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冠岩全书册二十一
冠岩全书册二十一 第 x 页
冠岩全书册二十一
 记○海岳记[四]
  
冠岩全书册二十一 第 616H 页
佛宇记(内山)
  长安寺
长安寺在金刚山拜岾之下。自墨浦登铁伊岭。东循山腰。又北折而行十许里。川回路曲。九涉川而始到长安洞外。泉流澄澈。岩壁奇峭。已非凡境。及入洞天。高杉大桧挺立左右。路忽辟若驰道。大川旁流。琮琤汩㶁。到万川桥。缓步前进。路渐穷而巨刹当前。即长安寺也。舆渡前溪。从寺门入。折而东十馀武。过溪水寮。直上神仙楼。此心已飞越矣。金刚皆石峰而此为土山。寺在平地。回合周匝。举目谛视。群峰峻拔环拥。势如截天。农岩之以长安无所睹见云者。以余初眼。殆欲忘疲。群饮一杯。徘徊周览。转入相随门登
冠岩全书册二十一 第 616L 页
泛钟阁。又过真如门至大雄宝殿。结构宏丽。循殿而西。有莲漏殿。东有龙船殿。又东而有冥府殿四圣殿。殿后有光明殿。憩于寂默堂。盖寺在内山之麓。而为一山之都会。新罗法兴王时。僧真表所刱者也。重兴于高丽之成宗。其后比邱宏卞又募缘而新之。元至正三年。皇后奇氏为太子祈命。出内帑楮币一千锭妆严之。命资政院使龙凤监之。明年又如之。又明年如之。凡为屋间以计之。一百二十有奇。佛像与堂殿皆中国人所造。制度奇巧。轮奂宏侈。李稼亭承命纪之于碑。入我朝 光庙重刱。锡名长安。以寓西京新礼之意。 中宗丁酉火。 仁宗乙巳重新。己巳又火。 肃庙丙子又火。 英庙丁丑重新。 正宗壬子又重修。而年来颓圮凋残。金碧陊剥。只有僧徒十馀人不胜役。殆至流散。俗人今半之。稼亭寺碑曰藏经凡四部。其一银书者。
冠岩全书册二十一 第 617H 页
即奇后所赐也。华严三本法华八卷皆金书。亦极贲饰云。未及搜见可恨也。而亦未知尚在寺中否也。
大雄宝殿即佛殿。二层飞檐。金碧烂眩。卓上安阿弥陀佛,药师如来,文殊菩萨三像。以其佛称大雄氏故名。
四圣殿在宝殿之东。安金佛四像。一坐三立。左右列罗汉。四圣之意取其佛与菩萨。声闻缘觉者也。
光明殿在四圣殿之后。安金佛三躯。坐者一立者二。
冥府殿在四圣殿之西。妥十王塑像。左右列使者像。栏以围之。
莲漏殿在宝殿之左右。即礼佛之所。左殿废。
瞻星阁在莲漏殿之西。看更供佛之所。有石槽大可容八九斛。
冠岩全书册二十一 第 617L 页
溪水寮在莲漏殿之左。迎宾之所也。寮左旧有松以对溪水。为火所焚云。扁额尹尚书师国书也。
说禅堂在宝殿之左廊。寂默堂在右廊。俱是延宾之所而扁亦尹丈书也。
泛钟楼即相随门上层。下悬大钟。以警晨昏。钟高十尺。容受五六斛。康熙戊子重铸。
天王门即寺之第一门。左右立四天王塑像。楣揭海东第一名山六大字。亦尹丈书。内揭长安寺旧扁。
相随门在天王门内。取其佛之所住。神众相随之义。上有泛钟楼。左右有食堂。设斋时诸僧着袈裟持钵盂供食之所也。
真如门在相随门内。令人到此。方入真如之理也。
神仙楼在溪水寮之左。尹丈按节时所刱。而手
冠岩全书册二十一 第 618H 页
书揭扁。丹碧尚新。古有山映楼在楼前。前有石桥驾虹。与楼檐齐高。因水漂去。故所以神仙楼之刱建。而桥则就下流栅木架成。即入寺路也。登楼而望。前对数峰。奇瑰戌削。各呈媚态。高低圆尖。形状非一。而时又浅绿深青点缀于上。其最北曰观音峰。次东曰地藏峰。西曰释迦峰。南曰普贤峰。后有一峰岌然竞秀。名曰拜岾。
飞虹桥在寺前。内山诸水会流于此。故一名万川桥。桥旧偃虹。高六十丈。长亦如之。上有山映楼。桥则圮而楼漂于丁酉之水。今有板桥。桥北有纪迹碑。崇祯后庚辰立。僧觉香制万聪书也。
  灵源庵
灵源庵在灵源洞。距长安寺二十里。洞府幽邃。峰峦奇诡。为内山福地之最。庵是灵源祖师见性处。而寄在深山绝顶之上。奇嶂异岫。拱揖环凑。前对十王诸峰。尤诡怪齐整。而所处既高。故
冠岩全书册二十一 第 618L 页
摩天而插云者。率从阶墀之前。只呈尖秀之容。佛寮萧然幽夐。自令人神契意悦。一入便有遗世之意。但庵空无人。只有泉溪风松之声而已。自古称玆山多枫。而灵源为最多。霜信才过。左右前后如施丹青而披锦绣。眩耀人目。面面呈奇。虽起顾吴。恐难摸画。古有以楼临方塘。俯瞰万柄芙蓉。为是庵之题品云。
  
白华庵
白华庵在长安东北八里。四围忽皆土山而平低。稚松蔚然夹路。岩峰石嶂一无所见。处地平稳。幽靓雅洁。有林亭气像。庵燬于癸酉。础砌丛积于茂林间。庭有四碑。西山大师休静碑月沙李文忠公制。虚白堂明炤碑白轩李文忠公制。鞭羊堂彦机碑白洲李公制。枫潭义谌碑静观斋李公制。浮图之立于碑间者七。
  
冠岩全书册二十一 第 619H 页
表训寺
表训寺在长安东十里万瀑洞口。自白华庵前进百馀武。路辟如官道。柏树左右成列。苍翠掩映。境甚幽绝。仰视大小香炉峰削立当空。五仙峰青鹤台磅礴奇峭。遥望众香。银峰玉峦。眩耀莫状。至含影桥。旧有偃虹。丁酉水漂。只以略彴横截渡人。前有凌波楼。即寺之门楼也。历相随门,泛钟阁,真如门而入。面南而建般若之堂。左寂默右说禅。如长安之制。又有极乐寮东别堂。寺刱于罗代。能仁,神琳,表训三和尚所建。而表训者名释义相之高足也。义相住锡摩诃。表训不敢同其道场。退居于青鹤台下。因名其居曰表训寺。旧十六寮甚壮丽。壬戌火。惟馀龙船及凌波楼。其时重建六寮颇宏侈。比长安有胜。基址四围。如地家所谓天狱。而有石峰屹立高大为主镇。后名五贤。似是普贤之讹也。峰之南有
冠岩全书册二十一 第 619L 页
石窟。修禅衲子栖止之所。今废。古碑有元皇帝与太皇太后施钱帛之文。寺门右又有碑。元人梁载所撰常住分粮记。高丽侍中权汉功书而焚于火云。
般若堂即佛殿。妥昙无竭菩萨像。经云昙无竭与万二千眷属。常说般若经于众香城故名。
应真殿在佛殿之后。安十六罗汉。
冥府殿在佛殿之东。安十王塑像。
说禅堂在佛殿之右。
寂默堂在佛殿之左。食堂之分置左右一如长安。而左堂悬禁口形如铮。右堂悬云板。又有木鱼。皆设斋时击之。所以集众者也。
东别堂在寂默堂之西。
清月楼在东别堂之东。外揭关东迎宾馆扁。
极乐寮在凌波楼之上。自说禅至此寮。皆是供宾之所也。
冠岩全书册二十一 第 620H 页
瞻星殿在说禅堂之后。
真如门在般若堂之前。
相随门在真如门之外。
泛钟阁在相随门之内。下悬大钟。即顺治十三年丙戌重铸。
凌波楼在泛钟阁之下。旧在岩上跨溪。丁酉水漂。移建于溪岸。余大书七仙楼三字。刻揭于楣。盖取吾行七人之意也。
  
普德庵
普德庵在喷雪潭上。法起一峰落来垂首。庵在其上。即高丽安原王时普德所刱也。从喷雪潭左取支径行数百步。悬磴断岸。如在天上。磴尽而有石梯。梯凡四十级。级尽而仰视。一小庵寄在于危岩削壁之上。只一小方丈。前有半间厅。其半又在岩外。不铺板。削石齿列。庵后筑曲墙四五间。中有小石塔。石色青碧。侧面皆有细刻。
冠岩全书册二十一 第 620L 页
而觖破数片落在墙前。面刻佛经。字画甚楷正。庵下又有小屋之搆于窟上者。亦缘石梯而下。复以铁索悬垂。执而上下。下而视之则屋之半檐。依窟覆瓦。半檐凭空无所附丽。斲下石壁。立十九层铜柱以承之。柱之下去地又数十丈。上用两铁锁而固之。窟中安瓷燔小佛。是谓普德娘子。瓷佛之后。窟中又有小石佛十馀云。而黑洞洞无所视。瓷佛之前即凭空之半檐。而为屋中半间厅者也。开板俯视。下临无际。眼眩股栗。身摇摇如在半空。不敢久留。三渊诗地无金可铺室与磬俱悬者。真逼语也。还出庵遥望。上面众香城森列如屏。明莹缥缈。右则承之以狮子,七星,大小香炉等峰。峻拔呈露。无所障碍。其下为青鹤台。左则五仙峰连亘离立。如列几榻。赏玩良久。遵旧路还下潭上。轻云乍锁。霏霏作雨意。
  
冠岩全书册二十一 第 621H 页
正阳寺
正阳寺在表训北三里。懒翁和尚与金童较法力驱除之后刱此寺。而以正阳名之。盖寓正大阳明之意。或云寺据山之正脉故名。由表训而北。仄径峻岌。舆行诘曲数弓而上顶。顶颇平衍。有刹依山掩映于苍松古柏之间。白下尹公书其额曰正阳寺。寺门外有楼。管领金刚万二千峰曰歇惺楼。楼之南有峰特立于表训寺说禅堂之后。其顶平圆成台。可坐数十人。四顾诸胜。与楼相甲乙曰天逸台。高丽太祖入此山。昙无竭菩萨现身放光于石上。太祖率臣僚顶礼。故后冈曰放光台。前岭曰拜岾。入寺门六面而阁曰药师殿。殿之北曰般若堂。堂之东曰显圣阁。殿之东曰无说堂。是为佛殿与迎宾之寮也。是寺也处山顶之上。而亦颇平稳爽垲。或评之曰譬之于隐者之居。殿阁堂寮若燕处起居之所。
冠岩全书册二十一 第 621L 页
歇惺天逸若别馆赏玩之地。斯言得之矣。
药师殿在正阳门内。不为架梁。只以浮椽层叠而上承于中霤。以成六角之宫。规制奇巧。丹雘尚新。四壁皆画佛。精气勃勃如生。似非新罗以后笔也。石榻当中而设。上安石佛一躯。所供庄严。是称药师如来。庭有十层浮图及长明灯。
般若堂在药师殿之北。妥法起像。板井上藏经文三百卷云。
显圣阁在般若堂之东。安十八罗汉。
无说堂在药师殿之东。僧徒所住。兼为供宾之所也。
  摩诃衍庵
摩诃衍庵在万瀑洞东十里。新罗文武王时义相祖师住锡于此。刱庵亦在当时。而摩诃衍梵语。此言大乘。摩诃大也衍乘也。自万瀑溯八潭旁狮子峰取路东上。树林葱茜。寿藤老石蒙络
冠岩全书册二十一 第 622H 页
不断。山路渐邃。转入佳境。行一里而抵庵。庵居一山中央。景最幽胜。背拥众香城若设黼扆。复以一脉土山绕之为内郭。由庵而左。有峰最高。从其腰望见天色曰穴望峰。石峰若人立掌叉。突兀于前曰法起峰。右麓七节连脉围护。作面前平案曰七宝台。台下有岩。以其形而名之曰龟岩。循而南则前临后拥。无非殊状异态。诡奇历落。只有环抱拱揖之美。自无压逼障塞之意。庵只一方丈。初以金嵌采。郑松江见而去之。换以丹雘云。卓上安法起像。葩井上贮五方佛经六十匮。庭除之下。杉柏苍蔚夭矫。中有一树干直皮赤叶类杉。古来相传为桂非也。坐庵良久。藤蔓石窦。远泉琮琤。尤可悦耳。令人发出尘之想。如入赤城而谢人间也。夫灵源歇惺境区非不擅胜而后障太逼。长安白华基址非不蕴藉而峰峦不朝。非但地理为内山之最胜。既宜于
冠岩全书册二十一 第 622L 页
名蓝。又宜于隐居者。亦无如玆庵也。道诜金刚诗曰耸云沿海黄龙势。谷里三区特地平。颔下一区为佛国。腹中双堰是仁城。其曰颔下一区者。即指摩诃。而所以为金刚之腹藏众美都会之地也。
佛地庵在摩诃庵东三里许。庵废已久。栋宇欹倾。惟金佛萧然独坐。庵之南十馀武。有泉涌出于岩罅味甘冽。名曰甘露水。
妙吉祥庵在摩诃庵东五里。庵燬而础石堆积于茂林间。其西十馀武。有绝壁刻佛像极雄伟。号妙吉祥。即佛六德中一名而庵之名以此。
内圆通庵在表训寺东北十里。高而敞。俯视群峰。从容幽靓。境极邃阒。与灵源彷佛而眼界稍宽。穴望之灵窍。最宜眺望。李槎川到此曰岩峦拱揖。洞天幽邃。隐隐万瀑声远在空外。自然坐不能起。便欲弃万事读书其中。斯言得之而庵空
冠岩全书册二十一 第 623H 页
无人可惜。
地藏庵在长安寺东二里地藏峰下。幽僻可喜。庵西数步有见性台。
安养庵在鸣渊东今废。岩面刻阿弥陀佛。
三日庵在安养庵东观音峰石窟下。室空无僧。萧洒幽夐之趣。益不似人间。而古有僧三日得道于此故名。
神琳庵在长安表训之交今废。东有大岩刻弥勒,释迦,阿弥三像。名三佛岩。
  榆岾寺
榆岾寺在金刚外山。距雁门岾十五里。自雁门历隐仙台。由晓云洞行数弓。有巨刹弥一洞。是为榆岾寺。上山映楼。从解脱门入。西有水月堂,洗心堂,云春堂,三应堂。又过龙吟楼。东有卢侯祠。迤而有尚寂堂说禅堂。佛殿曰能仁宝殿,无量寿殿,灵山殿,昙无竭殿,海藏,十王等殿。庭列
冠岩全书册二十一 第 623L 页
十三级石塔。经了四十九番火。只馀十级。寺后有浮图八纪绩碑五。松月堂妙湛碑,春波堂双彦碑郑东溟斗卿撰吴竹南竣书。奇岩堂法坚碑东州李敏求撰竹南书。虚谷大师懒白碑中折字灭。枫岳堂普印碑李双溪福源撰曹松下允亨书也。寺是金刚最初基址。而基本湫渊。为九龙之所游处。五十三佛与九龙争基。龙败而走于神溪之洞。今之九龙渊是也。以盐填渊而开刱佛殿。僧寮皆在平地。山势极为雄伟。以肉山之故。秀削之容多逊于内山矣。寺刱于新罗南解王元年。即汉平帝元始四年甲子也。由罗以迄于今。成坏不一。而自高丽毅宗戊子始可按。大开堂宇。蔚为宝坊者。比邱惠双也。康王癸酉。遣内侍邵敬舆赐白银一千斤修葺之。高宗丙子。又斥寺而新之。以至元甲申而经始。至甲午而奏功。乙未邀道侣四千指。开众席而落之。
冠岩全书册二十一 第 624H 页
我 世祖丙戌幸寺。命佛弟子学悦改营之。遂为山中巨刹。自玆以往。世增修饰。而今见栋宇焉腐挠。缁髡焉流散。存者不过数十指。皆是贫陋。由古视今。岂乾竺之教。有时兴替而然欤。抑不胜其役。渐至凋残而然欤。按法喜居士寺记曰释迦住世时。舍卫城中有九亿家。三亿家见佛闻法。三亿家闻而不见。三亿家不闻不见。后有文殊大圣受佛遗嘱。与诸大士化城中。见上不见佛三亿家。哀叹不已。仍教之曰汝诚慕我佛。莫若铸像供养。于是劝三亿家各铸一像。及乎聚金。金之入火腾跃者受之。否者还之。各随所出多少而成像。金既不等。像有短长。或为盈尺。或不能尺。既铸像复铸一钟。择诸像中相好全备者五十有三。合安于钟内。又为文以记其事。铸盖以覆钟泛于海。祝之曰惟我本师释迦五十三像。往住有缘国土。我亦随所住处。泛讫
冠岩全书册二十一 第 624L 页
即有神龙戴之而行。历月氏国。国王赫炽既得佛钟。心生敬重。即营一殿以奉安。殿忽成灰。王又欲营之。佛即王梦曰我不住此。王莫留我。王乃惊寤。复安旧钟。将泛于海。以白金别作一盖。铭其愿而置于钟内。复以旧盖覆之。躬临泛海而送之。由是寺有月支王祠。(祠今无。)钟既泛海。历尽诸国。泊于是山之东安昌县浦口。时则新罗第二主南海王之元年。而前汉平帝元始四年甲子也。县人见而异之。驰告高城县官。其夕佛舁下陆。县宰卢偆闻之。率官属而驰之。但见小小众迹印泥。草树之枝皆向是山而靡。即大异之。入是山而行三十里。乃见盘迹。藉草置钟憩息之所曰憩房。或云消房。即稤库是也。至今路旁有歇钟之石。钟痕宛然。又行一千步许。文殊大圣现比邱身。指佛归处。今之文殊村是也。又行千馀步。前有一岭嵯峨突兀。未及岭。见一尼
冠岩全书册二十一 第 625H 页
踞石而坐。问佛所在则指西云蓦良去。亦是文殊化身也。今之尼游岩。或云尼台是也。又复前行。万仞峰头。线路盘回。忽有白狗摇尾前引。今之狗岭是也。过岭而渴甚。拨地得泉。今之卢偆井是也。又行六百馀步。狗逸而獐出。又行四百馀步。獐亦不见。人亦困于荦确。环坐少息。忽闻钟声。喜跃复进。故见獐之地曰獐项。听钟之地曰欢喜。今之欢喜岭是也。既寻钟声踰小岭。缘溪而入洞门。松柏森然。中有一大池。池有一榆树。钟则挂于树枝。佛则列于池岸。遂归奏王。王乃惊异。驾幸归依。即于其地刱寺以安之。因榆树以名寺焉。又曰后有一僧见其佛像。久为香火所熏。欲以沸灰汤洗之。忽然雷雨暴至。五云笼塞。五十三尊皆飞登梁上而列焉。于中三佛腾空而莫知所之。厥后主社渊冲叹佛数之欠觖。铸三像而补之。旧佛皆斥而不容。其夕告于
冠岩全书册二十一 第 625L 页
冲师之梦曰莫以他像间于此座。后乃知向之所失三佛所在之处。其二在九渊洞万仞石壁上。人力可及处。下以还之。不可及者至今存焉。其一在水精寺北绝壁上。寺僧连梯以下之。奉安于寺中。又移在船岩。至元二十四年丁亥。襄州守裴裕还奉旧列焉。法喜者高丽文士闵渍也。其所记极诞谩不足传信。其事奇其迹异。且以地名俱在。姑附于此。
能仁宝殿即佛殿。栋宇宏丽。远过长安表训。殿内无佛榻。以榆树根揉而盘屈。象天竺山。山谷上安五十三佛。规制奇巧。而僧言年前葩井朽落。山枝一无所伤。若有相之者云。亦可异也。
海藏殿在宝殿之西。妥观世音菩萨。
灵山殿在宝殿之东。妥释迦如来。
昙无竭殿在海藏之东。妥昙无竭菩萨。
无量寿殿与昙无竭殿同梁而异宫。妥阿弥陀
冠岩全书册二十一 第 626H 页
佛。
十王殿在灵山殿之前。安地藏菩萨。
伽蓝殿在龙吟楼之东。妥卢侯像。
三应堂在天王门之东。
洗心堂在天王门之西。
水月堂在三应堂之南。
云春堂在解脱门之西。自三应至此堂。俱是延宾之所。
尚寂堂在宝殿之西。
说禅堂在宝殿之东。此两堂僧徒所住之处。
龙吟楼在天王门内。悬钟于下。以警晨昏。成化五年所铸也。
天王门在解脱门内。左安文殊罗帝金刚。右安普贤阿如金刚。
解脱门在山映楼前。即入寺之初门也。
山映楼在解脱门外。枕溪而石桥偃虹。楼为十
冠岩全书册二十一 第 626L 页
二架甚轩敞。四面拱凑。簇簇明眼。内揭金刚山榆岾寺六字大扁。外揭山映楼额。楼旧跨溪水。僧辈惑地家言迂水道。无复旧观云。
石塔在宝殿之前。庭级为十三。石色正青。制度精巧。上层以铜像莲朵安之。景泰五年癸酉四月。魔火作障。尽烧佛宇。大师信义告于孝宁大君。以天顺辛亥重新之。万历乙未又火。其后曹溪禅师重建。去戊午又火。改建十层。而铜塔尚存。
乌啄井在寺后。寺本无井。忽有群乌集于寺之东北隅。噪而啄之。泉水涌出。味极清冽。
百川桥在榆岾洞口。古有石桥彩阁跨其上。水源出自圆通。与诸谷之水咸凑于此洞。水涨则两岸瀰漫。故石梁屡修屡圮。今则废而不修。川上有纪迹碑二。桥下水势甚壮。与乱石相斗。稍复平舒。即奫然深黑。不见其底。
  
冠岩全书册二十一 第 627H 页
中内院庵
中内院庵在榆岾东三十里。由船潭旁西岸。扪石壁而上。连有木栈架之。岁久朽败。履之窸窣若将崩拉然。右临绝壑。殊觉悼慄。渡水过百馀步。又有独木倚东岩以通涉。岩形削立。上刻万景洞三字。过十馀武。西岩广而偃。以篆刻之如之。历窟岩更进三里登小岭。岭上望见。一拳石如天柱直撑云间甚卓荦。踰岭少前。大川流其下。过此路益峻且崄。不用舆。专以筇力焉。越大小狮项。折而北上。有庵寄岩下极孤绝。安法起像。弟子二三人供佛诵经而已。庵只一方丈。而左右洞壑。重叠关锁。东南遥坼。沧溟如杯。宛有灵隐楼观沧海日之意。弥勒观音两峰为庵后主。石骨嵯峨。直干云霄。地是外山之最高最深处。居僧每于九十月前。化米具蓄以过冬。至翌年雪消后。始通榆岾云。
  
冠岩全书册二十一 第 627L 页
神溪寺
神溪寺在高城治北三十里。为金刚之东麓。若从榆岾取路则由钵渊佛顶而庵废路绝。故近年入山者多由邑路云。自高城邑历养珍驿。古松流水。境极幽静。少前而入寺之外洞。左有四峰皆是乌石。拔地特立。奇崛魁梧。又转山腰一曲。右壁刻曰神溪洞门。四山周遭。大川横泻。基址平稳。宜占大村。路左众峰。都是白石崚嶒戌削。不下于歇惺所见。而但石色比众香觕黑。然山寺水石之胜此为最。下马步长林中。历万岁楼而入。前有大雄宝殿。北曰琉璃宝殿。西曰香炉殿。左右又有说禅寂默。如诸寺之制。寺后有观音盖竹二峰。观音缥缈。盖竹峻拔。西则外山一带首尾联络。如开万叠屏障。大抵内山虽奇丽。终是窄狭。其开爽之意。自逊于外山。而此山四围峰峦。无非奋迅腾跃。一色皎然。间间草树
冠岩全书册二十一 第 628H 页
点抹。尽是活画。而亦皆无名。顾在于山之幸不幸也。寺刱于新罗法兴王时。而敬顺王尝修佛事于此。仍作愿堂云。神溪之水。发源于毗卢峰。与榆岾之水。合流于高城南江入于海。每于水生之时。海鱼浮上。而神溪之水则鱼不敢上。是以谓之神溪。古老相传洞中有杨蓬莱草堂遗基。而万历年间郑守梦托道伯拓而新之。今不知何处云。
大雄宝殿即佛殿。
琉璃宝殿在大雄殿之北。
说禅堂寂默堂在大雄殿之左右。
东上室在寂默堂之后。
万岁楼在大雄殿之前。扁以金刚山神溪寺。上揭万岁楼之额。亦尹丈书也。
  梦泉庵
梦泉庵在三日浦北。刱于罗代。而始建时。嫌其
冠岩全书册二十一 第 628L 页
无泉。梦有人指庵北岩下得泉。故起寺而名之。庵在山下。境极幽夐。前对茂林。平挹湖水。西望毗卢。益屹立分明。庵之左有梦泉。由泉而上百馀步。有巨岩相对而立。上以一大石覆之如门曰门岩。出其门登其顶则湖之屈曲山之缭绕。皆可领略。而东望海色。眼界辽阔。无数奇峰。森列错峙于烟波杳茫之间。是谓海金刚云。
古迹记
世祖大王御笔簇在表训寺。第一行书教旨二字。第二行低书江原道淮阳地金刚山内圆通庵乙良。杂役完护除减者二十二字。第三行极行书国王二字。下着 御押。第四行书天顺三年九月十二日九字。此是 世祖临幸时手教。而天顺三年。即 上之四年戊寅也。 御笔之留落人间者。惟是榻印诸本而已。今于此寺奉玩宝墨之真迹。奚但为山门之珍藏。抑为一
冠岩全书册二十一 第 629H 页
国之宝重也。此簇旧在内圆通庵。近以庵空无僧。移藏于表训云。
成宗大王御笔簇在榆岾寺。此亦蠲役教旨。而偶未记载。
仁穆王后御笔观世音经一帖。下方小跋曰佛不妄语。世所共知。贞明公主以银手书成之。惟愿一生之内。除千障百害百恶。行住坐卧之间。逢百喜千瑞。所求所愿。随心成就。天启元年辛酉八月日。下幅贞明公主手书小识曰。 仁穆王后于西宫幽闭之时。为我祈福。亲写此帖。帖末所记某所手书者则非实状也。崇祯戊申冬。儿辈偶得此帖于金刚僧。再三敬玩。不觉泪下。恐儿辈不知为 御笔。书此以给云尔。是帖盛于㓒匮。匮内书庚申五月。 御笔观世音经文一册。自京洪氏家来安于榆岾寺。
贝叶经在榆岾寺。一幅大不盈掌而色青黑。以
冠岩全书册二十一 第 629L 页
金书梵字。西天禅师指空。泰定四年牒付懒翁慧勤。又己丑远孙比邱休静受。下有细画传授图二幅。外匣以铜为之而涂金。雕刻比邱尼及仙鹤等物。
十八罗汉图帖在长安寺。古歙李国宁以金书东坡罗汉赞。次有罗汉图十八幅。以金银画之。画与书俱极妙绝。上有海云孙朝让小识。以银书之。下有李国宁跋文。亦以银书之。郑尚书亨盖赴燕得此。持而入山。留与寺僧。有小识。
指空,懒翁,无学三大师。西山堂休静,泗溟堂惟政,平原堂空慧,鞭羊堂彦机,枫潭堂义谌诸师影簇。初安于白华庵。火后移藏于表训。英姿飒爽。令人起敬。
乌铜香炉在表训寺般若堂。元公主舍施者也。制㨾奇巧。炉趾以银细镂至正十二年壬辰闰
冠岩全书册二十一 第 630H 页
三月。龙藏禅寺无量寿殿大香垸。大功德主荣禄大夫资政院使高龙宝,永宁公主辛氏。大化主慧林成休景真。录者性谦五十六字。榆岾亦有之。无窾识。未知何时物也。
般若堂有七层小铜塔。安于卓上。横栏曲槛。层楹叠榭。一如楼阁之制。下层四隅。四天王立焉。又有诸僧合掌而立。自第二层至上层。皆有小佛四五相背而立。如说经之状。上层之头。有莲花一朵初开之形。制㨾奇妙。雕刻巧异。似与香炉同时舍施者也。
鹦鹉杯一。在榆岾。贝色明润。形㨾甚大。两面镂刻佛像水仙及海村闾落。极其工细。又有黄琥珀杯一。青琉璃台。具青绿色。琉璃瓶一。瓶口饰以铅铁。僧言 光庙所舍施云。
长安寺泛钟阁下有铁臼。僧言昔时设水陆道场之日。般若轮灯中柱头甲云。
冠岩全书册二十一 第 630L 页
大甑在表训。铸铜为之。高七尺馀广二围。容米百斗。旁有大铁锅。以此甑安于锅上。方为相宜。而终日燃柴于锅底。无烟气之所自出。诚莫诘其由也。榆岾亦有之。
埋香碑在三日浦。丹书岩上。元至大二年己酉。江陵道存抚使金天皓等。与山僧志如。埋香木于沿海各官。志其地与条数。竖碑于此。碑中折剥落不可读。寺僧时于湖中得沉香云。
冠岩全书册二十一
 记○海岳记[五]
  
冠岩全书册二十一 第 631H 页
杂记
经云金刚山在东海中。八万由旬一万二千昙无竭。常住其中。此非枫岳之谓也。释迦在西方。成等正觉及涅槃。与中国之成周并时矣。何无一语及于中国之事。而独于东海之中。金刚之里数昙无竭之名数。若是其详欤。然则枫岳之见称以金刚者。假藏经之说。而使人长其向善之念耳。
榆岾寺五十三佛。自西域浮海。以汉平帝元始四年甲子至山。因以建寺。夫佛法东流。始于东汉之明帝永平八年乙丑。而行东国又自梁武帝大通元年丁未。其后乙丑有四百一年之久。是中国未知有佛六十二年以前。东国已为佛
冠岩全书册二十一 第 631L 页
立庙矣。
后天昙无竭说法于此山为佛道场。而始有一万九庵基云。
内山之水。毗卢峰一派雁门岾一派。会于李许台。西注为八潭。船庵洞一派真佛洞一派。俱东入龙曲潭。与八潭会于万瀑洞。又西入鸣渊为百川洞上流。灵源洞一派百塔洞一派。西东会于黄泉江。入于百川洞云。
外山之水。九渊一派。泻为九龙渊。由玉流洞过钵渊。东人于海。隐仙台十二瀑下折南流。东注为万川。万景台下一派入于九龙渊。东注万景洞。与十二瀑下流。会于万川。入于高城之南江云。
憩房寺在稤库。即榆岾之外府。有水田几十顷。设水碓几处。收穫后积峙于寺。簸舂而始乃输去云。
冠岩全书册二十一 第 632H 页
李稼亭长安寺碑云寺凡为屋。以间计之百二十有奇。佛殿经藏钟楼僧寮客位。至于庖湢之微。皆极其轮奂。像设则有毗卢遮那,左右卢舍邦。释迦嵬然当中。万五千佛周匝围绕。居正殿焉。观音大士千手千眼。与文殊,普贤,弥勒,地藏居禅室焉。阿弥陀佛,五十三佛,法起菩萨,翊卢舍那居海藏之宫。皆极其庄严。至若旧游之田。依国法以结计之千有五十。盐盆二所。京邸之在开城府者一区。其在市廛为肆僦人者三十间。凡其钱谷什器之数。有司之者不载云云。此是至正年间重新后纪迹者也。于今为五百有馀年。兴废无常。而凋残颓圮日益甚焉。今虽有大檀越舍施者。必不如如彼之盛也。
皇明中贵人郑同常奉使入枫岳。及其归也。刻千佛于洪光寺以象毗卢。明亡燕都诸禅院灰烬者多。而郑之所刻千佛妙丽如故。画者相传
冠岩全书册二十一 第 632L 页
以为宝云。
法喜居士榆岾寺记云钟甚灵异。每有大旱。洗而得雨。或生津液。应国灾祥。法喜闵渍之号也。曾见闵渍国系编年。言多谎怪。率不可信。今见此说。益可知也。钟今不在云。
九龙渊灵特奇诡。国中之罕有。而三渊云九龙气也。朴渊势也。寒溪态也。此说得之。
丛石天下所无之奇观。或云水从坎六。故石皆六棱。凡天下之有水而立石处何限。而未闻如此。独于东海之滨丛石为六棱哉。
四仙亭之北岸。有岩穹窿。磅礴然。壁间稍偃而平。中刻金千镒,杨士彦,慎馀庆题名。上刻杨士彦七言一绝曰镜面芙蓉三十六。天边鬟发万二千。中间一片沧洲石。合着同(一作东)来海客眠。其诗思之豪放。笔力之飞腾。至今数百载。想见其遗风焉。
冠岩全书册二十一 第 633H 页
僧言 光庙幸金刚山。回到断发岭欲祝发。此说甚无稽。朴思庵淳诗曰薜萝通御气。禽鸟识龙章。俗语空多误。东巡是省方是矣。南秋江孝温金刚录云高丽太祖东征时。断发挂树以结缘云。则此非 光庙事。盖僧徒傅会为说也。
九龙渊一洞皆是石壁。而势如翻尖帽。易致蹉跌。盖地形如是而多欲狎玩。俯窥涡边。一失足则倒没汇渊。水急石滑。无以抽身而死也。此是游人之最宜持戒者也。善泅者一人为探湫之深浅。入涡中几至半寻。有气如热火。自下而上。引身而下。泅者大惊。尽力抽身而跳出。廑为免死云。
善观金刚者。金居士后惟有洪进士。近世朴奉贺暨其胤苍岩。亦皆善游。而凡入山八九次云。金三渊也洪百昌也。
内山多枫。外山多花。表训正阳之间多木贼。
冠岩全书册二十一 第 633L 页
内山无虎豹虫蛇之属。外山亦无之。只有熊。
松萝庵下有古城。僧言长杨守避乱处。或云其守谋乱据此。未知孰是。
神溪寺石塔三层。是罗代之物云。
记馀
金藏谷在长安洞外东。叠嶂奇拔。下有庵亦名金藏。三渊诗曰奇挺金藏别。峰峰拔地长。相空森剑戟。晴旭俨圭璋。不觉疲躯立。真令老兴狂。停鞍欲趋拜。无乃米元章。
十王洞自黄泉江入地狱门。缘溪溯源而上五里。即此洞也。僧言峰峦有十王及使者等名。故洞以之名。是为灵源洞。遥见对案者云。
松萝洞在表训南十五里。即望高台下。路甚险峻。攀藤而上。洞有大小两庵。皆冒洞名而今墟。成任诗大松萝对小松萝者是也。庵东有谷。百道飞泉泻下。支分股别。望之如素霓。峰峦峥嵘。
冠岩全书册二十一 第 634H 页
岩石崷崒。攒者如剑。利者如锥。耸者如手。摐者如齿。曲者如肘。横者如臂。苍翠纷敷。间现叠出。西有七星台。俯瞰西南群峰云。
青莲洞在白华庵西。望内山真面。亚于天逸。又南望百塔洞诸峰。如白鹤群聚。形甚诡奇。中有青莲庵遗址。
开心台在内圆通西。即一土峰。亦有见性峰。李东州诗曰何须面壁念无生。只此双峰妙觉成。为是上方诸佛地。见来心性最分明。
须弥台在船庵北二里。自船庵从右脊石岭。攀援而上。石角相聚。作一小台。下临绝壑。前有永郎岾横截东天。左有须弥峰奇峻环抱。右有一峰如须弥之环。相向均适。若龙虎之拱揖。台在正中。俯临其下。老石之磊磊累累。如佛如僧如屋如塔者。不可以千百。最其中一层岩。拔地撑空。宛如数百级浮屠。即须弥塔也。
冠岩全书册二十一 第 634L 页
迦叶洞在摩诃衍庵北十里。自万灰庵折而北行五里。至一洞口。巨岩削立。水流其间。以木栈承之。上有三层飞瀑滚坠而下。旁有石厓广可七八间。级为六十馀。如阶砌之寻。其上五峰皆石骨层落。第二峰森立如束。名曰笙簧。前进一里。有迦叶庵旧址。地极深奥。境甚清爽。此是朴彬居士修道之处也。稍折而东过数冈。巨岩当中穹立。高几数十仞。四面奇峰如玉笋乱抽。霜戟排立。奇形诡态不可名状云。
雪玉洞自摩诃衍之七实台直前五里。左右诸峰袅娜如莲花。奇臞如僧佛。中有雪玉,黄玉,碧玉三潭。灵鹫峰为主。下有废庵。
巨彬窟在般若庵一里。即巨彬禅师栖息之所。庵东有树似柏。生枝寸许如聚针。传以为桂。
白云台在众香城下。有上中下三洞。其右麓即台也。由万灰庵而上。有下白云庵废基。缘间而
冠岩全书册二十一 第 635H 页
上。过中白云庵。从右谷而行十馀步。岩岭斗绝。铁索下垂。攀援而上。山脉迤延若马背。左右皆峻绝。匍匐而进五六十步。小峰环立。如镂铁如削玉。深入则偃石当口。至台之顶。顶亦欹仄。前临众香城。锼镂之形皓洁之色。当面狎视云。
圆寂洞在妙吉祥东五里。从两川合流处而北有石径。由而入洞。洞壑邃远。一鸟不鸣。
金傅洞在毗卢峰之后。大川横流。树木森密。仅通鸟途。西北行数里。有九歧渊。上有巨麓。称之金傅王子陵。
熊虎峰屹立千仞。有瀑泻出。洄为龙湫。又溢而下为长潭。石壁周遭。如屏如门。
现佛台在鸣渊东十里。下有现佛庵。自灵源洞舍溪北折数里抵庵。幽夐之趣。益不似人世之境云。
祝寿窟在晓云洞上。穹岩下覆而成窟。中有石
冠岩全书册二十一 第 635L 页
佛五。前有庵今墟。
九井峰自隐仙台望见。三面奇峰之列峙者。而为九渊之前麓。雄爽峭拔。亚于毗卢峰。上有九石臼如井。水常满。峰以是名。
动石洞东州诗曰云峤东偏小洞天。藤萝一径费攀缘。危峰不尽毗卢石。飞瀑遥闻九井泉。似在九井峰之近处也。
佛顶台在高城郡西六七十里。距榆岾为二十里也。昔有佛顶和尚说经。龙女出听。至今有穴在岩上。其深无底。下有佛顶庵。台高如白云。所见如隐仙。而斜对十二层瀑。不能纵观。正对者十二瀑之左厓绝壁。奇杰之势。不及隐仙远甚。但三面所见。颇有蕴藉之意。一面通豁。专受海色。下有风穴台。右旋而入则穴之口也。虽三四月冰雪不消。每有风飒飒从穴中出。亦有圆通庵安五十三佛。此是游人之所必赏。而自年来
冠岩全书册二十一 第 636H 页
寺废路断。且路由朴达晓阳二岭。岭路极崄。故僧辈百计沮之。今多取路稤库入神溪。
万物草己卯间金城倅洪景海始为开路。自神溪直至温井岭而入洞。此所谓旧万物草也。近岁徐丈有教以金城宰。使新溪僧妙谌搜得一洞。自旧洞前行十馀里而抵洞。此所谓新万物草也。或云两洞俱非。而真万物草在通川之临道面。东北行五六十里而入洞。峰峦岩石。皓如霜雪。皆成物形。中有百丈之瀑。杨蓬莱题名于石。字大如席。无人知其路者。又有一洞自温井店东行二十里。至长箭村。折而西入山谷中。又行几十里。踰横亘岭而入洞。四面开朗。成一洞府。峰峦皆是石骨。有果岩,旗岩,甲冑岩,烛岩,缸岩,笔岩等名。而皆两两对立。有大小龙湫。又有三瀑长为二三十丈。或有知其程者。非草行露宿不得到。新旧真赝。尚今眩听。
冠岩全书册二十一 第 636L 页
千佛洞在通川郡南三十里临道面。踰瓮迁渡豆险川。由一线草路而入。过五龙潭。行四五十里始抵洞。峰峦皎如霜雪。岩瀑无非奇异。与万物草相甲乙。而为千佛都会之所。
百井峰在临道朝珍驿后。石峰磈礧。拔地耸立数百丈。循路而上十馀里。有石井庵遗址。绝顶平铺。横纵一帿。上有石井百馀。森罗如龟背星文。水满其中。各有一蜥蜴守之。水旱无变。形似釜鼎。故亦称百鼎。是为真万物草之北云。
钵渊在佛顶台东十馀里。石穿如臼。大可五六间。深黑无底。稍下盘石远亘。卧瀑泻下。此驰瀑处也。杨蓬莱书蓬莱岛三字于岩上。又刻三五七言诗。至今尚存云。
八渊即九龙渊之上流。水从雁门而下。各成一渊。第九渊为九龙云。
船庵在万瀑洞最深处。由内圆通越狮项而行
冠岩全书册二十一 第 637H 页
七八里而抵庵。庵只一小方丈。新罗时一比邱寓窟修行。忽有龙船来泊。比邱登仙而去。其后刱庵。因以名之云。
须弥庵在须弥峰下。僻绝幽夐。此是山之最高最深处云。
真佛庵在太上洞二里。自圆通洞舍溪西入。直抵永郎岾下。庵在焉。深妙幽异。迥绝尘境云。
内山之船庵,须弥,真佛,云知,云林,神琳,天亲,顿道,报喜,戒修,狮子,妙峰,三藏,隐寂,般若,妙德,天德,开心,安心,养心,欹欹,修善,普贤,善住,知佛等庵。外山之九渊,紫月,云住,隐身,明寂,般若,白莲等庵。皆古有而今无云。
禾积渊记
余自金刚还到永平之西芝屹。取路西北行五里。田畴平广。村落稀疏。山径欲尽。马首厓路忽凹陷如洞府。千章老松。挺立于堤上。干云者几
冠岩全书册二十一 第 637L 页
百株。从其中纡回而行。地势才断。滩声已喧。立马松阴。缘厓而下。大川前之。川即白云山下流。而源自淮阳之兰谷。演迤百里。至此为渊。或潭或滩。隔水苍壁奇杰明媚。环压澄流。众石棋置若龟伏若鳖浮。下有石门。水往来焉。上流盘石弥亘。而或磨缺焉。或嵌空焉。诡怪异状。最上有大岩斗入水中。撑起数十丈。穹崇嵂崒。峭拔丫形。若巨象之开喙张牙。谽谺挺立。如卧牛之高耸两角。大小少参差而下圆上尖。殆同高廪之累积。禾渊之称盖以是也。岩之下三面汇为深潭黝且黑。岩之背剥落嵌缺。而第二层岩石自然成臼。空洞无底。下与渊水相通。传是龙攫。而每于祷雨。沈牲于此。
王世子入学图记(丁丑)
三代盛时。莫不有学。而自天子之元子众子。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莫不入焉。皆将有天下国
冠岩全书册二十一 第 638H 页
家之责。故不可以不教也。是以古昔圣王最重入学之礼。尊道而贽见于外傅。屈贵而齿让于多士。其仪文之备。礼节之盛。顾不重且大欤。猗我 春宫邸下。尺衣渐长。睿德夙就。乃于是年莫春。祗谒先圣。受书于博士。辟雍行礼。百神凑喜。桥门环瞻。万目俱耸。 宗社亿万年无疆之休。自今日伊始。而鲁宫泮水之颂。罔俾专美于古也。礼既成。春坊诸僚绘画其事。贲饰盛举。传视后世。敬谟躬睹盛仪舞蹈随后。不任与荣之喜。既以弁其首。且纪其仪。文礼节之颠末书于左方。
第一㡧曰出宫仪。是日翊卫司勒所部。陈仗卫如常。司仆寺佥正进辇于弘化门外。进舆于宫门外。侍讲院辅德徐鼎辅,兼辅德李宪琦,弼善李钟穆,兼弼善洪敬谟,文学金炳球,兼文学尹应大,司书金在元,兼司书李奎铉,说书南履懋,
冠岩全书册二十一 第 638L 页
翊卫司翊卫李章显,李洛秀,司御俞殷柱,吴庆元,翊赞郑东晏,李达模,卫率吴敏常,李宪承,副率韩成履,宋启柏,侍直郑锡教,赵济晚,洗马郑久容,李羲硕俱以黑团领。依时刻。就重华门外。分左右相向北上。陪卫之官。翊卫二员佩云剑。司御二员佩弓矢。都总府兵曹堂郎各一员。别军职二员。武兼八员。各服器服。俱诣閤外奉迎。前一刻礼貌官(兼辅德)进诣閤外。跪赞请内严。少顷又白外备。 王世子具双童髻空顶帻衮龙袍。乘舆以出。礼貌官前引。翊赞负印前行。(待乘辇。以印载马。)伞扇陪卫如常仪。由贰极门铜龙门景化门集礼门。至弘化门东挟以出。礼貌官跪赞请降舆乘辇。 王世子降舆乘辇。礼貌官跪赞请少驻。陪卫之官乘马。礼貌官跪赞请进发。俯伏兴退。辇动宫官皆乘马陪卫。路由馆岘。至成均馆。成均馆同知事郑尚愚,李龙秀,大司成洪羲
冠岩全书册二十一 第 639H 页
俊率儒生道。左序立鞠躬。过则平身。 王世子至庙东门外下辇所。礼貌官跪赞请降辇。 王世子降辇。礼貌官前引入便次。伞扇陪卫如常仪。
第二㡧曰酌献仪。辰正三刻。礼貌官进诣便次跪。赞请内严。少顷又赞请行酌献礼。 王世子改具儒巾 纱直领以出。礼貌官前引入大成殿东挟门(伞扇及陪卫。皆止于门外。)就拜位。赞者唱四拜。礼貌官赞请鞠躬四拜兴平身。 王世子鞠躬四拜兴平身。学生皆四拜。礼貌官引 王世子诣盥洗位北向立。兼辅德李宪琦,兼司书李奎铉挥巾。弼善李钟穆沃水。文学金炳球,兼文学尹应大酌水。司书金在元承水。兼弼善洪敬谟进巾。说书南履懋受巾。盥洗讫。引 王世子升自东阶。诣正位尊所西向立。兼文学尹应大举羃酌酒。弼善李钟穆以爵受酒。礼貌官引 王世
冠岩全书册二十一 第 639L 页
子诣文宣王神位前北向立。赞请跪。 王世子跪。生员李寅在奉香盒。幼学洪明燮奉香炉。左右跪进。赞请三上香。 王世子三上香。明燮奠炉于神位前。敬谟奉爵跪进。赞请执爵献爵。 王世子执爵以授应大。应大奠爵于坫。赞请俯伏兴平身。 王世子俯伏兴平身。礼貌官引 王世子出户。诣配位尊所西向立。执事者举羃酌酒。从官受酒。礼貌官引 王世子诣四圣神位前。行礼如上仪(东一位。奉爵金炳球。奠爵李奎铉。西一位。奉爵尹应大。奠爵金在元。东二位。奉爵李钟穆。奠爵南履懋西二位。奉爵李奎铉。奠爵洪敬谟。)讫。礼貌官引 王世子降复位。初配位酌献将毕。执事者分诣殿内及两庑从享神位前。助奠讫。俱复位。赞者唱四拜。礼貌官跪赞请鞠躬四拜兴平身。 王世子鞠躬四拜兴平身。学生皆四拜。礼貌官引 王世子还便次。陪卫如常仪。
第三㡧曰往复仪。丁时礼貌官(辅德)进诣便次前
冠岩全书册二十一 第 640H 页
跪。赞请出次。 王世子仍具学生服以出。礼貌官前引于明伦堂大门外东西向。陈帛篚(纻布三疋)酒壶(二斗)脩案(五脡)于 王世子西北向。重行西上。博士大提学南公辙具幞头红袍犀带。执事者引立于明伦堂东阶上西向。将命者生员金弘根出立门西。东向跪曰敢请事。 王世子少前曰某愿受业于先生。将命者入告。博士曰公辙不德。请 王世子无辱。将命者出告。 王世子固请曰某愿受业于先生。将命者入告。博士曰公辙不德。请 王世子就位。公辙敢见。将命者出告。 王世子曰某不敢以视宾客。请终赐见。将命者入告。博士曰公辙辞不得命。敢不从命。将命者出告。
第四㡧曰脩币仪。将命者出告执篚。生员李宪玮以篚东向跪进 王世子。王世子执篚还授宪玮。宪玮先导。礼貌官引 王世子入门西左。
冠岩全书册二十一 第 640L 页
生员李宅铉赵奉酒壶。生员洪钟远吴致愚奉脩案次之。博士降俟于东阶下西向。 王世子从明伦堂西阶以上。博士升自东阶上西向立。执篚者跪进于 王世子之右。 王世子执篚跪奠再拜。博士答再拜。 王世子跪取篚以进。奉脩案酒壶者从。奠于博士前。博士跪受篚授执事者。又执事者跪取酒脩以退。礼貌官引王世子北向明伦堂再拜讫。出就便次。(设于堂门内。)
第五㡧曰入学仪。博士改具黑团领升堂就坐。(明伦堂东壁西向重席。)礼貌官引 王世子升自西阶。诣博士前。生员金景善于博士前设席(只设白席一。)东向。 王世子就席坐。生员李羲书置案于博士前。生员洪耆燮,李宪溥各执小学。分置于 王世子前及博士案。博士先读题辞。自元亨利贞止惟圣之谟。 王世子读题辞。博士释义讫曰此篇首揭元亨利贞四字。元亨利贞之义。 邸
冠岩全书册二十一 第 641H 页
下其知之乎。 世子曰元亨利贞。即春夏秋冬四时也。公辙曰 睿教诚然矣。元者生物之始。亨者生物之通。利者生物之遂。贞者生物之成。在天为春夏秋冬。在人为仁义礼智矣。以元亨利贞为四时者。此篇第一义。 邸下已知之矣。世子曰厥初。何谓也。公辙曰厥初谓本然之性也。又曰四端。何谓也。 世子曰仁义礼智也。公辙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此孟子之言也。是谓四端。随其物之所感动而形见者也。 世子曰性何谓也。公辙曰性即理也。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理亦赋焉。人物之生。各得其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此所谓性也。 世子曰此言惟圣性者。何以则为圣人耶。公辙曰 睿问及此。此诚 宗社臣民亿万年无疆之福也。作圣非高远难行之事也。全其
冠岩全书册二十一 第 641L 页
天理。无气禀物欲之累。则浩浩然与天为一。万善自足而为圣人。自学问思辨之工。以至缉熙光明之学者。作圣之工夫次序。非造次间仰达。而尧舜孔子之为尧舜孔子。语其要则存天理遏人欲而已。 邸下今于入学之初。首发此义而下问。臣不胜钦仰。有为者若是。 邸下于天理人欲之分。每加省察。凡所作为。纯然一出于正。则为尧为舜。自今伊始矣。又曰乃颓其纲之纲字何义欤。 世子曰仁义礼智之纲也。公辙曰然矣。 世子曰明命何义欤。公辙曰明命即天之所赋于人而人之所得以为性者。而赫然昭著。无有内外之间也。中庸言天命之谓性。而朱子释之以命犹令也。即此意也。 世子曰以培其根以达其枝云者。何义欤。公辙曰众人为物欲所蔽。安于暴弃。于是圣人建学立师。学则庠序学校。师者以先觉觉后觉之谓也。养其仁
冠岩全书册二十一 第 642H 页
义礼智之性如木根。充其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端。与夫爱亲敬兄忠君弟长之道。如发达木之支条也。此是圣人恻隐之心。又曰入孝出恭何义欤。 世子曰入则为孝。出则为弟之义也。公辙曰孝者帝王为治之本。修齐治平。皆源于孝之一字而推广之。先儒言尧舜之道无他。孝弟而已。此之谓也。讲讫执事者撤案及席。礼貌官引 王世子降自西阶。出就便次还宫一如来仪。
菩提坂记(己卯)
北行异观。自菩提坂始。逌金城之昌道驿东北行二十里。转入坡陀。上可五里。地忽中坼。深如万仞之坑。两崖壁立相对。若可超越。石土黑而泽。无林木草花。中有一道大江横亘悍流。色亦沈黯。沙砾堆积。望之殊阴险不喜。乃舍马而舆。磴路纡谲。垠锷碛历。人之下如汲井。身则其绠
冠岩全书册二十一 第 642L 页
也。磨荡倾厓。上下七八曲而始到平地。度小桥折而行数十弓。舟以涉江。江称连松浦。浦边有四五小聚。以憩行旅。以供舁夫。自此为淮阳之界云。遂复乘舆。面壁而上。路甚峻嵃。石留丛杂。诘曲夷犹。择足而蹈。舁者五六步一休。蹀蹀遽顿。艰到彼岸。如汲既深。绠穴地而出。又从井干中上。噫吁𡾟危乎异哉。过此者路从阜衍。辟如驰道。少无巉险之处。故不知有是坂。路穷而绝。壑忽当前。始乃见之。故或称见则厓。又称菩提坂。佛书曰菩提觉也。行者至此而始觉故名。非徒取其声音之似也。夫高者为陵。深者为谷。地之道也。夫岂有惊神异者。而是坂也忽山断两边。仍成凹陷。自彼至此。殆近一里。吁亦怪矣。入北以来。如安边之龙池院。吉州之鬼门关。亦如是坂。是岂化翁之所使欤。抑亦地势之适然欤。噫天地犹有如此。况乎人世之觖陷。何可悲哉。
冠岩全书册二十一 第 643H 页
铁岭记
淮阳之北安边之南。有大岭曰铁岭。即白头山南支也。雄蟠两道之交。自成南北之限。实为关防之要冲。高丽时设关号铁关。岭上犹有城形。自淮州涉北川。缘银溪抱山东北而转。路皆阜衍。少无高峻之处。行三十里渐入山谷中。川流㶁㶁。灌木阴阴。回风宿云时袭衣袖。四山虽盘郁环拥。官途亦缘山颠厓。而犹不知自下达上之势。及到岭巅。坦夷与平地等。上有小屋。为使星休息之所。三四小聚傍樾依山而居。行数武两峰如门。地忽陡落。仍成万仞绝壑。少坐岩石最高上。酌酒以饮。举目临睨。岭外群山。都在脚下。大漠长风。披襟而当之。殆如身到殊域。杳然生愁。怀狄公之悲。咏沙翁之歌。回望京阙。白云数片团团不去。乃以笋舆下岭。路皆盘回百折。牡陵牝谷。左右岩崿。磊石碌碌相击。崎崟难行。
冠岩全书册二十一 第 643L 页
一步蹉脱。即身无处。虽肩舆蹙足如循也。犹觉神𢥠。尽天险之地。而比诸南服之鸟岭。雄伟虽逊。可鲁卫也。行二十里次于高山馆。馆在岭底。
鹤湖记
自登州东行三十里。饭于霜阴古县。越小岘从迁而行。迁者临海厓路之称也。路绕山腰。诘曲低仰。前进十许里而有火登驿。驿尽而又迁。栈路峻嵃。石角荦确。比霜阴尤危仄。自此遵海而行。天光海色。一碧万顷。风帆沙鸟。出没于烟涛窅霭之中。而向晚风起。白浪连空。如訇雷震地。过此而路入沙中。触之戛戛有声。称之以鸣沙。人行脚软。马践蹄没。海边人所谓吹路也。转向松林中。棠花被沙。青叶乱落。斑铺如绣。往往远岸疏林。村居隐约。望之如绡障中点缀。行不数里。始到湖边。湖在大海西边。隔一平原。有小溪自南流入。汇畜成湖。周可七八里。自北而东。大
冠岩全书册二十一 第 644H 页
海黏天。平冈近麓。罗络环抱。遮护湖面。故海色或见或隐。自南而西。黄龙一山。耸拔雄峙。不近不远。竞秀争奇。凡湖之妆中饰外蕴藉明媚者。皆从此山而泄奇分精。特施奇巧也。四面残山若断若连。一带平原。或低或高。高处为冈。摆立湖之东畔。苍翠玲珑。如彩屏环拥者翠屏冈也。湖之西明沙平如铺练。皓如堆雪。夕阳照之。光夺目精。而横拖十里。至湖畔窿起成峰。直临湖水。因风流转。屡变其形者白沙峰也。峰之南十步。有一小阜突兀端圆。尤近于湖上。可坐数十人。昔有兵马使来游于此。故称元帅台。环以松桧。中有数楹故础。潜谷金公为府伯时所搆而今毁。松亦公之所栽植者云。湖心稍南。有小岛亭亭独立。如螺点水上。视台稍长。高则如之。上有碧松葱郁垂阴者碧螺岛也。此湖之大略。而团圆宏阔。滢澈如镜。澄光秀色。笑嚬生态。未知
冠岩全书册二十一 第 644L 页
西湖之淡妆君山之活画。较此何如也。盖其人烟夐绝。地势明迥。宜于羽客之翩跹。故名以鹤湖云。
国岛记
自鹤湖折而东行五里。止宿于𪀋戎津。翌晓乘船泛海。桑旭初升。红光四射。冶波鳞鳞。风恬浪平。棹夫奏功。鼓枻行十里而到岛。峰围如玦。势甚平圆。周为五里。三面高而一面低。视之一土坡也。舟而小西。石厓渐高。或数十丈或百馀尺。而厓石方直比栉。有如绳削而斤斲。岸石层累平正。各自条分而束立。移舟绕岛而稍南。有小窟撑舟而入。窄不能容。波涛喷薄。深黑不可测。窟之顶有两个石柱束立如板牙状。甚奇伟黝险。石角下垂者若一一钜而断之者。西南则其势稍低。方石平铺。齿级相错。比外面更整齐。是谓千佛座。石上有痕若布网然。名之铁网罟。自
冠岩全书册二十一 第 645H 页
窟又转而南。石势尤巉岩崷崒。若围画屏而开擢扇。鳞比骈连。不可名状。西南隅水际白沙如练。其下平地五六亩。可泊舟而登。土覆岛上。无树木草花。绵竹丛密尽被一岛。而每春夏之交。海鸟云禽养雏厓壁之间。翔集和鸣。与水波相应。盖岛之四隅束立之石。或折或落。虽有长短之不齐。皆如三棱石柱。削成排立。大小如一。间有小石块相叠为壁。如累棋状。而窟中之石亦如之。尽一岛乃一束方石条也。噫是饮水之虹欤。从绳之木欤。何其奇且异之若斯也。青州之石以怪为名。太湖之石以奇见称。而似不过为一拳之大也。岂若是石之全一岛诡奇成形。为天地间一瑰观者乎。于以见一元之造化。万象之淘澄。而譬诸丛石海金刚。巧踰生成。幻若鬼工。岂东陆所穷。其扶舆亭毒之气。先漏于玆地而然欤。
冠岩全书册二十一 第 645L 页
咸山记
余将以延命于咸山之礼沛馆。道春城次于永兴。是我朝枌榆之乡。而 太祖诞降之基在焉。季父尹玆土三载。而日者赋归。衙已空矣。登双乐亭。倚槛流怅。低佪不能去。亭在衙后小阜上。耸然特立。一寓目而闾井繁庶之状。关河融结之势。靡不棋布而绣错。真一邑之爽垲也。越二日到咸兴界。行大野中三十里。一带长江横亘城外。广可容刀。名曰城川江。江上有桥平直如砥。阔容方轨。脩为一百七十馀弓。而千板万柱亦一巨观。是为万岁桥。入礼西门。具公服诣礼沛馆。观察使裨将具橐鞬。陪教谕节钺而出。替受延命礼。礼毕驰进布政司。行分私礼于宣化堂。翌朝巡使郑公邀余于红叶楼。楼在澄清阁之后麓。处地忒高。眼界忒开豁。城市烟火咸凑几案。山川云树交映帘箔。是屐翁李尚
冠岩全书册二十一 第 646H 页
书按节时所建。而楼成之日。箕伯徐尚书红叶之诗适到。故仍以名之。又称玉箫亭。盖取朱夫子铁笛亭之义也。少焉与巡使步出楼之东角门。乃知乐亭前庭。盘龙之山。西迤东旋。而中冈蜿蜒而下。为观察使正衙。衙后数十步。平阜宽敞。正当一城之中央。药泉相公起亭于上。为游燕之所。东南西三面大野平圆。长川环抱。江外数千里无障阂。山容海色明灭于云天之际。粉雉楼橹礼篱烟树。比栉罗列。若举案而来献。近而一城之内。远而百里之外。以形胜称者靡不坐而领略。亭观之胜。计无及此者。巡使乃觞余于亭上。佐以琴歌。萍乡胜会。浑忘冀州之席。杯结襟带。下上千古。日已向西。更衣而谢。遂以疋驴直上乐民楼。楼在西城女墙外。穴城作路。前瞰城川沦涟漾漪。如广练之平铺。桥影偃波。来牛去马。日夜不已。野色莽然连海口。极目云烟。浩
冠岩全书册二十一 第 646L 页
渺无穷。缘江闾井。鳞缉十馀里。烟柳迷离。歌筦沸咽。凡江湖之清丽。郊野之广衍。人物之殷盛。揽而并有之。钱塘兼尽天下之美者殆近之。古有乐民亭。燬于壬辰。张玉城观察于咸。改筑城而起楼于亭基。扁以旧名云。
冠岩全书册二十一
 记
  
冠岩全书册二十一 第 647H 页
挹海楼记
海为一衣带。束湖右之十有三邑。邑皆滨海而星罗。海美居其一焉。古郭残垛。枳棘蒙焉。编茆穷蔀。依城而聚如小落。延宾之馆听事之堂。廑具其名而已。有门焉楹桷板扇。陊剥倾脱。旁置打衙之鼓。藁县而不支。洪侯永谟莅玆既月。庶事有绪。乃召吏民而咨之曰邑虽如斗。湖右之镇营也。兵马之所管。海路之所冲。其无地而示威可乎。吾将门而楼焉。咸曰侯来未之久矣。且俸薄而举赢奈何。侯笑曰吾节官之用而操其羡。爱民之力而重其使。盖有以筹之也。于是鸠材则于近治之海岸。董工则以缁徒之游手。因旧址而伉其门。建脩梁而楼其上。于焉突兀飞舞海山。贲鼓有跗。钲箫亦具。晨开夕闭。乘高轰
冠岩全书册二十一 第 647L 页
轕。俨然作一邑雄观。吏贺于庭。民忭于涂。侯乃缓带登楼。饮酒落之。走函于余而道其事。遂大书其额。且纪其事而复之曰。近世为令长者。以五日为解。视传舍而不肯塞一漏补一缺。护其橐犹障笼者不欲出其力。而玩者难于改为。荒者有所未暇。侯能心手相应。才力俱到。不移时而事成。宁不奇哉。且余闻之。侯勤于治事。敢于有为。夫不怠勤也。敢为敏也。以是自处而行之以勤敏。何所为而不可。矧玆一邑乎。海以名县。又名斯楼。近于海也。而海之万象。迥然平挹。楼为之最。故扁其眉曰挹海楼云。
稼隐记
古之人有隐于朝者。周之伶官汉之滑稽是已。有隐于市者。燕之屠狗蜀之卖卜是已。晋之时隐于酒者竹林也。宋之季隐于渔者苕溪也。其他以隐自署其名者。唐之李氏罗氏是已。夫隐
冠岩全书册二十一 第 648H 页
者退而深藏之谓也。士之于世。不隐则仕。不仕则隐。而历数今古。以隐见称者。指不多屈。岂出而仕其迹也显。是以羞称之欤。隐而居其志也常。是以不自表欤。李君寅礼盐州人也。耕于野而隐于稼。其亦闻其风者欤。余尝过盐州。州有卧龙池。其大方舟。其深不测。有菱莼之毛。鱼鳖之产。盖犹周官九土之浸。而我东方三大泽之一也。千顷之波。灌于一邑。民以之赖焉。故土厚而水深。岁约而收多。配之于雍州黄壤。即诗所云乐土乐国也。李君家于池之西石峰山下。岁课农桑。足以给衣食之用。日植花竹。足以供耳目之玩。而方其膏雨盈科。谷苗方兴。君乃倡率之则僮手齐动。锄耰合集。油油者植之。杰杰者薙之。秋风正高。遍野云黄。君乃指挥之则佣雇并聚。镰铚俱作。稢稢者刈之。洋洋者穫之。于是少者戴壮者担。车以运马以载。积于坛场之上。
冠岩全书册二十一 第 648L 页
捣之如玉。扬之如珠。粢盛焉以是而成。朋酒焉以是而享。此李君隐居之乐也。自夫神农教耕。后稷树艺。稼穑之事始焉。用是烝民粒而利用成。稼者国之本而民之天也。君子食于小人。小人养之君子。此固民生日用之常。则但未知其间亦有隐乎。而沮溺之耦耕。渊明之归田。盖托于物而寓其志者。是岂如寻常野农之比也哉。高风绝响。至于今不泯。李君之隐居。其果得古人深藏之义而无愧乎诸贤之真隐乎否。昔东坡作稼说送张虢曰。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而望之。锄耰铚艾相寻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稼哉。盖勉其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若其养之之要。在于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余之诵于李君者亦如此云。
冠岩全书册二十一 第 649H 页
五台山狗浮图记
岭有崔姓者。幼不茹荤肉。悦浮图入山听伽蓝。辄欣然若有得。虽不秃缁。所守戒甚谨。人号居士。又好名山水。而以未尝遍游为恨。一日病死。梦告于其女曰我缘尽于人。托于兽。东邻某家狗是也。女寤而心异之。明日往證。狗方乳生而已能步能视能听。双眸炯然。呼之以犬不应。女尤异之。日往验视。有大可异者。灵心慧识非畜兽类。有若人知者然。女恚伤试呼曰崔居士崔后士。狗即掉尾趋而前。女益于邑悲哀。乃告其梦。取而为养。食如人。解语如人。辨荤肉又如人。异于凡兽也。有比邱优婆夷数人过门而憩。女问曰师何之。曰将游长白山。狗闻之。便跳跃顿首。若将从之。女为告之故。且托与之偕。僧异而偕之。宿食与共。于是狗之迹亦遍于山。又有游金刚者如之。又有游方丈者亦如之。虽小山水
冠岩全书册二十一 第 649L 页
之有一奇者。必从之。于是狗之迹又遍于一国名山水也。狗死于原之五台山。僧之有道者相与谓曰尝闻圣人不弃弊帷。盖为埋狗也。从于儒者儒之可也。从于佛者佛之可也。且是狗于兽为缘觉类。乃茶毗之。有舍利十馀枚。寺僧异而信之笃。遂立三浮图于山中。称之以狗浮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