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自动笺注)
所菴先生文集卷之六
 書
  
誠伯別紙
父在爲妻練變之疑。
自惟看禮鹵莽
又有兩祖已定之論。
不敢別出議論
來示前書妻服雖具三年之體。
而壓於父則降之爲不杖。
其理宜也
今書又云不杖者而已
一段最可理會
喪服適子爲妻傳曰父之所不降。
子亦不敢降也。
註曰大夫不以尊降適婦者。
重適也。
凡不降者。
謂如親服服之。
曰若士爲妻。
士卑本無降理。
大夫尊降之者
恐其爲嫡婦降。
特顯之。
夫自三年爲朞而已
則其於降也。
亦已至矣。
而今不敢降。
重適
如其親服服之。
曰恐其降故特顯之。
屢言不一
發明不降之義。
但曰尊者在。
不敢盡禮私喪也。
夫壓降與不敢盡禮
似亦有間。
壓降者深抑之。
降其一等也。
不敢盡禮者。
固自如。
而特於節文
不敢盡也。
此是說禮者。
精微用意處。
而今斷之爲降而朞而已
未知果得禮意乎。
來喩云旣不以只言杖禫。
而疑練之當廢。
則又不得以只言不杖不禫。
而疑練之當擧。
又曰言報以禫杖則不言練而練在其中
言輕於禫杖則不言不練
而不練在其中者。
語極新巧而意實牴吾。
章報禫杖。
十一月練。
十三月祥。
十五月禫。
註夫經旣備言
而註獨偏擧者。
將非以練祥者恒喪之通例
不待於言而但擧禫以明之耶。
言其當擧則輕者擧而重之當擧固在其中
言其當廢則當擧重以包輕。
烏可曰廢其輕而重亦當在所廢耶。
朔重於望。
不可曰望之廢而並廢其朔也。
首重於腰。
不可曰腰之變而幷變其首也。
來諭又謂有禫杖則練。
無禫杖則不練。
不可槩謂喪必再祭也。
安得捨生隆殺之節。
而有所謂再祭者哉。
夫朞而祭禮也。
不爲除喪
已有經傳明文
小記所謂喪之斷也者也
今以生人不敢盡禮
而遂廢其練祥二祭
作主壞廟之禮。
無所於施。
而喪不得成。
不得廟矣。
豈以父之所以重適者。
其重若彼。
而子之所以不敢降者。
其輕若此哉。
通解小祥章。
主妾之喪則練使其子主之。
章庶子在父之室則爲其母不禫。
則無禫而有練亦明矣。
安得謂無禫則必不練也。
大夫之妾子。
爲母大功禮也。
其所以深抑者何如
而猶有練變之節。
則今適婦之重。
不如主妾之喪。
適子之爲妻。
不如妾子之深抑。
未知禮意何如也。
竊意杖者擔主也。
輔病也。
父在
則擔主非所宜也
輔病亦不敢也。
此不杖之義所以起。
而卽所謂不敢盡禮而已
其於成喪之義。
何嘗有損耶。
至於禫之爲祭。
比練差輕。
過時則不禫。
有故則不禫。
成服晩及三年而葬者。
二十六月練
二十七月祥。
祥而卽吉
無復禫矣。
而固未嘗以禫之不行而廢其練。
未嘗以有練無禫而謂之上不及三年
則練之不視禫爲擧廢亦明矣。
然則尊者在。
不可以盡其私禮而去其杖禫。
以示不敢伸之義。
存其練祥
以示與旁朞不同
重適之禮。
爲尊之義。
兩行其中
禮意宛轉
情文具至。
參之於經傳
未見不合
喪主於戚。
苟有所屈。
不害於尊壓。
禮主於文。
苟有所擧不妨具體
禮之言禫而不言練。
無或於此歟。
書末初晩兩存之論。
儘是不敢專之意。
但此往復辛卯
答申書在己亥
未知所以定初晩者。
何所指也。
誠伯
禮書刊事。
已有定計良幸。
大抵此是天地間有數文字
校勘之法。
不可放過
折衷按斷之際。
萬一或失當日本意。
則誠非細故。
今此已校諸卷。
未得從頭奉玩。
然恐考據備之意太勝。
簡潔直截之味𨓏
𨓏有未及照管處。
未知如何
通攷中大殮巾席條。
此時更有覆奠之巾否。
或非當肩之巾。
轉而神之否。
偶思有疑晦
故及之耳。
庶子不及嫡母條。
案字下未記得
然似以徒從所從亡爲斷矣。
此或不與繼後不及前母同例否。
庶子二人
一人前母則服前母黨。
一人不及前母則服繼母黨。
未知如何
誠伯
密菴集向賴漱翁來留四五日。
整頓書類以上
旋卽罷會。
如得早晩僉會。
可以了事耶。
通攷校役
今至何境。
此書當爲古今禮家之斷例
不可使有一毫未安。
想僉贒精義
已無不到
而猶不能耿耿者存耳。
父在爲妻不練之疑。
來示剖析愈精而鄙疑愈滋。
所謂降之爲朞
所謂言杖禫而練在其中
言不杖禫而不練在其中
所謂有杖禫則練。
無杖禫則不練等語。
未必得禮意。
王考答申書分明爲當練之案。
東巖往復辛卯
此書在己亥
則此當爲後出之論。
有后山記聞。
與此相合
故玆依示謄呈。
幸細詳之。
無令有後人之疑。
如何如何
  別紙
 
朞而祭。
烏可廢也。
但直除其服而無練變之節則不名爲練耳。
作主非爲練。
而爲其祭也則不名爲練。
而恐無無所於施之疑矣。
一條
最爲鄙疑所本。
盖夫之爲妻。
壓於父而降朞。
何不可之有。
旣降之不練變則祭之不名練。
亦何妨之有。
但朞而祭。
不可廢也。
作主於是
常事於是
則雖不名爲練。
不可不名爲小祥矣。
旣朞而小祥再朞大祥
不可廢也。
夫妻之喪十一月而練。
十三月而祥。
以壓於父而屈其制也。
今夫又因父在而壓降則是再壓而益屈。
而其十三月之祭。
二十五月之終喪
斬衰大喪無別
加隆焉何也。
若曰夫雖不練。
而祭則當於十一月
十一月之祭。
本因練而設。
故名之爲練。
今不練而徒祭。
其於名實何如也。
若曰不爲三年之制。
當依大功主人之喪之例。
朞之祭但曰初忌。
不曰小祥
其祭之禮。
亦當如忌日
則舅之所以不降。
夫之所以不敢降。
皆以重適也。
至於所以成喪者。
未見廟之婦無別
而反出於庶婦下者又何也。
區區謬疑。
實在於此
非因服制緣情致思而發也。
於此指示的當理順之禮。
區區當無言矣。
 
其入不杖者
自當與諸不杖同例
爲人後者。
女子子適人者。
爲其父母斬齊爲杖朞。
足以不貳斬之義。
而必降而至於不杖。
今必疑爲妻存練祥
則亦恐有先於此不容已者也。
每以服制之說。
賺及於成喪之義。
故有此等語。
諸不杖者
只自行已服。
本喪之有練祥自如也。
有何加損成喪之義也。
今妻之喪已練則有再祭而成喪
已不練則無再祭而不成喪
其可與諸不杖者
比而同之耶。
故不杖章爲妻傳。
特發不敢降。
何以不杖之例。
此葢諸不杖傳之所無也。
無有精微之義。
在於其間耶。
爲人後者。
女子子適人者。
降而至於不杖之說。
誠然矣。
且道若只一降爲杖朞。
未知其練當在十一月耶。
其祭也在家兄弟
何以處之也。
若同在家兄弟而練於十三月
則又嫌於二斬矣。
於是乎知喪之再祭之義爲大。
而服術之隆殺
必緣此以節之也。
左右之明。
不知此。
而竊觀前後書。
不言不練而不練在其中如此條者。
只取其乍看可喜
若不深體於禮意所以然者。
令人失圖
大抵盛論
出於積年鑽硏之餘。
鄙語出於一時杜撰之見。
欲與上下
殆亦難矣。
雖然竊聞禮意繁蔓。
未易會通
註疏之家。
尤極氄雜。
不可爬梳
左右考校之役。
留心箋疏
旣有年矣。
𨓏𨓏獨覩微密奧妙
言外之理。
非無精邃可喜處。
荏苒之間。
心路慣熟
意緖繳繞
不肯低頭服習平白易近之地。
而必欲就上起義
究極源委
極其同異疏密之趣。
縱使說得瀾飜
非所以爲完養凝斂之地也。
朱子固曰也只得隨俗不碍底行去。
又曰但得一書爲據足矣
古人行禮之實可見矣。
今此妻練一段
亦只依見成經傳
其云不杖不禫則杖禫且依以不擧。
其不云不練則練且依以不廢。
苟欲得一書則如愚伏說足以據而爲證。
恐亦不至降衷錫命之理。
而今必欲言外得義
轉輾牽引
前書之言。
異於後書。
而其於成就此言。
牢不可破
區區誠服爬剔之明。
不能無疑於寬簡之軆也。
鄙意如此不必偏執一說
立定斷例
以愚伏及王考兩書
依次第並錄。
以俟觀者自擇
方是平垣易直
不須繳繞箋疏之間。
而或牽合之累也。
不獨一條爲然
凡於校書之役。
亦恐不可不常持此戒。
禮意源委
不可不究。
要之取重於我東儒先之論。
朱子曰某怕聖人出來。
也只隨今風俗一箇限制
盖禮以時爲大。
必欲援
古而非今。
舍今而反古
則未論得失何如
卽此氣像
非禮本然也。
曾見子強兄與李而誠論夫祭妻不書一段
歷擧經傳註疏
極其富麗
其所證成。
不過具官某某字上。
不言姓字而已
而我東溪以下
以非古禮而不欲遵行
此等大害事。
夫婦胖合也。
義固至密。
而猶曰合二姓之好。
若必去其姓而後可以盡其親。
附遠厚別之義安在哉。
近世此義不明
尋常書牘之間。
往往去姓而不書
此已是知道者之所憂。
况於死生之際。
商祝之間。
而並泯而不書耶。
先輩之偶失照管
乖禮意者
不可冐遵。
而其合於義而不悖於禮者。
自可遵行
三千三百。
何等繁縟
而必欲一一皆出於杜佑賀循然後可行
則恐亦日不暇給矣。
尋常致疑
因此而發之。
葢欲致謹於考校之節。
而亦因以陰求敎於子强尊兄耳。
未知以爲如何
因此而又有一疑。
適子之不杖禫。
以父爲之主也。
庶子之杖禫。
以父不爲之主也。
近世禮家。
用凡喪父在父爲主之文。
異居支子
皆父爲主
而又因庶子當杖之文而得以杖而伸之。
是則父之爲主
無分適庶
而於適則不杖。
於庶則杖。
未知禮意何如也。
庶子當杖則其禫當何如也。
賀循曰非宗子而母在則杖而不禫。
母在猶不禫。
則父在恐不當禫。
而考之禮書
無明文。
未知如何而得其懿也。
變通攷。
問非適子而母在不得明甚
詳問答之意。
答辭所謂大槩是者。
只據禰適之當爲與否而言。
未遽細論其上所引諸條也。
母在不杖之論。
此無小記。
不得究其註疏之義。
通解云父在子爲妻以杖卽位
庶子
雜記註父歿母存。
爲妻得杖。
不杖屬於父在。
一則父在庶子爲妻得杖。
父在猶杖則母在可知
一則適子母在爲妻得杖。
適子猶杖則庶子可知
安有庶子父在則杖其適子所不得杖。
而父歿母存則反不得杖其適子所得杖耶。
王考答人書曰支子妻喪父在。
恐當有杖。
此用通解續之語也。
然則此問所謂母在不得杖。
恐當有商量。
承重曾玄孫妻。
從服之疑。
來喩所解庾蔚之之言。
節節皆然
而獨未見其與引用之義有不同
盖此書主意
以爲嫡婦然後可以承重
今旣姑在則其婦不可以嫡婦自處
不許承重也。
故引庾蔚之之言。
第一節言祭祀則授之婦而服則姑自爲嫡而不得之子婦也。
所以明嫡之在姑而不在婦也。
第二節言
祖服孫婦
子婦存則以庶婦孫婦
嫡統子婦也。
此以祖之服孫婦
而明孫婦之服祖不當服重也。
此與所答之義。
有何不同也。
設使下段之意。
與上段相戾
引用之法。
只取其上段之合。
不須理會於下段之不合
况下段義理
初無妨於上段意義
而轉下註脚。
以爲本意不同
未必得其正義
愚意此等皆涉關中役文之弊。
可更省檢如何
誠伯
冠禮父母無朞以上喪。
可行
此據冠者父母而言。
更不言祖父母有服無服
凡禮所不禁。
無不可行之理。
姜子順亦言古不禮則不冠。
其冠之禮。
斷自父母無朞以上爲限
父母無服
自可依行云云
更考雜記大功之末。
可以冠子
小功之末。
可以冠子
己雖小功
卒哭
可以冠取妻。
註下言父小功之末則上文大功之末。
是據己身而言。
未知所謂己身
冠者而言否。
旣曰冠子則似據冠者父母而言。
然則所謂小功之末者。
指冠祖父母無疑
但於父則大功之末可以冠。
而於祖父則必言小功之末者。
似涉可疑
張子則以大功以下十二字爲衍。
而直云父大功之末。
是己小功之末。
而己之子緦麻
之末云者
亦指祖子三世而言。
祖父有服
不可行禮
張子又曰齊衰不言末。
謂其無是禮。
禮義尤嚴。
未知如何得也
又按昏禮主昏。
亦以身及主婚者。
無朞以上喪爲斷例
而宋向歆問父有伯父慘。
女服小功
祖尊統一家。
可嫁孫女否。
何承天曰祖爲婚主。
女身小功服。
不嫌於婚。
鄭尙書曰祖爲婚主。
女父不與婚事
意謂可婚。
據此冠禮宗子主之。
祖父無與則行之亦無妨否。
大全李繼善問答
亦有叔父主婚
卽可娶婦無嫌
禮律皆可考之文。
則不主其事者。
雖有服似無嫌禮律
故家禮之斷以父母言者
亦出於損益之義歟。
大抵雜記說十二字爲衍。
則父小功小功
似只據將冠者父子而言。
而張子說賺言己之子云者。
乃指三世
雜記中己雖小功之己字。
是指將冠而言。
則釋此己字爲冠者父之稱。
恐無是理。
家禮又並不用雜記張子說。
而只據父母而言。
似有意義
如何
可行不行
不可行而行。
均於失禮
望賜細
宋向歆之問又可疑
父有伯父慘。
則於祖父兄弟朞。
朞不主婚禮也。
何以爲婚主。
幷示之也。
 誠伯答書。
雜記說斷以不可行
後聞鄭立齊嘗
以此往復南損翁。
斷定行禮云。
未知何所據。
雜記說終似抵牾
此條當有更商量
姑識之以俟知者
誠伯
一去之後
想望如天。
意表承書。
審行李利泊。
旅履晏重。
且有瀛館新命
重恩沓至
全嶺與榮。
朝野想朢之餘。
始入脩門
决知不卽解免
進退之間。
無難處之端否。
盛名難副
古人所歎。
栢悅之餘。
深憂悶。
此間北送擎廈。
東哭子強
所謂東北喪朋者。
人意不佳耳。
近日或已登對
天人之際
響合之機否。
吾儕仕宦
只是隨流進退
古義無關
今日得此機會
誠非易事。
但恐未信而言。
難以動聽柰何
想已有料畫於中者。
區區之念。
不能不爲之懸懸也。
公元983年
誠伯(癸未)
父在爲妻不練。
參以禮意
當然者。
但喪不可以不再祭。
今旣不練則至小祥日。
當曰小祥乎。
若曰小祥則其禮反或加隆
若曰大祥則無練之祥。
於禮何如
大功主人之喪雖再祭。
大小祥稱初朞再忌。
而以忌日之禮處之。
若依此禮則又太殺矣。
如繼高之
宗。
喪其長婦
服之以朞
則其義例當與長子斬等。
所以祭之太殺。
則又未知何如也。
看得有些妨碍
故頃書有所云云
而來示太掉了。
不深留意
想是鈍根窒碍
不足以槩意也。
誠伯
廬江一日之穩。
令人載之於心矣。
卽惟秋高
靜履對相。
此間一味憒劣。
而今十三日
政蒙司僕主簿之際。
意外甄復
惶感則深。
白首鍾漏之行。
豈不使人靦顔耶。
仍念行止之間。
極有難處之端。
間人士之自京來者
至或擬之以千不當之言。
此雖出於傳說之謬。
而此職名
若復逡廵
則有索價之嫌。
不如循例就直。
自㬥其庸陋之實。
而但其擬望出於大臣自辟。
似與日前所聞相照應者。
遽然出脚
又恐有輕發之悔。
事近觸藩
未知如何得也
或意姑赴肅行。
以伸駕屨之義。
徐觀事機
爲從自處道者
最似穩便
而入而后量。
古人所戒。
且况身在其中
不識物色事機之會。
則其何以動中機宜
進退無咎哉。
大抵朝廷之禮。
以退爲正。
近世沽名之嫌四字
不免爲媒進之好題目
此尤所當熟慮也。
自量平日仕宦
只是常調蔭路。
志在干祿
有命則赴。
自是
本分
而顧今孤露之人。
年迫謝事
兼以殘瘁之質。
不堪馳驟
乃以兒女飢寒之計。
爲此束縛俯仰之態。
亦非素心之所欲爲。
一刀斷割
亦豈難事
而特以往流聞
不無商量者。
飮水冷暖
固非他人所知
相愛之間。
不須相隱。
熟思指迷之幸也。
吾行若成則當成濶別
不一相別否。
如有意則日間便可相聚
可以面商曲折也。
晦則近履若何
所欲奉議者同。
而煩不能別有書。
可以此意密相採議則尤好。
此兄月前有書。
並有所托
謹已奉副。
未及裁謝
此意並傳爲望。
誠伯
此時相念。
尤非平昔
仲車之來。
手墨
以審近日
令履多不健。
劫火未盡消。
無怪致此。
豈勝奉慮。
兒輩妄行
不能節制
任其飛揚
自是長者之責。
承示赧然耳。
近日眼病添减無常
不得書冊
已四五月。
自來懶廢。
重以病祟。
只如此而終耳。
吾輩在問學。
相對相書尺。
未曾一言相質
有若各足其知。
不求相資者然。
思之慨然
由於令與我皆無靜時工夫
無事可提。
無義可誥。
近日仲思與之相處
此君頗能硏索
或有言語可以相發者否。
頃因金上舍貞伯
傳。
得一宵之穩。
且道其所講諸說。
極慰寡陋
其所傳。
或有不能無疑處。
豈轉說之間。
或失其本旨耶。
大學不出家而成敎於國。
如何解說
因便示及也。
向來屋漏之義。
當時未有對。
追後思之。
衛武公作詩時。
已云無曰不顯
莫如云覯。
則作幽隱之義。
朱夫子註釋
皆以西北隅幽隱解之。
今以屋制。
別生說話
恐其不然也。
大抵令所論經說。
多創爲新語
承受舊旨。
以爲似是留心禮學
因致箋註繳繞之害。
未知不如此否。
頃聞金稺弘與忠立語
以爲此令曾見。
識解精明超詣
近來論說
𨓏𨓏多言得意
恐緣禮校爲祟。
更加硏究
要以前輩定論歸重
勿以自得爲務如何
  別紙
向來書末云云
只是一時意見
信手寫去。
今亦未能悉記。
然明燭之誤書
未必無助治國
來諭之因以警勉
所欽歎。
大抵吾輩所謂學問
只是承襲前人口語
全無自己實得。
凡庸無可嚼之味。
支離無可鑽之隙。
學之不進。
由於此。
苟能眞實見得
掇皮入髓
見成說話之外
夫豈無新意之可味者。
說得前人所未言。
亦何足爲病。
而但若厭前言之陳
陋。
喜創說之新奇
傍穿曲穴
苟爲異論
然後方爲學問之病。
之無此意思。
遠近朋友
莫不知之。
來諭自引
殆涉過慮
以愚料之。
令以自來滾冗之身。
其於文字
不能專意覃硏
盖欠從容潛玩積久貫通之味。
胷中義理
大體濃熟。
乍看文字
生意見。
之而可說
之而有可證。
則遂復據爲定本
守之甚固。
不復屑屑與人講卞。
令之所宜竿頭進步處也。
區區與令。
逢塲不踈。
書牘頻煩
未嘗以此等相卞論。
故亦未知令之作何見解
每對忠立。
累言令看文字
出意外
往往指摘說者。
而己所不聞。
未敢以爲信。
向見令所論大學論孟次之中庸作子迷數段語。
頗訝其與前所聞者不同
然非大義所關。
不能強卞矣。
及金貞伯來傳所聞
復反復思之。
古人雖曰解經不同無害
然此指一兩段偶有未合而言耳。
吾家家裏
不應許多異說
若不爛漫究覈。
下稍恐別生他病。
前書奉叩。
欲得精義
若非令之錯會。
必是吾之誤認
要之當會于一耳
今承示諭
固與傳聞有些不同
然亦不能無可商者。
請得申言之。
來諭第二節未說到推上之訓。
尋討出此節之義。
二節以上
只作說齊家之道。
其後
段然後。
始言一國仁讓之化者。
恐出於考之未盡
語類此段
因問治國在齊其家而發。
故其下並論仁讓。
則未說到推上之訓。
乃通指一章而言。
永樂諸儒。
引入第二節耳。
以此而分二節以上
不犯國人上說
其後段。
別作化國人看。
恐非朱子本意
有問不出家而成敎於國。
不待推也。
朱子不必不待推。
只是身修於家。
未嘗出而敎自成於國云云
此與本章章句敎成於下。
同一語意
又曰如保赤一節
是說慈者所以使衆。
保赤子。
慈於家也。
保赤子。
慈於國也。
保赤子是慈。
保赤子是使衆。
又曰一家以上
是推其家以治國
一家以下
是人自化之。
此等何嘗遺了國人
而只說修於家耶。
蓋此章以動化爲本。
所謂化者。
化國人也。
敎成於國。
所謂化也。
今來以及於國者。
皆謂之推上帶來
一切禁戒之。
則未論未說到推上。
動化二字
使不得
未知如何
來諭本節小註朱訓兩條說如尊意
未知指何條而言。
其曰我家裏做成了天下人看着
自能如此
不是我推之於國一段
說敎成於國之意。
一家人孝弟一段
可以尊說看。
亦可以如鄙說解。
朱子所謂聖人之言。
簡暢周盡
自是
相關
豈可截然不相入者。
不須以此而盡疑諸說也。
竊以正文本意觀之。
其曰其家不可敎而能敎人無之者。
所以反說敎於國之必本於家也。
其曰不出家而成敎於國者。
所以正說修於家之能敎於國也。
其曰孝者所以以下
所以覆解上句成敎之意。
其意若曰如此近。
如此遠。
何以能不出家成敎於國也。
以孝弟慈與事君事長使衆。
自是一串道理故也。
語凡三折
段段提起國人之事。
而獨於中間一句
只作修於家看。
恐無此理。
章句所以直作敎成於下。
第三章句
亦復言敎成於國之效。
此其義理周足
言語曲盡
無縫罅之可尋。
而來諭若以此節之言敎於國。
爲若務於外而忽於內。
急於遠而踈於近者
夫上旣以修身齊家自立傳矣。
此又無一句不擧家事
則其於修其家也亦已詳矣。
豈必掉了敎國人然後
爲不踈於齊家耶。
來諭看得義理堅確
旣知敎成於下及識其端而推廣者之安頓不得
而又直言朱子第二章句之爲必出於此
至疑所改之有未盡
則其自信之篤。
些小頰舌所能撓奪者。
朱子不可復作
則且朱子見成說。
以究其義理之可通足矣
如此立論
何以
正。
而使後生輩。
見而效之。
其弊又將何如也。
大抵吾輩下學工夫
有所未盡
忽然老大
占據衆人頭上
不知不覺之間。
易有高足自居之病。
不是小事
更加省念如何
誠伯別紙
大學九章之義。
復蒙指迷之勤。
深感提携之意。
令之所言。
出於積年鑽硏之餘。
吾之所論。
出於一時掇拾之見。
此其虛實
已不相侔
而况令之所執。
欲專於內。
吾之所爭。
欲及於遠。
未論得失何如
只此可以兩人所存淺深矣。
來書說道理處
往往警發人者。
誠用歎仰
至於文義訓詁
則恐或有未盡照勘者。
來諭朱公遷所記改章句一段
謂其以將作使衆看而有所更定者
或近硬說
嘗聞之先輩
以爲朱子於康誥一節
初只作慈幼訓。
後因汪德輔問而改作立敎之本。
則引此慈幼一節
以明三者皆然耳。
非嫌其涉使衆之改也。
然則章句雖改。
而若就三者各言道理。
則因慈幼而爲使衆之道則固自若也。
鄙書所引語保赤子是一段
未見其大悖於義理
來諭責之以不知所改之旨。
殊切惶恐
初本推以使衆之推字。
與今推廣之推意又別。
此則亦不可不
耳。
大抵齊家治國本則理固當然者。
故傳文此節段段以敎家敎人關鎖說去。
學者且依此做去。
不患不能敎於家。
不患不能敎於人。
而今齊家之當厚而力也。
凡語敎人處。
一截禁抑之。
至以成敎之成。
成孝弟慈。
則此一句如此解得。
而上句而能敎人字。
下句事君事長使衆字。
必皆刊而去之然後可也
安有是理哉。
盖此一節
只是論道如此
非指有人方行得者而言。
力言家國一體
內外同理
以爲化之張本
則不出家成敎於國一句
正是關綴上下句最緊要處
而今如此掉了一邊
作成孝弟慈。
恐非釋經之正義如何
且有一說
嘗觀東巖番易朱子章句則改之。
而或未及改之說恐未安。
竊聞門下朱子說。
擧似學者
却恐後生因此輕視或問
以爲朱子未成之書也云云
王考云承示辭嚴義密。
義理亦無不足
深悔前日不思輕發也。
前輩謹守朱訓之意。
其嚴如此
令之因此起義
遂疑章句所改之有未盡者。
使東巖而在者。
得無輕視章句以爲未定之譏乎。
區區向來一書
語多深文
追後思惟
自覺竦然
至於所謂許多異說
只是一時過筆。
言其議論不同之故耳。
來書看作擠之
別處者然。
今書所謂未遽爲邪遁之云。
似帶此意思。
吾之於君。
自謂披露無礙
而猶有此疑。
儘乎言之不可以輕發也。
區區性氣峭發
往往推勘到底之病。
來諭警勉
皆是對症
以爲堅壁固拒則亦非本情也。
拜受針砭
而今書亦多有太覈處。
亦見其不勇於遷改也。
擊磬章語類說。
來諭解得亦好。
語類兩說
皆別無大悖而朱子非之。
來書解說
似只用兩說意而變文避朱子之所斥耳。
愚意所謂憂樂字。
不必重看。
自不忘天下者而言則曰憂。
冲和溫粹者而言則曰樂。
樂時何嘗歡欣蹈舞而忘救世之志乎。
憂時何嘗憂愁困悴而失平和之氣乎。
如此如何
誠伯
未及見。
若不及見。
旣見之。
不能一段話。
雖諉以人多。
說話不得
然嘗見壺谷公之餞俛菴叔父謫行也。
相與講心無出入之義。
竆日不輟
嚴程慘惻之際。
猶尙如此
吾輩平易地頭
蹉過如此
追思怛然
卽日肇夏。
令履衛迪。
有何可以自樂否。
此間一病旣去。
而餘憊尙涔涔
古人所謂安肆日偸者。
良用自悼。
屋漏說。
忠立之席。
相違覆而不能究竟說
歸後遍考釋宮說及詩庸本章參究之。
未見必然也。
大抵文字
自有正義
須先認取正義名物間有未合
不當以此遷就正義
武公之作。
以相在爾室。
對視爾友君子
上一句旣言明顯之謹矣。
一句說明顯之謹。
不應語意若是重倂也。
顯之謹易而隱闇之謹難。
故其下又說無曰不顯
莫余云覯。
神之格思
不可度思。
則其致謹於幽闇之意。
凜然不可易矣。
屋漏明顯何以曰無曰不顯也。
以是而曰不愧明顯則是所謂安石天下人不識字者耳。
朱子註無曰此非明顯之處。
所謂此非之此字。
果指何處乎。
其下又云此不但修之於外。
又當戒謹恐懼其所不覩不聞也。
所不覩不聞之地。
其可曰明顯之處乎。
至於中庸之旨則以此章對雖伏矣而分戒懼謹獨
潛伏亦是獨處
孔昭乃是明顯
故爲人心初動之界。
於此復以在室爲獨。
屋漏爲顯。
則是架屋前章
而何足以爲戒懼之義哉。
十目十手
莫顯莫見
謹獨境界也。
無形可見
無聲可聞。
戒懼時節也。
今曰在室之時。
無愧顯之處。
程子何不曰相在爾室謹獨
必曰不愧屋漏
中間又着與字
以別其界至也。
若論宮室制則旣有曾子孫炎說。
不必詩意之如此而指屋漏爲隱闇。
然以釋宮之說觀之。
南北五架
中脊曰棟。
次棟曰楣。
而後楣以北爲室。
則室本是陰幽之地也。
故戶在南近東
東南隅爲最明之地。
東北隅爲窔。
窔亦隱闇云。
則過此而西北隅
不可明顯矣。
朱子屋漏註。
引用不愧屋漏之詩。
其下引曾子孫炎說及鄭註而係之云經止曰西北隅
止曰二字
無意義耶。
以愚觀之。
宮室之制而分奧與窔與屋漏
則奧隱於漏。
漏隱於窔。
而擧一室而統言之則大抵皆隱闇之地。
詩之取義
無或以此歟。
自有此詩以後
不能深究堂室之制。
尋常屋漏幽隱
令之承受家庭者。
亦必不外於此
因禮書工夫。
考得及此
則只言屋漏說。
宮室之制足矣
至於經義本旨
不須移易
古人文字
此類甚多
靑靑子衿之爲指學校
風雨鷄鳴之爲思君子。
與詩大旨絶不類。
而何以此而易彼耶。
今乃因宮室之制而欲牽連詩意
傅會其說。
至引陽童陽厭之說以證之。
陽童陽厭
何關持養氣象
關中役文之弊。
不幸近之。
老成如晦亦復不難
高談屋漏之爲隱獨。
眞西山有此耳。
朱子何嘗云爾耶。
語言之間。
輕視西山之意。
以不合己意而無難於輕破先輩
則未論所言得失
卽此意想
已非吾家法門
此恐非小病痛也。
近來此學絶講。
環顧一世
無可開眼
惟石峴以東一二長德倡之。
後進有志尙者。
翕然信向之。
以爲吾黨命脈
在於此。
而竊觀議論之間。
往往前所聞者不同
禮書爲之根祟。
而重之以公晦泛博
其於名物度數之間。
見得前人所未到處。
不免微有喜好快活之意。
不知不覺之間。
心路慣熟
意向偏重
乃於義理肯綮
經傳微旨
亦復喜立新語
厭循故常
後生少輩之本領未深者。
從而慕效之。
遂成一箇塗轍
橫渠之以禮敎學者
程子稱其善。
而其終有役文之弊。
東萊史學未必非。
朱子猶戒其博談。
以此只是平常
才偏便做病。
竊恐今日之所可慮者。
兼此二病
而其不能尊畏前輩之意則或甚焉。
未知省念及此否。
成敎於國之義。
更看如何
前書未承覆。
幸賜反復也。
此等零碎
不必深覈。
而亦不可放過
且前後鄙書。
文義之外
每多諷切之言。
亦覺悚然
然吾於令。
有疑而不盡
亦非眞心
所以復言之。
幸勿以爲謗己而試
加察焉如何
公元1036年
誠伯(丙子)
五月半間書。
六晦得見。
愛玩拱璧
一番書信
時月始至。
道之云遠可想。
餘亢旱。
重闈體力康吉。
承歡翫樂有相
向來閤憂。
已獲刀圭之力否。
溪近何如
孤輩亦能遣免否。
一非夢想寤懷耳。
此間宜歸不歸
經夏望秋
隨身兩膝
亦非吾有。
一望靜栖。
亦無暇隙可及書卷
潦倒可想矣。
今初十日賓對。
特命賜侑陶山
仍及吾家贈與
蓋前冬內龜疏後。
今始禀處也。
感祝雖極。
而台丈已奄忽
萬事愴然
近日吾道日非
山內龜。
一時傾逝
嶺外今無一老遺矣。
吾輩安所倣仰耶。
各自完養。
使此聲響
不至絶緖
豈非吾輩責。
而似此漂漂者。
已自分爲棄物
如尊如子強老兄。
不可不自勵也。
前書見警數語。
頂針語也。
吾家寒素立家
近日波蕩
殊非自來規模
涔寂中思之竦然
來語又適中其病。
深荷不相外也。
病根都自吾兄作祟
而後生輩又恐效尤
不逮之敎。
無以信得。
吾當從此佩服不敢忘。
然亦望君不置相規
隨事提醒之如何。
家兒稺癡無能
近又別有用心處。
大恐壞却路頭
相強詡。
亦有以提挈
也。
公元1051年
誠伯(辛卯)
我來君去。
如相避然。
日有悵想。
人來書至。
以審旅履萬衛。
講事如意
會者多至四十餘員。
可想響合之意。
不知告語之際。
果有解聽說話者否。
此間律令太嚴
且以主事不足以動人
會者尙未滿元定額
可想其鼓作不起
然會來諸人
皆是老成宿士
一二論說
不比閒謾。
足以爲慰耳。
罷會之期。
此間諸友
皆欲因緣一往高山
此意儘好
幸與管約諸兄相議。
爲稍退之地爲望。
大坪書俄送使
使之受答以來耳。
然君旣欲知家信而人來。
不使我得家書一字
恐於挈矩處。
未盡講者否。
呵呵
公元1080年
趙奎應(星復○庚申)
一出由歷好山水。
談論好朋友
曾是寤寐夙願
盎然載歸
自謂不虗負此行。
居然壯陽
伏惟承歡經履珍重
丈席道體亦復神勞否。
區區瞻溯。
秉遠護親迎歲。
喜懼交深。
平生寡陋無聞
無强輔。
初登大方
政有東面之歎。
自玆以往
惟有追蹤奉塵
掇餘瀝以自慰
百里山水之阻。
未易會合
幸因風遞
時寄問字提撕之。
邂逅不爲無所益也。
瓊什孤錫朋之意。
草草和呈。
政有續貂之譏。
不勝愧赧
弇州嘗言陳子昂以其古詩古詩
此亦不妨爲吾韻語耶。
第賜領意如何
公元1084年
趙奎應(甲子)
夏初酉陽遞書。
百里而至。
所求乎者而先施之。
何如其敏也。
亢陽益驕。
伏惟承歡經履日有崇深
月川駛。
叔祖先生中祥已過。
承學益無倣仰矣。
秉遠病親將攝。
遇炎益艱。
身亦近苦眼眚。
早晩遮眼之工。
亦復廢弛
自顧已去三十年。
直如此蹉過
將來從可卜矣。
吾輩落落無際晤之期。
書疏來往
足以孤陋
而此又難如意
只有耿悵耳。
遺文字聞已收拾成帙。
後學所以奉刹之道。
只此一路在耳
路遠未得相筆硏之役爲可慨。
家間往復
卽欲上。
而承已收拾於亂藁中。
玆不疊呈。
至於抵秉遠兄弟只有前夏一幅贈行詩及小札而已
敢此謄呈。
從叔亦搜得數幅。
以致左右耳。
公元1094年
趙奎應(甲戌)
八日夕後。
與姜擎廈乘興聯轡
將尋仙栖。
日曛而返。
政與剡溪古事略同
不知千載人固不同如何耳。
不審近日
旅履神相
山水窟宅。
俛仰遺馥
想有超然
心得者否。
公元1097年
趙奎應(丁丑)
春間得手滋。
滿紙灑灑
仍審經味日深
且有海山之觀。
想來巍眼淸想。
得多烟霞
顧塵蹄汩沒之中。
何但適適然驚也。
雖然秉遠於近日
來管一區海堧衙軒。
傍有所謂海月樓者。
前距大洋滿弓
肘後接內延飛瀑
一嶺所謂玉溪者。
平生寤寐不得者。
居然在凡席咫尺間。
古人所謂花博士之夢。
豈有緣耶。
向日筇屐不能恣其初心者非病也。
玉溪之靈。
有須於今日乎。
三數秋淸氣爽。
跨驢來賁。
秉遠請爲東都主。
不知兄果留意否。
盧江事此間施設
往往有忿𢜀之不得其正者。
愍然憂之。
及得兄書所論靜而俟之一語
深得其要領
信乎同心之言。
其臭如也。
其中間。
誠伯往復一轉
不覺瞠然自失也。
自有此事以來
悠悠浮說
本無根因
如欲隨聞而隨採。
眞兄書所謂日亦不足者。
誠伯前書
誠覺其太涉勞攘
然兄答書又何其不小顧籍也。
朋友之間。
貴在知心
使其有可討之書。
播傳仁鄕
則兄之辭而闢之。
宜莫讓於誠伯
誠伯之失。
在於不當問而問。
若其中語則別未見有箚着於兄
者。
一書纔到。
怒氣先發
上下數十百言。
一字不帶憤氣
未知兄便與此君不欲復以事契相處耶。
抑兄於今吾黨中最超然者。
無事端之撼觸。
宜無血氣挑動
而偶因一時微塵
便欲聲色相加。
無怪乎局中人不能靜而俟之也。
嗟夫世季矣。
義理之實隱而粗厲之氣勝。
凡有是非
猝難和合
而今日事最其尤甚者。
一世忽忽似狂似驚。
所止泊。
雖以吾老兄之謹拙溫雅
無所繫吝
而便見其氣湧如山
區區大憂者。
非獨一段議論之莫可收拾
竊恐此風一長。
不得復見昔日公平和易溫粹謹約之美。
不知老兄亦嘗慮及於此乎。
區區老兄
竊付偲切之末有年矣。
流言不足信
遠當以百口保其必無。
而兄書之不能無介於心者。
不敢隱而不言
以負知己
玆敢披露而陳之。
推說之言。
或近硬直
然不如是
不足以蹉磨也。
大抵吾輩義理未熟
軆之身者又未得其要領
所以到手頭。
便不爲氣分所作用
此非小事
更願相與講之。
交相勉厲
凡有讆言
可規而不可怒。
可聞而不可信
不可與人人道
特於老兄故發之耳。
書末勉戒之意。
政是所望直諒者。
區區本意
殆不欲安於㬥棄。
浪出以來
太半消散
今又在簿書科中。
薄有撫字之責。
誠恐才踈學蔑。
不足以畀付之任
平生行墨家計
因此日就悠謬
思之及此
懔然自悼而已奈何
趙奎
夏序已半。
靜中調養日益穩謐。
秉遠平生山水之癖。
每於古人書牘此等事。
欣然願從之意。
而親老無遠遊之勢。
家貧濟勝之具
且念無古人實地一段意思
而徒山水之爲玩。
則只益浮浪耳。
向來爲鄭叔顒同人引惹
蓋嘗恣意海山間
昨秋又乘興獨往
西掠冠山俗離。
至今烟霞在心目間。
回顧本分節度
蹙然有不自安者。
何不一言警勵之。
反詡奬歎若是逾涯也。
參星大興之勝。
固有實過其名者。
兄想已得之蓬壺史中
獨巴串爛柯之嫺麗明爽。
頗可一聞
却恨言語無力
不足以水之趣耳。
大抵與人遇。
能稱美。
摩尼朴淵。
浮屠點汚
不換以西。
不免朱紱之累。
此爲可恨耳。
雖然此等外事
直是閒漫。
近來吾輩
絶少向上一段事。
姜擎廈着了袈裟
叔顒溺志文章
下者聲利而已
其能卓然可期以遠且大者
凡有幾人哉。
於是如兄種績之久。
得地位已是多了。
幸勿推遜
從事近裏反約之工。
以其餘潤。
引誘後進
使知聲名利祿之外
有此許大基業
亦非小事
未知如何
贒允才志成就
已非流輩人。
前此一再相遌。
固已心奇之。
年少氣銳。
立脚未定
早已出入名利之塲。
安保安分守義
無所撓奪哉。
幸於詩禮之席。
益加勉戒。
李敬子所謂分之所定。
一毫躋攀不上
朱子學者看得志士不忘在溝壑一句分明等語。
不可使斯須忘于懷。
未知如何
趙奎
磨巖解携後。
復奉六月長牋
滾滾情曲之蘊。
亹亹進修之說。
溶溶山水之評。
盡在一幅紙面。
所謂異書
每於看書意闌。
臨事敗意時。
奉而讀之。
以醒其心目
信乎故人之賜也。
秋事已深。
遠惟翫樂深厚
滿室圖書中。
探討靜中意味
山外引惹之累。
家庭有付受之人。
此樂當有永矢而不告者矣。
何等溯望。
秉遠杜門養親
幸粗遣日
區區溫習
不敢不勉。
太半俗務所敗。
絶無朋友之助。
雖或幸而依俙疑似者。
亦無可告語就正者。
尋亦消歇而已柰何
來敎縷縷
辭富而旨要
所論齊頭並進之工。
卽是單詮妙諦
下段所謂必欲體之身而驗之行。
務實反本
十分
警省一轉語
又是經歷諳悉來者
兄發此以示之。
是則遠之愚亦可以與聞乎此耶。
欣幸欣幸
雖然竊聞之。
爲學本末
工夫要領
人於日用間。
做得親切
有着實據依。
今來敎所陳。
雖極富麗高遠
該悉周遍
而只因道理名色
一回普說。
其於下手孔穴則有未及焉。
非但在遠。
望洋不知其瀾。
雖以老兄竿頭之步。
包羅之意多而提撕之工少。
久遠無得力處。
今且其中其所以爲道者何如
其所以下工者何以
德性如何而尊。
問學如何而道。
如何而爲務實
如何而爲反本
所以體之身者何事
所以驗之行者何物
必須一一推勘
到底明白指陳
以是自點檢。
以是而語夫人
是有下稍究竟處。
未知如何
惟遠只是初學困蒙耳。
其於子夏先傳之工。
無以窺其一班
何敢復論於中庸極工哉。
近日將晩文字在案上。
非但文章鉅麗宏博
所論爲學節度
典重樸實
信乎躳逮之言。
掇拾於口耳者。
虗實自不同也。
韻語寄示
不但使人牙頰生香
當日鼎坐風流
尤覺神爽
但使拙者續貂則遠之不嫺。
兄所俯悉。
竆之以其所不能
平恕待人之道耶。
餘冀益勉遠圖
以慰瞻望
公元1138年
答金彝則(弼秉○戊午)
前覆縷縷
仰認貴不易交。
此感何可忘耶。
况審春闌
製錦神相
傍絶超勝
仰慰且溯。
遠親候無添。
家兄團會。
豈不是慰洽。
迎送之際。
只起鬧場
終是不穩貼耳
前書妄意故人不相苛摘。
信口肆臆。
已犯眉公秘笈之戒。
互換五六通法門。
有道孤之歎。
紫陽參同之譏。
豈知至於佛後蒐麻耶。
欵段之策。
左右旣爲之先驅
弟亦豈久相持循者。
萬里羊角
不得不海運時節
爲我待之如何
抑尊史領納四郡雲霞
便侈然有自多意。
不爲東海鱉之所笑乎。
還可捧腹耳。
碣文遠書長語
要之人之葬聖人
不能無餘感柰何
公元1165年
與金稺弘(養休○乙酉)
孤雲好會
尙患人多說話不得
仁里追遊
又被閒謾。
別後懷想
依然襞積
花事日闌。
伏惟堂上體力一向葆重。
侍省經味日深否。
仰慰且溯。
秉遠案書爐火
足以消日
而終是心神不能靜貼
看書不得意味。
只是虛事耳奈何
感興詩集解。
歸後看下數次。
益見其開示之切。
及此刊布
正是不得之事。
但流看之際。
記疑付籤者太多
蓋盛標鑿鑿中窽
其外妄疑者
不小
欲齎上以質。
許多籤標。
遽以出手
覺未安。
欲再看一過
略加刊落然後
當以奉禀耳。
大抵一番面商
庶可以究其義例
而此未易奈何
無已則或於中路僻靜處。
相會一兩無妨否。
答金稺弘
一封緘書
可見相念之至意
寄意鄭重
有若引而置之問難講討之末者。
自顧悠謬不足以盛意
朋友不能以此言相還往久矣
拜讀三復
何啻一元雷聲耶。
忽已夏半
伏惟上堂歡侍神衛
定餘軆玩之工。
日有新意否。
秉違無病困倦。
無事撓惱。
職由檢身無方
攝心無術故耳。
不誠無物之義。
來敎所云。
旣本集註
區區當日亦非敢別立異見。
但詳子思本語自是故君以下
恰是說人之自行處。
則物之終始
不誠無物兩句
只是反覆說誠者自成之義。
不須天道人心
只以自成自道。
是故上下截看。
則不無物
作反上句
似於文義爲叶。
或問論此條。
終始無物兩句
作一解說
而於物之終始則以以理言之以心言之兩下解說
於不誠無物則又以未有無其理而徒有不實之物。
未有無其心之實而能有其物之實。
相對說去。
則物之終始
獨爲天道上說
而不誠無物
豈專爲人心上語耶。
特以天無不實之理而人或有不實之心。
朱子集註
專就人心上說
語意尤極警切
然恐不必以就人心說之故而不得爲反結之語。
未知如何
張子說一段
當日誠伯所說
不能細認。
來諭所論張子上下節。
無不相資互應之妙言之者
誠然矣。
若誠當日之語。
離了問學爲言
則儘有病矣。
今據來諭中所擧。
一毫私意
一毫私欲
自是精約一轉語
不無意思
若但以此一語而律之以離了問學之科。
則恐亦未能盡乎人言之意也。
盖張子於上段。
言致大須精微
高明道中庸。
則其於相資互應之妙。
亦已盡矣。
特以廣大高明四字
語意儘高。
恐有濶大無歸宿之慮。
故特言直是精約之訓。
盖盡精微道中庸則所謂高明廣大者。
自當精約
然亦非以精微道中二句
未盡問學之工。
而又發此所處精約然後
可以盡而道也。
今以所處精約一句
作盡道兩句看。
義理則誠然矣。
而於文義則恐或近於言外得意
自非透熟之見。
無恠滯泥言句之間。
而略不原恕
其於平反之義。
何如也。
區區平日文字魯莽
不能剖析辨別
每於衆論
交互處。
多持和同兩平之論。
竊自病其知處不能明瑩
復思之。
此專由於涵養昧方。
本原無力
所以究索不能耐煩
心路成蓋覆。
爲此和戰並用之策。
今日議論
亦此塗轍
未知高明何以見敎也。
平日竊仰兄析理之精辨說
誠是昧陋之對證。
更願於恢拓開豁之味。
略加留意
亦以硏索之餘。
時加鼓發
區區磨勵鈍滯
以聽於下風也。
公元1214年
答鄭叔顒(象觀甲戌)
不知袁安亦卧在春雪中耶。
只勞夢想而已
此時承歡
想益穩重矣。
向者有人傳。
自文殊將東掠滄溟
竊恠一書速我。
意者故人忘我矣。
旣而元月卄三書。
讀到湖上主人不虗一句
方覺淺之知故人也。
平日每謂兄才高氣肆。
少向切實加意
前書中數語。
何其言之有味親切也。
以兄才智
古書有年矣。
於此心微處。
撥轉路頭
上以繩先業
下以牖羣蒙
直反掌事耳。
又何悠謬之足憂。
而乃曰悔而無及又何也。
嗟夫
霎時之悔易感而鎭長之味難繼。
發於口者易爲言而力於中者難爲功。
不但兄之所不自信
雖遠亦不能不爲兄憂之。
兄果有見於此則先從日用行事上平易謹拙白直地用力。
家法
在此矣。
向者爲兄文體太高。
僭欲爲一言之規。
旋復念以兄自信之篤。
無介委靡軟懦之言。
書成而卽毁之。
今承相告而發之語。
殊恨其不卽貢愚。
然苟於今日。
意味得力
文體其餘派也。
何足云云也。
秉遠一直悠悠
且添一齒
大懼如此湮沒
於遮眼之暇。
亦豈無一兩好意思
旋卽弛然而廢。
前所奉獻者。
皆自驗語耳。
本無才慧而又如此悠謬
視兄又加下矣。
家督才本凡下
慕效吾兄不已
每對渠有杜季良之戒。
今回頭。
可籍以慵渠有力矣。
又一幸也。
家仲無書。
祇緣擾懶。
豈欲緘口
兄亦爲俗見所縛耶。
與人交際
不須計較
願兄持大體從事
在所脫略如何
春來事多。
西出未易
奉握又當差池。
崇深自養
時以言語相發也。
答鄭叔顒
春氣姸嫩。
此時歡樂日珍。
欣釋多矣。
向書一篇旨意
頗欲痛悔舊習
有撥回路頭之意。
不知養得傑氣許多年。
緣何回轉若是容易也。
甚盛甚盛。
其中有宜復者。
卽所論文章是已。
才調高邁
氣格雄拔
自少發迹於此
今已成三十年宿趼矣。
比年以來
得意愈高。
自處愈大。
謙虗之味浸薄。
謹約風日淺。
其中毒。
不特句法字法之崎側峻險而已
椎樸無文
不足以識兄意匠之大。
文軆之與六經不同
今且姑舍是。
且使天誘之衷。
如兄所言。
只是外也非內也。
書之欽明安安
徽猷懿恭
禮之敬勝義勝
無邪方外
兄自看得一分近似者乎。
徒以一字一句
彷彿聲響
以爲溯觀六經
古人所貴於六經者。
在此乎在彼乎。
且夫自秦漢唐明。
號爲古文者
何嘗不籍口於六經
畢竟漢止於漢。
明止於明。
無他其內而力其外耳。
則愚恐兄之所謂六經
亦止於今而已
至於洛建左纛之喩。
兄殆失言矣。
向來王考權江左
六經朱書之辨。
曾有此喩。
兄乃倒授其柄而欲操戈之耶。
建之文。
主於明理
理明則辭無不達
絺章棘句
務爲奇特
所不屑也。
然則洛建卽土階唐虞
而兄所云云
不過是勝廣之詐稱
無論垂衣恭己
不侔一。
其所黃屋左纛者。
亦豈是眞正漢官威儀耶。
雖然此特因兄自許之語而妄說及此
其實文章古今何須說。
吾輩年邁耳。
政使今日立脚向前
其於遠且大者
猶懼不蔇。
况復彷徨岐路
莫適攸從。
前頭日月
亦復幾何
願兄繼自今
益復低心平氣
勿復貪戀舊好
平易新奇
寬大易傑
犖。
看書須取近理
立言須要明白
先從洛建洙泗
沿溯以達六經
則所憂胷中之欝者。
八九分療得。
文體庶幾爾雅平實
不至欹傾崱屴之累矣。
遠之愚魯
其何能開口說學問事
而雅惜兄才高而行肆
每欲一進狂瞽之規。
玆承滿紙諄復
不敢不以正對
未知兄更以爲如何也。
答鄭叔顒
辱惠覆。
意語宏濶
且將欲裁其所過而修餙其所不足
卒澤之於仁義之術。
甚盛甚盛。
若兄自養之厚。
自期之大。
固已得之言議雅好之矣。
獨向一書
深文過情
似乎謗言
兄能虗心納之
嗟乎此眞古道也。
方鄙書之出也。
所親危之曰志亢者少降屈
行肆者好狎侮
言之太深。
懼不全交
遠獨保兄無他
今而不負所識矣。
秉遠素性輕淺
不能深情厚貌。
掩面以交人。
近與數三長上朋友
妄誦不逮之規。
不見答。
往往有剛掩之困。
而獨兄相與酬之不小吝
眞可與語夫大道者矣。
嗟乎
先民之風。
今日泯矣。
大朴斲而眞淳死。
假眞者之亂吾道久矣
析牛蠶者弄枝葉以爲精。
謹言貌者做摸樣以爲恭。
其有卓然以爲己事之所當然而爲之者
有幾人哉。
則兄之所以
自大
恣所跌宕者。
未必非懲此之陋。
而遠之所以篤好不已者。
亦有所取於魯狂狷之思也。
雖然令之可耻而毁冠冕則肆矣。
口耳之陋可吝而妬道眞則妄矣。
兄書所謂霽月光風
宛然見景卿雲之天。
垂衣篤恭
正衣對越來者
居然戰兢臨履英雄規模
吾輩相勉。
亦止此足矣
遠之爲兄縷縷不知止者。
豈必欲使之擎跽曲拳
出天入人哉。
先民之戒曰君子天下不可上也故下之。
衆人不可先也故後之。
江河雖左。
長於百川
以其卑也。
聦明聖知
守之以愚
名被天下
守之以謙。
大道不迹
大高不卓。
引之以爲長者
其本短也。
楊之以爲高者。
其處下也。
願兄反眞回元。
低平易近。
擇義須精。
居處須莊。
言貌須恭。
要於規矩繩墨中。
不泥不踰。
所謂天地之變。
皇王之遠。
補弊興廢將在是矣。
未知兄更以爲如何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