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冠岩全书册十八
冠岩全书册十八 第 x 页
冠岩全书册十八
 记
  
冠岩全书册十八 第 518H 页
君子杯记
酒于人。通神养性。而用之于祭祀燕饮。然过则及于乱。不可不戒。故易有濡首之训。书著德将之语。记称一献之礼。宾主百拜。此皆先王所以避酒祸而不得醉者也。岂徒节之以斟酌。喻之以训戒而已。古圣人名物制字之时。已寓儆戒之意。夫杯者不可盈也。樽者木所尊也。觞者触有伤也。卮者有危色也。两戈盛为盏。戒多口为斝。觯者欲其单。酌者欲其约。近卒曰醉。从生曰醒。𨠯者从凶。谓以酒而凶也。爵者鸟名。象其形取能飞而不溺于酒也。既字以训之。文以戒之。然尚有上以亡国。下以杀身。古圣人所以惓惓于酒者此也。家有古杯一。高五寸阔三寸八分。深如阔而小。中安博山。杂施花鸟之象。博山之
冠岩全书册十八 第 518L 页
内设机轴。有穴下通于底。而酒半则不漏。满则尽泄于下。尽天下之奇器。而饮者不得满杯者也。故名之曰君子杯。经曰君子之饮酒也。一爵而色洒如也。二爵而言言斯。三爵而油油以退。其用是杯之谓乎。鲁王之庙。有宥座之器。满则覆中则正。其亦是杯之类乎。噫天有满损之理。海有尾闾之泄。则圣人之制器而尚其象者。岂特戒酒而已哉。君子观乎此而知所警可也。
清潭记
岁丙寅暮春之十有一日。春阴欲雨。午睡方困。有呼于庭曰此养花天气也。正好舒咏。且曰赏春异于眺秋。可狎而不宜远。故名园为上。洞林次之。起而视之。徐友邦彦,赵友子松也。仍问曰名园何在。曰意会而适观处皆佳耳。曰名园尽佳而不过暂时消摇而已。吾辈方不利于汉庭之射策。郁郁甚不乐。盍往观乎郊墅之外泉石
冠岩全书册十八 第 519H 页
之间。于以畅堙郁而快眺望乎。咸曰诺。松又曰将向何处。彦曰近郊而名者清潭是已。余曰无处不宜。约以明日可乎。曰明朝齐会于此。并袂偕作。而走马看山。人皆笑之。舍骑而徒。亦有助于雅致也。咸曰诺。厥明邦彦,子松如约而至。遂荷筇缠鞋而出。直穿敦义之门。童子一人佩酒壶。二人背包精凿饵膳而从。于是绝沙岘之隥。到弘济店舍。赊酒各饮一盏。踰绿蟠岘。过杨铁坪。折而西北行数里。谷转川平。俨然良田美邱。入眼村舍。实惬流憩。四邻出耟。不绝叱牛声。缀岸杜鹃花。间见篱杏坼红。皆有画意。少坐于坡坨上。余曰每过山村幽胜处。驻骖踟蹰。盖其人如画中人。及就而叩之。未尝自以为乐。然则起画中人而问其乐。亦未必如吾之知彼之乐也。彦曰幻境界未必让一区真境界。境适则佳。意会则妙。何必问真与幻也。遂笑而复行六七里。
冠岩全书册十八 第 519L 页
山势拥阻。窈然而深。前路险夷。与日力长短。呼农人时问远近。或越小麓。或走坦途。又行数里。渐见溪水清洁。中含白砾齿齿。岸松竦直森秀。风逢逢自山下。飒然有声。东折而入。始占洞口。岩阿殊不嫩媚。襟抱亦欠夷旷。而犹能自成格局。幽意不乏。乃曳杖徐步。沿溪而上。三峰特立。二水相会。或侧泻或斜注。而上下击石。其转委稍缓。布曳逶迤而下。馀注于潭。有声潨然。盘陀大石。间据二水。皎镜洁白。盖从石之为色。而其渟也深则或绀青缥碧。广可坐数十人。四顾峰势环之。而岸花乱发。又添幽致。潭之上。有卧云楼。是吾宗叔孝安公之别墅也。背负灵壁。前对寿峰。潭光松影。周遭一楼。楼额多有名公诗文。稍右而有内舍几楹。方为佣奴田妇所僦占。烟火熏溷。尘堁成堆。扃除间蓬蒿满目。虽有涧岩台池。何由助发彩乎。其亦可嘅也已。招守奴炊
冠岩全书册十八 第 520H 页
饭群。啜于石上。随曲沿洄。顾而乐之。松蹴彦曰努力一跻攀。前行有奇观。余曰水源渐浅。意其上更无佳处。日亦过晡。盍寻归路乎。松笑曰吾从众矣。移步出洞。向津宽寺。
津宽寺记
自清潭越阜。走坂行数里许。沿华岳行。屡有向背。峰㟧蔽亏。云日明晦。诵沈隐侯干云非一状。苏端明峰多巧障日之句。叹其极工。山径五步一折。每当折处。喘而嘘。数息徒行数十里。亦是初有。脚肿足茧。彳亍蹩躠。坐难复起。起难移步。与松互相扶肩而行。每逢樵童。屡询兰若所在。逦迤多曲折。虽已深入。而前路益杳然。约行数里。始见杉栝成围。层峰出其上。可忖寺迩也。又进十馀弓而是为津宽寺。乍憩巡檐。而行穿历堂奥。检阅其间架。则种种具宜。曲曲藏用。以及乎庖湢井臼而无所觖。面势平敞。岩峦呈奇。多
冠岩全书册十八 第 520L 页
林木。龙鳞虬髯。弥遍山谷。寺于京城甚近。顿无怡神旷怀之处。只为游惰放浪者之逋薮。无得而称焉。权阳村近水陆造成记云洪武丁丑。 上命内臣暨寺僧祖禅等。建水陆道场于古刹。以追 祖宗冥福。且利群生。禅等返命曰相自三角山至道峰山诸刹。不若津宽寺之胜。 上令置道场于是寺。二月 亲临。定其三坛位次。三月又幸观之。至秋九月告讫。三坛为屋。各有浴室。下坛左右别置 祖宗灵室。门廊厨库。莫不备设。是月癸酉。 上又亲观。命臣近记其始末。以示后世。北汉志云寺在小南门外三千洞。元晓和尚与真宽祖师建此寺及三千寺。今遗址宛然。观于记文所载。寺盖前朝巨刹。而今馀数三僧寮。三坛亦未详其处。似非是寺之谓。且北汉志成于 英庙乙丑。而称以遗址宛然。则可以谂古有而今无。寺之刱建年月。虽不可考。
冠岩全书册十八 第 521H 页
或于乙丑之后。改建于遗址欤。抑或以他寺而冒其名欤。寺无谈古之释。莫能明言。是日宿于寺中。
汉北山城记
北汉本高勾丽北汉山郡。一云南平壤。百济温祚王取之。十四年丙辰筑城。近肖古王二十六年辛未移都。盖卤王二十一年乙卯高勾丽长寿王来围。盖卤王出走城遂废。我 肃宗三十七年辛卯。即温祚旧址筑城。以为保障之所。城周七千六百二十步。为二十一里馀。门有十四。曰北门,大东门,大西门,大成门,中城门作虹蜺设谯楼。小东门,小南门亦作虹蜺。西暗门,白云峰暗门,龙岩寺暗门,东暗门,青水洞暗门,扶旺洞暗门,袈裟堂暗门。高低不一。又有水门一而中城门在元晓义相两峰之间。为西边水口。低下浅露。将台有三。曰东将台在奉圣庵后峰。南
冠岩全书册十八 第 521L 页
将台在罗汉峰东北。北将台在中城门西北。池二十六。井九十九。壬辰 上驾幸。巡视城堞。叹其天作之险。盖山之形便。东西北绝险无地。而仁寿,白云,万景三峰屹立于后。稍西曰露积峰。下有重兴寺。而万景峰东转逶迤。为释迦岘,普贤,文殊等峰。展翼为兄弟。又南为白岳山。而自文殊一枝转西为七星峰。七星出两支。落为罗汉甑峰,大望,义相诸峰。至重兴水口。一支西走为僧迦峰。香林寺后峰白云峰。西转为灵鹫,元晓两峰。至重兴水口西止。四面诸峰壁立如削。自成城郭。真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但山形局势。殊不宽敞。恐难容众。而重兴之南。文殊之东。曹溪之西。左右洞壑。地势少平。山溪之最著者曰三角山。山有仁寿,白云,万景三峰巑岏如角故名。一名华山。又称华岳。我东之山起于白头。至平康之分水岭。西出一支。连峰叠嶂。
冠岩全书册十八 第 522H 页
起伏迤逦。至杨州西南为道峰。又为三角。实京城之镇。仁寿峰即三角之第一峰。四面纯石削立。一岩赘于峰背。故又称负儿岳。高勾丽东明王之子沸流,温祚。南行至汉山。登负儿岳。相可居之地。即此峰也。白云峰在仁寿之西。一名白云台。即山之最高处。万景峰在白云之南。峻拔奇壮。与仁寿争雄。露积峰在万景之西。涌峙磅礴。形如露积故名。文殊峰在普贤西。下有文殊窟。中有甘泉。鍊石像文殊与五百罗汉。峰之名以此。侍者峰在白云台下。登临可尽一城之形胜。将军峰在重兴寺西。高丽崔莹战地故名。义相台在弥勒峰下。新罗义相祖师住锡处。元晓台在义相台北水口上。义相之弟元晓住锡于此。日月出,盘龙,化龙,潜龙,卧龙,天龙,紫丹,德藏,释迦,普贤,走马,灵鹫等峰。罗络四方。不可殚记。太古,游仙,瑶草,曲龙之台。长春,玉流,青溪,灵泉,
冠岩全书册十八 第 522L 页
隐仙,叫龙,白云,紫霞之洞。盘龙,月印,女妓之潭。国宁,祥云之瀑。分占而擅胜。寺刹曰香林寺在碑峰南今废。高丽显宗庚戌之乱。移安太祖梓宫于是寺。丙辰还葬显陵。戊午契丹萧逊宁来侵。又移安于是。己未复葬。曰清凉寺今废。旧址未详。高丽李资玄在清平山。睿宗幸南京。遣其弟资德谕赴行在。留是寺。尝引见问养性之要。待遇甚厚。曰僧伽寺在碑峰东今废。高丽李䫨重修记云按崔致远文集。昔有新罗狼迹寺僧秀台。饫聆大师之圣迹。选胜于三角山之南面。开岩作窟。刻石摸形大师道容。益照东土。国家如有乾坤之变。水旱之灾。祷以禳之。无不立应。曰文殊寺,曰(저본에 삭제 표시 있음)重兴寺,曰(저본에 삭제 표시 있음)龙岩寺,曰(저본에 삭제 표시 있음)辅国寺,曰(저본에 삭제 표시 있음)普光寺,曰(저본에 삭제 표시 있음)扶旺寺,曰(저본에 삭제 표시 있음)元觉寺,曰(저본에 삭제 표시 있음)国宁寺,曰(저본에 삭제 표시 있음)祥云寺,曰(저본에 삭제 표시 있음)西岩寺,曰(저본에 삭제 표시 있음)镇国寺,曰(저본에 삭제 표시 있음)太古十二寺罗列于前后峰峦之间而太古寺在重兴寺左峰。高丽僧普愚住此。扁以太古。做永嘉体作歌。楼
冠岩全书册十八 第 523H 页
观曰沆瀣楼在重兴寺洞口。跨溪而有偃龙桥。上建重楼曰山映楼。在重兴寺前。有小桥覆以阁。即此楼也。曰洗心楼在西岩寺前溪上。行宫在上元峰下。内外殿为五十八架。仓廪曰经理厅。上中下仓。三营门留仓。而并属于总戎厅。置管城将守之。古迹曰古石城在重兴寺北。周九千四百十七尺。有石门及门址。曰神穴寺高丽显宗祝发寓此寺。千秋太后屡遣人谋害。有老僧穴地于室而匿之。上置卧榻。以防不测。王咏溪诗云一条流出白云峰。万里沧溟路自通。莫道潺湲岩下在。不多时日到龙宫。曰闵公遗栖。即高丽文仁公闵渍遗址。在水口门内。名其岩曰闵渍岩。寺曰闵渍寺。寺今为西岩寺。余于十二日。自津宽寺道南门入城。一宿于重兴寺。一宿于太古寺。周览诸胜。逌东门下牛耳洞天。又一宿于在涧亭而还。即十五日也。
冠岩全书册十八 第 523L 页
碧城记
碧城海西之雄州也。国家置观察使兼州牧。以判官佐之。州本高勾丽之内米忽。新罗景德王改称瀑池。高丽太祖以郡南临大海。始名海州。成宗置十二牧。海居其一。寻改节度使称右神策将军。显宗改为安西都护府。恭悯时倭寇杀牧使。于是诛州吏不救者降为郡。号曰大宁。后复为牧。我 宣祖壬辰置节度使留镇。寻移黄州。 肃宗丁亥观察使开营于牛耳山下。曰池城曰长池曰瀛海曰碧城曰首阳曰孤竹。州之别号也。州之镇曰龙首山。嵯峨崷崒。北连牛耳佛足两山。气雄势壮。磅礴数十里。若其形胜则南控大海。北距西关。陆海之要冲也。山川阻阨。城池险固。畿甸之保障也。岩峦奇秀。泉石净洁。古称胜区。有八景。曰首阳采薇,广石浣纱,芙蓉夜雨,瀛海秋月,神光霁雪,池城瀑布,南浦观潮,
冠岩全书册十八 第 524H 页
东亭送客。又曰柏林观德,广石濯足,南山望海,东亭钓鱼,芙蓉赏莲,瀛海玩月,南江泛舟,泣川送客也。州城高丽恭让王三年始筑。嘉靖乙卯重修。始凿壕于城外。万历辛卯又修筑而以壕太远。改凿于城底。门皆跨壕作桥。雍正丙午作南虹门。丙辰设小东门。南门楼曰静海楼。东曰向日楼。西北无楼。 英宗丁卯改筑四门。并作虹蜺。而西门仍旧。南门为二层楼。东西北三门只设层楼。东曰迎阳。南曰顺明。西曰宣威。北曰拱极。北城之隅建台。缭以曲城。扁曰控海。在长城左右得其中而高过焉。俯临郊邑而一面皆海也。以其便于瞭望故称以将台。此是碧城钟气处。北承龙首山。南控鴂城浦。全统一城之胜槩。奉殿牌而迎使华之所曰安西馆曰首阳馆。诏使程龙书其扁。观察使之正衙曰宣化堂。在首阳馆之东。西起小楼曰明月曰澄清阁。在
冠岩全书册十八 第 524L 页
宣堂之北。折而南。有楼曰清风。后有观风阁。衙之正门曰流化门。门外有顾思轩。是佐幕之所居也。亚使之衙曰孤竹馆。通判之衙曰敬简堂。堂之东起小亭曰双清亭。流化门之外清香门之内。有芙蓉堂。堂在池中。架石起楼。制作之奇。眺赏之胜。甲于一州。宣堂之后北阜。老柏六七株森立成行。中有小亭曰柏林。地势宏敞。眼界平远。首阳山之上有夷齐台。台下有孤竹遣墟。山之西南有清风洞。洞有清圣庙。城北有濯热亭。亭临广川。洞壑深邃。林木葱蔚。首阳龙首诸山排空献奇。粉堞馆廨隐见于烟霭之间。川有广石平衍方正。可坐数十人。清泉络石如疋练。其南为沸流潭。下为釜渊。泉石之奇。亭宇之华。两尽其美。而轩豁爽垲。良有取于濯热之义。盖于万历己卯黄芝川廷彧始刱云。余于庚午春。匹马来游观。(저본에 삭제 표시 있음)盖其山川之美。疆域之大。鱼盐财货
冠岩全书册十八 第 525H 页
之富。舟车民物之盛。盖自古而然。为国西屏翰之重。而其民则耕农佃渔。且业于货利。其俗则强梗亢慨。乖角伶俐。无复有文成公化俗之意。宁不可慨且无故老之流传剩迹者(저본에 삭제 표시 있음)乎。无得以徵信。略记足迹之所及。忘拙潦草。纳诸行橐而还。
海云亭记
城东五里有亭曰海云。前临大野。后缭莲池。是使华迎送之处也。又称东亭子。在昔辛祦三年。我 太祖击倭于本州。将战置兜鍪于数十步。试射之以卜胜负。三发皆洞贯。曰今日事可知。战于东亭子。亭之南北有泥淖之地丈馀。 太祖跃马而过。从者皆不得渡。 太祖以大羽箭十七发。发无不中。遂纵兵而大破之。战罢谓左右曰皆射左目。试观之果然。馀贼阻险积柴而自固。 太祖下马据胡床张乐。僧神照割肉进酒。命士卒焚柴。烟焰涨天。贼势穷。出死力冲
冠岩全书册十八 第 525L 页
突。矢中座前瓶。 太祖安坐不动。命金思训等击之几歼。 英庙癸巳因州人之上章。以 御笔书下。表胜捷古基。癸巳腊月。立十字竖于亭傍。建阁以护之。猗欤盛哉。噫昔宋祖以周师破李景兵于清流关。欧阳脩作亭于滁州。以望清流之关而书其事。今我 圣祖之剿灭孱酋。如飙扫糠。炳赫一捷。实类于宋祖之当日事。至于今荡人其目。而登高而望。想像其驰骋神武之烈。自不能无感慨兴怀者。此宸翰以表章之。宝墨以亲洒之。于以彰 圣休而志宸感。其与滁亭之作记而书事。岂可同日而语哉。
芙蓉堂记
首阳馆之南数十步有莲池。池中架石起楼曰芙蓉堂。度其区不能百亩。视其池不能百武。而石柱二十馀立于池中。出于池者几至数丈。而池深亦数丈馀。柱之高可知也。架虚者三十馀
冠岩全书册十八 第 526H 页
间。而四面曲栏。危如不系。竖于土者二十间。傍有温室作突于池上。盖其结构瑰而奇邃而迥。名于一国。池中筑小屿。植以槐柳。架虹桥于屿。以通出入。泛小舫沿洄于屿边。而亦能来往于楼底桥下。朱栏绿漪。上下泛映。山翠池荷。左右烂绚。信可乐也。주-D001若稽我 宣庙壬辰。南寇大抢。銮舆西狩。翌年癸巳夏。收复京城。八月十八日 上自关西之江西。移跸于海而。堂为寝御之所。即堂之西小室也。是时建 宗庙于柏林亭旧基。围以长篱。三面立红箭门。阶下置斋官直宿之所。以茅覆之。 宗庙提调礼曹堂上各一员同为守护。 东宫留住南城内民家。辅德司书说书司御侍直卫率各一员扈卫焉。宾厅及承政院处于奴婢厅。义禁府设于下营房。国朝实录初藏于星州忠州者俱散失。惟全州所藏者幸而仅存。移奉于州之官厅楼上。翰林兼
冠岩全书册十八 第 526L 页
春秋各一员守直矣。九月二十三日。 上陪 庙社还都。 坤殿率嫔御诸王子仍留于州。大臣以下分司诸臣卫护焉。噫是堂也。岂止为一州游观之所也哉。时事之不幸而奉日驭于抢攘之际。移仙仗于台沼之间。上下勤恤。扫荡凶秽。以成中兴之伟烈。则祈天永命之本。岂非是堂之所基。而窗棂栏槛。尚带光荣。人至今瞻望伛偻而爱护之者。愈久而深深。堂之为幸。亦岂不大矣乎。
圣祖诞降遗址记
万历乙未十一月初七日 仁祖大王诞降于海州之寓邸。邸旧基实在于州城之西芙蓉堂之南数百武。 显宗乙巳。牧使洪锡箕审问旧址墙以护之。 肃庙戊辰。观察使金构筑墙设台。庚午观察使权瑍闻于朝。于是立碑台上。题其颜曰 仁祖大王诞降旧基。以寓臣民起
冠岩全书册十八 第 527H 页
敬寓慕之所。谨按粤昔壬辰。 宣庙西狩。翌年秋车驾移驻海州。月馀而还都。命留妃嫔诸王子。时 元宗寄寓于州民禹命长家。乙未冬 仁献后笃生 仁祖。是日忽有虹光照耀。异香满室。 后母申氏梦见赤龙腾于 后侧。有人书诸屏曰贵子喜得千年。申氏寤则 王已诞矣。呜呼。当龙蛇之岁。天步方蹶。大厦如倾。 宣庙驻跸于此而匡复之。 仁祖诞降于此而再造之。惟天惟 祖宗实默佑阴骘。而首阳清淑之气。效灵于当时者。亦当与舂陵之郁郁葱葱并称也。噫唐有离宫之厄。奉天之王气先兆。宋当熙运之启。夹马之异香不散。自古帝王之恢业于丧乱之际。膺命于危亡之时者。其受天佑而获神护有如此夫。
石潭九曲记
栗谷先生卜居于海州石潭之上。讲学授徒。大
冠岩全书册十八 第 527L 页
振儒风。是之谓隐屏精舍也。洞壑幽深。峰峦秀丽。上下川溪或起或伏。高处必有厓如屏。下必渟水成潭。穷其源而为曲者九。总而名之曰石潭九曲。石潭之水。源出于指南山为金刚川。过清溪洞。下为是潭。有石若冠焉者卓立于花山之北。高可数尺。下临千仞绝壁。横带周吕川。斜对吹螺山十二峰。名曰冠岩。是为第一曲。自此山势逶迤。溪水环之。汇为澄潭。驶为鸣瀑。山村数家始露于松林之中。自冠岩岩缝石罅。皆如花山榴者丛生。故名曰花岩。是为第二曲。过此而行三四里。岩多献奇。翠围如屏。屏下有云影台。屏前小野。洞中人农焉。野中盘松偃盖。下可坐数百人。名曰翠屏。是为第三曲。又环山而转数里。水广可容舟。厓下乱石相错。潭心有石半露船形者。谓之船岩。村老之钓矶也。千尺翠壁屹立沙上。松林翳日。故名曰松厓。是为第四曲。
冠岩全书册十八 第 528H 页
厓之左有古寺基。树阴浓绿。石泉寒冽。旧名葛公云(저본에 삭제 표시 있음)。北有凌虚台。下有天光台。地胜而景佳。于是缘厓而上。洞天褰敞。岩泉洒落。石峰削立溪上。高圆明丽。环抱如屏。潭底皆石若砌而贮之水。名曰隐屏。是为第五曲。先生以隐屏为九曲之最。建精舍于潭上。名其潭曰石潭。潭之边有观澜亭。西有听溪堂。上有瑶琴亭。亭之南有铁笛台。东有降仙台。精舍之后有绍贤书院。是先生俎豆之所。院门之前。有风咏亭。与听溪瑶琴。皆为后学藏修之处。村容颇靓致。又其位置妥惬。风气邃密。涧花乱发。倍添幽致。一入洞中。若与人世隔绝。少憩觉神定。高僧所谓助道之境者。岂此之谓耶。又上数里。谷稍逼水道渐高。多侧泻斜注而下。枕溪之岩。多是钓鱼矶。故名而曲之曰钓溪。是为第六曲。循溪而上。洞复合。左右岩壁。参差列峙。枫林被之。霜后绚如霞蔚。下
冠岩全书册十八 第 528L 页
有小聚数家。桑柘柴荆。隐然一画图中。名曰枫岩。是为第七曲。又转数弓。水势东流。遇陡则布曳逶迤。触岩石则鞺鞳琮琤。与松风相和。泠泠然象琴之响。故名曰琴滩。是为第八曲。至此洞渐邃水颇细。奇岩怪石错落于丛榛之间。因旧名而名之曰文山。是为第九曲。斯皆先生之所命名者也。是潭也自清溪流为文山而下。汇成九曲之潭。合于葛阿村之曲川。东南入于海。盖文山潭之源头而为九曲之终。冠岩潭之下流而为九曲之一。自下而上。殆类进学之次序。且九者阳数之极也。乾之策用九。而范有九畴贡有九州潭之有九曲。亦自然之数也。噫先生以膺世之大贤。退老岩栖。乐仁智而养情性。殆若夫子之作于洙泗之上。使觌德者薰化。闻风者感发。洋洋弦诵。彷佛乎城南之浴坛上之咏。流风馀躅至今在人耳目。而岩净水清。为一区胜
冠岩全书册十八 第 529H 页
境。罔俾武夷之九曲专美于古。岂东南千里。吾道一气脉。自相贯通欤。惟其高山流水。不随世道而俱往。玉色金声。恍与山川而长存。则后学之瞻依景仰。其不在于斯欤。呜呼希矣。
清圣庙记
首阳山之西南。有清风洞。洞有清圣庙。祀殷之孤竹君二子伯夷叔齐。以其地名之相符也。 肃宗丁卯。观察使申公晔因多士议始建祠。而越十五年辛巳。州之士疏请额。 上亲洒宝墨书清圣庙三字。又下御制四韵诗。遣近臣宣额侑祭。 英庙辛巳。书下忠义两全伯叔双节八大字。命揭于楹。以致敬尚之意。于是朝之荐绅大夫。或以碑或以板。各有表章。要皆以为山名偶同于首阳而俎豆享之。如南康武侯祠者也。(저본에 의거 于是부터 者也까지 추가하였다.)呜呼懿哉。伯夷之言曰古之士。遭治世不避其任。遇乱世不为苟存。天下暗矣。不如避之以洁吾行。故其传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泯乱。清士乃见。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
冠岩全书册十八 第 529L 页
则进乱则退。伯夷圣人之清者也。由百世之上。等百世之下。特立独行。磊落炳烺者。未有如二子。则百代之所瞻仰。普天之所尊敬。虽遐裔偏荒。犹知其激励奋发。诵义无穷。山名洞号。亘古长存。与天壤相弊。则二子之节。愈久而愈徵也。呜呼懿哉。余因是而有尝疑焉。唐李渤之言曰高丽海州有首阳山。是伯夷叔齐隐处。有箕子往来之迹。此说虽无明證。千百载以上事。岂可必委之无稽。而况又以渤之博雅。无所据而言之耶。孟子言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今中国无北海。而辽海居中国之东北。与我国两西之海相连。则通谓之北海可矣。辟纣而居于北海。则辟周而还归旧隐。其势宜然。且高举远引若箕子之出朝鲜。何为乎(저본에 삭제 표시 있음)彷徨于河东近畿之地而不去乎(저본에 삭제 표시 있음)。武王不臣箕子而封之朝鲜。则其节义声光震耀一世。逃周之士。舍箕子而安归乎。由是观之。海
冠岩全书册十八 第 530H 页
西之首阳。安知非二子立命之所。而是地之祀二子者。亶其然乎。山上产薇蕨甚美。是二子之所采云。
忠节祠记
忠节祠高丽海州牧使崔公永濡俎豆之所也。恭悯时红巾之乱。公死(저본에 삭제 표시 있음)守首阳山城。及城陷驰至城西鸺岩下。咋指血书于石识其死。解所佩印投岩下潭。遂溺焉。从公而死。独一贡生及常所畜狗。时至正辛卯也。州人怜之。葬公于岩北。贡生及狗亦瘗其旁。名其潭曰投印。立碑以纪之。建祠于向日楼北。吏主其祀。 肃宗庚辰。李公喜朝以吏主祀非礼。移祠于文宪院之西。使多士主之。盖以地近鸺岩也。 英宗丁丑。州吏又建阁于二衙之西。春秋享之如初。扁曰妥忠之阁。噫祀者礼之厚而教之至也。人臣之立名成仁。可谓百代之表。庙享有常。信所谓捍大患
冠岩全书册十八 第 530L 页
以死勤事之报也。崔公之以死勤事应祀法。然君子之祀公以礼。小人之祀公以诚。礼以致尊。诚以致爱。亦各有谓焉。而怀风慕烈。愈久而不衰。若朱邑之桐乡柳宗元之罗池者也。
绍贤书院记
绍贤书院在州西四十里隐屏北潭上(在石潭之隐屏上)。万历戊寅。栗谷老先生以隐屏于九曲之中境最佳。命从学朴汝龙,赵光玹建精舍。以为讲学之所。又设六斋曰敬斋,义斋,存养斋,省察斋,东西养正斋。以便藏修。因以大隐屏之义。扁曰隐屏精舍。壬午又立祠于精舍之后。欲以朱夫子主享。静庵退溪配侑。至先生没后。始奉位板。丙申追配先生。庚戌赐额曰绍贤。 显宗辛丑。追配牛溪。 肃宗丁酉。又以沙溪追配焉。余斋沐祗谒。退而叹曰海国之西州也。其民椎卤。其俗淆驳。曾不知有齐鲁之化。自文宪公设教之后。文风
冠岩全书册十八 第 531H 页
大振。虽闾井村秀。亦有弦诵之业。暨乎文成老先生卜居石潭。教授生徒。增损蓝田乡约之法。添以崇安社仓之规。与州之人士。修契立约。讲会有时。礼俗相规。庶几丕阐风化。骎骎乎变鲁之美。不幸未就而先生遽早世。人至今恨之。然遗风馀韵尚多薰渍。今之得以淬励于风教者。寔由两君子赖焉。此所以诵义无穷。俎豆有践。以寓多士希贤之心。而兼举崇德报功之典。奚但海人之致敬而已。抑亦为邦人之耸劝而矜式者也。岂不伟哉。
遵海胜游记
余于碧城。游历殆遍。而滨海之胜。犹未偿债拟于东还之日。必欲一游。念无与为伴。时从叔巡察之行。适先于海郡。故愿从之。以季春之望。俶装迈往。憧憧往来于中者。始在马首而兴自勃勃也。出宣威门而西。日候暄淑。虽有飘风而不
冠岩全书册十八 第 531L 页
害事。莽莽数十里。大抵是荒坡断垄。参错以赤泥黑砾。而间有墟落林薮。秣于新仓。食了行到鹊山。山下五六村家。阡陌了了。松林翠麓。萦带如画。信马行三十里。夕次康翎县。县无城郭。邑里萧条。官衙外无以瓦覆屋者。自昔称海西之三残邑。必曰殷栗,康翎,长连信然也。山川亦无开眼处。三面滨海。海多于陆。越海而南。有登山串。东西南皆接大海。北对陆山。便成浦口。潮退则白沙平衍。可纵鞭逐禽。高丽辛祦欲攻辽。发五部丁夫为兵。托言西猎于海州白沙汀者即此也。以唐船去来要冲之处。故朝廷置佥使以镇之。临海景致颇绝胜云。而非在路旁。亦甚逴远。不得驾扁舟破浪而回。可恨也。诘朝翔行过安国寺洞口。十里而为瓮津界。自此官路夹右大海。海于路或近或远。而望之渺瀰。处处殊异。大小岛屿罗列棋置。左则山
冠岩全书册十八 第 532H 页
也。莲根,花山联络呈奇。不数弓而回缘峻坂。入东门。是瓮津府也。西有广大山。自莲根来为花山之脉。石榻崚嶒。上可坐十数人。俯控麒麟,昌麟等岛。直望沧海。往来帆樯皆凑于几案之下。因山筑城。只设东南北三门。而南则作瓮城。环遮于半。西则广大山横截排张。为一面捍门。山溪形势天设险固。凿壕池三于南门内。运筹轩制胜堂负山宏敞。是府使之所治。而兼水军节度使。风高时移住于苏江行营。风下时还于本府。城内只有官衙。而民居则皆在城外。盖城廑三里。不能蓄众而然也。临发登君子楼少坐而起。向受降门。门即客馆之前门。而曾丁海寇。斩倭累级。竖门以受降之处云。舟渡于船仓浦。水深三丈广二里。有岩如瓮屹立于浦边。故谓之瓮津也。登岸旷然。随意而行。自津至苏江为一由旬之间。而沃野散店。桑麻甚盛。逌东门而入
冠岩全书册十八 第 532L 页
行营。海水散漫。环于西南而成凹字形。细流一支演漾杀湍。分流于东城之外。一带长山横遮于北东。因其山海之形而城之。设东西二门。府城方是城圆而少曲。减三之一也。饭于宣威堂。陪从叔出西门。门前即海之内洋。水伯已具舳舻建旗鼓而待之。相与登船。沿洄上下。时天无纤翳。月华倒映。海无点风。锦波安流。东坡诗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之句。正为今日道也。且令虞侯领民兵列炬守堞。闻炮而举火。见旗而点炬。仿夜操之制。烟焰薰天。光芒烛江。尽是壮观。仍击金罢众。一齐投炬于江。又一奇也。夜久凉露沾衣。海气袭骨。还于挽河楼。楼在西城绝壁之上。石壁临海斗绝。其色青黄。其形冰纹。对案树青岛尤是可爱。当与湖西之永保亭伯仲。壁下海也。惊涛喧打檐楹声甚壮。唐人诗云潮声偏惧初来客。诚实际也。移席于洗
冠岩全书册十八 第 533H 页
剑楼。妓乐助欢。月落而罢。朝与水伯叙别而发。取道西北而行。遥望西京浦。早潮已落。矶渚皆露。午饭于海州之西别仓。庭有双楠。可庇十亩。黄榆之大者。东人谓之楠。约到十数里。又遵海而行。渡长渊之苔滩。烟村历落。门皆临水。前瞻五峰环匝如盘。苍翠接天。问之五盘山云。过此而路皆坦夷。厚土礼林。郁有古色。溟渤右驶。岚雾澒洞。点螺飞禽。出没于云涛之间。左右顾眄而行。夕轮正当马首。冉冉而下。有马头看落日。鸥外听归潮之句。投宿浦头院。院亦临海。为巡行休息之所也。饭讫与青丹丞徐弁有植步至海边。轩豁无涯。云山淼茫。添著以落照演漾。气象万千。余心乐之。翌日又与丹丞并马而行。遇会心处辄坐憩。行为迟迟。前路所经。愈往愈胜。殆不可应接。见海鸥千群下汀飞绕。意甚异之。度一曲渔家依岸。妇幼杂坐。有物如邱阜。遍满
冠岩全书册十八 第 533L 页
于沙岸。即青鱼也。鸥群攫之无忌。当水之港而为抚睡龙浦。闻之土人。此是唐船渔采之处。置将卒瞭望。每当风和之际。唐船始出来。夏至以后其来渐多。风帆络绎。弥满浦港。其所谓三竹船者。立三面布帆。船形最大。驾海如飞。所率编筏亦为数十浮。每船各有铳炮弓矢钲鼓帐幔等物。大船则碇留于浦口。分拨各筏。散采蔘鳆。随潮上下。泛泛若凫鹥之状。望见官人之来。回船急棹。东驱而西集。既去而复来。左右奔趋。逐日如此。边海居民骚然废耕渔之业云。是地也与登莱只隔一海。唐船轻利。冲冒风浪如履平地。则饱风一帆。便可到矣。而况岁岁渔采。去来无常。水性之迂直远迩。无不惯熟。追捕武士视若寻常。恬不为怪。彼中或有桀黠奸细之徒。潜蓄出没剽掠之计。瞰我无备。事出不虞。则沿海诸浦不设保障之固。圻甸直路。又无岭阨之阻。
冠岩全书册十八 第 534H 页
杞国之忧。有不可胜言也。行十里而有吾叉浦。置佥使瞭望唐船。北有一带攒峰。屹立海中。问之曰长山串也。遂驱马到海边而望之。则地尽头。山脉隐入海底。不知其几百里。恶石嵯峨。怒涛汹涌。醢瓮两岩矗立串末之尽处。齿齿众石横亘其底。一线水路。屈曲于两岩之间。交互于众石之隙。比如盘蛇之形。波浪触石。无风喷激。最是国中水路之第一险处。虽瞿塘滟滪。似无以加此也。商船渔艇或相往来。大舶巨舰绝难回旋。每当水操之时。五邑三镇之舟师。前期赍粮。装船聚会。候风于岛浦之间。如或师期已迫。则不计风势之逆顺。冒险越串。覆舟渰师之患。十居其半云。长山之西。有大小青两岛。高丽忠肃王四年。元流孛剌太子于此。越十年召还。十七年流陶帖木儿于此。后元年召还。其所居宅基犹在。亦有牧牛场。种莳杂菜。其根至今生芽
冠岩全书册十八 第 534L 页
云。迤到青石仓。虽有据险之利。局势偏仄。土性斥卤。自此路入于迁。左山右海。行树林中十里许。有九折坂屈曲盘旋。缭绕作羊肠。危岩丛林。亦足惊人。趾渐高盘厓而上。乃最高处。树木成门。前面轩豁。俯临大海。少憩前进。若蚁旋磨遆。低一层而转过五六里。始达平地。不数里而到助泥镇。介在长山之北大洋之边。地势平夷。山气明丽。且兼土地之饶。每岁唐船之漂到者必先来泊于此。亦是咽喉之冲。故置万户以镇之。镇前有梦金岛。碧水湾环。白沙平铺。信是清绝之处。而海上亦有佳丽之地。临水骋望。倍添幽致。恨未挐小舟消摇于其上也。谷转川平。良田美邱纷然入眼。数十村家。实惬流憩。偕丹丞下马选高阜而坐。老松千百株夹路。合抱疏密皆有画意。远近民居。如牛鸣鸡飞。稻塍菜圃。森邃茜润。别有一种风景。松林外海色隐映。自令襟
冠岩全书册十八 第 535H 页
抱舒畅。少焉复行数里。自此软沙被路。踏之琅琅有声。西有远岫缥缈呈奇。乃青石峰也。岩石积翠而起峰故名。日未晡而入金沙寺。道场幽邃森朗。亦是寡仇。少坐啜茶而登后峰。雪堆耸空。老柏翠杉。环拥前后。白沙随风流转。堆积成岸。稚松海棠。红翠相映。是谓毗卢峰。而因风聚沙而成山。故栗谷先生名以飞来峰。设幔于峰头。左右骋瞩。有山焉自长渊治北迤逦而西。攒青簇翠走数十里。遇港而止。有水焉由港口逆折而东。循山回转。又走数十里。遇陇而蹙。当山之止而断厓斗起。当水之蹙而巨石人立。渔舟贾舶碇泊于下者。立竹岩也。西望十馀里。山势围绕。水波涵渟。自海而入也。其口如瓶。其内则大泽有盈无缩。足可容舳舻千樯。而中有小岛。名曰游仙台。上可坐数百人。望之屹然。是谓阿郎浦。新罗时永郎,述郎,安详,南石之徒。遍游西
冠岩全书册十八 第 535L 页
海之境。时人见其风仪。爱而名之云。高城之四仙亭永郎湖。金刚之永郎岾。皆因四郎之游赏而得名。则所谓四郎。果真仙者流耶。高丽金克己白翎岛诗曰四仙去后无真赏。盖白翎之去阿郎浦。水行无一日程。浦之名亦以是也。汇浦之口。镜光泼眼。青螺一点临镜而凸者。升仙峰。四郎登游之处也。青螺之外雪堆成山者。即毗卢峰。而雪堆之下。平沙铺白。海棠飘红者。白沙汀也。夫升仙毗卢尽为奇绝。而高褰震凌。苟非挟仙骨者。不可久留。其窈窕秀丽。宜于游衍。则惟白沙汀独专其胜。故汀最著名。眼底脚下都是溟海。风和日暄。宇宙轩豁。鲸潜蜃灭。簟纹不起。椒岛长山。龙挐虎攫。细见海外诸山。或如蚀翠。或如砂斑之凸起。圆苍所覆。目与之际。丝棼黍积。尺吴寸楚。但觉吾身益小。吾眼益劣。天益高地益厚。潢潦沟渎之益陋。
冠岩全书册十八 第 536H 页
江淮河汉汝泗济瀹之潺潺淙淙。不敢为水。而吞云梦八九于胸中。曾不芥滞。信斯语之非誇也。立于混茫之中。与太初为邻。嗒然自丧。终日忘归。然须广披襟胸。大著眼目而后。可领其要。昔荀中郎登北固望海。谓秦汉之君必褰裳濡足。若令荀公临此地。当作如何观也。坐顷红轮亭亭已下舂。而为游云所掩翳。不得睹入虞渊之势。但觉暝色自远而近。大地忽焉黯淡。少焉月出。黯淡者旋为晃朗。起而回顾。俯临大洋。上下绀碧。混然一色。月亦为微云所蔽颇朦胧。俄而长风自西北至。松桧萧萧有声。云翳解驳。蟾彩澄澈。夜潮又上。澎湃汹涌。银山雪屋。翻动于莽苍之间。海气腾空。积为缟素。吾所登之峰。正浮在太虚空濛间。恍然如驭风游汗漫。飘飘乎有遗世独立之意而不可得以状焉。使伶人吹笛。助之以觱栗胡笳。声彻寥廓。鱼龙皆耸。此夜
冠岩全书册十八 第 536L 页
此月。天下共之。亦无如我得意看。而庶几与永郎遇之。夜将半扶醉而下。上海月楼观剑舞。宿于明镜庵。僧言豆菜生于白沙中。状如大豆黄。味淡可食。海防风亦产于金沙云。厥明发向长渊。渡蟹桥题名于花岘窟。历观龙井。周百馀步。水深无底。引以溉田。旱则祷雨。行五里而入府。又明日投宿于海州鳌潭安斯文钰庄舍也。安与我有旧。鸡黍而饷之。翌朝叙别而行。少憩于文宪书院。未亭午而还于碧城。
花岘窟题名记
长渊府之西五里。有断陇长二百馀步。垄头有穴圆径丈馀。垄端亦有穴首尾相通。入其穴高数丈广数架长如之。左右壁面。孔隙钻刺如虫蚀状。内有石门呀然。转入数曲。持火而行。高如外而广则狭。折而南至数百武。蝙蝠为烟花所触。扑扑堕地。钟乳下垂如椽。有水流出。行由地
冠岩全书册十八 第 537H 页
中。穴渐窄而愈深。昧不得寻源而还出。尽乎奇观也。在昔庚寅。王考文献公府君(저본에 삭제 표시 있음)按节于海。省春之行。与五倅一丞。游赏于此。从祖祖父(저본에 삭제 표시 있음)判书公时以新及第。亦与之陪题壁门上曰观察使洪良浩,海州守李俊永,礼川守郑述祚,长渊守李显永,松禾守崔星镇,文化守沈鋑,麒麟丞韩德厚,新及第洪明浩。辛卯三月。金沙过路题。今日之游。从叔父(저본에 삭제 표시 있음)以按使行春到此。余亦以新及第偕焉。题于下方曰观察使洪羲臣,新及第洪敬谟,长渊守梁垸,青丹丞徐有稙。庚午三月。金沙过路续题。盖是窟也。不过寻常断陇。而又在于路旁。但为樵人耕夫之指点。自夫辛卯铭迹之后。始显于世。为一方胜区。岂惟地之胜欤。殆由人而显也。噫今于四十年之后。前游复续。壁面生辉。而余之又以新及第题名。事若非偶。游亦凑奇。于是乎游人过客之所叹赏者。非独在
冠岩全书册十八 第 537L 页
于是窟之奇观而已。倘非我文献公垂裕之功。亦非从叔母忝尔所生。则岂能得此不易得之游哉。追惟往昔。秪增忾怀。而不可以无记。遂记其事。以视诸后昆。
冠岩全书册十八
 日乘
  
冠岩全书册十八 第 539H 页
衔命日乘
庚午八月二十一日。入侍于诚正阁。艺文馆检阅洪敬谟奏言。伏见全罗监司李相璜启本。则茂朱府赤裳山城史阁。因今番雨水。椽木渗漏。盖瓦脱落。闻甚惊悚。开阁奉审。非史官不得为之。故在前如此之时。每有承命奉审之例矣。不可不趁即进去。奉审修改。而且况实录曝晒。年限当次。奉审与曝晒之节。一体举行。恐合事宜。至于江华之鼎足山城史阁。奉化之太白山史阁。曝晒年次已过。昨年以秋事之失稔。筵禀停止。而今则才经潦雨。尤合曝晒。亦为择日举行。鼎足史阁则 正宗大王志状尚未奉安。今此晒史之行。奉诣奉安似好。故敢此仰达矣。 上可之。
冠岩全书册十八 第 539L 页
二十四日。鼎足山城史阁奉审吉日。以九月十三日。赤裳山城太白山史阁奉审吉日。并以九月十九日。受点启下。
九月初七日。检阅金阳淳以茂州府赤裳山城史阁实录曝晒事。辞陛登途。
初十日。政院启言外史阁三处。史官当为分进。而检阅金阳淳承命往赤裳山城。别兼春秋朴周寿往鼎足山城。别兼春秋申在植以平安南道京试官辞朝。检阅李光文直宿药院。检阅洪敬谟当往太白山史阁。而以上番在直矣。上番则曾有经禀后进去之例。何以为之乎。答曰进去。
十一日癸亥。别兼春秋朴周寿以江华府鼎足山城史阁实录曝晒 正宗大王志状奉安事辞陛。检阅洪敬谟奉化县太白山史阁实录曝晒事辞陛。恩赐腊药三种。拜受而退。
冠岩全书册十八 第 540H 页
历入家中。谒庙辞慈堂。从兴仁之门登途。傔人李昌基,奴子彦穆,艺文馆书吏孙宗润,砚直郭永仪,使令朴尚得,军士乭山,畿营营吏崔运亨陪行。行到箭串。即国之东郊也。众山回抱。川泽萦纡。土地平旷。水草甚饶。绕以周阹。 太祖定都之初作牧场。广袤三十里。有乐天亭华阳亭旧址。渡松波津。津之东广州界也。日未晡抵广州城下。险难骑上。以蓝笋舁上。入至和门。门城之南门也。逶迤从城底直上西将台。内揭无忘楼扁。楼寄兽角。俯临千尺。西北辽阔。远近诸山。累累如邱垤隐见云际。汉水一带。如拖冰练。弯回屈曲。环绕王都。天柱僧礼一指而告曰此为某山。此为某水。余时惝恍不能辨。第唯唯而已。都城百万家。逼近于前。但见脚底炊烟妆点一活画。云隙露一螺髻。知是终南也。城本百济南汉山城。温祚王自慰礼城移都。 仁祖甲子仍
冠岩全书册十八 第 540L 页
旧址改筑。北带汉水。南控列郡。以长子之近。兼首阳之地势。真是天作之金汤。而丙丁之缊。竟无补焉。传称天时不如地利者惑也。夜宿鍊兵馆。
甲子登地水堂。堂在荷池中。茎叶已败。馀香尚留。西池又有观鱼亭。少坐而出左翼门。有峰屹然陡起于城外。是清主立马之处。名曰汗峰。环以雉堞。连亘于东城。秣庆安驿。夕次于利川府。主倅金丈明镇逆于境。
乙丑。日出而发。五十里而饭于阴竹县。十里而长海院。乃忠清道界也。畿营营吏崔运亨地境而退。锦营营吏朴百烨来逆。三十里而日已昃。举火又行二十里。抵忠州之可兴仓。古称德兴。又称庆原。旧在金迁西厓。 世祖朝移建于此云。
丙寅。绕楼岩左。夹弹琴台而行。断垄当前。林木
冠岩全书册十八 第 541H 页
丛蔚。细径从林樾中逶转而进。则申公祭堂在焉。中间林缺岸低而凹然。临江开粟田数十亩。从堂之右援葛而下四五十武。是为弹琴台也。怒石峭拔。根插水中。上可坐数人者为二级焉。江水一派自东峡来。一派从獭川流会于会滩而去。是日同云四低。宿雨犹滴滴林木间。怒涛惊湍喷薄戛石。如闻水底啾啾然有战魂语。在昔于勒仙人弹琴于此故名云。涉金串津。忠州营将洪栒具櫜鞬前导而入。舍于中原馆。食了踰石岘。两岸皆是绝顶。枫叶正酣。夜次延礼之安富驿。主倅李正容来逆。
丁卯。漱玉瀑近于路而王事靡盬。不得历赏。以舆上鸟岭。峻峰挟束。石路荦确。啜茶于鸟岭关。锦营吏朴百烨地境而退。岭营营吏权德甲来逆。少憩于交龟亭观龙湫。出鸟东关主屹关。午次闻喜馆。乃庆尚道之初界闻庆县也。主倅
冠岩全书册十八 第 541L 页
,幽谷察访金乃默,鸟岭别将金世重逆于境。自县而二十里。峰峦四围。一路盘旋。行山谷中二十里而达于幽谷之邮馆。有迁乔亭。虚白堂洪公贵达记之钉于壁。燕山甲子公被祸。官令撤去。驿吏方洁藏之慎。及反正。复出钉之。呜呼。当时士大夫用心。有能如洁者乎。
戊辰。次龙宫。登浮翠楼。沙川之清浅。林薮之深蔚。足以销忧而宣郁。主倅韩百源出迎。知印奉印而入。砚直永仪夺之。古风是翰苑古法也。迤过观稼亭。循大堤而入醴泉之酒泉馆。郡北有井味甘冽。万历壬辰杨经理饮之曰郡之得名以此云。主倅沈能述出迎。
己巳。登伴鹤亭。亭在衙后。庄诵王考诗板。赓和揭于下。秣幽洞驿。次荣川之龟城馆。主倅张瀚入话。
庚午。黎明而发。行二十里。顺兴府使李得养逆
冠岩全书册十八 第 542H 页
于境。历入青岩亭。亭在池中。松石清幽。可隐者之盘旋。是权忠定公橃之故宅也。午饭于奉化县。觉华寺僧智衍等十数人来逆。至寺洞外。舍马以舆。日且暮。燃炬而行。左右层厓。松桧参天。但闻水声㶁汩。火光中枫叶照映而已。宿于寺中。寺记曰寺在太白山古之览华寺也。览与觉字相似误分。因谓之觉华。而亦不可考云。
辛未。题名于石室衔命录。舆上史阁。阁去寺十里。峻急难上。既上仄径仅容趾。正堂二间寄在太白山麓制甚狭。 璿源阁在其旁。具公服奉审两阁。题名于先生案。
壬申。曝晒 列圣朝实录六百四十八册。
癸酉。曝晒实录一百五十七册。还为奉安仍封锁。上太白山。山自江原道五台山。分祖异干。雄峙于两道之间。峻极于天。上而承接乎郊畿为鸟竹两岭之藩蔽。下而控制乎关海为东南
冠岩全书册十八 第 542L 页
郡邑之根本。此乃一国之保障。一道之大图局。而堪舆家所谓涨天水星。望之有德千年。兵火不入之处。时值下舂。不克前进。少坐中麓。犹可眺远。而目力有尽。望势无穷矣。
甲戌印封史阁及 璿源阁。驰启举行形止状曰臣于九月十一日承命驰诣于庆尚道奉化县太白山史阁。同月十九日开库奉审后。奉出 列圣朝实录五十八匮 御制御笔志状宝鉴合十二樻。敬行曝晒。燕山君日记,光海君日记二樻。亦为曝晒讫。辟蠹之属。并皆换入樻盛。架覆等物。或仍或改。阁内外别无大段毁伤处。而窗户罅隙一一墐塞后。还为奉安。今番奉来 大行大王大妃殿加上尊号都监仪轨一册, 贞纯王后祔 庙都监仪轨一册藏置。臣则仍为复路之由。惶恐驰启云云。封发后还下觉华寺。晚次奉化之凤栖馆。
冠岩全书册十八 第 543H 页
乙亥。入清凉山。
丙子。自清凉转向陶山。谒退溪书院。夜宿安东之马岭仓。
丁丑。次临河。十四代祖考宝文阁大提学公墓在于川前里鹰岩山。具公服拜扫。晚抵安东府。主倅郑令来百适赴营。奉化倅尹东寿自营而还。遇于此。谈至丙夜。丽泽斋权处士载运子洽柞溪院儒来见。
戊寅为二十六日。是日即慈堂晬辰也。陟岵之情。无以自抑。出城登映湖楼。楼临湖浸。楹桷甍栋。影倒凌乱。巫峡列其左。城山控其右。大江襟带。汇而为湖。长林脩樾。对岸护堤。按恭悯王避红贼南狩福州。幸映湖楼。乘舟游赏。按廉使享王。观者如堵。或有反袂兴嗟者。或诵谶而叹曰忽有一南寇。深入卧牛峰。又云牛大吼龙离海。浅水弄清波。古闻其言。今见其验。王既还都。手
冠岩全书册十八 第 543L 页
书楼扁以揭之。万历乙巳。楼为大水所漂失榜额。因放光得于金海蒜岛。 英宗乙未又为水漂。有僧适登楼值水。跨额板浮下。至河回滩抵岸得生。额亦不失。人以乙巳事并称其异云。午次丰山。是我姓乡也。山川明丽。墟落纡徐。厥初我家在于某里。而无得以徵。迟徊悽怆。不忍去也。渡龟潭川抵宿申城浦墓舍。始祖直学公墓在午山堂乾坐。妣顺天金氏墓在同冈亥坐。十六代祖舍人公墓在越河辰坐。十五代祖密直使公墓在直学公兆下戌坐。妣盐州李氏祔焉。
己卯。具公服上山浇奠。拜扫于四位墓山。少憩苍岩亭。夕次醴泉郡。
庚辰。秣于礼基之永亭院。宿于郡治。
辛巳。踰竹岭。险峻亚于鸟岭。为四郡及岭南之喉阨。新罗阿达王五年始开路。岭营吏地境而退。锦营吏又来待。暮饭于丹阳馆。
冠岩全书册十八 第 544H 页
壬午十月初一日也。平明诣馆舍。行望阙礼。渡羽化桥。遍游三仙岩舍人岩。
癸未。舟下清风府。次凝清阁。
甲申。午秣黄江。夕次忠州。
乙酉。渡獭川。炊于大楸院次阴城。
丙戌。从纳云坪抵镇川之高岘里。是高祖考墓山也。余于登科之初。旋入翰苑。未遑荣扫。今行迤入楸下。而季父亦以承宣请由来省。夜宿丙舍。
丁亥。以新恩之服。浇奠拜扫。转向杨花里。拜省从祖考进士公墓。夕次虎岩丙舍。上山谒墓。
戊子。以新恩之服。浇奠拜扫于曾祖考墓山。次镇川县治。
己丑。陪季父踰柏岘。秣木川。次天安之双龙谷丙舍。上山谒墓。
庚寅。以新恩之服。浇奠拜扫于祖考考妣两位
冠岩全书册十八 第 544L 页
墓山。
辛卯。辞墓登途。秣成欢驿。夕次振威县。
壬辰。午炊于水原府。到迟迟台。看审碑阁。宿始兴县。
癸巳。渡露梁津。次崇礼门外。改具公服。诣阙复命。还直翰苑。
冠岩全书册十八
 记
  
鸟岭记
庆尚一道。在南方最巨。而之庆尚者。必由大岭。岭即鸟岭也。在于延礼之东北闻庆之西两界之间。一名草岾。祖于小白。而西至于黛眉鸡立之岭。又迤为达项。分落二支。东峙为主屹山。西为鸟岭。转而公定山。气势磅礴。石峰巉岩。与主屹西麓相对控扼。自成城郭。缘厓而开栈道。以通人马之行。而岭路接天。飞鸟廑过故名。且自岭脊北抵忠州之獐项。始出坦途。南至闻庆之犬滩。乃得平原。其间百馀里。叠嶂崷崒。石路崎
冠岩全书册十八 第 545H 页
岖。俗传三韩时有兴达筑城于此以自固。所谓高思葛伊城是也。 肃庙戊子。因申忠元旧城改筑而设关于南北。横截两山之间。限隔湖岭之界。是谓鸟岭关。东麓深谷中有御留洞。内宽外窄。周为三十馀里。可藏数万人。真天险之地。丽太祖伐甄萱时。驻驾于此。筑城曰御留洞。刱寺曰普济。即今中城之下惠国寺是也。后恭悯避丹贼来留。有宫阙遗址云。行七八里而又城于主屹公定之间。名其关曰鸟东门。门内周可数里。有民人焉。有仓廒焉。置别将以镇之。石山四峙。林壑窈冥。右有小亭。称以观察使交龟之处。亭之西层峰插天。大川横流。乱石盘陁。四布磊落。水激而为瀑。渟而作湫。有龙居之。岩面刻龙湫二字。寒岩秀异。老木扶疏。丹叶黄花。缝其罅隙。山阴树影。杂以岚霏。翳翳然不见日光。觞于岩上。玩弄晴漪。欲选胜而未领其要。东厓上
冠岩全书册十八 第 545L 页
有峭壁。下临深壑。而栈路横绕。有石铺地五十馀。欹危隘窄。马不能回旋。行者皆胁息而过。乃岭上险阨之最。而壁上小岩如鹰。故名曰鹰岩。又下六七里到草岾城。扁其门曰主屹关。出关而行十里。是为闻庆县治也。夫岭之南七十馀州。幅员之广。人物之众。而其轮蹄咸凑于是岭。达于京师。而南者亦过此岭。始歧而东西之。比之人。是岭也其南之咽喉乎。咽喉病则食饮不得通。食饮不得通则其生可冀乎。然则此非徒南之咽喉。最为一国之要冲。故三城屹屹设镇而守之。俨然作峤南之雄关。而天所以为王公设险之地也。昔李提督如松南下有诗曰鸟岭嵯峨百里长。分明天作护韩邦。因叹曰有险如此而不知守。申总兵可谓无谋。宁不愧杀人哉。噫。
伴鹤亭赓诗记
冠岩全书册十八 第 546H 页
伴鹤亭醴泉郡小衙也。 英宗戊申。我高祖考芸窝公府君(저본에 삭제 표시 있음)尹于玆土。时王考文献公府君(저본에 삭제 표시 있음)以髫发随来。后五十八年乙巳。以云观提举。改修 景慕宫胎室于礼基之鸣凤山。历登是亭。书揭一绝曰峤左名州号酒泉。昔从吾祖戊申年。六十星霜遗老尽。池台一曲尚依然。后乙巳二十六年庚午。小子以左史衔命走太白山。路由是郡。登览池台之胜。愀然有感旧之怀。敬次板上韵曰曾经颜发照灵泉。路式桐乡感旧年。庭鹤如今消息断。空馀池阁倚茫然。揭于下方。距戊申八十四年也。噫醴泉我家桐乡也。当时弹琴之化。某水游钓之事。在乙巳遗老已尽。犹不得以徵焉。则况今近百年之久乎。迟徊轩楹之间。祗寻先躅。不揆荒拙而赓和。使邑之父老胥知我家之诗礼相传。无忝尔所生。而我祖孙之相继含纶。过此桐乡。诚亦非偶也。不可以无记
冠岩全书册十八 第 546L 页
记之。
石室抽书记
国朝实录成印。藏于外史库。盖藏之名山之意也。国初分藏于忠清之忠州,庆尚之星州,全罗之全州。而阁在邑治后。以烟火之所近兵燹之所逼。移藏于江华之鼎足山城,岭南之太白山,湖南之赤裳山城,关东之五台山。每三年遣史官奉审而曝晒。 上之十年庚午。为三年之次。臣以左史承 命。九月十八日乘传驰到于奉化之太白山史阁。阁在太白之麓。傍有 璿源阁。俱于 明宗元年丙午刱建。置参奉二人僧军三名守之。臣具公服祗拜于 璿源阁及史阁。开阁奉审。阁之上楼。奉安 列圣朝实录御制及志状。下藏各都监仪轨与先辈文集。次开 璿源阁。上楼奉安 璿源谱牒。是日也山岚曀湿。不得晒阳。止宿于阁下。厥明晚始开朗。
冠岩全书册十八 第 547H 页
使僧军奉出 实录。曝晒于阁庭。第一匮 太祖朝实录三册。 定宗朝实录一册。 太宗朝实录十六册。合二十册。第二匮 世宗朝实录二十册。第三匮 世宗朝实录二十四册。第四匮 世宗朝实录二十三册。 文宗朝实录六册。 端宗朝实录五册附录一册。合三十五册。第五匮 世祖朝实录十八册。 睿宗朝实录三册。合二十一册。第六匮 成宗朝实录二十册。第七匮 成宗朝实录二十册。第八匮 成宗朝实录七册。燕山君日记十七册。合二十四册。第九匮 中宗朝实录十八册。第十匮 中宗朝实录十五册。第十一匮 中宗朝实录十五册。第十二匮 中宗朝实录五册。 仁宗朝实录二册。 明宗朝实录七册。合十四册。第十三匮 明宗朝实录十四册。第十四匮 宣祖朝实录十三册。第十五匮 宣祖朝实录十三
冠岩全书册十八 第 547L 页
册。第十六匮 宣祖朝实录十三册。第十七匮宣祖朝实录十三册。第十八匮 宣祖朝实录十三册。第十九匮 宣祖朝实录十三册。第二十匮 宣祖朝实录十三册。第二十一匮 宣祖朝实录十三册。第二十二匮 宣祖朝实录十二册。第二十三匮 宣祖朝修正实录八册。第二十四匮 仁祖朝实录十三册。第二十五匮 仁祖朝实录十二册。第二十六匮 仁祖朝实录十二册。第二十七匮 仁祖朝实录十三册。第二十八匮 孝宗朝实录十一册。第二十九匮 孝宗朝实录十一册。第三十匮 显宗朝实录十二册。第三十一匮 显宗朝实录十一册。第三十二匮 显宗朝改修实录十册。第三十三匮 显宗朝改修实录十册。第三十四匮 显宗朝改修实录九册行状一册。第三十五匮 肃宗朝实录补阙十册。第三十六匮
冠岩全书册十八 第 548H 页
肃宗朝实录补阙十册。第三十八匮 肃宗朝实录补阙十册。第三十九匮 肃宗朝实录补阙十册。第四十匮 肃宗朝实录补阙十册。第四十一匮 肃宗朝实录补阙十三册。第四十二匮 景宗朝实录七册。第四十三匮 景宗朝改修实录三册。第四十四匮 英宗朝实录十二册。第四十五匮 英宗朝实录十一册。第四十六匮 英宗朝实录十一册。第四十七匮英宗朝实录九册。合四十七匮六百四十八册。一一辟尘后。换入红袱。芎菖等去蠹之物。还安于阁。翌朝山雾满塞。午后又奉出第四十八匮英宗朝实录九册。第四十九匮 英宗朝实录十册。第五十匮 英宗朝实录十册。第五十一匮 英宗朝实录十一册。第五十二匮 英宗朝实录八册。第五十三匮 正宗朝实录七册。第五十四匮 正宗朝实录八册。第五十五匮
冠岩全书册十八 第 548L 页
正宗朝实录七册。第五十六匮 正宗朝实录七册。第五十七匮 正宗朝实录八册。第五十八匮 正宗朝实录七册。别匮第一光海君日记中草三十二册。第二匮光海君日记中草三十二册。合十三匮一百五十七册。 御制御笔志状宝鉴合十二匮。辟尘去蠹。如昨日仪。并为还安。仍即封鐍。书臣谨封。二十二日印封史阁璿源阁外门。还宿奉化县。十月十二日复命。
臣窃惟我朝圣继神承。重熙累洽。精一执中之心。神功至化之妙。与天地同其量。与鬼神同其运。夐越千古。卓冠百王。各有实录之纪事。而秉笔之臣固难以摸画天日。然所载者罔非实迹。所蕴者罔非实心。则是录也当与二典三谟并传于无穷也。噫秦焰一炽。六籍尽灰。典谟诸篇。幸赖汲冢孔壁之藏。使后世之人。皆得以观圣人之治。究圣人之心。此我 圣朝分置史
冠岩全书册十八 第 549H 页
阁。尊阁实录之微意也。臣猥忝木天之任。抽石室金匮之书。效诚于曝晒之役。其为荣幸。曷可少哉。详记颠末。以备太史氏之考焉。
清凉山记
余既抽书石室。还到玉马郡。宿雨新晴。秋色晶佳。命驲人遵路于永嘉之清凉山。行到新罗岘。肩舆上下凡十里。踰岘而又行十里。洞渐合而山益峻。环拥盘郁。而大川旁厓奔流。迁路线绕厓腹。崎危萦回。改舆登顿行数弓。循川沙而进。奇岩叠石。气象迥异。石潭寒碧。游鱼可数。少憩于潭上。历过松鹤亭旧址。阶下老松。盘屈奇古。凉阴匼匝。隔江苍壁。错绣横绡。上有鹤巢。因以名之。而亭废云。使永嘉伶人吹笛前导而入洞。洞天清幽。愈入愈奇。丈人峰崒然立于左。左右顾瞻。大有遗世绝俗之思。尽乎退溪先生之自少负笭箵往来读书于此者。不但以家山之近
冠岩全书册十八 第 549L 页
也。山自日月山东走西折。横分英阳。逆受洛水。盘踞于永嘉宣城之交。其周几百里。其峰十有二皆石也。拔地擎天。自作图局。水自太白黄池来。涵山趾而下。险激幽深。隔绝人世。啜茶于莲台寺。尾群僧转入寺后。地益窄峡益束。古木垂藤之樛结者。仄石崩厓之崱屴者。不知其几级。而从树罅视峰势之迭出者。不胜其合沓也。少坐沙弥台。望六和庵。步上驭风台。始睹一山之全面。东而有擎日峰,金塔峰。西而有莲花峰,紫鸾峰,香炉峰。南而有玉箫峰,祝融峰。北而有紫霄峰,仙鹤峰,卓笔峰,砚滴峰,元晓峰,义相峰。直香炉外序立者。为内外丈人峰。亦各呈奇竞妍。秀色可餐。石白枫丹。松桧苍翠。同一活画也。注眼凝神。不觉日昃。峰之名皆冒以竺书之语。周慎斋世鹏改其旧而命之云。折而东。皆绝壁万仞。足在空中。半抱而转数百武。中坼为金生窟。
冠岩全书册十八 第 550H 页
世传新罗金生常肄书于窟中。笔画酷类峭岩攒峰。又转而为致远庵。新罗学士崔致远读书于此。其自叙曰人间之名途要津。眼无开处。物外之青山绿水。梦有归时。台傍有风穴。巨岩积累。中开呀然之穴。清飙飒飒而生。中有围棋之石。刻以方罫。水出岩隙。渟泓石上。色甚清味亦极(저본에 삭제 표시 있음)甘。是谓聪明水。孤云饮此水。增益其聪明故名。又折而北。为外清凉。旧有庵今废。庵后石壁环立。别为洞天。幽夐可爱。望见祝融巅。有睥睨旧址。恭悯王避红贼。南奔福州。因筑山城于此。宫阙阶砌。尚今可记。山氓田其中。或得金钗铜器枪剑之属。外清凉庵后石峰上。有巨石架压岩角。若将坠下。一人动之有情。千人动之不加。风至亦动。故名动石。丈人峰北垂瀑可丈馀。而山路险远。改路安中庵少憩。遂值日曛。还于莲台寺。有小钟乾隆甲申间。寺僧于聪明水上岩
冠岩全书册十八 第 550L 页
石中得之。有文剥蚀。只卞水山致远庵五字。制极精妙。无风自鸣。声甚清远。山有华严,般若,七星,鹤巢,满月等台。金刚,隐仙,普贤等窟云。
陶山记
自清凉改舆于松鹤亭。小憩阳三川左岸。行十里循温溪而上。溪源于龙头山。冬寒不冰。上有温泉。中有清吟石。是退溪先生游赏之处。而石已漂于潦涨云。溪之下流。是为退溪。而先生旧宅在焉。先生卜筑。名以寒栖庵。旁有锵鸣濑,花岩台,古藤岩,弹琴石皆有诗。后士林筑堂于庵前。扁以山南阙里海东考亭道学渊源坊十三字。又揭程明道颜乐亭诗。外门大书退溪先生旧宅。并白下尹公书也。清溪书院在其东。 显庙丁未。祀李公埴。祔享李公堣,李公瀣。即先生之考与叔及伯氏也。又行数里。左挟大川。缘迁而进。抵于陶山。山自灵芝而东来。不甚高大。宅
冠岩全书册十八 第 551H 页
旷而势绝。峰峦溪壑。拱揖环抱。以其山之再成而名陶山。或曰山中旧有陶灶故名。洛江贯流一邑之中。汇成九曲。山在第四第五曲之间。而先生自退溪迁于山南小洞。以为讲学栖息之所。洞天幽夐辽廓。岩麓峭茜。山之在左曰东翠屏。在右曰西翠屏。水之自东屏而西趋。至山之趾。演漾泓渟。金沙玉砾。清莹绀寒者曰濯缨潭。潭中有石曰盘陀。潭下有川曰汾川。川下又有潭曰乌潭。先生改以鳌。建堂舍两屋曰玩乐斋曰岩栖轩。合而扁之曰陶山书堂。璇玑玉衡藜杖花樽书案砚匣投壶短檠藏于斋。堂之西数步而曰时习斋曰止宿寮曰观澜轩。合而扁之曰陇云精舍。与堂之扁。皆先生手书也。堂之东有方塘曰净友塘。又其东筑坛而植梅竹松菊曰节友社。堂前出入之处。掩以柴扉曰幽贞门。自门外东转数步。山麓斗断。正控濯缨潭上。巨
冠岩全书册十八 第 551L 页
石削立。层累十馀丈。筑其上为台曰天渊台。江山之胜景。尽在于是。月川赵公刻天渊台三字于壁面。西麓曰天光云影台。拟筑而名之也。 宣庙甲戌。建院于书堂之后。祀先生。以月川配之。余具公服祗谒。退坐岩栖轩。题名于寻院录。礼安守郑烈以公而来。院儒数人以礼而见。遂与之周览诸胜。自不觉日之昃而忘归也。噫先生为世儒宗。养德邱樊。中岁以后。绝意外慕。不能久留于朝。退居于陶山。以为颐神乐道之所。作十二曲歌以见志。 明庙季年屡辞召命。以招贤不至叹为题试近臣。又命摸陶山为图。屏于卧内。其敬慕如此。而先生终不复起。盖其进退之义。尤著于晚节。隐然大勇。可谓壁立万仞矣。昔朱夫子不安于朝。阐发武夷之奥。玉色金声。与山川长存。则彼一时天下之不幸。实为玆山之幸也。今夫先生之卷怀栖遁于陶
冠岩全书册十八 第 552H 页
山。实类于是。而使峤南一区。变而为邹鲁之乡。亦岂非玆山之幸也欤。呜呼。千载之下。道同而心一。瑶琴馀韵。尚被岩㟽。为后学之瞻依景慕。亦在于是。又岂不为百世斯文之大幸也耶。
丰山洪氏遗址记
我洪氏贯于安东之丰山县。县古新罗之下枝县也。下枝为县之主山。而亦称礼岳。故名是县曰下枝曰丰山。景德王改永安为醴泉郡领县。高丽太祖初。县人元逢有归顺之功。升为顺州。后陷于甄萱。复降为下枝县。旋改礼山。显宗时来属安东府。明宗置监务。后复来属。 本朝因之。今为安东之礼内面。我上祖直学公始卜居于此。晚又迁于县南申城浦塔坪村。舍人公,密直使公,大提学公三世仍居而贯。卒皆葬于申城及圣造洞。而惟大提学公墓在临河县丰山。寔我家桑梓之村。而亦是松楸之乡也。五世而
冠岩全书册十八 第 552L 页
郎将公移居于京畿之高阳郡归耳洞。自玆以后子孙不复居申城。散在于京乡。蔚然为东方之大族。而簪组至于今蝉联。猗欤盛哉。敬谟以眇然云仍。亦藉先荫。通桂籍而入兰台。手握彤管。抽秘史于太白之石室。迤到礼山。鹤驾花山环抱而拱揖。屏潭曲江弯回而襟带。东西南郊坰敞豁无际。墟落丛聚。稻塍林薮大似幅中景。真绝胜之地也。转入申城。拜扫先茔。访问当时之井闾。丰山则人无得以徵焉。但传塔坪村为洪氏世居之地。而田中有碓石绝大者。谓之洪氏旧物。村右有石壁削立数十仞。洪氏苍岩亭旧基在其上。 英宗丙寅建小亭于旧址以识之。呜呼。我始祖起自乡贯。取高科登显仕。肇立门户。克昌厥后。以启百世无穷之基者。实本于是地。而今于五百有馀年之后。欲求其钟鸣之里鼎食之所。洎乎堂庑庖湢之处。则漠然山高
冠岩全书册十八 第 553H 页
而水清。殆如太虚之过云。邈乎难徵。秪自徘徊咨嗟顾望想像焉。观夫灌莽之所蔽亏。霜露之所蒙翳。其隐鳞陂陁。负邱而面流者。此当时之高楼绣户而朱门也。山云江月之上下。村烟野芜之依微。与夫岸芷汀兰之轇轕而掩苒者。此当时之冠前童后而啸咏也。于是乎揽山川之秀丽。感人世之辽远。怵惕乎不能禁油然之怀。而唯以屡世佳城之既晦而显。为后昆追远永慕之所。斯岂非直学公之积德馀庆。愈久而愈不穷也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