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x 页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说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31H 页
太极说(六条)
濂溪先生曰无极而太极。太极二字。已包阴阳五行。万物之象。具在其中又曰太极动而生阳。至两仪立焉。阴阳动静。已含五气四时之义。盖阳不骤伸而有始终微著。阴不骤屈而有始终微著。如金之入炉也。始则微温而终则甚热。其出炉而熄也。始则微凉而终则甚冷。如一日之自子半以后至于午中。始温而终热。自午中以后至于子半。始凉而终寒。一年之自冬至以后一阳始生。历三阳而始温而终热。夏至以后一阴始生。历三阴而始凉而终寒。皆是理也。小而一息一瞬。皆有始终微著。大而一元一会。皆有始终微著。是皆从动静阴阳中出来。而太极主之者也。动极而静。静极复动。岂不含四时五行乎。其曰阳变阴合。至四时行焉。含乾坤男女气化形化之象。盖太极之一动一静而两仪分。则乾父坤母成矣。阴阳之一变一合而五行生。则形化万物始矣。水火金木土。恰似先天之对待。木火土金水。恰似后天之流行。朱夫子所谓对待中妙用。实相流通。流行中定分。未尝或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31L 页
乱者。岂非至论乎。其曰五行一阴阳。至本无极也。推原其本。一言而蔽之。曰太极云云。则向所谓阴阳也五行也万物也。只一理矣。大抵太极不杂乎阴阳而不离乎阴阳。在无物之先而未尝不立于有物之后。在阴阳之外而未尝不行乎阴阳之内。冲漠无眹而万象森具。动静殊时而一理包贯。此太极之所以为太极也。其曰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是言太极之理无乎不在。而五行各专其一性。所谓天下无性外之物。即是统体之太极。而性无不在者。即是各具之太极也。又曰无极之真。至变化无穷焉。所谓妙合而凝者。非有异于阳变阴合之说。但彼言阴阳生五行。故只可言阳动而阴随之。而此方论气化形化之机。故其说愈密。理气混融。合而成形。如云絪缊及搆精是也。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纯粹至善之性。是所谓太极也。形生神发则阴静阳动之为也。五性感动则阳变阴合而生五行之性也。善恶分则男女之象也。万事出则万物之象也。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则又有得乎太极之全体。而与天地混合无间矣。君子修之。小人悖之。亦在乎敬肆之间。敬则欲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32H 页
寡而理明。周子常曰无欲故一。一者太极也。阴阳以气言。刚柔以质言。仁义以德言。立人之道。独以德言者。天地造化。自是无为底物事。而在人则煞有用力作为底事然后。乃可以成德。而其所以立之者。亦圣人之德之实。与天地参故耳。
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死生即终始也。所谓诚者。物之终始是也。大哉易也。易即变易。夫子所谓无体之易也。言其无形之易。而有至极之理也。
圣贤立言。先就造化上。说尽一通。次就人分上。说得件件吻合而后。乃指示体当用力之地。看来极图排铺。与中庸首章。如印一板。盖天命之性。即太极之理。而阴阳五行。化生万物者也。率性之道。以中正仁义而立人极。戒惧静时也。谨独动时也。喜怒哀乐之未发。五性之浑然而冲漠无眹也。发而皆中节。五性之感动而万事出矣。中和位育。又有与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底意。细推其间。节节相孚。而实理流行于其间。则所谓诚者。圣人之本物之终始。而命之道也。岂不信哉。又如程子好学论,张子西铭。其排铺来历。实与极图相表里。深玩之则可见。
太极不杂乎阴阳而不离乎阴阳。今偏主不杂者。论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32L 页
理而不论气。有如无位真人。坐在里许。偏执不离者。论气而不论理。有如一个死人。驮在马背。盖太极者本然之妙也。就理而言也。动静者所乘之机也。就气而言也。太极形而正之道也。阴阳形而下之器也。须着如此说然后。器亦道道亦器也。
太极动而生阳。延平谓此只是理。做已发看不得。又曰天地本源。与人物上推来。不得不异。盖自无极而太极。至乾男坤女化生万物。解剥图。体只是此理。一贯始终如是矣。到得万物化生。方论形化底事。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方有甚次第。然则喜怒哀乐之未发已发。当自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以下。仔细看破。太极是藏头物事。盖无方所无形体无地位。动时属阳。而未动时属阴。动静非太极。而所以动静者乃太极也。
五行说(三条)
五行各具一性。而其实一行各具五行。四德各具一性。而其实一德各包四德。以造化言之。木者属于春。而春者木之发生也。夏者木之长养也。秋者木之成实也。冬者木之收藏也。推之火土金水。莫不相须而成。以人道言之。仁者生之理。而恻隐其用也。礼者仁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33H 页
之节文也。义者仁之裁制也。智者仁之明辨也。信是实有底理也。以仁专言之。则须合辞逊断制是非。方成得仁之事。以仁对言之。则礼者仁之著。智者义之藏。图说虽云正义为体。中仁为用。然其实四德各自有体用。如仁是体而恻隐仁之用也。义是体而羞恶义之发之类是也。又四德互为体用。如仁者体之存。智者用之发。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礼之所在。义有时而变之类是也。四德之为体为用。不可以局定说如此。
元亨利贞。以流行言。春夏秋冬是也。仁义礼智。以对待言。东西南北是也。水火木金土。虽以对待言。而亦有生成次第之理。大抵万物之生。必先以水凝聚。有水方有暖气。是火也。其气渐暖。方成骨子。是木也。久久方成坚固。是金也。毕竟全体具备。是土也。人与草木禽兽之生。莫不皆然。是对待中流行也。木火金水。虽以流行言。而亦有阴阳定分之理。甲乙是木。而甲阳而乙阴。丙丁是火。而丙阳而丁阴。一日之昼夜晓暮。一月之弦望晦朔。人身之血气呼吸。动植之牝牡雌雄。莫不有定分。是流行中之对待也。是皆不外乎太极之动静阴阳而变化无穷。不可以一槩论也。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33L 页
五行以奇耦多寡言。则曰水火木金土。如天得奇为一。故一生水。一得耦为二。故二生火之类也。论始生之序。则水木火金土。盖木者水之子也。金者火之子也。论相生之序。则曰木火土金水。如四时之行是也。又错综而言之。则水火金木土。盖水为初生之阳。而木为盛阳。火为初生之阴。而金为盛阴。元初物生。只是水。而水有暖气。则又是水便生火。火是极燥。则又是火便生金。如久突烟凝。自有金色。其在于人。则精水而气火。便是相生。心火而肺金。便是相资之类。以是言之。水火木金土也。水木火金土也。木火土金水也。皆是一理。而对待中流行。始生中相生者。亦可见矣。天一生水。未有土之前。水何处挂搭。地二生火。未有木之先。火何处挂搭。此论其气而已。未及乎其质也。天地间。别无一针孔可安顿理处。天之理都在天之气中。地之理都在地之气中。推以至于万物之理。都在万物之气中。○仁体柔而用刚。义体刚而用柔。阳根阴阴根阳之理也。
四德说
仁义礼智。万善包在其中。盖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得以生者。所谓元者善之长。偏言则一事。专言则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34H 页
包四者。所谓心之德爱之理也。恻隐其长子也。而如宽裕温柔。温良敦厚。忠顺公正。皆其属也。于时属春。于行属木。其发生功用。可以当之矣。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大而言之。则上天下地。尊卑等威。皆是理也。细而论之。则三千三百。节文度数。皆是则也。内而言之。则齐庄中正。恭敬辞逊。皆是体也。外而言之。则吉凶军宾。品节文章。皆其用也。于时属夏。于行属火。其长养文明。可以当之矣。义者天理之准则。人心之宰断也。与仁对说则义者人路也。与敬对说则义者方外也。与智相资则精义入神也。论其体则砥柱屹立也。语其用则一刀两段也。存乎内者。发刚强毅。应乎外者。断制裁割。是皆不外乎羞恶之心。而于时属秋。于行属金。其清肃收成之功。可方矣。智者天理动静之几。人心是非之鉴也。静而虚灵知觉者常存。动而知觉虚灵者常用。辨别众理则文理密察。穷究万化则表里洞澈。有魂魄藏往而知来。神明由内而彻外。在一心而如明镜之照物。料万变而如权衡之称停。语其工夫则学问思辨。皆其具也。言其功效则理顺心得。即其至也。于时属冬。于行属水。其终始万物之功。可方矣。大抵圣人禀得多清粹之气。故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34L 页
其所受之理有许多。而四德之中。万善毕具。众人禀气浊驳。故虽有四性之同得。而未必如是之泂彻。扩而明之。万善亦非不足矣。仁之一德。又包义礼智三者。义礼智三德发见处。各尽其分然后。方成仁之德。三德要是成就仁之一德。孔门所以格物求仁之工。最为学者先务者。此之谓欤。然彼四德之成就。其要只在于敬之一字。仁非敬流于姑息。礼非敬归于虚伪。义失于忮刻。智流于术数。敬者圣学之所以成始而成终。伊洛拈出敬字。以为求仁复性之本。其以是欤。太极图解。亦曰敬则欲寡而理明。不其然乎。
一理说
程夫子释中庸一篇曰。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是不独中庸之书为然。细推之。古今天下万事万物。个个如是。以一元而言。鸿濛始判之初。窈乎冥乎。浑兮辟兮。及其风气渐开。八圣继作。阅了汉魏唐宋六朝五季。治极复乱。乱极复治。莫非一分为万。万复为一。而若其一元之大运气。则毕竟有末复合一之理。以四时而言。冬至一阳始生。而其端甚微。及其春以生之。夏以长之。天地之造化功用。林林葱葱。形形色色。不啻中散为万事矣。秋而摇落。冬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35H 页
而收藏。万木归根。庄栗严肃。则是合为一理矣。以一日而言。朝而昼。昼而夜。夜复为朝。是亦一理也。以人而言。生而长。壮而衰。衰而老。甚至于发短齿落。匍匐伛偻。便矢亦须人。何其与始生之初。同一理耶。推至山川草木禽兽昆虫。莫不皆然。此理果何理耶。即太极之冲漠无眹。万象森然已具者。未有物之前而理具焉。既有物之后而理行焉。其在于人也。受此理而具于心。寂然不动者。一理之始也。感而遂通者。万事之散也。寂而复感。感而复寂者。末复合为一理也。天下之物。岂有外此而别有所谓一理者耶。余故曰不但中庸之书为然。中庸之理。本自如此。古今天下万物之理。元来如此也。人徒知其一理之如是。而不能穷其所当然。但究其所当然。而又不原其所以然。则心与理分而为二。而终不可合而为一矣。未发之前。敬以存之。既发之后。敬以察之。动静相须。本末兼该。则其于天下古今之理。庶乎一以贯之矣。子思子曰。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又曰莫显乎隐。莫显乎微。是故君子慎其独也。吁其尽之矣。
名理说
   圣贤千言万语。皆所以治心养性。使复其初。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35L 页
学者苟不识字义之得名。无以辨析其理义之精微而体之于身。玆记平日所闻见。间附己意。列之如左。
命者。天之所赋予于物者。如朝廷差除。分付他一般。然命有两般义。如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是所谓天命之性也。纯于理而言也。如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是所谓富贵有命之命也。兼气而言也。性者。人之所受于天之理。程子曰。性即理也。有本然之性。有气质之性。气质之性非他。即天命堕在气质中是也。在天曰理。在人曰性。孔子曰。成之者性。程子曰。生之谓性。是皆指气质之性。而程子又曰才说性时。便不是性。盖性之本体即理也。理者无形体无方所。无限量无始终。所谓在无物之先而未尝不立于有物之后。在阴阳之前而未尝不行于阴阳之中。未有物之前而理具焉。既有物之后而理行焉。即所谓太极也。以此言之。玄黄未判之前。已具此理。而及其动而生阳。理在阳中。静而生阴。理在阴中。以至于五行男女万事万物之夥。而此理亦在五行男女万事万物之中。合而言之。万物统体一太极。分而言之。一物各具一太极。即所谓天下无性外之物。而性无不在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36H 页
者是也。人所以为性者。其目有五。即仁义礼智信也。朱子曰。性者天理之总名。而仁义礼智其件数也。仁义是对立底关键。而礼者仁之著也。智者义之藏也。故易曰。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仁之为理。贯乎四者之中。是所谓心之德爱之理。而有专言偏言之异也。盖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得以生者。所谓元者善之长也。于四时属春。彼夏秋冬。皆成就春生之物。收敛结实者也。是以以性而言则仁包四德。以发而言则恻隐贯四端。张子曰。天体物而不遗。仁体事而无不在。盖私欲净尽。天理流行。全体而不息者。方是极至处而与圣配名。故圣人于管仲,子路,冉雍,子张等。未或轻以许仁。而至颜渊问仁。答以克己复礼四字。以此言之。诸子求仁之力。圣师重仁之意。槩可见矣。义是宜底理。礼是恭底理。智是别底理。信是实底理。而四者皆实有底道理。故信在四者之中矣。仁义互为体用。以阴阳言之。正义为体。而中仁为用。以仁心言之。仁人心也。义人路也。仁者体之存。义者事之制。礼之粲然明盛。与仁同功。义之断制宰割。与智同功。是故物格知至。先儒谓之精义入神是也。三德皆是一面道理。而智有两面道理。以其知来藏往也。以其别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36L 页
是别非也。以其始万物终万物也。天地造化之理。自不得不然也。总而言之。夫子之礼行逊出。子思之至诚无息。孟子之知言集义。无一事而非仁也。心者性之郛郭也。张子曰心统性情。盖性者心之体。孟子所谓仁义之心是也。情者心之用。孟子所谓恻隐之心是也。性情皆以心字名之。是合理气兼动静该体用者也。动而常止。寂而常感。神妙不测。出入无时。方其静也。四性浑然在中。及其发也。随感迭见。未发之时。敬以持之者心也。将发之时。敬以察之者亦心也。寂然之时。知觉不昧。感动之际。虚灵常存。盖心与性。初非二物。而先儒云心能捡性。性不知捡其心。性是心中所具之理。而能盛贮运用者是心。则心虽合理气物事。而若离性而单言心。则虽谓之气可也。气者器也。形而上者谓之道。(无形可见。)形而下者谓之器。(有形可睹。)程子曰。须着如此说。(判而二之。)器亦道道亦器。(合而为一。)盖非器则道无所寓。非气则理无所着。太极理也。形而上者也。阴阳器也。形而下者也。仁义礼智理也。形而上者也。形气器也。形而下者也。理无不善而气则有异。圣人之气质。极清明极纯粹。故天命之性。堕在其中。如琉璃瓶之贮清水。表里泂彻。不见其器而纯是清水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37H 页
也。其馀或清多而浊少。或粹多而驳少。自其分数之多少而有贤愚之不齐。至如下愚之浊驳。则如瓦器之盛清水。都被遮障了。不见其有清水。然那中本清之水。便是人性之本善。孟子性善之说。政谓是也。情者性之发也。四端理发而气随之。七情气发而理乘之。盖情之有四端七情。犹性之有本然气质。浑沦言之。则四七初无分别。如子思之言喜怒哀乐。程子之言喜怒哀惧爱恶欲。是就理气相须之中而言之也。分开言之。则如孟子之性善。是就理气相成之中而剔拨出来者。四端之发。非无气也。而所主而言者理也。七情之发。非无理也。而所主而言者气也。如文王之怒。大舜之喜。气之顺理而发者也。七情有从性命发者。有从形气生者。有从理气浑沦中迭出者。要在当体察识之如何。而常人之气或不齐。则易流于恶。立斋翁有言曰四端如长子自主宗家之事。七情如介子之贤者。能为宗家之事。此言亦善喻也。退陶先生有上中下三图。有从理从气之别。其中图是从理气迭出者也。又曰以七情对四端。则不得不分而言之者。真格言也。意者心之所发。志者心之所之也。先儒以为志公意私。盖志者如射者之志于的。一直向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37L 页
去。不容回互。此所谓公也。意者如既志于的。则意方经营往来。如持弓矢审固。外体直然后。方可以言中。此等料量审度。皆意也。其曰私者。非谓为有私意也。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曰德。大学章句。言人之所得乎天。虚灵不昧。以具众理应万事者也。是盖通一身内外知行大小始终之所得者言之。所谓德之为言大矣。道者路也。中庸首章第二节章句。释之尽矣。盖自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以下皆道也。吾人之心性理气。天下之万事万物。夫岂有道外之物哉。或以道义言。或以道理言。或以道学言。盖自具体用。当随处阔看也。学之为言效也。或以知言。或兼知行言。如学问思辨讲习讨论。知之事也。如学而时习笃信好学。皆兼知行言也。诚者真实无妄之谓。或以实理言。或以实心言。或以实事言。贯通只一物也。敬者主一无适之谓。或以惺惺者言。或以其心收敛。不容一物者言。入室自四方也。若以工夫言之。实心持敬。是诚在敬前。以功效言之。知至意诚。是敬在诚前也。敬之为功。通动静该体用。未发之前。敬以存之。已发之后。敬以察之。易曰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此言敬与义相须为用也。论语曰居敬行简。此言敬为本而简为用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38H 页
也。又曰主敬行恕。此言敬为主而恕为行。程子曰居敬穷理。此言敬与穷理相资也。伊洛拈出敬字。真圣学之要诀也。忠恕者。忠为体恕为用。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天之忠恕也。至诚无息。万物各得其所者。圣人之忠恕也。施诸己而不愿。勿施于人。学者之忠恕也。恕是求仁之工。而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忠是大德敦化。恕是小德川流。大哉忠恕也。忠信者。两程训义不同。有曰尽己之谓忠。以实之谓信。又曰发己自尽为忠。循物无违为信。推其本则未尝不同。论语曰主忠信。又曰忠信之人。可以学礼。又曰言忠信。或以资质言之。或以工夫言之。大学曰忠信以得之。此以诚意言之。要之人无忠信。如车之无輗軏。其何以行乎。虚灵者。理与气合。所以虚灵。有曰虚属理灵属气。有曰虚是理灵兼气。其言未必为至论。盖虚灵气之精爽。有生之初。最好精粹之气。此说近是。盖以为理也则以理具理。以为气也则以气拘气故耳。知觉不昧。自是心体之虚灵。与所谓先知先觉之知觉不同。大山翁曰静而知觉存。即是虚灵。动而虚灵著。即是知觉。又曰对虚灵而言。则知觉为用。虚灵为体。知仁勇。可就心上观。不可与四德之知仁混看。致知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38L 页
之知。亦可就心上看。不可与性中之智混观。戒惧是统体工夫。到谨独时节。尤当猛省。大抵圣学不出乎知行二者。大学之格致知也。诚正修行也。论语之博文知也。约礼行也。中庸之明善择善知也。诚身行也。孟子之知言知也。集义养气行也。敬之为功。彻上彻下。所以成始而成终。程子曰敬而无失。即所以中。又曰入道莫如敬。又曰未有致知而不在敬。又曰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不睹不闻之际。所以戒惧者。愈严愈密。隐微幽独之处。所以省察者。愈精愈细。存此心于齐庄静一之中。穷此理于学问思辨之际。以之心与理为一而知周万物。以之敬与义夹持而上达天德。则敬之一字。岂非初学之指南而圣功之要诀乎。观于陈南塘兴寐箴,朱夫子敬斋箴。可知斯言之不诬矣。
敬事而信说
朱夫子序大学文曰。一有聪明睿知出乎其间。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书曰亶聪明作元后。盖聪无所不听。明无所不照。睿无所不通。知无所不透。然后可以君之于亿兆也。然而为人君者。岂皆聪明睿知。自尧舜禹汤文武以下。历数聪睿之君。盖鲜矣。天之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39H 页
生才。有万不同。君未必皆贤于臣。臣未必贤于士。士未必贤于草泽贩缯之徒。有呼云嘘雾。铜面铁额以为勇者矣。有占星推步。依龟揲蓍以为知者矣。有谈道说命。算物观理以为明者矣。驯养戎马。跳踉穷海者有之矣。牢笼云鸟。揣待时变者有之矣。或识洞机祥。理穷消长。或眼别诚伪。机判盛衰。或博贯灏噩而敛然自晦。或通达礼乐而寂若无有。或玩世傲物。不肯屈膝于治朝。或安言逊行。不欲知名于乱世。是以汉高祖图取龙且之策。不如韩信。唐太宗出入世充之阵。不如敬德。后主之才。不及诸葛。烈宗之量。不及谢安。西汉搢绅之士。未优于范郭。南宋庙堂之贤。有逊于濂洛。程子问易于箍桶。齐桓访道于斲轮。管氏取才于管库。子贡见讥于桔槔。天下之人才。如此其不穷。而人主一身。为之君焉。其将何术以御之。咸尽其颠倒鼓舞之方耶。我以力使则彼亦以力应。我以智役则彼亦以智对。以权术御之。则彼亦以权术敌。以狙诈驱之。则彼亦以狙诈较。力使之者。或出于力之所不及。则力有所穷。智役之者。常闯于智之所未料。则智有所竭。权术狙诈。亦或可暂而不可常。可一而不可再。则其所以为君之道。得无难乎。孔子曰。道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39L 页
千乘之国。敬事而信。释之者曰敬其事而信于民。愚尝推广本文言外之意而为之说曰。治天下之道。不过诚与敬而已。夫敬之为工也。敛于方寸之间而著于百辟之刑。诚之为道也。贯乎一息之微而塞乎六合之大。分而言之。则诚与敬虽若有二。而合而言之。则敬之纯者。即是敬而诚矣。纯乎一者。即是诚而敬矣。夫以三旬师旅之所不能格。而格之于两阶之舞。万里征戍之所不能服。而服之于一纸之诏。光武匹马于铜马之阵。文皇轻身于颉利之幕。而卒能使之革心从化。赵孟之整衣夙坐。而锄麑不敢近。魏公之跪坐授颈。而狂盗不敢逼。若是者何也。其必有不恃智力而行乎其间也明矣。且夫以邱民之细匹夫之微。或以暂时之诚敬。犹能随其分数之多少而责其效焉。况为天子者。富有四海。其恩威势利。有足以驱使而生死之者哉。即未论彼之强弱愚智贤否忠佞。苟我临之以敬。御之以信。则信布失其勇。良平失其智。仪秦失其辩。以至虎狼之㬥豚鱼之微。莫不驯若于德教之中。然则夫子所云敬事而信之训。岂徒为千乘之国之道哉。大而万乘之国。小而一人之身。上而尧舜之治。下而万世之教。无往而不得其通矣。子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40H 页
思子曰。君子笃恭而天下平。又曰惟天下至诚。可以赞天地之化育。此其为圣人之孙也欤。
矜让言三说。示儿子。(并跋)
昔伊川先生谓谢上蔡曰。别来一年。做得甚工夫。谢曰只去得个矜字。先生语在座曰。此人为学。切问近思者也。盖矜者让之反。而百病之所由起也。矜则骄。骄则亡。可不惧哉。吕东莱曰。人有天地之量。有江海之量。有池沼之量。有斗斛之量。有龠合之量。量狭则志满。志满则气溢。气溢则无他。其器小也。易曰亏盈而益谦。书曰不自满假。又曰满招损。舜有天下而不与焉。禹平九土而不伐焉。以夫子之道。而曰某未能一焉者。岂非与天地同其大者耶。为而不有。成而不居。有若无。实若虚。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圣贤之心。非内实不然而姑为是退托也。彼见道理无穷。力量有限。俛焉孳孳。而亦恐有所不能尽故也。夫以道德言之。真知实践。道几成矣。德已崇矣。而矜心一生。则如九仞之亏一篑矣。以事业言之。启土建邦。功既成矣。治已定矣。而矜心一萌。则如十层之退一步矣。唐太宗统一区宇。而志有矜誇则困于小丑。齐桓公纠合葵邱。而色有矜傲则叛者九国。郤至矜鄢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40L 页
陵之捷。则单子曰温季其亡乎。位于七人之下而求掩其上。赵鞅誇伐郑之功曰。吾伏韬呕血。今日我上也。其副乃曰。吾救主于车。右之上也。其御亦曰。吾能止两靷之绝。御之上也。夫矜言一出。莫能相让。独伐齐之役。范文子后入曰。师有功。国人喜迎。先入必属耳目。是代帅受命也。晋侯劳之。文子对曰。庚所命也。克之制也。燮何力之有焉。栾伯对曰。燮之诏也。士用命也。书何力之有焉。郤伯对曰。君之训也。二三子之功也。臣何力之有焉。是知我矜则人亦矜。我让则人亦让。矜则为祸。让则为福。不其信然乎。今人读一卷书。必汲汲焉欲人知。得一资级。必扬扬焉欲加人。收百斛麦。志满而自足。通一艺技。侈然而自大。其馀或以门地。或以人望。或以术数。庸庸琐琐。真所谓龠合之量矣。毕竟何益之有。可不戒哉。(右矜)
礼曰大让如伪。孔子曰。泰伯其至德也欤。三以天下让。民无得以称焉。呜呼。让之义大哉。盖让者矜之反。而万善之所由始也。书称帝尧之德。而曰允恭克让。传赞孔子之德。而曰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大舜让于德而群后德让。夏禹拜昌言而岳牧咸推。文王以仁让为国。而耕让于田。大夫士让于朝。夫子所谓为国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41H 页
以礼者。不其验耶。语曰终身让路。不枉百步。终身让畔。不失一段。让非为益而让而益自至。岂非天地鬼神自然之验耶。是以天子居崇高之位。而以无首为吉。宰相居人臣之极。而以吐哺为志。君子怀道。卑牧而愈光。弟子受学。温恭而自虚。至于童幼。七岁而始教之让。则是天性之固有。而人道之不可阙者也。夫让有大小。有让天下者。不见天下之大也。有让爵禄者。不见爵禄之荣也。有让田者。有让金者。有让宅者。有让食者。所让虽有大小。是皆不见所让之物。而但有所存于中则一也。孔子曰圣则吾不能。颜渊曰愿毋伐善。是必有所立之卓然。然后见于事物者。自有一定之则。后之欲学孔颜者先学其让。则其殆庶几乎。今人有一知半解而自以为多。得一资半级而自以为足者。吾不知也。(右让)
天下无有馀之行。无不足之言。故孔子曰敏于行而慎于言。又曰先行其言。又曰耻躬之不逮。大易曰庸言之慎。传曰言顾行。朱夫子解释言字。常曰不敢尽其所有馀。是知人之所有馀者莫如言也。司马温公曰行之自不妄语始。夫言者出于口者也。口吾口也。舌吾舌也。以吾口舌而发吾言。宜无妄失者。而其失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41L 页
于妄者。有时乎若不出于吾口舌者。余甚惑之。言者心之声也。而人心之动。因言以宣。言而不中。不如无言。一身之死生荣辱。毁誉祸福。莫不由言。夫生也荣也誉也福也。人之所欲也。死也辱也毁也祸也。人之所恶也。舍所欲而循所恶者。吾未知其可也。大抵天下有口者。皆能言也。有圣人之言。有贤人之言。有文士之言。有侠士之言。有僧尼道士之言。有妇人童孺之言。有纵横捭阖之言。四德兼备。万世可法者。圣人之言也。时然后言。言必有中者。贤人之言也。自馀千言万语。如候虫之自鸣。而或有一言之几于道者。亦或有万言而不中于理者。亦岂可以一例尽槩耶。惟听者审择而去取之耳。孔子之答阳虎。仁至而义尽。闵子之论庄府。言寡而中理。圣贤之言。尚矣无容议为。蒯通据鼎耳而一言图生。𤛦由将衅鼓而片言得释。逢丑父以言免死。茅焦以言免祸。灌夫以言辱身。克用以言丧师。仪秦范蔡以言而取卿相。赵盍韩杨以言而伏斧质。楚一言而定三国。武一言而兴四海。言之兴戎出好。如是也别。有沾沾耳语。喋喋辅颊。鳖咳而少信。鹦喃而无实。有少利害。辄以语人。有所愤喜。因以吐款。其驰如驷之迅。其捷如簧之巧。孔子之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42H 页
所谓利口。诗人之所谓巧言。灭德偾事。恒由于斯。凡百君子。盍慎言哉。(右言)
   余既为矜让言三说之辨。而不及所以勉励之方。在人自省而修治之如何耳。盖是三者。皆以其发于外者言之。而原其心术之微。则莫不有所本焉。矜者量狭之致。而量狭者见识少也。以其见识少故。矜而不让。不让而多言。三者实是一病相因。点捡自家病痛。皆从这里流出。以此亦知世之有许多病根者不免于此也。盖学者。所以广知识也。学以忠信为质。而加之以研究讲治之功。无是己非彼之心。无贵我贱物之态。虽气盖宇宙而敛然若无。虽勇往千万而藏之若虚。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忠信笃敬。常若参前倚衡。则庶乎其可矣。抑又论之。人性虽善而气禀有万不齐。惟圣人阴阳合德。全体浑然。自有中和之美。自馀大贤以下。皆不免有气质之偏。故如皋陶九德之论。皆有以救其偏而导之中。程子所称此论最好者。良以是也。独怪夫上古之偏。偏而有可好者。后世之偏。偏而又有病焉。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42L 页
自孔子之时。已有昔之狂也直。今之狂也诈也之叹。观今之矫亢自高者。超出物表。若不可以扳跻谈话。而或遇人地之有高于己者。则沾沾附丽。如铅刀绕指。有甚于他人之以朴拙自守者。此其故何也。又有性甚轻躁。遇事绞急。如火烈风迅。此其人宜有敏于做事。勇于赴义。而苟有当断之处。稽缓后时。泄泄沓沓。或有当做之功。怠惰放肆。伈伈伣伣。如牛皮散缓无力。有甚于平日之椎鲁无勇者。此其故何也。吾尝以骄与谄自是一病。轻与惰亦是一病。而都原于向之所谓矜之一字。以其无学识故也。自馀千病万症。都出于不学之致。其所谓学何也。即格致诚正。大人之学也。中庸又曰学问思辨笃行五者。虽柔必明。虽愚必强。然则变化气质。非学而何。
牧丹说
余既疏牧丹二䕺于砌下。畚土而手拳之。盖将以观其花也。牧丹之为花。灼烁丰艳。鲜红闹热。虽非清高志士之所取。而亦宜为众人之所爱。翌年秋。有橐钱而踵门者曰。窃闻门下有牧丹。可以购得乎。余笑而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43H 页
应曰。是花以富贵名。无乃引铜气者耶。但花既尽矣。若明春可矣。其人曰不须卖花。愿取其根。余即曰吾所畜者花也。根将焉用。人曰是花虽浓艳繁华。能悦于人目。而不适于用。若其根则中于药材。能润人肌肤。滋津液调肠胃。导滞而已疾。无试而不可。是故业药者以此为蔘朮之亚。铢两而程之。笼箧以贮之。方其斤斤焉取之。惟恐后于人。过十年者其大如臂。可以上之矣。若拇指者为中。若带若缕者不数矣。因以家种之不经多岁谢遣之。于是反而究之。世之言论风采烨然可观者。譬如牧丹之开花。而怀抱利器。深藏不市者。牧丹之晦根也。惟彼绽红坼紫。光彩著见。而人不以为宝。即其根深入地。怀抱厚土。重叠障埋。不使人见。而至有橐金而愿买者。世方以言貌取人。而不求其真实之所存者。不几为采药者之所笑耶。取舍在人。而士之所养者。亦盍观于牧丹而知所先后耶。
象戏说
   余见松谷李令公尝著投笺说。是知昔人閒居。亦有此等戏作矣。余亦效此。著象戏说。语虽近俚。而理亦有可取者欤。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43L 页
有两将军并时而生。一都于燕蓟之北。一都于交广之南。其城郭制度。皆象九宫。常侍应门者。不过二童子。以子车氏兄弟掌左右。广求东汉二鲍之孙。掌中军两部。又索马武马超之裔。为左右司马。诏九虎将军。选送猛象二只。以助军声。以五丁列守边圉。而相去一间。盖子车氏日行九百里。二鲍能越飞云梯。两司马视日而动。有拘则止。二象则随用而行。有碍则辄股战。五丁则持短兵而进以寸。遇敌辄刺。此皆其所能也。大抵两将军之对垒分排。卒伍铺置。大略相等。每一交战。风䨓发作。叱咜攫挐。其胜败之数。皆由于主将运用之得失也。
修溪子曰。象戏不见于传。虽未知始于何代。而其亦博奕之类欤。余虽不为博奕者。而盖尝从傍而视之。卑而役于尊。小而命于大。卑为尊。虽死而不辞。小为大。虽陷而不惮。其死长之义则不可废也。且其无大无小。无尊无卑。一心为主。主将有急。则杀身以捍患。纪信之代某也。主国有利。则捐𨈬以犯危。诸葛之出师也。由是观之。语卒伍则个个死国也。语长官则片片殉节也。此岂可以小之哉。若其坚壁不出。间多失亡。则廉颇之守上党也。轻骑直捣。出奇制胜。则韩信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44H 页
之出井陉也。厥或有空国而往。不顾内忧。则苻坚之侵晋。可戒也。临危涉险。逞愤规利。则刘先主之败于马鞍。亦可念也。玆数者。岂非有国有土者之所当鉴戒。而亦岂非肉食谋国者之所可视效者耶。古人云至微之中。至理寓焉。盍观夫是耶。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论
  
文章论
自古能文章者。于道不肯以不知自处。往往于心性理学等说。强为立论。而生疏谬戾。终不近似。如苏氏父子礼乐论。中庸诚明之训。论语先进之解。不待有识而已见其谬矣。盖其用力博而不能求之于心。殊不知格物致知之为何事。又自以能文。遽自谓道成。其所谓道者。即是文而已。是以识愈多而心愈窒。文愈进而道弥远。终不可合而为一矣。汉之二司马(子长,相如。)不能谨身持戒。二子云(谷永,扬雄。)俱失己于权凶。唐李白妄为永王檄。及柳子厚,刘禹锡俱陷于伾文党。宋王荆公及二苏名不掩疵。至如近世号为能文者。考其言行。未必其纯然无瑕。若是者何也。彼尝以文为事。不能究其理而验之于身故也。朱子曰道外有物。固不足以为道。文而无理。又安足以为文乎。盖言其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44L 页
文与道。一以贯之然后。方可为载道之器也。孔子曰辞达而已矣。不以富丽为工也审矣。近复有别寻诡古之字。巧聚艰棘之句。使人读之。不能了其音义。尤岂非可笑耶。六经之文。莫奇于易。莫简于书。而徐而观之。要使达其理而已。圣人之吐辞为经。尚矣无论。且可学程朱之言。文从理达则足矣。故余尝曰舍道而为文者。非吾所谓文也。
相命卜论(并跋)
余屡试不中。问于诸术客曰。君辈阅历古今多矣。若吾相与命数不当第耶。相者曰。吾闻贵人。伏犀贯天顶。广颡耳白。今子色粹而视清。于法可谓寡欲者矣。而纵纹在额。眉左有痕。贵则吾不知也。推数者曰。吾以人生年月日时。推验其人之贵贱吉凶。百无一失。贵人者。命宫有天哭。官宫有紫微。四星三奇而正官。今子火多而木秀。三奇而乱。四官而偏。可谓多才能文者矣。而法不能贵也。卜筮者曰。官文相生。体克用爻。驿禄照榜者。是为必贵之占。而今子福德在世。夹以龙星。大抵厚福之局。而至如必中则吾未可信也。余诩诩然而失笑曰。信如君辈之言。则三者无一可者也。是吾三十年来劬勤读书。用力于功令者。皆为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45H 页
虚假耳。惜乎若早闻君辈之言。吾舍功令而业真工。所得不已多乎。今夫贯犀而广颡。命哭而官正。与夫官文体用之应者。虽不读书犹贵。彼亦何忧之有。虽然余窃有惑于君辈之言。古之圣贤达士。论成败穷达。未尝诿之于天。而必责之以人事。孔子曰。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家必达。在邦必达。又曰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此言何谓也。李广杀降而相误。宋庠活命而相胜。孔圣蒙魌。而阳虎亦蒙魌。大舜重瞳。而项羽亦重瞳。此果系于相者耶。唐人推柳浑之命数。而以为祝发从佛则可得长生。浑曰去圣道为异教。不若速死。遂不从。浑竟以寿贵。颜鲁子以纳甲法推朱子之命数。此之于震之九四。而朱子不以为然。竟亦无验焉。此果系于命数乎。南蒯得黄裳之繇。而无中正之德则其占为不当矣。穆姜得泽䨓之彖。而无元亨之德则其应亦不叶矣。此亦可信于卜筮耶。李泌有言曰君相造命。愚尝以为不独君相之造命。平人以下。皆可以自造其命。夫惟圣人不消言命者。理义为之主。而命为之听令故也。平人者其地位德望。不贵不贱。不贤不愚之称也。随其善恶分数之多少。而有吉凶之应焉。邵子曰善则吉。恶则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45L 页
凶。吉者福之所应也。凶者祸之所伏也。积为善则粹盎而胖舒。积为恶则阴惨而跼蹐。所谓气像好时。百事是当。此自造其相也。荀卿曰弟子勉学。天不忘也。唐皋曰愈不中愈举。天其如皋何。申包胥曰人众则胜天。王尊以身抗水而水为之却。刘昆叩头向火而火为之灭。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此自造其命也。子产不听裨灶之占。屈原不信詹尹之策。张公谨掷龟于地。易曰未占有孚。所谓事在不疑则不卜而决者也。此自造其占者也。记曰祝史卜医不贰事。其出乡。不与士齿。夫巫医农贾之子。固未尝业文为官耳。其中未必无命数之当于六合。相法之当于四格。而彼固不做其事。则亦无由作士大夫。京城绮纨之家。其气像格局。岂必尽当于术士之法。而大抵世世显荣。什而八九。则固不可以此准信也明矣。是故无其事则无其理。有其事则有其理。若沮于术士之言。而废其当做之业。则是皆惑也。然则相法与命数与卜筮。其终不可信欤。曰象数者天之未定者也。事业者人之可能者也。吾当尽吾力之所至。彊于为善而已。其终也天可胜人乎。人可胜天乎。非吾之所敢知也。于是诸术客茫然失图。相视而笑曰某伏矣。不敢复言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46H 页
相命卜矣。
   余既为此说。出以示人。有谓之者曰子论诚确矣。然审其指归。犹不释进取之意。得无为识者之笑耶。余应之曰此特引功名来證耳。今之后进。自揣其气力分数。类多自画者。如曰我下等人也。安敢望圣贤耶。圣贤自有天定分限云尔。则是不几于甘处下流而卒无望于远大者乎。是故末段。彊于为善而已之云。实自正谊明道。不计功利之说推之。盍亦思之哉。
仁义勇力论
董公曰。仁不以力。义不以勇。天下之至强而难敌者。固莫如仁义。而天下之至弱而易胜者。亦莫如不仁与不义也。今有群盗十人。白昼刈人之禾。五尺童子过而前曰是吾禾也。莫不洒然变色。猛兽乘夜攫人之狗。踰越墙篱而走。有匹夫操挺呼号而在其后。兽亦不敢反噬而惟走之不暇者何也。彼有慊于心也。鸱枭攫拿孤雏而盘翔于天。母雀啾啾焉随其后。或侵其尾。或抉其翼。彼其毒嘴猛爪。罔或回翔而与之敌。惟走避之不暇者亦何也。彼亦自知其不直也。刘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46L 页
项之不敌。不啻如群盗之于婴儿。猛兽之于匹夫。鸱枭之于乳雀。而为义帝声讨一举。虽以扛鼎拔山之力。席九州而盖四海者。亦且无如之何矣。彼以精兵三万。挤破汉军于濉水者。虽缘于汉家之小失策。而若其大胜负则已定矣。何以异于将死之人。为客热所乘。徒手搏啄哉。其终也直是为泉下人而已。由是观之。鲁三家之强而堕邑于尼父之一语。楚子之僭猾而却鼎于姬满之片言。鲁连之正论而秦兵自却。胡铨之抗疏而金价宵遁。彼尝以力对仁。而力常弱于仁。以勇对义。而勇常输于义故也。然则为仁义者。亦何尝以力勇为哉。或曰举仁义之少者。与勇力之大者而言之。则仁义有所不胜。是以子思居鲁而削地尤甚。孔明佐汉而出师未捷。乌在其无敌耶。噫。此皆世儒谋利计功之说也。况子思以一时宾师。不得久于鲁而为政。则又与孔明自别。信如其论。则夫子之不能兴周道。亦可以为说欤。善乎刘先主之言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此固汉家高光之所未能言也。君子之道。如斯而已矣。
惜才论
天下之物。有大底成就。有小底成就。有好底成就。有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47H 页
不好底成就。其终均之为一个成就也。譬如禾苗满野。草木弥山。当春发生。有万不同。或得培养之力。或受灌溉之功。其馀无名之草。不植之木。任他造化之功。自生于山野矣。及其秋成之时。培养者灌溉者俱得结实。其馀等弃自在之草木。亦莫不结窠。苦草则有苦草之实。恶木则有恶木之实。厥或芝兰櫲樟之不待培灌而成者。不在此数。但以禾苗而言。则一培一灌者。其见功差小。二培二灌者。其见功尤多。观于立茎之疏密。成实之肥瘠。可以争毫釐矣。今夫人之为学。莫不自童年而始焉。授课则逐日而程之。习隶则指画而导之。勉勉焉如农夫之养稚禾。群蒙盈床。因材各督。才或有敏钝。功或有勤慢。而及其年至老苍。筋骨既成。则向之敏者钝者勤者慢者。莫不各有一个成就。盖敏而勤者其成上之。钝而慢者其成下之。厥或有敏而慢者与钝而勤者。随其限量。所成有差。然要之等弃不学者。如苦草之实。不可口者也。自放不习者。如恶木之实。不可食者也。其有成就之有大有小。有善有不善。何如哉。然则凡百君子其可以不学不习。而望其成就耶。
辨似论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47L 页
天下万物。莫不有近似而难辨者。孔子曰恶莠恐其乱苗也。莠与苗固难辨。然老于农者。举能分之。鸟之异者莫如凤。而有鹖雀以眩之。鱼之美者莫如鳜。而有䲡鳝而混之。有玉则有燕石。有银则有白铜。草木鸟兽金石之似是而非者。难可以数计。其在人。以冠服言则宕巾出而葛巾恰似之。木缨出而竹彯酷类之。周袍象道服之缝。扇署仿圆香之形。以言语观则高谈性命。足以依㨾问学矣。分析事物。足以彷佛政理矣。以容止观则擎拳而曲跽。乍如持敬之工矣。绳趋而矩步。无异择地而蹈矣。是以王莽假托于周公。安石假托于周礼。其在异端也。亦多近似而实异者。戴师之假托麻衣。韩非之假托黄老。不免为叔敖之衣冠。猿狙之黻冕。则听其言而不考其心。据其外而不究其内者。十失其八九矣。呜呼。草木之臭。黄帝辨之。江河之味。陆羽辨之。玉石之实。卞和辨之。禽鸟之言。公冶长辨之。走兽之声。介葛卢辨之。至于人之真假。则隐于心之微密。书曰知人则哲。惟帝其难之。是故孔子于人。但曰不逆诈。不亿不信而已。然则人之邪正。实本于心之情伪。假伪而似真。冒虚而似实。非知几知微之君子。其孰能辨之耶。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箴赞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48H 页
惇伦箴(八条)
不中不材。不教何为。教之愈勤。责善是疑。不养怜贫。不敬怜愚。轻俊虽恶。疾病还忧。严则恐离。爱则近溺。身从言讼。景我先觉。(右父子)
何必事君。然后为臣。耕凿王土。姓名邑贯。忠信敦俗。问学育英。生老于斯。不负受中。是谓成教。平治位育。人患不能。其理则一。彼为臣者。奚独汲汲。(右君臣)
兄虽友弟。弟焉敢朋。弟虽长兄。兄岂自长。有施不报。不报愈施。有患相救。何德在予。易得者多。难得者少。崒彼白华。有焕其图。(右兄弟)
君之于臣。礼以劝忠。夫之于妇。敬以养贞。田馌犹谨。衽席可亵。俨而有和。挚而有别。舜以观刑。孔云难养。躬厚薄责。忿厉自平。人道之始。我身先正。(右夫妇)
我观人道。都在接物。曲礼三千。尽这个说。曾称辅仁。思著获上。推原其本。莫如身诚。不欺诸心。是忠于人。喜佞恶直。求益反损。位高近谀。道异劳媒。嗟哉今世。有友其谁。(右朋友)
非祭不授。到溺乃援。其别如是。可不敬慎。然而恻隐。之情相关。饥以兄饥。寒由弟寒。我家固尔。亲心所怜。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48L 页
偏性失和。丈夫知大。射牛宜谤。茹糠何妨。恢恢克家。其如有容。(右嫂叔)
冢介罔敌。其分有严。异姓相聚。习性不均。或静或躁。分门竞长。如木蠹心。几人刚肠。彼蚩洸溃。或助妇言。肆昔柳老。垂训逼真。杜绝饶舌。屏去邪婢。凡百妇子。视此鉴戒。(右娣姒)
兄弟之出。何谓犹子。自祖视之。均是一体。十起犹私。两全曷择。纵有贤侄。难为贤叔。物欲交炽。都丧厥初。于亲物我。于叔何有。有薄于慈。何恤于侄。是以君子。有此矩絜。于所求者。所能者几。反而自责。不远其违。(右叔侄)
自警箴
渺我一身。受赋洪匀。推原厥初。四性俱完。思曰天命。孟称本善。受气欠清。禀质不纯。习而不察。行而未著。中靡常师。少多浮艺。错了路陌。枉劳功令。及此衰暮。回头望洋。筋骸捍格。志虑流荡。圣经深奥。不能耐会。律身未严。析理太疏。纵得霎影。终如说梦。身教无术。令出多讼。夫子未正。先生欺余。家贫恋甘。壁立思温。学不成名。老未知天。我则诚然。虽悔可追。惟将馀日。俛焉孜孜。五十知非。九耋犹儆。案有朱书。屋有明窗。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49H 页
优哉何求。以观我生。勿复骛外。庶副受中。
戒儿箴
尚慎旃哉。无已有悔。孔明择丑。柳下绝嫠。有四不出。亦四不食。我所慎者。莫先于色。一有成病。虽悔曷追。敬以终始。尚慎旃哉。
大学赞
恭惟圣学。有纲有目。天德王道。尽处是极。切磋研究。缕毫剖析。孤军破釜。铁关戒钥。公平衡鉴。静虚郛郭。律度森严。渊冰深薄。瑟琴好合。埙篪和乐。矩絜方寸。标准四国。凡百君子。敬以博约。
敬字赞
君子居敬。有赫如睹。漏屋莫显。潜渊孔昭。为学入头。先整冠衣。生腰竦直。流注断想。动植有养。表里交正。嗜欲日消。天机不浅。清明在躬。志气如神。伊洛拈出。为我启键。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杂著
  
读苏文(辛未)
苏氏三父子文章。自是一家机轴。或险崛而峭刻。或汪洋而澎湃。或悽婉而絺丽。合众妙而各臻其极。宜其主文盟于一代诸夏也。观其君臣间奏议及朋友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49L 页
书疏。与夫尚论古今人物胜败之算。如指诸掌。无不切中其机宜。独怪夫谈性命则浸浸于佛老。述政理则汲汲于功利。故其说常一矛一盾。判为两途。何以知其然也。吾儒之学。体用俱全。本末并举。言体则用在其中。举末则本不外是矣。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君子之所以戒惧谨独。克致成己成物之功者。固自性命中流出。则教之所以由于道。道之所以出于天。自是一串贯来者也。大人之所以格致诚正。以成修己治人之道。则天德王道。政如大本达道相似。由修身而齐家。由齐家而治平者。夫岂两般义哉。今苏氏则异于是。论性则举体而遗用。论事则该末而略本。所谓性命政理。了无合而为一之势。如罗汉赞摩诃碑楞严等说。玄之又玄。初无本末之可实。如礼乐论晋隋等论。凿之又凿。又无理义之可寻。盖本不正则事事而更之。有不胜其更矣。理不明则心心而正之。有不胜其正矣。以此而告启人主。论天下事。其术亦已疏矣。由其不知修身尽性之道。故其说愈高而愈卑。其身恶拘捡而乐放纵。其徒皆轻佻浮薄。不齿士类。卒未免为佛老之馀绪。仪秦之流派。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50H 页
则尚何以议位育治平哉。传曰笃恭而天下平。余窃惜苏氏之文。不闻于道也。
看书有感示儿辈
昔李公择贮书九千馀卷于庐山白石庵。以供后人之用。东坡以为不藏于家而藏于僧舍。此仁者之心也。窃怪夫今之人蓄书虽多。而既未必躬自读取。以为己有。而类不肯与人共之。又将锢留于深签密箧而后已。其亦异于古人用意欤。余少癖看书而不得书。如庸学诗书。借人而读。读已便还。又如春秋朱书八大家等书。心常愿见而每恨不得全帙。到今极意求致。而年老目且昏。又辄掩卷而忘。玆亦有数存者耶。虽然读书之法。贵其专意而有得。尤不欲博观而无成。秦皇帝拜取先王之典籍及百家之说而烧灭无遗。当汉氏之初。司马迁,蕫生,贾谊号为博洽者。而逮至元成间。杨雄,刘向之徒。亦以宏儒闻。至今更千百岁。世愈降而书愈多。历论作者之格力分数。卒未有驾于西京之尔雅者。益知天下书不欲多也。多而未得其要。曷若专门之为愈乎。以今世言之。余又有所感焉。盖尝观世家旧族。架插万卷。无书不有。不啻汗牛而盈车。求其博识而多闻。则殊未有加于孤寒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50L 页
无书之家。亦或有父兄为当世之鸿儒。而其子侄鲜有继者。叩其见解。反有让于畸单游学之匹。此其故何也。盖不阶世业。家无书籍之人。奋发业学者。其心志专一。精神淬励。闻一所未闻。必倾耳而受之。铭心而记之。或恐有失。又必执笔而书之于卷。铢累寸积。终至于博大者。岂不信然耶。若世家之人贤父之子。有书而不肯耽观。听言而不知笃信。出游黉宫。或有经旨之论辨。则辄曰吾架上有此说矣。吾尝见之而偶未记矣。或有文字之疑难。则辄曰吾父兄有此解矣。吾尝闻之而姑未了矣。以此自多。矇然无耻。殊不知架上书籍。不如腹中之得。庭下闻见。本非己分之有。终归于白纷无识之一夫。良可悲矣。余既不能遍观诸书于少小聪明之时。益叹古人公藏广传之美。而却念书不欲多。多不如专。孟子曰鸿鹄将至。弯弓缴而射之。信如是也。虽有严师父万卷书。亦将奚以哉。咨汝小子辈。其专意之为务。而无徒以博涉为多则善矣。
戒儿(并序)
   汝因戏伤臂。忧患父母。惊恐弟兄。贻讥皂隶。虽幸亟施治方。渐至差复。然大抵可羞甚矣。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51H 页
汝前读小学书。不观夫乐正子数月犹有忧色乎。古人一举足而不敢忘父母者。盖为此也。此等语。岂可泛然看过。当其被伤也。吾发竦而胆战。目怜而心痛。久而不自定。尔以他日三公之贵。岂能赎此日之贻忧乎。然折臂成医。古有说焉。尔若因此而知戒。则良可以慰我心矣。玆以警之如左。其识之哉。
一。勿与朋侪接手脚为戏。
一。夜虽有急。勿脱衣而出。勿跣足而步。脱衣恐逢盗贼猛兽。跣足恐踏虫蛇荆棘。
一。坐卧。不垂堂。不缘木。不游水。马悍不近。船危不入。不执刀剑作技巧。不立墙壁倾危之侧。不投足草林。不跬步山阪。他皆类此。
一。暑湿风寒。不宜冒犯。瘟疠疥癣。亦当谨避。饮食生冷。亦宜审节。(生如木果未熟。烹饪生时之类。冷如冷水冷饭冷酒。此爽口之味。皆可以生病。)
一。货色之戒。已有圣训。尤当知谨。
一。科场入门。不为先登。不但此也。凡所以先登蹑危之事。皆勿宜身犯。
一。勿言人之不善。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51L 页
右七条。只是目前戒祸之意。故不及其他。然细考其间。犹多有未悉举者。惟敬之一字。可以包括百行。而致知格物。方当为十五六岁节次工夫。则庶可因其所言者而觉其所不言者矣。若谓吾言之不信。吾其愧为尔父矣。乙丑六月日书。
居家训戒
每日必早起夜寝。定省后各勤所业。
整齐严肃。惩忿窒欲。
勿疾言遽色。勿肆己忤物。勿轻笞奴婢。勿驱曳村民。勿呵詈官隶。勿厌苦过客。勿言人得失。勿论人货财。
节衣食以厚生。谨租赋以奉公。
待宗族以厚。接宾友以恭。
有穷乏必赒之。有患难必救之。
严防非理之色。牢绝非分之思。
言忠信行笃敬。持身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右最切于日用者。故揭箴于壁。大抵严敬则无杂虑。惩窒则无悔尤。此其目之大者也。至于奉祭祀笃人伦。勤经业教儿曹等事。自当知之。故不复勉及耳。
修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52H 页
酉斋门接节目
一。今当大比之年。程式之文。举世尚速。既为举业。则不可不勉强趣时限。午前收券。讲习古赋若古诗事。
一。每朝。班首令序齿定坐。必讲题一通。使新进者俱晓路脉。然后共赋事。
一。昔见先辈居接。不去巾袜缚裤。不脱衣冠。今亦如是。不至一向放倒事。
一。群居之道。莫尚于谦厚不伐。戏谑最害养性。喧哗尤不近理。若或牵他客气。惹出忿争。班首当被面责。始闹者为捲钵损徒事。
一。文房供费需用撙节在有司。不可争先拣好事。
   右节目。只举大槩。而观摩相长之道。惟在诸君随事点检之如何耳。大抵门接。尤异于书塾。先庙在上。宗族咸会。各别谨敕。使乡人士过而见之。称为古家遗风则岂不善哉。其勉之夫。
夜梦作(辛卯十一月二十二日夜)
天地絪缊。以生斯民。人于其间。受中而全。其全伊何。曰义与仁。礼以为坊。智以为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