遏。存养省察之方。讲明克治之工。具在此书。不可一日不讲且明焉者也。凤村崔公。庆州故家。以文昌侯海云先生为始祖。中世有师傅公。为 皇明遁迹八公。清风闻百世。宗老百弗大爷以遗逸荐至翊赞。阖门养德。世皆推之以南土法家士林弁冕者久矣。凤村公内以漆室翁为师。外而服勤于立斋郑先生。以及于梅山洪先生而资益洪多。则渊源交游。尤甚端的。乃尚志东冈。一步一趋。绳尺斩然。专门四子。老而靡倦。发挥著述。其书满家。上可以裨补风化。下可以开牖群蒙。而世无知德。未展所蕴。盖既没而其后孙廷弼永焕。以全集来曰愿加删定。使可以传之久远。且一语弁之卷。不佞不娴文字。而于经术尤甚所不敢当。百世亲谊。终难泯默。因就书牍中显然烦冗。略加删削。附以杂著序记若干编。为原集几卷。其
凤村先生文集序 第 174H 页
外小学赘疑,在迩录,四子辨疑,启蒙劄疑等编。使各自为一书。不敢有一字移动。亦以取法于寒泉李文正讲说,薛文清读书录编摩已例也。念昔朱先生于语孟庸学。专一生之力。用寸阴之工。漫笺琐训。动易数藁。而孔孟思曾之道。如日星之中天。人得以见之。然一传再传。诵言迷指。乐浑全而恶分开者有之。逐末流而昧本原者有之。而缴绕穿凿。反失其真。非细故也。公为是之惧。乃取诸家之说。参以退栗以下并近日诸先生议论。比并较量。究极同异。论正得失。务得至当之归。则其微言大义。有关于天命人心入道积德之肯綮基本。诚未知一一得中。盛水不漏。而其近述潭巴之大经。远宗洛建之成法。蕴诸德行。发于事功者。尤不可诬也。使今与后之人。读其文论其世。不只为雇佣耳目。益求其用工得力之所自。而因进于古人成己成物之地。则是集之传。岂小也哉。噫使东韩全幅于中于外。得如公者数人。为之师表导率。修明彝教。则我孔曾思孟之道。衣裳礼义之俗。必不入于西洋禽兽之域矣。呜呼悲夫。公讳象龙字德容。 纯祖壬午中司马。以 宪宗己酉卒。尝居大邱之凤舞村。自号凤村居士云。
凤村先生文集序 第 174L 页
 永历五辛卯仲春日。宗后人益铉谨书。
[凤村先生文集序○金道和]
昔我立翁先生之讲道于于北山中也。一时及门之士。蔚然多可观。而屡以笃信精诣见推者。其惟凤村崔公乎。盖公以颖敏之姿。用刻苦之工。自象勺以来。便以古人为志。执洒扫于漆室之门。蹈绳墨于数咎之庭。日用讲习。无非彝伦之当行。旨诀之相授。而及登师门。见解益精。四子六经之编。洛闽晦退之书。口诵心惟。不得弗措。蚤夜孳孳。六十年如一日。殆程子所谓未仕而忘饥寒者欤。是以服习小学则有赘疑之录。讨究经籍则有八图之作。四子之精义互出而无纪则条辨而析之。朱书之妙诀微奥而难见则劄录而质之。求之于身而有在迩之录。推之于人而有乡约之目。其用工之密切。立志之高远。夫岂后世能言之士所可及哉。漆翁所谓吾祖百年之业。始发于君者。尽不诬矣。于乎。公之蕴负一生。既足以有为矣。使其遇知当世。展布所蕴。则其导迪匡救之功。安知不有补于国家之风化。而坎壈穷庐。汲引无绠。卒不免一国子而止。是虽可恨。然世道耳。于公又何加损焉。后孙永焕等。收拾遗文诗书杂著若干卷。图所以不朽而北走数百里。嘱不佞而丁乙之。仍责其弁卷
凤村先生文集序 第 175H 页
者。自顾老洫不文。何敢强颜泚笔。以重佛头粪之讥哉。第惟不佞亦立翁之自出也。尝于渭阳之日。闻公之风而艳仰者久矣。今于是役也。义有不可以终辞。遂书其所感于中者如此以归之。
 上之三十年癸巳二月壬午。闻韶金道和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