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x 页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序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653H 页
送柳丰安君上使赴燕京序
昔当 皇明之盛。我西厓老先生以 圣节使书状官诣京师。入门而先定儒释之班。谓中朝太学诸生曰。本朝名儒之当宗者。惟薛文清是已。有新安人吴京者喜曰。公发正论。吾道之幸也。升培每阅遗篇。庄诵不已。今相公丰安君。即先生之八叶孙也。以上使方赴燕京。奉尺一之书。持英簜之节。龙户扶旌。马人夹毂。连天馆阁。盖海幡幢。列郡负弩。陆慑水慄。盖千乘之国重臣行也。噫。相公今行。 崇祯二百年后。吾岭之未始有也。取路燕蓟山川。试观今日神赤。果如昔时冠裳之域耶。四牡騑騑。顾瞻周道。匪风下泉之思。想不禁声泪之无从矣。抑采访咨诹。使臣之大务也。春秋之世。晋楚狎盟。列国行人。往来纷如。或一言而重国。或专对而弭患。如国侨之辞命。展禽之文告。世称其尤著者。而历考其间。莫能以道学一副为之说者。乃先生以叔世偏邦之簉使。首发正论。表示儒宗。以牖数百生徒者。诚以道学为天下万世之本根。而一心诚伪之分。古今理乱之几。莫不由此而定焉。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653L 页
苟能是也。所谓辞令也威仪也。与夫应物变示邦礼者。举包在其中矣。极其至则虽梯航所及。霜露所坠。岂有不尊亲者耶。此可见先生一言。不但为后世奉使者之法而已也。肆我月苍两先祖从学先生。 万历甲辰。苍石先生。以 世子册封书状官赴 皇京。式礼无愆。克受宠赉。况今相公以家学之专。又膺世行之选。则所以率履绳武。宣扬国美者。又岂无其道耶。顾升培衰迟力残。无由执鞭行辀。览 皇明之旧都。挹先正之遗躅。时效一斑之见。如羊舌盼之辅文子。崔州平之规武侯。是可叹也。惟相公利涉川原。克竣大礼王事之暇。观于沈京太学馆。复有如昔日吴京者否耶。系一律。以为忘行劳一哂之资耳。
送族侄时应黄山丞序
黄山东南际海。为沿路交冲之会。边境有事。则驿使衔书。飙驰星奔。常为诸邑先。自正德庚午。改置察访。名为邮馆。而事体与镇州郡等。故楼橹储庤。䇄䇄相次。督邮当接倭宴饷之时。靺首裤靴。櫜矢植羽。莱府预送从者。执矛戟呵拥。为之隶焉。严整有节。所以慑服远人。为是官者。必曾经从列。文雅材行。识时务达人情然后授之。乙丑春。族君时应以前两司。受其寄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654H 页
焉。是必有发谋出虑。随事尽职。以报答朝廷之意。共济方伯之和。而无忝于先业者矣。于其行。余无以赠言。但记所得于简编者。为一诵之。孔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集注曰轻于外者。必不能坚于内。又曰主忠信。集注曰人不忠信。则事皆无实。私窃思之。盖厚重者敬之谓也。忠信者诚之谓也。正衣尊瞻。无时而或忽。则人望而畏之矣。承上接下。随事而名实。则物岂有不动乎。其馀取友改过。亦可因此推去。而其于居官理事之道。大有补矣。诗曰思无邪。斯马斯臧。
送姜启好赴 恭陵直所序(甲申)
国家取士以科。其或怀奇趯然。不屑于举业者。则又设为荫涂之官。以吁四方之贤。大抵以科第者尚其文。以荫涂者尚其贤。鲜有能兼之。间有才行出类。倬为鸿硕之器者。则又何可以一槩论耶。吾友姜启好上舍。故耆英府知枢公之孙也。少负气为文章。深博无涯涘。不肯以汉唐以下自处。苟一日擢高第。则为馆阁为雅颂。其素志也。日潦雨中。萧然过余。道寒暄已。乃曰执事岂未及闻欤。吾为 恭陵郎。今治肃行。故为告别而来矣。余起拭病眸曰服改乎。吾果未闻矣。于乎。以君之文章才谞。尚不作一第。今为荫涂之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654L 页
官。尽 国朝之取士。多方以尽之矣。文且贤如君。其何官之不做耶。向所云兼才行为鸿硕者。可谓务一而得两者也。记昔与启好舟过扬广。沧江暮雨淅沥洒面。余今老矣。不复随启好。而却有虫鹄之叹也。吾州人物。如叔闻,启好者。讵有几乎。余尝与叔闻书。窃托于骖之从靳。而比年以来。朝取暮拔。群无留良。倘所谓处士之庐。无人焉者类耶。且君与叔闻。皆需世之才。官馀多暇。读书松桂之林。讲讨义理之源。以博其趣。以资其用。则异时出膺字牧。入掌管库。将无所施而不可矣。其馀择交慎言。二君能勉之。今不复赘。启好其以余言为然耶。遂系之一律。
姜稚仁半醒帖序
士固有非其意之所甚尚。而强取以自名者。如欧阳公之醉翁亭。乐在山水而非真自处以酒人也。韩魏公之醉白堂。志慕恬退而未必自许以乐天也。古之君子常欲实浮于华。故其处己也重。而取名也廉。如是夫。吾友姜寝郎稚仁。既历览枫岳。作游山录一通。间以诗系之。所状物多逼真。弁其卷曰半醒帖以示余。余惟稚仁不喜饮。非以酒而醒者也。计必有所醒者存。而又谓之半。则亦似有未尽醒者。其蕴于中而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655H 页
廉于名者。亦庶几乎古人矣。嗟夫枫岳。余所愿见而不可得者也。计君之涉旬月筇屦之所及。与夫笋舆羸驴之所经历者。无非礨嵬确龉。胁息而研足者。而余则不离床席。一寓目而尽之。斯不亦劳逸之倍蓰者乎。亦可谓不跻其堂而啜其糟者也。且醒之为义。本因醉而得名。而人之所醒。亦自不同。有醒于道义者。有醒于高蹈者。洞见道体。天融神解。大贤之醒也。蝉蜕污浊。脱屣方外。达士之醒也。伊尹处畎亩而幡然悟曰。余天民之先觉者也。余将以斯道觉斯民也。张横渠舍佛老而从事圣学。脱然如大寐之得醒。贤人君子之醒。又何其明快耶。然则彼方外之醒。尚犹醉梦耳。苟能乎道义之醒。则彼群醒者在其中而恍然矣。吾子何居焉。且吾闻行百里者。半九十里。子之醒也。十分得其九。而有一分之未醒。则其一分之醉。亦足以乱九分之醒。自今以往。吾子无多其已得之醒。而又勉其未得之半。疏瀹澡雪。如水沃面。则向者一分之未醒者。亦将次第洞然。而世所称金刚之万二千峰。不过为乐山中一物。吾子以为如何。稚仁曰得子之一言。胜似解醒散一封矣。遂笑而为之书。
竹雨诗社序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655L 页
海内之为州有九。而三光五岳。焜曜蟠际。风气人声。虽有大小之别。而其为自成一家则一也。是以我东为小华。而岭号邹鲁。亦古今之传言也。独怪夫世之论者。于岭称文而不与诗。岂岭之人。自童稚能言。服习先辈之教。专用力于四子经训。故其发之于声也。理胜而文隐。动效濂洛而不尚汉魏也耶。私窃思之。濂洛二南之遗风也。汉魏列国之馀波也。苟能推原而极本。其初言志。固有正变之别。而后世好奇之士。不能精于取舍。惟我 先大王以朱诗配之雅颂。此岂韦布末学之所可窥管耶。商山有诗社。皓邻,林下二丈人。分日酬唱。如古洛社,兰亭之会。有芝园,兢厓三君子从而和之。余日过其社而阅其函。二老之诗。清平丰融。不纯乎濂。不泥乎汉。信乎其自成一家矣。三子之鸣。亦皆遒丽清绝。浸浸乎古人之声气。呜呼。孰谓吾岭之不能诗也。余于是又有感焉。商之一方。处洛上游。先生长德。仡仡相望。至今韵人达士。不绝厥声。继玆以往。莫或以论者之故。而变其所习。一以经行迪之。不为葩藻之胜。则所谓天地之中声。于是乎在。而不囿于山川风气之中矣。使后之观风者采之。不知其孰濂孰汉。而我东诗教之隆。未必不自吾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656H 页
社始矣。若是则中国之人。岂可以东音而少之哉。吾东作者。亦当以岭声为正矣。日芝园子属余一言。余以所感于中者书之如右。
千岁录序
国家升平。化日舒长。商雒耆英及同志诸老。会于酉川斋舍。修洛社古事。于时春气暄妍。风轻花暖。童颜皓发。秩然环座。笑谈玉霏。如威凤之下而白鹤之集也。盖其中八十八岁之老人一。七十二岁二。七十一岁一。七十岁一。六十九者二。六十八者二。六十七者一。六十五者二。六十四者一。六十三者三。六十二者二。六十一者二。觞既行。芝令曰。多矣哉是会也。因命左右。合筹诸老之年数。如晋史之筹绛甲。总之为一千三百四十有奇。芝令谓余曰。此会不可无记。子盍书诸。余辞已。乃曰尝窃闻南极有老人星。在丙丁分野。而转曜于吾东。是以上而 圣寿天齐。邦命山固。下而敷锡厥民。举入于仁寿之域。玆岂非其著验耶。吾侪生老斯世。优游暇日。乐与贤长德。日相追随于泉林之间。是亦天所以贶馀年。而不愧为祝华之民矣。诸老人皆曰唯。遂书之如右。为千岁录序。又系一律。以寓请言之义。时族弟成汝(源培)后至。圣应年去六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656L 页
十少一。用王拱辰,狄兼谟故事。并附于末。乃庚寅三月日也。
映翠轩李公实纪序
子曰。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世之才识敏给者。专于诵说而反忽于践履。禀质粹美者。笃于人伦而不屑于讲习。斯二者均之倚于一偏。而不足以语君子之道矣。惟夫子之一言。本末兼举。先后有序。非如子夏之抑扬太过。则其丁宁示人之意。岂不深切而著明者乎。若近世映翠轩李公。躬孝友之实。读圣贤之书。毕竟文行俱优。本末兼该。则其殆庶几于夫子之训欤。盖公以赫叶名硕之后。禀赋本好。夹以问学。事亲之馀。研究诸经。躬行之暇。张揭两箴。不为世间表𧟊之行。而惟从朴实头做将去。凡于志体之养。葬祭之礼。孝之终始。于是乎尽之。而自奉先睦族训子侄喜施与。与夫律己接物之道。都出于片片血诚。靡不从一孝字推来。由其如是。故庐墓虎随而对人辄讳。泉石诗成而投火不传。要其平日立心制行。真所谓无所为而为者。虽其资质本有过人者。而从来问学之功。亦讵可诬哉。公之子衡天氏尝袖其事状一通。要余一言。余未尝为人文字。不足以当是役。固辞不敢矣。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657H 页
今年春。又遣其从子彦干。相守有日。窃念贤叔侄。既得吾立爷大笔。以贲幽潜。固已无憾于显亲之道。而必欲求蔀屋寂寥之笔。以备舆诵之一者。此其心真孝子孝孙也。于法当得附书。余将见李氏世世克类。孝子实纪。又不止于此一篇。遂为之序如此云尔。
鳌洲集序
升培少日游玉院。敬读从先祖苍石先生跻享时奉安文。请于乡长老曰敢问谁所作也。长老曰是故鳌洲先生韩公之文也。不佞年甚藐。窃观其文辞清拔。句语典重。意其必有所蓄之厚。所本之深也。而乡里后生。不能究观先辈事迹。流光冉冉。今且四十馀年矣。今年春。先生后孙用锡,龟锡。持事状一副来。示余曰。此吾先祖鳌洲公遗集也。先祖记行无多。而但丙子节义不可泯也。江皋柳令公既为之状。执事与吾家有契旧。其于弁卷。可无一言乎。余辞以不敢者屡。而终不获。始盥而阅之。尊周二字。乃其开卷第一义也。于乎。当南汉下城之日。天地溃裂。冠屦倒处。公以一个孤忠。身处下位。厉色责友。裂纸为疏。以一身而任万古之纲。以一纸而抗百万之师。至其终不得遂。则归欤海上。诛茅于日月山下。与金瓢隐,李石溪同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657L 页
志诸贤。长往以自靖者。此其心视古叩马蹈海。亦奚以多让焉。孔子称子贱之贤曰。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公以名硕之后。早游愚伏郑先生之门。得闻为己之学。筑台湖上。日诵朱书三十篇。仿愚苍学规。数与诸胜讲劘不辍。与兄苏湖公俱中大小科。而征迈胥勖。博约相资。其蓄之也厚。故其发之也果。其本之也深。故其达之也直。居于家则孝亲而生死尽其礼。爱兄而出处同其乐。律身不以夷险而少忽。临财不以贫窭而或移。立于 朝则弹劾权奸。伸救善类。推刷三南而先进彊本之策。综覈一方而举无抱冤之民。致谨于 方丧而鱼肉不近。陈戒于临隧而绅笏咸敬。迹公之一言一行。靡不从问学中流出。而其根本之宏大。蓄积之深厚。乃判得天下大义理。生为 大朝廷臣。殁而并编于尊周录。何其伟哉。由是其为文章。不事艰棘。而直陶写性灵。如祭岳武穆文。足令志士陨泪。又如白雪歌三章。悽惋有烈士风。宜其编入于乐府。而向所云跻享文之清拔典重。亦足为溯流推原。尝脔知鼎之一验也。公讳克昌字伯裕。鳌洲其号也。胜国节义讳哲冲之后也。至考讳瑞。从学西厓先生。以壬辰倡义。官直长。古语不云乎。綷羽知苞族。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658H 页
亦见其忠义之有所自也。用锡甫等蒐集公遗稿于散失之馀。编为四卷。其诚亦勤矣。顾不佞未尝为人文字。寂寥短管。实不敢当是寄也。而盖自弱冠。已知景慕公。今幸奉玩全集。窃有挂名于文字间之愿。遂僭为之说如是云尔。壬辰清明节。兴阳李升培序。
尹圣郊诗集序
余閒居阅杜子秋兴篇。门外有客臞颜星发。若山泽间逸。余揖而席。愀然相视良久。乃曰子非娥林尹圣郊乎。嗟乎不可识矣。记昔少日。遇圣郊于达城。圣郊方以能诗为后进首。苍眉玉貌。望如雪竹冰梅。凡江左右。名能为词者。惟恐不得与圣郊相识。当是时也。朝廷以声病取人。使圣郊进而一得于良有司。则庶几从事奎苑。鼓吹六经。以鸣升平之盛不难矣。何乃尚作一布衣。栖屑于海山之间耶。以圣郊向时之明妙清丽。俛仰之间。颧隆齿豁。几不能识面。则益叹浮世流光之驶。而余亦衰老矣。郊之言曰。吾已尽舍其旧所业。从游先生大人。欲学周公孔子之道。既以会诸心而得之于身。又欲以传于后也。余即离席起敬曰。如公可谓善变化矣。夫士平居以功名利达自期。而及其老而不得也。鲜不戚然自失。惟公以圣贤之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658L 页
道。易其平日之所嗜好。真扬子所谓先病而后瘳者也。阅其归橐。有诗数十帖。皆吾乡诸名胜之所相赠酬者。余观圣郊之诗。清平丰丽。泉涌不穷。未尝有忧愁放旷之象。而怡然有自乐之意。非有所得于中者。乌能如是乎。即以所接杜诗者论之。彼以倒峡之手。流落剑南。不能黼黻盛唐之皇猷。但见满纸秋声。自寓不平之鸣。则其与吾子之所得。其浅深轻重。果何如也。圣郊勉乎哉。吾将为子。欲赋反秋兴以赠也。圣郊名东壄。自号弦窝。
朱子书补要序
退陶先生节要朱书。而于知旧书疏之外。不少槩录。非谓他书之法言理趣。有逊于节要之书也。诚以师友之间。讨叙心胆。讲勉旨诀。使人感发而兴劝者。莫切于书札。故窃取孔门诸子记言之例。以一部节要。托义于鲁论之后者。岂徒然哉。然试按其大全。如封事之论。记跋之题。以至日用谩录。率皆敷陈危微。发挥道要。如溟涵地负。又非节要之所能尽。则后生初学。且须先从节要上入头。而次第进步。究观夫子之立朝本末。为学始终。而百世之下。亦必有奋发兴起者。此补要之不可阙者也。顾余尝有志于学。而家无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659H 页
朱书。近始借得大全于山北。而年又衰迟。有日暮道远之叹。及其索还甚急。惧无以卒业。则乃撮其记跋诸书之尤切于身心者。以为老年便览之计。第目力既短。纸地亦贵。存拔既未殚精。长篇亦或删节。令儿书出一编。大抵僭踰甚矣。至如封事。年前已有誊出。若得善书者。以封事为上卷。以记跋等书编其下。合为一部。以备一家私览之书则善矣。抑朱子之书见于经传之章句集注者。皆切要之训也。又何必别揭朱书而后。为朱子之书耶。士之读圣贤书。亦欲学圣贤而已。学圣贤如之何。其人虽远。而其心在简册。苟能真知其心而实践其言。耐烦理会而弗明弗措。优游讽咏而念玆在玆。佩服于动静语默之间。体验于周旋应接之际。则方成真个读书。而希圣希贤之功。于是而可几也。苟或讽诵一场。出入于四寸之间。所知与所行相反。所习与所读相远。则虽日诵朱书。延平所谓只是说也者。近之矣。尚何以望圣贤之道哉。是不但辜负老先生辛勤节要之意。而于升培之采辑补要之功。亦不过为相诬相诳之归。可不惧哉。可不勉哉。岁癸未孟夏。兴阳李升培书。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记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659L 页
本州乡校明伦堂重修记
道之在天下。其实原于天命之性。而蕴于中则有仁义礼智之德。行于身则有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则。是所谓民之秉彝。而初非有待于外者也。是以三代圣王。建学立教。因其固有之理。为之开导而申命之。于以兴人材而厚风俗。邹夫子所谓曰庠曰序曰校。皆所以明人伦者。讵不信欤。吾州古称文献。往经龙蛇之燹。愚伏郑先生与吾月苍两先祖及乡之诸先辈。经纪明伦堂而新之。实万历年间也。观于古梁间。列书地主丁东园以下诸先生姓讳。不觉起敬而兴感也。年久老屋。栋宇倾圮。椽瓦渗漏。今太守俞侯下车之初。首以学校为忧。邀乡内耆望者姜芝园,柳江皋诸贤。谓曰学校之政。虽是守土之责。而若玆堂重成。则将来之息焉游焉。亦岂非桑乡诸公子孙之幸耶。佥曰唯。遂仿梁录故事。以一邑簪绅及俊造者干其事。买佛寺以赡材瓦。鸠儒钱以补经费。盖出于不欲伤民。而复柱层栏。视古制尤坚敞。既落之日。芝令谓不佞曰。明伦堂旧有梁颂记文。皆苍石先生之笔也。子可无一言记事耶。不佞辞以不敢不获。则窃系一语于左曰。我东自学校。至列邑祠院。有讲堂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660H 页
则必扁以明伦。为士者习于见闻。例知讲堂之为明伦。而未必深究其明伦之具于吾性而本于天叙也。是以往往于日用常行处。或未能尽分。而为学则或局于章句文词之习。讲业则或夺于俗学声利之累。是盖异于古昔教学之法矣。今必欲大加洗濯。一变至道。以践其明之之实。则如大学之格致诚正。中庸之明善诚身。舍是道何以哉。抑古人有言曰耻之于人大矣。夫士之所尚者。莫贵于耻。上之所导者。莫善于耻。耻者固导士之方也。如所谓耻言人过则风俗厚矣。耻不若人则自治笃矣。孔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今君侯仰体 国家右文之意。躬率为政。以礼教人。以德化俗。使商之人士。举知崇廉耻敦孝悌。则凡斯堂所揭之号。即人性同得之理也。祇仰圣殿而慕圣人人伦之至。折旋黉堂而有顾名思义之规。则道体之本末。工夫之始终。其将跃如于弦歌观感之馀矣。岂不美哉。玆不揆僭猥。而叙其事如右云尔。
道正祠记
道正祠者。道之正传在是祠也。盖道统之传。自八圣以来。历曾思孟而迄于程朱氏。自程朱氏没而间多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660L 页
名世者。然天下之道统。固在吾东矣。圃隐郑先生倡始于前。而寒蠹两先生及晦斋李先生讲明而绍述之。退陶李先生集成于后。而稣斋,西厓及愚伏诸先生传习而师承之。要皆不失乎道统之传。呜呼盛矣。宣庙乙巳。愚伏先生与吾先祖月苍两先生及诸先辈。合谋建祠于洛之上游。祀退陶以上五贤于主壁。其后士林享稣斋以下三贤于东西。名之曰道正祠者。盖自建立始也。门曰入德。楼曰静虚。斋之西东曰敏求曰逊学。室之左右曰敬曰义。正堂扁之曰一贯。大哉道也。斯其至矣。是道也果何道也。盖尧舜禹之精一执中。实万世道学之渊源也。汤之建中。文之缉熙。武之敬义。周公之思兼。皆是道也。孔颜之博约。曾子之格致诚正。子思之明善诚身。孟子之知言养气。以至程朱氏居敬穷理。何莫非斯道耶。古今同道。前后一揆。则五贤之所讲述集成。三贤之所传习师承者。岂有外于是道耶。是以合享元配八贤于一祠。而门以入德。以知行言也。敏以求之。逊以学之。而此心静虚。敬以直内。义以方外。而吾道一以贯之。则此道之正传。果不在于是祠乎。然则凡我承学之士。率由是道。入门而有戒惧省察之意。涉级而有循序渐进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661H 页
之象。升堂而有庄敬直方之思。则所谓一心虚明。万理融贯者。若有可得而言者。而于是焉齐明肃敬。入祠仰瞻。则道正之义。庶几跃如于前矣。往在 显庙朝。祠被郁攸之灾。时则掌宪渔隐柳公 实重搆之。今 上辛卯。庙宇渗漏。江皋柳公以厓爷渔老之孙。时为洞主。仍旧贯而新之。庙貌重焕。工既讫。江皋属余记其事。兼为发明道正之义。而俾开示后人。余辞不获。敬为之说如是云尔。
乡约所记
三代教人。不出乎德行道艺。而所以壹民之法。莫善于井田之制。孟子曰。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然则后世古灵,蓝田之俗。其亦井田之遗制欤。吾乡古称文献。先祖月苍两先生与乡之诸先辈。讲信守约。以风励乡邦。今其条教。多见于遗集。而世级已降。将至于无徵。岁甲子。吾伯氏与族叔尧天谋于邻里孙氏诸老曰。吾辈相居。不啻如姬周同井之近。而独无约信源源之会。况先馥日远。俗污益甚。盍图成一会。为讲约之所乎。佥曰可。遂仿古吕氏之约。立条于策。又略鸠些财。以为岁暮一会。如豳人羊酒之俗。今年冬。会于月坞之社。座既阑。诸与会者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661L 页
愀然告余曰。今玆之举。已踰一纪。而向来同事诸老。次第零谢。凉凉有华鹤之感。今方妆成一册。继书其贤子弟。愿丈人之记其事也。且是约也非如诗人墨客文酒放旷之会。而惟以孝友忠信睦姻任恤等事。相期勉而劝进。则盍亦开广其意。以示来后耶。余亦追念曩时。怀便作恶。且曰今之乡约。即古井田之制也。三代教人之法。具在于语孟六经。诸君益相与刮劘。一以进德修业为事。则其下三者之效。自有不期然而然者矣。若是则庶几无愧于三古之俗。而亦将有光于前人之烈矣。余既嘉诸君之请。不敢以不文辞。记之如右。
修善书堂重修记
修善书堂者。灵川申先生实先刱始。而中值龙蛇之燹。我先祖暨叔祖月涧苍石两先生。谋于同闬。移址重建。廓而大之。堂凡三迁而得今之基。若山川拱揖之形。年代废兴之故。具载于从先祖记文中。至今后昆奉而遵守。罔敢失坠。亦且二百年所矣。世级渐降。成毁有数。岁在壬戌。群闹并兴。驯致乖裂。弦诵之场。忽为鞠茂。栋宇倾败。厨库撤毁。椳臬门扇。并为负刍之所取去。有识窃叹。丁丑春。族祖翼远氏,族兄学培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662H 页
氏慨然言于众曰。及吾辈在。不可使玆堂遂废。乃召工募材。倾者正之。朽者易之。窗棂门臬。焕然一新。既奉安先讳于东壁。诸老属余识其事。余辞不获。乃作而言曰。呜呼。古之圣贤言明德。必曰新民。言成己。必曰成物。既充之于身。而又必推之于人。不徒施之于当世。而又欲传之于来后。其为教也莫不以建学设庠为先务。无则创之。废则修之。如晦翁之修李渤遗址而为鹿洞。南轩之因潘畴旧院而题岳麓者。皆是也。噫。惟我两先生道学文章。蔚为百世之师。而修灵川之旧堂。兴商洛之文教。今读记文。其惓惓提诱之苦心至意。惟在于熟读四子六经。而申之以治心行己之法。又警其无或怠慢。而开示其真知实践之方。即小子何以加焉。凡我同堂子弟。服膺先生之训。以求圣贤之旨。又必讲信修睦。相观而善。至如卑幼之仪。酒食之节。亦必虔恭和洽。无胥乖违。俾百世如一日。则亦岂非遵守先谊。保有斯堂于永久者乎。来裔其勉之哉。
万川书斋记
修善之山。自东而南。其阴为修善书堂。其阳乃万川洞也。先祖暨叔祖月涧苍石两先生。始建修善书堂。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662L 页
以勃兴后学。属被分异。几致倾颓。于是吾宗咸出力。既修而新之。乃曰玆堂虽美。吾宗族别搆一舍于静地。于以讲业修睦。如韦家花树故事。不亦善乎。至如经用则堂财之被分者。诸族业已轮息。述旧图新。亦合于存羊肯堂之义。遂相地于万川之洞。双巘对峙。两水合流。桑麻一境。窈窕绝尘。亦可谓小修善矣。凡材瓦搬运之节。诸族共之。役数月而告落。堂既成。求所以名者。佥曰是洞自前有万川之号。因地名可乎。遂命之曰万川书斋。因属余为文曰。是堂之成。实出于承先裕后之意。子盍记其本末。且为一言以示来后也。余辞不获。遂谨书之。且念堂名之以万川者。义亦有取。先儒以天命之性。散在万物者。譬之万川之月。孔子圣人。犹罕言命性。则斯义也类非初学之所可躐等强探。姑置而勿论。请以一家敦睦之义。与夫吾人日用易行之序言之。彼川水之分而为万流者。实本乎一源。而吾人之分而为百代远裔者。亦岂非本乎一祖耶。距其流则虽甚相远。而穷其源则一也。论其疏则固似相阔。而溯其本则亦一也。人苟知水本一源人本一祖之意。则奈何而不为敦睦耶。此万川之一义也。且以工夫言之。彼万川之各各分流。虽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663H 页
有巨细缓急之不同。而其势必到海而后止。必无一息之间断然后。可以进进而放乎四海。夫人之昏明强弱。虽有万不同。而其性则一也。苟其心必以圣贤为期。讲学则精思而体验。明伦则真知而实践。博之以四子六经之旨。充之以孝友忠信之实。日有孳孳。进到极处。则邹圣所谓左右逢源者。将于是乎验矣。此又万川之一说也。呜呼。天下无性外之物。而性无不在。今其敦睦以行之。讲学以明之。知行并进。义理融贯。则川流敦化。莫非此理。而向所谓万川明月之义。又安知无一以贯之之妙者耶。此则有不敢质言。姑以解名堂之义。以继修善之遗志云尔。
卢氏花树堂记(壬申)
堂以花树名。盖仿古人花树之会也。夫宗族欲其相厚而无相远也。故必源源而面。叙夫长少之礼。通其庆恤之情。使骨肉之意。通融灌注于一席之间。此程夫子所以以月会合族。为宗法之美者。而深有取于韦家花树之会也。卢氏旧居于商。自桑村以后暨同枢公,厚斋公。世食旧德。厚斋实稣斋先生之季氏也。及孙咸悦公。始卜于善之鸺岩。储光孕英。子孙克炽。今其胜冠业学者。固多有声于乡邻。而其馀丱髫而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663L 页
画字者。指不胜计矣。其门之尊者。晦文及光瑾氏。与吾友善日谓余曰。我家于玆土。已有五世。而族亦不少。必有建立宏楹。维系众志。以一其趋者。故谋于诸宗。搆得一舍。历累月而工始落。子可无一言乎。余辞不获。遂系之言曰。夫名堂以花树者。盍究其义而有得焉乎。盖闻万物各具一理。万理同出一原。儒者之学。贵于即物穷理。以为真知实践之地。故先师以为一草一木。亦皆有理。彼花树之自根而干。干而枝。枝而叶。自萌而开。开而花。花而实者。莫不有万殊一本之理。试以反之于吾身。祖宗者。一家之根本而有统体之义。子孙者。奕世之枝叶而有各具之体。人能知根本之达于枝叶。各具之由于统体。则物我一理。人己一致。而日用应接。莫非道理之恰好。而各尽其当然之实。向所谓敦睦合同之意。自有不期然而然者矣。吾于此堂之作。将见卢氏之枝干交茂。花实兼全。而永有光于来世矣。岂不盛哉。堂在洛江之涯。有登览之美。主人又种树莳花。以实其名云尔。遂为之记。
志搆轩记
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显或晦。而归洁其身而已矣。伯夷不食姬粟。严光不受汉爵。彼岂不知圣君贤辟。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664H 页
将大与有为。而卒确然不易其素守。终其身而无悔。历数千百载。若吾乡野老卢公。其近之矣。于乎。当 仁庙改玉之初。孰不欲攀龙附凤。以睹尺寸之名耶。方其宫火烛天。天星如雪。有外氏人报道好音曰。叔兮少安。金紫可拾。公乃犁然谢去。归卧林樊。筑一亭。名曰野老堂。烟蓑雨笠。混迹于渔钓之间。斯不亦千古之真丈夫乎。余尝闻公之七世祖同枢公。与 光庙为同门婿。及 光庙受禅之日。遂绝意名势。归耕于化宁之南。至 明宣间。我稣斋先生道学文章。屹然有大臣风节。有弟曰厚斋公。即公之祖也。暨公之考利川公及弟咸悦公。连世录勋。又何其伟耶。古人云綷羽知苞族。丰条识邓秀。其斯之谓欤。如公无愧为同枢公之孙矣。星霜屡迁。古宅桑海。野老堂名。只有遗墟。为行路之咨嗟者久之。乃公五世孙光瑞甫。尽室来居于堂基之傍。疏筑其池塘。拂拭其岩石。又莳之以树木。而搆起若干楹。名之曰志搆轩。领略风光。记得十景。日过余曰。子与吾契旧。可无一言耶。余作而曰。光卢之赫世文献。其将由子而复徵。尽孝子慈孙之意也。抑所谓志搆者。志于搆而已耶。噫。先亭之名以野老者。其志固微而难见矣。传曰善继人之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664L 页
志。书曰肯搆肯堂。是岂直谓堂室之搆也。惟在继志之如何耳。夫士居升平之世。读古书讲道理。以绍家学者。其必有临危授命。见利思义。而出处去就。惟吾所适。夫岂不美且显乎。此则吾与子之所共勉也。润叔(光瑞)归而思之。亦可以知所先矣。遂为次其诗以归之。
山水轩记
庚寅夏。商洛诸胜。萃于北山。讨校先师遗书。于时山雨一过。泉声盈耳。余笑谓诸贤曰。此亦所谓仁智之乐者耶。郑寝郎日进谓余曰。先君子尝命所居室曰山水轩。子从游先子久。能会其意而道其说耶。余拱而对曰。余何敢知。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恐亦取义于斯。而第所未喻者。先生之日用动静。无非仁智中流出。则今此名轩之日。直当以仁智揭扁。如寒泉故事。而乃独以山水名之何也。噫。此可见先生之盛德撝谦。初不以仁智自居。而又其意自在于山水之外。欲使人默识而自得之也。夫仁智在心。山水在外。彼天地间自在之流峙。何与于吾人之仁智。而仲尼之亟称如是耶。且识有浅深。得有小大。苟非深体而有得焉。则知虑昏塞。心身摇漾。且将同于一物之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665H 页
不暇矣。又焉有通达无滞之可拟于水。厚重不迁之可象于山。而其所以好而乐之者。又如是其至耶。于乎。先生之平日用功。不出乎居敬穷理四字。而静存动察。体立用行。蕴乎中者。深厚而磅礴。发乎外者。周遍而广阔。其于仁智之乐。亦可谓得其真矣。而推见其知之甚难而得之不易。故乃扁其轩。不曰仁智而曰山水者。诚以山水人人皆见。而仁智非人人可能故也。后之学者。当深识其意。默会其理。顾名而思义。见显而知微。修己则厚重而不迁于外物。应事则疏通而不滞于一隅。然后彼流者峙者。庶皆为吾境界。而无内外之殊矣。苟无自家真实体得以为田地者。而漫曰山亦我所乐也。水亦我所乐也云尔。虽日置身于千岩万瀑之间。吾未知其所乐者何事。而心与理终不可合而为一矣。是岂先生命名之本意耶。然则吾辈其勿以山水视仁智。而当以仁智之体玩山水可乎。寝郎曰。子之言近之矣。遂敬识之。
渔樵斋记
渔樵斋者。亦先生所命于子舍者。而直轩之西。差降三架堂室。为其长哥日进父居者也。其义盖取蕫生行或山而樵。或水而渔。以为后人劝。然方先生之讲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665L 页
道于正轩也。四方之士挟经造席而请益者。踵相接也。岭左右及圻关湖西南五路之大夫士。为其先世事。操币请文字者。不知几人也。环海之贤公卿及山林老德韦布。书札笋束。日累十幅。当复而不可稽者。又不知其几处也。当是时也。以言乎轩下则草屩鸠筇交错也。以言乎门外则鹿车鞍马撞织也。顾日进何暇能山樵而水渔也。余尝见日进之接应矣。天未明而起。盥栉具衣服冠。问起居。客至则阶而迎。去则阶而送。有书札则裁笺而伏于前。有状铭则执笔而俟于旁。观其周旋众宾客及区处仆马刍米等事。手不暇于拜揖。目不遑于书疏。耳并听于谈宴。口或辨于冗务。日复一日。未尝或怠。余尝退而语人曰。山可樵也。水可渔也。为董生之职易。日进之养难。然则先生之于山水轩下。命其室曰渔樵者。亦安知微寓奖许之意。而其意以为人不必山樵水渔而后。可以为孝。而即其所在。随力尽分。便是渔樵底事。则虽以愚山一区。谓之淮水桐山可也。抑古人有渔樵问答。虽未记其说之如何。而窃谓渔属水则阴底意也。樵属木则阳底意也。有阴阳则有动静。吾人之所以尽人道者。惟在于动静之不失其理。静而戒惧之工益严。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666H 页
动而省察之工愈精。知之既尽。行之愈力。则其于绳先美裕后昆。绰乎有馀矣。又何必区区求合乎古人之陈迹耶。今 上丁亥。日进以荐授寝郎。其视门外之惟有催租者。不啻有间矣。贤子孙又能式谷世孝。则自此家益大矣。又岂有渔樵之事。但虽不必采山钓水。而世世云仍。每以渔樵之孝为志。则亦吾先生命名之义也。未知樵翁。其以余言为是耶。是为记。
修溪记
修善之山。有溪出焉。西走十里。入于伊水。北为苏湖。东北而为铜川。北东而至于洛。南入于海。此其水路之大槩也。夫山之得名以善。而谓之修善。则水之出于修善。而谓之修溪者。不亦宜乎。余嘉其地近而名雅。遂以名轩。有难之者曰。多矣哉。今世之标号也。孔门七十子。德行文学。视今人为如何。而殊未有号。至有宋名贤。始有以所居山水表其轩者。然彼皆有实以副之。未尝虚名以自高也。且人之有号者。因物寓志。随寓观理。其遗风馀韵。有足以传诸久远。观今之学士大夫。下至韦布褐夫。苟有一艺一能者。率皆有号。子之名轩。无乃类是欤。天下之许多山水。人士之许多标号。当世有不能辨之。况数世之后乎。同井有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666L 页
未必知之。况远方之人乎。若是者不如无名以终。如乌有先生,亡是公可也。余瞿然而起谢曰。子之言诚然矣。虽然吾闻士希贤贤希圣。修之为言。未至而希之之谓也。贤而希圣则修而可至于圣。士而希贤则修而可至于贤。易之言修辞。传之言修身。皆所以勉人自修之道。然则吾之取此以自勉者。不可谓泰矣。曰子之以修自勉者可矣。奚取于溪耶。曰古之善观水者。以理观物。彼其涓涓一带。出自修善之山。石穴岩窦。脉络分明。则有本之谓也。演为澄潭。则渊泉之静深也。汇为小塘。则光影之徘徊也。君子以之而有果育之功。智者乐之而有运活之妙。混混不舍。至于伊水。则士之希贤者似之矣。滚滚不尽。入于溟海。则贤之希圣者似之矣。是于吾人自修之道。岂不大有所契乎。以是推之。不徒溪之有补于修也。山之得名为修。亦可得以言矣。是山之起脉于俗离。南为白华。东为熊耳。南迤为黄岳。东走为甲长。玆山处其中而突兀如仙掌。其博厚之气。含蓄之象。真可谓厚德积善之峰。而亦能兴云雨生草木。以为民生日用之益者。不可胜计。善观山者。取其升高自卑。乐山岩岩之象。亦何往而非此理也。山既有修善之名。水亦出修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667H 页
善之山。人亦寓自修之义。而名其轩曰修溪。不亦可乎。难者曰唯唯。吾闻子之两先祖。亦于是乎名轩。(月涧,苍石。并在修善山下。)子以修溪号而能寻家学之渊源。则亦将由此而溯伊洛而达洙泗矣。岂不尤美耶。余作而曰不敢。何敢忘乎。遂为修溪记。
本州官门楼记(戊辰)
商处洛上游。为南关之喉扼。而海道声息之所候。每驿路使节。飙驰星过。轮蹄之声。轰隆不绝。以此楼观储庤。视他邑有加。重以名硕相望。为岭之邹鲁。谣俗生齿。极炽而丰。有大都之风焉。岁丁卯秋。郑侯来守玆土未几。群废自举。其翌年春。谂于众曰。以商之雄府。而独无闭门楼可乎。民吏无以对。于是陶瓦鸠材。不伤民力。役数月而告成。殆若有阴相之者。盖廓旧制为三门。起楼其上。宏敞爽垲。令人登临。江山拱揖之势。已在窗楹间矣。既落之日。宴宾佐于楼上。将吏挟弩矢左右翼。士女填郛溢郭。风流照辉之盛。自列邑未尝有也。窃念我侯以宰相之后。一朝出膺专城之寄。拨烦治剧。指挥若定。至如建立营刱。不袭前人。间架条划。游刃恢恢。不伤一民。不违三农。而克成渠渠之宇于一两月之间。亦足以见旷怀长策。无施不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667L 页
可。而推而进之于廊庙之上。则庶几不劳砻斲之功斤斧之用。而口授绳墨。手持称衡。其于贞百度而支大厦。固优优其易矣。岂不尤美也哉。族叔尧天氏。适当干役。以君侯之意。要余识一言。余辞不获。遂书之。侯名东教。东莱人也。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跋
  
书手誊四传春秋后
天下之同文久矣。独怪夫东人所读者。皆中国之书。而所谓东方之书。无复如两汉六经之比者。岂偏邦之声气。有滞于一隅而然欤。余少时春秋传绝贵。白首老儒。罕有得见全经者。丙辰往愚山。借得其家藏赐书四传春秋凡五十四卷。因为购纸传写之计。未几新刊左传盛行。故中撤其役矣。旋惜其前功之居多。遂刻意卒业。盖左传则尽书之。其馀胡公谷羊。拣其议论之好者。书之小注。至于今年甲戌。始断手妆册。虽非逐日用功。而计首尾凡十有九年矣。但其笔荒意阑。不得精书。殊不合于看读。是可欠也。于乎。余年二十有馀。耽嗜是书。而竟不能寻义着力。如杜元凯之抱癖。及其细书誊出。而余亦老矣。眼昏不复辨细字。不亦可笑乎。然后之人有能识此苦心至意。蚤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668H 页
自吃紧。以为己有。则其发之为用。岂不足为东方之左氏。而并列于中国之文耶。余既勉以东士之毋局于一隅声气。又恐后人之能写而不能读。如余之白纷无得者。故因以所自悔者。申告而劝惩之云尔。
题苍竹金公遗帖后
苍竹金护军公。我六代祖司畜府君聘翁。而于吾为外先祖也。小宗侄■(土𢞩)。得公遗帖二十馀幅于尘蠹间。盖与吾先祖月涧先生暨司畜公及三休堂三世往复笔迹也。余盥而阅之。其小小尺纸。细书殚幅。有以见当时先辈姻友间道义相际之意也。且其纸窄笔秃。不如今人之剡笺华翰。而辞意简质。要必底里达情而后已。于是又见公以开岩先生之孙。县监公之子。而吃辛处穷。劲毅清苦。至老不变之一事也。是则不独公之内外云仍之所宜体念谨守。而抑亦为士者之法式。而不可亵玩者也。遂感叹而书之。
书李孝子传后
圣王以孝治天下而民兴于孝。士大夫出而事君。则尊主而庇民。见危而授命。考其本源。靡不从居家事亲上流出来也。其或鹰扬兔罝之材。藏于屠贩。隐于府幕。虽有体国之手愿忠之志。而局于地分。限于进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668L 页
涂。不能以自拔。则主人物者。但当视其居家之孝。已判其为事君之忠。固不待验之于施为也。传曰求忠必于孝门者。讵不信然乎。余于李孝子庆大。甚韪其孝而惜不得展用于世也。孝子天性温谨。孝以终始。今按其状。有曰虎退岩拔。与夫吉地入梦。理或有之而此犹末也。独其自幼小受小学书。惕然问五伦之当行。左右亲侧。志体交养。逐鸢而吮尰。放鳖而旋蚁。蔼然有满腔恻怛底心。怡声几谏。尝药祝天。及夫居丧草履。临祭致悫。俱暗合于古人节度。其事官长也。汲汲以纾民力急困厄。兴利除害为先务。以此营邑人吏。咸一辞荐誉。前后俞李赵诸公。交走书欲令出门下。重以律身恭俭。有士君子之志。友弟妹和卑尊喜施与。又是不践迹而能者。而大为立爷,刚翁之奖诩。于乎。迹其平日一诺一行。都从孝友中流出。若使斯人者出于立贤无方之世。其移孝为忠。补世泽民之功。岂不焯焯然可见乎。是知自古国家旌孝之典。亦所以为异日劝忠之地明矣。日孝子之孙熙龙。持其遗事。蹐门而前曰。吾祖行治如是。而世无知者。愿惠以一言也。余谓阐幽之事。自有当世秉笔。顾安用蔀屋寂寥之管耶。熙龙以为门下虽无位望。而窃从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669H 页
士林间闻。皆以为某言常可信云。故敢有请也。余嘉其至再而无倦色。乃曰此其心真孝子之孙也。熙乎尔其忠信业学。无忘乃祖之攸行。则于法当得附书。其勉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