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制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制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x 页
制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序
  
制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26H 页
蔡文肃公可无殆杖序
余尝读先集绿玉杖序。有以知五峰之贤。见推于当世。而是杖也尤擅其异。又于先祖书室中有几藏青藜杖。时时奉玩。不觉僾僾然兴感。是奚独子孙而然也。士林之摩挲敬慕。此可知尔。又奚但士林而止哉。念昔我 正宗大王侑祭我先祖文曰。愚伏山中。杖屦图书。盖自九重虽未烛是杖之藏在。而华衮称扬之际。自然及此。则其为龙光杖一也。近代若蔡文肃。是间气人物。而佐 正考致太平。吾党之士。仰之为领袖。恃之为屏幪。虽时移事变。有不可忘者矣。日余往李友季阳家。季阳出示文肃所杖之杖。问其名曰此海岛所产可无殆木也。余谛视之。是木也生长于波涛震撼之地。风霜刻厉之中。为形离奇轮囷。挠之而不可屈。拍之而不可折。其真文肃之杖。而确然有慷慨倔强之气。亦可敬也已。想公杖此之时。杖于庙堂则庶政举而有如鼎吕之重。杖于儒林则众望倚而有如山斗之高。噫之杖也。子不可私以有之。当奉还于相公旧宅。若朴郎中之绿玉杖。则后安知无旷
制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26L 页
感之 圣主作而侑祭于文肃。称说及是杖也耶。是可俟也。
石坡宗兄六十寿序
惟天监下民之德。降年有永有不永。而气数之变。或不能齐。如颜氏之仁。亦不幸而夭。人之得寿。夫岂易也哉。吾晋阳氏之世。非寿族也。大宗上下十有馀世。惟文庄公暨寝郎公得七十一岁。宗父掌宪公最享遐寿。得七十九岁。外是则或三十五十焉。何其所值之不幸者多而幸者少也。天之不可必。有如是矣。今从祖兄石坡翁。即掌宪公之长胤而文庄公之嫡孙也。性质宽柔。宇量恢弘。平生无忮刻已甚之论。则其德厚可知。而洪范所谓攸好德者。盖庶几焉。兄之得寿。固理之可必者也。且余惟天道之屈伸往来。有如影响之不差。夜而必昼。寒而必暑。则天之不可谌于往昔者。有灼然可信于今日者。恭惟我祖先积累之功。实为子孙曼寿之基。而肇自宗父得享八耋。劬躬焘后之泽。必大发于兄。而兄又式谷似之。所以持守此心而践履平居者。皆是懿德中物事。则天之以大龄锡之者必矣。而气数之复其常者。亦已兆矣。兄以庚寅降。悬弧之日。寔回于前岁之六月壬子。而以国
制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27H 页
有大戚。不能饰一家之庆。是年辛卯之十二月戊子。四子者始觞之。余以天道之屈伸。夜而昼寒而暑者。指为兄得寿之符契。以致无疆之祝焉。
自轩诗藁序
余观自畿而湖。山水皆明媚秀拔。与大岭以南磅礴浑浩之势绝不同。故风气之所钟灵。类多诗人韵士。中古则若李东岳,权石洲,蔡希庵诸公是已。近代则若申石北,震泽,丁海左诸公是已。皆俊逸庄严。追蹑李杜之作。而孟王以下固不屑也。其视岭中先辈专尚濂洛之趣。体裁格力。岂不迥异哉。余以是常谓只就诗道而言。则当以上游之名胜为宗也审矣。故台宪自轩蔡公。生长湖邑。游学畿辅。平生所为诗屡百篇。而皆清婉可观。与吾辈陈腐语。不可同年而语矣。于是益知诗杰亦地灵。而所谓天生腔子。即因风气而得者也。且况诗本于志。而心之所之谓之志。则要之虚閒高简清澹恬愉然后。庶可得境与神会。得其天机之真而无僻涩狂怪之病矣。然则诗可易言哉。余知蔡公之为人。自少穷窭而不戚戚焉。及晚而仕宦。亦不汲汲焉。本地冲旷。襟怀脱洒。自无汩没于尘埃得丧之间。故烟波丘壑。移步换形。而寓赏于吾心
制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27L 页
者。动有奇格。风花雪月。变态无常。而献媚于吾眼者。自成妙境。凡物之所接。身之所遇。因事造语。愈出愈新。无有穷尽。无论五七言。近体诸作。华实兼备。使人讽玩而不知倦。律之以晦翁所称汉魏古法则未知何如。而精丽清警。大抵是诗家本色。其为向所称大家之舆卫羽翼则足矣。亦可谓不朽之资也。其胤身永请弁卷语。遂书此而归之。
明峰遗藁序
往在 明陵之世。李星湖先生崛起汉城。以博雅之学简朴之行。启牖后人。而洛人之至今言师范者必称先生。则虽在声沉响寂之后。意其有斯文一脉之传矣。日李友季阳以其先兄明峰处士遗藁三册。示余而请弁文。此非昧陋所可能。而略窥其一二。则固知源派之果有自。而忧道虑学之言。闷时病俗之见。实有旷世神交之感。遂不辞而序之曰。夫道一而已。而出于圣贤方册之外则皆异端也。是以公自早岁。真实为己。立心制行。怀乎古道。而喜从师友游。以讲明而效则之。若权斧窝,黄下庐诸先辈是已。盖其学博览经籍。浸涵谟训。凡理气象数礼说常变。靡不融通剖析。而其日用践履则孝友忠信之方。廉让恭谨
制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28H 页
之节。即茶饭也裘褐也。且其向国之悃。不以藿食而不炳然。其论国家事。慷慨言凶孽之惩讨。忠荩之奖侑。而旋以出位藏言。盖亦时然而已。嗟夫世与我违。以垂绥五寸之士。沉屈于丘壑。则惟自家志业。不躐不画。循蹈平常之外。亦安有惊天动地之业。而公当洋术寝肆之时。挺然特立。有如障川之柱昏衢之烛。以笔舌代鈇钺。鼓起同盟。洞辨而辞辟之。其自任以扶正抑邪之功。不亦伟哉。故公之言曰异端之行。专以吾道之不明。所著爱敬身心一日学等书。皆以端本清源。把为息邪之上策。其外天人杂记上下录。亦多理到语。惕然有警发人处。吾知后之从事此边者。当爱看此藁。而星翁启牖之泽。亦验其不泯之一段也夫。是为序。
芝园姜令公重牢宴序
上之四年戊戌。谏议大夫芝园姜公七十有八岁。淑夫人高氏七十有九岁。胤子𪬵钦等。庆其婚甲之周也。以春三月庚子。具衣衾设酒食。速宾友而饰喜焉。此有家之大庆也盛礼也。夫礼之盛庆之大。岂夫夫妇妇之所可得哉。是以天下之夫妇共牢。无贤愚贵贱皆然也。至若重牢而共之。历数今古。盖无几焉。惟
制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28L 页
吾商月涧翁偕老之咏。泗滨龟岩家瑞寿之篇。最称于世。公之门。有兰溪公故事。夫人之先。有月峰时盛帖。以余所闻。如斯而已。又尝考之往迹。宋元明文章学士喜为人作七十八十之寿序。而重牢赞述。独无作也。意者东俗惟行是礼。而然而亦岂非天下人之所䍐有者乎。嗟夫世界缺陷。气数不齐。人事之吉匈得失。参错于其间。虽造化匀赋之公。不能予夺于脩短。虽至治寿民之世。亦不可使民而无鳏寡。则夫其结发同牢。无恙于风灯泡沫之界。而室庐整暇。琴瑟偕和。恰至卦数之周者。实天之所锡也。非人之所可歆慕而得者也。今公少登第。三典郡邑。与夫人同享荣禄。顾视阶庭。宝树对峙。季占莲科。若孙若曾。兟兟秀拔。且庋有甘旨。𠤷有𨤍醁。怡怡然偕老。以天下䍐有之庆。庆之于今日。公之得于天也。岂但自公之一身而偶然以致之哉。公之皇考晋恩君懋树德善。以继晋兴晋陵之序。而偕壸闱视家凡五十馀年。子孙科宦之荣。后昆昌炽之庆。鲜有伦比。又能诒燕而委祉。迄于公身而承藉先休。游心书史。禔躬谨约。以为辑福曼寿之基。然则公之得此于天。非偶也常也。以公如此之式谷。岂不宜如此之景禄也。诗曰孝思不
制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29H 页
匮。永锡尔类。又曰子子孙孙。勿替引之。公家之谓矣。适余阻梗。未能获睹盛礼。而所以推美而归重者。有在于区区颂祷之外。故于是乎言。
烨洞居士自叙
居士姓郑。贯籍临晋。名曰象履。仲素其字也。自号曰制庵。取薛文清四能制之义也。今临晋多宗人。而先世世居无文牒可稽。丽末有讳泽判尚州。娶一子讳义。生于商山君金公得齐之家。留居焉。因为商人。州南上草田。即旧址也。修义公自草田迁居于栗里龟山下。(家传记闻云修义公遭校尉公丧。方营窀穸。适遇神僧。占用墓官于椧岘。僧又指栗里基址而迁居云。)四世而文庄公生。又四世而寝郎公尽室入居于先祖愚山别墅。又三世而居士生于溪东之烨洞村。(时人多以烨洞称居士。)自幼清羸多病。且于先君为晚生也。累世慎痘。为之畏避。八岁先妣姜氏捐背。祖母金氏辛勤抚养。十七娶孙氏女。(月城大姓处士润庆之女。)二十二先君又捐背。母孙二人。更相为命。雅性疏迂。黾勉视家而不解农理。资活常窘。间治举业。二十八赴南省。饮墨而归。三十居祖母忧。前后送终。贫不能备物致尽。又不能谨丧。为没身之憾也。制终复随分公车试。邑有忌停之。四十以后。意思阑姗。虽不谢绝。可谓废矣。 
制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29L 页
国家有庆设科。辄随众饰喜。而晚以对策。违格见拔。侪友以山林之士。半上落下调戏焉。初文庄公禀学于西厓先生。卓然为陶山再传之嫡。而渊源于家者。内翰公虽早卒。讲院公克世之。高王考知县公暨曾王考寝郎公。饬躬制行。承袭遗范。至居士之王考及先人。则(王考号沧洲。先考号东隐。)不事场屋。玩心经传。并有高世行。日用践履。皆有准则。未尝以非义干人。是以居士虽屈首举业。而忝先是惧。不以必得为心。时宗父无适翁笃承家学。秉拂函席。四方之士。执贽问业。居士间尝侍坐受书。先生诏以若汝。如镜未尘如水未波。真个是此边人。及早回头。专力此事可矣。居士既懦弱未奋。亦知夫有名无实之为可耻。未能刻意奉承。而世故多端。丧祸溢目。己未胡感。普劫一网。居士仲父暨从氏夫妻。一时沦逝。棺柩满室。叔母及幼侄辈厌厌滨死。居士背负手挈。出寓村舍。艰辛救护。惊魂未定。季母又殁。同堂之内。各汩大丧。无人暇恤。蕞尔之𨈬。竭死担夯。次第为葬埋。而饥馑荐甚。人失常性。担夫饷米。冒霜夜立。亲检其炊。备尝艰苦。推此可知也。居士之季父以清才姱节。寿未享。只有一病胤而可无虞于生育。故较量废伦之难瞒。过内舅(舅氏见此从幼
制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30H 页
时无病。执柯于约亲。)而娶之者。幸举三个儿息。而癸亥疹劫。浑眷染卧。居士躬率一儿婢。浃一旬昼夜调护。相继尽夭。亦如胡感之时。独自焦哀。既皆掩葬。而奉亚庙于家。尝礿不废。因以仲儿嗣之。儿亦分产而旋夭。天理舛矣。幼壮遭罹之险。自系命数。而逮至丙子。宗父先生奄然易箦。则大惧夫不肖无状。早失义方。妄恃师训于百年者。一朝无仿仰之地。收拾精神。痛自悔责。留意于古人为己之工。而志虑已荒。筋骸已弛。故操存为根本田地者。戛戛乎其难矣。先时六七世文籍未遑整釐者多。故宗父在时。以先祖经筵日记三册。面命其绳削。而其外诸书堆积巾衍。先生遗书亦多至四十馀卷。季再从谷口象观。才学杰然。眼目煞高。谓与之上下。可得了事。不幸谷口又夭。石坡宗兄虽总领大体。而一家文献之责。不在于他矣。首尾十许年之间。居士手自删定而缮写者。曰文庄公别集续集年谱附录。曰讲院公遗藁名臣录。或刊或不刊。先生之集。门人诸先进迭次梳栉。勒成二十三卷。而至其诗集年条次序及全集中考證讹漏。居士皆手为之。登梓校正。亦与诸士友共之。再从侄故寝郎民秀笃于述先。既刊布先生大集。又为先祖文集板本漫
制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30L 页
漶难看。重欲刊出。请余以考證元本。故编例之失正处。文字之讹误处。略加之手。然多见其不韪矣。居士之外氏家。以白门华阀。流落岭表。外曾考慕轩公暨王考弦斋公。俱有不朽之文。内舅南厓翁营剞劂而未及焉。居士取其集。考之编摩失次。分注太蔓。故居士就正于外族故侍郎芝园公。而合为五卷。手誊一帙。而活印节次。一听其门少掌事。因而传之世。居士至老命衅薄。虽有子女嫁娶之况。而凡三见夭惨。庶弟又夭。寡居老姊十年来依。与其螟儿。相继陨没。亦为担著丧葬。伤如之何哉。居士年纪衰迈。精力短乏。所谓问学之业。未能博极群书。约以至理。閒居熟复。以曾思洛闽之书。浇灌心胸。然气质粗躁。不能下细密工夫。故微辞奥旨。多未领解。真所谓囫囵吞枣也。又患志不帅气。理不胜私。虽知善与义之为美物。而当下践行。动辄相戾。日用做措。不免庸庸一老秃。延平所谓只是说也者。正指知而不能行之病。而居士则说亦不能。尚可曰学也哉。居士屏处山谷。杜门寡与。于时论进退。浮云万变。等閒山外。而惟是爱君忧国之念。根于性命。故目见吏事之贪㬥。生民之困悴。岂无野人芹𣌑之忱。而 国家自中叶以来。界限于
制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31H 页
求言。韦布之士。虽有忠言至计。将焉用之哉。为 国家心祝。不过时和岁丰而已。至于吾党风习。无远无近。日渐渝薄。正直醇真之气。索然尽矣。横溃之澜。非一苇之可抗。而只诵先祖前篇非墨后篇非杨之诗以自遣。(其诗曰瞥眼旧年三百日。新年三百又奔河。只愁世道年年下。齿落颠华也任他。不恨长绳难系日。自怜拳石望填河。但令己德分毫进。世道污隆莫管他。)居士为人。枯淡拙约。于声色臭味奇物玩好。泊如也。盖非有工夫而然。受气甚薄。故物欲稍寡。风流意想。亦一味颓塌。国内名山大川雄都巨镇之可观可游者固勿论。居在俗离之下而未见俗离之前面。无异井蛙醯鸡之为。然尝见程太中言曰游山不如静坐。兄事友白下翁嘲其守寂。辄以程说答之为一笑。性又简净。戏慢媟狎之言。未尝发诸口加诸人。自做功令时。于等辈亦然。故善为谑者病之而不可强也。是为叙。
制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记
  
道正祠重修记
道南书院之道正祠。我八先生妥灵之所也。始万历乙巳。先祖文庄公。与一乡诸贤。实创是院。其意盖以为我东僻在遐裔。禹教之所渐。箕范之所敷。邈矣无徵。幸佑斯文。以纵我圃隐先生。为东方圣学之祖。其
制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31L 页
后有若文敬,文献诸先生。守死善道。所学可徵。而至于我晦斋,退溪两先生。力真积而集大成。则于是乎大岭之南。粹然为邹鲁之邦。而孔孟程朱之道。如日斯揭。授受之诀。得其正脉。故院号以道南而祠号以道正者此也。后崇祯辛未乙亥间。又以稣斋,西厓暨吾先祖文庄公三先生跻配于是庙。诚以道学渊源之正。若合符节故也。是八先生者。相继奋兴于南服数三百里之内。卓然为百世之师表而同享于一庙之中。于乎盛哉。至 肃庙丁巳。升为国庠。守土之官。致物于两丁。长贰之士。瞻护之惟谨。顾历岁既久。有侐之貌。不免寝弊。椽桷朽摧。瓦甓残缺。将无以除风雨而远鸟鼠。则此固一方多士之所共忧。是岁辛卯之夏四月朔。江皋文丈主席于是院。会乡之诸耆德而谂之以重修之役。佥曰可。协谋而措处掌事。皆得其人。役凡五朔始告讫。向之朽摧残缺者。举皆一新而轮焕焉。以秋九月六日丁卯。还安八先生。士林齐会执事焉。亦一斯文之盛举也。江皋丈席命象履记其事。象履以非其人固让而不获。则谨拜手而复之曰。道之流行于天地之间者。何尝一日或息。而若其统绪之或绝或续则实系乎人耳。惟行著习察之君
制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32H 页
子。乃能刚健不息。体是道而觉来裔。大而君臣父子之伦。小而饮食起居之节。莫不有精义妙用之行。与夫阴阳之变化。鬼神之幽微。吻然相契于精神心术之间。而有不可一日离者。夫如是则八先生倡明斯道。开示后人之功。不亦至矣哉。虽然八先生之道。不能自明。而惟后人讲明之然后。亦能不坠于地。其法则居敬而穷理也。其事则正己而及物也。今以是院观之。其曰入德之门。即知行两进之程也。其曰敬义两斋。即内外夹持之方也。堂之扁一贯。即万殊一本之谓。而圣哲相传之妙。亦只是一而已。故总之为吾道之大中至正。而允合于八先生妥灵之祠号。则吾党之士。莫不肃然起敬于斯。惕然感发于斯。勉勉师法之不暇者。固其秉也。苟或不然而恃长矜能。不合不公。则将昧然日阂于高明广大之域。而靡然日趋于卑浊污贱之地矣。八先生在天之灵。其肯曰余有后生哉。庙貌之弊者。土木丹青可以新之。道术之弊者。文行忠信可以新之。若徒知能新八先生之庙。而不知能新八先生之道。则正所谓遗本而事末也。弃内而务外也。乌乎其可也哉。嗟夫天之所以与我者。不以前贤而加厚。不以后人而加啬。则讲明持守之
制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32L 页
体。固在吾性分之中。而斯道之正。不待求之于日用动静之外矣。此则八先生已言之详矣。江皋翁亦稽之审矣。吾党之士。耻了自少而不能习服典训。偕之大道。则庶不负八先生嘉惠之功。而今日所以重新是庙之役。实鼓动之。岂非斯文之一大幸欤。 上之三十一年季秋上浣。后学郑象履记。
道存堂记
愚伏本院。设于州治西于北山。而先生诗有曰古名于北今愚伏。故院曰愚山。其正堂曰道存。盖取诸师之所存道之所存之义也。粤昔万历间。我先祖文庄公先生讲道于此而东南之士。翕然师尊之。盖先生之学。合天人一显微。主敬穷理之工。一遵朱退之旨诀。而所以体道于身者。极其至焉。故德崇而业广。声大而实宏。其遗风馀烈。实有百世而弥光者。往在 健陵辛亥。先生之门人后裔。合谋于众曰。始先生在时。船岩结茅之议。虽以先生谦抑之命。未之敢设。而在今日崇奉先生之道。则平日薖轴之地。合置一屋。以为俎豆之仪者。不可已也。遂各出财而经纪之。时则我宗父立斋公绍述先生之学。卓然为一代师表。若先生焉。以此 正宗大王擢公为台宪。又侑祭于
制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33H 页
先生之庙。而其文有曰淑诸退陶。忠于紫阳。又曰愚伏山中。杖屦图书。又曰嗣孙登台。典型尚馀。大哉 圣人之言。向所谓道存之义。可即此而尽之矣。夫淑诸而忠于者。道之承载之谓也。图书于山中者。道之讲惯之谓也。典型之登台者。道之克世之谓也。于是乎士林之欲崇奉先生者。愈益诚笃。至 纯宗丁卯春。玆堂成。立斋公屡尝秉拂而讲授之。亦如先生焉。及公没而多士羹墙之慕。尤偲偲然如不及。 当宁乙未冬。庙享先生。翼年秋又跻配公。于乎师道之光。愈久而愈尊矣。岂不休哉。窃尝因此而有感焉。体道之工。各在其身。正所谓父不得以传子者。故考亭之后。未闻有考亭之孙更为秉拂如考亭焉。此则先生之道。于是为大。而道之不与人而亡者。布在两先生集中。存心体道之诀。丁宁若提耳而面命。然夫道之流行于天地之间也。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日往则月来。寒往则暑来。物生而不穷。水流而不息者。皆与道为体。本然之妙也。而其存乎人者则大而有君臣父子之伦。小而有饮食起居之常。日用事物之间。无一席无理之地。无一刻无理之时。而其所以照管紧约随物成能者。不出于一个敬字。故子思子尝曰苟不
制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33L 页
至德。至道不凝焉。道之待人而行者。亶其然矣。今两先生之道。动静合其常度。显晦随其所值者。开卷瞭然。不亡而存。嘉惠后学之言。若是其恳至。而居无越思。事靡他及。则循此而往。虽百世如隔晨焉。是则吾党志道之士。游于是堂者之所共师法焉尔。岁丙申腊月下浣。后裔孙象履拜手谨记。
检湖斋舍重修记
咸陵县之南。有山自俗离来者。蜿蟺明媚。至恭检池上。束起峭拔。因低平逶迤而若堂焉。是我先祖文庄公先生衣履之藏也。其下有内翰公暨宣教公坟。若左右侍焉。世所谓品字茔也。文庄公尝梦到一处。十里荷花。澄湖如镜。觉而异之。邀认斋崔公。占得此地。文庄公在时。已葬两胤子。虚其上遂葬先生焉。 朝家官庇之。士林礼送之。实崇祯癸酉之秋八月甲申也。今距癸酉恰二百载。而子孙势孤且贫。仅置守墓一二而已。逮我曾王考寝郎公。即墓下百武许。建立斋舍。为屋凡六间。堂室厨库粗具焉。制甚朴素。以昭先世之俭。然基址高栋宇隆。不便于风雨。议一改构者久矣。今年秋。宗兄命长子民秀。决意重修之。间架仍旧而稍低其栋。略平其址。与坟墓之气势相称焉。
制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34H 页
呜呼。屋制之高低。随人力量而不侔者。固无害于义。若其在宗子肯构先业之道。则有不可失坠于屋制之外者。夫以我曾王考奉先之孝。于累代丘墓之祭。尝为之营置一所。备物致谨。不遗馀力。今其条约。盛水不漏。可从而考也。矧惟自判牧以下。均是祖先。而至若功存乎国家。道光乎儒宫。业垂乎云仍。百世而庙不祧泽不斩者。惟我文庄公是已。故曾王考特为之创置斋舍。而瞻守浇奠之事。宗子主之。益致其敬。以报功德之万一。今民秀承亲命修此屋。若斯之勤。则其于备物致敬之节。恐恐然惟我曾考是述是法。无敢失坠。以示我后昆。则其所以肯构之道。自当不止于此。诗所谓聿修厥德。实为制事之本。惟民秀勉乎哉。 上之三十一年辛卯九月日。象履谨记。
隅谷亭重建记
高丽司宪大夫晋阳郑公。当丽运告讫。耻事二姓。筑亭于隅谷。托盲自废。终身不起。义至高也。世称隅谷先生。今距先生之世四百有馀载。亭圮而墟亦已久矣。退陶先生尝经过而怅然诗之。行旅亦尚指点而咨嗟焉。先生裔孙某等。慨先躅之湮没。念藏修之遗志。合谋鸠财。将建亭于旧址。请记于不佞。不佞不但
制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34L 页
有百代之谊。先君子尝景仰先生事而序之。故便自少习闻之。何敢辞为。呜呼。当先生之时。丽社已屋矣。王氏已绝矣。圣人作而万物睹矣。丽之旧臣有若权阳村柳夏亭诸公。率皆感会风云。秉轴岩廊。而独先生熊鱼之辨。素定于胸中。罔仆之节。确乎如金石。屡被徵召。闭门牢辞。至有松叶试刺之举而眸子不逃。然则先生节义之卓。与圃老之殒首冶翁之挂冠。迹虽不同。宁有异焉哉。第其子孙沉屈。显晦有数。以 圣朝显忠之典 旌表之 恩。终不及焉。惟晋之士。俎豆于鼎冈书院而止。尚论之士愈久愈慨于此。然于先生何损焉。隅谷之名。当不泯于百世。而其形胜也则直临晋之东。有山自方丈来。屈折蜿蟺。窈然成局。占势爽垲。俯临平野。螺鬟点点。三川萦带。荷泽前潴。而澄明如镜。水旱无盈缩。宜其为巨人之所盘旋。而真可谓兼旷奥之区矣。先生藏修之日。未知亭制之何如。而手植老木。尚叶扶疏而根剥落。翳然有树木犹为人爱惜之感。况先生山高水长之风哉。先生衣履之藏。直在亭舍之后。则必于风清月朗之辰。英灵毅魄。徜徉于平日游赏之地。为今日云仍者。固宜汲汲于重建之役矣。请诸公须于翚飞觞落之日。无
制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35H 页
忘此意而祭告焉。
颍皋书斋记
州治之北。山水苍泱环抱。多为名硕盘旋之地。而颍上之南石一区尤美焉。万历年间。泰村高公晚自龙城卜筑于是。而子孙因世居之。公没后二百有二十三年乙巳春。裔孙亨达等。收拾数世经纪之馀。将为别祠报本之举。以公之孙浪翁公拟附焉。前事之日。请记于余。余以非其人辞不获。取考其家乘而识之曰。泰村公以恬谨之姿。励敛退之节。所抱剸烦救乱之策。何职不亮。而世与我违。随分仕宦。不过栖屑于郎署郡绂之间。及至光海斁伦之时。屏处息交。明农自乐。而天日重明之岁。公遽下世。浪翁公端庄简亢。早以名行砥砺。当辛酉庑祀横议之日。唱卫道叫 阍之举。旋遭排摈。投身绝塞而无所悔焉。屠维改纪之初。徵拜一命。而公才知命而没。夫以两公之才识操执。一出于恬退介确。而位不满德。寿不称仁。则一时士论之致憾。固其所也。况为两公之后昆傍裔者。岂不慨然追思。思所以尊奉之道哉。是以诸高氏殚心竭力。斋堂则因祧迁而葺理之。庙室则新造而涂丹焉。其他神厨库藏。俨然成学宫之规制。总以名之
制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35L 页
曰颍皋书斋。于是乎左右流峙之献媚者。亦辉然而改观矣。盖是祠之兴。本于家礼藏主墓所。岁率宗人拜祭之义。而陈董二氏既仿之。吾岭故家又通行焉。高氏丧难沧桑之馀。汲汲是举而揭虔也。不亦善哉。虽然抑有一焉。笾豆罍爵之事文也。诚敬如在之心质也。要之心与事符。质与文并然后。事神之得其善。而正此弥文之世。举患其质丧。则夫子从先进之叹。良谓此也。又况子孙之于祖先。法象其德行者。自是气脉相传之所在。而感慕兴起。不啻儒林之于先贤。则为今日高氏者。毋徒曰尊奉之能事毕矣。必从事于手泽尚存之经籍。一以治心饬躬为业。应事接物之际。惟泰村之清慎恬靖。浪翁之温雅贞介。是度是程。无少违背。则其于事亡如存之道。可谓能尽其善。而庶不负当日垂裕之意矣。高氏勉乎哉。是为记。
烨洞精舍记
余尝构少椽于芝谷之口。揭先世所遗之扁曰烨洞精舍。取烨烨紫芝语也。岁庚寅秋。迁居溪西之原。则是扁也固无当。而凡亲知之书牍我名号者。依旧以烨洞称焉。故余将谂于众而止之。客有叹之者曰烨洞之称。子何辞焉。昔周茂叔先生寄寓南康而称濂
制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36H 页
溪之号。晦庵夫子奠居闽中而用紫阳之扁。皆以不忘先世之旧也。况子之移筑。距烨洞不过隔溪相望之所。而同是先世播馥之地。则毋论其基址之差移。亦曰烨洞。顾不宜哉。余闻而作曰人之有生。无不受诸祖先。若室庐扁榜。即其所遗之小者耳。若言其大则承藉典训之明。充扩德义之绪。使人称之曰某也宜其为某家之人则善莫加焉。而余老洫无闻。忝先既多。则躐地妆点之名。何补于己。而樲棘之质。人固憎之。芝蕙之托。世皆笑之。岂不可愧于心哉。客曰不然。君子之寓物而自况者。必皆其地而后可。则淇园之竹。不足以勉吾学。西湖之梅。不足以励吾标。空谷之兰。不足以发吾幽。而松菊之名。亦不出于三径之外矣。夫如是故。子之先世特因地之名而取兴于紫芝。寓想于烨烨。题之扁榜以贻后观。盖其为物。虽无风霜节操之可贵。而一团和气。钟得馨香。产于昭代。则为瑞世之佳卉。生于深谷则起遁世之遐趣。能兼幽显合穷通而秀出于离离众草之中。足为有道者之所爱赏。故亦尝我朱先生感筼铺三秀之句。发金丹未就之叹。而岁晏如不及之志。炳然而深笃。嗟夫先生之造道已极。成德已峻。而犹且触物反观。不容
制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36L 页
自已。则况如子之晚学。苟能寻绎于一个烨字。把作吾身芳润之资。培养益固。条畅益醇。则人之入子之室。吻其如兰之臭者。必有不期然而然矣。诚如是。子之所居。安往而非烨洞哉。盖有诸内则形诸外。故刘屏山曰木晦于根。春容烨敷。韩昌黎曰仁义之人。其言烨如。今子之遹追先绪。无愧于心。而不负烨洞之称。不在他而在子。子勉之。客去遂笔其说。为烨洞精舍记。
五桑轩记
余族孙东奭。筑小屋于愚溪上。因桑树之列翠而名其轩曰五桑。作小记以示余。请申其义。余久而后谓曰。汝年才弱冠。已为标号。得无近妆点之太早计乎。虽然尔之为志则实矣。因此而警发之可乎。试略论之。天下之以卉木名者。林林其多。如海中之珊瑚。日南之棕榈。自是稀世之珍。故止为人一时娱玩之具。而乃若松竹梅柳之属。槐杏樟橘之类。则或取其节槩。或取其标格。或取其诡瑰。以寓其意想而扁榜之。然毕竟标号之各擅者。云空烟灭于千载之下。而惟五柳先生之风。至今使人高仰。岂柳之可美而然哉。以先生之旷音劲节。自有所著而然也。由此观之。士
制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37H 页
之欲立名后世者。讵不砥砺其文行哉。嗟乎。天下之物。莫病于华而不实。而比类于人。蜡栀是已。则虽于托物自况之间。亦当慎其所以。而之桑也得气于天三之初者。实而不华。为利民厚生之资。故入于先王制产之政而树之五亩之畔者。非椅桐梓桼之比。故七月之篇。推原授衣之本。咏叹其远扬。则今者轩外庭实之饰。不待奇花异草之莳。而鞠衣始萌之象。正合于本业之劝。又有十亩閒者之趣。而槩言其景致则方戴胜青女之降也。其叶沃若。其阴浓厚。其色袅娜。足以爽襟悦目。至其养蚕而得茧则轻煖之用。尤惬于御寒。夫既然矣则亦可谓华实之兼备。而尔之取名于轩也。不以标格诡瑰影外想象之物。而必取眼前所有之木。以贲出入起居之楣。则向所谓为志之实者此也。尔其强此之志。夙兴夜寐。无忝所生。而净扫是轩。延致芝兰之人。讲讨简策之富。以资蓬麻之益而种其学绩其文。投之所向。咸中其宜。譬如豳人玄黄阳朱之色。逐段鲜美。则于代赞如纶之言。裨补衮职之阙。何有哉。又以之斑斓汝衣裾。怡愉汝偏亲。则行之家国之懿者。播为文绣之闻。而桑轩之名。乃郁然于南土矣。是则人与物相得之美。顾何如也。
制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37L 页
后之称五桑。安知不如今日之称五柳也耶。遂笔之为轩记以赠之。奭乎尔勉之哉。
蔡孝子(周文)复雠记事
州之山阳县。有蔡氏子曰周文。父瑞禹。家甚贫供夫役。当壬午徐倅之苛虐也。面任黄盛晔。藉官令捶击。以之致死焉。死既不意。尸在道上。故其族亲未即致审厥由。至三日始告官。黄汉即掊克之爪牙也。爱护若家人。又利其厚赂。执咎于迟缓不告。无意偿命。族亲屡诉冤于按使。覈查虽或从实。而守百端戏之。止使黄汉远窜朔州。闻者莫不痛之。孝子当父死之初。方病臂大尰。数月而起。起则诣推官阅实之场。手剑误刺。被皂隶辈急扶。计不谐。自是官讥诇囚系以防卫之。至出狱窜遣之日。因官递归而偕行焉。孝子欲杀黄汉莫可得。于是孝子托言击鼓于 天门。裹足而西。其实跟追黄汉之窜所也。行一千三百里到朔州。廉知黄汉所在。变易冠服。欲直入举事。辄被多人在傍。秘刃而退。自念机事若露。必致逃匿。一日晓奋身又往则只二人与黄汉语。遂拔剑大呼曰此汉是杀吾父之雠。故吾今复之。刺其颈未及断肮。二人急执手。黄汉乃走。孝子握剑逐一马场许。黄汉气塞仆
制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38H 页
沟。孝子遂断其头。饮血数掬。又以石破其胪嚼其髓。因以沬血状诣官门。门卒以为狂人。以棍横拍之。孝子举手言其故。朔倅亟使前详问之。大加称赏曰以尔孝烈。吾当白放。此事事体重大。不得不报营区处。命狱吏备例保囚。而朝夕敕善馈。自给金钱几缗。声其孝义而鼓动之。朔人皆感叹而响应焉。因被押而南。滞州狱五朔。道伯具谳以上。 上特白放之。盖嘉其孝也。
制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题跋
  
先祖文庄公手简帖跋
右先祖手简一小卷。小子手自妆帖者也。先祖平日未尝以书法自居。亦不为人写屏簇。而惟是道德和顺充积于中。馀事英华自发于外。故九思九容。承命写进而得有德者心画之 衮褒。虽寻常赫蹄小札。临纸行墨。皆有法度。人之爱重之若拱璧焉。于乎其可敬也已。用是凡先祖平日知旧往还书札。咨议公作帖得若干卷。又于年前契所妆得一卷而至今遗在巾箧。断烂之纸者。多是则家间寄答。而乃若心画之缜密。德气之凝粹。只是一而已。故余小子褙为家传之宝。用寓羹墙之慕云尔。
制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38L 页
敬书苍石先生千里面目帖后跋
右千里面目。我苍石先生辑一代名公往复之书而作帖者也。夫川陆阻脩。形骸隔阔。而一开心目。无异面谈者。惟简牍是已。则其命名之义。顾不亦宜欤。余窃按寒暄情素之外。或韪其良箴之献替。或叹其忠谟之勤恳。无不本诸经术。而于先生威凤之一羽也。在易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惟贤知贤而爱之如芝兰。毋金玉尔音。则观于是帖。先生之声名风烈。槩可想象于百世之下。而间附手墨。为益可敬也。其为后人之所珍玩而不欲释者。岂特子云之笔札。右军之法帖而已哉。是册旧在愚山书室。要是借看而未及还鸱者。故遂归之酉上。且告以先生手泽之在玆云尔。
敬书内翰府君,咨议府君,立斋先生三世手笔合为一册后跋。
于乎。此吾家三世手笔也。夫祖先远矣。父师往矣。颜范莫可奉觌而训谟莫可承聆矣。有时愀然思慕之至。昧昧漠漠。无所凭依。而惟是手泽之书册在焉。以寓其羹墙之思。况是卷也。内翰公笔。心画敦厚。德气沉郁。讲院公笔。字法端方。所存可见。立斋公笔。必有
制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39H 页
事焉之中。银钩动人。俱为子孙之宝藏也审矣。盖此三书也。虽出于述志游艺之暇。而其所以诒谟于后昆为学之方。实不外是书。故吾先君亦尝屡读而韦绝。手泽在焉。后之嗣人。尚克念之哉。
敬书无忝斋府君所辑名臣行迹后跋
粤在 孝显之世。我五世祖无忝斋先生编 国朝名臣行迹。即朱晦庵宋朝名臣录之意也。夫文章藻绘之作。虽若无补于民生彝伦之教。尚且爱重之若拱璧焉。矧其名公巨卿鸿儒硕德之一言一行。在家邦而必达。处常变而无感者。可以动天地范后世。则思所以裒集而表章之者。容有既哉。是故当先生采摭之日。既遵厓老老先生所题海东名臣录之意而分类编次。又与执友洪木斋先生商订而去取之。先生好古乐善之美。即此可见矣。但先生未及梳洗而奄然绝笔。其后手本之散在子孙箱箧者。或入郁攸。或因屋漏。便成毁器。故宗父立斋公常为之抚卷深恨。幸得草藁元本于孙氏家。宗父命季子谷口君重为草出。图完篇帙。不幸谷口短命。未克整釐。呜呼。窃念是书也。有补于世教。可传于无穷也无疑。况祖先用意之勤。不使之泯没者。尤岂非子孙之责哉。不肖
制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39L 页
遂不量其不逮。取草本逐名奉阅。誊写成帙。凡十六卷八册。盖所编起于 国初。止于 宣仁之世。未知世间博雅之士。谁当为李明溪续录也。姑净写一本。尊阁而藏之。后之人不可不知先生纂集之意也。
道院讲会录跋
往者道院之讲中庸。寔我宗父立斋先生易箦前数月事。而会录之在乱纸者。后十七年壬辰春。白下黄公始克手自净写。以备院中之古籍。噫昔朱夫子讲学白鹿洞。远不克复主。图画以来。以寓其感慨。况今日后生之于此录耶。先生之讲明斯道。启迪不倦之意。于斯至矣。而门下群彦。零落殆尽。今吾辈若而人。白首孤存。无以负荷当日之教。使先生绪言。不免寝泯于世。此个修录。亦晚而后成。呜呼。此道其终沦没而后已耶。虽然先圣有言。朝闻道夕死可矣。又曰我欲仁斯仁至矣。今吾辈不以卤莽自画。随分研究。一味兢慎。笃于自守。则庶不至于大义乖矣。修录之勤。实出于此。而乃其铺张事迹之盛美。谷口,白下二序尽之。故题此数语。要为同志者勉焉。
敬书慕轩,警弦斋两世藁后跋。
洛之中世士大夫。抱器不试。多俊伟高简。力行谊业
制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40H 页
文章以自植立。我外曾王考慕轩公即其尤也。公挺生名阀。才品绝伦。而以希庵为师。以菊圃慎节为友。吐辞逼古。汪洋俊逸。早负文垣重望。既而见世道抗捏。卷怀岭表。以卒世于山田水竹之间。簸弄翰墨。无所怨悔。外王考弦斋公承袭箕裘。勤励踵武。记事遣怀之作。率皆平澹典雅。续成一家之言。嗟夫和羹而难强。献玉而见刖。自古然矣。两公之穷阸沉屈。固时势之使然。而天之使两公不朽之业。几乎其泯没又何也。幸而菊圃公之孙芝园台丈。追感先契。重哀我舅氏广传先书之志。使族少胤永甫掌其事。积十年始以活字印得两集若干卷。其文章之盛。芝园台序引中已发挥尽之矣。小子何赘焉。独念大戴氏不明不仁之训。未尝分先世外内而言。则小子于此。亦有可得而言者。盖慕轩公少而孤。以孺慕之意名其轩。事偏慈尽孝敬。居官治民。悉由孝推。清白字恤。罔敢或慢。是以安陵解绂之后。当辛壬荐饥。安民船粟而致馈焉。则其孝理入人之深。顾何如也。弦斋公素性笃伦。庭闱之间。叱咜之声。未尝至于犬马。虽耆耋之年。遇忌日号哭如袒括。感疾而终。则其孝思终身之慕又何如也。然则言语文字缀缉之美。在两公乃馀
制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40L 页
事耳。岂不懿哉。小子愚蒙。非敢立言于称述。然于两集。亦尝参校而编摩之。皆谓不可无一言。遂忘其僭陋而略识之如右。
书蕊郭翁岛中半藁后跋
呜呼。余尝闻君子阳刚之德。以其能坚强不挠而常伸于万物之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至哉刚乎。民之鲜能盖久矣。是故仲尼之门。萃天下之英贤。而尚有未见刚者之叹。则矧今世愈下而材愈难矣乎。故斯文蕊郭翁。名家人也。少而文壮而仕。有可汲引于朝。而绝意进取。惟笃信古道。孤立一义。甘忍穷饿。介然自守。非有得于刚而无欲者。其能然乎。且论其时势。则川蜀党议。倾侧扰攘。西洋邪术。阴欺显售。予夺威福。靡有定极。而公能不慑不惧不挫不沮。秉义之至则贲育莫夺。守身之确则金石不坚。向使公生洙泗之时则夫子之评。必不以申枨之伦矣。余与公所居隔远。晚而以书定交。获览其草藁诸作。则其辞也直。其义也正。其处己也拙。其论人也公。率皆行而后言者。而及至耆耋。言事触忌讳。拔鞫庭投瘴海则直朝暮死耳。犹且放怀物表。点缀翰墨。遇疾而止。即所谓岛中半藁是也。其大意。岛虽远且
制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41H 页
恶。外铄之至。初非所患云。则一直以内守自励也审矣。然则虽此寂寞未完之藁。公之一节于夷险可知也。后之欲知公者。何待乎全藁哉。仲尼尝论君子之强。有曰中立不倚。又曰至死不变。迹公始终。其殆庶几乎。余懦弱者也。窃慕公刚德而不衰。今因遗孤之请。略道所感如右云尔。
制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上梁文
  
崇道祠上梁文
盛德广俎豆之报。诚以百世师闻风。别墅剩杖屦之芬。尤惬一亩宫主享。建厦屋于洞府。耸瞻聆于襟绅。恭惟文庄先生。允矣后学标准。从善如登之赋。已志学于冲龄。就道以正之方。早执贽于厓老。明睿绝异。天人之微王伯之辨辄指掌然。践行诚笃。居家之政立朝之节俱炳丹若。刚毅成德。遇震霆而不慑不沮。义理贯心。处磨涅而自洁自靖。居敬穷理之造诣。极邃朱退法门。尊主庇民之经纶。至宏 宣仁盛际。朝夕启沃。礼遇重于宾师。军国指陈。奏议密于内相。王猷之终始典学。见龙普文明之施。儒术之黼黻绘絺。威凤具瑞世之彩。逮当卷怀之日。爰得嘉遁之区。自俗离而众峰交驰。隔断尘世。夹清溪而两巘周遭。窈
制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41L 页
成洞天。可谓别界桃源。不待庐山石面。历大乱而卜筑。岁合社堂之始庚。入异梦而徵文。地符柳溪之贬已。二十景题品。奚止硕人之考盘。八九曲沿洄。直追曾氏之舍瑟。碧潭晴月。證同心于酉阳。寒泉古风。怅难面于河上。实境之襟抱活泼。飞鸢跃鱼。午天之步屧从容。访花随柳。故乃缝掖之问业。至欲船岩之结茅。虽缘简牍之谴休。慨无文宪之书馆。及抱山梁之痛已。感缠静春之墨庄。星斗舆情。箱盈棹歌之赓什。图书遗躅。山登 宸翰之酹章。肆门人裔孙合一辞于尊道。暨徵君贤胄竭寸诚于置斋。仿修稧于兰亭。想像祖先世抠衣立雪。慕讲学于竹舍。复得夫子孙秉拂临筵。即旧居合有揭虔。而本院便成式礼。濂溪风月。载辟无极翁宫墙。武夷烟云。长护紫阳氏祠屋。亦越晦老退老。斯有玉山陶山。渊源之宗嫡在玆。非无报祀之处。羹墙之寓慕必此。讵阙尊奉之仪。备材瓦而待年。经营已久。集工匠而计役。举措甚赢。灵基就高燥之西偏。应礼经之尚右。定础占磨砻之方位。象洛数之排宫。重檐五架之规制森严。众工殚技。层甍叠楣之廉棱突兀。庶民效劳。三代之法宫俨然。依旧藏修游息。两楹之神座肃若。自今登降祼将。阶级
制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42H 页
平临。弦诵揖让齐会之所。廊庑相接。鼎俎米盐百需之储。秩秩焉有其序有其文。山川增色。洋洋乎如在左如在右。云物改观。吾党之盛典既称。同人之法言且谂。仰挈领之嘉惠。酌海表里于节要。诵牖蒙之圣功。养编阶梯于小学。就斯二者而得力。庶几成人。亘夫一生而制心。真个为己。清严好礼。示周行于来儒。谦挹无知。对良剂于矜字。矧当俗学之胶固。尤贵模范之影遵。一敬传河南之妙诠。无异升堂而听受。两进本思圣之明训。只要循级而服行。然后不负我先师。是以共勉余小子。继陈短唱。助举脩梁。儿郎伟抛梁东。道院诸贤法象同。欲识当年提掇法。试看朝旭满窗红。儿郎伟抛梁西。离岳苍苍太白齐。积小从来成峻极。莫言其视祖峰低。儿郎伟抛梁南。一片龟山瑞气含。道圃分明天意在。正符中立送门谈。儿郎伟抛梁北。魏阙红云传一色。侍讲迩英崇长恩。玉堂应说赐莲烛。儿郎伟抛梁上。星月无边灏气朗。天德不曾颠沛间。定知胸次一般广。儿郎伟抛梁下。书室千编藏满架。须念遗诗勤著工。立扬皆自卷中者。伏愿上梁之后。师道深光。文风丕振。溪山鱼鸟无恙。临晋氏村庄。孝友廉恭不让。浦江门令宪。一方之多士济
制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42L 页
济。孰非金兰之情亲。四时之常教章章。胥勖渊冰之至戒。鞰椟待价。达时施用之有方。弹琴读书。隐居求志之无羡。千秋道脉。一区儒门。
本州客舍重修上梁文
鸡鸣狗吠相闻而达。邑治占四境之中央。鸟革翚飞不劳而成。馆宇值一新之机会。在今既济功役。依旧大壮规模。顾玆商山巨州。实惟全岭雄府。山川之镇望神秀。俗离清洛郁乎相缪。人物之名硕迭兴。北斗长庚灿然如揭。才谞府库。素称昆玉沧珠。风教渊林。尚见家弦户诵。物产备筐篚之诸品。枣栗柿梨。腴壤擅雍益之上田。桑麻粳稻。所以民庶之殷富。不惟邑居之宏稠。一府之仓廨布罗。垂为几百年制置。四门之甍桷壮丽。径由数十州通衢。朱户雕栏。听犹人之政室。粉墙石砌。射正己之帿亭。有屹太平之衙门。拱卫晨夕画角。于弈二香之房闼。游燕水月红蕖。就中客舍正堂。最是官家重厦。奉 殿牌于层阁。仰伸魏阙之瞻望。憩 王人于前轩。用慰原隰之勤苦。吉匈哀庆之即其所诞举。舆情同归。小大科试之必于斯设施。多士咸聚。第缘岁月之寝久。遂致栋宇之圮倾。风雨之震淩未除。窗棂破碎。鼠雀之窟穴交乱。瓦甓
制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43H 页
缺残。故当冠盖之过行。无异败店之閒闭。况值节钺之巡次。不免别馆之权宜。此虽通邑之深叹。专系尸土之丕责。恭惟洪侯明府。自是荫路荩臣。百里分忧。轸民隐于军籴。一心视篆。慎邦宪于狱刑。乃审颓废之杰椽。辄举修缮之钜役。经营拮据于斗箕之外。已排近万缗金钱。担负挽曳于斧钜之馀。悉取累百间材木。义所当为而丁宁告戒。民亦忘劳。制仍旧贯而不欲侈奢。工皆殚技。重檐五架。乃复松茂竹苞。四壁层楣。尤更丹凝碧润。费功用于补弊。孰曰人为。耸瞻聆于图新。倏若神助。聊陈短唱。助举修虹。儿郎伟抛梁东。屏城黛色插晴空。光华瑞日朝朝上。国箓分明与此同。儿郎伟抛梁西。露阴春雨草萋萋。每当赈贷 丝纶降。 圣泽涵濡鳏寡齐。儿郎伟抛梁南。甲嶂千仞碧巉岩。仰惟 黼衮凝思处。日表向明禀令咸。儿郎伟抛梁北。郁然天凤拱辰极。九成韶乐四方闻。翙翙威仪足瑞国。儿郎伟抛梁上。析墟寥廓扫欃枪。愿陈一敬用諴民。迓得无彊宝命贶。儿郎伟抛梁下。王山附地四平野。 圣朝树德厚如玆。仙李春光过栗社。伏愿上梁之后。百灵噤呵。两仪保佑。表里营室之规制。协天象而昭昭。崇卑阶戺之廉棱。带野蕝而
制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43L 页
哙哙。迎送之堂奥得序。于以祀事之谨修。风咏之楼观若惊。且厥基轴之巩固。十二洞倪耋。共享仁寿之鸿休。卅一坊士农。均被丝谷之骏惠。归美后极。岂专召父之效能。贲饰上游。斯取张老之善祷。好个官屋。永世封疆。
制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告由文
  
先祖愚伏先生文集重刊告由文
先生之学。性与易礼。约以至理。修辞牖世。金精璧粹。器而道载。始刊大集。在昔强圉。岁久板刓。字画黝昧。佥谋合同。剞劂是改。三朔功讫。缥帙完例。继自今后。天壤期弊。谨以清酌洁修。祗告事由。
立斋先生文集刊出告由文(代宗兄作)
先考著述。遗在巾箧。载道明理。牖世开学。宜寿其传。屡加釐剔。汇为全集。廿有三册。融贯首末。群弟殚力。积岁经纪。始入剞劂。才得断手。先妆一帙。开卷肃然。恍承警欬。追惟疾书。怆慕自倍。且有士论。奉附本院。始发国中。邻牍继峻。以今中丁。芬苾将荐。似此大礼。只付舆情。恐坠典范。每怀兢兢。谨以酒果。用伸虔告。
外曾大父慕轩,外大父警弦斋文集印出告由文。(代外从作)
制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44H 页
伏以两世文藁。藏在巾衍。先君在时。常营活印。事未克遂。泉涂赍恨。叔相侍郎。笃念先谊。命干族兄。曰胤永氏。掌其物力。拮据十祀。侯谁与知。表兄郑二。篇第凡例。更加釐剔。始于今春。决为印役。专荷族兄。贤劳四朔。慕轩集六。弦斋集四。各五十帙。幸已竣事。荐以册子。冥鉴则邃。追惟先志。感怆靡际。谨以酒果。用伸虔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