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重庵稿册四 第 x 页
重庵稿册四
杂著
杂著
重庵稿册四 第 538H 页
春王正月
有为说者曰正月夏正月也非也。正月周正月也。正之为言。王者行正朔之始也。周正建子。建子则曷为称春。曰三正异纪。岁首之月。皆可以称春也。盖君子特为其义。夫自建寅而起春者。天时之正也。岁首之月皆可以称春也者。一王之宜也。仲尼周人也。春秋以鲁史系周时。安得以夏之正月系之也。春者蠢蒙之长也。建寅之月。其气俶兴。故自建寅而起春者。天时之正也。四序顺是而调也。故子之论为邦曰行夏之时。
太史职掌考
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论盛治者。莫尚于尧。然帝典只载尧之命羲和二氏司天之任。其重可知。分职命官。至舜始备。司天之官无命。盖承尧之后。未别命也。夏之时有夏小正。殷之时有洪范。八庶徵所著王省惟岁。卿士惟月。师尹惟日。庶民惟星。二者圣王所以重天时者也。而司天之官之制。无可以考。仲康之誓曰惟时羲和。史记言重黎之后。至于夏商。世序天
有为说者曰正月夏正月也非也。正月周正月也。正之为言。王者行正朔之始也。周正建子。建子则曷为称春。曰三正异纪。岁首之月。皆可以称春也。盖君子特为其义。夫自建寅而起春者。天时之正也。岁首之月皆可以称春也者。一王之宜也。仲尼周人也。春秋以鲁史系周时。安得以夏之正月系之也。春者蠢蒙之长也。建寅之月。其气俶兴。故自建寅而起春者。天时之正也。四序顺是而调也。故子之论为邦曰行夏之时。
太史职掌考
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论盛治者。莫尚于尧。然帝典只载尧之命羲和二氏司天之任。其重可知。分职命官。至舜始备。司天之官无命。盖承尧之后。未别命也。夏之时有夏小正。殷之时有洪范。八庶徵所著王省惟岁。卿士惟月。师尹惟日。庶民惟星。二者圣王所以重天时者也。而司天之官之制。无可以考。仲康之誓曰惟时羲和。史记言重黎之后。至于夏商。世序天
重庵稿册四 第 538L 页
地。大氐自唐虞而未之有改。问者曰周礼太史。乃司天之长。为春官宗伯属官何也。曰周官之法。其职任之轻重。不在位之尊卑。惟视所统。其为统奈何。曰有所别相为统者。迭相为统者。以卑而统尊。以尊而统卑。以相维持。太史所职。掌建邦之六典。以逆邦国之治。掌法以逆官府之治。掌则以逆都鄙之治。凡辨法者考焉。不信者刑之。又正岁年以序事。颁之官府及都鄙。颁告朔于邦国。颁之重其事也。夫以下大夫之官。于六卿之事。无所不当闻。既皆掌之矣。又能刑之。是不可谓非所统也。阶此而观。周官司天之重。未始不如唐虞二王之旧也。夫六卿之分。如天地四方。莫可增阙。故虽司天之重。不得不属之六卿。特异其职任。于其所统者而致意焉耳矣。分为六卿。所以建国立政之常也。重太史而掌六典。所以统乎天尊亡二也。难者曰冢宰之职。亦掌建邦之六典。何独太史为然。曰冢宰之于六卿。统于尊也。太史之于六卿。统于重也。冢宰虽掌六典。其治典冢宰自掌之。唯太史无所掌而皆掌之。又非冢宰比也。难者曰太史不属于天官而属之春官何。曰王者尊礼。其治天下也礼为之体。周官属大司乐于春官宗伯。礼以治人。属太史
重庵稿册四 第 539H 页
于春官宗伯。礼以事天。曰礼而帅礼之。是达王道之体也。孔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折群圣而制其中。示万世法经者周官也。故孔子从之。
霸训
天子之有其德者谓之王。诸侯之有其德者谓之霸。王与霸。以其位而异其号。其为德一也。盖德足以王天下而谨守侯度。率天下之诸侯以事一人。又其德有能使天下之诸侯慕而归之。有不容已焉。是霸之德也。史称文王为西伯。古伯霸通。霸者唯周之文王是耳。后世所称五霸之君。假仁义挟天子。掠其美名以自以为霸。其所云一战而霸。遂霸西戎者。又左氏之未尽者也。余曰五霸假于霸者也。霸之云乎。后遂以霸为假仁义趍功利之目。汉宣帝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是不但不知王。亦不知霸之为何义也。孟子力黜五霸。谓之以无已则王者何也。曰其时则异。 春秋之时。周命未去。为诸侯者唯当霸之道是谨为而已。使五霸之君。不出于假其名而为之。虽周之文王庶几焉。战国之时。周命已去。行仁政而王则可也。况滔滔者知五霸而已矣。不知其假挟仁义者。为三王之罪人。孟子之严其辨。非得已也。记
霸训
天子之有其德者谓之王。诸侯之有其德者谓之霸。王与霸。以其位而异其号。其为德一也。盖德足以王天下而谨守侯度。率天下之诸侯以事一人。又其德有能使天下之诸侯慕而归之。有不容已焉。是霸之德也。史称文王为西伯。古伯霸通。霸者唯周之文王是耳。后世所称五霸之君。假仁义挟天子。掠其美名以自以为霸。其所云一战而霸。遂霸西戎者。又左氏之未尽者也。余曰五霸假于霸者也。霸之云乎。后遂以霸为假仁义趍功利之目。汉宣帝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是不但不知王。亦不知霸之为何义也。孟子力黜五霸。谓之以无已则王者何也。曰其时则异。 春秋之时。周命未去。为诸侯者唯当霸之道是谨为而已。使五霸之君。不出于假其名而为之。虽周之文王庶几焉。战国之时。周命已去。行仁政而王则可也。况滔滔者知五霸而已矣。不知其假挟仁义者。为三王之罪人。孟子之严其辨。非得已也。记
重庵稿册四 第 539L 页
曰至孝近乎王。至弟近乎霸。又曰至道以王。义道以霸。其言王霸之义著矣。解者至一切敢疑。为非圣人之言。是后儒之局也。
读荀卿子六赋
张皇谲怪幽懑倔宕。为骚之旨也。指陈铺撰发挥诩赞。为赋之旨也。骚始于屈左徒。赋果乌乎始。愚断之曰昉于荀卿子六赋。世未有言之者耳。深于究玩。巧于形似。夸而不滥。整而不斲。䆎而不碎。其在后世。就一事依一物以为辞者。其始未有不源乎玆者。骚与赋同出于周德之衰。而其为体之不同。自有不可得以紊之也。愚又曰是六赋也。与屈之骚。并轪而章著之为可。若宋玉则骚固已怨而赋亦优矣。
歌舞议
小华之乐。与古异者有二。一曰诗与歌之分为二。一曰歌与舞之不并用。何为诗与歌之分为二。古人韵语之作。盖必叶诸八音。有诗便为歌。歌者所以备八音之节者也。故典曰诗言志歌永言。其诗则赓载之歌是也。当时九成之乐之所以为节者。可得以知之矣。如夏之五子作歌。降而列国风谣。二雅三颂及它歌操之见于传记者。皆可因其诗而像其乐。楚国之
读荀卿子六赋
张皇谲怪幽懑倔宕。为骚之旨也。指陈铺撰发挥诩赞。为赋之旨也。骚始于屈左徒。赋果乌乎始。愚断之曰昉于荀卿子六赋。世未有言之者耳。深于究玩。巧于形似。夸而不滥。整而不斲。䆎而不碎。其在后世。就一事依一物以为辞者。其始未有不源乎玆者。骚与赋同出于周德之衰。而其为体之不同。自有不可得以紊之也。愚又曰是六赋也。与屈之骚。并轪而章著之为可。若宋玉则骚固已怨而赋亦优矣。
歌舞议
小华之乐。与古异者有二。一曰诗与歌之分为二。一曰歌与舞之不并用。何为诗与歌之分为二。古人韵语之作。盖必叶诸八音。有诗便为歌。歌者所以备八音之节者也。故典曰诗言志歌永言。其诗则赓载之歌是也。当时九成之乐之所以为节者。可得以知之矣。如夏之五子作歌。降而列国风谣。二雅三颂及它歌操之见于传记者。皆可因其诗而像其乐。楚国之
重庵稿册四 第 540H 页
骚。是其楚国之乐也。汉以下亦传其法。汉魏晋隋六朝之乐府古诗。又其汉魏晋隋六朝之乐如是也。七言肇于柏梁而盛于唐。律绝平仄互用之法。略昉于六朝而备于唐。故唐之乐之歌。其以七言古体及七六五言律绝。用之也无疑。若六朝之纤秾媚秀。晚唐之清怨凄切。不但文体之与时变易。亦皆伊时之乐。其音调如是而诗自随以异耳。填词及曲。宋而后始有之。亦宋而后之乐然也。大抵韵语之作。其自成一代之体者。即所以备夫一代之乐之用也。自虞迄于近古之所同。独我东则不然。我国之诗。前后宗匠。代不绝响。其为古今之体。多能酷逼于真。而未尝用之于乐之歌。其乐之歌则独 郊社 宗庙。其他祝飨之乐。俱有 列朝馆阁诸贤所撰歌颂。歌其诗奏其乐。俗乐如佛乐军乐之属。初未尝有歌焉。俗乐之中。别有所谓依歌之乐。其歌则又别有所谓歌辞之作。盖我国言与文异用。故其歌辞之作。皆以文字而杂之方言。以求其合于乐之节。此其诗与歌之所以分而为二也。其所谓歌辞者。多有 圣神之主。忠贤之辅。旷达之士。鸿藻之匠所撰定。馀又愚夫愚妇天机之所触发者半之。其欢欣鼓舞之机。忧愁侘傺之语。
重庵稿册四 第 540L 页
思望之怀。颂祝之愿。及若怡旷于死生欣戚之中。刺讽于淫佚放荡之境者。往往自中于风骚乐府之规矩。可以昭当今之典则。资后人之劝戒。夫不为上古。不为楚不为汉以后。欲观其自为我东之诗者。舍是而无可求矣。今宜就其歌辞。芟除其方言之近俚者。徇其意而易之以文词。缀之以声韵。使皆雅驯有法度。行之于今。传之于后可也。其为备一方观采之具。为圣人制作之用。非细故也。何为歌与舞之不并用。古者乐必有歌有舞。记曰舞勺舞象。疏曰舞勺歌酌为节。舞象歌武为节。下而后世。初无有歌而无舞。有舞而无歌。盖歌者舞之声。舞者歌之容。我东则不然。其所谓依歌之乐。未尝有舞。舞则又别有所用之乐。甚非咏歌舞蹈之意也。今又因歌辞之叶之声韵者。制为舞之抑扬顿挫之节。俾人习之。为谱而传之。亦复古之一助。
应语者(并序)
尝屡诣 庭对。不为专业。故不戚不得。顾以旧好读书南山之庐。或有笑其愚。初东方朔答客难。继之杨雄作解嘲。班固作宾戏。东方其旨意萧散。善于自谕。扬析于冲眇。班耆于
应语者(并序)
尝屡诣 庭对。不为专业。故不戚不得。顾以旧好读书南山之庐。或有笑其愚。初东方朔答客难。继之杨雄作解嘲。班固作宾戏。东方其旨意萧散。善于自谕。扬析于冲眇。班耆于
重庵稿册四 第 541H 页
英华。自以不敢自满。意欲筴励。奋而录其所应。其辞曰。
有语太下公曰世之以士自名者。必善摛文辞。布绳历矩。徇当今之求。以处尊显之位。泽及亲故。荣耀百纪。父督兄勖。常恐不克。今先生慕先圣之业。追上古之旨。讲诵六艺九畴之文。冬瘃而夏汗。昼夜而不皇。然而穷于蓬巷。不能休其室。犹且峨冠厉视。不知其愧。日谭前修。载之图书。衡出如决河。众不及为。窃为亡所效矣。请有以改于玆。太下左士。默然而頫。嘻然而笑而曰。敬子之勤。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所好也。吾闻之。高车大马。非所以䙌其身也。象笏玉佩。非所以荣其官也。将以道人主于仁义之轨。涵气之类。毕受其厚。传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若夫承权向利。徒以得之。何可为也。是以歆者为凤。疾者为鸷。清之者为冰玉。污之者为粪土。高之者宠。卑之者危。保之者有万世之业。靡之者安一日之利。今仆上之不能者如此。下之不为者如彼。仆又安所事哉。不宁唯道之求。苟好乐(去声)善道。岂虑不成名。盖曾子子木。怀贞独守。诎于崟岩。鹿带促结。菲不周跗。然其行成于己。名垂于后。天下至今帅其教。此君子所以勌勌尽
有语太下公曰世之以士自名者。必善摛文辞。布绳历矩。徇当今之求。以处尊显之位。泽及亲故。荣耀百纪。父督兄勖。常恐不克。今先生慕先圣之业。追上古之旨。讲诵六艺九畴之文。冬瘃而夏汗。昼夜而不皇。然而穷于蓬巷。不能休其室。犹且峨冠厉视。不知其愧。日谭前修。载之图书。衡出如决河。众不及为。窃为亡所效矣。请有以改于玆。太下左士。默然而頫。嘻然而笑而曰。敬子之勤。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所好也。吾闻之。高车大马。非所以䙌其身也。象笏玉佩。非所以荣其官也。将以道人主于仁义之轨。涵气之类。毕受其厚。传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若夫承权向利。徒以得之。何可为也。是以歆者为凤。疾者为鸷。清之者为冰玉。污之者为粪土。高之者宠。卑之者危。保之者有万世之业。靡之者安一日之利。今仆上之不能者如此。下之不为者如彼。仆又安所事哉。不宁唯道之求。苟好乐(去声)善道。岂虑不成名。盖曾子子木。怀贞独守。诎于崟岩。鹿带促结。菲不周跗。然其行成于己。名垂于后。天下至今帅其教。此君子所以勌勌尽
重庵稿册四 第 541L 页
心不自悔者也。由彼射者。亦有熊虎。由彼行路。君子知真。耽道之几。小人见假。同势之归。何所向之异之有诸。圣人之道。广矣博哉。仁者见之为之仁。知者见之为之知。明而有礼乐。幽而有鬼神。炤之如日月。动之如风霆。润之如雨露。丽以道德。辉以文章。顺之则成。背之则倾。故曰知地之宜者力于穑。知天之道者力于学。崇其所知则博厚綦。安其所行则和平轃。博厚成质。和平养心。君子有大闲。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是似其至也。易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义以裁其节。章以辨其威。天下岂有不化者乎。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俛焉日有字字。毙而后已。行之修之。岂不求之。抚之循之。岂不勤之。反之复之。岂不懋之。不知所懋。犹为惧耳。何子之儆其愚不肖而在是耶。至若易牙之味。师旷之音。俞跗之医方。韩哀之御。般之巧。驺衍之术。养由基之弓。庆卿之击釰。白圭之治赋。任鄙之力。皆能取重其君。夸示众庶。名声立荣华著。是又非吾道也。是故持曼讴而刺郑声。被纯布而厕文罽。抱朴石而较火齐。语发而笑至。与之者鲜何则。明不可以言太昜。深不可以言沧海。语曰一短一
重庵稿册四 第 542H 页
长。可见其方。一扬一抑。可见其意。实不审其量而何所规哉。
八蜡义
八蜡之义何为也。君子曰先王有本德至爱。神道以正。人道以叙。行之迩而天下万民服化之本也。八蜡为隆。八蜡至矣。昔者先王之制民时也。仲春之月。雷雨时至。土气奋解。民皆出于南亩。季夏大水。季秋大霜。大小均作。厥务备成。慈父孝子孤孺寡妇。莫不遂者。于是先王使之推其本报其功。虽草木之无知。禽兽之微。莫不厚以享之。又为之节之以丧纪。以息其归。申之以祷祝。以亲其来。非天下之至仁。不能为也。诗云群黎百姓。遍为尔德。人岂有不知者。人道食为大乎。人有生而后食。人道孰为大。生为大。凡人之生。由天地有也。观夫鹿豕先先。乌鸟迁迁。鱼鳖阗阗。呴者啄者随者噏者。犹不得保其生者。疆者肆弱者慑。凡人之生。有心性之纯。有伦品之辨。有仪文之则。不与禽兽同。凡人之生。由天地有也。诗曰匪手携之。言视之事。匪面命之。言提其耳。此之谓也。凡人之生而有吾身者。由父母有也。仔之焉育之焉抽之焉怀之焉长之焉养之焉抚之焉靡之焉昧之焉忧之焉劳
八蜡义
八蜡之义何为也。君子曰先王有本德至爱。神道以正。人道以叙。行之迩而天下万民服化之本也。八蜡为隆。八蜡至矣。昔者先王之制民时也。仲春之月。雷雨时至。土气奋解。民皆出于南亩。季夏大水。季秋大霜。大小均作。厥务备成。慈父孝子孤孺寡妇。莫不遂者。于是先王使之推其本报其功。虽草木之无知。禽兽之微。莫不厚以享之。又为之节之以丧纪。以息其归。申之以祷祝。以亲其来。非天下之至仁。不能为也。诗云群黎百姓。遍为尔德。人岂有不知者。人道食为大乎。人有生而后食。人道孰为大。生为大。凡人之生。由天地有也。观夫鹿豕先先。乌鸟迁迁。鱼鳖阗阗。呴者啄者随者噏者。犹不得保其生者。疆者肆弱者慑。凡人之生。有心性之纯。有伦品之辨。有仪文之则。不与禽兽同。凡人之生。由天地有也。诗曰匪手携之。言视之事。匪面命之。言提其耳。此之谓也。凡人之生而有吾身者。由父母有也。仔之焉育之焉抽之焉怀之焉长之焉养之焉抚之焉靡之焉昧之焉忧之焉劳
重庵稿册四 第 542L 页
之焉视之焉勤之焉。凡人之有吾身。由父母恩也。诗曰续古之人。此之谓也。凡人之不争。由君教也。教以效之。法以去之。民乃有维。民非维必乖。凡人之不争。由其君也。诗曰自东自西。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由圣人也。圣人者。垂训而道化。溢之于寰宇。诏之于子孙。布之于民庶。垂之于典法。后有所统持。凡人之道。有统持也。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由圣人然也。诗曰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此之谓也。诗云有渰萋萋。兴雨祁祁。以言其相感也。诗云于乎不显。夫德之及。岂有不显而微者乎。是故君子知所自。知之必思之。思之必飨之。飨之者不色恭为也。故俾其民广其敬孝。顺其率趍也。夫有上于人者之道。有同于人者之道。思其养而▣之则君可仁矣。重其继而保之则父可慈矣。此谓上于人者之道也。夫妇之道。相须而平。兄弟之道。相求而宁。朋友之道。相长而成。此谓同于人者之道也。郊社者以致其尊也。禘祫者以推其亲也。学校者以惇其有伦也。丧祭者以广其有仁也。其老者敬之以馈养。其少者劝之以悌让。覜聘之义以考忠勤也。巡狩之义以厚仁恩也。井闾之义以施至均也。燕飨
重庵稿册四 第 543H 页
之义以通至欢也。以其师旅卫事其君。以其劳役时使其民。以其车服章其臣。以其蒐猎闲其六军。射以治己也。历纪以授时也。龟筮以定疑也。设之六工以成其器。通之市以裕其资。民之有不信也。平以权衡以决之。民之有不服也。威以刑罚以率之。穷则为之赈施以恤之。灾则为之赒救以遏之。其为教也。礼所以体其宜也。乐所以乐(如字)其始也。易所以易(如字)其序也。诗所以持其志也。书所以署其纪也。文章所以辨其同异也。氏族所以裒其类也。有不德者德必报。有不报报必厚。有不功者功必飨。有不飨飨必礼。夫然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兄兄弟弟朋友相壹而王道始顺矣。诗云允矣君子。展也大成。大成也者。顺道之谓也。故其诗曰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右命之。自天申之。及乎厉幽失道。礼乐不修。乡饮酒八蜡之法废。而上亡善治。下亡良俗。君子伤之而思古。变风变雅是也。
八蜡辨
八蜡。郑以为先啬一。司啬二。农三。邮表畷四。猫虎五。坊六。水庸七。昆虫八。王肃分猫虎为二。无昆虫。俱不通。今以小戴本文究之。其条列自有较然可知者。八
八蜡辨
八蜡。郑以为先啬一。司啬二。农三。邮表畷四。猫虎五。坊六。水庸七。昆虫八。王肃分猫虎为二。无昆虫。俱不通。今以小戴本文究之。其条列自有较然可知者。八
重庵稿册四 第 543L 页
蜡先啬一。司啬二。百种三。农四。坊五。水六。庸七。猫虎八。盖蜡之祭。主报先啬。其次司啬。馀六盖从而飨之。所以报功之靡不用其极也。百种者百谷之种。其生成蕃滋。自有主掌者在矣。其文曰飨农及邮(句)表(句)畷(句)。禽兽统言之也。又曰迎猫迎虎。又曰祭坊与水(句)。庸者重言之以释之也。农田畯也。邮井间所舍。即所谓坊也。表田之沟洫畎浍。所以表疆而贮水。即所谓水也。畷井畦相连处。所以受水。亦以泄水。即所谓庸也。禽兽即所谓猫虎也。故曰使之必报之。夫惟使之而后乃报之也。何谓百种之居三水之居六。蜡之祭。仁之至义之尽也。苟其关于民食者。虽能除害之猫虎。能受水泄水之庸之微。俱得以与于报飨。则谷非种不生。非水不长。不遗其细。反忽其大可乎。至于昆虫。直为害而已。飨之无义。若为其祈禳云尔则是旱魃霖飓莠稗之属。亦皆不可不飨矣。是岂理乎。且文所不载。只以祝语所云。昆虫毋作而言尔则草木独不在此数何耶。猫虎事同。恐不必分而为二矣。
读列子
余读列子八篇。爱其文辞闳洽。奇变无穷既者。遂自成一家之言。要之思致宗于道德。其引事此类。实庄
读列子
余读列子八篇。爱其文辞闳洽。奇变无穷既者。遂自成一家之言。要之思致宗于道德。其引事此类。实庄
重庵稿册四 第 544H 页
之先倡云。但于篇中时见冗近时世之谬舛又多有之。终使其宗旨首尾不得相贯者。盖后人伪增之。如庄周书外篇之为也。然庄子之伪较而易见。此甚棼然。非审覆之不可。或人曰圉寇黜名贵虚。其言必不多。多弟子所记。有时之先后与所得之浅深云。
去惑
圆而在上者天也。天何尝言哉。指天而曰天可。指天而曰帝不可。诗书所称上帝。果有其人者。衣王者衣居王者堂。设百官都鄙者乎。不然。天无形体气也。日月五星丽于虚。安有上帝其人者。夫覆万品之上。赋群有之形。直者任其直。衡者任其衡。生者任其生。死者任其死。以行其宰制之妙者天也。有帝之义焉。有帝之功焉。既有其义有其功。圣人者如之而事之。非圣人之德之诚。不能也。天之道恶乎在。在乎人。人心向而天道从。人心倍而天道逆。故曰天人一也。天者理之所在也。理当于命曰天命。理当于讨曰天讨。如玆止耳。使上帝而果有其人者。物而施恩。物而施威。有麟凤而无虎狼虺蝮。有禾黍而无莠稗。有君子而无小人。今也盈天地之间者。生者遂之已。圣人者作而虎狼驱之山。虺蝮放之菹。莠稗除之泽。小人殛之
去惑
圆而在上者天也。天何尝言哉。指天而曰天可。指天而曰帝不可。诗书所称上帝。果有其人者。衣王者衣居王者堂。设百官都鄙者乎。不然。天无形体气也。日月五星丽于虚。安有上帝其人者。夫覆万品之上。赋群有之形。直者任其直。衡者任其衡。生者任其生。死者任其死。以行其宰制之妙者天也。有帝之义焉。有帝之功焉。既有其义有其功。圣人者如之而事之。非圣人之德之诚。不能也。天之道恶乎在。在乎人。人心向而天道从。人心倍而天道逆。故曰天人一也。天者理之所在也。理当于命曰天命。理当于讨曰天讨。如玆止耳。使上帝而果有其人者。物而施恩。物而施威。有麟凤而无虎狼虺蝮。有禾黍而无莠稗。有君子而无小人。今也盈天地之间者。生者遂之已。圣人者作而虎狼驱之山。虺蝮放之菹。莠稗除之泽。小人殛之
重庵稿册四 第 544L 页
原野。所以辅天德而顺人心也。其合乎天者。夫天之道大。圣人之道正。天之道浑。圣人之道明。天任其自然。圣人严其分。今有言天而曰天有其人。降生归死有其年月。行事有其迹。以神其说。与诗书所称左矣。而又引以文之。是魔我天而夷我民也。如其言。为此言者必先受其教之所谓殃孽。是何则苟有其人而操祸福。诬天慢人者。奚不治。顾其出如虎狼虺蝮莠稗小人之类也。为圣人者。必摒之绝之。俾无遗也。
周籍考
难者曰礼制不自天子出乎。周公作仪礼。皆士大夫诸侯之礼也。天子之礼不著何也。曰陋儒有是说也。周家之籍未尝然也。天子之礼杀而为诸侯之礼。诸侯之礼杀而为大夫之礼。大夫之礼杀而为士之礼。天子之礼者其籍何如。曰昔者周公佐武王定天下。武王崩。周公相成王而朝诸侯。制作典法。以维持天下。建六卿之官。又定五礼。五礼者吉凶军宾嘉也。六卿之属所掌者。皆五礼之事也。六卿之属所掌者。皆五礼之事也。故其纪官制者曰周礼云。六卿之官所掌者。皆天子之礼也。周礼载其职掌之槩总而已。其条目之详。六卿各有其职藏于府。属官皆谨守而奉
周籍考
难者曰礼制不自天子出乎。周公作仪礼。皆士大夫诸侯之礼也。天子之礼不著何也。曰陋儒有是说也。周家之籍未尝然也。天子之礼杀而为诸侯之礼。诸侯之礼杀而为大夫之礼。大夫之礼杀而为士之礼。天子之礼者其籍何如。曰昔者周公佐武王定天下。武王崩。周公相成王而朝诸侯。制作典法。以维持天下。建六卿之官。又定五礼。五礼者吉凶军宾嘉也。六卿之属所掌者。皆五礼之事也。六卿之属所掌者。皆五礼之事也。故其纪官制者曰周礼云。六卿之官所掌者。皆天子之礼也。周礼载其职掌之槩总而已。其条目之详。六卿各有其职藏于府。属官皆谨守而奉
重庵稿册四 第 545H 页
行之。当是时居其官者。无不习乎其籍者。当其事则诏王而行其礼。其礼天子之礼也。周室既衰。诸侯僭踰。皆恶其籍而去之。自先圣孔子时。周家天子之礼其籍已无十之一二。遭秦焚弃。汉兴唯得士大夫诸侯之礼在于民间者。学士所称仪礼是已。仪礼者因天子之礼。杀之而为诸侯大夫士之礼者也。学士曰诸侯大夫士之礼。独有其籍。天子之礼阙焉。盖陋儒有是说也。周家之籍未尝然也。或又问曰周时诸侯之官制又何如。曰视周官而杀之。其杀之之等。又有大国小国。
月令义(并序)
说者以月令本出吕氏春秋。疑非圣人之书非也。月令圣人制作之事也。昔周之末。六国游学之士。多在秦国。吕不韦因卿相富厚之资。厚招延之。乃荟集众儒之说而以为书。故其言多杂。有纯乎二帝三王之旧者。间亦漓而为异端百家之流。盖其记之者。各以其学记之云。其实非吕氏一人之书也。月令者周末之能传昔昔圣王政法之籍者所记者也。何以知月令圣人制作之事也。所记并用虞
月令义(并序)
说者以月令本出吕氏春秋。疑非圣人之书非也。月令圣人制作之事也。昔周之末。六国游学之士。多在秦国。吕不韦因卿相富厚之资。厚招延之。乃荟集众儒之说而以为书。故其言多杂。有纯乎二帝三王之旧者。间亦漓而为异端百家之流。盖其记之者。各以其学记之云。其实非吕氏一人之书也。月令者周末之能传昔昔圣王政法之籍者所记者也。何以知月令圣人制作之事也。所记并用虞
重庵稿册四 第 545L 页
夏以来之制。而周公所定之典章为多。故其纪时候则与大戴所记夏小正相合。其命官施令则皆周制也。又有诚实事神之义。恻怛仁民之心。皆圣人所为也。夫继周而兴。虽有王者作。所监于前代者可知已。此记之者之微意也。或又以行令之失其序。必其召应为疑其说不然。箕子陈洪范八庶徵也。其言休徵咎徵之至。不翅若影之于形响之于声。不疑于彼而疑于此可乎。王者之事天。如子之事父母。精气之微。无不与之相关者。虽念虑之萌。事为之细。一善之应。即与天地同其和。恶则反是。况顺时行令之大者乎。其理自较然无足疑者。为作月令义。
月令之义。上礼祖考。所以隆其孝也。下粥万民。所以广其仁也。中养身体。所以致其敬也。王者有此三者然后。可以事天。是故政教大行。上下相安。百神之属。无不享者。其民入则共安乐。出则赴忧患。终则有藏埋祭祀之具。是故和气充溢于中国。施及四海。日月顺行。风雨时至。年乃大成。百物皆遂。山不崩泽不渴。甘露降庆云兴。凤凰麒麟游于薮。盛德之所致也。星
月令之义。上礼祖考。所以隆其孝也。下粥万民。所以广其仁也。中养身体。所以致其敬也。王者有此三者然后。可以事天。是故政教大行。上下相安。百神之属。无不享者。其民入则共安乐。出则赴忧患。终则有藏埋祭祀之具。是故和气充溢于中国。施及四海。日月顺行。风雨时至。年乃大成。百物皆遂。山不崩泽不渴。甘露降庆云兴。凤凰麒麟游于薮。盛德之所致也。星
重庵稿册四 第 546H 页
中者何。星正南也。何中乎南也。古之王者必正南面而坐。南者文明之方也。南者天地长养之气也。王者观日月之会与星之中。以顺其时而为之治。明堂之位古也。中央曰太庙太室。东之中曰青阳太庙。东之南曰青阳右个。东之北曰青阳左个。南之中曰明堂太庙。南之东曰明堂左个。南之西曰明堂右个。西之中曰总章太庙。西之南曰总章左个。西之北曰总章右个。北之中曰玄堂太庙。北之东曰玄堂右个。北之西曰玄堂左个。凡九室。一室而有四户八牗。凡三十六户七十二牗。其户赤缀。其牗白缀。其墙白盛。以茅盖屋。堂崇三尺。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凡九。九者数之究也。王者之所取则也。箕子之叙洪范是也。盖天子之路寝也。明堂之制。上圆下方。法乎天地也。其外门曰皋门。天子皮弁服负斧依而立。三公当中之三槐。三孤六卿大夫当左之九棘。公侯伯子男当右之九棘。是为外朝。皋门之外。左有嘉石。右有肺石。明堂之位也。昔者周公之相成王也。仰观寒暑舒惨之候。俯察川泽坟衍之利。制为法度。以厚民纪。大则与天地参其功。小则毫毛靡不察。用能光绍文武之大训。以变和天下。是以神明佑德。百姓归乡。野无逸才。刑
重庵稿册四 第 546L 页
罚设而不用。诸福之物皆降。远方之人。致珍异之物。肃慎之砮。交趾之蠙珠。因祇之嘉禾。洛之龟书。莫不毕至。周公乃播之以声诗。叶之以笙镛。形之以干戚。以祀其先王。非天下之至德不能为也。诗云仪式形文王之典。日靖四方。周公之诗也。君子曰月令其王者事天之实乎。其察时物则辨而审。其修法令则谨而密。其隆祀典则广而远。其重民事则急而勤。四者皆圣王之所重也。昔黄帝尚乐。尧尚德。有虞氏尚官爵。夏后氏尚水土。殷人尚鬼。周人盖兼而脩之。夫欲为天下国家而不讲乎月令。恶乎其可也。寅畏小心。不失其位。先事预虑。不亏其功。是以事天者诚心为本。政令之行次之。夫然故圣人之道行诸堂奥之密。布之寰宇之广。而天之道顺乎上矣。武王之牗铭曰。
敬祀皇天。敬以先时。诗曰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帝典曰格于上下。是故圣德之主。先尽乎己。以尽天之道。易泰之为卦。三阳在内。三阴在外。上下以相媾。故孔子赞易泰之大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阴阳者天地之牉也。
五宗解
别子为祖。别子也者。诸侯适夫人之子。今君之适昆
敬祀皇天。敬以先时。诗曰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帝典曰格于上下。是故圣德之主。先尽乎己。以尽天之道。易泰之为卦。三阳在内。三阴在外。上下以相媾。故孔子赞易泰之大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阴阳者天地之牉也。
五宗解
别子为祖。别子也者。诸侯适夫人之子。今君之适昆
重庵稿册四 第 547H 页
弟也。君始立。立先君夫人之子适昆弟。以领群公子者为别子也。适昆弟虽多。所立别子者必一人也。其必一人也者何也。别子也者为统者也。凡民之道统于一者也。又他诸侯适夫人之子。自其国而始来本国者。国君亦许其为别子也。他诸侯之子许其为别子也者何也。古者虽与国之过子弟皆敬之。况为君之适昆弟者乎。祖者何始祖也。君所立之别子为始祖也。君所立之别子为始祖也者何也。所以尊尊贵贵而亲亲之道也。亲亲之道有所统也。
继别为宗。继之也者必适而后继也。宗也者大宗也。宗也者主也。主其祭也。又宗也者尊也。为庶者皆宗而尊之。
继祢为小宗。祢也者父也。祢之为言迩也。小宗也者别于继别之大宗也。君之庶兄弟之子。继别者之庶兄弟之子。皆继祢之小宗也。其言继祢者何也。小宗也者。自继祢者始也。
有百世不迁之宗。迁也者何迁移也。百世不迁者。大宗也。
有五世则迁之宗。五世则迁者小宗也。有宗其继祢者。有宗其继祖者。有宗其继曾祖者。有宗其继高祖
继别为宗。继之也者必适而后继也。宗也者大宗也。宗也者主也。主其祭也。又宗也者尊也。为庶者皆宗而尊之。
继祢为小宗。祢也者父也。祢之为言迩也。小宗也者别于继别之大宗也。君之庶兄弟之子。继别者之庶兄弟之子。皆继祢之小宗也。其言继祢者何也。小宗也者。自继祢者始也。
有百世不迁之宗。迁也者何迁移也。百世不迁者。大宗也。
有五世则迁之宗。五世则迁者小宗也。有宗其继祢者。有宗其继祖者。有宗其继曾祖者。有宗其继高祖
重庵稿册四 第 547L 页
者。自祢而率之。至于高祖以上。其宗不相为统。若迁移然。自继祢而上至于继高祖。皆谓之小宗也者何也。以其迁移异于大宗之可百世不迁也。凡族人事五宗。继祢一宗也。继祖一宗也。继曾祖一宗也。继高祖一宗也。大宗一宗也。
有小宗而无大宗者。以继别者之庶兄弟言也。别子虽为大宗。继别者只继别子之称。其庶兄弟只有继祢之小宗而无大宗也。自庶兄弟之子而始有大宗也。
有大宗而无小宗者。以继别者言也。别子之适子为大宗。更无他小宗也。有小宗而无大宗者。有大宗而无小宗者。其义一也。
有无宗亦莫之宗者。公子是也者。以别者言也。宗也者主祭之谓也。又宗其主祭者之谓宗。别子上不敢宗其先君。下亦莫有宗己者。有继而后始有宗也。凡有小宗而无大宗者。有大宗而无小宗者。有无宗亦莫之宗者。皆自公子有也。
公子有宗道也者。凡立宗之道。自公子有也。
公子之公。为其士大夫之庶者。宗其士大夫之适者。公子之宗道也。公子之公也者。公子之适昆弟为君
有小宗而无大宗者。以继别者之庶兄弟言也。别子虽为大宗。继别者只继别子之称。其庶兄弟只有继祢之小宗而无大宗也。自庶兄弟之子而始有大宗也。
有大宗而无小宗者。以继别者言也。别子之适子为大宗。更无他小宗也。有小宗而无大宗者。有大宗而无小宗者。其义一也。
有无宗亦莫之宗者。公子是也者。以别者言也。宗也者主祭之谓也。又宗其主祭者之谓宗。别子上不敢宗其先君。下亦莫有宗己者。有继而后始有宗也。凡有小宗而无大宗者。有大宗而无小宗者。有无宗亦莫之宗者。皆自公子有也。
公子有宗道也者。凡立宗之道。自公子有也。
公子之公。为其士大夫之庶者。宗其士大夫之适者。公子之宗道也。公子之公也者。公子之适昆弟为君
重庵稿册四 第 548H 页
者也。君使其公子之后为士为大夫。而庶者宗其为士为大夫。而适者是为公子立宗之道也。宗也者族人之所宗而尊之者。必君立之者何也。君也者收族而惇化者也。
深衣
深衣不言尺数者。人身有长短也。
续衽钩边四字。诸说尤多。而于本旨尤紊。今就郑注及朱文公晚年定论。别为之说。
续衽。衽裳傍也。凡衣之裳。皆前三幅后四幅。其傍不相属。深衣之裳。以布六幅斜裁之。狭头在上。广头在下。连续之而缀之于衣。则裳前后左右不殊也。
钩边。衣两襟交掩而衣裳两边相钩束也。凡衣亦多交襟。而此独言之者何也。凡衣皆上衣下裳。而深衣独衣裳相缀。又为曲袷(音劫)而不别为领。故特言之而后可见也。其制以布全幅。裁其半缀之衣左右。随裁袷之势而斜其上方。下为衣裔之广。与裳上等。衣裳相缀者。是为要缝。而其广半于下齐也。(今衰服戎服背子之属。皆非钩边也。)
曲袷如矩。衣之两肩上。各裁入三寸而反摺之。就缀于两襟上。左右相会。不别为领。正视之则曲而其本
深衣
深衣不言尺数者。人身有长短也。
续衽钩边四字。诸说尤多。而于本旨尤紊。今就郑注及朱文公晚年定论。别为之说。
续衽。衽裳傍也。凡衣之裳。皆前三幅后四幅。其傍不相属。深衣之裳。以布六幅斜裁之。狭头在上。广头在下。连续之而缀之于衣。则裳前后左右不殊也。
钩边。衣两襟交掩而衣裳两边相钩束也。凡衣亦多交襟。而此独言之者何也。凡衣皆上衣下裳。而深衣独衣裳相缀。又为曲袷(音劫)而不别为领。故特言之而后可见也。其制以布全幅。裁其半缀之衣左右。随裁袷之势而斜其上方。下为衣裔之广。与裳上等。衣裳相缀者。是为要缝。而其广半于下齐也。(今衰服戎服背子之属。皆非钩边也。)
曲袷如矩。衣之两肩上。各裁入三寸而反摺之。就缀于两襟上。左右相会。不别为领。正视之则曲而其本
重庵稿册四 第 548L 页
形则有如矩之方。
制十有二幅。衣后一幅。衣前一幅。左右袖各一幅。全幅裁半为左右袪一幅。全幅裁半缀衣左右边一幅。裳六幅。凡十二幅。
纯袂。缘纯边广各寸半。袷纯二寸馀。纯皆寸半。纯寸半则内外共三寸矣。袷则内外皆可见。纯各二寸也。
深衣带
玉藻天子素带朱里终辟(读如裨)。而(下脱诸侯二字)素带终辟。大夫素带辟垂。士练带率(音律)下辟。居士锦带。弟子缟带并纽(句)约用组。
此所谓大带也。正服所用之带也。素者以质为贵也。锦取其文也。缟取其未成德也。诸侯以下虽不得朱里而以合素为之。士用单练故言率也。率者缉其两边也。辟垂者。自纽结而下垂之处始辟之也。下辟者。自纽而下属诸带下者始辟之也。并交纽属带约属组。言纽其带而以组约之也。大带大夫四寸。带狭之极也。自四寸以上可知也。按字书结而可解曰纽。带广四寸以上。不可以缭结。故只围腰而交并纽之而已。约之用组也。组结之法则如杂带之再缭也。带之制。纽馀而下垂者为绅。绅
制十有二幅。衣后一幅。衣前一幅。左右袖各一幅。全幅裁半为左右袪一幅。全幅裁半缀衣左右边一幅。裳六幅。凡十二幅。
纯袂。缘纯边广各寸半。袷纯二寸馀。纯皆寸半。纯寸半则内外共三寸矣。袷则内外皆可见。纯各二寸也。
深衣带
玉藻天子素带朱里终辟(读如裨)。而(下脱诸侯二字)素带终辟。大夫素带辟垂。士练带率(音律)下辟。居士锦带。弟子缟带并纽(句)约用组。
此所谓大带也。正服所用之带也。素者以质为贵也。锦取其文也。缟取其未成德也。诸侯以下虽不得朱里而以合素为之。士用单练故言率也。率者缉其两边也。辟垂者。自纽结而下垂之处始辟之也。下辟者。自纽而下属诸带下者始辟之也。并交纽属带约属组。言纽其带而以组约之也。大带大夫四寸。带狭之极也。自四寸以上可知也。按字书结而可解曰纽。带广四寸以上。不可以缭结。故只围腰而交并纽之而已。约之用组也。组结之法则如杂带之再缭也。带之制。纽馀而下垂者为绅。绅
重庵稿册四 第 549H 页
长士三尺。绅短之极也。自三尺以上可知也。士贱而有事故绅短。有司又士之尤贱。故绅二尺有五寸也。记者又引子游三分带下而绅居二焉之言。
杂带君朱绿。大夫玄华。士缁辟(句)二寸(句)。再缭四寸。
此所谓杂带也。杂服所用之带也。缁辟之辟。蒙朱绿玄华缁也。辟制与大带同。带质亦与大带同。大带辟色。与杂带同。互相见也。但杂带则自天子以至于士。皆广二寸。不约以组。只再缭屈以结之。缭结之法。必再缭屈之为两耳。耳长四寸。
按深衣者。善衣之次也。非朝祭之正服。则带用杂带为宜。恐不必更有约组。且大带广。其势必纽结。不得不约组为坚束。若缭结而加组则无义。(又按童子锦绅并纽。童子带狭绅短。不约组而只并纽亦可。又童子无所事乎坚束也。虽然以理推之。无约组之并纽。当与有约组之并纽少异。大氐并纽之法。今无明文可考。盖不再缭者为并纽。 古者上衣下裳。皆有带下。所以掩裳上际也。吉凶服皆有之。绅长三分之一。为带下之长。若带下尺绅长三尺。则绅出带下为二尺。)
广释亲
传曰何以谓之广释亲。以广其变与不足起也。可广而不可离也。亲亲统近。释亲之义也。
父生为父死为考。母生为母死为妣。传曰三代之文
杂带君朱绿。大夫玄华。士缁辟(句)二寸(句)。再缭四寸。
此所谓杂带也。杂服所用之带也。缁辟之辟。蒙朱绿玄华缁也。辟制与大带同。带质亦与大带同。大带辟色。与杂带同。互相见也。但杂带则自天子以至于士。皆广二寸。不约以组。只再缭屈以结之。缭结之法。必再缭屈之为两耳。耳长四寸。
按深衣者。善衣之次也。非朝祭之正服。则带用杂带为宜。恐不必更有约组。且大带广。其势必纽结。不得不约组为坚束。若缭结而加组则无义。(又按童子锦绅并纽。童子带狭绅短。不约组而只并纽亦可。又童子无所事乎坚束也。虽然以理推之。无约组之并纽。当与有约组之并纽少异。大氐并纽之法。今无明文可考。盖不再缭者为并纽。 古者上衣下裳。皆有带下。所以掩裳上际也。吉凶服皆有之。绅长三分之一。为带下之长。若带下尺绅长三尺。则绅出带下为二尺。)
广释亲
传曰何以谓之广释亲。以广其变与不足起也。可广而不可离也。亲亲统近。释亲之义也。
父生为父死为考。母生为母死为妣。传曰三代之文
重庵稿册四 第 549L 页
无别。何始。自记礼者始也。何别也。君子之于其亲也。不可以生者称其死。不可以死者称其生。父也者美称也。考成也。死而神明之事成也。母冒也。妣者何也。媲于考也。父之父生为祖父死为祖考。父之母生为祖母死为祖妣。传曰祖也者。父之所逌生也。古者皆本于祖。祖父之父生为曾祖父。死为曾祖考。祖父之母。生为曾祖母。死为曾祖妣。传曰曾者曾曾然。曾祖父之父。生为高祖父。死为高祖考。曾祖父之母。生为高祖母。死为高祖妣。传曰高也者高也。其高也亡以尚也。何高虖高祖父。曰下于高祖父者。上而有高祖父。上于高祖父者。君子曰日以远。不可以称名名之也。宗尽于四。服尽于四。故高至于高祖父而至也。自高祖父以上。其称代以数。传曰自高祖父以上。何以其称代以数也。自高祖父以上。不可以称名名之也。自高祖父以上。不可以称名名之也者何也。君子曰日以远不可以称名名之也。为人后者谓所后父。生为父死为考。为人后者谓所后母。生为母死为妣。为人后者谓所后父之父。生为祖父。死为祖考。为人后者谓所后父之母。生为祖母。死为祖妣。为人后者谓所后祖父之父。生为曾祖父。死为曾祖考。为人后者
重庵稿册四 第 550H 页
谓所后祖父之母。生为曾祖母。死为曾祖妣。为人后者谓所后曾祖父之父。生为高祖父。死为高祖考。为人后者谓所后曾祖父之母。生为高祖母。死为高祖妣。为人后者自所后高祖父以上。其称代以数。传曰古无文。君子起之曰义当然。其义当然者何。曰为人后者于所为后。其为亲也若子。其为人后者奈何。曰亡子者取诸族而为之后。其父属乎兄弟也者子。皆可取以为后也。然子不可以自与为后也。或父母命之曰女为某兄弟之后。或族人之尊者聚而命之曰女当为某族人之后。其为后者于所为后。其为亲也若子。古者大宗收族而为之后。君子曰人世不可绝也。今也虽小宗亦收族而为之后。古者适子不得为后。君子曰宗子之后。重于支子之适子。今也适子为宗之后。夫收族而为之后然后。宗统始尊而人纪可得以理矣。为人后者谓其父。生为父。死为本生考。为人后者谓其母。生为母。死为本生妣。为人后者谓其父之父。生为祖父。死为本生祖考。为人后者谓其父之母。生为祖母。死为本生祖妣。为人后者谓其祖父之父。生为曾祖父。死为本生曾祖考。为人后者谓其祖父之母。生为曾祖母。死为本生曾祖妣。为人后者
重庵稿册四 第 550L 页
谓其曾祖父之父。生为高祖父。死为本生高祖考。为人后者谓其曾祖父之母。生为高祖母。死为本生高祖妣。为人后者自其高祖父以上。其称以本生。其称代以数。传曰不可以为人后而异称于本亲也。其曰本生也者何也。别于所后也。别之者生死何异焉。曰生以嘑之。死以告之。嘑之可以不改。告之不可以亡别也。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传曰兄者大也。弟者弟也。君子之于兄弟也。兄贶其教诲。弟弟其德行。男子谓女子先生为姊。后生为妹。女子相谓。先生为兄。后生为弟。传曰姊者始也。妹者终也。君子之于姊妹也。爱悦之而已。称之以辞之。所谓始终也。女子之于兄弟也。若男子之于兄弟也。女子谓男子。先生为男兄。后生为男弟。传曰女子之于男子之兄弟也。望其以兄弟之道畜我也。父之昆弟为伯父为仲父为叔父为季父。传曰昆者大也。兄之二称也。伯仲叔季也者。古者以别长幼也。必曰伯焉必曰仲焉必曰叔焉必曰季焉。伯也者长也。仲也者中也。叔也者次也。季也者幼也。必称之以四者。法乎天之四时也。亲亲之道。先乎辨等。兄弟一等。父一等。祖父一等。曾祖父一等。高祖父一等。逌高祖父以上。亦莫不有等焉。兄弟
重庵稿册四 第 551H 页
一等。故父之兄弟。子称之以父也。父之兄弟子称之以父也者。旁尊也。其不称考妣者何也。考妣也者。唯正尊得以称之。吾之所逌生者正尊也。旁尊之不以考妣称。辟正尊也。正尊统旁尊。旁尊从正尊。古之道也。父之昆弟之妻。为伯母为仲母为叔母为季母。传曰其夫属乎父道也者妻。皆可称之以母。父之伯父仲父叔父季父。为伯从祖父为仲从祖父为叔从祖父为季从祖父。父之伯母仲母叔母季母。为伯从祖母为仲从祖母为叔从祖母为季从祖母。父之伯从祖父仲从祖父叔从祖父季从祖父。为伯从曾祖父为仲从曾祖父为叔从曾祖父为季从曾祖父。父之伯从祖母仲从祖母叔从祖母季从祖母。为伯从曾祖母为仲从曾祖母为叔从曾祖母为季从曾祖母。父之伯从曾祖父仲从曾祖父叔从曾祖父季从曾祖父。为伯从高祖父为仲从高祖父为叔从高祖父为季从高祖父。父之伯从曾祖母仲从曾祖母叔从曾祖母季从曾祖母。为伯从高祖母为仲从高祖母为叔从高祖母为季从高祖母。传曰从也者。从以推之也。从父之昆弟以推之也。父之所称。子又从以称之也。以其进也。父称之以父。子视诸父而进之祖父。
重庵稿册四 第 551L 页
父称之以祖父。子视诸父而进之曾祖父。父称之以曾祖父。子视诸父而进之高祖父等之谓也。逌高祖父以上。其称以族。传曰族簇聚也。从父之昆弟以推之。逌高祖父以上日以远。从父之昆弟以推之。逌高祖父以上日以远则亲尽。亲尽则文理所不察也。亲其近杀其远。亲亲之道也。伯父之子仲父之子叔父之子季父之子。相谓先生为从兄。后生为从弟。伯父之子仲父之子叔父之子季父之子。谓伯父之女子子仲父之女子子叔父之女子子季父之女子子。先生为从姊。后生为从妹。伯父之女子子仲父之女子子叔父之女子子季父之女子子。谓伯父之子仲父之子叔父之子季父之子。先生为从男兄。后生为从男弟。传曰从也者。从以推之也。从吾兄弟以推之。父之为兄弟子女子子。由兄弟姊妹也。父之从兄弟。为从叔父。父之从兄弟之妻。为从叔母。传曰叔也者。次尊者也。其不以伯仲叔季称之也者何也。始烝不可以伯仲叔季别也。父之从叔父。为再从祖父。父之从叔母。为再从祖母。父之再从祖父。为再从曾祖父。父之再从祖母。为再从曾祖母。传曰再从也者。别于从也。从高祖父则有再从之道。而不以再从称之者何
重庵稿册四 第 552H 页
也。无事乎别也。逌曾祖父以上。其称以族。传曰从父之从兄弟以推之。逌曾祖父以上日以远。从父之从兄弟以推之。逌曾祖父以上日以远则亲尽。亲尽则文理所不察也。亲其近杀其远。亲亲之道也。从叔父之子。相谓先生为再从兄。后生为再从弟。从叔父之子。谓从叔父之女子子。先生为再从姊。后生为再从妹。从叔父之女子子。谓从叔父之子。先生为再从男兄。后生谓再从男弟。传曰再从也者。别于从也。父之再从兄弟。为再从叔父。父之再从兄弟之妻。为再从叔母。父之再从祖父。为三从祖父。父之再从叔母。为三从祖母。传曰三从也者。别于再从也。逌祖父以上。其称以族。传曰从父之再从兄弟以推之。逌祖父以上日以远。从父之再从兄弟以推之。逌祖父以上日以远则亲尽。亲尽则文理所不察也。亲其近杀其远。亲亲之道也。再从叔父之子。相谓先生为三从兄。后生为三从弟。传曰三从也者。别于再从也。何以不言女子子也。曰自再从以外。男女十岁不相见。不相见则无亲。无亲则无名矣。男子杀远。女子杀近。阴阳之义也。行路之人者。无亲之谓也。婚姻可以通乎。曰系之以姓则序之以族。虽百世婚姻不得相通。所以思
重庵稿册四 第 552L 页
其本也。君子之思其本也。不忍以亲尽而忽之。虽百世之远。其本自壹而分者也。同姓则收之而为之后。娶妻不以同姓。笃于同姓也。自三从以外。其称以族。传曰无可从也。子男子为子。女子为女子子。传曰子也者字殖也。或曰子也者。孜孜然勤也。孜孜然以事其亲者。子之道也。男者力于家者也。女者如于人者也。子之子为孙。传曰孙系续也。或曰孙逊也。幼孙之道。宜逊顺然。何以不言女子子也。冒于子也。孙之子为曾孙。传曰曾者曾曾然。曾孙之子为玄孙。传曰玄者玄远也。远之尽也何。远乎玄孙。曰上于玄孙者。下而有玄孙。下于玄孙者。君子曰日以远。不可以称名名之也。宗尽于四。服尽于四。故远至于玄孙而尽也。自玄孙以下。其称代以数。传曰自玄孙以下。何以其称代以数也。自玄孙以下。不可以称名名之也。自玄孙以下。不可以称名名之也者何也。君子曰日以远。不可以称名名之也。记曰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昆孙。昆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云孙。君子曰名之以其日以远。俾民日以忽。不如其称之也称代以数。虽百世之远。称之为祖考妣而思以尊之也。称之为孙而思以尽乎其为孙也。兄弟之子为侄。兄
重庵稿册四 第 553H 页
弟之女子子为侄女子子。传曰侄至也。昆弟之子犹子。恩爱之所当至者也。古者女子谓男兄弟之子以为之侄。君子曰莫如兄弟之子也。匪子而恩爱之至者。故因以起之。侄之子为从孙。从孙之子为从曾孙。从曾孙之子为从玄孙。从兄弟之子为从侄。从兄弟之女子子为从侄女子子。从侄之子为再从孙。再从孙之子为再从曾孙。再从兄弟之子为再从侄。再从兄弟之女子子为再从侄女子子。再从侄之子为三从孙。传曰孙不言女子子者何也。冒于女子子也。从父以推之于我者。我亦从子以推之也。以相报也。名以报之则服以报之。报之也者。自报恩始也。禽兽知恩而不知报。小宗之族则报四世矣。大宗之族。报百世。诸候(一作侯)报社稷。天子报天地。所报者大者。其报于族也远。所报者小者。其报于族也近。是以天子建国胙土。诸侯立宗。大夫士计族。夫生为夫死为辟。传曰夫也者美称也。辟者何也。尊而大之也。妻之于夫。由子之于父。其尊亡二。妻谓之夫者。妾谓之君。夫谓之妻者。妾谓之君母。传曰妻也者。言乎其齐也。妾也者接也。得以接见乎君子也。君也者。不敢以君母之称称之也。君母也者尊之也。夫之父。生为舅死为先舅。夫
重庵稿册四 第 553L 页
之母。生为姑死为先姑。传曰舅旧也。姑故也。虽新而如旧故也者。敬爱之逌乎中者也。其言先也者。思之以心也。兄弟之妻相谓。兄之妻为兄。弟之妻为弟。传曰妇人从其夫者也。故不以吾之年之长幼。夫之兄弟为叔。兄弟之妻为嫂。传曰叔也者。尊之者也。嫂也者。敬之者也。为夫之兄孙一于尊。为兄弟之妻一于敬。兄弟无异焉。所以慎乎名明乎嫌。远禽兽也。是故君子曰名不可以不重。夫之姊为兄。夫之妹为弟。传曰女子之于兄弟也。若男子之于兄弟也。子之妻为妇。传曰妇归也。女子之归于我者也。何以不著孙也。冒于子也。父之妾为庶母。传曰庶者卑之之辞也。妾之子为庶子。传曰庶者卑之之辞也。庶子谓父之妻为嫡母。传曰嫡者正也。正位于内也。嫡母之子谓庶母之子。先生为庶兄。后生为庶弟。庶母之子谓嫡母之子。先生为嫡兄。后生为嫡弟。传曰庶者卑之之辞也。嫡者正也。从嫡母以尊之也。何以不言姊妹。冒于兄弟也。父之姊妹为姑母。父之姑母为从祖姑母。传曰姑者故也。女子之尊于我者也。其夫属乎父道也者妻。可称之以母。姑何以称母也。母之兄弟由父之兄弟也。母之兄弟由父之兄弟也。则君子之不详其
重庵稿册四 第 554H 页
辞何也。放虖父之兄弟也。亲亲之道。放以通之者也。放以通之也奈何。曰别之以伯仲叔季也。等以进之于高祖父也。壹皆视诸父之兄弟也。女子谓男兄弟之子为侄。传曰侄至也。女子于男兄弟之子也。匪子而恩爱之至者也。女子谓侄之子奈何。传曰男子谓兄弟之子为侄。则女子谓侄之子为孙。为人后者谓所后之亲若子。传曰为人后者。为之子者也。其为亲也若子。为人后之道也。所承者重也。名有从重而生者。为人后者为所为后。妻为夫皆其重也。为人后者谓其亲其称从旧。传曰与不为人后同之也。为人后者于其亲。为可计之亲。为不可计之亲。服只降一等。其称之也与不为人后同之也。生之恩也。恩以生名。名以载恩。妻谓夫之亲从夫。传曰妇人之道。从于人者也。是故夫之父母。吾之父母也。生而养之。没而享之。故于其夫其为亲也从夫。从于人者之道也。妇人亡自专之道。有三从之义。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从父也者。未成人之事也。从夫也从子也者。已成人之事也。故古者谓妇人之嫁为归。妇人从其夫则忘其父乎。曰父生之如天之大也。母育之如地之厚也。妇人曰吾之道。从于人者也。亡以终身养父母。
重庵稿册四 第 554L 页
我奚以为人子者哉。生则致其勤。没则致其慕。人子之于其亲也。亡时而可忘也。女子适于人者。谓其亲从旧。传曰生之恩也。子告于考妣。适子称孝子。孙告于祖考妣。适孙称孝孙。曾孙告于曾祖考妣。适曾孙称孝曾孙。玄孙告于高祖考妣。适玄孙称孝玄孙。传曰告者告于神明也。孝也者。以继序承祀为孝也。虽居之而不辞可也。何以尽其辞也。告于神明者。致其慎也。且以见自玄孙以下不以称也。既祀则不可以以孝称之也。虽百世不迁。不以称也。四世而乃祀者。义之常也。百世不迁者。礼之加隆者也。父之昆弟加多于四者。其称叔父其称第以数。传曰父谓之伯兄者。吾谓之伯父也。父谓之仲兄弟者。吾谓之仲父也。仲也者。次于伯者也。父谓之第几兄弟者。吾谓之第几叔父也。叔也者。次尊者也。父谓之季弟者。吾谓之季父也。姑母有再从无三从。传曰妇人亡三从之亲者也。妇人于三从之亲。不为亲也。妇人于三从之亲不为亲也。则祖母何以有三从也。曰女子适于人者。于其亲所杀者近。于父之亲所杀者远。从于人者之道也。祖母之有三从何也。曰必祖父孙而后有三从兄弟则有三从。祖母焉有三从。于姊妹而无三从。所
重庵稿册四 第 555H 页
以别长幼明嫌疑也。虽祖姑母无三从何也。曰女子适于人者。于其亲所杀者近也。自三从以外为族从兄弟。为族从叔父侄。为族从祖父孙。为族从曾祖父曾孙。传曰君子于可计者计之尔。妇人无族。传曰妇人无簇聚之道。同姓为族。传曰同姓之道。簇聚者也。母之父。生为外祖父。死为外祖考。母之母。生为外祖母。死为外祖妣。传曰外者外出也。别于父也。何以称考妣也。吾之所逌生也。母之祖父。生为外曾祖父。死为外曾祖考。母之祖母。生为外曾祖母。死为外曾祖妣。传曰何以言母之祖父也。自母而尊之者也。不如祖父之父。当于亲也。其称母之曾祖父母奈何。曰虽无籍称之可也。虽无籍而称之可也者何也。吾之所逌生也。祖母之父母。曾祖母之父母。高祖母之父母。皆有祖之道。吾之所逌生也。祖母之父母。曾祖母之父母。高祖母之父母。皆吾之所逌生也。则称之以考妣乎。曰称之以考妣也者。至外出而终也何也。曰称之以父之外祖考妣。称之以祖父之外祖考妣云尔。则归尊于父祖父也杀之等也。母之男兄弟。为伯舅为仲舅为叔舅为季舅。传曰舅者旧也。男子之尊于我者也。姊妹之子为甥侄。姊妹之女子子为甥侄女
重庵稿册四 第 555L 页
子子。传曰甥也者生也。侄至也。姊妹之子。由兄弟之子也。匪子而恩爱之至者也。舅之子自称。先生为内从兄。后生为内从弟。姑母之子自称。先生为外从兄。后生为外从弟。传曰自出者称之以内。外出者称之以外。何以不言姊妹也。冒于兄弟也。母之兄弟为姨母。传曰姨也者。夷夷然近也。姨母何以称母也。母之兄弟由父之兄弟也。女子谓兄弟之子为姨侄。女子谓兄弟之女子子为姨侄女子子。传曰侄至也。女子之于兄弟之子也。匪子而恩爱之至者也。姨母之子相谓。先生为姨从兄。后生为姨从弟。姨母之子谓姨母之女子子。先生为姨从姊。后生为姨从妹。姨母之女子子谓姨母之子。先生为姨从男兄。后生为姨从男弟。前母之党如母。继母之党如母。嫡母之党如母。传曰前母也者。父之元娶也。继母也者。父之继娶也。继母之子。奉前母之祀。前母之子。服继母之丧。庶子服嫡母之丧。丧祭人道之大者也。丧祭之所在。名以随之矣。异姓之党为戚从兄弟。为戚从叔父侄。为戚从祖父孙。为戚从曾祖曾孙。传曰戚也者。戚戚然。自出者外出者皆戚也。于可计者计之尔。异姓之党为戚。传曰异姓之党。虽不可计者。犹戚戚然怀念之也。
重庵稿册四 第 556H 页
妻之父为外舅。妻之母为外姑。传曰外舅也者。别于母之男兄弟也。外姑也者。别于父之姊妹也。或曰妻谓吾之父母为舅姑。则吾谓妻之父母为外舅姑以别之也。此则野人之说也。君子不逌也。女子子之夫为婿。自称为外甥。传曰婿者胥也。二姓之合。胥相为好者也。外甥也者。自外之以别其称之于母之男兄弟者也。婿相谓为同婿。传曰同为一人之婿也。妻之男兄弟为妻男。兄弟姊妹之夫为姊妹夫。传曰无事乎文也。女子子之子为外孙。传曰别于子也。何以不言女子子也。冒于子也。婚姻之党为连。传曰妇之党为婚。婿之党为姻。婚昏也。古者必亲迎昏以为期。姻也连相连缀也。
承重妻服辨
父卒然后为祖父母后者之妻。从夫服三年非也。丧服妇为舅姑不杖期。传曰何以期也。从服也。夫为父母服三年。妻从夫服期。礼所谓从重而轻者也。后世变妇为舅姑三年。其变盖亦有说。女子子在室及嫁反在室。为父母三年。既嫁移其父母之尊于舅姑。女嫁事舅姑当如在室及嫁反在室者之事父母也。女既嫁既降其服于父母。服舅姑如服父母。所以伸其
承重妻服辨
父卒然后为祖父母后者之妻。从夫服三年非也。丧服妇为舅姑不杖期。传曰何以期也。从服也。夫为父母服三年。妻从夫服期。礼所谓从重而轻者也。后世变妇为舅姑三年。其变盖亦有说。女子子在室及嫁反在室。为父母三年。既嫁移其父母之尊于舅姑。女嫁事舅姑当如在室及嫁反在室者之事父母也。女既嫁既降其服于父母。服舅姑如服父母。所以伸其
重庵稿册四 第 556L 页
私也。非为从夫而服也。若所谓从服则为舅姑期是也。是故孙妇为夫之祖父母大功者。从夫期之服降之也。自曾孙妇以下。夫降而妻又从夫所降者降之。此则今亦未之改也。嫡子与众子皆服父母三年。门内之恩也。容妻以事其父母者。得伸其私于舅姑服三年犹为可也。父卒嫡孙为祖父母承重服三年立丧主。重宗统之义也。其妻从夫服三年。非古者从服之道也。说者又以为曾玄孙承重者。其母若祖母。皆当服三年非也。妇为舅姑服三年。不以夫之存亡有改固可。若嫡孙妇嫡曾孙妇。为夫之祖父母曾祖父母服三年。是又何义。若曰其夫若在当承重。其妻当以承重服服之。是有不然者。父若在当持衰三年。而父卒适孙何以承重服三年也。子可以死其父而服承重三年。妻独不可死其夫又何也。或者又引礼所谓属从者所从虽没也服一段以实之。是又不然。妻为夫党亦属属从。然毋论适妇与众妇。夫虽死皆服舅姑三年。孙妇曾玄孙妇。夫虽死皆以其服服夫之祖父母曾祖父母高祖父母。是之谓属从者所从虽没也服。何必适孙妇适曾孙妇。夫虽死皆服承重三年然后始可谓属从乎。难者曰然则承重者之妻之
重庵稿册四 第 557H 页
服将奈何。曰毋论孙曾玄孙。凡承重者之妻。皆从夫三年之服而服期可也。若曾玄孙承重而其母若祖母在则在妇服舅姑三年。在孙妇服夫之祖父母大功。在曾孙妇服夫之曾祖父母缌。独承重者之妻服期可也。何为其然也。承重者之母若祖母。各以其服服之者。所谓属从也。夫持衰三年则妻从夫而服期者。所谓从重而轻者也。
祭仪式家行
为之家行者。非敢欲易天下也。只以行之一家而已。
礼之失。莫大于仪不及物。近世士大夫家荐享。盖俗所云茶饭。兼饭供者也。生人飨食之盛。无右于此。故其事死也亦然。余见人家妇女入门。贫富礼俭。唯熟习本家见闻。其贫者则虽夫家财力足以礼享。犹未免烹饪乖方。草草不成㨾。其富者则自儿少时但见其繁华侈靡之状。于祀享一节。不量家之有无。辄沾沾然以为虽然乌得不然。为馔羞皆作奇技巧艺。鄙俚无识。杂乱无章。倾财虑居。亦莫之恤。不出十年。权舆不承。庙门不开。先灵久馁者比比有之。主祀者鲜有能知其非而自立己见。谚云祭用妇家祭礼。盖有
祭仪式家行
为之家行者。非敢欲易天下也。只以行之一家而已。
礼之失。莫大于仪不及物。近世士大夫家荐享。盖俗所云茶饭。兼饭供者也。生人飨食之盛。无右于此。故其事死也亦然。余见人家妇女入门。贫富礼俭。唯熟习本家见闻。其贫者则虽夫家财力足以礼享。犹未免烹饪乖方。草草不成㨾。其富者则自儿少时但见其繁华侈靡之状。于祀享一节。不量家之有无。辄沾沾然以为虽然乌得不然。为馔羞皆作奇技巧艺。鄙俚无识。杂乱无章。倾财虑居。亦莫之恤。不出十年。权舆不承。庙门不开。先灵久馁者比比有之。主祀者鲜有能知其非而自立己见。谚云祭用妇家祭礼。盖有
重庵稿册四 第 557L 页
伤而发也。夫潢潦之水。可荐于上帝。君子之祭其亲也。在乎洋洋如在如或见之。岂珍异之品奢丽之物云乎哉。呜呼。一元大武。玄酒大羹之礼。今不可卒复。姑从今世常行之礼。去其太俚而少返于正。以不悖于古。不骇于俗。亦何所惮而不为乎。时物变迁。孝子有怵惕悽怆之心。果与蔬时食也。务从多旨。脯必纯用乾牛可也。今俗所云食醢。即古鱼胙之遗也。作醢也必以鱼物杂之可也。出就将事之前。果与蔬并先设可也。是载先儒礼书。鱼煎肉煎鱼汤肉汤。各用一器可也。所以用鱼肉者。以具水陆之味也。鸡雉之肉。蟹蛤之鱼。看天时因地产。随时从宜。不必有一定之物。煎与汤与炙。各用素一器可也。所以备众味也。饭羹之羹。汤炙之汤。必具各种可也。或有盛其滓以谓之汤。取其液以谓之羹。以为方便之策。是欺神也。慢孰甚焉。饭羹之设。从神位左右可也。事亡如事生之道。固如是也。今人之言曰三年内上食。象生时设饭羹。从神位左右。三年后反是。是大谬也。夫忌祭今祭也。生人泄哀之具也。有甘旨忠养之意可也。时祭古祭也。有大羹纯素之意可也。妄以愚意作二图如此。非敢自信。庸俟后之君子。
重庵稿册四 第 558H 页
今俗所云饼盘。即古致膰之遗也。末后为弊甚多。夫见其馂馀。泣然感咽。肃然钦敬者有之。如是之处。以脯果之属。郑重封馈可也。今人祀事才罢。即于连姻接族亲友故吏之家。分馈祭物。诸般馔品。小小分排。盘盛头戴。络绎出门。若宴飨然。若夸美然。馂馀之入于他家也。童稚婢仆争閧蹴躏。欠敬亦莫大焉。自我而不为之。
时祭
时祭行四代。奉祧迁位者。每室有班祔位。同时行祭。考妣并祭。
筮日仪礼有之。朱文公家礼亦从之。司马温公曰孟诜家祭仪。用二至二分。然今仕宦者职业既繁。但时至事暇。可以祭则卜筮。亦不必亥日及分至也。若不暇卜日则止依孟仪用分至。于事亦便也。朱子曰卜日无定。虑有不虔。司马公云只用分至亦可。愚按今人如筮尸宿尸之礼。及其他筮于庙门之礼皆不用。时祭筮日之礼不用亦可。
家礼时祭用仲月。仪礼无必用仲月之文。记曰雨露既濡。霜露既降。以此推之。则当用春秋二分之月。用春秋仲月可。
时祭
时祭行四代。奉祧迁位者。每室有班祔位。同时行祭。考妣并祭。
筮日仪礼有之。朱文公家礼亦从之。司马温公曰孟诜家祭仪。用二至二分。然今仕宦者职业既繁。但时至事暇。可以祭则卜筮。亦不必亥日及分至也。若不暇卜日则止依孟仪用分至。于事亦便也。朱子曰卜日无定。虑有不虔。司马公云只用分至亦可。愚按今人如筮尸宿尸之礼。及其他筮于庙门之礼皆不用。时祭筮日之礼不用亦可。
家礼时祭用仲月。仪礼无必用仲月之文。记曰雨露既濡。霜露既降。以此推之。则当用春秋二分之月。用春秋仲月可。
重庵稿册四 第 558L 页
按仪礼日用丁己(音纪)注。内事用柔日。筮辞曰来日丁亥。用荐岁事。注丁未必亥也。直举一日以言之耳。今用或丁或亥。甚非经文本旨。既用丁己之干。又用亥之支。万无是理。当用仲月上丁(有故则或上己或中丁或中己。)可。
筮日虽不为之。而祠堂告由。不可不行。孟月下旬之首。主人与众宗人诣词(一作祠)堂。祝跪告孝孙(只奉考妣者。改孙为子。)某官某。将以来月某日干支。祗荐岁事谨告。
家礼图式。考妣设各位。今人于祠堂。多奉合椟。又东人屋制狭隘。设位时考妣合奉一椅。椅前各设一卓。祭物每品各盛二器。从卓子东西设之可也。(图式具下)三位室具三器。四位室具四器。
古礼祭必夫妇亲之。今人于出主时。主妇率众妇奉妣位神主。又亚献亦必主妇为之。愚为礼有古今之异。且今人祠宇多奉合椟。则出主时不必分奉。又或不奉合椟。则每室考妣位合承一筐。执事一人奉之可也。又祠宇或迥远于厅事。或有外宗将事。其他难便之端甚多。并与主妇亚献之礼而废之可也。
时祭古祭也。有一元大武。玄酒大羹之遗意可也。
时祭祝
孝孙(只奉考妣者称孝子)。某官某将以来月几日丁○(或己○)。祗
筮日虽不为之。而祠堂告由。不可不行。孟月下旬之首。主人与众宗人诣词(一作祠)堂。祝跪告孝孙(只奉考妣者。改孙为子。)某官某。将以来月某日干支。祗荐岁事谨告。
家礼图式。考妣设各位。今人于祠堂。多奉合椟。又东人屋制狭隘。设位时考妣合奉一椅。椅前各设一卓。祭物每品各盛二器。从卓子东西设之可也。(图式具下)三位室具三器。四位室具四器。
古礼祭必夫妇亲之。今人于出主时。主妇率众妇奉妣位神主。又亚献亦必主妇为之。愚为礼有古今之异。且今人祠宇多奉合椟。则出主时不必分奉。又或不奉合椟。则每室考妣位合承一筐。执事一人奉之可也。又祠宇或迥远于厅事。或有外宗将事。其他难便之端甚多。并与主妇亚献之礼而废之可也。
时祭古祭也。有一元大武。玄酒大羹之遗意可也。
时祭祝
孝孙(只奉考妣者称孝子)。某官某将以来月几日丁○(或己○)。祗
重庵稿册四 第 559H 页
荐岁事谨告。(右告祝。)
孝孙(只奉考妣者称孝子)某官某。今以仲春(秋曰仲秋)之月。有事于
显高祖考某官府君。
显高祖妣某封某氏。(有祔位则曰以某亲某官府君。某封某氏。祔食曾祖位。以下同。)
显曾祖考某官府君。
显曾祖妣某封某氏。
显祖考某官府君。
显祖妣某封某氏。
显考某官府君。
显妣某封某氏。敢请
神主出就正寝。恭伸奠献。(右出主祝。)
维
年号几年岁次干支几月干支朔几日丁○(或己○)。孝玄孙某官某。(曾祖位云曾孙。祖位云孙。祢位云子。)敢昭告于
显高祖考某官府君。
显高祖妣某封某氏。(曾祖位云曾祖。祖位云祖。祢位云考。)气序流易。时维仲春(秋云仲秋)。追感岁时。不胜永慕。(祢位改不胜永慕。为昊天罔极。)敢以清酌庶羞。祗荐岁事尚 飨。(右各位祝。)
祖考命工祝。承致多福于汝孝孙来(读曰釐)。汝孝孙使汝受禄于天。宜稼于田。眉寿永年。勿替引之。
孝孙(只奉考妣者称孝子)某官某。今以仲春(秋曰仲秋)之月。有事于
显高祖考某官府君。
显高祖妣某封某氏。(有祔位则曰以某亲某官府君。某封某氏。祔食曾祖位。以下同。)
显曾祖考某官府君。
显曾祖妣某封某氏。
显祖考某官府君。
显祖妣某封某氏。
显考某官府君。
显妣某封某氏。敢请
神主出就正寝。恭伸奠献。(右出主祝。)
维
年号几年岁次干支几月干支朔几日丁○(或己○)。孝玄孙某官某。(曾祖位云曾孙。祖位云孙。祢位云子。)敢昭告于
显高祖考某官府君。
显高祖妣某封某氏。(曾祖位云曾祖。祖位云祖。祢位云考。)气序流易。时维仲春(秋云仲秋)。追感岁时。不胜永慕。(祢位改不胜永慕。为昊天罔极。)敢以清酌庶羞。祗荐岁事尚 飨。(右各位祝。)
祖考命工祝。承致多福于汝孝孙来(读曰釐)。汝孝孙使汝受禄于天。宜稼于田。眉寿永年。勿替引之。
重庵稿册四 第 559L 页
(右受胙嘏辞。)
时祭仪物
皮果一品用栗。(或居乡非土产则皮柏皮榛皮胡桃亦可。)
宲果一品用枣。(或代用乾杮之属亦可。二品皆用一升。)
乾鱼一品用大口鱼。(或代用乾北鱼,乾民鱼,乾石鱼,乾青鱼之属亦可。)
生牛肉一品。(或代用猪肉羊肉亦可。)
鸡汤一品。(或代雉亦可。○每器盛全首之半。牛鱼鸡三品。用备羽毛鳞。)
生菜一品用菁。
熟菜一品用水芹。
饭一品。
餈一品。(用黏米。或用黄粱亦可。○餈不必盛以圆楪。如磁碗鍮食器之属亦可。)
盐一品。 明水一品。 酒用各盏。 匙楪一器。(右每品各盛二器 三位室具三器。四位室具四器。)
时祭陈设图
삽화 새창열기
(果菜当卓中央先设。出主后先陈饭餈盐明水。次陈牛鸡鱼。三位室饭以二行在东。四位室二行在东。二行在西。)
时祭仪物
皮果一品用栗。(或居乡非土产则皮柏皮榛皮胡桃亦可。)
宲果一品用枣。(或代用乾杮之属亦可。二品皆用一升。)
乾鱼一品用大口鱼。(或代用乾北鱼,乾民鱼,乾石鱼,乾青鱼之属亦可。)
生牛肉一品。(或代用猪肉羊肉亦可。)
鸡汤一品。(或代雉亦可。○每器盛全首之半。牛鱼鸡三品。用备羽毛鳞。)
生菜一品用菁。
熟菜一品用水芹。
饭一品。
餈一品。(用黏米。或用黄粱亦可。○餈不必盛以圆楪。如磁碗鍮食器之属亦可。)
盐一品。 明水一品。 酒用各盏。 匙楪一器。(右每品各盛二器 三位室具三器。四位室具四器。)
时祭陈设图
삽화 새창열기
(果菜当卓中央先设。出主后先陈饭餈盐明水。次陈牛鸡鱼。三位室饭以二行在东。四位室二行在东。二行在西。)
重庵稿册四 第 560H 页
正寝时祭之图
삽화 새창열기
时祭仪
时祭用春秋仲月。日用丁己(音纪。)○前月下旬之首。主人与众宗人同室者诣祠堂。主人当香案前北向立。宗人皆北向立。主人以下皆再拜兴。主人香案前北向跪坐。祝进就主人之左西面坐。主人以下皆俛伏。祝读告祝复位。主人兴。北向再拜。主人以下退。祝阖门。○前二日主人以下皆斋戒沐浴。前一日设位厅事北壁。南向设四椅。椅前各设一卓。不相属。卓前皆有束茅聚沙。(以备缩酒者)厅中央设香案。香炉在东。香盒在西。香案前设束茅聚沙。(以备降神者)祔位设西壁东面。
삽화 새창열기
时祭仪
时祭用春秋仲月。日用丁己(音纪。)○前月下旬之首。主人与众宗人同室者诣祠堂。主人当香案前北向立。宗人皆北向立。主人以下皆再拜兴。主人香案前北向跪坐。祝进就主人之左西面坐。主人以下皆俛伏。祝读告祝复位。主人兴。北向再拜。主人以下退。祝阖门。○前二日主人以下皆斋戒沐浴。前一日设位厅事北壁。南向设四椅。椅前各设一卓。不相属。卓前皆有束茅聚沙。(以备缩酒者)厅中央设香案。香炉在东。香盒在西。香案前设束茅聚沙。(以备降神者)祔位设西壁东面。
重庵稿册四 第 560L 页
樽床设祔位之北东面。祝床在东壁西面。盥盘设南荣北面。○厥明主人以下皆盛服诣厅事。主人以下皆诣盥洗位盥手。各位卓先设果蔬当卓中央。二果笾设北。生菜熟菜设果之北。○主人以下皆诣祠堂。祝奉祝板前。主人随。既诣。主人以下北面序立再拜。主人就香案前俛伏北向。诸执事皆伏。祝进主人之左西面跪读。出就祝讫。主人以下兴北向立。祝奉祝板复位。执事者分诣各位龛前。奉主前后以世序。主人随祝随诸执事随。诣厅事安主于各位椅上。祝奉祝板置祝床。主人香案前北面立。○祝进诣各位椅前面。启椟去韬。执事者一人东面助事。祝与东面者皆复位。主人以下皆北面再拜。○执事者一人诣樽床北向立。执注注酒。一爵满爵。贱执事奉盘西向立。北面者奉盏托置盘上。贱执事奉盘诣主人之右小后北向立。主人北向跪坐焚香。执事者一人进诣主人之右东面立。取爵跪授主人。主人受爵献爵。三斟茅沙至尽。奉虚爵授执事。执事受立。置爵盘上。贱执事退。东面者复位。主人兴北面再拜。○乃进馔。贱执事奉盘。执事一人卓左西面立。执事一人卓右东面立。各位皆有执事。执事一二人就祔位。先进饭餈盐
重庵稿册四 第 561H 页
明水。在蔬之南。次进牛鸡鱼在果之北。○主人进诣高祖考妣神位卓前北面立。执事者一人因在樽床前北向立。执注注酒满爵。爵数随每位位数。贱执事一人奉盘西向立。北面者奉盏具托(或二爵或三爵。随位数。)置盘上。贱执事奉盘诣主人之右小后北向立。主人北向跪坐。执事一人进诣主人之右东面立。执事一人进诣主人之左西面立。东面者立取盘上爵。跪坐授主人。主人受献爵。缩酒献爵。西面者跪坐受。奠爵考位前。东面者立取盘上爵。跪坐授主人。主人受献爵。缩酒献爵。西面者跪坐受。奠爵妣位前。贱执事退。东面者西面者复位。祝进诣祝床前。奉祝板进诣主人之左西面跪坐。主人伏。诸执事皆伏。祝读祝兴。主人兴。祝奉祝板复位。主人次诣曾祖考妣神位前。次诣祖考妣神位前。次诣考妣神位前。皆如初。祝进诣祝床前东面。置祝于床上复位。主人复诣香案前。北面再拜兴北面立。○执事者一二人就祔位前。行献爵礼。不读祝。○宗人行尊者行亚献礼如初献。不读祝。亚献者退诣主人之右。北面再拜复位。○宗人次尊者行终献礼。如亚献礼。○主人进诣樽床前西面。执注进诣香案前北面坐。举注执注兴。进诣各位卓左。
重庵稿册四 第 561L 页
添三献爵满爵。执事一人进授注。主人诣各位卓左侑食。扳匙饭中西柄正筋。○阖门。○启门祝歆三。○执事者为席于主人拜位之北北面。主人就席北面立。祝进诣高祖考妣神位卓左。东面取盏具托。诣主人之左东面立。主人北面跪坐。祝东面跪坐。授主人爵。主人受祭酒啐酒。执事者一人进诣主人之右西面立。受爵就樽床西面。置爵于床上。主人俛伏。祝诣祝床东面。奉祝板诣主人之左。东面跪坐。嘏于主人。祝奉祝板就祝床前东面。置祝于床上复位。主人兴北面再拜。○主人退诣樽床之北东面立。祝诣祝床之北西面立。祝鞠躬兴。主人鞠躬兴。祝告利成揖。主人答揖。○主人进诣香案前北面立。○祝进诣祝床前东面。取祝退诣盥床之北东面。焚祝复位。○主人以下皆再拜。○诸执事分诣各位椅左祔位左。纳主奉主。还诣祠堂。前后以世序。主人随祝随。众宗人随。○乃彻。○是日馂。
重庵稿册四
拾遗
敬次 王父韵
竹户还为好客开。相逢携手共持杯。雨馀风物尤奇绝。槛外南山积翠来。
再叠
细雨濛濛久未开。南山翠色倒深杯。此间不可无诗句。况有佳朋自远来。
重庵稿册四
拾遗
敬次 王父韵
竹户还为好客开。相逢携手共持杯。雨馀风物尤奇绝。槛外南山积翠来。
再叠
细雨濛濛久未开。南山翠色倒深杯。此间不可无诗句。况有佳朋自远来。
重庵稿册四 第 562H 页
三叠
佳客招邀户始开。逢迎一笑劝深杯。税舆阶下花翁至。系马门前李丈来。
原微
禀物之谓性。应事之谓心。性出于天。善而已。心出于人。有正有邪。其发乎纯粹者。虽端之 如恻隐羞恶辞逊是非。充之足以保四海。其沦乎诱化者。虽变之大如臣弑其君。子弑其父。亦由于渐之不早辨于其端。而曰可薄焉。则善终不可得以为善于其渐。而曰无伤焉则恶终至于恶而后已。近之则心广体胖。远之则天地位万物育。原其初自人之一念之善始。恶之应类。是箕子泣纣玉杯象箸。齐宣易牛邹孟论王。
佳客招邀户始开。逢迎一笑劝深杯。税舆阶下花翁至。系马门前李丈来。
原微
禀物之谓性。应事之谓心。性出于天。善而已。心出于人。有正有邪。其发乎纯粹者。虽端之 如恻隐羞恶辞逊是非。充之足以保四海。其沦乎诱化者。虽变之大如臣弑其君。子弑其父。亦由于渐之不早辨于其端。而曰可薄焉。则善终不可得以为善于其渐。而曰无伤焉则恶终至于恶而后已。近之则心广体胖。远之则天地位万物育。原其初自人之一念之善始。恶之应类。是箕子泣纣玉杯象箸。齐宣易牛邹孟论王。
重庵稿册四 第 562L 页
是二圣者炳事先而察理明也。临之彖曰至于八月有凶。姤之彖曰勿用取女。事少积成大。机一动难遏。当二阳向盛之时。不戒其易衰。则居安之位莫坚。当一阴始生之时。不虑于渐壮。则失正之患将至。消必不久而长必不可与也。周子曰几善恶。朱子辨性命形气。诚以有其一。不可不审其二也。天下之势。均则争。争则强者胜之。弱者负之。可胜者胜。为人为华夏。可负者不负。为禽兽为夷狄。曰既培必长。既塞必绝。如是者治其本体之为重。水源澄。其流有清无浊。人心正。其事有善无恶。故君子谨始而慎独。
枕铭
思易烦忘易昏。敛汝神泰汝身。
枕铭
思易烦忘易昏。敛汝神泰汝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