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七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七 第 x 页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七
 书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七 第 137H 页
答李湖南伯(敦荣)
必孝衰朽穷居。未有一日之雅。而乃蒙远垂记存。先辱盛问。擎读数匝。感极悚并。秋意转深。伏惟台体神劳恺悌。出自馆阁。简膺旬宣。典戎干方。必有声绩之俱著者矣。区区仰慰且祝。必孝天废无似。幸假喘息。閒居无事。或从事于古人书中。然是只为杜门习静藏拙庇身之计。而不意台座谬施浮奖。有若实有事焉。古人所谓无实之名。甚于畏虎者。此之谓也。虚辱盛教。愧窘而已。扇风吹到深谷。大夫有赐。不敢不恭。而但愧穷陋。不堪奉扬仁风耳。(辛丑)
答金明远(熽)问目
 诚意章再言君子必慎其独。
上言心所独。下言身所独。语类铢录。上云慎独。欲其自慊也。下云慎独。防其自欺也。
 十目所视章句。言虽幽独之中。而其善恶之不可掩如此。
夫微之显。善恶皆然。故正文主言恶几。而训句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七 第 137L 页
兼说善。
 道也者章句。天理之本然。
本然犹言本状本面。是对人欲万变而言。
 二十六章。上则先言悠远而后言博厚高明。下则先言博厚高明而后言悠久。
上言至诚之德著于四方。故曰悠远而在于博厚高明之前。下言至诚之道与天地同用。故曰悠久而在于博厚高明之后。然本以悠远致高厚。而高厚又悠久。则一横一竖。意又明备。
 尊德性而道问学云云。
此五句。大小相资。首尾相应。而尊德性道问学二者。为修德凝道之大端。其下八者。皆所以成此二者。广大精微。就心与理而言。高明中庸。就心与事而言。先理而后事。故次言中庸。
 三言微显。
莫显乎微。以事言。夫微之显。以理言。知微之显。以心言。
 风雅正变之说。经无明文。而考之图。二南为正风。十三国为变风。鹿鸣至菁莪为正小雅。六月至何草不黄为变小雅。文王至卷阿为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七 第 138H 页
正大雅。民劳至召旻为变大雅。诗义果如此耶。
风之七月。小雅之楚茨。大雅之抑之类。如何做得变。朱子说有曰先儒正变之说。经无明文可考。今姑从之。只得依此看而已。
 诗中说兴多近比。
兴是借彼一物。以引起此事。而其事常在下句。比是以一物比一物。而所指之事。常在言外。比兴虽有相近处。而如此看则便别。
 尧典中星。仲春南方朱鸟七宿。仲夏东方苍龙七宿。仲秋北方玄武七宿。仲冬西方白虎七宿。其互换说者何耶。
二十八宿环列之次。则自东而北而西而南。其转流之次。则自东而南而西而北而复东。故仲春星鸟。仲夏星火。仲秋仲冬。渐次皆然。
 禹之治水。随山刊木。定高山大川。逐州皆言境内山川。而下又别言导山导水。
天下山川。见于禹贡者。四十有五。而九山最高。九水最大。故九州既各治定。而下又别言导山导水。以总会之。盖山川之分见于九州者其经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七 第 138L 页
也。山川之聚见于导山导水者其纬也。
 知行二字。始见于说命。而为万世学者成法。
知行二字。始见于说命。然禹谟之惟精惟一。已是此义。后乎此则文言之知至知终。论语之博文约礼。大学之格致诚正。中庸之明善诚身。孟子之详说反约。无非说知行者。而但拈出为知行言者。始于此耳。
 吕刑流赎。
先王制刑明辟之意。流不及鞭扑而专以宥肉刑。赎不及肉刑而专以待鞭扑。过误必赦。故犯必诛。
 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今以乾初九辞观之。如何为观象。如何为玩占。
以乾初九爻辞观之。初为位。九为爻。潜龙为象。勿用为占。初九变为六则变也。诸爻仿此。
 九二曰利见大人。九五亦曰利见大人。是在九二则大人指九五之贤君。在九五则大人指九二之贤臣耶。
然。凡占得卦爻。互分宾主。九二之利见大人。如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七 第 139H 页
舜之见尧。傅说之见高宗。九五之利见大人。如尧之见舜。高宗之见傅说是也。
 阴疑于阳必战。疑字可疑。
疑字似也。谓与阳疑相似而相敌也。记西河之人。疑女于夫子者。此疑字。亦疑似均敌之义也。
 乾之用九曰无首。则是乾之坤。而言无首吉。坤之用六曰永贞。则是坤之乾。而言利永贞者何也。
交易之往此来彼。变易之时动时静。此易之道也。乾六爻阳极而亢。故用九而无首则吉。坤之六爻阴极而战。故用六而永贞则利。
 蒙六三。见金夫不有躬。本义以金赂已而挑之。若鲁秋胡之为者。鲁秋胡之为。未闻。
鲁秋胡人名。纳妻五日而官于陈。后归未至家。见路傍有美妇采桑。秋胡见而悦。下车愿托桑阴。妇采桑不顾。秋胡曰力田不如逢时。力桑不如见郎。今吾有金。愿与妇人。妇人不受。秋胡乃归。母呼其妇。乃采桑者。数胡之罪而自投于河。
 豫之时义大矣哉。时与义不同如何。
时与义不同。如夏日冬日。时也。饮汤饮水。义也。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七 第 139L 页
因时而适义。义无不通矣。玩义而处时。时无不合矣。时之一字。易之要领也。义之一字。易之总说也。
 贲六五。贲于丘园。束帛戋戋。戋戋之义。或以为小貌。或以为盛貌。
戋戋。剪裁分裂之义。非盛多之义也。乃浅小之义也。以字义考之。戋字从水则为浅。从人则为俴。从贝则为贱。从金则为钱。皆浅小之义也。
 大过彖栋挠。本末弱也。
本末弱。谓初上二阴弱也。字体一在木下为本。一在木上为末。大过为卦。巽下兑上。故其义如此。仍记大过之本末弱。龟山闻于蜀僧。未济之男之穷。伊川闻于箍筒人。好问则裕。不我欺矣。而义理公天下。是真格语也。
 系辞五章本义。张忠定公言公事有阴阳。公事何以有阴阳耶。
此言公事。未著字以前属阳。已著字以后属阴也。
 圣人以此斋戒。神明其德夫。此者何也。斋戒者。是读易时事耶。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七 第 140H 页
以此云者。因上之辞。即上明察道故是也。如上文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此者谓体。蓍神卦德爻义也。神明其德。即上九章显道神德行之义也。昔程伯子爱举此句。教人持敬。朱先生语至此。每整容而诵。其湛然纯一。肃然警惕之意。如今日亲承也。
答韩稚善(辅衍)
所询读书之序。坡潭两门。已有第次。而其义与法。尼门画一图尤详焉。可依此读去。而吾先师法门。又以太极图,四勿箴,玉山讲义,湖南诸公书及元亨利贞说,东西铭。为一副当学的。盖此数篇。是义理头颅。工夫本领。若熟读而详玩。则思过半矣。窃见左右资质稳当。精神敏悟。而又有蓦直向前之意。苟能持此志。益励不懈。则待到日至之时。自觉有大进矣。
 明翁云返魂无辞墓之文。世俗或有题主后不即返魂。留看毕役。乃哭辞于墓前而行者。此实委巷之礼。非正礼也。盖返魂时辞墓。虽云非正礼。揆以情礼。临归哭辞。似不乖当矣。
题主后即返。为急于虞而安神。故无辞墓之节。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七 第 140L 页
今多以不备之故。不即返虞。留看毕役而返。此俗礼也从便也。若既已成坟而辞墓。则似有拜矣。
 礼有陈馔自虞左设之文。故先贤有依礼行之者。有虞用左设。上食用右设者。有虞上食皆用右设者。从何为可欤。
陈馔虞用左设。上食右设。虞祭是殷奠。而用祭礼故左设。上食象生时故右设。且古人于下室馈朝夕食。于殡设朝夕奠。故左右设。无彼此径庭之疑。今人无下室之食。而馈奠皆设于殡宫。故有此疑。
 罗明村云虞杖不入室。或言虞后上食亦不杖。而鄙意自虞不持杖。示哀渐杀之意。而上食则依旧持入。似合礼。明翁曰小记疏虞后不以杖入室。祔后不以杖升堂。以此观之。则不但祭时不入室不升堂。恐上食不持者为是云云。盖祭时礼重于情。持杖升堂。似或违宜。而上食持杖。以明村之论为定。未知如何。
杖之义。为丧人哀毁。不能自支。杖而后起。故初丧。杖亦入室。至葬后哀渐衰。哭亦渐杀。故杖不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七 第 141H 页
入室。至祔渐用吉礼。故杖不升堂。则朝夕上食。亦不杖宜矣。
 有以本生丧答人疏。问于明翁。答书面以状上书之。不书稽颡可也云。今俗所后父母俱亡。则于本生丧书疏。稽颡疏上等语一无变改。明翁所论。无乃于所后父母在。则以其所重而然耶。虽不在。亦以所后为重而然耶。
本生丧答人疏。明翁虽有书状上不书稽颡之云。然亦有依田琼议。仿父在为母之例。称疏称稽颡。不为无据之文。(上段答定斋。下段答南溪。)得一书为据。则行之或无不可耶。
 视箴曰克己复礼。听箴曰非礼勿听。至于言动两箴。更无礼字。言箴之非法不道。动箴之诚之守之云者。无乃以礼言之耶。
四箴皆所以制外养中。引入正当道理者也。言动箴中。虽无礼字。而礼在其中。来示所言。亦一义也。
 动箴之习与性成之习字。与图说之君子修之。似是一般义也。未知如何。
此习字。是用力字。图说修字。是率循之意。煞不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七 第 141L 页
同。
 元亨利贞说曰。性者心之体也。一本云性者心之理也。推以文理则体字为合。然理字亦无不可之义耶。或印误耶。
以性为心之体也得。以性为心之理亦得。然专言性。则性亦有体用。性为体而情为用也。专言心。则心亦有体用。未发为体。已发为用也。此以心性情统言。故曰性为体情为用。心为主宰也。
 董子所谓正其谊不谋其利。朱子注曰利者义之和。愚意此利字。与四德之利似迥别。与利欲之利。意或相近。
此利字不专是利欲之利。故曰不谋其利。若专是利欲之利。则岂但不谋而已耶。此朱子所以以义之和为言者也。论语罕言利注。亦以利者义之和为言。若专是利欲之利。则何止罕言而已耶。
答徐稚玉(珖辅)
承间遭贤閤丧。想惟伉俪义重。悲悼何堪。谋葬抚幼。触绪悲辛。亲老家贫。转益穷苦。不知终安所税驾。为之叹咄无已。然惟古人成就德业。多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七 第 142H 页
在困穷拂戾中。辛苦做出来。吾人所遭。安知非玉成之耶。幸勉自彊意。勿陨剥于丧威。勿扰夺于贫忧。则穷到极处。造化必饶以一步。未知如何。搬寓之计。果何究竟。生涯转蓬。聚散无常。足令人悒悒。然知计之非乐为也。亦且柰何。
场屋得失。不是异事。而为贤惜屈。特甚于常情者。以贤处地。亦特甚于馀人也。早晚各有时。穷通亦各有分缘。然但竭吾才。勉吾之所当为。则弟子勉学天不忘云尔者。古人必不作虚说以诳人也。幸益自淬励。不容少懈如何。近见一士友书。有云不能再生之世。虚枉了许多光阴。为可叹。此虽寻常语。其为警切深矣。有志之士。拈此一转语。常目反省可也。
近因基川得升六之奇。未知近带何衔。持被之隙。能以书册自随。不废翻阅否。试看明翁知旧问答。虽一言半辞。无不合于古训而宜于时义。若尊信此书。一生遵奉。则虽末俗险道。无往而不可。但恐不笃信而遵行之耳。昔刘白水阴访程书。深夜讲诵。虽在川蜀之朝。休誉满一时。岂非师法者耶。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七 第 142L 页
薄宦低徊。上不能出纳王猷。下不得庇覆妻孥。秦子羽头责。乌得自免耶。极令好笑。孝衰相粗保。而以视听略存之故。小少授书。知旧酬应。不遑自暇。然是特老学究耳。不知何处青山不食之地。去葬此枉死百年身。悔恨罔已。
伻来承惠书。谨审穷律。经履卫重。孝耄老情状。若过数旬。便作八十五岁人。年与岁驰。志与气衰。深愧古人懿戒之义。柰何。令胤孝恭之行。子谅之心。不烦不杂。循是而进就。则真可畏后生。过庭之暇。训迪诗礼。不懈益勤。以幸吾道如何。
答李直阁(公翼)
必孝行负神天。奄见哭嗣之惨。冤恸割裂。控诉无处。乃蒙尊史远垂慰问。伤吊备至。执书呜咽。不忍释手。贤史既辱与家督游。又辱为之慰其孤。又辱为之问其亲。自顾无似。何以获此。且感且悚。罔知攸谢。书出多时。不审初寒。令体卫护。夙夜承明。出纳惟允。便养西州。仰分 顾忧。君亲之义。尽不薄矣。来示缕缕。世好之笃。契爱之深。溢于辞表。今日何处。复见古谊如贤史耶。舐犊私情。尤增怆咽。嗣后往复。每以官盛裁书为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七 第 143H 页
嫌。而仄闻怀章西出。又复蓬弱。顾揆年纪。贤史如新月出海。浅弊如暮景下山。何能必更承金玉之音耶。临纸只增悒悒。近思续录。是斯文遗意。而僭猥不敢承当。然既已成书。终有讳不得者。但此等文字。虽以朱吕大贤。往复数四。必待交修互磨而后行。况晚生末学。信手信笔。何敢容易出手。以挂搭于只眼耶。如天之福。得少须臾不死。更一再易稿。编例略成然后。请益于意中诸贤。恐未晚也。幸曲恕其实情。而休咎其不副如何。(丙申)
与尹松如(滋晚)
千里命驾。得于数十年贻阻之馀。其间人代沧桑。积岁颜面。握手倾倒。悲喜交集。但周旋十许日。不为不久。而埋头文字间。犹不能叙情素。灵芝衰老之别。为我作恶怀。衡山雪意之深。为君有行戒。间已浃月。行李利税。跋涉之馀。棣履卫胜。文字事。分有所不敢当。而义亦有不敢终辞。故间得撰次。以草藁呈上。然顾以浅弊无状。敢唐突于斯文重大之役。不惟增僭踰之罪。又恐先生之道学事业。反由孝而掩翳不彰也。区区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七 第 143L 页
悚惶。至今不释于中。窃想鲁乡诸贤。必为之一番鉴裁。幸痛加绳削。逐处付签以示如何。
答徐仁伯(遇辅)
书中忏悔。固知雅志之所存。而不槩见于近工节度何也。念贤年甚富。才气不低。苟能立得志定得跟。从窠窟一跃跃出。则随吾所禀而成就得那般。顾亦何难哉。但人之所以自误者。皆在于姑待明日。而今日明日。积日为月。今月明月。积月为年。年至则老且死。虽悔何及耶。折臂成医者即侬耳。念之念之。
答金文玉(镇浩)别纸
 镇浩于云谷变制。以缁笠騣网。即先君子甲子已行之礼。而知礼者或以为不从厚骇俗言之矣。今番 国恤成服服色。甚难合礼。考常变通考。则以白笠布网。稍别于平人可也。乃以白笠白布网断行矣。近日门父兄以白笠布网为未安。缁网白笠为允当云云。鄙意则騣网白笠。与平人无异同。心制丧人。既改著缁笠为白笠。则白笠缁网。恐似骇俗。伏乞示破。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七 第 144H 页
从众騣网。全似汎同。仍旧布网。亦无变节。用缁色未知如何。盖白笠同是 国服。缁网为表私服故也。
答尹公叔(东喜)
每承书意。深以怠惰自咎。此意诚美矣。亲老家贫。冗务妨夺。人生所不能免者。而有馀力者。自足以从事学问。且设有间断。此心不奔放。则学亦在其中矣。未知曾验之否。然古人必贵于读书者。所以维持此心。广耳目达思虑。尽从这里来耳。左右资志俱好。年光亦不晼晚。若趁此更端。著脚向里。则发轫长途。又是一初。幸加勉焉。前示中有篁林碣文删减之教。此岂浅陋所敢。然待立石时更示。则当一阅效愚矣。(辛未)
答朱景文别纸
 哀侄凤朝去年八月遭妻丧。练期在于今月。祥期在于八月。禫期在于十月。然方在本生考未葬前。未知何以为之。若据礼则同宫之丧。俱废诸祭。而尝有问于沙溪曰嫡孙母丧将禫而遭祖丧。则其父丧中。不可行母祭乎。答曰。其子不可以其父之故而久持丧。至禫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七 第 144L 页
日。只设位哭除之。据此则从孙秉纯当行练祥禫。且其父既出系。则于其身为大功之服。此或有别于期制乎。且殡宫设于仲哀之家。则与前丧异室。或可略行练祥之仪否。抑禫则不可废。而他祭则姑退于葬后否。
礼有异宫则既殡而祭之文。沙溪说又足以为明證。据此则恐无不可行之理。况伯哀既入承宗祀。则其胤哀为大功服。亦恐无压而不练之义。未知如何。
 从父处士公无嗣。仲侄鹏朝权奉其祀。今于从兄之丧。伯侄既承宗祀。以次第言之。仲哀当奉此祀。若以出后例断之。则第三侄当为主丧。而年前先夭。稚孤辈尚幼。不可以主重丧。其于题主之节。姑以仲哀摄祀否。或不以立后论之。而依礼书题主否。
伯咸既入承宗祀。仲咸又权奉处士公祀事。则今于大丧立丧主。何以为之耶。从氏在世时。必有指定区处之道。此非他人容易说去者也。然而仲咸虽奉处士公祀。而不书傍题。不立祠堂。则今以仲哀名傍题奉祀可也。不然则既奉处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七 第 145H 页
士公祀。又主此丧。岂不难安乎。三房虽先夭。而遗意在孤孙。则以孤孙傍题。告祝等节。仲哀权摄似宜。而明翁礼书。有傍照可据者。有曰孝孙某使介子某云云者。通例也。曰孝孙某幼不将事。介子某敢摄告云云者。措辞告由之例也。惟在遵遗意据礼说。择而行之如何耳。
答尹东卨
令胤奉书委访。审学履卫胜。深慰瞻耿之私。示意恐是谬思量。然多少远外知旧之恳。既不能谢绝焉。则今饰让于乡里后进。殊非诚心与直道。故听渠留作课业。为时月计。而第念斋居薄供。不如山里脱粟。其忍耐过安意做工夫。又在渠立志之如何耳。孝无他短长。惟有老健差可慰意。然近益知为学工夫无有穷限。而岁月易蹉过。甚可惜耳。
答郑甥耆洛
季甥来。兼承手毕。槩审春寒。侍馀读履卫重。甚慰。对案长吁之示。足见雅志向学。有拨转路头之机。然徒忏悔甚害事。且贤家贫亲老。委曲干蛊之地。何可勤剧如学究为哉。惟有事便应。无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七 第 145L 页
事便即读书。常令此心奔在册面上。挨去挨来。则浃洽久后。自当至于水到船浮。可无向来推移之力。未知如何。季君裒然已丈夫矣。昆弟骨相皆如此。若得所存如外面。则岂无昌大门户之望耶。千万勉之。
答李仲闻(晚淑)
承惠疏。兼以别纸。良感不较。而又钦其问寡也。眼中知旧。有良洞李支伯。屡以礼疑相往复。今哀史又此俯询。其所以开发茅塞之心。提醒昏愦之思。大且多矣。感佩之深。真橘颂可献也。第以衰弊之识。信手供答。必不无异同之可言。幸不靳更示。以幸孤陋如何。礼是人家日用常行者也。必讲之有素。知之已精然后。临事不疑。于所行明。诚夫子所以必使学者先习礼。盖亦为是也。
 练时斩衰绞带用布。古有其据。而今俗用葛。其义似长。盖成服时。既以麻绖麻绞。则于练也。独以葛绖而不以葛绞何也。且斩已用布。而齐亦如之。不设等列。恐似未稳。妇人于腰除带。则绖带绞带。似不可异同。而绞带正象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七 第 146H 页
革带以束衣者。练后亦可以有衣而无束乎。古礼妇人卒哭受葛。于期除带。后来不然。以受葛一节。移属小祥。并除其带而有绖无带。已与少仪葛绖而麻带之说相戾。无已则只去绖带。以应除腰之文。姑存绞带。以为束衣之具。而其于葛绖麻带之义。略有其据。恐是无于礼之礼也。但练时绞带之制。今俗于斩以葛。殊失檀弓不葛带之意。备要云用布。亦恐未然。盖男子重首。故变腰而除首。妇人重腰。故变首而除腰。而今于带又以葛若布受变。则恶乎其可哉。当以成服时斩麻齐布之绞带。仍存不变。得无合于疏家有除无变终始是麻之说乎。柳东岩云除绖之后仍存绞带。则绞带无变。反重于绖之可除矣。是固然矣。第绖与绞似有轻重之分。除腰以去重。束衣以存轻。则反重之说。恐不必然。未知如何。大抵绖绞二带并除之义。寻常未晓。绞带既与期功之布带一例。则妇人于期功之戚。犹服其带终月数。而特于三年之丧。于练除绞。是带止于周年。而其于十一月之练。反不及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七 第 146L 页
于期年之服。如此处亦可谓得当耶。抑又有一说。葛绖受变。经有明文。而绞带用布之说。出于疏家。此果不背于本旨否。若谓绖带绞带一体受变。故举重以见轻。则又似然矣。如右疑肚。终未释然。
练时绞带用布。始见于贾疏而丘氏引之。然考之仪礼家礼。无绖带变改之文。故明翁答李养窝。南溪答赵楷问。皆云用布终可疑。或用熟麻。或用青忽致。或用顈。盖腰绖象大带。绞带用革带。朱子曰革带是正带。而腰绖绞带。既是一般。正带则卒哭有用葛用布之不同。果何礼意。况丧服首绖腰绖绞带。皆以苴为之。则除麻服葛之时。亦当一体而两绖变葛。仍存两绖之体。绞带变布。不存绞带之体。此皆贾氏之见。本非经纪之言也。丘氏何不从朱语而从贾疏耶。妇人卒哭受葛。于期除带。与少仪葛绖而麻带相戾者诚然矣。岂其男子重首。故去首绖而存冠布。妇人重腰。故去麻带而绞仍布者。包在其中而省文也耶。常所自疑者。而无可据之文。不敢质言。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七 第 147H 页
练时妇人绞带用布。图式及备要皆载。盖练后绞带用布。古礼男子与妇人皆同。而我东先辈如慎斋,明翁皆云绖既用葛。则绞带亦不可不变。男子练服。斩衰用熟麻带。齐衰用熟布带为定式。而妇人服则无所论。此所可疑者。若以为同也。则有乖于除腰之义。以为异也。则衣不可无束。年前自家遭艰时无主妇。故无此疑。然毕竟有通行定论而未及考。故所以前书有男子绞带用布之疑。而于妇人受服。反若有取者此也。
 
君丧中父在母丧。禫后服色。先祖书中。以古禫用白之礼断之。此是通行底规例。或思之。心制亦重。受服节次。恐难阙之。或又君丧毕后。心制犹未尽。则缁笠缁带。卒然著之似未然。其可禫祭时。以心制服色受变行事后反君服。藏置以俟。若君丧已毕而心制未终。则著此以终月数。或君丧未毕而再期已届。则著此以易服。揆之受服节次。所不可已也。前辈并有丧。后丧内除前丧例。著布直领白布笠。卒事反丧服之说。亦为参證。而得伸私服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七 第 147L 页
之义。又未全汲。但先祖书又云直以白笠白衣行之。推此参商。盖君臣礼严。私丧既尽之后。心制服色虽暂著。终涉未安。宁或行事时。俱缁笠与带。如礼设次。以示当服而不敢服之意。卒事后藏置以俟之。未知合礼否。
先生书中。虽有如此说。然盛问中后说。亦可谓曲尽礼意。依此行之。恐无疑。
 国恤内。先祖不许期功成服。而寒冈先生之遭妻丧也。亦在 国恤时。不得杖与衰绖。今或白笠下著布巾。又头白笠腰布带。一身而兼公私之服。极为未安。柰何。
曾子问。有君丧于身。不敢私服。是以义断恩者也。然礼或有古今之异宜。故明翁答权汝柔问。据曾子问君未殡而臣有父母之丧。孔子曰归殡反于君所之文。以为公私有异。先成私服。恐无所嫌。经有所据。恐不容更议。未知如何。
国恤未葬前。祥祭退行。此有明的可言者。曾子问曰。有君丧。不敢私服。于是乎君服除而后殷奠矣。今也则不然。自大夫士。皆许伸私丧。而三年丧祭。又非吉祭之比。则恐无不可行之理。而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七 第 148H 页
特以一番前辈举重而主张此说。故遂为定制。然说者若以延私丧而不服君丧争讼。则不知为何说以难之也。向来崔文贞公定夺于 英庙朝而蒙允矣。又为一大臣援以为说。又复如前。可叹可叹。小祥祝不曰哀荐而曰荐此者。虽曰杀哀之节。而实亦未及修正。而为童行所窃故耳。
古礼初丧。有六时哭。而家礼从简。晨昏哭奠哭。合为一项。只有四时哭。服渐杀哀渐衰。当有节次。故葬后去朝夕奠。小祥止朝夕哭。若并与上食哭而止则都无事矣。可乎。未除服者会哭云者。初丧内则五服之亲。不离丧次。初终后则未除服者。只于朔望会哭。非谓主人都无哭而必待朔望。未除服者来会而哭也。成服条哭无时云者。始死哭不绝声。至成服始有间断而哀至则哭也。卒哭后朝夕常哭外。哀至不哭。小祥后止朝夕哭。此变杀之意。非谓尽废上食哭也。然先生所论如此。则恐不可守已残而妒道真也。(辛丑)
气质资质形质。皆论气一边者。而气与质一物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七 第 148L 页
而有分别。气属阳质属阴。气是初禀底。质是成模样底。且资质兼言性。气质专言气。形质专言形。是又同中有分别者也。资质无形可也。气质无形恐未然。(此下八条。答大学问目。)
上下学字。非指大小学也。上学字槩言世人之无不学。下学字乃言用力之方。来示得之。
不曰勉而曰俛者。俛首不他歧之顾。而直循门路之意。
次字。非读书次第而何。读书次第。与为学次第异乎。若异则朱子何以曰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乎。又何以先孟子于中庸乎。且中庸实七篇之所自出。而不先于孟子者。以其非入道之渐次也。如是分异。非本文本义。
到字义。以吾心言之。则吾之知无不到也。以物理言之。则物之理亦无不到也。退翁答奇明彦,郑子中书。已改前说(理岂能自到于极处)之误矣。明翁答门人书。有一譬焉。譬如行路。行路是格物。路尽是物格。譬如读册。读册是格物。册尽是物格。状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七 第 149H 页
道之言。无以加此。盖心外无理。故穷理即所以致知。理外无物。故格物即所以穷理。安有心与理二物之嫌耶。
所当然。是指事而言。所以然。是指理而言。所当然。理之实处。所以然。理之源头。不可谓表与粗为所当然。里与精为所以然也。且理有能然必然当然自然。须兼此为训然后为备矣。能然必然。在事之先。当然正指事而言。自然贯事理而言。则当然所以然。不可分表里精粗而言。明甚矣。
体用不可谓二。亦不可谓一。在中则用之理具于体矣。在事则体之理发于用矣。观于朱子未发已发说。可见矣。来论舟车之譬。亦甚明矣。李慎可体用元无二物之分。少曲折而为语病矣。持宪叔固自如也固自在也之说。亦少曲折而为意病矣。
父子兄弟足法于我而后。民乃法之者。为正义。父子兄弟皆足法于人而民乃法之。可备一说。非本文本意。
求中体中之说。与夫延平行状看未发时气像。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七 第 149L 页
何叔京书体认大本等说。朱子答林吕方书。已有定论。学者当依你说去。而其穷格之道。亦不可专靠师说。且就诸说中。所谓求所谓体。所谓看未发时气像。所谓体认大本等语。如何而煞有异同。如何而为意病语病。一一体认然后。为实见得。不可略略说去。便为己了。有他人食饱。公无馁乎之归也。感相与之意。姑诵所闻。不审以为如何。
答李寅斗别纸
 祖主长子之长子冠也。甲曰礼有适子无适孙。则孙不可用适子礼。乙曰祖若宗子。主支子之长子冠。当用适子礼。则是不论其支适。冠者于其父为长子。则长子之而已。且有适子无适孙。言祖为之服制也。不必引用于此。此两说如何。
上云祖主长子之长子冠。下云祖主支子之长子冠。长子与支子不同。同居与异居又不同。然礼明有适子冠于阼。醮于客位。以著代也。庶子不于阼而冠于房外。南面醮仍席。非代故也。则今将冠者。虽非长子之长子。礼又有别子为宗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七 第 150H 页
之文。及侄之父自立祠堂之文。则虽支子之长子。不害为长子。且有适子无适孙。此丧服四制之文。而吉凶异道。不必引用于此矣。但祖主长子之长子冠。支子之长子冠。礼无明文者。圣人制礼也。人家吉凶。皆著代。曰父则祖在其中矣。曰子则孙在其中矣。故人家或有祖曾在堂。则以家无二尊之义。为祖为曾者主之。然此非恒有之事。故礼无长孙冠之文者此也。然则孙之父无长支之可言。故将冠者长子。则是亦长子之矣。乙说似长。
 
醮子书仪注。祖父在则祖父命之。而父在则或可于私室行之。无妨耶。
醮子书仪注。祖父在则祖父命之。是亦家无二尊之义也。礼不曰醮孙者。此非人家常有之事。故只曰醮子。然行于私室则苟矣。
 见舅姑时。有祖舅姑。则舅姑以新妇见。而于祖舅姑亦有贽。恐不悖义也。若又有曾祖舅姑。则祖舅姑以妇见耶。舅姑以妇见耶。或曰舅姑以妇先见于曾舅姑。次就祖舅姑。未知如何。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七 第 150L 页
妇见舅姑时。有祖舅姑及曾舅姑。则此亦人家或有之事。以常礼言之。则先见舅姑后。舅姑以妇见于曾舅姑。(以服制言之。则当先祖舅姑。而以所重言之。则当先于曾舅姑。)见于祖舅姑。秩然有序。而若曾舅姑及祖舅姑无恙在堂。而筋力可堪。则坐礼席而以次纳贽。岂亦不盛矣乎。鄙家尝依此行之。是则无于礼之礼。而不害于时义也。未知如何。
 或谓礼惟冢妇有馈舅姑。有适妇无适孙妇。古道也。有父母者。不可受妇馈。且飨妇之礼。以家授妇。降自西阶。既在父母之下。故不敢以家授妇云云。愚意以为以长妇而馈其舅姑。其祖不可压矣。但降自西阶。以家授妇则似近嫌。此一节阙之恐无妨。或可于私室。依礼行之如何。
礼唯冢妇馈舅姑。而舅姑有父母。则受妇馈及飨妇之礼。非有压于祖之可言。而但降自西阶。即以家授妇而退老之意。此则不无有嫌。然父老则传之子。姑老则传之妇。亦冠婚礼。著代之意也。何嫌耶。
 近世礼说。有为师除麻后服黪。与为母心丧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七 第 151H 页
者。同未知出于何书也。
师服礼无明文者。以其情义之浅深久近。不同故也。礼经但有群居则绖。出则否。今曰除麻后服黪。未知出于何书。而此则非服非心。恐非礼意。且麻后服黪者。即父在为母。为人后之制。岂可比而同之乎。
答李得鲁问目
 格物之格训至。故释工夫则曰穷至事物之理。物格之格训到。故释功效则曰物理之极处无不到。同一格字。而有工夫功效之别。
是。
 明德者。以此德本体而言也。明命者。以此德得乎天而言也。峻德者。以此德全体而言也。此三节有先后之序。既明其德而后。又顾諟天之明命。既推其原而又明其大德。则已包了新民意思。
然。
 修身先言忿懥。齐家先言亲爱。
忿懥等。是心与物接。亲爱等。是身与物接。心与物接。不得其正。莫先于忿懥。身与物接。所辟莫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七 第 151L 页
先于亲爱故也。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云云。
在上便唤做仁。在下便唤做义者此也。
答李谨休(晚悫)
来书议论辞旨。辩博不穷。擎读三复。令人钦赏。但谦虚过当。有若待孝言以为进学之的。则贤殆失言矣。顾孝老谬。何足以当之。左右以好才质。生长好门庭。讲劘好师友。又能早志家学。欲接贤祖之渊源。此又好消息。世间事业。岂复有加于此者哉。良贺良贺。但学是终身事。不可恃其才高志锐而凌躐以致之。至于汎滥文章。追琢声律。固是儒者事。而一向好著。害道甚大。幸望一切放下。专从朴实头上立跟定脚。读书则真实理会。体行则真实践履。优游渐渍。持循而不懈。则凡古人所至。而吾所未至者。便在我进步如何耳。未知如何。
答尹相德
奉书。慰侍体增卫。且详来谕。感旧之意义服之云。令人悲荷罔已。第承奉晨西衙官所。不似乡居。接过閒人客。应过閒事务。岂有馀力复及于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七 第 152H 页
书册哉。须将外来许多不紧事务。一切拨置。即以暇日讨一书。严立程式。则心力所到。安有不进之理哉。幸无诿作老生常谈。而时自提掇。刻励将去。仰体尊庭仗倚之意。远副老友期望之情如何。前呈传贻帖。此是家督在时所命名而未及成者。玆忍恸而卒其志。盖取辅汉卿传之先师。贻之后学之意。想必已闻之矣。此来两册。其一书平日所闻于函筵者。其一则当细书古来格言。而非老眼所速就者。姑宽之为望。
答李甥晚翼问目
 
汪尚书。宋公祭外祖云云。
以访于亲族而有可以奉祀者而言。若无族属而至于绝祀。则外孙奉祀。亦古今通例。下答汪长孺书。乃是祭尽其诚。而精神感通。初无间于亲外族也。
 何叔京书所谓因诸公以求程氏。因程氏以求圣人。是隔几重公案。
隔几重公案。是指诸公杂学而贬书。非指因程氏以求圣人。亦非指学圣人而躐等阶级之谓也。特指其汎滥诸家。不直循门路而言也。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七 第 152L 页
林择之书。未发只是思虑事物未接之时。于此便可见性之体段。
此见字。与吕氏求中,杨氏体中之义不同。盖见字。是看得未发时体段之谓也。求与体。是思索用工之谓也。中自是未发时气像也。有何求与体之可言耶。此所以不同也。
 若以形而上者言之。则冲漠者固为体。而其发于事物之间者为之用。若以形而下者言之。则事物又为体。而其理之发见者为之用。
程子所谓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及未应不是先。已应不是后。正指此而言。故下书却云当行之理为达道。而冲漠无眹为道之本原。此直是不成说话者也。只看得当然之理冲漠无眹。非是此理之外。别有一物冲漠无眹者也。
 张元德书。大抵读书求义。宁略毋详。宁疏毋密。与汪尚书书。读书讲义。宁烦毋略。宁下毋高。宁浅毋深。宁拙毋巧。二书义恐似矛盾。
二说不同。各有所指。汪书以江西之了悟而言也。张书以浙中记问而言故也。
 日即。则在家中门外别室云云。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七 第 153H 页
日即未详。或谓日即当乙。而即字乃是节字之误印。未知果是否也。
李根洙
相望落然。无由觌面相叩发。前后书来。又无明理讲贯之语。岂年来丛杂胶扰。不能专意用工耶。聪明未可长恃。岁月不容把玩。此正年富者汲汲努力。不可迟回等待。以作老大悔耳。年迫桑榆。他无所望。惟吾党后来之秀。相与讲业。使如线不绝之绪。不至终断灭。则虽在九泉无馀恨。如何如何。
答族孙稷
士之讳学久矣。有才者溺于名利而不返。有志者嫌于标置而不为。其或有从事此学者。又无实工以继之。毕竟彷徨歧路。半上落下者甚多。此所谓为之者如牛毛。成之者如麟角者也。如贤则已知内外轻重之辨。而有志乎古人为己之学。今所期勉者。惟是实工而已。程子曰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朱子曰为学只是博文约礼两端而已。此两语乃是教人涂辙。单传密符也。幸依此法。勿忘勿助。循之以上。则前头阶级。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七 第 153L 页
多少功力。要是诚实此两个事耳。感问寡之盛。妄陈不逮。幸乞恕谅。益懋远业。
答罗相弼
千里徒步。远访穷谷。在君固为失算。而其好古尚志则甚令人起钦耳。即凭无何承书。慰客腊安候。而未知新年侍奉。更膺新休否。家累妨夺。作辙无常之谕。家贫奉率之地。自是常事。然有事时便干事。无事时便读书。则虽或间断。亦不害为接续也。念君涉学尚浅。必须汲汲努力。以立田地。不可蹉却好光阴。以致老大悔耳。
答许宖问目
 或有问元亨利贞有次第。仁义礼智无次第。朱子曰。发时无次第。生时有次第。
天有四时之定。故四德流行之序。固有次第。人心则随感而应。故四端之发。无有次第也。然禀生之初。则禀元之德是仁。禀亨之德是礼。禀利之德是义。禀贞之德是智。是生时有次第也。发谓情之发也。生谓性之生也。
 井田何与于封建。而先儒说。每以封建为维持井田之事。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七 第 154H 页
国有定君。则地有定分而豪族不得兼并。田有定数。则赋有成法而贪㬥不得多取。此井田封建。若不相关而实相须者也。故张子谓井田卒归于封建。胡致堂谓欲行封建。先自井田始。隆山李氏亦谓于师得古人井田之法。于比得古人封建之法。
 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
此有三说。久假仁而不归于仁。恶知其仁非我有也者一说也。久假仁而不归假仁之名。恶知其仁非真我有者一说也。久假仁而不归。恶知其终非吾有也者一说也。然前说似长。
答朱秉纯别纸
 礼云重丧未除而遭轻丧。则制其服而哭之。月朔设位。服其服而哭之。既毕反重服。据此言之。鄙家生庭大父之丧。尚未终制。而又遭大母丧。当断之以重未除轻服之例。而家严既经练祥。则难以心制之服自处。至于居处出入之节。未或无欠于情文耶。
大丧终制之日。以心制行事。以示外除之意。而卒事反丧服似宜。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七 第 154L 页
仲季父则虽经练祥。尚尔衰绖之人。服制等节。与家严有间。两丧殡次所著之服。当各服其服。而出入之际。若著练布直领而加以葛带。则无以表后丧之服。非但情理有所不忍。恐有碍于瞻聆。用轻包重特之例。著齐衰布带于练衣之上葛带之里耶。或著后丧之服而带葛杖竹耶。指一下教如何。
阮府两丧殡次。当各服其服。其馀则持重服。而重服云者。以斩齐言则前丧为重。以麻葛言则后丧为重。行事则各服其服。卒事则持后丧之麻似宜矣。盖斩齐虽有轻重之分。而并有丧之礼。有未殡既葬之别。故世之持服者。多从元凯说。未知如何。
答或人
阻阂经年。怀仰常深。匪意惠寄珍翰。副以先斋清词。擎复数回。不觉心开目明。况认侍履珍卫。遁迹农圃。教儿课僮。正谓晚觉真有味者。尤何等慰幸。心兼理气之说。岂鄙人所创说。从上圣贤。皆恁地说。只被近世一派。看作心即气。其说怀襄。便作气世界。不谓一脉正见。乃在近岩一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七 第 155H 页
队。所以称叹再三者此也。但理之极尊无对之说。殊未可晓。尊卑贵贱大小厚薄。莫不有对待。虽理之极尊。亦何无对之可言也。若更取朱子答胡广仲书。考验一过。当知愚言之不妄矣。
答或人别纸
 母丧心制中。遭叔母期服。
凡重丧未除而遭轻丧。服其服而哭之。既毕返重服。已见于家礼及备要。而若心制中遭期服。则未见定论。间尝傍照礼经。间传曰斩衰之丧。既虞卒哭。遭齐衰之丧。轻者包重者。特服问曰三年之丧既练矣。有期之丧既葬矣。则带其故葛带。绖期之绖。服其功衰。(故葛带及功衰。皆谓父之练后服也。惟首绖既除。故得以绖期之绖也。)杂记有三年之练冠。则以大功之麻易之。惟杖屦不易。以此三条观之。心制中恒著期服恐是。故余于心制中。每日晨谒。则以缁服入庙。恒居服期带。然拜吊宾之日。若问心制则以缁带出。若问期服则以服带出矣。但书疏及对人称谓。不能无疑。然通典有惟称号则不可随服变改之文。故不曰期服人。而曰心制人矣。或者以家礼既毕反重服之文难之。然家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七 第 155L 页
礼则以重丧未除之前言之。故曰既毕返重服。(若禫以前则固当依行。)今则服除于外而持丧于心。则期服反重矣。此依家礼行之。而彼以家礼难之何耶。愚则谓心制衣冠。著期服巾带似宜。未知如何。
答或人问目
 舜典十有二州。禹贡则九州。分州次第。十二州先耶。九州先耶。以史记分长九州观之。则九州似先。而注中有谓当时未有九州之目。盖追言之也。然则十二州似先。
二典禹谟。朱子盖尝是正。大全尚书释。论此甚详。盖画野分州之时。中国为九州。冀兖青徐杨荆豫雍梁。而禹治水作贡。亦因其旧而分别九区。实本龟文。邵子所谓方者土也。画州井地之法。仿于此者是也。及舜嗣位。以冀青地太广。始分冀东恒山之地为并州。又分东北医无闾之地为幽州。又分青之东北辽东等处为营州云云。然至商时。但言九围九有。而尔雅曰九州有幽营而无青梁商制也。周礼职方。有幽并而无徐梁营周制也。春秋舆地图。有冀青兖杨徐豫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七 第 156H 页
荆梁雍而与禹贡同。自秦以后。或分作诸郡。或封建诸国。至于大明。却还禹贡九州。其异同盖如此。然尔雅济东曰徐州者。商无青。并青于徐也。周礼正东曰青州者。周无徐。并徐于青也。
 禹谟十六言。此是一副当千古心学旨诀。然尧之授舜则但曰允执厥中。而舜之命禹则益之以三言者。譬如夫子告曾子以一贯。而曾子复告门人以忠恕也。然尧之一言。不见于虞书而见于论语。岂其去古未远。得于相传。因述其绪论耶。
古书于今皆不可见。如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之类。安知不见于其间而孔子因之耶。然论语尧曰注。新安陈氏曰舜之授禹。具载于书。尧之授舜。微弟子记之于此。则三圣人渊源。其孰从而知之。中庸序注。云峰胡氏曰六经言道统。自虞书始。不有论语表出尧曰允执厥中。则后世孰知舜之三言。所以明尧之一言哉。据此二说。则古人亦只得见于论语而已也。
 书集传序。虽说二典禹谟。先生盖尝是正。然如考定武成定洛诰脱简。亦先生手泽。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七 第 156L 页
先生所定。不止二典禹谟。如金縢,说命,召诰,洛诰,武成,日月谱,考定武成。今见于大全卷之六十五。可考也。且大禹谟末章及召诰洛诰分章裁段。多与书传正本不同。亦可考究也。
 训诂
尔雅有释训释诂。盖释教言为训。释古言为诂。通古今之言而明其故也。
 禋于六宗。泰昭祭时之坛也。王宫祭日之坛也。夜明祭月之坛也。幽宗祭星之坛也。雩宗祭水旱之坛也。坎坛祭寒暑之坛也。皆有祈禳之事。而独于祭时埋牢者何也。
时之阴阳。出入于地中。故埋牢于泰昭。
 洪范篇题曰。洪范发之于禹。箕子推衍增益。一篇之中。何者是禹本文。何者是箕子衍益之文也。
经中不明言。然尝意本文中纲目。是禹则龟之文。其下敷衍说者。似皆箕子说耳。
答或人问目
 屯彖天造草昧。草昧何义耶。
杜诗注师古曰草而不齐。昧而不明。可以补本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七 第 157H 页
注之意。
 六三即鹿无虞。
语类铢录云郭璞易。鹿当作麓。而据王弼亲手。与韩康伯书云矣。此说似得。
 泰初二拔茅茹。以其汇征吉。
拔茅茹。泰否所同。而泰以汇征吉。否以汇贞吉者。进阳而退阴也。
 六五帝乙归妹。
繇辞取古为谕。故曰帝乙曰高宗曰箕子曰文王是也。
 
否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龟山以包承小人为句。其意以为当否之时。包容承顺那小人则吉。如睽初九见恶人无咎之意。而朱子以为如此则却不成句。龟山之意。盖欲解洗他从蔡京父子之失也。
 同人象。类族辨物。
程传云各以其类族辨物之同异。故谚云类族으로物을辨나니라朱子义却云类族是就人上说。辨物是就物上说。类族言类其族。辨物言辨其物。如此则谚当云族을类며物을辨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七 第 157L 页
나니라传义不同处。非特此尔。而此则其不同之尤者也。
 大畜六五。豮豕之牙吉。
韵书豮去势猪。此爻意亦只如此。而谚云豕의牙욤이니吉니라恐未畅。当云豮豕의牙니吉니라
 颐象。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朱子曰。谚云祸从口出。病从口入。此语甚好。又答张彦辅诗中。有从今慎出入。保此颐正吉之句。
 
一阴一阳之谓道。下十二章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语类董录曰谓之名之也。之谓直谓也。此是看得别一字上下之间也。
 六十四卦。他卦则皆存本卦之名于彖辞上。而独履,否,同人,艮四卦。不别见本卦之名者何耶。
朱子答门人之问。曰恐是少了字。或是就上字立辞。皆不可考。有罗田宰,吴仁杰云恐都剩了字。如乾坤之类皆剩了。问若乾坤则犹可言。屯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七 第 158H 页
蒙之类。若无卦名。不知其为何卦。曰他说卦画。便是名了。恐只是欠了字底。此见于乾卦彖小注。而常未晓其义。及考启蒙翼传。其载古易之变。费直易。只画全卦。系以彖辞。又再画本卦。分六爻而系以爻辞。元无每卦之名于卦辞之上。郑康成易。始加卦名于每卦彖辞之上矣。然则四卦卦辞。只就上字立辞。而不叠见本卦之名也。然朱子答吴斗南书。曰古易既画全卦。系以彖辞。又再画本卦。分六爻而系以爻辞。似涉重复。且覆卦之法。不知何所考据。如此则朱子已尝见其书而疑之。独程子无所言于古易今易之异。书籍之难于尽考如此。
 程子作传。专从义理上说。朱子本义。专从卜筮上说。传与义具备然后。为尽易道。然窃意以为程传优于朱义。未知如何。
以凡人读圣贤之文。不可遽加优劣于其间。惟当虚心熟读。看得文理。稍稍亲切然后。参稽传义。从传无疑则从传。从义无疑则从义。传义俱涉疑晦。则间间记疑以备观省。以资讲说。此亦朱夫子不以不因程传为嫌之义也。大抵学者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七 第 158L 页
之失。不信师说则有轻脱自误之罪。专靠师说则有不食自饱之失。二者之间。不可不察也。
 圣人画卦。先画甚卦耶。
大易之道。先乾后坤。造化之功。先震后巽。则固皆阳唱而阴随之。圣人画卦。当先画阳爻。先成阳卦。既成乾坤。次当一索而得震巽。再索而得坎离。三索而得艮兑。变而至六十四矣。邵子加一倍法极分明。不费力矣。
 易大传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此则易先于太极矣。太极图说曰。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而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此则太极先于易矣。从何为准耶。
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则未有天地之先。先有此太极之理。复焉有先于太极者乎。但孔子于此将以明作易设教之始。故倒说此一句曰易有太极。后儒或错认上句有字。如下句生字看。而若曰太极后于易则岂可乎哉。有字元有之义。即指画前之易而所谓大极也。生字生出之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七 第 159H 页
义。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即所谓两仪也。易者书名。极者理也。此言易之书。有此太极之理。生出两仪四象八卦。冒天下之道者也。如此看则亦无彼此同异之可言矣。故朱子曰天地之间。只有阴阳动静。循环不异。此之谓易。而其动其静。必有所以动静之异焉。是则所谓太极也。南轩曰易者生生之妙。而太极者所以生生者也。可谓要言不烦矣。
 两仪天地之谓。而亦阴阳之统名。不曰二仪而曰两仪何欤。
二者重叠而有先后之序。两者对待而分上下左右故也。故曰阴阳无始。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书洪范一五行注。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夫土者地之别名。地言其全体。土言其形质。未生土之前。水何处流停。未生木之前。火何处传发也。
同春尝以此问于愚伏。答曰黄勉斋论此甚详。其说在启蒙天一地二章小注。可检看。今此册适不在案上未考。然易大传。只言天地之数。以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七 第 159L 页
论蓍策之数及卦画之数。洪范注是言叙畴之次。而先言五行之生序也。五行质具于地而气行于天。则天地定位然后。五行得以生行。而今云水之生在土之前。木之生在火之后者。天地生五行之序。与五行自生序不同矣。地则言其全体。土则言其用也。要之皆太极本然之妙也。但其交易变易。变化无穷。此程子所谓动静无端。阴阳无始者也。邵子亦曰用起天地先。体立天地后。天地之先无体之时。用从何处起耶。然而云尔者。其意本以水火体用而言。盖有天地然后。体斯立而其妙用流行。则在天地之先矣。亦可以言此矣。
 河图洛书。欧公为不足信。夫以欧公之邃学。而犹有此疑。岂其未及究象数之理。而轻疑其为未足信者欤。
愚尝观温公史。魏明帝青龙间。张掖柳谷口水涌。宝石负图状。象灵龟立于川西。有石马凤凰麒麟白虎牺牛璜诀八卦列宿字慧之状。唐氏曰。河图洛书之说。欧公攻之甚力。今观此图。与河洛何以异。惜时无伏羲神禹。故莫能通其义。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七 第 160H 页
可胜叹哉。愚亦恨不使欧公见之以祛其惑也。
答或人问目
 尚书周官视周礼。则只是大纲。然犹存司空之目。以备六卿。而周礼则亡冬官一篇。汉儒以考工记当之。是足以补亡耶。或曰周礼周公未成之书。本阙冬官。非亡失也。然耶。
周官备司空而周礼阙冬官者。岂朱子所云郑重而未及言之者耶。汉刘向之徒。以其亡一篇。而以考工记足之。然当时诸儒共排以为非是。何足以补此经之阙也。
 
伯程子曰。必有关雎麟趾之化然后。可行周官之法度。横渠曰。天官之职。须襟怀洪大。方看得。朱子曰。周礼天官冢宰一篇。乃周公辅道成王。垂法后世。用意最深切处。欲知三代人主正心诚意之学。于此考之。可见其实。窃谓诸先生所称道至矣。然今观其文字。面生浩浩无下手入头处。
周礼视他经。篇帙尚少。然以其鲜习。故面生矣。读者若如捕龙蛇搏虎豹。聚精神著心力看。则其体国经野。设官分职。郁郁有从周之思矣。关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七 第 160L 页
雎麟趾之化。正心诚意之学。程朱亦不我欺矣。然以其制度极详。官守太多。而阔略于人主一心万化之原。且建都之制。不合于召诰,洛诰。封国之制。不合于武成,孟子。设官之制。不合于周官。九畿之制。不合于禹贡。故学者多疑其非周公之书。林孝存以为末世渎乱之书。何休以为六国阴谋之书。至宋张横渠最尊敬焉。胡五峰最摈斥之。二说不同。莫的所从。然其措置规模。盖非圣人。有不能者矣。若王莽之败于前。王安石之败于后。以其无周公之德而妄行之耳。偻句成欺。黄裳亦误是也。
 二程全书遗书二十五卷,附录一卷,外书一十二卷,经说八卷,文集一十三卷,文集拾遗一卷,续附录二卷。今意编书之例。当以文集为首。次以经说。次以遗书。次以外书。次以拾遗。次以附录续附录。未知如何。
遗书,外书,经说,文集。号为程氏四书者。而洛闽阎子兴合为一书。南阳李文达题为全书。次辑之意则果如所疑。盖遗书即当时门人记录之书。外书即后来朱子拾遗之书。而其曰外书者。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七 第 161H 页
以取之之杂。或不能审其所自来。经说及文集。乃二先生所自论著。其中精要。虽已载近思录。然亦不可不熟玩全书也。
 代彭思永上英宗皇帝谕濮王典礼疏。云祭告当曰侄嗣皇帝名敢昭告于皇伯父濮国大王。自然在濮国极尊崇之道。于仁皇无嫌贰之失。盖当时议礼纷然。执政称谓皇考。韩,曾,欧诸公称谓亲。司马公,范镇,吕诲,范纯仁,吕大防,吕公著谓称皇伯。何说为长耶。欧公濮议后曰今人以濮议为非。使我独当其罪。则韩曾二公宜有愧于我。后世以濮议为是。而独称我善。则我宜愧于二公。此言不但公平。其意若有待于百世者然。未知如何。
来示详悉。尝谓濮议。程,马,范,吕诸贤之说为长。然朱子云称亲称伯皆未安。而亦未有改称某号之说。则只当从程子所议耶。
 代富弼上神宗皇帝论永昭陵疏。是论昭陵铁罩。不如石藏之为完。而欲请祔曹太后昭陵。因撤去铁罩。改用石藏之制。而富公章不果上。故先生书其后云。惜乎其不果于义也。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七 第 161L 页
遂为忠义罪人。其严于义理如此。
此朱子所谓仁宗皇帝慈俭之德。冠冕百王。而因山之动。烦费至此。老苏有华元乐举之讥。韩忠献不得辞其责者也。程子之惜富公。老苏之讥韩公。固其宜矣。
 三学看详文。三学以何为三耶。长贰是学中何任耶。下文太学之外。有律学,武学。合此为三学耶。
三学群书注。谓太学,宗学,生学。退翁谓国子监太学,四门。长贰凡学校教官。有长有贰。
 
回礼部取问状。尊贤立堂。待宾,吏师立斋。立为三斋而分教之何耶。供亿是直月直日之类耶。立文是立法之义耶。
尊贤谓道德可矜式者。待宾谓行能可宾敬者。吏师谓通于治理。可为吏之师者也。供亿按本文。只是洒埽堂室。供给饮膳者也。立文立法也。
 礼部看详状。三舍升补。三舍何谓。
退溪曰。三舍谓外舍,内舍,上舍。然否。
 遗金閒志渊源录。作雍行录。
雍行实遗金。故一云雍行录。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七 第 162H 页
葬法决疑。按葬者逢日食则舍于道左。待明而行。是必须清明。不可用昏黑也。
说见曾子问。当考。
 明道先生行状。中人程昉为外都水丞。怙势蔑视州郡。欲尽取诸埽二股河。
余尝闻之素翁。曰都水丞。总辖渡津之官也。埽即商舶聚会之所也。尽取诸埽者。诸埽分属各邑。各收其税。而程昉怙势。欲兼取其税也。韵语堤岸曰埽。盖河渚之称。二股河。所治之水二股。故曰二股河也。
 
上仁宗皇帝。非有横草之功。食君禄四世一百年矣。横草何语耶。
汉终军云军无横草之功。韩诗曰微诚慕横草。意谓军行时。蹂践而草横。未知然否。
 面前路径须宽著。路径窄则自家无行身处。况使人行得。此意如何。
声气已微。舌本已彊。故张举两手以谕之。大抵是大著心胸。圆活规抚之意。伊川气像严密。故康节隘之而有此相告耳。
答松坡院儒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七 第 162L 页
湖岭间之。邈然不得从颂。而窃想佥君子尊道之诚。未尝不向慕而瞻怅也。匪意院隶之来。伏承佥惠状。谨审尊候有相。慰泻良深。近来学宫。绝无弦诵之声。有名无实。实为士林羞耻。今承盛谕。深有慨乎院规之浸弛而思欲申明之。苟能持此志。加之意。则当初创院设教之法。何难于不得修复哉。此深所企祝者耳。年前成仁岩作书于鄙人。要与一会于贵院。为数日讲话之约矣。仁翁今已逝去。此会竟未遂计。每拊念怆恸。继之以怅失也。
答明山院儒
相望落然。第不胜瞻咏。诸章甫奉书委到。以审秋凉。佥起居卫重。院事承已营建。堂宇宫墙。次第轮奂。佥君子崇德象贤之诚。极为钦仰。古固有非其乡非其寓。非有祀秩之典。而旷世兴感。出义以经营者。则佥尊今日事业。亦可谓无愧古人。然崇德莫如尊道。尊道莫如敦行。此则在诸君警惕而加意焉耳。未知如何。牛溪先生书室仪。恐当刻揭斋中。为诸生肄业观省之准则。而妥灵释菜之日。兼行百拜之礼。使一方儒绅。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七 第 163H 页
先习礼教。亦一事耳。
答海州忠贤院儒
地角天涯。第劳矫仰。此友来。拜承惠书。谨审仲秋。佥体起居有相。深慰深慰。畏垒重建。明禋复举。有以仰先贤风韵。凛然于百年之下。而佥君子卫道崇德。亦无愧于紫阳之汪许。承来钦尚。极耸人意思耳。院享文字之托。在佥贤为失算。在不佞为叨猥。当逊辞不敢当。而千里委嘱。有难孤负。不得已冒昧仰副。然衰朽人芜拙之作。恐不免为盛礼之累。幸一览即去。改求鸿笔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