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x 页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三
书
书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5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1A/ITKC_MO_1151A_B108_058H.gif)
必孝斋沐再拜启相公閤下。必孝穷居无似。未尝一入城府。事其大夫之贤。间因盛甥之尝为邑长于斯也。夤缘从颂讲服高明。有年于玆。而迄未获一瞻大君子履舄之光。有愧古人缁衣之愿。则又为之自叹穷陋。无分于奉诲也。即日秋深。伏不审匀体若序万康。必孝田野之人。滓秽之禀。无所短长。而妄以名姓自通于隶人则有焉。顾少日厕造素翁门墙。得闻先松郊忠正公渊源坡门。先咨议公尊尚尼门。而又于尊周之编。钦诵风泉之感。如获躬承音旨于几席之下者矣。所以忘疏逖之嫌。而惟以渊派为重。冒官盛裁书之戒。有为亲版乞之事。事体虽若稀阔。然若昔程朱大贤。亦尝乞铭于韩陈二公。顾不肖无似。何敢援引故事。而閤下盛德。诚亦无愧于古人。此所以妄以愚恳。先渎于盛甥。傍禀可否。而其谦尊之美。推委之盛。尤鄙人所中心钦慕。冀得一言之重者也。夫身为人子。不克立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5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1A/ITKC_MO_1151A_B108_058L.gif)
答李方伯(勉升)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5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1A/ITKC_MO_1151A_B108_059H.gif)
答李健之
前书满笺。皆是明珠宝贝。披玩不胜珍感。但谬为恭逊。而无一半语规警勉诲。恰是两样人相对。各自收敛。无意相讲发以證正其得失。一向如此。则虽终身往复。几何不等閒酬答。以犯程子好著之戒耶。必孝前书所自悔者。拭目一语。为近玩语。若以此尤之也。则固所仆仆然。而今示中脚下连累等数转语。反有甚于孝之为者何哉。且不念夫老先生与南冥书。违帝命锡类之意。绝天下向善之路否。此正孝所嗜悦。至或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5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1A/ITKC_MO_1151A_B108_059L.gif)
齿疼耳鸣。头颅已判。岂但为之兆而已。在必孝。犹看有数茎白者。况在执事。岂复异事耶。更愿益励晚工。于学退一步。益求其淳。于文低一手。益求其平。遵守遗矩。发挥家学。则彼世间公道。更安容戛戛于中耶。顾今异言怀襄之日。其所以立帜者。在世族大家合先行之。而馀人亦不可以不加勉也。幸勿视以迂滞。而提教其可否焉。(辛酉)
即拜从氏丈。兼蒙袖致珍札。奉而读之。连累纸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6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1A/ITKC_MO_1151A_B108_060H.gif)
下询心经后论中。篁墩卖题下狱。是给事中薛昂等所劾。而意刘健亦在其中矣。汪循日录。亦谓篁墩若摆脱得势利二字。当为我朝第一人。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6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1A/ITKC_MO_1151A_B108_060L.gif)
饮射读法。古人所屑就之。故昨今年被人固邀。再往基乡。座间有访问读书人者。故对之以素相知者某某。此不过晦翁所谓皆不及则称之誉之。又不及则向之慕之者。而执事错认。有此示耶。顾岭中相从之久相爱之深。孰如执事者。而前后往复。两相掩护。一不肯披露肝膈。今并与其閒酬酢而欲停之。极庸慊叹。然在执事。或欠了商量耳。孤树裒谈及篁墩事。知得如此足矣。何必亟用力于知亦可不知亦可之一故事耶。既望韵要只意喻。初不关格律如何。况古人虽大家数。如此类亦非一二。幸望不靳评商。提以相示如何。
老先生谱补。荷此转示。又属与之参證。顾以无似。何敢妄下手于其间。而第于鄙意。间有合商量处。辄摽朱。不别付签。想在默认矣。窃惟我先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6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1A/ITKC_MO_1151A_B108_061H.gif)
与尹景脩(永镇)
伏读先先生文集。患其浩穰。卒难要领。乃敢汇裒答问者为经说。讲学者为旨诀。以为没身钻仰之地。每患无纸笔书手。姑未及净写。仰请批诲耳。近得成君退默相从于学舍。其人材器。尽可大受。所发难亦多要妙难名。真可畏后生也。念坡门世所宗仰。而复得其子孙之贤。亲与相长。此非偶然。惟不敢隐于座下。烦为及此耳。(甲子)
答尹稚中(心圭)
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旷感于千古休文。谓外委翰远存。历几度重山复岭长江大水而落山人几案。此已奇事。矧尔市朝胶扰之中。清灞酿泪之馀。乃为此濡毫折简。令人仆仆感藏。不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6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1A/ITKC_MO_1151A_B108_061L.gif)
与尹公直(敬镇)
饯酒惜别。尚认情眷。南来已易一月。远惟即辰。函丈道体神相。省暇读履清重。必孝向时无挠返侍。而乌头力去。蹇步方休。每以远离师友。钝滞了人为怀。然尚赖函丈赠言吾人别语。以作心上弦韦耳。栗谷集归更擎玩。则老先生逐段标识。手泽尚新。恍若亲承音旨于当日容丈之席。但此书之未及成就。至今有斯文未备之恨也。(丙午)
前日见属遗事。还山之日。略述旧闻。且采及门日记。撰次数十馀条。而窃尝闻之先师。曰昔在壬戌纂印礼书时。梧相以序属先生。先生以年少学未成。内而不出。夫以先生之德学。时年又三十馀岁。而犹且撝谦。况必孝年益少。虽晚忝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6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1A/ITKC_MO_1151A_B108_062H.gif)
前承遗事付视之教。必孝虽不敏。既有一日之劳于门下。所以咏叹先生之学者。俱有颠末。况以大义要责不已。则有不得终辞者矣。然此等文字。必待大君子之言而后。揄扬垂示之意。两得其宜。今乃遽责乡党之记于门墙洒埽之末。安望其善观善言。画出七分也。必孝以无似。猥荷知奖。略闻大义。以自托于法眷之中。然顶针耳提之诲。单传密付之旨。未敢遽以为有得。而闻于章句讲发之馀者。至今若存若亡。无一的见。又安敢信笔低仰于此个文字也。虽然程门人各举一端。亦不无故事之可援。故敢忘僭净写。留在几案间。而心常语曰观吾成就如何。以决此录之传否耳。若徒以文为而不论其人之贤否。则纵使假辞于子贡。问字于杨雄。适足为累耳。尝闻一庵先生。欲托老先生碑版于云谷李公及沈和甫先生。而姑观其成就云尔。则岂有他哉。至重文字。未易人人而论撰也。且记李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6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1A/ITKC_MO_1151A_B108_062L.gif)
答金姑叔(熙奋)
鞍岘人来。见投长笺。仍审肇夏。侍体神相。仰慰仰慰。必孝寓侍遣免。而春为韶峡客。夏作葛天民。奇逸则优矣。困恼亦甚矣。来教周罗放著。说尽那里。无非云情水想。虽鄙吝如孝者。读之便发烟霞之想。何慰如之。诛茅之愿。屋上小斋。已极閒界。而犹有此想。则白山佳处。其将都被占却矣。如此迟钝者。向下都无著手处。只口诵谁独障吾游之语。而健羡不自已也。(己酉)
文昭殿。是 世宗大王仿后汉原庙之制。宋景灵宫之意。立此殿。定为奉四亲(高曾祖祢)及 太祖神主。而其为制则后寝五间。以奉高曾祖祢与 太祖五位之神主。前殿三间。大祭则合享于此。及 成宗追崇 德宗。以 睿宗已祔之文昭。祔 德宗于别殿。号曰延恩。盖 世宗之创立文昭。原其昭孝之心。不能遍及群庙之主。故文昭之殿。本为高曾祖祢四亲而设也。而 太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6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1A/ITKC_MO_1151A_B108_063H.gif)
示中两兼首尾。启蒙注说。亦未分晓。今意本文中变示其爻。是一爻变也。两兼首尾。是二爻变也。首指上爻。尾指下爻。盖谓二爻变。则并看内外卦二爻也。下文变及三爻或四或五而他分排六爻。各自历落有指归。未知以为如何。如以为不然。更示教如何。(甲子)
中庸或问论昭穆条。更考本文。高祖有时而在穆。窃意以庙室言之。则二世次而当在昭矣。以已上有祧主。故特在穆云云。其曰特设位于祖之西曾之东云者。尝意大全周庙时祫图。可见其昭穆之位差池。不相对值者。或为此也。盖祖迁于上。孙易于下。高曾祖祢属称。随世而变。然昭常为昭。穆常为穆。若非始立庙。则高祖有时而在穆。而父子嫌于对值。故差退一位为位也。然高祖在穆。间一世每然。又不特四时之祫而后然。此有未究者耳。语类淳录。李丈问四时之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6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1A/ITKC_MO_1151A_B108_063L.gif)
中者。天下之大本。天地之间。亭亭当当之正理。出则不是。惟敬而无失。最尽。
出则不是云者。谓出于大本正理则不是矣。出字与失字意相近。
忠恕所以公平。造德则自忠恕。其致则公平。
忠恕为造德之功。公平为忠恕之效。
譬之延蔓之物。解缠绕即上去。
释疑云云。恐未然。盖言蔓绕既解。则林木即自上去耳。
买乳婢。(止)不幸致误其子。
其子。即乳婢之子。
退溪答月川朱书中隙中日光之问。曰隙之大小。日光有大小。所以喻气之不同。性有不同。此段亦如何看耶。
此论生之谓性章。人物之性之由气禀之不同而言也。程子本意以为隙中日光方圆不移。而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6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1A/ITKC_MO_1151A_B108_064H.gif)
退溪答月川朱书中先以博约为先之问。曰前先虚辞。后先实辞。此段亦曾看如何耶。
前此看得前先以下工先后言。后先以博约四勿先后言矣。先生所答。亦无害。
大全答范伯崇书。论蒯聩父子事。明道文定说。义非不精。而但拒蒯聩辅辄一转语。终似说不透。故语类以为错了。而以致堂说救文定错了者此也。范书中若其必辞则请命而更立君可也者。即此耳。刊补中云此书从明道者。恐偶失照管。一番前辈以为有初晚者。亦未见其必然也。试更取程书及大全语类考之如何。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6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1A/ITKC_MO_1151A_B108_064L.gif)
与尹钦之(在基),宪之(文基)。
岁晏穷山。雪虐风饕。伏惟即辰。彩侍珍谧。联椠攻苦。日有新工否。为之恋𨓏不已。必孝所从事于此者。日以荒坠。存省渐弛。尤悔层生。区区所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6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1A/ITKC_MO_1151A_B108_065H.gif)
答尹荣川(匡烈)
八世丘墓之文。虽未及敬阅。而槩知其懿行伟迹。令人起钦。且念今世人情。只看有冷煖。不复知向里收拾。述先知美。而执事者乃以衰年精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6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1A/ITKC_MO_1151A_B108_065L.gif)
隶至。拜承惠疏。谨审穷冱。篆候康护。第期及爪黄。凫舄翩然。虽在平昔无事之日。犹不胜别离之怅。况斩然忧服之中。未遂拜门之礼。并阙赠处之义。衰怀易感。不觉悽黯于中。近思录及尼门年谱。依来谨领。而八世墓志。谨已奉阅。篇篇皆善成。间有愚见付签以还。不审以为如何。穷居孤陋。绝无师友之益。少日所承闻于函席者。今皆失忘殆尽。而荏苒之顷。已迫桑榆。常叹何处不食之地。葬此愧死之身也。何幸徂玆临顾。获承良诲。而浮世聚散。忽复参商。临楮怅惘。不但灵芝衰老之别而已。
答赵知府(庭和)
顷荷车旆左顾。幸奉眄睐之光。而山日易夕。莫挽归御。拚别馀怅。尚今耿黯。即伏承续施下书。谨审日来。为政体度万重。尤切伏慰之私。养窝集。始自明谷本家。嘱付乡人。转辗递手。以及于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6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1A/ITKC_MO_1151A_B108_066H.gif)
拾遗记。伏蒙寄示。看其裒辑编摩。已成卷帙。不意朱墨之暇。能办此事。伏切钦叹。况其采察。及于穷阎。细节卓行。纤钜无遗。若使广布公传。虽谓之一岭惇史。无愧矣。甚盛甚盛。但弁卷之嘱。椎鲁无文。何敢秽佛头哉。第伏念眷念之下。亦难终负。故谨附数行于下。别纸录呈。一览即去。更求于作者家伏望。(丁亥)
答尹毅甫(弘圭)
块处山堂。第有同人之思。即拜承惠牍。忧道之深。勉学之勤。此是前辈人所尝往复者。令人开心明目。一慰一感。况审视篆珍护。尤慰悬仰之私。第荒政分忧。倍费裁处。为是贡闷耳。必孝穷居节度。无一善状可语人者。而今承示教。见诩过当。似若拟之以传扶一脉者然。朋知相期勉。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6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1A/ITKC_MO_1151A_B108_066L.gif)
答金以凝
近日秋意顿生。恋仰德义。耿结不能释。即拜惠状。恭审体事燕超康护。每承衰年杖屦。犹往来于仙游白云之间。有何卫摄。矫健乃尔。羡仰不自已。必孝凡百衰退。自知信老矣。早晚佔毕。异于俗学口耳者无几。而犹复沾沾自喜。不忍便废。世有高士。必笑其迂晚钝滞。老不出于窠窟中也。愧愧。
与尹居昌(稙)
春初数宵从颂。迨用慰幸。而旋复阻阂。漠然不嗣音。每向风悒然于中。伏惟秋深。篆候卫重。课绩腾誉。又此升移。迎马者固可贺。而卧辙者能不缺然乎。况千里相望。便成涯角。简书寄声。亦似未易。念之甚怅惘。近思衍义。间出净本耶。本书既是朱吕共编。则衍补独少损友一商耶。每深企郁。(乙亥)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6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1A/ITKC_MO_1151A_B108_067H.gif)
承示练祭及变除时行事二条。古礼虽有母丧中父丧。祖父丧中父丧。皆象生时。母丧十一月而练。祖父丧期而除之说。然近世礼学名家。照考證定。以为后丧象生之义较轻。前丧主丧之礼较重。不得不伸三年。为通行之礼。其或有因袭旧说。行之有异同。然终觉未安。况今哀遭异于是。前丧敛后。先叔主即出避。其间无告祝主祭之节。而荐罹后丧。葬时傍题。自当以奉祀书之。今独于变除一节。欲仿象生之礼。恐考之有不详也。
答李临渊(亮渊)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6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1A/ITKC_MO_1151A_B108_067L.gif)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6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1A/ITKC_MO_1151A_B108_068H.gif)
春间艮儿历候承謦欬。满笺辞教。又随而至。披复慰荷。但以伪题目。却下真推排。谬敬浮逊。有若表𧟊者何哉。吾辈皆老矣。正宜责善攻阙。弦韦交济。乃是为学本色。晚交残阳。岂容屑屑于閒酬酢耶。择处仁之示。孝岂唾青城而无不孤之德。何能动得鹿门之志耶。礼编云云。缘何以两书相證耶。访友长沙。兄未易办得。驮书相访。孝亦未易筋力。似终成茹恨而止。吾们百事做不得。今事属自已。亦有志未就。穷儒事真可怜。而筼筜诗三复。有馀音耳。想兄穷寂中。亦当一喟矣。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6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1A/ITKC_MO_1151A_B108_068L.gif)
出继子以其庶子还奉本生亲丧者。其服制以降大功而心丧。其题主称以季祖或从祖。自称以从孙奉祀云。此出于变礼。固未易妄论。而鄙意不能无疑。出继子之子。于本生祖考。既是血属。则今于奉祀之地。服用大功。属称以季祖或从祖。自称以从孙。皆依旧出继时称谓。非服丧奉祀者之称谓。今以无祢位而间一代权奉。故有此云云。而若取功缌之亲与无服之亲以权奉。则将服功缌而心丧乎。亦无服而心丧乎。抑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6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1A/ITKC_MO_1151A_B108_069H.gif)
答李慎可
承惠复。谨审渐凉。经几卫护。别幅回教。仰认大度容受僭妄。孤陋之幸。第前书所禀。出于疑而相證之意。盖深居穷巷。绝无师友之益。惟执事契爱之深从颂之久。可以贡愚见而听进退。则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6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1A/ITKC_MO_1151A_B108_069L.gif)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7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1A/ITKC_MO_1151A_B108_070H.gif)
庾蔚之曰。舅殁则姑老。是授祭于子妇。至于祖服。自以姑为嫡。所谓有嫡妇无嫡孙妇也。祖以嫡统惟一。故子妇尚存。其孙妇以下未得为嫡。犹以庶服之。孙妇及曾玄孙妇。自随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7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1A/ITKC_MO_1151A_B108_070L.gif)
愚意庾说。看得有段落。然后上下文势。说得贯通矣。其曰舅殁则姑老。授祭事于子妇是一段。是说舅之丧既葬。子妇从夫主祭也。其曰至于祖服。自以姑为嫡。所谓有嫡妇无嫡孙妇也是一段。是说重嫡之义也。其曰祖以嫡统惟一。故子妇尚存。其孙妇以下(指曾玄妇)未得为嫡。犹以庶服之是一段。是说祖之于孙妇及曾玄妇。以本服服之。为其有嫡妇无嫡孙妇也。其曰孙妇及曾玄妇。自随夫服祖降一等。故宜用周也是一段。是说孙妇及或曾玄妇。则正统重服。不得不从夫服。但降一等。宜用周之说。古者于舅姑服。皆降一等服周。至宋魏仁溥奏。始令为舅姑服。一从其夫。横渠礼说,朱子家礼。皆云从夫服而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7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1A/ITKC_MO_1151A_B108_071H.gif)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7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1A/ITKC_MO_1151A_B108_071L.gif)
比因授课。得见勉斋与叶味道论论语集注四处疑义。一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二敏于事而慎于言。三人而无信。其何以行之。四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而曰朱先生一部论语。直解到死。自今观之。亦觉有未安处。今按勉斋于此四章。不知以何段为未安。而愚于论语。五处有所疑。一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二子曰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于正人何。三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四子曰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五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右五章文与义。别无难解。然凡于二十篇之中。虽易于此者。必皆注解。而独于此五章无注。语类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7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1A/ITKC_MO_1151A_B108_072H.gif)
乡党一篇。朱子于篇序。分为十七节。而考之分节则只十四节。心甚惑焉。考之语类则为十五节。而虚第九节。然后始疑乡党分节。以加圈为分节。而除入太庙一节重出之外。席不正不坐当一节。厩焚不问马当一节。色斯举矣当一节。而此三节则别无分注为某节者。故只圈别而已。若语类则又异焉。既虚第九节。以当席不正条。则似又虚第十二节。以当厩焚条。而此则不然。盖临书不疏漏。古人亦若是难矣。未知有何别意于其间耶。何其篇序则为十七节。而章下分节则为十四。语类则却又为十五节耶。未可晓也。(乙未)
别幅回示。谓有一转语。以破迷闷之胸。及承覆教。乃是四君子汤。可幸不添病耳。涵养虽是本领工夫。而不求甚解。亦非穷格之一端。如何。
春雪酿寒。即不审经体卫重。必孝这样依前。而颓龄气力。势如下山。他无所望。望于子孙。望于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7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1A/ITKC_MO_1151A_B108_072L.gif)
答徐景濂
即拜惠笺。仍审霜重。侍馀棣候湛乐。玩味图书。做个活计。慰仰之深。恨不克联床对话。面说心里事也。必孝向蒙 除命奉下。岂不感颂。而方以涯分兢惶。何足以烦庆问也。惟雅志不遗。为可感耳。孝非有高识远志。可希古人之风。只为量才揣分。不堪为明时用。敛迹穷山。寻讨古人书。庶几养拙便身。无为门户辱。而知旧不相悉者。以书推借如左右者。往往有之。益自叨猥惭愧不能已也。惟老兄既有志于此事。幸以慵陋为戒。亟收征迈之效。则乡党交友。亦与有幸矣。(癸亥)
中庸章句。诚以心言本也。道以理言用也。诚是好底名。道是行上说。盖理之在天下。只是真实而已。无内外之殊人己之别。夫在内在己者本也。在外在人者用也。要好底道者心也。推行是诚者理也。然则诚与道本非二物。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7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1A/ITKC_MO_1151A_B108_073H.gif)
自成自道两自字之意煞不同。上是自然之自。下是自己之自。而章句解释亦不同。曰诚者物之所以自成。而道者人之所当自行也者是也。下段又却云诚以心言本也。道以理言用也。此则两自字之意。无差殊看者矣。常所致疑。故当日发问者此也。今承示诲。深荷深荷。然但恐义或不备。言或有疵颣耳。大抵此节章句凡四句。上二句只顺经文解释。故曰诚者物之所以自成。此言天命之性。兼人物而言也。而道者人之所当自行也。此言率性之道。专指人说了也。若只如此解释而已。则看者易认为诚是自然而已。道是自行而已。故下二句却交互解说而言。诚虽自然。而成己成物。必其心真实无妄。故曰诚以心言本也。道虽自行。而亦实理流行。粲然自有条理。故曰道以理言用也。上下虽若异旨。而其实诚与道本非二致。而以心言以理言。特以合内外之道也。
心岂有出入。先儒说有三。程子曰心岂有出入。亦以操舍而言耳。此言心者主乎一身。在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7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1A/ITKC_MO_1151A_B108_073L.gif)
程朱两夫子之言不同者。盖程子是就心之本体湛然虚明处说。故曰心无出入也。朱子是就心之神明不测。流动走作。通众人言之。故曰心有出入。此所以不同也。今承示教。于心无出入处固备尽。而于心有出入处无所论。此为不备耳。
敬斋箴折旋蚁封。此是周旋中规折旋中矩之意。而或云不履生虫之义。未知如何。
言虽屈曲狭小之处。犹且不失其步趋之正。古语云乘马折旋于蚁封之间是也。示中周旋中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7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1A/ITKC_MO_1151A_B108_074H.gif)
毫釐有差。天壤易处。纲法沦斁。夫心者主于身而为万事万物之所总会纲领也。其用散在万物。其体悉具于吾心。一不敬而使此心之体颠倒差谬。则当下便是天壤易矣。便是纲沦法斁矣。不必见诸天地措诸事为然后。谓之斁易也耶。
身为万事之本。心为一身之主。操舍存亡。其几甚微。而不循理而从欲焉。则一变而为夷狄。再变而为禽兽。又不啻天壤易纲法沦斁而已也。岂不可戒可惧之甚耶。
夙夜箴本既立矣。所谓本者。即澹以整之之心乎。
所谓本。即涵养于未发之前。大本既立。为之地耳。
鬼神是理耶气耶。中庸注程张朱三子言鬼神各不同。未知何说为长耶。
鬼神只是气而造化发育。理却在其中矣。程子说以阴阳流行。著见于天地之间者言之。张子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7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1A/ITKC_MO_1151A_B108_074L.gif)
前者妄以愚见。仰答高明。馀怀尚耿耿。续承惠幅。辞致高雅。盥手擎读。尤使人爽然喷醒也。示谕无成之叹。足见雅志不安于故。而思欲日新。然日暮道远。何遽发此叹也。惟勉焉日懋。使此肘不离案数十年。转见真味发溢。欲已而自不能已也。何忧乎识之不进。守之不笃也。但为学法门。有先后之循序。有表里之交养。该本末而兼体用。方可谓真正学问。绝渗漏而无病败。想兄进修之精。岂虑不见及于此。而爱慕之极。敢进不逮之言。不审明者以为如何。(辛未)
秋初别幅。示教郑重。即玆荐蒙手滋。拜领感荷。罔知攸谢。就审经履有相。间已筮日宿宾。冠子于阼阶。此诗礼家子弟。不得不谕之于初者。而今人多以不备不行。则此礼之为世弁髦。极可恨耳。近有成斯文稚堂。三子一孙。皆行三加。其嗜礼好古。可法也。仆于夏间。亦冠艮儿。略备仪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7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1A/ITKC_MO_1151A_B108_075H.gif)
胤哥才到旋汩。为可闷。然此亦代干。岂非职分耶。虽百忙中。一心常要整贴。不失自家家计。方有进步处。幸以此督之如何。吾辈皆衰晚。所恃而强颜者。惟在渠们。故每临书烦此耳。(戊子)
答柳戒仲(儆)
未曾拜诲。忽此惠诗。今世古义。擎复珍诵。况其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7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1A/ITKC_MO_1151A_B108_075L.gif)
昨春惠书。传自达营。谨已付谢于其便矣。仲夏递便。又承满笺情翰。谨审伊时侍履珍卫。闻自龙门移寓丹山。长占烟霞深处。可知为骚人高致。向风驰神。不敢暂忘于心。适与金稚学对坐。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7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1A/ITKC_MO_1151A_B108_076H.gif)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7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1A/ITKC_MO_1151A_B108_076L.gif)
别纸示教。尤极精诣。所欲劈破而说不下者。明者已尽之矣。甚善甚善。又得太硕人一言以重之。可备附注一说。幸不可言。
中庸章句。既曰诚者物之所以自成也云云。诚只言物之所以自成。则或疑于成之者性。故下文归之于心。道只言人之所当自行。则易流于修道之教。故下文又本之于理。诚与道是一事。心与理非二物。而若专言心与诚。则是指其存主处而真实无妄。故不得不为本。若专言理与道。则是指其流行处而须臾不离。故不得不为用。是故以上截看。则诚为悬空说。而道则属之我。以下截看。则诚则属之我。而道为悬空说。此徐友所谓合内外而言者也。
说得明的。然或疑成之者性及易流于修道之教云云。带得病意。亦恐少了字可。更下稳字否耶。明理之论。毫釐不可差谬。不审如何。
孟子集注程子谓心无出入云云。程子虽言心岂有出入。而其下即云以操舍而言。固已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7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1A/ITKC_MO_1151A_B108_077H.gif)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7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1A/ITKC_MO_1151A_B108_077L.gif)
数宵联床。款听名理。穷陋者之得此奇缘。慰幸甚大。然以不逮之见。僭易奉规者。古君子盛德大业。不专在通敏博雅故耳。今承铭佩之教。舍从之义。尤仰其谦虚乐善。无吝于迁改也。甚盛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7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1A/ITKC_MO_1151A_B108_078H.gif)
读罢云扃。骑驴访友。冒大暑越大岭。此意已殷勤。况来相冠事。谕以古礼。永夕周旋于揖让升降之席。朋友间以古义相从者。能有几人哉。深荷深荷。返定后有日。经几卫重。见读何书。作如何究索。村秀有信从。可与相资者否。必孝穷居无事之日。不得不以书册自遣。然有得不敢自信。有疑无与讲證。安得吾戒仲山寺一月。读古人书。款听名理。洗涤肠胃间夙生荤血也。念之怅然。(辛未)
音徽隔断久矣。不审春阴。兄履卫重。白首穷经。异于年少汎博之日。苟能近里加工。收拾本原。则老大事业。岂止为震耀文章。誇示后世也。计必有抽键发奥。明体适用。著之篇章。而可为世教补者矣。痒耳而欲闻。流眺而思睹。只恨两腋不生翰耳。古人如黄齐贤者。自橐其所著书六十卷。以示晦翁。况吾辈交谊。岂下于黄公耶。但所为主者非其人。愧甚愧甚。必孝及此桑榆。百事无强意。惟一息尚存。不能断置者。欲寻理旧书。得一知半解。不误辱平生师友。而天不遂愿。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7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1A/ITKC_MO_1151A_B108_078L.gif)
答李直长(集周)
湖岭夐阻。无缘奉际。矫企声华。只劳梦想。即拜承先施惠牍。衰朽获此。诚出意表。感与愧交并。况审冬候。启居卫护。尤惬愿言之私。白首郎潜。甚可念。然敬谨奉公。随事尽职。亦是报不报尘刹。未知如何。必孝终一生。屏迹林薮。不无閒舒之适。而年迈志退。学疏行缺。见状可笑。只是空空一鄙夫。何处得如老兄所示者耶。年前有一知友书示以园有农歌。塾有诵声。孝尚谦挹不自居。况齐鲁弦诵。豳周稼穑儗之。尤非其伦。承来祇增愧赧。孝于老兄。讲服德义之日已久。而今看来喻。辞旨赡畅纡馀。又有以见平日立志之笃绩学之富。如得缩地。从颂听馀诲于下风。则资警益博见闻。岂细幸乎。而深居穷巷。杜门息迹。阨愚守拙。泯泯以趋于死。每念之。悒然流怅耳。儿子知忝末寀。如得随处提诲。获免于大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7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1A/ITKC_MO_1151A_B108_079H.gif)
答李内弟伯黄
承谕。以向来出山为谤祟。惟恐入山之不深。此意甚高矣。然山人倨傲。自是恒状。从傍笑骂。亦任他而已。何必介介怀耶。文中子之言曰。止谤莫如无辨。愚尝谓世之困于铄金者。惟此法可以超度舌厄。未知以为如何。邀速之勤。非不欲早晏一副。而未知山厨清寒。能办得鸡黍否也。如或猿啼鹤怨。有庐阜换主人之思。则得无悔乎。停笔奉呵。(癸巳)
自闻还栖林馆。恋𨓏靡日不憧憧。而顾西北退处。不遑于作用。殆若不知者然。岂情也哉。至寒比酷。不审调候卫护。故山猿鹤之悲。乡关苦辛之状。殊令人怛然。小周衣一领。虽旧件。穷鳏掩体。犹贤乎无。伴以一袜。可免纳履踵决之苦否。古人穷则诗益工文益奇。志益坚仁益熟。吾伯黄未知如何。(乙未)
答洪伯春(最根)
间以崇朝。而跧伏懒废。不得奉际为恨。不自意顷荷左顾。今承惠墨。其若有过情之闻于愚焉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7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51A/ITKC_MO_1151A_B108_079L.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