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冠岩全书册二十
冠岩全书册二十 第 x 页
冠岩全书册二十
 记○海岳记[二]
  
冠岩全书册二十 第 591H 页
山川二(内山下)
  须弥塔
须弥塔在表训东二十里须弥峰下(저본에 삭제 표시 있음)自表训寺出金刚门。两峰对峙。自作门形。穿万瀑之洞。过青鹤之台。溯而上之则为八潭之路。别取支径而北行四五十步。有七曲潭。刻青壶渊三字 。又少前得龙曲潭。俱是盘石平旷。瀑流喷泻。上有龙湫奫渟深黑。旁瞻金刚之台。或渡略彴。或缘峭壁。(이 부분은 저본에 아래와 같은 내용으로 대체하였다.)陆离上下。半在烟岚云气中。凡行七八里。历内圆通庵。自万瀑至此。无名岩瀑之奇壮者。不可胜搂。循小涧而东过万折洞。又进数十步。文石错落。水行其上。清激如矢。或喷沸如轮。深浅见底。是谓太上洞。过清泠濑慈云潭。又行二里。
冠岩全书册二十 第 591L 页
有三仙峰,羽化洞,赤龙潭,降仙台。山势益高。别开洞天。水石清壮。绿净如玻瓈。左右诸峰势奇伟。(저본에 의거 山势부터 奇伟까지 추가하였다.)尖者为峰。平者为台。流而成瀑。汇而成潭。曲曲可爱。左右(저본에 삭제 표시 있음)岩壁上多松栝。复有香藤枯蔓交萦蒙络。披拂下垂。鹃花踯躅点缀于其间。步步皆有奇趣。前进数里。潭尽谷回。有峰屹立。是曰须弥峰。峰下三塔鼎足而立。在北者最高大。南则差低。小东又视南。不及北塔。可为百馀丈。而拔地撑空。积叠削平。齿皆齐整。宛如女堞边累却砖甓。亦似楪子上排得雪糕。且上层之石。比下层之石每有遆小。殆若数百级浮图。此所谓须弥塔也。虽使阿育王施巧。亦不能过。然三面皆附山。此不及百塔。而其色益白。积累之巧稍胜焉观是塔者。自慈云以后。路穷不可进。必由船庵转至须弥峰。始为俯视。丁酉水劫。洞天初辟。直穷万瀑之源。而乃到塔下狎玩如是云。若由船庵则路虽高峻。乘险涉危者数矣。如船庵,三心
冠岩全书册二十 第 592H 页
台,须弥庵,须弥台诸处。大有胜于从羽化洞之路。吾行之不于彼而于此殊可恨也。
水帘在万瀑西三里。大石平铺。喷流散泻。
青壶渊在水帘上。雪瀑怒飞。为曲为潭。上狭下广。如剖瓜状。水色青黑。分散屈折。其声益锵然可听。亦名七曲潭。
金刚台在龙曲潭之上。千寻石壁。礼圆淡黄。势甚突兀。下有小瀑成潭。潭如槽形。旧有二黑鸟巢其上。居人指为玄鹤。今不可见矣。
太上洞在万折洞之上。层峰奇怪。当面而立。迦叶缥缈如屏。岩瀑佳绝。尤为神契。
降仙台在太上洞之上七八里。山势益高。别开洞天。水石清壮。绿净如玻瓈。左右诸峰。势极奇伟。台可坐数十人。可以觞咏。
  天逸台
歇惺楼之南有台曰天逸。台于石山中起一拳土。颇
冠岩全书册二十 第 592L 页
突兀。其顶平衍成台。疏松夹立。左右可坐数十人。粤瞻万二千峰。一一呈露如掌中果。居僧坐余旁。数而指之曰彼雄蟠东北为主尊者毗卢也。亭亭独立高插云间者须弥也。屹然秀拔者穴望也。两尖插空者大小香炉也。奇石隆起若劈巨灵者青鹤台也。环绕百灵。蓄气不泄。横临如屏者众香城也。其他若跃龙若斗虎若飞凤若停鸾。若揖若拱者永郎岾也。七星峰也。迦叶也。日出月出也。丞相也将军也。三世尊三观音也。石鹰狮子也。法起也五仙也顿道也地藏也长庆也锦绣台也。此其最秀者也。大较峰名如是。难以搂指。而是日纤云不翳。夕阳满照。光影闪忽。瀰漫滉漾。浩浩若群鲸争斗。雪浪接天。纷纭错列。昂昂若万马驰突。头鬣纵横。或如天女飞空。彩衣群翩。又如群后会朝。环佩相戛。皓洁则如汉王举义。三军缟素。奋耸则如霸王临阵。
冠岩全书册二十 第 593H 页
剑戟相向。头头异态。面面殊状。虽渊云墨妙。严乐笔精。无以摹画其万一。昔吴廷简见黄山。以为半生所见。皆土堆石块耳。今见是山良然也。台与楼所见者同。而但众香城。楼则睨视。台则横临而已。由台而上。西有放光凌虚台等名。
  众香城
歇惺楼之东北。奇峰秀拔。望之如雪屏。虽不相属。恰作一嶂。曲曲垛堞。层层石角。如镂如削。剑戟森列则有若将军之对垒。莲花争插则宛如美人之开奁。离立联绵。开一大屏障而龙眠手下。尚有淋漓。况又夕阳透射则倏忽闪烁。变幻顷刻。忽如银海。忽如玉城。所以前人之病于太过。而其实石色间错黄白苍。不足于纯白也。自摩诃见之。背拥若负扆状。而皆作烂银色。晶荧不可定。登白云台则锼刻之状。皓洁之色。当面狎视。上普德庵遥望则环
冠岩全书册二十 第 593L 页
列如屏。明荧益难名。坐表训则浑是琼英雪华。玲珑莫状。尽乎仙山灵区。而非徒金刚之内第一名胜。抑为天下之所罕有也。自巅至趾。无片土而纯石。故草木元不附着。僧言今世是释迦佛阐教之时。而换劫之后。弥勒佛当为继开。伊时有龙树生于玆山。三枝生花。遍覆世界。昙无竭与万二千眷属。说法于此。故玆山为万二千峰。峰皆菩萨前身而烧信香。斯为众香城。所以前有大小香炉峰。下有万灰庵云。而摩诃般若经云佛言萨陁波崙菩萨。本求般若波罗蜜时。闻空中声。汝从东行。莫念疲极。莫观左右。时萨陁波崙菩萨报空中言。我当从教。复闻空中声善哉。此即指众香城云。其言诞而亦奇矣。
须弥峰在船庵洞西。亭亭屹立。逶迤而东。奇诡戌削。殆类以玉刻博山。内山峰峦。起自须弥。止于长庆峰云。
冠岩全书册二十 第 594H 页
永郎岾在须弥峰北。土岭高峻。横截东天。势甚雄大。岭脊细而石留如聚星。登岾而俯瞰则峰峦森列。有若僧佛。又如鸟兽。殊形异姿。不可备述。僧言岾是永郎仙子所游处故名。而中宵月夜。往往闻笙鹤之声。
迦叶峰在迦叶洞。色如发硎。形如插鞘。登七宝台。遥望后面。有峰嵯峨如玉雪。即此峰也。
日出峰,月出峰在穴望峰东。两峰相对皆秀峭。上可以见日月出故名。杨蓬莱月出峰诗高悬水镜三千里。一洗乾坤万古心。车五山诗银河曙色通三界。玉斧清辉满八都。语皆清爽。
穴望峰在摩诃衍东北。石山自雁门岾落来。亭亭起立。直插半空。第二峰腰。有穴呀然如瓮口。可见后面天色故名。此是歇惺楼所见之峰。而其所得名。至此始知。登毗卢峰俯视。峰之后面天色。从穴中露益奇。上白云台见之。其穴比之
冠岩全书册二十 第 594L 页
摩诃所见尤大。然而隐隐之意。近见不如远望。恐不在天逸之右也。
丞相峰在马面峰之北。如大人端冕而坐故名。前有小峰如童子侍立之状。
将军峰在丞相峰之西。如人擐甲而立。
雪鹰峰在百塔之后。色白如鹰。
望高台即金刚山东峰。峰之为台。三角雄峙。乃成一峰。北对一尖峰差卑。西走一长岳。散为三支。南之二支为百川洞之北峰。西之一支为表训寺之南岭。是峰耸然特出于内外山之间。从松萝庵过隔厓。厓如石栏。垂铁索者三。人得牵挽而上。可坐百馀人。或称望君台。新罗王子每登此台。望其旧都。故台以之名云。
世尊峰在十王峰之东。三峰骈立。如佛跏趺之形。
遮日峰在玉枢台东。以形名也。
冠岩全书册二十 第 595H 页
十王峰在百川洞东南。大小十峰相联而立。望之诡奇。
马面峰在十王峰之下。以马面名者似之也。
牛头峰在马面峰之西。名以牛头状惟肖也。
马峰在遮日峰之左。突起高峻如立马。
释迦峰在地藏峰之案。峻拔积叠而上。如傀儡之戏。下有水月庵旧址。
观音峰在长庆峰之旁。峻耸环立。形如三指。称以上中下观音之峰。
地藏峰在百川洞口。为灵源庵后主。崒拔耸立。状欲压人。自观音峰踰小岘而入。岩石奇峻。多类僧头。
长庆峰即长安寺之案山。地占东南。触天耸立。中有危石倾垂欲坠。刻居然石三字于石根。
法起峰在摩诃之南穴望峰下。为庵之案。土山横遮。旋又起作石峰。峰上巨岩磅礴皎洁。岩上
冠岩全书册二十 第 595L 页
又有石奇拔诡怪。若人低头蹲脚。宛然一氎巾臞僧。是称法起菩萨石像。峰亦冒其名。一名昙无竭。无竭即法起也。僧言法起菩萨与万二千眷属。说法于此。其后化身为此石云。
狮子峰在摩诃之东火龙潭之北。有石于绝壁上。状类蹲狮。故以狮命名。僧言昔有三和尚与金童居士。决择其道之真伪。居士以一手拔其南山小石。撑其石狮之足。其迹尚存云。
顿道峰与城岘相联。奇秀可爱。
香炉峰在摩诃之西南法起峰下。小峰两角耸出无倚。形如香炉。故称之以大小炉。向万瀑行一里。小炉一面突兀当前。骨格崚嶒。形色紫黄。到白龙潭见之。峰影倒于潭心。戌削可爱。转至喷雪潭。西顾大炉。玲珑雕锼。周遮一面。奇怪莫状。登普德庵则俯视大小炉。如拊婴儿。自内圆通遥望则从容幽静。
冠岩全书册二十 第 596H 页
五仙峰在表训之右。累土为台。磅礴奇峭。向万瀑行一里许。峰与青鹤台左右相向。宛成一门。上中二层。皆是石壁。头角崭然。气势精悍。殆若奇鬼猛兽之搏人者。上普德庵望之。连亘离立如几案砚炉。列在眼前。
青鹤台在表训之左。石峰削立。有鹤耸云霄之势。旧有青鹤巢其上故名。入万瀑洞行一里。台与五仙屹向左右。枝叶层出。鳞甲活动。宛然开云母锦屏。
凫峰在玉镜台之左。如江𪀋新沐之形。
阎罗峰在灵源洞之南。即庵之案也。如趺坐之佛。
使者峰在将军峰之上。以其有十王峰故名。
国望峰高亚白马。
普贤峰在表训之后。为寺主山。即雪鹰峰之西支也。峻极秀耸。势如截天。
冠岩全书册二十 第 596L 页
獐项峰在内圆通之上。石峰屹立。顶上一石如坐獐。
弥陁峰在释迦峰之上。下有庵亦称弥陁而已墟。
天王岩在鸣渊之上。四颗大岩。屹立路旁。僧言此岩代表训四天王。留镇山门云。
三佛岩在天王岩之上二里许。有巨岩穹窿特立。前面刻弥勒尊师,释迦佛,阿弥陁佛三像。后面又镌六十小佛像及金童居士像。旁有三佛岩三大字。此亦尹丈书也。
放光台在歇惺楼后。谚传高丽太祖登此山。昙无竭现身石上放光。太祖率群臣顶礼。仍刱正阳寺。故寺后冈曰放光台。前岭曰拜岾。
七宝台在摩诃右六七步。一山七冈。层层联络。婉宕明媚。北有迦叶峰。如削玉湿雪。其端两峰相合。合处稍低而缺。从其隙众香城露出一髻。
冠岩全书册二十 第 597H 页
勃勃有生气。殆若画中远山。回瞻外洞。洞天则狮峰秀色。如束素如缉鳞如矫翅。异态兼备。
李许台在雁门岾西七里。苍壁峙列。水流成潭。路旁穹岩可庇风雨。昔有李许二人避雨止宿于此。因以为名云。
  妙吉祥
妙吉祥在摩诃衍庵东五里自(저본에 삭제 표시 있음)庵取路东驰过佛地庵。复行一里许。赤壁环立于路左。延袤颇远。中有一壁突起。遮若屏障。如用铴磨治。镌一佛盘膝趺坐像。甚魁伟壮大。高可十馀丈。广可五把。前立长明灯。灯前设三层石梯。是名妙吉祥。即懒翁所刻文殊菩萨之像。而入山修研。三时顶礼于斯。僧言金童居士怀猜忮之心。以铁钉钉于像背。以为压胜之术。岩背钉痕尚在云。旁有大书妙吉祥三字。一画之大几如胫。此亦尹丈手书者。笔迹之留山中。不知为几处。其将
冠岩全书册二十 第 597L 页
与佛终始矣。旧有庵今墟云。
  拜岾
拜岾在长安寺后。游是山者必由是岾。登是岾则见一山全面。见一山全面则不觉下拜故名。僧言昔丽王登是岾。望见银峦玉峰堆叠于半天。乃步步拜前故名。寺记曰昔有王将军行及此岾。拜菩萨故名。未知孰是。吾行不以断发而由墨喜。则未登是岾。不得骋眺其晶玉之彩冰雪之色。然此是罗太子所以一望悟真处。则其奇绝可想。而或有言拜岾十倍于惺楼。向如所见。正如李密不见秦王。信斯言也。歇惺之名于世。而拜岾之没称何哉。按李稼亭东游记曰拜岾旧无屋。累石为台。以备憩息。至正丁亥。资正院使姜公金刚奉天子之命。来铸大钟。阁而悬之于岾之上。旁庐桑门。以主撞击。屹然金碧。交射雪门云云。今已墟亦屡百年矣。是岾也即长
冠岩全书册二十 第 598H 页
安初入之路。而自古称大观。以拜名其岾。则宜乎有滁州之智仙。而名蓝无复旧时。使游是山者。不识庐山之真面目。可胜叹哉。是岾之不见赏于人以此也。世之好事者。何莫谋置亭台于此耶。深有望于后人。
  雁门岾
雁门岾在摩诃之东十五里。即(저본에 삭제 표시 있음)内外山之交。一名内水岾。谚云人若号呼天必阴雨故名。自摩诃衍历妙吉祥行数里。有大川从毗卢下。势甚雄猛。川上卧石刻四仙岩。旁刻先天潭后天台六字。自内山东来为最后。故曰后天。自外山西来为最先。故曰先天也。过木彴行数百步。有潭曰白华。琮琤可听。左踰小冈。地势益高峻。愈上愈不尽。往往有老木风倒。架溪壑间。如龙颠虎倒。败鳞残甲。狼藉不收。怪石间以交错。择而后可投足。涧水属路。左右不绝。藤蔓之下。泠然作
冠岩全书册二十 第 598L 页
寒声。及登岾上。土山平广。穹林老大。入眼群峰渐有觕浊之气。右临东洋。雾簇而不能远眺。回顾内山诸峰。一目无遗。而毗卢后面掩映于一抹轻云。宛如画图。注目良久。自不禁黯黯之怀也。此是分界处。而内山多石少土。外山多土少石。多石故白而峭。多土故苍而雄。此内外山之别也。自此始为高城郡界。而洞府深邃。山路渐平。行数十里入榆岾寺。
  
万瀑洞
万瀑之源。一自毗卢之东。一自毗卢之南。与雁门圆寂二川合流于雁门岾下。一自万灰庵之南。一自摩诃衍之东。合流于穴望峰下。一自船庵之西。总合于穴望之北。上而为八潭。下而为百川洞。众水之会故名。万瀑自表训穿金刚之门。入万瀑之洞。峭壁四围。岩石平铺。水行其上。是以瀑不甚怒。炯朗幽洁。一尘
冠岩全书册二十 第 599H 页
不到。下舆而筇。徐进数步。有巨石盘陁。可坐数百人。石上刻疏洞泠泠风佩清清八字。是葛洪之句。度一略彴。稍前一二武。石面刻万瀑洞三字。又有蓬莱枫岳元化洞天八字。字大如箕。奇崛飞腾。实类渴骥奔泉。怒猊抉石之势。即杨蓬莱书也。下刻棋盘。题以三山局。又有大石当中特起。高可百馀丈。亦颇奇壮。中刻潭谷二字。左瞻千尺翠厓。是为金刚台。上而为五仙香炉。右而为青鹤。参差献媚。转而东数步。有天下第一名山之刻。乃金谷云隶书也。是瀑自北而出。逶迤作七层。或直悬或横泻。喷雷飞雪。尽笼一山。始觉崔孤云之海印一诗。亦是善形容万瀑洞也。东人好题。已成一癖。游是山者薰习成风。朱书白榜。拳石皆遍。令人气短。青山白石。有何罪过。无故黥其面裂其肤。吁亦不仁矣哉。律中盗山伐矿。皆有常刑。俗士毁污山灵而律不禁何
冠岩全书册二十 第 599L 页
也。佛说种种恶业俱得恶报。此业当与杀盗同科。而佛不及。是觖典也。
  八潭
繇万瀑过青鹤之台。石至白水至清。水底皆铺大盘石。累叠如层台而下。是为八潭。第一曰火龙潭。上尖下圆。石色紫黑。水亦如之。渟畜霮䨴。疑閟阴嘼。潭之北有巨岩如蹲狮。第二曰船潭。水凡三层而中层有石谼。狭而长如梭形。若比船则不过舴艋。故以状名之。第三曰龟潭。自船潭沿下十馀武。峰迥壑转。法起中峰。嵽𡸣上跻。瘦骨苍鳞。倒于潭心。齿齿石鳞。如彫如缋。泠泠水声。为琴为筑。有岩奇峙。头尖而仰。如龟伸颈故名。第四曰真珠潭。此潭亦三层。作势而上一层。水帘平流。色极滢澈。鉴人毛发。中又悬厓倒泻。长为数十尺。迸若珠玑。下则成一巨臼。渟泓深碧。頫视冥冥。岩石到此
冠岩全书册二十 第 600H 页
一倍轩敞。可坐数百人。两岸苍壁奇怪秀削。满地石色。皆是晶玉。步步凝滑。若将颠跌。右岸立石刻真珠潭三字。左岸偃石刻水帘二字。上层卧岩大书刻霁月光风更别传。清溪白石聊同趣。物外至今成跌宕。人间何处不湫喧二十八字。即尤庵书也。第五曰喷雪潭。复从岸步下五六十步。地形倾倒。水声迅怒。矶激则横泻。䂬盘则散落。雪华飞腾。迤流石缝。仍又滚坠为中层。间作晶帘之垂。旋同瓴水之建。直撞其下。澎湃奔腾。奫泓沉碧。不可狎视。僧言水肥则湍势益壮。迸跳数三十尺。旧有潭名石刻。丁酉水劫。崩颓倒埋云。俄而轻云乍锁于五仙之巅。霏霏作雨。仍入西岩下。岩势如广。上穹中旷。实合避雨。中刻万象岸三字。前人命名。其类良亦多矣。第六曰碧霞潭。水逾碧如染。潭逾深无底。断岸飞流。比真珠则殊有逊。但洼臼较阔。旁多巨石。潭
冠岩全书册二十 第 600L 页
下数十步。有石在溪心。其大如屋。又有数石倒于其上。石面古今人题名皆倒立。僧言旧在潭前。亦为丁酉之水所驱转云。第七曰琵琶潭。水从石脊深处泻出。上曲下广。如琵琶柄故名。而首尾几数十步。规摸狭小而品格精妙。第八曰黑龙潭。盘石齐整。水色黝深。潭之下又称白龙潭。潭旧无名。丁酉水啮石出。始露白龙潭三字。其下为青龙潭而潭始穷。盖毗卢以下诸壑之水。群趋而咸凑于是。自八潭至万瀑。涧底水滨。一是石也。为平川为浅濑者。遇石之盘陀而磅礴也。为激湍为飞流者。遇石之嵚崎而龈腭也。咫尺之间。拗怒徐行。不一其流。而水无往不清。石无往不白。落而为瀑。洄而为潭。一洞擅一潭之胜。一潭专一洞之美。坐于一潭则不知洞外更有潭也。随潭皆然。进不知止。所践胜于前。所喜愈于初。虽无名之石。旁流之溪。无非竟日忘
冠岩全书册二十 第 601H 页
归之地。譬如波斯开市。其下者犹为木难火齐也。又况奇峰峭壁。争出迭现。鹃红杉翠。掩映左右。仰观俯眺。殊状异态。不可名言。斯区斯境。善画者无以尽意。吹毛者无以觅疵。匡庐雁宕。吾所不知。亦将无以过此。而若论金刚水石。其具众美而集大成者。八潭是也。
  鸣韵潭(百川洞)
鸣韵潭一名郁渊。潭从岩之稍坳处。流下为瀑。高数丈。飞湍下搏。雷吼雪飞。声甚雄壮。色极黝黑。南有平岩。可坐百馀人。僧言潭底有窟。垂一团丝不得彻底。又言金童居士与懒翁同时。道术灵异。居于拜岾之上。引百川洞水而饮之。其神通如是。而与佛家背驰。每有害正之意。懒翁施法力驱而沉于潭中。有时惊魂呜咽。故亦名鸣渊。百川洞在鸣渊下。此是万瀑下流。洞天幽朗。峭
冠岩全书册二十 第 601L 页
壁四围。溪流演迤。岩石洁净。曲曲可坐。面面皆奇。金刚之水。注汇于此。合于长安之南。百馀里入于杨口之津。
白华潭在摩诃衍东七八里。长瀑从赤石流下。汇为深潭。绀寒净绿。老桧簇立。幽夐可爱。
  万景台(外山)
万景台即金刚之西峰。自中内院庵从大小狮项而下。更折而东上。路皆狭径幽峪。直上无尽。步步坐憩。转过厓畔。地益高壑益深。仰而睇俯而瞰。无非以奇售者。怪石错道。古木架溪。山雨初过。茜润葱蔚。因咏唐人群峭碧摩天语。叹其指意之妙。右仰而峰势益峻。嶒崚有头角。乃诘曲蛇行。左挽悬而右肩息。喘才定乃复上。始穷台顶。太白诗所谓猿猱欲度愁攀援者是也。举首星辰如手可扪。自西而北。连峰障之。不能竟目
冠岩全书册二十 第 602H 页
力。南则群山累累如培塿。独西北一峰最高。峥嵘如雪曰毗卢。东则大海黏天。极望无际。前有石峰错列。形崛色白。左右皆巨壑而无底。粤瞻小庵在香炉峰下。悬如燕巢蜂窝。亦冒峰名。而庵空无僧云。此是榆岾之最胜者。而与毗卢可以争雄。蕴藉殆过之。前辈之登是台也。为云雾所尼。每多中路而反。是日也晴日献丽。点风不作。诡奇异状触目若新。玆游天所相也。舍北向南而下。山势峻路且滑。冬叶没胫。枯葛牵衣。舆人十步一踬。令一人傍翼。一人后拥而乃敢下。还坐船潭。命酒数行。归登山映楼。日已下舂。
  隐仙台
自雁门岾逦迤下十馀里。过七宝台。折而西。路稍平坦。渡溪而北。穿乱林中行数里。一巨岩陡起山冢。高不知几仞。厓急径仄。间多泥滑。费力攀援而上。三面奇峰
冠岩全书册二十 第 602L 页
环拥如屏。九井世尊诸峰。如旒倒垂。日月两峰斜对献萼。台北石山磅礴耸拔。层叠排立。全遮面前都是银汞之色。上有悬瀑。源出石门洞。当中直泻。高凡十二叠。喷雪横练。飞沫迸落。一声晴雷万壑俱响。旁又有一道瀑。与之齐高。为石角所遮。只见六叠。其下涧谷深绝。俯视冥冥。又不测其流之所止矣。僧言雨后则瀑益壮。十二叠连亘为一。其奇可想。而时久旱水不洪大。是可恨也。观前辈游记。多登佛顶台望十二瀑。不知视此何如也。石面刻隐仙台三字。而或称以隐身。前乎今则或以是称之耶。
七宝台在榆岾之南。前对七峰。峰皆秀削纤碎。有精华而无他胜。
大圣山在榆岾之北。自隐仙台而来。为寺之主镇。
三印峰在榆岾之南。为寺之案。僧言罗代刱寺
冠岩全书册二十 第 603H 页
时。三邑倅同来蕫功。故峰以是名云。
弥勒峰在中内院后。为庵之主。石骨两角屹立半空。
盖竹峰在神溪寺之后。缥缈峻拔。
观音峰在盖竹之旁。奇峭削立。
  狗岭
狗岭即金刚之东麓。势极险峻。线路盘回。僧言五十三佛自西天出来时。到此岭忽有白狗前引故名。自榆岾向岭东。过龙川桥獐项。更折而东。左右溪水。至此合流。同入于高城南江。又踰欢喜岭行十里。至狗岭上。台前后峰峦层叠环拥。目境殊通豁。东望大海。遥接于天。三日浦七星峰如在几案上。云烟雪花极目荡潏。神思一倍爽豁。自此山径崎岖。峻坂如悬。凭舆而下。首低尻高。回见后来者。反在头上。老杜诗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者。正真境
冠岩全书册二十 第 603L 页
也。如是而行凡九十九折。始踏平地。又行数里到百川桥。旧有石梁彩阁跨其上。今亡之。路稍坦。骑马出洞。山势低残。田阡墟落始有人居之意。树叶方盛。麦穗已长。一旬之间。物色顿改。可知山野之候不同。而出山之好。无异入山之好也。
  瓮迁
瓮迁在高城郡南六十五里。距神溪寺四十里。东人谓栈为迁。(저본에 삭제 표시 있음)
瓮迁者临海厓路之名。东人谓栈为迁。而形如覆瓮。而路出其上。自神溪越小岘。舆下五里。观温井。再涉大川。遵海而行。一路皆软沙。海边人所谓吹路也。沙皆如雪。触之戛戛有声。称以鸣沙。人行脚软。马踏蹄没。不能趱程。往往见岩石浮出于水面。水鸟翔集于上。海棠在在如织。红花翠叶。烛耀沙上。真所谓鸣沙十里海棠红者也。凡行三十馀里。有双印岩。沈廷老,沈廷耇兄弟。一时作宰于高城,通
冠岩全书册二十 第 604H 页
川。相会于此故名。路由岩后凿开石山。仅通一马。下则海涛喷激汹涌。临之悸慄。足心酸涩。此是瓮迁也。倭寇道此。官军击之。沦入于海。亦名倭沦迁。安轴诗曰叱驭王公犹畏慎。解飞汉士亦颠跻。可见其险也如此矣。
门岩在瓮迁北三十里。有二石对立。人往来道其间。若门岩容。石色奇媚可喜。花草斑驳如绣。被于其上。
  
海金刚
海金刚在高城郡治东十(저본에 삭제 표시 있음)高城之东海漘奇岩峭壁。环立于浅波中。攒蹙累积。高耸平展。远可数里。盖为海涛所吞啮。查滓刊落。骨气层立皆成峰形酷肖内山峰峦。而以其在于海中。故名之海金刚也。石色(저본에 의거 酷肖부터 石色까지 추가하였다.)淡黄。锼镂彫琢之势。极其纤巧。而长短不齐。大小交错。或才出水面。或出水数尺。或为五六丈。或为十馀丈。如抽笋如枯槎。如砥柱之屹立。如层台之飘然。其嵚然相
冠岩全书册二十 第 604L 页
累而下者。若马牛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圆者尖者卧者立者沈者露者。形形色色。奇诡绝妙。如以太湖之石。叠成艮岳。又以巧匠之手。雕出博山。其所森列碨礧。依然若万二千峰之丛峙者。金刚翁尽有换骨脱胎之妙手段也。时有海鸟群集峰上。晒翼对眠。峰下沧溟浩渺荡潏。不卞涯涘。此则山金刚之所无。而山金刚尚有草木沙土之间间点列者。而此则都是岩石。孤瘦清直。初无片土一木。骨立脉秀。真所谓海中金刚。有浮于海外金刚云者。亦非誇奖矣。
七星峰在海金刚之右大洋中。有石廪七颗。错落而玉立。如七星之森罗故名。而旧以立石称之云。
  丛石
丛石通川之一奇观也有横峰一脊。自西而
冠岩全书册二十 第 605H 页
来。突然闯海。隆屹圆峙。峰之悬厓条石。栉立于山趾水漘。挺然如石柱而积焉。累累离离而弥亘者殆数里。其色黝黑。为体方直。左右觚棱。削成六面。其束皆整比类。用绳尺刀锯为之者。或为三四围。或为六七围。长亦不齐。约可以三四十许尺。计其出水之高也。其中最大者四。而离立水中。周方各尺许。高可五六丈。号四仙峰。皆以条石为体。合数十条为一峰。上尖下圆。如笙之在匏。如笔之插筒。而四隅有层叠之痕。盖非积累而排置也。其傍又有三柱。一面依岸。三面出海。状亦类四仙之石。而体势稍短小。自四仙峰少北而石状又变。或长或短或积或散。或高峙焉或平立焉。或卧而露其根焉。或偃而半入水焉。磊磊而散在水边亭下者。又不记其数。而个个六棱。伏于土中者亦类是。造物之巧若此之异。此其自然而成之者耶。抑故为之者耶。以
冠岩全书册二十 第 605L 页
为自然则何其机变之巧如是之极。以为故为之则虽鬼工神力穷千万世。而亦何以至此之极耶。奇乎诡哉。安边之国岛类此而尤奇壮。光州之瑞石亦然而颇高大云。未知比此何如。而造化翁之遍施伎俩。以侈其胜。抑何故欤。峰之四仙名者。以有永郎旧迹。如浦之三日亭之四仙。而东厓有短碣。字灭不可读。岂其所立欤。
  九龙渊
自神溪西北行数弓。有双瀑挂西壁上。疋练分界。飞沫直下十馀丈。穿入穹林钜谷。掠过观音峰。彷佛人立。又行七八里。累岩叠石。四无去路。只有石罅。呀然如门曰金刚门。巨石杈牙相合。中而窦。劣容人身。脱衣俛首而入。回转上下行十数步。始出窦外。若使高子皋当此。未知将如何也。过坐鼎岩仰止台。自此一路极其倾险。绝壁砯厓无可着足。
冠岩全书册二十 第 606H 页
或以木栈钩连。或以铁索垂下。如是行六七里。有玉流洞。清波散流。白石盘陀。更进数里。左有石壁屹立半空。中则削屈。下为卧瀑。水从其顶而下。如飞雪之撒漫。如晶帘之直垂。旧名急瀑。而今称飞凤瀑。遇旱辄多绝流。以是罕见云。又少前而得舞凤瀑。瀑势岩容。奇胜如之。过数百武有连珠潭。潭凡三层。而石白水驶。各擅一胜。历青玉潭。路从悬厓仄壁。以木梯相对而承之。高为数十级。手攀足曳。如蛛悬而下上行数弓。山忽高路忽穷。更无去处。中辟一洞天。极阔且深。东西南三峰插天环绕。而西南两峰左高右高。如奔马之竖其两耳。劈开叉立。千仞绝壁。如一斧斲下。少无缝罅。瀑由叉间而直下。始跃而飞。泱泱乎与白云混而不辨其光。霏霏乎与游霰杂而不知其为沫。及夫激射而下。昽昽如白虹之竟天。隐隐如晴雷之喧空。吼怒澎湃。若捲
冠岩全书册二十 第 606L 页
银河而从天上倒泻。壁既穷又为平石蟠大壑。圆陷而成湫可数间。广深则黛绿荧滉。不可以测。有龙居之湫。边又有洼而臼者。是之谓龙角。穴其下洄而成潭。深几四五丈。盖瀑之挂者注于湫。舂撞荡潏。无异釜中之滚汤。渺瀰泱漭。如河之涨如湖之浸。其郁怒则轮囷糜沸。喷震飞薄。蛟不停舞。鼍不停跃。大波山隤。小波雹碎。湫溢而泻于潭。仍复珠迸玉跳。遍流于洞中。山风一振。飞扬布散。涛翻雪喷。若斗龙吐蛰。玉鳞四飞。珠沫群唾。势雄声壮。雷响满洞。自柏田九井以东。山岳皆震。咫尺之间。言语难分。十步之外。衣袖尽湿。目眩神𢥠。不敢久留。诚天下之壮观也。一洞皆是石壁。而一望皓白。石理腻滑。人虽在四埒之外。往往倾跌。左右上下。遍刻古今人题名。又有怒瀑中泻使人眩转八字。是尤庵书也。金刚之水有二源。一出毗卢之西为万瀑。一
冠岩全书册二十 第 607H 页
出毗卢之东。穿石壁为九龙渊。然万瀑处岳之内而其源平。人不腰縆而霞潭水泉之脉。皆可穷也。九龙渊处岳之外。其源崄。山中之人罕有见之者。于是乎源细而流大。经雁门三十里。委蛇东驰。迤成八渊。而山脊横截内外。第八渊之坠而下者为九龙渊。其形也诡。其势也驶。其神也粹。其声也远。其色也厉。其趣也永。其气也凛。求之域内。畴可与匹。而古人云衡岳之游。不至方广。不足以知其邃。金刚之游。不至九龙渊。不足以知其奇伟也。
  玉流洞
玉流洞即九龙渊下流也。洞天轩敞。石山四围。数尺卧瀑。流散而广。连作三层。仍成大瀑。沈深映澈。锵锵乎珠玑之散落。舒迟沦漪。鳞鳞如缯簟之纤疏。白石素砾莹错晶磨。纵横罗列。上无崩厓。下无堆沙。故水气旷然以澄。融然以和。不
冠岩全书册二十 第 607L 页
齧石而为暴也。上多直立之岩倒垂之松。影交水中。与老僧数人。各据潭石。忘言久之。意趣境界。益有所悟。坐而观澜。立则弄漪。朗诵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之句。盖今日尤觉坡仙深得禅理。而能使我心境寂然无一物芥滞也。或以此压倒内山之喷雪潭。未知其必然也。
  船潭
船潭在榆岾寺东北数里(저본에 삭제 표시 있음)源出中内院之后弥勒峰下。屡折屡回。为溪为瀑。到此而成五层。第三潭石面中陷。状类舟船。衡可二丈。纵半之。溪水悬注其中。高几一丈。深黑无际。势雄声大。馀水毕至。石与船之四隅等然后。乃复从石觜坠下为小泓。水石甚清壮。远过晓云之上。殆胜内山之船潭。而终不与万瀑规模相符。亦无峰峦之左右映带。是乃内外山之异也。
晓云洞之水。源自雁门岾。溪水或交流或
冠岩全书册二十 第 608H 页
伏行。咸会于是洞。潭形水色。空明潋滟。左有大石偃卧。中陷四窦。如釜如臼。第二窦最巨。僧言九龙初蛰于此。普贤尊者开道场时。逐而出之。此其穴也。故一名龙潭云。
  三日浦
浦名三日志之也。闻昔新罗仙人永郎,述郎,南石行,安详四人。遍游关东名胜。至此三日不返故名。而关东八景之一也。浦距海不十里而近。周遭可十馀里。圆如满月。水色澄明。外有重峰叠嶂。隐映含包。内有三十六峰。窈窕秀媚。环绕一湖。中则石岛兀然于波心。上构彩亭。缥缈绝尘。扁以四仙。移舟登亭。旋下中流。水净如镜。沦漪溶漾。若不见涯涘者。而峰也亭也俱倒在波心。幻影呈面。如从镜中而窥画。宛是荷香桂子。西湖之入。桃花流水。武陵之访也。沿洄至丹书岩下。系舟登岸。寻见四仙名字。刓不可读。
冠岩全书册二十 第 608L 页
转橹而北。过舞仙台狮岩。移泊于岸。入梦泉庵。少焉而下。刺舟鼓枻而回。前有松林一道绵亘数里。海色隐映于铁干虬枝之间。景甚奇绝。曾见赵东溪之语曰桑下三宿。犹为道家之忌。三日忘归于淡籹浓抹。比西子之湖。四仙者于是乎损三年道心。或评之曰清妙中浓丽。幽閒中明朗。如淑女靓妆。可爱而可敬。斯皆得之矣。盖环金刚一万二千而不借拳撮。六六螺鬟自成排置。距海门跬步咫尺而不藉蠡勺。漪漪演漾。别㨾妆点。斯所以奇丽鲜双也。四仙游赏之迹。遍于瀛东。而至于海西之阿郎浦。则独于此湖三日不返。岂以瑰伟绝特之态。集大成于关之东。而浦于关之东。独占第一也耶。
丹书岩在三日浦南。岩形成广。穹窿如屋。顶有仙人丹字题名。述郎徒南石行六字。侧身入其中。偃而仰然后始乃见之。而只存南石二字。丹
冠岩全书册二十 第 609H 页
痕剥落。依微不分明。然其丹墨磨拭不灭。是所以为异观也。朴尚书泰恒伤其泯灭。依其字画而少加修刻。则犹有古意。近有一倅改刻六字。以红填之。全失旧㨾。人见之各异。殊可叹也。
舞仙台在三日浦北。即一累岩。世传四仙舞于此。古有碑。胡宗朝投水中云。
狮岩在三日浦北。石立波中。昂首低尻。微类蹲狮。
石扇在浦北梦泉庵十馀步。石立如扇。中窾空。取李白诗洞天石扇语名之。
石室在浦东岸。大石如檐。下有盘石临湖。可坐五六人。
  头白津
自南厓行十里。踰曳轮岭。右挟海而北行。路于海远可数十步。近则五步之内。虽无风之时。海涛之至。忽见高起如
冠岩全书册二十 第 609L 页
雪屋。俄然摧倒若银山。前波才退。后波随至。崩腾蹴踏。宛似万马之竞驰奔敌。其馀力尚能荡岸沙于数十步外。人马遇之辟易。终日所由而来者。尽是吹路海棠。宗生族茂。烂开于沙汀之上。委辔徐行。顾眄吟哦。不觉鞍马之为疲也。前进二十里。到头白津。前临大海。万里一色。右有奇峰一支。斗入海心。白石纵横。青松蔽亏。村落鳞错于左。炊烟与海云相吞吐。有时笼罩于峰头。鸣沙如雪。海鸟飞鸣来往。尽是大有佳之处。而海上亦有幽绝之胜区。爱而不忍舍也。名以头白。未知何谓也。
冠岩全书册二十
 记○海岳记[三]
  
冠岩全书册二十 第 610H 页
楼亭
  歇惺楼
歇惺楼在正阳寺前麓。余自须弥洞趁歇惺夕阳。促舆前进。绝壁仄径甚岌嶪。行数弓始抵于顶。路少平衍。及十数武。直登楼上。楼是正阳之外楼。而依山特起。缥缈轩敞。凭栏四眺。万二千峰尽拱于一楼之前。呈姿露奇。殊状异态不可名言。尖者圆者高者低者。耸而崛者。小而婉者。特立如束锦者。联络如珠缀者。重重而如城者。森森而如林者。落落而背驰者。丛丛而回弯者。削玉堆雪。集云拱星。一齐献媚。自下而视。峰皆插天凌霄。而至是则平临如几案。山之大势。自北而东南。起于须弥止于长庆。北之须弥隐约
冠岩全书册二十 第 610L 页
不见。次有永郎岾,七星峰,迦叶峰。头头相联。争献一奇。稍东曰众香城。银峦玉峰。特峙如屏。东之最高处是毗卢峰。为金刚一山之宗。而高远崄巇。难于上天。次有月出,日出,穴望诸峰南曰丞相,将军,石鹰峰,望高台,弥勒,三世尊,遮日,十王,马面,牛头,三观音,地藏,长庆峰。次第环绕。(저본에 삭제 표시 있음)锦绣,狮子,顿道,释迦四峰排立稍低。法起,五仙,大小香炉峰及青鹤台近前簇立。其外无名之峰棋置绣错。不可胜搂。亦各奇拔翔舞。尽其态状。且况夕阳返照。如刮镜面。无一点埃。回视香城一带。日光烂然。忽作银海万里。倏为玉城千叠。其奇益难名。而庐山真面目尽在于是。虽宋帝之花石冈穷天下之巧。何以胜此哉。晓见窗牖生白。起而视之。月已升空。遂与诸友。亟出楼上。微云阴翳。皓彩朦胧。倚栏对坐。举酒相属。忽有一阵风。吹捲云霭。半轮山月。宛然高悬。遥望群
冠岩全书册二十 第 611H 页
峰。虽不十分呈露。譬如清净摩尼宝珠随方各现。或浅或深。如近如远。光影不定。姿媚横生。真所谓天公会事发也。翌日细雨霏微。又与一元。自表训冒褚衣上正阳。直登歇惺。举目周览。千峰气色。倍觉幽夐。坐未移时。凄风飒起。骤雨更作。满空珠沫。声极清快。云雾四稠。倏往忽来。乍起旋灭。如冰绡霞縠。捲舒自如。南望释迦诸峰。山腰深锁而头角依旧露峥嵘。昌黎南山诗之顷刻变气候者。为此境准备语也。余始到长安。望长庆诸峰曰可矣。到表训见青鹤,香炉诸峰又曰可矣。及登歇惺。见万二千峰无一掩蔽。冰雕玉刻。巧态毕现。云散日映。精华上烛。始惊喜颠倒。绝叫一声曰天下第一名山也。宜乎中州人发愿于他生也。嗒焉嘿坐。四顾契会。则久久益妙。若登群玉之山。玫瑰璀灿。如入波斯之市。琼具森列。以山顶高绝之地。居然有佳丽之象。
冠岩全书册二十 第 611L 页
其神契心悦自得之趣。虽善辩者。口舌不能形容。善画者粉墨无以摸出。求之天下。岂有此哉。况又月夜则尤觉诡怪雄伟。雨中则亦颇雍容端妙。若值枫叶政酣之时。其将目眩而心醉。尤不能名言也。
  四仙亭
四仙亭在三日浦中石岛上。存抚使朴某搆之。而罗代永郎,述郎,南石行,安详四人游于此三日不返。故浦名三日。亭名四仙也。自稤库行几由旬。遥望一带。深松窈然成林。弥亘数里。马行其中。林尽而浦见。白足撑船已待矣。浦圆山绕。洞壑清幽。小岛突兀于湖心。有阁翼然。是曰四仙亭。未及扬舲。此心已契合融释。放舟登亭。亭只四楹。缥缈绝尘。水之湾十曲。山之环为三十六。婉宕秀媚。若几案之位置。湖阔波恬。澄明沦漪。荇藻间游鱼历历可数。东望海色可挹。而海
冠岩全书册二十 第 612H 页
金刚七星峰亭亭玉立。秀妙无比。环亭皆怪石。石上有松四五株。类皆瘦短。不能作夭矫势。风至溭溭有声。至如朝晖夕霏。四时之禅。百物之变。千汇万状。不可以一二言矣。余既登斯亭矣。又泛于湖矣。凡其与目接与心谋者。亭与湖同。而非湖之佳丽。无以擅斯亭之胜。非亭之幽绝。无以尽斯湖之美。斯亭斯湖。尽是寡侣鲜双。此所以有知无知。咸拈为八景之第一。而海隅绝境。独占清幽。人间埃𡑷。飞不能及。岂烟火食者所可亵者耶。宜有十洲三岛之人。消摇放浪。而惜乎俚俗无文。使四仙飙车羽盖之游。麟脯瓜枣之宴。湮没而无传。况吾辈孤舟短棹。出没浮沈。一为陈迹。谁复得而知之耶。坐久而冥搜。不觉漠然凝神。至味存乎閒淡之中。逸想超乎奇形之外。有心独知之而口不可状言者。夫然后知四仙之三日不返也。
  
冠岩全书册二十 第 612L 页
海山亭
海山亭在高城郡衙之西。西有小麓。亭据其上。六阿重霤。脩为二七。而中受六筵。横亦如之。赤白之饰。助发苍翠。明媚爽垲。可以涤烦襟而消酷暑矣。登玆四望则金刚在其西而清辉秀色。动摇栏槛。沧海环于东而银涛雪浪。流润几席。小岛三峰错落于海中。色若琅玉。是谓七星峰。而如斯者为七。右有一湾平湖。映带长林。如练铺而绅拖。带湖亭在是而隐而不见。湖岸之间。低峰短岫。明秀献媚。后有巨岩穹然对峙曰龟岩。而西岩平临邑治。斜带赤壁之奇峭。东岩可见日出。遥挹卵岛之迷茫。亭之左右。民居环之。篱落萦带。烟火相错。连连延延。如棋分而栉比也。若其春秋烟月。朝暮阴晴。随时气象。变化不常。而山水登临之美。人物邑居之繁。一寓目而尽得之。非徒地是名区。可谓景擅众美。明翁之
冠岩全书册二十 第 613H 页
以此压倒三日浦者信然矣。高城于东海之滨。集众胜而为邑。海山于高城之中。集众美而为亭。既有山海之胜。且兼村野之趣。东坡所谓钱塘兼有天下之美。而斯堂又尽得钱塘之美者。于是亭亦云。亭刱于隆庆丁卯。知郡事车轼所建。扁额有三。谷云以隶。尤庵石峰以楷书之。
  带湖亭
海山亭之南江岸有小亭。以带湖名。亦名亭也。南江之源。出自雁门岾。弯回迤𨓦。东流为九龙渊。东南入于舟渊。又南流为黑渊。折而北为箭滩。南抵于郡而为南江。江之岸。小冈突然而起。即其厓而作亭。长堤斗绝。湖水绕前。虽近海多风。水波不兴。练影浮动于枕簟之下。最宜月夜泛舟。
冠岩全书册二十 第 613L 页
近汀岩壁。苍古奇胜。烟霞紫翠。与白沙苍松隐映。对岸村落。桑麻阴翳。壤童犁老。劳歌互答。于是乎渔樵耕牧之乐。咸萃于眼前。可谓询吁且乐。而海山之间。有此萧洒之胜。尽乎东瀛之奥区也。亭刱于崇祯年间。而作之者许启也。名之者李迪吉也。
  丛石亭
通川郡北有长峦一脊。如鏖柄迤逦入海数百步。屹然圆峙。其上为亭。下有数十石柱丛立海岸。方直平正。皆成六棱。殊非整比争分寸。而石面之削平则类如刀锯为之者。去岸十馀尺。有石四株。株皆束数十小石柱而成体。旁无依附而离立。称为四仙峰。环亭数里。纵横颠倒而散布者。亦无不然。绕长峦而东而又北。则依山半壁者。在水中央者。森列长立。无非奇怪。前对溟渤。一色万顷。云日之融朗。烟霞
冠岩全书册二十 第 614H 页
之离披。与夫虫鱼龟龙。森罗飞腾。咸为吾有。而自念吾身。古人眇一粟之语。犹为大语也。晚风益大。雪浪腾上。几及柱之半。澎湃吼怒。不啻若彭蠡石钟之噌吰镗鞳。势甚可畏。石尽之岸。有唤仙亭旧址。夫山水之美。风烟鱼鸟之态。于东海之滨无处不然。岂斯亭之所独全哉。唯石之奇怪。乃亭之所独有也。故名之以丛石。玆石之奇怪。实天下之所无。而斯亭之所独有也。
  
挹汉亭
挹汉亭在淮阳西津江上。六面为制。丹碧尚新奥如也。有江山林峦之趣旷如也。有都邑郊居之望。尽一名亭也。亭压大江。临野之迥。而山之远近环之者。若脩眉若拥螺。若列屏障几案。而稻塍麦畴相与横纵于其间。又有呀然而壑隆然而邱。蔚然者林。坦然者途。无不供眼之奇。桥横于江。通关北大路。冠盖于是乎相
冠岩全书册二十 第 614L 页
(저본에 삭제 표시 있음)望。西北又有小亭。号以山高水长轩。其为胜与之甲乙。若其晴好雨奇。朝霏夕烟。变态之殊。可以侑宾筵之雅赏。亦足供诗人之吟咏。自不觉夷然豁然。如将溯轻舟而凌霄汉也。
  庆阳亭
庆阳楼在金城郡衙西数步。境颇幽阒。左右双峰。均势对起。后有玉女峰尖秀婵娟。其下老柏数十。挺立苍然。坐对众山。突兀绕槛。大川自西流。中分为白鹭洲。至古城东合襟。前有半亩方塘。老柳垂垂。坐到斜阳。心界幽爽。
披襟亭在金城治南路左。大川环右。旁水长林连亘数里。葱蔚如织。四面峰峦错落如棋。处地虽浅露。盛夏临眺。足以纳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