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守窝集卷之六
守窝集卷之六 第 x 页
守窝集卷之六
 杂著
  
守窝集卷之六 第 607H 页
镜铭(并序○戊申)
夫镜者本是一片石类而止耳。然其为物也。大德存焉。大道藏焉。滢澈无累。人欲之私尽去。虚而不昧。天理之妙方融。妍有妍象。媸有媸象。具众理于腔子。随形转烛。泛应曲当。酬万事于眼下。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孔颜之能事也。不为昭昭信节。不为冥冥惰行。伯玉之忠孝也。妍则妍丑则丑。仁者之无私也。栗然质毅然形。义者之难犯也。礼可见乎端庄。智可见乎如水。照与不照。明未尝已。非谨独而孰能。无声无臭。喜怒不移。惟大度者可为。以之乎正衣冠而尊瞻视。以之乎肃容体而定威仪。有是哉。镜之体镜之用也。余得是镜。已有年所。而爱慕之钦羡之。手不释坐不离者。非直为物。而良以汝之德暗合乎君子之道故耳。呜呼。镜是物也而尚能如是。可以人而不如物乎。而况镜不待教而能之。而今余则内承家庭之训。外奉严师之戒。而犹且玩愒度日。懒惰成习。居处不庄。早卧晏起。志不刚毅。行不勇敢。知过而吝改。见善而逡巡。察几微则有欠乎明快。作事务则不必其敦朴。恒
守窝集卷之六 第 607L 页
少果决之志。素有因循之病。必将年与时驰。意与岁去。卒为庸人凡夫而止。是何最灵之不及于物者。若是其辽绝也。言念及此。不觉汗浃背而粟遍体。誓自今励志猛省。刻意痛惩。将从事于是。镜铭曰。
尔质温润。尔形方直。仁义之则。照与不照。滢澈不息。乾乾之则。瑕则斯磨。尘则必涤。明其明德。余庸作铭。昭揭案侧。执鞭尔德。
格言(庚戌)
崔博士云翰朔州人。其曾祖尚勋。三世同居。余在史苑。崔适直香室。余邀问其所以能同居之道。崔曰别无他道。但家长一言。大小趍承。如心使手耳。
辄书(癸丑)
春金丈瑞湜氏来访。手持青茅一握。余问欲何用。答曰欲作祭酒之茅耳。适见路边田中。新翠可洁。采之以来云。可见此丈念念向先之一段。而凡奉祀者可不取法欤。
文字须平心公看。方可得。尝闻之师。曰看文字。关人心术不轻。邪曲则心亦邪曲。中正则心亦中正。仔详者其心精密。荒疏者其心卤莽。心既如此。则发之于行事亦然云。
记梦(乙卯)
闰二月初七日夜。偶行一处。值险阻之地。前有门若城闉然。心甚痞闷之际。有一人手执白屑香。炷于炉而祝曰。诚心做去。对越上帝。因而倏忽之间。得出其门。履道坦坦。又逢故人。握手道平生为说遭险之事。且欢且喜而觉。即一梦也。
守窝集卷之六 第 608H 页
辄书(丁巳)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见得天地万物。本吾一体之意。
程夫子以手足痿痹为不仁。是知不痿痹者即仁也。从来徐究。万恶皆从痿痹上生。洒扫应对。只欲不痿痹而已。
辄书(辛酉)
渐不可长。何以知其渐。何以不使长。非至明。不能察其几。非至健。不能致其决。察几之要。本于格致。致决之要。本于诚正。臣弑其君。子弑其父。在于长其渐而已矣。
危坐即收放心之要路。学问之道。收其放心而已矣。
琐言(壬戌)
自京作乡行。赁骑至顺安鱼坡站。见牵夫左耳之后。
守窝集卷之六 第 608L 页
髼松作文。如蛇蜕之附着。怪问之。曰方在孕时。母为蛇所蛟。累月辛苦。及夫解娩而如是。盖蛇毒之感入而然也。胎教之说。益知其不诬也。
中庸能字解
天地之间。最贵者人也。禀二五之秀。具方寸之地。万理咸备。众善无缺。渺然一身。俨参三才。不以古今而有异。不以圣凡而有间。洪匀赋予。本无礼啬。欲尧则尧。欲孔则孔。其孰御之。且心气之灵。不拘禀受。活动随感。火燃泉达。扩充转斡。可清可浊。其机在我。生知困知。成功则一。夫然则性本同也。气可化也。何故而古今天下。君子人少。小人人多。善者人少。恶者人多耶。是必有说矣。呜呼。子思子不云乎。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刚。子思之意。岂不曰能与不能。圣凡判焉。揭此一能字。点破病根。指示良剂耶。中庸一部。固是为万世。忧深虑远之书也。自民鲜能之能。首尾能字凡三十。间见迭出。隐隐点缀。使读者遇即翟翟。辄发深省。而若求其砭人骨髓。激人志气。猛然起拚死向前之心者。则孰若果能之能字哉。朱夫子释四勿之勿曰。是人心之所以为主。而胜私复礼之几。愚于能字。亦惟曰起死回生。拔凡超圣之几也。滔滔百
守窝集卷之六 第 609H 页
世。人之不人。专由于伏这个罪过不得耳。可胜痛哉。知如此是病。即便不如此是药。凡我从事于能者。先自五弗措上起功。如孤军之遇强敌。进一步即生。退一步即死。血战痛做。真积力久。则必明必强。如执左契。子思子岂欺我哉。愚本愚且柔者也。而不能之病。久入膏肓。灵丹昭昭。隐痛在心。解其说而示诸同志。
自警(甲子正朝)
德性不能坚定。才气有时横溢。检身不能以敬。居处辄归惰慢。戏言戏动。先自侮而人侮。宽厚有容。久用力而不逮。心不能凝固。故自谓精详而实多疏漏。志不能奋发。故自拟菲薄而便同弃画。独处愧于众处。暗时逊于明时。频复频失。四十无闻。不知不为。犹可恕也。知而不为。是则不人。曾子曰土不可以不弘毅。朱子曰中岁以后。尤宜汲汲。余当以弘毅二字。为今日顶门之针。而尤瞿瞿于汲汲之训。贻我甲子朝哲命。
辄书
最峻尝与我閒说话间。云子之出世早。未免有擩染俗套底意思。盖戏之也。然而古之人四十始仕。非但以材具既成。盖亦志气已定。不以世而变易故也。余
守窝集卷之六 第 609L 页
果不幸早决科早发扬。适是徊徨岐路之时。俗习缠绕。安可免也。此友之言。果有实然者。每一念至。悚汗沾背。
余为幽谷督邮。脩弟来留衙中。有人嘱曰差给某任。则可买婢纳之云。弟曰得此买婢。将安用哉。其人惭而退。不为不义。固吾家法。而此弟心事。不可泯没无传。
长者见则收敛。不见则放倒。阳似然而阴不然。此即娼妓之行也。余年十二三时。受教于先生者。其时惭愧愤痛。尚留为顶门一针。
东俗谓匏为朴。其甘者及脆而为菜茹。苦者逢霜而坚。判而为器。井臼之用。专以此赖之。自十馀年来。未及坚而根枯。无一成器。八路同然。皆以木瓢代用。甚是怪事。此必有徵。
戏为招侮之端。
辄书
日觉其有馀者。知是日退之几。日觉其不足者。知是日进之几。君子于此。可以卜自家之工夫。
岭南风土(丙寅)
尝闻之师。朝鲜山川。到金刚而始发蕴。汉水以南。都
守窝集卷之六 第 610H 页
是金刚之脉。而岭南为最。昆崙之巅。有星宿海。白头山上。有大池。太白山。亦有潢池。以山理言之。是祖有是孙。而太白以南七十州。别成一局。颠扑不破。独保左海之真。不与中土相关涉。其惟岭南乎。吾足迹未及踰岭。不及躬睹其实然。为可恨云云。余居岭三载。耳饱目验。益信先师之高识也。盖金刚之脉。入岭南而首起为太白。南抽并海而下为东京。西抽为小白为鸟岭为俗离为德裕为智异山而止。洛东江一带。处于两大干之间。左右众水。必多北流而后入洛。金海七山。为一道都水口。岭人之人无异议。一倡万诺。亦其地理然也。表里山河。风气完朴。土厚而水深。生民百用。不烦于他道而自足。土风勤俭。无与为比。忧深虑远。邑多千年世家。农民及秋收穫。预计耘粮。而不足则举趾之前。食草啖蔬。足其不足。谓之退计。虽遇饥馑。固守其土。不遽流离。至于吏奴官属。上番供公。下番负薪。虽上番之时。尿溺收粪。人有定所。即余目击者。小人谋虑。朝不及夕。而犹且如是。况世家之根基深远者乎。恶衣恶食。少不为羞。数升粗布之衣笠丝带结曳弊蹝。而形癯癯者。即有田有仆有堂有室之人也。富犹如是。贫亦可知。重之以 国朝以来。
守窝集卷之六 第 610L 页
儒贤辈出。敦诗书崇礼义。沦肌浃髓。作为茶饭。虽至闾巷小民仆隶贱品。亦必曰某先生某处士。凡人相逢。虽友必拜。尊长则一拜后问候。辄又一拜。寒暄之叙。多或至三四拜。始乃坐定。名之曰进进拜。如非极亲昵通家子弟。则必下堂以迎之。虽比邻之行。必着道袍。家虽至贫。祭必具鱼肉。有亲则以其馂馀为滫瀡之资。无则无论炙汤曝乾。裹置为宾客不时之需。虽爱子怜女。莫敢乱食。其雄沉忍耐之性。尤别于诸道。虽某事入则不回。辄曰死亦为之。褴褛衣裳。大谈阔步。出入官府。毫不羞涩。安东邑风。固是甲于八道。而入市买卖。吏亦不躬。吏家子孙。至有学行名称者。左道多文。右道多富。邹鲁之乡。为不诬矣。可贵可钦者。此其大略。而天地之理。不进则退。退必有弊。见今儒学虽多。而或不以实。腾于口颊。执拗为病。猥著文字。处士有横议之叹。完朴变为险陂。俭啬化为慝欲。东土书院。肇于此地。作者本意。非不贵也。而猥杂之弊。到今特甚。三家村里。辄设书院。相与推奖。暗售酬报。不回之性。用非其地。昨年 朝家有量设社仓之令。而礼安人士以邑倅之不许设仓。胁其小民。无敢受还。及太守开粜。而一民不至。盖其顽嚚健讼。不知
守窝集卷之六 第 611H 页
自陷于旅拒 王命之科。是可叹也。余遇岭士。谕以义理之不当如是。则期期辨说。自以为是。其不回之弊。至此极矣。虽然风俗不古。八路同然。奚独咎于岭人也。吾西风土习俗。一切与岭南相反。议论不一。性质柔缓。不能忍耐。不能持久。奢侈夸张。为一能事。吾尝曰而今岭人之风。视西人而矫枉过正者也。诚能举两道而矫揉以就中。则其庶几乎。
记梦(庚午)
卜筮者。所以定吉凶生大业也。卜龟之法。不可得而详。筮卦之说。历四圣而备之。三代之时。寻常日用茶饭之事也。及夫后世。诸方并出。作者相继。虽有粹驳邪正之别。而槩能前知。渐与道岐。为吾学者鄙不业焉。是岂卜筮之本然哉。就其中粹且正而合于道者。若司马季主,严君平,郭景纯,邵尧夫之伦是已。我国亦多有之。近则寥寥无闻焉。岂其才不及古而然欤。奕虽小数。不专心则不得也。近来自吾儒。以至百家众技。务于外而不务于内。皆无刻苦工夫。抑亦为是术者。亦不专致而然欤。余少也。遇相则相。遇卜则卜。亦与人同。经阅颇久。少中多违。日觉无味。及夫长大。辄思苟其可也。则吉亦可凶亦可。苟其不可也。则吉
守窝集卷之六 第 611L 页
亦不可凶亦不可。惟当择其可而行之而已。前知何为。徒乱我心。又况君平,尧夫既不可得。而今世之为术数者。非但不能前知。反道悖常。驳杂回邪。秉心不直。专事诬惑。顾可委身于彼而定吉凶生大业耶。遂不复问者。今几二十年矣。今夜梦。陪函丈陈此意。函丈亦以为然。是所谓思想之梦也耶。庚午二月十八日。在 肇庆庙斋室。
辄书
尝闻之松潭。在洛借一帙书于宰相家。览后敬还。其宰相翻阅久之。乃曰何其少无伤损处耶。倘若看得不详尽。则是虚人之赐也云。松潭之事。固无愧于江禄。而当时宰相心无鄙吝。勉人为善之义。亦可见矣。松潭又为余诵而传之。古人之风。有如是夫。
松潭云尝见俞相拓基于其第。语次间泫然曰。民国事言之于悒。是时俞相。耆社之宿德大臣。吾乃乡曲之年少新进。语次辄及民国之事。泪随言下。古大臣爱君忧国。出于至诚者。有如是矣。
松潭在洛当隆冬。往见尹判书汲。其年已高而襦裤绵薄。松潭曰日寒如此。衣无乃薄乎。尹曰人当安不忘危。不幸有缓急。则此衣亦何可得也。又尝闻父老
守窝集卷之六 第 612H 页
之言。虽在无事之时。具糗粮蓄履鞋。刀剑不离于身。弓矢必在左右。常若敌之朝夕至。今则糗粮尚矣。十家村里。或无弓矢。十人之会。或无寸刃。其狃安无备。何乃至此。
即闻故判书郑亨复之为湖南伯也。䄵已六十三矣。始着䌷襦。其子亦欲之。郑曰汝欲着之。则我当不着矣。其子遂不敢焉。此重臣之按湖南。今为一周甲馀矣。尚今有及见之老人。传为美谈。重臣以京洛世家。已过衣帛之年。且当腴藩而犹如是。则其时风俗。推可知矣。今则奴隶毛笠之贱。而夏非苧冬非䌷。毛具非貂鼠。自视歉然奈何。却忆曾在堂后时闻之。数十年前则诸承旨早粥。皆付于水工。水工之粥。因此有名。诸玉堂则并与朝夕之饭而付之水工。今则非但各自传食。排盘浪藉。争相为高。一饭之费。可作贫人一月之食。习尚转高。不及人则视为大耻事。甚至于贫亦效嚬。名之曰番床。虽典衣贷钱。必盛备然后。对人乃敢举颜。闾阎下贱。转相慕习。亦复奈何。夫士大夫是有礼义而志于道之称也。而其耻恶衣恶食。一至于此。上下有服。有国之经制也。而贱流之僭。又如是。不几于君子而无义。小人而无法欤。夫贪生于奢。
守窝集卷之六 第 612L 页
廉生于俭。今士大夫之只知有钱者。亦岂非以奢欤。然此则一国之大俗也。自有秉轴之人。固非㓒室之忧。而且论吾家。余尝逮事王大父矣。笠缨每用木布。道袍常以春布。乡人亦藉藉至今传之。今吾辈不肖。衣服饮食。视王大父时。不啻十倍之奢。点检本领。坠落已多。而粗节之不及者又如是。可胜叹哉。愿若辈无吾不肖之是效。而惟我王大父是法。则家有馀望矣。偶尔起怀。中心激切。书送于家。以示子侄辈。兼以自警。时余在 肇庆庙直中。
询瘼(壬申)
本县山水明丽。峡野相称。古有长德君子。俗多勤俭敦朴。船路通于远近。又有莞草㓒田蚕桑之利焉。盖吾西之乐土也。不幸凶荒疠疫。重之以兵火。极目萧条。满野荒废。当此秋成不远之日。如干孑遗之民。逃流又相继。以今之势。其将无民无邑而后已。民之不禄。一何至此。虽使无心人见之。不觉堕泪。况名之曰为民父母者乎。不佞到官以后。仰思 九重之分忧。俯念百姓之胥溺。昼夜焦虑。殆忘寝食。而生手陋拙。莫识方便。户口虽缩。而惟正之役不可废也。黄白日增。而行伍之编不可阙也。田畓多陈。而任土之贡不
守窝集卷之六 第 613H 页
可已也。何以则有好㨾处置之道乎。外此风俗之偷薄。奸猾之蟊贼。生民之疾苦。并与当今之急务。经久之远图。必有可闻者。窃念曾经三厅首任之人。皆是生长于斯。熟知弊源。多抱奇策。莫我遐弃。有怀无隐。则岂但为太守之幸也。无非自家之事而乡里之庆也。玆令该厅以此意修告目。以示渴求之苦心。各随所见。无或忌讳。一一陈论。或坚封上送。使之至官前开拆。或躬自来呈。虽非曾经长任之人。如有可言之事。亦依此例书进之意。并须知悉。
辄书(甲戌)
金致允者。本州新安坊松亭人也。父有心腹宿疾。老而益甚。今年正月晦。致允夕往邻家。犯夜而归。似闻人有呼之者曰乃父之病。用人肉乃可。致允乃于二月初六日暮。诣前舍族人之家。先以粘土数片。入置炉边。出割其左股之左肉长广四五寸许。持授族人曰可烹之。诡辞以献吾父。其人如其言进之。其父食之。既翌朝。霍然而起。致允割处。初不出血。遂付粘土。不数旬而皮合。余于拜墓之路。躬造其家见之。其为人虽不伟异。而有耿介之态。其父亦淳实人也。虽非中庸可继之行。而当此风俗极偷之时。岂不奇哉。
守窝集卷之六 第 613L 页
玄仁默者。即玄仁福之再从兄也。虽无文识。为人简约警悟。倡义之谋。出力甚多。余之自谪还也。来见因语及其时事曰。尊伯氏之忠烈。孰不知之。而若其先倡义声。小而使吾州得免夷狄禽兽。大而使 国家得有烈士忠臣。凶丑破胆。不战而服。人鲜知之。如某无识。固不知倡义之为何事。吾弟仁福始因尊伯氏之言。谋于家间。某应之曰尝闻汉高祖尊义帝之说矣。为君竭忠。似无可疑。仁福遂决计。且尊伯氏之被执也。路过家前。某欲为夺归。㥘于急祸。竟不敢发。迨所恨也。余曰天祸吾家。兄弟分散。吾若在家。则宁至是也。千古至恨。仁默又曰方谋举义。时尊伯氏既结同志为义徒。又为书于州中亲知。使之率子弟迎 王师。吾传其书于某家。则某至口呿不能言。到今思之。尊伯氏真是铁石心肠也。
辄书(乙亥)
南草书无其名。其出不远。澹婆者南国之淫妓也。死而冢生是草。遂令天下好之。盖此妓之志愿也。以其出于南国。故曰南草。俗称澹婆。闻之师。曰尝见一书。云天地之气浇而邪草自南方出。天下好之。其言果验。余少也。犹及见其人多不吸者。今则绝无而仅有。
守窝集卷之六 第 614H 页
且我朝 列圣临殿不御。凡干斋戒禁之。至 先大王时。斋戒亦许之。盖此物至毒至臭。百害无一利。人之始吸者与不吸者。莫不以为然。惟其既入之后。则以为天下之好。莫过于此。真是邪气之所钟。而得天地之运者也。今䄵此物极贵。一斤之价。至于百钱。而人人犹恐不能得。视之殆过于衣食。抑独何哉。噫。
习说(戊寅)
夫习之一字。人之所以立人极而参天地者也。为国而至于祈天永命。为学而至于圣人养生。而至于长年。其亦习而不已。以人力而夺造化者也。大哉习也。若曰学而时习之。若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若曰习与性成。若曰仁在乎熟。熟亦习也。惟狂克念作圣。惟圣罔念作狂。圣狂之分。顾不在于习欤。人固以气质之美为贵。而从来阅历习较重也。夫有教无类。教是习也。习与正人居之。久而化于正。习与不正人居之。久而化于不正。依兰而香。近鲍而臭。怪生于罕而止于习。所以止者。与之化也。庄岳之间。不得不齐语。众楚之咻。不得不楚语。习之力果较重也。丝既染而难白故悲之。路既岐而难复故泣之。所以难复而难白者。以其已习也。又尝观野人之病鼓胀者。日饮卤汁
守窝集卷之六 第 614L 页
数碗。卤汁必死之物也。惊问之。曰无伤也。始试一小匙。日渐加之。今至数碗而不觉其为毒云。习之力尽可畏也。又如服儒而雅。櫜鞬者粗。又如我国之党分而色。色之臭味顿异。皆若出于性者然。同是人也。而所以异者。非习而何。吁其重可畏也已。君子之所以兢兢而慥慥。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剖析于几微之际。省察于毫釐之差者。正恐其习之走于彼而远难复也。是则习之下手入工。又当在于几善恶也。始条理者。择善而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固执而圣之事也。固执即习也。天之不已。地之无疆。中庸所谓诚者也。习而至于终条理者。诚之者也。及其成功一也。愚故曰习之一字。人之所以立人极而参天地者也。大哉习也。自余发之苍苍也。粗知习之大。有如是者。适此直庐閒寂。吏有抱经而来质者。欣然为释数款。渠又能言习大之义。蹶然起余之心。渠果自得欤。抑有所受处欤。既奖叹之。遂著为之说。以警馀年。又以远寄儿辈。俾作座右之铭。欲令既知之。必习之。既习之。又重习而不已。则庶乎其有成。不然而或习而不习其当习。或习其当习。而作辍无常则殆矣。吾不知也。吏姓名全致厚云。
守窝集卷之六 第 615H 页
名二子说。
名汝以烈。字汝以毅。烈者功业也。毅者强忍也。功业非别件物事。如志于孝而成其孝。志于忠而成其忠。志于学志于农。而成其学成其农。凡有其志而成其志者皆是也。考之于古。验之于今。与我所经历而目睹。凡有其志而成其志者。非强且忍。莫之能焉。汝既受天之畀。为丈夫身。苟或不自成立。草木同腐。则宁不愧于天。愧于人哉。名汝以杰。字汝以兢。杰既杰字也。兢者戒谨也。朱夫子有言曰自古真正大英雄。皆从战战兢兢临深履薄中做出来。夫英雄豪杰之才。世不易得。虽或有之。而苟不能战兢以持之。则适足以害之。如此之类。吾所不愿。而真正之英雄。吾深为汝愿之。欲作真正之英雄。惟学可以致之。而兢为之要。非我忆说。紫阳是徵。烈乎杰乎。又是汝之弦韦。
宗恒名字说
圣人非别人。不过曰尽人道。其传心之要。亦不过曰惟精惟一。而子思子所谓择善固执是已。精择于是非善恶之间。苟知其此是而彼非。此善而彼恶也。则从事于是且善者。固执而勿失。圣人之道。如斯而已矣。忆昔我伯氏之冠汝于庙也。我叔父实率汝而来
守窝集卷之六 第 615L 页
莅矣。叔父问名于我伯氏。伯氏曰此儿才器颇好。而殊欠恒固之趣。敢请以恒。叔父曰唯。及夫三加之成而就阶下之位也。叔父又问其字。伯氏曰恒者常也。宜字以常。叔父又曰唯唯。遂名以宗恒。字以常叟。呜呼悕矣。汝能记有也否。夫恒字之为义。立心如一日也。天下万事。曷尝见不恒而能成者乎。天地之所以为天地。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亦唯曰可恒而能恒而已。择善是择其可恒也。固执是能恒其可恒也。汝果能不忘我叔父暨我伯氏命名之意。则虽欲不恒得乎。
天命犹寒暑。人谋犹裘褐论。
天之寒也而我不得不裘。天之暑也而我不得不褐。不裘则冻。不褐则烂。不裘而曰胡为乎寒也。不褐而曰胡为乎暑也。其亦妄之甚而自绝于天也。不狩不猎。公子之裘不备。是刈是濩。后妃之绤始成。寒暑在天。裘褐在人。君子之道。顺乎天而务自力而已。且夫天地无心而成化。圣人有心而无为。天非有心于寒暑也。而阴阳之运。不得不如是也。人若有心于裘褐也。而茂对之义。实出于自然也。国有九年之蓄。而洪水不菑于陶唐之民。后有六事之责。而大霈遽注于
守窝集卷之六 第 616H 页
桑林之野。此固圣人之德。与天为一。而天地之犹有憾者。圣人实有以裁成之辅相之也。乃若五年须暇而罔悛于心。百川沸腾而曾莫之惩。卒之独夫燬殷。幽厉灭周。人而不人。天亦无奈乎人矣。或者以为此亦命也。彼亦命也。但当拱手俟之而已。骤以观之。似近乎道。若愈于行险侥倖。患得患失之小人。而其实则贼乎道也甚矣。是说之行。人将惰慢而优游。善善而不能如好好色。恶恶而不能如恶恶臭。夫行险侥倖。近于自暴。惰慢优游。几于自弃。自暴自弃。同归于乱。先儒之言曰置毒于此。食之则死。不食则生。故天命之于人事。人事较近。大抵各尽其道而推诿不得者。通三才不易之理也。天也人也地也。既并立而为三。天地自有天地之道。人自有人之道。若曰莫非天也。人不与焉云尔。则是三才之道。缺一而熄矣。呜呼可哉。是故君子之道。所贵乎自反。自反之极。将于何准的。亦曰如舜而已矣。夫天之寒暑。在舜之侧微登庸。而饭糗茹草。若将终身。被袗衣鼓琴。若固有之。即舜之所以备寒暑之裘褐也。
示巡相小纸(己卯)
治其本者易为力。至哉言乎。而惟达识能信得及。目
守窝集卷之六 第 616L 页
下百千万事。孰非可忧。而风俗之不美。最大最急。三纲沦九法斁。此不能挽回。则有粟不可食也。
近民莫如守令。十监司一守令云者。语俚而理到。以今之黠。公肆贪暴。固稀有也。行伪言辩。外廉内奸。吏胥为市。小民称誉。此最世俗之奇计。而其蹶国脉而病民本则甚矣。惟得心诚求之之人然后。承流宣化。始可下究矣。
民之不教也久矣。身教尚矣。并与言教而寥寥。愚下之民。后今而生者。将不知三纲九法之为何等物事。古之木铎巡路。月朔读法。以今见之。亦岂非文具。而倘若为之以实。则文具即实事。不教而杀。不几于罔民乎。当以孝悌忠信等简而易知之事。为榜以晓谕之。使斯民先知其名义然后。三令五申。信赏必罚。则庶几为挽回之一助。
书曰进厥良。以率其或不良。宜令各邑另选其有行谊之人。不必求备。就中拔尤。使之报来。先致礼问。徐究虚实。每于行部之日。可以邀见则邀见之。果不可以坐屈也。则亦无惮于就见。以风励一方。
西土乡名。不啻陋矣。而无他可以维持者。则不可不以乡为之纲纪。乡不可以徒立也。则不得不以任名
守窝集卷之六 第 617H 页
为界限。夫多多益办。只是分数明。三人相聚。亦必有等差。而或以为于西有何等级乎。岂其然也。
义理之不明。斯民之深害。凡诸乱斩支属。诖误馀孽。赖天地之仁。奠衽席之安。是宜泥首涤肠。痛自懊悔。而徐察谣俗。大违所料。岂其性之然哉。亦由于教之无素。贸贸成习。实不知春秋之义。有如是其莫严。宜于经乱各邑。加意蕫率。而此不当播诸文字。须面饬守令。以口舌而代斧钺。勤恳晓谕。必期于开发其良心。不止于苟免而无耻。始可弛虑矣。
鸭绿一带。孰非紧要。而湾府为下流之要冲。江界为上流之深薮。寻常照管。百倍他处。而近年蔘场犯越。忧虞孔剧。欲祛乱本。当何措处。
关西户口。比乱后稍集。赖是 朝家之曲加眷恤。比年之穑事屡登故也。今或有查户之议。而其亦未之思也。为国者不患户口之不多。而患根本之不固。要待十数年厚加培养然后。徐可议到也。
加户虽不可遽议。而至若人物去就。司民命者不可不知。且漏籍不根。易与为奸。向来贼变。此属多投。理固宜然。鉴亦在近。宜令各邑无论乞丐行商。必有居住。必有文引。一从实数。互相照检。而先以此举非为
守窝集卷之六 第 617L 页
加赋之意晓谕可也。
小民切苦之弊。莫过于还谷。盖其触手为害。唆民奇窟。野邑犹可。而峡邑忒甚。如反馀剩谷等名色。尤极无谓。另加察饬。为斯民一半分息肩之道。
西土田结之下等磨鍊。古人远识。而近年以来。妄意加赋。经乱之后。邑邑皆然。是岂下等之本意也哉。宜令稍稍减之。还复其旧然后。田野不荒。民力可纾矣。
国有学乡有校。小大虽殊。其义则一。子弟之所矜式。他日之所需用。专系于此。而置之相忘之域。今已久矣。如欲敷教。舍此莫可。且清南之平壤。清北之定原。为公都会养士之所。而有名无实。徒费饩廪。是宜申明。务尽造士之实也。
律度量衡之公私异制。家家不齐。执法之羞也。本欲以止奸。而今反以养奸。是果竟无奈何耶。
平时之廉探。即缓急之间谍也。夫不逆不亿。而先觉者非不美矣。而幅员浩广。人物芸葱。掌国之钥。亦既多事。耳目不可不远。如以失实为嫌。而并废其耳目。则不几于因噎而废食乎。宜存此一条路。精审以使之。
左右之得人与否。关系甚大。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
守窝集卷之六 第 618H 页
人。真知言哉。
挽近诘戎。一何疏也。兵操既久不为。而官门聚点。亦复无实。夫家置数金。犹思备夜之策。曾谓堂堂千乘之国。而都忘惕号之义耶。
去兵去食。不可去信。虽以商鞅之卑卑。而犹先立信以示之。在我不诚。则百千万事。徒归空言。临民不诚。则许多号令。徒挂墙壁。
阅古书有感
关西之辛未。百年之大歉也。加之以兵革疠疫。至壬申春夏而犹未净。田野太半不耕。耕亦锄耘罕及。孑遗之民。势将尽矣。而是年凡系谷种之入土者。不问人功之勤惰。一齐稔熟。且所谓假稷(돌피)遍生于不耕之地。其结实与真稷无异。及秋男女且捋且撷。勤者至聚数三十石。赖以济活。异事也。余之自北解谪而还也。适与北伯(金公履阳)语及之曰。此可见天不欲尽刘西人之意也。今于江监。偶见一书。有曰宋明道中。太平州旱蝗相继。民大乏食。忽山泽间。生一种乌昧草。民采以食。赖以不饥。至道中。环庆路饥。五谷绝种。忽蓬生蔽野。结实如粟。可以充肠。熙宁初。淮浙路饥。忽菌生被野。甜软颇美。可以作羹。元礼间。青淄大饥。忽
守窝集卷之六 第 618L 页
山石间。生一种石面。杂以少面。即可作饼。大抵荒歉者。灾也数也。复生如是物者。天地之本心也云云。始知古亦有如此之事而有如此之论也。有是哉。天地之至仁也。
询瘼(庚辰)
连之为邑。凭山负海。兼有绵田之利。风固俗朴。素无夸侈之习。是宜民物阜康。下有耕凿之乐。上得尊荣之安。而不佞莅玆数旬。但见簿牒盈庭。无非难医之病。科敛积滞。都是关重之物。追呼不得不急。愁恨不得不起。为民司牧。忍所不忍。寝食靡安。犹属歇后。经界大本也。而结役一何繁重。戎政大事也。而签伍一何紊乱。还饷大政也。而粜籴一何荒漏。加之以豪右兼并。而小民偏苦。上聪辄遏。而下情莫通。大既如是。小复何论。大凡弊之所由生。皆有窟穴。上项诸条。岂有自古如是之理。此必时有盛衰。人有升降。转辗蟊贼。因仍坠失而然耳。县中父老。生斯长斯。及闻及见。必知致弊之源。救弊之策。无谓我不足与言。即看作家庭内事。毋或顾瞻。毋或畏忌。烂熳胪列。缄封以送。则群策之善毕集。当局之迷可破。县中父老。亟宜图之。
守窝集卷之六 第 619H 页
示县中多士
夫士如处女。明义理崇廉耻。无一毫受人指点然后。方可谓之士。若乃词藻黄白之工。非士之本而高者不屑为也。世级日下。士不如古。此县故实。虽未之详。而自有东西斋分争之端。士习之坏败。尤有甚焉。峨冠博带。端拱徐趋之美。寂不闻焉。猖披偷薄。出悖来违之风。不幸近之。士为四民之首而如是。其馀尚何论哉。窃为本县人耻之。不佞莅任未久。闻见不敷。果岂无自中之翘楚。作砥柱而反颓波者乎。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今连不啻十室也。抑有之而顾瞻畏忌。不肯担当而奋力欤。果然则殆未之思也。夫政治自上而始。而风俗待下而成。风俗果善成也。则暂时之政治。虽或有不中者。而乡里之美规。固自如也。由是之故。从古君子多用力而自为之俗。连之君子奚独不然也。且乡风不美则子弟多暴。亦岂非父兄之所可长虑却顾处耶。本县设置面训长之任。槩亦出于教胄之义。而近来之所谓教者。只以劝课词藻为务云。其失之远矣。玆因一初之会。更为择定。如是申谕。如欲澄汰混浊。整理丝棼。丕变今而亟返古。莫若缓其末而急其本。圣经贤传。说之也详。古俊今彦。典型可
守窝集卷之六 第 619L 页
證。冠儒服儒。亦岂曰不知。特书书我我。或汩于私。而头出头没。或胶于俗。而同俗同讥耳。不有长德之士振而拔之。则连之为邑。虽谓之无士可也。宁不痛哉。不必多言。有识之士。当自领会。讲明义理。砥砺廉耻。上挹邹鲁。下追吉水。是所望也。
示各坊风宪尊位
盖闻治道。以正风俗为本。风俗之急。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纲领。倘或风俗不美。八行不举。则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官本以腐儒。滥叨 分忧之责。来居士民之上。蚤夜惴惴然。恐诚力之不逮。病斯民而负 国家。簿书期会之犹不能堪。尚何及于风俗上事。而古人不云乎。正其本者易为力。救其末者难为功。惓惓之心。为是切切。而若非乡中父老之乐为之助成。则亦何望其有济乎。风宪之择差。尊位之别定。良有以也。一洞之风俗。系于尊位。一面之风俗。系于风宪。风宪尊位得其人。则官可卧以治之。官是一时过去之人。其在奉公忧 国之义。成己成物之道。自不敢一毫泛忽。况生于斯长于斯。世世居于斯者乎。玆当一初之会。庸申三令之告。毋或越视。若溺若饥。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事。父诏其子。兄告其弟。以朝以
守窝集卷之六 第 620H 页
夕。申申晓谕。风宪尊位。统以率之。如有无赖子弟顽不听从。则先从最甚。即即驰告。此外斗笺杂技之类。行止荒唐之辈。无非盗贼之兆眹。尤不可一刻容接。亦须随现驰报。亟抵于法。以副先教后刑之义。
我东方言正变说(辛巳)
我东古无方言文字。及至我 世宗大王。以聪明睿知之姿。都君师之位。文化大阐。雅乐既正。而乃与成三问,申叔舟等一时博古之儒。作为谚书。以定方言。又往复證订于 大明诸学士者。凡十三度然后。始克成之。于是乎推之而无不通。遂为我东万世不可易之制作矣。今能守此正音。不失其旧者。惟关西一路而已。外此七路。谓텬为쳔。谓디为지。凡属다타之行。一切混归于자차之行。其间陋语土癖。不必皆同。而至于텬디之类。七路同讹。其亦异哉。经传谤解。出于中叶以上。故犹用 世宗之旧。近年以来。翻谚文字。不复可准矣。盖关西即我东始开辟处也。太师又来。人极大定。 世宗之圣。宁或不知而作。其必推原其始而斟酌土宜。执其中而折衷之耳。西人之久留洛中者。语音虽或有变。而土着耕凿之民。依旧不变。西土真是方言之正本也。记余幼时。得闻于先生长
守窝集卷之六 第 620L 页
者。当我 肃宗大王在宥之日。临筵而教曰。我东八路语音不同。何者为正。有一名臣对曰关西之音正。时称为知言。今则又不闻有斯议矣。余故曰天下之音。中华为正。我东之音。关西为正。而关西又为我东方言文字之所由本也云尔。
书赠洪甥
洪甥缵孝留衙四五朔。授小学一部书。及归跽而请益。余曰君之识姑不可以辄益。吾之德又无可以及人。且徐之曰不可以朝夕侍丈人。所愿乞一言而归。为座右铭。余心嘉之。而不可以卒孤少年向善之诚。乃言曰不待多言。不必它求。昔晦庵朱夫子就傅授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我栗谷李先生著自警文十六则。而结之曰若不如此。便非人子。今君所授之小学书。即亦孝经也。自警文也。君能以朱夫子李先生之心为心也否。自洒扫应对上。便可到圣人事。能善推则可贤可圣。亦惟在君而已。吾言止此。君能勖之否。
代人呈巡相小纸(庚寅)
教化之不明。古今之所共叹。而莫甚于今日之关西者也。百馀年事。亦尝及闻。为民牧于此土者。莫不以
守窝集卷之六 第 621H 页
是为急先务。扶伦树彝。既培其根。彰善瘅恶。以疏其流。秩秩备举。诚力俱到。以今闾家所藏弆者证之。有曰按使印送家礼。有曰知州印送小学。行部赏制。其所颁给。亦多以九经四子。由是之故。愚下之民。亦莫不以孝悌忠信为茶饭义理。今则操觚佔𠌫之士。辄曰已陈之刍狗。举世滔滔。欲火日炽。至于下民则初不知有是事。倘非自天而降衷。则国其殆矣。教化本簿书末。人或言之。而不此之图。其意以为教化难见。簿书易就。难见则人孰知之。不如且从易就者。苟免目前之责为妙方云尔。是岂士大夫为国家祁天永命。为百姓万世虑之义哉。未有仁而遗其亲者。未有义而后其君者。近日纲常之狱。屡屡而起。反以求之。岂非不教之是祟耶。关西遐陬也边陲也。故曰为治莫先于教化。而今日之关西为尤甚云。
礼只是一个序。名分纪纲。岂非序欤。我 朝四百年礼义之治。实本于此。窃尝怪夫今日行语。辄曰西土有何等分云。此岂足为有无轻重之言。而及睹夫莅西土而发之事为也。不惟不之扶植。又从而坏败之。若为事业者然。此固牵于曲径。而亦未尝不坐于平日见识之舛也。三人相聚。亦有等级。无等级之谓乱。
守窝集卷之六 第 621L 页
自京以南。达官相望。积威所渐。有如天壤之相悬。猝不可紊。至于西土。则其所以藉重者。不过曰乡录也任目也。易陵而易慢。可哀而可怜。其中世族设或至于不惜血肉之身。而守其防限。往往十颠而九倒。及其既淆乱也。又从而为之辞曰非我也。彼亦人也。仁人君子体以恕之。其口不言。其心如何。西土为国咽喉。止乱无闻。养乱日富。经国之策。又不宜如是。故曰辨上下定民志之道。尤不可缓于西土也。远姑无论。近日益甚。惩前毖后。断不可已。
乡案滥录之外。卖任之弊。又何其日盛也。无论儒任乡任。皆以赂差。十数年前。犹恐人知。今则视若法典。公传道之。稠中买卖。是果何许世界。是果何以致此。民邑日非。姑不暇论。何以利吾。邹孟氏之所大惧也。虽然此非一朝一夕之事。亦非一朝一夕猝可革之事。而乡中父老之永言浩叹则深矣。
田政淆乱。西土尤甚。改量猝不可举。则或者以为宜如泰川之例。邑有都总。里各有里总。每秋随其田之礼歉。可上可下。一以准总为主。则似无白地徵税之弊云。
籍法又如是。且今蓬头突鬓。头着蔽阳子。背担数束
守窝集卷之六 第 622H 页
硫黄。街路村巷。首尾相接。不知来历。不知去处。既为域中之民。不登版籍。已极可骇。而又况此为贼盗之渊薮乎。此宜一一登籍。而又于流移之时。必有文引以照凭。庶几为戢奸之一助。
以军政言之。纳布之军究其归。则便是户布。至于束伍之军。乃是朝令夕发之卒。而太半虚簿。言念阴雨之备。曷胜㓒室之忧。而如非大变通则殆难下手。
以还政言之。触手生害者即还也。粜亦害籴亦害。作钱亦害。唆民之妙方。莫过于还。而如不大变通。则惟在于近民之官。视如自家之膏血。庶几为一半分息肩之方。
江界蔘场犯越之弊。近虽未得其详。而槩闻北或至于咸兴之北。西或至于妙香之北云。近万匪类之聚我域中。不几为养虎而遗患乎。廊庙之上。想有胜筹。而土人之忧。罔有纪极。
平壤,定州为清南北都会之邑。每以冬夏。聚士课试。居接肄业。科文繁而儒学熄。殊非圣人设教之本意。平壤则自古以仁贤书院。为经义讲业之所。犹有存羊之遗规。而至于清北则尚今阙焉。此是欠典。清北接生三十窠中。划出十窠。抄取十九州饬躬修行之
守窝集卷之六 第 622L 页
士。使之居接讲义。一如仁贤之例。且就都会训长原窠。各别择差。以为导率之地。则庶几为教化之一助。
与州人
第一。风俗教化。各别留念。以为立人极之根柢。
第二。儒乡之分。依古严立界限。俾后生少年激浊扬清。无至沦胥。
第三。乡任只是簿书期会而已。得失只系于眼下事。而至于儒任。大段择人然后。始可端本清源。
第四。田政紊乱。莫甚于本州。并与邑邑同然之天地玄黄而磨灭之。奸薮莫窥。虚卜日滋。大则改量。小则仿泰川例。每秋令该里踏验。比总庶可一半分纠正。且本州结役。比古倍之。渐渐料量。还复古规然后。始可为重农敦本之策。
第五。千金之室。亦有备盗之具。本州军政。虚名无实。游军姑无论。至于粟伍。到今一部之减。 恩莫加焉。并与二部之军。而亦不可策立乎。只缘姑息太过。置之相忘之域。一番振刷然后。阴雨可备。庶事条畅。
偶书(辛卯)
事事反诸己。人人反诸己。则天下都无事矣。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恕也。恕即反诸己也。能反诸己者。其
守窝集卷之六 第 623H 页
温温之君子乎。
书与泰川金成伯(尚敩○丙申)
金成伯余通家子也。曾闻其有志于脩饬。而恨其居远未得见也。今冬因便邂逅。偶得旬日之欢。见之果如所闻。以余有及闻于先生长者。屡恳一言。为座右铭。顾余匪其人也辞之。请益勤。时成伯读书之说命惟学逊志之简。余曰无他求也。逊志小学之洒扫应对也。时敏大易之自强不息也。持洒扫应对之志。用自强不息之工。则为圣为贤。只在于此。因是而又有一说。程夫子推逝者如斯之义。而结之曰其要只在谨独。是即程夫子躬行心得之言也。所闻于先生长者者有如此。子能警省也否。如我师门之罪人也。传之而不能习。老而不死。悔莫及焉。以子之强索也。故历举耿耿于中者。为子诵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