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大野文集卷之二 第 x 页
大野文集卷之二
书
书
大野文集卷之二 第 35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9A/ITKC_MO_1159A_B110_354H.gif)
岁暮日寒。伏未审调中道体平复否。伏慕伏虑。无任下诚。健休气宇褊狭。性情执滞。见有未逮则疑圣训之不明。识有未融则咎师训之未莹。无舍己从人之公。有是己非人之私。是何足以来天下之善而进博文之工哉。昔者伏蒙垂谕。曰气质之性。只就众人分上说。若圣人则纯是天地之性。不可言气质之性。健休窃恐性一也。而单言气质之性。则天地之性在其中。对言天地之性。则彼是专言理。此是兼理气。气固有清浊。故理亦有微著。盖受气清者。滢然而无所蔽。粹然而无所杂。则无待于反之。而天地之性存焉。受气浊者。如泥蔽珠。如灰掩煨。则必待反之而后。天地之性存焉。故论性者。就众人分上言。则固可贵天地而贱气质。所谓气质之性。君子有不性者是也。就圣人分上言。则天地之性。气质之性。固无分别。谓之气质之性。即天地之性则可。谓之但可言天地之性。而不可言气质之性则似未安。如何。
上损斋南先生(戊辰)
大野文集卷之二 第 35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9A/ITKC_MO_1159A_B110_354L.gif)
别纸
思虑纷扰。最是学者之病痛。如欲强绝。则子微之坐忘。伯羽之痛抑。却流于坐禅入定。而亦未必真个制
大野文集卷之二 第 35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9A/ITKC_MO_1159A_B110_355H.gif)
语类问喜怒哀乐未发之前。形体亦有运动。耳目亦有视听。此是心已发。抑未发。曰形体行动。心都不知。便是心不在。行动都没理会了。说甚未发。未发不是漠然全不省。亦常惺惺在这里。此一段。言未发之时。此心常惺惺在这里。故形体自然之运动。耳目自然之视听。心无不管。而亦不涉于喜怒哀乐。故不害为未发也。又问喜怒哀乐之前。便是寂然静时。然其耳目亦必有自然之见闻。其手足亦必有自然之举动。曰喜怒哀乐。只是这心未发耳。其手足运动。自是形体如此。此一段。以心与形体对待为说。其意若曰未发自是心之未发。运动自是形体之运动尔。如此则心自心。形体自形体。而形体之运动。有若不关于此心。与上段所谓形体之动。与心相关者。莫无相碍否。
大野文集卷之二 第 35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9A/ITKC_MO_1159A_B110_355L.gif)
续有便使。而或因出外。或失侦知。久阙书候。居常歉讼。伏未审霜令。道体调摄若何。似闻远近请业之士来留者众。其间尽有卓然可仗者否。健休立志不强。夺于俗冗。徒有向𨓏之诚。而尚不能办一行。况进于此者乎。自知终为君子之弃而已。悼叹柰何。前书觉得偷惰。即是警惕之谕。谨当佩服。而此意苦难接续。虚受万金之药而不能服。与世之护疾而忌医者。终无以大相远也。拒之而不受者。容或一有觉焉。则犹可与入德。说而不绎者。永无缘做得好人。甚可惧也。因窃自省平日入头处。专在文句比较磨勘之间。而不就庸言庸行处。低首著脚。立得基址。所以些少见解。全没顿放处。正宜汲汲从事于小子之学。而年纪已晚。筋骸难强。霎时安排。无以敌一落千丈之势。下梢恐徒贻门下之羞耳。幸望力加钳锤。使此荒废有所警发。如何。
别纸
心在条。 批教引湖上心无出入三说云云。健休谨因第三说而更加考究。夫心之为物。全得太极浑然之体。是理虽曰具于方寸之中。而周流贯彻。逼塞充
大野文集卷之二 第 35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9A/ITKC_MO_1159A_B110_356H.gif)
思虑纷扰条。 健休未尝一日用力于斯而揣摸为说。今承下谕。亲切简当。敢不佩服。但当初鄙意。亦谓有事则专一于应事。无事则或提出一般文字思量。或拈起一件义理省记云尔。只如朱先生所谓蚤上思量不得。晚间又把出思量。思量不透。又且放下。待意思好时。把起来看之意。非如道家数出入息。视鼻
大野文集卷之二 第 35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9A/ITKC_MO_1159A_B110_356L.gif)
与雨皋金丈
顷造轩屏。获奉谈宴。而以日晚辞退。悤悤归来。慕仰有倍平昔。伏未审比日秋雨。体候履玆万重否。健休尝赖岩亭教诲之力。以觊或免小人之归。小子无禄。遽失依归。二三年来。有过而不闻警策之语。有疑而无复启发之益。有十寒而无一𣌑。有尺退而无分进。无以自通于先生长者之门。而抑尝闻之。需者事之贼也。才说姑待他日少进而后就正。则未必其有进而竟不能就正者。滔滔于世矣。以此亟欲趋侍燕閒。以资警益。而乃复因循。起居寒暄之问。犹且阙焉。况进于此者乎。向德不诚如此。宜在谴斥之科。而向者之进。猥蒙诲诱之勤。此意何可忘也。第于发问之际。辞不达意。有未能罄吐者。敢以别纸仰禀。伏乞批诲以开蒙蔀。千万。
与俛庵李丈(㙖○戊辰)
逖仰拂牌。恨不能致身其侧。以质所疑。而自顾诚薄。因循未遑。每庸愧叹。昨年黄山刊役时。因缘获陪几杖。稳承谆诲。归来感服。迨今不敢忘也。即辰秋风乍凉。道体颐养。对序冲福。健休行己颠倒。见解丛杂。无
大野文集卷之二 第 35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9A/ITKC_MO_1159A_B110_357H.gif)
别纸
即此方寸之中。上下四方之宇。古往今来之宙。无所不包云云。 谨按此一段。盖言天下虽大而吾心之体无不该。事物虽多而吾心之用无不贯之意。然朱子之意。则只谓天下事物之理。无不贯该于心也。今曰云云。是宇宙之大。举在方寸之内。而如鉴中之影也。不然则虽曰心之占地。不过方寸。而方寸之大。足以容得宇宙于其间也。莫无未安否。窃恐门下之意。亦只如朱子之说。而稍欠曲折。未知如何。
心应万物。只是心内事。万物初非心外物也。故曰无内外云云。 谨按此段。盖因孟子万物皆备于我。及定性书。苟以外物为外。牵己而从之。是以己性为有
大野文集卷之二 第 35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9A/ITKC_MO_1159A_B110_357L.gif)
此心只在方寸中。而寂感随时。(止)不可以方寸局之。不可以腔子滞之云云。 谨按此段。正好商量。盖心之为物。常在方寸。发挥万变。樗翁之意。亦只如此。但瓢谷说。专说在腔子。而不容其在事物。故说出此心周流不滞之妙。以为应物之际。是心之灵。随物随在。(随字轻轻地说。与逐物逐字自别。)非若有形之物在此则不在彼。在彼则不在此也。此心之神明。不可以方寸局之。朱先生此义极多。何可废也。
拖曳心体在事上。谓之即其所在无非全体云云。 谨按此段。打破无非全体之说。极其详悉。然樗翁说。亦有所本。朱子曰。体用元不相离。如人行坐。坐则此身全坐。便是体。行则此身全行。便是用。盖应物之前。此心静而为体。静则全体静。应物之际。此心动而为
大野文集卷之二 第 35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9A/ITKC_MO_1159A_B110_358H.gif)
答权晚洲(以复○甲戌)
健休自稚少时。已闻下执事起居有节度。言论有准尺。每欲愿附于下风。而自顾赋质庸下。行己偷惰。其所讲习。又皆掇拾前人腐谈陈语。无足以藉手以为承教之地。所以徘徊逡巡而不敢发。乃者族孙致球投示答渠书。兼致盛意许令砭驳。此古人之义也。健休何人。乃蒙记存之厚。至于此哉。嗟乎今之有志于学者绝少。虽或有志。各私所见。不肯与商量。虽卑下之于长上犹然。况以长上而反求之于卑下者乎。由是感激。不揆僭妄。略贡所疑。非敢望有槩于盛鉴也。乃反贬损高明。下惠问书。副以别纸一通。未论义理渊永。至如蝇头细字。劲练端楷。非所养之深。乌能及
大野文集卷之二 第 35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9A/ITKC_MO_1159A_B110_358L.gif)
别纸
动静者。非阴阳之动静也。乃太极之所为也。
窃谓造化之阖辟。阴阳之所为。而太极乃其枢纽。品
大野文集卷之二 第 35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9A/ITKC_MO_1159A_B110_359H.gif)
发挥者。非心之发挥也。五性之攸感也。(止)曷尝有无感而自发之心。无发而自用之气乎。
窃谓心者。一身之主宰也。命物而不命于物者也。故凡言发挥感通者。大抵皆主心而言。盖性只是心中所具之理。非离乎心而别为一物者。故求放心斋铭曰发挥万变。是言心之发挥也。太极图说曰五性感动。是言性之感动也。即其发而析言之。则能发者心而所发者性也。即其感而分言之。则能感者心而所感者性也。故朱子曰。动处是心。动底是性。退陶先生曰。心非性。无以为动。性非心。不能自动。今欲直截发明性之有发。而遂谓非心之发挥。则所谓心者。只是一个死物。而不可谓活物。何足为一身之主宰乎。如
大野文集卷之二 第 35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9A/ITKC_MO_1159A_B110_359L.gif)
性也心也气也。固浑融无间之中。不能无节次名义之异。曰感曰发曰用。略言节次名义而已。非所以限截其先后彼此也。
窃谓性也心也气也。谓之有名义之异则可。谓之有节次之分则不可。盖曰性曰心曰气。既各有其名。则必有所以名之义。然其实性与气合而有心之名。除了性与气。则更有何物而名之为心哉。心性无节次之可言。既无节次。则曰感曰发曰用之分属于心性气三者。岂非重并交叠而费于辞乎。
岭西先辈。自莲老以下。例以性字看作太无为太无情之物。(止)凡纲纪造化。流行古今之妙。都归之于一气字。(止)来辨专以太极无造作为主本云云。
窃谓太极虽无造作。而实有无为之为。虽无情意。而实有不宰之宰。岭西先辈。专以无造作无情意为断。而不信理发之说。彼固倚于一边矣。今欲矫其失。而反谓动静非阴阳而由于太极。发挥非心而由于性。则是亦未免倚于一边。而其失均矣。更剋乙边归尽甲。几时驮势得匀停之句。正道此等处也。如何。
性何为哉。必曰性使之者何也。爱敬宜别。莫非大
大野文集卷之二 第 36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9A/ITKC_MO_1159A_B110_360H.gif)
窃谓爱敬宜别。只是性之用。性与爱敬宜别。虽有体用之分。而体用一理。非有彼此也。今曰爱敬宜别。为性之所使。则是性在爱敬宜别之外而使之发用也。如何。
有性命然后有形气。有形气然后有知觉。此则性统心也。形既生矣。神发知矣。知却统宰性情。故自形而上者言之。则性统心也。以形而下者言之。则心统性也。
窃谓以本源而言。则理先气后。以禀赋而言。则气先理后。心性之名。乃在禀赋以后。则非先有性而后有形。亦明矣。且人之生也。气聚理具。形生神发。而知觉生焉。所谓心也。性即心之理也。心具是理。故曰心统性。性非别为一物。顿在心外而可以统心也。性与心对言。则固有形上下之分。然以此而为性统心心统性之證。则未见其必然也。
气也情也。莫非心之所统也。(止)孟子论子弟多赖多㬥之分。不曰气不曰情。而曰陷溺其心者然也。
窃谓心在则气顺理。故情无不善。心放则气掩理。故
大野文集卷之二 第 36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9A/ITKC_MO_1159A_B110_360L.gif)
理者气之体。气者理之用。
窃谓易传序曰。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此以体用贴理象而言。然所谓象者。亦指象之理而言。故朱子曰以形而上者言之。则冲漠者固为体。而其发于事物之间者为之用。(发于事物之间。言理之发于事物之间。)又曰以至微之理言之。则冲漠无眹而万象森然已具。(万象亦只是万象之理。非谓万象磈磊者。已具于冲漠无眹之中。)又曰某向以太极为体。动静为用。其言有病。后已改之云云。则理体气用之说。异乎愚之攸闻矣。
太极动静。既不可谓之有。又不可谓之无。则若有
大野文集卷之二 第 36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9A/ITKC_MO_1159A_B110_361H.gif)
窃谓太极本无形象。故曰无动静。实有此理。故曰有动静。非若异端所谓若有不有。若无不无者。卒归于窈冥昏默也。然则实有之理。岂不足以枢纽乎造化而根柢乎品汇耶。
今谓四端从义理发。所谓义理者。却著如何地。而所谓从者。又却从如何地来耶。
窃谓鄙说只谓四端从性命上来。即退陶所谓各有所从来之义。不容一切破除。
程子曰不可分本末为两段事。今以四端为一段而归重于理。七情为一段而归重于气。
窃谓一物而相为首尾。故曰本末。性与情为本末。而端与情均是末也。安得相对为本末耶。程子所谓不可分本末为两段事者。以事而言。恐不当引而为證也。
气之清浊。心之真妄。都系于质之如何。
窃谓圣贤论学。皆以存心凝道为主。而以变化气质为贵。若曰云云。则学之成否。只可任其质之粹驳而已耶。恐亦未安。
形气之外。果有性命。而性命之外。更有别样形气
大野文集卷之二 第 36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9A/ITKC_MO_1159A_B110_361L.gif)
窃谓善恶一本于性命。则不几于胡氏同体异用之说乎。程子虽言器亦道道亦器。而其上文曰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须著如此说。退陶先生又从而释之曰以其不可离器而索道。故曰器亦道。非谓器即是道也。以其不能外道而有器。故曰道亦器。非谓道即是器也。如何。
孟子继周孔而扩所未发。则曰性善。曰其为气也至大至刚。
窃谓孟子性善养气之论。所以有功于圣门者。为其使人充其仁义礼智之端。而养其配义与道之气也。何尝混理气为一本。而谓之无不善。通人物为一气。而谓之无不刚大哉。
气也者理之迹。理也者气之本。
窃谓理气决是二物。孟子曰其为气也配义与道。配者两物相配之谓也。若使气即是道义之迹。则乃是一物而但有本末体用之分耳。又何取于配字之义哉。更乞详谕。
人所以灵于万物而参天地者。以此知觉也。其所以不侔于天地。反不如物之常者。亦以此知觉也。
大野文集卷之二 第 36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9A/ITKC_MO_1159A_B110_362H.gif)
周子曰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程子亦曰得五行之秀者为人。不曰贤而但曰人。则贤愚同一情也。
窃谓气有偏正。而人得其正。故曰秀。此则无贤愚之异也。于其正而又有清浊粹驳之分。故贤愚之等。自其禀生而已然。但矫揉而变化之。则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如何。
朱子尝曰为学次第。先自外面分明有形象处。(止)却堕入无形影无稽考处去也。
窃谓朱子所谓先自外面有形象处。扶竖起来者。如言求仁则须要就非礼勿视听言动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上。做工夫。言持敬则又要就正衣冠尊瞻视手容恭足容重处。著工夫之类是也。非谓于气之有形象。而把捉个无形影之心也。如何。
答李进士(祥发)
健休之于下执事。知顾之日。不为不久。悬仰之忱。未尝不切。而迄未奉书求教。乃以九耋尊暮之年。先施左问。如获霞幔虹桥消息。且愧且感。惶汗不知所以
大野文集卷之二 第 36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9A/ITKC_MO_1159A_B110_362L.gif)
答黄进士(夔汉○己卯)
前秋伏承俯惠长笺。忽已匝岁矣。一向无便。阙然稽谢。每披读感戢。继之以惶愧也。比日潦暑。棣床静履冲福。斗谷文丈。奄忽捐背。吾辈后生。于何矜式。矧惟亲懿之切。依归之久。尤何以为怀也。伏闻收拾遗文。计已编次就绪矣。健休平日倾向。自谓不后于人。而每造仁里。辄为痘虎所梗。仅获一遂床下之拜。而竟未能款承提诲。此恨讵有穷耶。顾此空疏。全藉师友提挈之助。而门内丧惨连仍。前年失一强辅。今又哭孟博。护军族兄。尤是举族所依赖者。其为伤痛。不但门亲之私而已。家弟长事炉鼎。身亦善病。大势所驱。
大野文集卷之二 第 36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9A/ITKC_MO_1159A_B110_363H.gif)
与金以凝(羲寿○辛卯)
昨岁因刊役。既获杖屦临枉。又复陪往山寺。稳承清宴。迨极感佩。不敢忘也。即日秋候乍凉。伏惟静养起居燕超。仰慰区区。前日妄有亭额之请。既蒙盛诺。而偶看语类。辅汉卿求书居敬穷理四字。先生曰。自向里做工夫。何必此。又有姓窦人求书其家斋额。先生不许曰人家何用立牌榜。因此自沮。不欲遂就前诺。而儿辈以为亭额与家额自别。不可已也。敢此申请。未知盛意以为如何。若必书之。亭卑不能容挂大字。大野亭三字横书。大不过如指样。省愆斋,观善斋两扁。但如钗股。然自有笔法操纵。何必循人情愿耶。亭韵并赐留意否。但求之无餍。怕为人嗤点耳。
与金亨万
大野文集卷之二 第 36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9A/ITKC_MO_1159A_B110_363L.gif)
与李尔成(壬午)
积雪满地。馀寒峭劲。不审起居万重。仰溯区区。夫告妻祝。自退陶以来诸先生相承。皆如来谕。眇然后生。何敢刱为异说。以犯不韪之罪哉。但考之古礼。未有明据。而按杂记云祝称夫曰乃。疏夫卜葬其妻。则云乃某卜葬其妻某氏。又按周元阳祭录。夫祭妻云某祭妻某氏。此二条不书夫不书姓则审矣。又按温公书仪卜宅兆葬日章注。夫曰乃夫某卜葬其妻某氏。又按窦文卿问夫为妻期。子为母大祥。夫为祭主。其辞曰夫某为子某荐其常事云云。朱子曰。小祥大祥之祭。皆夫主之。但改其祝辞。不必言为子而祭也。此二条不书姓字而并书夫字。备要之说。盖有所本也。况以事理揆之。妇人内夫家。故于其生时。夫未尝称
大野文集卷之二 第 36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9A/ITKC_MO_1159A_B110_364H.gif)
答朴智彦(宗成○己丑)
前冬一夜话。非不从容。而馀怀尚有不尽吐者。迨犹耿耿。贤器袖致长笺。寄意勤厚。披复珍感。况有不鄙下询。年来得此于知旧绝罕。孑然孤居。日觉钝滞。只此零碎开发。亦足为转闻精妙之机。何等欣释。太极图两凶字同异之辨。朱子论合吉凶之义。曰圣人之好善恶恶。赏善刑淫。如鬼神之祸福。无不合于理也。又论悖之凶之义。曰圣人一动一静。无适而非中正仁义之极。不知此而悖之。小人之所以凶也。上以罚恶为凶。下以得祸为凶。则差有分别。然以善恶言则恶为凶。以死生言则死为凶。其归则一而已矣。仁义与阴阳刚柔之序相戾者。是用易系全文。况图解言阳也刚也仁也。物之始也。阴也柔也义也。物之终也
大野文集卷之二 第 36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9A/ITKC_MO_1159A_B110_364L.gif)
答南世英(甲申)
人心道心之辨。朱先生于此盖屡变其说。而有分合之异初晚之别焉。如答蔡季通。所谓人心道心之别。自其根本而已然之类。所谓分言者也。如来谕所引人心之是者道心之类。是合言者也。分言之而不害其有合。合言之而不害其有分。恐不可主此而疑彼。执一而废二。且其谓有初晚之别者。程先生尝有人心私欲。道心天理之训。朱子初年。亦尝祖其说。而有曰人心之危者。人欲之萌也。道心之微者。天理之奥也。至其晚年。乃曰人心不可谓之人欲。又曰舜若以
大野文集卷之二 第 36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9A/ITKC_MO_1159A_B110_365H.gif)
大野文集卷之二 第 36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9A/ITKC_MO_1159A_B110_365L.gif)
答南世英(壬辰)
四七辨。高明之发此论。今已十有馀年矣。屡书往复。备陈愚见。而高明之见。不离尺寸。决知浅陋妄陈。不足以有槩于盛意。虽复相对。岂有他说。窃愿高明倚阁此等。且就日用常行平易明白处研究。知有未明。行有相碍。因践履。资之于讲论。将讲论。验之于践履。方是实学。朱先生答胡季随书。曰为学不厌卑近。愈卑愈近。则工夫愈实而所得愈远。其直为高远者反是。此在高明。固知已为饮食裘褐。而爱望之深。诵言及此。如何。
答徐清如(活○癸巳)
衰废跧伏。无以藉手求益于多闻直谅之下。乃蒙先施惠笺。寄意高深。仰认勤励之意。不以年卲而少弛。甚盛甚盛。健休从初入头。只是口耳末习。全无本领。辊到桑榆。遂成枯落。犹幸左右扶策。不使颓倒。而诚伯酬接烦剧。出入频数。鲜与对讨。晦则稍间数里。惟与好古翁早晚相对。多所资益。而遽作千古之别。瞽之失相。殆有甚焉。自怜柰何。政须汲汲取友四方。而
大野文集卷之二 第 36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9A/ITKC_MO_1159A_B110_366H.gif)
答南子皓(汉皓)别纸
人物循此性而为道。初无前后之异。
闻命。但所谓禀生以后更不容说者。亦谓禀生所得之理。本无不全。而形气所蔽。所通者仅一路耳。然所通之性。只此所得之性也。所行之道。即循此所通之性也。
性之有偏全。似不可槩谓气质之性也。
性固以理言。然不免为气质所隔而不能皆全。则对
大野文集卷之二 第 36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9A/ITKC_MO_1159A_B110_366L.gif)
孔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止)果无人物贵贱之殊。则朱子之言率性修道。通人物而言。何详于人而略于物。人较多而物较少也。
无人物贵贱之殊者。以其得于天者。无不同也。有人物贵贱之殊者。以其各随气质所通。而有偏全之异也。盖人则得气之正。故虽或昏蔽。而皆可矫揉而复其性之全。若物则虽曰本无不全。而气之偏塞。生来隔得牢固。终无以复其全。故圣人所以率性而修道者。皆主乎人而言。物则不过品节而防范之也。
答李宜卿(义裕○戊辰)
别纸所询。区区平日亦尝致疑而未得其说。掇拾傅会。必多谬误。其间数条。摸索不得。直以阙疑之道处之。愧悚深矣。因窃思之。象数之学。固亦穷理之一端。然求之于天。不若求之于身。驰心于空虚高远之域。不若用力于平易卑近之处。更愿高明权且倚阁此等见解。只将四子心近节要等书。反覆玩味于章句训诰之间。真实体验于彝伦性情之内。整容谨节。为持循尺度。遏欲存理。为究竟地头。舍死向前。不得不措。则终身俛焉而日有不给。何暇于他求哉。况从事
大野文集卷之二 第 36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9A/ITKC_MO_1159A_B110_367H.gif)
答李宜卿(己巳)
乃者感下问之辱。不揆僭妄。略贡愚见。又蒙堕翰。与之上下其论。自顾浅陋。何以获此于高明也。仍审春和。省下学履珍胜。驳示诸说。深荷不外。前日鄙说。苍卒摸索。以为求教之地。非敢自以为是而断其必然也。象数置诸笆篱之喻。恐非区区谬贡之本意也。夫世间万事。莫非至理所寓而不可阙者。如甲兵钱谷之类。犹是吾儒所当理会。况象数乎。但见今之留意
大野文集卷之二 第 36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9A/ITKC_MO_1159A_B110_367L.gif)
与李宜卿
向者累日相从。得于积阔之馀。而兼有开发之益。感荷之深。倍切别后之思。未审慈闱匙箸康护。行旆利御。进学益相。悬溯憧憧。健休索居无徒。日退而已。柰何。吾侪穷且老。无事可做。惟有陈编败册。为属己分。政使孜孜矻矻。舍死向前。惟惧日之不足。只恁徘徊犹豫。虚度光阴。圣人其终也已之戒。甚可畏也。时一省悟。作意寻数。又复弃甜桃而摘醋李。舍真金而拾查矿。徒弊精神而无所得。于是而有望于强辅之助。不啻饥渴之于饮食也。时惠德音。有以警策之。则其何感幸如之。中庸一书。主于论道。然未尝悬空说道。每章各有下手用工处。如首章言性道而即承之以戒慎恐惧。十二章言费隐而终之以造端夫妇之类
大野文集卷之二 第 36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9A/ITKC_MO_1159A_B110_368H.gif)
答姜擎厦(乙酉)
伏惟新元。经履茂对清福。健休空疏狷滞。不足以备数于听说之初平。而乃荷诸君子提诱之勤。多小开悟。益觉盍簪观善之不可以已也。拙句妄陈。适以自发己病而求药。至有把作受用节度之教。郢书燕说。未必不为竿头之助。而其为悚作。又何可既耶。戒惧说。化作乌有。未知所录者为何说。然却不免有疑于盛论者。特在于自戒惧之自字。夫戒惧之兼动静。见于大全语类者。今且略之。只以章句或问證之。章句曰君子之心。常存敬畏。虽不见闻。亦不敢忽。又曰既常戒惧。又曰自戒惧而约之。既著两个常字。于此又著一自字。则果是截从不睹不闻而言者乎。或问曰君子必戒谨恐惧其所不睹不闻者。言道之无所不在无时不然。学者当无须臾毫忽之不谨也。又曰既
大野文集卷之二 第 36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9A/ITKC_MO_1159A_B110_368L.gif)
大野文集卷之二 第 36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9A/ITKC_MO_1159A_B110_369H.gif)
答姜擎厦
十三日。自临河递传正月廿七日惠书。谨审探讨反约。日有新工。不胜钦仰。健休日与诚伯备例勘书。而太半和睡过了。衰悴若是。岂有毫分向前之望耶。来书缕缕。足见谦虚恳恻。慥慥求进之意。持此心以往。又何远之不可到哉。但自处太卑。处人太高。抑扬之间。颇失其平。恐或有妨于更攻互磨之义也。致中章句之义。看得用工节度极其精密。岂蹈而后言者耶。何其言之有味也。但谓静有至不至。中有极不极。殊未稳贴。盖以工夫言。则奚啻有至不至极不极。若以地头言。则静而涉于动者。不名为静。中而有些子偏倚者。不名为中。前日所以贡疑者此也。试观章句本意。果非以工夫言者乎。既以工夫言。则自涉于动而至于至静。自些子偏倚而至于无一毫之偏倚。果非由动趋静者乎。虽然见得非不分明。说得非不圆活。
大野文集卷之二 第 36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9A/ITKC_MO_1159A_B110_369L.gif)
大野文集卷之二 第 37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9A/ITKC_MO_1159A_B110_370H.gif)
答姜擎厦
父在母丧。二十五月终制之文。虽见于通典。而我东先辈。如慎独斋则云心丧既曰心。则孝子只欲尽己之心而已。非别有心制受服之文。则又何变除之有。若除于再期。则心制果尽于再期乎。大山先生亦曰亲丧二十七月。自郑氏以来。未之或改也。父在母丧。
大野文集卷之二 第 37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9A/ITKC_MO_1159A_B110_370L.gif)
答姜擎厦(丁亥)
前书自愧妄发。祇俟谴斥。乃蒙还赐手答。不以为罪。而诲诱谆至。篆感深矣。礼书系是天下之公。岂敢以二三人之私见。草草看过。便谓了刷而求朝夕速成耶。但无财则事不可办。而若干所储。难于敛散。不幸
大野文集卷之二 第 37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9A/ITKC_MO_1159A_B110_371H.gif)
答姜擎厦
前禀别纸。初不经意。率尔轻发。蒙谕始加寻绎。邵氏既曰一日十二辰。积一岁四千三百二十辰云云。夫积辰而至于岁。谓有馀空。则此非气盈朔虚而何哉。故观物外篇。三百六十。变为十二万九千六百一段。正说此义。而结之曰二千一百六十年。共进十有二分。以为闰也。则似无可疑者。更以举似。公晦则云向谓阴阳馀空。与气盈朔虚不相勘合者。但谓邵子起数。与蔡氏书注有些不同耳。其数虽不同。而未尝不贯通为一也。其引易卦云二十四者。邵子盖望景而起数也。礼疏有论郑注未必与经旨吻合。而大体不失经旨者。则曰郑盖望景而为说也。邵子盖以馀空
大野文集卷之二 第 37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9A/ITKC_MO_1159A_B110_371L.gif)
与朴汝纲(世维○癸丑)
新凉入郊。伏惟侍馀读诵。益有所进。示谕夺于冗务。
大野文集卷之二 第 37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9A/ITKC_MO_1159A_B110_372H.gif)
答李景谟(显桢)
年来阻阔。疾病丧威。至有不能相问者。恒切愧叹。忽伏承意外下书。就审寒冱。棣床起居湛胜。健休未老先衰。癃然尸居。韶弟荐罹惨毒。尤无悰况。自怜柰何。外家香火之忧。闻极悼心。非推孝之至。何以发此言。深庸敬服。但通告各处。似非一二人所可擅为。且远地戚党。举不能相知。又非寂寥一札所能感动。故辄以己意裁此回文。首录兄名。以为藉重之地。想不以为讶矣。然收合非难。而收效为难。须有一番齐会商礭。俾有归宿如何。
答李英叔(家发○戊辰)
桂谷数宵团话。已是年来不易得之事。而十里联镳。披露悃愊。别后馀怅。迨有耿耿。不意承惠问字。珍感
大野文集卷之二 第 37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9A/ITKC_MO_1159A_B110_372L.gif)
大野文集卷之二 第 37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9A/ITKC_MO_1159A_B110_373H.gif)
答权仲举(辛卯)
雪路风袂。一顾再顾。此义当求之古人。方且自讼。无以报塞厚眷。乃蒙辱惠长笺。副以俯和拙句。意寄珍重。曷胜铭篆。但其遣辞之际。不惜牙颊。指拟非伦。窃恐涉理尚浅。失于称停。相知未深。谬为恭敬。殆非所望于直谅多闻之下也。如蒙不弃。他日寄音。痛加规箴。专攻阙失。俾有所畏而不敢肆也。鹤坡记文。词采赡丽。文公脚下。安敢著语。但厚意不敢孤。略贡愚见。虽笔萎词弱。或可为竿头进步之一助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