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好古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x 页
好古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书
书
好古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3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66A/ITKC_MO_1166A_B112_338H.gif)
孔氏云云。是不察乎玉藻所谓衣三袪七尺二寸。裳上属于衣。亦七尺二寸之义云云。
孔氏既失反诎及肘之义。而其论尺寸。多不合制。盛辨切中其病。但其谓衣裳相属七尺二寸。语意有若衣裳相属之外。全无馀剩及袂者然。此有愚伏四幅两边。各除二寸。以成腰围七尺二寸之说。然深衣之袂不削幅。同于丧服。盛论既得之。而衣之属袂处。恐亦与袂无异。夫衣幅唯负绳。各除一寸。前亦如之。各二尺一寸。而各缀裳三幅一尺八寸外。各剩三寸。当属乎肩臂。刘氏所谓袖二尺五寸。正谓此也。如是然后。方合郑注诎而至肘及书仪适与手齐之说。若必削去四幅一尺六寸。以合腰围。恐非自然。而袂亦不得齐手矣。
丘氏曰。袷长与衣身准云云。曲礼曰。视不上于袷。不下于带云云。左传视不过结襘之中云云。带上袷下。更无空处可知也。丘氏说。恐不可轻破。
窃谓交领在上。结带在下。故视上不过袷。下不过带。
好古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3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66A/ITKC_MO_1166A_B112_338L.gif)
既属裳旁两幅。而恐或破绽。故必钩其一边而再缝之。其状如鸟之上喙覆下喙也。
窃意经文钩边。若别有深意。则岂于深衣言之。而玉藻不言乎。观玉藻衽当旁一句。可见其无别法。故注家只以缝合前后解之。而唐宋以夹。诸儒解说。愈出愈新。既无经文。又无旁照。才刱一种法式。便成一段疵颣。今此丘氏再加覆缝之说。比诸别裁交垂。加衿贴连。裳边钩束。下齐反屈。下圜如钩。相对结纽。斜缀后右等说似稍胜。而其务刱一式。求合经训则一也。夫不假再缝。何妨于衣著。阙此一法。安知非古制已悉备于其中也。夫曲裾之为钩边。无乃取其斜折下张。状同小要。以别朝服裳之一直向下者乎。至若覆缝之法。谓之钩针则可。谓之曲裾则形与名。大不相衬。今盛论以此为深得郑注之意。而以鸟之上喙覆
好古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3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66A/ITKC_MO_1166A_B112_339H.gif)
好古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3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66A/ITKC_MO_1166A_B112_339L.gif)
袂口布外。别此缘之广。
袂缘之接出布外。本无经据。而孔疏误解反诎及肘之义。必要其添加。故有袂长尺三寸半之语。后儒多引而未改。然领及裳边。皆夹在布上。以至带纯屦纯席纯。无不如此。则袂口之缘。何由而知其独异也。或以经中袪尺二寸一句。为别出袪缘之文。引丧服记疏袂未(一作末)接袪为證。然马融只曰袪末。郑玄只曰袖口。至贾公彦因孔说而有接衽之语。杜佑通典。又别接尺二寸之布。反与长衣中衣继掩尺之法相似。殊失经文之意。
丘氏曰。今拟领缘亦用寸半。俾少露。否则袷为虚设矣。
郑氏纯袂注。特言惟袷广二寸。以同于缘。则袷便是缘。故领缘同色而不用布。夫诸侯朱襮。士人青衿。斑斑可徵于国风韵会。而书仪家礼黑缯四寸皆然。可知采领上无以采缘也。丘氏只主领之用布。故加缘以别之。恐未得古制。况掩领四分之三而少露其一
好古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4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66A/ITKC_MO_1166A_B112_340H.gif)
答族叔子强(再论深衣辑考)
素衣朱襮。传既曰襮领也。继之曰绣黼领。以丹朱纯。则有领又有纯明矣。练衣縓缘。疏缘及袖缘者。谓领及袖之缘也。曲礼注及乡党注领缘者。皆举领而通言一衣之缘。非以领与缘同一物而谓之领缘也。
诸侯中衣。尝参究诗笺礼注而通论之。盖本以素为衣。朱绡为领。绣以黼文。素者练帛。绡者绮属。黼者就朱绡之上。刺白黑文为斧形。古之衣文。多以朱为主。
好古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4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66A/ITKC_MO_1166A_B112_340L.gif)
好古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4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66A/ITKC_MO_1166A_B112_341H.gif)
钩边
前日鄙标中所谓鸟喙微钩者。犹似取象于鸟喙。更觉有病。诚如诚伯之所谓恐有扪烛之讥者。此三数句。谨当刊去。而第钩边之说。盛论及诚伯所言。犹不能使旧疑顿释。夫玉藻与深衣文虽简奥。而每一句一事。未有一句兼言两事。如续衽钩边。亦须如上下句例。只看作限度之意。如曰续连其衽。而边际曲杀云尔。自唐以来。解说槩多费力支蔓。以续衽作一事。又以钩边作一事。使经文本旨。密塞晦昧。愈新而愈失其真矣。又郑注所谓鸟喙必钩之钩。是钩曲之貌欤。抑钩之之事欤。夫钩曲之貌。与兕觥其觓之觓相近。又如象鼻卷长之卷。郑意恐人解作著功钩摺之事。故读如必钩之钩。以示其形之自钩也。所谓若今曲裾。是举汉服有曲裾之形。以况深衣钩边之状也。后来说。率多更著针功钩摺之。以为钩边。而今见两说。犹未免此套。甚至有取象于鸟喙。盛论及鄙说。亦
好古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4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66A/ITKC_MO_1166A_B112_341L.gif)
答族叔子强
冠无摄盛。未知为谁氏说。
好古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4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66A/ITKC_MO_1166A_B112_342H.gif)
退溪先生亦尝曰浑沦言之。则未发之中为大本。七情为大用。又曰既曰浑沦。则安有主理主气之分。以此言之。非但爱恭之可以通言于四七而已。(止。)若就爱恭上。分别主理主气。则恐欠脱洒。
盛诲所主极圆活。而第谓仁说爱恭。亦可浑沦看。而通言于四七。所病者只在于执此而疑彼。苟如是也。愚恐古人许多剔发说处。一例浑沦看。(如恻隐与哀。
好古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4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66A/ITKC_MO_1166A_B112_342L.gif)
好古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4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66A/ITKC_MO_1166A_B112_343H.gif)
好古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4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66A/ITKC_MO_1166A_B112_343L.gif)
其意只谓四七同是情。更无分别。故四端亦有不中节云尔。非以善一边而谓不中节也。
朱子言四端亦有不中节。亦字已是分别言。即语类所谓不当恻隐处恻隐。即是恶也。及退陶所谓理发未遂而掩于气然后。流为不善也。是与四端主理说。有若相反。而实则相通。不过理为气主而有时乎为其所掩也。栗谷论四七为一。而谓四端。七情之善一边。又谓于七情中。剔出善情。自为四端。尤庵亦主是说。却又论四端不中节之说。以为兼理气而言。夫既以七情之善而后名为四端。则此不中节者。元非四端也。何以谓之四端之不中节乎。向所谓七情之善一边者。与四端不中节之说。岂不矛盾乎。其意盖既
好古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4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66A/ITKC_MO_1166A_B112_344H.gif)
图皆从中起。是康节之宗旨。(止。)无极如曰无形云尔。(止。)朱子虽以坤复之间言之。未必康节之意云云。
窃意康节无极之前有象之后。固主气之循环而言。然无极是坤复之间。而其前通指阴一边。有象是自复为始。而其后通指阳一边。夫先天说。皆主全图之昭布者。以明卦画有相对交易之妙。岂以阴边三十二卦。皆谓之无形也。在坤复之交际。亦才唤做无极。便唤做有象。分段之中。便见间不容发之意。精乎妙矣。朱先生岂失本旨也哉。今据先天卦气流行处。论其终始。正在子会中半。寅戌之开物闭物。距此各二会。丑亥之地辟与消。距此各一会。子半之天开与终。正在此处。而实则间不容发。(一年之子半。分属两年。一日之子半。分属两日。其气象皆然。)如观物篇之日甲月子。星甲辰子。历家之天正冬至。年月日时甲子。
好古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4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66A/ITKC_MO_1166A_B112_344L.gif)
好古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4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66A/ITKC_MO_1166A_B112_345H.gif)
天地初间。只是水火。必有煖气渐就凝结。于此着上下字不得。(止。)天阳所生。自上而下。地阴所生。自下而上。恐似局定。
水火生出。只论于天地初生。正是退陶所谓无活法。然今且原其最初而言之。夫在天地。为气阳水阴。在人。为气阳血阴。天地初间。都是水也。阳气贯彻其中。人在胎中亦然。阴阳之分数均敌。虽其未分。而阳自阳阴自阴。阳为燥阴为湿。故延平曰阳以燥为性。阴以湿为性。此定论也。而先儒又有阳之湿气阴之燥气者。以错综而生其端也。夫阴主凝聚。便有流注之意。而流注者必自上。是生乎阳而不害谓之阳之湿气。阳主发散。便有腾上之意。而腾上者必自下。是生
好古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4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66A/ITKC_MO_1166A_B112_345L.gif)
玉衡占候之法。略而难通。
浑仪与浑象之全体浑圆。无空缺者不同。只纵横数环之外。皆空荡荡处。故其为用。亦与浑象之在室中。俯观在器之天者不同。以仪环为幅尺。而仰观在上之天。如月与五星及彗孛等。在某宿几度。苟无游环。
好古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4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66A/ITKC_MO_1166A_B112_346H.gif)
玉衡小轴。纳直距小窾。虽运机低仰。不免著在一处。
游环贯于圆轴。不相胶固。则直距著于游环。玉衡夹于直距者。并与之东西运转。而小轴入于直距。亦不胶固。则又能南北低仰矣。愚安族叔谓衡之两端。系于游环。随天自转。升沈之际。自然低仰。环与衡。不著手回转。以觇天度。若是则游环胶于圆轴。小轴胶于直距。衡与环俱是无用之器。而叠床于三辰之行。衡之有孔。亦为虚文。而自低自仰。何所用之。南北去极。东西相距。何以辨之。只观汉志下端望之以视星辰八字。足以破误矣。
好古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4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66A/ITKC_MO_1166A_B112_346L.gif)
汉贾逵浑象。始加黄道。蔡邕志中。亦有日行黄道。一曰光道之说。而至吴王蕃。始制浑仪。只设赤道。无黄道。唐初李淳风据周礼土圭正日影。以求地中之法。以为日行黄道之验。始造黄道仪。而其三辰仪中。有所谓日游规。是为别带日道。其设于仪环。固始于淳风。而日行黄道。非淳风刱说也。
推前引后
始合终离。作理气离合。自勉斋发之。而后儒多从之。今何敢容易议到。然朱子太极图说解。勉斋亦尝有精覈未尽处。如阴阳稚盛之当易置。不免有违于朱子本旨。今此始合终离之说。在区区管见。恐与朱先生立言本旨。有不甚吻合者。夫虽然二字。是拨转上文之辞。上文分明有此始合终离之意。然后下文合有翻转发明之语。若无此则不免欠却紧要之语。而上文亦不得为圆满周足也。今观冲漠无眹。动静阴阳之理。悉具其中者。可见太极与动静阴阳生出源头。而无始来相合之意。则体用一源之妙。无复馀蕴。虽至愚者。更不须以两相会合。致疑于上文。何必更著虽然字。以破无疑之疑也。观动静阴阳太极无不
好古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4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66A/ITKC_MO_1166A_B112_347H.gif)
好古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4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66A/ITKC_MO_1166A_B112_347L.gif)
好古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4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66A/ITKC_MO_1166A_B112_348H.gif)
好古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4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66A/ITKC_MO_1166A_B112_348L.gif)
好古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4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66A/ITKC_MO_1166A_B112_349H.gif)
与寒坪族兄
顷者从容陪晤之乐。盖近年所未有。归来腹犹果然。更未审日来。省中启处何如。先世逸稿。幸得一番梳洗。头面已定。使九霄一羽遗落人间者。永有不朽之图。苟非座下照鉴之明规模之密。何以至此。第文字商量处。尽看尽有。古人之所不免。陶轩集诗及附录。归与应瑞兄孟渊侄。更得从容对看。则向日标题之外。所可禀白者。又不止一二。谨复妄陈瞽见。随即付标。专价走闻。幸望一一照会。可采者采之。不可采者。亦赐刊削。以求至当之归。俾无毫发之悔幸甚。陶轩遗事中。亦有所禀。盖府君平日大节。在丁酉丁卯两个树立。丁卯之乱。倡率同志。方谋举义。射帿山寺。闻和议已定。遂废举自靖。其西望江都路一诗。当在未讲和之前。如男儿当此日。洪业更谁成之句可见。亦幸商察而整顿。千万。
与寒坪族兄
夏间关说及典翰府君竹西楼一诗。当附桧轩集之末。已承颔可。盖以敬堂集末。附季氏张处士诗为例。而近又考权石洲集末卷。附其子某之诗数板。盖古
好古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4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66A/ITKC_MO_1166A_B112_349L.gif)
与族弟耳仲(鼎文)
龟院礼席。一乡团圞。而独不得与贤史周旋其间。令人有少一之叹。冻雨始解。伏惟春府丈席体候康和。晨夕馀履用冲适。徽文常爱浙中山水。每有卜宅之计。今春始经纪。而但窘束殊甚。诗成而屋未就。柰何。此间有伴鹤亭,武陵岛诸胜。吟弄其中。足可为粥饭僧。未知贤者亦有意共此乐耶。
答族侄诚伯(致明○戊寅)
谓外珍缄见坠。诲诱谆复。足破向日别怀之恶。且审清斋夐静。日与诸名胜。探讨好文字。想来令人胸膈开爽。何等慰贺。徽文以行具料理。苦多恼心。此际委书招邀。兼有季渭阳,姜台兄继作萧寺讲讨之约。岂不欲奋身摆出往作听说之初平乎。顾以行戒已具。自有难于临时前却者。且念率去就亲。固非古礼。而既不亲迎到家。则略仿先儒就馆行礼之训。而其明日妇见。亦当及时。执笲升堂。以待入门。合二度为一礼。粗可为通今之一端。玆力疾一出。甚孤见爱之盛
好古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5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66A/ITKC_MO_1166A_B112_350H.gif)
答族侄致正(辛卯)
后生中。鲜有读书寻求者。寻求而鲜有劄录讲质者。而于君见之。未论文义得失。其志尚甚可嘉尚。第今所录。颇与向来论说相盭。盖自古讲说。例不免记录之误。况录人讲说而论駮者。其所录之语。每多如学语小儿半吐半不吐之模样。无他。相对说时。人言不能乳入之致。何用深咎。今更以鄙见略绰说去。以求究竟地头。非必长者为必是。而后生为不逮。往复之际。自不无相长之益。如有未当。何妨于十反耶。
别纸
无是馁。此馁字不可与饥乏之馁字一样看。非如饮食之自外至者。孟子所著馁字。假其文以明道义不能勇决充健。气不能浩然发越之意也。
孟子分明说气体之充也。体充体馁正相反。故集注曰体之充者失养故馁。又曰馁饥乏而气不充体。又曰自反不直。其体有所不充。与吕子约书曰。体有不充而馁然矣。夫道与气。非自有可充之体。则朱子所言体不充者。于此著不得矣。充字既著不得。则馁字之著不得。可知也。何尝置自家身体。而只借其文以
好古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5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66A/ITKC_MO_1166A_B112_350L.gif)
若无卒徒。将不可独运。而不能无疑惧。是所谓无是则馁也。若无将帅。则虽有卒徒。散漫无统领。是所谓行有不慊则馁也。道义与气对待说。将与卒徒。亦对待说。将与卒徒之外。又何有如体字之可言者乎。
来谕之以战喻者得之。然夫选将鍊兵。要在固国而威天下。正如集义养气。要在体极充而塞天地。夫何言将卒之外。无可言者也。如晋国之天下莫强。无论将勇与兵精。而莫强者晋国也。宋室之武略不竞。无论将劣与兵弱。而不竞者宋室也。楚子玉之战成王。少与之师而败。是由将失兵助。而见败者楚国。故书曰楚师败绩。而将逸在其中。如道义之不能行。乃是吾体之不充也。晋荀林父之战赵穿。轻进而败。是由兵不得善将。而见败者晋国。故书曰晋师败绩。而兵
好古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5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66A/ITKC_MO_1166A_B112_351H.gif)
上从兄(丙戌)
家祸之酷。至近日事而极矣。离居踽踽。不能聚首一恸。尤切悲苦之至。不审还御后得无伤损。先山废祭。先辈皆以曾祖以下为言。然浅见在亡者亲未尽。似一例可废。而独幞坡当在所祭。第继葬位有难处之端。昔人所问。有似此节拍。而寒冈答以不可独废于伯考云云。则继葬亦许行祭。然孙丧在月内。依昔行祭。终涉未安。只使祖位办进人。奠两世继位。恐无害于废祭之义。至于各家私山。湖训论俗节处。有言宗孙大丧之外。支子居在异村者。不可视大宗有故而尽废。(不记本文。大意如此。)此可傍照。但与废祭之首位同在一麓。则不可独行明矣。若考妣位。一在别处。一祔先山。则有斑驳之碍。此则先儒论不及处。未知何以处之。惟在烂商后决定耳。
上伯兄
向日小奴既发而告去。致阙一字仰候。悚恨方深。其回却承下问勤恳。警玩输写。继之以蹙恧。其后涉旬。
好古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5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66A/ITKC_MO_1166A_B112_351L.gif)
上伯兄
寒燠相仍。嬗变无渐。不审调体候保无添损否。弟昨自閒坪还寓。大小无他。朝儿冠礼将行于廿七。第以昏日未定。先行冠礼。笑谤颇多。然冠昏各是一礼。不必相须。未知意下以为如何。家礼必以继高祖之宗为主。而今既在远。古礼行于祢庙。而亦复相离。今须略仿古礼。绵蕝于所居之地。而以祢宗为主。或不至大悖否。今日将戒宾赞。若其所入。贫而难办。皆阙之视世之贫而废礼者。犹为差胜否。明间日气稍温。则可取平路来临否。预切企待之至。
上伯兄
雪月满江。块坐凌兢。追思向日临枉。犹得风和日暖时节。击鲜羹荠。起听沙雁。亦是近来不易得之乐事。每诵寒声时闻月明洲之句。以破下怀之憧憧。忽此小奴带书而至。满纸滚滚。顿令离忧退听。第伏审近日眼患有更发之渐。侄妇练祭在再明。惊虑悲恸。交集于中。弟肺病小歇。而雪中桂玉之艰。不能无妨于读书。始觉顼帝令严。无异于挟书禁也。一笑。
好古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5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66A/ITKC_MO_1166A_B112_352H.gif)
薄寒中人。无人不病。伏惟日间调摄更何如。壶谷初终。如礼过行。似无馀憾。第程子冠。虽是遵用先贤已例。而今则程冠制度未莹。无异幅巾之失制。在鄙意。恐不如掩首五尺之析其两末为最古。而仪礼注疏。俱有明文。且沙溪谓女丧当用掩首。而湖上,东岩诸说。男女俱当用掩。正合经文。而今番弟行。业已袭敛。未获商量。为可恨。且丙辰之丧。孟博兄不及于袭敛。深以不用掩首为恨。正合于弟意。故漫笔及此。未知意下以为如何。
答从侄而春(致晦○壬辰)
深秋古寺。幸与叔也同十数日苦淡。殚尽底蕴。所嗟
好古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5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66A/ITKC_MO_1166A_B112_352L.gif)
答从侄鲁应 (致奎저본의 원목차에 근거하여 '致奎'를 보충하였다.)
一角惠讯。数句琼章。满纸滚滚。泻出肝膈。衔戢可已。且审新元。舞彩湛乐。茂纳休庆。慰贺。从叔意外 恩除。惶汗无地。至于行止一节。古人之处此。不一其道。而门内议论亦不一。区区之见。窃欲效霁翁一 肃退归之计者。其义有二。一则虚名太过。乃身之灾。一脚出门。使世人咸知山野迂拙本相。从此可免欺世盗名之罪也。一则万有一误 恩。有不止于今日。则临时斟酌。随意阔狭。都系于最初一著。世或有身入窄径。回旋不得者。皆由不能善始之过也。此外又有一事。斗岭丁承宣。是乃吾平日神交而不得相见者。苟因便作半日之晤。则积年疑案。可与之商量。前日
好古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5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66A/ITKC_MO_1166A_B112_353H.gif)
答从侄季温(致直)
示喻祔祀。尽有哀遑窘迫之患。而至若练后之祔。既有夫子善殷之文。又注家谓期而神之人情也。此可谓万世法典。而但朱夫子谓殷时节文次第。今不可考。而周礼则有仪礼一书。自始死至祥禫。其节文度数详备。故温公从之。其意以为既不得其节文之详。则虽孔子之言。亦有所不敢从云云。又高氏谓开元礼禫后之祔。失之于爱。今用大祥之明日。缘孝子之心。不忍一日未有所归云云。而朱子言其不知既撤之后。未祔之前。尚有一夕。其无所归也久矣。不若且从周礼温公之说。据此则今人之多从五礼仪三年
好古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5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66A/ITKC_MO_1166A_B112_353L.gif)
与从侄季温
觱寒比甚。此际履用何如。大家素缟之期奄迫。此时怀绪。当复何如。大禫前小禫行否。先儒虽不论及。而此既具三年之体。便是两三年之制。与并有丧。未忍凶中行吉之礼不异。至于两禫同月。固有各卜日行之之说。此则差先一月。似不可行。幸博询而处之如何。
答从侄致觉,再从孙宅镇。
方自桥洞冒寒还御。四体收拾不得。忽见联札。可代面讨。而难觅研毕。日又向曛。不暇铺排多小说话。第素缟之制匝月。而栋梁遽尔摧折。痛剥情私。难以笔尖既也。正朝节荐。既是禫前。又家有丧。虽非同宫。斯礼也本出生人宴乐不忘先祖之义。则此非宴乐之时。废之似当。别庙亦然。而最尊位无可废之义。则以下诸位。亦当以统于尊之义处之。家庙新祔之位。禫
好古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5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66A/ITKC_MO_1166A_B112_354H.gif)
答从侄致馨(辛卯)
承重孙妻从夫服斩。而家礼不言姑在则否。退溪三说中中说。为沙溪之拈出承用者以此也。又按舅姑服三年。有宋以前。只是期也。而庾蔚之谓有适子妇。无适孙妇。以庶妇而从服期者。为今日三年之明證。盖姑在不名承重。只当以庶妇而从服齐衰。夫名分固不可凌越。而岂从服有罥碍不得入之地乎。若承重曾孙之母姑在。不成适妇。夫没无从服之义。先儒或谓累世一例三年。或谓夫在时承父之重则三年。盖取古礼属从者所从虽没也服之文。然属从之服。即本服大功是也。引而致之三年。盖涉过当。故今人却以承重之妻从服。同归之过当。实所未晓。然此是近来礼讼。幸博询礼家而处之如何。外孙出继者降服缌。以外亲亦无二统也。外亲之为之也却不降。以异姓无出入降也。更无可疑矣。
答从子致韺(戊子)
致頀服其子妇。既是祖祢之适。则准礼当服适妇期年之制。然有母在堂。自当据有适子妇无适孙妇之文。只服庶妇之服。其妇既不成为适。则舅亦
好古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5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66A/ITKC_MO_1166A_B112_354L.gif)
今只据祖姑身上而言。则当用有适子妇无适孙妇之文。孙妇在时。亦不敢自处以适。以有中间一世也。据舅姑所处而言。则其舅既继父承祀。则迁其亲尽之祖。亦不论其母在。亲未尽也。今于己之适。何独论其母在与否也。其姑亦以舅没姑老。代为主妇。虽未敢以世适自居。亦不敢不从夫以行丧祭之事。则今于妇服。何独不从其夫之为之也。此其大体虽若粗浅。而细推其故。亦有至理寓焉。尽不可不讲而明之也。
与再从孙羲镇,衡镇。
日前对李君睦于金溪。闻王考遗札一本。在宣城某家。似是晚湖往复也。其中有朱书疑目十数条。而其论张蔡书人心道心说。其说最长。以节要删去。谓有微意云。虽略传不能细也。领其大意。似以根本已然之说为太重也。当时只随问供答。未有草本在家。彼家亦向后桑海。无人收送。故今稿本不载。极是不肖之恨。日间必躬造彼处。细扣来历。搜觅以还也。此是理气总胪处大肯綮。先辈亦罕说到此。王考此书。可谓独造之见。不宜遗落不传。未可等候耳。觅还后亟
好古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5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66A/ITKC_MO_1166A_B112_355H.gif)
答再从孙箕镇别纸(庚寅)
远村李参判小室新没。其长子先死。诸子持服。而其孙当变初。哭擗被发。以至成服。一用承重例。后闻家礼有庶无传重之说。旋复变以为期服。然将来奉祀。恐诸子不得主。而其孙主之。因此更生疑难。有此转禀。若期服为是欤。固无难处之端。若三年为是欤。其变改当用何时。其措语当如何。
此在通典可考。而适去苏湖未还。其详今记不起。然庾蔚之有云庶无传祭。庶孙不得为妾祖母承重云云。近世礼家诸说皆然。盖不承祖重而独承祖母之重。诚无其义。但通典中王冀推小记妾孙为祖庶母三年之文。以不承重而当三年为断。其意若曰无子之妾。托后于人。犹为之服。况所生之孙乎。盖庶母无子。以适子之妾子为后而死。其孙未尝不称其父。亦非承祖之重。而为此祖庶母三年。则今此所生之孙。恐比此尤重。且人有二妾。一人有两孙而其子先死。一人无子而取一孙为后。及其没也。无子之妾。有为之三年者。而有子之妾。独无为之三年。似非礼意。又非承重而服三年。礼有其例。恐王说为长。然不敢质
好古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5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66A/ITKC_MO_1166A_B112_355L.gif)
答再从孙宅镇(壬辰)
数日来。研况若何。事务烦剧。随分应酬。随分看读。无非道理。既不可摆脱驱除。又不须等候閒静时辰。以自落于一偏也。小学章句四册,童子问一册。依示送去。盖前者欲印得。空间以十行二十字缮写一通而未果然。亦须量宜为之。音切之外。注释之别行大书低一字。似非朱门章句集注之例。而必要便于看读。则如是写出亦无妨。然此等犹属第二义。以此注解。著得一番工夫。似不无得力。何必汲汲于誊写为也。
寄伯儿致乔(丙寅)
日间旅况何似。赴举但以地近之故。为汝放开了一窦地。甚可笑。然汝须勿放荡其志意。勿游散其精神。勿登楼夜行。切避沟渠。凡入人家。脱屦别置僻处。使出易寻觅。入场时解冠藏置。勿致虚疏。完结屦綦。虽人海中轇轕纷总之地。行步出入。常令有主宰。勿奔忙𨃃蹶。如狂夫状。勿犯人拳踢喧争。自取伤辱。又须谨慎瞻顾。勿挥著木抹。书册若有禁则勿入。且勿遗
好古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5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66A/ITKC_MO_1166A_B112_356H.gif)
寄伯儿(저본의 원목차에 근거하여 '伯儿'를 보충하였다.)致乔(丁卯)
汝去后月已周矣。连得安好耶。吾则依前度了。但念汝浪度时曰。无所禀畏。则归后乌得免大何。二年读尚书。若徒能诵读。未能实见得意味。与不读何异哉。春秋传既不得借。胡氏传求借一见春秋笔法。然后读他书甚好。若有抄左传刊行者。并借来则与此閒所存抄评。参看选读。仍读马史。则古人文章蹊径。略可窥见矣。
寄孙儿鼎钦(丁亥)
去后连得安报。而熇炎方肆。每以汝归事关念。意外人至。知归期差退。而旅食免恙。新妇亦安为慰。第客中月日虚抛必多。果能填实得七八分。相从者几人。而能知久而敬之之道理。为真实有味耶。威如兄弟及孟厚诸丈。亦频频候问耶。言语动止。加意详审。且虚己以来人规讽。方可做得人。发轫之初。若不能率
好古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5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66A/ITKC_MO_1166A_B112_356L.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