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质庵集卷之四 (自动笺注)
質菴集卷之四(奎章內製)
 講義(詩傳下)
  
小雅
  總論(二條)
 御製條問曰。
雅有大小正變
大小之殊。
是周公所定則可信也。
正變之異。
孔子所言。
故或甚疑之。
未知如何
臣璧對曰。
人之於雅。
猶以正變爲疑。
不如大小分得昭晣
則雖緣孔子之無於此
(缺)治亂美惡之不相類
則其爲正爲變。
無可疑者矣。
 御製條問曰。
雅者正也。
變雅之名。
是變中之正耶。
是正中之變耶。
孔氏曰。
大雅之音。
歌其政之變者。
謂之變大雅
小雅之音。
歌其政之變者。
謂之變小雅
以此觀之。
政事其變也。
音調其正也。
當以政事爲主
而謂之變中之正耶。
當以音調爲主
而謂之正中之變耶。
如何看得則好歟。
臣璧對曰。
孔說之分政事音調者。
最得劈破。
變雅者變字雖在上
而若釋之則雅之變者也。
然則變雅正中之變者也。
  
鹿鳴之什
  鹿鳴(二條)
 御製條問曰。
大旨曰此燕饗賓客之詩也。
小註廬陵李氏曰饗在廟。
燕在寢。
饗重而燕輕
饗則君親獻。
燕則君不親獻
以此觀之。
燕饗二事
鹿鳴爲燕賓客而作耶。
爲饗賓客而作耶。
子合而言之者何歟。
雖爲燕賓客而作。
通用饗禮
雖爲饗賓客而作。
通用燕禮
泛稱之如此歟。
臣璧對曰。
以此爲燕羣臣嘉賓之詩。
在羣臣則可曰燕。
嘉賓則可曰饗。
於是乎鹿鳴一篇
可謂燕饗通用樂矣
且此詩用之諸侯燕禮
用之卿大夫貢士
用之太學之敎。
則何可曰爲燕爲饗而作也。
 御製條問曰。
呦呦
鹿之和聲
以興賓主和樂
而或云是言鹿之鳴。
如瑟笙之聲。
此說何如
首章皷瑟吹笙
末章之皷瑟皷琴
固有和樂之意。
次章之德音孔昭
亦有和樂之義歟。
此只以鳴字興音字歟。
臣璧對曰。
呦呦
毛傳曰鹿相呼聲。
而集傳曰聲之和。
其義不甚遠。
然則以鹿之和。
興我之致嘉賓
而以笙瑟及酒。
爲苹芩之興。
似好矣。
不必以鹿聲興樂之聲也。
  
四牡(一條)
 御製條問曰。
使臣行役者之私情
念親爲先。
而此詩乃先言不遑啓處
次言不遑將父將母何歟。
臣璧對曰。
在家而後
可養親。
則不啓處者。
不遑將父不遑將母之所以由也。
詩人先言其由。
故先以啓處爲言也。
是豈後其親者也。
  皇皇者華(一條)
 御製條問曰。
皇華與上鹿鳴
同是一時之詩。
何者
夫有諸己而後諸人
鹿鳴之示我周行
欲己之得助於賢也。
皇華之周爰咨諏
欲臣之求助於賢也。
辭意如出一人之口。
豈非其驗歟。
臣璧對曰。
鹿鳴皇華所用雖殊。
相同則固似一時一人之所作。
至若聖敎所訓。
眞看到詩人作詩心曲也。
  常棣(一條)
 御製條問曰。
和樂且孺。
兄弟和樂且孺也。
和樂且湛。
兄弟而後妻子和樂且湛也。
然後人文用事
多以湛樂兄弟之樂何歟。
此章集傳曰妻子好合
琴瑟之和。
兄弟不合焉。
無以久其樂矣
此樂字卽湛樂之樂。
豈非屬於妻子乎。
但與上
章義不侔可疑
臣璧對曰。
後人之於文字
翹楚之類。
固多昧義而錯用者。
湛樂之屬兄弟說者。
亦其一也。
至若上下章義例之不侔
則臣亦窃甞疑之。
臣意則儐字若作論語召使擯之儐字看。
籩豆飮酒
朋友之樂。
而聯上友生之義。
下妻子之例。
有法矣。
  伐木(二條)
 御製條問曰。
出自幽谷
遷于喬木
詩本無取義。
孟子引之。
以爲用夷變於夏之比何歟。
斷章活法歟。
臣璧對曰。
古人於詩
實多如此引用
則臣於是知詩之爲活文。
而當以活法看去矣。
 御製條問曰。
民之失德
乾餱以愆
或譏其語野意薄。
夫在我而言之。
亦然矣。
自他人言之。
是亦人情眞切者。
華元羊羹
子公黿鼎
至於喪師亂邦
則其可懼也如是
安可人人君子之道責之。
易需卦爲飮食之象。
而其下受之以訟。
飮食者必有訟也。
豈非詩人之意乎。
臣璧對曰。
乾餱之愆。
固似已甚
而臣意則不然。
彼愆之者
豈眞欲乾餱而怒其不及耶。
特恨其不均而有
等分於己故也。
今若置酒於堂。
徧觴諸客而獨漏其一。
則其人必憾。
於此
可知乾餱之亦可以愆。
而宋羊鄭黿。
乾餱之類。
  天保(二條)
 御製條問曰。
大旨人君鹿鳴以下五詩燕其臣。
臣受賜者。
歌此詩以答其君。
臣之受賜者。
何待君之歌五詩而後
始有答歟。
上下之禮。
上則而下反簡何歟。
臣璧對曰。
鹿鳴以下五詩
固非一臣之作。
則臣意以爲君之所以宴臣
賓客鹿鳴
使臣四牡
兄弟常棣
以此五者隨處分用。
而臣之所以答君。
毋論賓客使臣兄弟
惟此一天保而已
然後一酬一酢也。
 御製條問曰。
君曰卜爾。
萬壽無疆
註曰卜猶期也。
卜卽占而知者
不曰也者何也。
所以問於神明
神明不待卜而知。
不曰占而曰猶期也。
朱子之意果以此歟。
臣璧對曰。
神明所期許者便是卜。
則是可不龜筮知者也。
故曰卜猶期也。
  杖杜(一條)
 御製條問曰。
有晥其實
晥明也。
其實之色明也。
集傳只曰實貌。
不言明之義何歟。
臣璧對曰。
皖彼牽牛
則皖亦可曰星貌而形容木實者。
或曰晨星磊砢則星貌亦可爲實貌矣。
不言明者
雖因毛傳之舊。
所以爲實貌者。
卽明之義。
然則亦何待言也。
  白華之什
  總論(一條)
 御製條問曰。
笙詩有聲無詞。
終是疑案
孔子刪詩三千詩
三百十一篇
何必取無詞之詩。
以充其數耶。
或曰刪時未亡而漢後亡之。
未知果然否。
臣璧對曰。
白華諸篇之爲笙詩。
旣有鄕飮酒之據。
則使亡佚漢後耶。
三百篇中。
奚獨笙詩之盡亡也。
此當以有聲無詞爲主
而雖無文詞
猶有需用
孔子亦何刪棄之也。
  魚麗(一條)
 御製條問曰。
燕饗賓客之詩。
當是主人所作。
而必不自稱君子
賓客所作而稱美主人之辭。
因以通用燕賓之禮也歟
臣璧對曰。
此詩通篇。
贊美酒肴語。
則其非主人
自作明矣。
而雖非主人之作。
主人不可歌之於賓耶。
大旨燕饗用之樂。
安知非燕饗時客之所歌者也。
  南有嘉魚(一條)
 御製條問曰。
南有樛木
甘瓠纍之。
大旨曰似比而實興也。
何以謂之似比。
豈以美實之纍于木固結不可解。
賓主之情相結而言歟。
臣璧對曰。
樛木之取興。
已似比軆
則此章之似比固矣。
樛木是下頌上。
故以葛藟自比。
此章是主贊賓。
故以甘瓠比之。
觀乎樛木則其取相結之義可知矣。
  
南山有臺(一條)
 御製條問曰。
此詩中君子
邦家之基邦家之光觀之。
似指賢者
而以民之父母觀之。
似指王者
此恐可疑
邦家之基。
王業鞏固也。
邦家之光
君德輝光也。
所稱君子
皆指王者而言歟。
樂只君子
本是自下頌上之辭。
而集傳以君子賓客何歟。
魚麗君子
旣指主人
此君子。
似亦指主人歟。
臣璧對曰。
非徒邦家
曰民父母
疑屬君人也。
萬壽二字
詩人未嘗輕用於尋常主客間。
則臣疑此詩是天子諸侯
而若湛露蓼蕭之類也。
然後樂只
君子之稱。
亦與采菽之君子合矣。
  蓼蕭(一條)
 御製條問曰。
龍爲光
或引白虎通之文。
以爲古者諸侯不過百里
象雷聲震爲龍。
故以諸侯爲龍。
天子諸侯
猶天之有三光
故以諸侯爲光
此說雖似新巧
而反覺無味
盖以得見君子龍光
則其喜之甚可知
其德之美亦可見。
意味自好
傳說
不可易。
未知如何
壽考不忘。
是言君子壽考
而自不忘其德老不懈之意耶。
是言君子壽考
使我不忘也歟
臣璧對曰。
或說雖以寵字之爲龍字
而何天之龍。
旣是寵字。
則不必疑其爲龍字
且龍之爲訓。
語甚艱澀
封而爲百里
百里而爲雷。
雷而爲電。
電而爲龍。
則凡五轉
始說到龍字矣。
詩經本無此等艱晦之語。
已不成說
至若光字。
古人三光
未嘗舍三而只稱光。
三光所以三光
以其有三字也。
今若只指一光字而謂之三光
是儀字皆兩儀也。
行字皆五行也。
邦家之光
當作邦家日月星辰矣。
豈有是哉。
說者之言。
似以寵字之不當用之於下。
而龍與日也。
亦皆君象。
豈可輕許於諸侯耶。
或說之誤。
一言可破矣。
壽考不忘。
贊美中。
兼得勉意
則不忘亦不爽之意也。
當從君子上看去。
  湛露(一條)
 御製條問曰。
左傳齊侯使陳敬仲飮。
敬仲辭曰。
臣卜其晝。
不卜其夜。
不敢
君子曰。
酒以成禮
不繼以淫。
以此觀之。
夜飮君子之戒。
而此詩曰厭厭夜飮
三代之時。
何以夜飮火燭之禮歟。
臣璧對曰。
天子之宴。
不宜有夜。
而今厭厭夜飮
意者天子之宴諸侯也。
要盡殷勤之意。
而在晝則猶未盡恩義之厚矣。
於是焉夜以繼之。
至有設燭之禮矣
是豈流連荒樂
以膏繼晷者比耶。
臣謂夜飮
在周家宴諸侯則可。
在齊公宴羣臣則不可矣。
  彤弓之什
  彤弓(二條)
 御製條問曰。
孔氏曰彤弓色赤。
旅弓色黑
賜弓赤一而黑十。
以赤爲重。
夫以赤爲重者何義
周人尙赤而然歟。
臣璧對曰。
周人之貴彤。
亦是尙赤之意。
而臣意則赤陽也。
黑陰也。
其亦貴陽賤陰之意也。
 御製條問曰。
大旨所云朝賜鐵券而暮屠戮者。
似指漢
高祖盟誓山河葅醢韓彭者。
小註只擧唐德宗昭宗事何歟。
下段印刓不與
乃指項羽事。
此段之爲指漢高
益明甚。
未知如何
臣璧對曰。
丹書鐵券
雖是漢制
韓彭則史未甞顯言其賜。
李則表而出之矣。
况乎利誘事勢者。
王李爲甚
小註之引唐事以證者。
儘得矣。
此乃論詩。
原非評史。
朱子亦何必以漢高,楚也。
  菁菁者莪(一條)
 御製條問曰。
兩章
改爲興。
則末章之獨存比說何歟。
載沉載浮
未定也。
我心則休。
已定也。
不成未定已定
故集傳以爲比。
未見君子而心不定也。
未見君子
是追言之意。
而包在正文之中者。
則引彼物以喩包在之意。
與他詩比例不同
不如並此章作興說。
未知如何
臣璧對曰。
朱子之以末章必屬之比者
誠以楊舟浮沉
無止泊看故也。
然而爲比也。
終欠穩當
不如載沉載浮
作得所看而並屬之興矣。
聖問得之矣。
  吉日(一條)
 御製條問曰。
旣伯旣禱。
兩旣文勢見之。
伯與禱似
二事
伯長也。
旣以馬祖之神而長之。
又旣祭而禱之。
如是看。
兩旣字方有意義。
未知如何
臣璧對曰。
伯者尊也。
敬禮天駟之謂。
禱者祝也。
祈福國馬之謂。
則是一祭而二事也。
兩旣字之義。
然後得當
而誠如聖敎矣。
  庭燎(一條)
 御製條問曰。
三問夜如何其。
問於誰也。
問於暬御侍者歟。
或曰宣王時
當是於姜氏。
盖因脫簪之事而言之也。
未知果然否。
臣璧對曰。
若問其可問者。
挈壺可也
內竪亦可也。
以爲於姜而後
始與齊鷄鳴相反而更覺好矣。
  沔水(一條)
 御製條問曰。
朝宗于海。
似是說尊王之義
以下章其流湯湯觀之。
亦無取義
詩之解題分明
多此類。
可疑
臣璧對曰。
朝宗二字
禹貢用之
而後人之認作尊王
不過是借用
則此章亦當作水勢看。
不必尊王看矣。
若是尊王
則豈無一言半字之語及王室者乎。
臣謂只作泛然水流看當矣。
  
祁父之什
  祁父(二條)
 御製條問曰。
東萊呂氏釋轉爲驅。
轉字從車
呂氏之以驅之之意看者。
以其字義爲然歟。
臣璧對曰。
轉者非徒從車
是用力滚物之謂。
則若轉石轉環是也
驅迫之類也。
 御製條問曰。
使母尸饔
可知其無昆弟矣。
宣王之有愧於越句踐魏無忌何歟。
宣王於是乎未免一失
當時尹吉甫仲山甫輩。
不能諫止何歟。
臣璧對曰。
安城劉氏雖以爲不斥王而責司馬者。
出於忠厚
而臣意則是專責祁父也。
不然則何可以王之爪士
籍重於言乎。
想是宣王之時
除方,召,山,吉之外
有司多不得人
爲祁父者。
不及無忌句踐之賢。
而有此不智不仁之失矣。
不然宣王豈有是也
縱有之。
仲山甫豈不補衮闕乎。
  白駒(二條)
 御製條問曰。
皎皎白駒
卽亦白其馬之意。
與末章其人如王相應。
詩人之辭欲巧者。
如此歟。
賢者之駒。
欲秣以生芻
則此章之以食場苗縶維之。
明是托辭
可見欲留之意之切歟。
臣璧對曰。
其人之馬。
未必白也
而稱之以
盖取其人之如玉。
而屬伊人者。
雖亦所乘之駒。
亦無不皎皎白也
此固詩之巧處。
而至欲秣之以生芻
則其不食塲苗
可知矣。
前之托辭
可知矣。
然臣於塲苗縶維之意。
終有所致疑者。
縶之維之。
雖出欲留之好意
而托以食我之苗食我之藿。
有若誣以罪而抑勒之者
則其於待賢之道。
得無失乎。
臣謂此篇當解作皎皎白駒
若肯來而食我苗藿。
則當縶維之。
以永今夕矣。
隱然賁然來思
爾公爾侯之意。
招隱之誠。
似益切矣。
古人亦嘗有如是解者矣。
 御製條問曰。
爾公爾侯之語觀之。
王者之詩。
或是在下代作歟。
賢之誠。
若是其切。
白駒在於空谷
賢者若是邁邁何歟。
如其果於忘世
則初何心而出來歟。
臣璧對曰。
集傳以田橫之招。
公侯之語。
代言亦可也。
泛說亦可也。
則不必作宣王之詩矣。
至若賢者邁邁
則臣以爲爾公爾侯四字
便是贒者難進一端也。
朱組金印
可以豪傑
不可以隱士矣。
高官厚祿
可以凡夫
不可以高人矣。
然而乃於招隱之詞。
顯然爵祿爲重。
凡有素操者。
皆將
然而去矣。
白駒贒者乎。
如其不來已矣
無心之雲。
初若出峀
其所拂衣而去者。
由於此等處矣。
臣謂白駒詩。
雖有求賢之誠。
不知求賢禮矣
  斯干(二條)
 御製條問曰。
首章之辭。
以爲非謂室之已成。
臨水面山。
其固如竹苞松茂
落成燕飮
追叙其未爲室之時。
經營相度而言。
是地有水有山。
可以爲室。
此說如何
臣璧對曰。
看詩貴在平順
山水以未成室時基址看之爲順。
相基時體勢看之爲順。
觀於九章之有次序可知
觀於兩如字之已說出。
可知矣。
 御製條問曰。
熊羆虺蛇
男女之祥。
築室之後
果有是夢歟。
嚴華谷云設爲之辭。
然則詩人自以意見刱說如此歟。
無乃古者占夢之書。
明言其兆分屬男女
詩人據而爲言歟。
臣璧對曰。
占夢之術。
出自風后
則熊之爲男。
蛇之爲女。
必是風后占訣中語
詩人設是夢以祈是祥也。
  無羊(一條)
 御製條問曰。
牧人之夢。
朱子旣云未詳
姑以或說解之。
小註陰陽和魚多云者可疑
陰陽和無物蕃庶
豈獨魚爲多歟。
臣璧對曰。
毛氏之云陰陽和者。
未了之語也。
必曰陰陽和時雨多。
時雨多則魚多而年自豐
然後合乎埤雅之文。
而爲可據矣。
泛稱陰陽和
何待魚多而後年豐也。
  小旻之什
  小旻(二條)
 御製條問曰。
大舜好察邇言
而此章以聽邇言爲戒何歟。
臣璧對曰。
舜之察邇言
察於淺近之中而擇其善否
所以爲明也。
此章之聽邇言
用其淺末之言而不思大道
所以爲暗也。
 御製條問曰。
此詩全篇
以謀之一字眼目骨子
而至第五章
又並陳肅乂哲謀聖五事何歟。
五事之中。
聖哲四者皆純好。
而謀則有臧否邪正何歟。
謀有臧否邪正
首章謀猶回譎。
次章曰謀之不臧
此則非五事之謀歟。
臣璧對曰。
乂哲謀聖。
五事之序。
洪範亦以謀及庶民謀及卿士爲言
則謀是爲國之猷也。
此詩憂
國甚切。
故首以謀之一字眼目骨子
而並陳四事
上章之謀。
五事之謀。
而謀屬於言。
故言有吉㐫
而謀有臧否邪正也。
在人則爲一人之謀。
在國則爲一國之謀。
而在五事
所係甚切。
宜爲在上者所鑑也。
  小宛一(一作二)條
 御製條問曰。
螟蛉蜾蠃
式糓似之。
作詩者。
欲敎其子。
以是心推之。
追思父母之心。
亦欲令己化於善不敢忘也。
如是看則與上章有懷二人
下章無忝所生
承接緊密
尤似有味。
未知如何
臣璧對曰。
作此詩者。
先人敎育之恩。
後人式穀之意。
先言二人
末言無忝所生
中以螟蛉蜾蠃等語。
申申勉勵
藹然至善
隨感而發。
其先敎其子之義至矣。
此章於上下文義。
承接緊密
聖敎眞可謂發前人未發之意也。
 御製條問曰。
我日斯邁。
爾月斯征。
是言各務努力之意。
而我則銳進
彼則緩行何歟。
臣璧對曰。
日之積而爲月。
月之統而爲日。
則邁於日者
未有不征於月。
征於月者。
未甞不邁於日。
此詩以日月對言
以示努力之意。
不可以緩行銳進分別看也。
  
蓼莪(一條)
 御製條問曰。
大旨人民勞苦
孝子不得終養而作。
勞苦云者
貧竆之謂耶。
無財不可以悅。
親在不能養。
追慕而自痛傷歟。
抑其身困於征戍。
不得終孝於其親者歟。
臣璧對曰。
人民勞苦之時。
侍親者尤爲迫切
不藝黍稷父母何嘗
鴇羽詩之情思極矣。
經營四方而憂我父母
北山詩之思想切矣。
此詩以銜恤至等語觀之。
不得致悅於親在之日。
不得終孝於親亡之時。
至使竆獨之民。
生不如死
正義所謂不得終養二親病亡之日。
孝子之恨。
尤在此時者。
似見此人無竆遺憾也。
  大東(一條)
 御製條問曰。
有饛簋飧
有捄棘匕
何所取義歟。
臣璧對曰。
所以盛黍稷而饛然其滿。
所以鼎肉而捄然其長。
祭祀奉承禮至矣。
賓客供億之惠厚矣。
以興古者天子施予之恩。
厚於天下
而歎今之不然
饛簋捄匕之喩。
不外是。
而集傳旣不說破此義。
何敢忘論。
  四月(一條)
 御製條問曰。
以山有嘉卉爲興。
則是國有殘賊之臣。
異乎山之有嘉卉也歟
臣璧對曰。
山之卉國之賊。
舊說雖作閒漫說
要之不過國有殘賊
不如山之有嘉卉也。
  北山之什
  北山(一條)
 御製條問曰。
獨賢獨勞也。
上章偕偕士子
下章膂力方剛
旣是强壯之人。
則足任事務之繁。
何憚於勞苦而必怨之歟。
且夫君子之心。
不願佚樂
詩人之言如此者何歟。
臣璧對曰。
勞於王事者。
臣子之職。
而况膂力剛壯
任事務。
詩人豈敢有憚殃之㤪哉。
然而勞逸不均
未見共供之事。
使役無常
不聞同寅之義
使君子任其憂。
小人享其樂。
獨贒之㤪。
安得發於從事勞苦時乎
可以㤪。
爲此類。
而宜爲在上者之所鑑也。
  楚茨(一條)
 御製條問曰。
永錫爾極之極。
恐非衆善之極。
而極猶言福也。
時萬時億之萬。
恐非萬事之謂。
而萬是言壽也。
盖曰永錫爾諸福之極。
俾享萬億之壽也。
如是
爲辭。
方與嘏辭受祿天眉壽萬相合
未知如何
臣璧對曰。
善之至者必言極。
大學所云無所不用其極是也
神之嘏辭
旣卜爾百福
使之齊稷匡敕
又欲歸於衆善之極。
一事不得乎此。
萬與億字。
指事叢劇處言也。
若必以極字爲福。
萬億爲壽
則恐失勖之以善之意。
首章萬壽無彊之祝。
煞有分別
必以錫極之義
繼於百福下者
可謂善頌善禱矣。
  甫田(一條)
 御製條問曰。
烝我髦士
註曰髦士秀民也。
古者凡民俊秀者。
皆入太學
而其餘悉歸于農。
農夫之中。
亦有髦士何歟。
抑其人朝耕夜讀
後世董邵南之類歟。
臣璧對曰。
凡民俊秀
雖入太學
兎罝野人
猶稱干城
安知老於田野者。
俊髦秀出之才乎。
見風化所曁。
人材衆盛
况士出於農。
工商不與
管子所云能爲士者。
不可誣也。
然則所謂髦士
言重之義
安得邵南之類而後
謂之髦士耶。
  大田(一條)
 御製條問曰。
雨我公田
遂及我私
何其七月篇獻豣于公。
言私其豵之語意相類
以此觀之。
明是爲豳雅
朱子盖甞以爲斷無他疑。
於此之後
題曰亦未知是否
議論之如未定何歟。
臣璧對曰。
周家以田功開國
豳風農功首事
雅頌之中。
凡爲農事作。
皆可冠以豳號。
此詩備言稼穡之功。
又明公私之分。
豳風八章
體裁不異
所以疑其豳雅
而詩中公田曾孫等語。
豳人草創辭氣
煞有分別
不可直以豳雅斷之也。
集傳議論未定
以是耶。
  
瞻彼洛矣(一條)
 御製條問曰。
文武並用
長久之術。
而此詩只以講武事。
萬年保邦之道何歟。
有文章者。
必有武備
武事是講。
則其必先有文章可知故歟。
臣璧對曰。
文事而不忘武備
乃爲享福祿國家之道。
周家文章
如是彬蔚
豈有尙武事耶。
講武事而先有文章
誠如聖敎矣。
  桑扈之什
  桑扈(一條)
 御製條問曰。
有鶯其羽。
註曰鶯然有文章
是以桑扈
羽之有文章
如君子之德之有光華也歟。
臣璧對曰。
桑扈鶯然之羽。
君子有光華之德。
詩之取興。
不外是也
  䲶鴦(一條)
 御製條問曰。
君子萬年
福祿宜之
先言後言福。
盖以壽然後能享諸福。
洪範一曰壽之意歟。
臣璧對曰。
萬年之壽而後
可致諸福。
詩人頌禱之辭。
亦本於五福次序也。
  賓之初筵(三條)
 御製條問曰。
此詩中曰賓曰爾。
先儒以爲武公自謂。
似是通人我而言。
盖雖自悔而亦示人以戒也。
未知如何
臣璧對曰。
此詩曰賓曰爾。
與抑詩曰女曰爾同。
武公自謂。
以此自悔而因以示人者。
誠如聖敎矣。
 御製條問曰。
各奏以能之能。
當以事字看。
若曰才能之能。
則各酌獻尸。
豈可稱才能歟。
臣璧對曰。
此能字。
非才能之能也。
有事燕禮
獻尸各酌。
子弟能行之事。
其所當行之事。
而其可曰能之乎。
當以事字看得矣。
 御製條問曰。
俾出童羖
不似聖贒之語。
酒誥申申戒酒
而無此等語。
用常可也
責以必無之物。
豈有可出之理。
殊欠誠實
終似戱謔
此則不可以善爲謔兮不爲虐兮論也。
未知如何
臣璧對曰。
此詩專以酒爲戒
至終篇。
設言無之物。
以爲恐懼之語。
雖近戱而示人立法深矣。
視諸酒誥戒酒之語。
世愈降而人愈慢。
立言之法。
不得不如是也。
  采菽(一條)
 御製條問曰。
以尙書車服是庸觀之。
采菽詩之賜路車乘馬玄衮及黼。
是有功之諸侯
衣裳在笥
不但以其來朝而遽與之上公之服。
未知如何
臣璧對曰。
伯有幹楨之美。
而錫以路車
韓侯有共國之功。
而錫以玄衮
此詩未詳其時世。
以下章所稱殿天子之邦天子葵之等語觀之。
是有功於王家
合於車服之賞也。
不然則但以來朝而遽與寵錫
申韓之事耶。
  都人士之什
  都人士(一條)
 御製條問曰。
萬民所朢之望。
似非仰望而是候望也。
盖其人離于故都
故願見其歸于周而候望之也。
如何
臣璧對曰。
此詩盛言都人儀容之美。
而歎今之不可得見。
追叙始而言也。
離亂之後
都邑旣衰。
人物已非。
安有如其不改
言有章者。
復爲萬民候望乎。
歎今之不復候望
前之爲人仰望者。
一篇本旨
臣意則恐不可以候望看也。
  采綠(一條)
 御製條問曰。
朱子曰風自有風之體。
雅自有雅之軆。
采綠詩則恰似風體
雖置之列國詩中。
難以揀別何歟。
臣璧對曰。
此詩與伯兮于役詩。
軆裁相似
可置於列國中而猶在雅詩。
則以臣臆見
何敢區別
而輔慶源所謂道其夫婦之正情者。
亦可爲雅之一軆也耶
  白華(一條)
 御製條問曰。
此詩與邶風綠衣相類
莊姜申后同有婦德
今於其兩詩而觀之。
辭氣之間。
其人之優劣
亦有可言者歟。
臣璧對曰。
此詩與綠衣
取譬不遠
辭氣溫和
同歸於怨而不怒。
可想得古之賢夫人之德。
若或優或劣。
則以臣愚見。
何以評品前人未發之論也。
  
綿蠻(一條)
 御製條問曰。
綿蠻黃鳥聲。
而集傳曰綿蠻鳥聲
衆鳥之聲。
亦可謂綿蠻歟。
唐人詩曰蜀鳥啼綿蠻
蜀鳥未必黃鳥也。
則他鳥之啼。
亦云綿蠻
綿蠻果是何義歟。
臣璧對曰。
毛傳綿蠻爲小貌。
集傳以綿蠻鳥聲
綿蠻不多見於經傳
所謂形容不得
人聽鶯詞云綿綿蠻蠻如有情。
他鳥之聲。
雖謂之綿蠻
而本其出處
則斷以黃鳥聲可矣。
以臣臆見
綿蠻是聲之長而不絶
與睍晥意。
煞有分別
[大雅]
  文王之什
  文王(三條)
 御製條問曰。
文王陟降
在帝左右
朱子曰理是如此
道眞一上一下則不可。
夫人魂氣
無所不之。
則宜有升降往來者。
而况聖人精神
異於凡人乎。
書曰禮陟配天。
是神之陟也。
書曰祖考來格
是神之降也。
有陟必有降。
謂之一上一下
無不可。
朱子之言如彼者何歟。
臣璧對曰。
陟降在上云者
文王之德合乎天。
與天同運而無違也。
鬼神所謂洋洋如在其上。
如在
左右之意同。
實理之謂也。
非眞有一箇凝聚不散。
上天下天
如有形者之謂也。
鬼神之理。
微妙難知。
道無也不可
道有亦不可
集註必以一理字言之。
如禮陟配天。
因其陽氣上升
贊夫與天合德也。
祖考來格
祖考精神
便是自家精神
故有其誠則有其神也。
豈謂有眞箇一上一下者哉。
 御製條問曰。
本支百世
言其將享百世也。
稱述之中。
寓其禱祝之意。
後來八百蒼籙。
足以當百世。
魯衛諸邦。
永作藩屛
與周相爲終始
周公之言。
於是乎驗矣。
周公不假卜筮而知。
惟以人事推度之。
然而禹之聖。
之祚訖于四百。
以湯之德。
而商之運訖于六百。
周室王業
至于八百之久者。
豈以文王之德。
贒於禹湯而然歟。
臣璧對曰。
文王之德不已
故其垂休錫羡不已
宗周八百景籙。
魯衛永世作藩。
本支百世之驗也。
周公此言。
豈待卜年卜世而知哉。
言文王德澤之遠也。
夫以禹湯之德。
歷年或四百或六百而止。
周家享國悠久者。
非必祖德之有淺深繼世以有天下
天之所廢。
必若桀紂
而今以晉鄭是賴之語觀之。
周家之久而不顚。
衆支維持之力也。
語曰百
足之虫。
至死不僵。
有國者可不本支共休之義乎。
 御製條問曰。
緝煕敬止
緝煕上章亹亹不已也。
敬止下章小心翼翼也。
雖似合誠敬言。
而語有賓主
句當主敬看。
首章言於昭于天。
在帝左右
文王之德。
與天爲一也。
文王所以與天一之實。
在於亹亹令聞
而其本則在於對越上帝
於此以敬言之。
此敬字。
豈非一篇骨子歟。
其必曰緝煕何也。
徹上徹下者敬也。
成始成終者敬也。
有間斷則亦非敬矣。
故必也接續明之耳。
故亦言敬之不已也。
非泛不息之誠也。
嚴華谷緝煕字偏重
乃以中庸至誠無息當之。
可言文王之德之純。
可言於此主敬之義
未知如何
臣璧對曰。
誠外無敬。
敬外無誠。
上章亹亹不已
卽誠也。
下章小心翼翼
卽敬也。
此章緝煕敬止
便是誠敬言也。
程子曰。
不敬
可以對越上帝
文王所以配天命。
在上於昭者。
不越乎一敬而已
敬字固此詩骨子。
緝煕敬止云者
誠敬之謂乎。
誠之爲言
非別般道理
無所間斷便是
敬之不已便是誠。
文王之德之純。
豈不是無息之誠。
所以無息
者。
非敬而何
若謂此章主敬而誠在其中則可。
作主敬看。
而斥嚴氏至誠之語。
則恐不免外誠而言敬歟。
  大明(二條)
 御製條問曰。
太任有身
生此文王
盖言聖母能生聖子也。
此以氣脉世類而言。
未見其及於胎敎之意。
小註列女傳太任胎敎之事。
推說也。
恐非詩之本旨
或曰詩雖不言胎敎
胎敎之意。
實包其中
此當於有身二字上看。
此說如何
臣璧對曰。
太任有身
推本聖子所自來。
如生民言稷而及姜嫄也。
列女傳胎敎之事。
詩中雖不言
亦可於有身二字上參看。
小註引之。
說似得之
 御製條問曰。
時維鷹揚
言其猛也。
尙父之贊武王伐商。
當以智謀
不以勇力
如請焚蓍龜之類是也
至於隼搏而鷙擊
特一猛將之事。
不足尙父之賢
牧野之會。
殷之前徒倒戈
攻後以北。
則無待於我師衝突摧陷之力。
尙父安所施其鷹揚之勇歟。
臣璧對曰。
鷹揚
特言其威武肅厲之容。
有似秋霄搏之狀。
非謂衝突摧陷
如薙禽搏雉之爲也。
以尙
之贒
天吏之師。
安所施其鷹揚之勇。
師旅之尙盛。
自有斯容。
長發所謂火烈是也
不可以是少尙父之賢也。
  綿(一條)
 御製條問曰。
爰及姜女。
聿來胥宇
非泛聖人刑妻之化。
大明所稱王季太任
文王太姒
恐是遷岐之事。
姜女與謀焉。
故稱之如此
婦人雖無外事
至於避狄亂遷國都。
當有內外相助而成者。
將遷之際。
必古公先於姜氏。
而姜氏贊之也。
史雖不言
細玩詩旨。
可見
且以皇矣章天立厥配。
受命旣固觀之。
豈不甚明歟。
臣璧對曰。
古公肇基之業。
姜氏與有助焉。
皇矣詩曰天立厥配。
受命旣固。
岐之事。
亦必有贊成者矣。
詩中明言爰及胥宇
則似非泛言也。
  棫樸(一條)
 御製條問曰。
倬彼雲漢
章于天
大也
雲漢竟天大也
詩意以爲周王年壽之久。
如雲漢之章也。
雲漢長故章于天
年壽久故能作人。
非無取義者。
未知如何
臣璧對曰。
雲漢竟天
所以章于天也。
周王壽其
年。
所以能作人也。
朱子論此詩曰。
二句
引起下面
略有意思傍著。
所謂意思
似指詩人取義處。
  旱麓(一條)
 御製條問曰。
鳶飛戾天
魚躍于淵
子思子引之。
以喩費隱
詩人則初無此意思。
只以比作而已
中庸之所言者理也。
詩人之所言者氣也。
然理氣不相離
詩人之意。
未甞不言
不及費隱耳。
夫人作成
因其性之固有
鳶魚飛躍
遂其性之自然
性卽也。
飛者躍者氣也。
其中
詩之所言。
不可以言氣看歟。
臣璧對曰。
鳶魚飛躍
詩中但取其自得之意。
盖以氣言也。
子思引之以喩費隱
而方說到所以飛躍也。
言氣上面
便有在。
鳶魚自得其性。
不知所以然者。
天理流行處。
詩中亦似有此義。
如是看。
豈不活潑潑乎。
  思齊(一條)
 御製條問曰。
首章太任太姒
太是尊之之稱。
太王之妃最尊。
宜稱太。
而曰周姜者何歟。
周作太。
下句京室周室
豈不得好。
而詩之立文不然
義安在。
臣璧對曰。
周姜固已尊而稱太姜矣。
詩中乃言周姜者。
豈以太姜爲周家后妃之最尊者耶。
此與上章文王周王壽考
同義
京室之稱。
亦猶京周京師之義
不必改換然後
  皇矣(二條)
 御製條問曰。
維此二國
集傳曰商也。
商政之不獲
宜上天之究訪眷命太王
則遠矣。
雖其政不獲
豈可以致太王成湯之前以証之哉。
由玆以論。
二國之爲夏商
大段可疑
或者之說曰二國商與周也。
商之與周。
其政不相得
故反商政者必善。
可以命之矣。
猶恐四方之國之更有進也。
審擇其可與者究度之。
而皆無如周德
所謂惟爾多方
罔堪顧之者也。
乃始眷顧于西。
而以岐山與宅。
說似得之
未知如何
臣璧對曰。
此詩泛言天佑下民
作之君長
以定民。
故君不善則絶之。
商之政。
不得其道。
求於四方之國也。
桀紂惡相等。
故必配言之。
非謂太王成湯之前以証之也。
或說辨析甚明。
亦可備一義耶。
 御製條問曰。
載錫之光。
大旨以爲猶曰彰其知人之明
不爲徒讓耳。
所謂知人
卽言知文王當成王業
王季
使傳文王也。
若如則是太伯太王剪商之意。
而欲使周家終有天下也。
朱子何以太伯之心。
夷齊叩馬之心歟。
臣璧對曰。
載錫之光。
盖言王季受泰伯之讓。
而以篤周家之
以彰其兄讓國之光也。
太伯之讓。
固是順太王剪商之心。
自家固遜遯迹
非夷叩馬之心乎。
盖其難處
有甚叩馬
而能三讓而泯其迹。
故夫子謂之至德
  靈臺(一條)
 御製條問曰。
靈臺
集傳曰文王所作。
謂之靈者。
言其倐然而成。
神靈所爲也。
孟子曰。
謂其臺曰靈㙜
謂其沼曰靈沼
此之謂也。
或曰靈臺非文王始作也。
左傳哀公二十五年
衛侯爲靈臺籍圃
地理志。
濟陰城陽
有堯靈臺
漢章帝紀。
唐堯成陽靈臺
靈臺舊名也。
文王特踵之耳。
盖觀妖祥望雲物。
神靈也。
故曰靈也。
孟子引經耳。
非眞以不日成之而謂之靈也。
此說何如
按劉氏外記曰黃帝靈臺
五官以序五事
大抵靈臺之名。
黃帝
亦非帝堯矣。
孟子曰民歡樂之。
其臺曰云云
夫豈無實而孟子言之哉。
有名同而義異者。
黃帝靈臺
灾祥必驗之靈而名之也。
文王靈臺
以速之如神而名之也。
文王非有考於黃帝制度
而臺之名偶合耳。
若曰舊名
黃帝靈㙜
天子之制也。
文王烏得而用之哉。
臣璧對曰。
靈臺之名。
雖曰自黃帝唐堯時已有之。
文王靈臺
未必有取於舊名
靈囿靈沼之云。
未見舊有此名。
卽以其不日成之。
有若靈異者然。
孟子所謂其民歡樂之。
謂臺曰靈。
謂沼曰靈者。
豈不信然乎。
所謂黃帝靈臺
只出於外記占斗賓日之書。
無傳焉。
安知非後人因此文王靈臺傅會之耶。
此等處。
只當多聞闕疑之法處之似可。
  文王有聲(二條)
 御製條問曰。
豐水東注
信南山禹甸同意
嚴華谷武王之功。
配禹之績。
四方同歸
豐水東注
朱豊城說亦然
大旨不言此意。
嚴朱說。
推說而非正義歟。
臣璧對曰。
東注
正與信南山禹甸之語相類
詩人之意。
只是見豊水思禹績
而嚴氏朱氏却以
四方攸同。
豐水東注
而謂武王之功。
配禹無愧
推說儘好
解經之法。
寧淺毋深。
寧拙毋巧。
大旨不以此意言之者
以此
 御製條問曰。
自西自東。
自南自北。
無思不服
大旨曰此言武王徙居鎬京
講學行禮
天下自服
然則未徙鎬作辟雍之前
天下猶有未盡心服者歟。
書之武成曰散鹿臺之財。
鉅橋
大賚四海
萬姓悅服
則天下之心服
於此已見矣。
何待辟雍講學行禮而後
始皆心服歟。
臣璧對曰。
善政之服民。
未若善敎之服民心
鹿臺之財。
鉅橋
善政也。
徙鎬作雍。
講學行禮
善敎也。
四方服周
非不久矣
心悅誠服
七十子之服孔子
則必待善敎之入人深。
王者民心之道。
可不興學校爲先務乎。
  生民之什
  生民(一條)
 御製條問曰。
履帝武敏
集傳曰武跡。
敏拇。
巨跡之說。
玄鳥生商
澤龍之興漢推之。
不可謂無是理。
然以大人之跡而謂上帝之拇。
則易以致惑。
大人鬼神
鬼神固有現形者。
故留其跡矣。
帝以
理之主宰而稱。
初無形狀
豈可拇指言歟。
大人上帝所命之鬼神則可。
直謂之上帝
無乃不可歟。
臣璧對曰。
敏之說疑。
諸家之說紛紜
或以帝爲高辛
姜嫄隨而履之
或以帝爲黑帝而遺其跡。
不足憑信
而以已然者言之。
后稷之生。
基周家八百之籙。
爲生稼穡之本。
則其生也固異於人。
而皆帝之所命矣。
玄鳥生商
謂之天命玄鳥
則以姜嫄之履敏。
不可謂帝之所命乎。
大人上帝所命之鬼神
而直謂帝之武者。
以明后稷之生異於人。
大人帝所命。
大人之跡。
便是上帝之跡也。
  旣醉(二條)
 御製條問曰。
介爾昭明
言德昭明
盖以年彌高而德彌卲爲祝也。
夫人老則易昏。
故祝君子昭明也。
朱豊城說。
指福之高明光大者。
未然
臣璧對曰。
老將至矣而耄及之。
年已高而神易昏。
則祝昭明於萬年之後者。
恐非福祿之謂。
聖敎固發其未發也。
 御製條問曰。
永錫爾類。
類之爲善可疑
只是世類之類。
孝子有孝則是類也。
盖言永錫爾類。
己之
子孫也。
以彭廬陵所言後漢柳氏姑事言之。
可見類之爲義。
未知如何
臣璧對曰。
類之爲善
終未通快。
是欲世世有是類也。
君子頌禱之辭。
必及於世類
子孫繩繩
保艾爾後是也
此章先祝君子有孝子。
又祝以不匱。
正義以爲族類之類。
轉相敎導
此則可通。
而終不如作世類看也。
廬陵所引。
似爲明切
集傳不以世類爲訓。
偶未之察耶。
  假樂(一條)
 御製條問曰。
此詩次章宜君宜王
斯干室家君王同意
不愆不忘。
卛由舊章
通言成王子孫之爲天子諸侯者。
自第三章至末章。
卽復爲頌祝於今王如首章
朱子以此二章
稱願子孫之辭何歟。
若如呂東萊說方嘉之又規之。
則所規者。
非屬時王而何哉。
臣璧對曰。
此詩旣願其子孫之蕃。
世爲君王。
又以威儀德音
致其頌禱之意。
則雖若頌祝於今王。
實稱願其子孫也。
聖祖垂統
神孫繼之。
一人元良
萬世則之。
於今王者
所以稱王之子孫也。
規之今日者。
所以願後之君王也。
詩中頌祝之辭多此類。
泮水詩。
頌僖公。
若其微旨
專寓於後王
不必今王頌規之辭也。
  公劉(一條)
 御製條問曰。
公劉之在西戎
自立國。
與黎君之寓於衛。
泥中之苦者不同歟。
若未立國
何以田疇倉廩
藉爲富强之資。
不窋失其官守
竄身戎狄
至公劉爲三世
不窋則未能立國
公劉修德
人民之者甚衆。
所居城邑
乃始有國歟。
公劉后稷之業。
其時
夏室雖衰。
行天子之事。
公劉所居西戎之地而封之歟。
此詩首章
大旨遷都於豳。
而盖亦不出封內
呂東萊亦云壃塲積倉
固在其封內
以此觀之。
公劉遷豳之前
受封建國矣。
此果有明考據否。
臣璧對曰。
公劉之在西戎
爲狄迫逐
不敢寧居
未必立國經邦
如黎君之寓。
而盖自不窋失官之後
公劉修德撫民
漸有田疇倉廩之富。
城邑人民之衆。
自成立國規模
如舜所居成邑成都也。
以周本紀觀之。
后稷始封於邰
封國之名。
公劉后稷三世
而因其不改
始徙于豳。
則遷豳之前
后稷之舊
而乃受封建國之號矣。
本紀公劉自邰出之
語。
國語云至公劉立國於豳之說。
公劉立國受封之事。
以此爲據矣。
  卷阿(二條)
 御製條問曰。
召康公繼王之聲。
則此詩猶臯陶賡載歌也。
有虞至治
臯陶猶以元首叢脞爲戒
當成王伴優遊之時。
召公宜以太康戒之。
而惟盛稱壽考福祿之事。
而略不及於兢畏淵惕之意何歟。
臣璧對曰。
康公繼王之歌。
盖如臯陶賡載
而當伴奐優遊之時。
而無股肱惰哉之戒。
福祿壽考之盛。
而無元首叢脞之意。
不及唐虞吁咈之時。
而以本篇旨意觀之。
先言先公酋矣。
欲王之鑑戒先王善終之道。
言以引以翼。
王之常得賢輔導之功。
則自不歸於怠惰荒忽之政。
而有兢畏淵惕之意矣。
成王持盈守成之主。
感服元老言外之旨。
召公當日之言。
實與臯陶賡歌
曠世相發矣。
 御製條問曰。
鳳凰于飛
鄭氏以爲因時鳳凰至。
故以爲喩。
成王之時
果有鳳凰之瑞歟。
書之君奭篇曰鳴鳥不聞。
然則卷阿詩。
周公作誥召公之後歟。
臣璧對曰。
鳳凰之瑞。
不恒出於世。
文王之時
鳴於岐
山。
而未聞成王之時
亦有鳳凰之飛也。
書所稱鳴鳥不聞。
盖言歎今之不復聞矣。
此詩盖以鳳凰集止。
賢者衆於有道之朝。
故集傳以興軆當之。
曷甞成王之時鳳瑞
召公覽其輝詠之耶。
  民勞(一條)
 御製條問曰。
此詩備言小人情狀
一章無良
二章惛怓
三章罔極
四章醜厲
五章繾綣
一節深於一節
而其必以繾綣之者何也。
繾綣
小人委曲迎合
固結其君也。
此正孟子所謂逢君之惡
其罪大者也。
固結不解
則雖欲屛而去之。
其勢末由
爲禍最深。
故以繾綣終之也。
然則人主如欲遠小人
繾綣之患。
則自其詭隨之初而痛斥之歟。
臣璧對曰。
小人情態
無所不至
繾綣二字
說出小人心曲
盖其委曲迎合
結於其君。
如物之難解
人君苟悅而信之。
不知禍之所由
至於傾覆也必矣。
然而詭隨之人。
方能逢迎邪曲之地。
反覆陰暗之地。
至於固結君心。
屛去而其勢末由
人君小人之道。
自其詭隨痛斤。
然後繾綣難解之患矣。
故此備言小人害國之狀。
先言詭隨
終以
繾綣言之。
欲其察之於詭隨之初。
痛斥繾綣之惡也。
詩之疾惡
可鑑矣。
  蕩之什
  蕩(二條)
 御製條問曰。
此詩旣托文王之言。
自首當直文王言者
而篇名雖謂之文王曰咨。
亦可也。
而乃蕩蕩上帝起句
先爲詩人之自言者
何意歟。
臣璧對曰。
詩本爲刺厲王而作。
其設爲文王之詞。
只是託言耳。
首章必先詩人之意。
二章以下
始以文王之詞。
借以爲諭也。
然他詩大旨
在首章下。
而此則於二章下。
始言大旨
豈以首章二章
當合一章耶。
篇名則每擧首中一二字爲目。
其例甚多
無可疑。
 御製條問曰。
二章並言疆御掊克
三章只言彊御。
不言掊克何歟。
此章曰冦攘式內。
寇攘掊克歟。
傳曰與其聚斂之臣。
寧有盜臣
聚斂寇盜一也。
文王所以咨嗟殷商者。
先言用人之非。
而後身之惡何歟。
雖無道。
如用箕子比干
則殷可以存。
厲王雖惡。
如用凡百召穆公
則周可以不亂歟。
臣璧對曰。
彊者彊梁
御如御人國門之御。
則疆御掊克
皆是聚斂之臣。
寇攘內之云。
深言掊克之害。
二章三章所言。
可謂節節相應矣。
盜臣聚斂
有一於斯
足以亂國
况兼之乎。
然此㬥虐聚斂之臣。
非其自爲之。
乃汝興起此人而力爲之。
則其臣之惡。
之惡耳。
先言用人之失者。
豈非已言之惡者耶。
噫。
靈公之無道。
而能用祝鮀,王孫賈
衛國以不喪。
向使而能用箕子比干
厲王而能用凡百召穆公
豈不少補於危亡
其如不能何哉
  抑(二條)
 御製條問曰。
此詩舊說以爲厲王
而考其時不合
則又有追刺之說。
朱子非之矣。
旣有朱子定論
則今不必更爲疑難
惟將此作衛武自警看。
反覆諷詠
密切軆驗
則於吾身心爲有益。
南容三復白圭
只是愼言之戒而已
何甞理會到刺王自警之間之是非耶。
詩法
恐當如此
未知如何
臣璧對曰。
詩國語之說。
明有可據
舊註追刺厲王之云。
朱子旣非之。
後之爲詩者。
固當惟師說是信。
不必纏繞他說矣。
看作衛武自警之詩。
反覆諷詠
密切軆驗
則其有益身心上功大矣
是故
容之三復白圭
只佩了愼言之符。
未嘗理會他刺王自警之說之是非
盖以學詩之肎綮
只在勸懲感發處。
而若古今名物傳疑傳信者。
講之亦可。
不講亦可矣。
儘能如此
爲詩者安有固哉之譏乎。
 御製條問曰。
先儒以抑詩爲有次第曲折
今就篇內而觀之。
次第曲折
多有未詳者。
存於中而後發於外。
抑抑威儀先言外。
知之眞而後行之篤。
而有覺德行先說行。
此甚次第歟。
攻心之慾甚衆。
荒湛于酒獨言酒。
訏謨之政非一
弓矢戎兵言兵
此何曲折歟。
言行不可以有差
而最嚴於愼爾出話者何歟。
剛柔必貴乎交濟。
而偏主乎柔嘉輯柔者何歟。
尊主卑臣。
紀綱可立
而乃曰惠于朋友何歟。
不回
非爲干祿
而必曰子孫繩繩何歟。
年方九十有五。
自責以亦旣抱子者何歟。
君子天知命。
而自歎以我生靡樂者何歟。
凡此皆似可疑
臣璧對曰。
此詩所言。
修齊治平之道。
實與庸學相表裏
先儒所謂儘有次第曲折者此也。
制於外所以其中
抑抑威儀
可占外而知內矣。
行之篤由於知之明。
則有覺德行。
先行而後知也。
攻心之慾非
一。
溺人之心。
甚於酒。
文王之咨殷商
必言湎爾以酒。
荒湛之戒。
宜乎先及於酒也。
訏謨之政非一
不虞之備。
莫競於兵。
召公之告康王
只言張皇六師
遠猷之告。
所以只言乎兵也。
言行不可有差
放言爲尤易。
則愼其易者。
行可知矣。
剛柔必貴乎交濟。
爲學須去客氣
則主溫柔進學矣。
尊主卑臣。
本非古制
則友之云乎
所以上下之情也。
豈曰紀綱不立乎。
不回
非爲干祿
子孫繩繩
特言裕後昆之道也。
豈非求福不回乎。
年旣云耄。
自責以亦旣抱子者。
自滿求敎於人。
猶大童蒙吉之義也。
君子樂天
而自歎以我生靡樂者。
不荒寧而祈命於天
君子畏天命之心也。
此詩中曲折次第
眞可爲後世人辟之座右銘也。
  雲漢(二條)
 御製條問曰。
雲漢
舊說以爲仍叔美宣王而作。
然今觀其詩。
似非美之而作。
盖仍叔代宣王憫旱之意。
以爲雩禱之詞。
後世祈雨祭文是也
方遇灾修省之日。
君臣上下
惟當一心恐懼
所以消弭之道。
何暇頌美之辭。
安樂無事時乎
况篇中無贊揚君德處。
只有憂傷之語而已
何以美之
而作歟。
臣璧對曰。
詩畵宣王憂旱之心。
恐非雩禱之詞。
事天之敬。
事神之誠。
恤民之仁。
宛然可見辭旨之間。
其所以能成中興業者乎。
是故篇中雖無贊揚之語。
而其形容憂傷之心者。
眞得頌美之軆矣。
舊說所云。
朱子從之。
無可疑。
 御製條問曰。
后稷不克
上帝不臨。
周之郊祭
后稷配天
故與上帝同稱歟。
以下章呼父母祖觀之。
后稷始祖
故首稱之。
專出於親親之義歟。
或曰后稷稼穡
禱雨之辭先呼之。
此說亦有所據歟。
臣璧對曰。
以上文自郊徂宮文勢觀之。
后稷宮神之親者。
上帝是郊神之尊者
當從集傳以親言之義
配天於郊。
又爲司稼之神。
則通看三說
不爲無據
  崧高(二條)
 御製條問曰。
維嶽降神
生甫及申
此非詩人托言
實有此理。
蘓氏曰其生也有自來。
其逝也有所爲
申呂自嶽降
傅說列星
古今所傳。
不可誣也。
以此詩之言。
爲必可信也。
然降及後世
人材眇然
楨榦之士。
不可得
地靈已衰。
不生豪傑而然
歟。
天地之氣厚薄盛衰
實有與人相關者。
人主苟能財成輔相
陶鑄至化
山河已衰之氣。
可使之復盛。
鍾英降彩。
人豪輩出
蔚然爲邦國之用歟。
臣璧對曰。
申甫四嶽之後
故以嶽降爲言
而實有此理。
蘇氏所云也。
後世才難之歎。
雖或緣地靈之已衰。
而其相關人事
誠如聖諭
人主苟能財成輔相
作成人才
文王菁莪之化。
山河之氣。
可以復旺。
而候屛候翰。
應運並作
爲時用矣。
李泌君相造命
不可言命。
臣亦曰君上作人
不可言地靈
 御製條問曰。
召伯申伯之宅。
論道經邦
燮理陰陽
大臣之職也。
建侯國。
築城作邑
具臣足矣
召伯大臣
築城之事。
周家之待大臣
不已輕乎。
以爲召伯世職司空
繕治城郭之事。
王肅說。
烝民篇。
仲山甫冢宰城齊何歟。
若曰經營侯國
使大臣爲之。
卽周家之常政。
則此果武王周公所制之法歟。
且以黍苗之詩觀之。
召伯帶領許多車徒人馬
去也自勞攘。
朱子以爲曉不得
平康富庶之時。
不可以勞民
况當宣王時
厲王之餘烈。
雲漢灾異屢經。
澤鴻之流民初集。
而乃
遽爲勞民動衆
若是其煩何歟。
宣王政令大段乖宜處。
何以中興功業歟。
臣璧對曰。
召伯周之大臣
論道經邦
是其職。
使之營建侯國。
築城定宅。
損事軆。
王肅雖有召伯世職之說。
烝民篇。
仲山甫王命城齊
則世執其功。
不可召伯世職明矣。
武王周公之制。
如是哉。
黍苗詩與此表裏
許多勞攘
殊非敬大臣之道。
朱子所謂曉不得者。
宣王撥亂之初。
勞民動衆
若是其煩。
故雖光復舊物
能成中興
而厲宣幽平之譏。
不免幽厲同稱也歟
  
烝民(二條)
 御製條問曰。
天生烝民
有物有則
則是理也。
民之秉彜
好是懿德
是性也。
德是心之所得也。
此總凡民而言也。
其下特言生仲山甫
以爲異於凡民之生者然。
仲山甫之賢
豈有加於性之外歟。
凡民不能全其性。
仲山甫則能全之也。
然則天生烝民之生。
與生仲山甫之生。
兩生煞有分別
烝民則泛言以二五正通之氣生之也。
仲山甫
言以淸粹靈秀之氣而生之也。
生字無心
下生有心
如是看。
似爲有味。
未知如何
臣璧對曰。
此章肎綮
好是懿德四字
聖愚貴賤
同一性也。
仲山甫之賢
初非有加於性之外。
凡民汩其性。
山甫全其性也。
以爲烝民山甫稟生之氣。
煞有淸濁之別則可。
以爲烝民山甫生字
兩意則恐不可
 御製條問曰。
令儀令色。
令色巧言令色令色不同
是好底令色
然旣言令儀令色。
下文又言威儀是力。
何其疊歟。
集傳曰威儀是力。
言其學問進修也。
學問進修
豈但在於威儀而已歟。
玉藻九容
論語三貴
君子未甞不以威儀爲重。
和順積中
華發外。
瑟僴赫喧
表裏相符則可。
不然而徒事乎威儀
則易歸於色厲內荏
令色足恭矣。
然則此章所云威儀是力。
恐反啓學者務外之㢢。
未知如何
臣璧對曰。
令色
誠與巧言令色不同
令儀令色。
威儀是力。
雖若疊言。
令儀之下。
旣言小心翼翼
威儀之上。
言古訓是式。
則集傳所謂學問進修者。
偏指威儀而已耶。
九容三貴
皆是制於外養其內之道。
則亦非偏重威儀一邊也。
苟使不務其實
惟威是事
則易爲色厲內荏之歸。
若如此詩威
儀是力。
而必自小心翼翼發出來。
則又安有學者務外之弊哉。
  韓奕(二條)
 御製條問曰。
汾王之甥。
似是韓侯之妻爲汾王姊妹之女。
而輔慶源以蹶父爲厲王之婿。
將甥字作外甥看矣。
然則詩意盖曰韓侯之妻。
卽爲汾王之甥者。
蹶父之子
而諺解甥下音讀
似以韓姞作汾王甥女看。
然則當從輔氏說。
以蹶父爲汾王之外甥歟。
當從諺解。
以韓姞爲汾王甥女乎。
意者古禮異姓尊屬皆稱舅。
外祖亦稱舅。
外孫稱甥
汾王之甥。
以外孫看。
而屬之韓姞也歟
臣璧對曰。
汾王之甥。
舊註以爲汾王姊妹之子
而集傳不言非是
諺讀亦從舊
輔氏外甥之說。
未知何據
此等處。
非義大頭腦
只當兩存其說。
以備參考
欲强辨論
則恐有穿鑿之失。
 御製條問曰。
詩言婚姻之禮多矣。
而皆稱美其德也。
鵲巢詩曰。
之子于歸
百兩御之。
美其專靜純一也。
何彼穠矣詩曰。
曷不肅雝
王姬之車。
美其敬而且和也
東山詩曰。
之子于歸
皇駁其馬。
美其新之孔嘉也。
皆取其德。
非徒車馬之盛也。
韓奕詩曰。
侯迎止。
于蹶之里
百兩彭彭
八鑾鏘鏘
不顯其光。
備言韓侯輿衛之盛。
而韓之賢
則顧無一言及之。
下章亦只曰慶旣令居
韓姞燕譽
與前三詩之意不同何歟。
豈韓侯非賢人。
而所娶者亦非淑女
詩人寓貶之之意而然歟。
臣璧對曰。
此詩備言韓侯輿衛之盛。
韓姞燕樂之美。
而無一言稱美其賢。
誠若可疑
鵲巢百兩御之。
東山皇駁其馬。
何彼穠矣之王姬之車。
贊美之意。
皆在言外
此章雖未知韓侯韓姞之賢否。
以不顯其光慶旣令譽等語看之。
未見其有貶意。
是故輔氏註以爲夫婦咸和
家道得正
不敢立意見。
  江漢(二條)
 御製條問曰。
江漢浮浮
武夫滔滔
我東先儒以爲滔滔與浮字。
似是錯換。
未曾是正者。
此說何如
大抵水當曰滔滔
人當曰浮浮
自是平順
何爲捨此穩字而用奇挌耶。
恐非古詩質愨之軆。
未知如何
臣璧對曰。
浮浮滔滔
似若錯換。
誠如我東先儒所疑。
而浮字有盛多之意。
如罪浮言浮等語是已。
滔滔不獨水流貌。
滔滔天下之類。
皆言衆大之意。
則舊註集傳之說。
未必捨穩字用奇格。
從舊爲是
 御製條問曰。
告于文人
註曰謂文王也。
上章言文受命
召公維翰
召虎康公之事。
宣王賞之
似當並告文武。
而乃告文王者何歟。
宗廟之禮。
主於最尊。
故然歟。
臣璧對曰。
文武受命
召公維翰
宣王克復舊物
召虎維肖。
賞功之日。
似當並告文武。
獨言文人者。
豈以岐周文人召公之地。
文人召公受命之君也耶
上章旣並言文武。
則此言文人。
實有統於尊之義乎。
  常武(二條)
 御製條問曰。
王者親征
如非不得已
不可爲也。
萬乘之尊
而當寇賊之鋒。
盖甚危事也。
治軍旅討倔強
將臣存焉。
何必親爲。
虞帝之征頑苗。
亦命伯禹耳。
周宣王時
良將多矣。
獫狁則命尹吉甫
蠻荊則命方叔
淮南夷則召虎
皆以將帥之力。
而獨於淮北夷。
自將伐之。
親冐矢石何也。
淮北徐夷
最彊大難制。
中國患者
甚於諸夷故歟。
如曰太師皇父
不足以獨任淮北之功。
何不復責方召諸賢歟。
後世漢高祖唐太宗自將擊之。
皆是兵間餘習耳。
周宣繼世之主。
經營
眛之君不同
何嘗慣習兵事
而乃躬蹈不測危地何歟。
召穆公所戒矢其文德觀之。
宣王其好武者歟。
臣璧對曰。
親征王者不得已之事。
虞家征苗。
亦命伯禹
盖非大危亂最難服者。
不必親冐矢石之危故耳。
宣王獫狁蠻荊淮南
命將行師
則非必喜於自將
豈如漢祖唐宗之爲也。
盖以淮夷徐戎
去周都最遠。
從化則後。
倡亂則先。
南方之役。
至再至三
而尙今反側難制。
不得不一煩車駕
大示威靈也。
黃帝椓鹿之征。
高宗鬼方之伐。
不得已者。
中興之功。
無異創業之難。
宣王豈樂爲是哉。
召虎文德之戒。
恐其有狃勝究武之弊。
匡輔之責當如是
若謂宣王好武則恐未然
 御製條問曰。
鋪敦淮墳。
集傳曰敦厚者。
厚集其陳也。
或曰敦頓也。
越書曰西陵名敦兵城者。
句踐頓兵也。
盖以敦爲頓矣。
宣王之伐徐。
頓兵淮浦
所以張威
句踐之伐吳。
頓兵西陵
所以審勢
說似然。
而與集傳註不同
何歟。
臣璧對曰。
鋪敦之敦。
看作頓兵之敦似好。
此等名物
集傳亦或有未及照管者。
而旣無深義。
只當從舊
  總論(一條)
 御製條問曰。
頌之爲言容也。
古語從容謂之從頌
之義
當云形容先王功德
大序美盛德之形容
孔氏曰歌成功之容狀
美字歌字屬頌。
容字屬功德
頌與容有間矣。
若曰形容功德形容
辭意又疊。
惟以形容功德盛大爲釋。
則亦通歟。
臣璧對曰。
凡看文字
不可汎。
不可拘。
其曰美盛德之容。
歌成功之容者。
通言形容功德之意。
不必美字歌字與容字。
作兩截看。
  周頌
  淸廟(二條)
 御製條問曰。
淸廟周宗之名耶。
文王不應獨享
古者昭穆之禮。
代各一廟
文王一廟
謂之淸廟歟。
序說洛誥王在新邑烝祭之文。
以爲此其升歌之辭。
則並祭文武而統於尊。
故只頌文王也。
然則淸廟非文獨享之所。
以爲周家之名歟。
申培詩說
淸廟周公之成洛也。
周公成王諸侯
明堂
宗祀文王
作此樂歌
是以明堂
淸廟也。
此說何如
臣璧對曰。
有淸靜淸之義
盖周家宗廟之美稱
猶宗宮曰明宮
酒酤淸酤也。
是故古禮代各異廟。
而烝祭文王之廟。
升歌
烝祭武王之廟。
亦可升歌耶。
如此看。
則祀文王明堂
而以明堂
無可疑。
但此詩只頌文王而爲烝祭之升歌者。
安城所謂統於尊者得之
 御製條問曰。
秉文之德。
多士平日執行文王德云歟。
是於祭祀時。
執行文王德云歟。
若曰祭祀時始秉。
則是之無素也。
之無素。
臨祭始然。
豈不急而難久哉。
似是平日執行
而至祭尤加謹也。
未知如何
臣璧對曰。
多士
以寧多士也。
作成棫樸菁莪之化。
被選於宗宮駿奔之列。
則必其平日執行
無非文王之德。
故在廟對越之時。
能致肅雝如復見之盛也。
  維天之命(一條)
 御製條問曰。
易曰天行健
君子以。
自疆不息
孟子曰。
惟天爲大。
惟堯則之。
以字則字。
皆言聖人如天。
天與聖人
猶爲二也。
詩曰維天之命
於穆不已
於乎
不顯
文王之德之純。
是言文王卽天也。
以字則字容不得
文王之德。
豈有大於不息
豈賢於堯哉。
而詩云然者何歟。
臣璧對曰。
文王之德。
與天無間
非特之而已。
不已不息
所以則天也。
所謂君子以。
固通上下言之。
而堯之德則天
便是與天爲一。
文王之德。
豈有大於不息
豈賢於堯哉。
贊美之至也。
  維淸(一條)
 御製條問曰。
維淸緝煕
文王之典。
似是文王之典。
淸明緝煕
大旨以爲所當淸明緝煕者。
後人說何歟。
臣璧對曰。
文王之典。
淸明緝煕
嗣守文王典章者。
亦當淸明緝煕之。
大旨後人說者。
以下肇禋迄用有成
有繼之義故歟。
  烈文(一條)
 御製條問曰。
念玆戎功
繼序其皇之。
集傳曰戎大也
大旨曰念汝有此助祭錫福大功
則使汝之子孫。
繼序而益大之也。
嚴華谷云時助祭諸侯
有以武功定天下者。
故當念此戎功
使子孫大也
是以作兵看矣。
與集傳不同
此說何如
或又以繼
序者爲嗣王
是言吾後王當益大其業。
此亦爲一義歟。
臣璧對曰。
戎字有三義
兵也汝也大也
此詩美助祭諸侯之辭。
烈文顯德等語。
初無提及武功處。
戎字上。
旣着玆字。
則亦異於纘戎祖考之戎矣。
集註以大釋之。
嚴氏武功之說。
不免牽强
繼序若作嗣王說。
意亦好矣。
上章子孫保之。
已言惠我王家之意。
則此章當作報功之語爲是
  天作(一條)
 御製條問曰。
彼作矣。
文王康之
旣曰天作高山
又曰彼作矣。
言大王之作。
與天同功
故下兩作字歟。
旣是大王之詩。
則當專言大王之功。
而必兼言文王者何歟。
臣璧對曰。
天作
盖言造作也。
彼作。
猶言作成也。
太王荒之之功。
可以作大於天
故亦謂之作。
太王之孫文王
實惟奠安之。
太王之功。
於是大焉
則頌太王兼言文王者此也。
  昊天有成命(一條)
 御製條問曰。
此是康王以後之詩。
何以在於我將時邁之上歟。
夫子自衛反魯。
雅頌各得其所
而詩猶
失序如此者何也。
後儒之誤歟。
臣璧對曰。
此爲祀成王之詩無疑
雅頌雖經聖筆之刪定
秦火漢儒之後
豈無失其序者。
感興詩。
所以有詩書簡篇訛之歎也。
  我將(一條)
 御製條問曰。
明堂之祀。
文王配帝
當在武王時
若在成王時則配祖也。
自周公而配父。
則是周公行天子之事也。
其可乎。
故必是武王時周公制之矣。
明堂之祀。
季秋成物時行之。
則盖取成形於父之象也。
其爲配父而非配祖也明矣。
朱子以爲繼之周公者。
只以有功者配之。
此是無論父與祖云歟。
臣璧對曰。
周公制禮
武王時成王時
今不考矣。
明堂之祀文王
旣在季秋祭禰之月。
則必是武王受命宗廟饗之之時。
已行此禮。
周公相成王制禮也。
因之而勿替耶。
若謂自周公配父則甚不可
周公以後
不知所當配。
誠可疑。
但此是周家義起之禮。
當以作禮樂之時爲主。
後王豈敢輕變。
朱子有只以有功者配之之訓。
盖以配父。
只從武王說。
後王則不當論父與祖也。
  
時邁(一條)
 御製條問曰。
此詩之爲肆夏
其說恐難信。
外傳金奏肆夏樊遏渠。
天子以饗元侯也。
韋昭云肆一名樊
韶夏一名遏
納夏一名渠
周禮九夏之三
此似誤解
若使肆夏卽樊。
外傳何以肆夏樊乎。
叔玉肆夏時邁也。
樊遏執競也。
思文也。
不稱肆夏爲樊。
與以樊連遏看。
固與韋說不同
而亦錯謬者。
若以執競韶夏
九夏本武王時樂。
周公作者
執競昭王以後之詩。
何以得列於九夏耶。
凡此大段可疑
朱子之而不辨何歟。
或曰九夏頌之類。
已亡不傳
時邁肆夏
執競韶夏
思文納夏
所謂肆夏樊遏渠。
是別有其詩。
而非九夏之三。
何如
大抵九夏樂之亡。
鄭司農已云。
樂師樂儀曰行以肆夏
儀禮大射肆夏
燕禮云賓及庭而奏肆夏
郊特牲亦云賓大門
乃奏肆夏
肆夏者。
非獨用之元侯
亦泛及於賓客
送迎趨步决拾之文。
此必與廵狩方嶽肆覲諸侯之詩有殊辭。
然則以時邁爲肆夏
豈非諸儒之傅會歟。
雖以詩中有肆于時一語而彊名之。
執競何甞有樊遏字。
何甞有渠字歟。
臣璧對曰。
此詩之爲肆夏
未可知。
韋昭混稱韶夏
旣與外傳之列言肆相左
叔玉之以執競時邁同稱九夏
不知時世相遠
朱子並存於此者。
特疑以傳疑之法也。
或者別有其詩之云。
未知何據
况以儀禮燕禮郊特牲所記觀之。
未見獨爲以食元侯之詩。
外傳元侯之說。
可疑耶。
盖諸儒因肆于時句。
有此傅會
執競思文
未嘗有樊遏渠字。
則恐只從鄭氏九夏樂已亡之言爲是
  執競(一條)
 御製條問曰。
周之有天下
武王始。
而詩曰自彼成康
奄有四方何歟。
臣璧對曰。
奄有四方
固在武王時
此云自彼成康者。
豈以武王受命
而其保守奠安之則爲成康之德耶。
如此則有字。
當如嗣有令緖之有字義看。
  思文(一條)
 御製條問曰。
思文后稷
言有文德也。
以下文觀之。
后稷文德
在於陳常于時歟。
烝民來牟
亦謂之文德歟。
后稷之文。
與堯之文思,舜之文明
其果無差殊歟。
臣璧對曰。
聖人之德。
刑威征討之外
皆文也。
時夏
后稷文德
粒民之極。
貽牟之惠。
夫孰非后稷文德乎。
堯之文思
舜之文明
盛德之著於外者
后稷之文。
聖人之文。
不可差殊看。
  臣工之什
  臣工(一條)
 御製條問曰。
王釐爾成。
來咨來茹。
盖總言羣臣百工
各以其職。
當來咨度成憲
農官當然也。
小註慶源以爲稼穡之事。
羣臣百官
有所不知
故命之來咨度農事成法
非是
未知如何
臣璧對曰。
此詩重在農事上。
告羣臣百工以來咨來度者。
盖周家務本之政也。
下章錢鎛銍艾等事
其所咨所度者。
輔氏說恐得之
以爲總言各以其職。
咨度成憲
語意雖圓。
而下章但言農事
無乃失於偏乎。
  振鷺(一條)
 御製條問曰。
庶幾夙夜
永終譽。
贊美之辭。
然靡不有初。
鮮克有終
最難保者令譽
故亦以此勉戒之歟。
臣璧對曰。
永終二字
可見愛人以德之意。
善始易。
終難。
名譽尤難久保。
旣以如鷺之客譽之。
又勉其長久終竟保此譽也。
  豐年(一條)
 御製條問曰。
降福孔皆
大旨云神降之福。
此神字似比祖妣
朱豊以爲田祖先農方社
此說何歟。
臣璧對曰。
汎看烝畀祖妣文勢
大旨神字似指祖妣
所以烝畀祖妣者。
田祖先農方社之神。
降此年之福也。
豐城之說。
不其然乎。
  潛(一條)
 御製條問曰。
集傳曰月令季冬
天子嘗魚。
薦寢廟。
季春薦鮪于寢廟
此其樂歌也。
季春只薦鮪。
則潛詩非季春薦廟之樂歌
以詩中有鱣有鮪鰷鱨鰋鯉觀之。
豈止於鮪歟。
季冬之薦。
衆魚咸在。
此詩只得於此詩歟。
臣璧對曰。
月令但有季冬薦魚之文。
薦鮪乃序說
朱子並引之。
盖以鰷鱨鰋鯉。
不並登於俎。
而旣言有鮪。
則可用於薦鮪也。
况薦鮪之云。
特表稱時物之美者
如令節薦。
未必獨薦時物
則安知鰷𩼝於魚。
不在其中耶。
只當朱子說。
  雝(一條)
 御製條問曰。
此詩時世
難可的定
以爲武王文王之詩。
則詩中文武維后。
並稱文武
後王二后之詩。
以爲成王文王之詩。
則詩有亦右文一語
成王不得太姒文母矣。
於此於彼。
皆抗捏不安
未知何以爲决歟。
臣璧對曰。
詩中文武維后。
特言文王之德。
乃文乃武耳。
以上宣哲人文軆觀之。
可知也。
况亦右文母之云。
分明武王文王
而以太姒配享之辭。
則此詩時世之無可疑
  有客(一條)
 御製條問曰。
此是助祭時耶。
若是助祭
二王之後
當同來助祭
不可獨美微子
如非助祭
微子何得入見周之祖廟歟。
小序曰見祖廟
大旨因之。
祖廟上無周字。
或是殷之祖廟歟。
殷之祖廟
不宜京師
此則當以孔氏說爲正。
而但其非助祭入見
可疑
此果禮歟。
臣璧對曰。
此詩盖微子初封于宋。
而來周廟之詩也。
古者封賞之事
皆行於廟。
微子不臣於周
受封作賓
不得不入見受命之廟。
大旨小序之說。
而孔氏明其爲周廟
恐非殷祖廟
未必
時來見也。
  武(一條)
 御製條問曰。
篇末註曰春秋傳。
以此大武首章
或曰春秋傳。
引武詩耆定爾功之語。
而稱以其卒章曰。
則非首章明矣。
朱子誤據坊本而云。
此說何如
臣璧對曰。
此詩爲大武首章
朱子未嘗質言
特存其說。
以備參考耳。
或者誤據之云。
不知朱子之意。
耆定爾功。
乃此詩之卒句。
春秋引此語而稱以卒章者。
安知非句字之錯換耶。
不敢強爲之說。
  
閔予小子之什
  閔予小子(二條)
 御製條問曰。
念玆皇祖
陟降庭止
恐是成王自言思念文祖
常若見其陟降于庭
而集傳以爲武王之事何歟。
上文言武王永世克孝
則是成王武王
於此而上之。
又思文王也。
如是看似當。
未知如何
臣璧對曰。
皇祖旣是文王
則似當自成王說
而集傳以爲武王事者。
盖以念玆陟降
上文永世克孝事故耳。
若自成王說
則當云念玆祖考
豈獨皇祖
耶。
 御製條問曰。
於乎皇王
集傳以爲兼指文武
首章於乎皇考
末章曰於乎皇王
皇王皇考也。
大雅文王有聲篇曰皇王維辟。
皇王烝哉
皆稱武王者。
則此章皇王。
豈獨異歟。
臣璧對曰。
皇王猶言大哉王也。
文王有聲章。
四方攸同之功。
而美皇王配禹之績。
故知其指武王而言。
此詩上文旣並言皇考皇祖
卒章不應獨稱皇考
故知其兼指文武而言。
無可疑。
  魯頌
  
總論(一條)
 御製條問曰。
頌者天子宗廟樂歌
魯侯邦而有頌何也。
豳之有雅頌
子孫之爲天子也。
魯之有頌。
以周公大勳勞。
用天子之禮樂也。
成王之賜。
伯禽之受。
程子以爲皆非。
則魯之有頌僭也。
夫子猶錄之何也。
如曰以其體爲列國之風。
未純天子之頌而取之。
則軆雖風而名則頌也。
惟名與器不可以假人
夫子繁纓之意。
何爲魯詩稱頌歟。
如曰夫子魯人
不得以削之。
聖人王之義
亦豈容私歟。
魯頌商頌之上何也。
先儒
謂以親踈之義從周家言。
則固是魯親而商疎矣。
夫子言。
則魯雖父母之邦
商是祖先之國
可以親踈論而置魯頌於商頌之上歟。
臣璧對曰。
魯之有頌。
猶王之有風。
天子之詩謂之風。
所以傷其替也。
諸侯之詩謂之頌。
所以著其僭也。
豳雅豳頌
成王以後所作。
而特以備載稼穡之事。
有若豳風七月之義
故係之豳。
而若魯頌則其軆雖列國之風。
其名不可虗假也。
其曰可予者。
予其也。
非予其名也。
所以不削者。
其實也。
非有所私也。
序說以爲春秋之法者。
不亦信乎。
至若魯商先後之次。
誠如陳氏說。
親踈之義
只從周家言也。
夫子不得已而秉刪正之權。
豈可容私於其間哉。
不可夫子言也。
  駉(二條)
 御製條問曰。
薄言駉者。
薄言以薄采之義觀之。
薄是少也。
亦暫也。
方言僖公牧馬之盛。
而以少以暫言之何歟。
臣璧對曰。
薄言
詩中恒用之語。
或有說作少底暫底義者。
或有無所取義
而只作助語辭者。
若此薄言駉者。
似亦當時語法如此
上文兩駉者說不足
着一駉字以美之
豈可作少也暫也義看耶。
 御製條問曰。
無疆
言其思之深廣無竆也。
二章無期
三章無斁
無疆同一意。
皆以立心遠言之。
而末章思無邪
益精密。
立心雖遠。
所思未能無邪襍。
到得誠心工夫純熟
然後得無邪。
易曰閑邪存其誠。
聖人之事。
故於其終而乃言之歟。
臣璧對而。
無彊無期
深廣之意。
無斁已較精。
無邪益明白簡切矣。
詩人下字
一節深於一節
故終之以無邪
聖人閑邪存誠之道。
不過此。
夫子所以獨稱一言
以示學詩者守約施博之道。
誠意正心方者
不亦深切乎。
  有駜(一條)
 御製條問曰。
振振鷺。
鷺于下。
集傳所釋可疑。
振振鷺爲鷺翿之鷺
而又曰如鷺之下。
則是鷺如鷺也恐不然
振振羣飛貌。
振振之鷺明是鳥。
西雝振鷺
而詩之義爲興也。
毛氏鄭氏皆以爲潔白之士。
朱子不取何歟。
臣璧對曰。
此是燕飮皷舞之詞。
振振鷺。
舞者之鷺翿。
鷺于下。
是如鷺之飛下。
鷺翿之如鷺飛
似非疊義。
如是看。
文理爲順。
若以振振看作興軆。
西雝振鷺之鷺
却是更多一鷺字。
上下文勢不順矣
集傳不取毛鄭之說。
特以備一義者。
無可疑。
  泮水(二條)
 御製條問曰。
申培詩說僖公泮宮而落其成。
太史克商禱之。
集傳大旨只言飮於泮宮
不言落成
落成則其飮也。
爲何事而飮歟。
古者澤宮
大射之禮。
射禮有飮。
此爲習射而飮歟。
詩曰角弓其觩。
束矢其搜。
言兵器之精利
可伐淮夷
未見其必爲習射也。
且以在泮獻䤋之文。
謂之告功飮至之辭。
則考之前史。
僖公無伐淮夷之事。
此詩只是頌祝而願其有是功。
則亦不可謂以獻捷而飮也。
然則其飮也。
必是爲落成也。
詩曰旣作泮宮
豈非泮宮築成之始歟。
斯干宮室旣成而猶落之。
况於泮宮乎。
然而大旨不取落成之說何歟。
臣璧對曰。
申培落成之說。
旣作泮宮一句外。
無可考。
而旣作之云。
非必創造也。
魯國舊來不應無學
雖曰僖公修之
前後在泮字。
未見初作初至之義
若斯干詩全篇
皆言築宮之事。
可知落成之作。
而此詩與斯干
殊不相似
且以獻䤋獻囚文觀之。
似若飮至之辭。
前史僖公淮夷事。
角弓束矢文觀之。
似是飮射之辭。
詩意特願其修兵器伐淮夷也。
采芹觀旂匪怒伊敎等語觀之。
又若釋菜講學之事。
而今不可考。
必欲質言則鑿矣。
大旨只言飮於泮宮
可以參看衆說
無強不知之病。
只當如是看。
 御製條問曰。
載色載笑。
匪怒伊敎。
夫天之雨露霜雪
無非敎也。
人君一喜一怒
亦無非敎也。
則詩只以色笑匪怒爲敎者何歟。
黃氏以匪怒伊敎。
可見僖公育才
人才作成之道。
果獨在於色笑容貌之間歟。
臣璧對曰。
人君一怒一喜
如天之雨露霜雪
無非敎也。
乾剛赫臨。
尊而不親
假之辭色
無以上下情。
盡敎音之方。
洪範所謂而康而色。
朱子所謂天顔溫粹
酬酢如響者。
皆以乾道下濟爲貴。
詩中色笑匪怒。
所以爲善敎人也。
黃氏以卽之也溫。
諄諄善誘
育才之道。
以下敬明其德維民之則等語觀之。
則載色載笑之云。
豈獨容色笑貌爲哉。
  閟宮(二條)
 御製條問曰。
魯之稱閟宮
猶周之稱淸廟
是魯宗廟
名也。
毛鄭姜嫄之說。
呂氏闢之。
申培后稷文王之說。
朱子不取
然則閟宮是魯廟也。
未知果爲周公以下所同享之廟歟。
公羊傳周公太廟
魯公世室
羣公宮。
據此閟宮羣公之廟歟。
臣璧對曰。
此詩推本閟宮所奉之祖。
上出於姜后稷文王
毛鄭申培之說。
以爲姜嫄后稷文王之廟。
傅會甚矣。
朱子不取也。
今以末章新廟奕奕奚斯所作觀之。
是僖公時新作之廟。
周公當爲太廟
魯公當爲世室
誠如公羊所言。
不應舊來無廟。
今始新作
恐是僖公近世之廟。
然今無可考。
不敢强解。
 御製條問曰。
實維太王
居歧之陽。
實是剪商
夫自太王王季文王至武王
四世而始伐商。
則其曰剪商太王始者。
何其太預也。
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
服事殷。
以殷天命之未絶也。
况於太王之時。
殷室未甚衰乎。
太王仁人也。
豈有剪商之心哉。
朱子太王剪商
武王所言。
是指肇基王跡一語
所謂肇基王跡
特言太王得民心。
王業所由肇。
非謂實有剪商之心也。
曾南豐所謂
商之說。
因此肇基王跡之語而言之過者。
似爲得之
朱子每論太王之事。
以爲周邦僻遠
非殷所封。
純臣之義
有若太王眞有剪商意者何歟。
詩人之言。
亦非謂太王實有是事
武王伐商後有天下
而其基業之本。
則始於太王得民
故云實是剪商
讀者不以害義亦可歟。
臣璧對曰。
太王剪商事。
謂之有其心似可疑
而謂之無其心亦不可
肇基王跡云者
太王得民心。
王業所由肇。
曾南豐所謂剪商之說。
因此語而言之過者。
似然矣。
泰伯國。
吾夫子分明以爲天下讓。
文王事殷
以其可以取而不取
故特謂之至德
太王剪商
安保其爲過言耶。
朱子以非殷所封。
純臣之義之說。
太王之心。
雖有剪商之志。
豈害於爲仁人乎。
然謂之實始剪商
則乃後人推本之言。
非實是事也。
  商頌
  總論(一條)
 御製條問曰。
序說宋大夫正考甫。
商頌十二篇周太師
歸以祀其先王。
孔子編詩。
而又亡其七篇
或曰七篇非眞亡也。
孔子刪之耳。
此恐不然
商頌原初不止十二篇
正考選之也。
閔馬父正考甫校商之名頌。
魯語云名頌。
頌之美者
考甫恐其舛繆
太師校之也。
以此觀之。
考甫選之已精矣。
十二篇皆名頌。
夫子以考甫之後孫。
不得而刪之也。
然則七篇之已亡於夫子編詩之前也明矣。
六笙詩有聲無辭
七篇頌。
並與篇名而失之。
夫子所以歎宋之文獻不足也歟
臣璧對曰。
閔馬父言觀之。
正考所得十二篇
皆商之名頌。
而自考甫至孔子七世
栢社制作之盛已遠。
松楹奏假之儀日壞
七篇之亡。
盖在孔子刪正之前矣。
或謂孔子之者非也。
若使十二篇有可刪者。
夫子雖考甫之後孫。
刪其可刪。
有何不可
序說旣言至孔子編詩。
已亡七篇
則之宋文獻不足之歎。
安知非緣此而發耶。
  那(二條)
 御製條問曰。
周頌淸廟
盛稱文王之德。
不顯不承
無斁於人斯。
不但肅雝駿奔
助祭執事之人。
而商此詩。
則章未見有稱成湯之德。
稱美者。
湯孫主祀之人何歟。
商周二頌軆製不同者歟。
衎我烈祖之一烈字。
何足以盡德之盛歟。
臣璧對曰。
周尙文
淸廟維淸等詩。
盛稱先王之德。
殷尙質
猗那烈祖之篇。
無所稱揚先烈
只道奏假思成之意。
盖以祖先之德。
不容後人贊揚也。
烈祖之云。
虞書文祖之稱。
則一烈字。
不足以德歟。
 御製條問曰。
穆穆厥聲。
註曰穆穆美也。
是言樂聲之美。
而或德聲之美也。
此說如何
臣璧對曰。
商人尙聲。
故此上下
全言樂聲
穆穆厥聲。
盖言樂聲之美也。
若如或者德聲之說。
古人文體簡質
不應如此變幻雕繪
  
烈祖(一條)
 御製條問曰。
商人尙聲。
前章備言聲樂之美。
而此章則一言及於聲樂
何其前章不同歟。
臣璧對曰。
前章備言聲樂
而此不及之。
其於尙聲之義
誠可疑。
輔氏所謂作樂之時歌那。
旣祭之後烈祖者。
或近之耶。
  玄鳥(二條)
 御製條問曰。
史記簡狄吞卵之說。
可信歟。
或曰何必吞鳦。
玄鳥降時。
祈高媒而得之
故曰天命
蔡邕月令章句玄鳥至日
有事高媒而生契。
降卽至也。
說似然。
朱子論吞鳦之事。
以爲當時恁地說。
必是如此
不可以聞見不及
斷其必無。
巨跡吞卵。
皆涉誕怪。
朱子信之。
不以爲疑者何歟。
臣璧對曰。
吞卵之說。
誠若弔詭
蔡邕月令註及或者之說。
以爲疑。
殊不知高媒之祭。
必以玄鳥至之日者
緣何如此
上古人物化生之初。
或多靈異事。
古人所傳旣如此
今生於數千載之下。
不可以臆見
盡蔽前史
故如巨跡吞卵等事
從舊說。
此可爲杜㯢(一作撰)古語者鑒法處。
 御製條問曰。
武丁孫子
武丁先后孫子也。
歐陽以爲武丁孫子非是
以下章武王不勝觀之。
武丁武王
能配成湯故稱之。
武丁之後
豈復有武王德者歟。
臣璧對曰。
武丁孫子
以爲武丁孫子
不獨敺陽氏之言。
集註亦似以爲然。
而由武丁至於久也
其間未有武王德者。
誠可疑。
然謂武丁先后孫子
文勢不順
妄意上章武丁
武王之誤。
下章武丁武王恐錯換。
如此看似甚穩。
而以臣瞽見
何敢輕變經旨。
  長發(三條)
 御製條問曰。
玄王桓撥
夫契之功莫大敷五敎
所以生聖湯而基王業者。
本實在此詩。
不稱五敎文德
而只稱桓撥武功何歟。
下文卛履不越。
遂視旣發。
循禮民應
便是敷五敎之化也歟
臣璧對曰。
司徒敷五敎
是契之文德
不見有武之事。
而此詩只稱桓撥武功者。
豈以文武乃君之德。
文德
必有武德
契之文德
不言可知
武德必待闡幽之後也耶
下文率履越等語。
正是說及敷敎之化。
 御製條問曰。
帝命不違
至于湯齊
或曰齊等也。
帝命不去
先公至于湯等耳。
韓詩外傳至于湯齊
古今一致也。
前聖後聖其揆一也。
此與蘇氏之說。
孰爲得失歟。
臣璧對曰。
湯齊之義
朱子旣以未詳
蘇氏所謂天命至湯而會者。
合於湯降不遅之文。
故集傳引之。
或說及韓詩外傳所云。
雖於之義略通
方言湯降。
而豈先言湯與先公耶。
不若蘇說之爲近。
 御製條問曰。
湯降不遲
自契封商十四世而湯生。
則湯
降亦云晩矣。
而曰不遅何歟。
相土計之。
亦已過十世
豈非遲歟。
抑以其積累已久。
而聖孫之降。
適會其時
應期而生。
亦可謂之其降不遅歟。
臣璧對曰。
商家積累之漸已久。
及至湯生之始。
其時則生聖之期也。
湯之生適當其時
則詩之本旨
非自契與相土以下計之也。
盖言其不先不後。
及此云耳
  殷武(二條)
公元前657年
 御製條問曰。
撻彼殷武
奮伐荊楚
深入其阻。
裒荊之旅。
有截其所
湯孫之緖。
集傳據舊說以爲高宗之樂。
引易之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之文。
以爲盖指此事。
然亦有可疑者。
或曰此詩所云。
伐鬼方之謂也。
後漢西羌傳曰武王西戎鬼方
鬼方在西
南楚也。
書云王季西落鬼戎
鬼戎西落
武丁伐之三年始克。
故書傳亦曰武丁修行三年重譯畢至。
此又一事也。
若此詩則初起奮伐。
而卽深入其地矣。
新王之師。
從天而下
用兵之神。
莫過于此。
而謂之三年克之可乎。
且夫詩之所言。
皆兵之形勢也。
旣云奮伐。
卽云入其阻者。
荊楚據蜀連越。
控漢引江。
北撼中州
東瞷陳
蔡。
形勝所在
不特一所
深入其阻。
則亦盡據其要也。
故知用兵神速也。
三年鬼方之事。
高宗別有伐荊楚之功。
說似然。
未知如何
臣璧對曰。
高宗伐荊之事。
無可考。
故集傳引易之伐鬼方以證之。
曰盖謂此歟。
盖字歟字。
質言也。
或說援據甚明。
似或如是
而今不敢强爲之說。
 御製條問曰。
邑翼翼。
四方之極。
註曰極表也。
極如屋極之極。
北極之極。
四方之所取正也。
高宗中正之德。
爲下土之式。
故能致如此
其本何在
上文不僭不濫者政也。
不敢怠荒者心也。
以是心行是政。
千里民止之邦畿
翼翼然爲四方所歸正也。
詩人所以稱之曰赫赫厥聲。
濯濯厥靈者歟。
高宗之中興。
亦賴傅說良弼
而此不言傅說之事。
前章阿衡何歟。
臣璧對曰。
四方之極。
猶言四方之表。
極字如北極屋極之極。
高宗以不怠荒之心。
建極於上。
以不僭不濫之政。
敷極於下。
而自西自東。
自南自北。
莫不取正邦畿
則是所謂會極歸極也。
下文赫赫厥聲。
濯濯厥靈。
莫非爾極者耶。
至如高宗之有傅說
猶湯之有伊尹
高宗之時
傅說必從與享之。
罔俾阿衡
專美有商
而此不言
或者闕文耶。
先儒以此詩爲可疑
有難強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