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十 第 x 页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十
杂著
杂著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十 第 201H 页
读书次第
先读孝经。次读小学。次大学(或问并读)次论语。次孟子(论孟或问。不及学庸或问。故不言并读。然下又言语类问疑通考则未尝不在。)次中庸。(或问并读)次诗经次礼经。次书经次易经。次周礼次春秋。此为学正法。然易经理奥。春秋义深。未易读。且要四子诸经习熟。然后方可读。○心近义理精微。都在不可不读。以次序言之。当与四子参读。而以其采摭诸经说来。故且读诸经传。大本既立后读之。更觉精彩发越。然平岩篁墩二家注脚。或多舛误。读者详之。渊源录又详编诸君子言行。正好看。大抵濂洛文字甚多。恐难尽看。即此三件书熟读潜玩。可以领略诸经子矣。次读太极通书。次二程全书。次东西铭。次朱子大全。(或读近世节酌通编朱门旨诀亦好。)若论有益。不专在四子近心之后。○若仪礼经传,性理大全,名臣言行录,孔子通记,家语,左传,国语,语类,家礼,易学启蒙,问义通考,纪谱通编,大学衍义。皆当熟读。○若史记,三汉书,通鉴纲目,续纲目。亦当用工。
先读孝经。次读小学。次大学(或问并读)次论语。次孟子(论孟或问。不及学庸或问。故不言并读。然下又言语类问疑通考则未尝不在。)次中庸。(或问并读)次诗经次礼经。次书经次易经。次周礼次春秋。此为学正法。然易经理奥。春秋义深。未易读。且要四子诸经习熟。然后方可读。○心近义理精微。都在不可不读。以次序言之。当与四子参读。而以其采摭诸经说来。故且读诸经传。大本既立后读之。更觉精彩发越。然平岩篁墩二家注脚。或多舛误。读者详之。渊源录又详编诸君子言行。正好看。大抵濂洛文字甚多。恐难尽看。即此三件书熟读潜玩。可以领略诸经子矣。次读太极通书。次二程全书。次东西铭。次朱子大全。(或读近世节酌通编朱门旨诀亦好。)若论有益。不专在四子近心之后。○若仪礼经传,性理大全,名臣言行录,孔子通记,家语,左传,国语,语类,家礼,易学启蒙,问义通考,纪谱通编,大学衍义。皆当熟读。○若史记,三汉书,通鉴纲目,续纲目。亦当用工。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十 第 201L 页
然史记闹热。未易收功。不如更就四书。熟读精思。深味而实体之乃善。○诸家若老子,庄子,荀子,杨子,董子,孔丛子,文中子,邵子,八大家,事文类聚。亦可过眼。盖汎观则无害。不必深留意尔。其他唐宋名集,本朝诸先辈文字。渐当随其力量寻看。然吾人精力有限。古来书籍无穷。如其汎滥于诸子。孰若从事于儒家。得尺吾尺。得寸吾寸。始是不枉用工夫虚延日月矣。朱夫子尝曰勿观杂书。恐分精力。凡我诸君。切当痛戒。
右读书之序。盖仿牛栗两先生所次及明斋先生画一图所定著。而实亦家学渊源。自己所受之次序。学者当严立课程。实立工夫。又能耐烦持久。然后可以尽读当读之书。若悠悠汎汎。如何读得了也。周公上圣而日读百篇。仲尼天纵而韦编三绝。况才智远出圣人之下。而欲不资读书。安坐而求道者。决知其无是理也。师旷之言曰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此言真警切矣。更愿诸君及时勉励。勿之有悔焉可也。但以自家已试之效言之。则
右读书之序。盖仿牛栗两先生所次及明斋先生画一图所定著。而实亦家学渊源。自己所受之次序。学者当严立课程。实立工夫。又能耐烦持久。然后可以尽读当读之书。若悠悠汎汎。如何读得了也。周公上圣而日读百篇。仲尼天纵而韦编三绝。况才智远出圣人之下。而欲不资读书。安坐而求道者。决知其无是理也。师旷之言曰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此言真警切矣。更愿诸君及时勉励。勿之有悔焉可也。但以自家已试之效言之。则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十 第 202H 页
前件文字。几皆染指过眼。方其做时。分夜竟旰。忘食废寝。常如至惘禅客样。过了一关。然践履持守之工。犹多有欠阙处。乃知无近里实工。而专从事于记诵讲习。非古人为己之学也。书绅以自警。且以示学舍诸生。
尼门日记
必孝尝在尼门。通读大学书。因问郑氏程子编次不同。而朱子于大学注中。只言某章旧本在某章之下。而不言程子本者何也。先生曰观于或问。则兼论郑氏程子所编之异。然全书又有程伯子所定编次。而章句或问。亦不详著。大抵朱子编次从违之间。只据郑氏旧本而为之。故章句之下。别其同异。若程子本则既非礼记中旧本。而自成一篇者也。然义有所不安。则虽其平生师表之所存。亦有不得而从者矣。曰此则既闻命矣。敢问晦斋补遗经文中二节。以为格致之传。又以听讼一节。上置经文之下。此义如何。曰其以经文二节下。补阙传者。已自王鲁斋及董氏黄氏皆有其说矣。其以听讼一节。上置经下者。乃是伊川所编也。皆非晦斋所创说。然
尼门日记
必孝尝在尼门。通读大学书。因问郑氏程子编次不同。而朱子于大学注中。只言某章旧本在某章之下。而不言程子本者何也。先生曰观于或问。则兼论郑氏程子所编之异。然全书又有程伯子所定编次。而章句或问。亦不详著。大抵朱子编次从违之间。只据郑氏旧本而为之。故章句之下。别其同异。若程子本则既非礼记中旧本。而自成一篇者也。然义有所不安。则虽其平生师表之所存。亦有不得而从者矣。曰此则既闻命矣。敢问晦斋补遗经文中二节。以为格致之传。又以听讼一节。上置经文之下。此义如何。曰其以经文二节下。补阙传者。已自王鲁斋及董氏黄氏皆有其说矣。其以听讼一节。上置经下者。乃是伊川所编也。皆非晦斋所创说。然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十 第 202L 页
先儒如阳村,退溪,栗谷皆不从其说。学者不必别生疑义于其间也。曰然则诸说之不可从。亦既闻命矣。朱子于补传曰间尝窃取程子之意。所谓程子之意者何也。曰朱子之取于程子者。师其意。不袭其文。故于经筵讲义曰尚赖程氏之言。有可以补亡者。其答或人之问曰愚之所补阙传。虽不能尽用程子之言。然其指趣要归则不合者鲜矣。试取二书而观之。当得其旨矣。曰此则然矣。今观本注及讲义。有详略彼此之别者。告君之辞。稍从简略而然耶。曰讲义之止于诚意章者。自正心修身。以至于平天下。则他书固有言之者。而格致诚意之目。则此书独言之。故似然矣。大抵朱子于大学一书。更定数四以至垂殁。诚意一段。乃其绝笔也。必孝退而书绅。至今不敢忘。年来寻理旧闻。又因家塾学子之相问。略有所讲说者。于是历书郑氏程子所定编次及朱子讲义。以观其同异。类附 国朝诸贤文字及孝所自为答问者。首尾略具。盖以仰体先师之遗意而自便于考阅矣。学者观之。亦知其同异得失之间。各自有见而不迷于寻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十 第 203H 页
向也。
书塾讲义
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必宪曰。此注诸说不同。从何为得。必鲁曰。所得乎天德。虚灵不昧心。具众理性。应万事情。如此看为得。而但虚灵以理气分看耶。必凤曰。虚是理。灵是气。必鲁曰。虚灵是气。所以虚灵是理。
虚者心之寂而明存乎中。灵者心之感而明应乎外。分理气分体用亦得。然程朱文字。有以虚灵分言者。四勿箴心兮本虚。格致章人心之灵是也。此虽单言。而岂可曰有体而无用。有气而无理耶。故玉溪分虚灵之说。栗翁非之。而退翁以为不必然矣。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必鲁曰。此道字。与第一节道字不同者。第一节道字。当以术字方字看。此道字以道体之道字看。必臣曰。其曰近道者何谓也。
此道字。是性分上道字。不可但以知所先后。遽谓之道。经中文字如此者多。如好学岂不是知。
书塾讲义
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必宪曰。此注诸说不同。从何为得。必鲁曰。所得乎天德。虚灵不昧心。具众理性。应万事情。如此看为得。而但虚灵以理气分看耶。必凤曰。虚是理。灵是气。必鲁曰。虚灵是气。所以虚灵是理。
虚者心之寂而明存乎中。灵者心之感而明应乎外。分理气分体用亦得。然程朱文字。有以虚灵分言者。四勿箴心兮本虚。格致章人心之灵是也。此虽单言。而岂可曰有体而无用。有气而无理耶。故玉溪分虚灵之说。栗翁非之。而退翁以为不必然矣。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必鲁曰。此道字。与第一节道字不同者。第一节道字。当以术字方字看。此道字以道体之道字看。必臣曰。其曰近道者何谓也。
此道字。是性分上道字。不可但以知所先后。遽谓之道。经中文字如此者多。如好学岂不是知。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十 第 203L 页
力行岂不是仁。知耻岂不是勇。而曰近知近仁近勇。亦此类也。
传之首章。必宪曰。不曰一章而曰首章者。别经文。
非但别于经文。兼亦有首领之意。如春秋不曰春王一月而曰正月之义。大易不曰九一而曰初九之义也。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必鲁曰。论语以切琢为一节。磋磨为一节。与此章不同。
古人引诗。断章取义。或同或异。不必泥看也。
间尝窃取程子之意。必鲁曰。程子之意何如。序文所谓己意何如。持宪叔曰。程子固发挥格致之意。然但公说道理而已。至朱子始谓格致之传有阙。而以此补之者。即程子之意也。且此章以工夫功效分看。则以求其极以上是言工夫。以下是言功效。
两程子改正大学。以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二节。上置经文末其本乱末治者否矣之下。而无格致阙文之语。则今曰程子之意云者。不能无疑。盖一则经传补阙。极其慎重之意。一则取
传之首章。必宪曰。不曰一章而曰首章者。别经文。
非但别于经文。兼亦有首领之意。如春秋不曰春王一月而曰正月之义。大易不曰九一而曰初九之义也。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必鲁曰。论语以切琢为一节。磋磨为一节。与此章不同。
古人引诗。断章取义。或同或异。不必泥看也。
间尝窃取程子之意。必鲁曰。程子之意何如。序文所谓己意何如。持宪叔曰。程子固发挥格致之意。然但公说道理而已。至朱子始谓格致之传有阙。而以此补之者。即程子之意也。且此章以工夫功效分看。则以求其极以上是言工夫。以下是言功效。
两程子改正大学。以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二节。上置经文末其本乱末治者否矣之下。而无格致阙文之语。则今曰程子之意云者。不能无疑。盖一则经传补阙。极其慎重之意。一则取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十 第 204H 页
其格致为大学所当先。而不可后之意。及格物为穷理之意也。非以补传必为程子之意也。序文中己意。如诚意正心两章下注及正心章注。带补敬字之类是也。至于中原先辈如董丞相,黄慈溪,蔡虚斋,王鲁斋,宋潜溪,方正学,都南濠,罗整庵,王阳明凡九家改正大学。皆以经文中知止物有二节。为格致传。我 朝晦斋大学。亦与王方同。而但以物有本末。置于知止之先。卢苏斋以为卓见。而退翁则终以为未安。至有毁正寝为廊庑之喻。栗谷则曰经文二节。置之格物之章。文意似顺。第未知必然否也。合此诸家说。而虚著心大著肚高著眼。细绎玩索。则从违之间。自有一般定见。而免有工诃古人之失矣。一章之间。分功效看则是矣。
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文奎曰。经文不分言格致为二事。故曰致知在格物。曰物格而后知至。于结辞则分言格致。以此谓二字叠言何也。
物格知至。虽若二事。而实一事。故叠言此谓。以见其二而一也。
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文奎曰。经文不分言格致为二事。故曰致知在格物。曰物格而后知至。于结辞则分言格致。以此谓二字叠言何也。
物格知至。虽若二事。而实一事。故叠言此谓。以见其二而一也。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十 第 204L 页
甲子讲义
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文奎曰。心者一身之主。万化之原也。千圣相传。宜无过于心法。而必先言人心者何也。
人心道心。非是两个心。其先言人心者。圣门教人。皆从难处下工夫。故先言人心也。精一执中。皆是动时工夫。
敬修其可愿。文奎曰。注可愿犹孟子所谓可欲。可欲之善。已难晓。而又以喻可愿。似尤未晓。
此之可愿。孟子之可欲。皆指善也。人之为善。在我则可欲。在人则可愿。
伊训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金熽曰。惟元祀则即位之元年也。十二月则以寅月起数也。乙丑则商正也。然则改正朔而不改月数耶。
以伊训及诗传,春秋,孟子,史记参看。则改时不改月之说。各有所据。
豳风一之日二之日周正也。七月九月夏正也。必臣曰。从周则周。从夏则夏。错举周夏正者何也。
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文奎曰。心者一身之主。万化之原也。千圣相传。宜无过于心法。而必先言人心者何也。
人心道心。非是两个心。其先言人心者。圣门教人。皆从难处下工夫。故先言人心也。精一执中。皆是动时工夫。
敬修其可愿。文奎曰。注可愿犹孟子所谓可欲。可欲之善。已难晓。而又以喻可愿。似尤未晓。
此之可愿。孟子之可欲。皆指善也。人之为善。在我则可欲。在人则可愿。
伊训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金熽曰。惟元祀则即位之元年也。十二月则以寅月起数也。乙丑则商正也。然则改正朔而不改月数耶。
以伊训及诗传,春秋,孟子,史记参看。则改时不改月之说。各有所据。
豳风一之日二之日周正也。七月九月夏正也。必臣曰。从周则周。从夏则夏。错举周夏正者何也。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十 第 205H 页
非但此诗为然。春秋春王正月亦然。故朱子有周居豳时错用三正之说。似然。
小雅伐木章。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文奎曰。朋友五伦之一。而独言神听和平者何耶。
朋友而尽其道。则责善辅仁而彝伦克叙。虽以鬼神之幽。听之相之。锡之以和平之福。非独朋友为然。父子之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君民之神之吊矣。诒尔多福。亦此类耳。
小雅雨无正章。哀哉不能言。匪舌是出。维躬是瘁。金熽曰。匪舌是出之意。终不了会。
出字尺遂反。其意出之也。忠言之利于己者。谓之不能言而出之。匪但出其舌。又适以瘁其躬也。
中庸或问未发已发条。成近默曰。未发之中。中庸或问。以坤卦当之。答南轩书。以复卦当之。何说为是。
不特此也。其答吕子约书与或问同。论性答稿与南轩书同。二说虽皆朱子说。而或问及答吕子约书。乃晚年定论。明翁答朴文纯书。可见矣。
小雅伐木章。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文奎曰。朋友五伦之一。而独言神听和平者何耶。
朋友而尽其道。则责善辅仁而彝伦克叙。虽以鬼神之幽。听之相之。锡之以和平之福。非独朋友为然。父子之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君民之神之吊矣。诒尔多福。亦此类耳。
小雅雨无正章。哀哉不能言。匪舌是出。维躬是瘁。金熽曰。匪舌是出之意。终不了会。
出字尺遂反。其意出之也。忠言之利于己者。谓之不能言而出之。匪但出其舌。又适以瘁其躬也。
中庸或问未发已发条。成近默曰。未发之中。中庸或问。以坤卦当之。答南轩书。以复卦当之。何说为是。
不特此也。其答吕子约书与或问同。论性答稿与南轩书同。二说虽皆朱子说。而或问及答吕子约书。乃晚年定论。明翁答朴文纯书。可见矣。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十 第 205L 页
坤文言。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成退默曰。程子曰敬以直内。若作以敬直内。则便不直矣。一字上下之间。何如是顿别。
敬以直内。敬立而内自直。若以敬直内。则是安排用力做。故曰非是。
师彖辞。刚中而应。退默曰。此于易凡五出。而师,临,升三卦。二刚而应五。无妄,萃二卦。五刚而应二。
然矣。尝记晦翁戊午省试。出刚中而应。或云此句凡七出。先生将彖辞暗地默诵。只有五个。其人坚执。先生又再诵再数。只记得五出而已。出院检本。果五出矣。夫非其如诵已言。能记得如此耶。
性理三条
语类心性门道夫录。曰形而上者。全是天理。形而下者。只是那渣滓。至于形。又是渣滓至浊者。按形者动而可见之时。自此以上无体。故谓之道。自此以下有体。故谓之器。所以俱言形者。见得本是一物。若除了形字而直曰上者谓之道。丁者谓之器。则却成二片矣。故朱子却就形处。
敬以直内。敬立而内自直。若以敬直内。则是安排用力做。故曰非是。
师彖辞。刚中而应。退默曰。此于易凡五出。而师,临,升三卦。二刚而应五。无妄,萃二卦。五刚而应二。
然矣。尝记晦翁戊午省试。出刚中而应。或云此句凡七出。先生将彖辞暗地默诵。只有五个。其人坚执。先生又再诵再数。只记得五出而已。出院检本。果五出矣。夫非其如诵已言。能记得如此耶。
性理三条
语类心性门道夫录。曰形而上者。全是天理。形而下者。只是那渣滓。至于形。又是渣滓至浊者。按形者动而可见之时。自此以上无体。故谓之道。自此以下有体。故谓之器。所以俱言形者。见得本是一物。若除了形字而直曰上者谓之道。丁者谓之器。则却成二片矣。故朱子却就形处。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十 第 206H 页
离合分别言之。或者误看此段作三层说。以形而上为一层。形为一层。形而下为一层。殊失本旨。大全答陆子静书,曰凡有形有象者皆器也。答吕子约书。曰形而上者。谓之道。物之理也。形而下者。谓之器。物之物也。何尝分形而下为二层耶。
大全陈安卿问。理有能然有必然。有当然有自然。皆须兼之。方于理字训义为备。能然必然者。理在事先。当然者。正就事而直言其理。自然则贯事理言之也。按经书中说理字。只是一个道理。陈氏都重三叠四说在里许。多头面出来。学者不可不痛理会一番。历落看下。且朱子答辞。此意甚备。且要见得所当然。是切要处。若果得不容已处。即自可默会矣。此语尤当深味之。(所以然理也。所当然义也。义者理之宜也。)
性理大全理条。或问某在匡山时闻饶师鲁言。道必三节看方密。如洒埽应对是事。必有当然之理。又必有所以然之故。以事对当然。则事是粗。当然者是精。以当然对所以然。则当然者是粗。所以然者是精。某既疑道之难以三节分。又
大全陈安卿问。理有能然有必然。有当然有自然。皆须兼之。方于理字训义为备。能然必然者。理在事先。当然者。正就事而直言其理。自然则贯事理言之也。按经书中说理字。只是一个道理。陈氏都重三叠四说在里许。多头面出来。学者不可不痛理会一番。历落看下。且朱子答辞。此意甚备。且要见得所当然。是切要处。若果得不容已处。即自可默会矣。此语尤当深味之。(所以然理也。所当然义也。义者理之宜也。)
性理大全理条。或问某在匡山时闻饶师鲁言。道必三节看方密。如洒埽应对是事。必有当然之理。又必有所以然之故。以事对当然。则事是粗。当然者是精。以当然对所以然。则当然者是粗。所以然者是精。某既疑道之难以三节分。又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十 第 206L 页
疑道之不可以粗言也。遂求质于胡丈伯量。胡丈云朱文公尝谓心之神灵。妙众理而宰万事者也。此乃粗中之精。精中之精。以此论之。则师鲁之言。未为不然。敢以质之。勉斋先生曰古人言道。惟以道对器体对用。道对器则器可以包用。洒埽应对。即精义入神之类是也。体对用则用可以包器。中庸之言费隐。孟子之言仁义礼智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类是也。又何分三节。道亦岂可以粗言。师鲁之言。伯量之举例皆失之矣。至于粗中之精精中之精八字。朱文公之意。亦不如此。前一段。恐以魂魄为粗。义理为精。后一段则知又能运用此理者也。(勉斋说止此。)按饶氏说道字。如洒埽应对是事为一节。必有当然之理为一节。又必有所以之故为一节。分精粗作三节看。乍看虽若精微。然名理之论。差毫釐而谬千里。若以当然之理为粗。所以然之故为精。则是道上复有道。理上复有理。重并积叠。岂可乎哉。设以洒埽应对言之。洒埽应对是事。形而下者也。推究其所以然之故则是理也。行之合当如此则亦理也。形而上者也。谓之道则当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十 第 207H 页
然所以然皆道也。谓之理则当然所以然皆理也。岂复有层节也哉。夫道与理只是一。然析为二字。亦须有分别。故先儒说多以当然为道。所以然为理。亦随其本文看作如何耳。非有浅深精粗真如所言也。至于精粗之说。勉斋之言。亦未必然。饶氏以当然所以然为层节。故非之。若道之见于事者。则岂无精粗之可言耶。非道有精粗也。见乎事者。有精粗本末之可言耳。不审明者观之。以为如何也。
朱子编书日月次第考
先生生于高宗建炎四年庚戌。(九月十五日午时)甲寅入学学小学。丁巳通孝经大义。书八字于其上曰若不如此便不成人。游戏以沙列八卦。癸亥以韦斋治命。禀学于胡籍溪,刘草堂,屏山三君子之门。癸酉受学于延平李先生之门。壬午序论语训纂。孝宗乾道元年乙酉。序戊午谠议。三年丁亥。如长沙访南轩。讲太极中庸未发之旨。戊子编次程氏遗书。己丑作太极通书后序。己丑遭母夫人祝氏忧。庚寅家礼成。壬辰论孟精义,通鉴纲目,西铭解义,八朝名臣言行录成。癸
朱子编书日月次第考
先生生于高宗建炎四年庚戌。(九月十五日午时)甲寅入学学小学。丁巳通孝经大义。书八字于其上曰若不如此便不成人。游戏以沙列八卦。癸亥以韦斋治命。禀学于胡籍溪,刘草堂,屏山三君子之门。癸酉受学于延平李先生之门。壬午序论语训纂。孝宗乾道元年乙酉。序戊午谠议。三年丁亥。如长沙访南轩。讲太极中庸未发之旨。戊子编次程氏遗书。己丑作太极通书后序。己丑遭母夫人祝氏忧。庚寅家礼成。壬辰论孟精义,通鉴纲目,西铭解义,八朝名臣言行录成。癸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十 第 207L 页
巳太极图传,通书解,程氏外书成。淳熙二年乙未五月。东莱吕公来访。讲学于寒泉精舍。编次近思录序,阴符经考异。丁酉论孟集注或问,周易本义,诗集传成。辛丑跋刘子澄所编曾子。丙午易学启蒙,孝经刊误成。丁未书律吕新书,小学成。己酉大学中庸章句,或问成。成书虽久。至是始序而传之。光宗绍熙元年庚戌。到任漳州。刊四经四子。壬子孟子要略成。甲寅入史院。有玉山讲义。宁宗庆元元年乙卯。楚辞集注成。又有辨證后语。丙辰仪礼经传通解成。丁巳周易参同契考异,韩文考异成。戊午书集传数篇及亲稿百馀段具在。其他大义。悉口授蔡沈。俾足成之。庚申三月辛酉。改大学经一章诚意解。甲子以疾终于正寝。临终作三书范念德。托写礼书。黄干令收礼书。子在令早归。收拾遗文。十一月壬申。葬于建阳县唐石里之大林谷。必孝每读朱子所编诸书。苦无以谂其第次。乃谨按年谱及语类序,名臣言行诸文字。次其先后如此。
花树情话
吾家自始祖以来逮吾为四十代。世有衣冠簪
花树情话
吾家自始祖以来逮吾为四十代。世有衣冠簪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十 第 208H 页
缨。号称名阀。至文敬,恭穆,通溪三先祖出而后。家声益振。然屡经兵燹。文献无徵。惟权阳村恭穆公志,郑湖阴参判公铭。略可见。丙子以后。漂泊岭乡。家世隐沦。乃我省斋府君纯诚厚德。饬行劬经。实用力于古人为己之学。晚复请业于明斋先生然后醇如也。然遭时多难。敛然不施。嗣是以来。去古益远。家范愈失。岂少忧也哉。吾辈当各厉文行。各识道理。维持门户。不失青毡旧物。惟是之望。窃见诸君皆不觉察。苟为目前姑息之计。而忽于永远培壅之道。性温者狃于因循。才敏者厌于刻苦。下此则或志趣凡庸。全没个量。或血气粗浅。易生咈戾。此皆非少疵也。其已言者如此。则未言者亦可推知也。虽然吾岂不能自知者耶。性之愚也。才之拙也。过之未改也。善之未迁也。了无一长。悉有众短。上负父师期爱之重。下失己分远大之业。内无以副门户愿望之素。外有以辱知友责任之厚。见今修身事亲。略无可见之效。是终无闻。而汶汶以趋于死者。预料平生。不胜忧闷。然而父兄长老之警教鞭绳。皆于吾而不于诸君者。岂以一吾蔽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十 第 208L 页
诸君哉。诚以吾差先一饭于辈行。而诸君姑未省事。不及与有商量也。夫是则吾当百倍己功。同堂相善。傍及诸君。以广诸父兄之于吾不于汝之意。而吾方罪己责躬。不暇攻人。又不解微辞广譬。道人于善。人有过失。每忍而不言。然近觉此计终恐相误。既无身教以先之。又不痛下钤锤。夹助开警。尽乎所谓小仁者大仁之贼。而一时面目。非长久人情也。昔范文正尝诫自家好家门。各为好事以光祖宗。朱夫子亦谓人家后生。只得自有意做好人。便有可望。皆至言也。此吾平生所尝服膺者。故亦为诸君诵之。夫吾而不厚责于诸君。是弃诸君也。诸君而不自厚则是自弃也。愿诸君各自悔悟。念家世之清德。奉先正之遗矩。视吾为前车之戒。而尔我征迈。无怠无忽。则是岂独副余望哉。亦所以慰父兄之心。而为门族之幸矣。
与成圣思手帖(丙寅)
学先要立志。志既立得。便要务实。学非高远难行底。只于日用处熟。如读书讲学应事接物。皆是实下手处。读书则自小学近思。至四子六经。
与成圣思手帖(丙寅)
学先要立志。志既立得。便要务实。学非高远难行底。只于日用处熟。如读书讲学应事接物。皆是实下手处。读书则自小学近思。至四子六经。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十 第 209H 页
至程朱诸书。节次课诵。不可略有放过。讲学则自洒埽至尽性知命。修己至治人。常人而至圣人。皆吾术内。应事则若小若大。若精若粗。皆要实心做。接物则厚薄亲疏隆杀之分。更要详察。存得一个规模。立得一个门庭。积累将去。安有不得道理。其所造浅深。在自家勉与不勉耳。
方与发就二友。讲书萧寺。听其叩论。发疑晦慰涔寂。所获良多。但恨吾友远在。不能同此乐也。念相见未涯。以玆小帖相敦。
赠成圣思帖
庚午秋。上舍成君圣思来自寒泉。访余于法。盖六年重到矣。遂留止三四夜。相与讲旧书。以圣思家学。专尚考亭。于是读白鹿洞赋,玉山讲义。以究其微奥。读钓台词,参同契序。以观其清越。甲寅封事,行宫奏劄。森乎其义理也。丧服劄,山陵状,祧庙议。秩乎其典礼也。体用兼该。经纬错综。读而味之。玩而绎之。恍然如今日亲承謦欬。圣思勉之哉。至读重峰壬辰之疏,霁峰父子之檄。又中宵击节。不觉发竖而涕危。呜呼。此岂与俗人道者哉。此岂与俗人道者哉。其归别无持
方与发就二友。讲书萧寺。听其叩论。发疑晦慰涔寂。所获良多。但恨吾友远在。不能同此乐也。念相见未涯。以玆小帖相敦。
赠成圣思帖
庚午秋。上舍成君圣思来自寒泉。访余于法。盖六年重到矣。遂留止三四夜。相与讲旧书。以圣思家学。专尚考亭。于是读白鹿洞赋,玉山讲义。以究其微奥。读钓台词,参同契序。以观其清越。甲寅封事,行宫奏劄。森乎其义理也。丧服劄,山陵状,祧庙议。秩乎其典礼也。体用兼该。经纬错综。读而味之。玩而绎之。恍然如今日亲承謦欬。圣思勉之哉。至读重峰壬辰之疏,霁峰父子之檄。又中宵击节。不觉发竖而涕危。呜呼。此岂与俗人道者哉。此岂与俗人道者哉。其归别无持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十 第 209L 页
赠者。书此示之。圣思乎行见圣发于是忧堂中。相对一读。庶知余言之为不诬也。
与金熽手帖(辛巳)
日用节度。书不可放过。读书知要领。理不可粗说。穷理到底蕴。学不可退托。讲学须慥孜。物不可苟合。接物尽和敬。事不可阔略。应事要恰好。○素谷先生尝语学者曰。从上圣贤。皆从人伦日用常行处。自修而教人。故孟子曰尧舜之道。孝悌而已。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孝悌忠恕。非人伦日用常行之道乎。后之学者好高。舍日用常行而用意高远者。终未免向别处走。故以孔子之大圣。犹曰下学而上达。旨哉言乎。可不服膺而从事也哉。
书铉孙帖
冢孙铉持一简。请书格言。夫格言无踰于圣人之言者。其千言万语。无非使人存心养性修己治人之事。而大学有行程。论语说精微。孟子尽发挥。中庸复总会。熟读精思。如诵已言。大本既立。则不患无地以崇其德。于是读诗以理性情。读礼以实践履。读书以观政事。读易以要时义。
与金熽手帖(辛巳)
日用节度。书不可放过。读书知要领。理不可粗说。穷理到底蕴。学不可退托。讲学须慥孜。物不可苟合。接物尽和敬。事不可阔略。应事要恰好。○素谷先生尝语学者曰。从上圣贤。皆从人伦日用常行处。自修而教人。故孟子曰尧舜之道。孝悌而已。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孝悌忠恕。非人伦日用常行之道乎。后之学者好高。舍日用常行而用意高远者。终未免向别处走。故以孔子之大圣。犹曰下学而上达。旨哉言乎。可不服膺而从事也哉。
书铉孙帖
冢孙铉持一简。请书格言。夫格言无踰于圣人之言者。其千言万语。无非使人存心养性修己治人之事。而大学有行程。论语说精微。孟子尽发挥。中庸复总会。熟读精思。如诵已言。大本既立。则不患无地以崇其德。于是读诗以理性情。读礼以实践履。读书以观政事。读易以要时义。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十 第 210H 页
读春秋以严黜陟。读仪礼以详节文。读周官以大经纶。循环理会。博学而详说之。则学便在玆。而道不远人矣。乃撮其要领。以为学的。曰立志以居敬。穷理以致知。力行以务实。三者之外。更无馀法。铉乎其勿为以言教。而兢兢持守也哉。
示曾孙仁锡帖(济儿名)
天地生万物。人为最灵。谓之灵者。以其能觉也。觉其性分之所固有。尽其职分之所当为者。乃所谓最灵者也。然人性本善而有圣凡之异者。圣人全有本然之性。凡人以其气禀之拘物欲之累。而去道远矣。人欲变其气禀之拘。去其物欲之累。则无他焉。学圣人而已矣。孟子曰圣人人伦之至。又曰圣人与我同类者也。夫以同类。学其至者。有何不可之有哉。朱子曰道在生人日用之间。而著于圣贤方册之中。固非先知先觉者所独得。而后来者无所与也。又非先知先觉者所独专。而后来者不得闻也。此皆洞见的知之言也。夫性即道也理也。在人曰性。在事曰道。在物曰理。循其固有而当行则一也。故能尽人之性。则尽物之性。是所谓道也理也。初非将
示曾孙仁锡帖(济儿名)
天地生万物。人为最灵。谓之灵者。以其能觉也。觉其性分之所固有。尽其职分之所当为者。乃所谓最灵者也。然人性本善而有圣凡之异者。圣人全有本然之性。凡人以其气禀之拘物欲之累。而去道远矣。人欲变其气禀之拘。去其物欲之累。则无他焉。学圣人而已矣。孟子曰圣人人伦之至。又曰圣人与我同类者也。夫以同类。学其至者。有何不可之有哉。朱子曰道在生人日用之间。而著于圣贤方册之中。固非先知先觉者所独得。而后来者无所与也。又非先知先觉者所独专。而后来者不得闻也。此皆洞见的知之言也。夫性即道也理也。在人曰性。在事曰道。在物曰理。循其固有而当行则一也。故能尽人之性。则尽物之性。是所谓道也理也。初非将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十 第 210L 页
别件高远难行之事由外铄我也。故颜子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周子曰圣希天。贤希圣。夫以同得之性。让与别人第一等。自坠第二等者。皆自弃之流也。圣门教人。皆以自画为咎。而不以希圣为罪。志学之士。希贤希圣。而上达天德可也。
夫积日而月。积月而年。一日有一日工夫。一月有一月工夫。一年有一年工夫。方是不虚过日月。学有进取。若一日无一日工夫。一月无一月工夫。一年无一年工夫。则无所猷为。无所比儗。与禽兽奚异哉。
人自八岁小学。至十五志于学。其间七年。合二千五百二十昼夜。若日有事焉。计日分程。则虽日读三十行。四子六经当读之书。蔑不读矣。人之为学。如农夫之为农。必及时然后有可观者。若时过而学。则捍格不胜。事倍而功半。如惰农不勤稼穑。至秋无所穫。可胜叹哉。
今人有一知半解。则已谓人莫己若。有寸剩尺长。则又傲然自大。此由量小而不见大方之家也。量大然后知不足。知不足者。其惟圣人乎。故
夫积日而月。积月而年。一日有一日工夫。一月有一月工夫。一年有一年工夫。方是不虚过日月。学有进取。若一日无一日工夫。一月无一月工夫。一年无一年工夫。则无所猷为。无所比儗。与禽兽奚异哉。
人自八岁小学。至十五志于学。其间七年。合二千五百二十昼夜。若日有事焉。计日分程。则虽日读三十行。四子六经当读之书。蔑不读矣。人之为学。如农夫之为农。必及时然后有可观者。若时过而学。则捍格不胜。事倍而功半。如惰农不勤稼穑。至秋无所穫。可胜叹哉。
今人有一知半解。则已谓人莫己若。有寸剩尺长。则又傲然自大。此由量小而不见大方之家也。量大然后知不足。知不足者。其惟圣人乎。故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十 第 211H 页
孔子大圣人。犹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今汝自思。能无忧乎。乡昔成仁岩归老于丹山也。教齐其子若孙。扁其堂曰是忧。此意真可师也。
士生叔季之世。所以保族宜家。行身处世者。专以行谊文学为张本。我家亦古家。在胜国则赫舄无比。入 本朝。世有簪缨。行检甚修。落南七八世。犹不至忝厥。近年以来。孝谨之风少。衰薄之象多。此非小忧也。虽曰时风所关。正当自反处。苟能自反而德修。自反而行修。蛮貊可行矣。况州里而宗党乎。我王考俟翁府君。尝属制养斋郑公。为书家在太白山下传以文学孝友十二字。揭之座右。此是吾家青毡。子孙其嗣修谨守可也。
书李谨休帖
少友李君谨休甫以纸请书朱语中吃紧初学之语。揭之座右。为对越师法之资。孝本鸟迹之笔。不宜屏壁。乃为小册子。信手书呈。聊以替面。
初学工夫。只在读书讲学。如六经四子。皆圣贤
士生叔季之世。所以保族宜家。行身处世者。专以行谊文学为张本。我家亦古家。在胜国则赫舄无比。入 本朝。世有簪缨。行检甚修。落南七八世。犹不至忝厥。近年以来。孝谨之风少。衰薄之象多。此非小忧也。虽曰时风所关。正当自反处。苟能自反而德修。自反而行修。蛮貊可行矣。况州里而宗党乎。我王考俟翁府君。尝属制养斋郑公。为书家在太白山下传以文学孝友十二字。揭之座右。此是吾家青毡。子孙其嗣修谨守可也。
书李谨休帖
少友李君谨休甫以纸请书朱语中吃紧初学之语。揭之座右。为对越师法之资。孝本鸟迹之笔。不宜屏壁。乃为小册子。信手书呈。聊以替面。
初学工夫。只在读书讲学。如六经四子。皆圣贤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十 第 211L 页
之言。常要在眼头过口头转心头运。
训门人曰。读大学。须看圣贤所言。皆是自家元有这此理。但人不著意看。若自著意看。便自得。须是字字句句。不可容易放过。未上口时。须教上口。未通透时。须教通透。已通透后。便要纯熟。又曰大学如一部行程历。
如论语所载皆是事亲取友居乡党。目下便用得者。所言皆对著学者即今事。又曰学者读论语。莫问精粗难易。只从头看将去。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反复玩味。久之必自得矣。
中庸未易读。其说虽无所不包。其用力之端。只在明善与谨独。又曰中庸首三句。乃天地万物之大本大原。万化皆从此出。人若能体察。方见圣贤所说道理。皆从自己胸中流出。
孟子首章。是先剖判个天理人欲。令人晓得其托始之意甚明。
孟子见人。便道性善称尧舜。此是第一义。又说个第二节。成𣊺,颜渊,公明仪三段。教人于此有个奋迅兴起处。
读诗。须是涵咏讽诵。自然和气从胸中流出。上
训门人曰。读大学。须看圣贤所言。皆是自家元有这此理。但人不著意看。若自著意看。便自得。须是字字句句。不可容易放过。未上口时。须教上口。未通透时。须教通透。已通透后。便要纯熟。又曰大学如一部行程历。
如论语所载皆是事亲取友居乡党。目下便用得者。所言皆对著学者即今事。又曰学者读论语。莫问精粗难易。只从头看将去。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反复玩味。久之必自得矣。
中庸未易读。其说虽无所不包。其用力之端。只在明善与谨独。又曰中庸首三句。乃天地万物之大本大原。万化皆从此出。人若能体察。方见圣贤所说道理。皆从自己胸中流出。
孟子首章。是先剖判个天理人欲。令人晓得其托始之意甚明。
孟子见人。便道性善称尧舜。此是第一义。又说个第二节。成𣊺,颜渊,公明仪三段。教人于此有个奋迅兴起处。
读诗。须是涵咏讽诵。自然和气从胸中流出。上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十 第 212H 页
蔡亦云诗须讴吟讽诵以得之。
读书须见得二帝三王之心。而钦之一字。是开卷第一义。
易有两义。一是交易。是对待底。一是变易。是流行底。
一至十为河图。虚其中以为易。一至九为洛书。实其中以为范。
周礼一书。广大悉备。周家之法度在焉。
仪礼是经。礼记是解。如仪礼有冠礼昏礼。礼记有冠义昏义之类是也。盖其大节有三百条。小节有三千条。
春秋大旨。其可见者。诛乱臣讨贼子。内中国外夷狄。贵王贱霸而已。
四子工夫。小得效多。六经工夫。多得效小。
孝经前面是曾子闻于孔子者。后面皆是后儒缀缉而成。修身大法。小学书备矣。义理精微。近思录详之。
凡此诸条。皆训门人读书讲学之语。而必拈出六经四子等说者。欲学者先识得诸经大义。以为寻向上去之路径也。语又有曰悫实
读书须见得二帝三王之心。而钦之一字。是开卷第一义。
易有两义。一是交易。是对待底。一是变易。是流行底。
一至十为河图。虚其中以为易。一至九为洛书。实其中以为范。
周礼一书。广大悉备。周家之法度在焉。
仪礼是经。礼记是解。如仪礼有冠礼昏礼。礼记有冠义昏义之类是也。盖其大节有三百条。小节有三千条。
春秋大旨。其可见者。诛乱臣讨贼子。内中国外夷狄。贵王贱霸而已。
四子工夫。小得效多。六经工夫。多得效小。
孝经前面是曾子闻于孔子者。后面皆是后儒缀缉而成。修身大法。小学书备矣。义理精微。近思录详之。
凡此诸条。皆训门人读书讲学之语。而必拈出六经四子等说者。欲学者先识得诸经大义。以为寻向上去之路径也。语又有曰悫实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十 第 212L 页
有志而又才敏者。可与为学。余非取其名字之偶同也。实取其有志而才且敏。若先为准备语。故尾复陈之。幸勿让与别人。担著己分事。及时翱翔。以幸吾道。况君是先生家人。事半而功倍者乎。
朱子答吕道一书。曰古之君子。所以没汲于学者。不为其终有异于物而勤。故亦不为其终无异于物而肆也。不为其终有名而劝。故亦不为其终无名而沮也。不为其终有利而为。故亦不为其终无利而止也。其答丁宾臣书。曰夫道在生人日用之间。而著于圣贤方册之内。固非先知先觉者所独行。而后来者无所与也。亦非先知先觉者所能专。而后来者不得闻也。孝自省事来。伏读先生大全及语类。其千言万语。无非至切至要者。而其所以诱学向道之切。又无加于此两书者。为其好之深信之笃。故复书此以示同好之人。仰吾友著心做去。勿以有为而勤肆劝沮。勿以后来而让与别人。一跃跃出。不伏作此等人。常以古人所至。而吾所未至为忧。则有志者事竟成。而人之所愿。天必遂之矣。如孝
朱子答吕道一书。曰古之君子。所以没汲于学者。不为其终有异于物而勤。故亦不为其终无异于物而肆也。不为其终有名而劝。故亦不为其终无名而沮也。不为其终有利而为。故亦不为其终无利而止也。其答丁宾臣书。曰夫道在生人日用之间。而著于圣贤方册之内。固非先知先觉者所独行。而后来者无所与也。亦非先知先觉者所能专。而后来者不得闻也。孝自省事来。伏读先生大全及语类。其千言万语。无非至切至要者。而其所以诱学向道之切。又无加于此两书者。为其好之深信之笃。故复书此以示同好之人。仰吾友著心做去。勿以有为而勤肆劝沮。勿以后来而让与别人。一跃跃出。不伏作此等人。常以古人所至。而吾所未至为忧。则有志者事竟成。而人之所愿。天必遂之矣。如孝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十 第 213H 页
者早亲有道。粗闻大义。行迷其方。到老无成。今因问寡之意。聊诵所闻。幸戒其所当戒而取其所可取。亦古人取人为善之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