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陶溪先生遗稿卷之三
陶溪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x 页
陶溪先生遗稿卷之三
 遗事
  
陶溪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680H 页
先府君遗事
先府君儿时。家贫屡空。或至三日不举火。邻媪哀其饥而读书不辍。或煮甘壶以馈之。乙亥。自外宅有如干田地衿付者。遂雇人治农。始得为粥饭之资。而亦未尝有丰足之念焉。
幼时入学。不烦教督而自能劬书。尝戒不肖等曰。古人云家贫好读书。身自经历过后。方知其为实际语。盖饥肠雷鸣。夜不能寐。起而读书则气升。足以忘饥。汝辈之不好读。知是由腹饱也。为举业。直从胸中流出。不屑屑求合于有司之目。以是不遇。晚益好学。手不释卷。于朱子书。尤好咀嚼玩味。未尝不深致意焉。祖考府君尝谓不肖等曰。为人子弟者。燕閒之时。鲜有恒侍其父兄者。汝父非疾病出入。则自少至老。未尝离吾侧。乡人之亲熟者。皆以为难。汝曹宜效之。
居乡。谨身守拙。未尝向人求觅。人亦未尝干以私。足迹不曾入官府。地主知与不知。或来相访。则一往回谢而已。壬子年间。城主李显民。力荐于方伯朴宗岳。以杜门守拙。读书求志。入于岁首荐。李与朴俱是素
陶溪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680L 页
昧之人。而李则为地主。一再来访而已。癸丑间。检拟于齐陵。即府君已下世矣。
每读书。玩绎经旨。不求新奇。孟子小弁章。不可矶亦不孝也一句。尝谓不肖曰。此句或者训解。颇伤新巧。吾意下句不字。当是衍。而只为蒙上文连下来。此等处不必用意曲解。而大旨固好矣。
先妣遗事
先妣早岁失恃。家贫备尝艰苦。于归之后。亦尝屡空。手自拮据。不厌糟糠。上奉下育。体无完衣。只有一尺僮仅继薪水。而杵臼炊爨。躬自执劳。风雨寒暑。昼夜勤悴。不得暂时暇逸。不肖辈知觉稍长。每不胜闷然。求欲代其劳而不得。至今想像。如昨日事。弘圭晚以先荫得沾薄廪。不洎之痛。靡所逮及。而追感往事。怵然颡泚。更安忍坐享俸禄。自求优逸乎。以是约与妻孥。务自抑损。居处服食。不敢华美。要不忘寒素之旧。而凡我子孙。其监于玆。
我祖考府君鳏届四十馀年。未尝卜姓。人或有劝之者。府君曰。我有贤子妇。凡于奉身之节。养志之孝。靡不用极。我自不识鳏苦。何用卜姓为哉。
甲午年间。先府君患痁。症势危谻。扶将供奉之节。独
陶溪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681H 页
自干办。夜则虔诚斋沐。露立祝天。时值隆冬。朔飙虐雪。手足皲瘃。三朔弥久。一心愈苦。晚来痰喘之症。实祟于是矣。
晚年。家业粗成而不自安逸。奉祭之物。供老之需。必躬必亲。极其诚敬。待姻戚接邻比。调适人情。曲尽恩谊。称物平施。有无相资。咸得其欢心。以至婢仆幼稚。必念其饥寒。尤加矜恤曰。彼亦人也。岂忍薄之。以是闺门之内。和气蔼然。皋复之日。邻里妇孺。咸奔走号哭曰。贤妇人亡矣。
呜呼。惟我先考妣。届家行治之可传者非止此也。而如欲备书而悉记。则或恐有违于撝谦之德。以重其不肖之罪。故略书数事。以示我子孙焉。
亡儿宗镇遗事
儿生二三岁。在慈母怀中。枕臂而卧。忽翻然退卧曰。不忍使母臂痛。盖其孝根于天性者如此。其馀幼时可传者非一二。而忘未尽记。
余有室二十年而无育。将取以为子。家人皆知之。丙辰春。意外丧室。余谓舍弟曰。亡人平日。亦知渠为己子。不幸遭此。不可不使渠为亡人之后。我则后虽或有所生。自当为第二子。古人有行之者矣。舍弟亦以
陶溪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681L 页
为然。遂令披发。年才八岁而服丧如成人。
事父母友诸弟。幼有至性。愉婉逊顺。未尝有一毫违拂。及长。折节为学。不烦长者提督。尝曰。近来科业。不可必得。不如从吾所好。遂不屑于功令文字。尝手抄诗书古文。为朝暮讽诵。静坐一室。未尝与同侪少辈追逐谈戏。辛巳元朝有诗曰。可惜人生多自弃。厥初天赋孰为贫。何嫌兀兀终年数。但愿孳孳勉日新。其志趣。此足槩见。
往年在盈衙时。一日从容谓余曰。今秋监科。舒川叔父必入参试。虽偶然参榜。人必以为有拚援。欲赴京试。或左道何如。余笑曰。汝苟无愧于心。则不知者之误疑何嫌焉。若故为避嫌而赴京赴左。则反为屑屑。何必乃尔。后竟不偶而舒川亦科前罢去。
辛巳正月。其慈氏病亟。昼夜扶将十馀日。竟遭变。执制踰礼。柴毁骨立。每寒天泠庐。累然独处。余见而悯之。使之出就温房则不得已勉从。然吾见罕矣。每日触伤。内疚外烁。真元凘陷。遂至于不胜丧。惜哉。病时余频频往见。见辄强扶而坐。一日。忽蹙然向余而言曰。小子将不免不孝之罪。因以渠所饮肉汁。双手劝余。余不忍却。受而饮之。又令持一器来。使渠饮之。病
陶溪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682H 页
革昏昏中。闻余音则必转侧向余熟视。余问何为而然。则语涩隐隐作声曰。欲见父颜云。虽在危亟之中。至诚念我如此。悲夫悲夫。
日前。乡里一老人来言。往年我有误著事。亡人自岭外上来。对我正言责之。我不敢开口辨说。而心内许之。岂意斯人而止于斯耶。颇啧啧称道。余虽不知当日事。而盖其所见不苟。解说道理。能面言人过。而使人心服如此。
陶溪先生遗稿卷之三
 家状
  
外王考同中枢朴公家状
公讳师修。字原志。姓朴氏。系出罗州之潘南县。丽季有讳尚衷右文馆直提学。以文学德行。推重一时。号潘南先生。有子平度公讳訔。佐我 太宗。位左议政锦川府院君。四传至讳绍。正学直道。为己卯名贤。官司谏 赠领议政。谥文康号冶川。寔公之七代祖也。六代祖讳应川。司宰监正。五代祖讳东民。礼宾参奉。高祖讳辉。 赠执义。曾祖讳世耆。 赠左承旨。有隐德不仕。明斋先生以遁村处士称之。祖讳泰兴。 赠户曹参判。考讳弼康寿秩同枢。 赠工曹参判。亦以公寿秩推 恩也。妣贞夫人届(一作居)昌慎氏。生员圣矩之
陶溪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682L 页
女。公以 肃宗辛巳三月二十日巳时。生于灵岩郡松村里第。即公之外乡也。公天赋浑厚。气宇温和。言语简重。举止安閒。虽仓卒急遽之际。未尝有疾言遽色。家素贫窭。疏粝不继而孝养老亲。竭力恭职。供奉尽志物之养。承顺极愉婉之色。及其丁忧。年既耆艾。而执丧一遵礼制。不以衰老而少自节焉。虽祈寒暑雨。逐日往哭墓所。三年如一日。兄弟同居一巷。朝夕相对。未尝暂离。怡怡如也。晚年卜居于锄远坪。名其里曰盘谷。与从兄敬窝公师德。隔一冈而居。敬窝公晚有痰火之症。虽亲子侄。少有可意者。惟公调适无违志。相得甚欢也。少治举业。文辞夙就。场屋间虽促刻。必手写呈券。人皆期以早阐。而竟不偶焉。五世以下墓志文字。皆躬自撰述而燔磁埋于圹南。先世事迹志状遗稿及科榜之散出者。一一裒稡。远近坟山。手自描画。世各编次。名曰潘宗世编。又区别一乡山川人物及土产。为鲁城志。又收聚丧祭礼常变仪节。以自考阅。此皆晚年随手纂录者也。 正宗庚戌。 元子诞降。饰庆优老。以公年九帙。授通政佥枢。辛亥。升嘉善司知中枢府事。甲寅春。升嘉义。乙卯五月初三日。考终于正寝。享年九十五。以是年闰二月。葬于
陶溪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683H 页
本县牛谷先兆下壬坐之原。呜呼。弘圭自成童。即尝亲炙于床下。蒙被公眷爱甚至。始也愚蒙。无所觉知。及年三十馀。每承颜色奉音旨。和气袭人。鄙吝潜销。辄醒然而寤。充然而得。不自觉其慕爱而悦服。盖公之辞气恭逊。绝无鄙倍之意。威仪端重。不设惰慢之容。持己饬躬。无或自放于绳墨之外。待人接物。少无乖忤于色辞之间。虽不以问学自处。而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其检束之工。笃厚之风。自有不容掩者矣。以言乎奉先则先茔松楸。立约禁护。使无斧斤之侵。收合谷物。分掌废著。不匮香火之资。规模一定。俾永勿替。以言乎训子侄则教导有方。劝课不怠。有过失则不烦诃责。徐加诲谕。至于酒色杂戏则一切痛禁。俾不至于外驰。虽袒免之亲。闻丧必设位而哭。不食肉。亲知分厚者亦如之。以至邻里乡党。接以诚信。不设畦畛。老少尊卑。各有差等。吉凶哀庆。略无阙遗。见人之善。若己有之。闻人之恶。若不闻也。朝政得失。守宰贤否及人物长短。绝不置牙颊间。平居手不释卷。非甚病则未尝偃卧。庭前列植花卉。有时扶杖缓步。逍遥赏玩焉。悃愊无华。一任天真。虽享大耋而视听不衰。神精康旺。倘非充养完健。自然有得于徇欲以为
陶溪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683L 页
耻者。能如是乎。孟子曰。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张子曰。寡而至于无。则静虚动直。如公真可谓寡而几于无者。而仁者之寿。讵不信欤。配贞夫人青松沈氏。士人朝海女。生于庚辰七月十九日。卒于甲辰四月初二日。无育。墓公墓左麓子原。继配贞夫人南原尹氏。通德郎俨女。生于辛卯正月二十七日。卒于丁卯二月十三日。墓先妣贞夫人兆下壬原。举一女。即我先妣也。先君姓尹讳光后。生一女二男。女适辛景学。无后。男长即不肖生员前郡守。次明圭。公侧室有三男。长曰浑源。娶原州金圣懋女。无育。次曰温源。娶全州李擎天女。生一男宗頔。季曰淳源。娶骊兴闵命夔女。生二男三女。男长宗万系浑源后。奉公祀。次宗一。女长适金国铉。次适李埴。季适郑树敏。淳源略叙公事行。使弘圭序次为状。顾以小子蔑学无文。不足以发挥幽光是惧。岁月迁就。以几乎一斑之窥。不幸淳源已丧逝。弘圭亦老病垂死。恐朝露溘然。不能自效其流根报德之诚。谨撰次如右。以俟秉笔君子之采择焉。
陶溪先生遗稿卷之三
 碣铭
  
文学公墓碣铭
陶溪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684H 页
英宗十五年己未。我族曾大父文学公卒。葬于高山之云东面石桥负丑之原。后三十一年己酉。迁继令人祔于左。改以艮坐。从术家言也。墓道阙显刻。今曾孙敬圭将伐石竖碣。以家状来示余谒铭。余以蔑学昧识。不足以阐发幽光是惧。顾何敢辞。谨按公讳恕教。字近甫。我坡平之尹。以高丽太师讳莘达为鼻祖。至文肃公讳瓘。益大以显。入 我朝。有讳坤佐命功臣谥昭靖。四传而至讳倬。为己卯师儒。号平窝。又再传而有讳暾 赠左承旨。是生讳昌世。 赠吏曹参判。寔公之高祖也。曾祖讳烇。丁丑难。殉节于江都。 赠吏曹判书。谥忠宪号后村。祖讳元举 世子侍讲院进善。痛深家国。屡辞旌招。号龙西。考讳揄佐郎。以公贵推 恩同枢。号凤溪。妣朔宁崔氏举翁女。逸执义攸之孙。以 肃宗丁巳十二月二十九日。生于连山凤凰里。幼有异质。聪悟绝人。于书寓目辄诵。癸巳登第。丁酉荐注书。己亥升典籍。俄迁兵曹佐郎。左授忠清都事。检灾伤。奉职惟谨。不受请谒。威行列邑。守宰至有坐失便液者。事已递归。踰年始通台望。自是不复有进取意。顷之除万顷县令。公为便养。遂赴焉。为政简而不扰。惠而不衒。民病税重。公为之方便酌
陶溪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684L 页
损而平其敛。顷民至今赖之。明年辛丑。凤溪公易箦。公执丧过毁。不以衰年自节。癸卯服阕。连除兵正文学。俄拜正言。先是 上因进膳。苦烦闷吐黄水。及辛丑党狱起。金盛节之供。有潜通金姓宫人。致有黄水之变之语。于是大臣求对。三司伏阁。请查宫人致法。公既肃 命。参三司之 启。启辞公笔也。以未蒙 允引避。后辞职疏略曰。臣于逆婢事。既不得其言。宜不敢更申前说。而第念犯上谋逆之贼。人得以讨之。亦安可自沮而泯默乎。噫。行药御膳。谋害君父。何等大逆。而此贼不讨则 圣躬不安。 圣躬不安则 宗社不安。为今日臣子者。徒以渎扰为惧。承顺为恭。终不能得请而正法。则是乃负 圣躬也。负 宗社也。又曰。或者此贼。自 先朝以来。供奉已久。以 圣上所爱亦爱之孝。有所不忍而如是迟回耶。宫人行药之说。本出盛节之招。渠虽以金姓纳供。而或李或朴或郑或赵。皆未可知。但其招辞中日子。与药院所记。一一相符。则其人之真有其言之非诬。明白无疑。臣意不必问姓金。只查伊日掌膳宫人。出付鞫厅。穷覈严讯。则必自相指告而斯得不难矣。盖是时党祸弥天。按剑睢盱者。左右堵立。苟有一言半辞可以藉
陶溪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685H 页
口而售网打之计。则必将甘心。至 英庙乙巳。方万规之疏出矣。乃摘公疏中供奉已久。所爱亦爱等语。敢谓指意叵测。藉金姓二字。肆然拟逼于不敢言之地。而其时筵臣。又有怂恿之者。以为恕教不可无罪。当斯时也。祸色逼人。不寒而慄。而天心至仁。 圣鉴孔昭。乃 下教曰。规疏骇悖。儒臣之言亦非矣。文字间逐条而罪人。予不欲为。于是左参赞姜伣等。请讨万规诬 慈圣之罪。以正王法。初 命投稳城。复 传曰。不可不一番亲覈以明伦常。遂 命拿鞫。以大逆不道诛。时院 启自春徂秋。 上曰。此启何乃支离。初 命远窜。俾亟停。犹未已。再 命绝岛加棘。而后始停。遂配南海。公待罪半年。夷然就道。惟以一担书自随。处之三年。髭发胜昔。常读易传及朱子封事。日以为课。丁未蒙宥。戊申逆变。中外戒严。公将奔问。与族子敬庵东洙期会于公州香芝。遂由山峡间至武城山下。闻贼徒授首。京师解严。公自以负人臣难洗之诬。虽蒙 恩叙。未尝一㬥情事。不可自拟平人而冒进。敬庵亦以山野之踪。义无异同。遂与俱还。从子东望曰。贼平路夷。宜若可进。不然。无以知公之赴难也。公曰。闻难而进。难已而还。尽吾分而已。何有于
陶溪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685L 页
人之知不知乎。其后奔问者皆收录。而独公与敬庵。以不赴被 谴罢。公遂杜门屏迹。绝意斯世。以全州之沙潭。峡深可居。土饶可耕。且密迩先垄。因筑室为终老计。己未五月。素患气滞之症卒亟。冢胤斫指进血。良久视之曰。大命也。何自苦为。竟以是月十四日。考终于外寝。寿六十三。公气宇宽和。仪貌端雅。言简而意真。行备而操约。用心诚而信。故与人忠而多恕。律己方而严。故于世畸而寡偶。平居无疾言遽色。御婢仆有恩威。接宾友极款厚。终日俨然对方册。肩背竦直。不少跛倚。戏侮不出于口。非辟不设于身。以至孝友睦姻之行。出处进退之义。一任真诚。无少瑕玷。盖其绳墨规矩。得之家庭。而循蹈践履。实资于学。尝言在南海看易传。殊觉有得力处。族子一庵东源与公信宿讲讨。语人曰。固知公器识之纯厚。而不意学力之深造乃至此也。敬庵亦气味相得。每以诗篇深致期勉之意。姑夫曹公锡禹尝目公以铁汉。又曰恕教真伏节死义之人也。观此数公之言。亦足见公之所养也已。前令人韩山李氏。汝郁女。生于乙卯。卒于乙酉。继令人昌宁曹氏。郡守汉遇女。柔嘉仁厚。配德无违。生于丁卯。卒后公十三年壬申。举二男一女。男
陶溪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686H 页
长东善。次东美缮工监役。后以子贵推 恩同枢。女适完山李勉德。东善娶司谏金重熙女。生三女。长适李寅亮。次崔胄贤。次郑养元。再娶金镇徽女。生二男光颢,光夏。东美娶佐郎李普淳女。生二男。光颜文科。庆尚道观察使。光闵进士早世。李勉德继子启年。光颢有二子一女。恒圭,昌圭。女适成哲默。光夏有三子时圭,膺圭,敬圭。光颜有一女适李嘉愚直阁。侧室女适曹华振夭。取敬圭为后生员。即来请铭者。三子僖镇。馀幼。光闵取再从兄光晸子永圭为后。亦早世。曾玄男女总若干人。呜呼。余小子。生也晚。耳目不洎。尝从家庭旧闻。公居家行治之纯笃。立朝事君之本末。盖其直道自守。奋不顾身。公之素所蓄积也。至若癸卯一疏。以沐洛请讨之章。被党人罔极之诬。游于羿彀。几陷大僇而公不少动。幸赖 圣明在上。幽隐必烛。太阳高悬。纤翳莫遁。末梢岛配之 命。寔出于欲其停 启。而踰年赐环。旋蒙 恩叙。其后 正庙朝。观察公之释褐也。前席召对。 天语丁宁。酬答如响。开释昭晢。无复馀蕴。于乎至矣。铭曰。阳刚不挠。天赋之衷。笃信善道。问学之功。本末兼该。内外夹持。移孝为忠。国耳忘私。位不满德。阨穷无悯。在公何戚。世道
陶溪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686L 页
之窘。云东之里。山高水洁。一邱宰如。过者必式。
陶溪先生遗稿卷之三
 序
  
隐山别厅立议序
别厅何为而设也。为忠贞公晚庵李先生遗集锓梓之役而设也。惟我先生清德直节。卓然为国家荩臣。居庙堂而任柱石之重。处江湖而颙朝野之望。弘功懿烈。辉映简策。炳烺耳目。则何待文集之行于世。而有所发挥而表章之耶。虽然。先生之片言只字遗落世间者。足以见经纶之美。德业之隆。而其本之经术。出于性情者。有非文章家模楷匦范而止耳。则亦安以事迹本末之昭载国乘。而不为之裒稡绪言。图所以寿其传也哉。惟是子孙清贫。寿又不永。无以自力而谋始。遽然赍志未就。因循迁延。岁月滋久则其不几于遗放残缺。终归泯没而无传乎。先生之耳孙凤周甫。为是之惧。谋所以鸠财刻木。而旁支外裔。远近章甫。同声一辞。乐为之出力补助。俾为废著取息募工完役之方。而又为之申明要束。立定规法。胥告戒而相勉励。莫或有废替懈弛之患。此别厅之所由设而立议之所以作也。呜呼。今距先生之殁。岁甲且三周矣。人代屡嬗。声光寝遐。遗编断简之彷佛其声响
陶溪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687H 页
者。尘埋巾箧。不遑省录。幸赖肖孙继述之孝。士林尊慕之诚。始得以经营而剞劂之。则顾不为斯文之厚幸欤。仍是又有所谂焉。先生之孙隐坡公。私淑于大贤之门。笃学力行。真知实践。允为先生之嫡传。而贤孝相承。士林争诵。至蒙 朝家崇奖之典。则至行懿德。虽谓之标世范俗。不是过语矣。年未中寿。不幸短折。而其断行残墨。固足以传示久远。则今于先生文集之成。亦宜推其馀而继其功。两世遗集。同时并行。则岂亶为一家文献之徵而已。抑亦使世之揽者。有以见先生之学。措之于国。卓乎其树立。而又能约之于家。贻厥孙子。世其风烈有如是。则先生尤有光矣。敢竭其平日熟于耳而志于心者书之。而拱手以俟焉。岁舍乙卯腊之上浣。坡平尹弘圭谨书。
外王考寿爵庆宴序
人子之事亲。其日夜所祈望而颙祝者。无过于寿。而世之颂祷人之遐寿者。亦必称期颐。盖寿居五福之首。而期颐又寿之最高者也。人之愿欲而钦艳之者。宜亦无异焉。虽然。人之寿也。其禀赋之坚脆。运命之脩短。一定于有生之初而不可移易。则人虽欲深根固蒂。为延年久视之道。而亦不能夫人而必得也。是
陶溪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687L 页
以。世之得六十七十之寿者。亦且举一世而无十之二三焉。此杜工部所谓人间七十古来稀者也。尚何望踰七至八。踰八至九。以至于百年之寿哉。其间赋命之至坚且脩。克享遐龄者。亦不无其人。而但无令德以将之。无介福以绥之。则是为陈人已矣。劳人已矣。寿而如此。又何足多焉。诗不云乎。其德不爽。寿考不忘。又不云乎。报以介福。万寿攸酢。夫然后真得寿之道而有寿之乐焉。此古之君子所以相与颂祝遐寿。而亦未尝不惓惓于是也。惟我外曾王考同知公暨犹子定山公。寿皆登八十。左右相继。有加资推 恩之庆。二公之后。乃有我外王父今年庚戌。寿跻九帙。而颜貌绰约。气力平康。向之所谓人之颂祝祈望而不可必得者。固已并有于两世同堂之间。而外王父尤享有期颐。岿然为一国之黄耇。岂不盛矣哉。其平居终日。无烦恼无嗔恚。机械不设而忌忮不形。凡世之一切得丧荣辱。泊然不以为意。盖其素性然也。尤谨于自治。晚而不懈。非有疾病困殢则未尝顷刻疲偃。左右书史。牙签满架。或时抽笔手书。字画宛然。间又引小筇移轻屧。徘徊顾眄于花坞竹林之间。怡然而乐。琅然而笑。肤神清令。步履安閒。人之望之者。
陶溪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688H 页
恍然若地上之仙人也。其潜德之蕴。幽光之彪。固非小子之所敢指论。而自其遇于境接于事者而观之。则清逸之福。和适之乐。亦皆得其全而极其绥矣。古人所谓令德介福。我外王父实兼有而并蓄之。岂不尤难盛矣哉。我 国朝特厚优老之典。士庶人八十以上。例皆有加资之 恩。而近以相臣陈白。退限以九十。是以。世之以寿蒙 恩者盖鲜矣。乃于今 上即位之十四年。何幸国有大庆。特申旧典。而外王父亦与有西枢之 命焉。于是仲冬之月也。舅氏昆季。择胜日敞华筵。会亲戚招宾友。相与献寿樽以飨之。而小子某亦得奉万年之觞焉。昔邹孟氏论天下达尊而有爵一齿一德一之训。盖德者人之所得于天。而寿夭之分。亦圣贤君子之所不能奈何。则齿固系于天而非人之所能为也。德苟至矣。齿亦卲矣。而所谓爵者。又不待来而自至。则虽若外至。而亦不能无待于天矣。此所以为天爵。而非若世之科目出身纡青拖紫者比也。今我外王父。以幽潜之德。享期颐之寿。而枢府之秩。又不求而自至。其视世之功名富贵者。得失如何。而即已往数十年。齿德之尊。亦既多于二十四考中书矣。然此固世俗之论也。其于外王父
陶溪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688L 页
高迈冲澹之怀。又何足较计其分数也。自今以往。将见颐神养气。外固而内静。视听日益聪明。神气日益康宁。宠秩日益崇高。而清逸之福。和适之乐。其将举一世而无以加之矣。小子狂妄。辄敢以是而为助侑之辞。其尚曰善颂善祷。而粲然举一觞也否。
里约序
古者同井之人。守望相助。疾病相救。出入相扶持。从以乡大夫教之以三物。纠之以八刑。而所以劝徵之者至矣。三代之治隆俗美。良由是焉。世衰道微。此法不传。教替于上。俗败于下。于是乎蓝田之乡约。紫阳之社仓。有以禁防而教迪者。无不用极。而其有补于风化大矣。窃以定阳之美堂。虽非大村。而前临孔途。傍有市肆。商旅旁午。杯酒淋漓。暴乱而斗嚣者。酗詈而驱曳者。殆无虚日。风俗之颓弊。莫此为甚。不有信誓而束之。法禁而拘之。则人之过之者。将掉臂而不入其里。岂不可慨也哉。余为是惧。遂与里中父老。商议导迪之方。编出约束之文。首书罚籍。次以立议。名之曰里约。虽于乡约社仓等法。不敢一一复古。而姑就其过失之规。患难之恤。略为依仿而检举。俾有所遵守而惩畏之。则彼暴乱者酗詈者。举将惕然思惧。
陶溪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689H 页
低首下心。至于日迁善而远辜。则其于德业礼俗。庶几不至背驰。而亦可为复古之渐矣。勿替引之。触类长之。又不能无望于里中子弟也。呜呼。其懋戒哉。庚申季秋上浣。虎溪病夫书。
龙头别厅立议序
别厅非古也。古者乡先生之祭于社也。必有学官邑宰之尊贤而尚德者。为之割俸金以先后之。以为化民导俗之方。不患于财用之不足。故无事乎别厅而事功易集。观于朱夫子祠学等记。盖可知已。挽近以来。学政废弛。教化陵夷。虽有长德君子之可合于尸祝者。率皆时诎力绵。慨莫之举。间有一邦人士随力鸠财。方便拮据。以为经营创始之图。此别厅之所由设而立议之所以作也。惟我弃庵权先生。即敬庵先生之高第弟子也。生长于奕世孝友之家。薰炙于儒贤道学之门。知行并进。操履甚笃。与素谷尹公,陶谷李公,桐冈李公。为同门莫逆友。砺志律己。一以古人自期。敬庵先生亦尝期以远大。虽其卷怀林泉。终老岩崖。不得进为于世。以究其用。而其经学行义。一言一动。有足以标世范俗。廉顽立儒。不但为一乡之可师可法而已。先生末年。卜居于鸡龙山下。净扫一室。
陶溪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689L 页
左右书史。朝夕讽诵。乐以忘忧。不以外物经心。非有见于昭旷之原而资之多得之深。其能若是乎。呜呼。先生之弃后学。已四十年矣。道德之容。言行之懿。寝以日远。而高山景行之思。愈久而愈不能已。日。李斯文鲁宗甫。李斯文祐荣甫。发文鸠财。为设别厅于先生杖屡之所。又驰书徵序文于某。某老病且死。不足与闻于斯文大事。而窃以某于先生。盖尝一二获拜于床下。平日尊慕而向𨓏之久矣。今于二公之请。不敢以不文辞。仍窃惟念。世间事为。始之固难。而终之为尤难。有始有卒。非但学问之道为然也。今二公以慕贤之诚。尚德之心。乃有此倡始之举。既劳且勤矣。其引而申之。触类而长之。永久勿替。克终厥始。尤不能无望于同志诸君子。此则既然矣。而又能推是心。以尊所闻行所志。父诏其子。兄勖其弟。以倡明先生之学。丕变一方之俗。则其于尊先生之道。慕先生之风。同声合辞。出力设厅之意。可谓有始有卒。而为化民导俗之方。亦可以无愧于古人矣。诸君子盍相与勉之哉。时甲申腊月日。
陶溪先生遗稿卷之三
 杂著
  
题家传遗墨端
陶溪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690H 页
呜呼。此即我祖考暨我先府君两世遗札也。我祖考末年。以手颤抛笔砚。虽家间书札。未尝不以命我先府君替书。盖祖考书札中。手画一张外。皆先府君笔迹也。先府君于札翰。不求取重于人。故信手挥洒。略不经意。然墨势精密。行架整饬。不见有胡乱草率之意。此虽寻常翰墨。亦为我子孙之所当法也。遗札之在家间者。收拾藏之巾箧。盖亦有年。而犹惧夫虫鼠之点齧。风雨之坏污。不免久而为残缺遗失之归。故辄复出而作帖。付之以为永久不朽之图。且寓终身哀慕之诚。凡为我子侄者。其各体念而珍藏之哉。岁己未阳月之上浣。不肖孤弘圭泣血谨识。
题韩生(用儆)祭仪后
夫子有言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子之于亲。始终以礼则可谓孝矣。而祭又以报本追远。人所易忽。则为人子者。尤当致其著存。极其诚礼。不敢有一毫不尽焉者也。韩生用儆早罹酷祸。不旬日而并丧怙恃。一日。累然衰绖。携小空册来。抆血而言曰。吾被先父母鞠育之恩。今如许长大。而未酬一日之养。遽抱终天之痛。所可尽诚而致养者。惟在祭奠而已。愿为我记祭礼一统。俾作终身受用之地也。余
陶溪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690L 页
不觉泫然曰。有是哉。子之心也。人子之事亲。虽极百年之乐。备三牲之养。不足以报昊天之罔极。而况吾子方且受养于父母。而遽缠风树之悲。未卒菽水之奉。今能追不洎之痛。思欲尽报本之诚。固已不违于圣人以礼之训。而能笃乎人所易忽之地。则子之孝于亲也大矣。顾余湔劣。尤昧昧于礼方。诚有所不敢抄录以犯不韪之诛。而第惟哀其言而悲其志。又不忍孤其诚恳。遂取备要。自丧祭以下至时祭墓祀。总略干条。书诸册以归之。既又谂焉曰。享在诚不在物。苟以其礼而致其诚。则潢潦之酌。蘋藻之荐。可以供明享。而如其不然则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礿祭。此古人所以有称家有无之语。而不贵乎强其所不能以为礼也。子其勉乎哉。岁辛酉孟春之下浣。虎溪病夫书。
李生(敏道)字说
道若大路。人所共由。日用常行。百千万为。父子君臣。夫妇长幼。事理当然。是曰达道。本乎秉彝。厥类有五。违曰悖德。人而非人。行之维何。脩之在仁。包乎四德。众善之长。具于是心。万事之纲。苟志于仁。于道斯半。由是之焉。正路坦坦。名汝曰道。字汝以仁。匪高匪远。
陶溪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691H 页
义实斯存。顾名思义。尔罔或悖。知及仁守。尔罔或坠。从事于斯。何远不到。毋曰胡害。先民是程。念玆在玆。毋忝尔生。癸亥三月十二日。
题鲁城家法后
鲁城家法。即我尹氏之书。而世居鲁城山下。故即其所居而为名者也。惟我八代祖考 赠承旨府君。始居于鲁而子孙仍家居。道学节义。联芳趾美。允为一世之楷范。而乃若八松之家训。童土之宗约。所以贻谟垂后者。极其详密而谨严。至如冠昏丧祭四礼笏记。即鲁西,明斋两先生之酌古通今。著为一家之法者。其规模仪式。简而易从。俭而不陋。可以底行而无弊矣。旧有裒稡成编者。而誊本未广。近始借得于族侄永镇家。拭昏而净写之。第恨凡例苟简。多有未甚齐整处。不揆僭妄。辄敢就加釐正。节目之讹舛者。参考而雠校之。图本之错出者。移易而类附之。大要不失乎家礼本编之旨。而俾各瞭然于开卷省览之际。又就明翁遗集中子侄训戒之书。最其可为法式者。抄节以附于各编之下。视旧本稍加完备。釐为上中下三编。呜呼。观于此三编。可以知吾宗成立之难。而后人之所当服膺而勿失者。舍此而又无他求矣。盖
陶溪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691L 页
上编之训辞约条。固是持身谨行之法。而中下之四礼笏记。亦有家日用之不可阙者。此皆人道之大端。而不出于常行之外。修之则为君子而吉。悖之则为小人而凶。修之悖之。而为君子为小人之分。惟在于学与不学耳。学者何也。所以知此理而行此道者也。人苟用力于学而真知其理。则必能思自勉于修之之君子。而不敢以其身一日安于悖之之小人矣。此明翁所以特书于宗约之后。而必以学之一字。期望于来许者也。凡我后生。盍各与勉之哉。时 崇祯三庚午季冬之上浣。弘圭谨书。
论心说(城后甘南。先有所论以呈盘湖。而盘湖书示。故论耳。)
心之为物。虚灵不昧。方其未发也。湛一清明。寂然不动。才有思虑知觉则便属已发。盖如一片止水。中间微有波浪动着。便不成止水也。然则未发工夫。只是敬以存之。所谓操存戒惧。即是敬而已。是以朱子曰。戒慎恐惧。不须说得太重。只是略略收拾。又曰。操则存。操字不是着力把持。又曰。静中有物。只是知觉不昧。又曰。若是知寒觉暖。便是知觉已动。今未曾着于事物。而但有知觉在。何妨其为静。合此数说而考之。则其微意槩可见矣。盖操存二字。只是收敛整顿之
陶溪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692H 页
意。而戒惧二字。不过为俨然肃然如有所畏而已。尹和靖所谓其心收敛。不容一物者。尽是善形容敬字之意。则操存戒惧。直是敬字之异名。而着不得毫发事。何尝交涉于思虑知觉耶。思曰睿。睿作圣则思者。是思索推究之意。才有思虑则不待喜怒哀乐之发。而此心已有所倚着矣。若操存戒惧则只是持敬之方。而略略收拾。平平存在耳。其与思虑气象意味大煞不同矣。知觉不昧。是知觉之理。炯然不昧而已。与伊川所谓虽不见闻。而见闻之理在者。同一语意。则此与既有知觉。怎生言静者。指意迥别。恐不可谓有物则便属知觉。而疑其有所掣碍也。至若戒惧是己所不知之语。顾此昏识。不省其见在何书。孤陋之叹。不觉愧汗。然详其语意。恐是与慎独相对说。莫见莫显。是人所不知。不睹不闻。是己所不知之谓也。若然则不知字。乃释不睹不闻之意而已。初非不知时用工之谓也。阳明之说。又何为而然耶。是未可知也。阳明所论。鄙居僻陋。不曾见其全集。虽不敢妄有评议。而但就其一二见于他书者观之。则其言曰。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以为良知是心之本体。是未发之中。又曰。知是行行是知。居敬是穷理。穷
陶溪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692L 页
理是居敬。其所为说。不出乎葱岭气味。而自与朱子之说不啻背驰。则本非吾儒之所可服习。虽其一二句语或有吻合于朱子之旨。此退翁所谓义理本同一原。若取其相近者而合说之。则无所不合者。正谓此也。然心无动静之说。未知其指意之何在。而若以为人心本无动静。则动静是体用。岂有无体无用底人心也哉。若以为人心之一动一静。互为其根。而不偏于动。不偏于静云尔。则此固朱子之所已说。而不可以无动无静直硬说去也。必如朱子所谓静中之动。动中之静。寂而未尝不感。感而未尝不寂。周流贯澈。而体用未始相离者。然后方可纤悉而无弊矣。至若实无无念时之说。诚似近之。而窃意此亦有圣凡之不同。圣人之心。未发之时。如鉴之空。如衡之平。事应既已。此心辄复湛然虚静。至于众人则虽无喜怒哀乐之可言。而方寸之间。昏愦杂扰。不能湛然虚静。邪思杂念。无时宁定。虽云未发。而实不得为未发之体矣。然则实无无念时之语。亦恐不可以槩言人心未发之时也。胡文定有言曰。不起不灭。心之体。方起方灭。心之用。能常操存则虽一日之间百起百灭。而心固自若。朱子亦尝许之以好语。则据此可知其不
陶溪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693H 页
起不灭为未发之体。而未可以遽下思念字为说明矣。复卦下面一阳之动。或以有所知觉者当之。或以思虑未萌。知觉不昧者当之。此则鄙亦尝疑之。然记论性答藁后曰。思虑未萌者固坤也。而曰知觉不昧则复矣。此虽未为有失。而词意有未具。中庸或问曰。以为坤卦纯阴而不为无阳则可。便以复之一阳已动为譬则未可。退溪以为恐当以或问为正。朱子当时。已有词意未具之说。而又有退翁或问为正之教。则恐不必深疑。大凡朱夫子所论说。或有初晚之不同。如中和说。人心私欲说。中正仁义之动静。此类盖亦甚多。不但心为已发之论一款而已。此等处。后学只当博观具知。以见先生入道本末。而又以知先贤体道之诚。未尝执滞吝改。而有日新不已之盛也。
伊川有失。乃在于既思即是已发一款云者。恐甚未安。盖思是推求之意也。才有推求底意。则便是着于事物。而已失其不偏不倚之体。此所以谓求中于未发之前则不可者也。但思与念。差有分别。戒惧操持之际。谓之不容不着念则可也。谓之不容不思念则不可也。何以言之。大学或间。释敬字之义曰主一无适。曰整齐严肃。曰其心收敛。不容一物者。谓之着念
陶溪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693L 页
则可也。谓之思念则其旨义面目。迥然不同。是以。退溪尝曰。思重而念轻。思密而念疏。盖思念二字。泛然看过。虽若相似。而深究其义。则自有轻重疏密之各异矣。今此戒惧之工。只是敬以持之。使此气象存而不失而已。则何尝关涉于思虑分上。而谓之不容不思念乎。既不分思念字之本来面目。每加混说于戒惧涵养之间。而谓之舍思念不得。则戒惧涵养。可谓动中之物。而反以既思即是已发之训。归之于有失者。窃恐其未然也。
心之有知与耳目之有见闻。为未发。心之有思与耳目之有视听。为已发。朱子此训。于未发已发界。至十分明白。尤于程子才思即是已发之旨。白直说出。更无去处。何为而有不能不疑于程子之论云邪。盖静中有物。只是知觉不昧。与既有知觉却是动之说。旨义自别。今此前后所论。未甚分别于其间。而不免混囵看得。故以为知觉之照会处。便是思念。又云如欲只存得知觉而除去其照会。则所谓知觉。必入于昏愦。此皆深所未安。所谓知觉不昧。直是知觉之理炯然不昧。而非有所作为谋虑。则何以谓便是思念耶。心之知与思。自是各项时节。如见闻视听之各为扡
陶溪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694H 页
头。则其不可以滚同为说者。较然甚明矣。然评味前后语意。每以为未发之际。心之知觉。犹有照会检察思念谋为之意。自与鄙见不能吻然无间者。正在此处。盖鄙意则以为心之知觉。本自光明。事至则知。物触则觉。未有事物之前。此理炯然不昧而已。但众人之心。虽不闻睹而昏愦杂扰。无时宁静。必也敬以持之。敬以存之。使此心之体不入于昏愦杂扰。而亦不至于槁木死灰。此所谓戒惧也。此所谓存养也。此所谓静中有物而知觉不昧也。当此之时。若有一毫思虑有所倚着。则便属于已发界分。而非所谓未发之时也。所论戒惧操持。不容不思念。既着思念。便与感物之情有相依俙者。恐于此持敬之方。未有端的用工。而未免于强探力索之失也。至于末端所论。思念之流注于外而动得重。存在于内而动得轻者。虽说得有轻重之分。而不得不并下一动字。则其于动字上。亦可验心思之便属于已发也。
盈德乡校立议说
有邑而必有学。所以为士子藏修之所也。夫既有学矣。则不能无供亿之需。日用之费。此学校之所以必有田地以赡其养者也。余来莅是邑。下车之初。谒见
陶溪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694L 页
圣庙。退与邑之诸生。咨询其经费之舒缩。则谓言本学所属田地。本自不敷。而挽近以来。任事诸人。不善措处。举皆典卖。见无尺寸之土。升斗之入焉。以是学政之废坠不修。殆数十年于玆矣。余闻而喟然曰。岂有是哉。国家之立学本意。夫岂徒然。而为士者不思肄业之方。经远之图。而唯酒食是耽是饕。甚者至以多士之公廪。幻作私己之囊橐。转相视效。恬不愧耻。遂致荒废荡残。莫可收拾者。是岂冠儒服儒者之所可为乎。为今之计者。莫如使其当日任事者。各自办备。推刷典卖之田土。还归本学。则可以复旧。可以徵后。一举而两得之矣。第念事在年久。人或身故。今不可一一追徵以自损其和厚之风。于是乎一乡齐会。公议佥同。遂以儒户收聚铜钱百文。不数日。襁属来纳。总若干缗。乃于典卖人处。偿其本直。还其质券。凡计旱田为二石二斗。水田为六石三斗五刀。虽以海俗之愚氓。亦知学田之为重。人无异辞。一齐还纳。倘非国家尊圣右文之化。习熟见闻。则乌能如是哉。既又与邑之人士。讲究其久远之计。而为之说曰。乡学之设。朝家所以教养人才。道迪风化之本。而为一邑士子讲诵游息之所。则冠章甫衣缝腋而出入学宫
陶溪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695H 页
者。当敦尚礼义。砥砺廉耻。以无负我 朝家作成之意。自是见行上十分道理。而人心不古。士趋乖方。有识之徐行矩步。从容于礼法之门者。寥寥无闻。无赖之拍肩执袂。追逐于饮食之场者。滔滔皆是。一人先唱。百人从之。前车既道。后车继之。冗费寝广。税入渐缩。卒之年耗岁减。无复馀存。呜呼。为土子者。不知礼典之所重。不念道理之乖当。恣意滥费。蟊败蠹蚀而莫知顾恤。非但为一方土林之羞辱。其视愚氓之犹知学田之为重。而无二辞还其质券者。能不内愧于心否乎。虽然。既往不谏。遂事不说。从今为始。为盈邑之士者。一反前套。无踵谬习。各相淬砺。务为谨饬。以自解于后之君子之议。而为任事者。又当谨其出纳。于簿书之外而无龠合之私焉。则今日所推之田地。虽不足为多士赡养之资。而亦可得以为旧时㨾子矣。二三子。其勿以愚言为迂。而盍相与勉旃哉。佥曰诺。愿有一言以揭之壁。且为节目以示后之人。无或至于久远而又将废坏也。遂为之序次而书之如此。
陶村新居说
定之治之西南十许里有奥区。名瓦村。即七甲山之东麓也。距美之旧居。五里而近。僦得民舍数间。患其
陶溪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695L 页
隘陋。遂拓其西偏数亩之地。构小屋五六楹。为寝处之所。三阅月而工告成。虽未有溪山之胜。壤地之饶。而崖壑静深。云物变态。朝夕之间。优游偃仰。粗可以惬素愿也。顾不知瓦之所以得名。问之居人。则曰。尝有池家者。多居于此。谓之池家村。其人已去。其号犹存。流传之久。遂谓之瓦。盖瓦之俗名与池家声相近。袭讹以称之耳。余闻而然之。但念瓦之称不雅。遂易之以陶。谓之陶村。盖陶瓦俱是塼埴之名。则不嫌于变革旧号。而况在晋。有靖节之陶。在 本朝。有陶山之陶。余尝诵其诗读其书。而欣慕爱乐之。今此陶之易名。亦所以想其人而慕其贤也。客有难之者曰名者副其实也。此无陶冶之所。不得取诸宫中而用之。则求其实。不亦远乎。余曰不然。旧名为瓦。亦非其实也。直以冒号若铁炉之为。又因其近似而讹之又讹者也。今余易之以陶。犹是仍旧号而就加文之。而又何病焉。况想慕先正。而窃自附于嘐嘐然古人之意。不亦可乎。客曰。子之言是也。然徒以名而已。则君子不贵。必也顾名而思义。循名而责实。是在子而已。余蹙然作而对曰。诚然诚然。古人有言。服尧之服。行尧之行。是亦尧而已。服桀之服。行桀之行。是亦桀而已。
陶溪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696H 页
人亦孰不欲知所择。而能去彼而取此者盖寡。然赖天之灵。庶几慕陶之为人而学陶之所学。则安知不有以收桑榆之功而得免于羊质而虎皮也耶。况家室当传子孙。居此洞而入此室者。若能顾其名而想慕其人。慕其人而思齐其贤。则是亦陶而已矣。何患乎名与实之不相副也。客唯唯而退。遂书其说以自警。且以勉后来之居此洞入此室者。时庚辰孟夏月日也。
(明镇)遗事后
粤岁辛巳。余罹丧明之痛。哀其命与仇谋。志业未就。怛焉忧戚。久而不能自遣。一日。族弟馥圭来慰余。数语而便自双泪涣然曰。吾亦有才子明镇。不幸短命死矣。因哽咽不成声。既而收泪而作而曰。愿有复也。吾儿之才学文行。宜有以闻于世。而有志无年。人孰知之。幸垂一言以慰长逝者之恨也。余以同病之人。伤虎之情。不觉酿涕。其何说之可对。但辞以不文而已。今馥圭以明镇遗事一通来投。余取而视之。其孝友之性。勤敏之才。根于天而见于行。观于遘疠视病之事。祷天愿代之诚。虽若孝子之疏节。而已非舞勺稚年之所可能。况文辞之骤达。性理之探索。凡老儒
陶溪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696L 页
耆士之所望洋而逡巡者。方以藐然弱冠之龄。乃能旁通而究解。若假之以年则岂不蔚然为瑞世之英。而可以昌大其门户矣乎。且其先见之明。能知未然之事。倘非志气之清明。精神之迢逸。其能若是乎。宜乎其父之哀之至惜之深。踰时历岁而不能已也。虽然。昔明道先生志其子。端悫也以气之精一。间值之难而谓数或不长。况今数千百年腾倒磨戛之馀。而间有一焉。何能休其坚固刚确。以享有寿考之福耶。若吾儿与明镇。宜其不幸值此。而殆亦命物者之所不奈何乎是也。遂书此以谂于馥圭。而余亦因以自慰焉。呜呼唏矣。
家人卦图说
程子曰。家人者家内之道。父子之亲。夫妇之义。尊卑长幼之序。正伦理笃恩义。家人之道也。盖为卦外巽内离。巽为风离为火。风自火出。火炽则风生。风生自火。自内而出。有诸身则施于家。行于家则施于国。皆自内而出之义。卦名之为家人。盖取诸此也。九五之刚健中正而处于外。六二之柔顺中正而处于内。内外各得其正。内正则外无不正。故彖曰家人利女贞。女正则家道正。此亦由内而出之象也。卦之六爻。阳
陶溪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697H 页
居阳位。阴居阴位。自初至五。阴阳之位。各得其正。独上九一爻。以阳居阴。阳为父道。阴为母道。彖传所谓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上父初子。上下分而父子之伦正矣。五三为夫。四二为妇。五三上而四二下。夫妇之上下分而夫妇正。五为兄。三为弟。五上而三下。兄弟之上下分而兄弟正。盖父子之上下。相去甚远。而其分截严。兄弟之上下。相去甚近。而其情莫亲。夫妇虽相比。而亦未尝无上下之分。此家道之所以正伦理。而恩义之笃。未始不行乎其间也。至于六爻爻辞。各有其义。而悔吝垂戒。夫子小象。又有以发明言外之义。大哉易也。斯其至矣。先儒又谓内三爻。女子之事也。外三爻。男子之事也。初女二妇三母。所以正位乎内也。四子五夫上父。所以正位乎外也。
 易之随时变易。不可为典要。曲畅旁通。不可拘泥又如此。要之为正家之道。不出于一卦之中矣。人莫不有家。而家之本在乎身。人莫不有身。而身之则著乎家。此君子所以言有物而行有恒。上九之象。必以威如之吉。反身之谓终焉者。其旨微矣。余读易至此。盖不特一日而三复也。遂乃演而为图。以与儿辈。俾之揭壁而观省。余亦因以自警。
  
陶溪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697L 页
家人卦图
삽화 새창열기
谨按易之为道。广大悉备。而就中家人一卦。为有家日用之要。君子之所当讲明。而一日不可忽焉者也。盖人有是身则必有是家。而有家之道。上有父母。中有兄弟。下有妻子。夫妇人伦之始。而人事之至亲至
陶溪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698H 页
密者。亦莫如夫妇。夫妇得其道则父母安乐。兄弟湛和而家道兴矣。夫妇失其道则父母不安。兄弟不乐而家道坠矣。家之兴坠。唯在于夫妇之得其道失其道如何耳。家人之卦。大而阴阳刚柔之位。小而尊卑上下之分。秩然有序而不易。井然有条而不紊。此所谓天叙之典。天秩之礼。非人力所可安排而意度之也。圣人默契道存。画为卦爻。系以象占。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修之悖之。而夫妇之得其道失其道。于是乎分焉。可不惧哉。余久病呻呓之暇。推本卦画。作为图子。画阴阳之位。记上下之分。各于其爻。列书爻辞。以为寓目指掌之地。且以爻辞小象。并与传义而录于左方。虽非本卦之义。而兼取先儒说及我东儒贤。事父母亲兄弟处夫妇之道。分类以附其后。俾为揭壁而常目焉。客有难之者曰。子之意则勤矣。得无近于心劳而事拙耶。人家后生。苟有志焉。则得于遗经。自可服膺而力行之。不然则此等图本。适足为覆瓿之资。将焉用之。余曰。非然也。人苟有志则六经六书。不患无师法。何必他求。苟为无志则虽日近严师良友。其于无益。何哉。虽然。有笃志者。固难其人。而全然无志者。亦理之所必无也。苟能揭在左右。朝夕观
陶溪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698L 页
省。玩其象而诵其辞则良心真切。自然有感发兴起之端。况家间日用之道。不无邂逅撞着。而自有触动感悟之理。非若天地鬼神之高深幽妙而难可骤语也。古人于盘盂几杖。亦皆有铭者。即此意也。客唯唯而退。遂并记其说。以为后叙。时乙酉十月日也。
别庙纪迹叙
惟我五代祖考参奉府君。高祖考通德郎府君两世祧主。粤在己酉我祖考下世后。迁奉于次长再从之房。而势甚贫窭。奉安无所。三从叔黄州公任咸阳时。捐俸构别庙于鲁乡之鸣鹤塘。盖出于权礼。而鹤塘是诸子孙所居之里也。当初庙藐固已未备。而岁久荒颓。不足以蔽风雨。而况庙傍子孙。穷残零替。无以供香火。每拟移建而事力不逮。有意未就者。盖亦有年矣。始于昨年春。鸠财燔瓦。营建于定山鹤岩里。即六代孙晦镇所居西偏步武之间也。为屋三楹。而隔其东边一架。以为忌日将事之所。堂庑壁龛。轩窗阶戺。缭以周垣。外为阐门。规模略备。功役已讫。适有歧贰之议。未即移奉。越翌年二月。祧位始克奉安于新庙。屡岁未遑之事。今而始就。玆岂非子孙之厚幸也欤。呜呼。报本追远。人所秉彝。孰无是心。而其能慎终
陶溪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699H 页
如始。克勤无怠。固已难矣。矧今世级日下。习俗日渝。罔念报本之诚。唯怀营私之利。虽有祖先传来祭田香火之资。率多不肖子孙侵削耗失之患。朱夫子以立约闻官。著之家礼者。其亦衰世之意乎。顾念吾家世世贫穷。本无祭田之营置。近日如干子孙之收合拮据者。极其零碎。不足以备酒浆供奠献。然而古人有言蘋藻泂酌。可以荐鬼神。盖享祀之道。不在于物之丰薄。而在于吾心之诚敬。此所谓黍稷非馨。明德惟馨。东邻杀牛。不如西邻礿祭者也。况丰薄系于有无。非可强而为之。而心之诚敬。是在我而已。呜呼。为人子孙者。其于奉先之节。苟能各尽其诚。各笃其敬。必称有无之实而克伸追报之礼。则斯为人道之大端。若夫不肖者之侵削典卖。昏弃厥祀事。则天之与我民彝。或几乎熄。不唯如是。人家祸福存亡。未必不于此乎由之。为人子孙者。亦可以知所择矣。诗曰。无忝尔所生。又曰。以享以祀。以介景福。凡我两世子孙。其各惕念而懋戒之哉。事既完。其奉先仪式。应用器物及见在田土斗库之数。并开录如左。以示来许云尔。时 崇祯纪元后四甲申十一月日。五代孙弘圭谨识。
陶溪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699L 页
赠金孝叔说
余窃尝病夫世之为士者。徒知功名利禄之为可欲。而不知吾身付畀之重。自有良贵。此谢上蔡所以有为己为人之说。而挽近以来。俗习之陋。又转而每下。涉猎侥倖。求济其私欲者。滔滔皆是。此朱夫子所谓又下此一等者也。昔者疾。今也或是之无也。则尤岂不重可哀哉。吾友金君孝叔。生长诗礼之家。非不知内外轻重之分者。而贫穷汩没。疏粝不继。不免有子张干禄之念。年踰强仕。落拓不遇。一日。授余简而求书古人箴铭。余不觉瞿然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如欲取墨迹为赏玩。则余今老无力而手又病颠。蚓行钜蚀。殆不成字㨾。此则非所论也。如欲求古人格言为禔身。则四书六经及程张朱书在焉。又何事旁求为哉。虽然。孝叔之意。我知之矣。盖箴铭诸作。有如诗歌乐章。讽诵吟咏之际。旨义深长。感发激厉。自有无穷之味。此古人所以言之不足。而必引诗而释之者。孝叔其有见于此乎。呜呼。孝叔少有美质。擩染庭训。间尝忧衣食乱心。颇为利禄所动。今焉四十而知三十九年之非。能不变迁于俗习之陋。而却回头转脑于反躬自修之地。推此志也。将无远之不到也。孝叔勉
陶溪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700H 页
乎哉。第惟一时之意气易歇。晚暮之工夫难强。此在孝叔已矣。此在孝叔已矣。余嘉其志。而不揆陋拙。强笔写朱晦庵,范兰溪,真西山诸作。以塞其求。因又谂之曰。今此诸篇。皆孝叔之所尝目稔而耳熟焉者。虽若无新奇。而晨夕之间。苟能诵习而䌷释。玩味而体验。则其一字一句。无非顶门上一针。而吾身付畀之重。人己内外之辨。自然有以默识而感奋惩创。自有不容者。必于此而得之。孝叔其念之哉。甲申维夏之下浣。陶村病夫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