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六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x 页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六
 书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18H 页
答李仲模(汉膺)
山堂阒寂。俯案困暑。惟日思想。每在于吾仲模与伯黄。此君之来。获承惠牍。长笺娓娓。说尽心里。槩是省躬补过之意。反己自修之论。数回奉复。继之以钦叹也。就审近读礼经。向里体察。固人肌肤之会筋骨之束。此又是美疹收效处。其读来读去。劄著疑难。又多精核可观。夫非其将护有方。玩养有道。何能乃尔。慰慰甚甚。盖此是古圣人垂世立教之书。精神心术之寓。其粗在应对进退之间。而精在道德性命之要。有志于学者。就此加工。则求端用力之方。安身立命之所。不患无藉手而为之地也。但匍匐来归之语。手忙脚乱之喻。道尽晚悟。难成之叹。真个是然。然年光未甚晚。聪明尚日强。所造当日有可见。其视如愚之童习而纷如者。何啻强似十年书也。况大器晚成。而古人不得小为足乎。惟懋敬不懈。以幸吾道。区区所深祝。必孝亲侧仅遣。而顾无端的自做之工。惟日阅数板书。敩二三学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18L 页
者。此何足自强强人。相善相长者乎。今承示谕。谬加恭逊。有如引路指證而为之先者。以左右深识。不宜有此。而特以爱好之笃。有玆一言不知之累耳。疑目感相问之意。谨以瞽见逐目条对。何望其保无错谬耶。幸与伯黄同榻。更究而可否之继此有得。亦相垂示。以慰涔寂焉。(辛未)
 檀弓鲁人有朝祥而暮歌者注。今已至二十四月云云。既祥则当为二十五月。似是五字之误。而三年问三年之丧注。亦有二十四月再期之说。更无意义否。
注云二十四月者。以一年十二月计之。而其月馀日不数故也。三年问注意亦如此。
 从母之夫条。二夫人指何人而言也。盖言从母之夫,舅之妻。相与无服。而必以甥为主而立言者。只以其时所值之事为言。或问以下朱子之说。则以甥之无服言之。编入于此条似误。
从母夫舅妻。以先王制礼考之。于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皆推不去。特以其时偶有甥至外家。此二人相依同爨。故原情而为之缌耳。二夫人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19H 页
之夫。本经音扶。是指从母夫与舅妻。犹言二人也。然终似牵强。明谷礼记类编。以为春秋时夫人非一。两夫人相为之服。礼所不言。与从母夫舅妻合为三件也。可备一说矣。
 曾子问娶有吉日而女死云云。孔子曰。婿齐衰而吊云云。然则女死必齐衰而吊。而又待葬而除之何也。久而不葬者。惟主丧者不除。其馀以麻终月数者。除丧则已。此则惟以葬为限。而不言月数。则是反重于期以下至亲之服矣。此又可疑。
娶女有日而女死。婿齐衰而吊。既葬而除之。以葬为限而不言月数者。非反重于期大功也。特以尝议亲为夫妇。今又不他适而死。则是虽未成夫妇。而略存夫妇之义。故圣人制礼。从其名而加厚焉。然未成人而死。则未论婿妇。要皆长殇之丧。安有过时不葬之理。当从踰月之制。无反重之疑耳。
 丧服小记除丧者先重者。诂男子重在首。女子重在腰。凡所重者有除无变。故虽卒哭。不受轻服。直至小祥。男子除首绖。女子除腰绖。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19L 页
其下斩衰之葛。诂云上章言男子易腰绖。不易首绖。故首因重丧之葛腰。乃轻丧之麻云云。既以所重而有除无变。则卒哭后受葛之之际。首绖则不变葛之谓也。而此云首因重丧之葛者何也。似或麻字之误。而此类极多。服问三年之丧既练矣。注曰绖期之葛绖云云。间传既练遭大功。注首著期之葛绖。齐衰之丧条。注云首犹齐衰葛绖。斩衰之葛。注云既卒哭则首带皆葛云云。未知何义。
小记斩衰之葛。诂云首因重丧之葛。腰乃轻丧之麻。麻葛字非互换也。首腰字恐当乙。未知如何。服问,三年既练后注绖期之葛绖。此则练后首绖既除。故不嫌其加著期祥既虞之葛绖也。间传既练遭大功注首著期之葛绖。此则可疑者。经文既以大功言之。则诂当云首著大功既虞之葛。而乃曰期之葛。终有看不得者。更考间传首著期之葛绖。以上文兼言齐衰。故云亦如之。非可疑者也。大抵此文注疏。训重字以重麻之意。故疏说一齐差误。今按重字恐当训以兼包之意。未知如何。齐衰之丧注首犹齐。疏葛绖。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20H 页
此则既虞之服也。斩衰之葛注既卒哭。首带皆葛。此则斩衰既练之带。齐衰既虞之绖也。窃意此数条。以其兼服并有之丧。故首著轻服之葛绖耶。未敢质言。
 杂记妇祔于其夫所祔之妃。无妃则不从昭穆之妃云云。以下文妾亦从其昭穆之义推之。则不字似是可字之误。诂解亦不明白。
妇祔于其夫所祔之妃。无妃则不从昭穆之妃。与下文妾祔于昭穆之妃异者。妇祔必从夫。故必祔于祖妃。若无妃而中一以上而祔。则夫妇将各祔。此所以不从昭穆之妃也。妾则非齐体也。当祔于妾祖妃。无则当中一以上而祔。此则非误也。乃看之误也。岂以注中妾亦然而致误耶。
 杂记下亲丧外除。诂郑氏日月未竟之说似误。盖日月则同竟。而内之除不除。特以丧之轻重而有异。故以内外对说。然则先王制礼。独于兄弟之服。苟为虚文以假于外而已哉。当以黄氏说为正。
亲丧外除。兄弟之丧内除。郑注未见其误。如来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20L 页
说。岂不是加厚焉。而三年之丧。亦有不敢过不及之说。况期制乎。礼经说。每通众人为制。故如此耳。然黄氏说备一说亦宜。
离索久矣。向𨓏殊深。从咸之来。获承惠牍。出入屡数百言。尽是向里鞭绳之言。循省切至之论。非吾仲模。何从得此。令人慰泻罔已。孝看读无成法。摄养无收效。真自弃于天者也。每承见谕。致意过当。若有先知而有可及人者然。顾孝何足以当之。礼疑诸条。荷此往复相难。真此人为学切问近思者也。甚善甚善。檀弓从母夫舅妻二夫人。鄙前说更看。果模糊。且少了字。致误疑问。追思悔叹。盖姊妹之夫。于妻兄弟之妻无服。何待辨说。而古人有同爨则为无服而有服之礼。于是以服之轻者服之。曰同爨缌。诂说原经以释之如此。或问朱子说。则推原服义而类附于此耳。若二夫人则虽事一人者。而自命妇以上。又有南宫北宫之别。不必皆同爨。未知如何。杂记妇祔于其夫所祔之妃。无则不从昭穆之妃。鄙前说更看。不为无据。而考他本则不字作亦字。此则不敢胶固耳。杂记亲丧外除。兄弟之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21H 页
丧。服除而哀亦已。故曰内除。虽日月未竟之内。居则绖出则否之时。岂或无哀杀之时耶。故有睹服思哀之文。此非虚文饰情也。不审以为如何。心经天若知也和天瘦。退翁答人。虽有二说。而前说非本诗本意。后说恐当为是。本诗录在下方可见。若引用古诗。则或有两看无妨者。而此则秦自做而愧服于伊川者。不可以两解为说如何。信手供对。不保其无误。意如不安。何妨十反耶。昔程夫子尝称吕晋伯老而好学。尤可爱矣。今吾仲模病而能好学。尤岂非可爱。幸益自珍爱。进修无怠。(壬申)
前月承七月所惠书。副以诗函及疑目。未即奉谢。第深逋悚。即惟雪冱。静摄珍护。观玩益亲切。孝区区行役。盘旋于鲁城盘洲之间。从颂平生师友。今月半间。始得还庭。自念拙规匏系。五十年不出门一步。至到今年。南游水南名胜。东见沧海。西至湖湘。此亦有数存者。聊亦自夥耳。节要书疑目。此即朱子答张南轩书。来书作答横渠者。临书偶失耳。中字之说。非以在中之中字。解未发之中字云者。两中字义不同。在中之中。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21L 页
是体之中也。未发之中。是中之体也。在中之中是虚字。未发之中是实字。初非可疑。但读之者。每以中字之同。互看而惹疑故也。夫中岂有二哉。只一个中。但有在心在事之别。故用不同。所以有状性之德形道之体之云。而终亦一般道理也。然则在中之义。犹曰在里面底道理。非以在中之中字。解未发之中字也。看两中字。可晓然矣。不审如何。(甲戌)
示读四七辨。此是义理筑底处。大头颅处。未易看得到说得出。而吾弟状道而成出一通文字。甚盛甚盛。且如是大篇。未见有显然疵垢处。益仰所造精深。非口耳末学所可几及者。尤贺尤贺。第鄙见亦尝有小文字。而乱稿未易搜呈。今且略陈之。夫明理之论。先识得心性情部伍然后。乃看得明说得透。盖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者心也。盛贮该载。具众理者性也。随感而动。应万事者情也。故曰仁义礼智性也。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情也。以仁爱以义恶以礼让以智知心也。故曰性者心之理也。情者心之用也。心者性情之主也。然心一也而有人心道心。性一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22H 页
也而有本然气质。情一也而有四端七情者。专言理兼言气之不同也。然性则不论本然气质。皆是未发界地。故但言专言兼言而已。无理发气发之争端。而若心与情则皆从发处说。而有危微粹驳之不同。故于是有主理主气之说。而于心则曰或生或原。于情则曰理发气发。朱子于中庸序云人心生于形气之私。道心原于性命之正。生云者。本无而感于物之谓也。原云者。本有而根于性之谓也。下字命意。极有分别。而九峰于禹谟注。改云人心发于形气。道心发于义理。已不如师说之两下生原字。是则争端始于蔡注矣。朱子语类云四端理之发。七情气之发。发云者。从上发出来。有主理主气之别。如易所谓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之云也。而郑秋峦天命图。变文云四端发于理。七情发于气。于字与之字。所主而言者。大不同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若曰男成于乾。女成于坤则可乎。是则争端起于郑图矣。一字变改。一字倒置。面貌顿别。不但唯之与阿而已。人心道心。皆是心也。其本也只是道心之原于性命者。而但于形气之感。有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22L 页
不能尽合于道心。而便有自私之心。故谓之人心。然以道心为主而人心每听命焉。则人心亦道心也。胡子所谓同行异情。此其明据也。四端七情。皆是情也。而曰理之发气之发。是言四七之纯理兼气者。而其所主而发者不同也。今曰发于理发于气。则是所从而发者不同矣。其所主所从。同乎异乎。诸先生之为此说。如退翁之于高峰。栗谷之于牛溪。虽极言竭论。而于人心不别生发之不同。于四七不别之于之不同。故问辨之际。析之如此其纷纠而难明也。听之如此其熟复而难谕也。请有以譬之。朱子答汪尚书。乌喙不必食。易之以不可食。此不过一字改换而语意顿别。此非生发之异乎。程子论敬以直内。若以敬直内则便不直矣。此不过一字倒置而语意又别。此非之于之别乎。朱子曰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夫义理无穷。人见有限。恐不可以略见粗说而尽疑诸先辈之说。又不可不极意研穷而尽靠诸先儒之说也。鄙见虽劣。无一毫求多之心。无一毫工诃之意。只就先贤诸说中。究其异同之端。以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23H 页
为至当之归而已。第恨生晚。未及就正于诸先生之门。以听其可否也。来辨自成片段。而不脱出前人是非林中。又无的然明据可以觉悟人者。而微有伐异之意。此意先斫倒。然后见理益明。而不系今与后己与人矣。不审以为如何。辨论若曰发见之际。有主理主气之不同云尔。则人谁有非之者。若曰发于气则不无二歧之惑。而是启争端。故退陶先生所以改而复改者。虽有高峰栗谷之所不敢从。然退栗两先生说。皆本朱子语而各自不同。譬如看山。横看成岭。侧看成峰。山非不同而仁智之见不同矣。况晚生末学。讵可以口舌争辨耶。要之知极其至。学成道尊。如水到船浮。果熟自落。然后乃犁然耳。率尔敢此。恕照如何。如以为不可。不靳更示也。古人不云乎。议礼如讼。不厌其争。执经如仇。不厌其异。若有至明至精之论。有可以开悟人者。义理公天下。敢不迁从耶。(丙申)
絜矩之义。大全及语类。虽有两说。而本注既曰矩所以为方也。下注又曰所操者约而所及者广。皆以矩絜度之义。非絜而使矩之义。小注诸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23L 页
说。或曰矩所以为方之具。又曰矩犹则也。又曰人心天理当然之则。皆依本注说去者也。不必别生疑义。别起话头也。盖本经文势。不曰矩絜。而曰絜矩。故大全答江德功书。果有度物以矩则当为矩絜乃得之语。语类寓录。节录。亦有此样语。而大全江德功后书。絜矩之说。盖以己之心度物之心。而为所以处之之道尔。又为侧地两图。而中央一己字。是以己度物之矩也。又答周舜弼书及语类人杰录。皆与本注合。则此其为晚年定论明矣。持宪叔说。非无可据。而与本注不合。则不如从本注之为宜也。左右所辨。似得矣。
与权汝车(载大)
春序已仲。不审调候卫护。必孝耄老添齿。尸居度晷。明翁所谓眠已又食。食已又眠。日复日日。年又年年者。善状道老年节度。馀何仰烦。俯嘱先铭。耄荒所不敢当。而先师大耋之年。撰林忠献墓铭。今于岁甲之回。孝以及门生徒。把笔低仰于同时。一体节义。事有不偶然者。乃敢冒猥承命。欲效微诚。以相斯役。而迹伟词拙。还恐带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24H 页
累于先德。悚愧悚愧。(丁未)
答尹孺远(永圭)
夤缘礼会。获接清眄。常昔愿言之馀。荷幸何胜。潜村便惠书。拜领多谢。第剧闹妨夺。无怪其不能安坐稳读。而惟一心常在那里。随处撕警。不被他引去。则自不作寻常人。况馀力讲习。不无其时乎。前日所以仰勉者。盖出于区区爱好之笃。不自知其为僭。何幸执德之弘。不置忘域。有此提教。良荷良荷。惟勉学自爱。时惠德音。以幸穷陋。(丁卯)
与郑(渊始)
奉别还山。已馀旬时。伏惟比冱。静候有相。必孝访友踰岭。一出半月。所遇者皆奇缘乐事。与舍岩主人。数夜岩灯。对床讲讨一也。迤从柳友。一宿承款。所发难皆平生之疑二也。又得足下不面先书。寄意郑重。亦既觏矣。悃愊相输三也。顾穷陋何以获此。幸甚幸甚。但劫寒径归。未克从诸君子。办一游于三仙岛龟之间。此为恨。然每怀清范。时披手牍。以寓替面。便觉仙区胜状。去人不远。不知丹山里许人。亦复尔耶。春间联枉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24L 页
之约。预用欣企。(己巳)
答李支伯(厦祥)问目
 丧服未及一期而尽弊无馀。不堪暂著。或曰因练期。改备无妨。或曰待练期。因朔望改造。或曰无论练期朔望。上衣下裳。随弊随补。无害于礼。若依下段说而随弊随补。则新旧判异。显有苟且之意。若依上两说。因练期改备乎。因朔望改备乎。李默轩以寒冈答卢亨运书。标示因练期改备之意。未知何以为之。
丧服尽弊。不得不改造。则仪礼图式练除受服条。有衰裳以卒哭后冠布受之之文。依此待练期改造似宜。
 三年内。丧主常侍殡侧。故无参神之节。而犹有辞神何欤。
仪礼未虞之前。元无拜礼。即常侍之义也。家礼变而有拜礼。然无参神。犹存常侍之义也。有辞神行事告终之义也。
 家礼于袭条。陈衣西领南上。而大小殓则无某领某上之说。亦西领南上否。
士丧礼陈袭衣。西领南上。陈殓衣。南领西上。丧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25H 页
大记陈殓衣。西领北上。礼经所言。如是不同。注疏之说。取便之外。无他可考。故家礼省约。而只从袭衣西领之文。
 孔子曰。拜而后稽颡。颓乎其顺也。稽颡而后拜。颀乎其至也。三年之丧。吾从其至者。然则稽颡而后拜。为哀戚之至隐。而下篇云拜稽颡。哀戚之至隐。无乃上篇所云。以次第而言。下篇所言。槩言之故耶。
拜而后稽颡。殷人丧拜也。稽颡而后拜。周人丧拜也。孔子所论。每以二代相对而见从周之意也。然拜而后稽颡。亦哀戚之至隐。故下篇云然。(壬午)
春中转示。妄有所供对。至今以僭汰为悚。不意又辱笺教。副以礼疑诸条。是在哀座。诚为谦虚好问之德。然顾素瞢礼学。其何以塞俯询哉。谨当拜辞以免叨猥之诛。而亦念朋友讲劘不如此。无以相观而善。敢冒贡愚见。幸恕领如何。
 三年内。墓祭世俗不行。而亡母新墓在先茔左麓。先茔上墓时。独不行祭。情礼未安。且方服母丧。展省新墓时当哭拜。而先考墓在至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25L 页
近地。则展拜之时。亦当哭谒否。
三年内。墓祭世俗或不行。而礼无不行之文。故先儒皆许其行祀。展旧墓时哭泣与否。昔贤如张南轩虽常时必哭展。况在艰时耶。然若先代诸墓则过矣。杜氏通典。有向墓泣辞之文。精灵感墓。有泣无哭。亦可仿而行之矣。如何。
 诔者所以哀死。则读于柩前。使死者知之可也。故今人多行之者。然礼经无文。未知读于何时何方。
诔者所以哀死。则以读赗之意推之。读于柩前。似无不可。而诔者非一。礼烦则渎。只暂展灵床。哭而领之似宜。
 斩衰练后遭齐衰。杜氏说有服母服之文。则齐衰葬前。似当服其服。而卒哭后反服斩衰。无乃不可乎。
斩衰练后遭齐衰。当服何服之疑。杜氏说既见于备要。然盖从古礼则并有丧。兼服无疑矣。若从杜元凯说。则当服齐衰矣。然礼经(丧服小记)又有斩衰之葛。与齐衰之麻同。齐衰之葛。与大功之麻同之文。则只当从家礼。祭奠则各服其服。而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26H 页
恒居服重服。为得礼之中矣。
 小祥别制服古也。按家礼云陈练服。而无别制衣裳之文。又按檀弓练衣黄里。注曰正服不可变。只练中衣而已。然则深衣直领。亦不可练欤。
练服先儒诸说多不同。而练之得名。以冠而不以衰。则只练冠及中衣而已。深衣直领无并练之文。
 邻有一人遭从兄丧者。欲因葬时立后。以儿名傍题。卒未果。葬时以显辟题主。而嫂仍主祭矣。顷于初期。欲立后改题。窃意妇人奉祀。虽未必礼意。既以显辟题主。则似可权宜终制。而今遽立后改题。未免轻忽。此一疑也。其嫂既以主妇奉祭。今以儿子代奉。则摄主一款。当谁为之。亡者之弟。或摄其祀。嫂有亚献之嫌。此二疑也。按通典。练前出继儿。以出继日为制服之始。退行练祥于数日之后。今以嗣儿裞服之致。而祭又退行。则是三年外。加一期矣。此三疑也。按丧大记。子幼则以衰抱之。似指襁褓儿。若能行之儿。则抑衰与杖而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26L 页
摄主代行否。此四疑也。伏望细考经文。发此蒙蔀如何。
改题传重之疑。族亲中若有可当室之童。则当初立后傍题。是大经也。不如此而既以显辟主丧。则待丧毕徐议亦可。若家间不可一日无外政。则立后改题亦得。而虽童子既已傍题行事。则毋无亚献之节。只傍亲之近者。或亲宾与祭者。为亚献终献可也。练时立后裞服。则祥祭退行。有慎斋说可据。然若立后儿不能主祭而傍亲摄行。则恐未必拘此限耳。
答尹元直(敬圭)
年来不相际接久矣。閒中覃赜经训。有可持以语人者否。及见前辈皆非昔时。有疑无考质。有得无相讲。每思得如吾友者。叩其异闻。而年迫路脩。无缘获遂。常自西矫流怅而已。孝区区拙修之方。只是管摄心身。句当义理。而聪明日减。志气日退。深惧此事终无究竟。以趋于死耳。愧叹柰何。鲁中佥候并若何。城北已作古人。校友又夭逝。法门颓败。斯道日孤。不知天意畀付那人。嗣守一脉。传付大教耳。念贤年尚富。志气俱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27H 页
旺。明发先庐。衔训嗣守。以平日排比章句之工。移之于穷理居敬进德修业之实。则岂非吾道之幸耶。(乙未)
答李忠立(秉夏),质汝(秉殷)
时自恋德南矫。谓外获承联惠状。谨审新正。侍庆万珍。近工虽无所示。然即此警惕之语。可知其实心用力。宁或如偷閒客之专事漫放耶。况有便辄书。寄意弥深。夫非忠厚不遗之盛意。何能乃尔耶。但书中修辞。每若于敌以上者。此则贤者所不宜轻施。鄙人所不敢谬安者也。幸继此勿复。直相与规诲是祷。二徐友联翩远访。若与之相观者然。此非误知则阿好。宁不为吾兄所笑。愧悚。(丁丑)
答李稚英(长发)问目
 长发周亲家。有长子无子而先亡。将以次子之子承重矣。今当祖母之丧。而其儿今才三岁。幼未将事。丧大记云子幼则以衰抱之。人为之拜。是当以所立子主丧。依丧大记为之否。一说云某幼未将事。使某替告云云。然则将使仲父替告云乎。抑使生父替告云乎。长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27L 页
发全懵礼学。有难质言。然昔张横渠诗曰千五百年无孔子。尽因通变老优游。横渠之谨礼。其言如此。而吕与叔犹讥关中学者役文之弊。岂不大可惧哉。并赐一言之教。
三岁儿傍题。极有商量在。然通变之道。外此实未易言。祝当云幼未将事。介子某摄祀敢告云云可也。若一说使某替告。或使仲父。或使生父。皆非体统矣。横渠法门。使学者先习礼。欲其先有所据守。而伊川讥其有役文之弊矣。若吕蓝田是及门生。坐在里许。敢讥之耶。
 
节要答张敬夫书。有曰空则浮屠胜果。胜果何义。
此观本书。错了句读。胜字当属上句读。果字当属下句读。果实则儒者胜。与上文若空则浮屠胜。为对语也。今错看为胜果。而看作禅家因果法例。故有此疑。
 先儒谓不睹不闻。不是合眼闭耳。只是喜怒哀乐未发。万事皆未萌芽云。七情未发。万事未萌。即全然暗昧而无形迹。所以无可睹可闻。则于何处用下戒惧之工否。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28H 页
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即所谓未发时工夫。庄敬涵养便是。盖性之未发也。无睹闻之可言。故君子体认之工。自其未有兆眹之时。戒而且惧。以全其本然之体也。此书末章潜虽伏矣。不愧屋漏。正与此首尾相合。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是申明戒惧之意。而不待言动而敬信。则其工益加密矣。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是申明谨独之意。而知微知几。更加省念。则其工益加严矣。如是看则未发之前。敬以涵养。已发之后。敬以省察。分界瞭然矣。
 
先儒又曰独则几已动而已既知。形迹已露。而有睹闻之可言云云。慎独之工。与戒惧不睹闻。为表里动静之可言否耶。
独非交物之时。而比不睹不闻已著矣。故曰几动而迹露者此也。盖不睹不闻者。己之所不睹不闻也。独者人之所不睹不闻也。时分不同。界分亦别矣。慎独与戒惧对言。则戒惧为静工夫。慎独为动工夫。若单言戒惧。则通动静看矣。
 心经正心章。舍去如斯。达去如斯。
此文口诀有二。一云舍去如斯()达去如斯()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28L 页
一云舍去如斯()达去如斯()悬吐虽不同。舍字皆舍生之舍。达字皆达理之达。樵者想是贤人而隐于樵。如荷筱丈人者也。此条凡三见于二程全书。一邵氏录。一震泽录。即此也。一端明录与震录同。但二去字。皆作后字矣。鹤林玉露。以达为朝闻。以舍为夕死矣。
答李景文(在臣)
必孝索居穷巷。衰朽无闻。贱弊庸愦之状。无足见知于当世士友之间。不意贤史远辱惠书。上下屡百言。点画端楷。辞旨郑重。虽以孤陋如孝者。亦有以知渊派之所传师承之所自。擎读爱玩。不觉山川之脩夐颜范之阻阂。承来感刻。亟拜仆仆。但其执礼过恭。殆若后进之于斯文长老。此固已惶汗。不敢自安。况乎以书诗为贽之教。则不惟孝之愚。难于承命。亦恐贤史之明。未可轻易示人。是必左右眩涂听而昧实状。有此意外之举也。谨以还贽之意。拜起以谢。嗣为之披历中扃。以俟左右之批诲焉。孝愚不揣分。妄尝有意于古人为己之学。然志挠习夺。不能体存省博约之工。自念存诸中而发于外者。无一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29H 页
髣髴。而今遽景迫桑榆。死亡无日。深惧虚负受中。终于此而已。今因儿子斋宿。获近邻比。得以通声息叙情素。往且复于千里之外。区区欣满。实惬平昔愿言之私。而老迈无用。犹不见弃于朋友。则又可自慰也。所询门路与阶级。自小学四书。以及程朱全书庸学或问。工夫条理。有先后浅深之序。此可见向来为学之方。已有得于家庭授受之要。师门传付之诀矣。复何待于庸夫一言。别作程式哉。惟于己用功处。更加功焉。悦之深而信之笃。铢累寸积。进进不已。则弩满科盈。自当有日至之时矣。但自无亲曾用工。而姑诵所闻。以塞明问。此为强颜耳。(癸巳)
千里相望。恋慕常在中。即拜承惠牍。谨审深秋。静候有相。前寄韵语。虽不敢当。雅意则不容不报。而结喉强吟。专无音律。只付见书末。一览即丙。亦为人藏拙之惠也。如何。志学初心日坠芜。深惭虚负圣人徒。看书每患还珠椟。著脚常如醉汉扶。诗礼敢承归美意。明诚惟觊砭顽愚。法门颓败相规语。载胥中流持一壶。诗云乎哉。可博一粲。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29L 页
答尹殷老(滋耕)
昨春惠书。厚意久未报。非敢慢也。而歉悚则深。伏惟阳煦。侍庆卫重。升文陛。昵近 耿光。想必有密赞皇猷之功。而亲老家贫。有不择官而仕。则乞外便养。一伸毛檄之喜。亦自不妨。未知以为如何。咸哀能持衰如礼。读礼之暇。收拾传家典宪。不至坠失否。顾今法门颓败。斯文沦丧之日。一线绪业。传付在诚父伯逢。须深自爱护。兢兢持守如何。(癸巳)
春日载阳。而复尔阴寒。不审玆者。侍候万康。公退寻理。近更有绪否。他人扰扰。非干己事。须于闹热场里。常使此心安静。著意做不放过。方是真工夫。未知如何。贤胤往来儿所。有相观之益耶。顾玆桑榆。他无所望。惟望贤胤辈自强于家学。嗣守一脉。则此身归化之日。便当含笑入地。幸以此提示。令解老婆心也。孝腊月三十日。要在不远。而衰病转深。衰志渐退。自念断案。只弄得一个未了人。愧死愧死。(乙未)
以孝有适嗣之惨。远垂慰问。所以存恤者备尽。执书哀陨。哽怆如新。哀孙辈已克襄于今月之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30H 页
初。重泉一闭。万事馀恸。且渠衣妆书籍及宦具。输来于泮直。触目伤心。若在初殁。天乎柰何。不审玆者。令候卫胜。胤友数年从游之馀。遽遭此境。固情理所不能堪。然惟不以此陨穫。益加程督如何。孝五十年父子之情。不专在于才不才之间。内而门族之望。外而侪流之期。或有责之以远大之业者。是渠才志有可以塞此期望。而职由渠父无实善而得虚名。欺世欺天。获怼神明。故夺其所爱。以惩创之耳。蠥由己作。虽恸何及。祇恨一缕尚顽。不即溘然以无知耳。(丙申)
答成圣就(遂默)
恋𨓏常深。即伏蒙春府丈临慰。兼得手字。审侍庆胜相。冠礼不远。甚慰甚慰。昔贤许以十四五以上。能通孝经,论语。粗知礼义者。始加冠而责成人之行。今见数条问目。颇多义理分数。视古人。良无愧辞。幸益自勉旃。毋负期望焉。宾阶前既书邀。又蒙倾盖。有不敢终辞。当早晏对悉。惟祈未间。课诵专精。(乙丑)
 古者父母之丧。既殡食粥。未殡如何。
古人父母始死。遑遑哀剧。不遑食。故礼记曾子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30L 页
曰。吾执亲之丧。七日水浆不入于口。吾悔之云矣。
 柳开仲涂曰。皇考训诫云云。开辈抵此赖之。得全其家云。此云谁下耶。
此云字。柳开自下。而文法语势然也。或朱子编书时贴补。亦通。
 颜氏家训。未知养亲者云云。惕然惭惧云云。未知事君者云云。恻然自念云云。素骄奢者云云。矍然自失云云。以次序观之。矍然似轻于惕然恻然。
甚有意见。虽老学究理会文字。何以加此。(已上童子时往复。)
槐花黄尽。一番忙迫。君亦恐不免。而但愿早了此关。不蹉过晚工也。科举本非累人而人自累尔者。晦翁之训。真可诵。近世崔昆仑进场七则。见之否。真警切可师也。(庚午)
月前惠书。披慰何量。至寒陡酷。不审经履卫胜。从氏早夜相亲。讲贯有绪否。屡书无所示及。深以为郁。比来经工。必有程度。所疑所得。有可见者。因书及一二。以发讲论之端。幸事幸事。孝足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31H 页
疾近幸小可。呻吟之馀。翻阅旧书。略可见古人之心。乃知前日所谓学问者。极为草草。而欲以此仰希圣贤。俯徇己分。亦已难矣。晦翁所谓独学不长进。而远近朋友。亦未见超然征迈。岁月如流。良可忧惧者。正为今日准备语也。如贤辈年富力彊。若将趁逐光阴。大小大做得。然亦可戒而不可忽也。(己卯)
便中获承手翰。凭审备无。经履卫重。白眉兄回甲。虽有古人当倍之感。而在子弟。情各不同。想其长筵饰喜。寿斝交错。亦可谓昭代盛事。多贺多贺。孝苟存喘息。不幸不死。今年三经大水。颓垣漏屋。没不自暇。而阡陌难寻。死亡狼藉。目前惨酷之状。殆不忍听闻。古人如李纲因京师水。刘挚因诸路大水。言事剀切。时一展读。喟然而已。想居职之忧。当自倍于嫠不恤纬之思也。近思录适以讨便。未了劄著而呈上矣。今承见领。可幸不浮沈矣。丧馀穷居。无以消晷。寻理旧书。次辑劄疑答问。而每到合商量处。未尝不遐想吾佥座。而不可得柰何。(壬辰)
春日渐畅。未谛服履有相。公馀整暇。寻绎旧书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31L 页
否。承家绪答 君恩。担荷不轻。于仕宦则少进多退。于工夫则任重道远。幸毋自菲薄。弥加奋励如何。老矣无他所望。惟愿意中知旧。不忘此个工夫。不绝此学种子。虽在九原。可谓死日生年矣。勉之勉之。清音亭不至废芜否。思其人而不可作。更欲一见其藏修之地。而衰懒跧蛰。亦未易得。忡怅可胜。惟冀左右益敦素业。以毕先志耳。(癸巳)
前在龙湾时书。虽已奉谢。而燕行归后。即欲相候。若无的便。即承惠帖。谨审令履有相。原隰利税。又蒙 恩资。知友亦与有荣矣。中州亦多经术文行之士。闻极强意。而独柰无唐明之每夜焚香。魏文之禁人胡服。则风泉之感。乌得不然耶。孝日阕。只是残书遮眼而已。绝无佳悰可语人者。每回思昔年从颂义理相磨切。今日复安有此乐耶。顾今名利之学。胜似名教。教衰言湮。日甚一日。为吾辈者。正宜益自担夯。而但衰朽无及人之善。而亲知朋友之间。又无才志力量可以传付一脉。此为苦恨耳。如贤透了此关。方得少歇。若更猛著精彩。竖起脊梁。常思吾儒家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32H 页
里此事独大。则从近里实地向上。在贤一著手拨转如何耳。古人有以王务家事有妨夺之云。而见斥于朱子。则世岂有弃事绝务。兀然端坐。然后为学之理。惟此心存在。不为陪奉去他尔。如何。麝煤眼玉之惠。俱系珍感。况年来两眼几乎盲废。而赖此拨昏。犹读灯下之书。是殆贤悯我耄荒。故以是警切之耳。尤荷尤荷。(乙未)
冬日不调。不审日来经履卫重。端笏朝端。一敬字为符。用是慰仰。孝向行际会。实亦不易有之事。故略仿古义。有会话录。盖是年即落星朋游之岁。是月亦灵芝饯别之时。为次隐侯什以志胜。当日和韵只五六。其馀未及到来。然以见成轴。书报于从氏。早晚相闻。幸追次以侈此录如何。衡山唱酬。坡山酬唱。非吾辈敢拟。而倡优之学。亦不至为罪耳。
答赵知府(容和)
向伏蒙皂盖左屈。获奉眄睐之光。愿言之馀。慰荷何量。第车徒旋返。不得永夕承诲。拜送山门。空护席芬。隶到拜承下惠书。辞教郑重。良感情眷。而谬加恭逊。殊非微分之可堪。拜领惶蹙。不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32L 页
敢须臾安也。仍伏审篆体崇卫。区区慰祝。徒劳无益。多负初心之教。岂以老鍊手而犹且云云耶。见今阳春载和。有阖境昭苏之望。幸乞弥勤字牧。俾有久远不忘之惠如何。必孝穷陋之状。粗浅之工。无足烦崇听。而及此岁暮。弥不胜衰老无闻之叹。愧恨柰何。(己丑)
顷因邸便。拜承惠书。谨审备无。侍馀尊体万卫。第洞属之际。色容未满。原隰之馀。孔怀在心。至诚所发。乌得不然。旋不胜奉虑之私。必孝保一缕于罪衅哀苦之馀。恸深孤露。无况可仰溷。惟幸儿孙辈课诵无废。稍自淬励。可知曩昔文翁之化。犹有存于穷阎私塾之间也。表阡之托。虽以私情所迫。因书仰告。而每以援上为悚。乃蒙趁即傍禀。承此谦光之言。微分感泐之中。益仰德辉之远袭也。书末历提之示。依然是司马翁永兴时语。居其室出其言。千里之外应之者。岂欺我哉。甚盛甚盛。(壬辰)
春间泮便所惠书。拜领于初夏。千里传信。动经时月。甚可恨。然及其擎读欣感。则又何论书到迟速耶。伏惟维夏。侍馀令体卫护。 离筵陪讲。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33H 页
依近重光。明时际遇之隆。极庸奉贺。然瞽工诵箴。今无闻焉。所以裨补 睿学者。惟有书筵一事。幸无以双只为备礼。而惓惓忠悃。不忘规谏。则 宗社无疆之休。实权舆于此矣。区区暄芹。烦此僭达。幸望恕察。必孝敛迹穷山。绝无奇特事。惟是占陈篇讨古语。为阕日消寂之方。然临书合讲劘处。又无人叩发。穷居离索之忧。甚令人愦愦不快柰何。私家文字事。伏蒙匀慈。曲赐开纳。情私感泣。不知何以为报。玆令儿子趋拜门墙。替此景仰之忱。幸勤垂提诲。将命于笔研之间。则受赐尤大矣。如何。(癸巳)
答洪晋玉(秉瑨),平仲(秉准)
英英清眄。森然在心目间。而别后夐邈。旋不胜离索之忧。乃者两缄情讯。欠第入手。欣泻之极。诚可谓次于面耳。况审春煦。侍学珍谧。课日之业。知益专精。甚慰甚慰。读毕后必劄记疑难。示来相證如何。读书贵于起疑。疑者不安于故而进于新者也。孝亦年少初读时。了然无不知者。再读三读。疑晦渐生。遂将疑晦处。看来看去。思索屡回。果不无怡然契悟处。然至今犹有如挂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33L 页
钩之鱼。未到得脱然界地。况君辈虽夙诣。尚皆下学。何能融贯会通。无疑之可问哉。成君辈在此间时。不胜其疑问酬应甚烦。数年来果大进。盖其好问。为之兆耳。赆行文字当匪远。更来不必为也。今承示要。有以藉手者。故信手寄与。幸留在案头。时披相励也。
答洪平仲
南北山河。邈若相忘。第有怅结不自释。即承专价委问。谨审省馀履用珍卫。甚慰甚慰。凡百自有庭教。不必贡愚。然繁华闹热之场。正宜著意加工。须以简约待人。恬泊自持。省定之暇。更将一帙书。课日作程。只管多读著。自可见古人言语真有不我欺耳。如何。矗石楼风景甚美。书罢气倦之日。时一登临。畅叙湮郁。亦自不妨。但名楼胜状。政待行客点缀。未知近得佳句。不多让于板上人诸作否。疑目条对。谨具别幅。览商后续更相示。(庚午)
 学校鼎新。(玉山讲义)
序卦革物莫如鼎。鼎去故而纳新。故谓新为鼎新。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34H 页
所受是极。(弟子职)
极之为言。准则之意也。语类卓录。极谓受业去后。须穷到道理极处。
 毋骄恃力。
大全自注。骄而恃力则羝羊触藩。语类卓录。如恃气力胡打人之类。沙溪辨疑。引语类此段。而养窝却疑其不如作材力看。而明翁则以为此不必深看。作气力看为是。
 汎拚正席。
汎本作泛。音汎。广埽也。拚除秽也。
 
一周则然。
其始授书时。长第如此。其后日业。随讲随授云尔也。
 三饭之斗。
三饭即鲁论亚饭三饭之意。斗意未详。
 朱子太极图解云水与火对生。金与木对生。水阴盛故居右。火阳盛故居左。金阴稚故次水。木阳稚故次火。黄勉斋说则曰阳始生为水尚柔。到生木已刚盛。阴始生为火尚微。到生金始坚刚。不知两说孰是。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34L 页
朱子则各从其方位。而以水火为阴阳之盛。金木为阴阳之稚者。黄氏则推原河洛之数。而以一三为阳。以二四为阴。盖朱子说。如人之兄长弟少。黄氏说。如物之始柔终刚。两说各有攸当。幸更详之。退溪疑勉斋火生金之说。然以虞书隔八相生之图观之。则勉斋说又有所据。并考之如何。
年来作如何工夫。无所示纡郁。尝见牛溪老先生与人书。曰取一束纸置床头。以拟书来报答。而近百日。不用一片手之閒可知。而心閒诚可乐也。今于贤史。不用一片纸报谢。又不啻百日。心手虽閒。而怅惘则深矣。从氏闻作英山之行。而竟孤跫音。想是行色不如意。然古人有徒步相从者。岂如是遐弃耶。非敢诮以为非情。而衰怀自不堪悢悢耳。(癸巳)
答尹大年(滋万)
初春书。及秋未报。稽谢甚悚。而便信间阔。亦足怅恨尔。不审霜辰。起居清晏。家学法门。不必他求。只就画一图上。依式作程。试用四五年工夫。则耕负郭而积囷廪。岂可比荒畴石田徒劳而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35H 页
无功哉。必孝蒲柳之质。遽及周甲。虽无疾病之侵。而精神气力。浸不似昔时。所幸近看古人书。千言万语。无不劄著吾身。而但无反躬体验之工。为可愧耳。朋友讲劘之乐。时或有之。然区区宿桑之恋。常在鲁中。安得复与贤史辈。共追随于酉峰五岗之间。挹遗风讲遗书。如前日欢耶。每临风流怅。悒悒不能忘。(甲申)
与郑大而(晚荣)
向昔委枉山门。实出古人命驾之意。欣奉稳款。慰荷何量。但稠广中。无暇讲讨多少。又未得奉絷归御。悉布平昔愿言之怀。只苜蓿阑干。吃送了数日苦辛而已。徙倚山堂。怅失柰何。别后浃旬。侍几卫护。研业珍谧。窃爱左右美质有受道之基。实践有向里之工。法门颓败之秋。窃幸有付授者矣。然人见有限。义理无穷。若只专用力于方寸之地。而不有讲学而明理焉。则道足以酬其所尝知。而不足以尽天下之故。故大学必先致知。而定静安虑在能得之前。中庸虽先德性。而学问思辨在笃行之前者。诚以真知而后实践。的见而后脚踏也。举古人陈谈而欲望开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35L 页
发左右之意。殊恐见笑于高见。然舍此常法定理。而别求奇特事师心。独造于道义之域。非吾之所闻也。(辛未)
答朴进士(箕宁)
岁晏穷庐。衰怀慕徒。只日憧憧。匪意获拜至月所惠书。敬审书出时静候有相。满笺辞旨。辩博不穷。静里加工。不言可想。慰与荷交并。第书面之谬为恭逊。殆若后进之于前辈。一何其使人难安也。必孝学不足以饬躬。善不足以及人。头白齿弊于古人书中者。只是枉用心力。况今志衰神遁。尸居阕日。有何自强而强人意者耶。虽于村秀子弟亲朋妙少。犹难于抗颜受此。况如贤史以戚以年。皆非贬损自处。而推借衰朽者也。继此有相问。刊去此虚礼。区区之愿也。朱子书甲乙录。孝于弱冠时。逮拜能皋丈人。借览一番。妄尝有所往复。追思渺然。已五十年前事。而先辈凋零。少年已白头。每说到此。弥不胜俛仰之感矣。春中有带稿见访之意。老侐浅弊。复焉有考校丁乙者。而只为亲胜己资警益。此为其便。用是企企。(甲午)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36H 页
答李圣辅(宜相)
礼无生日之祭。而人家或行之。回甲则非生日比。而亦非礼之正。然得一书为据。义起行之。所谓亡于礼而为礼也。中者也。祭无无祝。而献则异于常祀。亚终不必备仪耳。孝尝遇先妣甲年。略设伸私于权安之室。无祝行事。哀涕如将军文子之为。时则先王考主祀故也。君则异于是。于寝于墓。似合有祝。而发哀与否。不必为拘。但忌辰则晨夜行事。此则如茶礼例行事。庙中则发哀似过中。若墓则异矣。古人如张南轩终身发哀于墓。舜如家行事于墓而泄哀之说。似亦据此耳。祝文措语。似欠分晓。故点化以呈。幸更禀于阮府及仲模。从而行之如何。
 年月干支。孝子某敢昭告于某亲府君。岁序迁易。甲日回临。孤露怆恸。昊天罔极。从宜行事。追伸情礼。尚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