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冠岩全书册二十二 第 x 页
冠岩全书册二十二
记
记
冠岩全书册二十二 第 651H 页
丰沛 圣迹记[上]
洪惟我国家肇基北方。奄有大东。北方即 圣朝之丰沛也。初 穆祖起于全州。东徙于三陟。又北徙于德源之赤田。又北徙于庆兴之斡东。所在得民。王业之兴。自此始焉。 翼王继世。自庆之赤岛。复归于赤田。又南出于咸兴。 度王 桓王相继转移。不常于厥邑。而亦不出于咸兴永兴之间。虽或有久速之不同。桑梓鸡犬皆被恩光。 衣冠之葬。月出之游。又皆卜吉于此地。暨乎我 太祖大王诞降于永之黑石里。胥宇于咸之云田社。文德武功之日盛。天命人心之皆归。化家为国。诞启万亿年无疆之业。以至 定宗 太宗诞弥之庆。又在于咸之庆兴宅私邸。则惟咸数百里之地。不独为开刱
洪惟我国家肇基北方。奄有大东。北方即 圣朝之丰沛也。初 穆祖起于全州。东徙于三陟。又北徙于德源之赤田。又北徙于庆兴之斡东。所在得民。王业之兴。自此始焉。 翼王继世。自庆之赤岛。复归于赤田。又南出于咸兴。 度王 桓王相继转移。不常于厥邑。而亦不出于咸兴永兴之间。虽或有久速之不同。桑梓鸡犬皆被恩光。 衣冠之葬。月出之游。又皆卜吉于此地。暨乎我 太祖大王诞降于永之黑石里。胥宇于咸之云田社。文德武功之日盛。天命人心之皆归。化家为国。诞启万亿年无疆之业。以至 定宗 太宗诞弥之庆。又在于咸之庆兴宅私邸。则惟咸数百里之地。不独为开刱
冠岩全书册二十二 第 651L 页
之基。实亦 六七圣世居之乡。而沛里儿童犹歌大风。舂陵妇孺皆传绛衣。猗欤休哉。臣于昨年夏。受命为吏于安边。安即北路之首而翼王寝园之邑也。今春寒食节。躬荐芬苾于珠邱。旋又试士于咸兴。自安而至于咸以南。 圣祖肇基之地。兴王之迹。幸得周览。乃敢不揆深浅(采之事实)敬纪于左。而惟恨天道里之逴远。不能纵游于斡东赤岛之间也。
智陵
智陵在安边府西三十八里瑞谷社奉龙驿北。即 翼祖康惠圣翼大王寝园也。 陵上甚高峻而坐壬向丙。缭以屏风石曲墙。前列魂游石一。长明台一。文武石各二。羊马虎石各四。环于左右前后。丁字阁在 陵下七十五步。月台前庭仅四五步。而悬厓陡绝。红箭门在丁阁下五十步。自门内从磴级而上。转入于丁阁之右。少
智陵
智陵在安边府西三十八里瑞谷社奉龙驿北。即 翼祖康惠圣翼大王寝园也。 陵上甚高峻而坐壬向丙。缭以屏风石曲墙。前列魂游石一。长明台一。文武石各二。羊马虎石各四。环于左右前后。丁字阁在 陵下七十五步。月台前庭仅四五步。而悬厓陡绝。红箭门在丁阁下五十步。自门内从磴级而上。转入于丁阁之右。少
冠岩全书册二十二 第 652H 页
折而下。达于阁庭。碑在门东二百步而有墙无阁。前面曰 翼王智陵。后面曰洪武二十六年(太祖二年)十月日立。典祀厅在斋室西十步。香室在斋室东。年久颓毁。作龛于斋室壁上。斋室在外青龙内。距红箭门三百步。置直长参奉各一员。国初差以土官。 孝庙庚寅。改以儒生。择差(저본에 삭제 표시 있음) 肃庙戊午或差生进。至于 英庙甲子。以幼学中有行谊地阀而三膺观察使荐及御史之剡者通差。以本府府使为逢授官。每年寒食行祀而香祝自京下来于咸兴。观察使差土官陪传于逢授邑。权安于馆舍。至寒食前一日逢授官陪进 陵所而将事。典祀官兼大祝差邑中閒散朝官与文官。诸执事以本 陵官及儒生为之。自朝廷每于间五年遣礼堂奉审。观察使亦以春秋躬诣周审。而本 陵主峰以后为德源境。故禁火之限。不过数十步。 肃庙丁巳。以主
冠岩全书册二十二 第 652L 页
峰后山角尽处为界。寻命割属本府。俾便禁护焉。臣于今春寒食节。以逢授官诣 陵。行祀如仪。与 陵官楚珏金䁀有谒 陵。体势雄丽。冈峦拱揖。真所谓龙盘凤翥之金粟山冈也。惟我 翼祖大王深仁难名。积德流庆。媲若大舜之起诸冯。匹美古公之肇姬业。而又是 珠邱之郁葱佳气。蓄灵储祉。克昌厥后。丕启万亿年无疆之景命。猗欤那欤。曷不休哉。
释王寺
释王寺在安边府西三十里雪峰山下。我 太祖龙潜时所刱。而神僧无学占释兴王之梦故名。先是洪武甲子。 太祖自金马岛来寓于安边。梦入破屋中。负三椽而出。又闻万家鸡鸣千家砧动。又见花落镜坠。觉而异之。傍有一婆曰雪峰山下土窟中有异僧。餐松被葛。不动者九年。形貌黯然。人目为黑头陀。盍往质焉。 太
释王寺
释王寺在安边府西三十里雪峰山下。我 太祖龙潜时所刱。而神僧无学占释兴王之梦故名。先是洪武甲子。 太祖自金马岛来寓于安边。梦入破屋中。负三椽而出。又闻万家鸡鸣千家砧动。又见花落镜坠。觉而异之。傍有一婆曰雪峰山下土窟中有异僧。餐松被葛。不动者九年。形貌黯然。人目为黑头陀。盍往质焉。 太
冠岩全书册二十二 第 653H 页
祖躬往寻之。谂其吉凶。僧解之曰负三椽者王字也。万家鸡鸣。贺高贵位也。千家砧声。报御近当也。花落终有实。镜坠岂无声。且相 公之面。贵不可言。愿建刹于此。以志祥焉。又曰三年内设五百圣斋则神人必有默佑者矣。 太祖感而如其言。盖头陀即无学也。及夫 太祖北征时。使郎将金南连往吉州广积寺。舟载八百罗汉木像及经文法器以来。移置于寺。亲记其事。刻板藏之。开国后三年甲戌。始建大刹。印给佛经。划属田土。辛巳 北巡时。历临本寺。留十六日而还。命栽梨于园中。植松于洞外。此建寺之缘起也。 宣祖丙子。命义昌君珖书雪峰山释王寺扁额以揭之。 肃庙戊子。寺僧进 太祖御笔板本。 上摹刊作轴。文以纪于下。亲书而还之。仍许移刻于石。 英宗戊寅。书下追记。又移刊于碑之下方。竖于仁智寮之西。
冠岩全书册二十二 第 653L 页
若法相之加金。始于 仁穆 仁元王后。逮于贞纯后 惠庆宫而前后凡三戊申也。 正宗辛亥。书下御制纪迹碑。竖于龙飞楼之东。寺奉持空,懒翁,无学三师之像而享之。壬子加赠禅号。 当宁庚午大雨水。龙飞楼仁智寮并颓压。其他僧寮皆漂。特降内帑之需。兼划列邑之谷。补土重修。丹雘一新。此 列朝之崇报也。寺在雪峰最深处。殿堂楼阁之宏丽。峰峦溪涧之幽邃。名于道内。而屡经兵燹。自 仁庙乙丑至 英庙己酉。合诸檀越而三新之。今又年深毁废者多。而又经庚午之灾。尤为萧条。且况仁智寮 太祖微时所御之室。而临幸时仍作行宫者。今幸改建。亦非旧日之容。岂不惜哉。噫关北一路。实为 圣祖肇基兴王之地。而是寺也又其一也。昔汉光武梦乘龙上天。冯异曰天命发于精神。 圣祖当日之梦。无学占释之
冠岩全书册二十二 第 654H 页
言。亦类于是。而化家为国。诞启洪业。不出于数年之内。夫帝王之兴。天乃佑命则人亦从之。天人皆与则亦岂无神秪之幽赞灵教之冥护者乎。然则是寺也。非徒为草昧时暂御之为荣。亦有资助邦命之功。此所以为一国之所颙仰。上下几百有馀年。至今焜耀人耳目者也。咨尔缁髡。宜念于玆。克敬克勤。保守罔缺。则法轮之常转。宝历之绵远。当与此山而无穷期矣。
迦叶百八传提纳薄陁尊者禅贤号指空。加赠阐宗演教万行圆融六度严净西天三昧东土一祖大法师。
高丽王师大曹溪宗师禅教都总摄勤修本旨重兴祖风福国祐世普济尊者谥禅觉号懒翁。加赠修宗崇教證道悟契应真延贶赞运资福大法师。
王师大曹溪宗师禅教都总摄传佛心印辩
迦叶百八传提纳薄陁尊者禅贤号指空。加赠阐宗演教万行圆融六度严净西天三昧东土一祖大法师。
高丽王师大曹溪宗师禅教都总摄勤修本旨重兴祖风福国祐世普济尊者谥禅觉号懒翁。加赠修宗崇教證道悟契应真延贶赞运资福大法师。
王师大曹溪宗师禅教都总摄传佛心印辩
冠岩全书册二十二 第 654L 页
智无碍扶宗树教弘利普济都大禅师妙严尊者号无学。加赠开宗立教普照法眼广济功德翊命兴运持世护国东方第一大法师。教书 若曰法轮广转。卜九五之昌期。华诰遥宣。镇三千之大界。畴非大雄大慈之力。吾知不生不灭者心。粤 圣祖肇造我家。赖尊师默赞洪业。宝箓凝䁀。发昔梦于兴龙。土窟班荆。拭慧眼于灵鹫。须看雪峰之下。寺曰释王。始识草昧之中。功最开国。适宗伯之自北。寄旷感于专祠。旧址依然。尚想跌坐之日。遗像宛在。遂副顶香之诚。有漏众生。听此第一法号。无量功德。长护于万宏基。故玆教示。想宜知悉。乾隆五十七年月日。
宸翰碑
释王寺有 宸翰碑二。一在仁智寮之西。即 太祖 肃宗 英宗御制御笔也。初 太祖既
宸翰碑
释王寺有 宸翰碑二。一在仁智寮之西。即 太祖 肃宗 英宗御制御笔也。初 太祖既
冠岩全书册二十二 第 655H 页
建寺。及乎北征时。遣郎将于吉州广积寺。船载佛像及大藏经。移藏于寺。仍记其事。若曰东北面都元帅完山府院君李(太祖初讳),上元帅判密直司事姜筮,副元帅唐城君洪徵,助战元帅前签书密直司事商议柳源,前知密直司事商议郑梦周,前密直副使李和等。于洪武十年夏。受命而来。次于清州(北青号)。闻大藏经一部佛像法器在海阳(吉州号)广积寺。兵火之馀。僧亡寺毁。大宝几于尽失。心实恻然。遣前中郎将金南连舟载以来。补其所失若干函轴。以成全部。置于安边府雪峰山释王寺。永为寿君福国之资云。 亲书刻板。留于寺中。 肃庙戊子。寺僧行净函奉板本诣内寺。请模刻于石。 上缅怀兴嗟。特允其请。就板本中面事助商请毁峰七字。亲补刓缺。又跋其下。仍许并刊一石。 英庙戊寅。续成追记。命添刻于跋文之下。后面有主簿臣南
冠岩全书册二十二 第 655L 页
鹤鸣所撰阴记。一在龙飞楼之东。即 正宗御制御笔本寺纪迹碑也。噫寺是肇祥启运之地。而 圣祖御笔之宝藏者。屡经兵燹。得以保有于今日。殆若神鬼之护持者然。岂不奇且异哉。暨我 三圣朝以感旧述先之盛念。跋而识之。记而偈之。螭首龟跌屹然并峙。宝墨辉映于山门。灵迹益显于后世。盖 列朝所以眷眷于玆寺者。实体我 圣祖当日眷顾之遗意。而非欲为扶释教藉佛力而然也。苏轼之仁宗御书飞白记曰凡所见者。皆当耸然而作。如望旄头之尘而听属车之音。广利寺宸奎阁碑曰咨尔东南山君海王。时节来朝。以谨其藏。臣于此亦云。
按府志曰洪武十七年甲子。 太祖自金马岛来寓鹤城。得异梦。往问无学。无学占释其义。仍请建刹。 太祖感之而如其言。一年内
按府志曰洪武十七年甲子。 太祖自金马岛来寓鹤城。得异梦。往问无学。无学占释其义。仍请建刹。 太祖感之而如其言。一年内
冠岩全书册二十二 第 656H 页
建寺。又三年内设五百圣斋云。寺之刱始。未详其年月。而据此则似在甲子以后也。又按太祖御识若曰洪武十年夏。受命而来。次于清州。舟载佛像法器。移藏于安边府雪峰山释王寺云。洪武十年。即戊午也。 御识年月必似无疑。然则就寻无学而建寺者。岂在于戊午之前乎。梦是兴王之徵。而开国在于甲子后八年。则天眷有德。政在于此时。必不待十五年之久也。或曰洪武十九年丙寅建寺。无学之释梦在于甲子。则丙寅之建寺。亦似信然。 御识笔迹若是昭著。不敢以断之丙寅为无疑也。姑记于此。以俟更考。
鹤浦桥
鹤浦桥在安边府东六十里。旧鹤浦县。 太祖微时往观丛石。至此桥适睡。马蹉跌而坠。 太祖即下立桥上。以两手执马耳及鬣。马悬空而
鹤浦桥
鹤浦桥在安边府东六十里。旧鹤浦县。 太祖微时往观丛石。至此桥适睡。马蹉跌而坠。 太祖即下立桥上。以两手执马耳及鬣。马悬空而
冠岩全书册二十二 第 656L 页
终不舍。令人拔所御刀断去鞍具而后舍之。马沈复浮游而出。或曰 太祖过桥。适海鹤飞起湖边。马惊而坠云。
浚源殿
浚源殿在永兴府东南十三里顺宁社亭子里。即 桓祖旧邸也。 太祖五年。始建殿宇。填龙渊为基云。 世宗二十五年癸亥。命郑麟趾奉安 太祖睟容于正殿。殿制与诸 陵丁阁同。而癸坐丁向(저본에 삭제 표시 있음)。高明宏敞。左右前三面皆设分閤。殿内设龛。以石为底。而铺纹席置灶。占火以去湿。龛内设榻。以奉 睟容。板壁道里上设鸭头钉。下排奉轴长钩。傍有横插角签。左右为升降。龙轴头著七环以承榻上之钉。而前垂纱帐及珠帘。 英宗乙亥。 睟容画画缺落。绘妆绽坼处。并命缮补。又改奉安之制。一依 永禧殿例。用圆环红索。以便卷舒。而别设一横木于道里
浚源殿
浚源殿在永兴府东南十三里顺宁社亭子里。即 桓祖旧邸也。 太祖五年。始建殿宇。填龙渊为基云。 世宗二十五年癸亥。命郑麟趾奉安 太祖睟容于正殿。殿制与诸 陵丁阁同。而癸坐丁向(저본에 삭제 표시 있음)。高明宏敞。左右前三面皆设分閤。殿内设龛。以石为底。而铺纹席置灶。占火以去湿。龛内设榻。以奉 睟容。板壁道里上设鸭头钉。下排奉轴长钩。傍有横插角签。左右为升降。龙轴头著七环以承榻上之钉。而前垂纱帐及珠帘。 英宗乙亥。 睟容画画缺落。绘妆绽坼处。并命缮补。又改奉安之制。一依 永禧殿例。用圆环红索。以便卷舒。而别设一横木于道里
冠岩全书册二十二 第 657H 页
前面。着环悬轴。俾无帖衬板壁之弊。龛与榻前面亦设分閤。龛之东西。列植红盖一双黑盖一双凤雀扇一双。俗传仪仗之在是殿与本宫者。上王北巡时所留者。而后皆新备云。阶下三面匝以廊庑。东上置温突。使居守仆。中置正门为御路。西小南置水剌厅。小北设望燎位。廊外四面缭墙。而前置三门。墙外松林环匝六七里。谨按殿志云始奉安时。 帧背有书曰青龙白虎左右边。山虎石上如蹲踞。公侯富贵荣华出。世世统领大将军。雷振名誉天下遍。四海无防车书通。三尺剑头安社稷。一条鞭末定乾坤(成伣丛话云此句上七字 太祖御制。下七字即崔莹赓联者。)五十六字而今无之。不知其由。又云奉安初。一日初昏。有呼人声自殿中出。殿卒惊惧趍进。则有火起灶外。及时扑止。愚民辈当暮夜骑牛马而过殿则辄昏倒。蛇蝎之属踰墙而向殿内则无不自毙。人皆异之。
冠岩全书册二十二 第 657L 页
又云 宣庙壬辰四月。倭入京城。五月四日夕。急报至。本殿参奉李庆弘先已闻变归家。本府府使李元成以端午献官来会。皆苍黄奔散。未及奉避 影帧。殿卒严宽世,金士勒,朴仁祥等相议移奉于仁祥家。穿窖埋安。尽心守护。癸巳二月。府使黄璨备龙亭移安于云住庵。(一名三道观。今为本殿愿堂。)旋又移安于耀德屏风山僧舍。四月贼退。至八月移安于神厅。(今之本宫)至癸卯四月。遣礼堂奉审后。还安正殿。 仁祖丙子十二月。清兵入都。丁丑正月六日。游贼十数骑自高原隘水转掠文川。闾阎一空。参奉南斗枢闻变移奉于海边民家。贼退旋复还安。二月八日。又闻清兵已到文川。斗枢只与校生朴孝男,老守仆申守。负出 影帧。走避末鹰岛。翌朝乘船入沙岛。权奉于海卒家。至三月观察使闵圣徽备龙亭移奉于移安室。乱后四年。未遑重修。辛巳始重
冠岩全书册二十二 第 658H 页
建正殿而还安焉。移安室在殿东廊外十步面南。有龙亭一黑长筒一。以备移安与不虞之用。前十步有御井。水味清冽。以木板盖之。谚传是 桓祖所尝饮者。红箭门在殿前八十步面西。典祀厅在殿西九十步面东。岁用正朝寒食端午秋夕冬至腊六名日行祀。朔望焚香。而有事则告。本府府使例为献官。或有故则以邻邑秩高守令差之。典祀官兼大祝以文臣守令为之。诸执事旧用儒品。近以列邑守宰诸 陵官及闲散朝官轮差。斋室在红箭门西四十步。左右有殿官直宿之室。门东有斋宿之所。初置参奉二员。以京洛人差送。 英庙己酉。始以本道 八陵参奉中多朔者差一窠。至戊午两窠皆用本道人。己丑两窠皆作令以文荫差之。 正宗戊申。更以诸 陵官中次次随阶升拟。臣自高原郡从间道越阜经坂。行二十五里到洞门。松桧
冠岩全书册二十二 第 658L 页
郁然。左右成行。前进数百步乃斋室也。与殿官从右挟门入殿庭。升阶过内三门。转入正殿左閤。守仆开龛门。次开榻门。 宝座天临。威颜不违于咫尺。 御翼善冠衮龙袍玉带。尧颡舜瞳。肃穆如新。宛如冠佩之侍紫宸也。臣窃惟太祖天姿奇伟。神彩英俊。隆准龙颜。身长而𦟛(均也)直耳大绝异。在潜邸时。相命师惠澄私谓人曰吾相人多矣。未有如李(太祖御讳)者。其代王氏而必兴乎。大明 高皇帝亦闻其英毅。遣人啚像而去。天命之眷佑。贞符之彰异。虽本于玄德之升闻。珠庭日角。自与人殊。百灵安得不环卫。而乃以尺剑条鞭。奄有大东之洪基。昔书生相唐太宗曰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必能济世安民。斯言诚不诬也。且况流虹之庆绕电之祥。在于是地。则 睟容之奉安于是殿。实出于汉帝思沛之义。守玆土而护是殿者。其可不克谨而
冠岩全书册二十二 第 659H 页
克敬乎。壬丙之间。岛夷荐食。凶锋所及。无不灰烬。而独 睟容保有于兵火。至今使一邦之臣民。得以肃瞻清光。亦得致敬于享祀。呜呼。此岂人力之所可为哉。其惟 圣祖威灵虽屡百年之后。亦能使盗贼不敢近欤。而干戈之际。金瓯幸再完。于今封域无事。何莫非 陟降之灵。默佑而然。猗欤盛哉。万亿年无疆之业。亦可以卜于是殿也。
璿籍
璿源殿殿内。旧有铁装一卷。壬辰之后。仅拾八张而藏诸龛下。其第七张。即 太祖潜邸时帐籍。曰洪武二十年庚午十二月日。和宁府户口柱帐。施行东面德兴部事。审奋忠定难匡复燮理佐命功臣。壁上三韩三重大匡门下侍中判都(缺一字)问使司事。吏曹尚瑞寺事。领孝思观事兼八位上护军领经筵事。和宁(缺二字)卫国忠(缺三
璿籍
璿源殿殿内。旧有铁装一卷。壬辰之后。仅拾八张而藏诸龛下。其第七张。即 太祖潜邸时帐籍。曰洪武二十年庚午十二月日。和宁府户口柱帐。施行东面德兴部事。审奋忠定难匡复燮理佐命功臣。壁上三韩三重大匡门下侍中判都(缺一字)问使司事。吏曹尚瑞寺事。领孝思观事兼八位上护军领经筵事。和宁(缺二字)卫国忠(缺三
冠岩全书册二十二 第 659L 页
字)食邑一千户食实封三百户李(太祖初讳)。其第五张。 太宗潜邸时建白事目。末曰端右副代言正顺大夫经筵参赞官兼判典客寺事。进贤馆提学知制教知工曹事臣李(太宗御讳)。洪武二十三年七月初四日(缺)云云。馀六张虽多磨破。亦有可考。其中士族乡族颇多。而合计户数只四十。似是食实封三百户中户口。而各张印迹。今犹宛然。 英庙辛亥。命送京工。糊背成轴。漆樻以藏之。臣盥手敬阅。和宁府永兴古号也。德兴部即德兴社。而古与顺宁社合为一社者也。 桓祖旧邸在于顺宁社。故 璿籍系于是部。且考其年月庚午。即开国前三年也。时 太祖自威化回军。开第于松京。而璿籍则依前以旧邸为之欤。自修此籍。未及大比。化家而为国。诞受一邦之图籍。稽登八域之户口。光启丕基。 圣子神孙。继继承承。式至于今日休。莫不本源乎
冠岩全书册二十二 第 660H 页
此 璿籍。岂可只以国家之古迹宝藏而已哉。
龙渊
龙渊即 浚源殿基。 太祖诞降之初。藏胎于渊中。建殿时 太祖姨母庆昌翁主崔氏。指示御胎所藏处。移封于全罗道珍山郡万仞山。填渊为基云。
黑石里
黑石里在 浚源殿东墙外二百二十馀步。越一平歭。别成一局。基之青龙白虎。皆有黑石故名。即 太祖大王诞生之地也。又称诞生基。 帧背诗所谓山虎石上如蹲踞者是也。荒废埋没。久为民田。万历壬子。观察使韩浚谦亲自看审。以为 圣祖诞生之基。不宜抛弃。任其耕种。以官田易之。即加封植。 英庙乙亥。以 圣祖诞降回甲之年。命竖碑。 御笔书面曰 太
龙渊
龙渊即 浚源殿基。 太祖诞降之初。藏胎于渊中。建殿时 太祖姨母庆昌翁主崔氏。指示御胎所藏处。移封于全罗道珍山郡万仞山。填渊为基云。
黑石里
黑石里在 浚源殿东墙外二百二十馀步。越一平歭。别成一局。基之青龙白虎。皆有黑石故名。即 太祖大王诞生之地也。又称诞生基。 帧背诗所谓山虎石上如蹲踞者是也。荒废埋没。久为民田。万历壬子。观察使韩浚谦亲自看审。以为 圣祖诞生之基。不宜抛弃。任其耕种。以官田易之。即加封植。 英庙乙亥。以 圣祖诞降回甲之年。命竖碑。 御笔书面曰 太
冠岩全书册二十二 第 660L 页
祖大王诞降旧里。阴记亦 御制而提学赵明履奉教书。建阁一间。缭以墙。前置三门。开基时地中显有烟突之形。正当阁基之中。又有瓮器于其下云。谨按黑石里初隶永兴府德兴社。中年分为顺晏。后改顺宁。即 桓王旧邸。而 圣祖诞弥之庆。实在于此。舆地胜览云浚源殿在黑石里。是 桓祖旧邸而 太祖诞降之地。永兴志云殿东北二百数十步。乃是 圣祖旧基。未知孰是。而黑石里则一也。 太祖于至元元年乙亥。高丽忠肃王后四年十月十一日己未。诞降于私邸。僧无学时住薪寺。(在殿西南五里。)一日望气谒 桓祖曰。公将生贵子。及至 太祖诞生时。又献米藿酱曰王者必生。须善保养云。及诞天姿奇伟绝伦。才三岁屹有巨人之志。其游戏聚石为城曰都城。以石为床曰龙床。坐于石上。使群儿聚呼曰皞皞如也。熙熙如也。怡怡如也。
冠岩全书册二十二 第 661H 页
邻里父老咸称仙童。天命之眷佑。已自诞弥之初。而是基也即舜之诸冯也。汉之沛里也。生长之村。尚有枌榆之社依旧。 真殿本宫在左在右。实寓汤沐之规。诗曰维桑与梓。必恭敬止。况是 圣人载夙之地。王业肇造之基乎。凡我礼沛之父老。知所勉哉。
龙兴江
龙兴江在 浚源殿东北五里。古名横江。其源有五。源出三百馀里而为是江。南入于海。河公崙奉使至此。都巡问使姜淮伯置酒中流。乃曰是府即 度祖 桓祖胥宇之所。而 太祖诞生于是地。此江之尚无嘉名。不亦一欠乎。河公以龙兴名焉。
两 本宫
咸兴本宫在府南十五里云田社。我 太祖龙潜时。自归州洞旧邸。又胥宇于此。 临御后
龙兴江
龙兴江在 浚源殿东北五里。古名横江。其源有五。源出三百馀里而为是江。南入于海。河公崙奉使至此。都巡问使姜淮伯置酒中流。乃曰是府即 度祖 桓祖胥宇之所。而 太祖诞生于是地。此江之尚无嘉名。不亦一欠乎。河公以龙兴名焉。
两 本宫
咸兴本宫在府南十五里云田社。我 太祖龙潜时。自归州洞旧邸。又胥宇于此。 临御后
冠岩全书册二十二 第 661L 页
始设宫。以 上王北巡时。亦御焉。殿内奉安 穆祖大王 孝恭王后, 翼祖大王 贞淑王后 度祖大王 敬顺王后, 桓祖大王 懿惠王后位版。又以 太祖遗教。追奉 太祖大王神懿王后位版。 肃宗丙子。追祔 神德王后位版。正殿前三十步而大门。左右皆有翼廊。四十步而外大门。两门之间有丰沛楼。楼前有莲池。皆缭以墙。殿东二十步有井。是 圣祖所凿者。井西北十步有坛。即夜白夜黑祭设行处。坛傍有手植松。殿内藏弓箭冠饰等物。左右分列红阳伞一,龙大旗一,大纛一,红盖一,黑盖一,青大旗一,红大旗一。而每当别大祭及都连浦行祭时。陈列于殿庭及坛除东北十五步。有移安室。壬辰后旧宫尽燬。万历庚戌。观察使韩浚谦重建红箭门。在殿南百九十步。门内立碑禁马。书面曰 圣祖潜邸下马之碑。覆以小阁。典
冠岩全书册二十二 第 662H 页
祀厅在殿东二十五步。左右翼廊。有祭器祭物库。每月朔望皆设祭。而亦有月祭。正月曰夜白祭。三月曰春节祭。四月曰别大祭。五月曰太白祭。六月曰半行祭。七月曰秋节祭。八月曰山祭。九月曰夜白祭。十月曰别大祭。十一月曰冬节祭。十二月曰夜黑祭。皆行祀于宫中。而惟五月太白祭则行于都连浦祭星坛。享日并自内司涓吉。香烛每岁终报内司受来。封置继用。四月十月别大祭。别有 衣襨香烛之下来者。内司书员临时赍来。 正宗乙卯跻祔 桓祖时。以三九月自内裁成衣襨。礼房承旨与阁臣斋宿于内阁而裁香。内司造烛。 上亲临封裹。使内司别坐陪进。而沿路守令交替陪行。赍传于本宫。仍以为例。宫中大小将事。别坐例为献官。有故则 义陵参奉代行。诸执事祭监守仆及自咸兴府定送典礼替行。行祭时皆作乐
冠岩全书册二十二 第 662L 页
焉。斋室在殿西二十步。中设大厅及直宿之所。揭以分内需司,供上厅直,清斋等号。国初遣重臣守之。后改礼郎。至 成庙朝置分内司。 宣庙壬辰后分差内司别坐一人。而先直永兴本宫。仕满二十四朔后。移居于咸兴。亦满廿四朔而遆。谚传 太祖在归州洞旧邸时。问家垈吉地于僧无学。无学曰富人某之基。乃王侯之地。 公欲得之。须以博为戏而赌取也。 太祖如其言。与富人博而局势将输。无学从傍审之。若行马则可胜而不可显言。适有逸马过门。无学作隐语曰彼马何缓步而不疾行也。 太祖心悟。竟用马胜之。遂取其基而卜居。寔为宫址云。永兴本宫在 浚源殿东北五里。亦黑石里也。宫内奉安 太祖大王 神懿王后位版。 肃庙丙子追祔 神德王后位版。 正宗乙卯追跻 桓祖大王 懿惠王后位版。宫之刱设
冠岩全书册二十二 第 663H 页
年月。虽无可考。自昔有丁字阁奉 位版。版面付纸榜。以行月祭及朔望祭。至光海朝每年四月十月。内人下来。集巫觋击缶行事。故称以神厅。 显庙丙午。观察使闵鼎重启刱殿宇。称本宫罢神厅号。 肃庙己未。观察使李堂揆启去纸榜题 位版。如咸兴本宫例。殿宇规模。仿咸兴而差有减杀。只设正殿与移安室及三门。三面缭以墙。亦无仪仗之列植者。典祀厅在殿北二十五步。而廊庑皆仿咸兴之制。朔望及月祭。皆与咸兴同。而只无都连浦行祭之事及别大祭时陈列仪仗之节。设宫之初。祭监一人专掌享祀之节。而咸兴别坐兼管。月祭则来参。朔望则 浚源殿参奉例兼献官。 肃庙癸未。始自内司差送别坐。自是祭享及守直凡节。别坐专管。而二十四朔后。移于咸兴。更自内司差代而来云。噫咸永两宫。一是少昊流虹之
冠岩全书册二十二 第 663L 页
地也。一是大舜潜龙之基也。天命之昭受。虽本于盛德。王业之肇基。权舆于是地。是地也山川亭毓。龙凤飞舞。灵光淑气。至今有郁郁葱葱然。是宜笃生千一之 圣。诞膺五百之运。峙洪基而流景祚。与天地而久长也。及乎 御极后。北巡临幸。宴父老而歌大风。建 原庙而享 先王。以寓汉帝思沛汤沐之义。此两宫之所由设也。枌榆之林沮漆之鱼。愈久而如昨。使臣民之过此者。咸有寓慕起敬之心。猗欤盛矣。 太祖潜邸时。尝有事于七星之神。又设坛祭太白星。今两宫之按月设祭。即因此而行之者欤。月祭中夜白夜黑等名义。未详其何所指。而似是祭天祭星之义也。易曰王用亨于岐山。则是之谓乎。
遗弓
咸兴本宫殿内藏髹漆函二。一盛黑角弓。一
遗弓
咸兴本宫殿内藏髹漆函二。一盛黑角弓。一
冠岩全书册二十二 第 664H 页
丝弦。具角头有伤处。而上弦两头及弓身长。倍于凡弓。弓袋一长箭十三。羽之以鹤翎。阔而长。干长镞重不类常矢。筒个一色黄而狭。与今人所佩者不同。黑丝笠一。帽子尽敝。只有凉台。银笠饰一。体大而长几数寸。银日月顶各一。体圆而雕镂日月云雾之状。孔雀羽五。蠹而敝。只馀眼数颙。玉缨子一。旧有而今无云。皆 太祖征伐四方时所尝御者也。臣窃惟我 太祖大王神武绝伦。射尤出常。尝好射大哨鸣镝。弓力亦倍于人。从 桓祖猎。 桓祖取矢而观之曰非人所用。遂掷于地。 太祖拾之插于筒。御倭于海州。以大羽箭射贼。十七发皆毙之。谓左右曰吾皆射左目眦。视之尽验。从辛祦畋。 太祖谓左右曰今日射兽。当尽中脊。射鹿四十。皆正中脊。后又与李豆兰并逐一鹿。忽遇僵树当前。鹿从树下走。豆兰勒马而回。 太祖超踰树上。马出其
冠岩全书册二十二 第 664L 页
下。即及骑追获之。豆兰惊曰 公天才。非人力所可及也。射法之神妙。类多如此。故弧矢之威。振于四方。遂一戎衣而大定。猗欤盛矣。夐越前古。未之或闻也。噫周之赤刀天球藏于西序。汉之斩蛇剑陈诸会朝。即重世宝而彰洪烈也。惟我 圣祖之弓矢冠饰。不惟平日之所尝御者。栉沐焉以是。开刱焉以是。藏于故宫。传之几百有馀年。其为国家传世之宝。未有过于此。而珍藏而爱护者。不翅如乌号之弓曲阜之履也。且屡经兵燹。不为西京武库之剑。尚今无恙。良亦异也。凡我奉护之人。克尽其敬。守而勿失。使后之人。咸知我 太祖圣武龙兴之功也。
挂弓松
挂弓松在咸兴本宫后庭。 太祖龙潜时亲自栽植而号以松轩者此也。肄射之时。每挂弓于松。故人皆爱慕。称之以挂弓松。松古有六株
挂弓松
挂弓松在咸兴本宫后庭。 太祖龙潜时亲自栽植而号以松轩者此也。肄射之时。每挂弓于松。故人皆爱慕。称之以挂弓松。松古有六株
冠岩全书册二十二 第 665H 页
并茂。 仁祖甲子以后。四株自枯。惟馀二株。而一株大十五围许。一株大十一围许。根干亦皆枯。而盘屈回错。交挐巃嵷。宛有龙摅虎攫之形。横偃几十亩。皆以长木撑拄。独一株枝柯郁茂。清阴遍盖。禽鸟不敢栖。曾于壬辰之乱。倭奴斧斫一枝。鲜血迸出。风雷大作。贼徒惊散不复近。刃痕以片铁匣其腰。今无之。是松也世传 圣祖之所栽封者。故或称手植松。而栽植年月虽不可考。要之近五百年矣。虬身夭矫。犀甲错落。蜿蜿有腾空之势。植物之伟观。畜眼所未有。而自不觉使人起敬也。噫物虽微矣。 圣祖之手泽尚存。羽葆之戏挂弓之迹。犹可以想像。则尽为国家之古物。而亦能使骄虏折其凶图。殆若神灵之扶护者然。上下几百有馀岁。犹为人之爱惜也。其将与国相终始。而诗曰如松柏之茂。以是颂于万之祝。
冠岩全书册二十二 第 665L 页
击毬亭
击毬亭在咸兴本宫南十许里大海之头。 太祖龙潜时。尝击毬于此。毬场驰道。久犹可识。年深荒废。人皆咨嗟。 显庙甲寅。观察使南九万始建亭。 肃庙丙申。判官金宗衍揭额云。自本宫南行十五里。野中山脚。斗入海边。高褰平衍。顶圆如盘。被以嫩莎。上有四楹之亭。左临大野。右瞰沧溟。东南无际。可观日出。虽非 圣人。车辙马迹之所经。亦可为关北之名胜矣。谨按 太祖微时。常作木毬大如梨。令人于五六十步外仰掷之。以朴头射之辄中。盖高丽时每于端午节。预选武官年少者及衣冠子弟。习击毬之艺于九逵之傍。设龙凤帐殿。当路中立毬门。王幸而观之。排宴会设女乐。卿大夫皆从之。击毬者盛服尽饰。分作二队。立于左右。妓一人执毬而进掷道中。左右队皆趋马争毬。先中者
击毬亭在咸兴本宫南十许里大海之头。 太祖龙潜时。尝击毬于此。毬场驰道。久犹可识。年深荒废。人皆咨嗟。 显庙甲寅。观察使南九万始建亭。 肃庙丙申。判官金宗衍揭额云。自本宫南行十五里。野中山脚。斗入海边。高褰平衍。顶圆如盘。被以嫩莎。上有四楹之亭。左临大野。右瞰沧溟。东南无际。可观日出。虽非 圣人。车辙马迹之所经。亦可为关北之名胜矣。谨按 太祖微时。常作木毬大如梨。令人于五六十步外仰掷之。以朴头射之辄中。盖高丽时每于端午节。预选武官年少者及衣冠子弟。习击毬之艺于九逵之傍。设龙凤帐殿。当路中立毬门。王幸而观之。排宴会设女乐。卿大夫皆从之。击毬者盛服尽饰。分作二队。立于左右。妓一人执毬而进掷道中。左右队皆趋马争毬。先中者
冠岩全书册二十二 第 666H 页
为首击。馀皆退立。都人士女观者山积。击毬之法。以排至动毬。以持彼回之。行毬之初。不纵击。执杖横直。与马耳齐。谓之比耳。比耳之后。举手纵击。手高抗而杖下垂扬扬。谓之垂扬。出门者少。过门者十之二三。中道而废者多。若有出门者。同队之人皆下马。进殿前再拜谢。 太祖亦与其选。行击之时。驰马太疾。已垂扬矣。毬忽为石所触。反入马前二足之间。出后二足之间。 太祖便仰卧侧身。防马尾而击之。毬还出马前二足之间。复击而出门。时人谓之防尾。又行击之时。亦已垂扬。毬激桥柱出马之左。 太祖脱右镫翻身而下。足不至地。击而中之。即还骑复击而出门。时人谓之横防。举国惊骇。以为前古无闻。猗欤异哉。并记于下。俾使后人咸知 圣人之多能也。
咸兴坪(附德山洞咸关岭)
咸兴坪(附德山洞咸关岭)
冠岩全书册二十二 第 666L 页
环本宫四面皆大野。是谓之咸兴坪。恭悯王十一年壬寅。元丞相纳哈出。听赵小生之诱。与卓都卿等入寇洪原地。官军屡败。王以 太祖为东北面兵马使往讨之。纳哈出阵于此。 太祖单骑突进试贼。贼骁将三人并驰直前。 太祖阳北走。引其辔策其马。为促马状。三将争追逼之。 太祖忽跋马右出。三将未能控而前。 太祖从后射之。皆应弦而倒。纳哈出知不可敌。收散卒遁去。获银牌铜印等物以献之。
德山洞在庆兴殿北三十里。 太祖遇纳哈出于此击走之。初 太祖至军。问诸将累败状。诸将曰每战酣。贼将一人铁甲饰以朱旄尾。挥槊突进。众披靡无敢敌者。 太祖物色其人独当之。阳北走。其将果奋战。注槊甚急。 太祖翻身着马韂。贼将失中。随槊而倒。 太祖即据鞍射殪之。贼遂奔北。 太宗十五年乙未四月。甘露降
德山洞在庆兴殿北三十里。 太祖遇纳哈出于此击走之。初 太祖至军。问诸将累败状。诸将曰每战酣。贼将一人铁甲饰以朱旄尾。挥槊突进。众披靡无敢敌者。 太祖物色其人独当之。阳北走。其将果奋战。注槊甚急。 太祖翻身着马韂。贼将失中。随槊而倒。 太祖即据鞍射殪之。贼遂奔北。 太宗十五年乙未四月。甘露降
冠岩全书册二十二 第 667H 页
于是洞。吾东方所未有者也。
咸关岭在殿东北六十里德山社。 太祖与纳哈出大战于此。日且暮。麾军以退。自为殿。有一贼逐 太祖。举槊欲刺。 太祖忽倒身若坠马。仰射其腋即还骑。又一贼进当 太祖而射之。 太祖即于马上起立。矢出胯下。 太祖乃跃马射之中其膝。又于川中遇一贼将。以甲冑周护甚固。又别作颐甲。 太祖故射其马。马作气奋跃。贼将出力引辔。口乃开。 太祖射中其口。既毙三人。于是贼大奔。乃以铁骑蹂之。杀获甚多。是战也 太祖或留屯答相谷。或移阵舍音洞。或设伏于定州之要冲。或驻军于松原之广坪城串连浦。阵垒相望。备经艰危。克扬威武。竟致强寇心服北鄙悉平。 陵志所云凡大小百馀战。辛丑壬寅庚申之捷。尤可称道者此也。 大明宣宗时。都总制李孟畇陪笺入朝。序班李添
咸关岭在殿东北六十里德山社。 太祖与纳哈出大战于此。日且暮。麾军以退。自为殿。有一贼逐 太祖。举槊欲刺。 太祖忽倒身若坠马。仰射其腋即还骑。又一贼进当 太祖而射之。 太祖即于马上起立。矢出胯下。 太祖乃跃马射之中其膝。又于川中遇一贼将。以甲冑周护甚固。又别作颐甲。 太祖故射其马。马作气奋跃。贼将出力引辔。口乃开。 太祖射中其口。既毙三人。于是贼大奔。乃以铁骑蹂之。杀获甚多。是战也 太祖或留屯答相谷。或移阵舍音洞。或设伏于定州之要冲。或驻军于松原之广坪城串连浦。阵垒相望。备经艰危。克扬威武。竟致强寇心服北鄙悉平。 陵志所云凡大小百馀战。辛丑壬寅庚申之捷。尤可称道者此也。 大明宣宗时。都总制李孟畇陪笺入朝。序班李添
冠岩全书册二十二 第 667L 页
祥谓孟畇曰汝国有一人心中藏万人兵法者乎。 老王即其人也。文武之德之才。世无其匹。真大将军也。 老王盖指我 圣祖。而昔韩信对汉高曰陛下殆天授。非人力也。臣敢以此语为 圣祖诵焉。
冠岩全书册二十二 第 670H 页
丰沛 圣迹记[下]
余于庚辰夏。为吏于安边府。躬履丰沛之旧地。历览兴王之故迹。而亦不能随处穷搜。只录其咸以南足迹之所到者。粤丙申春。以观虽在于庆兴。记之只详于咸永之间。不及于赤岛斡东者。境土焉未涉。山川焉未履。故阙而不书。然我 圣祖草昧之休祥。树立之洪啚。尽在于是。亦可以足徵也。
涌珠里
涌珠里在德源府南十里。 穆祖自三陟徙居于此诞 翼祖。 翼祖后徙庆兴之斡东。避狄于赤岛。自赤岛复还于此。改名赤田社。庆之民
余于庚辰夏。为吏于安边府。躬履丰沛之旧地。历览兴王之故迹。而亦不能随处穷搜。只录其咸以南足迹之所到者。粤丙申春。以观虽在于庆兴。记之只详于咸永之间。不及于赤岛斡东者。境土焉未涉。山川焉未履。故阙而不书。然我 圣祖草昧之休祥。树立之洪啚。尽在于是。亦可以足徵也。
涌珠里
涌珠里在德源府南十里。 穆祖自三陟徙居于此诞 翼祖。 翼祖后徙庆兴之斡东。避狄于赤岛。自赤岛复还于此。改名赤田社。庆之民
冠岩全书册二十二 第 670L 页
从之如归市。又徙咸兴之松头里诞 度祖。未几又还赤田。其地不阻峭不缺圮。因势以为台。台凡三层。中下二层已芜翳不治。最上台方可数十亩。平铺若水以悬者。或云此其营室之遗墟。古传 度王时门扉。藏于府库。逸于兵燹。或云此其立碑之墟。古立纪绩之碑。而久且毁破不存。今不可详。环台四旁。缭以青树翠蔓。蒙络周匝。而 太祖手植亦古有而今无云。车五山说林曰 太祖以上王北巡时。始御德源。又幸咸兴。德源似指此也。 正宗御制纪绩碑竖于旧基。
铭石院
铭石院在赤田社左数里。特岩呀然路畔。镵面如函。盖中有文。苔蚀不辨其字。世传 翼祖刻铭标识故名云。
留王峰
铭石院
铭石院在赤田社左数里。特岩呀然路畔。镵面如函。盖中有文。苔蚀不辨其字。世传 翼祖刻铭标识故名云。
留王峰
冠岩全书册二十二 第 671H 页
留王峰在赤田社右数里。峰上有设坛遗址。即太祖北巡时驻驾之处。至今宛然。
大树
德源有大树枯朽累年。先开国一年复条达敷荣。时人以为开国之兆。按文川志曰本郡道昌寺中有大树。洪武戊辰尽枯。至辛未壬申。复条达敷荣。此正与汉时僵柳复起同符。时人以为开国之兆云。此似一事而俱见于德源文川两志。故并录之。以备参考。
安养寺
安养寺在德源府西十里。 太祖少时尝读书于此。
铁关
铁关在德源府。北人金方卦娵 度祖女。生三善及三介。于 太祖为外兄弟也。皆膂力过人。善骑射。聚恶少横行北边。畏 太祖不敢肆。及
大树
德源有大树枯朽累年。先开国一年复条达敷荣。时人以为开国之兆。按文川志曰本郡道昌寺中有大树。洪武戊辰尽枯。至辛未壬申。复条达敷荣。此正与汉时僵柳复起同符。时人以为开国之兆云。此似一事而俱见于德源文川两志。故并录之。以备参考。
安养寺
安养寺在德源府西十里。 太祖少时尝读书于此。
铁关
铁关在德源府。北人金方卦娵 度祖女。生三善及三介。于 太祖为外兄弟也。皆膂力过人。善骑射。聚恶少横行北边。畏 太祖不敢肆。及
冠岩全书册二十二 第 671L 页
闻 太祖往御塔思帖木儿之兵。乃诱致女真。大肆侵掠。和州以北皆没焉。及 太祖引军至铁关。人心皆喜。士气自倍。遂进攻大破之。悉复和咸等州。州郡望若云霓。王业实基于是焉。
淑陵
淑陵在文川郡东十五里草闲社。即 翼祖王妃贞淑王后崔氏寝园。 陵上甚高峻而甲坐庚向之原也。象设与 安陵同。碑在红箭门西南。有墙无阁。前面曰 贞妃淑陵。后面曰洪武二十六年十月日立。置参奉二人。以文川郡为逢授官。初 后升遐。自北发引。将向 智陵。至中路一岘。 灵车自破。不可得行。乃以纸鸢占地而葬。寔为 本陵。时人异之。名其岘曰车破岭。岭在 陵西北十里许。斋室前有一泉流成三塘。四时不渴云。
王生岛
淑陵
淑陵在文川郡东十五里草闲社。即 翼祖王妃贞淑王后崔氏寝园。 陵上甚高峻而甲坐庚向之原也。象设与 安陵同。碑在红箭门西南。有墙无阁。前面曰 贞妃淑陵。后面曰洪武二十六年十月日立。置参奉二人。以文川郡为逢授官。初 后升遐。自北发引。将向 智陵。至中路一岘。 灵车自破。不可得行。乃以纸鸢占地而葬。寔为 本陵。时人异之。名其岘曰车破岭。岭在 陵西北十里许。斋室前有一泉流成三塘。四时不渴云。
王生岛
冠岩全书册二十二 第 672H 页
王生岛在浚源殿西北五里。龙兴江神厅浦合流之内。江上白沙平铺如练。 太祖幼时所尝游戏故名。
神厅浦
神厅浦在浚源殿北五里。 太祖潜邸时祭星于浦边故名。
德峙
德峙在永兴本宫东北十里。有盘石瀑流之胜。 太祖潜邸时。每设祭于此云。
云岭
云岭在永兴府西百五十里阳德县界。 太祖龙潜时。尝驰马于此石上。驰道今犹宛然云。
瑶乐池
瑶乐池在王生岛南。即神厅浦来源。踰王生岛后脉潴回处也。 太祖幼时常游戏于此云。按太祖年甫八岁。就学于谪客成姓人。夜则读书。
神厅浦
神厅浦在浚源殿北五里。 太祖潜邸时祭星于浦边故名。
德峙
德峙在永兴本宫东北十里。有盘石瀑流之胜。 太祖潜邸时。每设祭于此云。
云岭
云岭在永兴府西百五十里阳德县界。 太祖龙潜时。尝驰马于此石上。驰道今犹宛然云。
瑶乐池
瑶乐池在王生岛南。即神厅浦来源。踰王生岛后脉潴回处也。 太祖幼时常游戏于此云。按太祖年甫八岁。就学于谪客成姓人。夜则读书。
冠岩全书册二十二 第 672L 页
昼则出射曰边方待变之地。文武并习。长久之术也。成大奇之。以告永安巡察使。巡察曰人杰地灵。必非虚言。乃邀之。呼三龙字使赋诗。即应曰瑶乐池中旧日龙。离渊今作世间龙。男儿岂是寻常者。早晚身为沛泽龙。(一本旧日龙。作旧蛰龙。下句一作他辰更得风云会。变化应为沛泽龙。)巡察异之。私语成曰此必有意于斯世。长安童谣木子当王之谣。乃可验之。成曰慎勿出口。以成人美云。
宫闼里
宫闼里在龙兴江北。距浚源殿六七里。 太祖姨母庆昌翁主崔氏之宫在焉。 太祖幼时鞠于其宫。宫基尚存。而石井石砌。今皆依旧云。
樗亭
樗亭在浚源殿左麓二百步。古有山樗木大几十围。枝叶可蔽百馀亩。 太祖幼时尝游戏于树下。 肃庙丙申。为大风所折。甹蘖茂盛。蔚
宫闼里
宫闼里在龙兴江北。距浚源殿六七里。 太祖姨母庆昌翁主崔氏之宫在焉。 太祖幼时鞠于其宫。宫基尚存。而石井石砌。今皆依旧云。
樗亭
樗亭在浚源殿左麓二百步。古有山樗木大几十围。枝叶可蔽百馀亩。 太祖幼时尝游戏于树下。 肃庙丙申。为大风所折。甹蘖茂盛。蔚
冠岩全书册二十二 第 673H 页
然成林。封筑以识之。
德陵 安陵
德陵在咸兴府西北六十里加平社。即 穆祖仁文圣穆大王寝园。 安陵 穆祖王妃孝恭王后李氏寝园。同原异茔。而 德陵在右 安陵在左。体麓地势甚高。癸坐丁向之原也。象设与 智陵同。而长明台右有小床石。俗称安宝石。 安陵则无此。丁字阁东立二碑。有墙无阁。一曰 穆王德陵。一曰 孝妃安陵。后面各书永乐八年(太宗十年)十月日立。两 陵合置参奉二员。以定平府为逢授官。按旧 德陵在庆兴府南十二里赤池坪中圆峰上。峰高三十五步。围九十步。四面沮洳。中起突兀。俗称没泥龟也。初葬 穆王于是。于其葬也。中国人来相之。 太祖为诸军事时。使雄吉州安抚察理使李原景往视之。其镇抚白忠信本原景麾下。与原景同
德陵 安陵
德陵在咸兴府西北六十里加平社。即 穆祖仁文圣穆大王寝园。 安陵 穆祖王妃孝恭王后李氏寝园。同原异茔。而 德陵在右 安陵在左。体麓地势甚高。癸坐丁向之原也。象设与 智陵同。而长明台右有小床石。俗称安宝石。 安陵则无此。丁字阁东立二碑。有墙无阁。一曰 穆王德陵。一曰 孝妃安陵。后面各书永乐八年(太宗十年)十月日立。两 陵合置参奉二员。以定平府为逢授官。按旧 德陵在庆兴府南十二里赤池坪中圆峰上。峰高三十五步。围九十步。四面沮洳。中起突兀。俗称没泥龟也。初葬 穆王于是。于其葬也。中国人来相之。 太祖为诸军事时。使雄吉州安抚察理使李原景往视之。其镇抚白忠信本原景麾下。与原景同
冠岩全书册二十二 第 673L 页
时就禽者。素知堪舆法。语原景曰此山必有子孙兴王者。原景止之曰汝勿复言。旧 安陵在德陵之北四里许。 太祖即位后。幸东北面谒陵。江外野人争先来见。路远不及者。皆垂涕而返云。 太宗十年。因野人之乱。迁 二陵于咸兴府哈兰北。又按邑志旧 德陵安陵初在庆兴北豆满江外斡东地。即时钱山来脉八池之南。自此迁于赤池坪而年月不可考。故相臣南九万抚夷堡记曰自抚夷堡稍下北岸。有大山逆流弯回。乃 穆祖王妃古陵。陵之左山腰稍低。铸铁为龙埋之。以补地脉云。而今皆为殊域。不可往寻云。舆地胜览曰庆源府城南十里有两圆峰。南 安陵北 德陵。与龙飞御天歌所载 孝恭王后安陵在 德陵之北云者。方位相舛。固已不可知。而牧隐所记阴记中斡东仓之说。去古不远。可以凭信。则自斡东迁城南之
冠岩全书册二十二 第 674H 页
事实始终。宜有所表见处。而今无以考徵。文献之疏漏有如是者矣。并记于下。以备参考焉。
义陵
义陵在咸兴府东二十里云田社。即 度祖恭懿大王寝园在山尽野阔之际。地势稍低而壬坐丙向之原也。象设与 智陵同。碑在红箭门外。有墙无阁。前面曰 度王义陵。后面曰洪武二十六年十月日立。置参奉二员。以高原郡为逢授官。
纯陵
纯陵在咸兴府东三十七里东溟社大厚叱只。即 度祖王妃敬顺王后朴氏寝园也。壬坐丙向。而主山与 义陵主峰为三十馀里。而封 陵之初。虽草盛雪积时。其间有往来之迹。人皆异之云。象设与 淑陵同。碑在丁字阁下。有墙无阁。前面曰 敬妃纯陵。后面曰洪武二十六
义陵
义陵在咸兴府东二十里云田社。即 度祖恭懿大王寝园在山尽野阔之际。地势稍低而壬坐丙向之原也。象设与 智陵同。碑在红箭门外。有墙无阁。前面曰 度王义陵。后面曰洪武二十六年十月日立。置参奉二员。以高原郡为逢授官。
纯陵
纯陵在咸兴府东三十七里东溟社大厚叱只。即 度祖王妃敬顺王后朴氏寝园也。壬坐丙向。而主山与 义陵主峰为三十馀里。而封 陵之初。虽草盛雪积时。其间有往来之迹。人皆异之云。象设与 淑陵同。碑在丁字阁下。有墙无阁。前面曰 敬妃纯陵。后面曰洪武二十六
冠岩全书册二十二 第 674L 页
年十月日立。置参奉二员。以洪原县为逢授官。
定陵 和陵
定陵在咸兴府东十三里归州洞。即 桓祖渊武圣桓大王寝园而乙坐辛向之原也。 和陵桓祖王妃懿惠王后崔氏寝园。同原异茔。而 定陵在上。 和陵在下。 桓祖以至正二十年(恭悯王九年)四月升遐。八月丙申葬于此。 陵前四百步许有造山。以水口关锁少欠缜密。故封 陵时担土造堆。植之以松。盖从无学之说云。象设与 德陵同。神道碑在丁字阁西。前面篆曰桓王定陵神道碑。楷曰有明朝鲜国 桓祖渊武圣桓大王定陵神道碑铭。纯忠佐命开国功臣艺文馆春秋馆学士都评议司使西原君郑总撰。门下侍郎赞成事集贤殿太学士成石磷书。门下侍郎赞成事集贤殿太学士权仲和篆。洪武二十六年十月日立。壬辰之乱。为贼搥碎。
定陵 和陵
定陵在咸兴府东十三里归州洞。即 桓祖渊武圣桓大王寝园而乙坐辛向之原也。 和陵桓祖王妃懿惠王后崔氏寝园。同原异茔。而 定陵在上。 和陵在下。 桓祖以至正二十年(恭悯王九年)四月升遐。八月丙申葬于此。 陵前四百步许有造山。以水口关锁少欠缜密。故封 陵时担土造堆。植之以松。盖从无学之说云。象设与 德陵同。神道碑在丁字阁西。前面篆曰桓王定陵神道碑。楷曰有明朝鲜国 桓祖渊武圣桓大王定陵神道碑铭。纯忠佐命开国功臣艺文馆春秋馆学士都评议司使西原君郑总撰。门下侍郎赞成事集贤殿太学士成石磷书。门下侍郎赞成事集贤殿太学士权仲和篆。洪武二十六年十月日立。壬辰之乱。为贼搥碎。
冠岩全书册二十二 第 675H 页
光海辛亥。观察使韩浚谦请易以新石。仍命文用旧撰。弘文馆校理吴翊书于石。汉城府判尹金尚容篆其额。大提学李廷龟表其阴。旧神道碑前面曰高丽国赠纯诚劲节同德辅祚翊赞功臣壁上三韩三重大匡门下侍中判典理司事完山府院君朔方道万户兼兵马使荣禄大夫判将作监事李公神道碑铭。韩山君李穑撰碑阴。全川李氏移居朔方以来坟墓记。亦李穑撰。四至记碑。在红箭门内。缭之以墙。前面初行曰朝鲜国东北面诸陵茔四至记碑。推忠翊戴佐命功臣资宪大夫谷山君东北面都巡问察理使兼兵马都节制使永兴府尹延嗣宗谨记。永乐十年壬辰(太宗十二年)五月日立。两 陵合置参奉二员。以咸兴府为逢授官。初 太祖丁忧在庆兴殿潜邸。欲占吉地而葬。久未得。时有僧与弟子行休盘龙山下。(即本 陵案对也)指东山而言曰
冠岩全书册二十二 第 675L 页
此有兴王之地。汝亦知之乎。弟子审之曰三支中中落短麓似是正穴。师僧曰汝未之详也。喻之于人。两手运用。右手为紧。右麓的是真穴也。问答之际。 太祖家僮适会窃听。奔告 太祖。太祖即促马追及于咸关岭之底。诚恳偕来。占得其地。寔为 定陵云。车天辂说林曰一日樵童往于山。见二缁髡先在山。上下其山而或坐或立。长者曰下者虽应地法。不过将相。稍上者当世出王侯。二人相语周章。樵童潜于林下闻其言。走告于 太祖。太祖立追之。至十馀里。二僧者住锡于道左。 太祖下马再拜曰某有陋舍。愿尊师暂屈。二人辞以行远。 太祖请之甚诚。二人并许俱归。 太祖舍留屡日。请曰某今失所恃。欲卜一善地。愿尊师幸指教之。二人拂衣而起曰贫道只云游而已。青乌锦囊之术。未之闻也。 太祖挽之益恳。长者默然。少者曰厚意至
冠岩全书册二十二 第 676H 页
此。岂可负也。长者曰然则何如当指示其一矣。遂与 太祖上山。植杖而语曰第一穴。王侯之地。第二穴将相之地。择于斯二者。 太祖曰愿取其第一。长者曰无乃过乎。 太祖曰凡世间事。欲卜上仅得其下。是以云耳。二人笑曰惟愿。遂不顾而去。长者懒翁。次者无学云。二说不同。故并存之。以备参考焉。
庆兴殿
庆兴殿在咸兴府东十五里州东社归州洞。即列朝旧邸也。 翼祖自赤岛再迁。至咸兴松头里。仍胥宇于此。故人谓之庆兴宅。 度祖 桓祖 太祖仍居之。 定宗 太宗皆诞降于是焉。开国后始建殿三间。缭以周垣。前置一门。使内奴守之。屡经兵燹。殿基荒废。 孝庙戊戌。观察使郑知和重建。 显庙辛丑。观察使权堣环殿植松。 肃庙庚寅。观察使赵泰东更加修改。
庆兴殿
庆兴殿在咸兴府东十五里州东社归州洞。即列朝旧邸也。 翼祖自赤岛再迁。至咸兴松头里。仍胥宇于此。故人谓之庆兴宅。 度祖 桓祖 太祖仍居之。 定宗 太宗皆诞降于是焉。开国后始建殿三间。缭以周垣。前置一门。使内奴守之。屡经兵燹。殿基荒废。 孝庙戊戌。观察使郑知和重建。 显庙辛丑。观察使权堣环殿植松。 肃庙庚寅。观察使赵泰东更加修改。
冠岩全书册二十二 第 676L 页
揭以扁额。 正宗丁未。以 太宗诞降之回甲。竖 御制碑。前面曰 两圣诞降旧基。碑后面阴记末行曰 太宗大王诞降岁七回丁未。小子嗣服十一年冬十月日立。敬撰并书。
读书堂
读书堂在庆兴殿东北三里归州洞中雪峰山下。 太祖龙潜时。尝搆草堂于涧边盘石上。读书其中。前有石峰奇秀。名曰石茸。阶前层瀑喷流。幽绝清爽。屡经兵火。堂圮而基砌犹存。中岁僧德淳搆小斋表遗墟。年代寝远。栋宇倾颓。 肃庙丙申。本宫别差报内司。转闻于 上。命观察使改建四楹之堂。施以丹雘。扁曰读书圣址。使净水寺僧守之。记迹碑在堂之西墙外岩上。覆以小阁。观察使金演撰。判官金宗衍书。谚传 太祖读书于堂。一日石峰鸣如雷。 太祖怪之而出观。则峰一角忽然崩颓。压破其堂云。
读书堂
读书堂在庆兴殿东北三里归州洞中雪峰山下。 太祖龙潜时。尝搆草堂于涧边盘石上。读书其中。前有石峰奇秀。名曰石茸。阶前层瀑喷流。幽绝清爽。屡经兵火。堂圮而基砌犹存。中岁僧德淳搆小斋表遗墟。年代寝远。栋宇倾颓。 肃庙丙申。本宫别差报内司。转闻于 上。命观察使改建四楹之堂。施以丹雘。扁曰读书圣址。使净水寺僧守之。记迹碑在堂之西墙外岩上。覆以小阁。观察使金演撰。判官金宗衍书。谚传 太祖读书于堂。一日石峰鸣如雷。 太祖怪之而出观。则峰一角忽然崩颓。压破其堂云。
冠岩全书册二十二 第 677H 页
臣窃惟我 太祖以天纵之圣。禀生知之姿。不自满暇。诗书六艺。学之无方。终致作圣之功。素重经术。虽在军旅。每投戈之隙。引名儒商确经史。常以家门未有业儒为嫌。令 太宗就学。 太宗学有缉熙于光明。 太祖喜曰成吾志者必汝也。及乎荒山大捷后。尹绍宗献诗曰区区管乐何足比。幅巾归第师朱程。朱程之学作伊周。 公为万世开太平云。是故文以得众。武以定功。以开我亿万岁无疆之休。则四百年文明之化。罔不在于终始典学。而声明文物轶商周而陋汉唐。自有东方以来。未有盛于 圣朝。猗欤休哉。观于读书堂土宇基。可验 圣学之有素。而书曰乃圣乃神。乃文乃武。我 圣祖实有焉。
土宇基
土宇基在读书堂北七里许深谷中。 太祖幼
土宇基
土宇基在读书堂北七里许深谷中。 太祖幼
冠岩全书册二十二 第 677L 页
时常作陶穴而读书故名。
驰马台
驰马台在庆兴殿西十里盘龙山最上峰。即咸兴主山。逶迤起伏。环抱大野。两峰对立。山腰坦平。长可数百步。世传 太祖龙潜时。尝驰马于此。筑土而成驰道。遗迹至今宛然。臣窃惟我 圣祖身通六艺。射御尤为神妙。观诸咸州之盘龙山。永兴之云岭。谷山之驰马遗趾可按。而所御八骏。亦应时而出。一曰横云鹘。产于女真。骤过独木桥如平地。二曰游麟青。产于咸兴。每当战阵。御此马为多。三曰追风乌。产于女真。四曰发电赭。产于安边。五曰龙腾紫。产于端川。六曰凝霜白。产于济州。七曰狮子黄。产于江华之煤岛。日走五百里。能食虎豹。八曰玄豹。产于咸兴 潜邸。俱是临阵驰猎。籋云奔电。尝从 桓祖猎。走马冰厓。射辄中之。无一脱出。野人惊
驰马台
驰马台在庆兴殿西十里盘龙山最上峰。即咸兴主山。逶迤起伏。环抱大野。两峰对立。山腰坦平。长可数百步。世传 太祖龙潜时。尝驰马于此。筑土而成驰道。遗迹至今宛然。臣窃惟我 圣祖身通六艺。射御尤为神妙。观诸咸州之盘龙山。永兴之云岭。谷山之驰马遗趾可按。而所御八骏。亦应时而出。一曰横云鹘。产于女真。骤过独木桥如平地。二曰游麟青。产于咸兴。每当战阵。御此马为多。三曰追风乌。产于女真。四曰发电赭。产于安边。五曰龙腾紫。产于端川。六曰凝霜白。产于济州。七曰狮子黄。产于江华之煤岛。日走五百里。能食虎豹。八曰玄豹。产于咸兴 潜邸。俱是临阵驰猎。籋云奔电。尝从 桓祖猎。走马冰厓。射辄中之。无一脱出。野人惊
冠岩全书册二十二 第 678H 页
叹曰舍人(亲近左右之通称)天下无敌。猎于和宁也。地险仄冻滑。 太祖驰下峻坂。射大熊数四。皆一矢而毙。胡将处明从焉。叹曰仆阅人多矣。 公才天下一人。又尝讨倭于智异山。贼众临绝厓。露刃垂槊如猬毛。岩高峻。马不得上。 太祖遂鞭马互驰。观其地势。拔剑用刀背打马。时日方中。剑光如电。马一跃而登。诸军或推或攀而上。奋击歼贼。贼坠厓而死者太半。自威化岛回军。渡鸭绿江。乘凝霜白。御彤弓白羽箭立于岸。军中望见。相谓曰古今来世。安有如此之人乎。驭马之神勇类多如此。
祭星坛
祭星坛在咸兴本 宫西二十里都连浦。 太祖龙潜时。设坛祭太白星之处也。国初每岁端午节。中贵人下来。以御衣鞍马祭于坛上。今则中贵人不来。自本宫只于五月涓吉。行太
祭星坛
祭星坛在咸兴本 宫西二十里都连浦。 太祖龙潜时。设坛祭太白星之处也。国初每岁端午节。中贵人下来。以御衣鞍马祭于坛上。今则中贵人不来。自本宫只于五月涓吉。行太
冠岩全书册二十二 第 678L 页
白祭于坛上。陈列仪仗旗帜于下。祭之日。自咸兴府别备祭酒及五色奠需。盛于五间之榼。同时设祭于坛下阶上。称之以五箱祭。 太祖所御八骏中游麟青玄豹产于此。傍有御井驰道。至今犹可识认云。车天辂说林曰 太祖尝有事于七星之神。时有一人夜宿于路傍古树之中。夜未央有呼者曰今李侍中行净供于某神。余欲与于其饭。君可同之。树中有应者曰客来不得往。小顷又呼曰今夜诸圣人来临。以所供饭不洁。故皆怒而去。余亦空返云。其人趁未明。直抵 太祖潜邸。再三请谒。详告夜半所闻。太祖遂馆留之。又致斋数十日。当行事之夜。令其人更宿其树。夜半果有复呼者。而树中应者又辞以客。良久呼者又来曰今夜则李侍中所供饭。极其诚洁。故诸圣人皆歆。其中一圣人曰诚供如此。将何报答。第一人曰当偿以三韩地。皆
冠岩全书册二十二 第 679H 页
曰诺。余得闻此言。又与其饭而来云。其人即复往告之。 太祖心独喜自负。及 太祖临御。遂不知其人之处云。
兔儿洞
兔儿洞在庆兴殿北八十里高迁社。 太祖尝击倭于此。贼众遥闻螺声。大惊曰此 李(太祖御讳)砗磲螺也。 太祖率李豆兰等百馀骑。按辔徐行。贼不敢动。乃令解倭语者呼谓曰今主将即李万户也。汝不速降。悔无及矣。贼酋方议降未定。因其怠击之。单骑冲突。所向披靡。手毙贼徒无算。僵尸蔽野。无一人得脱。馀贼八千佛山。亦尽擒之。山在府西北九十里。
东亭胜捷古基记
碧城城东外五里。有亭曰海云。前临大野。后缭莲池。是使华迎送之处也。又称东亭子。在昔辛祦三年。我 太祖击倭于本州。将战置兜鍪于
兔儿洞
兔儿洞在庆兴殿北八十里高迁社。 太祖尝击倭于此。贼众遥闻螺声。大惊曰此 李(太祖御讳)砗磲螺也。 太祖率李豆兰等百馀骑。按辔徐行。贼不敢动。乃令解倭语者呼谓曰今主将即李万户也。汝不速降。悔无及矣。贼酋方议降未定。因其怠击之。单骑冲突。所向披靡。手毙贼徒无算。僵尸蔽野。无一人得脱。馀贼八千佛山。亦尽擒之。山在府西北九十里。
东亭胜捷古基记
碧城城东外五里。有亭曰海云。前临大野。后缭莲池。是使华迎送之处也。又称东亭子。在昔辛祦三年。我 太祖击倭于本州。将战置兜鍪于
冠岩全书册二十二 第 679L 页
数十步。试射之以卜胜负。三发皆洞贯。曰今日事可知。战于东亭子。亭之南北有泥淖之地丈馀。 太祖跃马而过。从者皆不得渡。 太祖以大羽箭十七发。发无不中。遂纵兵而大破之。战罢谓左右曰皆射左目。试观之果然。馀贼阻险积柴而自固。 太祖下马。据胡床张乐。僧神照割肉进酒。命士卒焚柴。烟焰涨天。贼势穷出死力冲突。矢中座前瓶。 太祖安坐不动。命金思训等击之几歼。 英庙癸巳。因州人之上章。以御笔书下表胜捷古基。癸巳腊月。立十字竖于亭傍。建阁以护之。猗欤盛哉。噫昔宋太祖以周师破李景兵于清流关。欧阳脩作亭于滁州。以望清流之关而书其事。今我 圣祖之剿灭孱酋。如飙扫糠。炳赫一捷。实类于宋祖之当日事。至于今荡人耳目。而登高而望。想像其驰骋神武之烈。自不能无感慨兴怀者。此 宸翰以表
冠岩全书册二十二 第 680H 页
章之 宝墨以亲洒之。于以彰 圣休而志 宸感。其与滁亭之作记而书事。岂可同日而语哉。
驻跸台记
余于 上之二十五年乙酉。以节镇于关东之原州。时与士民接。辄询州之古迹。佥曰雉岳之上。有高丽名臣元耘谷遗墟。傍有驻跸台。元公高风视古严子陵何让。公名天锡耘谷号也。举进士。隐居于原之雉岳山。躬耕不出。我 太宗大王在邸时读书于山之觉林寺。亦尝受业于天锡。及登 宝位。屡召不至。后讲武横城。驻跸于寺。亲枉其家。天锡避不见。 太宗临溪石上。召守庐媪厚赐之。官其子泂为基川监务。后人名其石曰 太宗台。 英宗壬戌。改以驻跸。大刻于岩。松桧苍凉。樵牧有禁。于乎后百世而闻公风。俯仰遗墟。自有杳然而神往者。噫丽之
驻跸台记
余于 上之二十五年乙酉。以节镇于关东之原州。时与士民接。辄询州之古迹。佥曰雉岳之上。有高丽名臣元耘谷遗墟。傍有驻跸台。元公高风视古严子陵何让。公名天锡耘谷号也。举进士。隐居于原之雉岳山。躬耕不出。我 太宗大王在邸时读书于山之觉林寺。亦尝受业于天锡。及登 宝位。屡召不至。后讲武横城。驻跸于寺。亲枉其家。天锡避不见。 太宗临溪石上。召守庐媪厚赐之。官其子泂为基川监务。后人名其石曰 太宗台。 英宗壬戌。改以驻跸。大刻于岩。松桧苍凉。樵牧有禁。于乎后百世而闻公风。俯仰遗墟。自有杳然而神往者。噫丽之
冠岩全书册二十二 第 680L 页
亡也。矢心不屈者多。其迹奇其心悲。国人诵之青史播之。可以劝后世为人臣者。耘谷元公亦其一也。我 太宗宽仁大度。褒奖之优容之者。直与周武之释夷齐。汉光之遣子陵。异世同符。斯皆所以崇其义遂其志。植大纲于万世者也。呜呼悕矣。
越州 圣迹记
庄陵
庄陵 端宗大王寝园也。在江原道宁越府北五里冬乙旨山辛坐之原。谨按景泰壬申五月。 端宗御宝位。乙亥闰六月。禅位于 世祖。七月尊为 太上王。移御寿康宫。(今昌德宫。)丙子出居于锦城大君家。天顺丁丑六月。降封鲁山君逊于宁越。十月二十四日。升遐于观风轩。郡之户长严兴道备棺敛。翌日率吏民葬于冬乙旨。 中宗丙子。始命 墓所四名日行祭。定六户守
越州 圣迹记
庄陵
庄陵 端宗大王寝园也。在江原道宁越府北五里冬乙旨山辛坐之原。谨按景泰壬申五月。 端宗御宝位。乙亥闰六月。禅位于 世祖。七月尊为 太上王。移御寿康宫。(今昌德宫。)丙子出居于锦城大君家。天顺丁丑六月。降封鲁山君逊于宁越。十月二十四日。升遐于观风轩。郡之户长严兴道备棺敛。翌日率吏民葬于冬乙旨。 中宗丙子。始命 墓所四名日行祭。定六户守
冠岩全书册二十二 第 681H 页
墓。遣右承旨申鋿侑祭。鋿致祭后复命启曰本郡故老前户长严筹,辛贵孙,严续,良人智无作,官奴李末山合辞言郡北五里冬乙旨东向古坟。实是 鲁山墓。墓在路边。颓压高仅二尺许。丛冢傍列。而邑人传称为君王墓。虽孩幼皆能识别。且诸冢皆以石傍列而独此无云。 宣祖丙子。遣护军柳埙侑祭于 墓。庚辰江原道观察使郑澈启言道内宁越郡有 鲁山君墓。樵牧相寻。行路咨嗟。请用一品礼修筑其墓。 上可之。于是封墓立石如王子墓。遣承旨李海寿侑祭。量除近邑贡物以充祭需。乙酉郡守金玏请于监司郑昆寿。始搆祭厅及斋室厨舍于 墓傍。安 位版。书曰鲁山君神位。以夫人宋氏位版配焉。岁时享祀。光海庚戌。因礼曹判书李廷龟议。命建祠于 墓下。仍其前搆祭厅斋室施丹雘。奉安 位版。并祀 夫人宋氏。置参奉
冠岩全书册二十二 第 681L 页
二人守直。祭官令本道差送。遣礼曹参议李志完侑祭。 孝宗癸巳。遣礼议金佐明侑祭。 显宗壬寅。遣礼议赵锡胤侑祭。 肃宗乙卯改莎。辛酉用筵臣李敏叙议追封为鲁山大君。遣承旨宋昌侑祭。己未又遣礼议闵就道侑祭。辛未命六臣复官。遣近臣侑祭。戊寅九月。前县监申奎上疏略曰昔我 世祖惠庄大王以天纵之圣。属河清之运。戡定祸乱。天命人归。 鲁山君冲年膺宝。应天顺人。法尧禅舜。称为上王。观乎受禅教文。亦可以有辞万世。而不幸六臣之变出于不意。勋臣密赞之议。又从而激之。使 世庙保护 上王之恩。不克有终。忠臣志士之感。至今未艾。一片孤坟。邈在荒陬。五十馀年之间。香火不及。 中宗御极。特遣承宣备物致祭。立后奉祀之论。始发于李若冰。而尔时大臣不能正议。至使敢言之人。几被不测之罪。吁可惜哉。
冠岩全书册二十二 第 682H 页
宣庙时又因观察使郑彻状启。改修墓表。祭用一品之仪。我 列圣追报之典。至此无憾。然臣谓犹有所未尽也。夫以临御之君而遭废黜。如汉之昌邑齐之郁林及我朝之燕山光海。皆由昏德败度。自绝于天。则削号贬位。待以不死。帝降为王。王降为君。其亦幸矣。若乃禅位之君。曾无失德。而或出于一时之权宜。或迫于难言之事势。逊位就閒。周汉以降。何代无之。而尊号之称未闻贬损。岂不以传禅之事。异于放黜。巽让之迹。殊于敌怨故也。 鲁山君君临一邦。国人爱戴。既逊之后。犹称 上王。假令六臣无谋变之举。而 鲁山考终其命。则葬祭之必用王礼。断无疑也。昔汉贯高之变。赵敖不与同坐者。不知谋故也。今日 圣上既嘉六臣之节。特许建祠宣额。彼为 故主死节之臣。已蒙宠嘉之恩。况为 故主而不知其谋。曾无疵德。然犹没不
冠岩全书册二十二 第 682L 页
得其宁。祭不用其礼者。 殿下独不为悯然乎。时移事往。邱垄已平。蓬颗芜没。狐兔踯躅。春风杜宇。长入骚人之句。麦饭寒食。空吞野老之声。土人相传枫哭时闻。安知夫无限幽冤。盘礴郁律于泉台。百世不化。又安知祖宗在天之灵。洋洋陟降。有不衋伤于傫然之孤魂耶。今若追复王号。祭用王礼。封其寝园。别立祠殿。一如 皇朝追复景皇帝故事。则参诸古昔。允合情礼。神理可慰而天心可悦。人情亦必为之翕然矣。 上览之泫然下涕。亟命收议百官。仍教曰申奎之疏。展读未半。自切伤感。今玆追复。益有光于光庙盛德。无乃 祖宗在天之灵。相感于冥冥之中耶。其令礼官亟举盛仪。于是追上庙号曰端宗。 夫人宋氏谥号曰定顺王后。十二月二十七日。跻祔于 永宁殿西翼第四室。 亲行享祀。己卯三月。封 大王陵。陵号曰庄。 王后
冠岩全书册二十二 第 683H 页
陵号曰思。思陵在于 端宗甥侄海平府院君郑眉寿墓山之内。即京畿之杨州乾川面也。 后生时不欲居城内。愿处东郊。瞻望 鲁陵。故自朝家营室于东门外。号英嫔贞洞。而 后别搆草屋数间而居焉。素衣素食。以终天年。后事属于郑眉寿。故葬于其墓山内。至是同为封陵。各置令一员参奉一员。轮回守直。每岁寒食节。宁越府使为献官。以道内守令差诸执事行祀。春秋观察使躬诣奉审著为式。臣于今 上二十五年乙酉秋八月。以观察使诣 庄陵。奉审如例。丁字阁在 陵下。祭井在阁之前庭而稍右。大旱涝不增减。每寒食祀享时。水辄大至。碑阁在丁阁之左。配食坛在红箭门外。享 端庙忠臣三十二人。又设三别坛。朝士坛稍前享一百八十六人。宦侍军牢坛在左享四十八人。侍女坛在右享六人。建藏版屋于坛前。藏四
冠岩全书册二十二 第 683L 页
坛位版。稍下而有香大厅斋室焉。臣之诣 陵也。肃拜于红箭门外。入门而行十馀武。审视碑阁。又行数步。折而北上长麓数十步。又折而西望 陵上而进。冈峦雄伟。体势峻高。尽是金粟之吉地。天设 圣人之藏者也。当其祸变苍黄之时。卜玆 珠邱而安厝。竟以因山而为陵。殆若造物者相之。岂非异哉。按野史曰 鲁山遇害。命沉于江。 玉体泛泛洄洑。去而复还。十指纤纤如玉。浮于水面。陪吏家有㓒棺。为老母设也。潜收 玉体。殓以葬之。未几又有 昭陵之变。又命掘而沉之。吏不忍掘。佯若掘去而还掩之。又曰 鲁山殂于宁越。棺殓不具。只藁草为殡。一日有少年僧来哭甚哀。自言有通名义恤之分。留连数日。一夕负尸而逃。或云焚之山谷。或云投之江中。今之坟墓。乃虚假之葬。二说未详孰是。若以佔𠌫斋之文观之。投江之说无疑。
冠岩全书册二十二 第 684H 页
然则僧乃胡僧杨琏之类。而其为奸臣等所指挥者乎。天长地久。恨其可既。呜呼冤哉。
观风轩
观风轩宁越客舍之东大厅。 端庙东迁时所御寝室也。按志曰 上王迁于清泠浦。有潦水沉垫之患。移寓于客舍东轩。每登观风梅竹楼。夜坐使人吹笛。声达远村。又曰每于清晨。出大厅着衮龙袍。据榻而坐。见者无不起敬。又曰常 御客舍。村民之邑中者。辄来谒于楼下。盖梅竹楼。即观风之别榭。以御制子规诗后。称子规楼。旋圮于水。只有观风轩岿然尚存。 正宗辛亥。府使朴基正寻子规旧址而重新之。又修观风轩。易其栋梁椳臬之挠折朽烂者。既加之涂塈。又治之丹雘。焕然如新。西有寝室。中安画栏平床。扁于楣曰 端庙所御之寝室。东起小楼。前设薍帘。刷治庭除。稍加夷平。则花砖露
观风轩
观风轩宁越客舍之东大厅。 端庙东迁时所御寝室也。按志曰 上王迁于清泠浦。有潦水沉垫之患。移寓于客舍东轩。每登观风梅竹楼。夜坐使人吹笛。声达远村。又曰每于清晨。出大厅着衮龙袍。据榻而坐。见者无不起敬。又曰常 御客舍。村民之邑中者。辄来谒于楼下。盖梅竹楼。即观风之别榭。以御制子规诗后。称子规楼。旋圮于水。只有观风轩岿然尚存。 正宗辛亥。府使朴基正寻子规旧址而重新之。又修观风轩。易其栋梁椳臬之挠折朽烂者。既加之涂塈。又治之丹雘。焕然如新。西有寝室。中安画栏平床。扁于楣曰 端庙所御之寝室。东起小楼。前设薍帘。刷治庭除。稍加夷平。则花砖露
冠岩全书册二十二 第 684L 页
出。宛然御路之旧筑也。自阶而下小南。折而东。又折而南。属之子规楼。甍桷相连。新建外门。楼其上曰白云。判敦宁李命植撰重修记揭诸轩壁。遂扃户封锁。而府使五日一开。护视惟谨。观察使春秋奉审之行。亦为奉审。以有无颐闻于朝。
子规楼
子规楼在观风轩东南数十步。即古之梅竹楼也。 端庙尝御。有咏鹃诗二篇。曰月白夜蜀魄啾。(一作月欲低蜀魄啼。)含愁情(一作相思忆。)倚楼头。尔啼悲我闻苦。(一作尔声苦我心哀。)无尔声无我愁。寄语世上(一作为报天下。)苦劳(一作恼。)人。慎莫登春三月子规楼。(子规下或有啼明月三字。)又曰一自冤禽出帝宫。孤身只影碧山中。假寐夜夜眠无假。穷恨年年恨不穷。声断晓岑残月白。血流春谷落花红。天聋尚未闻哀诉。何奈愁人耳独聪。国人闻之。无不涕泣者。自是以
子规楼
子规楼在观风轩东南数十步。即古之梅竹楼也。 端庙尝御。有咏鹃诗二篇。曰月白夜蜀魄啾。(一作月欲低蜀魄啼。)含愁情(一作相思忆。)倚楼头。尔啼悲我闻苦。(一作尔声苦我心哀。)无尔声无我愁。寄语世上(一作为报天下。)苦劳(一作恼。)人。慎莫登春三月子规楼。(子规下或有啼明月三字。)又曰一自冤禽出帝宫。孤身只影碧山中。假寐夜夜眠无假。穷恨年年恨不穷。声断晓岑残月白。血流春谷落花红。天聋尚未闻哀诉。何奈愁人耳独聪。国人闻之。无不涕泣者。自是以
冠岩全书册二十二 第 685H 页
后。名斯楼者不曰梅竹而曰子规。万历乙巳大浸楼圮。邑民结庐其墟。不复知楼处且数百年。正宗庚戌秋。观察使尹师国与府使朴基正。访遗址谋重建。将测圭于客舍之南。忽大雷雨以辍。翌晓风又作。火馆南民庐五户。火定而风不止。𥳽沙扬灰。墟落空旷。败瓦出纹础现。楼之周遭始可辨。而时则隆冬也。以木石为忧。会大雨三日。崖雪争消。锦水尽解。乃伐材斲岩。以流以曳。翌年春始重建。寻尺一循于前规。制作稍异于旧观。翚革高骞。丹雘一新。妆龛于楼之中央。刻揭 御制诗二篇于龛中。纱笼以护之。因筵臣以闻。 上大异之。教曰予方兴感。楼乃告成。天意神理有相之道。非偶然也。 命内阁提学李福源撰记。左议政蔡济恭,艺文提学洪▣▣撰六伟文。悬于壁上。营邑奉审之例。如观风轩。
清泠浦
清泠浦
冠岩全书册二十二 第 685L 页
清泠浦在府西八里。周仅数十步。水回如环。刀山石壁。劖削峻高。绕以三面。只通西北一隅。船以达于中。即 端宗东迁时遗址也。按志曰丙子七月。禁府都事侍置 上王于宁越西江清泠浦。夜坐曲滩岸上。哀而作歌。国人悲之。寻以潦水沉垫之患。移寓于观风轩云。 英宗癸未命竖碑。以 御笔书前面曰 端庙在本府时遗址。后面曰皇明崇祯戊辰纪元后三癸未季秋。抆涕敬书。建阁以护之。阁之后有表石。刻曰清泠浦禁标碑。即古判书尹阳来所立云。 正宗辛亥。府使朴基正因筵 教剪伐荆棘。筑坛二层。定守直官及吏禁护。观察使每于审 陵之行。与府使同为奉审。
芙蓉堂西小室记
芙蓉堂海州之官舍也。堂在莲池中。若稽我 宣庙壬辰。南寇大抢。 銮舆西狩。翌年癸巳夏。
芙蓉堂西小室记
芙蓉堂海州之官舍也。堂在莲池中。若稽我 宣庙壬辰。南寇大抢。 銮舆西狩。翌年癸巳夏。
冠岩全书册二十二 第 686H 页
收复京城。八月十八日。 上自关西之江西。移跸于海。而堂为 寝御之所。即堂之西小室也。是时建 宗庙于柏林亭旧基。围以长篱。三面立红箭门。阶下置斋官直宿之所。以茅覆之。 宗庙提调礼曹堂上各一员同为守护。 东宫留住南城内民家。辅德,司书,说书,司御,侍直,卫率各一员扈卫焉。宾厅及承政院。处于奴婢厅。义禁府设于下营房。 国朝实录初藏于星州忠州者俱散失。惟全州所藏者幸而仅存。移奉于州之官厅楼上。翰林兼春秋各一员守直矣。九月二十三日。 上陪 庙社还都。 坤殿率嫔御诸王子仍留于州。大臣以下分司诸臣卫护焉。噫是堂也。岂止为一州游观之所也哉。时事之不幸而奉 日驭于抢攘之际。移 仙仗于台沼之间。上下勤恤。扫荡凶秽。以成中兴之伟烈。则祈天永命之本。岂非是堂之所基。而窗
冠岩全书册二十二 第 686L 页
棂栏槛尚带光荣。人至今瞻望伛偻而爱护之者。愈久而深深。堂之为幸。而亦岂不大矣乎。
圣祖诞降遗址记
万历乙未十一月初七日。 仁祖大王诞降于海州之寓邸。邸旧基实在于州城之西芙蓉堂之南数百武。 显宗乙巳。牧使洪锡箕审问旧址。墙以护之。 肃庙戊辰。观察使金构筑墙设台。庚午观察使权瑍闻于朝。于是立碑台上。题其颜曰 仁祖大王诞降旧基。以寓臣民起敬寓慕之所。谨按粤昔壬辰。 宣庙西狩。翌年秋 车驾移驻海州。月馀而还都。 命留妃嫔诸王子。时 元宗寄寓于州民禹命长家。乙未冬。 仁献后笃生 仁祖。将诞之夕。忽有虹光照耀。异香满室。 后方解娩。平山府夫人在傍睡。梦见红龙盘屈于 后侧。又有人书两行八字于屏上。上二字朦胧未记。其六字则曰贵子
圣祖诞降遗址记
万历乙未十一月初七日。 仁祖大王诞降于海州之寓邸。邸旧基实在于州城之西芙蓉堂之南数百武。 显宗乙巳。牧使洪锡箕审问旧址。墙以护之。 肃庙戊辰。观察使金构筑墙设台。庚午观察使权瑍闻于朝。于是立碑台上。题其颜曰 仁祖大王诞降旧基。以寓臣民起敬寓慕之所。谨按粤昔壬辰。 宣庙西狩。翌年秋 车驾移驻海州。月馀而还都。 命留妃嫔诸王子。时 元宗寄寓于州民禹命长家。乙未冬。 仁献后笃生 仁祖。将诞之夕。忽有虹光照耀。异香满室。 后方解娩。平山府夫人在傍睡。梦见红龙盘屈于 后侧。又有人书两行八字于屏上。上二字朦胧未记。其六字则曰贵子
冠岩全书册二十二 第 687H 页
喜得千年。府夫人惊而寤则 王已诞矣。状貌异凡。右股有黑子无数。 宣庙见而奇之曰是汉祖之相勿泄也。及天启癸亥。 王拨乱反正。入承大统。 五庙重光。万姓其苏。呜呼。当龙蛇之岁。 天步方蹶。大厦如倾。 宣庙驻跸于此而匡复之。 仁祖诞降于此而再造之。惟天惟 祖宗实默佑阴骘。而首阳清淑之气。效灵于当时者。亦当与舂陵之郁郁葱葱并称也。噫唐有离宫之厄。奉天之王气先兆。宋当熙运之启。夹马之异香不散。自古帝王之恢业于丧乱之际。膺命于危亡之时者。其受天佑而获神护有如此夫。
仁烈圣后诞降遗址记
原州牧衙东数十武。有 御制纪迹碑。前面曰仁烈王后诞生之地。后面曰西平府院君记。既称 圣后之教。邑志亦为详悉。呜呼。我 圣后
仁烈圣后诞降遗址记
原州牧衙东数十武。有 御制纪迹碑。前面曰仁烈王后诞生之地。后面曰西平府院君记。既称 圣后之教。邑志亦为详悉。呜呼。我 圣后
冠岩全书册二十二 第 687L 页
诞降之处。岂可泯于后乎。盥手亲书。令道臣竖石。海西有 圣祖诞降之碑于海州。关东有 圣后诞降碑于原州。岂偶然也哉。戊寅阳至月敬写。又亲制记文。命西平外裔翰林洪秀辅书揭于阁。臣拜稽盥读。谨按州志。志曰 宣庙癸巳。西平府院君韩浚谦为本州牧。当壬辰兵燹之馀。设衙于州吏崔继龙家。翌年甲午七月初一日。桧山府夫人黄氏诞生 圣后。及正位中壸。教以所生之地今为何人所居。怅然有养不及之意。西平记其事揭于馆。 英宗戊寅。礼曹判书洪象汉于 庄陵奉审之行。归奏西平记揭之事。 上命右议政李𪻶往寻古基。所谓崔继龙家云。在州东银杏树下。而其外孙闻于其母而言之。民人安九雄闻于故老。亦为指点。得银杏根于村家中。两人指示处。不过三四间范围之内。而其为州东则无疑也。李相以是闻
冠岩全书册二十二 第 688H 页
之。 上教曰顷于辛亥百年之后。拜 圣后之梓宫于今之年。得 圣后诞降之地于鹤城。其岂偶然。怆慕一倍。况我 圣后以禄不及养之意。下教于国舅省墓时。使之寻访旧址。噫昔年 圣后之意若此。而为其孙知而不标。使数三闾舍。屑越其间则可谓孝乎。仍下 御制御笔。命道臣竖碑阁以护之。自玆之后。官于州者居于土者。始知州之为 圣后降彩之乡。而某邱之为遗址也。臣又按 长陵志。 后年十三。 宣祖知其贤。命 仁祖聘之。既纳币而 宣庙陟方。越三年庚戌九月。始行亲迎。封清城县夫人。初 后在室。尝夜寝忽若魇而惊者。西平就问之。 后言梦屋宇拆开。日月从天而下入怀中。至是将应聘。患疮疹几殆。西平梦 宣庙谓己曰无忧也。疾当自愈。已而果然。西平益心异之。及癸亥靖社之举。实预密谋。幽赞弘多。 上既
冠岩全书册二十二 第 688L 页
践大位。 后母临一国。猗欤盛哉。噫自古帝王之兴。必有贤妃哲后辅相内治。故十乱之列有妇人焉。恭惟我 仁祖大王受命穆清。奠安 宗社。而 后天作之合。密赞鸿业。含章配德。顺承乾极。慈仁之化。熏蒸鬯达。协于关雎麟趾之风。以成我东方太平无疆之休。天之生 后而畀。圣德。于是乎可徵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