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敬庵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x 页
敬庵先生文集卷之八
杂著
杂著
敬庵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3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74A/ITKC_MO_1174A_B116_135H.gif)
余尝疑伊川先生立子之义。而无说可解。当是时。侄孙昂及或人与侯师圣相难之而不得。朱子亦以为不见得。其后诸贤。皆以为未详而不敢言。藐玆后学。何敢复议。尝考朱子曰。今法长子死。则主父丧。用次子不用侄。若宗子法立则用长子之子。又尝考殷人立次子。周人立嫡孙。今之礼。即周礼也。然则立次子。宋朝从殷礼而为时王之制。所以异于古礼者也。程子尝曰。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收世族。立宗子法。宗子法立则人知尊祖重本云云。游定夫尝书明道行状。后云鄠州从事既孤而遭祖母丧。身为嫡孙。未果承重。先生推典告之。天下始习为常云。盖宗法之不立。明道所尝慨然者。则征迈之际。宁不讲服也耶。所以然者。明道则重古礼而不欲差。伊川则从时王制而不敢违。各有意义而不歉于不同也。伊川既立太中庙而主太中祀。则死后立其子端彦。势也。侯师圣目见时制。故发明如此。然但夺宗夺嫡之说。可以义起云者。推之太过。
敬庵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3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74A/ITKC_MO_1174A_B116_135L.gif)
读韩子鄠人对
鄠人剔股瘳母病。上俾旌门勿输租为后劝。韩子曰。母疾则止于烹粉药石。未闻毁伤支体为养。其为不孝。得无甚乎。苟有合孝之道。又不当旌门。矧非是而希免租者乎。又曰。不腰于市。已黩于政。况复旌其门。(韩语止此)夫吾之支体。父母遗也。不敢毁伤。此固经常之论也。然当亲病危谻。苟有万分一自效之道。不暇顾轻重。亦至诚恻怛之意也。况因是而病又得瘳耶。以此为希免租而为之则恐冤矣。非惟失鄠人心。抑恐不得为解人之彝性也。救赤子入井。孟子犹谓非纳交要誉恶其声也。以明恻隐之皆有。况于其亲将死之际乎。且孰不知忠孝之为贵。其难在舍生。故毕竟苟偷玷累其身者种种矣。苟判断得一个命则可庶几焉。鄠人之剔股。固已捐生矣。生诚幸耳。谓是有希之之心于母病之瘳乎。瘳非药也。感也。非孝不感。是故。张奎雷天锡皆有孝名。何独疑鄠人。然则腰于市。其可乎。圣人为心。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矧又捐生已亲疾而蹈刑。经乎。但旌之则过。旌者。表善而劝人
敬庵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3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74A/ITKC_MO_1174A_B116_136H.gif)
读韩子对禹问
韩子曰。舜如尧。尧传之。禹如舜。舜传之。得其人而传之。尧舜也。无其人虑其患而不传者。禹也。且曰。孟子之心。以为圣人不苟私于其子以害天下。求其说而不得。从而为之辞。苟如是。禹与孟子。不得为圣贤也。何者。圣人与天地为一。公而无私也。禹若虑后世欲传诸子。而姑为荐益于天则是伪也。心与事异也。且知益之不足传而荐之。岂诚心哉。非诚心则非圣人也。刊荐益一节。然后韩子说可行矣。以孟子为说不得从为辞。则孟子亦不免强为说之过矣。曾为大贤而然乎。愚谓禹之心即尧舜之心。而所以异者。天也。孟子以子之贤不肖。摄之久近。归之于天。不易之正论。韩子之言则以事情而论也。禹之心则断不然也。且禹传子之迹安在。是故。南轩云孔子曰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一者何也。亦曰奉天命而已矣。
读葛庵论西厓心无出入说
西厓柳先生。尝有心无出入说曰。心之为物。虽在一
敬庵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3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74A/ITKC_MO_1174A_B116_136L.gif)
敬庵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3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74A/ITKC_MO_1174A_B116_137H.gif)
敬庵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3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74A/ITKC_MO_1174A_B116_137L.gif)
近思录叶注疑义
太极动而生阳条注。朱子以中二句为流行之用。首末二句。为分定之体。叶氏直以首二句为流行之用。末二句为对待之体。二说虽殊。亦可以通看者。动静无端。阴阳无始故也。但叶氏。详而分之以下少差。当曰定分中见流行之妙。流通中见对待之实耳。此即朱子之意而互为发明故也。
一阳复于下注。朱子说下。似当断曰。所谓指用而言者此也。
在物为理注。理即是义。理与义。恐当乙。语旨重在义故也。
动静无端注。阴阳密移。密移字。改以恒交字何如。
生之谓性条。凡人说性段。此条自凡人说性。至何烦人力之为也为一节。释上善固性也之意。自有流而未远。至人不可以不加澄治之功为一节。释上恶亦不可不谓之性之意。叶氏分段。以澄治之功属之下节。少失条例。
如此则条注。加圈曰。前以其本言。此以其用言。此不过重言以示不然之意。而末复加详之意。未见其体
敬庵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3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74A/ITKC_MO_1174A_B116_138H.gif)
中者天下之大本(止)出则不是注。心有散逸。散逸字不著。出秖是放之意。
近取诸身注。以理言则云云。理气二字。不必分言之。气之屈伸往来。秖是理不息之故。则以屈为伸之说自破矣。李果斋曰。天地间只有许多气。许多字剩。
义训宜注。义者。天理之当然。当然。乃训道之称。非所以训义也。且节文明睿。孰非当然。且既以人体之则分释。则已涉行上意。
同注。不可以训仁。此条亦欠该通。固以人云云。而以然字反之。则必有所以而无之。是为未尽。盖以人训全言之仁。则仁者人也。亦有其说矣。今以四性齐头并释。则以仁独属之于人。似偏矣。程子之不许。无乃以是否。
横渠先生问于明道先生条。所谓无将迎。无内外二句。为一章纲领。曰普万物而无心。顺万事而无情。曰廓然大公。物来顺应。曰不获其身。所恶于智。曰内外两忘。澄然无事。皆从这句点化来。普万物而无心。廓然大公。不获其身。内外两忘。无内外之意也。曰顺万事而无情。物来顺应。所恶于智。澄然无事。无将迎之
敬庵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3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74A/ITKC_MO_1174A_B116_138L.gif)
同条非惟日之不足注。非惟日见其用力之不足。不足即日之不足。非力之不足。于泰誓惟日不足可知。
内积忠信。所以进德注朱子曰条。此本朱子所举程子言。而今直称朱子失实。
知至至之注。至谓至善之地也。此似未安。原文既以求知所至释之。则与大学知至。同谓其所当至之地也。今以至属善则隔一关矣。盖至善虽所当至处。而知至之至字意未及故也。所以大学释止字后。著一即字于至善之上也。
君子主敬条。主敬守义则工夫。内直外方则功效。注直云义见于外。则无守字工夫。而径言功效。其下但曰非在外。可乎。
修辞立其诚注。修省言辞者。中有其诚。将以立实德也。修饰言辞者。中无其诚。将以为誇美。欲释省饰二字。故必举中诚之有无。然其所以修省言辞。实是要立诚。则中有其诚字。预矣多矣。省饰二字。已包有诚无诚。何必更释。
敬庵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3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74A/ITKC_MO_1174A_B116_139H.gif)
论性不论气不备注。判而二之则亦非矣。语类二之云者。指上二句。今著亦字则是以二之别于上二句而释之。恐失本旨。
不学便老而衰注。入庄敬日疆之意则似益该明矣。
仁者先难注。察之明而行之决。于利字义。不免泛歇。利仁之义。若凡人好利之利。深知笃好而期于必得之谓也。
有求为圣人注。又非执一者所能与。执一者。固不足与权。然立之地位已高。谓之执一则过矣。
古之学者为己注。为己者。尽吾性之当然。尽性与为己。立言差别。恐不著训意。
形而后有气质之性注。以善道自反。善反。即善为反之之谓也。道字著不得。反之当处。即天地之性也。与汤武反之反。上达反天理之反同。
言有教注。夜气所养。宵有得。张子尝谓人不必多著
敬庵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3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74A/ITKC_MO_1174A_B116_139L.gif)
西铭大注。穷高极远条注。不释穷高极远之意。可谓未尽。盖西铭。龟山亦疑其太阔。则穷高极远之所以非者。可无明释乎。
每日须求条注。日省(止)何如。此以益知为连读。故解之如此。然究寻文势。似不然。自每日(止)为益为题目。知所亡(止)不善。德性上之益也。自读书(止)往行。问学上之益也。下两益字。结上一益字。关揽如此然后文理井井。叶氏于此。偶失照管矣。
为万世开太平注。如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此段似偏。已上三为之道既立。则传之万世。功业无穷。非但开太平之义。便是开来学之谓也。
欲知得与不得。此段本义。祇以心气之悦豫劳耗。验其实得与否耳。强揣度。是致知工夫未熟而强探索云尔。思虑之劳则何恶而可废乎。况其下以因思虑心虚为不然。又曰。思虑久。睿自生。致思若掘井。学原于思。此等训。不可胜举。注所谓不可劳心极虑而强通。恐非本义。
敬庵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4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74A/ITKC_MO_1174A_B116_140H.gif)
自一身之中注。物既格而知且至。既字未稳而且字太缓。
先生每读史条。似是先生教人读史法。则先生下有曰字。然后可通于今人以下文理。若门人所记则今人以下是立论。当表其主而俱无之。可疑。
读书少则无由考校注。然字又字。自相矛盾。反失本旨。
人之所以不能安其止者动于欲注。朱子于此传。以为易之本义未必如此。自濂溪偶看这一处错了相传云。而所自言则曰。外物岂能不接。但当于非礼勿视听言动上用力。此则立异于伊川说者也。又曰。伊川云云之意。如所谓奸声乱色不留于聪明。淫乐慝礼不接于心术。此意亦好。但非易之本意。如闲邪制外不留不接等语。正是所不见不交物之意。而皆屏之绝之之意也。今叶氏注此传。而昧然不引朱子立
敬庵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4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74A/ITKC_MO_1174A_B116_140L.gif)
邢和叔言条。此本邢和叔言。则四先生外无选入之例。邢和叔所录程子言。则和叔下。必有逸字矣。
今学者敬而不见得注。持敬而无自得之意。不见得与不安。意不同。故中间著又字。今释不见得之义。而曰无自得之意。则与不安何异。见得。祇是见得敬之气像意味。不安。是敬未熟而心不安也。故朱子曰。生只是敬心未熟也。
敬而无失注。敬所以养其中。中与敬差别。其所以中是敬。则养字剩而缓。
出门如见大宾注。充其至则(止)中礼。此章本义。于如见大宾。如承大祭。只此气像。便已见动容周旋中礼自然者耳。非谓心广体胖之充其至。而后动容周旋中礼自然者也。
人心常要活注。心常存则常活。存字改以敬字。则所包稍大而存在其中。朱子曰。活。不死之谓。活是天理。死是人欲。敬则于死生路头稍明。而不滞之意尤贴。
敬庵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4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74A/ITKC_MO_1174A_B116_141H.gif)
闲邪则诚自存注。闲邪之意。之意二字恐剩。
敬只是主一注。静而主乎一则云云。动而主乎一则云云。东西与彼此。不是分动静。专以静工夫为主。以学者以下(止)直内是本观之。可知。
整齐严肃注。外整齐而内严肃。整齐严肃。皆外面收敛工夫。正衣冠。整齐之意。尊瞻视。严肃之意。故敬斋箴。以正衣冠尊瞻视。属之于静正。夙兴夜寐箴。以严肃整齐。对虚明精一。自程门以下皆然。何可以分内外也。
子在川上注。朱子言下。若入双峰饶氏言。天德即正心修身之谓。王道即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谓。慎独即诚意之谓一款。则似尤好矣。
大率把捉不定。皆是不仁注。把捉不定则此心外驰(止)不仁。把捉不定。是不仁之故。今如此言则不仁乃把捉不定之致也。而可乎。
致知在所养注。内外两条当相易。
始学之要注。过此。谓三月不违以上。此指勉勉循循
敬庵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4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74A/ITKC_MO_1174A_B116_141L.gif)
听箴注。有定者。得其所当止。此则以知与定。分知行而释之。然大学有定之释。只曰志定。而未及行上。
动箴注。谓得于天。习与性成。本出于书。彼谓气质之性。则今谓本然。终似未安。新安陈氏亦有非是之论矣。
治怒为难条注。一朝之忿。有所不作。己私既克之后。则用可怒在彼之意。然后尤该明矣。
所欲不必沈溺节注。一念(止)既差。此条本意。虽不沈溺。少有注向。亦系欲一边云尔。于只字便字。可见外驰。既差二字较重。
恶不仁故不善未尝不知注。卒陷于不仁。好仁。仁也。恶不仁。义也。徒好仁。与徒善意同。而注则异释。于上段则曰陷于不仁。下段则曰未必尽义。自相矛盾。以下段大文未必尽义推之。则上段大文习不察。行不著。亦指义而言也。然则上段注。当曰陷于不义。
问行状云尽性至命注。能尽孝悌(止)可以尽性至命。当孝悌尽处。即是尽性至命。今云广而充。至于极可以尽。则是尽孝悌以上。又有一重工夫。何以云性命孝悌只是一统事。朱子所云舜之孝。王季之友。便是
敬庵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4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74A/ITKC_MO_1174A_B116_142H.gif)
履之初九条。若欲贵之心注。欲贵之心胜。释交战。而著胜字。失旨矣。
晋之初六条。事非一槩注。兆。几微之见(止)不失其时。盖久速惟时。亦容有为之兆者。其意谓久与速之中。又有少试行道之端。以为去就。若孔子云耳。于亦容二字可见。然则以久速之为兆。浑释无别。可乎。
世禄之荣条。工声病注。声病。诗律有四声八病。沈隐侯曰。四声。平上去入。八病。一曰平头。第一字第二字。不得与第六字第七字同声。如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今欢皆平声也。日乐上声也。二曰上尾。谓第五字不可与第十字同声。如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草柳皆上声也。三曰蜂腰。谓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如如君爱靓妆。窃欲自修饰。君妆皆平声。欲饰皆入声。四曰鹤膝。谓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如客从远方来。遗我一札书。上言长相思。下言久别离。来书皆平声。思离皆平声。五曰大韵。如声鸣为韵。上九字不得用惊倾平字。六曰小韵。除本韵一字外。九字中不得两字同韵。如遥条不同句。七曰旁纽。八曰正纽。谓十字内两字双声。为正纽。若不共一字而有
敬庵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4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74A/ITKC_MO_1174A_B116_142L.gif)
大畜之六五条注。执其要害。执要则与圣人操要何异。当用假木峻刑之意耳。
九曰山泽注。今五官不修。礼记月令四监注。山虞,泽虞,林衡,川衡。又野虞注主田。似合为五官。
古者戍役(止)皆在疆圉。乃今之防秋者。疆圉。疆境之内。防秋。东阳许氏言宋边戍之名。
立宗子法注。大全。别子为祖。继别为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宗。君嫡长子为世子。自母弟以下皆不得宗。次嫡为别子。不得祢其父。又不可宗。嗣君又不可无统属。故死后立大宗之祖。所谓别子为祖也。语类。人有三子。一嫡二庶则庶宗其嫡。是谓有大宗而无小宗。皆庶则宗其庶长。是谓有小宗而无大宗云云。按大全则与注说似无异。而语类则有异。未知如何。
遁之九三条。君子之待小人条注。御下之道。此小人。与上小人女子之小人不同。问传言待臣妾之道。君子之待小人。亦不如是。如何。朱子曰。君子小人。便不可相对。更不可相接。若臣妾是终日在自家脚手头。
敬庵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4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74A/ITKC_MO_1174A_B116_143H.gif)
睽之象曰条。不能大同注。然其所以为异(止)一事而已。此义与此章本旨似牴牾。未知其何以也。
睽之初九条。见恶人则无咎。诚斋杨氏曰。子见南子。陈寔吊张让是也。此条入注中则似尤该。
革而无甚益章注。苟非有大益。无后患。无恐有之误。问伊川不答给事中问。如何。朱子曰。自是不容预。又问此是避嫌否。曰本原不是。与避嫌异。
人所以不能行己者注。心弘则(止)义理胜则气充。本旨。惰与羞缩。是心不弘之由。故心弘则不顾人之非笑。而所趍自义理耳。然则以志立气充。分心弘与义理而言。似非是。在古气节之士。在。群书作若。当从。
人教小童条注。此段疑当在十一卷之末。朱子编次。必无错误之理。毋或以连接之义。上篇末。先著下篇名目之意否。以此究之则虽或未尽然。而可凭处多矣。
不得成于乐也条注。缀兆。乐记注。缀。舞者行位相连缀也。兆。位外之营兆也。兆如限域之谓。
刘质夫曰条注。程子门人。程子曰。游吾门者众矣。信
敬庵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4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74A/ITKC_MO_1174A_B116_143L.gif)
杨墨之害甚于申韩条。朱子曰。杨墨之学。出于老子。盖是杨墨曾就老子学来。故庄列之书。皆说杨朱。孟子辟杨墨。便是辟庄老。又曰。庄周又是个大秀才。多是说孔子与诸人语。只是不肯学孔子。所谓智者过之者也。
释氏以不知此条注。为吾身不能不交于物。思奈何那身不得之意。只是吾身不得吾自专之义以下。其实是爱身放不得观之可见。然则不能不交云者。少涉过越。
仲尼元气(止)盖亦时然而已注。盖亦战国之时(止)不得不然。问孟子露其才。盖亦时然而已。或曰。非常如此。盖时出之耳。或曰。战国之习俗如此。或世衰道微。孟子不得已焉。三者孰是。朱子曰。习俗之说差稳。大槩自尧舜以来至于本朝。一代各是一样。如三代人物。自是一般气像。左传所载春秋人物。又是一般气像。战国人物。又是一般气像。然则此注未说习俗。意思为欠。
孟子其迹著注。发明底蕴。故其迹彰。彰非惟发明。其
敬庵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4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74A/ITKC_MO_1174A_B116_144H.gif)
林希谓杨雄条注。何辞而可。意未足。林希。宋哲宗朝人。章敦之党。后托于曾希。其为人如是。故以雄为禄隐。然非后人所可得以做是云耳。
诸葛武侯章注。朱子曰云云。朱子尝曰。孟子后只有子房,孔明。
明道行状中。言为无不周遍条注。自谓性周法界。言为二字。与上文穷知分知行则不可独以言为释。且小学注言为。夏氏以所言所为解。恐以是为正。
周茂叔囱前条本注。驴鸣云云。盖谓驴鸣与自家呼唤一般也。
侯师圣条注。侯仲良字师圣。二先生舅氏。
横渠行状中。晚自崇文移疾西归。横渠为崇文院校书。会弟天祺得罪。乃告归。居于横渠故居。遂移疾不起。
心经刊补劄疑
仲弓问仁章附注。东嘉史氏条。以人所同知与己所独知分内外。而若不能谨之于己所独知之地。则程
敬庵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4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74A/ITKC_MO_1174A_B116_144L.gif)
周子养心说章云云。孟子之言寡。自初学而通言之也。周子之言无。指成德而极言之也。其言虽有浅深。而所指则同也。故其说曰。寡焉以至于无。朱子解之亦曰。无之工夫则由于能寡欲。而叶氏则曰。寡以从其欲不踰规言之。则曰无者。有何不可。且以理言之则耳目口鼻之无欲。由于心之无欲。所以为养心之善也。则不可分对于有异之问。未知如何。
附注叶氏说。由孟子(止)无欲矣。刊补曰。以工夫次第言。当曰由无欲以至寡欲云云。此虽以心性口耳。分内外本末言之。而以闲邪存诚。制外养中之义则由寡至无。亦无不可。
中庸天命之谓性章。这里便是难处。讲录曰。难是知
敬庵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4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74A/ITKC_MO_1174A_B116_145H.gif)
论语劄疑略
学而章注。朱子既引程子两说。而乃曰伊川之说。专在思索而无力行之功。胡云峰,陈新安则以二条当知行。其说各异者何也。窃思之。将以行之一句。各异看故也。朱子则以将以作他日功效看也。诸公则作即日身上工夫看也。然既曰将以。则朱子说似得之矣。
此章三节。言工夫功效。而工夫极少。只学习二字。然无不包。大抵圣人之言。约而尽槩如是。
日三省章。人谓众人。朋友。同类也。为众人则曰忠。而同类则曰信者。非惟信属朋友。为人谋主一事而言。故差为切。而以尽己言也。
道千乘之国章。五事相因。朱子已释之无馀蕴。而最下一事。结上四事尤切。故春秋。凡用民力。无论时与不时必书。以见劳民重事也。
礼之用和为贵章注。和者。从容不迫之意。从容则已
敬庵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4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74A/ITKC_MO_1174A_B116_145L.gif)
子游问孝章小注。饶双峰以两能字。故以为养亲之人。与养犬马之人无所分别。非谓父母与犬马无别也。此则虑势或涉尊敬之地而过言也。只以两养之事而言也。
温故而知新。有两义。寻绎旧闻而日有新得。则此旧闻中新得也。以一事而言也。既温故而又知新。则如已学论语而不忘温绎。又读孟子而知新也。此则以二事言也。如是解然后可见周遍而为圣人之言也。
季氏旅于泰山章小注。胡云峰曰。抑林放因季氏之旅而有问与。此则恐不然。林放之问。在于季氏旅泰山之前。故因谓冉有之时。以及林放。语势固然耳。于门人编次之序。可见也。
子入太庙。每事问章注。敬谨之至。乃所以为礼也。尹氏曰。虽知亦问。谨之至也。此皆正意。若诸说之器物事实及知与不知。皆从而问则为馀意。既曰是礼也云。则正意在知而亦问耳。
子谓韶尽美章小注。性之反之之义。子既谓尽美未尽善。则性反之义已著矣。如中庸。舜则先言德为圣
敬庵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4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74A/ITKC_MO_1174A_B116_146H.gif)
我未见好仁章小注。朱子曰。好仁恶不仁。有些二等。然亦无大优劣。既曰无大。则有小可知。又曰。恶不仁终是两件。好仁却浑沦了。盖其本语。无以尚之。及其为仁矣云云。不无差等降杀之意故也。然则蔡氏以资质工夫分异。而相为不如则恐过矣。虽好仁者。岂无工夫之力乎。
焉用佞章注。仁道至大。非全体而不息者云云。全体之义。小注诸公有二义。然愚意则仁道至大。既尽仁体浑然全具之义。而仍著非全体云云。则自非字以下。明指体仁之人而言也。然则饶胡陈氏之言似是也。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章小注。朱子曰。圣人无怒。何待于不迁。圣人无过。何待于不贰。过则曰无可也。怒是七情则亦曰无。何也。怒在物而不在己。可怒则怒而心则无怒也。与不迁少异。朱子所以必曰无者也。
仲由可使从政也章小注。程子曰。人各有所长。能取其长。皆可用也。盖推广用人之道。如匠氏用木。医师用药之意也。则凡人亦在其中矣。黄勉斋以各有所长。比看三子之达果艺者。似误矣。
敬庵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4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74A/ITKC_MO_1174A_B116_146L.gif)
樊迟问知章小注。朱子答或问曰。若非正。圣人岂复谓之鬼神。又曰。此鬼神正当合祭者。且如宗庙山川云云。如是则远之之义终难看。如中庸祭义等说鬼神之义。若不相合。惟集注不惑二字似正说。本义只为媚外神求福祷病。如饶双峰之言也。
饭疏食饮水章小注。程子曰。须知所乐者何事。朱子以孔颜之乐。分之以说入来说出来。乐者。只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之乐也。孔曰亦在则素有可知也。颜曰其乐则亦素有之义也。但说出来则顺言之也。如说入来则逆言之也。此其一间耶。陈氏所云安焉勉焉之异则恐涉太深。
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章。唐虞之际吐终欠分晓。若改以。差更明白耳。
麻冕礼也。拜下礼也两章。圣人从违。只在俭泰之别。程子所谓不能大同。为乱常拂理之人。不能独异。为徇俗习非之人者。亦可谓得于斯者。
敬庵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4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74A/ITKC_MO_1174A_B116_147H.gif)
逝者如斯夫小注。吴氏曰。逝者不指水。斯字方指水。逝非指水则道也。如是则道与水分也。水即道体中一物。则举水道在中。不可以分言之也。
畏于匡章。回何敢死小注。谢氏曰。敢非不敢之敢。乃果敢之敢。以子在何敢之意观之。则不敢之意为紧切。而果敢之意则反歇后也。看作不敢。然后师生之义尤重矣。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章。六节问答。褒贬二子。防塞季子之意。周悉而无遗。集注所谓深许二子以死难之节。阴折季氏不臣之心者。尽矣。小注陈新安云实欲
敬庵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4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74A/ITKC_MO_1174A_B116_147L.gif)
子路,曾晰,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三子言志。与点不同。固有以也。问之既曰如或知尔何以哉。则其对之。岂不以为用之实事乎。三子则随问而对之。不必以规规少之也。曾点则其志异乎是。故舍瑟而作而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其意以为不独异乎三子之言。实异乎丈席之所问。故舍瑟以下。所以敬谨委曲者。如是详审也。然则三子之对则平常问答之例也。曾点之对则超乎所问之外而言其志者也。以是言之则三子欲得国而治之。夫子非不取也。程子以其别于与点而言不取。而陈氏又释之。程子又曰。能知夫子之志。及老者安之以下云云。曾点知之。故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若以为曾点能知夫子之志如此。故乃言如此则是乃全为夫子之见许而对之。乌在其言志也。程子所谓能知者。以为知见之已到云耳。不然则程子岂不知。而或记者之错误耶。
克己复礼。为仁之道也。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为仁之效也。为仁由己而由人。为仁之易也。为仁暂而
敬庵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4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74A/ITKC_MO_1174A_B116_148H.gif)
樊迟问仁章小注。或问爱人知人。是仁智之用。圣人何故不告仁知之体。朱子曰。体用未尝相离。盖言体而用随。言用而体在。然所以教之则各随其人而有异。诸子之于仁。问同而答异者此也。
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子曰野哉由也。且子路不悦于夫子者二。圣门师弟之间。有见不讳。随事责非。皆足以令人兴慕于千载之下者。无异唐虞都俞吁咈之气象矣。何其盛哉。于论语此等处。亦当玩味。
樊迟请学稼。夫子既以樊须为小人。而遂举大人之事而言之。则言礼义信。而独不言仁。何也。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则不可轻易言而然欤。
诵诗三百章之义。集注已尽。而如孝经大学中庸之所引用者。莫非切于讽谕则亦能言之一證也。
吾党有直躬者章集注。尹氏举舜窃负而逃云云。而终曰。其于直不直。奚暇计哉。直不直三字。少欠界分。孔子既以父子相隐为吾党之直。则舜之窃负而逃者。正所谓直在其中者。不直字。不必续矣。
敬庵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4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74A/ITKC_MO_1174A_B116_148L.gif)
颜渊问为邦。孔子只告之以四代礼乐。而不及治平之道者。颜子问仁。告以克己复礼为仁。则大学所谓诚正修齐之道已尽矣。故告之以礼乐而已。盖大学。教之学者。故未及乎礼乐刑政。颜子则克复而几仁。故告之以教化之纲。但大学之财德。君子小人之辨。此章放郑声。远佞人之训则同是为邦之大节。故不异矣。
不曰如之何如之何小注。饶双峰以上如之何。为思之熟而处之审。此不必分上下也。合两如之何。然后为熟思审处之义耳。
子曰。不曰如之何。又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及下君子义以为质。此三章。疑是一时之言。盖上两章。言人之不熟审。妄行邪侈侥倖而已。则吾末如之何也。难矣哉之叹自发矣。故以君子义礼逊信之道结之。为学者劝戒之意深矣。
敬庵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4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74A/ITKC_MO_1174A_B116_149H.gif)
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章。未见蹈仁而死。以其常理而勉人也。智士仁人。杀身成仁。以所遇之时不幸而言也。仁则同而时有不同故也。何可以言之不同疑之。陈潜室之对。似欠太深也。
当仁不让于师。当字。朱子释担当之当。然细究之。似有当前之意。若善名之在外。不可不逊。而仁则在己。苟当为仁之事则不得让。故不让也。集注所谓当勇往。已微有此义。然则当仁吐当以。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又曰。惟上知与下愚不移。上知下愚。以惟字断之。而分知愚言之。则上之性相近。兼本然气质之意明矣。然则理之大同。气之偏塞可知也。圣人之劝其相近而戒其不移者深矣。
佛肸召。子欲往章。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不食之义。集注曰。不能饮食。又曰。不食谓不求食。非谓不可食。今俗犹言无口匏亦此意。黄勉斋曰。蠢然物系则不能动。不食则无所知。皆以匏瓜之不能食解
敬庵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4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74A/ITKC_MO_1174A_B116_149L.gif)
小子何莫学夫诗章。可以观集注。考见得失。黄氏陈氏。皆兼诗与人己而言。然既曰考见得失。则可知考诗人之得失也。考我之得失。可以馀意而推之耳。
余欲无言章小注。辅庆源因集注。以两意言之。一是学者不察天理流行之实。而但以言语观圣人。一是但观言语之中领略之意常多。体察之意常少。以下天何言哉之意观之。则不察天理而徒观言语之意全矣。然则徒得其言而不得其所以言。何必再言乎。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云云。而曰。赐也亦有恶乎。乃曰。恶徼云云。此问答。师弟间各以真衷而言之也。如朱张说是也。如郑氏之疑与子路同问而有讽。胡氏之所谓因夫子所谓云者。似皆失旨也。大抵圣师贤弟从容问答之际。披悃实陈。安有临时有所讽。有所因乎。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章。首言三子之序。朱子以为以事之难易为先后也。饶氏则以为前三句。门人因孔子殷有三仁一
敬庵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5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74A/ITKC_MO_1174A_B116_150H.gif)
子夏之门人小子章。程子说五条中。第四条小注胡云峰云云。盖此条曰。凡物有本末。不可分本末为两段则大旨也。洒埽应对是其然。必有所以然。则即不可分两段之注释也。朱子则主大旨而言之。饶氏则主注释而言之。胡氏以为不可不辨。恐深看之也。
中庸疑义
或生于形气之私。或原于性命之正。窃以为心之有人道之别。犹情之有四七之分。非真有二心也。以其对待而就其所主言之故也。然则退陶先生所谓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发于仁义礼智之性焉。喜怒哀惧爱恶欲。外物触其形而动于中。缘境而出焉者。即与人心生于形气之私。道心原于性命之正。同一意义。而的有来历者也。然则四七理气之说。不已圆融而无疑乎。
历选前圣之书吐。或曰以属子思之事。而详其文义。似不然。盖子思作书之由。已尽于上。而自世之以
敬庵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5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74A/ITKC_MO_1174A_B116_150L.gif)
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亦字人或疑之。盖以又字义看亦字义故也。如是。亦字岂非迟缓乎。夫以理气之不相离。不可以先后论。而就本原而曰先有理。就禀赋而曰先有气者。祗主其所重而言之。若系辞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之义也。于此而作又字义。则于有则即有。无则即无之义。大不合矣。
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注曰。虽不见闻。亦不敢忽。或问曰。君子戒慎乎其目之所未及见。恐惧乎其耳之所未及闻。瞭然心目之间。常若见其不可离者。而不敢有须臾之间(止)若书之言防怨。而不见是图。礼之言事亲。而曰听于无声。视于无形。盖不待其徵于色发于声然后有以用其力也。此则皆以目不见耳不闻为未发之时。或问曰。程子耳无闻目无见之答。以下文无事时须见须闻之说参之。其误必矣。未发之时。但不为喜怒哀乐之偏耳。若其目之
敬庵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5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74A/ITKC_MO_1174A_B116_151H.gif)
致中和注。自戒惧而约之。以至于至静之中。所谓至静。无过于戒惧之时。故或以为此戒惧字。兼见闻时
敬庵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5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74A/ITKC_MO_1174A_B116_151L.gif)
君子之道费而隐。注曰。形而下者甚广。其形而上者。实行乎其间。以此观之。道器非二也。器中有道。即费中有隐。此所谓体用一源。显微无间也。人多以上下作先后看者。误也。上下似当以微显义看。
道不远人章。上为道。与下为道义不同。而注末反曰。非所以为道者。未可知也。或下字之际。得无差失否。
鬼神章。或曰。鬼神之所以得名。以二气之往来屈伸。而造化功用。于是著焉。则虽曰兼费隐。所主则在气也。或曰。理气虽有全言偏言之时。鬼神一章则乃合理气包微显而言。其所谓不见不闻。不可度思。微与诚。隐也。其所谓体物不遗。洋洋如在。不可掩。费也。曷
敬庵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5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74A/ITKC_MO_1174A_B116_152H.gif)
无忧者其惟文王乎章。或曰。注家说极浅云。而引朱子说曰。文王自公刘太王积功累仁。至于文王。适当天运洽好处。所以言无忧。可谓无忧本旨云云。窃谓朱子说虽如彼。注说亦不可废。盖以无忧独归于文王。而即举父子作述以实之。则无忧之义。非是之谓乎。盖自古帝王。祖子孙俱有圣德者绝无。而文王则然。人之所乐。莫大于此。故舜之解忧。惟在于顺父母。夫子又诵诗妻子好合。兄弟既洽。而曰父母其顺矣乎。易家人交相爱注。杨诚斋以周家当之曰。以文王为君。以太姒为妃。以王季为父。以太妊为母。以武王为子。以邑姜为妇。以周公为武王之弟。正所谓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彼此皆有德。故交爱其德。因举此章曰。惟其交相爱。故无忧恤。此可为此章正释也。然则朱子说推本而论之。似不可以此攻注家
敬庵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5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74A/ITKC_MO_1174A_B116_152L.gif)
武王缵太王章注。问身不失天下之显名。与必得其名。有些等级不同。朱子答以些异。以此推之。不备言德为圣人一句。亦见有异处。
诚者自成也章句。既曰诚者物之自成。又曰。诚以心言。故人或疑之。盖自二十章以下。分天道人道以说来。此章虽人道。而诚者自成。则以天道而言也。而道自道。以人道而言也。下章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亦然。朱子既以物之所以自成。释诚者自成之义。更以心理分体用。以接下章之义。朱子所答。就一物上说者。此也。胡云峰虽力辨。而独不说破天人字。故犹欠分晓。
不考文注。文书名。书字法也。名字之音响也。朱子所谓大意上下唤做者。此也。或曰。文者。是书与字也。书指会意转注谐声等六者而言。名指其字而言。文者。乃书与字之揔名也。此说似涉转辗。反失本旨。或问曰。文点画形容。此可以通释也。
读韩南塘经义记闻录
大学序末所云放失采辑。补其阙略分项说。而曰阙略云者。本无是说而未免阙略云云。此恐不然。传之
敬庵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5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74A/ITKC_MO_1174A_B116_153H.gif)
传五章。全体大用无不明之明字。以知一边言之。与明明德之明字不同云云。此言又可疑。既曰全体则明德包在中矣。况释明德之章句曰。以具众理而应万事。则此非全体大用乎。且曰。明明德之明字。兼知行云。而又曰不同。则不几于自相矛盾乎。
传七章注。胡氏以事之方来。念之方萌。为省察时节。以前念已过。后事未来。为存养时节。乃曰。其说存养则得矣。而其说省察则失矣云云。而乃自言则曰。以前事已过。后事未来之际。反为省察时。何也。或记事之际。偶失照管而致耶。
敬庵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5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74A/ITKC_MO_1174A_B116_153L.gif)
敬庵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5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74A/ITKC_MO_1174A_B116_154H.gif)
第一章。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此言七情发于性也。孟子以四端为心则四端发于心也。盖心即气也。性即理也云云。此说亦可疑。四端七情同是情。而皆发于性也。今以四七分性心者非也。况端。四性之端也。则今但曰发于心。可乎。道心亦谓之心。则亦可谓之发于心乎。心统性情则其发用孰非心。而以四端为心发则不可也。且曰。心即气也者。亦非矣。心既曰具众理。则安可独谓之气乎。又曰。七者约之为四。四者衍之为七。同实而异名也云云。四七若同则子思必以皆中节三字加于和字上。何也。孟子必以皆扩而充之。系四端之下。何也。四端则惟恐其不扩
敬庵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5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74A/ITKC_MO_1174A_B116_154L.gif)
四端七情说
夫四端七情。即人心道心之异名也。何以言之。人心道心。同是情也。四端七情。亦同是情也。既曰同是情。则人心道心之各自立名。何。人心。以其主气而言之也。道心。以其主理而言之也。所主既异。故心不得无分也。然则四端七情。亦以理气各主而立名者。非人心道心之义乎。然而人之一心。本有一理。气亦无二。
敬庵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5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74A/ITKC_MO_1174A_B116_155H.gif)
敬庵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5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74A/ITKC_MO_1174A_B116_155L.gif)
敬庵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5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74A/ITKC_MO_1174A_B116_156H.gif)
敬庵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5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74A/ITKC_MO_1174A_B116_156L.gif)
敬庵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5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74A/ITKC_MO_1174A_B116_157H.gif)
木匜说
匜之为器。以陶以铁。为盥与饮之用。木之用。所罕而少也。余平居。每日蚤盥以为常。而铁则贵。陶则易毁。求其易求而难毁。莫若木。而木之坚致者。亦难得也。日。奴采樵而来。有根形质。轮囷离奇。试度之。坚比铁而易易陶也。余有意砻斲以成器。而拙不能。工又乏。从祖叔课训翁。惜其有质而见弃。凿而成之。其制因形不巧。一面杀而钩。一面缩而成广。一面不规不矩。隐隐露棱角而已。三隅作三泓。可受掬水。合而量之。可蓄四升水。外以桼丹其内。加油以曝之。助之坚而使宜于水用。有客过之者曰。奇哉子之匜也。凡器之用。贵自瑚琏。贱至陶瓦。方圆浅深。皆有规度。各适其用。今之匜也。不制不度。徒露瑰奇。骤而观之。不省其端倪。其不规不矩棱角而已者。所谓和光同尘。橛橛梗梗者耶。缩退成广者。知众人之不可先而后之者耶。杀且钩者。疣赘于世而犹自独行者耶。何其多异
敬庵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5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74A/ITKC_MO_1174A_B116_157L.gif)
圆冠说
敬庵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5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74A/ITKC_MO_1174A_B116_158H.gif)
醴说
癸巳秋不稔。 朝廷申酒令。大中小祀皆禁之。士大夫家上墓祭。或以蜜水。或用醴酒。吾家则余使酿醴。将行九佳会奠。紫岸从氏后到曰。虽有禁。用酒非不可也。不然。用蜜可也。醴酒甚非礼也。余解释多费辞
敬庵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5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74A/ITKC_MO_1174A_B116_158L.gif)
蛛网说
余家茅檐低垂。乱草绕菀。每春夏。大马蛛数四。各占形便张其网。日落人静则辄补绽或更张。纲维齐整。罟目细密。无或违度。占时不
敬庵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5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74A/ITKC_MO_1174A_B116_159H.gif)
义媪传
媪。仙槎人也。戊戌。为歉岁丐人。泊于吾家。卖其女。遂托而为命。先君哀而收之。未几女逃。独与幼女男居之。不知其姓名。老且义。人皆呼以七端母。七端其女名也。为人质而勤。忠厚无所饰。见人穷厄。必殚力救之。得闾井心。岁庚子。先妣弃不肖。不肖生才三岁。先君命媪鞠之。媪为之负抱。未尝顷刻离。乞乳煎米日为事。间则吮之以虚乳。至乳成疮而不觉痛。必备枣栗时果以诱之。刮解皮。爪为之秃。常善痢泄。甚则手掬以去之。遇物柔软宜儿者。必蓄之而忘食。哭则偕哭。笑则偕笑。稍长游戏。或虑为群童所困。必随之。甲辰。先君又捐背。不肖之苦孤零孑。非媪则尤无赖矣。常负而哭曰。何辜于天。何辜于天。闻者莫不掩涕。慈恤实性于天。虽母之至慈。无以过之。及长就傅。每伺听。诵读琅然则辄拊首曰。学能有成。吾死且何恨。拾穗卖酒为生。以善酿名。酒熟。必先献其傅以谢之。余
敬庵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5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74A/ITKC_MO_1174A_B116_159L.gif)
游鹿门录
洛江溯流而上。可五六百里。其间名区胜迹。不可殚举。而所谓鹿门。最在穷源。距黄池数舍而近。故徵士讷隐李公。尝隐其间。亭之曰鹿门。盖因后冈旧号鹿
敬庵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6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74A/ITKC_MO_1174A_B116_160H.gif)
敬庵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6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74A/ITKC_MO_1174A_B116_160L.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