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四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四 第 x 页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四
 书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四 第 80H 页
答成圣思
千里相从。此志已勤笃。而未究其端。遽尔分张。目送山门。怅恨倍深。隶至承书。谨审无挠还次。读履胜相。甚慰甚慰。示谕明宣,和靖。乃是师法之地。自当使然。玆岂拟议于浅弊者耶。惟潜思积力。以从事于家学渊源。无负亲庭期爱之至意。则游从之旧。亦与有幸矣。古人谓心诚志学。天其遂吾愿。惟耐烦而勤。守正而确。汲汲焉而无欲速。循循焉而无敢惰。则虽自处以下士。趋向则却在上头矣。躬所不逮。姑诵所闻。幸在裁察。(乙丑)
隐庐持服之中。不可汎读诸书。而亦不可抛书捐业。虚度岁年。须于馈奠之暇哀至之隙。可取礼书诸篇。仔细看得。维持哀思。明习礼教。玆非但先辈之所已行。亦志学之士所当体行。毋忽是企。年前有切己文字编示之谕。故间已抡选五子集中性理文字。汇为一篇。后便当亦付去矣。(十月)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四 第 80L 页
期祥奄届。伏惟慕号如新。其何以裁抑。读礼之暇。寻理切己文字否。每怀前年与相周旋穷寂中。作一胜事。耿耿如昨今事。而今承所示如此。自不觉遐矫揽泪耳。基川付书姑未承。未知书中作如何语。然心里端要。亦未易相宣。惟相思未际时。更把一经。精读一下。又精思一番。有得则记。有疑则劄。时惠德音。以书相讲。则大岭不为间。千里不为远。如何如何。(丙寅五月)
前后惠疏。或承或否。远便非怪事。而第深怅郁。寅咸三加。已筮日戒宾。冠必以礼。深仰诗礼家遗矩馀范。尤庸贺仰。孝向被巡伯固邀。往参乡饮之礼。却忆年前基川胜事。座间说到贵边。几多流怅。且被主人乞言于在座诸公。妄亦有言而无草稿。未及呈上。第俟后便付去。请斤教也。示疑诸条。不容不报。而瞽见谬说。未必其果合本旨。幸与圣发相对裁量。从近便更教如何。
 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注曰厩以养马。库以藏物。欲其不乏用。故次之。养马之厩。藏物之库。岂其重于居室耶。此不近理。妄意此厩库。即牲牢祭库之谓。而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四 第 81H 页
决非养马之厩藏物之库也。厩以供牺牲。库以藏祭器。故次之云尔。则似无欠。未知如何。下章曰祭器为先。赋为次。养器为后。以此语观之。可以推知。
甚是。
 天子当宁而立。诸公东面。诸侯西面。曰朝觐则北面。而朝则东西面为言者何耶。公东侯西。则子男何方耶。
朝与觐不同。朝则受贽于朝。受享于庙。觐则一受之于庙。故于庙则诸侯尽北面而见。于朝则公侯伯子男分东西朝见耶。明堂位。三公中阶之前。北面东上。诸侯之位。阼阶之东。西面北上。诸伯之国。西阶之西。东面北上。诸子之国。门东北面东上。诸男之国。门西北面东上。子男之位。略仿此耳。
 毁灶以缀足。用燕几缀足。而此毁灶。则指士丧耶。
毁灶缀足。是上古之礼。非特士丧也。盖为辟强也。
 失鲁司寇。将之荆。先之以子夏。又申之以冉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四 第 81L 页
有。以斯知不欲速贫。注先使二子继往者。盖欲观楚之可仕与否。谋其可处之位。此何言耶。若以为先容斡旋。殆无异于仲孙阅之行赂求位者。然此注似极未安。妄意以为先送二子。盖欲知其国之所禁。观其国之为政。择其国之可以馆焉者也。于此亦可见其汲汲于得位行道也。则谓以不欲速贫。亦可也。
来说甚是。注疏常所未莹。
 练练衣。黄里縓缘。小祥后黄以为里。绛以为缘。是何许礼耶。
古者冠衣必纯采。故丧而既练之服犹如此。以后世丧礼明备之后见之。岂不大骇耶。此所谓古今异宜也。
 庶人春荐韭。夏荐麦。秋荐黍。冬荐稻。韭以卵。麦以鱼。黍以豚。稻以雁。此独以庶人为言者何耶。韭卵麦鱼黍豚稻雁。似指时物之各宜。而方氏阴阳之说。无乃拘泥耶。
荐非正祭。但遇时物即荐。天子诸侯礿禘烝尝。已见于上。此言庶人祭于寝而荐其时食如此也。盖宜于时者。未尝不合于阴阳也。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四 第 82H 页
月令是月也天气下降章。先定准直。准直者何谓。
准直。如修封疆审经术相丘陵。殖土之所宜谷。教之使能其事。道之使达其理也。如今农家直说。亦仿此为之者。
 曾子问曰。将冠子。冠者至。揖让而闻齐衰大功之丧。如之何。孔子曰。内丧则废。外丧则冠而不醴。彻馔而埽。即位而哭。如冠者未至则废。注以内丧谓大门内丧。外丧谓大门外丧。若是大门外大功之丧。则闻姑之丧者。其可冠乎。且只以大功之丧为言。则小功之丧。毋论门内门外。而可以如礼冠醴乎。
家礼云父母无期以上丧。始可行冠子。然此则已戒宾宿宾。揖让而入者矣。非门内齐衰大功之丧则不可废也。恐不可备礼。故不醴也。即位而哭也。
日来秋意转深。未谛侍履有相。圣发近得难疑数条来。依然有老练意思。见者皆以为大就。岂非好消息耶。吾友身在闹处。自多妨夺。然家学法门。自是安身立命之所。幸益自勉励。逐日立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四 第 82L 页
定科条。读如干书。究如干义。阅如干事。自存节度则好矣。爱由中心。言出肝肾。想不以为老生常谈而忽之也。(庚午八月)
千里命驾。三宵稳款。感盛意惬私愿。尚有馀慰之在中。所恨在岭失清凉,陶山之会。在湖违龟岛玉笋之游。皆自贻伊阻者。而重愧其尘冗拘郁。无分于追蹑也。家从之还。获承手字。谨审寒冱。经履卫胜。城市闹热之中。尤宜勇猛。方能自住在。安意做工。幸加意著工否耶。近授小男以诗经。至烝民章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谚解云이懿德을好놋다此因注而然。然朱子答何叔京书曰。好者善根之发。无对之善也。(不记全文。大略如此。)懿德者众善之名。有对之善也。据此则当训曰好니懿德이로다似长矣。难之者曰。孔子赞诗。加必字于有则之上。加故字于好是之上。则好字当如谚解看矣。此有不然者。曰则曰彝曰德。一义而异名。则好字是赞其德之谓也。上面秉字。是率循之意。未知如何。如以为不然。幸示之也。(十二月)
知有从理上说处。有从气边说处。如云知觉知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四 第 83H 页
之端。是从气边说。如云知之尽。是从理上说。自当分体用看。而但知居四性。合七情之妙用。故释知字。只曰分别是非。又曰收敛无痕迹底。非如仁义礼三德之色相界分。可兼体用言者矣。且分别是非。与收敛无痕。非所以异。适所以同也。分别是非而无痕迹底。乃所谓知也。栗翁四七书说知处。亦可见。
承方读邹书。一部要领。在收入来放心。推出去本心。幸于此著眼看读如何。座右目在之具。谨已浣墨。而平生所短。岂合置屋壁。祇为相恋地。替面呈似。可恕之否。朱子书讲义。此是昔年乱稿。而中间无继续之工。今被圣发固要。觅取乱箱中付去。幸与之一经点化。證其舛误如何。(辛未十二月)
岁初舍岩便。承筮仕入洛时告行书。 圣朝之搜扬贤士。不是异事。而在我契爱之素。何啻柏悦而已耶。束带羁縻之馀。有料理旧书之暇否。此非欲以读书之名夸之也。晚生后学。自无正知见大斤量。惟恃以灌注培壅。不大错于酬酢应变者。若不于前言往行为准。更谁靠耶。此是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四 第 83L 页
出身事君第一步。幸敬谨自持。无负平生之学。此知旧之望也。(癸酉二月)
中庸之工。有甚见解新得者否。人非有聪明才识远过人者。何能尽知而尽记哉。要须得要领而察肯綮。其馀则当迎刃而自解矣。虽或有未尽知者。亦不害为真知矣。杨吕氏体中求中之说。朱子果皆非之。而延平行状。称其验未发气像云者。诚可疑。然朱子晚年说。延平状中此段。有合商量。则此其为初晚之不同耳。
间与一二士友。游清凉,白云之间。归见惠牍传自邸便。叩审比热。仕候卫重。阅朔贻阻之馀。慰豁何量。兼承示及。伏闻新 除出于意望之外。自审凡陋。岂合玆选。涯分兢惶。不敢为出肃之计。违傲之罪。固知其难逭。而 圣明作成之化。明廷爱士之道。在于曲成而不遗。庶几驯扰野性。陶甄而器使之。不至甚为罪也。此不敢为他人言。只欲吾人知之。故敢私布之。幸勿以孝去就为意。请一麾南为。以续旧游如何。年事二麦既不登。秧雨又过时。公私之忧。不可形言。每口诵石廪诗。发一浩叹耳。(甲戌六月)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四 第 84H 页
供直不至甚剧。有时寻究。有灌注之乐否。事变无穷而义理难看。不学于古训而何能有成耶。尝观朱语。云不可按册子便在。掩册子便忘。又曰如今日早间有事。午间无事。则午间即可下手。午间有事。晚间无事。则晚间便可下手。此是日用第一做工夫法。而吾辈每蹉过光阴。便不知爱惜。故终年无可观。此所以不及古人处。岂不愧惧耶。惟准此为法。著意做去。虽书有不读时。而常教此心在上面流转。则心地自然稳贴。而义理自然渐晓矣。如何。示询谨条答以呈。而其不中理处。却望更镌诲耳。(丙子二月)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事物何分别。朱子曰云云。而妄窃以为物如有物有则之物。是不容人为者也。事则指人为而言。如己也民也心身家国也。即物之谓也。如明之新之诚正修齐等。即事之谓也。此章恐是承上起下。总括之者也。且所云本末厚薄。亦见其照应此章而结得分明者欤。
物者指形体而言。事者指事为而言。来示中云云。槩已得之矣。盖此章是总结上文两节之意。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四 第 84L 页
先后二字。实为下六个先字七个后字张本。
 补亡章言格致。何不以察之身求之四端之意为示端的。而汎言凡天下之物耶。窃观孔门立教。自迩而远。自卑而高。朱子此章。乃使学者汎观天下之理。语意恐欠亲切。未知曾子亦不易斯言也耶。圣人博文之教。岂不是遍穷天下之理。而今于入德之门。何可使之浩浩无著手处乎。
即凡天下之物而益穷之。非是使人汎穷无益不急之察也。特以穷理之道。物我一理。才明彼即晓此。此合内外之道也。故内而心神之要。外而事物之接。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至于天地之所以高深。鬼神之所以幽显。草木昆虫之理精粗巨细。皆所当穷。但其用工地头。工夫次序。则未尝不先己而后人。先此而后彼。自迩而远。自卑而高也。非惟曾子不易斯言。孔子复起。亦不易斯言矣。故治国平天下。乃是天子诸侯之事。而于初学入德之门。亦言之者。理无大小之别。而天下之事,万物之理。皆吾所当穷故也。
 补亡章取程子之意。意是格致之论。而补亡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四 第 85H 页
恐非程子之意。
两程子改正大学。皆无阙传之意。而朱子于或问。取程子之语前两条次九条次五条。以备格物为穷理之意。然宋明先儒如王鲁斋,方正学凡九家。皆以为格致传未尝亡。而以经文中知止物有二节当之。我东晦斋,栗谷皆以经文二节。置之格致章。文义似顺。而退翁独云毁正寝为廊庑为不可。皆不可不知。
自闻南为。声响若可相接。即承两度书。审慰潦热。篆候卫重。弊局初手。想多恼挠。然州家一致。仕学非二道。惟当尽吾心做去。公则无私。廉则有威。慎则不错。先此三者。则思已过半矣。更须以已仕者忘爵禄一转语。常存念头。然后临事沛然。不疑于所行矣。如何。此去十六字。我来作州,茅塞是惧,居官如家,视民如伤。虽拙笔。可揭座右。以作替面也。(丁丑六月)
岩寓向得伯季书。而未承仲氏一字。其病情可知。闷虑闷虑。已仕者困于簿书。未仕者困于刀圭。念此一件大事。未知分付在何人。忧且虑深。更愿这里常自振发。无至汩没如何。(十月)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四 第 85L 页
在良洞付书。想即照领矣。即惟政履更若何。孝自良洞赴玉溪。盈清两宰及士友至者三十馀人。人胜胜似形胜。尽日相从于泉声岳色之中。措大一行。揽取此一段奇缘。为幸多矣。而及到野城。数日作苦痛。不得与好主人款听名理。如玉山时。世间事不圆成。还可叹也。玉山题名录及唱酬若干什欲书付。而远出才还。酬答不暇耳。(戊寅四月)
 或问朱子曰。太极图。左属阳右属阴。又曰东一边是阳。西一边是阴。而今见本图。自相矛盾。未知如何看耶。(玉山院讲义)
看图有宾主。左右前后。皆是主图而言者也。
 语类朱子曰太极只是一个理字。性理大全朱子曰太极只是气。一太极也。此以理言。彼以气言何也。
太极只是一个气之说。乍看极骇人见。然天地万物。只是一个理。亦只是一个气。盖理气二字。不离不杂。故先儒有离合看之说。就他不离者而合看。则太极只在阴阳之中。谓之一个气者此也。就他不杂者而离看。则太极理也。阴阳气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四 第 86H 页
也。谓之一个理者此也。然谓之理者。本原上说也。谓之气者。流行上说也。陈北溪尝言四德就气上论也得。就理上论也得。(语见中庸或问注。)四德岂非理而亦如此说。可以相照。
 或谓上极字有形之极。下极字无形之极。此说如何。
说得精。然煞有病意。不若说上字虚。下字实。为无形而有理。未知如何。退翁尝训无极而太极曰。无之之极。太之之极。奇高峰疑其不然。当释曰极虽无之。而太之之极也。退翁曰极是。语见艮斋溪山记善录。可取考也。
 太极之极。与皇极之极同欤。
极字之义则同。而皇极之极。标准之义。太极之极。至极之义。如屋极辰极民极尔极四方之极。皆所以谕皇极者。非所以谕太极者也。
 五行之生。各一其性。金木水火土。虽曰各一其性。然语类又有一物各具五行之理之说。此意如何。
看此图。当先知一本万殊之理。太极生两仪。阴阳生五行。此一本而万殊也。五行之各一其性。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四 第 86L 页
此万殊之一本也。且就五行言。则水有水性。火有火性。金木土有金木土之性。而就一行言。则五行之理。又岂不各具于一行之中耶。
 五行之生。各一其性。是性字。作本然看耶。作气质看耶。
朱子答黄道夫书。作本然看。答徐子融书。作气质看。明翁作本然看。南溪作气质看。两下说皆得。然以大传继善成性之意看。则作本然看。似长矣。
 形既生矣。神发知矣。形曰生。神曰发何也。知者知觉之谓耶。
形生于阴。神发于阳。形阴故曰生。神阳故曰发。知则知觉是也。程子易传序曰。形一受其生。神一发其知。意亦如此。
 与鬼神合其吉凶。吉则合矣。凶则如何可合耶。
论语子路请祷章。或问言圣人之好善恶恶。赏善刑淫。与鬼神之祸福。无不合于理矣。栗翁曰合其先知吉凶。素翁曰圣人知进退存亡之道。与鬼神合矣。三说虽各不同。然皆可以言合其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四 第 87H 页
吉凶矣。又按孔颖达周易正义。合其吉凶。若福善祸淫也。
 注中太极者。本然之妙也。动静即所乘之机也。妙则理也。机是何物耶。作气看耶。
机发动所由。朱子以为冶垆风板者关捩子。吴氏以为弩牙。未知孰是。而盖一动一静之机缄也。故不曰气而曰机。
 邵子谓用起天地先。体立天地后。此说如何看耶。
动而生阳。静而生阴。此用起天地先也。分阴分阳。两仪立焉。此体立天地后也。五行之气生于天地之先。而质具于天地之后。亦可以言此矣。(戊寅)
近工更在何书。吾辈冷淡家计。专在于此。幸一审又审。勿虚抛流光如何。孝秋冬来。足疾弥苦。一发作。辄呻旬日之痛。平生伪冒学朱而不能窥测其藩篱。只学得行步勃窣。时对朋侪一噱耳。近得邻倅之不屑往复。讲讨若干条。恨地远不得与吾人共商。又不得专书以相證耳。(己卯)
向来玉山讲义。与良洞李友相往复。其中亦有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四 第 87L 页
相发挥者。以便促未及相示耳。吾辈虽不得专专用力。犹一念无忘此事。庶几铢累寸积。做成片段。免得有零碎不凑泊之病耳。(庚辰二月)
前疏辞连累牍。语难更仆。而大槩是责躬罪己。悯年纪之渐大。悼义理之难穷。以心弱气轻量狭智浅为病源。以恋此惜彼迟疑等待为症候。此是吾辈通患。而哀史皆已痛知之矣。夫知得如此是病。则便不如此是药矣。复何待于寻庸医。别讨药方哉。然而区区平日。盖尝有折肱馀方。不敢终隐于好问之下。未知高见终作如何看耳。大抵知固有浅深之殊而阅理明。则浅可以入深矣。量固有大小之悬而识既进。则狭可以至大矣。操此心而涵养熟。则柔弱者自强。持此身而践履久。则躁轻者自重。对症而投剂。察病而加药。虽前人已试之验。其要领不过如此耳。然立志务实。为终始工夫。居敬穷理。为表里交养。此大学之格致诚正。中庸之尊德道问。皆所以知行相须。如轮翼之不可偏废。幸须循此涂辙。岁引月长。积累将去。则向所谓病源症候者。不自知其脱然去体。而凡古人所至而吾所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四 第 88H 页
未至者。渐可以窥其阃奥矣。复何患乎志之不立行之无成也哉。程子曰。罪己责躬。虽不可无。然亦不必留在心胸为悔。政吾人准备语也。不敢自信而信其师说。此是行程第一指引。幸试除却许多罪悔之心。一直做去。硬著担荷。毋落第二义如何。惠疏读之滚滚。可见丧居不废讲学。而但所少。下段无讲义以继之耳。相望落然。面说未易。惟得替面者此尔。而如是草草。殊深懊恨。(壬午四月)
读礼之暇。寻理旧书。作如何究索耶。圣就归后不住看诵否。世间万法皆虚伪。只了得一个身心。为其要耳。然是岂徒然而为哉。亦在夫读书穷理然后。乃可以真知实践。免得下梢无究竟。有五谷不熟之叹耳。如何。孝年来转觉有衰相。而傍命不敢称老。应门不敢自便。凡节强颜若少壮。然毕竟冬暖之势。其何能持久耶。金上舍甚有志。期仗不浅。第恨城峡落然。至今有交臂相失之叹。前嘱文字已草构。而间以悲挠。未及点窜。当俟后转呈。请斤示也。柳戒仲近相闻否。此人虽穷阨。终始持士论。所不忘也。(八月)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四 第 88L 页
书面标题之示。此岂可辞者耶。士之为学。如农夫之耕。何可避名。但思力学以副过情之闻而已。贤以雅正之资沈潜之工。若更屈头肩大担负。则信步直前。何远不到。而过自挹损。低徊于雍容辞逊之间。恐非所以尚志懋学。俛焉不已之意也。虽以圣人之撝谦。犹有当仁不让之训。况下士欲闻道。岂让与人一头地耶。鄙于年来。转益衰退。座右书朱夫子答人书及先先生自讼语。出入观省。以自警策。此则老年工夫而晚家计。然尊年亦几知命矣。几何而不踰五踰六耶。积今日明日今年明年。至老无成者此侬也。岂非可戒可惧者耶。幸与佥从及金友相期相敦。使渊源家学不至泯灭如何。此一生所苦口说人。而不逮之言。无足以动人听闻。为可愧耳。(丁亥六月)
 事父母言竭其力。事君言致其身。于父母身固不自有也。而于君则委质为臣。故特言致身欤。
集注以不有其身。释委致其身。然委致之意。与不有其身之义煞不同。不有其身。谓不敢专有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四 第 89H 页
其身也。委致其身。谓既委质为臣。生死以之之意。语类时举录。致身一如送这身与他者。即此意也。
 不重则不威。若总论君子之道。则何必以威重为本。
威重者。敬之异名也。不威重则无受道之器。故必以威重为本。
 王孙贾云云。小注问主与尸何别。其答无甚分晓。语类亦以藏主为疑。未知设主迎尸。见于何书耶。集注曰略如祭宗庙之仪。按郊特牲云诏祝于室。坐尸于堂。抑此宗庙之仪。即此略如之谓耶。
五祀设主迎尸。未详其仪。白虎通曰五祀谓门,户,井,灶,中霤也。人之所处出入饮食。故为神而祀之。此外无所见矣。但尸主之异。坊记云祭祀之有尸。宗庙之有主。示民有事也。此其略如祭宗庙之仪者耶。
前示汪氏四书大全序。曾于新刊唐本大学或问弁卷见之。而其所自为书则未之得见。未谙其所正。果何如于见行本也。盖深居僻巷。书籍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四 第 89L 页
不备。凡刊行之书若黄氏之通解,真氏之集编,祝氏之附录,赵氏之纂疏,蔡氏之集疏,陈氏之发明。皆无由得见。则其得失是非。未易轻论。只当于见行本。阙疑阙殆而审慎其馀。则固无歉于尊闻行知之道。而其所未及见者。亦可推此而反隅焉耳。如何。
荒政分忧。想多恼心。然初手庆山。政绩腾誉。况今习认土俗。治理尤有绪。何待妄进瞽见耶。第于前时壁上四字。勉以晋城之治。茅塞是惧。勖以西山之学。儒者之治。以河南西山为准。斯无愧辞矣。向来良洞诸老。有借便南游骑龙银海之云。此是夕阳漫兴为可念。然方今 小朝新莅。四重腾谣。为命吏而任民社者。似当有归美报上。贲饰太平之举矣。若以饮射等礼。指日相报。则随众堵观。亦所不敢辞矣。未知如何。(戊子)
向见庆州李上舍书。亟称贤史治声。此决非阿好之言。可谓好消息。幸益自努力。勉做终誉如何。前承圣发书。以乡饮一事奉勉云。信否。先阮府尝言狗一只酒一樽。所费几何而不行古礼。为甚俗。明翁与明村书云乡饮射苟能行之。犹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四 第 90H 页
可以行吾学道报国之心。不至全为五斗屈。又答定斋书。显道之欲行饮礼。正以峡中无人士。拜跪亦不成样。故欲使之习礼耳。且使闻者传笑以为迂事。亦不妨云云。贤试看先贤教人为政以礼之意。若是眷眷。而今日俗吏无有能遵行者。此愚之常所慨然者也。贤以夫子家人。莅官已二载。今若可以行之矣。而尚未入闻。窃想必以下乡为辞。然永乡亦多士夫。更何如罗公平康为峡邑也耶。当今 贰圣临莅。重熙累洽。其在宣布 圣德。报答洪恩之地。不可但已也。如何。(庚寅三月)
孝经衍义。非寻常论著之比。则可见追孝之意不匮之思。有在于编述之外也。但不止于一时便览。而将欲锓梓以寿其传。则恐不可以略干编摩。便谓成书也。幸须一审又审。令无罅隙为佳。编书之义。虽以类推广而发挥。然门目章次。不得不依本经为之。盖本经篇目。孔壁古文则二十二章。汉河间王所得本。即所谓今文。而后来唐玄宗编为十八章。朱子因见开元本刊误。为经一章传十四章。即今见行本是也。三篇之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四 第 90L 页
中。拣得一书然后体例得当。故初依来稿增删脱稿。而还为停止。以待往复耳。篇名曰衍义。则存本经而附衍者也。曰发挥则推类发挥。出馀义者也。发挥似胜矣。(十二月)
前书洪范考定。实出于疑而相證之意。非苟异而别立己见也。今承日知录所论八政之末。添多五十八字。而不言其为何章何文。勿论真赝。第深讶郁耳。承谕以簿牒为诗书。以流光为醉梦。可见简兮自嘲之意。然禄仕一道。前贤所许。何必介介如此耶。惟以敬谨图报为心而已。如何。(丙申三月)
阳泰渐长。不审经履增休。其间日月已多。出处有可闻。辞疏有可见者。而城中无讨便相示者。纡郁不可言。前承谦挹。每以标致为戒。而今则所以自处者。或出或处。皆有可据而后为得。远则伊川年谱。近思录出处条。近则坡鲁两师门处义。皆考据斟酌。为自家一副当成法。然后为无悔矣。(己亥正月)
鏶孙素无教方。又有贞疾。实无足以千里负笈。从师游学。然渠自有志。渠爷又曾有所仰托。故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四 第 91H 页
玆送去。幸收置门庭。使少须臾观感如何。此儿有好古之癖。颇留意于易学。然使之低首退步。更从事于大学心近等书为宜耳。前示疑目。信手供对。可无差误耶。视至后更示焉。(辛丑二月)
 本经记(孝经)
仪礼经传注。多有云本经记者。似指仪礼本经也。
 古文今文
古文二十二章。即孔壁所藏本也。今文一十八章。即河间王所购得颜芝本。而刘向所参校者也。至唐玄宗。乃表章之。今文所称开宗明义。即开元篇目也。闺门一章。即司马贞所去者。晦翁本。复收入者也。
 经文立身扬名孝之终也。此个语意。无见于他经云云。
诸经文字。岂必待见于他经耶。天子至尊。爱恶常情。宜若不足为重者。然爱亲者无不爱而不敢有恶于人。敬亲者无不敬而不敢有慢于人。此真爱亲敬亲之至。而人亦兴仁兴礼故云尔。(壬寅)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四 第 91L 页
鏶孙一经提诲之后。常惧不克践修。以辱门墙。此意诚可佳。归后已读节要书数卷矣。幸因书鞭督如何。临渊老兄有游太白之意。趁未寒。拟作南岳山北之行。则此岂但吾辈胜事而已耶。曾儿忧吉戴弁后。当从其父遗意矣。(六月)
儿孙回承书。谨审经履卫护。 别谕敦名。恩遇渐隆。感颂想益罔涯。孝日间伏蒙 特教恩除。年例虽同。而恩纪所独。未死老臣。虚纡 圣眷私。伏切兢惶。中庸口诀。可见精思不泥古。而鄙意不若依本吐读者。古人文章。容有三十里不回头者。而经文简古。不若是冗衍。且读如旧吐。则知字智字意。若如今吐。则只作觉字看。而驱纳罟擭等语。似涉亿逆矣。择乎中庸。亦非人人所能。则莫能期月守。亦无精彩矣。齐明盛服条吐亦通。而旧吐则使字之意。止于末句。新吐则使字之意。止于承祭祀。未知何说为长耶。经书口诀。皆集贤殿学士所为。大抵依朱子注悬吐。而间有可议者。故定斋先生往复尼门。多所釐正耳。惠贶千里寄饷。厚意可感。裘材又出机杼。今世古义尤可念。领荷领荷。(癸卯二月)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四 第 92H 页
泮便承惠书。谨审玆者。经几卫护。方 圣学日就之时。想益自砥励。对扬 王休。远切慰祝。孝朝暮人耳。符到便发。谅亦何恨。而第念齿过圣贤之寿。而占地不免为乡人。不但可忧而已。柰何。发挥书。方令鏶孙考校。改书一本。而元经既是孔曾授受。则开卷首章。似亦以孔曾言孝为首。未知以为如何。贻谟序文。草草呈上。点窜以惠亦望。(丙午二月)
夏间拚别后。书函次第承领。旧谊千里相求。新情两皆置卵。梦寐之感。信息之兆。罔非实理使然。岂寻常事耶。节届初冬。服体卫护。孝经发挥。此是传示大文字。今番净写后。更审一审。要归至当之地如何。孝粗保前状。而耄老十分。善忘且倦。盖忘者血气之衰也。倦者志气之衰也。志与气俱衰。自非异事。但虚枉一生。为悔恨耳。易经云云。晚而喜易。圣人犹然。况吾辈耶。若更丽泽相资。此是暮景稀异之事。而无缘缩地相讲贯。为可恨耳。(十月)
答郑知府(基善)
讲服德义。盖有年矣。而跧伏穷山。无由自通于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四 第 92L 页
记府。乃者德星近临。馀光满一州。瞻仰二天。第不胜恋慕。即伏承降屈威尊。先辱以书。寄意郑重。非浅劣者之所敢承当。拜命惶汗。不知所以为谢。仍伏审晚炎。篆体事连卫万重。极庸伏慰。地博讼健。啸咏无暇之谕。殊切奉念。而玆乡俗习。虽不似古昔醇厚。然士服义而民畏法。犹有齐鲁之遗风。况今新化方畅。阖境拭目。一试渐摩。几何不百里太古哉。区区更伏切劳祝。必孝杜门奉老。随分挨过。而但学无成善。行无成法。每对卷中古人。辄不胜骍然以愧耳。(壬午)
私家文字事。前书略有禀达。敢复冒猥控吁。以听进退之命焉。夫为人子而不能立扬以显其亲。乃于孤露之后。思欲藉立言家以阐幽光。此其不肖可斥。而其情亦可戚矣。然古之仁人君子。或不以是为罪而曲加哀怜。苟有可书之行。则不计亲疏而乐为之论撰焉。况惟将命之于先亲。尝为邑长而临顾荜门。复为道相而书疏勤缛。其于交际之深。有不待覼缕而默筹者矣。玆敢以家状一本。再拜呈纳。幸念旧谊。不赐谴斥焉。则往居受赐。感结当如何。私情所迫。僭亦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四 第 93H 页
不计。更乞恕诛而可否焉。(壬辰十月)
匪意下牍远垂穷巷。拜领擎复。感荷何量。谨审玆者。台体崇护。仕学有俱优之趣。进退得中央之道。在亲知倾向之地。尤不胜钦仰。必孝愦劣视昔。而岁聿将暮。拊时之痛。穷庐之叹。交并于中。惟以子及孙永夜讲诵。忘饥寒耐辛苦。为职分中一乐事耳。文字事。专恃盛眷。妄有涯分之请。礼当扶舁前进。听命于笔研之间。而瞿梅馀喘。病复侵寻。只以书币替儿呈上。此是身家大事。而体貌若是轻忽。区区歉悚。昕夕在中。日间想已达缄。幸不以为罪否耶。傥蒙含容而不赐谴斥。则感佩明惠。何但以陨结论哉。至若论撰之际。想像形容。则与初无雅分而只凭文字者有间矣。然状本则拘于谨严。不敢悉意模写。而大匠持矩寻引。丈尺自中节度。惟是之祷耳。表阡之文。薰盥擎读。感涕交迸。况扳乞非久。如是易就。而首尾完成。古意苍然。虽古寒山一片。何能过此耶。顾不孝无状。无能显其亲。而幸得大君子德言。以阐幽翳之光。此心感镌。实不知若何而能报塞盛德。西望拜起。仆仆不自已也。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四 第 93L 页
(癸巳)
答李子孔(玄好)
仰德日久。而未曾一奉颜色。第有瞻咏。昕夕弥襟。乃蒙惠价辱教勤挚。雅意可感而谬礼甚可悚耳。仍审至寒。篆体护重。大慰倾溯之私。必孝杜门习静。乃是下士拙修之法。至于寻经旨信师说。引进后辈。课书说礼。亦不过村学究陋见浅识。不意游声外驰。致误听闻。有此盛教之云云。而愧在我者不能万一于此耳。承欲一枉。敢不埽俟。而凤将之示。尤有所不敢。知旧后进。相观以善。岂不是美事。顾我无善。何能及人使善耶。且辞家庭诗礼之训。而远访穷山寂寞之滨。恐非得计。幸更商之。
月前贲顾。辉生蓬户。倾盖之旧。白头之新。尽不虚矣。攀别馀怀。至今怅黯于中。令胤奉书委到。欣审政候增重。刷逋苏瘼。苦无方便之谕。殊可念。然实心殚力。勉吾之所当勉。则古所称治最者。亦非别样法。未知如何。贤器年虽幼。而俊爽可爱。且念委托之勤。不敢终孤。姑令处之私塾。与孙曾辈联业。而其居住及授书节次。次当议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四 第 94H 页
为耳。
答金洛元(鼎铉)
杜门穷居。未尝一入城府。纳交于贤士大夫。惟憧憧者心。日仰高风。乃蒙贤史不鄙而先以书。此义甚古矣。顾浅陋何足以当之。第窃念先大夫公再莅峤邑也。家大人有尺牍往复。比者家督又因事入洛。从颂于座下。此座下之重世交而图所以嗣修者。拜感明惠。不知攸谢。书出经时。阳泰渐长。伏惟静履履端增裕。示教以备答问之云。诚猥叨矣。明者何所闻而谬为恭逊。若是甚也。岂以必孝早奉教于君子之门。而老不出丘壑之中。眩于疑似而遂认作实状耶。必孝下士也。老作村学究。穷陋可笑。其所存中而发外者。了无一可见之迹。而二三亲朋。特以爱好之笃。推诿而先后之。以致误彻崇听。加之以过情之语。然反揣私分。岂真有丝发近似于见教者耶。虚辱盛教。祇增愧死而已。
忽闻蝉声。远怀高风。即拜承惠书。谨审经履有相。咀嚼经训。涵泳性理。为学得要领。进道有次序。那里自觉得。岂空疏比耶。如仆者不学便衰。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四 第 94L 页
悠谬弥甚。愧先觉而怕后嗔。每不胜中夜悔叹。柰何。斋居韵舂容大篇。音韵古雅。三复以还。不胜赞叹。斤正之教。非浅狭者之所敢承当。然有谬见。隐不呈达。又非所以奉答俯嘱之意。故玆敢别纸呈禀。以待可否之命。而僭猥则极矣。丹山之会。今得使君有枫菊之约。而适会吾人与圣思联翩并赴。则可谓天借奇便。而亦何可必耶。
贫病相随。乃是吾儒恒状。何处有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底意像耶。惟在家则餐松拾橡。为官则残司剧务。此常分耳。随分自做。仕学不忘交修。方不愧古人。不审以为如何。必孝孤露逢新。只深明发之怀。颓龄添一。弥增筼筜之感。悼惧柰何。彻宵轮诵之示。自是衰年减睡。排却杂念。又为儿孙辈。先警其宴安耳。何足为工夫耶。成仁岩尝于舍人岩中。率子若孙。轮诵程朱性理书。日以为常。此一事亦可见君子勤苦笃厚之风。而恨中途相失。弥切孤孑之恸耳。念贤史资地既美。闻见又博。视玆穷乡索居者。可谓事半而功必倍者也。幸益懋远业。以幸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四 第 95H 页
吾道。
小邑犹有剧务。盘错自别利器。须于那里加意。发如伤之心。行若保之政。此平日学古入官之意耳。如何。惠和诗可见老成手段。吟来有馀味。谨妆在诸名胜卷中。为山中故事耳。
答李奉化(中镇)
大学是下学上达底行程历子。盖将没身从事。而犹惧其无实见实效。今承朱墨之暇。寻阅旧书。记录之馀。有此下问。必孝诚浅弊矣。岂有一知半解。足以仰塞俯询者耶。只为因此承教。未始非夙昔之愿。而有问亦不可以不对。故略陈瞽见。以蕲财察。或不以为猥否。大抵经义与寻常文字不同。下一字不稳贴。即带病意。此宜最审慎处。示教诸条。皆详细精研。到底看破。甚盛甚盛。但其间些不无商量处。录在别幅。如有不合。不靳更教。(己卯七月)
 传之首章曰皆自明也。自字极有意焉。盖明明德虽为新民之本。君子之所以明明德。则所以自明其明德而已。初非有意于新民也。若或一边做得明明德工夫。而一边要新民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四 第 95L 页
功效。则便是私意而不得为明明德矣。必自明其明德。无一毫外求底意。而既明己之明德。则其效自然至于新民。故曰皆自明也欤。
自字之义。只结所引书皆自明其德之意。不必如此拖引说来矣。盖自明其德则新民是次第事。初非有意。亦非无意。张子敬夫之言曰为己之学。无所为而然者。可以谕此矣。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语意略同。何以分道学自修也。盖骨角主形样。有初学而成在我之模范底意思。玉石主文采。有自修而著发外之光辉底意思欤。
切磋琢磨。分道学自修者。意见或问。而昔者成仁岩亦疑其未畅。必孝对以始条理。为初学讲习之事。主知而言。终条理。为自修克治之意。主行而言。如是分看则煞分晓矣。未知如何。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主自已上修治而言。当属之明明德。瑟僩赫咺。主发外之光辉而言。便可使人观感而兴起。当属之新民。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兮者。主盛德至善民不能忘而言。则总上下段而当属之止至善欤。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四 第 96H 页
传三章。各释明明德新民止至善。而既止于至善。则明德新民包在其中矣。不必如此截断分属也。盖此章切磋道学也。琢磨自修也。瑟僩诚敬之在中也。赫咺光辉之著外也。有斐不谖。言民之同有是德者。兴感爱慕而终不忘也。上文既言止于至善之理。而此复言求之之方得之之由。故申言以明之。咏叹以美之也。
答李稚亨(相运)
参同契。不佞少日。亦尝用些工夫。然只依俙见得于乾坤坎离四卦橐籥之法。屯蒙以下六十卦为一日用工之早晚。纳甲六卦为一月用工之进退。与夫十二辟卦以分六卦。内以详理月节。外以兼统岁功。其所取于易而为之说者。大略如斯而已。初未尝得其要领。脱然若大寐之得醒。况今耄老神遁。鼎器已弊。每一追想。辄不胜筼筜灵芝之感。今承兄留意修鍊。默运鼎中之乌兔。殊贺其仙分甚大。得此不传之秘方也。苟能毕志加工。积以岁年。则因以得度世长年。三洗髓而九代毛。亦未可谓无是理也。奉呵奉呵。先亭伟文。重违勤教。忘拙构呈。而太涉草草。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四 第 96L 页
方自悔悚。今承谬许可。幸无大何耳。
答沈丰基(鐛)
衰朽穷居。无足烦朋友之念。而即玆二胤奉书来访。兰玉之映人。菖蒲之报安。可谓两得之矣。矧审春煦。视篆佳卫。必孝自遭值来。犹能以理自譬。不作浪悲。然衰肠掁触。往往有按不得时。良以自悼。胤友儒雅谨饬。斤斤乎欲循蹈轨则。后生中有此意想者。甚不易得。然若要我以开示学方。引进蹊径。则顾孝无似。其何以堪之。但俯嘱之命甚重。委来之意良勤。不敢逊谢。姑听留住作课程。而揆分僭猥。得无有老侐不顾后之讥耶。愧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