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畏窝集卷之六 第 x 页
畏窝集卷之六
杂著○经义会精
杂著○经义会精
畏窝集卷之六 第 539H 页
礼乐篇
礼运曰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注。张子曰天地之德。谓人之德性。如天地之性。人为贵是也。禀五行之气以生。最灵于万物。是其秀也。神之言伸也。鬼之言归也。凡生即伸也。要终即归也。神之盛极于气。鬼之盛极于魄。一体兼此终始。此鬼神之会也。○德指实理而言。交指变合而言。会者妙合而凝也。
故天秉阳。垂日星。地秉阴。窍于山川。播五行于四时。和而后月生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阙。
诂。窍于山川。山泽通气也。五行一阴阳也。质具于地。气行于天。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各主其事。以成四时。月之盈亏。由于日之近远。四时顺和。日行循轨而后。月之生明如期。望而盈晦而死。无朓朒之失也。○长乐陈氏曰天一生水而播于冬。天三生木而播于春。地二生火而播于夏。地四生金而播
礼运曰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注。张子曰天地之德。谓人之德性。如天地之性。人为贵是也。禀五行之气以生。最灵于万物。是其秀也。神之言伸也。鬼之言归也。凡生即伸也。要终即归也。神之盛极于气。鬼之盛极于魄。一体兼此终始。此鬼神之会也。○德指实理而言。交指变合而言。会者妙合而凝也。
故天秉阳。垂日星。地秉阴。窍于山川。播五行于四时。和而后月生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阙。
诂。窍于山川。山泽通气也。五行一阴阳也。质具于地。气行于天。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各主其事。以成四时。月之盈亏。由于日之近远。四时顺和。日行循轨而后。月之生明如期。望而盈晦而死。无朓朒之失也。○长乐陈氏曰天一生水而播于冬。天三生木而播于春。地二生火而播于夏。地四生金而播
畏窝集卷之六 第 539L 页
于秋。天五生土而播于四时之间。自天一至于天五则为十五之数。十五之数。成其所播者既和然后。月生而如其数。盖三五者。数之所变。故数之至于三五则为五行生数之极而月所以盈。又积之至于三五则为五行成数之极而月所以阙也。然而阴阳之义配日月。此特言月而不言日何也。盖月有盈阙之常。而又多薄蚀之变。得其常则四时和。及其变则四时乖。故观月之生而已矣。
五行之动。迭相竭也。五行四时十二月。还(旋)相为本也。
诂。动运也。竭尽也终也。本者始也。五行之运于四时。迭相终而还相始。终则有始。如环无端也。冬终竭而春始来则春为夏之本。春竭而夏来则夏又为秋之本。已往者为见在者所竭。见在者为方来者所本。五行四时十二月。莫不皆然也。
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也。
诂。五声。宫商角徵羽也。六律。阳声。黄钟子。大簇寅。姑洗辰。蕤宾午。夷则申。无射戌也。阴声。谓之六吕。大吕丑。应钟亥。南吕酉。林钟未。仲吕巳。夹钟卯也。六律六吕。皆是候气管名。律法也。又云述也。吕助
五行之动。迭相竭也。五行四时十二月。还(旋)相为本也。
诂。动运也。竭尽也终也。本者始也。五行之运于四时。迭相终而还相始。终则有始。如环无端也。冬终竭而春始来则春为夏之本。春竭而夏来则夏又为秋之本。已往者为见在者所竭。见在者为方来者所本。五行四时十二月。莫不皆然也。
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也。
诂。五声。宫商角徵羽也。六律。阳声。黄钟子。大簇寅。姑洗辰。蕤宾午。夷则申。无射戌也。阴声。谓之六吕。大吕丑。应钟亥。南吕酉。林钟未。仲吕巳。夹钟卯也。六律六吕。皆是候气管名。律法也。又云述也。吕助
畏窝集卷之六 第 540H 页
也。言助阳宣气也。总而言之。皆可称律。故月令十二月。皆称律也。长短之数。各有损益。又有娶妻生子之例。长短损益者。如黄钟长九寸。下生者三分去一。故下生林钟长六寸也。上生者三分益一。如林钟长六寸。上生大簇长八寸也。律娶妻而吕生子者。如黄钟九。以林钟六为妻。大簇九以南吕六为妻。隔八而生子则林钟生大簇。夷则生夹钟之类也。各依此推之。可见还相为宫者。宫为君主之义。十二管更迭为主。自黄钟始。当其为宫。五声皆备。黄钟第一宫。下生林钟为徵。上生大簇为商。下生南吕为羽。上生姑洗为角。馀仿此。林钟第二宫。大簇三。南吕四。姑洗五。应钟六。蕤宾七。大吕八。夷则九。夹钟十。无射十一。仲吕十二。此非十二月之次序。乃律吕相生之次序也。○长乐陈氏曰礼书曰先王因天地阴阳之气而辨十有二辰。因十有二辰而生十有二律。其长短有度。其多寡有数。其轻重有权。其损益有宜。始于黄钟。终于中吕。黄钟大簇姑洗损阳以生阴。林钟南吕应钟益阴以生阳。蕤宾夷则无射又益阳以生阴。大吕夹钟中吕又损阴以生阳。何则黄钟至大簇。阳之阳也。林钟
畏窝集卷之六 第 540L 页
至应钟。阴之阴也。阳之阳阴之阴则阳息阴消之时。故阳常下生而有馀。阴常上生而不足。蕤宾至无射则阴之阳也。大吕至仲吕则阳之阴也。阴之阳阳之阴则阳消阴息之时。故阳常上生而不足。阴常下生而有馀。然则自子午以左皆上生。子午以右皆下生矣。书曰声依永。律和声。则律非五声不能辨。声非十二律不能和。五声非变则不能尽。故一律之中。莫不具五声。五声之外。有所谓二变。黄钟为宫。林钟为徵。大簇为商。南吕为羽。姑洗为角。应钟为变宫。蕤宾为变徵。林钟为宫则大簇为徵。南吕为商。姑洗为羽。应钟为角。蕤宾为变宫。黄钟为变徵。以至十律之为宫。馀律之为商角徵羽为二变。旋之为十二宫。析之为八十四声。类皆五位为五音。第之至六为变宫。又第之至七为变徵然后。宫复旋矣。此六律之大致也。
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
诂。酸苦辛咸。加滑与甘。是五味六和也。十二食。十二月之所食也。还相为质者。如春三月以酸为质。夏三月以苦为质。而六和皆相为用也。
五色六章十二衣。还相为质也。
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
诂。酸苦辛咸。加滑与甘。是五味六和也。十二食。十二月之所食也。还相为质者。如春三月以酸为质。夏三月以苦为质。而六和皆相为用也。
五色六章十二衣。还相为质也。
畏窝集卷之六 第 541H 页
诂。五色青赤黄白黑也。并天玄为六章。十二月之衣。如月令春衣青夏衣朱之类。还相为质。谓画绘之事。主其时之一色。而馀色间杂也。
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诂。天地之心以理言。五行之端以气言。食五味别五声被五色。其间皆有五行之配。而性情所不能无者。○问人者天地之心。朱子曰谓如天道福善祸淫。乃人所欲也。善者人皆福之。淫者人皆祸之。又曰教化皆是人做。此所谓人者天地之心也。
故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以阴阳为端。以四时为柄。以日星为纪。月以为量。鬼神以为徒。五行以为质。礼义以为器。人情以为田。四灵以为畜。以天地为本。故物可举也。以阴阳为端。故情可睹也。以四时为柄。故事可劝也。以日星为纪。故事可列也。月以为量。故功有艺也。鬼神以为徒。故事皆守也。五行以为质。故事可复也。礼义以为器。故事行有考也。人情以为田。故人以为奥也。四灵以为畜。故饮食有由也。
诂。万事万物之理。不出乎天地之间。圣人作为典则。而以天地为本。则事物之理。皆可举也。○情之
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诂。天地之心以理言。五行之端以气言。食五味别五声被五色。其间皆有五行之配。而性情所不能无者。○问人者天地之心。朱子曰谓如天道福善祸淫。乃人所欲也。善者人皆福之。淫者人皆祸之。又曰教化皆是人做。此所谓人者天地之心也。
故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以阴阳为端。以四时为柄。以日星为纪。月以为量。鬼神以为徒。五行以为质。礼义以为器。人情以为田。四灵以为畜。以天地为本。故物可举也。以阴阳为端。故情可睹也。以四时为柄。故事可劝也。以日星为纪。故事可列也。月以为量。故功有艺也。鬼神以为徒。故事皆守也。五行以为质。故事可复也。礼义以为器。故事行有考也。人情以为田。故人以为奥也。四灵以为畜。故饮食有由也。
诂。万事万物之理。不出乎天地之间。圣人作为典则。而以天地为本。则事物之理。皆可举也。○情之
畏窝集卷之六 第 541L 页
善者属阳。恶者属阴。求其端于阴阳则善恶可得而见。○柄犹权也。四时各有当为之事。执当时之权柄。以教民立事。则事可劝勉而成。○日星为纪。如日中星鸟。日永星火之类。所以纪时之早晚。列者以十二月之事。详列以示民而使之作为也。○量限量也。谓十二月之分限。分限不踰则所为皆得其时。故事功滋长。如树艺然也。○徒如徒侣之相依。郊社宗庙山川五祀之礼。皆与政事相依。如此行政则凡事可悠久不失也。○五行之气。周而复始。质犹正也。国家岁有常事。必取正于五行之时令。则其事亦今岁周而来岁复始也。○器必成而后适于用。今用礼义如成器。则事之所行。岂有不成者乎。考成也。○治人情如治田。不使邪僻害正性。如不使稊稗害嘉谷。则人皆有宿道向方之所。如室之有奥也。○六畜。人家所豢养。四灵本非可以豢养。致者今皆为圣世而出。如驯畜然。如圣人道化所感耳。饮食有由者。由用也。谓四灵为鸟兽鱼鳖之长。长至则其属皆至。有可用之以供庖厨者矣。
先王祭帝于郊。所以定天位也。祀社于国。所以列地
先王祭帝于郊。所以定天位也。祀社于国。所以列地
畏窝集卷之六 第 542H 页
利也。祖庙所以本仁也。山川所以傧鬼神也。五祀所以本事也。故宗祝在庙。三公在朝。三老在学。王前巫而后史。卜筮瞽侑。皆在左右。王中(句)心无为也。以守至正。
诂。天子致尊天之礼则天下知尊君之义。故曰定天位。食货所资。皆出于地。天子亲祀后土。正为表列地利。使天下知报本之礼也。仁之实。事亲是也。人君以子礼事尸。所以达仁义之教于下也。傧礼鬼神而祭山川。本诸事为而祭五祀。皆是使礼教之四达。庙有宗祝。朝有三公。学有三老五更。无非明礼教以淑天下。巫主吊临之礼而居前。史书言动之实而居后。瞽为乐师。侑为四辅。或辨声乐。或赞威仪而王居其中。此心何所为哉。不过守君道之至正而已。
故礼行于郊而百神受职焉。礼行于社而百货可极焉。礼行于祖庙而孝慈服焉。礼行于五祀而正怯则焉。故自郊社祖庙山川五祀。义之脩而礼之藏也。
诂。百神受职。谓风雨节寒暑。时而无咎徵也。百货可极。谓地不爱宝。物无遗利也。孝慈服。谓天下皆知服行孝慈之道也。正法则。谓贵贱之礼。各有制
诂。天子致尊天之礼则天下知尊君之义。故曰定天位。食货所资。皆出于地。天子亲祀后土。正为表列地利。使天下知报本之礼也。仁之实。事亲是也。人君以子礼事尸。所以达仁义之教于下也。傧礼鬼神而祭山川。本诸事为而祭五祀。皆是使礼教之四达。庙有宗祝。朝有三公。学有三老五更。无非明礼教以淑天下。巫主吊临之礼而居前。史书言动之实而居后。瞽为乐师。侑为四辅。或辨声乐。或赞威仪而王居其中。此心何所为哉。不过守君道之至正而已。
故礼行于郊而百神受职焉。礼行于社而百货可极焉。礼行于祖庙而孝慈服焉。礼行于五祀而正怯则焉。故自郊社祖庙山川五祀。义之脩而礼之藏也。
诂。百神受职。谓风雨节寒暑。时而无咎徵也。百货可极。谓地不爱宝。物无遗利也。孝慈服。谓天下皆知服行孝慈之道也。正法则。谓贵贱之礼。各有制
畏窝集卷之六 第 542L 页
度。无敢僭踰也。圣王精禋感格。其效如此。由此观之则郊社祖庙山川五祀。皆义之脩饰而礼之府藏也。
是故夫礼必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于天也。
诂。极大曰太。未分曰一。太极函三为一之理也。分为天地则有高卑贵贱之等。转而为阴阳则有吉凶刑赏之事。变为四时则有岁月久近之差。列为鬼神则有报本反始之情。圣人制礼。皆本于此。以降下其命令者。是皆主于法天也。官者主之义。
圣王。修义之柄礼之序。以治人情。故人情者。圣王之田也。修礼以耕之。陈义以种之。讲学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乐以安之。
诂。礼者人情之防范。修道之教。莫先于礼。故治人之情。以礼为先务。如治田者。必先以耒耟耕之也。○义者人情之裁制。随事制宜而时措之。如随田之宜而种所当种也。○礼义固可使情之中节。然或气质物欲蔽之而利意生焉。则如草莱之害嘉种矣。故必讲学以明理欲之卞。去非而存是。如农之耨以去草养苗也。○讲学以耨之者。博而求之
是故夫礼必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于天也。
诂。极大曰太。未分曰一。太极函三为一之理也。分为天地则有高卑贵贱之等。转而为阴阳则有吉凶刑赏之事。变为四时则有岁月久近之差。列为鬼神则有报本反始之情。圣人制礼。皆本于此。以降下其命令者。是皆主于法天也。官者主之义。
圣王。修义之柄礼之序。以治人情。故人情者。圣王之田也。修礼以耕之。陈义以种之。讲学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乐以安之。
诂。礼者人情之防范。修道之教。莫先于礼。故治人之情。以礼为先务。如治田者。必先以耒耟耕之也。○义者人情之裁制。随事制宜而时措之。如随田之宜而种所当种也。○礼义固可使情之中节。然或气质物欲蔽之而利意生焉。则如草莱之害嘉种矣。故必讲学以明理欲之卞。去非而存是。如农之耨以去草养苗也。○讲学以耨之者。博而求之
畏窝集卷之六 第 543H 页
于不一之善。所以得一本万殊之理。本仁以聚之者。约而会之于至一之理。所以造万殊一本之妙也。至此则会万理为一理而心之德全矣。此如谷之熟而敛之也。○聚之者。利仁之事。未能安仁也。故必使之咏歌舞蹈。以陶养其德性。消融其查滓。而使之和顺于道德焉。则造于从容自然之域矣。此则如食之而厌饫也。此五者。圣王修道之教。始终条理如此。而讲学居其中。以通贯乎前后。盖礼耕义种。入德之功。学之始也。仁聚乐安。成德之效。学之终也。
故治国不以礼。犹无耟而耕也。为礼不本于义。犹耕而不种也。为义而不讲之以学。犹种而不耨也。讲之以学而不合之以仁。犹耨而不获也。合之以仁而不安之以乐。犹获而不食也。安之以乐而不达于顺。犹食而不肥也。四体既正。肤革丰盈。人之肥也。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天子以德为车。以乐为御。诸侯以礼相与。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谓大顺。(以德为车。由仁义行也。以乐为御。动无不和也。以礼相与。朝聘以时也。)
故治国不以礼。犹无耟而耕也。为礼不本于义。犹耕而不种也。为义而不讲之以学。犹种而不耨也。讲之以学而不合之以仁。犹耨而不获也。合之以仁而不安之以乐。犹获而不食也。安之以乐而不达于顺。犹食而不肥也。四体既正。肤革丰盈。人之肥也。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天子以德为车。以乐为御。诸侯以礼相与。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谓大顺。(以德为车。由仁义行也。以乐为御。动无不和也。以礼相与。朝聘以时也。)
畏窝集卷之六 第 543L 页
诂。前章至播乐以安之而止。此又益以不达于顺。犹食而不肥一节者。盖安之以乐以前。皆是成己之功。大学明德之事也。达之顺以后。方是成物之效。大学新民之事也。故以人身之肥设譬。而言家国天下之肥。至此乃是圣学之极功。大学身脩家齐国治天下平之事也。故谓之大顺。(方氏曰食之养人。期于体之肥而已。乐之和人。期于理之顺而已。故安之以乐而不达于顺。犹食而不肥也。○大臣法。尽臣道也。小臣廉。不亏所守也。)
故圣王。所以顺山者不使居川。不使渚者居中原。而不敝也。用水火金木。饮食必时。合男女颁爵位。必当年德。用民必顺。故无水旱昆虫之灾。民无凶饥妖孽之疾。故天不爱其道。地不爱其宝。人不爱其情。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车。河出马图。凤凰麒麟。皆在郊棷。龟龙在宫沼。其馀鸟兽之卵胎。皆可俯而窥也。则是无故。先王能修礼以达义。体信以达顺。故此顺之实也。
诂。圣王所以顺民之情者。如安于山则不徙之居川。安于渚则不徙之居中原。故民不困敝也。獭祭鱼然后虞人入泽梁。及春献鳖蜃。秋献龟鱼之类。是用水必时也。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
故圣王。所以顺山者不使居川。不使渚者居中原。而不敝也。用水火金木。饮食必时。合男女颁爵位。必当年德。用民必顺。故无水旱昆虫之灾。民无凶饥妖孽之疾。故天不爱其道。地不爱其宝。人不爱其情。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车。河出马图。凤凰麒麟。皆在郊棷。龟龙在宫沼。其馀鸟兽之卵胎。皆可俯而窥也。则是无故。先王能修礼以达义。体信以达顺。故此顺之实也。
诂。圣王所以顺民之情者。如安于山则不徙之居川。安于渚则不徙之居中原。故民不困敝也。獭祭鱼然后虞人入泽梁。及春献鳖蜃。秋献龟鱼之类。是用水必时也。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
畏窝集卷之六 第 544H 页
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又周礼季春出火。季秋纳火之类。是用火必时也。工人以时取金玉锡石。及月令季春。审五库之量。金铁为先。是用金必时也。仲冬斩阳木。仲夏斩阴木。是用木必时也。饮食则如食齐视春时。羹齐视夏时之类是也。合男女必当其年。颁爵位必当其德。用民必于农隙。凡此皆是以顺行之。故能感召两间之和而无旱乾水溢及螟蝗之灾也。凶饥。年凶谷不熟也。○妖谓衣服歌讴草木之怪。孽谓禽兽虫豸之怪。○马氏曰山川之势异而高下之习不同。原渚之势殊而水陆之居不一。圣人则因其所利而利之。顺其所居而居之。安于此则不强于彼。然圣人之顺。不止于此而已。推其详则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煖燥湿。皆所以顺民也。年有高下。合男女必当其年。所以顺阴阳之理也。德有厚薄。颁爵位必当其德。所以明贵贱之等也。四民之业不同。先王则顺之而不易。四时之务不同。先王则顺之而不夺。故曰用民必顺。○方氏曰天为神故以道言。地为富故以宝言。人有欲故以情言。不爱。言尽其所以而与之也。旧说器为银瓶丹甑。车为山
畏窝集卷之六 第 544L 页
车垂钩。谓不待揉治而自圆曲也。晋时恒山大树自拔。根下有璧七十圭七十三。皆光色精奇。异常玉。又张掖柳谷之石。有八卦璜玦之象。亦此类也。棷与薮同。龙之变化叵测。未必宫沼有之。亦极言至顺感召之卓异耳。修礼以达义者。修此礼以为教而达之天下。无不宜也。体信以达顺者。反身而诚而达之天下。无不顺也。此极功矣。故结之曰此顺之实也。○朱子曰信是实理。顺是和气。体信是致中。达顺是致和。体信是忠。达顺是恕。体信是无一毫之伪。达顺是发而皆中节。无一物不得其所。体信是真实无妄。达顺是使万物各得其所。
仲尼燕居。言游进曰敢问礼也者。领恶而全好者与。子曰然。然则何如。子曰郊社之义。所以仁鬼神也。尝禘之礼。所以仁昭穆也。馈奠之礼。所以仁死丧也。射乡之礼。所以仁乡党也。食(嗣)飨之礼。所以仁宾客也。
诂。仁昭穆。谓祭时则群昭群穆咸在也。馈奠。丧奠也。非吉祭。○应氏曰领谓总揽收拾之也。好恶对立。一长一消。恶者收敛而无馀则善者浑全而无亏矣。○刘氏曰领恶。犹言克己也。视听言动。非礼则勿。所以克去己私之恶而全天理之善也。一日
仲尼燕居。言游进曰敢问礼也者。领恶而全好者与。子曰然。然则何如。子曰郊社之义。所以仁鬼神也。尝禘之礼。所以仁昭穆也。馈奠之礼。所以仁死丧也。射乡之礼。所以仁乡党也。食(嗣)飨之礼。所以仁宾客也。
诂。仁昭穆。谓祭时则群昭群穆咸在也。馈奠。丧奠也。非吉祭。○应氏曰领谓总揽收拾之也。好恶对立。一长一消。恶者收敛而无馀则善者浑全而无亏矣。○刘氏曰领恶。犹言克己也。视听言动。非礼则勿。所以克去己私之恶而全天理之善也。一日
畏窝集卷之六 第 545H 页
克己复礼则天下归仁。所以鬼神昭穆死丧乡党宾客之礼。无所往而不为仁也。
是故。以之居处有礼。故长幼辨也。以之闺门之内有礼。故三族和也。以之朝廷有礼。故官爵序也。以之田猎有礼。故戎事闲也。以之军旅有礼。故武功成也。
诂。三族父子孙也。上文言郊社以下五者。此又言居处以下五事。皆所以明礼之无乎不在也。
是故。宫室得其度。量鼎得其象。味得其时。乐得其节。车得其式。鬼神得其飨。丧纪得其哀。辨说得其党。官得其体。政事得其施。加于身而错于前。凡众之动得其宜。
诂。方氏曰奥为尊者所居。阼为主者所在。寝则无侵。房则有方。至是极而中者为极。自是衰而杀者为榱。楹以盈而有所任也。檐以瞻而有所至也。栌若颅然。楣若眉然。如是则宫室得其度矣。量左为升。以象阳之所升。右为合。以象阴之所合。仰者为斛以象显而有所承。覆者为斗。以象隐而有所庇。外圆其形。动以天也。内方其形。静以地也。鼎口在上。以象有所安乎上。足在下以象有所立乎下。大者为鼎。以象气之所仍。掩者为鼒。以象才之所任。
是故。以之居处有礼。故长幼辨也。以之闺门之内有礼。故三族和也。以之朝廷有礼。故官爵序也。以之田猎有礼。故戎事闲也。以之军旅有礼。故武功成也。
诂。三族父子孙也。上文言郊社以下五者。此又言居处以下五事。皆所以明礼之无乎不在也。
是故。宫室得其度。量鼎得其象。味得其时。乐得其节。车得其式。鬼神得其飨。丧纪得其哀。辨说得其党。官得其体。政事得其施。加于身而错于前。凡众之动得其宜。
诂。方氏曰奥为尊者所居。阼为主者所在。寝则无侵。房则有方。至是极而中者为极。自是衰而杀者为榱。楹以盈而有所任也。檐以瞻而有所至也。栌若颅然。楣若眉然。如是则宫室得其度矣。量左为升。以象阳之所升。右为合。以象阴之所合。仰者为斛以象显而有所承。覆者为斗。以象隐而有所庇。外圆其形。动以天也。内方其形。静以地也。鼎口在上。以象有所安乎上。足在下以象有所立乎下。大者为鼎。以象气之所仍。掩者为鼒。以象才之所任。
畏窝集卷之六 第 545L 页
足奇其数。参乎天也。耳偶其数。两乎地也。非特此而已。以兆之则有庣。以既之则有概。而量之所象。又有如此者。以贯之则有耳。以举之则有铉。而鼎之所象又有如此者。其音足以中黄钟而量又有乐之象焉。其烹足以享上帝而鼎又有礼之象焉。易曰以制器者尚其象。盖谓是矣。然其器疏以达者。所以象春。高以粗者。所以象夏。廉以深之象秋。闳而奄之象冬。器固无适而非象也。止以量鼎为言者。盖量为器之大者。大者得其象则小者从可知。鼎为器之重者。重者得其象则轻者从可知。若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所谓味得其时也。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所谓乐得其节也。车得其式者。六等之数。作车之式也。五路之用。乘车之式也。鬼神得其飨者。若天神皆降。地祇皆出。人鬼皆格。可得以礼是矣。丧纪得其哀者。或发于容体。或发于声音。或发于言语饮食。或发于居处衣服而各得其哀也。辨说得其党。若在官言官。在府言府。在库言库。在朝言朝之类。官得其体。若天官掌邦治。地官掌邦教之类。政事得其施。若施典于邦国。施则于都鄙。施法于官府之类。
畏窝集卷之六 第 546H 页
易象传曰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
程子曰天在上泽居下。上下之正理也。人之所履当如是。故取其象而为履。君子观履之象。以辨别上下之分。以定其民志。○吕伯恭曰履为易中之礼。
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程子曰雷者阳气奋发。阴阳相薄而成声也。○朱子曰雷出地奋。和之至也。先王作乐。既象其声。又取其义。殷盛也。○吕伯恭曰豫为易中之乐。
周礼大伯宗。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礼谓始告神时荐于神坐。)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此礼天以冬至。谓天皇大帝。在北极者也。礼地以夏至。谓神在昆崙者也。礼东方以立春。谓苍精之帝而太昊句芒食焉。礼南方以立夏。谓赤精之帝而炎帝祝融食焉。礼西方以立秋。谓白精之帝而少昊蓐收食焉。礼北方以立冬。谓黑精之帝而颛顼玄冥食焉。祀神者必象其类。璧圆象天。琮八方象地。圭锐象春物初生。半圭曰璋。象夏物半死。琥猛象秋严。半璧曰璜。象冬闭藏。地上无物。惟天坐见。)皆有牲币。各放其器之色。以天产作阴德。以中礼防之。以地产作阳德。以和乐防之。(郑司农云阴德为男女之情。天性生而自然者。过时则奔随。先时则血气未定。圣人为制其中。令民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令无淫泆者。情性隐而不露。故谓之阴德阳德。谓分地利以致富。
程子曰天在上泽居下。上下之正理也。人之所履当如是。故取其象而为履。君子观履之象。以辨别上下之分。以定其民志。○吕伯恭曰履为易中之礼。
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程子曰雷者阳气奋发。阴阳相薄而成声也。○朱子曰雷出地奋。和之至也。先王作乐。既象其声。又取其义。殷盛也。○吕伯恭曰豫为易中之乐。
周礼大伯宗。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礼谓始告神时荐于神坐。)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此礼天以冬至。谓天皇大帝。在北极者也。礼地以夏至。谓神在昆崙者也。礼东方以立春。谓苍精之帝而太昊句芒食焉。礼南方以立夏。谓赤精之帝而炎帝祝融食焉。礼西方以立秋。谓白精之帝而少昊蓐收食焉。礼北方以立冬。谓黑精之帝而颛顼玄冥食焉。祀神者必象其类。璧圆象天。琮八方象地。圭锐象春物初生。半圭曰璋。象夏物半死。琥猛象秋严。半璧曰璜。象冬闭藏。地上无物。惟天坐见。)皆有牲币。各放其器之色。以天产作阴德。以中礼防之。以地产作阳德。以和乐防之。(郑司农云阴德为男女之情。天性生而自然者。过时则奔随。先时则血气未定。圣人为制其中。令民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令无淫泆者。情性隐而不露。故谓之阴德阳德。谓分地利以致富。
畏窝集卷之六 第 546L 页
富者之失不骄奢则吝啬。故以和乐防之。乐所以涤荡邪秽。道人之正性者。一说地产谓土地之性各异。若齐性舒缓。楚性急悍则以和乐防其失。令无失德。乐所以移风易俗者也。此皆露见于外。故谓之阳德。玄谓天产者动物。谓六牲之属。地产者植物。谓九谷之属。阴德阴气在人者。阴气纯。虚之则劣。故食动物作之使动。过则伤性。制中礼以节之。阳德阳气在人者。阳气纯。盈之则躁。故食植物作之使静。过则伤性。制和乐以节。如是然后阴阳平情性和。而能育其类也矣。)以礼乐合天地之化。百物产产。以事鬼神。以谐万民。以致百物。(礼济虚乐损盈。并行则四者乃得其和能生。非类曰化生。其种曰产。)大司大司乐。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致鬼神。示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安宾客。以说远人。以作动物。(六律。合阳声者也。六同。合阴声者也。此十二者。以铜为管。转以相生。黄钟为首。其长九寸。各因而三分之。上生者益一分。下生者去一焉。合乐六代。)
乃分乐而序之。以祭以享以祀。(分谓各用一代之乐。)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以黄钟之钟。大吕之声为均者。黄钟阳声之首。大吕为之合。奏之以祀天神。尊之也。天神谓五帝及日月星辰也。祭天南郊。就阳位也。)
乃奏大簇。歌应钟舞咸池。(尧乐)以祭示。(大簇阳声第二。应钟为之合。地祇所祭于北郊。谓神州之神及社稷。)
乃奏姑洗。歌南吕舞大韶。(大音泰。)以祀四望。(姑洗阳声第三。南吕为之合。四望。五岳四镇四窦。)
乃奏蕤宾。歌函钟舞大夏。(禹乐)以祭山川。(蕤宾阳声第四。函钟为之合。函钟一名林钟。)
乃奏夷则。歌小吕舞大濩。(汤乐)以享先妣。(夷则阳声第五。小吕为之
乃分乐而序之。以祭以享以祀。(分谓各用一代之乐。)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以黄钟之钟。大吕之声为均者。黄钟阳声之首。大吕为之合。奏之以祀天神。尊之也。天神谓五帝及日月星辰也。祭天南郊。就阳位也。)
乃奏大簇。歌应钟舞咸池。(尧乐)以祭示。(大簇阳声第二。应钟为之合。地祇所祭于北郊。谓神州之神及社稷。)
乃奏姑洗。歌南吕舞大韶。(大音泰。)以祀四望。(姑洗阳声第三。南吕为之合。四望。五岳四镇四窦。)
乃奏蕤宾。歌函钟舞大夏。(禹乐)以祭山川。(蕤宾阳声第四。函钟为之合。函钟一名林钟。)
乃奏夷则。歌小吕舞大濩。(汤乐)以享先妣。(夷则阳声第五。小吕为之
畏窝集卷之六 第 547H 页
合。上吕一名中吕。先妣姜嫄也。)
乃奏无射。歌夹钟舞大武。(武王乐)以享先祖。(无射阳声之下也。夹钟为之合。一名国钟。先祖先王先公也。)
凡六乐者。文之以五声。播之以八音。
(国语曰律所以立均出度也。古之神瞽。考中声而量之。以制度律均钟。言以中声定律。以律立钟之均。六者言其均。皆待八音五声乃成也。)
凡六乐者。一变而致羽物及山泽之示。再变而致裸物及山林之示。三变而致麟物及丘陵之示。四变而致毛物及坟衍之示。五变而致介物及土示。六变而致象物及天神。
(变犹更也。乐成则更奏也。此谓大蜡。索鬼神而致百物。六奏乐而礼毕。东方之祭则用大簇姑洗。南方之祭则用蕤宾。西方之祭则用夷则无射。北方之祭则用黄钟为均焉。每奏有所感。致和以来之。凡动物敏疾者。地祇高下之甚者。易致羽物。既飞又走。川泽孔窍。窍者蛤蟹。走则迟。坟衍孔窍则小矣。是其舒疾之分。土祇原湿及平地之神也。象物有象在天。所谓四灵者天地之神。四灵非德至和则不至也。)
凡乐圜钟为宫。黄钟为角。大簇为徵。姑洗为羽。雷鼓雷鼗。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云门之舞。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可得以礼矣。凡乐函钟为宫。大簇为角。姑洗为徵。南吕为羽。灵鼓灵鼗。孙竹之管。空桑之琴瑟。咸池之舞。夏日至于泽
乃奏无射。歌夹钟舞大武。(武王乐)以享先祖。(无射阳声之下也。夹钟为之合。一名国钟。先祖先王先公也。)
凡六乐者。文之以五声。播之以八音。
(国语曰律所以立均出度也。古之神瞽。考中声而量之。以制度律均钟。言以中声定律。以律立钟之均。六者言其均。皆待八音五声乃成也。)
凡六乐者。一变而致羽物及山泽之示。再变而致裸物及山林之示。三变而致麟物及丘陵之示。四变而致毛物及坟衍之示。五变而致介物及土示。六变而致象物及天神。
(变犹更也。乐成则更奏也。此谓大蜡。索鬼神而致百物。六奏乐而礼毕。东方之祭则用大簇姑洗。南方之祭则用蕤宾。西方之祭则用夷则无射。北方之祭则用黄钟为均焉。每奏有所感。致和以来之。凡动物敏疾者。地祇高下之甚者。易致羽物。既飞又走。川泽孔窍。窍者蛤蟹。走则迟。坟衍孔窍则小矣。是其舒疾之分。土祇原湿及平地之神也。象物有象在天。所谓四灵者天地之神。四灵非德至和则不至也。)
凡乐圜钟为宫。黄钟为角。大簇为徵。姑洗为羽。雷鼓雷鼗。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云门之舞。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可得以礼矣。凡乐函钟为宫。大簇为角。姑洗为徵。南吕为羽。灵鼓灵鼗。孙竹之管。空桑之琴瑟。咸池之舞。夏日至于泽
畏窝集卷之六 第 547L 页
中之方丘奏之。若乐八变则地示皆出。可得而礼矣。凡乐黄钟为宫。大吕为角。大簇为徵。应钟为羽。路鼓路鼗。阴竹之管。龙门之琴瑟。九德之歌。九㲈(音韶)之舞。于宗庙之中奏之。若乐九变则人鬼可得而礼矣。
此三者。皆禘大祭也。天神则主北辰。地祇则主昆崙。人鬼则主后稷。先奏是乐以致其神。礼之以玉而祼焉。乃后合乐而祭之。大传曰王者必禘其祖之所自出。祭法曰周人禘喾而郊稷谓此。祭天圜丘。以喾配之。圜钟夹钟也。夹钟生于房心之气。房心为大辰。天帝之明堂。函钟林钟也。林钟生于未坤之气。未坤之位。或曰天社。在东井舆鬼之外。天社地神也。黄钟生于虚危之气。虚危为宗庙。以此三者为宫。用声类求之。天宫夹钟阴声。其相生从阳数。其阳无射。无射上生中宫。中吕与地宫同位不用也。中吕上生黄钟下生林钟。林钟地宫。又不用。林钟上生大簇。大簇下生南吕。南吕与无射同位又不用。南吕上生姑洗。地宫林钟。林钟上生大簇下生南吕。南吕生姑洗。人宫黄钟。黄钟下生林钟。林钟地宫又避之。林钟上生大簇。大簇下生南吕。南吕与天宫之阳同位又避之。南吕上生姑洗。
此三者。皆禘大祭也。天神则主北辰。地祇则主昆崙。人鬼则主后稷。先奏是乐以致其神。礼之以玉而祼焉。乃后合乐而祭之。大传曰王者必禘其祖之所自出。祭法曰周人禘喾而郊稷谓此。祭天圜丘。以喾配之。圜钟夹钟也。夹钟生于房心之气。房心为大辰。天帝之明堂。函钟林钟也。林钟生于未坤之气。未坤之位。或曰天社。在东井舆鬼之外。天社地神也。黄钟生于虚危之气。虚危为宗庙。以此三者为宫。用声类求之。天宫夹钟阴声。其相生从阳数。其阳无射。无射上生中宫。中吕与地宫同位不用也。中吕上生黄钟下生林钟。林钟地宫。又不用。林钟上生大簇。大簇下生南吕。南吕与无射同位又不用。南吕上生姑洗。地宫林钟。林钟上生大簇下生南吕。南吕生姑洗。人宫黄钟。黄钟下生林钟。林钟地宫又避之。林钟上生大簇。大簇下生南吕。南吕与天宫之阳同位又避之。南吕上生姑洗。
畏窝集卷之六 第 548H 页
姑洗南吕之合又避之。姑洗下生应钟。应钟上生蕤宾。蕤宾地宫。林钟之阳也。又避之。蕤宾上生大吕。凡五声宫之所生。浊者为角。清者为徵羽。此乐无商者。祭尚柔。商坚刚也。郑司农云雷鼓雷鼗。皆谓六面有革。可击者也。云和地名也。灵鼓灵鼗四面。路鼓路鼗两面。九德之歌。六府三事九功之歌也。玄谓雷鼓雷鼗八面。灵鼓灵鼗六面。路鼓路鼗四面。孤竹。竹特立者。孙竹。竹枝根之末生者。阴竹生于山北者。云和,空桑,龙门皆山名。
乐记曰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如此则四海之内。合敬同爱矣。礼者殊事合敬者也。乐者异文合爱者也。礼乐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故事与时并。名与功偕。
诂。百物不失。言各遂其性也。○朱子曰礼主减乐主盈。鬼神亦止是屈伸之义。礼乐鬼神一理。又曰在圣人制作处。便是礼乐。在造化功用处。便是鬼神。礼有经礼曲礼之事殊而敬一。乐有五声六律之文异而爱一。所以能使四海之内。合敬同爱者。皆大乐大礼之所感化也。礼乐之制。在明王虽有
乐记曰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如此则四海之内。合敬同爱矣。礼者殊事合敬者也。乐者异文合爱者也。礼乐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故事与时并。名与功偕。
诂。百物不失。言各遂其性也。○朱子曰礼主减乐主盈。鬼神亦止是屈伸之义。礼乐鬼神一理。又曰在圣人制作处。便是礼乐。在造化功用处。便是鬼神。礼有经礼曲礼之事殊而敬一。乐有五声六律之文异而爱一。所以能使四海之内。合敬同爱者。皆大乐大礼之所感化也。礼乐之制。在明王虽有
畏窝集卷之六 第 548L 页
损益。而情之同者则相因述也。惟其如此。是以王者作兴。事与时并。如唐虞之时则有揖让之事。夏殷之时则有放伐之事。名与功偕者。功成作乐。故历代乐名。皆因所立之功而名之也。○蔡氏曰礼乐本非判然二物也。人徒见乐由阳来。礼由阴作。即以为礼属阴乐属阳。判然为二。殊不知阴阳一气也。阴气流行即为阳。阳气凝聚即为阴。非真有二物也。善观者既知阴阳礼乐之所以为二。又知阴阳礼乐之所以为一。
故钟鼓管磬羽籥干戚。乐之器也。屈伸仰俯缀(拙)兆舒疾。乐之文也。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礼之器也。升降上下周还(旋)扬袭。礼之文也。故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明圣者述作之谓也。
诂。缀。舞者行位相连缀也。兆。位外之营兆也。扬袭。说见曲礼。情谓理趣之深奥者。知之悉故能作。文谓节奏之宣著者。识之详故能述。若黄帝尧舜之造律吕垂衣裳。禹汤文武之不相沿袭。皆圣者之作也。周公经制。尽取先代之礼乐而参用之。兼圣明之作述也。季札观乐而各有所论。此明者之述
故钟鼓管磬羽籥干戚。乐之器也。屈伸仰俯缀(拙)兆舒疾。乐之文也。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礼之器也。升降上下周还(旋)扬袭。礼之文也。故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明圣者述作之谓也。
诂。缀。舞者行位相连缀也。兆。位外之营兆也。扬袭。说见曲礼。情谓理趣之深奥者。知之悉故能作。文谓节奏之宣著者。识之详故能述。若黄帝尧舜之造律吕垂衣裳。禹汤文武之不相沿袭。皆圣者之作也。周公经制。尽取先代之礼乐而参用之。兼圣明之作述也。季札观乐而各有所论。此明者之述
畏窝集卷之六 第 549H 页
也。夫子之圣。乃述而不作者。有其德无其位也。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
诂。朱子曰乐由天作属阳。故有运动底意。礼以地制。如由地出。不可移易。○刘氏曰前言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以成功之所合而言也。此言乐者天地之和。礼者天地之序。以效法之所本而言也。盖圣人之礼乐。与天地之阴阳。相为流通。故始也法阴阳以为礼乐。终也以礼乐而赞阴阳。天地之和。阳之动而生物者也。气行而不乖。故百物皆化。天地之序。阴之静而成物者也。质具而有秩。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者。法乎气之行于天者而作。故动而属阳。声音气之为也。礼以地制者。法乎质之具于地者而制。故静而属阴。仪则质之为也。过制则失其序。如阴过而肃则物之成者复坏矣故乱。过作则失其和。如阳过而亢则物之生者反伤矣故暴。明乎天地之和与序然后。能兴礼乐以赞化育也。
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
诂。朱子曰乐由天作属阳。故有运动底意。礼以地制。如由地出。不可移易。○刘氏曰前言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以成功之所合而言也。此言乐者天地之和。礼者天地之序。以效法之所本而言也。盖圣人之礼乐。与天地之阴阳。相为流通。故始也法阴阳以为礼乐。终也以礼乐而赞阴阳。天地之和。阳之动而生物者也。气行而不乖。故百物皆化。天地之序。阴之静而成物者也。质具而有秩。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者。法乎气之行于天者而作。故动而属阳。声音气之为也。礼以地制者。法乎质之具于地者而制。故静而属阴。仪则质之为也。过制则失其序。如阴过而肃则物之成者复坏矣故乱。过作则失其和。如阳过而亢则物之生者反伤矣故暴。明乎天地之和与序然后。能兴礼乐以赞化育也。
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
畏窝集卷之六 第 549L 页
化而乐兴焉。春作夏长仁也。秋敛冬藏义也。仁近于乐。义近于礼。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别宜。居鬼而从地。故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
诂。物各赋物而不可以强同。此造化示人以自然之礼制也。絪缊化醇而不容以独异。此造化示人以自然之乐情也。合同者春夏之仁。故曰仁近于乐。散殊者秋冬之义。故曰义近于礼。敦和厚其气之同者。别宜辨其物之异者。率神所以循其气之伸。居鬼所以敛其气之屈。伸阳而从天。屈阴而从地也。由是言之。则圣人礼乐之精微寓于制作者。既明且备。可得而知矣。官犹主也。言天之生物地之成物。各得其职也。○刘氏曰春作夏长。天地生物之仁也。秋敛冬藏。天地成物之义也。气行而同和。故近于乐。质具而异序。故近于礼。此言效法之所本也。乐可以敦厚天地之和而发达乎阳之所生。礼可以辨别天地之宜而安定乎阴之所成。故圣人作乐。以应助天之生物。制礼以配合地之成物。礼乐之制作既明且备。则足以裁成其道。辅相其宜。而天之生地之成。各得其职矣。此言成功之
诂。物各赋物而不可以强同。此造化示人以自然之礼制也。絪缊化醇而不容以独异。此造化示人以自然之乐情也。合同者春夏之仁。故曰仁近于乐。散殊者秋冬之义。故曰义近于礼。敦和厚其气之同者。别宜辨其物之异者。率神所以循其气之伸。居鬼所以敛其气之屈。伸阳而从天。屈阴而从地也。由是言之。则圣人礼乐之精微寓于制作者。既明且备。可得而知矣。官犹主也。言天之生物地之成物。各得其职也。○刘氏曰春作夏长。天地生物之仁也。秋敛冬藏。天地成物之义也。气行而同和。故近于乐。质具而异序。故近于礼。此言效法之所本也。乐可以敦厚天地之和而发达乎阳之所生。礼可以辨别天地之宜而安定乎阴之所成。故圣人作乐。以应助天之生物。制礼以配合地之成物。礼乐之制作既明且备。则足以裁成其道。辅相其宜。而天之生地之成。各得其职矣。此言成功之
畏窝集卷之六 第 550H 页
所合也。○朱子曰天高地下。万物散殊一段。意思极好。非孟子以下所能作。其文如中庸。必子思之辞。左传子太叔亦论此。夫礼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
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小大殊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则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则礼者天地之别也。
诂。此与易系辞略同。记者引之。言圣人制礼。其本于天地自然之理者如此。定君臣之礼者。取于天地尊卑之势也。列贵贱之位者。取于山泽卑高之势也。小者不可为大。大者不可为小。故小大之殊。取于阴阳动静之常也。此小大。与论语小大由之之义。谓小事大事也。方犹道也。聚犹处也。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各有其道。则各以其类而处之。所谓方以类聚也。物事也。行礼之事。即谓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行之不止一端。分之必各从其事。所谓物以群分也。所以然者。以天所赋之命。人所受之性。自然有此三纲五常之伦。其间尊卑厚薄之等。不容混而一之也。故曰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如衣与旗常之章著。为日月星辰之象也。在
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小大殊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则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则礼者天地之别也。
诂。此与易系辞略同。记者引之。言圣人制礼。其本于天地自然之理者如此。定君臣之礼者。取于天地尊卑之势也。列贵贱之位者。取于山泽卑高之势也。小者不可为大。大者不可为小。故小大之殊。取于阴阳动静之常也。此小大。与论语小大由之之义。谓小事大事也。方犹道也。聚犹处也。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各有其道。则各以其类而处之。所谓方以类聚也。物事也。行礼之事。即谓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行之不止一端。分之必各从其事。所谓物以群分也。所以然者。以天所赋之命。人所受之性。自然有此三纲五常之伦。其间尊卑厚薄之等。不容混而一之也。故曰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如衣与旗常之章著。为日月星辰之象也。在
畏窝集卷之六 第 550L 页
地成象。如宫室器具各有高卑大小之制。是取法于地也。由此言之。礼之别非天地自然之理乎。○应氏曰此即所谓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
地气上齐。(跻)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煖(暄)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
诂。应氏曰此即所谓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焉。○刘氏曰齐读为跻。天地相荡。亦言其气之播荡也。百化兴焉。所谓天地絪缊而万物化醇也。以上言效法之所本。
化不时则不生。男女无辨则乱生。天地之情也。
诂。此言礼乐之得失。与天地相关。所谓和气致祥。乖气致异也。总结上两节之意。
及夫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穷高极远而测深厚。乐著(直略反)大始而礼居成物。著(如字)不息者天也。著不动者地也。一动一静者。天地之间也。故圣人曰礼乐云。
诂。应氏曰及至也。言乐出于自然之和。礼出于自然之序。二者之用。充塞流行。无显不至。无幽不格。
地气上齐。(跻)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煖(暄)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
诂。应氏曰此即所谓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焉。○刘氏曰齐读为跻。天地相荡。亦言其气之播荡也。百化兴焉。所谓天地絪缊而万物化醇也。以上言效法之所本。
化不时则不生。男女无辨则乱生。天地之情也。
诂。此言礼乐之得失。与天地相关。所谓和气致祥。乖气致异也。总结上两节之意。
及夫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穷高极远而测深厚。乐著(直略反)大始而礼居成物。著(如字)不息者天也。著不动者地也。一动一静者。天地之间也。故圣人曰礼乐云。
诂。应氏曰及至也。言乐出于自然之和。礼出于自然之序。二者之用。充塞流行。无显不至。无幽不格。
畏窝集卷之六 第 551H 页
无高不届。无深不入。则乐著乎乾知大始之初。礼居乎坤作成物之位。而昭著不息者。天之所以为天。昭著不动者。地之所以为地。著不动者藏诸用也。著不息者显诸仁也。天地之间。不过一动一静而已。故圣人昭揭以示人而名之曰礼乐也。或曰不息不动。分著于天地。而一动一静。循环无端者。天地之间也。动静不可相离则礼乐不容或分。故圣人言礼乐。必合而言之。未尝析而言之也。以上言成功之所合。○刘氏曰自一阳生于子。至六阳极于巳而为乾。此乾知大始也。自一阴生于午。至六阴极于亥而为坤。此坤作成物也。
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义。合生气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四畅交于中而发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然后立之学等。广其节奏。省其文采。以绳德厚。律小大之称。比终始之序。以象事行。使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理。皆形见于乐。故曰乐观其深矣。
诂。本之情性。即民有血气心知之性。喜怒哀乐之情也。度数。十二律上生下生损益之数也。礼义。贵贱隆杀清浊高下。各有其义也。生气之和。造化发
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义。合生气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四畅交于中而发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然后立之学等。广其节奏。省其文采。以绳德厚。律小大之称。比终始之序。以象事行。使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理。皆形见于乐。故曰乐观其深矣。
诂。本之情性。即民有血气心知之性。喜怒哀乐之情也。度数。十二律上生下生损益之数也。礼义。贵贱隆杀清浊高下。各有其义也。生气之和。造化发
畏窝集卷之六 第 551L 页
育之妙也。五常之行。仁义礼智信之德也。言圣人之作乐。本于人心。七情所感之音而稽考于五声十二律之度数。而制之以清浊高下尊卑隆杀之节而各得其宜然后用之。以合天地生气之和而使其阳之动而不至于散。阴之静而不至于密。道人心五常之行。而使刚者之气不至于怒。柔者之气不至于慑。天地之阴阳。人心之刚柔四者。各得其中而和畅焉。则交畅于中而发形于外。于是宫君商臣角民徵事羽物。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伦也。此言圣人始因人情而作乐然后。推乐之教以化民成俗也。立之学。乐师掌国学之政。大胥掌学士之版是也。立之等。若十三舞勺。成童舞象之类是也。广其节奏。增益学者之所习也。省其文采。察其音曲之辞。使五声之相和相应。若五色之杂以成文采也。以绳德厚。谓检约其固有之善而使之成德也。律以法度。整齐之也。比以次序。联合之也。宫音至大。羽音至小。律之使各得其称。始于黄钟之初九。终于仲吕之上六。比之使各得其序。以此法象而寓其事之所行。如宫为君。宫乱则荒之类。故曰以象行事也。人伦之理其得失。皆可于乐而见
畏窝集卷之六 第 552H 页
之。是乐之所观。其义深矣。
土敝则草木不长。水烦则鱼鳖不大。气衰则生物不遂。世乱则礼慝而乐淫。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倡和有应。回邪曲直。各归其分。而万物之理。各以类相动也。
诂。土敝地力竭也。水烦谓泽梁之入无时。物类之生。必资阴阳之气。气衰耗故生物不遂。倡和有应者。奸声正声。感人是倡也。而逆气顺气应之是和也。回谓乖违。邪谓邪辟。及曲之与直。各归其善恶之分限。善归善分。恶归恶分。而万物情理。亦各以善恶之类。自相感动也。
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类以成其行。(去声)奸声乱色。不留聪明。淫乐慝礼。不接心术。怠慢邪辟之气。不设于身体。使耳目鼻口心知百体。皆由顺正以行其义。(反情复其情性之正也。情不失其正则志无不和。比类。分次善恶之类也。不入于恶类则行无不成。)然后发以声音而文以琴瑟。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箫管。奋至德之光。动四气之和。以著万物之理。是故清明象天。广大象地。终始象四时。周还(旋)象风雨。五色成文而不乱。八风从律而不奸。百度得数而有
土敝则草木不长。水烦则鱼鳖不大。气衰则生物不遂。世乱则礼慝而乐淫。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倡和有应。回邪曲直。各归其分。而万物之理。各以类相动也。
诂。土敝地力竭也。水烦谓泽梁之入无时。物类之生。必资阴阳之气。气衰耗故生物不遂。倡和有应者。奸声正声。感人是倡也。而逆气顺气应之是和也。回谓乖违。邪谓邪辟。及曲之与直。各归其善恶之分限。善归善分。恶归恶分。而万物情理。亦各以善恶之类。自相感动也。
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类以成其行。(去声)奸声乱色。不留聪明。淫乐慝礼。不接心术。怠慢邪辟之气。不设于身体。使耳目鼻口心知百体。皆由顺正以行其义。(反情复其情性之正也。情不失其正则志无不和。比类。分次善恶之类也。不入于恶类则行无不成。)然后发以声音而文以琴瑟。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箫管。奋至德之光。动四气之和。以著万物之理。是故清明象天。广大象地。终始象四时。周还(旋)象风雨。五色成文而不乱。八风从律而不奸。百度得数而有
畏窝集卷之六 第 552L 页
常。小大相成。终始相生。倡和清浊。迭相为经。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诂。大章之章。咸池之备。韶之继。皆圣人极至之德。发于乐者。其辉光犹若可见。所谓至德之光也。四气之和。四时之和气也。小大终始。即前章小大之称终始之序也。相为经。即前篇还相为宫之说也。○疏曰八风。八方之风也。律十二月之律也。距冬至四十五日条风至。条者生也。四十五日明庶风至。明庶者迎众也。四十五日清明风至。清明者芒也。四十五日景风至。景者大也。言阳气长养也。四十五日凉风至。凉寒也。阴气行也。四十五日阊阖风至。阊阖者咸收藏也。四十五日不周风至。不周者不交也。言阴气未洽化也。四十五日广莫风至。广莫者大莫也。开阳气也。○方氏曰清明者乐之声故象天。广大者乐之体故象地。终始者乐之序故象四时。周旋者乐之节故象风雨。○应氏曰五声配于五行之色。故各成文而不乱。八音配于八卦之风。故各从律而不奸。自一度衍之而至于百则百度各得其数。犹八卦至于六十四而其变无穷也。大而日月星辰之度。小而百工器物之度。各
诂。大章之章。咸池之备。韶之继。皆圣人极至之德。发于乐者。其辉光犹若可见。所谓至德之光也。四气之和。四时之和气也。小大终始。即前章小大之称终始之序也。相为经。即前篇还相为宫之说也。○疏曰八风。八方之风也。律十二月之律也。距冬至四十五日条风至。条者生也。四十五日明庶风至。明庶者迎众也。四十五日清明风至。清明者芒也。四十五日景风至。景者大也。言阳气长养也。四十五日凉风至。凉寒也。阴气行也。四十五日阊阖风至。阊阖者咸收藏也。四十五日不周风至。不周者不交也。言阴气未洽化也。四十五日广莫风至。广莫者大莫也。开阳气也。○方氏曰清明者乐之声故象天。广大者乐之体故象地。终始者乐之序故象四时。周旋者乐之节故象风雨。○应氏曰五声配于五行之色。故各成文而不乱。八音配于八卦之风。故各从律而不奸。自一度衍之而至于百则百度各得其数。犹八卦至于六十四而其变无穷也。大而日月星辰之度。小而百工器物之度。各
畏窝集卷之六 第 553H 页
有数焉。不止昼夜之百刻也。曰不乱不奸。以至有常。言其常而不紊也。曰相生相成。以至迭相为经。言其变而不穷也。顺其常则能极其变矣。○辅氏曰上既极言乐之理。故此下以乐之功效以结之。自一人之身言之则耳目聪明血气和平。自天下之大言之则移风易俗而天下皆宁。乐之功效。至此极矣。
穷本知变。乐之情也。著诚去伪。礼之经也。礼乐。偩(负)天地之情。达神明之德。降兴上下之神而凝是精粗之体。领父子君民之节。(偩依象也。)
诂。刘氏曰人情理同而气异。同则本一。异则变多。乐以统同。故可使人穷其本之同而知其变之异。人情理微而欲危。微则诚隐。危则伪生。礼以变异。故可使人去其欲之危而著其理之诚也。穷本知变者。感通之自然。故曰情。著诚去伪者。修为之当然。故曰经。○礼乐之作。道与器未始相离。故曰凝是精粗之体也。○陈氏曰天地先礼乐而形。礼乐后天地而作。故天地阴阳之情。礼乐得以偩而出之也。盖天地之道。其明为礼乐。其幽为神明。其位为上下。其物为精粗。内之为父子。外之为君臣。先
穷本知变。乐之情也。著诚去伪。礼之经也。礼乐。偩(负)天地之情。达神明之德。降兴上下之神而凝是精粗之体。领父子君民之节。(偩依象也。)
诂。刘氏曰人情理同而气异。同则本一。异则变多。乐以统同。故可使人穷其本之同而知其变之异。人情理微而欲危。微则诚隐。危则伪生。礼以变异。故可使人去其欲之危而著其理之诚也。穷本知变者。感通之自然。故曰情。著诚去伪者。修为之当然。故曰经。○礼乐之作。道与器未始相离。故曰凝是精粗之体也。○陈氏曰天地先礼乐而形。礼乐后天地而作。故天地阴阳之情。礼乐得以偩而出之也。盖天地之道。其明为礼乐。其幽为神明。其位为上下。其物为精粗。内之为父子。外之为君臣。先
畏窝集卷之六 第 553L 页
王原天地之序以制礼。道天地之和以作乐。偩天地之情于后而使幽者阐。达神明之德于外而使显者微。神之在上而不可知也则降而下之。在下而不可知也则兴而上之。夫然后阴阳交通而物体之精粗。有所凝矣。父父子子君君臣臣而人伦之大节。有所领矣。
是故。大人举礼乐则天地将为昭焉。天地䜣(欣)阴阳相得。煦妪覆育万物。然后草木茂区萌达。羽翼奋角觡(格)生。蛰虫昭苏。羽者妪伏。毛者孕鬻。(育)胎生者不殰(渎)而卵生者不殈。(吁阗反)则乐之道归焉耳。
诂。大人举礼乐。言圣人在天子之位而制礼作乐也。天地将为昭焉。言将以礼乐而昭宣天地化育之道也。䜣与欣同。欣合和气之交感。即阴阳相得之妙也。天以气煦之。地以形妪之。天煦覆而地妪育。是煦妪覆育万物也。屈生曰句。谓句曲而生者也。角之无䚡者曰觡。䚡谓角外皮之滑泽者。蛰藏之虫初出。如暗而得明。如死而更生。故曰昭苏也。妪伏。体伏而生子也。孕鬻。任孕而育子也。殰未及生而胎败也。殈裂也。凡物皆各得其生。自育而无所害者。是皆归于圣人礼乐参赞之道耳。○马氏
是故。大人举礼乐则天地将为昭焉。天地䜣(欣)阴阳相得。煦妪覆育万物。然后草木茂区萌达。羽翼奋角觡(格)生。蛰虫昭苏。羽者妪伏。毛者孕鬻。(育)胎生者不殰(渎)而卵生者不殈。(吁阗反)则乐之道归焉耳。
诂。大人举礼乐。言圣人在天子之位而制礼作乐也。天地将为昭焉。言将以礼乐而昭宣天地化育之道也。䜣与欣同。欣合和气之交感。即阴阳相得之妙也。天以气煦之。地以形妪之。天煦覆而地妪育。是煦妪覆育万物也。屈生曰句。谓句曲而生者也。角之无䚡者曰觡。䚡谓角外皮之滑泽者。蛰藏之虫初出。如暗而得明。如死而更生。故曰昭苏也。妪伏。体伏而生子也。孕鬻。任孕而育子也。殰未及生而胎败也。殈裂也。凡物皆各得其生。自育而无所害者。是皆归于圣人礼乐参赞之道耳。○马氏
畏窝集卷之六 第 554H 页
曰礼乐偩天地之情。故大人举礼乐则天地之情可知。自天地欣合。以至于不殰不殈。此皆天地将为昭焉之事也。天地䜣合。阴阳相得。煦妪覆育万物。此言其气之和也。自草木茂。以至卵生不殈。此言其气之和而物不失其性也。夫天地生物之功。至于如此之妙者。皆起于乐也。故曰乐之道归焉耳。盖乐所以和人心。心和则声和。声和则天地之和无不应。言乐则礼可知矣。
乐者音之所以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噍竭而无泽。杀减而不隆。)其乐心感者。其声啴而缓。(啴阐而无馀。缓纡而不迫。)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发生而不穷。散施而无积。)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高急而近于暴。)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直无委曲。廉有分际。)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和则不乖。柔则致顺。)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政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乐者音之所以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噍竭而无泽。杀减而不隆。)其乐心感者。其声啴而缓。(啴阐而无馀。缓纡而不迫。)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发生而不穷。散施而无积。)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高急而近于暴。)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直无委曲。廉有分际。)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和则不乖。柔则致顺。)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政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畏窝集卷之六 第 554L 页
诂。此言音生于人心之感。而人心哀乐之感。由于政治之得失。此所以慎其所以感之者也。治世政事和谐。故形于声音者安以乐。乱世政事乖戾。故形于声音者怨以怒。将亡之国。其民困苦。故形于声音者哀以思。此声音所以与政通也。○诗疏曰杂比曰音。单出曰声。哀乐之情。发见于言语之声。于时虽言哀乐之事。未有宫商之调。惟是声耳。至于作诗之时则次第清浊。节奏高下。使五声为曲。似五色成文。即是为音。此音被诸弦管。乃名为乐。
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怗(觇)懘之音矣。
诂。刘氏曰五声之本。生于黄钟之律。其长九寸。每寸九分。九九八十一。是为宫声之数。三分损一以下生徵。则去二十七得五十四也。徵三分益一以上生商。则加十八得七十二也。商三分损一以下生羽。则去二十四得四十八也。羽三分益一以上生角。则加十六得六十四也。角声之数。三分之不尽一算。其数不行。故声止于五。此其相生之次也。宫属土。弦用八十一丝。为最多而声至浊。于五声独尊。故为君象。商属金。弦用七十二丝。声次浊。故
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怗(觇)懘之音矣。
诂。刘氏曰五声之本。生于黄钟之律。其长九寸。每寸九分。九九八十一。是为宫声之数。三分损一以下生徵。则去二十七得五十四也。徵三分益一以上生商。则加十八得七十二也。商三分损一以下生羽。则去二十四得四十八也。羽三分益一以上生角。则加十六得六十四也。角声之数。三分之不尽一算。其数不行。故声止于五。此其相生之次也。宫属土。弦用八十一丝。为最多而声至浊。于五声独尊。故为君象。商属金。弦用七十二丝。声次浊。故
畏窝集卷之六 第 555H 页
次于君而为臣象。角属木。弦用六十四丝。声半清半浊。居五声之中。故次于臣而为民象。徵属火。弦用五十四丝。其声清。有民而有事。故为事象。羽属水。弦用四十八丝。为最少而声至清。有事而后用物。故为物象。此其大小之次也。五声固本于黄钟为宫。然还相为宫则其馀十二律。皆可为宫。宫必为君而不可下于臣。商必为臣而不可上于君。角民徵事羽物。皆以次降杀。其有臣过君。民过臣。事过民。物过事者。则不用正声而以半声应之。此八音所以克谐而无相夺伦也。怗懘者。敝败也。
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臣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徵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
诂。此言审乐以知政。若宫乱则乐声荒乱。是知由其君之骄恣使然也。馀四者例推。○陈氏曰五声含君臣民事物之象。必得其理。方调得律吕。否则有臣陵君民过臣而谓之夺伦矣。乐声夺伦。即其国君臣民物。必有不尽分之事。如州鸠师旷。皆以此知彼。正是乐与政通。
周礼曰大师太师执同律。以听军声而诏吉凶。
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臣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徵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
诂。此言审乐以知政。若宫乱则乐声荒乱。是知由其君之骄恣使然也。馀四者例推。○陈氏曰五声含君臣民事物之象。必得其理。方调得律吕。否则有臣陵君民过臣而谓之夺伦矣。乐声夺伦。即其国君臣民物。必有不尽分之事。如州鸠师旷。皆以此知彼。正是乐与政通。
周礼曰大师太师执同律。以听军声而诏吉凶。
畏窝集卷之六 第 555L 页
注。大师大起军师。兵书曰王者行师。出军之日。授将弓矢。士卒振旅。将张弓大呼。太师吹律。合音商则战胜。军士强。角则军扰多变。失士心。宫则军和士卒同心。徵则将急数怒。军士劳。羽则兵弱少威明。
易彖传曰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观卦)
程子曰天道至神。故运行四时。化育万物。无有差忒。至神之道。莫可名言。唯圣人默契。体其妙用。设为政教。故天下之人。涵泳其德而不知其功。鼓舞其化而莫测其用。自然仰观而戴服。故曰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朱子曰四时不忒。天之所以为观也。神道设教。圣人之所以为观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贲卦彖传)
程子曰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迁改也。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
乐记曰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则饥。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时则伤世。事者民之风雨也。事
易彖传曰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观卦)
程子曰天道至神。故运行四时。化育万物。无有差忒。至神之道。莫可名言。唯圣人默契。体其妙用。设为政教。故天下之人。涵泳其德而不知其功。鼓舞其化而莫测其用。自然仰观而戴服。故曰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朱子曰四时不忒。天之所以为观也。神道设教。圣人之所以为观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贲卦彖传)
程子曰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迁改也。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
乐记曰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则饥。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时则伤世。事者民之风雨也。事
畏窝集卷之六 第 556H 页
不节则无功。
诂。寒暑者。一岁之分剂。风雨者。一朝之气候。教重而事轻。故以寒暑喻教而以风雨喻事也。
王制曰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頖宫。
疏曰此是殷制。周则大学在国。小学在西郊。辟明也。雍和也。頖之言班。所以班政教也。旧说辟雍水环如璧。泮宫半之。盖东西门以南通水。北无水也。○王氏曰学固不可一日无于天下。然其教不可不资之天子。资之天子。道德所以一也。故命之教然后为学。○方氏曰言小学在左则以见大学之在右。言大学在郊则以见小学之在国。小学所以处学之小者。大学所以处学之大者。洒扫应对之类。小学之道也。致知格物之类。大学之道也。小学之道。方生而进。大学之道。已成而定。方生而进者宜养之于内。已成而定者。可达之于外。故或在国或在郊者。以此为制也。
司徒修六礼(冠昏丧祭乡相见。)以节民性。明七教(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以兴民德。齐八政(饮食衣服事为异别度量数制。)以防淫。一道德以同俗。(诂。八政云事为者。百工之技艺。有正有邪。异别者。五方之械器有异有同。度量
诂。寒暑者。一岁之分剂。风雨者。一朝之气候。教重而事轻。故以寒暑喻教而以风雨喻事也。
王制曰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頖宫。
疏曰此是殷制。周则大学在国。小学在西郊。辟明也。雍和也。頖之言班。所以班政教也。旧说辟雍水环如璧。泮宫半之。盖东西门以南通水。北无水也。○王氏曰学固不可一日无于天下。然其教不可不资之天子。资之天子。道德所以一也。故命之教然后为学。○方氏曰言小学在左则以见大学之在右。言大学在郊则以见小学之在国。小学所以处学之小者。大学所以处学之大者。洒扫应对之类。小学之道也。致知格物之类。大学之道也。小学之道。方生而进。大学之道。已成而定。方生而进者宜养之于内。已成而定者。可达之于外。故或在国或在郊者。以此为制也。
司徒修六礼(冠昏丧祭乡相见。)以节民性。明七教(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以兴民德。齐八政(饮食衣服事为异别度量数制。)以防淫。一道德以同俗。(诂。八政云事为者。百工之技艺。有正有邪。异别者。五方之械器有异有同。度量
畏窝集卷之六 第 556L 页
则不使有长短大小之殊。数制则不使有多寡广狭之异。)
诂。此乡学教民取士之法。而大司徒则听其政令者也。六礼七教八政。皆道德之用也。道德则其体也。体既一则俗无不同矣。
命乡简不帅教者以告。耆老皆朝于庠。元日习射上功。习乡上齿。大司徒帅国之俊士与执事焉。(疏曰周立四代之学于国。而以有虞氏之庠。为乡学。)
诂。乡畿内六乡也。在远郊之内。庠即乡学也。耆老。乡中致仕之乡大夫也。元日。所择之善日也。期日定则耆老皆来会聚。于是行射礼与乡饮酒之礼。射以中为上。故曰上功。乡饮则序年之高下。故曰尚齿。大司徒。教官之长也。率其俊秀者与执礼事。盖欲使不帅教之人。得于观感而改过以从善也。
不变命国之右。乡简不帅教者移之左。命国之左。乡简不帅教者移之右。不变移之郊。不变移之遂。不变屏之远方。终身不齿。
诂。左右对移。以易其藏修游息之所。新其师友讲切之方。庶几其变也。四郊去国百里。在乡界之外。遂又在远郊之外。盖示之以渐远之意也。四次示之以礼教而犹不悛焉。则其人终不可与入德矣。
诂。此乡学教民取士之法。而大司徒则听其政令者也。六礼七教八政。皆道德之用也。道德则其体也。体既一则俗无不同矣。
命乡简不帅教者以告。耆老皆朝于庠。元日习射上功。习乡上齿。大司徒帅国之俊士与执事焉。(疏曰周立四代之学于国。而以有虞氏之庠。为乡学。)
诂。乡畿内六乡也。在远郊之内。庠即乡学也。耆老。乡中致仕之乡大夫也。元日。所择之善日也。期日定则耆老皆来会聚。于是行射礼与乡饮酒之礼。射以中为上。故曰上功。乡饮则序年之高下。故曰尚齿。大司徒。教官之长也。率其俊秀者与执礼事。盖欲使不帅教之人。得于观感而改过以从善也。
不变命国之右。乡简不帅教者移之左。命国之左。乡简不帅教者移之右。不变移之郊。不变移之遂。不变屏之远方。终身不齿。
诂。左右对移。以易其藏修游息之所。新其师友讲切之方。庶几其变也。四郊去国百里。在乡界之外。遂又在远郊之外。盖示之以渐远之意也。四次示之以礼教而犹不悛焉。则其人终不可与入德矣。
畏窝集卷之六 第 557H 页
于是乃屏弃之。
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升于司徒者不征于乡。升于学者不征于司徒曰造士。
诂。刘氏曰论者述其德艺而保举之也。苗之颖出曰秀。大司徒命乡大夫。论述乡学之士才德颖出于同辈者而礼宾之。升其人于司徒。司徒考试之。量才而用之为乡遂之吏曰选士。选者择而用之也。其有才德。又颖出于选士。不安于小成而愿升于国学者。司徒论述其美而举。升之于国学曰俊士。俊者才过千人之名也。既升于司徒则免乡之徭役。而犹徭役于司徒也。及升国学则并免司徒之役矣。造者成也。言成就其才德也。
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王太子王子。群后之太子。乡大夫元士之适子。国之俊选皆造焉。凡入学以齿。
诂。此言国学教国子民俊及取贤才之法。乐正掌其教。司马则掌选法也。术道路之名。诗书礼乐四者之教。乃入德之路。故言术也。皆造皆来。受教于乐正也。○方氏曰礼者体也。故于秋教之。盖秋主
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升于司徒者不征于乡。升于学者不征于司徒曰造士。
诂。刘氏曰论者述其德艺而保举之也。苗之颖出曰秀。大司徒命乡大夫。论述乡学之士才德颖出于同辈者而礼宾之。升其人于司徒。司徒考试之。量才而用之为乡遂之吏曰选士。选者择而用之也。其有才德。又颖出于选士。不安于小成而愿升于国学者。司徒论述其美而举。升之于国学曰俊士。俊者才过千人之名也。既升于司徒则免乡之徭役。而犹徭役于司徒也。及升国学则并免司徒之役矣。造者成也。言成就其才德也。
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王太子王子。群后之太子。乡大夫元士之适子。国之俊选皆造焉。凡入学以齿。
诂。此言国学教国子民俊及取贤才之法。乐正掌其教。司马则掌选法也。术道路之名。诗书礼乐四者之教。乃入德之路。故言术也。皆造皆来。受教于乐正也。○方氏曰礼者体也。故于秋教之。盖秋主
畏窝集卷之六 第 557L 页
揫敛。所以成体故也。乐者乐也。故于春教之。盖春主发散。所以为乐故也。诗者言也。故于夏教之。盖言为事之文。夏与物交而成文故也。书者事也。故于冬教之。盖事为言之实。冬与物辨而反实故也。入学以齿。惟次长幼之序。不分贵贱之等。
文王世子曰凡学(四学字皆音效。)世子及学士必时。春夏学干戈。秋冬学羽籥。皆于东序。(学效也。士即俊选升学之士也。必时。四时各有所教也。干盾也。戈戟也。羽翟羽也。籥笛属。)
诂。干戈为武舞。故于阳气发动之时教之。示有事也。羽籥为文舞。故于阴气凝寂之时教之。示安静也。东序。太学也。
小学正学(二学字皆音效。)干。大胥赞之。籥师学戈。籥师承赞之。胥鼓南。
诂。四人皆乐官之属。赞相助之也。胥即大胥也。南南夷之乐也。东夷之乐曰昧。南夷之乐曰南。西夷之乐曰朱离。北夷之乐曰禁。明堂位又云任南蛮之乐也。周礼旄入教国子南夷乐之时。大胥则击鼓以节其音曲。故云胥鼓南也。先王作乐。至矣尽矣。而犹以远方蛮夷之乐教人者。所以示舆图之无外。异类之咸宾。奏之宗庙之中。侈其盛也。独举
文王世子曰凡学(四学字皆音效。)世子及学士必时。春夏学干戈。秋冬学羽籥。皆于东序。(学效也。士即俊选升学之士也。必时。四时各有所教也。干盾也。戈戟也。羽翟羽也。籥笛属。)
诂。干戈为武舞。故于阳气发动之时教之。示有事也。羽籥为文舞。故于阴气凝寂之时教之。示安静也。东序。太学也。
小学正学(二学字皆音效。)干。大胥赞之。籥师学戈。籥师承赞之。胥鼓南。
诂。四人皆乐官之属。赞相助之也。胥即大胥也。南南夷之乐也。东夷之乐曰昧。南夷之乐曰南。西夷之乐曰朱离。北夷之乐曰禁。明堂位又云任南蛮之乐也。周礼旄入教国子南夷乐之时。大胥则击鼓以节其音曲。故云胥鼓南也。先王作乐。至矣尽矣。而犹以远方蛮夷之乐教人者。所以示舆图之无外。异类之咸宾。奏之宗庙之中。侈其盛也。独举
畏窝集卷之六 第 558H 页
南乐则馀三方。皆教习可知。○长乐。刘氏曰周官大司乐。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磬,大夏,大濩,大武。盖六代圣王神其德行。以成变化。以参天地。以感神祇者。乐与舞存焉。故使国子学之。由其舞以志厥功。由其声以想厥德。然后中和生于诚明而志气趍于圣智矣。故孝友形于中而舞蹈应于外。此三代逊于五品。无所入而不自得者。故奏三代之乐。用之致中和位天地。泽四海来百蛮焉。乃用四夷之乐。以彰德化。
春诵夏弦。太师诏之瞽宗。秋学(如字)礼。执礼者诏之。冬读书。典书者诏之。礼在瞽宗。书在上庠。(诵口诵歌乐之篇章也。弦以琴瑟播被诗章之音节也。皆太师教之。瞽宗殷学名。上庠虞学名。周兼立虞夏殷周之学也。)
注。刘氏曰春者阳气宣吐。以生万物也。故宜诵以宣其中和之声焉。夏者阳气盛大。以壮万物也。故宜弦以极其纯粹之致焉。皆太师之职。以教国子者也。○方氏曰诵者人也。弦者丝也。人之事始于东。丝之音属于南。故诵以春而弦以夏。礼者体也。书者事也。体之文成于西。事之质辨于北。故礼以秋而书以冬。此又其别也。○陈氏曰此言春诵夏弦秋学礼冬读书。王制言春秋教礼乐。冬夏教诗
春诵夏弦。太师诏之瞽宗。秋学(如字)礼。执礼者诏之。冬读书。典书者诏之。礼在瞽宗。书在上庠。(诵口诵歌乐之篇章也。弦以琴瑟播被诗章之音节也。皆太师教之。瞽宗殷学名。上庠虞学名。周兼立虞夏殷周之学也。)
注。刘氏曰春者阳气宣吐。以生万物也。故宜诵以宣其中和之声焉。夏者阳气盛大。以壮万物也。故宜弦以极其纯粹之致焉。皆太师之职。以教国子者也。○方氏曰诵者人也。弦者丝也。人之事始于东。丝之音属于南。故诵以春而弦以夏。礼者体也。书者事也。体之文成于西。事之质辨于北。故礼以秋而书以冬。此又其别也。○陈氏曰此言春诵夏弦秋学礼冬读书。王制言春秋教礼乐。冬夏教诗
畏窝集卷之六 第 558L 页
书者。言书礼则知诵之为诗弦之为乐。言弦诵则知礼之为行书之为事也。盖春秋阴阳之中。而礼乐皆欲其中。故以二中之时教之。凡此合而教之也。分而教之则诵诗以春。弦乐以夏。学礼以秋。读书以冬。
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官掌教诗书礼乐之官也。若春诵夏弦则太师释奠。教干戈则小乐正乐师释奠也。)
诂。先师谓前代明习此事之师也。习乐有乐之先师。习礼有礼之先师。
行一物而三善皆得者。惟世子而已。其齿于学之谓也。故世子齿于学。国人观之曰将君我而与我齿让何也。曰有父在则礼然。然而众知父子之道矣。其二曰将君我而与我齿让何也。曰有君在则礼然。然而众著于君臣之义也。其三曰将君我而与我齿让何也。曰长长也。然而众知长幼之节矣。故父在斯为子。君在斯谓之臣。居子与臣之节。所以尊君亲亲也。故学(音效。下二学同。)之为父子焉。学之为君臣焉。学之为长幼焉。父子君臣长幼之道得而国治。语曰乐正司业。父师司成。一有元良。万国以贞。世子之谓也。(一物一事也。与国人齿让之一事也。三善谓众人知父子君臣长幼之道也。)
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官掌教诗书礼乐之官也。若春诵夏弦则太师释奠。教干戈则小乐正乐师释奠也。)
诂。先师谓前代明习此事之师也。习乐有乐之先师。习礼有礼之先师。
行一物而三善皆得者。惟世子而已。其齿于学之谓也。故世子齿于学。国人观之曰将君我而与我齿让何也。曰有父在则礼然。然而众知父子之道矣。其二曰将君我而与我齿让何也。曰有君在则礼然。然而众著于君臣之义也。其三曰将君我而与我齿让何也。曰长长也。然而众知长幼之节矣。故父在斯为子。君在斯谓之臣。居子与臣之节。所以尊君亲亲也。故学(音效。下二学同。)之为父子焉。学之为君臣焉。学之为长幼焉。父子君臣长幼之道得而国治。语曰乐正司业。父师司成。一有元良。万国以贞。世子之谓也。(一物一事也。与国人齿让之一事也。三善谓众人知父子君臣长幼之道也。)
畏窝集卷之六 第 559H 页
诂。语古语也。乐正主世子诗书之业。父师主于成就其德行。一有。书作一人。谓世子也。世子有大善则万邦皆正矣。父师。太傅少傅也。
学记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当为州)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诂。古者二十五家为闾。同在一巷。巷首有门。门侧有塾。民在家者朝夕受教于塾也。五百家为党。党之学曰庠。教闾塾所升之人也。万二千五百家为州。州之学曰序。周礼乡大夫。春秋以礼会民而射于州序是也。序则教党学所升之人也。天子所都及诸侯国中之学。谓之国学。以教元子众子及卿大夫士之子与所升俊选之士焉。比年每岁也。每岁皆有入学之人。中年间一年也。每间一年而考校其艺之进否也。离经。离绝经书之句读也。辨志。辨别其趣向之邪正也。敬业则于所习无怠忽。乐群则于朋友无睽贰。博习则不以程度为限制。亲师则于训诲知嗜好。论学讲求学问之蕴奥也。取友。择取益者而友之也。能如此。是学之小成也。至
学记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当为州)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诂。古者二十五家为闾。同在一巷。巷首有门。门侧有塾。民在家者朝夕受教于塾也。五百家为党。党之学曰庠。教闾塾所升之人也。万二千五百家为州。州之学曰序。周礼乡大夫。春秋以礼会民而射于州序是也。序则教党学所升之人也。天子所都及诸侯国中之学。谓之国学。以教元子众子及卿大夫士之子与所升俊选之士焉。比年每岁也。每岁皆有入学之人。中年间一年也。每间一年而考校其艺之进否也。离经。离绝经书之句读也。辨志。辨别其趣向之邪正也。敬业则于所习无怠忽。乐群则于朋友无睽贰。博习则不以程度为限制。亲师则于训诲知嗜好。论学讲求学问之蕴奥也。取友。择取益者而友之也。能如此。是学之小成也。至
畏窝集卷之六 第 559L 页
于九年则理明义精。触类而长。无所不通。有卓然自立之行。而外物不得以夺之矣。是大成也。○朱子曰这几句。都是上两字说学。下两字说所得处。如离经便是学。辨志是所得处。他仿此。又曰辨志者。自能辨别其心所趣向。如为善为利为君子为小人也。敬业者。专心致知。以事其业也。乐群者。乐于取益。以辅其仁也。博习者。积累精专。次第而遍也。亲师者。道同德合。爱敬兼尽也。论学者。知言而能论学之是非。取友者。知人而能识人之贤否也。知类通达。闻一知十。能触类而贯通也。强立不反。知止有定而物不能移矣。盖考校之法。逐节之中。先观其学业之浅深。徐察其德行之虚实。读者宜深味之。乃进学之验。○临川吴氏曰按考校与周官大比不同。考校者。谓九年大成以前。每间一岁教者。察视其学业之进何如。大比者。谓九年之后。每三年则乡大夫大比其德行道艺而宾兴之也。
夫然后足以化民成俗。近者说服。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鱼起反)子时述之。其此之谓乎。(以此大成之士而官使之。其功效如此。是所谓大学教人之道也。蛾子。虫之微者。亦时时述学衔土之事而成大垤。以喻学者由积学而成大道也。此古记之言故引之也。)
夫然后足以化民成俗。近者说服。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鱼起反)子时述之。其此之谓乎。(以此大成之士而官使之。其功效如此。是所谓大学教人之道也。蛾子。虫之微者。亦时时述学衔土之事而成大垤。以喻学者由积学而成大道也。此古记之言故引之也。)
畏窝集卷之六 第 560H 页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始教。学者入学之初也。有司衣皮弁之服。祭先师以蘋藻之菜。示之以尊敬道艺也。或云示之以敬先圣之道也。)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当祭菜之时。使歌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之三篇而肄习之。此三诗皆君臣燕乐之辞。盖以居官受任之美。谕诱其初志。故曰官其始。)
入学鼓箧。孙(去声)其业也。(入学时。大胥之官击鼓以召学士。学士至则发箧以出其书籍等物。警之以鼓声。使以逊顺之心受业也。书言惟学逊志。)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夏槚也。楚荆也。槚形圆。楚形方。以二物为扑。以警其怠忽者。使之收敛威仪也。)
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不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不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诂。禘五年之大祭也。不五年不视学。所以优游学者之心志也。此又非仲春仲秋视学之礼。使观而感于心。不言以尽其理。欲其自得之也。故曰存其心。幼者未必能问。问亦未必知要。故但听受师说而无所请。亦长幼之等当如是。不可踰躐也。○刘氏曰自皮弁祭菜。至听而不问凡七事。皆大学为教之大伦。大伦犹言大节耳。官先事士先志。窃意官是已仕者。士是未仕者。谓已仕而为学则先其职事之所急。未仕而为学则未得见诸行事。故先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当祭菜之时。使歌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之三篇而肄习之。此三诗皆君臣燕乐之辞。盖以居官受任之美。谕诱其初志。故曰官其始。)
入学鼓箧。孙(去声)其业也。(入学时。大胥之官击鼓以召学士。学士至则发箧以出其书籍等物。警之以鼓声。使以逊顺之心受业也。书言惟学逊志。)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夏槚也。楚荆也。槚形圆。楚形方。以二物为扑。以警其怠忽者。使之收敛威仪也。)
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不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不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诂。禘五年之大祭也。不五年不视学。所以优游学者之心志也。此又非仲春仲秋视学之礼。使观而感于心。不言以尽其理。欲其自得之也。故曰存其心。幼者未必能问。问亦未必知要。故但听受师说而无所请。亦长幼之等当如是。不可踰躐也。○刘氏曰自皮弁祭菜。至听而不问凡七事。皆大学为教之大伦。大伦犹言大节耳。官先事士先志。窃意官是已仕者。士是未仕者。谓已仕而为学则先其职事之所急。未仕而为学则未得见诸行事。故先
畏窝集卷之六 第 560L 页
其志之所尚也。大学之道。明德新民而已。先志者。所以明德。先事者。所以新民。七事。上句皆教者之事。下句皆学者之志。
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朱子曰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古者十五而入大学。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脩其身。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朱子曰此八者。大学之条目也。
祭义曰祀乎明堂。所以教诸侯之孝也。食三老五更于大学。所以教诸侯之孝也。祀先贤于西学。(瞽宗。周之小学也。)所以教诸侯之德也。耕籍所以教诸侯之养也。朝觐所以教诸侯之臣也。五者天下之大教也。食三老五更于大学。天子袒而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食毕而以酒虚口也。)冕而揔干。(揔持干盾。以立于舞位也。)所以教诸侯之弟也。是故乡里有齿。而老穷不遗。强不犯弱。众不暴寡。此由大学来者也。
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朱子曰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古者十五而入大学。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脩其身。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朱子曰此八者。大学之条目也。
祭义曰祀乎明堂。所以教诸侯之孝也。食三老五更于大学。所以教诸侯之孝也。祀先贤于西学。(瞽宗。周之小学也。)所以教诸侯之德也。耕籍所以教诸侯之养也。朝觐所以教诸侯之臣也。五者天下之大教也。食三老五更于大学。天子袒而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食毕而以酒虚口也。)冕而揔干。(揔持干盾。以立于舞位也。)所以教诸侯之弟也。是故乡里有齿。而老穷不遗。强不犯弱。众不暴寡。此由大学来者也。
畏窝集卷之六 第 561H 页
王制曰凡养老。有虞氏养国老(有爵有德之老。)于上庠。(大学在西郊。)养庶老于下庠。(小学在王宫东。)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大学在王宫东。)养庶老(庶人及死事者之父老也。)于西序。(小学在西郊。)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大学在西郊。)养庶老于左学。(小学在王宫东。)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大学在王宫东。)养庶老于虞庠。(小学在西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