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x 页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杂著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253H 页
四游录[上]
正庙乙巳十一月旬二日。负笈尼门。拜受晦翁受之帖于重庭。发行凡六日。行四百馀里抵鲁城。十八日早往素溪纳刺。入见函丈。问起居毕。且言必孝以穷乡晚进。妄意此事。千里负笈。叨陪大人门下。不胜幸甚。又再拜纳贽。先生命座赐颜。必孝又起拜。纳重庭书。先生视至。顾问曰君年几何。对曰二十有二。先生曰昔二程及朱先生从师受业。皆在弱冠之前。早闻先入。其学卒大就。我明翁先生十四受学市南。二十三师事慎斋。二十四谒同春。二十九受朱子书于怀川。后与怀川义绝。然师友讲贯之益。盖若玆矣。老夫亦以是年师事敬庵,一庵矣。昨冬子之大人。已有谬托。今乃割爱远送。此是龟山故事。留与孙儿连床攻业。虽疏食菜羹。吾与尔共之。小选退休。门外雪已满地。忽忆游杨事。吟一绝以志之云。几回山斗此心倾。幸得今来拜叔程。妄意为山起一篑。精诚到处雪分明。夕后退下处。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253L 页
点灯修书上重庭。翌晨送还奴马。待朝拜函筵。纳大人劄疑问目。仍陪坐看先生文稿。饭后以先生命。偕将命人李兢。往吊公直(即先生冢孙字)于隔水处。因往酉峰。谒文成先生影堂。复奉审匮藏旧影四本。满堂和气。氤氲袭人。乃知祥云瑞日之赞。形容得明道十分语也。俛仰徘徊。窃不胜高山景仰之怀。感咏一绝。又伏次省斋先祖及门诗。仍题名瞻拜录。奉阅上下。皆名胜诸先辈。而甲辰冬。大人亦祇谒题名矣。香案傍。有浑天仪。已故弊而封置者也。墙角有古桐三株。即先生手栽而为庭实者也。退与李生登屋后脊绝烟蝇地。即老先生与门弟子言志习礼之所。名曰松坛。松桂森列。墠址净洁。身到脚历。又不胜井囿之感。仍诵鲁西先生百年文不坠。吾欲老斯丘之句。以寓慕焉。日既昳。咏归门墙。二十日侍坐容丈席。先生曰昨往酉峰。瞻拜影帧。气像何如。曰见于文字。有七分之心。绘于丹青。有七分之仪。指以示人。虽相闻而不相识者。亦知其为先生也。因问影帧有新旧本。旧则必是当年肖像。新则似在山颓之后也。先生曰在昔辛卯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254H 页
间。门人以画影之意微禀。先生峻却之。不得已潜令画师。以士服入谒。因穴窗觇视。成正侧两本。人以为侧本尤逼真云。但阅岁滋久。影色渝变。士林以为忧。余鸠财募工。以甲子四月改摹。逮事者以为视旧本犹胜。仍修改影堂。即先生所居旧址也。使士林主管。陶谷李徵士养源每幅。题以明斋先生画像六字。以徵久远。余乃追述赞辞曰。天笃斯文。贤门生贤。伯淳气像。退陶心传。纯粹精明。沈潜静密。笃实之积。辉光发越。犹自谦谦。俛焉不已。庶几无咎。战兢临履。尚义绌霸。可程百世。维天有斗。终古不翳。三间茅屋。七分春风。有斐不谖。没世无穷。僭猥未即镌揭。姑留巾衍云。因问必孝曰前此读书几何。对曰读得小学,四书,三经,庸学或问,渊源录,易通,西铭等书。其馀国朝先儒名集。略绰看过。先生曰多读多读。见解与诵读何如。对曰读岂多乎。而见解尤蔑如也。先生曰大学一书。乃圣学成始成终之书。在学者为大本先务。大本既立。不患无地以崇其德。学者最不可以其近而忽之也。又曰近思录。最是一副当心学旨诀。而心经次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254L 页
之。经书外宜无过此者。且濂洛文字甚多。固难尽看。其中要妙无不载。此学者舍此。别无单方捷径。可以换骨夺胎。立地变化底方法矣。必孝敬唯诺。始受读近思录。兼看释疑。是日别下夹室。隔丈席一窗。昼宵稳陪。就正疑晦。问太极易通。皆是道理筑底处。大头脑处。初学者或无茫昧之患耶。先生曰朱夫子初亦嫌其太高。去却太极及定性书之类。后看得不可无。更定次序。吕东莱序文。亦已言之。盖此书语大而不遗小。语远而不遗近。首之道体。知有极处。次之为学。反诚诸身。又次之以致知存养。使知下工之道。而先言学者事。后言教者事。末后历叙圣贤之学。以示尽精微极工夫。则十四篇之次序。不得不然。而图说之包费隐兼理气。其高极乎太极无极之妙。而实不离乎日用常行之际。其幽探乎阴阳五行造化之赜。而其实不外乎仁义礼智刚柔善恶之间。盖其造端托始之意。必欲学者先占得根本田地。先识得门路蹊径。如自卑者必先知登高。自迩者必先知行远。而反复丁宁于克复存省之工。非如异氏之谈空说妙。弄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255H 页
得无收杀。一场大脱空耳。昔退陶先生授学者。必先图书及近思。南冥讥其手不知洒埽之节。口谈性命之学。然四子为六经之阶梯。心近又为四子之阶梯。则学者不可以不先读。问朱夫子手编小学书及渊源录。固多撰入邵子书。而及录是书。独不入尧夫一言何也。岂以尧夫内圣外王之学。善言理而不言学。见处高而学之难而然耶。先生点头曰然。上蔡曰尧夫于圣门下学上达事。更不施工。朱子亦曰康节煞有好话。而近思录不曾收入。问喜怒哀惧爱恶欲。子思未尝备言。而程子始备言之。如仁义礼智。孔门未尝备言。而孟子始备言之者耶。先生曰然。又曰朱长文书及方道辅帖极有味。观于应举耕田之语。可以决内外取舍之轻重。察于买椟还珠之喻。可以知读书求道之要。尤宜诵说。又曰昔尹和靖见伊川半年。方得大学西铭看。公明宣学曾子三年不读书。君看二子所学。且何如。对曰皆务实也。先生因诵明翁学方跋语曰非立志无以始。非务实无以终云云。必孝曰敢不服膺。而务实一语。尤有警焉。读至订顽砭愚。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255L 页
先生曰游子尝读西铭。涣然不逆于心。曰此中庸之理也。又论弘毅曰西铭言弘之道也。此真求诸言语之外者也。后生辈只靠师说而已。则焉有心得乎。必孝曰西铭是说仁。东铭却说得礼。西铭较广大。东铭较亲切。先生曰看得是说得好。时尹侍直(定基)丈及其侄景脩(永镇)在座参听讲说。读至易传震惊百里。先生曰昔有人问于郦炎曰何以知之。炎曰以其数知之。阳动为九。其数三十六。阴静为八。其数三十二。震一阳二阴。故曰百里。理或然也。侍直丈曰易传多读。则理胜辞达。无用而不可也。读至颜渊问克己复礼之目。问一日克复。其效至于天下归耶。先生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然通书曰果而确。无难焉。故曰一日克复。天下归仁。又曰十室之邑。人人而提耳。教且不及。况天下之广。兆民之众哉。纯其心而已矣。纯其心。即仁之谓也。必孝曰此所谓一念之善。景星庆云。只是说一个感与应也。读到干母之蛊。先生曰昔陈芝辞归。朱先生赠以近思录曰。公事母。可检干母之蛊看。便自见那道理。因言易传段段来在此录。是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256H 页
日用切近工夫。于学者甚有益。今君庆侍重庭。且兼看干父之蛊好矣。一日先生取竹作玑衡示之。即尹氏某手造。而注水激轮。令其自转。淹速合度。机缄精备。尽奇妙。因吟一绝云默运心机造化玄。时来漏转自能旋。分明写出星辰度。除是人间别有天。
丙午春正月朔丙午日食。既食于元日非常也。各官及寺刹。设傩以达阳气。周礼鼓人掌六鼓。救日月则诏王鼓。左传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此其义也。春秋书日食三十六。每食必书。详灾异也。先生因言昔富文忠知谏院。康定元年。日食正朝。公请罢薇垣乐。虽虏使在馆。亦宜赐酒食而已。执政以为不可。公曰万一虏主行之。为朝廷羞。后使虏还者云虏中罢燕如公言。仁宗悔之。未知今日谏官。亦有以此义陈奏否。是日读明道行状。先生曰昔我敬翁尝语学者曰欲识明斋先生姿禀德行。当求之程伯子行状一通。而其中觌德者心醉。闻风者诚服一语为尤近。读此则先生气像。可以想慕也。又曰于此处讲此事。深有契于今日。幸须努力。不但兴国寺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256L 页
专美于前。则何幸如之。又曰此录口诀。乃栗谷先生及宋龟峰所定而悬吐。皆鲁翁手迹。然其中或有二吐不同者则并存之。而以己意参商读之可也。释疑即郑守梦所编。而守梦亦大学识也。尝梦见异人。书示盈天盈地勿忘勿助八字。寤而异之。仍以守梦自号。即孟子以直养而无害。塞于天地之意也。观于释疑。可见其工夫缜密矣。因夜侍座。问朱子曰学礼先读仪礼。以仪礼为经。礼记为解。仪礼载其事。礼记明其义。故教人欲从头理会也。盖礼记虽滥觞古经。不能悉得圣人之旨。然程子犹谓博而约之。亦可以不畔矣。朱子又欲编礼记附于仪礼。但须著和注写。牛栗两先生皆教人先读礼经。今依此序先读之如何。先生曰好矣。然仪礼传注浩穰。极难读。朱子则欲附礼记和注写。而余则欲拈出正经。以便览而未暇也。闻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先儒或以礼仪为周礼。威仪为仪礼。或以礼仪为仪礼。威仪为礼记。未详何从。先生曰当互看。然前说似长矣。问齐衰不杖期章。妇为舅姑。家礼则斩衰三年。注曰其义服则妇为舅姑。夫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257H 页
承重则从服也。今西一边勿论彼此。承重之妻。皆服三年。东一边皆从古制服周。此西南一大判别者也。先生曰古礼妇为舅姑齐衰不杖期。汉家服制。皆降一等。至后唐刘岳书仪。始著三年之文。至宋魏仁溥等奏议。令妇人为舅姑斩齐三年。一从其夫服。又服制令。夫为祖曾祖者。其妻从服。此两款具载通解丧服传及图。而横渠理窟,朱子家礼及时王之制。皆云夫承重则从服。而无姑在与否之说。盖虽变古礼而实得礼之正体矣。东儒则沙溪答姜硕期之问。明斋答李憛之问。皆无异同。独退溪答郑道可,金而精之问。有所云云。故东一边泥守不服三年之说。然若以承重妻从服斩齐为过。则妇为舅姑。已非古礼。若孙曾玄妻之从服。与子妇之从服。同在一科。为太重则虽为期年。其重则一也。所为服者非贰统。则亦安有贰斩之嫌也。况夫妇齐体。则夫衣粗衰。妇袭绮纨。不稳于情礼矣。丧服小记。有属从者所从虽没也服之文。又是可据者。不翅明的。但曾玄孙承重者之母若祖母。或其夫未及承重而早死。则其服无所论。备要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257L 页
亦无断辞。诸先生皆未决案。然明翁礼书。有云其夫虽未及承重。而其妻既经嫡妇之位。则上下皆服而中独不服。终似未安。求之情理。恐不得不服。此当为礼家断案矣。且妇人不杖者仪礼也。杖者家礼也。备要两载之。然明翁丧礼遗书云昔市翁谓朱子于家礼。男子则从古而女子则从俗。此实阳多变阴少变之义也。亦可以备一说矣。又曰疑礼问解。虽是沙溪礼学大端。然其卒业则实慎斋为之。故清阴跋语。有士刚氏能子之语。且慎斋问解续及家礼辑览。填补沙翁之未备者。而亦或有变通参酌者矣。初五日始读心经。先生曰近思录义理精微之书。而此书则穷探心学源头。吃紧说出来者也。学者尤宜潜玩。但平岩注脚。篁墩附注。皆不能无可议。不可不知也。又曰栗翁终始以心学图为未安。退翁则以为理趣脉络。自然分明。先辈论辨。后学固未易句断。然其所以谓未安。所以谓分明底。则不可不知。其说具于退栗往复及答月川书。可考也。又曰尝见寒冈心经发挥。章首各加书诗易等字。刋去附注。而别为系注于其下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258H 页
矣。又曰鲁斋说所谓私即人欲。本有故微。本无故危。此等下语皆未安。读至损益之象。先生曰易发而难制者。惟怒尤甚。此吾平生省念处也。吾性偏处刚。不能自克。自试今日。视前一二年。争似十年气血。然往往气露处多有之。益知变化气质未容易也。必孝曰自谓偏处。惩忿煞易。窒欲较难。不迁怒煞易。不贰过较难。先生曰人人气质不同。皆难克治。须兢兢省念也。必孝曰晚生末学。无有知识。叨陪门下。今过两月。古人所谓一言之誉。东陵侔于西山。一面之荣。郑璞踰于周宝。而但空将圣贤说话。一场吟响去。每切亡羊之叹。而恨无奇特事也。先生笑曰室中亦无光乎。盖用冯东皋语戏之也。又曰读书无新意。此非小忧。然但在自家收召放心。潜玩道理。别无他方法可求也。又曰荀子曰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赞。虽以朱子之大贤。病翁始以举子见期。先生窃覸其自为与所以教人者。若不相似。一日从容请益。翁始欣然告语以不远复三字。古人之不轻与人如此。君须玩味复卦之初九可也。读至诚意章。先生曰朱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258L 页
子读此章。有朋来自玆始。群阴邈难留。行迷亦已远。及此旋吾辀之句。吟来不觉叹仰。又曰传十章。皆曾子意。而此特加曾子曰者。尼门言行录甚详。可考也。读至修身章。先生曰一有之之论。 经筵讲义及经书辨疑。一翁往复。皆当博观而取裁可也。又曰或不能不失其正。栗翁删去或字于辑要中矣。是日尹稚中(心基),韩汝心(用鉴)要余往校洞。谒鲁西,明斋两贤祠宇。因往阙里。祇拜夫子庙。奉审影帧三本。一本则吴道子画。一本则本朝人模画家语而出者也。一本则出于某官。而亦求得于北京者。影帧上面。题云德配天地。明并日月。俛仰想像。不胜仰钻。瞻忽之思。前此以祇拜圣庙之意。禀于函丈。先生首肯曰私谒圣庙。涉于僭猥。故此中少辈皆不拜。只奉审云矣。必孝曰若馆学大成殿则诚不可私谒。此与大成殿不同。则瞻拜一节。不可废。岂有章甫而望圣人而不拜者乎。先生曰然矣。是日余行四拜礼。厥翌日读四端章。先生曰四七理气之说。先贤本欲讲明。以究至当。非苟异也。而后来人不看义理如何。西者必是栗翁说。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259H 页
南者必是退翁说。是甚道理。余在安东时。尝以试士取壮元三人。一人从退翁说。二人从栗翁说。各有议论。皆有据依。故兼收并用。本至公也。而后闻二人于自中齿舌不少云。不觉笑叹。今因讲四端。聊此及之。又曰朱子谓孟子辟杨墨。是捍边境之功。明四端。是宁社稷之功。此语善状道矣。夜间侍坐函丈。先生曰吾于甲子秋。以修撰奉 教编五礼仪凡四卷。丁卯春。又以校理奉 教编皇坛仪二卷。二书皆刊藏于璿源阁。 天恩优异。奖诩踰分。 仙寝十年。尚存褥蚁之命。白首丘壑。只切不忘之贱忱也。因论文章。乃曰余年二十以前。留意文章。爱读庄马韩苏之文。更思之。枉了閒心力也。况明道有丧志之喻。伊川不为閒言语。则后学当一遵成法可也。至若词律。每见业诗者。不专意则不工。专意则志局于此。终非近理切实之工。然诗出性情。朱子亦有数句适怀也无妨之教。为诗者依此做去。切不可閒思漫兴。批风嘲月。工声病缀华藻。以犯昔贤荒于诗之戒也。又曰子见三先生遗书乎。对曰未也。曰此书即南溪朴文纯公合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259L 页
溪门十图,坡门旨诀,石潭要诀为一书者。甚好看。学者不可不一读。余知福州时往道院。与诸生讲朱门旨诀。因留此书于院斋。子于南归之日。一取看之可也。读至今有无名指章。先生曰不知类三字。看得明说得精可也。又曰饮食男女之欲。人人所不免。然容有淡食淡色。而名利之欲。又有甚于食色者。此则其害尤甚矣。又曰前乎千百世之已往。后乎千万世之方来。皆以一心理会道理而为物所掩。则昧昧无知。心之不可不养如此矣。读至养心莫善于寡欲章。先生曰吕氏所谓难持者心。易染者欲之语。谢氏所谓有欲灭理。有欲胜理之语。皆切至之言。切宜著力存遏也。问周子曰圣贤非性生。则虽生知。必养心而后。至于诚通耶。先生曰虽大化之圣。固不能无涵养成就之功。大舜之温恭允塞。孔子之温良恭俭是也。但其用功。与贤人难易不同。独觉其进而人自不知耳。不可谓性生而全无心上工夫也。问先儒有谓伏羲因河图作易。孔子感麟作春秋。此说多端。敢请益焉。先生曰此入关语录袁机仲书。论易春秋甚详。今不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260H 页
能尽记。大略程子之言曰春秋不害为感麟而作。然麟不出。春秋岂不作。朱子曰系辞虽不言伏羲受河图作易。然其曰仰观俯察。远取近取。要知河图亦其中之一物也。尔当熟玩之。曰然则虽无河图。八卦亦须作否。先生曰程子谓有理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河图是象数也。伏羲已会象外之理画前之易。虽无马图。八卦岂不作耶。又问素问书,阴符经。称为黄帝以来文字。其然乎。先生曰程子尝言素问书浅近。非三皇五帝坟典文章。似出于战国之末。阴符经亦言其出于商末周初。又问老庄之书。先生曰老子书。程子尝称其谷神不死章。而至将欲取之。必固与之之语。病其做权诈上去。其后申韩苏张。皆自老子来。如张仪学鬼谷。既成辞去。鬼谷试之。为张仪说所动。如入庵中。说令出之语。皆权数机关也。然程子又有老庄之说。大抵略见道体之语矣。必孝曰尝见张旅轩宇宙包括文字。有曰能作天下第一工夫。方为天下第一人。此说甚好矣。先生曰有些矜持意象。恐欠了上蔡一年工夫。然程子所谓莫说道将第一等。让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260L 页
与别人之训。亦此意也。须观古人心期如何耳。又曰曾看续近思录否。此蔡觉轩抄出朱子书及张吕诸公要语。别为四册。可一观之。因曰我鲁西先生亦尝有近思续录。即静退牛栗四先生文字而未克卒业。明翁绍述而亦未卒。后学如有大学识大力量。卒成其编。则有功于斯文大矣。第见星溪补录。不能无间于朱门所编。此后卒事者。尤当详慎也。读至尊德性斋铭。先生曰朱门晚来。益勉学者尊性工夫。然初来亦非不勉人也。而一种援儒入佛者。藉以为晚始觉悟。甚可恶也。篁墩,阳明皆非不力学。而其学术之差。不可不知也。读至末章。先生曰草庐之说。非但不排异学。其于朱子。隐然有不满之意。其曰四传而至朱。文义精密。只以文义为文公之学。又曰其徒往往滞此。直欲归罪于师门之传授。语意不逊。篁墩乃以吴为私淑考亭者。只是招纳反卒。恐欠真实。退翁谓吴说有伊蒲塞气味。今其语曰德性之昭昭。如天如日月。而结之以一悟字。正禅家所谓见性顿悟。立地成佛底宗旨。学者不必读。昔我一庵先生亦云尔矣。因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261H 页
曰尔来此今为七十馀日。而了得心近工夫。亦不至太疏。但当熟复详玩。则圣门学术。不待他求。而已略见其肯綮矣。必孝敬唯诺。更看近思录几日。读书之暇。抄写释疑。为一小册。作异日传习之资。时二月初吉也。先生升资嘉义。又以小科回榜。有 召命。先生曰吾自通籍以后。屡辞 召命。况今 龙飞十年。未登 丹陛。 先朝旧臣。不可以不一肃 恩命。将以数日后发程。念尔独留。更觉无聊。然卷中圣贤师法有馀。且须勤笃。毋閒过一日可也。且尔以此月为返面之期。若我归未及。尔行先发。则豫用怅惘。惟相期相敦者。在勉学而已。必孝曰及门半载。昵侍容丈。虚往实归。感诵当如何。而一日之训。或醒十年之迷。一言之警。或贤百卷之书。愿先生有以终教之。先生曰为学始终。尽在所讲之书。何用吾言。但远别近在朝夕。非言无以写难喻之怀。乃作别语以赠。曰牛溪先生赠姜而进愐书。曰而进以纸。请余书格言。余不能书无以应。第有一说。今人皆喜闻新语。以旧闻为陈言。是以多锐意于闻所未闻。此恐无益也。新语入耳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261L 页
时。便有新意。过一宿则陈言也。安得许多新语。以副喜新之心也。古之人有闻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又有所闻。未之能行。犹恐有闻者。圣人许而进之。百世仰而师之。古之人善学也如此。孔门之务实也如此。而近日所读千万言。尽有终身受用而不可尽者。苟有志于学。以此为入处亦足矣。安用求多焉哉。姜生子顺来留数月。将归请余赠言。余出牛溪先生赠姜生书。语之曰余非取姓氏之偶同也。实取辞语之切也。子之来此。相与讲近思心经。其书亦有千万言。可以终身受用。子归而求之于此。心体而力行之。则与朝暮合席何异也。今舍此而又求赠言。正先生所教以此为入处足矣。安用求多为者也。遂书一本赠之。子顺乎。如今日亲承。子归又以此意禀于尊庭及士敬老友。未知以为如何也。又申一语曰。昔李方子初见朱先生。将归先生语之曰。观公为人。自是寡过。但宽厚中要规矩。和缓中要果决。李遂以果名斋。今吾于子亦云。因手书下方以赠。岁丙午二月日。素谷老人书。必孝拜受庄诵。前戒厌常之失。后矫气质之偏。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262H 页
直是顶门上一针。佩服至训。何敢失坠。是夜侍函筵。因曰归依门墙。日亲謦咳。自检心身之间。不可谓全无长进。但未卒业而遽尔睽违。乌头力去。将若之何。先生命孙恭镇。就书架觅出明斋先生年谱,礼书合七卷及家藏五子近思录四卷及栗谷先生文集落卷二册。曰此皆先辈名集。而至于五子近思录。圣学渊源之传在此。今日相赠。有意在焉。归而求之。无负老夫之望也。必孝起而拜谢曰顾无似。无以少承至意。然亦何敢谩不自励。以负眷教哉。初十日先生将发洛行。问曰先生十载江湖。重入脩门。天其或者一试大儒之手。挽回世教否乎。先生曰退翁岂不是至诚。栗翁岂不是大踢。终无著手处。况今无此伎俩。今日世道。又非昔时。但历事 两朝。毕义愿忠之志。未尝少伸。行将一肃。挂冠南归。老死丘壑。更何憾焉。既乘轿。必孝拜谢。先生顾谓曰尔之此行诚不易。幸留数月。相与讲劘。敩学相半。而以有今日之行。不能更讨几日讲论。是可恨也。惟望益勉志业。毋负相敦之意。必孝唯而退。瞻望行尘。迄过山门而入。与门下诸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262L 页
人。看近思录。凡一旬而毕。越三日。岭儒李重璧,蒋启琬,李弘连,曹巨文诸人。以明斋先生影堂营建事。联袂上来。为禀丈席计。而闻先生造朝。将向京城。访余于旅次。余曰立祠之法。或祀于其乡。或祀于其寓。或祀于宦游之邦。若学继先贤。道开后学。功在生民。泽及万世者。则莫不各于所在。建为庙貌以奉之。此有宋三先生祠遍于天下者也。且徽之婺源。立祠周程。非其乡也。非其寓也。非其所尝宦游之邦也。又非秩祀之文。而肖其道德之容。以致其崇奉之道。则虽以朱夫子之谨严。亦不为终辞其记。则况酉川酉坊之名。有若巷名子游。桥名文学。而且仿丘山尼城之仍地名立院祠者乎。顾我南国衣冠。争多沐浴先生之教。而百年未遑之论。自贵乡先发。甚盛举也。至十六日。更看心经。间取靖节集翻阅。东坡所谓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晦翁所谓平淡出于自然者。皆是善言诗也。二十二日。承闻京报。函丈肃拜时。以新榜时巾服入侍。 天颜温粹。酬酢如响。 特命加资。升正卿入耆社。真 圣朝盛事也。翌日始看近思续录。至论读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263H 页
书曰无疑者须要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大长进。又曰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盖疑者。不安于故而进于新也。此皆诸先生吃紧为人处。切宜服膺也。是日往冈村。访校理丈。因与钦之,宪之,文度诸益。祇谒鲁冈书院。三世四贤。一庙啜享。俛仰宫墙。窃不胜高景之思也。教官丈及景脩李显穆氏皆来会。素溪李丈以余归期在迩。赠五七言各四韵诗曰子客湖州阅几旬。三冬立雪又新春。清宵梦走乡山月。永日工深丈席珍。时近浴沂应拂袂。学先啖道不忧贫。须将是日为山篑。努力岭云洛水滨。(右)士生冀北村。负笈远堂萱。攻业非无地。从师欲溯源。山川看小鲁。门屏识南轩。早晏归家日。应思太白尊。教官丈曰琴以不鼓为妙。棋以不著为高。早晚相别。我则以无诗送之云云。三月初一日看礼经。待家信不至。因成一绝。东望遥遥送夕鸦。白云深处是吾家。料得今行多少兴。来时立雪去时花。越翌尹民善与钦之,宪之,文度来访。终日打话。闻飘胡泊南海。舌官领来尼城邑下。远近观者甚多。始谓华人。余亦欲往见。旋闻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263L 页
其为胡人。不觉自止也。因西来人。伏闻 当宁陵行时。忽见人白骨涂地。普发 隐衷。下 命列邑。自各官境内无后古冢。蠲除上纳。给粮修墓。此文王掩骼之恩也。于戏盛哉。至十五日。家隶牵鬣来到。承闻重庭安候。是日往酉峰。参瞻拜礼。盖影祠以每年三九月望日。焚香瞻拜。𣌑晒影帧。礼简而肃且不渎也。会者四十馀人瞻敬后。逍遥松坛。吟弄而还。十七日先生杖屦还次。迎谒不觉喜耸。先生曰其间所读勤慢何如。对曰复读心近近思续录。今读礼经几卷矣。至夜侍坐问难。更已深矣。将寝。恭镇奉席请衽。余曰今将远离门墙。当修洒埽之役。展寝席讫。因侍寝。先生曰在京时谓尔既归。科行便付送一扇。扇面书尔表德。用寄情眷。今我行及还。尔尚未归。相见慰甚矣。越翌发还。先生曰灵芝之别。那堪为情。古之禅宿。有忧其道之不传。至有感泣流涕者。不谓今日乃亲见此界地也。必孝曰跨岁留门。非不久矣。及其离违。还似倏忽。下怀不禁悒悒。然先生筋力尚旺。小子学业未成。未到古人非休步。不至老死。皆进之年也。从当聚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264H 页
粮。更辱门墙矣。先生曰昔权监役絿。每欲再来明翁之门而终未果矣。虽言复见。岂易乎。又曰子顺退然自守。甚不易得。且德门积善久矣。如诸君出者有出者事。处者有处者事。乃吾党之幸。又曰自强之道。莫如学问。勉旃勉旃。必孝敛容起拜。告行请益。先生曰昔辅汉卿来学朱门八十日将归。先生曰且自勉做工夫。学者最怕因循。只不要间断。外此实无可勉戒。且师生间托付提警之意。千载之下。可以想见其典型矣。今尔来留百许日。讲讨心近诸书而归。归而求之。自有见处。戒因循间断。又今日第一别语也。必孝再拜受教而退。先生命公直饯别。临发先生出门目送之。是日先生孙婿权纪彦亦归炭村。朋程半日。至豆街而分袂。越五日返面。有诗一绝。千里从师溯绝学。学庸心近是传心。冬春讲业兼言志。不信人间有古今。
  附咏归录(初名书绅杂录。后改咏归录。)
问读书次第。坡潭两门。自有成法。而下工夫各自有入处。未知先生平日所学何先。得力在何处。先生曰吾亦一依两先生设科。而得力多在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264L 页
近思。受用多在朱书。然性偏处每在气露。故凝重为吾二字符。凝重者敬字异名。而矫轻警惰之要道也。因出自警图附说示之曰。此吾平日克己矫性处。而取圣贤要语。图而附说者也。
问为学之要。先生曰先要立志。志苟不立。何事可做。人若于上头一款透不得。万事皆低。
又曰所谓志者。如有志于学。凡天下万物可喜可恶。皆不足以动乎其心。若不如此。情动气移。随物而挠。岂志之云乎。且人无受道之基。则如立屋无基址。必须渊涵庄重长厚和平可也。
初学最怕三病。贪多务广也。厌常喜奇也。忽下趋高也。殊不知积小而成大。平常乃可久。累高必自下也。
书未有不得于辞而能通其旨意者。若疑难处阔略。肯綮处流循。何由得深造之味。要须痛理会。如酷吏推勘去可也。
古之学者。从师求道。或三年不读。或半年大学西铭看。皆要务实。不但讲说。学者须知古人之学。何所用心。
学不可以不先博后约。若不先博。寡闻謏见。将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265H 页
何以识其约。程伯子亦云精神长者博取之。气衰者节约之。
古人有会事不透。其颡有泚。初学者切须愤悱如此。乃有进。
自教之不明。道术分裂。师异教人异学。胡公所谓人人各说一般见解。狂吓后生者。深可叹也。
人之为学。如农夫之为农。耕耨耘耔。自有其时。缓一日则失一年之事。程子所谓姑待明日。便不可。
凡人性中才以下。因是德而必有是病。今君资性。长处是沈深谨厚底。短处是迟钝不精致底。江乡闽人平易的确。其流失于固执苟简。不可不知也。
学者之性。其谨厚愿悫底。岂不善哉。尚患不能自拔。此圣人所以思狂狷而次于中行也。
必孝读书。句读文义之间。当疑处不疑。必更令溯读。不觉窘窒。先生曰念子看书。不无迫切私吝之弊。或多李季章十分到不到之病。且要循本分。着实讲究。真正体察。有疑则难。有晦则问。恁地做去。方有实功效矣。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265L 页
先生尝问六经四子。何书尤好。对曰圣贤之书。孰为不好。而但性嗜论语与礼经。曰何故。对曰论语从容。礼经尔雅。先生曰读书。必先读得嗜好之书。得效速而门户易入。朱子曰。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见有真味。
性静者为学。今尔乃尔。然静中须有物。
心得正最难。无欲便正。然欲有大小清浊之别。多般驱除。洗濯心胸。非老于学者。未易言。
操心尽不易。才著意便是正。才不著意便是忘。更要平平存在。默默收拾。非著意非不著意之间。深加密察可也。
目视鼻端。心注脐腹。此存心一虑之要诀。
必孝侍坐。尝自叹年纪渐长。学不加进。先生曰欲速甚害事。独不见程诗未须愁日暮。天际是轻阴之句乎。况年才弱冠。安有晚悟难成之叹也。譬如为山。止子止也。譬如平地。进子进也。早闻先入。直循门路。何做不成。何远不到。所患志之立者恐不固。信之笃者恐不至耳。如吾者为学不力。暮景已迫。编书无成。不无遗恨。此为可戒耳。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266H 页
先生曰濂洛以来。文字极盛。穷乡晚出。固难尽见。然周程张朱张吕文字。不可不熟讲。图说是濂溪第一文字。如易通非不高简。犹不如图说。二程全书。即一部小论语。但不免有记录之误。读者宜详之。西铭规模宏大。东铭词理紧密。正蒙乃明诚意会之书。然先儒谓不及知言。朱门文字。无如学庸或问及封劄。南轩文集。如仁说,敬箴,中和等书最好看。东莱经说亦好看。博议立论固好。却只是新巧。
问画一图日用条。终日乾乾。若改作日乾夕惕。为愈切。夙夜箴亦曰日暮人倦。昏气易乘。斋庄整齐。振发精明。此皆惕若之义。而不容一息少懈。即文言所谓知终终之之道也。先生曰君言亦复可。然建图设意。本以夙兴夜寐。分排左右。中间日用条。当曰日乾。不必兼言夕惕。然夕惕之义。自在日乾之中矣。
先生尝叹息曰。世道日污。搢绅以含默不言。为持身要诀。士林以蕴藉弥缝。为涉世方法。计虑益巧。诚意益衰。因仍苟且。架漏牵补。可胜叹哉。程子曰合开口处。要他头也须开口。朱子曰人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266L 页
须有盖世之气。上有所恃。下有所赖。斯文亦有舆卫矣。
先生尝见庭除碧梧泽畔垂柳。顾谓必孝曰尔几日读到观天地生物气像。方今春生阳长。新条弄柔。旧楂吐芳。见之使人良心蔼然。无极翁窗前草。亦只此意。
先生曰尔尝试自思。长处为何。而难除之病何在。对曰人岂不自知。然志学之初。又未亲曾用工。故无长之可言。而病亦不知何在。先生首肯曰此依本分说。学然后知病。病然后知所以攻。今虽自谓无难除之病。然将渐见渐有病生真。朱门所谓自以为无则其有者将至矣。此饱经历真切磨之训也。欲加澄治。非岁月工夫所可句当。君可勉旃。
又曰君弱龄远游。客中度岁。恐意想不能整贴。余昔在灵岩鵩舍。患思虑烦扰。仿苏长公黄州故事。静坐调息。显觉思虑不烦。梦寐亦清。今尔所处虽殊。亦用调息法可也。
先生曰学者有三患四失。尔闻之乎。曰未也。曰未闻患不闻。既闻患不学。既学患不行。斯谓之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267H 页
三患。或失之多。或失之寡。或失之易。或失之止。斯谓之四失。
又曰晦斋所谓有物于此。握则破。不握则失。此持心要诀。读书未上口。须教上口。已上口。须教讲究。已讲究。便要烂熟。到疑晦则相质问。古人所谓明镜不疲于屡照。清流不惮于惠风。此非老夫所宜言。然勿嫌多问为也。
时过而学。则勤苦难成。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今尔发轫之初。远寻老夫。记闻之学。诚无以相资。然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则不能无望于过门也。
先生尝论甲寅封事曰。如见父兄说门内事。将赤心片片说。
先生曰人贵刚勇。若不于礼法文字间用心。则情窦日开于外诱。鄙吝茅塞于腔里。渐趋于争𩰖忿狠。将焉用刚勇为哉。故记礼者曰所贵于勇敢。为其敢行礼义。天下无事则用之于礼义。天下有事则用之于战阵。其为是也。
又曰庄敬日强。安肆日渝。此句语最宜于倦时观省。中庸曰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267L 页
不见乎。其斯之谓乎。
尝论治道曰。为政不必以一朝决遣快健为能。而要以民不受弊于数百年之后为善政。且治法主于宽而不使有宽名。辅以严而不使有严迹。坐走百吏而已常无为。
问曾莅福州时为治之规。先生曰州即峤南邹鲁之乡。故仿寒冈故事。与一乡名硕行乡饮酒礼。章甫若有兴起者。请讲会校院。乃割俸千缗。分俵校院。以为养士之需。暇日亲至校院。检其勤慢。且受讲会话。多相警发。辛未大水。湖涨溺死者。多至三十馀人。亲至湖上。发潜水军。觅尸十五六。馀不知死所。口呼招魂辞以祭之。心甚恻隐。并给钱缗以葬之。亦可谓富公丛冢之例耶。
丙午四月十五日戊子向巳。素谷先生易箦。二十二日。讣书来自忠州官便。必孝为位西望举哀。哭诸寝礼也。而今也以亲在。乃哭诸异室。不酒肉以变四辰。先是连夜梦见先生。岂其将幽明之故。而以梦寐相感于千里耶。痛矣痛矣。六月闻襄期在月望初八日。发燕人之行。十四日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268H 页
奔素溪则靷已发矣。遂至葬所。护丧出迎。入就位哭。吊服加麻。操文荐觞。千里渍绵。不得不简易也。翌朝下棺。士林礼葬。必孝以亲宾奉玄纁。其节次一依文公家礼。呜呼。立雪才五易月。南归仅数旬。而奄遭梁摧之痛。衣冠又将永閟。万绪幽抱。长恸欲绝。呜呼已矣。遂辞墓。口诵平生行乐地。门人封马鬣之句以寓怀。遂折简鲁中诸人。为裒写遗集计也。越翌诸士友会于公直家。传写一通。先生平生不喜论著。搜辑巾衍。只是前后疏劄。师友间若干长书。劄疑漫笔状志铭孤舟录。合十卷二十篇。其他平日往复杂著。不惟家不留稿。亦遵遗意。不敢尽载。凡旬有日书告讫。七月初一日。余与诸友服师服者皆除。夫师服古无定制。或心丧三年。或期年以至于功缌。随其情而称其服也。昔孔子之丧。门人疑所服。子贡曰昔夫子之丧颜渊也。若丧子而无服。请丧夫子。若丧父而无服。然而门人绖而出。子夏曰群居则绖。出则否。其后郭瑀为师服斩。庐墓三年。杨万里为师制服行丧。黄勉斋之丧文公。王鲁斋之丧何基。金履祥之丧王鲁斋。皆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268L 页
吊服加麻。此皆可考也。蜀谯周曰虽服除。心丧三年。然则以吾情义之深重。岂可以服除。而并与其丧于内者而除之也。呜呼痛哉。初八日与诸友校雠写本。忽闻田夫喧于野。问之龙飞也。余出而视之。有物蜿蜒腾于南天。乃白龙也。大于牺牛而长可十丈。头则云拥不露。自腰垂空。如银楹玉柱阁天畔焉。因见点点片云。自远天濛濛而来。油然而下。环拥龙身。一上尺馀。既上又如之。渐渐跻攀而上。约可数顷许。真奇特大观也。盖龙之为物。自渊而田。自田而天。上下无常。灵变不测。而顾其首则閟护而不之露。易曰见群龙无首吉。作易者其知龙乎。越三日治任将归。先生之长胤公以遗意觅五子近思录一部付余曰。尊其书谨有守。诵其言力有行。此朱夫子所以与门人者也。春间告行时。先生盖已有赐。而不敢遽取而来。今哀丈卒惠焉。遗意郑重。不敢忘于怀也。乃拜赐敬阅。则刊误订讹。手泽尚新。袭藏珍诵。不啻许鲁斋之小学矣。尹侍直定基氏曰。素谷族父。期待子不凡。子归而益力。谨守旨诀。不失衣钵。以副吾党相爱。孝不敢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269H 页
当。亦不敢辞。公直临别。诵分手易前期之句。余曰何以赠我。公直曰卒业近思。公直曰何以处我。余曰玩味思传。越六日返面。往还凡三十七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