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x 页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书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11H 页
答柳诚伯别纸
父在为妻练变之疑。自惟看礼卤莽。又有两祖已定之论。不敢别出议论。来示前书云妻服虽具三年之体。而压于父则降之为不杖。其理宜也。今书又云不杖者期而已。此一段最可理会。丧服篇适子为妻传曰父之所不降。子亦不敢降也。注曰大夫不以尊降适妇者。重适也。凡不降者。谓如其亲服服之。疏曰若举士为妻。士卑本无降理。大夫尊降之者。恐其为嫡妇降。故特显之。夫自三年而为期而已。则其于降也。亦已至矣。而今曰不敢降。曰重适。曰如其亲服服之。曰恐其降故特显之。屡言不一。极发明不降之义。但曰尊者在。不敢尽礼于私丧也。夫压降与不敢尽礼。似亦有间。压降者深抑之。降其一等也。不敢尽礼者。服固自如。而特于节文。有不敢尽也。此是说礼者。精微用意处。而今断之为降而期而已。未知果得礼意乎。来喻云既不以只言杖禫。而疑练之当废。则又不得以只言不杖不禫。而疑练之当举。又曰言报以禫杖则不言练而练在其中。言轻于禫杖则不言不练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11L 页
而不练在其中者。语极新巧而意实牴吾。杖章报禫杖。在十一月练。十三月祥。十五月禫。注夫经既备言。而注独偏举者。将非以练祥者恒丧之通例。有不待于言而但举禫以明之耶。言其当举则轻者举而重之当举固在其中。言其当废则当举重以包轻。乌可曰废其轻而重亦当在所废耶。朔重于望。不可曰望之废而并废其朔也。首重于腰。不可曰腰之变而并变其首也。来谕又谓有禫杖则练。无禫杖则不练。不可槩谓丧必再祭也。又安得舍生人隆杀之节。而有所谓再祭者哉。夫期而祭礼也。祭不为除丧。已有经传明文。小记所谓丧之断也者也。今以生人之不敢尽礼。而遂废其练祥二祭。则作主坏庙之礼。皆无所于施。而丧不得成。主不得庙矣。岂以父之所以重适者。其重若彼。而子之所以不敢降者。其轻若此哉。通解小祥章。主妾之丧则练使其子主之。禫章庶子在父之室则为其母不禫。则无禫而有练亦明矣。安得谓无禫则必不练也。大夫之妾子。为母大功礼也。其所以深抑者何如。而犹有练变之节。则今适妇之重。反不如主妾之丧。而适子之为妻。不如妾子之深抑。未知于礼意何如也。窃意杖者担主也。辅病也。父在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12H 页
则担主非所宜也。辅病亦不敢也。此不杖之义所以起。而即所谓不敢尽礼而已。其于成丧之义。何尝有损耶。至于禫之为祭。比练差轻。故过时则不禫。有故则不禫。如成服晚及三年而葬者。二十六月练。二十七月祥。祥而即吉。无复禫矣。而固未尝以禫之不行而废其练。亦未尝以有练无禫而谓之上不及于三年。则练之不视禫为举废亦明矣。然则尊者在。固不可以尽其私礼而去其杖禫。以示不敢伸之义。存其练祥。以示与旁期不同。则重适之礼。为尊之义。两行于其中。而礼意宛转。情文具至。参之于经传。未见其不合。盖丧主于戚。苟有所屈。不害于尊压。礼主于文。苟有所举不妨于具体。礼之言禫而不言练。无或出于此欤。书末初晚两存之论。尽是不敢专之意。但此往复在辛卯。答申书在己亥。则未知尊所以定初晚者。果何所指也。
答柳诚伯
礼书刊事。已有定计良幸。大抵此是天地间有数文字。校勘之法。诚不可放过。而折衷按断之际。万一或失当日本意。则诚非细故。今此已校诸卷。未得从头奉玩。然恐考据完备之意太胜。而简洁直截之味𨓏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12L 页
𨓏有未及照管处。未知如何。
通考中大殓巾席条。此时更有覆奠之巾否。或非当肩之巾。转而神之否。偶思有疑晦。故及之耳。
庶子生不及前嫡母条。案字下未记得。然似以徒从所从亡为断矣。此或不与继后子不及前母同例否。庶子有二人。一人及前母则服前母党。一人不及前母则服继母党。未知如何。
答柳诚伯
密庵集向赖漱翁来留四五日。整顿书类以上。旋即罢会。如得早晚佥会。可以了事耶。通考校役。今至何境。此书当为古今礼家之断例。不可使有一毫未安。想佥贤精义。已无不到。而犹不能无耿耿者存耳。父在为妻不练之疑。来示剖析愈精而鄙疑愈滋。如所谓降之为期。如所谓言杖禫而练在其中。言不杖禫而不练在其中。如所谓有杖禫则练。无杖禫则不练等语。恐未必深得礼意。王考答申书分明为当练之案。而东岩往复在辛卯。此书在己亥。则此当为后出之论。又有后山记闻。与此相合。故玆依示誊呈。幸细详之。无令有后人之疑。如何如何。
  别纸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13H 页
期而祭。乌可废也。但直除其服而无练变之节则不名为练耳。作主非为练。而为其祭也则虽不名为练。而恐无无所于施之疑矣。
此一条。最为鄙疑所本。盖夫之为妻。压于父而降期。何不可之有。既降之不练变则祭之不名练。亦何妨之有。但期而祭。不可废也。作主于是。常事于是。则虽不名为练。而不可不名为小祥矣。既期而小祥则再期而大祥。亦不可废也。夫妻之丧十一月而练。十三月而祥。以压于父而屈其制也。今夫又因父在而压降则是再压而益屈。而其十三月之祭。二十五月之终丧。与斩衰大丧无别。反加隆焉何也。若曰夫虽不练。而祭则当于十一月。则十一月之祭。本因练而设。故名之为练。今不练而徒祭。其于名实何如也。若曰既不为三年之制。则当依大功者主人之丧之例。期之祭但曰初忌。而不曰小祥。其祭之礼。亦当如忌日。则舅之所以不降。夫之所以不敢降。皆以重适也。而至于所以成丧者。与未见庙之妇无别。而反出于庶妇之下者又何也。区区谬疑。实在于此。非因服制之缘情致思而发也。若于此指示其的当理顺之礼。则区区当无言矣。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13L 页
其入不杖者。自当与诸不杖同例。为人后者。女子子适人者。为其父母降斩齐为杖期。亦足以明不贰斩之义。而必降而至于不杖。今必疑为妻存练祥。则亦恐有先于此而不容已者也。
每以服制之说。赚及于成丧之义。故有此等语。诸不杖者。只自行已服。而本丧之有练祥自如也。有何加损于成丧之义也。今妻之丧已练则有再祭而成丧。已不练则无再祭而不成丧。其可与诸不杖者。比而同之耶。故不杖章为妻传。特发不敢降。何以不杖之例。此盖诸不杖传之所无也。莫无有精微之义。在于其间耶。为人后者。女子子适人者。降而至于不杖之说。诚然矣。且道若只一降而为杖期。则未知其练当在十一月耶。其祭也在家兄弟。当何以处之也。若同在家兄弟而练于十三月。则又嫌于二斩矣。于是乎知丧之再祭之义为大。而服术之隆杀。必缘此以节之也。以左右之明。宁不知此。而窃观前后书。如不言不练而不练在其中及如此条者。只取其乍看可喜。而若不深体于礼意之所以然者。极令人失图。
大抵盛论。出于积年钻研之馀。鄙语出于一时杜撰之见。而欲与之上下。殆亦难矣。虽然窃闻礼意繁蔓。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14H 页
未易会通。注疏之家。尤极氄杂。不可爬梳。今左右以考校之役。留心笺疏。亦既有年矣。𨓏𨓏独睹微密之奥妙。契言外之理。非无精邃可喜处。而荏苒之间。心路惯熟。意绪缴绕。不肯低头服习于平白易近之地。而必欲就上起义。究极源委。以极其同异疏密之趣。纵使说得澜翻。恐非所以为完养凝敛之地也。朱子固曰也只得随俗不碍理底行去。又曰但得一书为据足矣。古人行礼之实可见矣。今此妻练一段。亦只依见成经传。其云不杖不禫则杖禫且依以不举。其不云不练则练且依以不废。苟欲得一书则如愚伏说足以据而为證。恐亦不至违降衷锡命之理。而今必欲言外得义。转辗牵引。前书之言。异于后书。而其于成就此言。则牢不可破。区区诚服其爬剔之明。而不能无疑于宽简之体也。鄙意如此条不必偏执一说。立定断例。只以愚伏及王考两书。依次第并录。以俟观者自择。方是平垣易直。不须缴绕于笺疏之间。而或犯牵合之累也。不独此一条为然。凡于校书之役。亦恐不可不常持此戒。礼意源委。虽不可不究。而要之取重于我东儒先之论。朱子曰某怕圣人出来。也只随今风俗立一个限制。盖礼以时为大。必欲援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14L 页
古而非今。舍今而反古。则未论得失何如。即此气像。恐非礼之本然也。曾见子强兄与李而诚论夫祭妻不书姓一段。历举经传注疏。极其富丽。而其所證成。不过曰具官某某字上。不言姓字而已。而我东溪训以下。以非古礼而不欲遵行。此等恐大害事。夫妇胖合也。义固至密。而犹曰合二姓之好。若必去其姓而后始可以尽其亲。则附远厚别之义安在哉。近世此义不明。寻常书牍之间。往往去姓而不书。此已是知道者之所忧。况于死生之际。商祝之间。而并泯而不书耶。先辈之偶失照管。颇乖礼意者。诚不可冒遵。而其合于义而不悖于礼者。自可遵行。三千三百。何等繁缛。而必欲一一皆出于杜佑,贺循然后可行。则恐亦日不暇给矣。寻常致疑。因此而发之。盖欲致谨于考校之节。而亦因以阴求教于子强尊兄耳。未知以为如何。
因此而又有一疑。适子之不杖禫。以父为之主也。庶子之杖禫。以父不为之主也。近世礼家。用凡丧父在父为主之文。虽异居支子。皆父为主。而又因庶子当杖之文而得以杖而伸之。是则父之为主。无分于适庶。而于适则不杖。于庶则杖。未知于礼意何如也。又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15H 页
庶子当杖则其禫当何如也。贺循曰非宗子而母在则杖而不禫。母在犹不禫。则父在恐不当禫。而考之礼书。皆无明文。未知当如何而得其懿也。
常变通考。问非适子而母在不得杖明甚。详问答之意。答辞之所谓大槩是者。只据祢适之当为适与否而言。未遽细论其上所引诸条也。母在不杖之论。此无小记。不得究其注疏之义。然通解续云父在子为妻以杖即位。谓庶子。杂记注父殁母存。为妻得杖。不杖属于父在。一则父在庶子为妻得杖。父在犹杖则母在可知。一则适子母在为妻得杖。适子犹杖则庶子可知。安有庶子父在则杖其适子之所不得杖。而父殁母存则反不得杖其适子之所得杖耶。王考答人书曰支子妻丧父在。恐当有杖。此用通解续之语也。然则此问所谓母在不得杖。恐当有商量。
承重曾玄孙妻。从服之疑。来喻所解庾蔚之之言。节节皆然。而独未见其与引用之义有不同。盖此书主意。以为嫡妇然后可以承重。今既姑在则其妇不可以嫡妇自处。故不许其承重也。故引庾蔚之之言。第一节言祭祀则授之妇而服则姑自为嫡而不得授之子妇也。所以明嫡之在姑而不在妇也。第二节言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15L 页
祖服孙妇。子妇存则以庶妇服孙妇。以嫡统在子妇也。此以祖之服孙妇。而明孙妇之服祖不当服重也。此与所答之义。有何不同也。设使下段之意。与上段相戾。引用之法。只取其上段之合。而不须理会于下段之不合。况下段义理。初无妨于上段意义。而转下注脚。以为与本意不同。恐未必得其正义。愚意此等皆涉关中役文之弊。可更省检如何。
与柳诚伯
冠礼必父母无期以上丧。始可行。此据冠者父母而言。更不言祖父母有服无服。凡礼所不禁。似无不可行之理。姜子顺亦言古礼不礼则不冠。其冠之礼。断自父母无期以上丧为限。则父母无服。自可依行云云。更考杂记大功之末。可以冠子。父小功之末。可以冠子。己虽小功。既卒哭。可以冠取妻。注下言父小功之末则上文大功之末。是据己身而言。未知此所谓己身。据冠者而言否。既曰冠子则似据冠者父母而言。然则所谓父小功之末者。必指冠者祖父母无疑。但于父则大功之末可以冠。而于祖父则必言小功之末者。似涉可疑。张子则以大功以下十二字为衍。而直云父大功之末。是己小功之末。而己之子缌麻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16H 页
之末云者。亦指祖子孙三世而言。则祖父有服。似不可行礼。张子又曰齐衰不言末。谓其无是礼。则礼义尤严。未知如何而得也。又按昏礼主昏。亦以身及主婚者。无期以上丧为断例。而宋向歆问父有伯父惨。女服小功。祖尊统一家。可嫁孙女否。何承天曰祖为婚主。女身又小功服。不嫌于婚。郑尚书曰祖为婚主。女父不与婚事。意谓可婚。据此则冠礼宗子主之。而祖父无与则行之亦无妨否。大全李继善问答。亦有叔父主婚。即可娶妇无嫌。礼律皆可考之文。则不主其事者。虽有服似无嫌于礼律。故家礼之断以父母言者。亦出于损益之义欤。大抵杂记说十二字为衍。则父小功己小功。似只据将冠者父子而言。而张子说赚言己之子云者。乃指三世。然杂记中己虽小功之己字。是指将冠而言。则释此己字为冠者父之称。恐无是理。家礼又并不用杂记张子说。而只据父母而言。似有意义。如何。可行而不行。与不可行而行。均于失礼。望赐细商。宋向歆之问又可疑。父有伯父惨。则于祖父为兄弟期。期不主婚礼也。何以为婚主。并示之也。
 诚伯答书。以杂记说断以不可行。后闻郑立齐尝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16L 页
以此事往复南损翁。断定行礼云。未知其何所据。然杂记说终似抵牾。此条当有更商量。姑识之以俟知者。
答柳诚伯
一去之后。想望如天。意表承书。审行李利泊。旅履晏重。且有瀛馆新 命。重 恩沓至。全岭与荣。然朝野想望之馀。始入 脩门。决知其不即解免。进退之间。或无难处之端否。盛名难副。古人所叹。柏悦之馀。还深忧闷。此间北送擎厦。东哭子强。真所谓东北丧朋者。令人意绪不佳耳。近日或已登对。天人之际。有响合之机否。吾侪仕宦。只是随流进退。于古义无关。今日得此机会。诚非易事。但恐未信而言。难以动听柰何。想已有料画于中者。然区区之念。不能不为之悬悬也。
答柳诚伯(癸未)
父在为妻不练。参以礼意。固当然者。但丧不可以不再祭。今既不练则至小祥日。当曰小祥乎。若曰小祥则其礼反或加隆。若曰大祥则无练之祥。于礼何如。大功者主人之丧虽再祭。而大小祥称初期再忌。而以忌日之礼处之。若依此礼则又太杀矣。如继高之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17H 页
宗。丧其长妇。服之以期。则其义例当与长子斩等。而所以祭之太杀。则又未知何如也。偶看得有些妨碍。故顷书有所云云。而来示太掉了。似不深留意。想是钝根窒碍。不足以槩意也。
与柳诚伯
庐江一日之稳。尚令人载之于心矣。即惟秋高。静履对相。此间一味愦劣。而今十三日。政蒙司仆主簿之际。意外甄复。惶感则深。而白首钟漏之行。岂不使人腼颜耶。仍念行止之间。极有难处之端。秋间人士之自京来者。至或拟之以千不当之言。此虽出于传说之谬。而此除职名。若复逡巡。则有索价之嫌。不如循例就直。自㬥其庸陋之实。而但其拟望出于大臣自辟。似与日前所闻相照应者。则遽然出脚。又恐有轻发之悔。事近触藩。未知如何而得也。或意姑赴 肃行。以伸驾屦之义。而徐观事机。为从容自处之道者。最似稳便。而入而后量。古人所戒。且况身在其中。全不识物色事机之会。则其何以动中机宜。进退无咎哉。大抵 朝廷之礼。以退为正。而近世沽名之嫌四字。不免为媒进之好题目。此尤所当熟虑也。自量平日仕宦。只是常调荫路。志在干禄。有 命则赴。自是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17L 页
本分。而顾今孤露之人。年迫谢事。兼以残瘁之质。不堪驰骤。乃以儿女饥寒之计。为此束缚俯仰之态。亦非素心之所欲为。一刀断割。亦岂难事。而特以往来流闻。亦不无可商量者。饮水冷暖。固非他人所知。然相爱之间。不须相隐。幸熟思而指迷之幸也。吾行若成则当成阔别。或不一来相别否。如有意则日间便可相聚。可以面商曲折也。晦则兄近履若何。所欲奉议者同。而烦不能别有书。令可以此意密相采议则尤好。此兄月前有书。并有所托。谨已奉副。而未及裁谢。此意并传为望。
答柳诚伯
此时相念。尤非平昔。仲车之来。承手墨。以审近日。令履多不健。劫火未尽消。无怪致此。岂胜奉虑。儿辈妄行。不能节制。任其飞扬。自是长者之责。承示赧然耳。近日眼病添减无常。不得近书册。已四五月。自来懒废。重以病祟。恐只如此而终耳。吾辈志在问学。而相对与相书尺。未曾以一言相质。有若各足其知。不求相资者然。思之慨然。此由于令与我皆无静时工夫。无事可提。无义可诰。近日仲思与之相处。此君颇能研索。或有言语可以相发者否。顷因金上舍贞伯来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18H 页
传。得一宵之稳。且道其所讲诸说。极慰寡陋。但其所传。或有不能无疑处。岂转说之间。或失其本旨耶。大学不出家而成教于国。作如何解说。因便示及也。向来屋漏之义。当时未有对。追后思之。卫武公作诗时。已云无曰不显。莫如云觏。则作幽隐之义。而朱夫子注释。皆以西北隅幽隐解之。今以屋制。别生说话。恐其不然也。大抵令所论经说。多创为新语。非承受旧旨。愚以为似是留心礼学。因致笺注缴绕之害。未知或不如此否。顷闻金稚弘与忠立语。以为此令曾见。识解精明超诣。而近来论说。𨓏𨓏多言外得意。恐缘礼校为祟。幸更加研究。要以前辈定论归重。勿以自得为务如何。
  别纸
向来书末云云。只是一时意见。信手写去。今亦未能悉记。然明烛之误书。未必无助于治国。来谕之因以警勉。深所钦叹。大抵吾辈所谓学问。只是承袭前人口语。全无自己实得。故凡庸而无可嚼之味。支离而无可钻之隙。学之不进。良由于此。苟能真实见得。掇皮入髓。则见成说话之外。夫岂无新意之可味者。则说得前人所未言。亦何足为病。而但若厌前言之陈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18L 页
陋。喜创说之新奇。傍穿曲穴。苟为异论。然后方为学问之病。令之无此意思。远近朋友。莫不知之。来谕之自引。殆涉过虑。以愚料之。令以自来滚冗之身。其于文字。不能专意覃研。盖欠从容潜玩积久贯通之味。而胸中义理。大体浓熟。故乍看文字。瞥生意见。推之而有可说。引之而有可證。则遂复据为定本。守之甚固。不复屑屑于与人讲卞。此令之所宜竿头进步处也。区区与令。虽逢场不疏。书牍频烦。而未尝以此等相卞论。故亦未知令之作何见解。每对忠立。累言令看文字。多出意外。亦往往有指摘说者。而己所不闻。未敢辄以为信。向见令所论大学论孟次之及中庸父作子迷数段语。颇讶其与前所闻者不同。然非大义所关。故不能强卞矣。及金贞伯来传所闻。始复反复思之。古人虽曰解经不同无害。然此指一两段偶有未合而言耳。吾家家里。不应有许多异说。若不烂漫究覈。下稍恐别生他病。前书奉叩。盖欲得其精义。若非令之错会。必是吾之误认。要之当会于一耳。今承示谕。固与传闻有些不同。然亦不能无可商者。请得申言之。来谕以第二节未说到推上之训。遂寻讨出此节之义。以二节以上。只作说齐家之道。至其后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19H 页
段然后。始言一国仁让之化者。恐出于考之未尽。语类此段。本因问治国在齐其家而发。故其下并论仁让。则未说到推上之训。乃通指一章而言。特永乐诸儒。引入于第二节耳。今以此而分二节以上。不犯国人上说。至其后段。别作化国人看。恐非朱子本意。有问不出家而成教于国。不待推也。朱子曰不必言不待推。只是身修于家。虽未尝出而教自成于国云云。此与本章章句教成于下。同一语意。又曰如保赤子一节。是说慈者所以使众。保赤子。慈于家也。如保赤子。慈于国也。保赤子是慈。如保赤子是使众。又曰一家仁以上。是推其家以治国。一家仁以下。是人自化之。此等语何尝遗了国人。而只说修于家耶。盖此章以动化为本。而所谓化者。化国人也。教成于国。即所谓化也。今来谕以及于国者。皆谓之推上带来。而一切禁戒之。则未论未说到推上。即动化二字。亦使不得。未知如何。来谕以本节小注朱训两条说如尊意。未知指何条而言。然其曰我家里做成了天下人看着。自能如此。不是我推之于国一段。政说教成于国之意。惟一家人皆孝弟慈一段。可以尊说看。然亦可以如鄙说解。政朱子所谓圣人之言。简畅周尽。自是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19L 页
相关。岂可截然不相入者。恐不须以此而尽疑诸说也。窃以正文本意观之。其曰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者。所以反说教于国之必本于家也。其曰不出家而成教于国者。所以正说修于家之能教于国也。其曰孝者所以以下。所以覆解上句成教之意。其意若曰家如此近。国如此远。何以能不出家而成教于国也。以孝弟慈与事君事长使众。自是一串道理故也。语凡三折。而段段提起教国人之事。而独于中间一句。只作修于家看。恐无此理。此章句所以直作教成于下。而第三节章句。亦复言教成于国之效。此其义理周足。言语曲尽。无缝罅之可寻。而来谕若以此节之言教于国。为若务于外而忽于内。急于远而疏于近者然。夫上既以修身齐家自立传矣。此又无一句不举齐家事。则其于修其家也亦已详矣。岂必掉了教国人然后。为不疏于齐家耶。抑来谕看得此义理极坚确。既知教成于下及识其端而推广者之安顿不得。而又直言朱子改第二节章句之为必出于此。至疑所改之有未尽。则其自信之笃。非些小颊舌所能挠夺者。然朱子既不可复作。则且依朱子见成说。以究其义理之可通足矣。如此立论。将何以就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20H 页
正。而使后生辈。见而效之。其弊又将何如也。大抵吾辈下学工夫。有所未尽。而忽然老大。占据众人头上。不知不觉之间。易有高足自居之病。此不是小事。幸更加省念如何。
答柳诚伯别纸
大学传九章之义。复蒙指迷之勤。深感提携之意。令之所言。出于积年钻研之馀。吾之所论。出于一时掇拾之见。此其虚实。已不相侔。而况令之所执。欲专于内。吾之所争。欲及于远。未论得失何如。只此可以见两人所存之浅深矣。来书说道理处。往往多警发人者。诚用叹仰。而至于文义训诂。则恐或有未尽照勘者。来谕以朱公迁所记改章句一段。谓其以将作使众看而有所更定者。或近硬说。尝闻之先辈。以为朱子于康诰一节。初只作慈幼训。后因汪德辅问而改作立教之本。则引此慈幼一节。以明三者皆然耳。非嫌其涉使众之改也。然则章句虽改。而若就三者各言道理。则因慈幼而为使众之道则固自若也。鄙书所引语类保赤子是慈一段。未见其大悖于义理。来谕责之以不知所改之旨。殊切惶恐。但初本推以使众之推字。与今推广之推意又别。此则亦不可不知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20L 页
耳。大抵齐家为治国之本则义理固当然者。故传文此节段段以教家教人关锁说去。学者且依此做去。不患不能教于家。不患不能教于人。而今见齐家之当厚而力也。凡语涉教人处。一截禁抑之。至以成教之成。为成孝弟慈。则此一句可如此解得。而上句而能教人字。下句事君事长使众字。必皆刊而去之然后可也。夫安有是理哉。盖此一节。只是论道理如此。非指有人方行得者而言。故力言家国一体。内外同理。以为化之张本。则不出家而成教于国一句。正是关缀上下句最紧要处。而今如此掉了一边。只作成孝弟慈。恐非释经之正义如何。且有一说。尝观东岩问番易朱子章句则改之。而或问未及改之说恐未安。窃闻门下以朱子说。举似学者。却恐后生辈因此而轻视或问。以为朱子未成之书也云云。王考答云承示辞严义密。义理亦无不足。深悔前日之不思而轻发也。前辈谨守朱训之意。其严如此。今令之因此起义。遂疑章句所改之有未尽者。使东岩而在者。得无轻视章句以为未定之讥乎。区区向来一书。语多深文。追后思惟。自觉竦然。然至于所谓许多异说。只是一时过笔。言其议论不同之故耳。来书看作挤之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21H 页
别处者然。今书所谓未遽为邪遁之云。亦似带此意思。吾之于君。自谓披露无碍。而犹有此疑。尽乎言之不可以轻发也。区区性气峭发。往往有推勘到底之病。来谕警勉。皆是对症。然以为坚壁固拒则亦非本情也。既拜受针砭。而今书亦多有太覈处。亦见其不勇于迁改也。
击磬章语类说。来谕解得亦好。但语类中两说。皆别无大悖而朱子非之。来书中解说。似只用两说之意而特变文以避朱子之所斥耳。愚意则所谓忧乐字。恐不必重看。自不忘天下者而言则曰忧。自冲和温粹者而言则曰乐。乐时何尝欢欣蹈舞而忘救世之志乎。忧时何尝忧愁困悴而失平和之气乎。如此看如何。
与柳诚伯
未及见。若不及见。既见之。亦不能讨一段话。虽诿以人多。说话不得。然尝见壶谷公之饯俛庵叔父谪行也。相与讲心无出入之义。穷日夜不辍。彼严程惨恻之际。犹尚如此。况吾辈在平易地头。蹉过如此。追思怛然。即日肇夏。令履卫迪。近有何事可以自乐否。此间一病既去。而馀惫尚涔涔。古人所谓安肆日偷者。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21L 页
良用自悼。屋漏说。忠立之席。略相违覆而不能究竟说。归后遍考释宫说及诗庸本章而参究之。终未见其必然也。大抵文字。自有正义。须先认取正义则名物之间有些未合。亦不当以此而迁就正义。武公之作。以相在尔室。对视尔友君子。则上一句既言明显之谨矣。下一句又说明显之谨。不应语意之若是重并也。明显之谨易而隐闇之谨难。故其下又说无曰不显。莫余云觏。神之格思。不可度思。则其致谨于幽闇之意。凛然而不可易矣。若屋漏是明显则何以曰无曰不显也。以是而曰不愧明显则是所谓安石谓天下人不识字者耳。朱子注无曰此非明显之处。所谓此非之此字。果指何处乎。其下又云此不但修之于外。又当戒谨恐惧乎其所不睹不闻也。则所不睹不闻之地。其可曰明显之处乎。至于中庸之旨则以此章对潜虽伏矣而分戒惧谨独。夫潜伏亦是独处。而孔昭乃是明显。故为人心初动之界。若于此复以在室为独。而屋漏为显。则是架屋于前章。而何足以为戒惧之义哉。十目十手。莫显莫见。是谨独境界也。无形可见。无声可闻。是戒惧时节也。今曰在室之时。无愧于明显之处。则程子何不曰相在尔室谨独。而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22H 页
必曰不愧屋漏。而中间又着与字。以别其界至也。若论宫室之制则既有曾子问孙炎说。亦不必以诗意之如此而指屋漏为隐闇。然以释宫之说观之。堂南北五架。中脊曰栋。次栋曰楣。而后楣以北为室。则室本是阴幽之地也。故户在南近东。则东南隅为最明之地。而东北隅为窔。窔亦隐闇云。则过此而西北隅。不可谓明显矣。朱子屋漏注。既引用不愧屋漏之诗。其下引曾子问孙炎说及郑注而系之云经止曰西北隅。止曰二字。莫无意义耶。以愚观之。论宫室之制而分奥与窔与屋漏。则奥隐于漏。漏隐于窔。而举一室而统言之则大抵皆隐闇之地。诗之取义。无或以此欤。自有此诗以后。人不能深究堂室之制。而寻常认屋漏为幽隐。虽令之承受于家庭者。亦必不外于此。晚因礼书工夫。考得及此。则只言屋漏本说。以明宫室之制足矣。至于经义本旨。不须移易。古人文字。此类甚多。如青青子衿之为指学校。风雨鸡鸣之为思君子。与诗大旨绝不类。而何尝以此而易彼耶。今乃因宫室之制而欲牵连诗意。傅会其说。至引阳童阳厌之说以證之。夫阳童阳厌。何关于持养气象。则关中役文之弊。不幸近之。而老成如晦则亦复不难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22L 页
于高谈曰屋漏之为隐独。真西山有此耳。朱子何尝云尔耶。语言之间。有轻视西山之意。夫以不合己意而无难于轻破先辈。则未论所言得失。即此意想。已非吾家法门。此恐非小病痛也。近来此学绝讲。环顾一世。无可开眼。惟石岘以东一二长德倡之。后进有志尚者。翕然信向之。每以为吾党命脉。尽在于此。而窃观议论之间。往往与前所闻者不同。盖礼书为之根祟。而重之以公晦之泛博。其于名物度数之间。多见得前人所未到处。不免微有喜好快活之意。而不知不觉之间。心路惯熟。意向偏重。乃于义理肯綮。经传微旨。亦复喜立新语。厌循故常。彼后生少辈之本领未深者。从而慕效之。遂成一个涂辙。夫横渠之以礼教学者。程子称其善。而其终有役文之弊。东莱史学未必非。而朱子犹戒其博谈。盖以此学只是平常。才偏便做病。窃恐今日之所可虑者。兼此二病。而其不能尊畏前辈之意则或甚焉。未知或省念及此否。成教于国之义。更看如何。前书未承覆。幸赐反复也。此等零碎。不必深覈。而亦不可放过。且前后鄙书。文义之外。每多讽切之言。亦觉悚然。然吾于令。有疑而不尽。亦非真心。所以敢复言之。幸勿以为谤己而试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23H 页
加察焉如何。
答柳诚伯(丙子)
五月半间书。六晦得见。爱玩如拱璧。而一番书信。时月始至。道之云远可想。潦馀亢旱。重闱体力康吉。承欢玩乐有相。向来閤忧。已获刀圭之力否。瓢溪近候何如。孤辈亦能遣免否。无一非梦想寤怀耳。此间宜归不归。经夏望秋。随身两膝。亦非吾有。一望静栖。亦无暇隙可及书卷。其潦倒可想矣。今初十日宾对。特 命赐侑陶山。仍及吾家 赠与。盖前冬内龟疏后。今始禀处也。感祝虽极。而台丈已奄忽。万事怆然。近日吾道日非。愚山内龟。一时倾逝。岭外今无一老遗矣。吾辈将安所仿仰耶。惟各自完养。使此声响。不至绝绪。岂非吾辈责。而似此漂漂者。已自分为弃物。如尊如子强老兄。不可不重自励也。前书见警数语。尽顶针语也。吾家以寒素立家。而近日想波荡。殊非自来规模。涔寂中思之竦然。来语又适中其病。深荷不相外也。此病根都自吾兄弟作祟。而后生辈又恐效尤。不逮之教。无以信得。吾当从此佩服不敢忘。然亦望君不置相规。随事提醒之如何。家儿稚痴无能。近又别有用心处。大恐坏却路头。勿相强诩。亦有以提挈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23L 页
也。
答柳诚伯(辛卯)
我来君去。如相避然。日有怅想。人来书至。以审旅履万卫。讲事如意。会者多至四十馀员。可想响合之意。不知告语之际。果有解听说话者否。此间以律令太严。且以主事者不足以动人。会者尚未满元定额。可想其鼓作不起。然会来诸人。皆是老成宿士。一二论说。不比閒谩。足以为慰耳。罢会之期。此间诸友。皆欲因缘一往高山。此意尽好。幸与管约诸兄相议。为稍退之地为望。大坪书俄送使。使之受答以来耳。然君既欲知家信而人来。不使我得家书一字。恐于挈矩处。有未尽讲者否。呵呵。
与赵奎应(星复○庚申)
一出由历好山水。谈论好朋友。曾是寤寐夙愿。盎然载归。自谓不虚负此行。居然壮阳。伏惟承欢经履珍重。丈席道体亦复神劳否。区区瞻溯。秉远护亲迎岁。喜惧交深。平生寡陋无闻。傍无强辅。初登大方。政有东面之叹。自玆以往。惟有追踪奉尘。掇馀沥以自慰。而百里山水之阻。又未易会合。幸因风递。时寄问字以提撕之。邂逅不为无所益也。琼什重孤锡朋之意。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24H 页
草草和呈。政有续貂之讥。不胜愧赧。然弇州尝言陈子昂以其古诗为古诗。此亦不妨为吾韵语耶。第赐领意如何。
答赵奎应(甲子)
夏初酉阳递书。越百里而至。所求乎者而先施之。何如其敏也。亢阳益骄。伏惟承欢经履日有崇深。日月川驶。尊叔祖先生中祥已过。承学益无仿仰矣。秉远病亲将摄。遇炎益艰。身亦近苦眼眚。早晚遮眼之工。亦复废弛。自顾已去三十年。直如此蹉过。将来从可卜矣。吾辈固落落无际晤之期。惟书疏来往。亦足以塞孤陋。而此又难如意。只有耿怅耳。遗文字闻已收拾成帙。后学所以奉刹之道。只此一路在耳。路远未得相笔研之役为可慨。家间往复。即欲传上。而承已收拾于乱藁中。玆不叠呈。至于抵秉远兄弟则只有前夏一幅及赠行诗及小札而已。敢此誊呈。从叔亦搜得数幅。并以致之左右耳。
与赵奎应(甲戌)
八日夕后。与姜擎厦乘兴联辔。将寻仙栖。日曛而返。政与剡溪古事略同。但不知千载人固不同如何耳。不审近日。旅履神相。山水窟宅。俛仰遗馥。想有超然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24L 页
心得者否。
答赵奎应(丁丑)
春间得手滋。满纸洒洒。仍审经味日深。且有海山之观。想来巍眼清想。剩得多小烟霞。顾尘蹄汩没之中。何但适适然惊也。虽然秉远于近日。来管一区海堧衙轩。傍有所谓海月楼者。前距大洋不满弓。肘后接内延飞瀑。越一岭即所谓玉溪者。平生所寤寐而不得者。居然在凡席咫尺间。古人所谓莲花博士之梦。岂有缘耶。兄向日筇屐不能恣其初心者非病也。意玉溪之灵。其有须于今日乎。俟三数月秋清气爽。跨驴来贲。秉远请为东都主。不知兄果留意否。卢江事此间施设。亦往往有忿𢜀之不得其正者。窃悯然忧之。及得兄书所论静而俟之一语。深得其要领。信乎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也。独其中间。与诚伯往复一转。不觉瞠然而自失也。自有此事以来。悠悠浮说。本无根因。如欲随闻而随采。真兄书所谓日亦不足者。诚伯前书。诚觉其太涉劳攘。然兄答书又何其不小顾籍也。朋友之间。贵在知心。使其有可讨之书。播传仁乡。则兄之辞而辟之。宜莫让于诚伯。诚伯之失。在于不当问而问。然若其书中语则别未见有劄着于兄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25H 页
者。而一书才到。怒气先发。上下数十百言。无一字不带愤气。未知兄便与此君不欲复以事契相处耶。抑兄于今日吾党中最超然者。既无事端之撼触。宜无血气之挑动。而偶因一时微尘。便欲声色相加。则无怪乎局中人之不能静而俟之也。嗟夫世季矣。义理之实隐而粗厉之气胜。凡有是非。猝难和合。而今日事最其尤甚者。举一世忽忽似狂似惊。靡所止泊。虽以吾老兄之谨拙温雅。无所系吝。而便见其气涌如山。则区区所大忧者。非独为一段议论之莫可收拾。窃恐此风一长。将不得复见昔日公平和易温粹谨约之美。不知老兄亦尝虑及于此乎。区区于老兄。窃付偲切之末有年矣。如流言之不足信。远当以百口保其必无。而兄书之不能无介于心者。亦不敢隐而不言。以负知己。玆敢披露而陈之。推说之言。或近硬直。然不如是。不足以蹉磨也。大抵吾辈看义理未熟。体之身者又未得其要领。所以事到手头。便不觉为气分所作用。此非小事。更愿相与讲之。交相勉厉。凡有讆言。可规而不可怒。可闻而不可信。此不可与人人道。特于老兄故发之耳。书末勉戒之意。政是所望于直谅者。区区本意。殆不欲安于㬥弃。而浪出以来。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25L 页
太半消散。今又在簿书科中。薄有抚字之责。诚恐才疏学蔑。上不足以荷畀付之任。而平生行墨家计。又因此而日就悠谬。思之及此。懔然自悼而已奈何。
答赵奎应
夏序已半。静中调养日益稳谧。秉远平生有山水之癖。每于古人书牍论此等事。辄欣然有愿从之意。而亲老无远游之势。家贫无济胜之具。且念无古人实地一段意思。而徒山水之为玩。则只益浮浪耳。向来为郑叔颙同人所引惹。盖尝恣意海山间。昨秋又乘兴独往。西掠冠山俗离。至今烟霞在心目间。然回顾本分节度。蹙然有不自安者。何不以一言警励之。反诩奖叹羡若是之逾涯也。参星大兴之胜。固有实过其名者。兄想已得之蓬壶史中。独巴串烂柯之娴丽明爽。颇可供一闻。却恨言语无力。不足以发山水之趣耳。大抵地与人遇。方能称美。而摩尼朴渊。为浮屠家点污。不换以西。亦不免朱绂之累。此为可恨耳。虽然此等外事。直是閒漫。近来吾辈中。绝少向上一段事。姜擎厦着了袈裟。郑叔颙溺志文章。下者惟声利而已。其能卓然可期以远且大者。凡有几人哉。于是而如兄种绩之久。占得地位已是多了。幸勿推逊。益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26H 页
从事于近里反约之工。以其馀润。引诱后进。使知声名利禄之外。有此许大基业。亦非小事。未知如何。贤允才志成就。已非流辈人。前此一再相遌。固已心奇之。然年少气锐。立脚未定。而早已出入于名利之场。亦安保其安分守义。无所挠夺哉。幸于诗礼之席。益加勉戒。如李敬子所谓分之所定。一毫跻攀不上。及朱子说学者要看得志士不忘在沟壑一句分明等语。不可使斯须忘于怀。未知如何。
答赵奎应
磨岩解携后。复奉六月长笺。滚滚情曲之蕴。亹亹进修之说。溶溶山水之评。尽在一幅纸面。真所谓异书。每于看书意阑。或临事败意时。奉而读之。以醒其心目。信乎故人之赐也。秋事已深。远惟玩乐深厚。满室图书中。探讨静中意味。山外无引惹之累。家庭有付受之人。此乐当有永矢而不告者矣。何等溯望。秉远杜门养亲。幸粗遣日。区区温习。不敢不勉。而太半为俗务所败。又绝无朋友之助。虽或幸而有依俙疑似者。亦无可告语而就正者。寻亦消歇而已柰何。来教缕缕。辞富而旨要。所论齐头并进之工。即是单诠妙谛。下段所谓必欲体之身而验之行。务实反本。十分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26L 页
警省一转语。又是亲经历谙悉中来者。兄发此以示之。是则远之愚亦可以与闻乎此耶。欣幸欣幸。虽然窃闻之。为学有本末。工夫有要领。人于日用间。做得亲切。方有着实据依。今来教所陈。虽极富丽高远。该悉周遍。而只因道理名色。一回普说。其于下手孔穴则有未及焉。非但在远。望洋而不知其澜。虽以老兄竿头之步。恐包罗之意多而提撕之工少。久远无得力处。今且就其中究其所以为道者何如。求其所以下工者何以。德性当如何而尊。问学当如何而道。如何而为务实。如何而为反本。所以体之身者何事。所以验之行者何物。必须一一推勘。到底明白指陈。以是而自点检。以是而语夫人。方是有下稍究竟处。未知如何。惟远只是初学困蒙耳。其于子夏先传之工。尚无以窥其一班。况何敢复论于中庸之极工哉。近日将晚谷文字在案上。非但文章之钜丽宏博。所论为学节度。皆典重朴实。信乎躬逮之言。与掇拾于口耳者。虚实自不同也。韵语寄示。不但使人牙颊生香。想当日鼎坐风流。尤觉神爽。但使拙者续貂则远之不娴。兄所俯悉。穷之以其所不能。岂平恕待人之道耶。馀冀益勉远图。以慰瞻望。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27H 页
答金彝则(弼秉○戊午)
前覆缕缕。仰认贵不易交。此感何可忘耶。况审春阑。制锦神相。侍傍绝韦超胜。仰慰且溯。秉远亲候无添。家兄团会。岂不是慰洽。而迎送之际。只起闹场。终是不稳贴耳。前书妄意故人不相苛摘。信口肆臆。已犯眉公秘笈之戒。然互换五六通法门。致有道孤之叹。则紫阳注参同之讥。岂知至于佛后蒐麻耶。款段之策。左右既为之先驱。弟亦岂久相持循者。而万里羊角。不得不俟海运时节。第为我待之如何。抑尊史领纳四郡云霞。便侈然有自多意。或不为东海鳖之所笑乎。还可捧腹耳。碣文非远书可长语。要之人之葬圣人。不能无馀感柰何。
与金稚弘(养休○乙酉)
孤云好会。尚患人多说话不得。仁里追游。又被閒谩。别后怀想。依然有襞积。花事日阑。伏惟堂上体力一向葆重。侍省经味日深否。仰慰且溯。秉远案书炉火。足以消日。而终是心神不能静贴。看书不得意味。只是虚事耳奈何。感兴诗集解。归后看下数次。益见其开示之切。及此刊布。正是小不得之事。但流看之际。记疑付签者太多。盖盛标凿凿中窾。而其外妄疑者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27L 页
亦不小。欲赍上以质。而许多签标。遽以出手。亦觉未安。欲再看一过。略加刊落然后。当以奉禀耳。大抵一番面商。庶可以究其义例。而此事未易办奈何。无已则或于中路僻静处。相会一两日无妨否。
答金稚弘
一封二缄书。可见相念之至意。况寄意郑重。有若引而置之问难讲讨之末者。自顾悠谬不足以当盛意。然朋友之不能以此言相还往久矣。拜读三复。何啻一元之雷声耶。忽已夏半。伏惟上堂欢侍神卫。定馀体玩之工。日有新意否。秉违无病困倦。无事挠恼。职由检身无方。摄心无术故耳。不诚无物之义。来教所云。既本集注。则区区当日亦非敢别立异见。但详子思本语自是故君子以下。恰是说人之自行处。则物之终始。不诚无物两句。只是反覆说诚者自成之义。盖不须分天道人心。只以自成自道。分是故上下截看。则不诚无物。作反结上句。似于文义为叶。故或问论此条。以终始无物两句。联作一段解说。而于物之终始则以以理言之以心言之两下解说。于不诚无物则又以未有无其理而徒有不实之物。未有无其心之实而能有其物之实。相对说去。则物之终始。非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28H 页
独为天道上说。而不诚无物。岂专为人心上语耶。特以天无不实之理而人或有不实之心。故朱子于集注。专就人心上说。语意尤极警切。然恐不必以就人心说之故而不得为反结之语。未知如何。张子说一段。当日诚伯所说。不能细认。然来谕所论张子上下节。无不以相资互应之妙言之者。诚然矣。若诚伯当日之语。离了问学而为言。则尽有病矣。今据来谕中所举。无一毫私意。无一毫私欲。自是精约一转语。亦不无意思。若但以此一语而律之以离了问学之科。则恐亦未能尽乎人言之意也。盖张子于上段。言致广大须尽精微。极高明须道中庸。则其于相资互应之妙。亦已尽矣。特以广大高明四字。语意尽高。恐有阔大而无归宿之虑。故特言直是精约之训。盖尽精微道中庸则所谓高明广大者。自当精约。然亦非以须尽精微须道中庸二句。犹未尽于问学之工。而又发此所处精约然后。为可以尽而道也。今以所处精约一句。作尽道两句看。于义理则诚然矣。而于文义则恐或近于言外得意。自非透熟之见。无怪其滞泥于言句之间。而略不原恕。其于平反之义。何如也。抑区区平日看文字鲁莽。最不能剖析辨别。每于众论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28L 页
交互处。多持和同两平之论。窃自病其知处不能明莹。近复思之。此专由于涵养昧方。本原无力。所以究索不能耐烦。心路仍成盖覆。为此和战并用之策。今日议论。亦此涂辙。未知高明又何以见教也。平日窃仰兄析理之精辨说之明。诚是昧陋之对證。更愿于恢拓开豁之味。略加留意。亦以研索之馀。时加鼓发。区区亦当磨励钝滞。以听于下风也。
答郑叔颙(象观○甲戌)
不知袁安亦卧在春雪中耶。只劳梦想而已。此时承欢。想益稳重矣。向者有人传。兄自文殊将东掠沧溟。窃怪无一书速我。意者故人忘我矣。既而得元月廿三书。读到湖上主人不虚望一句。方觉浅之知故人也。平日每谓兄才高气肆。少向切实处加意。前书中数语。何其言之有味而亲切也。以兄才智。涉古书有年矣。苟于此心微处。拨转路头。上以绳先业。下以牖群蒙。直反掌事耳。又何悠谬之足忧。而乃曰悔而无及又何也。嗟夫。霎时之悔易感而镇长之味难继。发于口者易为言而力于中者难为功。是不但兄之所不能自信。虽远亦不能不为兄忧之。兄果有见于此则先从日用行事上平易谨拙白直地用力。即家法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29H 页
在此矣。向者为兄文体太高。僭欲为一言之规。旋复念以兄自信之笃。必无介于委靡软懦之言。书成而即毁之。今承相告而发之语。殊恨其不即贡愚。然苟于今日。意味得力。文体其馀派也。又何足云云也。秉远一直悠悠。且添一齿。大惧如此湮没。时于遮眼之暇。亦岂无一两好意思。旋即弛然而废。前所奉献者。皆自验语耳。本无才慧而又如此悠谬。视兄又加下矣。家督才本凡下。独慕效吾兄不已。每对渠有杜季良之戒。兄今回头。可籍以慵渠有力矣。又一幸也。家仲无书。祇缘扰懒。岂欲缄口。兄亦为俗见所缚耶。与人交际。不须计较。愿兄持大体以从事。馀在所脱略也如何。春来事多。西出未易。奉握又当差池。惟崇深自养。时以言语相发也。
答郑叔颙
春气妍嫩。此时欢乐日珍。欣释多矣。向书一篇旨意。颇欲痛悔旧习。有拨回路头之意。不知兄养得杰气许多年。缘何回转得若是容易也。甚盛甚盛。特其中有宜复者。即所论文章是已。兄才调高迈。气格雄拔。自少发迹于此。今已成三十年宿趼矣。比年以来。得意愈高。自处愈大。谦虚之味浸薄。谨约之风日浅。此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29L 页
其中毒。不特句法字法之崎侧峻险而已。椎朴无文。诚不足以识兄意匠之大。则文体之与六经同不同。今且姑舍是。且使天诱之衷。如兄所言。亦只是外也非内也。书之钦明安安。徽猷懿恭。礼之敬胜义胜。诗无邪易方外。兄自看得有一分近似者乎。徒以一字一句。彷佛声响。自以为溯观六经。则古人所贵于六经者。在此乎在彼乎。且夫自秦汉唐明。号为古文者。何尝不籍口于六经。而毕竟汉止于汉。明止于明。无他遗其内而力其外耳。则愚恐兄之所谓六经。亦止于今而已。至于洛建左纛之喻。兄殆失言矣。向来王考与权江左。有六经朱书之辨。曾有此喻。兄乃倒授其柄而欲操戈之耶。洛建之文。主于明理。理明则辞无不达。絺章棘句。务为奇特。所不屑也。然则洛建即土阶之唐虞。而兄所云云。不过是胜广之诈称。即无论垂衣恭己。万不侔一。其所谓黄屋左纛者。亦岂是真正汉官威仪耶。虽然此特因兄自许之语而妄说及此。其实文章古今何须说。吾辈俱年迈耳。政使今日立脚向前。其于远且大者。犹惧不蔇。况复彷徨岐路。莫适攸从。前头日月。亦复几何。愿兄继自今。益复低心平气。勿复贪恋旧好。以平易易新奇。宽大易杰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30H 页
荦。看书须取近理。立言须要明白。先从洛建洙泗。沿溯以达于六经。则所忧胸中之郁者。可八九分疗得。而文体亦庶几尔雅平实。不至有欹倾崱屴之累矣。远之愚鲁。其何能开口说学问事。而雅惜兄才高而行肆。每欲一进狂瞽之规。玆承满纸谆复。不敢不以正对。未知兄更以为如何也。
答郑叔颙
辱惠覆。意语宏阔。且将欲裁其所过而修饰其所不足。卒泽之于仁义之术。甚盛甚盛。若兄自养之厚。自期之大。固已得之言议而雅好之矣。独向来一书。深文过情。似乎谤言。兄能虚心纳之。嗟乎此真古道也。方鄙书之出也。有所亲危之曰志亢者少降屈。行肆者好狎侮。言之太深。惧不全交。远独保兄无他。今而不负余所识矣。秉远素性轻浅。不能深情厚貌。掩面以交人。近与数三长上朋友。妄诵不逮之规。都不见答。往往有刚掩之困。而独兄相与酬之不小吝。兄真可与语夫大道者矣。嗟乎。先民之风。今日泯矣。大朴斲而真淳死。假真者之乱吾道久矣。析牛蚕者弄枝叶以为精。谨言貌者做摸样以为恭。其有卓然以为己事之所当然而为之者。有几人哉。则兄之所以矫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30L 页
亢自大。恣所跌宕者。未必非惩此之陋。而远之所以笃好兄不已者。亦有所取于鲁狂狷之思也。虽然巧令之恭可耻而毁冠冕则肆矣。口耳之陋可吝而妒道真则妄矣。兄书所谓霁月光风。宛然见景星卿云之天。而垂衣笃恭。自正衣冠对越中来者。居然得战兢临履大英雄规模。则吾辈相勉。亦止此足矣。远之为兄缕缕而不知止者。亦岂必欲使之擎跽曲拳。出天入人哉。昔先民之戒曰君子知天下之不可上也故下之。知众人之不可先也故后之。江河虽左。长于百川。以其卑也。聪明圣知。守之以愚。名被天下。守之以谦。大道不迹。大高不卓。引之以为长者。其本短也。杨之以为高者。其处下也。愿兄反真回元。低平易近。择义须精。居处须庄。言貌须恭。要于规矩绳墨中。不泥不踰。则所谓天地之变。皇王之远。而补弊兴废者将在是矣。未知兄更以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