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诚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x 页
诚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附录
附录
诚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92H 页

庚辰腊月。偶患腹痛。而證涉疝气。屡至危剧。多般疗治。大势虽减。馀證未已。
辛巳二月。病势沉绵。筋力澌陷。连用药饵而无效。
○频频进水盥手。食饮则以水漱口。
问病之人。镇日来到。公艰于酬酢。而必邀入卧内。略与讨论。子弟请节之。公曰。彼以问我而来。厚意可感。吾岂可以无一言以谢乎。
余时时往问。公曰。抱病老人。何必频频往来。心甚不安。请须节之。
侪友每慰以慎摄。则病势将自减。公曰。非不慎摄。然吾平生受气甚薄。术者亦云尽人事则可以免夭。吾今六十二岁矣。于吾亦已遐寿。
四月以后。杂證层出。又有泄證频数。足部浮气大发。厌食忒甚。余曰。兄平日读书。受用定在此处。何不忍而强饮。公命进米饮。用匙点下十馀次。
自五月。遍身浮气大发。便数转数。小便又涩。连用汤剂而无效。
诚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92L 页

遗戒子弟门生曰。丧礼一遵常变通考。衣服皆为精洁。而勿用锦缎。山地曾有所占处。虽未尽。勿为更占他人所争地。
又谓元大曰。通讣君须为之。而书以族侄某大人。勿用浮文。
谓余曰。吾于兄。实为结发朋友。而今则邻里追从已矣。文字讲论已矣。又曰。有多少说话。而气乏不能。又曰。吾两家邻谊之好。未必非吾两人之力也。而吾则大限已迫。兄亦老而积病。此后之永保今日。又未可必也。又曰吾于门内则有所托于公宣。于邻里则有所托于稚华。此辈虽年少。足以任事也。兄其知之乎。余曰。所托何事。公曰。是吾身后事也。盖丧祭之时。勿用浮文之意也。
病时。每着衣侧卧。及其属纩之时。命侍者始脱衣。使之正卧。奄然易箦。如平日寝睡时。六月十九日未时也。邻友晋阳柳栻谨录。
遗事[柳栻]
诚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93H 页

眉目明粹。仪容端正。温和慈良之气。隐映于眉颊之间。
性度沉静。自髫龀时。不与群儿游戏追逐。
自幼受学于损翁。(公从祖兄。)若有一句一字未能了了。则必问之不已。直穷到底。至于晓然。又论卷中人行事。而别其是非。多与先贤所论。有暗合处。
○七岁。尝作空中诗曰。广大无所限。白云千里万里。十馀岁。又作禹凿龙门论曰。凿非斧凿也。乃河水湍激。而龙门自凿也。损翁见之曰。此儿文孔。甚不草草。
十四五岁。脱然有欲学圣贤之心。尝曰。圣凡便同天壤。而孟子曰。人皆可以为尧舜。夫孟子岂欺我哉。人患不为耳。遂专意用工于向上事。
十四。初聘夫人孙氏。距家三百馀里。及其再行。亲命限以十日。而中路多费日字。只留妇家一日而还。其家固挽。公以复不过时。遂不听而归。归时历外戚家。则其家有弥月之忧。而贫不能备米藿。遂
诚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93L 页

尝誊出大学正文。以韵会韵部字汇等书。参互考校。遂疏于逐字之下。以观其字义之所自。至于外传诸子之书。必求作者之意。未尝泛过也。
十四。得性理大全。极意翻阅。初看时。固有不能以句。而若有一两句解处。则心诚好之。看看不已。益究其所未解。反复沉潜。必使纯熟。又抄录卷中之论诚敬处。为一册子。置之案上。以为常目焉。
素性恬静寡欲。又早知内外轻重之分。于世间名利泊如。不喜作程文。而为父兄之所教诏。间或从事。然亦不妨夺于读书。家业稍饶。而每思古人处贫之道。尝爱说贫字。
天分甚高。趍向纯正。自儿时。不待先进教督。而辄以读书穷理。修身饬行为己任。尽所谓豪杰之士也。
十九。挟经于立斋先生。质疑问难。益闻为学之方。以为依归之地。
先师尝作清溪诗三章以赠之。其序曰。此诗美南
诚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94H 页

弱冠时。肄业于书塾。侪友多放浪谐谑。而公独敛容端坐。若为不闻者然。
二十二。谒大山先生。因留后期而归。是岁冬先生下世。每以不得更进卒业为恨。
尝钦仰退陶先生。往陶山书院。因留读朱书节要月馀而归。
平生不言先辈长短得失。而至于义理精微处。则虽有先辈所言。不为苟同。必研穷覃思。夜以继日。反复沉究。达曙不寐。又广问诸人。至于三数年。或四五年。不以老成之论而曲从。不以少辈之说而轻忽。惟求正义之所在。至于十分至当而后已。
读书过苦。遂得羸悴之證。尝委薾不振。而未尝以此少懈。神疲气倦。则或瞑目端坐。或隐几少休焉。
诚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94L 页

夜则枕簟衣衾。务令整齐。侧身而卧。齐手敛足。未尝偃卧焉。
平生敬信小学。置案上以常目。一遵其节度。又令子侄门生辈通读曰。此书是做人样子。使之循环熟复。
尝曰。吾平日读书。若好义理好议论。则铭心不忘。至于夜间寝睡时。字字句句。皆森列在眼中。
若遇同志之人。则讲论经旨。或质以前日所疑与所得。夜以继日。不知疲焉。
衣服常俭而洁。亦不以汗污绽裂失容。又不着革鞋。尝曰。吾欲以稍细布制上衣。若下服则较粗。足袜则加粗。亦不能每每如是。亦可见其无固必之意。
平生少食节饮。不喜珍腻之味。
妇家在𤃡江滨。当鱼鲜浪藉。屡请而未尝一往焉。
○若得酒食或异味。则兄弟共之。或未及相会。则必留置以待之。亲朋讣至。必食素。
诚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95H 页

当晬日。未尝设一异味。当回甲。又禁其家人不设酒馔。门生辈或有生物来馈者则必还之。若其熟味壶酒。则亦不牢拒。
仲季。或有过失。未尝非责。必婉辞戒之。不失怡怡之意。
尝曰。人之处宗族之道甚难。盖亲谊之至。所望与他自别。故少不合意。则便生怨恨之心。若见其不是而遽加非责。则易致乖乱之境。须自量吾之诚意力量。足以规正则言之可也。若未然则第当含容。无失至亲情谊。亦可也。
尝曰。今之奉亲者所行。或不无未满人意处。而必曰为亲故也。此则未然。为亲与为己。只是一个道理。焉有不诚其身。而能事其亲者乎。
母夫人尝托卖家鬣于亲侄。其后公偶往外家。其邻丈曰。君之鬣价甚廉。且觅价未易。吾当增价买之。而即还其价。公曰。此吾母氏之托于内弟者也。岂可贪于高价而自为擅卖乎。遂不听。郑沧海公
诚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95L 页

事亲一意承顺。其大人掌宪公尝曰。吾儿孝子。
先师之作宰咸宁也。屡以书招之。而公每以朱门为嫌。终不往焉。
凡事害于义者。则虽细微之事必谨之。不为人言所夺。如其无害于义。则虽非本意。而亦或俛从。未尝固守己见。
公之为学。常以涵养本原为先务。精察于理欲之辨。操存于静一之地。不使纤毫之恶。潜滋于隐微之间。而战兢惕厉之意。恒存于幽独之地。用工既深。根本已固。中正平实。明白坦易。盖公之心学。质之古人而无愧矣。
待人接物。诚意恳到。行己处事。真实无伪。平生所为。皆从腔子里出来。真所谓不失赤子心者也。
尝曰。为学之要。莫先于立志。而志既立矣。则持其志而使之悠久者。是敬也。是以胡仁仲曰。立志以定其本。居敬以持其志。程子曰。敬者所以成始而成终者也。先贤所以开示后学。其非至矣乎。
世间荣辱得丧。一不经心。惟于圣贤之言。义理之书。悦之如刍豢。嗜之如菽粟。孜孜兀兀。若将不及。
诚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96H 页

谦逊退让之意。出于真心。闻人之誉己。则蹙然而不安。见人之责己。则诚心而受之。常曰。天下之义理无穷。自家虽有见解。而安知自家见解所未及处。更无一种至善之理乎。惟圣人真知如此。故常自视歉然。谦而又谦。若有一毫自足之意。便不是圣人。况其下者乎。
平生未尝点检他人之过失。然或门内及邻里年少辈言语处事。若有未当。而他人所不敢言者。公则直斥而言之。闻者莫不诚服。
平居。终日端坐。肩背竦直。衣带整饬。惰慢之容。忿戾之气。未尝加诸身。望之也。俨然可敬。即之也。温然可爱。
襟怀滢澈。如秋月冰壶。气宇温润。如精金美玉。见之可知其有道君子。
身在草野。而为 国之心。出于诚悃。闻时政得失。则忧喜辄形于色辞。
平生不喜标榜。朋友或劝立轩号。则辄辞之曰。无其实而标其号。非吾心也。
尝忧子侄年少辈。多浮动而少沉静。遂裒取古人
诚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96L 页

邻比诸友所亲信而无常往来者。或下堂而迎之。或出门而送之。
尝曰。太极图解。男女各一其性。而男女一太极也。万物各一其性。而万物一太极也。盖各一其性者。各具也。一太极者。统体也。
人
又曰。第六节注。有以定之。此定字。先辈所论多不一。而吾意则此非圣人自定也。亦非定众人也。只是道理定耳。
又曰。第七节注。一天下之动。此天下者。非指天下之人也。如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之天下也。其曰。天下之动。即圣人之用也。
又曰。后论亦不嫌于先有此而后有彼。既曰。体立用行。则其意以为体才立则用便行也。非截然有先后之分也。又焉有先有此后有彼之嫌也。盖言无先后也。
诚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97H 页

戒慎恐惧之所以兼动静者。以其自所睹所闻。以至于不睹不闻也。故就此一节而论之。则是兼动静。对下文慎独而言。则慎独是动也。不睹不闻是静也。子希以为虽对下文慎独而言。上文之兼动静。依旧自在也。公以为不然。
心之所以兼理气者。以其统性也。若分开说。则性是理也。心可属之气一边也。子希以为虽分开说。心之兼理气自若也。公以为不然。
中庸或问。自不睹不闻之前。或以为不睹不闻之前。则是睹闻时也。恐未然也。古人于当用时字处用前字。故生时谓之生前。如李白诗所谓且乐生前一杯酒之类是也。据此则不睹不闻之前。即不睹不闻之时也。如是看之。方与下文谨独相对。
先辈论不睹不闻。而引蟋蟀诗。职思其外当之曰。既思其闻见所及。而又至于不见不闻处也。此可
诚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97L 页

自戒惧而约。(止)其守不失。是以工夫言而非以时分言也。或者不察。乃以自戒惧而约之。为初静之时。以其守不失。为极静之时。盖静则是静也。焉有初静极静之时乎。且以至之意。当至于其守不失矣。今乃以至静之中为句绝。似未然。
白鹿洞规。规字似非朱子之命名也。盖朱子曰。于学有规。其待学者为浅矣。今不施于此堂云云。又曰。教人为学之大段。条列如右。而揭之楣间云尔。则今所谓规者。即揭之楣间者也。朱子既自谓之
诚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98H 页

遗事[南汉普]
公资质温粹。志气专笃。自童幼时。不事游戏。好读书。不待劝督。处心一以诚实。绝无虚伪。课诵之间。或有不通。不敢谩过一字以欺长者。
自幼。受学于损斋先生。凡字义文句之未能晓然者。必问之不已。直穷到底。先生尝称之。
尝承母夫人命。监农于田畔。往必端坐。读书于树下。因见耨草者。自语于心曰。存吾之天。犹栽苗。遏吾之欲。犹去草。因有惕然反省之意。
十四五岁。已有志于圣贤之学。课程之暇。将性理诸书。反复潜究焉。
凡于世间名利。一切无意。虽以父兄之命。间或从事于功令之业。而亦不屑焉。
韵会韵部等书。字义之或有究索而未晓者。则必广询博访。而闻洛中有明于字学者。替人作书以问之。
诸经之紧意要旨。先辈之格言懿行。必籍记而观省。又以为诚敬是为学之始终。抄集于一册。置之
诚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98L 页

戊戌。往立斋郑先生门。执经请业。永为依归之地。先生嘉其资质之美。作清溪诗以赠之。
辛丑。往拜大山李先生。益闻为学之大方。思欲卒业。是岁。先生易箦。常言不能早及门。抱无穷之恨云。
是岁。又遍谒南野,漆溪,后山,川沙,东岩诸门下。益广其见闻焉。
闻顺庵安公为洛下儒宗。屡以书往复。安公与损斋书。极称公见解之精。志意之笃。以为汉北之所未有。
居家。非忧病事故。则日陪损翁。极意讲质。或竟夕不休。或夜分乃罢。
凡看义理文字。虚心逊志。反覆潜究。得其本义。见其旁證。然后方始说出。苟非积久勘研。则未尝遽主己意。
每日晨谒家庙。退而净扫一室。整顿书册。端坐对案。有若神明临于其上。而未尝顷刻少懈焉。
衣必整饬。冠必平正。坐必敛膝。或有时盘坐。而未尝作跏趺坐。至于卧时。未尝仰卧。一病屡朔。始终
诚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99H 页

尝曰。小学是做人㨾子。我东先辈。亦有四十称小学童子者。人生之切于受用。而不可废焉者也。每令学者。必先从事于此。又相与之时时通读。务令反躬而践履焉。
又曰。大山敬斋箴集说。实亚于心近诸书。而持敬之方。莫详于此。每与同志。讲究而体验焉。
持身以谨慎。处心以公正。尤笃于人伦家庭之间。人无间言。
事亲一以承顺为主。或承严责。而无几微见于眉睫之间。
凡有出入。必以归期。告于亲堂。虽事故之牵引。风雪之阻梗。而未尝一日过限焉。
所后家稍饶。生家甚艰窘。而善处其间。凡供给之物。一以亲命。而未尝以己意自擅焉。
壬子。遭母夫人丧。定山于先茔局内。诸宗禁之。公哀乞各家。不分昼宵。一日乘夜独行。出门百馀武。有虎随之。行到五里。而公不以为怖。犹以得许山事为期。宗人感其诚而许之。
壬子。遭变之后。用道稍窘。自念不保家传产业。亦
诚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99L 页

仲弟汉醇。尝以难名之證。出没死生。公昼夜扶护。不解衣就寝者。殆数月。汤药饮食。必亲自省检。而未尝委诸傍人。
本生侄艗正早失慈。即收养于家。至长成而拊爱教育。若己子焉。
壬戌七月。诸友作既望会于𤃡江。公亦来会。济胜诸具已陈。忽自寤曰。吾辈以 先王化育中物。而 国哀才毕。招朋结队。作此游赏之乐。有不安于心。遂罢会。
癸卯。赴宜宁试。距试所半日程。而同行有病。以看护无人。遂停初场焉。
甲子。有事端于道院。左右以事关师门。不可噤默。劝其发文。公以为作文分疏。有非尊卫之道。终始持重。四面之责。纷然日至。而终不变所守焉。
屏虎之论起而一道波荡。远近纷纭。虽有一定之见。而每隐忧于心。未尝以姓名出之门外。乃于绍院治疏之日。作书于疏首。以为尊贤卫道。自有道
诚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600H 页

凡处事。必因古人成法。据而行之。虽其虚己好问之心。有若不能自主。而至于剖判义理。志意一定。则不顾旁人是非。确然有壁立底意。
稠坐之地。谐谑之场。瞑目㗳坐。有若懒于酬酢。而及其遇会心人。讲论经义。神气开发。言语明快。反复纵横。竟夕达宵。而不知倦焉。
讲论经旨。或时有似创说。闻者疑之。而及退而反复其说。参以经旨。渐见公所见之合于正义。盖其精覈考据。非一时偶然之见也。
尝读大学。圈点读数。多至屡千遍。劄录紧要文义。考出小注疑误。著大学随记。
启蒙屡次温寻。与朋友相订。而至于算法。亦广究略通。且以为非急务。未尝究竟。
尝曰。吾于太极图。费尽精力。先辈所论多有不同。尝思之于心。质之于人。究竟同异。屡经勘决。积数十年之久。今则建图著说之义。略可以窥测矣。
求道之志。老而弥笃。不知神气之羸悴。年岁之将暮。蚤夜孳孳。死而后已。毋论知不知。咸以为真好学者。
诚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600L 页

辛酉。中乡解。因赴会试。远路行役。人不堪其苦。而晓起端坐诵书。往还数十日。未尝一日废焉。
不喜著述。尝曰。吾平生读书。未尝留心于为文。故终不得力于文辞。尤不能于诗。先师尝曰。诗。儒者之乐歌。不可已也。劝令为之。而吾犹不知有益于身心。罕有作焉。
谦退逊让之意。发于真心。尝曰。天下之义理无穷。自家虽有见解。岂可遽以为是乎。常自视不足。而好问不已。不拘年之长少。知之浅深。诚心咨访。或从众焉。或折衷焉。
不言人之过失。或有问则曰。我所见未到。于人之短处。实有所不知焉。非知而故不言也。
常自处以疏拙。非日用常行之道。讲学治心之事。则无一分馀念之及外。张氏所谓无所为而为者也。
身在草野。而常切忧 国之思。闻 国有大事。则伤叹之心。发于中情。见世道日败。则戚嗟之意。见于言貌。常有避世高蹈之心。
诚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601H 页

常对人说话。流出腔子。无间人己。或说到人不敢说底。人无愠焉。
与思泉赵子希。结道义之交。相从殆四十馀年。及其病时。虽倦废酬酢。而赵友来诊。则苦挽而要与共卧。言语不能相续。而犹以前日经旨之未究竟者。亹亹提起。期与之归一焉。
尝谓申郁汝。忠信质直。实行有馀。数与之游从讲贯。期以相仗。而不幸早世。公常嗟惜焉。
后生之执业请益者。克堂衍宇。而各授程课。开陈文义。至于竟夕不休。或劝其简节酬应。保养精神。公曰。非不知有些损害。然每对人开卷。胸次开朗。非徒尽心于人。亦觉有益于己。
每惓惓于门内子侄。闻其勤读。则喜动于色。见其废书。则隐忧于心。常欲于冬春之暇。相率讲习于坟庵。著为常规。而每以事不从心。深叹焉。
病时。远近知旧诚心来问。赵子希问之曰。公何修而得此乎。曰。吾无善可及于人。而惟以论语之躬厚薄责。孟子之三自反。尝自省。所以人无怨怒于
诚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601L 页

沉疾屡朔。备经危證。而漠然不以死生为心。不一及于世间庸琐之事。惟以此学之无可分付。子侄之未及成就。实心忧叹。
尝曰。太极图西铭。是圣学之大方。而终之以死生存没之说。死生之于人大矣。人能于原始反终之道。朝闻夕可之义。不以死生存没一动其心。而能修身俟命。观化顺理。则可谓得其正。而人之能事毕矣。
又曰。太极图。极其性命之渊源。义理之浩渺。而其结窠处。不过曰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而已。朱子于注解。提出敬之一字。为吉凶判断路头。指示端的下手处。敬之一字。岂非圣学始终之要哉。
尝讽咏释家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之句曰。夫以释氏空寂之学。而犹欲练性达道。以期度身于此生。况吾儒而不能刻励用工。误了此生。则岂非有愧于释氏乎。尝书之壁上。以自警省。
○尝诵陶靖节五柳传环堵萧然处之晏如之文曰。凡世间荣辱贫富。一切不入于心。千载之下。想见其胸次。惟其如是。故当五胡彝伦斁窒之日。能
诚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602H 页

尝论朴定斋烙刑事。叹曰。以血肉之身。而灼之以火铁。孰不丧其神心。而犹此颜色自若。言语不错。盖其义理为重。而血肉为轻也。人于疾病。亦知轻重之所在。则血肉之痛。犹可忘焉。
尝论东方先辈节义。必称桐溪郑先生曰。先生全恩之疏。剚刀之事。卓乎千古。而至于仁弘之绝悖无伦。与己水火冰炭。然以其素有师生之分。而未尝显然绝斥。逮其将置极刑也。犹且上疏伸救。非笃于人伦。不以祸福利害而动其心者。能如是乎。
○平生尊慕大山先生。尝曰。先生上承陶山之绪。修辞立教。继往开来之功。诚大矣。观于先师立斋之挽语。可见其尊尚之意。而或不能致慎于尊卫之地。良可慨然。
呜呼。公资质明粹。性度温厚。内无閒杂之思。而益加专笃。外绝边幅之饰。而一出衷曲。真实于云为之际。恬淡于嗜好之私。灵台滢澈。浑然不见其尘滓。春风子谅。蔼然自著于面貌。盖其得于天禀者然也。自早岁。脱然有志于为己之学。而内服损兄之训。外受立爷之诀。立志则以古
诚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602L 页

诚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603H 页

行状[赵承洙]
公初讳汉濯。后改汉皓。字子皓。诚斋即不佞之诔以号。而朋侪后生之因以称者也。我东之南。所从来远。盖在罗。以唐使金忠自汝南漂海来泊。赐姓南。封英阳伯。在丽有讳君甫以功封宜宁君。世仍贯焉。入我 朝。有讳訚策开国勋。谥刚武公。其后郡守嵘以孝闻。 赠左参赞。始居咸宁。士林俎豆之。参赞之孙讳极老有二子。长讳垕官纳言。有刚直名。次讳至无子。取纳言子进士讳图翧为嗣。实公之曾祖。祖讳鼎九有隐德。考讳必观有文雅。不幸早世。妣东莱郑氏。处士讳某之女。惠淑有妇德。勤俭节约。手自润产。而与伯季家取之无间。本生考讳必锡。必观弟。擢增广第。历谏宪。德量宽厚。心法疏旷。妣冶炉宋氏。处士讳某之女。有女士行。 英庙庚辰正月二十四日丑时。生公于杜陵里第。初生时。母夫人梦。有一老人拊之曰。此儿非常人。须善养之。眉宇明秀如清冰。仪容温粹如良玉。自在龆龀。性度沉静。步履安详。使人有爱慕起敬之心。才学语。从损斋先生学。损翁即公之从祖兄也。
诚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603L 页

诚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604H 页

诚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604L 页

诚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605H 页

诚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605L 页

诚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606H 页

诚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606L 页

诚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607H 页

诚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607L 页

墓碣铭(并序)[柳致明]
公讳汉皓。初讳汉濯。字子皓。姓南氏。诚斋其执友号之也。肇自唐汝南人金忠漂海泊罗之东界。赐今姓。封英阳伯。在丽有讳君甫。分封宜宁为贯。我 朝开国。以勋谥刚武讳訚。数世讳嵘郡守。以孝 赠左参赞。又数世讳至。取伯氏承旨讳垕第二男讳图翧后之进士。始居尚州。生讳鼎九。生讳必观。寔为公考。妣东莱郑氏某女。其弟掌令讳必锡。为公生考。妣冶城宋氏某女。公以 英庙庚辰生。眉
诚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608H 页

诚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608L 页

幼而嗜学。老而深笃。无事乎寡。存而不失。蔼然诚意。一事一物。襟期通朗。表里澄澈。我仪图之。刻示无极。完山柳致明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