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屯坞集卷之二
屯坞集卷之二 第 x 页
屯坞集卷之二
 书
  
屯坞集卷之二 第 17H 页
上龟岩李先生(壬戌)
阻拜门屏。已阅累个月。乡𨓏之怀。寻常弸发。未尝不北望太息也。即因来便。谨伏审春寒。先生摄理起居神护珍重。寝食视前无减损。远地伏贺。不任仆仆。小子居诸川迈。先祖考小祥奄过。廓然穹壤。益不堪孤露之怀。心经龙山丈宅。借得咸兴本。颇精于文川本。而字划稍大。便于观览。且释疑明白。多所开发蒙蔽者。自前月望。始得坚坐。日诵五十行。计六十许日。可以毕读。千古群圣贤。合并一堂。教告谆谆。无非将赤心片片说与人。敛衽敬听。可玩可味。而但旁无相聚讲辨之益。虽圣贤立言。就可知可行者说。而其理则极渊微。以昏愚驳杂之见。其何能透得重重关锁耶。其所以玩味者。只是嚼木札而止耳。未尝不自叹而自笑也。天气向和。更乞为道保重。以慰瞻昂。
上吴老洲(熙常○戊子)
年月日。侍生林宗七谨南向再拜上书于老湖先生进善文丈座下。宗七窃以尚德而慕贤。秉彝攸发。求正于有道。学者所愿。是以苟有盛德大贤者。虽异世
屯坞集卷之二 第 17L 页
亦且闻风起敬。况与我并世者乎。纵不克自致于执经环侍之列。其拜书禀学。就是去非。乌可已哉。宗七之以是心求之当时者久矣。恭闻先生以渊源之正家学之传。笃志为己。进德日新。而知见之真。义理之密。发明圣贤遗旨。此一国之士莫不愿趍下风承诱掖。而小子之愚则有甚焉。盖玆生晚穷乡。而蚤又丧师离群。知识之蒙昧。无自而开发。气质之驳愚。何从而变移。常窃自悼以为安得朝夕在老湖门下。随都授之后。经炉鞴之化。蒙识驳质。或可开变其万一。而庶几策励自进。不遂为小人之归也。切切然亟欲得谒于下执事。而迹阻遐僻。赍愿莫遂。拜书替侍。心非不切。而自惧贱陋获罪僭越。亦不敢焉尔。则只南望怅然太息而已。既而作而叹曰。小子之望先生也久。慕先生也笃。盖非为仅识程伯淳名字而止。则裁尺咫之牍。备达微悃而蒙赐警诲。持以周旋。则是无异于奉面命而承耳提。何以贱陋自沮。亦何惧于僭越不敢也。抑窃观古人之相切磨往还也。必叙其师友来历者。厚之道也。是以李滨老之以书求交于朱夫子也。夫子嘉其渊源之同出龟山而欢若旧识。北关自枫松二老以来。各自有徒。传相授受。尤农一脉。绵
屯坞集卷之二 第 18H 页
延至今。龟岩寔私淑于松岩。松岩即农门传钵高弟。而宗七之愚尝师事龟岩。则于门下不无同源之义。且况龟岩贲阡之刻。得属门下发挥之笔。为重于地下而传示于后世。凡为先师子孙徒弟者。受恩深重。由前也宗仰莫大焉。由后也感祝无已焉。讲谊通问。以效区区忱诚。在所固当。贱陋之惧。僭越之嫌。不足复道也。噫。小子以下愚之姿。习于鄙俗。惟其降衷之天一点自明者。终灭不得。而适近大儒先生之居。出入其门。心悦其道。遂委身愿学焉。不幸业未克卒。而中途山颓。玄丈翼洙氏以同学之长。悯西河索居。过尤自集。赤心扶掖。书诏面勖。勤勤恳恳。继有朴丈命璧氏相与甚至。远掣蹇步之鞭。区区自冀得二丈。赖以自济。今二丈云亡。寡助孤单。因循偷惰。不能自振。此岂非君子任教育者。俯矜而垂惠耶。伏惟先生念同源之义。鉴感恩之私。怜愿学之志。不录愚贱而恕僭越之罪。视之以门人弟子之列。施不倦之仁。垂示讲授次第。使得与在门者。同被教迪之惠。则小子之幸也。景仰之深。辄敢具陈鄙恳。遥烦将命者。而拱手以俟可否之命。宗七不胜惶恐之至。
上吴老洲(庚寅)
屯坞集卷之二 第 18L 页
宗七未尝执侍秉拂之侧。顷敢拜书请教。虽窃自附于古人之已例。僭率之惧。宁能可已耶。计获关听已久矣。江湖清寂。琴书静暇。伏惟丈席道体候日跻程叔子之七十无损。而英才萃集。横经问难。出入天人。多有堪任传绪者。皋比之上。不自胜其乐也。闻遐想。未尝不向风怀仰。宗七课农田间。粗安义分之状。不足奉闻。而第浮年行满五十。悠泛无进。不能自拔于众人俗子之域。惧岁月之易失。愧初心之虚负。慨欲策志破懦以收桑榆之功。而终是心意粗在。不能耐烦探索。虽口不绝谭于义理。而略从皮边轻嚼过。其深微所在。辄望观而惶然以感。不肯入其中上细量。是以遇事窒碍。莫知攸从。以若所为。求欲仰希前修。下脱流俗。不亦难哉。只以见读大学言之。明明德一句。最总脑用力处。而所谓明德。尚不能晓解其名义。何由望其识取明德之为甚物事而切身做去。以致明之之实功耶。盖明德是合心性情三物。而未知以心言而包举性情欤。抑以性言而不离乎心欤。玩于章句所训虚灵以下云云。或问中虚明洞彻万理咸备之语。则似主言乎心而性情并举矣。观语类明德这道理在心里光明鉴照。及明德仁义礼智便是
屯坞集卷之二 第 19H 页
等说。则似主言乎性而心为该载矣。何所适从欤。章句是先生释经之手笔也。语类一时随问随答者也。将以章句为定论欤。如此则心是气也。气有善恶则明德亦可有圣凡之等耶。然心有善恶。以其该体用言也。心之本体。精爽所聚。无有不善。故曰心之虚灵。不拘于禀受。单指心之本体。以为明德。则初不害明德之无分数耶。固知此非如小子蒙陋之所可与议。而既有疑焉。则何为含胡羞缩。作新妇子样。不求质于有道乎。伏乞明赐折衷之批。此外疑难。亦当续上请教也。时序渐燠。更乞为道保重。以慰士林之望。
上洪梅山(直弼)
乙未七月二十一日。完山林宗七谨斋沐裁书。南向拜纳于洗马文丈座下。跧伏穷僻。闻当今斯文赤帜。惟先生而已。盛名攸播。凡挟简讲书者。孰不愿执鞭辔趍下风。而宗七之愚。尤有甚焉。文川故习斋朴监察。镜城故晦堂玄参奉。即先生所许以北方之望。而宗七之平生最所尊信也。窃听先生为人为学于二丈。又得盛文若诗读之。真宏伟崇深。任道自重大君子也。于是乎何止为仅识程伯淳名字而已。然深北之距京师二千里馀。虽欲供洒扫于门下。以承大炉
屯坞集卷之二 第 19L 页
鞴之造化。而贫病未得办遂。慨然自叹曰。纵不得摄斋趍隅。朝夕从容诸生后。亦岂不有先面书谒之古人事乎。欲因习晦二丈。附通姓名于左右。而辄以声迹之轻陋。趑趄未果。而二丈不幸云亡。环顾一世。无复有藉以为价于先生之侧者。而索居无师资。志气日益昏惰。少日所粗闻为学之方于有道者。自归荒落。持心处身。每在于流俗卑污中。不能振拔。而岁月侵寻。歘过中身。每中夜起坐。徒切愧惧。若得早通门下。以遂请教之愿。则书诲往来。开道警饬。所益岂可量哉。狭度褊见。拘小昧大。以致廿年之迟回。回首怃然。噬脐无已。惟是怀仰德义。日夜所以南望驰想者。固未尝一日解。而且愧且恨。亦未尝一日不往来于心也。不谓先生过听游谈之误。怜其愿学之志。特垂记存。而且将引而置诸磨砻道义之末。昨岁玄生若钦之晋谒也。令归语宗七以及时往复讲论。毋贻并世不相识之憾。继又李生锡源来传盛谕。一如闻于玄生者。窃伏仰惟先生以与人为善之意。夯修起斯文之任。闻有一介半介为善向里之人。如渴求饮。无远不取。零星凑合。扶持提掖。以期种得读书种子于一世。盛矣哉先生之为也。虽昏愚无比者。懿德之好。
屯坞集卷之二 第 20H 页
亦皆秉彝。则闻先生风。宜莫不兴起。思所树立。况如宗七之廿年积愿于请教者。其感激奋涌。尤可胜哉。愿先生时下掣蹇之鞭绳。则某虽驽矣。敢不殚十驾之追耶。谨奉俯眷之至意。敢陈慕仰之由。胎付质目。遥烦将命者。而拱手以俟回教。
  质目
窃以洙泗晚生之所尚论。宜详于颜闵以下七十子之世。洛闽后进之所讲明。莫先于程朱以来数十家之学。盖以后其时不远。距其地相近。遗风所闻。馀教所被。易于模范。自不能不然。非如邃古人纸上想像者比也。维我东国理学。始于圃隐。兴于寒蠹。盛于静退栗尤。当日亲灸(一作炙)若后来私淑之林林者。夫亦孰非真正豪杰哉。第前后诸先生学𧗱言行颠末。皆有文籍之考据。南国则殆家有而人诵之。独北方僻陋。绝无而仅有。或从缙绅长者之传诵。得于耳闻者。仅表表若而家姓氏。而至于学术言行颠末之实则无从夷考。其馀耳所未逮者。何可胜数。居同一国而如此。是晚生于洙泗而不知颜闵之果为何人也。后进于洛闽而不识程朱之果为何学也。其寡昧鄙蒙。当如何乎。以是常切慨懊。欲俟粗能上通古经传。下涉程
屯坞集卷之二 第 20L 页
朱文字而后。遍游京辅湖岭间。凡四百馀年以来儒先往行遗文。广求博观。参互究绎。而就谒当世有道之门。质问其醇疵高下。录辑一册。具述本末。备记渊源。归与一乡同志共师资之。庶几不负区区嘐嘐之志矣。贫病沉溺。振拔不得。而岁月荏苒。今去悬弧之年。五十有五矣。衰摧罢薾。倦于远游。夙愿莫遂。生为寡陋人。死为寡陋鬼。抱恨穷庐。徒自悲叹。伏闻文丈博览强记。书无所不读。事无所不知。而养德林泉。徵辟不起。专事讲学论道。声名动一世。其于宋明诸儒。以及我东群贤。凡以理学名世者之孰高孰下孰醇孰疵。莫不鉴照秤量于真知精择也。试就圃隐以下至于今日。反覆讨论于门脉真正之如何。知见实到之如何。德业之大与小。论议之同与异。行世之节度。师承之所自。著为一篇文字。而并及朱门诸子以后中国名儒。亦立批目。无靳远示。则沧海之观。庶可洗井蛙之陋。而他日亦将藉手以归见先贤于地下也。伏愿鉴怜鄙恳。毕举而极论之。不胜祈望之至。
窃以居敬穷理。只当各用其极焉。不须说孰为多孰为少。才说多少。便堕了一偏去。朱先生与知旧门人论学也。于二者互有抑扬。是则各随其人。相救相勉。
屯坞集卷之二 第 21H 页
要令交修并进。以趍乎中正之道耳。后来陈北溪以为先生大段着力处。多在道问学上。李果斋以为先生晚见诸生缴绕于文义间。深虑斯道之无传。始颇指示本体。所谓多在。所谓始颇云者。或偏于问学一边。或带得晚觉底意思。果得师门本旨乎。黄勉斋则终是尊德性意思重了。此固矫救末学之弊。不得不然。意较真切。而但答李敬子书。于问学一边。说得歇后。恐不能无偏。而或致异学藉口之弊。岂非未安乎。井观之感。未能自解于此。乞赐批示得失幸甚。
上洪梅山(庚子)
遐裔愚蒙。不自揆量。妄虽有意于为己之学。而于进修之地。未得其方。用力虽劳。茫乎无据。泛而不切。浪得务学之名。而实未尝真实受用。终不知何所底止。方窃以是自愧。力求所以用功之要而未知有得也。伏承示以日用节度六事。乃今始知正法真诀之在是。无意于学则已。如欲为学。舍是何以进修乎。若非门下远施不倦之仁。安得闻此。谨当作为六事元符。佩服从事。死以为期也。至若慥慥于指引一事。扶接导诱。以就其器业之谕。此盛德者事。有非末学蒙生所敢与议。本无受撞之钟。岂有出应之声。元乏就饮
屯坞集卷之二 第 21L 页
之河。何论充量之群。虚辱提勤。徒增愧忧。然视今教养乖弛。学𧗱多门。虽经传之言。不绝于士口。其读书真种子则几乎熄矣。而鄙乡为尤甚。独抱忧叹。而材绵力薄。末如之何也。因窃仰惟丈席满腔热血。要与一世共趍于正道。而所举朱夫子三语。真兴作之准的也。使为吾徒者。人人体谅而心求之。则法门衰败。何至如此哉。三复示教。为之慨然不能已也。别纸诲批。浩博渊深。俾此井蛙得观于沧海。感幸感幸。知行之论。就学者用功分上知行全体中。分明说去。真切论着。开发蒙滞。豁然如披雾见日也。三斯之咸由内修。高论诚不可易。单举正颜色。属诸存心者。鄙说果为偏了。自今当改旧见之谬也。明儒之醇疵。东贤之传承。立论垂示。俯副远恳。才展一幅纸。而千载间群哲学术本末。咸萃俱在。历选诸家之言。简而包繁。约而该博。亦鲜若此之奇伟。奚但被无量之惠于寡陋。实将垂不祧之功于后学。甚幸甚幸。
  别纸
有一士服子斩者。其祖乃是支子。特自祢已以及新死者。是适长相承也。或疑其非累世适适。其人以备要只言继祖祢已。而不及于祖之为适长支庶与否
屯坞集卷之二 第 22H 页
为据。坚执不回。然备要之言。是举其大纲。其曲折之备。在遭其事者。当博考广验。以参徵而得焉。岂可胶执举纲之片言。以反失本旨乎。观于朱先生所服于受之者。必其祖亦为长子。恰满四世适适。乃可行之。至于曾祖之为长支。自当置而不计。未知如何。
按葬礼主人赠之设。本既夕礼。而考其文为出于重君物也。家礼之存而不删。沙老以为疑。亦是爱礼存羊之义欤。观疑与欤之辞。其不敢信得及于酌参古今之微意。亦略可知矣。然及其述备要也。又祖家礼而仍之。等其贫富。以定所用之数。世皆恪守备要。惟恐有违。则何敢容他议哉。第未知古者有丧。君物犹下及庶人。故既夕礼。亦不言其贵贱之恨(一作限)欤。抑只及于士。而庶人假行士礼。故亦仍而不得废欤。庶人既假士礼则依士礼行之。似未为非。而遐隅穷峡。送葬仪物。草率多阙于礼。而独此一节。不获已依样重君物之遗义。乃取不盈尺之布。仅充一玄一纁之数。其俭不但鲁人之长终幅而已。无乃太苟艰乎。夫礼无不实。而后世之士。既假重君物之虚礼。而庶人又假虚礼之虚礼。其去存羊之义。亦太远矣。且恪守备要。宜莫如尤翁。而小敛环绖白巾之制。备要所载。不啻
屯坞集卷之二 第 22L 页
分明。而尤翁家不之行焉。今世之好礼者。不泥于古而取适于时宜。葬不行主人赠。或不至大悖否。
按启殡及祖奠遣奠条注。并言馔如朝奠。启殡条则原文明因朝奠。而注说又如许。朝奠之如朝奠说不成。故备要注。以朝字作朔字。而下二朝字。则不举论矣。然下二朝字。亦安知非朔字之讹乎。夫孝子之感慕罔极。莫甚于时序之变。故值月朔。必设殷奠。今迁自殡堂。遵祖道而驾灵輀。无复来返之期。则孝子终天永诀之至痛。何但时序之感慕。而奠不月朔之殷。只设果脯。不几于太略乎。以是言之。下二朝字。文势虽无说不成之患。而以理度之。亦通作朔字。然后方为恰当。未知沙翁后诸儒论说。亦有及此否。
性与心易分。而心与气则最难分。以理气分言。则性即理也。心是气也。若就气言心。则元是一物也。而程子谓耳目能视听而不能远者。以气有限也。心无远近。朱子谓心比性则微有迹。比气则自然又灵。皆是分心与气言之也。何处见其分而为二耶。窃尝思之。盖气之中。有精爽焉。有粗迹焉。精爽自精爽。粗迹自粗迹。而心是精爽所聚也。以是言之。心与气实非二物。而亦有所分别。如是看得。未知如何。
屯坞集卷之二 第 23H 页
上洪梅山(壬寅)
北阃赴职之行。拜奉覆帖之赐。谆谆批诲。充满幅面。百朋之锡。未足为多。声气未尝相接。而心期感通如此。竿牍往还。何啻当千里颜色而已哉。窃伏诵玩示教。莫非从深造自得馀。推以示人。欲与共趍至善之域。辞旨丁宁恳恻而敦厚。孰不发省于言下。而在贱子。尤为顶门针也。就中立志以定规模。居敬以建大本。明理以尽心体。克己以养浩气。敦德以新造化一段。最其枢纽。盛教毕生进修之义谛云者。事约而句广矣。语近而该远矣。自古真正大英雄人。何尝不有从这五者中做将出来乎。敢不早夜从事于斯。以求仰承盛惠耶。主人赠。贾疏以为君物。而后世仍袭谬说。莫有知者。今高眼觑破其无稽。而明其君赠外别有主人赠。考据详备。辨析精切。后学幸甚。第窃惟沙溪亦从贾疏。混合君赠主人赠为一。而曰主人赠者。重君之赐而设也。后世虽无君赠之礼。而家礼存之。亦是爱礼存羊之义欤云云。沙老是大东之周公。而犹如此袭谬。况其下者乎。区区瞽说。节上生枝。转成乖谬者。正以贾疏为祟。当自今一改旧误也。朝遣奠条朝字之当为朔字。高论以仪礼书仪为据。已足明
屯坞集卷之二 第 23L 页
著。而又况有河西金先生之看破耶。家礼之字讹无疑。古礼之所行有据。则好古讲礼之士。自当遵行。未知京辅湖岭间所行如何。窃愿闻之。为长子服斩。承示以农岩,南塘,鹿门,老洲四贤立论。以为贾疏三世适承之说不可从。义理严直。而高鉴所裁。亦同一折中。此是沙尤诸先生辨论所未到者也。末又并举农岩陶庵继后子不可服斩之论以示之。此意尤极周全矣。谨当遍告知旧乡邦。使知前贤所未言者。待后贤而乃备也。心与气质是一气。而亦不可合一者。当依教致思审究。待到见其所以一气与其所以不可合者然后。更可容喙。然地头所在则不可不辨也。一气云者。指同源处也。不可合一云者。指异流处也。源同则无二气矣。流异故不可合一耶。老洲丈所云本末之殊者。亦指此为言耶。若然则心与气质。其初浑是一物。而无有地头之分。到异流处。方是心自心气质自气质。而有地头之各占耶。抑湛一心之体。而气质湛一之查滓。则其初已不相浑。而各占地头耶。且以灯火言之。光明烟焰。同是一火。而光明自光明。烟焰自烟焰而不能为一。此或可为心与气质一气。而亦不可合一之喻耶。朱子曰性无不善而心有善恶。
屯坞集卷之二 第 24H 页
心既善而与理无间焉。则朱子此言。又何为而发也。何以看破则不相窒碍耶。愿下一转语。以卒开迷如何。
上洪梅山(癸卯)
即日春殷。不审道候冲泰。神护增福。伏闻大臣交荐。 圣意方注。徵命屡下。礼遇甚隆。一国之士。均深欣庆。窃惟先生迹虽山林。而初非遁世。所学者圣贤也。所抱者经纶也。当此遭遇之盛。尚靳幡然之思。计于自处之际。必深虑熟讲。以尽中正无偏底义理。非与林居子一以高蹈为尚者比也。愿闻其旨。下诲所举朱子上不得罪于圣贤。中不误自己。下不误后世之训。自非大贤以上醇乎醇者。未易拟议于此个地位也。然在学者分上。正当服膺警省者也。试观程朱以后自中国诸子。以至东方群儒。除却表表真儒外。书无所不读。事无所不知。言论超卓。声名盛蔚。以儒者自处。人亦以儒者称之者。不可胜数。而卒之疵病百出。不得纯合于圣贤之道。甚者阳儒阴禅。以济其私邪。遗风馀弊。波荡后世。横流怀襄。莫之遏抑。每诵愿与共勖之教。为之感厉。又为之惶恐也。
  别纸
屯坞集卷之二 第 24L 页
备要练时麻绖用葛。则麻绞带亦当用布之说。原于通解图式。而盖是变杀渐轻之义也。苟如是则斩齐何间焉。不言布绞带之变杀者何欤。抑或举重以见轻耶。练后齐衰改服功衰。则带独不可变用功布乎。斩衰带则以麻。故练后改用细熟布。齐衰带则以布。故练后仍旧用粗生布。不但斩齐无别。轻重失分。岂非可疑者耶。玄石谓初丧麻绞带三重四股。练后葛绖亦三重四股。则是移绞带之制于葛绖。而世人不知此义。以为不可用布误矣。此说果何如耶。尤庵曰绞带之或用布或用麻。俱无不可。好礼之家。亦无一定之规。陶庵亦曰布与熟麻虽有古今之异。而俱无害于义理。两先生之论。则似不以通解说为不易之定论也。绞带既用布。则冠之武缨亦当用布。而至于所谓既练服功衰云者。是只指去负版辟领衰欤。抑并指缉边欤。若谓只指去负版辟领衰。则服功衰之说。著在礼记。而去负版辟领衰。特温公书仪已后事耳。若谓并指缉边。则是全无斩衰三年之义矣。若曰但指功布升数而已。缉边与去负版。初非并指云。则备要所云制如大功衰服而布亦同者。将何以看解耶。愿闻取衷之论。
屯坞集卷之二 第 25H 页
夏殷周忠质文损益。是圣人随弊矫救者也。忠之弊流则作何样病习而必待于矫之以质耶。质之弊流则作何样病习而必待于矫之以文耶。盖就三者。求其色相情态。则质与文固自相异。(如质素文彩之类。)惟忠与质则似若相近。(如忠直忠实质直质实之类。)以相近矫相近者。得无为以水济水耶。必有似相近中实不同者。而昧知懵识。莫能透发。明赐剖析。
上洪梅山(丙午)
伏念先生固靳幡然之思。而 圣上之眷注愈隆。廊庙之倚重益切。 驻跸而延咨。有事而就问。言出而见从。 圣学以勤。士趍以正。先生未尝一日立乎朝廷。而功德之所及。贤于夙夜在位者多矣。贤者之有益于国家。岂可量哉。先生禀赋实厚。虽血气随老而衰。志气则固不衰也。愿益加颐养刚强清明。眉寿万年。坐镇一国。使朝野有所恃赖。则世道幸甚。亡父母墓文谨拜受。语约而事该。发尽潜幽之懿。使死者有知。必当感泣不朽之托。而为子孙者。世受无量之赐矣。非乐道善之盛德。曲成鄙愿。寒乡冷族。何以得此。欲报惠恩。邱山犹小。只自铭镂心髓而已。第篇中称道不肖之辞。非不仰认诱勉之盛意。而在微分极甚
屯坞集卷之二 第 25L 页
惶恐。如序首一路表准。序末所以生来卿等语。铭内儒珍之句。更乞鉴裁改定。千万至恳。
上洪梅山(戊申)
谨按冬至祭始祖。立春祭先祖。程子所以以义起。使人尽其报本追远之诚者也。朱子始尝祭之。后乃觉其僭而废之。则有所不敢举论也。然则世代逖远。后孙之思切报本者。将于何致其诚乎。窃惟后世远祖墓岁一祭之礼。亦庶几乎此。然或不幸墓宅失传。又失墓之祖有功德于后孙。则未知如何行礼。可使后孙追伸其不忘之思耶。或就失墓傍近。筑坛以祭。或奉影帧以祭。则于义似无忒。而亦有名门世家之已行者。安东金氏之太师祭坛。韩山李氏之牧隐影堂是也。然既无墓地之的證。影帧又不传于世。则或就后孙墓上头。筑坛以祭。在情似禁不得。而又未知古今遭此者。所行之如何也。明川楚氏之东来祖翰林公。当甲申天地翻覆之时。中华旧族举为戎。而超然脱膻腥。独全衣冠于东方。其功德垂于后孙者大矣。然今世历十馀。亲尽庙毁。欲行立春之祭。则朱子所不安而废之也。欲仿太师牧隐之祭礼。则墓地无复可徵。遗像初未传奉。欲筑坛于后孙墓上。则不得古
屯坞集卷之二 第 26H 页
今之可据矣。欲报先祖功德。而无所乎寓其诚。情事不其悯乎。楚生徵明尝勤扣问。而闻见狭陋。知识蔽昏。未有以慰孝孙不忘之思也。楚生拟欲取决于丈席。而地远不可期早晏。故敢先玆仰请。伏惟精义入神之地。揆所安而节其中。使楚翰林后孙得所据以遂其报本之诚。而寡孤者亦得诵玩辨析。则岂不两幸欤。恭俟批教。
与俞复元斋(星柱○癸未)
窃尝以为欲传祖美。子孙之情也。揄扬人善。君子之事也。然必须有可藉而为介而后。谒文者有自以入焉。立言者无疑以临之也。宗七寒乡一冷族。久抱祖美欲传之情。而苦恨无阶以达于当世秉笔大人之前矣。幸我先师龟岩先生遗集。得门下考證之功。卷后之题。得以取徵于世。贻寿其传。为先师之子孙若徒弟者。感德荷恩。无以仰报。而又私窃自喜曰吾党于是乎得绍介矣。自玆以往。凡系思扬先徽而赍愿未遂者。不于复元斋属笔而更谁于往乎。是以昨年池友若洙甫之赴试都下也。不揆僭越。辄以亡祖行录。附上下执事。以丐一语之赐。盖不敢遽以贲饰阡隧之事唐突冒恳。而姑亦图此以为将来卒请毕恩
屯坞集卷之二 第 26L 页
之兆耳。池友还。伏闻丈席览录。嘉叹而曰与其题跋而无甚发挥。无宁易以墓文之为不孤远人之勤托。特命具录世系葬地以备诠次。是宗七二十年来日夜竭心营图。而迄玆未有遇者。非丈席乐道人善好成人美之厚德弘量。何以得此哉。举家闻命感幸。相视泣下也。抱状南走造门亟请。固不当一日缓。亦未尝一日忘。而经年不果者。顾坐于家贫而然也。今韩生时裕甫适理南游之屐。其人质美好学。而讲服高名亦旧矣。入京当首先祗扫门屏。于其行。谨将元录及叙列世出寿年月日子姓婚嫁之一纸。南向再拜呈纳于下执事。因属韩生以归日仰请铭文而带来。窃念大君子一言之重。可令泉壤有荣。州里生光。而不肖从此庶或免于不仁之罪。手额南望。不啻若饥渴者之待饮食也。疑目胎上。乞赐批教。
  问目
大学序窃附己意补其阙略下小注云谓补传之第五章。窃惟此注可疑。上文犹颇放失忘其固陋采而辑之云云。实指补亡也。补其阙略云云。即指诚意正心两章下低二字附书者也。犹颇放失。接上次其简编而言。言虽经程子整顿错简而犹有放且失也。放
屯坞集卷之二 第 27H 页
者指程子所整顿者。有未尽处也。失者指格致传文之脱逸也。采辑者采程子之馀意而补辑之也。采辑二字。兼包考经序传与补入格致章也。若夫致知与诚意。诚意与正心。其序不可乱。功不可阙之意。经文已具其理。而传则阙且略也。故特以己意发明之。著说以补之也。如是看解。则文势语脉。自相连续贯通矣。若以补其阙略。谓指补亡章。则夫子既曰窃取程子之意。而于此特以己意言之者。不相径庭乎。
诚意之诚。只是真实之谓也。其曰慎独。是实之之地头。其曰无自欺。曰自慊。是实之之事也。孙敬甫把自慊。作如好好色如恶恶臭以后事看。质问于朱子。朱子以为说自慊义差了。自慊是合下好恶时便要自慊。非是做得善了。方能自慊也。又欲诚其意。章句曰实其心之所发。欲其必自慊而无自欺也。详此益信其所谓自慊。是诚之之事。不是诚之之验。而东阳许氏以自慊为诚意之效。此论得无近于敬甫之见欤。传七章之四有。八章之五辟。皆是七情之发而接于事物者也。同是七情之发。而分属于正心修身者何义欤。盖虽莫非心上发出。而忿懥等。却是由于内而念虑之偏系者也。亲爱等。却是施于外而事为之著
屯坞集卷之二 第 27L 页
见者也。略略画计分属。而其实只是一理也。故八章或问曰此章之义。实承上章。故其立文命义。大抵相似。即此尤可见矣。且正心不止于四者。而但说此四者。修身不止于五者。而但说此五者。未知以心之易为累。身之易陷偏。莫甚于斯数者。故举其最重者欤。传八章结句。不曰齐家在修其身。而曰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九章起头。不曰治国在齐其家。而曰治国必先齐其家。是二章起结。与他章凡例不同。何义欤。盖修身为明明德之实而齐家之本也。齐家为新民之始而治国之则也。观于经文末两节。可知其反覆丁宁之切矣。若只以常例结句常例起头。则意味歇后。无以著身为家之本家为国之则。而照应经文末两节反复之意也。故传之者之特变例结句。变例起头者。未知其以是欤。
传十章既曰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则亦宜曰上幼幼而民兴慈。而乃曰上恤孤而民不倍者何欤。窃谓孤者。天下四穷中。最穷而可哀者也。圣人行仁政。必先乎此。而常人之情。既非吾幼则类皆易而忽之。惟在上君子于无父之幼。特加隐恤。则下之观感兴起者。可从而效之。未知此所以不曰幼幼。
屯坞集卷之二 第 28H 页
必曰恤孤。而孤字比诸幼字。语加切意益广。故不云兴慈。而兴慈之意。未尝不在于不倍中故欤。
胡云峰分平天下章为八节。节节解说。而至第六节仁人放流之一段。谓大学于此提出仁一字。盖絜矩是恕之事。恕所以行仁。故特以仁结之云云。此说未知如何。此段仁字。就用人上。极言能絜矩不能絜矩。而措辞间泛及之耳。非故为表出也。盖此章自首段以下。反覆能絜矩不能絜矩之意。虽每段立言不齐。而所谓仁字之意。未尝不贯乎其间。如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者。非行仁乎。有德有人。亦非行仁乎。财散民聚。非行仁而何。何必每段多下仁字然后可乎。若如胡氏说。则是第六节独为行仁之事。而其馀皆在行仁之外也。奚其然乎。
与俞复元斋(戊子)
先祖考墓文改本笃学二字。极有所未安者。盖学之为事也至大。占地也至广。非若六德六行各为一事之善而已。 宣祖大王尝问学问之人于李文靖。对曰此难言也。笃学二字。岂可轻下乎。宗七之仰请补入师友一节者。窃意以为祖考久从玄公受学。虽无承绪传业之可言。其薰陶于师训者则实亦不少矣。
屯坞集卷之二 第 28L 页
墓文中举其从学之槩。而因历溯渊源之所自于尤翁者。牵联特书。则于祖考事行。未必不为挑发光鲜之助。而辞不达意。以致二字之轻下。罪愧交并。无地自容。窃恐此二字终不可存。鄙见旧本以纯行闻为乡邻所悦服十字。正是实录。以此代换以笃学闻四字。盖其以下五字。改以称稳句语。则似的当无溢实。而自为挑发光鲜矣。伏惟鉴裁。
与宋守宗斋(达洙)
宗七生于北方。自幼少至老将死。足迹不及五岭之南。其于悬弧四方之志。不胜负愧。然亦幸生于尤农之学横出一枝之后。获尝游学于农老衣钵三传底人。惯闻尤农百世大宗师。慕深羹墙。顾贫无以蓄二先生全书。既不得诵味其绪言。复欲识其后孙。观典刑之惟肖而不可得矣。顷岁从学人金玑衡造门。觌德而归。娓娓说不休。又得盛文读之。一脔之尝。可推全鼎。乃知文正老先生遗统之攸承。实有在也。拜书求教。愿非不切。而朔南遥绝。无缘讨便。今者金生告以赴扫门屏。谨修尺牍。略暴畴昔愿识之苦悰。倘蒙俯赐耶。馀千万益加崇博。以张斯文。
  别纸
屯坞集卷之二 第 29H 页
深衣裁法。衣身前后留寸。家礼所不言。而丘琼山所创说也。后儒或取焉。然陶庵答李松岩问。以或曰起辞。以为留寸非朱子本意。作方领时两肩上。裁入三寸反摺。剪去之际。毋直而斜摺。则衣下齐自为全幅。而两襟之会自方。裳下齐自整云云。愚意此法平顺可用。然未知世从此法耶。抑从丘制耶。窃惟执事家自文正老先生以来。必有定制于其间。幸乞教示。
与李醇溪(正履○时为北青府使)
岁暮深巷。衰病相侵。志虑损前时。道德负初心。而傍无辅仁之益。何自振刷。纵欲奋身自致于博学忠信如执事者之前。薰沐德义。而远不可得。则抚霜鬓而浩叹。兴穷庐之徒悲。珍重诲帖。此际惠辱。款洽之辞。真厚之意。错落淋漓。敛衽庄诵。有以仰认君子一个大腔里好善赤心矣。感深慕笃。益不能解也。计公馀所看书。专在洛闽。熟味菽粟。其所契悟者。益深且切。自得之馀。幸或推及一二绪馀。使此寡陋亦得与闻其旨要耶。愿作考亭华阳二家书蠹鱼以终年寿。乃宗七微肚之所积。而乡无藏书者。又财乏不能贸致。生于朱宋之后。不观全书而可以为儒云乎哉。死将不瞑于地下。痛恨痛恨。
屯坞集卷之二 第 29L 页
答俞凤栖斋(莘焕○丁未)
南北夐阂。未接清仪。讲服盛名则已久。远书纳交。以续先谊。窃所愿欲。而鱼雁莫凭。仍之衰病沉绵。终莫遂诚。今反为执事者所先。益深怠缓不敏之愧。然士之相知。贵乎心而已。吾二家契谊。亦不可不谓之以心也。既相以心。则其无疑阻可知。无疑阻之间。则焉有书问彼此先后之可言哉。因审出典专城。不惟禄足以仁其家。亦学可以行所志。吾党幸甚。第邑有大小。治无大小。仰惟方物发虑。安得不费劳心思。而亦岂无旧弊宿瘼之不获已于变通釐革处耶。然以君子先事后食之心。济以爱人泽物之仁。德何不究而政何不成哉。来辞深以五十无闻为叹。益见不自足之意。官路奔走。与静居幽探有间。然窃听于往来士友。公退温理。卷不释手。所得富有。钦服钦服。如生者七十而无闻。地下之归。将何辞于蠹世鬼之讥诮乎。羞向人说道也。馀力疾报谢。不能缕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