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屯坞集卷之二 (自动笺注)
屯塢集卷之二
 書
  
龜巖李先生(壬戌)
拜門屛。
已閱累箇月。
鄕𨓏之懷。
尋常弸發。
未嘗北望太息也。
卽因來便。
謹伏審春寒
先生攝理起居神護珍重
寢食視前無减損。
遠地伏賀。
不任僕僕
小子居諸川邁。
先祖考小祥奄過。
廓然穹壤
不堪孤露之懷。
心經龍山丈宅。
借得咸興本。
精於文川本。
而字劃稍大。
便於觀覽
釋疑明白
多所開發蒙蔽者。
前月望。
始得堅坐
日誦五十行。
計六十許日。
可以畢讀。
千古聖賢
合幷一堂
敎告諄諄
無非赤心片片說與人
斂袵敬聽。
可玩可味。
而但旁無相聚講辨之益。
聖賢立言
可知可行者說。
而其理則淵微
昏愚駁雜之見。
其何能透得重重關鎖耶。
其所玩味者。
只是木札而止耳。
未嘗不自歎而自笑也。
天氣向和。
更乞爲道保重
以慰瞻昂。
公元1828年
上吳老洲(煕常○戊子)
年月日。
侍生林宗七南向再拜上書于老湖先生進善文丈座下
宗七以尙德而慕賢
秉彝攸發。
求正有道
學者所願
是以苟有盛德大賢者。
異世
亦且聞風起敬
况與我幷世者乎。
不克自致執經環侍之列。
拜書禀學
就是去非
烏可已哉。
宗七以是心求之當時久矣
恭聞先生淵源正家學之傳。
篤志爲己。
進德日新
知見之眞。
義理之密。
發明聖賢遺旨
一國之士莫不願趍下風誘掖
小子之愚則有甚焉。
蓋玆生晩窮鄕
而蚤又喪師離羣
知識蒙昧
無自而開發
氣質之駁愚。
何從變移
竊自悼以爲安得朝夕在老湖門下
都授之後
鑪鞴之化。
蒙識駁質。
或可變其萬一。
庶幾策勵自進
不遂小人之歸也。
切切亟欲得謁於下執事
而跡阻遐僻
齎願莫
拜書替侍。
非不切。
而自懼賤陋獲罪僭越
不敢焉爾
則只南望悵然太息而已
旣而作而歎曰。
小子之望先生也久。
先生也篤。
非爲僅識程伯淳名字而止
裁尺咫之牘。
達微悃而蒙賜警誨。
持以周旋
則是無異於奉面命而承耳提
何以賤陋自沮
亦何懼於僭越不敢也。
抑竊觀古人相切往還也。
必叙其師友來歷者。
厚之道也。
是以李濱老之以書求交於朱夫子也。
夫子嘉其淵源同出龜山而歡若舊識
北關自楓二老以來
各自有徒。
傳相授受
尤農一脉
綿
至今
龜巖私淑松巖
松巖卽農門傳鉢高弟
宗七之愚嘗師事龜巖
則於門下不無同源之義。
且况龜巖賁阡之刻。
得屬門下發揮之筆。
爲重於地下傳示後世
凡爲先師子徒弟者。
受恩深重。
前也宗仰莫大焉。
由後也感祝無已焉。
講誼通問
以效區區忱誠。
在所固當。
賤陋之懼。
僭越之嫌。
不足復道也。
噫。
小子以下愚之姿。
習於鄙俗
惟其降衷天一自明者。
終滅不得
而適近大儒先生之居。
出入其門。
心悅其道。
委身願學焉。
不幸業未克卒。
中途山頹
玄丈翼洙氏以同學之長。
西河索居
過尤自集。
赤心扶掖
書詔面勖。
勤勤懇懇
有朴丈命璧氏相與甚至
遠掣蹇步之鞭。
區區自冀得二丈。
賴以自濟
今二云亡
寡助孤單
因循偸惰
不能自振
豈非君子任敎育者。
俯矜而垂惠耶。
伏惟先生同源之義。
感恩之私。
憐願學之志。
不錄愚賤而恕僭越之罪。
視之門人弟子之列。
不倦之仁。
垂示講授次第
使得與在門者
同被敎廸之惠。
小子之幸也。
景仰之深。
輒敢具陳鄙懇。
遙煩將命者。
拱手以俟可否之命。
宗七不勝惶恐之至。
公元1830年
上吳老洲(庚寅)
宗七未嘗執侍秉拂之側。
頃敢拜書請敎
雖竊自附於古人之已例。
卛之懼。
能可已耶。
計獲關聽已久矣。
江湖淸寂
琴書靜暇
伏惟丈席道體日躋叔子之七十無損
英才萃集
橫經問難
出入天人
多有堪任傳緖者。
臯比之上。
不自勝其樂也。
遐想
未嘗不嚮風懷仰。
宗七課農田間
粗安義分之狀。
不足奉聞
而第浮年行滿五十。
悠泛無進。
不能自拔衆人俗子之域。
歲月之易失。
初心之虗負。
慨欲策志破懦以收桑楡之功。
而終是心意麤在。
不能耐煩探索
雖口不絶譚於義理
而略從皮邊輕嚼過。
深微所在
輒望觀而惶然以感。
不肯其中上細量。
是以遇事窒碍
莫知攸從。
以若所爲
求欲仰希前修
下脫流俗
不亦難哉。
只以見讀大學言之。
明明一句
最總腦用力處。
所謂明德
不能曉解名義
何由望其識取明德爲甚物事切身做去。
以致明之之實功耶。
明德合心性情三物
未知以心言而包擧性情歟。
抑以性言不離乎心歟。
玩於章句所訓虛靈以下云云
或問中虗洞徹萬理咸備之語。
則似主言乎心而性情幷擧矣。
語類明德道理在心光明鑑照
及明德仁義禮智便是
等說。
則似主言乎性而心爲該載矣。
何所適從歟。
章句先生釋經之手筆也。
語類一時隨問隨答者也。
將以章句定論歟。
如此則心是氣也。
有善惡則明德亦可有聖凡之等耶。
然心有善惡。
以其該體用也。
心之本體
精爽所聚
無有不善
故曰心之虛靈
不拘禀受
單指心之本體
以爲明德
則初不害明德之無分數耶。
固知此非如小子蒙陋之所可與議。
旣有疑焉。
何爲含胡羞縮
作新婦子樣。
不求質於有道乎。
伏乞明賜折衷之批。
此外疑難
亦當續上請敎也。
時序漸燠。
更乞爲道保重
以慰林之望
上洪梅山(直弼)
公元1835年
乙未七月二十一日
完山林宗七齋沐裁書
南向拜納洗馬文丈座下
跧伏窮僻
當今斯文赤幟
先生而已
盛名攸播。
凡挾簡講書者。
不願執鞭轡趍下風
宗七之愚。
有甚焉。
文川故習齋朴監察
鏡城故晦堂玄參奉。
先生所許以北方之望
宗七平生㝡所尊信也。
竊聽先生爲人爲學二丈
又得盛文若詩讀之。
宏偉崇深
任道自重大君子也。
於是乎何止爲僅識程伯淳名字而已
然深北之距京師二千里餘。
雖欲供灑掃門下
以承大爐
鞴之造化
貧病未得辦遂。
慨然自歎曰。
不得攝齋趍隅。
朝夕從容諸生後。
豈不有先面書謁古人事乎。
因習二丈
附通姓名左右
而輒以聲跡之輕陋。
趑趄未果
二丈不幸云亡
環顧一世
無復藉以爲价於先生之側者。
索居無師資。
志氣日益昏惰
少日所粗聞爲學之方於有道者
自歸荒落
持心處身
在於流俗卑汚中。
不能振拔
歲月侵尋
過中身。
中夜起坐
徒切愧懼
若得早通門下。
以遂請敎之願。
則書誨往來
開道警飭
所益豈可量哉。
狹度褊見。
拘小昧大。
以致卄年之遲回
回首憮然
噬臍無已
惟是懷仰德義
日夜所以南望馳想者。
未嘗一日解。
而且愧且恨。
未嘗一日往來于心也。
不謂先生過聽游談之誤。
憐其願學之志。
垂記存。
而且將引而置諸磨礱道義之末。
昨歲玄生若欽之晉謁也。
令歸語宗七以及時往講論
毋貽幷世不相識之憾。
繼又李生錫源來傳盛諭。
一如聞於玄生者。
竊伏仰惟先生與人爲善之意。
修起斯文之任
聞有一介半介爲善向裏之人。
渴求飮。
無遠不取
零星湊合
扶持提掖
以期種得讀書種子一世
矣哉先生之爲也。
昏愚無比者。
懿德之好。
亦皆秉彝
則聞先生風。
莫不興起
思所樹立
况如宗七之卄年積願請敎者。
感激奮湧
可勝哉。
先生時下掣蹇之鞭繩
則某雖駑矣。
敢不十駕之追耶。
奉俯眷之至意
敢陳慕仰之由。
胎付質目。
遙煩將命者。
拱手以俟回敎
  質目
竊以洙泗晩生之所尙論
宜詳於顔閔以下七十子之世。
洛閩後進之所講明
莫先於程朱以來數十家之學。
以後其時不遠
距其地相近
遺風所聞
餘敎所被。
易於模範
不能不然。
非如邃古紙上想像者比也。
維我東國理學
始於圃隱
興於寒蠧。
盛於靜退尤。
當日親灸(一作炙)若後來私淑林林者。
夫亦孰非眞正豪傑哉。
前後先生學𧗱言行顚末
皆有文籍考据
南國則殆家有而人誦之。
北方僻陋
絶無僅有
或從縉紳長者傳誦
得於耳聞者。
表表若而姓氏
至於學術言行顚末實則無從夷考
其餘耳所未逮者。
可勝數。
同一國而如此
洙泗不知顔閔之果爲何人也。
後進洛閩不識程朱之果爲何學也。
寡昧鄙蒙。
如何乎。
以是常切慨懊。
欲俟粗能上通古經傳。
下涉程
朱文而後
遍遊京輔湖嶺間。
凡四百餘年以來儒先往行遺文
廣求博觀
參互究繹。
而就謁當世有道之門。
質問醇疵高下
錄輯一冊。
具述本末
備記淵源
歸與一鄕同志共師資之。
庶幾不負區區嘐嘐之志矣。
貧病沉溺
振拔不得
歲月荏苒
今去懸弧之年。
五十有五矣。
衰摧罷薾。
倦於遠遊
夙願莫遂。
生爲寡陋人。
死爲寡陋鬼。
抱恨窮廬
自悲歎。
伏聞文丈博覽强記
無所不讀。
無所不知
養德林泉
徵辟不起
專事講學論道
聲名一世
其於宋明諸儒。
以及我東羣賢
凡以理學名世者之孰高孰下孰醇孰疵。
莫不鑑照秤量眞知精擇也。
試就圃隱以下至于今日
反覆討論於門脉眞正之如何。
知見實到之如何。
德業之大與小。
論議同與異。
行世節度
師承所自
著爲一篇文字
而幷及朱門諸子以後中國名儒
亦立批目。
無靳遠示。
滄海之觀。
庶可井蛙之陋。
他日亦將藉手以歸見先賢地下也。
伏願鑑憐鄙懇。
畢擧極論之。
不勝祈望之至。
竊以居敬窮理
只當各用其極焉。
不須說孰爲多孰爲少。
纔說多少
便墮了一偏去。
朱先生與知門人論學也。
於二者互有抑揚
是則各隨其人。
相捄相勉。
要令交修幷進
以趍乎中正之道耳。
後來陳北溪以爲先生大段着力處。
多在道問學上。
李果齋以爲先生晩見諸生繳繞文義間。
深慮斯道之無傳。
始頗指示本體
所謂多在。
所謂始頗云者
或偏於問學一邊
或帶得晩覺底意思
得師本旨乎。
黃勉齋則終是尊德性意思重了。
此固矯救末學之弊。
不得不然。
較眞切。
而但答李敬子書。
問學一邊
說得歇後
不能無偏
而或異學藉口之弊。
豈非未安乎。
井觀之感。
未能自解於此
乞賜批示得失幸甚
公元1840年
上洪梅山(庚子)
遐裔愚蒙
不自揆量
妄雖有意於爲己之學。
而於進修之地。
未得其方。
用力雖勞。
茫乎無據
泛而不切
浪得務學之名。
而實未嘗眞實受用
終不知何所底止
方竊以是自愧。
力求所以用功之要而未知有得也。
伏承示以日用節度六事
乃今始知正法眞訣之在是。
無意學則已。
如欲爲學。
捨是何以進修乎。
若非門下遠施不倦之仁。
安得聞此。
當作六事元符
佩服從事
以爲期也。
至若慥慥指引一事
扶接導誘
以就其器業之諭。
盛德者事。
有非末學蒙生所敢與議。
本無受撞之鍾。
豈有出應之聲。
元乏就飮
之河。
何論充量之羣。
虗辱提勤。
徒增愧憂。
然視今敎養乖弛
學𧗱多門
經傳之言。
不絶於士口。
讀書眞種子則幾乎熄矣。
而鄙鄕爲尤甚。
獨抱憂歎
而材綿力薄。
末如之何也。
因竊仰惟丈席滿腔熱血
要與一世共趍於正道
而所擧朱夫子三語
興作準的也。
使爲吾徒者。
人人體諒而心求之。
法門衰敗
何至如此哉。
三復示敎
爲之慨然不能已也。
別紙誨批。
浩博淵深
俾此井蛙得觀於滄海
感幸感幸。
知行之論。
就學用功分上知行全體中。
分明說去。
眞切論着。
開發蒙滯。
豁然披霧見日也。
三斯之咸由內修
高論不可易。
擧正顔色
屬諸存心者。
鄙說果爲偏了。
自今改舊見之謬也。
明儒之醇疵
賢之傳承
立論垂示
俯副遠懇。
纔展一幅紙。
千載間羣哲學本末
咸萃俱在。
歷選諸家之言。
簡而包繁。
約而該博
亦尠若此之奇偉
奚但被無量之惠於寡陋
實將垂不祧之功於後學
幸甚幸。
  別紙
有一士服子斬者。
其祖乃是支子
特自禰已以及死者
適長相承也。
或疑非累適適
其人以備要只言繼祖禰已。
不及於祖之爲適長支庶與否
爲據。
堅執不回
備要之言。
是擧其大綱
曲折之備。
在遭其事者。
博考廣驗。
以參徵而得焉。
豈可膠執擧綱片言
以反失本旨乎。
觀於朱先生所服於受之者
必其祖亦爲長子
恰滿四世適適
乃可行之。
至於曾祖之爲長支
自當置而不計
未知如何
葬禮主人贈之設。
旣夕禮
而考其文爲出於重君物也。
家禮之存而不刪
沙老以爲疑。
亦是愛禮存羊之義歟。
觀疑與歟之辭。
不敢信得及於酌參古今微意
亦略可知矣。
然及其述備要也。
祖家禮而仍之。
等其貧富。
定所用之數。
世皆恪守備要
惟恐有違。
何敢容他議哉。
未知古者有喪。
君物猶下及庶人
旣夕禮
不言貴賤之恨(一作限)歟。
抑只及於士。
庶人假行士禮
故亦仍而不得廢歟。
庶人旣假士禮則依士禮行之。
似未爲非。
而遐隅窮峽
送葬儀物
草卛多闕於禮。
而獨此一節
不獲已依樣君物遺義
乃取不盈尺之布。
僅充一玄一纁之數。
其儉不但魯人長終而已
無乃太苟艱乎。
夫禮無不實。
而後世之士。
旣假重君物虛禮
庶人又假虗禮虗禮
其去存羊之義。
亦太遠矣。
恪守備要
莫如尤翁。
小斂環絰白巾之制。
備要所載。
不啻
分明
而尤翁家不之行焉。
今世之好禮者。
不泥於古而取適時宜
不行主人贈。
不至大悖否。
公元1835年
啓殯祖奠遣奠條註。
幷言饌如朝奠
啓殯條則原文明因朝奠
註說如許
朝奠之如朝奠不成
備要註。
以朝字作朔字。
而下二朝字。
則不擧論矣。
下二朝字。
亦安知非朔字之訛乎。
孝子感慕罔極
甚於時序之變。
故値月朔
必設殷奠
今遷自殯堂。
祖道駕靈輀。
無復來返之期。
孝子終天永訣之至痛。
何但時序感慕
而奠不月朔之殷。
只設果脯
不幾於太略乎。
以是言之。
下二朝字。
文勢雖無說不成之患。
而以理度之。
亦通作朔字。
然後方爲恰當
未知沙翁後諸儒論說
亦有及此否。
性與心易分。
心與氣則㝡難分。
理氣分言。
則性卽理也。
心是氣也。
若就氣言心
則元一物也。
程子耳目視聽不能遠者。
以氣有限也。
無遠近。
朱子謂心比性則微有迹。
比氣則自然又靈。
皆是分心與氣言之也。
何處見其分而爲二耶。
竊嘗思之。
蓋氣之中。
精爽焉。
粗迹焉。
精爽精爽
粗迹粗迹
而心是精爽所聚也。
以是言之。
心與氣實非二物
而亦有所分別
如是看得
未知如何
公元1842年
上洪梅山(壬寅)
北閫赴職之行。
拜奉覆帖之賜。
諄諄批誨。
充滿幅面
百朋之錫。
未足爲多。
聲氣未嘗相接
心期感通如此
竿牘往還
何啻當千顔色而已哉。
竊伏誦玩示敎
莫非深造自得餘。
推以示人
欲與共趍至善之域。
辭旨丁寧懇惻敦厚
孰不發省言下
而在賤子
尤爲頂門針也。
中立以定規模
居敬以建大本
明理盡心體。
克己養浩氣
敦德新造一段
最其樞紐
盛敎畢生進修義諦云者
事約而句廣矣。
語近而該遠矣。
自古眞正英雄人。
何嘗不有從這五者中做將出來乎。
敢不早夜從事於斯
以求仰承盛惠耶。
主人贈。
賈疏以爲君物
而後世仍襲謬說
有知者。
高眼覰破其無稽
而明其君贈外別有主人贈。
考據詳備
辨析精切
後學幸甚
竊惟沙溪亦從賈疏。
混合君贈主人贈爲一。
而曰主人贈者。
重君之賜而設也。
後世雖無君贈之禮。
家禮存之。
亦是愛禮存羊之義歟云云
老是大東周公
猶如此襲謬。
况其下者乎。
區區瞽說
節上生枝
轉成乖謬者。
正以賈疏爲祟。
自今一改舊誤也。
遣奠條朝字之當爲朔字。
高論儀禮書儀爲據。
已足明
著。
而又况有河西金先生看破耶。
家禮之字無疑
古禮之所行有據。
好古講禮之士。
自當遵行
未知京輔湖嶺間所行如何
竊願聞之。
爲長子服斬。
承示以農巖南塘鹿門,老洲四賢立論
以爲賈疏三世適承之說不可從。
義理嚴直
高鑑所裁。
同一折中
此是沙尤諸先生辨論所未到者也。
末又幷擧農巖陶庵繼後不可服斬之論以示之。
此意尤極周全矣。
謹當遍告知舊鄕邦
使知前賢所未言者
後賢而乃備也。
心與氣質一氣
而亦不可合一者。
當依致思審究
待到其所一氣與其所以不可合者然後
更可容喙。
地頭所在不可不辨也。
一氣云者
同源處也。
不可合一云者
異流處也。
源同無二氣矣。
異故不可合一耶。
老洲丈所云本末之殊者。
亦指此爲言耶。
若然心與氣質
其初渾是一物
無有地頭之分。
異流處。
方是心自心氣質自氣質
而有地頭之各占耶。
湛一心之體。
氣質湛一査滓
則其初已不相渾
而各占地頭耶。
且以燈火言之。
光明煙焰
同是一火
光明自光明。
煙焰煙焰不能爲一。
此或可爲心與氣質一氣
而亦不可合一之喩耶。
朱子曰性無不善而心有善惡。
心旣善而與理無間焉。
朱子此言。
何爲而發也。
何以看破則不相窒礙耶。
願下一轉語
以卒開迷如何
公元1843年
上洪梅山(癸卯)
公元1835年
卽日殷。
審道候冲泰。
神護增福
伏聞大臣交薦
聖意方注。
徵命屢下。
禮遇甚隆。
一國之士。
均深欣慶
竊惟先生迹雖山林
而初非遯世
學者聖賢也。
所抱者經綸也。
當此遭遇之盛。
尙靳幡然之思。
計於自處之際。
深慮熟講
以盡中正無偏義理
非與林居子一以高蹈爲尙者比也。
願聞其旨。
下誨所擧朱子不得罪於聖賢
中不誤自己
下不誤後世之訓。
自非大賢以上醇乎醇者。
未易擬議於此地位也。
在學分上
正當服膺警省者也。
試觀程朱以後中國諸子
以至東方羣儒。
除却表表眞儒外。
無所不讀。
無所不知
言論超卓
聲名盛蔚。
儒者自處
人亦以儒者之者
不可勝數
而卒之疵病百出
不得合於聖贒之道。
甚者陽儒陰禪。
以濟其私邪
遺風餘弊。
波蕩後世
橫流懷襄
莫之遏抑
每誦願與共勖之敎。
爲之感厲
又爲之惶恐也。
  別紙
備要練時麻絰
則麻絞帶亦當用布之說。
原於通解圖式
而盖是變殺漸輕之義也。
如是斬齊何間焉。
不言布絞帶之變殺者何歟。
抑或擧重見輕耶。
後齊改服功衰
則帶獨不可用功布乎。
斬衰帶則以麻。
故練後改用細熟布。
齊衰帶則以布。
故練後仍舊麤生布。
不但斬齊無別
輕重失分。
豈非可疑者耶。
玄石初喪絞帶三重四股。
練後葛絰三重四股。
則是絞帶之制於葛絰
世人不知此義。
以爲不可用布誤矣。
此說果何如耶。
尤庵絞帶之或用布或用麻。
俱無不可
禮之家。
亦無一定之規
陶庵亦曰布與熟麻雖有古今之異。
俱無害於義理
先生之論。
則似不以通解說爲不易定論也。
絞帶旣用布。
則冠之武纓亦當用布。
至於所謂練服功衰云者
是只指去負版辟領衰歟。
抑並指緝邊歟。
若謂只指去負版辟領衰。
則服功衰之說。
著在禮記
而去負版辟領衰。
特溫公書儀已後事耳。
若謂幷指緝邊。
則是全無斬衰三年之義矣。
若曰但指功布升數而已
緝邊與去負版
初非幷指云
備要所云制如大功衰服而布亦同者。
何以看解耶。
願聞取衷之論。
夏殷周忠質文損益
聖人隨弊矯救者也。
忠之弊流則作何樣病習而必待於矯之以質耶。
質之弊流則作何樣病習而必待於矯之以文耶。
盖就三者。
求其色相情態
則質與文固自相異
(如質素文彩之類。
)惟與質似若相近
(如忠直實質直質實之類。
)以相近相近者。
無爲以水濟水耶。
有似相近中實不同者。
而昧知懵識。
莫能透發。
明賜剖析
公元1846年
上洪梅山(丙午)
公元1835年
伏念先生固靳幡然之思。
聖上眷注愈隆。
廊廟倚重益切。
駐蹕而延咨。
有事而就問。
言出而見從。
聖學以勤。
士趍以正。
先生未嘗一日立乎朝廷
功德所及
賢於夙夜在位者多矣。
賢者有益國家
豈可量哉。
先生禀賦實厚。
血氣隨老而衰。
志氣則固不衰也。
願益加頤養剛强淸明
眉壽萬年
坐鎭一國
使朝野所恃賴。
世道幸甚
亡父墓文拜受
語約而事該。
發盡潛幽之懿。
使死者有知
必當感泣不朽之托。
而爲子孫者。
世受無量之賜矣。
樂道善之盛德
曲成鄙願
寒鄕冷族。
何以得此。
欲報惠恩。
邱山猶小。
只自銘鏤心髓而已
第篇中稱道不肖之辭。
非不仰認誘勉之盛意
而在微分極甚
惶恐
如序首一路表準。
序末所以來卿等語。
銘內儒珍之句。
更乞鑑裁改定
千萬至懇。
公元1848年
上洪梅山(戊申)
公元1835年
謹按冬至始祖
立春先祖
程子所以以義起。
使人盡其報本追遠之誠者也。
朱子始嘗祭之。
後乃覺其僭而廢之。
則有所不敢擧論也。
然則世代逖遠
後孫之思切報本者。
將於何致其誠乎。
竊惟後世遠祖墓歲一祭之禮。
庶幾乎此。
然或不幸墓宅失傳
又失墓之祖有功德於後孫。
未知如何行禮
可使後孫追伸其不忘之思耶。
或就失墓傍近
築壇以祭。
或奉影幀以祭。
則於義似無忒
而亦有名門世家之已行者
安東金氏太師祭壇
韓山李氏之牧隱影是也
然旣無墓地之的證。
影幀又不傳於世。
則或就後孫墓上頭
築壇以祭。
在情似禁不得
而又未知古今此者
所行之如何也。
明川楚氏之東來翰林公。
甲申天地翻覆之時。
中華舊族擧爲戎。
超然羶腥
獨全衣冠東方
功德垂於後孫者大矣
今世歷十餘。
親盡廟毁。
行立之祭。
朱子所不安而廢之也。
欲倣太師牧隱祭禮
墓地無復可徵。
遺像初未傳奉
築壇于後孫墓上。
則不得古
今之可據矣。
欲報先祖功德
無所乎寓其誠。
情事不其憫乎。
生徵明嘗勤扣問
聞見狹陋
知識蔽昏。
未有以慰孝孫不忘之思也。
楚生擬欲取决丈席
地遠不可期早晏
故敢先玆仰請。
伏惟精義入神之地。
揆所安而節其中
使翰林後孫得所據以遂其報本之誠。
寡孤者亦得誦玩辨析
豈不兩幸歟。
恭俟批敎。
公元1823年
與兪復元齋(星柱癸未)
竊嘗以爲欲傳祖美
子孫之情也。
揄揚人善。
君子之事也。
必須有可藉而爲介而後
謁文有自以入焉。
立言無疑以臨之也。
宗七寒鄕一冷族。
久抱祖美欲傳之情。
苦恨無階以達當世秉筆大人之前矣。
幸我先師龜巖先生遺集
門下攷證之功。
卷後之題。
得以取徵於世。
貽壽其傳。
先師之子孫若徒弟者。
感德荷恩
無以仰報。
而又私竊自喜吾黨於是乎紹介矣。
自玆以往
凡繫思揚先徽而齎願未遂者。
不於復元屬筆而更誰於往乎。
是以昨年池友若洙甫之赴試都下也。
不揆僭越
輒以亡祖行錄
附上執事
以丐一語之賜。
不敢遽以賁餙阡隧之事唐突冒懇。
而姑亦圖此以將來卒請畢恩
之兆耳。
池友還。
伏聞丈席
嘉歎而曰與其題跋而無甚發揮
無寧易以墓文之爲不孤遠人之勤托。
特命世系葬地以備詮次
宗七二十年來日夜竭心營圖
而迄玆未有遇者。
丈席樂道善好成人美之厚德弘量
何以得此哉。
擧家聞命感幸。
相視泣下也。
抱狀南走造門亟請
不當一日緩。
未嘗一日忘。
經年不果者。
顧坐於家貧而然也。
韓生裕甫適理南遊之屐。
人質美好學。
而講服高名亦舊矣。
入京當首先掃門屛。
於其行。
謹將元及叙列世出壽年月日子姓婚嫁一紙
南向再拜呈納于下執事
因屬韓生以歸日仰請銘文帶來
竊念大君子一言之重。
可令泉壤有榮。
州里生光
不肖從此庶或免於不仁之罪。
手額南望
不啻飢渴者之待飮食也。
疑目胎上。
乞賜批敎。
  問目
大學序竊附己意補其闕略小註云謂補傳之第五章
竊惟此註可疑
上文猶頗放失忘其固陋采而輯之云云
實指補亡也。
補其闕略云云
指誠正心兩章下低二字附書者也。
猶頗放失
上次簡編而言。
言雖經程子整頓錯簡而猶有放且失也。
者指程子整頓者。
未盡處也。
失者指格致傳文之脫逸也。
采輯者采程子之餘意而補輯之也。
采輯二字
兼包考經序傳與補入格致章也。
若夫致知誠意
誠意正心
其序不可亂。
不可闕之意。
經文已具其理。
而傳則闕且略也。
故特以己意發明之。
著說以補之也。
如是看解。
文勢語脉
自相連續貫通矣。
若以補其闕略
謂指補亡章。
夫子旣曰竊取程子之意。
於此特以己意言之者
不相逕庭乎。
誠意之誠。
只是眞實之謂也。
其曰愼獨
是實之之地頭
其曰無自欺
自慊
是實之之事也。
孫敬甫自慊
作如好好色如惡惡以後事看。
質問朱子
朱子以爲自慊義差了。
自慊合下好惡時便要自慊。
非是做得善了。
方能自慊也。
又欲誠其意。
章句曰實其心之所發。
欲其必自慊而無自欺也。
詳此益信其所自慊
是誠之之事。
不是誠之之驗。
東陽許氏以自慊誠意之效。
此論得無近於敬甫之見歟。
七章之四有。
八章五辟
皆是七情之發而接於事物者也。
同是七情之發。
而分屬於正心修身何義歟。
蓋雖莫非心上發出
忿懥等。
却是由於內而念慮之偏繫者也。
親愛等。
却是施於外而事爲之著
見者也。
略略畫計分屬。
其實只是一理也。
八章或問曰此章之
實承上章
故其立文命
大抵相似
卽此可見矣。
正心不止於四者。
而但說此四者。
修身不止於五者。
而但說此五者。
未知以心之易爲累。
身之易陷偏。
甚於斯數者。
故擧其㝡重者歟。
八章結句
不曰齊家在修其身。
而曰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九章起頭
不曰治國在齊其家。
而曰治國必先齊其家。
二章起結
與他章凡例不同
何義歟。
修身明明德之實而齊家之本也。
齊家新民始而治國之則也。
觀於經文兩節
可知反覆丁寧之切矣。
若只以常例結句常例起頭
意味歇後
無以著身爲家之本家爲國之則。
照應經文兩節反復之意也。
故傳之者之特變例結句
變例起頭者。
未知以是歟。
十章旣曰上老老而民興孝
上長長而民興弟。
則亦宜曰上幼幼而民興慈。
而乃曰上恤孤而民不倍者何歟。
竊謂孤者。
天下四窮中。
最窮而可哀者也。
聖人仁政
必先乎此。
常人之情。
旣非吾幼則類皆易而忽之。
在上君子無父之幼。
特加隱恤
則下之觀感興起者。
從而效之。
未知所以不曰幼幼。
必曰恤孤
而孤字比諸幼字。
語加切意益廣。
故不云興慈。
而興慈之意。
未嘗不在不倍中故歟。
胡雲峰平天下章爲八節
節節解說
而至第六仁人放流一段
大學於此提出一字
絜矩是恕之事。
所以行仁。
故特以仁結之云云
此說未知如何
此段仁字。
用人上。
極言絜矩不能絜矩
措辭間泛及之耳。
故爲表出也。
蓋此章自首以下
反覆絜矩不能絜矩之意。
雖每段立言不齊
所謂仁字之意。
未嘗不貫其間
如民所好好之。
民之所惡惡之者
非行仁乎。
有德有人
亦非行仁乎。
散民聚。
非行而何
何必每段多下仁然後可乎。
若如胡氏說。
則是第六節獨爲行仁之事。
而其餘皆在行之外也。
奚其然乎。
公元1828年
與兪復元齋(戊子)
先祖考墓文改本篤學二字
極有所未安者。
蓋學之爲事至大
占地也至
非若六德六行各爲一事之善而已
宣祖大王問學問之人於李文靖
對曰此難言也。
篤學二字
豈可輕下乎。
宗七之仰請補入師友一節者。
竊意以爲祖考久從玄公受學
雖無承緖傳業可言
薰陶師訓者則實亦不少矣。
墓文中擧從學之槩。
而因歷溯淵源所自於尤翁者。
牽聯特書
則于祖考事行
未必不爲挑發光鮮之助。
辭不達意
以致二字輕下
罪愧交幷
無地自容
竊恐此二字終不可存。
鄙見舊本以純行聞爲鄕隣悅服十字
正是實錄
以此代換篤學四字
蓋其以下五字
改以稱穩句語
似的當無溢實。
自爲挑發光鮮矣。
伏惟鑑裁
與宋守宗齋(達洙)
宗七生於北方
自幼少至老將死。
足跡不及五嶺之南。
其於懸弧四方之志。
不勝負愧
然亦幸生於尤農之學橫出一枝之後
獲嘗遊學于農老衣三傳底人。
慣聞尤農百世大宗師
慕深羹墻
顧貧無以二先生全書
不得誦味緖言
復欲識其後孫。
典刑惟肖不可得矣。
頃歲從學人金璣衡造門
覿德而歸。
娓娓不休
又得盛文讀之。
一臠之嘗。
可推全鼎。
乃知文正老先生遺統之攸承。
實有在也。
拜書求敎
非不切。
朔南遙絶。
無緣討便。
今者金生告以赴掃門屛。
謹修尺牘
略暴疇昔願識之苦悰
倘蒙俯賜耶。
餘千萬益加崇博。
以張斯文
  別紙
深衣裁法。
身前後留寸。
家禮所不言。
丘瓊山所創說也。
後儒或取焉。
陶庵李松巖問。
或曰起辭。
以爲留寸非朱子本意。
方領兩肩上。
裁入三寸反摺。
剪去之際。
毋直而斜摺。
則衣下齊自爲全幅
而兩襟之會自方。
下齊自整云云
愚意法平順可用。
未知從此法耶。
抑從丘制耶。
竊惟執事家自文正老先生以來
必有定制其間
乞敎示。
與李醇溪(正履時爲北靑府使)
歲暮深巷
衰病相侵。
志慮前時
道德初心
而傍無輔仁之益。
何自振刷
縱欲奮身自致博學忠信執事之前
薰沐德義
而遠不可得
則撫霜鬢浩歎
窮廬之徒悲。
重誨帖。
此際惠辱。
款洽之辭。
厚之意。
錯落淋漓
斂衽莊誦。
有以仰認君子一箇大腔裏好善赤心矣。
感深慕篤。
不能解也。
計公餘所看書
專在洛閩
熟味菽粟
其所契悟者。
益深且切。
自得之餘。
幸或推及一二緖餘。
使此寡陋亦得與聞旨要耶。
願作考亭華陽二家書蠧魚以終年壽。
宗七微肚之所積。
而鄕無藏書者。
又財乏不能貿致
生於朱宋之後
不觀全書可以爲儒云乎哉
死將不瞑地下
痛恨痛恨
公元1847年
答兪鳳捿齋(莘煥○丁未)
南北敻閡。
未接淸儀。
講服盛名則已久。
遠書納交
以續先誼。
所願欲。
魚鴈莫憑。
仍之衰病沉綿
終莫遂誠。
今反爲執事者所先。
益深怠緩不敏之愧。
然士之相知
貴乎心而已
二家契誼
不可不謂之以心也。
旣相以心。
則其無疑可知
無疑阻之間。
則焉有書問彼此先後可言哉。
因審出典專城
不惟祿足以仁其家。
亦學可以行所志。
吾黨幸甚
第邑有大小
治無大小
仰惟方物發慮
安得不費勞心思。
而亦豈無舊弊宿瘼之不獲已變通釐革處耶。
然以君子先事後食之心。
濟以愛人澤物之仁。
何不究而政何不成哉。
來辭深以五十無聞爲歎。
益見不自足之意。
官路奔走
靜居幽探有間
竊聽往來士友
公退溫理
卷不釋手
所得富有
欽服欽服
如生者七十而無聞
地下之歸。
將何辭於蠧世鬼之譏誚乎。
羞向人說道也。
力疾報謝
不能縷究。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