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重山斋集卷之四
重山斋集卷之四 第 x 页
重山斋集卷之四
 序
  
重山斋集卷之四 第 333H 页
送族弟子囿(麟秀)往燕山序(丙子)
为君子之说者曰。盛德之士。人皆望而敬之。若武备以斩俳优。忠信以行蛮貊者。乃圣人之事也。至如东里之润色辞命。汾阳之免冑回纥。涑水之闻名四国。亦皆盛德之推也。其在我 朝。则以礼乐文物见称于天下者。或以道学。或以文章。或以节义。盖彬彬焉也。其载在国乘。散出于先辈遗集者。不可诬也。一自丙丁以来。士大夫以燕行为耻。虽 朝有制限。黾勉乎往复酬唱。不复为盛德事矣。虽然余尝谓丙丁以前。则我于中朝。若家人父子也。笑固可欣。嚬不为戚。皆无间然矣。乃若今日则以冠裳之旧。对腥膻之陋。以礼让之风。接侏𠌯之言。彼果慕我而敬我。则乃分也。其或有慢礼啧舌之归。则不亦丑矣乎。近有自燕山而来者曰。彼之视我。犹傀儡也。凡摈相于公朝。招邀于宴席者。只供戏玩之具耳。东人所谓号称礼义。蒙彼敬待云者。皆孟浪之言也。噫。此言奚为而至于我哉。昔契丹有以文宣王为戏者。赖孔道辅一言。服其君臣。彼弃礼蔑法。性也无足怪者。独不念我之所
重山斋集卷之四 第 333L 页
以自处者耶。圣人之事尚矣。下此而使春秋唐宋诸子当之。则其应对处变者。果何如也。使 本朝诸名公当之。则其周旋御侮者。又将何如也。其亦在我而已矣。盖闻存诸中者。必见于外。沉潜乎经传者。有山林之象。流荡于花酒者。有市井之气。诚之不可掩如此。今世之士。玩娱于耳目。役心于富贵。轻裘肥马。沾沾自足。而其中则已索然矣。且以耳目之细娱。而览彼山川城阙之壮。则志为所夺矣。以富贵之素心。而阅彼府库人物之盛。则气为所压矣。虽俨乎冠佩。勉强修饰。而其见于言语容止之间者。终不得掩其平生。故彼仁义不足而凶狡有馀者。乃能觑我所存而加我无礼也。可不惜哉。曾子曰。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苏老泉谓孟子说大人则藐之。况于夷狄。使世之君子办得此心。举天下之大。曾不足以动我一毫。望之如大川乔岳。即之若威凤祥麟。使盛德之符。表里如一。而犹曰视我犹傀儡云。则吾未之信也。子囿吾宗之秀也。以今丙子岁。陪其家大人使行往于燕。子职也。昔之觇人国者。不独使臣也。虽仆御之贱。各效其能也。况子弟乎。吾知子囿之贤。必慕古人之节。而不蹈今世之辙也。遂书其平昔慨
重山斋集卷之四 第 334H 页
然于中者以问之。若夫风泉之感。壮游之兴。子已讲之熟矣。想不待余言之赘也。
玉山县邑总附编序(丙戌)
上古之治民也尚矣。其事则不过曰正德利用厚生而已。世之降也。法久而弊生。故后之言治者。必以袪弊法为务。祛弊法。所以釐三事也。如学为仁。先用克己之力。乃臻复礼之域云。本邑之民。病于弊也久矣。地僻而俗甚陋。土瘠而岁频荒。盖已为岩邑矣。而重以县官数递。吏额太滥。事无不弊。弊无不痼。争任则戈戟相寻。健讼则锥刀是争。厚敛课若茶饭。公货虑无朝夕。民皆濒于沟壑。而吏尽入于逋薮。譬如破屋上雨旁风。而入此室者。既不能架漏牵补。又从以毁瓦划墁。几何而不至于颓压也。余以迂儒。莅玆弊局。心劳政拙。棼如治丝。第以食禄怠事。终愧初心。故极费料理。略加矫救。于其将欹也而或奠之。于其已泯也而或复之。昔无也或创之。近谬也或革之。钱谷米盐之至琐也。而规规焉区画。孝悌忠信之可修也。而惓惓乎提饬。行之期年。始克稍定头绪。纵未可谓措处得宜。而亦庶几祛其太甚矣。一日邑之人士齐而请曰。自侯之下车也。海隅苍生。幸闻君子之教。但念
重山斋集卷之四 第 334L 页
法既具而未完。事难成而易毁。九仞亏篑。亦可惜也。鄙等为是之惧。既为著说。揭板于民厅矣。使候而苟欲卒惠我民。则盍成一册子。上报营门。副在县衙。俾为不易之规乎。鄙等窃愿籍是而寿其传也。余谓为政在人。不在于法。况玆疏略。又何足示人以朴也。第有一事。传曰始入官。如入晦室。久而乃明。但使后之人当其晦也。开卷瞭然。则亦未必无补也。遂将前后诸事目。釐为十编。名曰邑总附编。以塞齐民之请。第一乡约。第二校中誊录重风教也。第三雇马厅。第四护送厅。第五色价租诸节目。以公用百度。最关民瘼也。第六两仓节目。第七查陈誊录。第八军保定例。第九束伍诸厅节目。以有邑之大政也。第十吏厅节目。窃取乎四代礼乐。终以远佞人之义也。噫。明教化以正俗。节财用以爱民。三政克修。吏奸乃息。则吾可以卧治矣。所恨者。人心不如我心。做时不如说时耳。且念救时之策。纵云急务。而为政之要。亶在吾身。尝闻程子之训。曰天德王道。其要只在谨独。今使长民者。无躬行心得之实。而徒欲区区于事为簿书之间则末矣。民何由观感。而俗何由丕变乎。愧余倥侗。空言莫施。聊书所见。以俟后之君子。凡我邑人。亦勿曰徒
重山斋集卷之四 第 335H 页
法难行。而是遵是守。不为文具焉则可也。
祭要图式序
吾家祭礼。参用备要要诀。亦无定品。称家有无。故或丰或约。随时不齐。有非执礼不易之义。故禀于家君。酌定器品。务从简约。仍成图式。用资考览。俾无隆杀之节。要为长久之术。盖于礼制。各有所据。不敢一毫创新。甘犯汰哉之诮矣。虽然凡玆损益。特在于名物多少之间而已。且如时祭之不行。墓祭之不备。则力诎举赢。既莫之或修矣。至于诸祭仪节。亦只以笏记附见于下。斯乃一家之要则。非通行之定例也。后之览者。尚或恕之欤。呜呼。祭不必丰。惟在于诚。蘋蘩潢潦。可以格神。此实礼之本也。为吾后嗣子孙者。其尚念之哉。
宗契附编序(丙申)
我家之居此乡而修宗契者。今已三十馀年矣。凡奉先睦族之道。具在契宪。此皆先父兄之所讲明酌定者也。后嗣子孙。苟能遵而守之。亦或推而广之。则吾宗百世。庶其永赖矣。第念契宪。义虽本于孝悌。而事则关于财用。故至于立教垂训。则未及著而为说焉。诚以教训之意。自在于其间。且以一堂至亲。自有家
重山斋集卷之四 第 335L 页
法。不待乎因契而行也。虽然法不徒行。待人而行。不有所教。无以成人。其何能法也。况复卅年之间。已有无服之亲。无服则疏。衍至百世。视若路人则不祥矣。今以疏远之族。而欲行敦睦之风者。不有所训。尤何以永赖乎。玆敢不揆僭率。略具数条节目。附于契券之后。一曰内外之节。二曰祭祀之节。三曰讲学之节。四曰箴诫之节。五曰往来之节。六曰赒恤之节。此皆为宗党设也。槩是士夫之所共行。家庭之所相传也。所以为此者。特以备契宪之所未及焉耳。若夫有家日用常行之礼。则著在方册。果能服膺乎第三节一段。则人各有其礼矣。凡我宗党。其毋曰舍本论末而忽之哉。呜呼。有夫妇而有父子。有父子而有兄弟。至于功缌。至于袒免。又至于云仍。云仍虽远。而其本则一也。凡我宗党。从流溯源。常若祖先之临予焉。则宗契之法行矣。苏氏曰。观吾谱者。孝悌之心。可以油然而生。余于吾宗契亦云。
芝峰实记序
皇甫相公芝峰先生。大节卓然。有辞万世。惨𥚁三百馀年。虽事为时讳。而至今妇人孺子。皆诵而冤之。盖秉彝之在人心。公议之在人口。如石压笋出。终不可
重山斋集卷之四 第 336H 页
得而掩也。一自伸雪以后。 圣谟炳如日星。史笔散如波涛。其为可徵者。又不啻若夏殷之文献矣。先生之后孙。收拾遗迹。釐为二编。谋所以刊行于世。其片言只字。皆实录也。故名之曰芝峰先生实记。呜呼。先生之重轻。顾何待文字之有无。而今于此篇之出也。人且家藏而户诵之矣。昔之耳闻而口传者。今乃目睹其迹。而恍若身践其境焉。其感发激劝之速而且切者。必有倍蓰于前日者矣。然则此篇虽少。其有补世教者大矣。虽与天壤俱弊可也。朱子曰。所可书者。以其可以为后世法也。其斯之谓欤。先生之后十馀世。今其子孙堇存于沦落沉废之馀者。不过三十馀人。其辑成此书者。曰琬曰涉也。鸠功锓梓者。曰度曰泶曰桔曰炰也。其始终干事而请余而序之者。曰材也。永川士人李远钦。又其校正者也。噫其悲矣。亦可贵也已。
金海金氏族谱序(丁酉)
我东士大夫。最重族谱。余谓谱有三善。亦有三难。尊祖重本。有三代宗子之法。笃于孝悌。有老泉序谱之文。厚风俗益朝廷。有程张二夫子之训。是为三善也。名分之或不严。凡例之或不整。托冒之或不禁。是谓
重山斋集卷之四 第 336L 页
三难也。金海金氏。以罗王华胄。世袭簪组。远布柯叶。至白村忠毅公而大节卓然。与日月争光。可谓盛矣。今其诸宗。仍旧谱而重刊焉。盖旧谱之分割。固如春秋之无义战。而新刊之添补。又如沧海之收遗珠云。夫谱者。所以谱其族也。以之尊祖重本。笃于孝弟。推之于厚风俗益朝廷。则三善皆得矣。第观是谱有嫡而无庶。其所序列类次者。或多舛讹。亦有夤缘依附。若郭帅之拜墓者。则三难并萃矣。昔尤庵先生序苏氏之谱曰。必须再考再校而再入于梓。然后可示今与后也。盖谱之极其精。自古以为难。而君子之不苟于立言。而欲成人之美者。有如是矣。今使金氏诸孙。用尤翁之说。更加东里行人之功。则梳洗乃尽。文献足徵。斯可以祛其三难而全其三善矣。聊以此为序。以俟后之君子。
重山斋集卷之四
 记
  
苍雪楼记
族弟子陆扁其读书之楼曰苍雪。属余以为记。其言曰雪之苍篬。非正色也。盖闻霜有玄霜。雨有红雨。雪之有苍雪亦宜。余家黄桥之上。庭有老松一章。其色苍苍然。其为形甚奇。尝一日夜雪甚壮。从氏原泉子
重山斋集卷之四 第 337H 页
适造余室。蹴余而起。起视门外之雪。已三尺矣。松之苍苍者。得雪而益奇。如羽衣道人。颀然独立于白云之厓。又如冠剑大夫。肃然端拱于玉笋之班。对之不觉神清而气爽。遂取叶上雪。煎进数钟茶。茶罢。原泉子拈苍雪二字。以诏余曰。昔赵子昂自号以松雪。尔之室。盍亦以苍雪名之乎。噫。此苍雪之所以题我书楼也。余曰不亦善乎。凡物之有可观者。以其有精英也。苟有精英则必有气像之可言者。譬如文章。精英者词华也。气像者文之理到者也。昔濂溪先生作爱莲说曰。菊花之隐逸者也。牧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此气像之论耳。今夫言天下之至贞者松也。言天下之至洁者雪也。且以松之贞。合雪之洁。则斯乃精英之所萃也。即乎此。可以发清閒之趣。可以资翰墨之戏。此则子之言。已尽之矣。盍求其所谓气像者乎。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传曰雪满穷巷。孤松特立。盖言志士之象也。韩魏公作喜雪诗曰。危石盖深盐虎踞。冷枝擎重玉龙寒。说者谓自任以天下之重。此宰相者之象也。夫士生斯世。所可惜者名节也。所可期者任重也。子之有苍雪也。览后凋特立之操。则岂不慨然兴慕于临大事不可夺之
重山斋集卷之四 第 337L 页
节也。见冷枝玉龙之形。则宁不犁然有契于措天下安泰山之业也耶。然则其为气像者。果何如也。其视子昂之窃其名而遗其实。谩贻钟王行装之讥者。岂可同日而语哉。若夫玄霜红雨之喻固矣。不过为公孙坚白之辨。非君子之所宜道也。子以此说试质于原泉。吾知其必有取舍也。
黄江记
黄江江村也。江水自五台山。穿深峡而来者。不知为几百里。左右缘江而村者。不知为几千家。独黄江名焉。岂非为文纯公先生耶。爱其人。尚爱屋上乌。况杖屦讲道之所乎。寒水,说乐二斋及书院。皆临江清爽。其地也亦胜矣。拜先生真像于家庙。野服俨然。可肃薄夫。像旧安于寒水斋。斋方重修。权奉于庙云。庙有栗谷李先生经筵日记草本。是书也传自金文元公。洎于其胤子文敬公。又达于宋文正公。以及于文纯公。实惟嫡传衣钵也。摩挲敬慕。手泽如新。真万世绝宝也。呜呼。先生我东之圣人也。日记先生之春秋也。华衮斧钺。心法斯存。书之行于世。固已家藏而户诵矣。板刻纸印。尚可以称也。况真本乎。虽有万籯黄金。顾得而易之哉。册匮之面。刻曰不出门外。其亦严且
重山斋集卷之四 第 338H 页
重矣。可保其永世宝传也。然今其可传者独书耳。若乃书之所以传者。则不可得而传也。夫惟传其不可传者而后。书亦与之并传矣。观乎嫡传诸老先生可也。凡厥后学。盍相与勉诸。
舒川郡罗氏旌闾记(乙酉)
诗首二南。多出于里巷之歌谣。汉广汝坟。皆所以著明先王修齐之化也。我 国家敦伦出治五百年。忠孝贞烈。殆乎比屋可封。若舒川郡罗氏之一门四世二烈七孝者。尤岂不卓然哉。罗氏罗州人。故 赠嘉善斗庆妻金海金氏。以睦族恤邻。有南州生佛之谣。斗庆尝远于役。三年未归。金氏一日忽昏窒而苏。泣谓诸子曰。汝大人其休。俄于恍惚之际。谓我以逝矣。仍哀恸感疾。积十四日不起。未几讣自北关至。其属纩之日。果感梦之夕也。其子曰故老职资宪凤灿。其妻庆州金氏。亦有懿行。凤灿以天年终。金氏泣曰。吾与夫子。生既同月同日。死虽不能同年同日。葬则当同日同穴。遂不食七日而下从焉。呜呼烈哉。凤灿之孙曰镇亿。镇亿之侄子道淳。道淳之从弟曰克淳。曰赫淳。曰学淳。及其未冠笄者凡五喃妹。俱以孝闻。皆于其亲癠。以指血进。断之者三。裂之者三十三。一门
重山斋集卷之四 第 338L 页
之指。可掬也。噫。烈女之妇。又为烈女。孝子之子。又为孝子。诗云孝思不匮。永锡尔类。其罗氏之谓乎。岁癸未冬。绣衣以事闻。 上嘉之。命旌二烈女金氏姑妇之闾。于是过者必式。而并称其子孙之孝。曰罗门烈孝。宜其蒙 天褒也。秉彝好德。果不可诬也。夫三纲五常。大伦大法性也。何殊乎上下贵贱也。虽然行之在学士大夫则顺而常。在乡里匹庶则难而奇。倘非所谓气质之用为小。而学问之功为大也耶。今夫罗氏者庶人也。何尝有士大夫学问见识。而根乎天性。世笃其行。其贤于人远矣。至于表厥宅里。树之风声。则此实邦家之嘉典。非直为罗氏一家之光也。汉广汝坟之出自里巷而被诸筦弦者。其义一也。岂不韪哉。棹楔既成。道淳踵门垂涕泣而言曰。愿得公之文。有以侈 圣恩而扬先烈也。四度请益勤。是为之记。用彰我 圣朝二南之化。无幽不洽云。
玉山处子室记
邑之子舍。谚称册室。盖衙童之职。除却定省之外。惟退而读书而已。册室之义。厥惟美哉。玉山县。曾有册室数间。废已有年。且将压矣。余乃略加修葺。俾用不坏。虽无轮焕之美。而亦可谓苟完矣。庭有老梅一树。
重山斋集卷之四 第 339H 页
樛查浓香。其品绝伦。佐以丛竹半亩。皆可赏也。然此皆外物也。入此室者。惟当职思其居。进学修业。勿干与于政事。勿流荡于花酒焉可也。曾见族祖晋庵相公诗。有绮罗不识衙童面。书室应藏处子身之句。此可为册室箴也。遂采其语。命名曰处子室。夫人而若处子之贞静焉。则专精读书。亦尚不愧于册室也。或曰处子及日乎闺门。而丈夫有事于四方。儗人者无亦非其伦乎。噫嘻此乃流俗之见也。其诸异乎余之所闻也。夫处子常若畏人者也。畏人者乃进德之基也。昔晦翁释敬字之训曰惟畏近之。敬者圣学之纲领也。而畏者居敬之要道也。自其敬畏而言之。则处子与圣人一也。孰谓圣人不能做丈夫事业耶。且夫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故谨慎乎幽独隐密之地。而弥纶乎上下古今之际。曾子之任重道远。实从战战兢兢临深履薄中出来。孟子所谓浩然之气者。亦尝敛之于规矩准绳不敢走作之中。其守也不过如处子之畏人。而及其至也。大而无畏焉。呜呼若是者。岂不诚大丈夫哉。康节诗曰。不出户庭。直游天地。余于此室亦云。
易安斋记(乙未)
重山斋集卷之四 第 339L 页
韩山李致尊甫。以天官侍郎。出牧骊上。解其绂。即捲归广陵山中。千里走书于不佞曰。某之来此。为近先楸也。峡坼野圆。可盘桓也。泉甘菜肥。可饮茹也。某之此计亦久矣。而以力之诎也。故遂令陋室矮椽。极其简朴。茅檐竹篱。极其潇洒。此所以成之易而居之安也。某窃有感于渊明之辞。扁其斋曰易安。僭固不辞。而亦非所以杜撰也。非吾子。无以道吾心。子其记之也。余惟渊明之辞。为千年绝调。以其高旷幽洁。蝉蜕浊秽。非后世之所可及也。得吾子为之尚友。不亦善乎。韩子曰。古今人同不同。未可知也。夫以巨室世禄之胄。抱经纶斯世之志。而翩然赋归。栖迟衡门者。陶与子之所同也。陶则乱世而贞所履也。子则平世而厉高蹈也。陶则举目山河。靡所归而归也。子则平步云霄。可以进而退也。自其同而言之。则其为易安者亦同矣。自其不同而言之。则其为易安者。亦有所不同者乎。呜呼。此特以迹而论耳。盖闻天下万事。不出于吾心之外。心内也非外。迹外也非内。内有以同乎其心。则迹之在外者。虽行止隐显荣辱得丧。有万不齐。而未尝不同归于一致矣。人之同不同。果在于迹乎哉。且易之反为险。安之反为危。曷尝观于世人之
重山斋集卷之四 第 340H 页
易安者乎。要路通津。广厦朱毂。人皆曰易安也。而机关倾夺。有莫险莫危者。亦尝观于君子之易安者乎。惊涛峻坂。汤火白刃。岂不诚险危也。而天君泰然。有至易至安者。信乎孔子之言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诚以乐天知命。故坦荡荡。坦荡荡则无入而不易安也。患得患失。故长戚戚。长戚戚则无往而不险危也。此内外心迹之辨也。由是言之。渊明所谓易安者。盖曰倚南窗而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也。此不过閒居一事。而苟演其义。则圣人所训居易俟命。达者所称安时处顺者。皆是物也。陶之辞不亦曰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怊怅而独悲。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聊乘化而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云乎。惟玆数语。虽洙泗所称。亦无以尚矣。夫惟内省不疚。不慕其外。故其发于消摇吟哦之际者。便有居易俟命。安时处顺之象焉。此所以南窗容膝。既易且安者也。若但以其迹焉。则小人阖庐。谁独无南窗容膝之所也。况其芜田荒径。穷亦甚矣。尚何易安之有哉。昔黄鲁直咏坡公和陶诗曰。出处虽不同。气味乃相似。此亦论心而不论迹也。今致尊之所言者。亦固曰成之易居之安也。而乃若所安则非直为迹也。敛黼黻之华而甘
重山斋集卷之四 第 340L 页
樵牧之社。辞轩冕之荣而乐箪瓢之巷。蜗居鹪栖。如旅斯归。是果何修而然哉。亦惟曰吾心焉耳。是虽未可遽议于乐夫天命之域。而若其不为形役。昨非今是焉。则尽皎然矣。然则外循其迹。虽或有大同小异之别。而内观其心。已利如金而臭如兰矣。推是道也。其肯交固颠冥。履险蹈危。而为世人之易安者乎。虽进而置之岩廊。而致泽斯世。同此易安也。道有所不行。则亦退享吾南窗之易安而已矣。孰能以御之哉。若不佞者。处易安之境。而无易安之乐。不学而老衰焉。多病而懒散焉。贫贱忧戚而无所玉成焉。虽迹寄山林乎。而其心则常惄如也。闻致尊之风。固已汗颜矣。且以不佞之不同乎致尊。而尚论致尊之所同乎渊明者。则其亦想象揣摩者耳。顾安得道出致尊心中事乎。虽然世或有学不至而言至者。使致尊得吾言而一笑曰。是殆范氏女不识孟子。却能识心也云尔则可矣。
一笑轩记(丙申)
喜怒哀乐。出于性哉而不能无者也。嗔笑歌哭。出于情哉而不可并者也。今夫当喜而笑。当怒而嗔。当哀而哭。当乐而歌者性也。若以七情之不可并者。而欲
重山斋集卷之四 第 341H 页
合而为一焉。则是岂性也哉。人固有笑傲万象睥睨一世。而托于高蹈者。亦有优人之泣病者之笑。而矫为外饰者。皆非性分之所当然也。至于庄氏子叩盆而歌。柳子厚曰嘻笑之怒。甚于裂眦。或达而放。或激而反。又非君子之所宜道也。吾友月城金士明甫端士也。饬躬而洁行。固穷而笃学。自家而乡人无间然。与余交四十年。未曾见一事不可仪者。盖于日用动静之间。只见其可喜而笑。可怒而嗔。可哀而哭。可乐而歌。几乎古所称得其性情之正者矣。晚岁卜居于文山之龙浦。题其轩曰一笑。属余以为记。余曰笑其有说乎。使吾友而打乖索隐。可以外性情。而为托为矫为达为激焉。则此非所望于吾友者也。吾友之为笑也。其诸异乎人之笑也欤。士明甫曰。然我岂为方外恣睢者。子其反求诸吾儒家计也。余遂应之曰。果有是乎哉。子思子以喜怒哀乐之发而中节谓之和。夫和者情之德也。由和而喜。由喜而笑。斯其一笑之谓乎。虽然喜与乐类也。固可以笑也。怒与哀非类也。亦可以笑欤。噫。吾尝闻之矣。天下之理。万殊而一本。万物各具其极。而会于一太极也。五常各有其性。而包于一仁字也。四时各分其序。而统于一元气也。然
重山斋集卷之四 第 341L 页
则七情迭用。虽各一其情。而发而中节。则亦一于和而已。自其和之著而易见者言之。则乃喜而笑也。自其和之贯通于七情者言之。则均是一笑也。盖语其迹则七情之发而不可并者。分而为万殊也。语其理则德之和而均是一笑者。合而为一本也。夫既合而为一也。则虽怒与哀。其为像也。亦惟曰一笑而已。且以颜子之和风庆云而不迁怒焉。明道之玉色金声而遽忘怒焉。则怒其怒而无所与也。关雎之正性。而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焉。则哀其哀乐其乐。而不过其则也。和之贯通于七情者。亦可以验其一段矣。由是观之。人事万端。孰有外于七情者。而情之和也。可以一笑而尽之矣。以道则进退吉凶之随时而不失其正也。以事则富贵贫贱之素位而无不自得也。以其常则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之各尽其分也。以其变则古今治乱贤邪消长之必有其机也。大而三才之理。终始死生之说。无所不穷也。小而万品之形。草木鸟兽之文。在所当察也。凡世间可喜可笑。可怒可嗔。可哀可哭。可乐可歌者。莫不以类而顺应焉。则是谓之和。和之所推而极也。总归于吾之一笑。武城弦歌。莞尔而笑也。漳泉井圃。犁然而笑也。平原千金。可
重山斋集卷之四 第 342H 页
笑而却也。睢阳白刃。可笑而蹈也。和于喜与乐。则以笑而为笑也。和于怒与哀。则非笑而亦笑也。如雨露霜雪。糟粕煨烬。无非教也。故曰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曰吾道一以贯之。圣人所训。信不可诬也。若是而称之曰一笑一笑云尔。则其亦不悖于吾儒家计耶。士明甫曰。庶乎其近之矣。但念一笑之统性情。固本于和矣。吾未知和之所由生。果在何处。与致和之所以用工者。亦有何道欤。无是数者。则所谓一笑者。不几于悬空说话欤。余又应之曰。此亦不外于中庸首章之旨矣。中庸固不曰天命之谓性乎。性于厥初。无有不善。故情之所感。亦有顺无乖。此所以动而无不和也。然则和之所由生。岂非本然之性乎。又不曰慎其独乎。朱子释致和之义曰。自慎独而精之。真西山曰。动无不敬。所以致和。然则致和之所以用工。亦岂非敬而慎独乎。味玆数语。亦可以得之也。士明甫曰。学不可以不讲也。因一笑之说。兼闻性善慎独之论。是足以侈吾轩也。子其为之记。
洗鬲亭记(丁酉)
怀德之宋村。实我同春老先生讲道之所也。今去先生殆二百年。遗堂岿然。行路起敬焉。距宋村北三里。
重山斋集卷之四 第 342L 页
有法泉洞。水石颇佳。有岩刻法泉石潨四大字。乃先生笔也。有亭新成。翼然临于泉上者曰洗鬲亭。亭之主人曰先生后孙宋德明也。德明尝邀余于亭。顾谓余曰。此亭者我家青毡也。营之者吾曾祖息影窝府君也。名之者族祖叔父閒静堂公也。作之者吾也。此是亭之颠末也。若洗鬲之所以名。则合有所铺张者。吾须子之文也。余谓洗鬲二字。盖取东坡石潨诗语。而推其义也。煞有三等之别。骚人才子。笑傲江山。把笺飞觞。涤荡胸襟。则此是一等也。幽士逸民。膏肓泉石。木食涧饮。陶泻性情。则此亦一等也。而二子者尽高矣。其贤于乾没昏胶于形势利欲之场则远矣。若所谓大人君子者。则旷度高识。或异于二者之所为者。不待乎登山临水。而方寸常惺惺矣。诚以人心本善。而厥有物欲累其胸次。故必用洗濯之功。乃复本然之初。若经传所载。曰明明德。曰日日新。曰克己复礼。曰变化气质云者。皆洗鬲之义也。及其至也。气象自别。盖黄太史赞濂溪。则曰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朱夫子读邹书。则曰胸中浩然。若濯江汉而曝秋阳。此又一等也。呜呼。此岂石涧淙淙者之所使然也。亦岂骚人才子幽士逸民之所能髣髴也哉。吾生甚晚。
重山斋集卷之四 第 343H 页
未及洒扫于息影,閒静之门。而盖尝以窝扁堂号而想象之。则息影绝外慕也。闲静务内修也。绝外慕则虽穷居陋巷。而已蝉蜕溷浊之中矣。务内修则虽不出户庭。而已天游昭旷之原矣。若夫亭之必取乎石潨。而名之必谓之洗鬲者。特借彼漱石枕流之閒趣。以发吾浴沂风雩之真乐而已。扩而充之。上溯渊源则春堂之万物。皆得上下同流者。其亦不必他求而得之于此矣。然则向所谓三等之别者。虽同一洗鬲也。而考其旨趣。迥若天渊。窃想二公之意。岂肯以此而易彼哉。吾闻宋氏之世世有名德。试登亭而望焉。则南有双清堂与春堂若相接也。北有霁月堂只隔一麓而近。其南则苏堤有尤翁之遗祠。自老先生论之。则双清先祖也。霁月门人也。尤翁则兄弟而同德也。复有斯亭厕于其间。为肖孙肯搆之资。虽道德文章。各有浅深精粗之殊。而若其一洗尘臼之累。仰希洙泗之游则一也。自今以往。有过宋氏之门而问洗鬲之所以名。则其有不油然兴感于宋氏之家学也耶。虽然往古来今。难保者人心也。易坠者祖训也。尝闻老先生之言。曰万事莫如好子孙。更愿德明约为月会于此亭之上。聚族而谋之曰。有以清明高洁而
重山斋集卷之四 第 343L 页
进者。则相与洗心而敬待焉。有以龌龊淟涊而来者。则相与洗耳而不闻也云尔。则尚见其同乎洗鬲。而同为老先生好子孙也。其各勉乎哉。
车谷丙舍记(己亥)
昔有问于晦翁者曰。孟子说仁甚分明。孔子都不分晓说。晦翁曰。譬如沙糖。孟子只说糖味甜。孔子却只将那糖与人吃。其味之甜。自不待说而知也。余尝谓晦翁此训。尽教人吃紧实地矣。吾友李季仰筑坟庵于稽山之车谷先垄下。始将以永慕扁其斋。旋曰永慕者。即所谓终身而慕也。吾不敢居也。无已则曰车谷丙舍可也。夫以永慕之为嘉号也而舍之者。恶夫名也。丙舍之为循例也而取之者。道其实也。此其有得于晦翁之训者耶。盖永慕二字。著于祭祀之祝辞。祭而祝永慕者。夫人而皆行之也。彼夫人者。果皆能永慕矣乎。且言之感人也浅。行之感人也深。人之慕不慕。固已不系于祝辞也。况又架叠以斋扁哉。然则祝与扁。其犹只说糖味甜也。若乃丙舍之称。则似若太简矣。而不用言语铺张。不用形容赞叹。只曰此是我丙舍也。曰作此室者。为我先人先祖也。居此室者。即我幼子童孙也。此则其犹只将那糖与人吃也。从
重山斋集卷之四 第 344H 页
今以往。至于所不知之人。苟非至不肖者。凡于摄齐升堂。周旋出户之际。其有不怵怆霜露者乎。其有不羹墙朝夕者乎。此则所谓其味之甜。自不待说而知者也。呜呼。此季仰所以舍永慕之名而取永慕之实者欤。季仰问记于余。余曰既已懋实。焉用文之。惟有晦翁一言。着题于记实。故聊书以归之。
沃川郡学斋舍重修记(庚子)
兴废修坏。政之善者也。官舍亭台犹然。况学校乎。沃川校宇之弊弊也久矣。栋挠瓦腐。人将压焉。丰壤赵侯云杓,恩津宋侯泰熙。前后莅郡。留心学政。听民之蠲役而补财者。听士之询谋而干事者。乃得二万三千文钱。重修斋庐庖房库舍凡二十五间。始自己亥三月。及期而成之。爰暨墙垣。焕然一新。甚盛举也。夫学校教化之本也。而为之厦屋胶序而处之者。所以养士也。盖未有务其本而忽于此者也。若二侯之兴废修坏者。可谓识先务矣。岂非所谓政之善者耶。虽然兴作营缮。犹是有司之事。若乃君子之化民成俗。学者之造道入德。则亦岂无进于此者乎。从今以往。邑之人士。既有肄业之所矣。凡有入斋者。率囿于诗书礼乐之教。日讲乎孝悌忠信之实。习之有污者。濯
重山斋集卷之四 第 344L 页
而来新。行之有过者。改而之善。则其为耿光于斯文者。岂但为屋宇之增饰而已哉。上而贤侯。下而多士。愿相与勉之也。终始监董者。校任安致烈,金旭,李龙奎,闵泳安也。落成之日。佥曰不可无识也。余邑人也。乐闻而书之。俾揭于斋舍之壁。
伏龙祠记(辛丑)
光州之生龙洞。有伏龙祠。即伏厓范先生妥灵之所也。先生胜国忠臣也。谨按罗州邑志曰。伏龙面有伏岩。乃伏厓范某隐伏之地。海东名贤录曰。德宁府尹范某。与同志七十一人。入于杜门洞。越二年还归罗州。屡 徵不起。又曰范某与车云岩原頫书曰。火后同病。至今相怜。姓苑录曰。范某杜门洞七十二贤中人也。三纲录曰。伏厓与曹林孟成朴赵申等。退藏于杜门洞。家传行录曰。与同志七十一人。退藏于万寿山下。其洞曰杜门洞。其挂冠处曰挂冠岘。其所踰之地曰不朝岘。呜呼。杜门洞七十二贤者危忠高节。与日月齐光。而先生生既与之同志。死当与之同传。若殷之三仁。唐之双庙。不可以二之也。昔我 英宗大王以 御制御笔竖碑于杜门洞。又 命松都留守。碑于不朝岘。仍又设坛侑祭。我 正宗大王搜访遗
重山斋集卷之四 第 345H 页
事。建祠 赐额曰表节。先以曹义生,林先味,孟姓三人享焉。暨我 纯宗大王。又 命以成思斋,朴门寿,闵安富,金冲汉四人。前后升配焉。独先生则士林之通章疏请者亦屡矣。而尚未跻七贤并享之列。盖缘有司之难慎也。惟此伏龙祠者。地占后裔之所居。而名取遗墟之旧号。盖出多士之公议云。呜呼。七十二贤杜门之节。即夷齐饿死首阳之义也。 列圣朝褒扬之典。即武王封比干释箕子之德也。百世之下。必当闻风而兴矣。第七贤醊享。亦已次第举行矣。若文献足徵有如先生者。竟未克追享焉。则甚非所以对扬 圣朝之休命也。是可惜也。至于祭社之举。则又当取遁世毕命之乡。此祠之设。乃出于不得已也。又可惜也。虽然天下之事。未有不自微而显者。早晚有以一言警咳于吾 君之侧者。则必有成命以继述先王之志事矣。然则此祠者。未必不先为之兆也。凡我多士。其拱而俟之哉。先生讳世东。范氏来自中国。宋参政文正公。是其远祖也。后孙曰敬浩。曰志瑞。志瑞则奔走效力于是祠。而来请余记之者敬浩也。
重山斋记
始余之在伊溪也。为近市不合于教养儿孙。故与伯
重山斋集卷之四 第 345L 页
氏卜新基于中山。约为分区连墙之计。壬申春。买屋先移于恒谷。为近新基。便于筑室也。癸酉春。在洛闻全家回禄。归而营室。遂新筑于中山。德夫族兄时以本官。助给屋材。至八月而始成。伯氏肇锡村名曰竹峰。取音义之近于中山也。伯氏则以远于农庄故不果来。移筑于九渼。虽未遂连墙之计。而犹幸数里而近。可以源源也。至戊寅。始筑书斋一间退轩半寝。可以容膝也。宋友应顺尝来宿于斋中夜话。余谓村名以竹峰。而斋号则将称重山。盖稍变中山旧名。而为近艮卦之象也。应顺曰是善名也。归而有书。辄以重山而书其面。亲友往复。亦皆以重山称之。余遂借赵公吕李三晚笔。书揭重山斋居四字于内外壁。名其寮曰止于寮。重山艮也。艮止也。曰止于者。取大学止于至善之义也。东窗曰皎如窗。取夙夜箴提掇此心皎如出日语也。南有山曰磨尼。可以远眺。故取陶诗悠然见南山语。题其槛曰悠然。前临小溪。溪上岩石盘陀。可以沿濯。旧称古者岩。亦此地一号也。庵曰古者庵者。亦取大学古者教人之义也。轩曰清斯轩。取清斯濯缨之意也。门曰无事门。取濂溪诗无事昼常关语也。且营建一室于斋之南。为学徒读书之所。预
重山斋集卷之四 第 346H 页
定其名曰千百斋。取中庸人十己百人百己千之义也。曰藏万阁者。取古人欲藏万卷终身啸咏语也。曰主一舍者。取敬字主一无适之意也。轩曰益三轩。取益者三友之训也。门曰不二门。取退溪书不出色不入之戒也。始定重山之号也。托应顺而记之。应顺今已作故人矣。谁能道得我意中事乎。聊具颠末。以为重山斋记。若其铺叙则更俟作者焉。
重山斋集卷之四
 跋
  
海东地图障跋(戊午)
余尝阅天下地图。有并记其人豪者。若伯夷之于首阳。孔子之于阙里。山西之将。山东之相。与夫忠臣孝子高士幽人之可敬可慕者。皆莫不谨书于其乡焉。余遂感而叹曰此可为为善者劝也。今吾从叔竹岩子摸出海东地图以为障。其州县之数则备载焉。其山川之大而为镇者亦备载焉。固可谓便于考阅矣。然海东小中华也。其人豪之出于地灵者继世蔚兴。盖尝与中华并埒。而此独阙焉而不书。是可恨也。虽然人之名世者。其地也亦有名焉。名之所存。可以按图而知也。世之览斯画者。犹将指点而言曰某州有某人焉名贤也。某县有某人焉豪杰也。又将曰某山
重山斋集卷之四 第 346L 页
以某人著。某水以某人显。呜呼。士之欲为善者。其亦观于此而有所勉焉。
水北亭诗集跋(壬辰)
太史公曰。岩穴之士。名湮灭而不称。盖悲之也。乃若立乎人之本朝。明于出处之大节。而亦归于湮灭焉。则尤可悲也。若水北亭金公讳兴国字景仁者。岂非其人耶。盖公早登 宣祖朝大科。选南床入台阁。已清显矣。逮光海政乱。直道不容。便低徊下邑。遂归卧江湖。金升平。公之族侄也。告以靖 社之策。公以君为伊霍。我为夷齐一语谢之焉。 仁庙初政。群贤汇征。有玉堂长官之 命。而又屡辞不起。竟以寿终于家。此公之始终出处也。岂其退若彼之易。而其进若此之难哉。夫世浊而敛迹不污。士之洁行也。食禄而不背所事。臣之尽忠也。有道而不变塞焉。君子之履贞也。凡公之所值大事者三。而立大节者三矣。不有所见之高所养之正所守之确者。其孰能与于此哉。斯可为士大夫出处之法也。虽然以公之贤。华质长潜。既不能建立事功。铭彝鼎而炳旂常矣。且其后承零替。文献无徵。今其所传者。独有玆数篇诗稿矣。而又是回禄断烂之馀也。亦云寥寥矣。公非蕲名于身
重山斋集卷之四 第 347H 页
后者。而自其殁二百有馀年。世莫有闻而知之者。噫。其湮灭矣。独安得太史大笔。为之发挥幽潜。不使之落莫耶。第闻沙溪,秋浦,象村,药峰诸贤。皆与公为莫逆之交。其往还酬唱。相期于岁寒者。尚可以考信也。孔子曰。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呜呼。知己若沙老诸贤亦足矣。此足以藉为不朽矣。顾何待后世之子云哉。后之论公者。不悲其名之湮灭。而但观所树之大节与所友之贤者。则乃所以知公也。而名亦在其中矣。岂不韪哉。公之诗不假绳削。时见典雅。固可诵也。然公之可以见重于世者。在人不在诗。玆不具论焉。
重修六后契帖跋
始余读尤庵先生集。窃有感于阴阳淑慝贤邪消长之运焉。若吕公有衡,朴公守钦,明钦,郭公橹,橧,南公溟举六君子之守正罹𥚁者。即其一也。盖当我 肃庙丙辰。尤翁以党祸栫棘于蓬山。六君子者。乃以此时因重峰院享事。并遭窜逐。尤翁之祸事关 宗社。六君子之祸事关斯文。其事虽异。而其祸则略同。诚以弥天祸色。运气之所相关也。尤翁所与六君子书。以上尊程子下慕重峰许之。华衮一语。可以有辞千秋矣。及余宇(一作寓)沃川。沃川是尤翁生长之乡。而六君子
重山斋集卷之四 第 347L 页
又同乡及门之士也。每想其遗风馀烈。尤令人激仰兴叹。便觉有朱夫子东湖怀陈徐之感矣。一日吕缵永明俊,郭湜清远二斯文。袖示余二契帖。一是六家后承之所修契事。而名以六后契者也。一是吕郭二斯文之所重修是契者也。旧帖有遂庵权先生,馁翁郭上舍跋语。新帖有鳌村宋赞善丈序文。其诩与而称述之者。殆无馀蕴矣。余惟六君子气节卓然。尽无愧为先生弟子矣。六家后承之世契修好。亦可谓不忘其本矣。虽然气节不可袭而取之也。当以义理为主。世契不可徒循其迹也。当以祖训为心。此皆学问之事也。故尤翁之书所奖厉于六君子者。非直为气节也。乃因材教育之义也。遂翁之跋。鳌丈之序。所眷眷于六家后承者。不但为契事也。亦惟曰实下工夫。毋失先懿也。士不学问则果不可行乎州里。况敢望守死善道。以佩服师训而继述家风乎。呜呼。此非六家诸公之所可私者。实吾党之所当共勉者也。二斯文谓余曰。子亦沃川人。不可无一言识也。余辞不获。略书平昔所感于中者。且记诸老先生嘉惠后学之意以复焉。明俊是吕公有衡四世孙。清远是馁翁之孙。而馁翁乃郭公橹之从子也。
重山斋集卷之四
 箴
  
重山斋集卷之四 第 348H 页
拟上 春宫十二箴
  崇敬畏
礼毋不敬。优优三千。书一个钦。演五十篇。惟畏近之。前训炳然。身由敬立。不畏则愆。邦由敬昌。弗畏则颠。敬之畏之。万善足焉。
  法祖宗
猗我祖宗。树立宏达。有典有则。圣作六七。治跻郅隆。学造精一。无时豫怠。毋敢游逸。后王何监。先王是述。是曰达孝。宗庙芬苾。
  
体天德
天德之刚。至公而大。惟君则之。荡荡无外。所不能体。己私之害。一念至公。天休永赖。一念之私。天怒不解。无曰苍苍。我心是会。
  存远虑
知止而定。事豫则立。谨之毫芒。道弥六合。哀彼众昏。不见眉睫。溺舟市壶。嗟何而及。所以明王。远虑不跲。一日万几。兢兢业业。
  慎俗习
习邪而邪。习正而正。噫彼流俗。惟邪之病。习为当然。
重山斋集卷之四 第 348L 页
胥陷于阱。鲁曰何僭。卫言其圣。惟后亶聪。建中率性。以正反经。万方从令。
  用贤才
后德惟臣。否德惟臣。肆昔圣王。惟贤必亲。聪明有限。万几至烦。亦粤哲辟。为官择人。任不疑贰。选无隐沦。为斯有道。取人以身。
  恤民生
畏则为碞。重则为天。亲惟赤子。病惟躬瘝。抚尔为后。毋忽愚顽。虐尔为雠。毋侮寡鳏。授版则拜。知穑之艰。王敬司民。吾无间然。
  
纳谏诤
君有诤臣。不失其国。谏之从违。繄国之脉。奈何訑訑。拒彼谔谔。面容心诛。是来谗贼。翕受敷施。乃跻圣域。谓斯不信。请看绳木。
  勉圣学
人有恒言。必学问为。而其墙面。口耳之资。所䙌乎学。惟心是师。于皇圣训。精一危微。居敬穷理。又笃行之。然后曰学。从心以治。
  懋诚实
不诚无物。何有吾身。惟诚动天。何况斯人。阴恶阳善。
重山斋集卷之四 第 349H 页
如见肺肝。朝作暮辍。可惜曝寒。实心实政。实行实言。不欺不息。至诚乃存。
  戒逸欲
背勤曰逸。反理曰欲。惟口耳目。手足动作。从欲惟危。乃逸则戮。有一于斯。靡辙不覆。五子有歌。六事有责。念玆戒玆。明哲作则。
  祛邪佞
用贤祛邪。王政之常。然惟世主。用舍乖当。是岂本心。知有不明。知之有要。(缺)意诚。勿用偏邪。勿喜逢迎。是曰则哲。百邪退听。
人日十四箴
 岁值人日。夜枕耿耿。历数平生日用云为。实多愧悔而不可追。勉慕而不能及者。真是无闻而不足畏者也。口占十四箴语。各具三条。各以成功终之。用以自警。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呜呼远乎哉。
  [择善]
其一曰择善。一高其见识。二革其旧染。三知其所止。终于止至善也。
  [立志]
其二曰立志。一自期远大。二发愤激励。三坚固不退。终于圣贤同归也。
  [定心]
其三曰定心。一存养静坐。二不欺暗室。三克己复礼。
重山斋集卷之四 第 349L 页
终于致中和也。(凡货利酒色。衣服饮食。宫室玩好。音乐畋猎。杂技巧艺。嬉游暇逸。富骄穷滥。要誉冒进。伪貌文过。矜高务胜。忿怒勇狠等事。心有偏私者皆己也。先儒云克己先从性偏处克将去。)
  [检身]
其四曰检身。一振发精明。二循蹈规矩。三不妄言语。终于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也。
  [读书]
其五曰读书。一严立课程。二精思熟阅。三讲学切磨。终于真知实践也。
  [治家]
其六曰治家。一谨守礼法。二笃行恩义。三各勉职分。终于家之肥也。(上下内外。各有其职。各有其分。各俛焉以尽其力也。)
  [事亲]
其七曰事亲。一尽志物之养。能竭其力。二尽爱敬之实。且喻于道。三尽丧祭之节。以慎厥终。终于终身而慕也。
  [训子]
其八曰训子。一正吾身。俾有观感。二远小人。不纳于邪。三收放心。以课经史。终于成人而传家也。(兴于诗。立于礼。游于艺。皆所以收放心也。)
  [安贫]
其九曰安贫。一熟忍以俟命。二克俭以守分。三见利常思义。终于君子固穷也。
  [居乡]
其十曰居乡。一课农食力。二读书求志。三杜门息交。终于嚣嚣自乐也。
  [接人]
其十一曰接人。一自卑尊人。虚己而受言。二询事考
重山斋集卷之四 第 350H 页
言。亲贤而远佞。三谋以忠而爱以德。终于与人为善也。(躬自厚而薄责▣。隐恶而扬善。皆所以尊人也。非直貌思恭而已。或诲以义理。或规以药石。皆所以爱德也。非直施恩惠之谓也。)
  [处世]
其十二曰处世。一进取莫由他道。二交游谨避匪类。三言行不累流俗。终于保全名节也。
  [制事]
其十三曰制事。一识时务以察几微。二审思虑以定规模。三择人器以授职业。终于宰物成务也。
  [莅官]
其十四曰莅官。一励难进易退之节。二绝徇私蔑公之念。三行济人成物之事。终于致君泽民也。(行济人成物之事。一作成先忧后乐之志。)
重山斋集卷之四
 铭
  
座右自警
嗟尔有志而无气。有行而无力。有识而无量。有才而无德。有文而无用。有言而无实。盖尔有秉彝之性而不能变其禀质之偏。有道义之心而不能胜其物累之私。进既不得入君子之域。退将日流为小人之归者也。念玆戒玆。用形于辞。毋遑曰人苦不自知也。
宋女砚室铭
柔而洁者。外木之仪也。静而贞者。内石之性也。有此四德者。是惟女子之行也。
重山斋集卷之四
 上梁文
  
重山斋集卷之四 第 350L 页
浣溪新居上梁文
咬得菜根百事做。君子固穷。居然茅栋一日成。硕人之轴。我泉我石。苟美苟完。盖闻男子有志于四方。丈夫不事乎一室。任忧乐于天下。希文居庙堂之高。壮锁钥于北门。平仲无楼台之地。伟哉霍嫖姚岳武穆之辞第。暨厥裴绿野李平泉之治庄。是皆逢时而经纶。不可幸而致也。乃若处穷而高尚。亦各安其分焉。汉诸葛之抱膝躬耕。睡草堂而大梦。邵尧夫之弄丸馀暇。醉安窝而浩歌。掀却卧房。何妨露地而睡。萧然环堵。不见屡空之忧。嗟英雄豪杰之姿。必有过人之节。肆穷达隐显之际。乃见易地则然。主人世称诗礼古家。自许湖山狂客。少年砥砺。盖尝有慕乎学问文章。中岁蹉跎。遂乃灰心于功名事业。成濩落甘契阔。虚负稷卨之许身。既窈窕亦崎岖。渐觉丘壑之增趣。第缘鸠性之太拙。未占鹪栖之一枝。问舍求田。曾笑蝼蚁之寻穴。乘风破浪。竟违鲲鹏之徙溟。安得大庇士乎。谩忆千万间广厦。曰余未有家矣。空抱四十年琴书。杨楼燕帘。纵不要繁华富贵。衡门泌水。宁可无偃息栖迟。乃于杜陵上头。为卜浣溪一面。百年地僻。名符杜老之林塘。两间山环。境疑李愿之盘谷。后麓
重山斋集卷之四 第 351H 页
酉山之淑气。对挹鸡岳千重。前郊甲川之清流。抱向鸟滩十里。维乡里必敬桑梓。相接饮食起居。傍烟霞可诛茅茨。最爱幽阒辽夐。于是鸠材聚瓦。略费心上经营。召匠用工。遂成眼前突兀。阶除列前涧之石。可以枕流。檐桷宿南山之云。可以障户。凉轩𣋉室。团会一堂之颜。画壁书楼。俯仰数椽而足。莫曰此室之至小。实惟吾心之所安。青云难力图。眷彼涧松之晚翠。碧山不吾负。赖有岩桂之初盟。素其位行贫乎。措置山中杞菊。我得志不为也。何羡洛阳亭台。幸玆半亩宫墙。占取自家境界。长留壶中之日月。不管世上之风波。乐是幽居。陶子之蓬庐可偃。惟吾馨德。刘生之陋室宜铭。夫奚但居处笑语于斯。亦可为藏修游息之所。西南之林壑尽美。是惟尤春两先正旧乡。家世之第宅相连。上溯霁月双清堂遗韵。与村秀而寻行数墨。教子孙以诵诗读书。至于深秋涉园。爰收锦里之芋栗。良辰延客。偏宜竹楼之琴棋。与我友唤我诗者。幽鸟閒花。入吾室对吾饮者。清风朗月。此皆新居之助也。聊可卒岁而优哉。且辍郢匠之斤。载陈张老之颂。儿郎伟抛梁东。林院轻霏日射红。睡觉朝窗无一事。花香禽语坐春风。儿郎伟抛梁南。招提路入翰
重山斋集卷之四 第 351L 页
林岩。泠泠玉溜山间响。梦拜前修讲席参。儿郎伟抛梁西。野外群峰积翠齐。大老祠堂偏入望。苏湖烟树水平堤。儿郎伟抛梁北。社坛连控五云色。五云多处是长安。祝我邦基基万亿。儿郎伟抛梁上。苍屏数叠白云嶂。兴来独往问幽期。丛桂脩阴芝草长。儿郎伟抛梁下。涧水潺潺石面泻。好是清尊暇日游。冠童六七歌风雅。伏愿上梁之后。一室孔晏。百禄并臻。舞䌽衣而联翩。萱草难老。吹埙篪而湛乐。棣萼交辉。训袭传家。森列谢庭之兰玉。庆流积善。可容于门之驷车。课三农而乃积仓箱。藏万卷而足用文史。备享人间清福。永保物外名区。
黄涧寒泉书院草堂上梁文
伏以大贤为百世之师。高山仰止。旧堂刱数椽之制。不日成之。若待于今。有光于古。念尤翁学传朱子。在初岁卜居黄溪。清斯濯缨。水流濂溪之雅趣。居然成栋。地符寒泉之旧名。诗咏下泉匪风。时际天地翻覆之会。赋成东冈初服。身閒山林寂寞之滨。盖其道德学问之崇深。启后人而垂统。亦惟进退出处之正大。质前圣而无疑。肆于杖屦讲道之乡。已有俎豆醊享之典。煌煌恩额。宛见鹿院之颁经。济济生徒。殆同泮
重山斋集卷之四 第 352H 页
宫之游艺。第玆一面诛茅之址。独有百年鞠草之叹。行路敬瞻。非无寒山之片石。斯文有欠。未仿华阳之洌斋。道所存师所存。尚想肥遁之日。念玆在释玆在。宁缓修举之方。于是教承函丈之筵。因旧经始。谋及一乡之士。鸠材僝功。惟其人心之所同。若有神物之来相。祠屋邻近。恍承謦咳之音。梓匠告成。已办咄嗟之顷。苟完苟合。安用广厦千万间。爰处爰居。嗟哉吾党二三子。册在丌尊阁。孰无对越之诚。堂自此生颜。若将摄齐而侍。炳大义于麟经一部。莫曰无地可读焉。瞻遗像于羊壁千寻。必有闻风而兴者。玆陈善颂。助举修梁。儿郎伟抛梁东。鹤楼迥绝驾空中。千秋尚想先生意。朝暮羹墙是晦翁。儿郎伟抛梁西。唤鹤庵空草色萋。斯道从来须辟入。渊源直溯武夷溪。儿郎伟抛梁南。仰瞻山壁半空参。像得岩岩心战战。妙诀分明月照潭。儿郎伟抛梁北。青天削出华山色。山间有客读春秋。起视中宵星拱极。儿郎伟抛梁上。星斗光辉万丈放。吾道千年不坠文。肃清庙貌长相傍。儿郎伟抛梁下。日夕书楼勤扫洒。春服初成浴又风。咏归六七冠童者。伏愿上梁之后。师道日明。儒林风动。入则孝出则悌。湖州之弟子可知。幼而学壮而行。王
重山斋集卷之四 第 352L 页
国之髦士咸造。世回殷周邹鲁之俗。人诵伊洛关闽之书。
重山斋集卷之四
 杂著
  
荒政十条(答巡相问)
  第一尽心
程子曰。一命之士。苟存心于爱物。必有所济。一命犹然。而况于长民者乎。凡事皆然。而况于荒政乎。苟不尽心。万事皆虚矣。每见近世救荒者。非政之不具也。非事之无名也。非才之不足也。特患其不尽心焉耳。目见饿莩。未闻横渠之食便不美。寒雨死亡。只见衢州之恬不加恤。此岂民吾同胞。视民如伤之义也。亦岂所以上承 圣朝子惠困穷之德。下为自己积善迓庆之道哉。往在己巳。湖南民饥死者。无虑几万。而及见道 启。乃曰幸无捐瘠。事之无实。一至于此。殊异乎朱夫子浙东时乞赐镌削之奏矣。是谁欺者。独非欺天乎。使朝廷而尽心。则外方亦当感动矣。使营门而尽心。则守令亦当警惕矣。使守令而尽心。则吏胥亦当惩戢矣。使吏胥而尽心。则饥民亦当蒙惠。虽有死者。亦不怨上矣。此所以必以尽心为荒政之第一也。然自营邑以下。则举行节目。略具于下矣。至于
重山斋集卷之四 第 353H 页
朝廷则非草野之所敢知也。而若别下哀痛之 诏。博求朝野之言。特设经济之司。裁减宫府之用。极择按廉之行。申明黜陟之法则俱系急务。而凡为中外有司诸公之所不可不知者也。揆以栗谷,市南诸贤东湖江上诸问答之义。则言之亦不大悖于义耶。
  第二择人
凡事虽欲尽心。而苟不择人。则徒劳无益。有名无实矣。程子曰。图任之道。莫如慎择。今夫荒年。民命专系守令与吏胥。守令之择。在于朝廷。而若其黜陟。在于方伯矣。吏胥之择。在于守令。而若其操束。亦在于方伯矣。既能黜陟。亦尽操束。则择人善任。其效必大矣。知人固难。而苟我尽心。权度精切。则其于慎择也。亦必有道矣。先以关甘而授以方略。次以文报而验其情伪。次以廉问而采其公议。又次以幕下謦咳。知旧舆诵。则人之妍媸。政之是非。自当莫逃于明鉴矣。择人之急务。莫先于吏胥。若都吏之于田灾。仓吏之于粜籴。军色之于军保。赈色之于赈济。罔非急也。而最是监赈乡所。尤为重任。而每邑乡监。例为色吏之颐使矣。右项诸任。预饬各别慎择之意。如有不谨则不独该吏之抵罪也。其责都在守令云云。而至若监赈
重山斋集卷之四 第 353L 页
之任。则勿论士庶与乡任。别择人才。统摄百度。凡有诸色吏不举职者。据实报官报营而治罪云云。则庶有少益矣。且如营门不可无廉问。而虚实相蒙。货赂之公行。私情之倾轧。最是大患也。欲用我之私人。则私人未必尽善。且安有许多耳目。遍探一道哉。为此之术。莫如分人授职。若绣衣暗行之例而已。假令列邑中别择老练之吏。秘关上使。密授方略。严饬以勿为宣泄有罪必刑之意。计程定限。秘记来纳也。若欲察洪州则用忠州之吏。又使清州吏。追踵忠吏之虚实。先探大纲于邑底。次探实状于赈庭。又探物议于外村。凡其分送。必用二三百里以外之吏。至于盘缠。或给草料。若出使㨾。或别给行资焉。则为彼吏者。上有营门之严饬。下无亲戚之颜私。其势不得不尽诚矣。且如廉问莫如邑吏。比闻本邑诸吏者。公言于众曰此邑数年。邑不为邑。此皆吾辈之罪也云。盖其勿论功罪。自知则甚明矣。彼其往廉者。量己量人。闻一知二。必胜于幕裨门客之龃龉往来者矣。如是则一道之内。常若有几个绣衣之暗行矣。风声所及。必有洒然警动之效也。
  第三纾力
重山斋集卷之四 第 354H 页
荒年之流亡绝户。饿馑填壑者。非独无食也。大率多由于百度侵困耳。故朱子曰。救荒之务。捡放为先。捡者今之踏验灾伤也。放者今之蠲减租税也。此则田灾之政也。又曰州县所欠合纳税赋。并宽限催促。又曰直至明年蚕麦熟后催理。此则今之军还诸杂役之类也。所谓三政。孰不另念。而每见有名而无实。此民之所以重困而呼冤也。救此之术。其要只在于精拣尤甚,之次之等而已。田灾大政也。而尚患不均。至于军还。尤无可言矣。今夫稍实,之次之邑与里。亦有最尤甚之户。最尤甚之邑与里。亦有稍实,之次之户。既不精择于斯。而泛然俵灾施惠。则极为不均。不均之弊。至于流外填壑。不亦哀痛乎。且如籴政。或有荡减。或有停退。或以详定。或以代谷。 朝家之轸念则极矣。而非独出令之缓不及也。多有令下而掩置者。小民与残户则必先严督而准捧。邑吏与实户则必为观望而拒纳。晚始布令则所幸者。独邑吏与实户而已。此弊极当矫革矣。至于军钱。亦以所择稍实,之次,尤甚之等。分施荡减,停退,纯钱之等。则亦无不均甚冤之弊矣。且或有荡减停退。而在邑则依例尽捧。官昏不察而吏自乾没。此事尤当严查痛惩矣。若公
重山斋集卷之四 第 354L 页
私诸债营作详定等事。凡系纾力处。亦在随事措处得宜之如何耳。
  第四预备
凡事预则立。七月之义。一预字而已。况此荒政。最系时急。苟不预图。则西江之水。可活枯鱼乎。预备之方。一是预定规模也。若多少方略。多少文迹。预为料理也。一是预图纾力也。若田军粜三政。皆须预谋减宽也。其说已见于上矣。一是预求钱财也。或请于京司。那移某钱。或自营至邑。拔例捐俸。或劝分富户。随分酌定。皆须预谋也。一是预备谷物也。或那移某㨾谷物。或远贸他道。或分贸近市。亦须预备于价凉之日也。尤庵上 孝庙劄曰。东坡有书说熙宁荒政之弊。费多而无益。以救之迟故也。朱子谓可为后来之龟鉴。既已刻石。又为奏闻焉。
  第五精抄
赈政最贵精抄。一则先为家座。以平日家力。分为五六等。以为三政百度随处考准之地。此是不可已之要务也。家座之法。别有方略。今不可悉也。一则精执田灾。此则大政也。当自有方略矣。至于今年晚种全灾。最当加念也。一则凡抄饥。必考家座。精分尤甚,之
重山斋集卷之四 第 355H 页
次之等。以为厚薄轻重之别。一则抄饥成册。必使各里极择公明者而自为抄报。勿使面任辈掌其事。只与之相议修整而已。至于监色则不相干涉可也。且严饬其落漏含冤。挟杂滥入之弊矣。盖屡月行赈。纤毫必露。若有挟私爽实者。断当严刑照律之意。行甘申饬可也。一则成册规例。详录元户挟户及新入流乞之户人口多少。而诸般役及公私贱。亦一一开录。以为异日军丁充阙之资好矣。一则赈口添减之时。最关弄奸之弊。此处又当精查矣。一则富户分等。尤当精抄矣。
  
第六赈给
赈给固有大纲。而亦有细条目。不察于细目则大纲亦坏矣。一赈口决不当远地远来也。勿论邑外村。只使附近面里。各赈其民。一赈谷或以贸谷。或以仓谷。或以富家之谷。预为各储于各仓各里。以为分赈时从便取用。一各里各赈。别择其里中富人信实者举行。且定一色吏。与乡监监赈。精修成册告官。一各面里。各定日子而赈之。吏监则只一面一名。轮行而监之。一分赈日限。须定五日之顷。以为一朔六等之地。一设粥每患弄奸。如难着实有效。则不如计钱而给
重山斋集卷之四 第 355L 页
粥价矣。粥则必使商妪买卖于赈庭好矣。一赈谷或租或米或杂谷豆粟俱可也。不必一准以租也。且租之精粗。最关弄奸。最当精察矣。一饥民例多閒游。须使之采薪织屦。自食其力。或输纳于富家之自备赈谷者为好。此事亦使监色申饬成册可也。一饥户中壮丁或工匠等。则勿论公私。或兴土木。或筑堤堰。给贳执役。则最为救荒之方。此是古人已行之例也。此事极当留念也。一凡系饥民。冻寒疾𤶣者。最为轸念。造给依幕可也。一本官或营裨或乡监。不时出往。抽栍而监赈。或别遣信使。若绣行之出没赈庭好矣。一凡始终监赈者。勿论班常吏民。择其尽心有实效者及不诚无实效者。赏则依富民例褒之。罚则或上使或刑配除汰。各以其等随分而行之。至于守令。则一以赈政虚实。考绩殿最之意。预为关饬可也。一监色辈出入行资。计程计日而给之。勿使滥费赈资。勿为讨食闾里可也。一措处富民。最是大政。别具数条于下。
 勒夺富民。最为骚扰呼冤之端。今使精抄饥户。尽收成册。而又各以附近里饥户。随分量力。分属于富民。假令一富家所当。为十口十二等。则谷为一
重山斋集卷之四 第 356H 页
百二十斗。百口则为一千二百斗。其间公赈者。又当为几等矣。较量其过不及。乃用移粟移民之政。要不出二十里之内。其所以设赈则一依右录诸条而行之。毕赈之后。总计数爻而分等褒赏之。则无勒夺骚扰之弊。有从实救济之美。所操者约而所施者广矣。
 抄富之法。果如尤庵所谓无据之政矣。虽然始为劝分。犹依古人愿纳之例也。今则勒夺之而已。既为勒夺。而且不善赈。只为官吏凭公营私夤缘牟利之资。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与后人也。为今之计。莫如使富民各赈其附近里而已。盖各赈近里。则遍及于一邑。归美于富家。无自官勒夺之名。无富民甚苦之患。有自备愿纳之好题。有饥民均惠之实效。事之甚便者也。行之有术。其效必大矣。
 凡于抄富。只夺于常汉而不论于士族。此是何义耶。若曰名分所系。则上而 朝家公赈。中而营邑捐俸。其亦坏了名分耶。若曰仁心所在。则名为士夫。其为仁心也。独让于小民之愿纳耶。此不过以陋习吝惜之心。借士夫豪强之名。要为倖免之计耳。其亦不仁也哉。苟有范希文愿医之心。刘凝之
重山斋集卷之四 第 356L 页
散钱之风者。必不为是之龌龊淟涊也。但于士夫。若用小民勒夺之法。一任吏胥操弄之术。则为士夫者。其亦恼矣。今以此事。或为 启闻。或为别关。凡于抄富。先从士夫而为始。上自京洛卿相之田庄。下至村巷士族之饶户。一依小民富户之例而抄之。且用右项设赈之法。不为酌定石数。不为勒夺输纳。只以其在家之谷。施惠于近里之民。则无纳粟之名而有赈民之惠矣。彼为士夫者。何辞可诿乎。彼为士夫者。必以其亲戚廊属为辞。而此则不然。彼为富民者。独无其亲戚廊属者耶。自官则只以所抄饥口而分属之而已。独有褒赏一事。是为难处。彼为士夫者。固不愿褒赏。而其在 朝家则不可任置。或縻以好爵。作窠先调。或给复减税。以示别恩。其有异等大惠者。亦别用褒劝。俱无不可。此不敢质言。惟在上司朝廷之深量措处耳。
 贫富推贷。古今之通谊。而近年此道。扫地全废。风俗之薄恶。民生之困悴。日甚一日。胥为夷狄之归矣。穷则变通。又是天地之道也。今于宣化之地。别下一关。论理晓谕。凡富户之红腐而闭籴。贯朽而吝贷者。则摘发刑配。贫户之贷谷贷钱者。或随力
重山斋集卷之四 第 357H 页
赴役。或定限偿债。如有顽拒背约者。亦随现重治。此皆先王之大道。盛世之美事云云。则非独荒年饥户之有赖。庶为矫俗反淳之一道耳。
  第七戢奸
赈法虽具。而泽不下究者。专由于吏奸故也。假令有谷千石。有钱千缗。则入于饥民口吻者。多不过五六百石,五六百缗。而入于吏胥囊橐者。约不下四五百石,四五百缗矣。聚之尽锱铢而乾没如尾闾。吏奸日滋而民且尽刘矣。其奸不可悉也而槩言之。厥有六七条。一曰检灾时偷结也。一曰抄饥时没实也。一曰贸谷时牟利也。一曰设粥时偷食也。一曰赈口添减时幻弄也。一曰杂费滥计及自下掠夺也。一曰报状虚录也。且如近年本邑。赈恤色与岁抄色。例称千两窠。万口冤愤。欲食其肉。举隅反三。不亦痛迫乎。束吏惟在长官。而如非矇不省察。则乃符同分利也。此事尚忍言哉。此一事若有营门严饬。则庶有一半之益。其利博哉。如欲详言。太近琐细。而苟欲明察。可不曲念乎。民命至重。赈政莫大。而乃为狗鼠辈所坏。则凡欲尽心者。可不十分操束耶。夫检灾偷结。人所共知也。不必索言矣。若抄饥没实。则夤缘赖利者已多矣。
重山斋集卷之四 第 357L 页
至于贸谷牟利。则一是恐动富民。视赂多少而或漏或减也。一是歇价贸租。而其色必精。其斗必大。假令官之所贸者二石。则民之所入者为三四石。故一石则归于吏橐也。一是捧民以大斗。而纳官以小斗。又食其剩也。一是捧民以精租。而纳官以粗租。或换以仓谷。或改以私租。其利不少也。一是纳官者其斗虽小。而尚厚其斛面矣。及其分赈则其斗尤小。而必削其斛面而又取其剩也。若粥米偷食。则和水几半。而至于酱盐柴藿。皆如偷米。莫不染指矣。若如赈口添减时幻弄。则尤极琐琐矣。大则伪滥也。假令当赈一户而加录几户。当赈老弱而伪录壮丁也。小则存拔也。假令今巡已拔去。而文书则录以分给。或今巡已入录。而后巡始分给。于此于彼。俱有剩利也。且如浮费掠夺。则凡吏属之以赈事出入也。所谓马贳脚价食价酒债。莫不滥计也。官给贸谷钱。则自外而百计掠夺。称以推贷。故钱之入于民手也盖鲜矣。若报状虚录。则一是滥录饥口也。一是民或自愿空纳而称以贸取也。一是贸以歇价而录以重价也。一是如干纳粟者。并称以官之自备也。槩是自备云者。太半虚张矣。此等诸奸。毋曰琐细。必当曲察矣。若预为行关。
重山斋集卷之四 第 358H 页
一一开录其作奸情状。而严辞申饬焉。且于考绩也。亦以此等事而一一廉探。则禹鼎照奸。必有警动畏戢之效矣。
  第八禁盗
盗贼之禁。何时不然。而在于荒年。尤为急务。小而草贼也穿窬也。大而明火也啸聚窃发也。勿论大小。多出于饥馑之馀。小而不禁。大则难图。今之盗贼。便若习俗。政所谓世上如今半是君者也。目下之忧。日后之虑。政是君子着力用心处也。今之长民者。一何恬然耶。其为禁盗之方。则一是申明五家统之法也。一是痛禁其接主人也。一是严禁投笺杂技之类也。一是开密筒获真赃者。依法治之也。一是严饬各镇营。纳赂放盗之弊也。一是严饬各邑。分授方略也。一是山谷啸聚者。遍加搜探。轻则解散。甚则捕杀也。至于全村贼窟。久成逋薮。若永同耆藏里之类者。别加跟捕。俾为大惩创可也。一是捕盗告盗者。依 国典必赏也。其为治盗之法。则一是接主者与盗同律也。一是再三犯者杀无赦也。一是毁家出乡也。一是报营远配也。一是严杖久囚。待年丰始出狱也。一是收重赎补赈也。一是牛盗接主。多是肉直。而官于此盗。每
重山斋集卷之四 第 358L 页
多漫漶。此则必刑配而勿赎也。一是饥民作党行恶者。一用治盗之法也。呜呼。苟子不欲。赏之不窃者。尚矣不可论也。至于已现已发之势。未现未发之机。则决不可恝然而歇视耳。
  第九赏罚
赈政之无赏罚久矣。以赏则大而官职。小而褒奖。每患吝滞。以罚则上而贪污。下而奸猾。不见严惩。圣人之训。信重于兵食。国而无信。其何以国乎。古之勤于赈政。莫如朱夫子。而其上宰相书及奏状。必论合行施赏人及合行威罚人。极言竭论。不啻千万言矣。此政所谓识时务在俊杰也。今世之赏罚。一何与朱子之道相反也。此事不暇缕缕也。只善赈人之官职。则必待窠调用也。官职则博考誊录故事。预为定式颁布。使民歆动而随力愿纳可矣。依宋朝二千五百石迪功郎。二千石上州文学之例。假令几石守令。几石佥万户别将察访。几石初仕某官。几石佥同知之类矣。守令之不职者。必黜无疑也。吏胥之弄奸者。必诛无赦也。大纲已举则众目亦张。事其可集。民其有赖矣。此非独今日今年事也。实为前头万世之法耳。
  第十古迹
重山斋集卷之四 第 359H 页
古今救荒之方略录于下。以备参考。右陈八九条大槩。皆本于古人已行之事耳。○隋长孙平令民间每秋。各出粟麦一石以下。贫富为差。储之闾里。以备凶年。名曰义仓。(此条上有周礼委积之遗意。下为朱子社仓之本原。法之最善者也。然而当须预讲于平日。有难临渴而掘井矣。)○吴中大饥。范文正公纵民竞渡。日出宴湖上。大兴土木之役。新敖仓吏舍。贸易饮食。工技服役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每日无虑万数。荒政之施。莫此为大矣。○杭州大旱。苏轼请于朝。免大路上供米三之一。米不翔贵。复得度牒。易米救赈。立病坊。作饘粥药剂。遣吏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赵清献知越州。两浙旱荒。米价踊贵。诸路多榜衢路。禁人增米价。而独榜衢路。令有米者任价增籴焉。于是诸州米商。辐凑诣越。米价更贱。民无饥死矣。○富郑公知青州。会河朔大水。民流京东。择所部丰稔者。劝民出粟得十五万斛。益以官廪。随所在贮之。得公私庐舍千馀万间。散处其人。以便薪水。凡活五十万人。募而为兵者。又万馀人。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煮粥食之。或聚为疾疫。或待以数日。未及食粥。皆僵仆焉。名为救之。实为杀之。自公立法简便。传为天下法焉。○陈尧佐知寿州。遭岁大饥。公自出米为糜。以
重山斋集卷之四 第 359L 页
食饥者。吏民以公故皆争粜。赖活者数万人。○明道末。天下旱蝗。吴遵路知通州。乘民未饥。募富民得万钱贯。分遣衙校。籴米于苏秀。使物价不增。○程子曰。救饥者使之免死而已。非欲其丰肥也。当择宽广之处。使晨入至已。则阖门不纳。午而后与之食。申而出之。日得一食则不死矣。其力自能营一食者。皆不来矣。○辛功安帅湖南。赈济榜文曰。劫禾者斩。闭粜者配。朱子曰。这便见他有才。○朱子奏状曰。合兴修水利处。将广募饥民。给食工作。惟是老弱残疾妇女之类无依者。方与赈给。又曰诏户部无得催理旧欠。诏诸路检放税租。诏宰臣沙汰监司守臣之无状者。遴选贤能。责以荒政。如其不然。臣恐所当忧者。不止于饥殍。而在于盗贼。蒙其害者。不止于官吏。而上及于国家也。○李土亭哀流民。为作巨室而馆之。诲以手业。各周其衣食。其无能者。使作藁鞋十对。一日之工。无不办斗米。间有苦而遁者。可见民生因惰而饥也。○永吉道饥云云。○光海戊申。大旱岁凶云云。○ 孝宗己亥。教曰云云。○ 肃庙甲申。赈恤堂上云云。
 右陈荒政诸条。政若朱子所谓自看一过。亦觉难行者耳。或有辽豕刍狗无可取者。或有古今舟陆
重山斋集卷之四 第 360H 页
不可行者。而要之尽心懋实。则于其无可取处。犹有可取者。于其不可行处。亦有可行者。只在操柄者裁择之如何耳。穷巷塞兑。本不合与论人事。管见𥌒说。又不合仰尘崇听。而为是救荒之大政。且感询荛之盛德。录成一通。不敢终隐。采而用之。未必无益。弃之一笑。未必有损。统希恕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