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鹤栖先生文集卷之十
鹤栖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x 页
鹤栖先生文集卷之十
 记
  
鹤栖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19H 页
晦山书堂记
大岭之南。南野朴先生易箦后二十年戊午。剞劂遗集四册。又三十年辛卯。杖屦之社尸祝之礼成。庙宇堂室。苟美苟完。夫以先生道学文章之盛。一代之望泰山而乔岳焉。则片羽一脔之编帙。何其寂寥。而外楼内堂之新构。又何其朴素而俭约也。盖尝有得于乡先辈尚德之论。先生之实德实行。敦孝悌而立大本。尚志义而远名誉。敬义直方之学。闇修乎日月之征迈。琬琰球璧之文。蕴藏乎山泽之明媚。羞世俗之所贵。辞爵禄之为荣。避席于皋比之座。挥手于金石之请。间有著述。辄多焚弃。后来巾衍之收拾。所以不富。而妥先生之灵。讲先生之道者。栋宇藏修。亦不可以侈丽而轮奂之也。先生少也有诗曰。强笑出门去。门外路万歧。诗之意渊以奥。虽不敢妄揣。而讽咏以昌。推衍于斯道斯学。则义利诚伪之间。千蹊万径。门路之所分歧。而俗儒之学。率多驰骛于文字虚伪之末。此先生之所深忧而诗所以作也。义利之路歧而先生高洁之义。即其正路。诚伪之路歧而先生真实之诚。即其正轨。晻晦于闭户之巷。坦泰乎履
鹤栖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19L 页
道之贞。此一诗直与朱夫子远游之篇。同一旨趣。而先生为学之始终。后学迷道之指南。亶在是矣。堂为八间。东为斋二间曰敬义。西为斋二间曰明诚。堂与斋凡十二间。堂之外楣又揭楼号曰晚霁。合以扁之曰晦山书堂。所以命名者。无非拈出来先生道学之实气象之真。而舍院号名书堂。亦出于仰体撝谦之德。未或张大也。于虖。圣贤之学。集成于晦庵。而庵之名以晦。晦庵之统嫡传于退溪。而溪之名以退。退亦晦之义也。吾儒家可大可久之德业。孰有过于退让以韬晦者哉。先生道学之精深。实非蠡勺之所可测。而其日可见之行。要不外于退让韬晦四字而已。凡我读先生之稿。拜先生之庙。慕先生之学者。其必有知所至而知所尚也夫。
颍阳精舍讲堂记
主屹山旁支一脉。杰然特立于颍水之上为虎溪山。山之下有祠。祠即我拙斋先祖所称生员叔父柳川公俎豆之所。而公之季谦谨斋公并列以享焉。谨稽拙斋公撰柳川碣文曰。克承家庭之训。事亲孝。友于兄弟。睦于宗党。常有恻怛恳至之诚。为文章典赡雅健。有作者风。于乎。柳川公行谊文章。诚如是卓荦。而谦谨公亦以金昆玉季。当世并称。宜其俎豆崇报之有公议也。夫祠享
鹤栖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20H 页
俎豆。斯文之盛典。而文忠公以陶山嫡传。啜享尊德祠。修岩公从祀之。从先祖谦庵公尸祝景德祠。拙斋公跻配之。我家当日家庭之内。大贤名德。何等彬蔚。而公之兄弟两贤。又承家庭之训。实德实行。遗风岂弟。以至于来耳云仍。文学之士。谨拙之规。典型不坠。祠庙俎豆之举。一方倡议。远近洽然和应而归仰之。无或异辞。诗曰君子有孝子。永锡尔类。又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非此之谓欤。祠凡三间。号曰景贤。祠之东为讲堂十间。扁以景训。两夹室各二间。东曰日迈。西曰月征。合而揭之曰颍阳精舍。经始于某年某月。告成于某年某月。主事务而纲纪之者。公之五世孙沃。掌财用而监董之者。六世孙宗仁七世孙永佐。而生员时春实终始焉。是年台佐昌膺度支 召命。路过虎溪。瓣香于祠。聚族于堂。缅仰感叹之馀。敬诵我文忠公遗戒诗曰勉尔子孙须慎旃。忠孝之外无事业。又曰力念善事。力行善事。此实拙斋公志文所谓家庭之训。而二公之贤。所以力念而力行者也。拙斋公推演是训。又作九首之诗曰。清白传家宝。殷勤慎莫违。义胜贫何戚。神清道自肥。苟能修本分。无辱亦无非。皆至训也。于乎。二公既啜享于斯。而春秋享礼。朔望香谒。忾然如在。为二公之后人者。其必夙夜敬
鹤栖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20L 页
恭。无忝乃祖然后。方可谓肯是构而肯是堂。秉彝好德之士林公议。亦必有增修是堂。表章于乡学之列矣。是所窃有望而拱以俟也。
金海养士斋移建记
余到金官之三日。谒大成庙。拜首露陵。访盆城台。遂登客馆之燕子楼。楼北数武。有岿然小阁颓废不修。问之乡人。曰此本府养士斋也。十数年前。沈侯能弼。因涵虚亭旧址。建立是斋。沈侯为多士设施之意。诚美且盛矣。而城府之中。筦弦之旁。子弟之轻俊者。易于丧志。故为父兄者不令居接。且经甲乙劫运。荡失书籍与土田。斋虽存而教养则废。议欲移建而力诎未遑。余曰噫嘻。此可见州之俗。犹有前人岂弟之泽也。夫士之所以为士。必要务学以饬躬。学之道主静而已。故程子曰且请坐。朱子白鹿洞。清泠涧水。窈窕青山之咏。盖亦先取其幽赏也。是州也实南冥,濯缨诸先生讲学兴教之乡。而遗风馀韵。尚不欲擩染于声色之芬华。岂非斯学上根本田地也欤。涵虚自是旧都名亭。仍旧贯而为官人日哦之公堂。别求閒静处。措置学斋。以成一乡多士之好议论。不亦可乎。遂相地于拱辰门之外校宫之下。得半亩之丘。群山拱揖。林壑邃美。城闉隔而嚣尘绝。庠序接而
鹤栖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21H 页
弦诵闻。其南则又是邑志中饮射读法之会老堂遗墟也。乃属乡人之有地望文学者。宋斯文允增,曹斯文锡权,许斯文俨,卢斯文并文。俾管营造之役。委群材募游手。经始于庚辰孟冬。越明年三月功告讫。斋凡五架。堂为六间。东西夹室各二间。厨旁库舍俱备。用旧板揭之新楣。既落招集乡内老少章甫。再拜献酬而为之说曰。天之生民。有物便有则。秉彝懿德。人孰不有。只缘师道废弛。教化不明。无以振起而作成也。由是而士习日渝。良心日牿。尚浮华而忘本实。败风俗而斁伦纪。可胜叹哉。至于科举之业。虽非志士所汲汲。亦近世入仕之阶梯。苟能专意道学。进退以礼义。则诚可尚已。或不免应举则亦当诚心做工。勿浪过时月可也。而为士者例皆怠慢放弛。不肯着力。学问科业。俱无所成。重可慨也。诸君子既移斋舍于閒静境界。游息有地。藏修得宜。政须涵泳乎一原之地。勤孜乎十日之工。则德业进而本末该。师道行而教化明。培养之方。不外是矣。咸曰唯唯。遂书之以为移建记。
新山书院讲堂重修记
金陵。首露氏之古都。南冥先生与松溪诸贤。亦尝讲道于酒府洞之山海亭。遗风善俗。敦厚岂弟。新山书院之
鹤栖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21L 页
所由刱也。余于昔年。忝守是邦。谒西郭纳陵。仍诣新山拜先生庙。招携院中多士。缅仰周旋于大贤遗馥之地。懵陋之幸。不啻复雁门之踦也。第其堂室斋寮。年久荒颓。纲纪修葺。实维当日官守者之责。而移建养士斋于校宫之傍。力有所诎。未克敦事。因病解官。归有馀讼。后十年院儒卢斯文以文。以乡士林之意。委访谬嘱曰新院讲堂之颓圮者。一乡悉心效力。今才重修。栋宇椽桷。山川改观。愿赐一言以记之。余不觉蹶然而起谢曰。多乎哉。古都遗俗之乐成于尚贤兴教之事也。余之不敏。虚费俸廪。留意未就者。今乃容易见眼前突兀。苟非诸公效诚之挚用力之勤。能如是乎。朱夫子白鹿洞赋曰往者不及。余心忧兮。来者有继。我将焉求兮。政说道今日事。艳服钦叹。恨不得续前日联游之乐。仰瞻轮奂之美也。虽然抑余因此而窃有所诵。讲堂之设。所以讲学也。南冥之训曰学莫要于持敬。故用工于主一。惺惺不昧。收敛神心。学莫先于寡欲。故致力于克己。涤净渣滓。涵养天理。松溪之言曰悠悠泛泛。都不济事。勉勉循循。自有所至。今我诸君子。苟能从事于持敬寡欲。悠泛以为戒。勉循以着意。则跻是院之堂。讲先生之道者。要不外是。首露氏熙熙淳厖之俗。亦可以挽回之矣。诸君子
鹤栖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22H 页
其勉乎哉。重修之役。儒生宋允增,宋锡洵,许𠐮,卢秉渊干其事。掌金谷。以上下工食。曹重振也。皆一乡之望云。
自然亭重修记
天地以岩壑云水。娱天下之幽人逸士。斯固自然之理也。林园沼池台榭亭阁。成而毁毁而复成。斯亦自然之数也。虽然理也数也。原乎天而验之在人。故必有幽贞自守之君子。蕴自然之德。得自然之娱。建立自然之基址然后。传久勿替。自然者恒自然耳。襄阳郡西有琴隐洞。洞有自然亭。即处士朴公所作而名之者也。台佐忝在外裔之末。窃尝慕公之德而迹公之所娱。盖公资禀之英粹。经术之淹博。有足以备构厦之栋。作绘裳之采。乃反蚤谢举业。家居恬素。敦孝友尽赒恤。喜劝课乐吟哦。是皆无待乎勉强修饰而自然之德之所发也。亭之为基。堂局宽平。面势正直。奇岩特立。不倾不欹。水之渟蓄而障之为沼池。阜之突出而筑之为高台。亦皆自然天造而不假人力以修治之。前后诸名胜唱酬之作。固已备矣。逮夫星移物换。栋宇倾圮。公之胄孙宗俭。因故址增修五架。后三十年而五代孙世吉。又重新之。其用力之勤。可谓挚矣。而岁月寝久。亦不免毁坏。六世孙春协慨然诹谋于诸宗。今年春。又复依旧以轮奂之。湖山
鹤栖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22L 页
改观。云月增光。登斯亭者。夫孰不敛衽于朴氏之贤。世其堂构也哉。于乎。泉庄草木。弊精有讥。虚台野田。兴废相寻。斯亭也卜自然之基。擅自然之胜。而且维代有人。屡经桑劫。辄加修葺。古今人贤否得失。相去果何如也。富贵利禄之外。乐琴书而消忧者。公德之自然也。云林邃壑之中。齐宇宙而留名者。斯亭之自然也。玆岂非天之所以娱公。公之所以作亭而理与数之昭可验者欤。亭有内翰金公八岁题扁。又有前日重建时南野先生记述。盖亦文章笔法之出于自然云。
和敬堂记
始吾先君清素俭约。宽平谨畏。圭窦蓬门。教诲诸子。不肖辈字辨鱼鲁。名忝科宦。幸免大罪戾于朝廷乡党。皆先君赐也。先君晚年。占得河隈之北潭上基址。 正庙丁巳。营葺数十间屋子。盖堂室稍备焉。伟唱之辰。䌽舞以颂祷之曰万寿堂。甲戌先君奄弃不肖。风树之哀。穹壤莫逮。而堂亦稍久倾圮。余惧斯堂之未能保守先迹也。竭心重修。柱梁椽桷改其朽伤。居处旁室。未或增广。工垂讫。傍人请以前日颂祷者。扁揭堂楣。余曰吾堂不合有扁。且前日之扁。惟欲念念于北堂万岁之祝。而今于终天之后。因而扁堂。有未敢者。无已则特揭前人之
鹤栖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23H 页
训辞。以之自勉。以诏后来子孙。其或为堂构之一端耶。先君临终戒不肖曰。每事克尽忠孝。每事必要和敬。呜呼诚至训也。承聆在耳。铭佩在心。出入动静。每惧乎圮绝罔阶。奈其持心不固。客气未祛。居官失长廉远耻之风。奉祭无齐明如在之诚。寻常接人。率多粗厉。是皆忠孝和敬之反也。五十知过。尚矣难追。而年迫致仕。馀生几何。忠孝之扁。吾宗家已有所揭。而和敬字。实亦忠孝上一个涂辙。和以事亲则孝。敬以事君则忠。书揭于堂。日夕瞻慕。以寓警省焉。则宜尔室家。乐尔妻孥。内外族戚。亲疏宾客。无所忤怒。而先君遗教之意。其在斯矣。窃又思之。心和然后气和。气和然后形和。形和然后应接事为。动无不和矣。涵养吾一之谓敬。存心谨畏之谓敬。一者无欲也。畏者戒惧也。无欲而戒惧则处之日用。庶几向望于居敬而行敬矣。柳玭之言曰其门第高者。可畏不可恃。知其可畏而立身行己。增德惜福。教养子弟。达材利用。今余修先人之宅。揭和敬之训。亦此意也。至于江山林壑之胜。田园鸡黍之乐。未暇说及。居是堂之世世云仍。其亦体念之幸也。
鹤栖先生文集卷之十
 跋
  
芝峰实记跋
鹤栖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23L 页
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子曾子以君子人三字。设问决辞。深著其必然。而先儒又以为几微之际。义理精明。危疑之时。志意坚定。虽国势抢攘。人心摇扤。利害不能移其见。死生不能易其守。故曰临大节而不可夺。不可夺处。乃见其节重处。诚哉训也。皇甫忠定公芝峰先生。以 三朝柱石之大臣。受 文庙托寄之顾命。 嗣王幼冲。天命有归。而义理之精。志义之坚。忠于所事。不移不易。视鼎镬如衽席。而大节于是乎立矣。交结广植。阴养潜输等罪目。反而推之。益验其托孤寄命之才。而炳万古之纲常。树百代之风声。赵孟之贵贲育之勇。莫可以挠夺之。圣人复起。岂不曰君子哉若人矣乎。先生之弘猷邃学。华藻令咳。荡佚无传于祸难湛灭之馀。只有国乘所载六镇制置。凝石唱酬诗。及或人答书若干篇。虽若恸恨。然 列圣传德。天日照鉴。录其后复其官。 赠其谥尊其祀。忠坛跻配之享。 亲制致侑之文。士林俎豆之仪。贯乡棹楔之 典。荣宠备举。而实记之编。于是乎成矣。玆岂非天地伦常之所赖扶植。而旷世异数之有待时运者耶。重被孝孙某甫之敦勉。猥书拙语于编后。以寓高山景仰之忱云尔。
崔贞武公实记续刊跋
鹤栖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24H 页
贞武公先生清芬美迹。精忠壮烈。日星乎简策。纲常乎宇宙。前后诸贤。蒐辑校订。为实记上下卷。刊行于世有年矣。第丙子谕祭文。乃 先庙褒崇之旷典。而事在刊后。近又得见文献备考。我东方千百世关和金石。莫盛于是书。而文昌为鼻祖。特书于氏族篇。潜窝为道号。昭载于艺文考清白选谥号考。较前所记。尤极详备。斯乃家乘之所未传。实记之所未载。士林抃幸之。谋所以剞劂。添入于原编之后。而先之以祭文。次以书备考所抄曰补遗。甚盛事也。记昔樊岩蔡相公。尝语诸宰以崔仲蕴之合置瀛选曰。乃祖贞武间气人也。国史屡书不一书。君辈须按以考之。今详备考诸条果信。相公之言有以也夫。判大义于殉身。垂令名于廉顽者。虽闾里传诵之语。箧笥断烂之迹。犹可徵信以图其不朽。而况 王朝纂述之文。石室宝藏之编乎。天地有至正至刚之气。钟以为人。其人虽殁。其名与其迹。共是气而烈烈长在。公虽让功不居。辞官不就。扁窝见志。潜隐自号。而毕竟险川大树立之不离尺寸。死面如生者。宜其昭布公传于波涛良史之笔。一部备考之外。又安知无几处文献相次阐发。羽翼舆卫。世愈久而名益光显也哉。公之六世孙济安氏。袖示续刊事实。谬嘱一言之识其后。不揆
鹤栖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24L 页
僭猥。谨撮其大者。间附己闻。聊以寓闻风兴起之忱云尔。
湖阳集跋
右湖阳权先生遗集若干编。先生以松巢公从父兄子。蚤从事于为己之学。晚又私淑于退陶门下诸贤。尊信退陶如七十子之服孔子。盖其所诵说。皆濂洛关闽天人性命之原。而门路纯正。造诣精且深矣。时值北人之用事。素贫贱无慕乎外。抱经林下。终身无怨悔。真所谓独立不惧。遁世无悯者。而其所存所守之确乎不拔。尤有所卓然也。先生玄孙相顼氏。裒稡是编。校勘于讷隐丈席。虽未及锓于梓。而讷隐弁卷之文。足以徵信百世。清台翁亦有题跋以阐挥之。然十图十目之别为一册者。见漏于集中。嗣孙进龙甫。克追先志。方谋剞劂。以图与目并刻之。台佐之孤陋蔑识。何敢赞一辞于其间哉。后世之子云尧夫必有如百梅翁之表章倦翁图说者。窃为之拱以俟焉。
愚川遗稿跋
昔我伯考畏斋公。尚论吾乡近古士大夫文章轨范言论风采。辄称愚川郑先生为大家数。今以先生遗稿四册證之。尤不觉高山景行之起旷慕也。于乎。大雅不作。
鹤栖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25H 页
笙镛之希音久閟。正学不讲。山野之亢议寝微。文章固已稀世之宝。又况言论之正。士趋而扶世教者哉。先生以聪明端秀之姿。受家庭经史之学。十馀岁赋近体诗已惊人。昏朝斁伦。谢举杜门。稽古之力。益闳以肆。升上庠屡占发解而再居魁名。其不第则命也。荐授一 命。屣弃还山。泉石觞咏。无非风骚之音韵。江河之力量。最其中隐者一传。虽使续以编之于渊明五柳传之后。当无愧色。此可见经术之淹博。本之洛建。参之汉唐。以理胜辞。自成一家者也。至若晋宋可鉴之论。伪疏阿附之斥。龟卜烛照。鈇钺森严。是又国家当日之急务。斯文百世之大论。讷隐翁志文中学可以辅导君德。文可以黼黻王猷。智可以识微虑远。才可以激浊扬清。行可以表仪衰俗之训。岂非千古不朽之实录也哉。先祖拙斋公亦尝以少微史笔削无法。特请先生以删烦补阙之事。先生之闳览洽闻。正谊确论。又可知矣。后生末学。何所知识。辄以所受于家传者。寓所感于编末云尔。
巴山先生遗稿跋
右从先祖巴山先生逸稿。诗若书遗墨。师门手札。后贤称述总若干编。夫以先生淳静雅洁之资。同堂征迈。于立岩,龟村,谦庵,西厓诸先祖。负笈请益于陶山李先生
鹤栖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25L 页
门下。志学之笃实。奖诩之隆重。殆与贲老并称。而不幸早世。大业未究。家绪零替。文献荡佚。嘉言善行。华藻令咳。无所传信于百世之下。斯文之叹惜极矣。我伯考畏斋府君始颇收拾于宣城故家。而长编短牍。百不存一。只以师门赠遗往复之诗札。随得随附。仅成逸稿一册。临斋,月梧,柳下诸公。前后参校。犹未及锓梓。一门诸族慨然合谋。鸠赀蓄力。以图传后。甲午秋。西厓集重刊之役告成。咸以为先生稿巾衍之藏。不得不续而成之。以卒先志。遂敦议讫功于旬日之内。经纪主事者。前判书相祚。干其役者。参议致睦,本孙羲春甫也。呜呼。溪堂入室。家有三贤。而谦祖文敬之美谥。厓祖遗集之重新。适在是岁。而先生逸稿并行于世。事非偶然。读是编者。倘有能阐发幽潜之实迹。齐休并美。俾有光于前修者哉。窃有所拱以俟焉。
南谷集跋
余尝读桐溪郑文简丙子劄奏。未尝不敛衽起敬时。则有若南谷权先生。以一布衣。与之匹休齐美。讵不韪欤。先生自幼聪悟绝人。九岁次朱晦庵远游篇。未冠访金鹤沙于泮中。倾心向慕。质疑问难。上庠之初。不应诸先进之招。桐溪招之然后乃应。资禀之端正。志气之刚方。
鹤栖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26H 页
概可见矣。逮夫丙子之难。 大驾南幸。宰臣主和。天纲废坏。则先生起自草莽。奋然陈疏。请斩误国之宰臣。竟被喉院之阻搪。未获上彻。则抱章痛哭而出。朗读桐溪翁所奏之劄。题诗以志喜。桐翁亦见先生之疏。亟称之曰。吾心事可与此子说。真所谓同声应而同气求也。及闻三学士被害。设位为文以祭之。而腊梅清冰。以代鸡绵。贺清阴唾虏碑而遂蹈海。南岳公之特铭其旌以 皇明处士南谷权公。诚知言也。自夫花叶记时之后。尤致力于性理诸书。尊信退陶。为吾东正学之宗。而程朱学的之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者。乃其晚年之所着力也。盖公之尺疏扶纲于冠屦倒置之日。不啻若障川之底柱。丽天之日星。而其根本田地。岂不由于问学上来者耶。吾必曰有学术之鲁连。位未显之郑文简也。谨书卷末。以寓山仰之忱云尔。
柳晚隐感慕录跋
右感慕录一编。即丹溪处士柳斯文宜三。纂述其先大人晚隐公遗事遗训者也。余既懵陋。所居亦稍远。虽未及周旋于晚隐公之堂。窃尝有得于南州士友之传诵而钦艳爱慕之久矣。谨就其录中所载言与行以考之。高洁之操。恬雅之实。闇然自露于圭窦荜户之中。而训
鹤栖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26L 页
子孙必以义方。处宗族必以敦睦。无慕于外而专用心于内。真所谓自守笃行之君子也欤。家有肖子。式谷其诲。早年负笈于立斋郑先生之门。讲学请益。竿步日进。又能曲尽其追慕之诚孝。著为此录。以寓刻形图像之意。而郑先生叙文以阐挥之。是编也不但柳氏一家之宝藏而已。其将传信于来后。敦薄俗而补世教矣。呜呼。山樵水渔。读书行义。吾闻柳友家传之实行。而韩文公之所尝称道于董邵南者也。虽然邵南家里。亦有能纂述其遗事遗训。以图传后者耶。噫。
书三塘集戊午疏启后
圣人作易。以阳为君子。阳之道刚而正。明而易知。故君子之文章事业。刚明俊伟。疏畅洞达。如青天白日。如高山大川。如龙虎之为猛。麟凤之为祥。此朱夫子推易观人之训。而试以三塘金先生伸雪戊午诸贤疏订之。先生信乎其大易刚阳之君子乎。于乎。戊午士祸之作。即斯文阳九之会也。蜮弩射影。烈火弥天。忠贤芟夷。直气消沮。正士君子胆青发竖之时。而无一人出口气以讼其冤。惟公以新进簪笔之踪。倡率诸僚。奋然特立。上伸雪之章总三百五十有馀言。首陈史学之为公论。次论奸党之危宗国。仍请推官赏赐之收还。被诛诸贤之封
鹤栖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27H 页
赠。刚明乎其理义之文也。疏畅乎其正大之言也。忱诚孚格。 圣明嘉纳。旌别彰瘅。以树风声。耸当世之耳目。扶一线之正脉。是可见穷阴之馀。潜雷一声。群蛰昭苏。万品生遂者也。公未释褐年三十。撰述冲斋家墓铭。丁卯疏后十年。又以掌宪入对 经筵。痛斥权奸诬善之罪。文艺之早成。言议之剀切。卓荦又如彼。其栖迟一架茅亭。位止三宰。寿才中身。实后学之所共嗟惜也。吾先祖文忠公裒成戊午党籍。而冲斋,虚白交游师友之录。草涧韵玉诸篇。并可以天壤共敝。窃不胜旷感之怀。盥手敬书。以赞大来君子之道云。
敬题 毅宗烈皇帝御笔宝帖后
台佐过金友重佑家。重佑以思无邪三大字帖示之曰。此 毅宗皇帝御笔也。从先祖忘窝先生。航海朝京时赍来。藏之后孙重琏家。间被郁攸灾。纸面有片片火痕而字画则幸完。重佑惧其世久而奉守之或疏也。妆褙为帖。帖上面 崇祯皇帝御笔小样六字。忘窝公之所宝重而标识者。台佐拜稽首。盥手敬玩。又起而拜曰有是哉。我东方万世之天球弘璧也。 显皇帝再造之隆恩至泽。与天无极。虽征东将士之遗藻烂牍。风泉之感。妇孺同涕。而况 天王御墨。会意象形。流落海外。徵信
鹤栖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27L 页
于百世之后哉。忘窝公以清朝峻望。 崇祯六年夏四月。拜册礼奏请副使赴京。南纪无双东韩第一之咏。已颂穆如之清风。及到 皇城。痛辨讹言之构诬。披露事大之忠恳。周旋应接。动遵礼法。律己捡下。廉白无玷。衙门阁老。莫不敬重之。以为正士而加礼焉。而 宝墨之赍来。适在是行。其或蒙 天子嘉乃之宠而 特赐赍者乎。抑亦同朝之喜。不爱至宝而相赠乎。僭猥之惧。虽未敢妄揣臆断。窃求夫毫墨运用之间。云章昭回。龙跳而虎奋。鸾翔而凤翥。岁久箧藏。宛然无恙于劫火澒洞之中。苟非天纵艺能。神明护持。能如是乎。忘窝公标识手笔。固宜传信于万万世东土。此不啻太乙藜杖之奇宝。亦不啻花山之栏幞(襕幞)。龟城之衍义。酒泉之柳叶杯而已。于乎希矣。
书孝子乐有斋金公殉父事迹后
川上闻韶氏世德之懿。吾乡士大夫之表准也。自古策名立朝之贤硕。必有清名直节之大树立。虽使穷居而读书。素患行患。间多有大过人之行。孝子乐有斋金公始器殉父事。即其一也。公平日行谊。遭变始终。前辈所述传记若铭志。备录以阐挥之。今无容架叠。而盖观孝子之方始葬也。间十里之地。前五日而靷。则潦水之虑
鹤栖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28H 页
周矣。舍雨后之险滩。指山腰之迁路。则慎重之意切矣。彼担夫之迷顽。自谓惯住湖边。笑而不应。众力齐驱。赴涨如杯。则相绋诸人所不能遮其锋也。孝子从昆季。登舆护行。饬谕利涉之道。而浊流汇涡。担者猝仆。石滩箭急。靷车随漂。则岸上多人。亦无以容其力也。悬瀑当前。两岸差狭。溺水者跳出。同舆者投下。堤上环立。顿擗以摧号者。山岳震裂。于斯之际。苟非天得之孝。素守之正。其何以整衰绖。褰帷抱柩而伏。确然不动于顷刻必死之地乎。飞霆喷击。舆杠粉碎。灵柩无恙。露出水面。而孝子之尸俨然具巾裳杖屦。颜貌如生。不少变改。是则孝子之一片精魄。死犹不死。护持灵柩。捧出于狂涛荡潏之中。吁亦奇且异矣。士林钦诵。按使登 闻。而铨家 貤赠。只循常典。其可谓褒旌卓孝之万一矣乎。公即古处士兰翁先生之子也。兰翁潜心性理之学。公又克绍家训。十馀岁作易卦图。揭之壁上。稍长文学彬蔚。孝谊著称。仓卒祸变之日。身殉而行益彰。列之史传。孰不曰君子有孝子耶。呜呼其可悲也夫。其可敬也夫。
书延安宋公事迹后
人之所欲者。莫甚于生。所恶者。莫甚于死。故子为父而死。谓之孝子。臣为君而死。谓之忠臣。妇为夫而死。谓之
鹤栖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28L 页
烈妇。此之谓三纲。下于此则罕有闻焉。宋公樀为弟构争死之迹。备述于诸先辈叙传识跋及前后士林文状。今无容更赘其所以舍命取义。视死如归。并美于子之孝臣之忠妇之烈。如彼其卓然。而营邑辄以不系三纲。难于登闻。褒显之典。尚此寥寥。殊甚可惜也已。抑余读是传而窃有所憾者。构也樀也。樀也构也。有罪无罪。惟愿速死之供。明是兄弟争死之语。则当日无狱之官。阅实定罪。勘以次律。岂无其道乎。书曰罪疑惟轻。又曰上刑适轻下服。是狱也疑其弟而又疑其兄。则适轻下服。古训可稽。况今风俗日渝。彝伦日斁。间有不令之瘉。妻孥移其爱。利欲汩其性。阋墙截树。罔念天显者种种焉。其能处患难之际。笃友爱之伦。以兄死弟。如宋公者几何人哉。受嘉师而率乂棐彝。祥刑之徽典也。彰善行而树之风声。对扬之先务也。 圣明敦伦之下。一方宣化之地。深有所伤叹而拱以俟也。
敬题族侄彝好所妆先祖拙斋先生九首诗小屏后
名门世族。莫不由祖先忠孝勤俭以成立之。莫不由子孙顽率奢傲以覆败之。可不念哉。可不惧哉。我六世祖拙斋先生。承受谦庵,西厓两先祖心学之要。忠孝之传。
鹤栖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29H 页
作诗以示子孙。曰敦睦。曰自守。曰涉世。曰山居。曰自责。曰劝学。曰读书。曰自省示儿辈。曰再示孙辈。诗凡九篇。从先祖悔堂公手自缮写。命弟寓轩公识其后。并剞劂之作为屏幛。以便观诵。诗板之奉藏于忠孝堂祠庙东荣。今已百有五十年。凡为拙悔两祖之后者。若捧拱璧。作为家范。勿替成立之训。庶无覆败之咎。而挽近以来。学术渐疏。典刑寝远。柳直清著书垂戒之训。正宜钦诵而交勉之也。族侄彝好甫。山居读书。追往补今。日有所得。而印出诗若跋。续作一屏。展之座右。盖亦绍述之美事。策勉之至意。岂不有光于先迹也哉。且其题跋中。首言谦拙二字。为世守之绳墨。此二字者。果是吾家传习之学。而彝好之于吾家旨诀。已能深得其大本。拳拳奉守。以世其学。不但知之及而亦必仁能守之。余乃敬书数语于妆贴之末。且名彝好之室曰守轩。彝好其勉矣夫。
书权判官原从录券后
显皇帝万历三十三年乙巳夏四月。我 昭敬王策壬辰平倭宣武功臣李忠武等十八人。既而又 教曰惟尔卿大夫暨士庶人。或扬我武烈。或助我军需。执殳驱驰。或有捐躯之士。提兵战伐。或有献馘之徒。悉录于玆。
鹤栖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29L 页
永传于后。惟轻惟重。分一时之功劳。尔子尔孙。享万世之安乐。此实原从推恩之 盛典也。临海君,达城尉,吾祖丰原府院君以下。参录凡几十百人。而权判官庆星亦以三等受加一资。宥后世之 宠眷。呜呼。龙蛇之乱。尚忍言哉。 大驾播迁。 庙社蒙尘。列郡瓦解。生民鱼肉。而幸赖 上国父母之恩。 圣朝神武之姿。文武大小臣僚。戮力勘乱。协赞中兴。万亿年盘泰之业。式至今休。虽其世代寝远。文献散佚。判官所策之勋。未知实迹何居。而稽之 教牒。要不外于扬武助需捐躯献馘之中。吁可韪也。判官后孙得成,圣伯等。袖券来示于余。窃附阐幽之义。缀数语以归之。
题玉溪姜孝子遗稿后
昔我畏友金学士叔明。学邃而行洁。少许可人。语当世之局于地处。隐而未显者。以学术则槐潭裴处士相说。以行谊则玉溪姜孝子凤文是已。余喜闻而心识之。上舍姜生周祜亦尝过余。自言受业于玉溪之门。为余道其师之实行曰。师蚤有志文学。负笈请益于江浦长德。中乡解赴会围。见讲官有浮薄态。废不复举。性至孝。母病求得冬蛇于石堆桑梢。邻狗失乳。家狗往哺。实孝感也。年八十门人谋伐石为身后计。且请自述。师曰毋愧
鹤栖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30H 页
我也。吾平生守得一畏字。是吾盖棺前自力处。诸贤能守此勿失则吾之心幸有传矣。翼年卒。诸门人遂以此书之于隧途之石。余得其详而愈不觉敛衽以起敬。乙酉夏。有姜生周福者。赍玉溪遗稿一册以示余。若诗书序记祭文。篇虽不多。真实雅淡。尽乎有德者之言。况其附录中。乡邻诸君子之称述。与前所闻者。如印一板。金叔明之并称行谊于槐潭学术。良有以也。而上舍之言。亦非阿好者也。于乎。世降俗渝。虚伪日滋。名门世族之家。饬躬修行之士。亦鲜有闻。彼穷蔀业农之门。乃有安丰董邵南者出焉。顾安得韩昌黎大笔。以阐发其幽光也。孝子所居之里。彬彬多文艺士。科榜相续。有足艳称。而文艺抑其末也。诸君辈必须专用力于孝子心传之训。居家以孝弟为先。处乡以恭逊自持。战兢临履。无时不然。方可谓敬守畏字之义而无愧色于是编也。诸君勉之。
海东宝帖后识
余少也。与仲君士能赴试汉中。街路有人持弊书帖欲货之。马上披见。即杨蓬莱,宋颐庵,李鹅溪,韩石峰,李玉山手笔。而玉山为金守愚识其末者也。余贸得以示仲君。仲君素性癖于书。见之跃然而喜。袖归宝藏。手不暂
鹤栖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30L 页
释。又草书数帖于下面。后几年癸亥。仲君亡。又几年乙未。仲君之子又亡。余不胜悼惜。翻阅书籍。将照数以付其家人。是帖留在古箧中矣。手自褙贴妆黄。题其面曰海东宝帖。呜呼。五贤书法之名著华夷。妇孺之所传诵。而仲君爱玩之迹。挥洒之笔。续其尾。是帖也岂不可宝也哉。后世云仍。其克体余之至意。无或点污破坏閪失之幸也。
鹤栖先生文集卷之十
 杂著
  
金海备御说
我东边邑。东莱为岛夷初程。而距金海五十里。以陆路则莫不曰先莱后金。而窃有所隐忧却虑者。金之为壤。北驾洛江。南极天涯。由海达江。一蹑玆境。则岭以下沿江诸邑。其将一苇可抗。到处下陆。势必四散。然则贼路形便。实金先于莱而亦可谓之捷径也。嘻乎痛矣。往昔龙蛇之变。尚忍言哉。莱城先陷。列镇瓦解。晋营失守。一路风靡。致令蛮奴丑踪。敢越鸟岭重关。至今思惟。心胆俱坠。虽藐尔含生。誓不欲共戴一天。况搢绅世族。固宜安不忘危。拊剑长吁也明矣。本府自胜国以来。为郡为州。沿革不一。而府使乃其本衔。逮我 成庙朝。特兼营将。印符有二。管邑为七。于是乎水陆节制。分受于巡统
鹤栖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31H 页
两营。此固南藩之一大关防也。夫何挽近以来。骎骎乎疮疣百出。重经甲乙劫运。弊弊焉无以振刷。到此地头。如不大加着手。别般矫革。则惜此重镇。终无阴雨之备。识者之兴喟。容有极哉。我 国家升平。今幸数百有馀年矣。蠢玆遐氓。生殁于圣化涵育之中。恬不知兵火之为何状。名以武士而慢不识读兵书操弓矢之为何事。若是而其可曰重边备乎。大抵莱府别骑卫三百名。五技俱全。即一精兵也。每岁自该邑都试取优等。覆试于兵营。仍授及第。故为别骑者。不待劝饬。自相肄习。脱有缓急。足当一隅。 朝家戒不虞之意。岂不盛哉。莱伯管辖之重。良有以也。窃惟金海之边忧。不下于莱府。而形格势急。有加于莱府。则宜其有别例措处。今若使镇管七邑。各取其武艺绝等者。限三百名定额抄选。名之以别卫士。一如莱府都试之例。取才给科。则虽无提饬。必竞相摩厉。缓急可恃。且莱府金井山城。惜其久废。近又修筑。边臣献猷。实所钦叹。本府之打鼓山城。曾于壬乱为贼所圮。至今废弃。而观其地势。三面陡绝。层岩矗立。一面稍凹。城址宛存。若欲改筑。则周围不广。事役无多。真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不啻如金井之外高内低。而况傍临城府。一鼓相应。兼有烽台。朝暮报警。古人设
鹤栖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31L 页
施之微意。亦可想得矣。山城既复则宜有储饷。以今莱城输纳之山饷。特令移蓄于本府鼓城。量宜粜籴。则道内之金乌天生。可较伯仲。夫然后山城中军必以别卫士中曾经出身或有地望练熟者。望报兵营。俾得 启差。准朔恒留。兼任烽将。而衣料必从厚优给。使权专而体重。至若守城中军各厅任校。亦皆以此类拟荐。则必也人人蓄锐。个个贾勇。自愿投入。兵家所谓得人死力之方。地利人和之论。不外乎此矣。 丙枕南顾之忧。庶几少弛。而 国势益巩。边备渐固。此系大更张之举。今若禀议于巡兵营。具陈登 闻。幸蒙 允俞。则应行事例。自当有逐条定式。而姑付次第件事尔。
谕金海三忠,勿峰,礼岩三院儒生帖。
官莅任三载。徒费廪禄。公私众务。百不一举。而最是慕贤之诚。兴学之意。实有所拳拳不已者。临归之际。谨诣域内诸先辈尸祝之所。缅仰周旋。遂与多少章甫。略叙平日向𨓏之怀。仍念先贤俎豆之院。本官香烛之封进。自是列邑通行之美典。窃欲自今为始。按礼修举。而享祀已过。封进非时。则揆以事面。亦恐如何。玆捐官廪馀储。各该院中钱十百文措备出送。院中多士。知悉此意。逐年取殖。毋或消融。永久补用于春秋香烛之费。如有
鹤栖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32H 页
剩馀。多士赡学之资。次第料理。勿负今日高山景行之忱幸甚。
寓轩先生别庙立议
从先祖寓轩先生。学问德业之盛。光前启后。允为百代之模范。而本派子孙。流寓他土。殆不能自振。一间祠庙。僻在山村。将未免倾颓。香火之不时。风雨之不蔽。岂但为外居本孙之责耶。今春岁谒之日。门内远近老少。无不衋然感慨。立庙河上。移奉行祀之论。同然一辞。而物赀难办。占地又不便。乃出儒租钱五十缗。添以公私如干赀。合为百馀金。相基于花树堂西南。以寓堂儒共尊之意。第念此事。于礼未有所考。先生本孙中最长旁。既在永阳。初献祝告。最长旁为之。则庙虽宗人所建。祭实本孙为主。自今以后。先生祠版未祧埋之前。岁修精禋。勿替引之。则以情以礼。允合而无憾。此今日立议之大略也。抑又思之。吾宗中旁亲各位蘋藻难办者。岂可一二数。而独于寓轩公诚心慕仰。竭蹶奔趋。捐赀而无所爱。敦事而不知劳。此莫非先生绍述之学。敦睦之行。感发人之善心。愈久而愈不忘也。凡我周旋于此堂。骏奔于斯庙者。其必学先生之学。行先生之行。期勿坠于永世则是又幸之幸也。
鹤栖先生文集卷之十
 传
  
鹤栖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32L 页
李大田先生传
李大田先生讳甫钦字敬夫。永川人。世居永川。中移松京。高丽神虎卫将军封永阳君大荣。即其鼻祖。是生得芬典工判书。是生文卿保胜将军。是生松贤版图判书。即先生高祖。曾祖洽经德斋生。追封版图判书。祖释之宝文阁大提学版图判书号南谷。见丽运将讫。退隐于龙仁别业。与杜门洞诸贤并称。考玄实 本朝忠佐卫副司直。与三兄献纳公安柔还永川。居于郡北鸣山里大田村半月峰下。盖一郡山水之胜处。而古无居人。司直公始家焉。先生因居之。自号大田居士。而降生之年不传。以丁丑录考之。先生临刑时。年已六十。其生似在丁丑间。生而好学。未弱冠抠衣受业于泰斋柳公方善之门。柳公以文章学术。素有重望。而时罹文网。谪居永川。先生尝读书于公山圆明寺。泰斋赠以诗曰拟向山僧话别离。云浮寺里独来归。初心政欲趋相见。奈此幽溪隔翠微。先生数年不出户庭。文词大进。闻望蔼蔚。同门之士如徐居正,康孝文诸公。皆自以为不及。 世宗己酉擢文科。泰斋诗以贺之曰名题金榜展雄才。脚底鹏程万里开。新入山林多所慎。冀将言行更钦哉。选入
鹤栖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33H 页
集贤殿博士。与成忠文,朴忠正,河忠烈,柳忠景,李忠简诸先生。共修历代通鉴。泰斋又有诗曰集贤高阁近蓬莱。博士清班亦伟哉。入奉 经筵陈说学。校雠天禄聘雄才。壬戌直成均馆主簿。与同朝诸贤。共和安平大君匪懈堂潇湘八景诗。诗曰望道江南绵万里。森罗八景忽移斯。龙跳凤翥宋皇笔。玉佩琼琚丽代诗。烟寺渔村云黯淡。江天秋月雁参差。归帆更想潇湘趣。孰与东韩汉水湄。是年冬。以书状官赴京。癸亥春还至辽阳。闻泰斋讣。为位恸哭。后七年庚午。泰斋子元庚裒集先稿。将谋剞劂。先生出力竣事。又著跋文。乙亥 端庙三年闰六月。 光庙受禅。尊 上为 上王。先生自是无仕进意。遂退居于家。慷慨废寝食。家人莫知其故。一日就一善冶隐吉先生之墓。为文以祭。其文曰周武受命。夷齐采薇于首阳。汉光中兴。子陵垂钓于富春。超当世而独立。绝后代而无伦。嗟丽运之衰微。会 圣朝之清明。群臣奔走而服命。万汇欣欣而向荣。惟公冠不及二梁。位不过注书。乃为旧君而守节。不为鹤书而登车。梦断青云。高卧草庐。尚巢许之高风。鄙王魏之达权。忘机凤溪之如斯。抗志乌山之不迁。大节可比于伯夷。至孝无愧于子骞。扶植纲常于既坠。激励士风于靡然。盖玆忠孝
鹤栖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33L 页
实本于天。秉彝之性孰不同焉。念我 皇祖。询玆南服。赋诗两章。以美一德。上三纲之新图。光一代之简策。嗟余小子。叨承遗迹。诵诗慕德。心焉怵惕。恭修薄具。庶几来格。七月尊 上为恭懿温文太上王。丙子正月。 上王出居锦城大君瑜第。六月左副承旨成三问等谋复 上王。事觉而死。降封 上王为鲁山君。安置宁越郡。锦城大君安置顺兴府。丁丑先生除顺兴府使。兴之距越才隔一岭。先生每潜踰僻峡。候问于越中。见锦城辄相对流涕。仍与许心。大君以珊瑚缨赠先生。以珊瑚赤心不渝。缨子有循环复始之意也。先生曰顺兴兵卒不少。南中忠义之士亦多有潜结者。不若拥 上王传檄。直入复位。若夫事之成不成天也。非所豫料。遂辟左右草檄。其略曰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又曰挟天子以令诸侯。畴敢不从。将发顺兴兵及南中同志与议者。迎 鲁山以踰岭。顺兴官奴给唱者。附壁窃听。交锦城侍女。窃取其檄文。带米屑走上京将上变。时有基川县监者闻其事。递骑三四马疾逐之。夺檄文先入京上变。遂得大功。锦城移系安东。先生杖流博川。并被极祸。南中人士死者亦不可数。顺兴府随而革。即丁丑之冬十月也。先生弟副使公甫款。收瘗于鸣山里丹崖丑坐
鹤栖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34H 页
之原司直公墓下。邑人因名节洞。壬辰之难。副使公玄孙廷芬从郑刚义公赴庆州战殉节。自此兄弟俱绝不祀。外裔张氏之居鸣山本里者。主禁樵牧。顺兴府廨旧有银杏树。丁丑之变。树自枯死。有一老人过之曰杏复而顺兴复。顺兴复而 鲁山复。 肃庙辛酉春。杏树复生。后三年癸亥。因邑人陈疏 命复邑。后几年而 庄陵果复。癸酉府使郑重昌为文祭大君暨先生及同时死事人士。甲申本道观察使朴权。因士林齐吁。优给钱谷。俾置墓田。郡守吕必宽修治坟墓表短碣。置守冢三户。本里士林轮掌墓田。岁行一祭。己亥顺兴府使李命熙。就大君栫棘遗墟筑三坛。祭大君于上。先生于中。死事人士于下。邑人每岁寒食设祭。 英庙十四年戊午。大君后孙李震秀上言。臣十代祖臣锦城大君瑜。于 端宗大王禅受之际。与顺兴府使李甫钦。同受极典。其实俱载 庄陵志。伏乞 圣明命有司详察事实。刊去谱略中罪死二字。复旧官封因 赐易名等节。依三王子例。以伸幽明久郁之痛。吏曹判书赵显命回 启曰谨按 庄陵志。成三问等罪死后。翼年丁丑。锦城大君瑜顺兴府使李甫钦亦为罪死。其事与成三问等。实无异同。 端宗大王今已复位。成三问等亦已蒙悯 赠。
鹤栖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34L 页
则大君以一体之人。至今未复官秩。亦未蒙礼葬 赐谥录裔之恩。璿源录中尚以罪死悬注者。诚为阙典之大者。其在褒忠奖节之道。亦不可不一依成三问等例施行。请议大臣处之。依 允。右议政宋寅明覆 启曰锦城大君之当初罪名。既曰谋复 上王。则到今 庄陵位号既复之后。所当与六臣同被 悯典。复官 褒赠。一依该曹回 启施行。恐无不可。李甫钦殉节之忠。亦无愧于六臣。而以其无子孙。莫为之鸣冤。独漏于悯恤之 恩。则未必不饮恨于冥漠。一体复官 褒赠。恐合事宜。 传曰依议施行。于是依六臣例。复锦城大君旧封 赐谥贞悯。 赠先生资宪大夫吏曹判书兼知 经筵春秋馆成均馆义禁府事五卫都总府都总管 世子左宾客。己未公忠道清安士林及大君本孙。营建青塘祠于县治西。啜享大君及先生。后改为竹溪书院。以殉节在竹溪故云。辛酉本道观察使沈圣希。巡到顺兴拜神坛。以为规模卑陋。祭同私享。状 闻请官给祭需。祀以春秋。捐丁守坛。事下筹司。回 启施行。营府合力。以品字样砻石改筑。正北为大君位。稍前而右为先生位。左为死事人士位。碑其上曰成仁之坛。门外设斋室。官供奠需。祀以春秋中丁。置守护丁。癸亥永川郡
鹤栖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35H 页
守尹凤五。访大田故里。彷徨感慨。将表遗墟。捐廪治石。未竣递归。士人郑缵阳董其事。甲子冬立遗墟碑。乙未本道御史柳义养。因道儒状 启。请先生赐谥。事寝未报。 正庙甲辰。享先生于本郡松谷书院。先是鸣山士林议建先生新祠于遗墟。邑人赵如愚以松谷为泰斋入享之院。先生所从游泰斋之地。力主师弟联享。遂用其议。丙午湖南士林享先生于光州大峙书院。李氏八贤。并享之庙。辛亥春 辇过露梁六臣墓。起感 庄陵故事。又因畿儒黄默等上言。请追配和义君于彰烈祠。 命史官奉考 端庙朝名山秘史。又命奎章阁单抄 端庙朝尽节人指一草记。奎章阁据赵显命所撰锦城大君谥状以 闻。 传曰六臣之事。所不敢详。而 光庙有教若曰后世之忠臣。又论宁阳家事。若曰不可以乱臣论。大哉训谟。昭揭日星。有以仰达权扶经之圣人微旨。其阐扬发挥之者。岂不在于予后人欤。向者 辇路过悯节祠。起旷想。遣官致侑之。仍欲以锦城诸人追配于越中之祠。命史官奉考名山之秘藏。史官反面之日。东伯以子规楼寻基形止闻焉。巧凑一时。事若待今。理有不诬。吁亦奇且异矣。更思之。世所称生六臣五宗英危忠大节。咸推伯仲。有不可容易取舍于或配或
鹤栖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35L 页
否之际。则别求无于礼而合于礼之礼而行之。不亦可乎。往在 肃庙戊寅追复 庄陵也。廷臣以六臣祠太近于丁阁为言。引杜甫诗武侯祠屋长邻近之句 命勿毁。因歧贰之议。竟未免移构。是岂非欠阙乎。记冤之祭取乎鹤寺。设壝之制放乎獭川。以当时尽节之人。合造一祠版。就 本陵红箭门外除地为坛。每年寒食。从与享之。使邑宰建一屋子。藏弆祠版。以寓一体祀之之义。礼缘于情。神人无间。不惟彼烈烈精英之壹郁不沫者。永有依归。恭惟 庄陵陟降之灵。亦必悦豫于苾芬焄蒿之时。是举也夫孰曰无稽乎。其令本道及礼曹照此举行。又下教奎章阁原任提学。配食人取舍当否献议。原任提学李福源以为。 端庙朝节义诸臣。设坛侑享之命。出于上慰陟降。下扶伦常之盛德至意。圣人义起之礼。可以永有辞于百世。诸人树立。亦皆昭如日星。有不容拟议取舍。而配食之典。至严至重。今玆之命。虽与庙庭从享。差有间焉。而比之 赠爵谥享祠院。意义事体。本自不同。未立朝未受命者。虽有卓然可记。恐合更加商量。惟此严兴道一人。尽节终事。与立朝无异。不顾家族。与授命无异。齿诸六臣之列。少无歉焉。大抵旷绝之恩。以简为贵。竭忠殉节为上。洁身次之。收司并命
鹤栖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36H 页
又次之。简之则尤见光明。广之则或欠谨严。至于馀人之别祭一坛。义同表章。 恩出悯恻。既与配食有异。多少不必为拘。伏惟 上裁。原任提学蔡济恭以为。 圣心兴感六臣忠节。牵联及于伊时立殣诸臣。 特命设坛于 陵所红箭门外。 赐以寒食一祭。以其礼则虽曰一时义起。以其事则当树百代风声。垂之简册。永有辞矣。奚但臣心之钦颂赞叹而止哉。所下三册。臣详细䌷绎。其中可合配食之人。 圣上亲自抄出。有若分金秤上无物或差。反覆参考。未见其有当入而不入。不当入而入者。臣岂有出意见论可否哉。此外诸人。别设下坛之 询。有以仰悯恻褒尚。惟恐或遗之 圣心。而以三册所录见之。诸人眷系不忘。视死如归。踵相接矣。百世之下。孰非可矜可敬。而但其数则多。其迹则略。若一例并食于上项卓绝之人。则恐或有礼烦之嫌矣。臣尝往来岭南。略知先辈遗迹。盖锦城被祸。在于顺兴。故当其时傍近郡邑。以礼律身之人。终身自废。塞北面东者往往而有。今其子孙若闻有 朝廷旷古之典。靡所不及。则窃恐日后 辇路上言。益增其纷纭矣。如欲施之。不可胜施。臣意则以今所录者。断然为分限宜矣。 批曰昔我 圣祖之教。以六臣祠仍置 本陵红箭门内。
鹤栖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36L 页
猗乎那欤。惟玆议举配食之典。窃自附仰述之一端。大抵坛啜与庭享。固有间焉。从与享之则等耳。两大臣献议或曰以简为贵。或曰不可胜施。皆出于郑重。今于取舍之际。当以死于节而其迹之著在国乘 陵志者为归。如五宗英也。四懿戚也。三相臣也。三重臣也。两云剑也。六臣与六臣父若子中卓异也。许诩及慥。朴季愚文敬文献之子若孙而尤迥异也。顺兴府使李甫钦,都镇抚郑孝全也。右三十一人。定以配食。祭仪有祝。馀人之事未详者坐收司者。更合有酌量别坛之设。大臣之言。诚有意见。悯忠诸坛。同壝异墠之已事是也。如事未详者赵遂良等八人。坐收司者金承圭等一百九十人。祭于别坛。噫拚死奋义。戮力于终事之地。惟严户长一人。忍以不在死节之列。独漏于配食乎。金文正宋文正之追跻 庙庭。即援仿之的据。 赠参判严兴道。俾与三十一人位序之次。以太常栗木合造一祠版。书曰忠臣之神。建一屋子以藏之。祭时以纸榜列录姓名。又设三别坛。曰朝士坛。曰盲人宦者军奴坛。曰女人坛。四坛高低。稍存等级。遂 命于 庄陵红箭门外设忠臣坛。 亲制祭文致侑。其文曰予即阼之十五年辛亥三月初五日。遣臣礼曹判书李致中。致侑于安平大君章昭公
鹤栖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37H 页
瑢,锦城大君贞悯公瑜,和义君忠景公璎,汉南君贞悼公𤥽,永丰君贞烈公瑔,判中枢院事李穰, 赠领敦宁府事砺良府院君行判敦宁府事忠悯公宋玹寿,礼曹判书忠庄公权自慎, 赠议政府领议政宁阳尉献悯公郑悰,敦宁府判官权完,议政府领议政忠定公皇甫仁,议政府左议政忠翼公金宗瑞,议政府右议政忠庄公郑苯,吏曹判书忠贞公闵伸,兵曹判书赵克宽,吏曹判书忠毅公金文起, 赠议政府左赞成行都总府都总管忠肃公成胜, 赠兵曹判书行别云剑忠刚公朴峥, 赠议政府左赞成行刑曹判书文悯公朴中林, 赠吏曹判书行承政院右承旨忠文公成三问, 赠吏曹判书行刑曹参判忠正公朴彭年, 赠吏曹判书行集贤殿直提学忠简公李垲, 赠吏曹判书行礼曹参判忠烈公河纬地, 赠吏曹判书行成均馆司艺忠景公柳诚源, 赠兵曹判书行都总府副总管忠穆公俞应孚, 赠司宪府持平河珀,议政府左参赞贞简公许诩, 赠弘文馆副提学行集贤殿副修撰许慥, 赠吏曹参判朴季愚, 赠吏曹判书行顺兴府使忠庄公李甫钦,行兵曹判书八道都镇抚使日城府院君郑孝全, 赠工曹参判行宁越郡户长严兴道之神。若曰礼贵
鹤栖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37L 页
与享。义取配庭。馀三十人。炳烺日星。嫌远葛祠。就近茅屋。相将顾歆。每年寒食。一体君臣。上阁下坛。万岁千秋。长护玉栏。与癸酉丙子丁丑死事平安道观察使赵遂良等一百九十八人从祀之神。尚其飨之。仍命每寒食 陵享时并祭。而祝文以今下 御制。永为享式。献官差以察访守令中一人。诸执事以彰节祠院儒乡校斋儒择定。凡守护修改。使 本陵官本府使。眼同举行。呜呼备矣。其始先生易名之典。未及 宣下。至是见 御制祭文。始知 赐谥为忠庄。而特旨书下者。左议政蔡济恭。以无谥法八字。请更 命有司开坐议注。 传曰开坐有弊。勿书注脚。今日内安宝。于是先生 谥诰与贞夫人崔氏 赠牒。同日并下。十月某日。延谥于松谷书院。夫人 赠牒藏于族裔春培家。庚申春。京外儒生金钟真等。疏请先生及六臣一体尊祀议。大臣以久远事不行。先生孝于亲友于弟。有大节能文章。及祸起。诗文著述。百不能存其一。公之旁裔洛徵邑儒郑一骏,郑一钻,李仁器。相继裒集遗稿。事实殉节。褒 赠颠末。墓院告祝。碑文梁颂。儒疏公私记载。为实记上下卷。士林及旁裔远钦等。方谋锓梓传后。而士人朴孝元干其役云。
鹤栖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38H 页
窃尝闻先儒之训曰。民生于三。事之如一。惟其所在。即致死焉。先生在于亲尽其孝。在于师竭其诚。是皆致死之义。而至若在于君则贞忠卓节。尤有所凛烈而俊伟者。其秉执之义理。无间于当日六臣。而六臣汤火之馀。甘心赴蹈。志愈确而事尤难矣。其致死之大义。日月争其光。山岳并其峙。有足以树百世之风声。扶万古之纲常。于虖。先生之大义明而君臣之大义是彰。君臣之大义彰而 圣朝扶经之大义。益章章乎永有辞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