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制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制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x 页
制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书
  
制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11H 页
拟与高山书堂山长书
伏惟冬令。佥履起居对序崇卫。仰慰且溯。象履望八衰癃。痴呆转甚。惟是一团彝天。不至全泯。粗解宗父遗意。亦尝庄玩大山之书。高仰大山之道。而先生杖屦之地。尚未克躬亲遗芬。则慕贤不诚之咎。居常自讼之不暇。仄闻佥执事悦服师门。撰出实记一帙。至为绣梓印行。甚盛事。岂胜艳叹。但士友间相传之说。不无讶惑者存。若其信然。他固勿论。其为未安于先生大矣。夫以先生学孔之道。早习三畏之训。其于吾党中诸先辈尊敬之至。而论学论礼处。引据先辈之论。或称别号或称先生。恪遵谦谨之意。溢于辞表。则即此一节。亦可见先生之德盛礼恭。而今者先生门人录下名祖悬注处。直书讳㘅。呜呼。惟我厓鹤文穆暨先祖诸先生。于晚修先生四五世以上先辈也。晚修翁道学真谛。岂不曰原本退陶。而时世之上下判异。尊仰之实事如昨。则今欲极尊晚翁而反不敬其所尊。有何意见耶。窃想佥执事。讲贯大集。非不详熟。矜式型范。非不恳至。至于尊奉先生之地。独不体念。
制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11L 页
果何也。且厓鹤两先生。以葛庵之高标。为是渊源所在。必称先生。今乃屏弃葛翁之论又何也。不宁惟是。退陶是吾东方夫子。凡有血气。莫不尊敬。而昔年龟窝翁之疏。专意于阐扬大山。以君前臣名之义。直曰李某后一人。而今也此疏之附刊。是士林之私为。则不改以这个某字。大宗师姓讳。一例直书。大山在天之灵。以平日尊慕之诚。岂不踧蹜而不宁耶。向所谓大未安者此也。如上段门人录悬注事。未知于古果有是例否。以鄙人固陋之见。则陶山言行录首章诸子之列书也。朱书节要逐篇答问之例录也。皆未见其然。只称胡文定之从子。张南轩之弟而已。未尝直书文定南轩之名。则亦岂非不言其名而人皆可知之故也欤。山间书籍未备。未得见朱子实记。而其书中周程后孙亦有学于朱门。直书周某程某之后。如今日湖门之为耶。设令然矣。天下事古今异宜。华东异见。则亦不当为后世之常法也明矣。况佥执事权衡品第。虽曰超出常情。视诸四先生。不过为藐末后生。以藐末后生。推尊近世儒宗。而略不致慎。无难书数百年以前先辈讳字。槩乎高明之自处。匹似突过子贡以上。然事面道理。直是不成。玆不胜骇惑。空臆
制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12H 页
悉布。自顾鄙言不惟逆耳于尊听。若律之以毋訾成器。实为得罪于佥执事。然但鄙见执迷。宁为见黜于好高求异之论。不可自乖于朴实尊贤之义。故喋喋至此。苟以率意较甲。别无未安。明白回教。以破愚惑。如何如何。理到之言。不敢不服。此昏愦之所拱而俟也。
拟与龙塾佥友书
伏惟新元。佥履起居履玆崇茂。慰溯交至。仆视世迫稀。疾病侵寻。百念懒珊。而第有一言奉溷者。贵塾即吾乡之名塾也。昔先祖文庄公。与苍石先生为故人河桥之送。携至此塾。因有觞咏之什。后人爱重而妆帖之。尊阁为堂中宝轴。又如道村勿斋诸先辈。皆以愚苍渊源。讲学而论礼也。动引两先生。继以松隐公知事公皆绰有事功于黉序。而每以尚德尊贤为重。近故寝郎君处士公喜说堂中故事。辄以愚苍遗馥为准。此则鄙与二亡友所共旷赏于往年。如昨日事也。不意今者贵塾佥员。无端生事于两先生揭虔之所。此果何故而然也。佥尊之当初约会于乡堂者。专为道川社长湔辱之举。而开座之初。便却置此事。首先以付罚三院任为紧急公事。诚未晓其所以矣。夫
制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12L 页
世间万事。各有定体。私意挠夺。毫发过之。则理之所背。人心不服。七情之用。各有其节。为物所迁。横溃失当。则其机神速。千里亦违。况当日所差。非特毫发之微也。一席之外。已有窃议者。若使佥尊临事审度。举措前定。不先谩及。止罪厥罪。则夫谁曰不可。而乡里老成别无来会。则乌可以大同不参为执咎之题目也。始闻此事。意谓击破匈窝。馀忿未已。不得其正而然矣。晚后详闻则排铺设施。大煞颠倒。重地侵轹。视以无难。此非平日所望于贵塾章甫者。安得不慨惜于斯。以效夫古人责善之义也。佥尊或不以耄言斥之。则向后补过。只在自著力而已。思欲以忠厚谨慎。为持身之元符。则第先就堂中实迹。笃信贤贤之风。讲磨诗书之教。课蒙于艺。宜稼于田。以善其身。足迹虽不出州闾。令闻自不陨前美矣。鄙若少须臾无死。当拭目而韪视之矣。
答金进士济彦(养桢)
自闻哀座累然在忧。丧忧缠缚。不能效古人赴吊之谊。誊例一纸。亦在晚后。第切悲愧。不谓哀座答疏之外。又以别幅。俯问此垂老盆戚。奉读以还。悲感难胜。因伏审草土以来。奉奠孝履支相。区区所以远慰者。
制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13H 页
非纸墨可既。令聘丈白下翁之丧。以若文章风仪。终为埋没于蓬荜。吾侪之所共痛惜。况其身后零替。无复可说者耶。窃计平素瞻依不泛。随处伤衋。自当无比耳。象履老难情界。添以家无主馈。百事悲窘。鳏儿所处。不欲为相爱间缕缕耳。固知读礼之暇。用工有在。而未敢仰询。只就惠疏之提示而言之。老侐如履。何足备数于从游之列。而顾今曙星落落。吾林寂寥。合下真实虚己之意。若有求益者然。履何敢当。大抵吾辈既非出世之人。日用应接。不过是族党老少。然片心知遇。实难于行路之邂逅契合。此固履之饱经历者。如哀座必有所一副当纯熟处。幸望愈益加勉。以为究竟地。亦因便贻诲。豁此悬企。
与权美仲(载彦)
渊院书变。竟至勒窜两儒。为执事可幸则可幸。本来被引孟浪。处变得宜。譬如共涉瞿塘。独登诞崖。回视劫界。宁不凛然耶。近日彼辈举措。要是诬辱全岭。何物凶狡。牢笼为此。痛叹而已。记昔壬寅间。鄙乡一贼。诬告先父老。被拘乡狱。未几荡涤。反坐至严。 先朝传旨。有不激不随偕之大道之 教。今日处仁里之道。实不外此。如何如何。
制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13L 页
与宋义可(鼎琏)
前书想关照。春事已尽。未审尊履冲裕。连邮安信。近得承闻耶。岳翁姨叔丧事。痛矣何喻。箪瓢凛然之风。直追古人。而毕竟皋复于旅馆。天之于善人。报施乖矣。窃念姨叔于颠倒颓败之世。保得赤子心而归。可谓得其宁矣。但归埋故山。即其至愿。而丧后返榇。无可恃处。惟吾座下以数十年半子之谊。必当致力矣。如鄙以亲切则叔侄也。以交契则朋友也。坐此涸辙。永叹而已。金友峻一深以此事为不可已。且曰某也生时。占其近地瘗夭之原。而谓当为寿藏。其言如昨日。若某条运柩而抵其处。则葬后一款。自家担当云。不意衰世得闻古义。不胜感叹。报及于座下。座下果为奔哭而议处其丧行耶。座下如有可为之势。想不待鄙言。而鄙之缕缕奉浼。正所谓无从之涕。尤为愧恨。
答赵希安(宅荣)
向时慰问。悲感深矣。盖履之薄相。少而孤茕。晚多切戚。惟以入室对耦为况者。又忽至此。可谓老难之甚也。此际承读。辞旨勤恳。非贤者垂念之厚。何以及此。但过尊似慢。而其间多有不敢当之语。语默周旋之
制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14H 页
节。不宜如是也。薄此残腊。寒事极严。未审静履起居一向崇卫。向来缧绁之厄。知出于族亲。不幸尤甚矣。大抵世间事。到末如何地头。则亦且忍之而已。此所以公艺之百忍。度越为保族者之柯则也。万望一味含容。渐次调解。得为完门。则忝在末交者。亦为之幸也。俯叩豫章。即延平之师。而朱子称之曰一箪一瓢。凛然高风。后之为士者。每每放过于此个一著。遂至丧失身名。此履之昧陋。不检自己欠阙。窃有悼叹于乡党相爱处者多矣。故前书猥进加勉之语。今贤者故为谦抑。使罄愚说。君子虚受之量。槩可测焉。故又进其大于此之说。计当曲恕而采纳。然其不自量则甚矣。还庸愧缩。
答赵猷卿(佐荣)
前秋两院联翩。畅叙则多。而纷扰中便成閒追逐。奉别以来。惄焉如饥。乃者足下手录老谬问答。又别纸记疑。有若奉质于先觉者然。特以年多之故。恭而致礼至此之勤否。还不胜内愧于心也。承后有日。际玆暄煦。经履起居一向珍福。从阮候连安耶。象履私家匈祸。元兄捐世。白首残喘。失此依仰。踽𨂙度日。兼以外来惨报与病报。俱是悼虑处。昏愦心界。尤不能定
制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14L 页
贴耳。问目把玩以来。茫然不记其旨。会神谛思则谬说或儱侗而不分晓。或涩滞而无段落。盖以若见识。承乏抗颜者。正所谓歇后作相而时事可知也。诸条盛辨。凿凿皆当。而第其中有一二奉溷者。孤字注释有无父之训。故必作恤人孤看。而为君上者独无兄弟宗族之孤乎。上恤而民不倍与兴慈。其义尤进一层。岂不恰当于上行下效耶。平天下章之不别结语。盛辨当矣。而玄川之指为臆说。有未可知也。骆峰厓吐。陶翁之不校正。似有其以。而非浅见可识也。至于宗父之论安虑之虑。谓带得知字意者。未及考本文。而本注释以处事精详。则此谓知字意而然耶。大抵足下见得已明甚。说得亦精甚。一此不懈。进进不已。自当有到头。宁非吾林之硕果耶。大小庆科。为堂叔命欲何观耶。鄙意则为足下地。初无侥倖祝耳。水回洞诗。清警可赏。留为案珍。而鄙为足下吟数绝。乏楮未呈。容俟后便耶。何当握叙。临纸尤黯然。
答姜芸甫(稷)
君于近来。合有外家之行。而跫音久寂。居常怅恋之外。种种驰溯无已。虚便长笺忽入手。备审至寒。色忧虽不大段。亦系要地。侍傍忧煎可想。日来钻研履用
制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15H 页
一向保健。而俗下文字。不但为季先路。或出于为亲屈首。鄙意虽令自为有心念佛。亦不害义。而雅志不欲厕迹于奔忙颠倒场。是高人数等处。幸于佔毕考校之外。别有所用功。以固其根基。至望至望。所论李友家再期祭。不必别卜日云者。曲折详明。其下绵蕝。亦有条绪。方进之识。良可叹尚。然若律之以礼从宜时为大之训则又未知其何如耳。窃观今人之居父在母丧者。兼用宋礼。几筵必三年而除之。则虽在告禫之后。所谓再期之祭。与他忌日有异。故祝辞不曰亡日复届。必曰奄及再期。备要殷奠后除服掇筵。节次以行。则心制之丧。至是始阕。今者李友家再期之祭。值在 山陵之前。故不可备礼行祭。然只以单献告由阕丧者。于人情礼意。俱为阙略。不得已更卜日行祭。一依宋礼。祭后除几筵然后。诸般节次。可以整齐见行。故鄙有所云云者此也。而芸甫之论。亦无大害义理。此在本家参谅用之耳。
与姜芸甫书
夫道之所在。不离乎日用彝伦之间。饮食男女之际。若不能窒其私欲。悖乎礼义。则是为夷狄禽兽而已。昔石曼卿有诗曰人亦天地一物尔。饥食渴饮无休
制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15L 页
时。若非道义充其腹。何异鸟兽安须眉。诚哉是言也。是以程先生举似于话头。编在全书。其垂世立教之意可知也。盖自非大无道者。孰不知一条平正之路。临在万仞坑堑之上。由之则不但康济其一身。蹉之则足以丧亡其家国。而惟其滥觞之水。终成滔天之险。束缊之火。因为燎原之烈。可不谨其微而慎其始哉。故召公之言曰不矜细行。终累大德。朱夫子亦曰小差积大谬生。然则子张所谓小德出入之说。实启人大德踰闲之弊源也。宁不怵然而痛心处哉。今君以特出之才。既欲留意于此事。凡系言语文字之课程。一切扫却。专心用功于明理胜私之学。日用做措之际。常于本源上点检。事之为天理乎则扩而充之。惟恐不及。为人欲乎则遏而绝之。惟患不力。一日十二时。常若上帝鬼神临之在上。质之在傍。则非法非礼之事。不期于不为而自不为矣。于是乎凡吾所以学问之要。思过半矣。如我朝暮之人。虽欲勉强于此。精思迷罔。如坐烟雾。志力衰乏。若堕深井。莫之能行。然不敢以我之不能。谓人亦不能。而环顾一乡。无谁告语。忘其僭陋。有此缕缕。幸君勿以人废言幸甚。踯躅时节。小车寂然。待今秋晴。一场吐怀。如何如何。
制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16H 页
与权可器(琏夏)
向承问札。深慰隔阔之怀。况座下于仆。有书则辄滚滚若水之注东。顾老谬无状之物。何所概于英颖方进之见。而有此拳拳之不已也。尤庸愧惕。信后易月。秋候催寒。省馀研业。益复崇深耶。每念贤者以合下清羸之质。不无明淫之祟。似是用工刻苦之害。幸看书阅理之际。毋持奔程趁限之心。一以优游涵泳。怡养性情。为日用节度。至其水火相济之方。此在陶山书有两足心磨摖取汗之法。用试为之。期于收效如何。西圃翁晚而相识。失之甚遽。人事可悲。念其古雅疏拙。自是吾侪本色。至于深识懿行。承谕益知有古人只见面之恨。故挽语末章略致此意。而何足有无于幽明之间耶。年事荐饥。贵近尤甚。霜威早肆。荞粟亦灾。未知仁爱之天。如何而有此也。书生活计。盖云一字不救饥。如座下之薄有田园者。想不失箪瓢之趣。若吾美仲查契。今其所处。实有饥不能出门之患。而又闻遘支离之症。为之凛然。我道固穷。而世之遭此者。鲜不改沟壑之志。丧心背理之举。踵武相接。不觉喟然。美仲高士。宁有他虞。但为美仲至情者。亦将自救不给。则以高门惇厚之力。或不死吾美仲耶。说
制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16L 页
到于此。伤如之何。仆衰朽之状。比年斗加。昏愦日甚。虽有些个遣閒之为。譬如漏器盛水。水去无痕。穷庐无及之悔。虽切无补。柰何柰何。愿座下视此为戒。常自激仰于颓俗之外。为一孤烛于法门昏蔽之日。千万企望之至。示来家集中数字。闻与问通用。故古作者亦有此。而此外讹误。何限其多耶。随照提订如何。人之相际。贵在朴实。签面自称处。著一教字。似非出于信笔偶书。后勿更为。使当者不至泚颡。至善至善。
答南士源(鲁洙)
前秋奉覆。槩出于昏谬之见。而未及自省。故于雪雠之义则不谅其苦心之所在。或虑夫处变之失当。于编书之役则不料其嗜学之至诚。或惧夫功程之害歧。此盖以己分之浅薄。失之于忖度者也。追惟懑然。更欲惭谢。不意雅度察纳。复惠长笺。如响斯答。令人叹赏。而痛邦宪之毕坏。慨法司之袭谬。使抱冤之人。无以自尽。戚戚若穷人之无所归。三复来示。不觉衋然。而所可愧者。尊我之间。犹有未相悉之处。此由鄙阅历世变之熟而见处偏重之病也。敢不自反耶。乃若就涵负之书。下手编辑。承知难于久假。别出一本。欲为自家宝藏。浸涵之功。虽或有防。于采剥之意。不
制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17H 页
啻其笃。则编第之间。似不容无一副规模。果如何立定耶。昔丘琼山以此书仿论语二十篇。为学的务极简当。以便老学究要览。而如制史年力富强。志虑勤实。勿嫌前人之袭迹。一依近思录问目。恢廓清儒之所足成。则先生之道之全体大用。举在于是。而庶可得编摩之义例。但制史穷居。纸笔既难。写出尤难。势将磨以岁月。期以一生。其书始完矣。如鄙朝暮俟符者。恐无以及见。是可恨也。因念此与前书。诚若相反。然制史既云定计。则为老友者乌得不以一语替成之哉。冬候不调。际玆制履支卫否。象履衰病善侵。安日无多。以此备例寻数。亦为废阁。兼以忧虞溢目。不能超脱于苦海。别无可奉闻者耳。窃闻制史家力比前剥落。幸以先生所训虚内务外等语为至戒。钻研之暇。收拾旧业。务本节用。毋自困于事育。如何如何。此虽俗下意见。实系道理关头。以制史高识。岂不及此。而为进赘语。倘领其愚否。
答朴德平(光权)
递便惠书。得诸料表。开缄累读良喜。侍奉神卫。又满纸娓娓。超出俗臼。所嗟今世之士。多自㬥弃。才敏者丧性于科举。昏钝者没头于生计。不知世间有学问
制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17L 页
二字。今座下慨然有意于此事。引晦翁警勉之训以自儆。夫士患无志。志苟笃矣。何患其无成也。但座下未详此间无状。隐然以盟主推之。仆将走避之不暇。何说之敢对。而尝闻诸先辈则有之。经史子集。何莫非古人典范。至其理义之渊薮。四书是也。愿座下熟复此书。通贯融会。则受用于日用践履之间者。奚啻饮食之于止渴也哉。窃观座下资质朴实。辞辩拙讷。其不驰心于外。则吾非明者。槩已知之矣。望座下无欲急速。亦无弛慢。把作终身事业。则随其力量才分。当有到头处矣。如何如何。但以不躬之言。覼缕于好问之下。诚可愧忸。仆望八残骸。仅仅支过。而阿睹昏甚。废却寻数。颓卧度日。近有先集重刊事。不能无酬检。而无力自振柰何。仲妇经过。无可言者。祝螟于至亲者。亦似不谐。羞向人说道耳。一番枉顾之示。此岂易耶。扫企则切矣。书辞平铺可喜。而但说及寒暄处。体上一字极涉浮夸。真实相与之间。更勿如是焉。
与柳婿惧甫书
向来时积雪满山。徒使饱吃寒苦。今春气方畅。溪柳山花。将次第媚眼。此际如得吾玉人。提携徜徉。真一乐事。亟图之。无孤此望也。
制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18H 页
寄觉儿书
不相闻已累日。今日或意来见。值雨末如。吾怀当何。缘渠一死而浑室无生意。愈往而愈不堪。孀妇一向绝粒云。纤弱之质。必不能自力哭泣。竟当下从而已耶。念之骨碎。不忍复说。痘事越村。所馀不过四五云。而吾村上下家尚不入。因而止熄则幸矣。若晚后始入。吾之撤还尤无期。冤柩过夏丁宁。今番雨脚颇不细。或不渗漏于浅土耶。冤乎冤乎。安知渠于今年埋火于吾膈耶。自其病时。至于今不接梦寐。岂非怪事耶。无乃吾之处心太薄。而父子理绝而然耶。每念至此。肝肠摧折。柰何柰何。雨晴后须与汝叔上来见我。近耗详及也。
与蔡孙婿(崇镇)
丰仪黯黯。行将半年。穷寒省履佳健。孙女将孩无恙否。徒有寸心之往来而已。岁行将尽。三冬所得几许。天下义理。尽在四书。非多读之为贵。专力研穷而绎其旨为得。此在著力。必须于青阳无事时。勉之懋之。此间崦嵫残景。转到凘缀。理势然矣。亦复何为。家间百事。艰苦关心。安有生况。惟望开正稍解。无靳一顾。慰此穷寂。
答外孙柳昌睦书
纸短而不能多言。无前潦热。得书知重庭调候连卫。汝母及汝弟亦粗过可喜。汝服药后。宿苦未快可闷。然能随众作古风云可嘉。此间浑致仅依。吾以衰病多端。自量不久于世。势也柰何。秋晴路通。准拟一往见之。筋力之能振刷未必也。汝既知无识之为耻。勿为杂戏浪游。一从长上所教。期于成就。至望至望。
制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杂著
  
制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18L 页
心说
夫心专言之则合理气统性情物事。而分以言之则以本体谓之明德。以形体谓之方寸。以主宰谓之天君。以生于形气谓之人心。以原于性命谓之道心。以纯然无伪谓之赤子心。以廓然无私谓之大人心。槩之五行秀气之精爽也。万理总会之郛郭也。故其神则贯穿古今之远。其量则包括宇宙之大。虚灵旁烛。神妙不测。然介然之顷。忽忽为外物之所诱。则渊沦而天飞。冰凝而火焦。悍马之驰突如也。铦锋之充斥如也。故大舜有危微之辨。孟子有操存之训。程氏有要在腔子之戒。其他圣贤之千言万语。无非反复约之。使入身来。而余以痴呆晚学。疏于制心之工。日用
制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19H 页
之放倒昏瞀。任其自起而自灭。噫延平所谓只是说也者。此之谓耶。
心统性情中下图说
老先生作两图时。当中图先而下图后。然四端七情苗脉之所自来则于下图尽之。无容更赘。但其中图之言本性下。四端七情合而书之。故先师立翁之论。以下图七情为气发。以中图七情为理发。引乐记中庸好学论。段段證之。而后学之听莹者。举疑其两个七情。以余愚蒙。虽笃信师说。亦不能无疑。反复两图。则中图之言性。固是就气禀中指言其本然。下图之言性。虽兼气质。本然之性。亦包在这里。中图之言情。就善恶几指言其善一边。下图之言情。虽兼善恶几。中节之善。亦包在其中。正所谓一而二二而一也。是以无论四端七情。发而当理则纯粹至善。运合无间。而至其本来苗脉则固自如也。四端之善。即理发之善。七情之善。是气发之善。而其为善也同。故先生于中图不以层别之而表里合书之者此也。至于乐记中庸好学论。自是浑沦说。故言七而四在其中。乃若中图。只是下图之剔出来者。则恐非两个七情。似是一个七情。不敢知不敢知。
制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19L 页
西厓先生辛卯请奏。幻载鹅溪碑辨。
西厓老先生当 穆陵朝。与鹅溪相同在揆地。而谋谟猷为。实有水火南北之别。是以辛卯黄允吉之回自日本也。倭酋书中有一超直入 大明国之说。先生请即陈奏于 天朝。鹅溪以见疑贰之。而 上竟从先生议。遣使 奏闻。时 中朝已自他路闻倭此说。及奏至。深嘉我国恪谨事大之诚。于后动兵再造之恩。皆从此一奏致得。向使如鹅计而讳之。必不见信于 天朝矣。以我国兵力。其可以克复乎。请奏事实之如此斑斑。载在于诸先辈文集。而近代蔡文肃撰鹅溪碑。换贸其事实。以为鹅相请奏而有僚相贰之。张皇说去。以中兴根本。归美于当日立异之人。噫尽信书不如无书者。此之谓也。余考李文翼所撰鹅相墓志。文翼实其子婿。而无一字半句于辛卯事。文翼近而目击。文肃远而耳剽故然耶。因窃惟念老先生平日立朝。毅然秉正。不以辞色假人。故群小齮龁。既无不至。伪言诬说。至或流传于文字。如赵月川碑文末段及姜菊圃锁录数条是也。于是乎鹤沙翁之辨诬录。木斋公之和议辨及大小山之迭次辨破。涂人耳目。而文肃集之刊也。自儒林瘖无一言于鹅碑
制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20H 页
掠美之幻说。噫亦可以观世变也。故不得已笔之。
丧中延妇议
谨考湖上礼说。舅姑哭于殡宫。新妇举哀祗见讫。俯伏相向哭。于舅别于私次。为拜见之礼云云。节次停当。更无容他议。但不能无疑者。合下归重。舅与祖舅有间。故平时于归之礼。必先于其舅。舅将之以见于祖舅。则其先后之际。礼意之节文可见也。今舅在丧中而新妇以于归而来。则与奔哭大煞有异。似不当先哭于殡。且新妇当日所重。尤在于舅。似于丧次之外。私行拜见礼。祖舅殡则与同于三日庙见。太涉平常。见舅翼日。当哭拜祗见。若服未尽。受服一款。似不可已。凡为人后者。入于祖父期祥之前。则计其功缌已服之月。别受未尽之期服。据此傍照则新妇于祖舅。为承祀长孙之妇而大功月数之未尽者。尚有馀月。其参行月朔之奠。不带服而自同于无服他妇女。有欠情礼。似当受服者此也。而大贤定论之下。别生意见。多见其不韪。又敢为大贤之所未及论者。恐自纳于僭汰之罪耳。
父在母丧禫服议
心制冠服之拖至当禫月。实近世宗师之论。而宗父
制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20L 页
是之。癸亥之丧。宗兄仍持缁制。至当禫月。哭除于墓所。则便是家间已行之礼。而近考先祖文集。河阴申公在心丧。以再期日不忍即吉之意问之。则先祖答谓仪礼注中明有心丧无禫之文。后学但当守古。不可以义起。盖于十五月既已禫服。则再期易服。似当从吉。但有一事。今之再期。乃是第二忌日也。常时忌祭。尚且服黪。况于大祥之日。乃以吉服易黪服。果为未安。鄙意用白衣白靴。仍戴黪笠。如常时忌祭之服。翼日如示改桼以著。其月又是仲月。卜日行时祀祫祭。以应古人吉祭之文。是日乃纯用吉服行祭。似为得宜云云。今妻丧再期之翼月。即礼家时祭之月。而家贫礼废。只行节荐。然新旧主合祭则一也。故欲遵先祖此训。而窃更思之。原初压降之义。专以家无二尊之故。使不得伸之。十五月之间。备存三年之体。为其哀心之未尽。缁制以表之。至于再期。再期而除。可推而知矣。且丧服变除之节。无论练祥禫。皆用灵席祭告之时。则今此缁笠服色。亦当有祭告变除之限节。而不以再期日除之。则恐于礼经之外。终涉自我添剩。有欠隆杀本面。乌在其压降之义耶。然则无宁一遵仪礼心丧无禫之文。于再期日。易以平时冠服
制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21H 页
者。似为信古守经之义。至其心禫之行。则当不赴公会。不参宴乐。且其服色。一用纯素。心禫月既终之后。方以华美之饰。则其于丧礼从厚之意。无甚乖谬。而但伏念祖先父师之前后论定既如彼。则以幺么浅陋之识。欲为舍此而只得循例者。心有所未安。不敢断然自行。未知世间有识之见。果以为如何。而有指一谛当之论否。
愚山书院附享议
韩子曰师之所存。道之所存。俎豆之礼固重矣。何敢轻议于其间哉。昔者先祖文庄公先生本院奉安。在易箦后二百三年乙未之冬十月。而当其创始之际。宗父立斋公尝有言曰异日啜享时。当以无忝斋公从祀。依屏山例者。亦契家诸人之意也。藐末等亲奉音旨。不啻丁宁。而逮夫建庙敦事之时。以立斋公当为并享之论。始发于玉山。再发于三溪。三发于洛下儒绅之会。乃于奉安先祖之翼年冬。以立斋公配享跻祔焉。时则立斋公之弃后学。已为数十年。而契家耆旧亦零落殆尽矣。大凡此等大论。必自近始。而于无忝公泯然也。则藐末见识不欲区区于陈情者。盖一付诸公议而已。噫使古之公正君子处之。未知何
制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21L 页
如。而虽在祖先。苟无舆论。则亦所难慎之意。不能无之之故然也。夫如是。崇道祠之门。虽有来贤之惬议者。岂可复开哉。为两先生之后昆者。当知此义也欤。当知此义也欤。
敬斋箴集说八九章下小识
朱夫子此箴。括千圣相传之诀。备一心极治之方。其言动静则时分中有地头。其言表里则地头中有时分。工夫之缜密。盛水而不漏。主宰之照管。彻表而罔间。其于敬之为义。竭尽无馀。而犹且吃紧扶策之际。或患其疏忽。至八九两章。规戒禁防。不啻严重。是果何为以然也。盖以治心之敬。譬诸治病之药。真所谓万金活命之丹。苟使病根虽祛。调养失宜。则劳复之證。百无一生。故使之鉴戒而凛然加慎。莫如以戕生灭身者为前辙也。且以为学之敬。喻诸治国之谟。即所谓祈天永命之术。而内修其政事。外攘其寇贼。虽使朝野清平。百无一忧。在圣王警戒之道。常若敌国外患之至。故能长治其国家。永保其天命。以是反隅。则学者之于敬字工夫。何尝曰用功之已尽而不思兢业之戒哉。且夫万善万恶。本于一心之敬不敬。而尧桀斯分。故心术一差。冰凝火焦。无所不至。事为一
制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22H 页
谬。禽兽夷狄。无复可说。呜呼。此其所以须臾之有间。毫釐之有差。以存持敬之大防者也。其绝渗漏痛敛饬。顾不周且至哉。夫如是则湖上先生之集说是箴也。断不可放过此关。而余尝洗心奉览。则于心法事为之大病败处。略略说过。其下摭附四条。不过平说敬之功用而止。以我先生践历谙练之见。岂不及此。而便为歇后于援引前戒哉。必有所以然之故。而高山函席。百年枵然。窃不胜仰质末由之恨。故聊此记之。以俟知者而问焉尔。
制庵铭(薛氏瑄曰静能制动。沉能制浮。宽能制褊。缓能制急。旨哉言乎。遂取而名吾室。因作此铭。)
我有四病。百害种种。(气质偏驳。病痛许多。故举其尤大者云。)其病则何。褊急浮动。胶守管见。略无含畜。(褊)妄意理纷。欲速不达。(急)最心不定。忽地飞扬。(浮)临事先扰。触处昧方。(动)孰对此症。畀以妙剂。卓哉敬轩。垂训昭晢。在我御动。莫如艮止。(静)力加潜密。粗浮是祛。(沉)开阔面前。行有馀绰。(宽)从容应事。乃无忙错。(缓)刚制之术。外此焉求。我铭昭告。庶几矫揉。
女婿柳惧甫字说
谓我舅者。丰山柳君。名以喜祚。请字于余。余曰在古
制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22L 页
三加之礼。宾字之。所以表德也。何待余。余何敢。君请之固。乃为之说曰。凡人之名。山川隐疾之外。则或冀其德行之树立而以忠孝仁敬之实。或比其物类之瑞祥而以鸾凤龟麟之灵。今君之名。不暇他求。而特取吾七情之喜。此何以焉。夫喜之为喜。物感于外。气动于内。而有善有不善。故君子戒其流荡而贵其中节。盖喜之名虽同。而喜之实则相去有天壤。是在君观省于日用。而其节制维持之法则不出于一个惧字。夫见声色臭味而喜者。不知悖礼之为惧。见功名势利而喜者。不知辱身之为惧。见然诺承奉而喜者。不知自满之为惧。其所谓喜者。适足为灾矣。乌能永终其誉哉。君之质近矣。诚若早辨于此。知惧而惧。深渊薄冰。不离于跬步。集木陨谷。不忘于顷刻。而凡世间恒情之可喜者。举不足以轻重。而充然德盛。泰然理顺。吉祥福庆。种种滋至。有是哉惧也。岂非真个保喜之要道哉。且君尚类也。自有廪廪乎过庭传授者。其在于老先生庄敬旨诀。而敬之义。惟惧为近。夫如是则不坠燕翼之谟。克承垂裕之烈者。亦一言以蔽之曰惧而已。愚请字君以惧甫。君能退而求之于家学。当知吾言之不诬矣。惧甫。勉乎哉。
制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23H 页
堪舆说辨
于乎。地理之说。不见于经传。非儒者之所可道。然窃观天地之间。无一物无理之物。虽昆虫草木糟粕煨烬。既有此气。便有此理。矧彼窈然而局。郁然而原。突然而秀。洼然而稳者。无非附地之物。则其随形而赋焉者。何独无之哉。然则吉凶美恶之在在不同者。断可识矣。盖葬埋之事。已在人文之初。而至若某向某坐某山某水之说。则第以傅弈之所论推之。春秋秦汉之时。未之有也。至李顺风,郭景纯辈。葬地择占之术始出焉。意者五代以来。杂学日盛。聪明才智之徒。或专门其业。或傅会其说。所谓地理大全。做得许多卷书。而逮至有宋之世。国音昭穆葬之法。上下俱用之。甚至崇信之笃则或累世不葬。储棺于公廨寺观之处者多。是以司马氏之葬太尉以下也。至为诳其诸亲。诱其邻近。使之一辞称美于己意准定之地。遂了得年久未遑之葬。则其拘于葬地不能掩埋者。何异于弃尸沟壑也耶。种种伤风败教。罔有其极。温公所以深致慨于堪舆说者此也。我国送死仪物。一仿中华。而 宣庙以前则只有青乌一经在观象监。 国家与臣庶。率皆用此。及李懿信,朴尚义辈出。中国
制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23L 页
所谓地理书。尽数得来。行术于国中。畿辅士大夫谓非此人此法。不足为葬亲之孝。争相慕效。崇信堪舆葬师之法。踵接流传。式至近来。虽无慢葬之弊。然升平数百年间。格局粗合者。无不被人先占。故粗有权力而必求福地者。或以利诱。或以势夺。或蔑法而勒葬。或挟诈而暗葬。驯致拔掘之变者。无京无乡。习成悖俗。莫可救止。先辈正论。无异杯水之于舆薪之火。噫若此不已。举世狂惑。恃势而自恣。无故而迁动者。不知勒夺之积戾。而不免自纳于殃祸。此岂细故也哉。呜呼。常人之情。孰不欲安厝其父母。荣昌其子孙。但所值之气数各异。所定之分剂亦殊。则灵皋福地。处处难得。又安可以智力求之哉。余尝见葬师所谓踏山歌。历论某水为吉。某砂为美。如此则富贵。如此则繁昌。而其终则归之于福人之逢吉地。夫福者何也。养之以福善之谓。非强探力取之谓也。若使横目而占吉者。苟知其如是。则山欲弸中之浪。遮遏得一半分矣。客有难之者曰。安常守分。不可责之于人人。诚若子之言则不几于纵风而止燎乎。人固不自知者。命分是耳。除非达理君子。福泽贻燕之念。扫灭他不得。故复蹈已覆之辙。旋贻噬哜之悔。不亦慎哉。以
制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24H 页
余观之。后昆之衰旺。专系葬地之吉匈云者。直是无理之谈。第观祖祢生存。居养极安。子孙之在外。祸厄既无得以如何。则何况冢中枯骨。何以利益其子孙哉。先贤所谓彼安此安。特取生人分上说出者耳。余应之曰不然。两仪肇判之后。五行之理。物物皆具。彼山水成形之初。尤得其理而融结。则其有相生相克之理也决矣。且三才之理。只是一物。而天道之运行如彼。人道之伦序如此。则地理之流峙。讵无此理哉。是故朱先生于山陵议状。明言主势之强弱。穴道之偏正。而其答门人之问。亦言形势拱揖。以无空阙为宜。苟信无理。先生岂云然哉。特人之眼目未到。错认而误看者滔滔是也。至于神道法三眼。不世而间出。则遇之极难。彼俗师之一切以罔人射利为心者。虽有灵皋。安可占得哉。故曰地理未尝无也。人之虚欲。不可纵也。
道南书院讲学所通文
伏以本院讲学所之设。先父老为后人之意。岂徒然哉。将以善乡俗也。亦以正士风也。其为任也不轻而重矣。是以在昔盛时。鸿儒硕德。犹为巽避之举。此固象履之所耳闻而目睹者也。况象履是何人。其敢拟
制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24L 页
议于是任哉。以人则轻弱而粗躁。以识则蔑裂而浅陋。痴呆无似。最出人下。即一乡之所共鉴也。虽缘承乏之甚。芝园令公有此谬属敦劝之勤。然自知既明。廉耻不丧。则终何敢抗颜自处。以犯好为之戒。第尝闻欧阳公之言曰世无师矣。学者当师经。呜呼。经是载道之器而后学之典宪也。如日星焉如象魏焉。勤勤恳恳。反复诏牖者。无异提耳而面命。则吾党之士。苟能开卷肃然。玩绎微旨。百世之师。有不待他求。先儒所谓夫子在座。颜曾后先是也。欧阳公之言。到此益信。而吾人淬励之方。岂外于是哉。用是象履愿与吾党诸公。奉一部小学。趁春间期会本院。以为三数日相对质讨。以发平日蒙蔀之计。盖入孝出悌。爱亲敬长。种种道理。俱载此书。在初学尤为急务。而皋比一席。实惟我朱文公之所俨临也。一心对越。抠衣共趋。似无僭猥于旷世嘉惠之下。佥君子若以为可。幸复留意于做人样子之书。得以存故事胥资益之地。不胜幸甚。
松岩书堂讲会通文
古者党有庠。以文会友。非肄业文字之谓也。所以讲夫入孝出悌言忠行敬之这道理也。本塾薰被仁贤
制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25H 页
之化。屡设讲习之会。不幸近来。声沉响寂。风习渐渝。噫仰惟前代盛制。追念先辈美规。复修故事。振励今日之沉迷者。固吾党不可已之举也。但鄙生无似。冒处本塾训长之任已有年所。而只一二次评批功令之外。未尝敢以肤浅之识。猥张讲会之名者。盖不惟耻犯好为人师之戒。实无一知半解可以资益于人者。而徒受四方嗤点之目而已。故因循至今。虚带任名矣。近窃思之。士之讲说经旨。如农夫之谈耕耨。贾人之论贸迁。只是寻常事件。非有别般奇特。若一向以悾悾不堪处之是与。朱先生所讥嫌衒鬻而不请益者。同归于见义无勇之科。而于学记所训教学相长人己交修之方。未免自拒而自绝。故今欲一番齐会于本塾。以为通读数卷残书之地。此止为爱礼存羊之意。而必无振作资益之可言者。然犹贤乎已。吾党佥君子。倘不为不可。俯施之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