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诚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诚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x 页
诚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书
  
诚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42H 页
上再从兄损斋先生(庚申)
朱子曰。天地生物。本乎一原。人与禽兽草木之生。莫不各具此理。其一体之中。即无丝毫欠剩。其一气之运。亦无顷刻停息。所谓仁也。气有清浊。故禀有偏正。而惟人得其正。故能知其本具此理而存之。而见其为仁。物得其偏。故虽具此理而不自知。无以见其为仁。然则仁之为仁。人与物不得不同。知仁之为仁而存之。人与物不得不异。愚谓朱子此说。与大全答张敬夫书。若合符契。其曰。天命不已。固人物之所同得以生者也。然岂离乎人物之所受。而别有所谓全体哉。观人物之生生无穷。则天命之流行不已可见者。即此说。所谓生物本同一原。一体之中。无丝毫欠剩者也。其曰。但其所乘之气。有偏正之异。故禀而生者。有人物之不一。物固隔于气而不能知者。即此说。所谓物得其偏。故虽具此理。而不自知者也。兄以为物不能具健顺仁义礼智之理。故以朱子之说物具此理者。献焉。伏望裁教。不但此也。此等说话。不可枚举。而姑举一说。以为證左焉。陈北溪曰。太极之理。本浑
诚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42L 页
沦圆转。无形象无界限间隔。故万物无不各具得太极。而太极之体。无不各各浑沦。惟人气正且通。为万物之灵。能通得浑沦之体。物气偏且塞。不如人之灵。虽有浑沦之体。而不能通耳。愚谓陈氏此说。本于朱子人物之生。莫不有太极之道。而人不失其性之全之说。幸加思量焉。
上再从兄
下教曰。此许多说中。还有一句。物物皆具得健顺五常在里面。而但为气所偏而不能发挥乎。愚则以为此理。即太极也。太极即阴阳五行之理也。阴阳五行之理。即健顺五常也。此非弟之说。乃周子之说。而晦翁夫子祖述之。以明大学之明德。中庸之天命之性者也。向来先贤千言万语。举皆不出乎此也。愚请引之。以明物物皆具健顺五常在里面之说。朱子曰。必得是理。然后有以为健顺仁义礼智之性。必得其气。然后有以为魂魄五脏百骸之身。又曰。人物皆禀得健顺五常之性。彼贱而为物者。既梏于形气之偏塞。而无以充其本体之全矣。其曰。人物皆禀得健顺五常之性者。可證物物皆具得健顺五常在里面之说也。其曰。形气偏塞而无以充其本体之全者。可为为
诚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43H 页
气所蔽而不能发挥之證也。中庸章句曰。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人物之生。各得其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又曰。以命言之。则曰元亨利贞。以性言之。则曰仁义礼智。在人在物。虽有气禀之异。而其理则未尝不同。鸟兽草木之生。仅得其形气之偏。不能通贯乎全体。既曰。各得健顺五常之德。又曰。在人在物。未尝不同。此皆为物之各具得健顺五常在里面之證也。其曰。仅得形气之偏。不能通贯乎全体者。亦可为为气所蔽。不能发挥之證也。今玆所引。与前书所引朱子之说。同乎异乎。下教曰。以生物之理而言。则物亦具天命之全体。以气禀之偏而言。则物不能如人之全。未知上项说以理之一原处而言乎。以理之万殊处而言乎。若以一原处而言。则兄之言即弟之言。若以万殊处而言。则其曰万殊者。兼气而言也。正兄所谓气禀之偏者也。于此岂可言天命之全体乎。弟之偏滞。犹有未尽言之恨。复此求教。
上再从兄
下教曰。具得健顺五常在里面。而蔽于气而昏昧。此可言于众人。而不当言于禽兽。来说断然以为物物
诚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43L 页
皆具此七者之理。不但言于禽兽。并包草木土石而无所分别。何以为人物之大分乎。所谓可言于众人。而不当言于禽兽者。岂谓蔽字昏昧字说得轻。似无人物之别耶。是则或似有之。然非弟之说。乃兄之说。而弟固用之耳。如欲别而言之。则当曰。物固隔于气而不能知。众人蔽于欲而不能存。如是则无病耶。然自其一原处而言。则具得健顺五常在里面者。少无人物之分。弟亦有所受之。延平曰。天地中生物。本原则一。人与禽兽草木生理。亦无顷刻间断。但人得其秀而最灵。五常中和之气所聚。禽兽得其偏而已。此其所以异也。若谓此理。惟人独得之。恐有所未尽。(其曰本原则一者。以理言也。得其秀以下。以气言也。)朱子曰。天地生物。本乎一原。人与禽兽草木。莫不各具此理。其一体之中。即无丝毫欠剩。但人则得其正。故具而能知此理。物则得其偏。故虽具此理而不能知。既曰万物一原。则虽并包草木土石。恐未为大害理也。如何。下教曰。若如来说。则物物皆得正通之气。鄙说曾有一句说物得正通之气者乎。恐因具得健顺五常之言而连累及此。然语各有指。虽稽其所蔽。恐不到是也。且无论物之正通偏塞。以其本则同具此
诚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44H 页
理。岂可以其气之偏塞而曰本不具此理乎。盖论气不论性不明。论性不论气不备。何谓不明。一原不明也。何谓不备。万殊不备也。然所谓一原。不在万殊之外。此处恐宜理会也。
上再从兄
昨日承教。以五禽形气之所偏。反存其义理之所得。谓气虽偏而理则全之意。而弟则以为义理之所得云者。盖指仁义礼智一点明处而言。非指其全体而言也。其意若曰。凡鸟兽草木之生。仅得形气之偏。不能通贯全体。故虽其知觉运动荣悴开落。亦皆循其性。各有自然之理。而难见其仁义礼智之彷佛。独此五禽。以其形气之偏。反存义理之得。以见天命之本然。初无间隔。而道亦未尝不在是也。岂必谓其存其全体哉。请有以證之。先儒曰。虎狼蜂蚁之类。虽得其一偏。而彻头尾得义理之正。人具此天命之全体。而为物欲气禀所昏。反不如物之通一处而全尽。据此则其曰。彻头尾得其正者。盖指一偏之头尾而言。非如人之四性之为始终头尾也。其曰全尽者。亦指一处通之无所亏欠而言。非如人之天命全体之全尽也。弟见如是。伏乞详细下教。
诚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44L 页
答族弟元大(汉普○己未)
来疏守庐之意。三复以还。不觉衷情之自激。而感泪之继零。若是乎孝子之言。善感动得人也。噫。皓虽凡陋。岂以哀之守庐为不可。而古礼不得行于今日乎。但念慈堂虽不忍显拂孝子之情。而若有所不耐。则亦非孝子之所安。故欲哀有时措之义于其间。今承慈庭俯而许之。古人贤哉之叹。正为今日道也。若非孝子之善喻父母于道。则又安能得此。叹尚之馀。继之以敛衽也。图说近已担阁。与哀之顿忘者无异。但义理说话。昨以为是者。今看则非。前以为非者。后思则是。尽乎得小不可为足。先入不可为主。而朋友讲磨。不可斯须废也。
与元大别纸(壬戌)
听讼使无讼本末之疑。吾尝略闻之矣。朱子曰。使民无讼。在我之事本也。饶双峰曰。听讼末也。使民无讼。理其本也。卢玉溪曰。听讼使无讼之本末先后。即明德新民之本末先后也。其言之不异于朱子说。若合符节。后之人当谨守而勿失。岂可为小家浅曲之说所移乎。后人只就使无讼一句。而分其本末。以使字为本。以无讼为末。其说诚似工巧。然非传文本意也。
诚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45H 页
此章主意。专在于先本后末之义。先本者何。先本则不用力于末而末自举。后末者何。但用力于末。则已失其本。而用力徒劳。使无讼者德既明而民自新者也。本立而末自举之谓也。听讼者。不务明德。而徒事新民也。失本而力徒劳之谓也。盖使无讼。虽包民新之意。而其实则得其本之效也。新民本非听讼之谓。而不务明德而徒事新民。则其归不过听讼而已。如此立说。然后先本后末之义。方跃如矣。若以使字为本而无讼为末。则所谓无讼者。乃明德之极功。正学者之先务也。安得遽以为末而后之乎。凡此所言。未必其为是。而亦恐吾弟为南塘所误。故敢此发疑。虚心详玩而回示。如何。
与元大(甲子)
西塾讲会。知在今日。此平昔所苦心处也。且因缘合席。常切拟议。而二竖作戏。一会未谐。知是有数存焉。恨何如之。大抵小学之讲。亶出务本之意。文句辨难。犹属第二义。恳恳为诸生。勉其逐句逐字。体贴身心。归宿于躬行。使不知不觉地。减损其浮骄怠慢之习。而感动其温恭逊悌之心。如何。
与元大(丙寅)
诚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45L 页
正待吾贤弟之惠然即对。觉侄闻以泄候大不平。已两日矣。岂吾侪会心之事。有魔而然耶。不然。此会之成。是吾弟换骨脱胎之一大因缘。造物翁预使之洗涤肠胄(一作胃)间五辛查滓。夙生荤血。欲其来此后一服刀圭。而即地成仙耶。夜间若良已。则此言足供嫣然之资。而已为探加歇。起送此君。详示。切仰岁前閒日无多。不可不速图与吾同处。则粥饭当与吾共之。勿以此为虑。如何。
答族弟公宣(履穆○甲戌)
手墨披审。做履佳吉。为慰不少。面挠背怅。正道此间心绪。读来有戚戚焉。皓迩来神气薾然。有收不上振不得者。其内如此。见于外者。无怪其相爱者之为隐忧也。明德说之兼理气看者。盖以虚灵不昧属气。而其中所具者。是理也。是所谓兼理气而非分了虚灵不昧。一半属理。一半属气也。陈北溪说理与气合。所以虚灵。泛看似无病。而若究其说。则天地间有情无情。若动若植。何莫非理与气合之物事耶。若曰。所以虚灵者。专由于理与气合。则土石草木。是亦理与气合之物。而何物无此虚灵也。必人得其气之正通。然后有此虚灵具得众理也。于是知北溪之论。言未尽
诚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46H 页
而理有遗也。今君以此说为不可废。必有真的之见。更愿闻其详焉。
与族侄养正(丙寅)
日前过访。谓当一宿。而以其反面之急。不能强挽。果能无挠归税而制履有相否。皓生大人无事还驾。是幸。大人在彼时。细闻君居家行谊。心切奇爱。说与吾兄弟。赞不容口。有其实者。人无不知。而亦可见人不间其父母昆弟之言。君真孝友之人哉。愿君益懋学业。使美质得以成就而扩大之。是门内父兄之真切望者也。但君看文义眼目。犹似未开。是不能寻师取友。闻见未广之致。而亦不可不用心着力。读书看文时。慎勿主先入。一如痴呆无知人。使本文正义。自然透露。是古人要法。而亦自家少日经历处。幸勿以人废言。如何。
与养正(庚午)
近病中有何工夫。得于言议之末。似不免外念之主于内。今世之士。安得摆脱此科臼也。但不可以此为主。而今人之于此。父兄之令。朋友之招。靡靡牵引。其势如山移海翻。而莫可沮遏。自非资质之甚美。趍向之高洁。鲜不沦陷。故尝闻先生长者隐忧未叹。以为
诚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46L 页
甚于异端之害。况今之时。与向时相去又千万也哉。虽然。吾不敢欲人摆脱也。常有内外轻重之别。读书看文字。须以有益于身心为主。令意思自别。以其馀力。临时笃做。亦何害于取科第之道哉。吾之此言。亦云烦渎。听者易厌。而如君之质美而有志者。不免于此。则下此者。岂可望以救拔耶。是庸缕缕而不知止。须谅此苦心也。
答养正别纸(壬申)
愚尝谓虚灵知觉体用有数说。以虚灵知觉之静者为体。动者为用。此一说。以虚灵为体。知觉为用。此一说。以虚为体。以灵为用。此一说也。恐不可执一而废一。尝以是质之东岩而不见斥。未知如是看果得否。虽然。大山尝辨虚为体灵为用之非。又尝论所以为知觉者不同曰。虽谓之所以为虚灵知觉者不同。亦未为不可。然则大山之意。似主前一说。而下二说。在所当废。然尚未能洞识其所以。今君之问及于此。庶几有睹。是归一之会耶。中和费隐。体用对言。则诚如来说。而主言和则日用事物。亦包在其中。若曰。和之体便是中。而和又毕竟属之于费。则得无犯朱子以中为隐以和为费之戒乎。愚意隐不离费。喜怒哀乐
诚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47H 页
之发而中节处是费。而就其中天理之非视听所及者。是隐也。然此等处。义理盘错。未易了会。曾闻柳公晦论此颇详云。当询叩。而君亦不住反复。是所望也。
答养正
前书既感问寡。尤喜近日有用工处。而君之所病。皆自家坐在里许。何能为人谋耶。真所谓借视听于盲聋也。然窃闻之。古人有言曰。知如此为病。不如此为药。此是对症之剂。而又念根本不固。而徒以治病为事。则病未必祛。而易伤元气。药石固不可废。而尤当汲汲于蔘苓之补。愚意立志存养省察力行等题目。是古人教诏之十全。而又从事于君所示日课者。而循循勿怠。则许多病痛。日将消磨于不知之中矣。然而犹有缘境而发者。则随发随治。恐易为力。如何。
答族弟汉遇(戊寅)
君之来。每难于来而来。故其来也。倍切欣喜。君之去。每不欲去而去。故其去也。倍切怅然。即对令伯。又得君手滋。如见君面。何慰如之。书塾诸君。日有课受。以此遣日。而君独不在。不无少一之叹。君所读书经。严立课程。通诵一帙。则岂非好事耶。横渠有成诵之训。朱子以是为学者之捷径。古贤岂欺我哉。背诵然后
诚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47L 页
方有事。而亦非徒诵之为也。君须念之哉。
寄儿植正(癸酉)
昨雨晚止。其果发行。而眠食连稳。先到者。皆无事歇泊而安好耶。试所所闻。曾已稔知。堕坑落堑。在于咫尺顷刻。未知汝辈果能十分谨慎。以体我无所不到之虑也否。是庸昼宵忧念。非但汝也。望于一接者。皆如是。且所恃者。尤在于年长者。须以此纸。遍示于大叟,伊仲,绥之诸从。而传其未能各候之意也。且得失有数。断不容他。勿萌私念。以害实地也。汝之归日。即吾解忧之日也。须知此意也。
答植正别纸
 本生祖姑丧中。遭本生姑丧。新妇奔哭节次。
新妇近家。夫兄弟哭于小殡而待之。本生舅兄弟坐于大殡。不哭。(若哭则新妇难于戛过。)新妇哭入小殡。就灵座前。哭尽哀四拜出。与丧人相向哭。哭止舅于大殡哭。俟新妇出而入大殡。就灵座前哭四拜出。舅妇相向哭。哭止。妇出俟于内。舅出庐次。妇就拜退。入内相见。
答发孙
再昨见汝书。吾心大喜。如见汝面。又见汝师书。谓汝
诚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48H 页
所做有可观。又有向学意云。吾心尤大喜。汝若好读书善做文精写字。则吾时时往见。汝若不好读书做文写字。则吾不往见。吾之往不往。在汝之勤与怠耳。吾安。汝之祖母父母皆安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