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葛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葛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x 页
葛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杂著
  
葛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65H 页
金刚游山录
余年十二三时。读书于山寺。有一老僧自金刚来。言金刚形胜甚详。听之欣然。有一游之意。时时发于梦寐。自释褐后。或有因缘历过之便。而终不谐者。盖亦有数存焉。今年六月政。 除双城伯。双城即关北剧邑。白首朱绂。难免老妇粉黛之讥。而但此邑距金刚不远。故无一言以辞。七月到邑。将以八月望发行。是月十二日。族兄熙绍氏号拙翁者。以羸骖短仆。千里来到。亦金刚计也。十八日。并辔发行。儿子在恭从。简其驺率。略持资装。至高原。主守具允鼎出见。宿于作厅。距邑四十里。
十九日。发行至文川。赵友奎升为主倅。携上半轮亭。与语移时。暮至德原。主倅尹喜丰病不能出见。供一行朝夕食。距高原百里。
二十日发行。午憩于安边。暮至于熊津。海色与天无际。岛屿点点露髻。望见缥缈中有岛环拱。如人居者。问之则云是女岛。即永兴地也。女岛
葛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65L 页
云者。岛中有一女。颇识事理。明于是非。岛民仰之若神明。海商之来往者。物价高下。无不取决于是女。故以女岛为名。女死。女之女又能继以行之。一岛之民。未有就诉于公门者。亦异事也。宿于店舍。距德源九十里。是夜招舟于君中津。
二十一日。上船向国岛。风气稍静。海水不波。槎工等相贺曰。使君行次。风伯海神为之善导矣。行未半饷。拙翁忽发眩症。倚樯而卧。不能举眼。余戏之曰。公善于诗。金刚初程。不辨国岛在何处。戏题一律。公亦不能和。独与在恭指点朝山与海景。鲂鱮踊跃近舟。海鸟翱翔若迎送。至国岛。令槎工曳舟环岛。见石上戴土。土上生箭竹。而竹品甲于一国云。石峰立于海中。外面观之。无甚奇秀。而即其地则有若万柱簇立。上下四方。均齐方正。虽用绳墨铝铴。无以加矣。高可百丈。往往有岩窦。若立柱穿枋者然。珍禽怪鸟。出没其中。其下四面堆积。有若累瓦几千万丈。海中一壮观也。仍成一律。午风起。不能系缆登巅。行二十里登陆。即君中村也。午憩。发行至鹤浦。尝闻北地鹤浦为士大夫可居之地。见山色秀
葛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66H 页
丽。海水来朝。有若佳气于其中。前闻果不爽矣。海上所见如高遮峙,侍中台。亦多可称。而不入于关东诸胜。亦遇不遇有殊耶。宿于歙谷。主倅韩淳出见致款。此邑即往年承宣从叔谪居之地也。访问其旧主。是日行六十里。
二十二日。自歙谷行十五里。至丛石亭。即通川地也。路中见三岛。或曰瓮岛。或曰穿岛。未至丛石。入于穿岛则岛中两门相对。望见丛石则所见尤奇。而是日风波小起。畏不敢登舟。自驿村逶迤至海上。有一岩冈入海中数里。突起为峰。峰上有小亭。即丛石亭也。亭号不揭。亦可怪也。俯见石峰四五依崖而立。其馀或断或碎。填于海壑者。大体若昨日国岛所见。而高可百丈。大可五六围。俱是端束若植炬。化翁奇巧。令人绝倒。望见三岛。秀丽可爱。而自此见之。合为一岛。不知其为三岛。以侧看而然也。风势甚紧。不可久留。题名于石间。午憩通川。本倅朴济圭遣人致款。发行。宿于头白津。是日行六十里。
二十三日。早食后离发。午憩于沙津。海风大起。浑身微有寒气。仍有腹部牵引之症。服苏合元
葛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66L 页
数个。饮红露一盏。行十馀里。不复发作。向新溪寺。望见群山如坐如立。或俯或仰者。即金刚外山也。寺在其中。前有万世楼。后有释迦法堂。梵宇不甚壮丽。制度坚致。基地平衍。前对九鼎峰。万山淡白。若浅雪初下。山无一草一木。有时岩罅。枫林柏树。苍赤相间若点缀。入寺而宿。寺僧居于此山。阅人甚多。而欣然相接如故人。少无厌苦之态。亦可奇也。
二十四日。早食后乘肩舆。向九龙渊。满山树木。无非枫林。奇岩断崖。不敢跻攀。蜀道之难若如此。邓艾当日。安能鱼贯而进耶。至仰止台。台可坐数十人。而无非名硕题名。两山如束。不能远眺。枫叶飕飕。久留亦无聊。乘肩舆。至所谓金刚门者。仅通一路。非此门。虽飞走莫通。或舆或步。缘崖攀木。至玉流洞。上下盘石。可数百步。而石色如粉白。滑如冰玉。游人姓名刻在石上者。不可尽记。爱玩不能去。令石工刻名于石上。拙翁与家儿。次第题名。僧言此去五里。有飞凤瀑。又距五里。为九龙渊。两处有木梯升降。余念游观好矣。而顾我老败。虽平地亦多颠踬。岂为一眼
葛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67H 页
孔。身犯危地。拙翁与家儿。奋然勇往。余则独坐盘陀之上。徘徊久之。微吟古人欲穷源而不得。竟惆怅而独归之句。怅然作诗。倒红露数杯。良久上山者皆下。备说龙渊光景。虽不如目见。而比之吴融山水画一幅则胜矣。相率而下至寺中。僧辈已具午饭矣。尝闻外金刚有万物草。岩石峰峦。各具物形。形形色色。有万物之象。故名之曰万物草。又自乙未年大水后。有所谓新万物草者。其形尤奇云。来时至鹤浦。止一店舍。舍人年老淳实。自言居金刚下十九年。问万物草则以为金刚一山。总之为万物草。所谓新旧万物草者。别无奇异。不必徒费筋力。故发行自养珍驿至高城。主倅尹匡烈。梧阴后也。出见缱绻。无异旧面。
二十五日晓起。主倅令一隶指路。至海金刚。望见海上。石色淡白。如画屏。如翠盖。海中有石山七点。如虎踞。如龟伏。石上峰峦。如刀如拳。不可胜状。泛舟而入。行数十里。俯见水底岩峦亦皆等此。所谓海金刚也。舟人采鳆而进。饮酒作肴。还向邑中。至海山亭。亭右挹金刚。左见东海。故
葛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67L 页
以海山名也。亭上多有古人题咏。亭宇颓废已久。主倅方募工重修。楼观一新。此邑之得此倅。亦海山之幸也。本倅出见少话后。为延道伯巡部。先向榆岾寺。与拙翁及家儿至带湖亭。通阔虽不及海山。而苍松在上。长湖在前。窈窕稳藉。亦一海上佳景也。发行至三日浦。距邑仅十里。湖水周回可十里。湖中往往有奇岩怪石。又有石屿。可坐百馀人。其上有六架亭宇。楣揭四仙亭三字。世称新罗时有四仙来游三日。故曰三日浦。又曰四仙亭。亭后有小屋十馀间。即僧寮也。一缁髡曳舟来待。乘船而入。即海上别界也。有山一枝。遵海而来。左右环拱。不高不低。俨然成一区仙庄。石上刻名如龟鳞。而岭人过去者。李咸昌永运甫。金上舍显奎甫。欣然若相遇。湖边有万株松。大可拱把。长可五丈。僧言古有老松。不知几千株。有本邑倅某尽为斫去起垦。忽一夕。防堤不雨而自决。主倅遂种秫穫取。与干事诸人得罪远谪。仍为种松云。宿井库。距本邑三十里。
二十六日早食。至梨天池。榆岾寺舆军来待。乘
葛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68H 页
舆而进。未十里。小歇于盘石上。午点后行至尼台。僧言古有五十三佛。自海中来也。太守卢偆为营榆岾寺。访金刚而莫知所向。有一尼坐台上指路。故谓之尼台。台形平衍可休息。远见东海在微茫间。海金刚,三日浦等处。皆可以指点。至狗岭。狗岭云者。卢偆之行也。有狗前导。故曰狗岭。行五里许有一岭。曰獐项。獐项云者。卢偆之行也。有獐前导。故曰獐项。皆诞妄不可信。岭自梨天池至此。凡二十九折。其险隘可想。自獐项以上。有一线路缘崖而通。肩舆亦难过去。而道伯自内金刚。明将踰岭。邑民与寺僧。斩巨木缘崖作桥。踰龙川桥。渡丹枫桥。左右枫叶烂熳。流水淙净。隐然有入桃源之意。但为巡使迎送。列邑侯吏官妓。杂遝于寺中。为仙景欠事。至山映楼。楼在虹桥上。一壑之水皆凑楼下。楣间四面。题名悬刻。殆数百人。余亦令刻僧大弘刻揭于楣。周览诸梵宫。至一处。有祠庙屹然如院祠者。奉 世祖,睿宗,成宗三圣位版。朔望与春秋。祭享一如 陵寝。不敢以私服入 庙庭。来憩于僧寺。寺僧出古庄贝叶以示之。尝见儒家文
葛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68L 页
字。多用贝叶。而闻是天竺国木叶。可以写经者。见之则果然矣。大如手掌。内外皆书金字。而俱是梵字。不能辨识。宿于寺中。距井库四十里。
二十七日。将入内山。此去摩诃衍。为四十里。与道伯巡行相值。前站不知在何处。早发乘舆。至晓云洞。霜叶甚红。石色甚白。流瀑可百馀尺。两岸仄壁甚倾险。非小心慎足。不可渡也。爱其水石清豁。低佪顾览。有不能去之意。石上有南处士汉朝氏。柳上舍晦文甫题名。此两翁已作地下人矣。乃于名山绝域。若与相遇。且惊且喜。仍复作恶。至船潭。洞壑深邃。不可溯源。而水流至谷口。仍成卧瀑。瀑下成潭。潭形如船。故以船潭名也。两崖盘石。水磨润滑。正好题名。令石工题刻于石上。拙翁与家儿并录焉。行至一处。闻隐仙台在谷内。傍有十二瀑。又可以望见东海。此为榆岾胜处。而台势斗峻。非步屧便利者。拚缘无路。掠过其下。至七宝台。前有两山。削如玉立。可谓外山绝景。而其势峻急。不可跻拚。伫立良久。若有怅然意。至岭上。此为内外金刚之交。自榆岾计其地步。不知为几百万丈。而外山已尽。
葛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69H 页
徘徊之际。高城本倅见道伯。自内山来。相会饮酒叙话。僧舆交递。循山而下。山势甚峻。石角嵯峨。无一片平衍处。两脚常如走坂。有若自九天而下坠于深谷。虽欲择地而蹈。其势末由。至一处。金化倅元锡范自下而来。植杖而立。与语移时。行至一处。地势稍平。水声潺湲。石色甚清洁。倚岩而坐。望见两峰屹立者。日出峰,月出峰也。一峰形如石榻。矗矗然直上云霄者。即毗卢峰也。僧言自下附腹着足。攀梯而上则白云在头上。东海在足下。此山奇胜。无踰于此。而登览者。千万中一人云。遂乘舆至一处。岩壁斗断。地势甚平。有长明灯在石台上。壁上刻佛像。大不知为几围。问是文殊菩萨法身。而号称妙吉祥者。行未数里。有洞门深邃。石色粉白。僧言中有佛智庵。有甘露泉。 世祖大王驻辇之地。世有高僧主之。今空虚数年。窗壁几尽颓毁云。至摩诃衍。佛宇甚清洒。四面如削玉。望见永郎峰。屹然独秀。即古仙人永郎来游处。故名也。又有白云峰。巉岩不可跻攀。闻有一线路在悬崖中。以铁索垂于两傍。登览者有若猱猿之缘木。及登其
葛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69L 页
上。远可望东海。众香在其下。虽脚力坚强。步屧便利者。必匍匐而行。其危且险无比。不敢登陟。仰见如白云飞空而已。前有穴望峰。有若翣扇中有一穴。庵中有自鸣钟在卓上。时至则有一仙官。俨然朝服。击四五次。即洪都尉显周所赠。足以为山中宝玩。前有一树。状如杉桧。寺僧以为桂树。僧徒之诳惑愚民多类此。见官人弥满络绎。道伯将以今日来宿寺中故也。庵宇甚窄。留宿自多难便。闻庵后有万灰庵者。即栗峰大师所居。甚精致萧洒。使人招栗峰。年可九十。清癯如怪石老木。而视听与少年无异。身着弊布裤。足不巾袜。问之则好施与。见人之无衣者。必脱而与之。虽冻雪中赤脱。不以为难。其居甚狭窄不可容。此去表训为十里。而其间有八潭诸胜。遂舍舆徒步而行。历狮子庵旧墟。至八潭。见万壑之水。悬而为瀑。汇而为潭。或深或浅。或高或低。随遇殊形。曰火龙潭,船潭,龟潭,真珠潭,黑龙潭,青龙潭,琵琶潭,喷雪潭。命名之义。不知其何所取。而似是火龙。以其气也。船龟真珠。以其形也。琵琶。以其声也。喷雪。以其状也。八潭之中。
葛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70H 页
真珠,喷雪。盖其尤者。而两岸如玉壁。坐石如玛瑙则八潭皆然。不可以题品也。少憩于真珠潭。有角声自山外闻。巡相(徐鼎辅)自喷雪上来也。以山行平服。班荆而坐。笑语移时。亦一胜会也。相与叙别。至喷雪潭。仰见壁上有三层小阁。铜柱可数十层者。即所谓普德窟也。与拙翁坐盘石上。家儿与从者。争先上去。来传自此至彼有石磴数百步。攀磴而上则磴尽有阶。阶凡四十级。其上有石窟。窟中构层阁。而北角入窟中。南楹出窟外。以铜柱撑之。又以铁索周络。着于石壁。阁上建十三层小塔。乍登其上。摇摇然如在空中。凛乎其不可留。庵中无一僧守者。故即为下来云。水声铮铮。不至乱耳。夕风乍起。胸襟爽然。指路僧跪告曰。背后两峰。为大小香炉。面前高起者为法起峰。法起即古者石佛自涌于岩上。为法起菩萨云。此则摩诃衍所见。而于此所见。尤为衬切。望之如老禅着袈裟趺坐。而香炉之得名。以其在于佛前也。遂遵流而下则有时路绝。石壁倾仄润滑。一失足。便堕坑落堑。跬步不敢或怠。常如担重负过独木。仍念余平生常
葛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70L 页
欠主敬之工。过此稍得一半分矣。至万瀑洞。洞水与青壶洞水。合而为襟。不悬不卧。水益清洁。其上有巨岩盘陁。可坐数百人。白如削玉。滑如磨镜。大槩与八潭等。而平衍爽豁胜之。左右前后。皆游赏者题名。而无一片空地可以付姓名三字。得一立石可三四丈者。令僧刻名。仍念自丛石以下。遇一佳山胜区。游人题名。不知为几千万人。而无百年前先辈名讳。古人不以题名为贵。虽遇名区胜界。即一游览而止。不必姓名为后世计耶。不然则百年之间。石文已刓弊而不可复考耶。石上有古刻棋盘。盘上有古篆题刻。此亦好事者为之。又有杨蓬莱士彦所书蓬莱枫岳元化洞天八字。刻在其面。一画之大几如股。生龙活虎。勃勃有气。直与瀑流争雄。北望有青鹤台。丹碧照耀。南望有五仙峰。偃蹇如踞虎。表训寺在于两间。遂止宿。夜。道伯以书来问。深致不能联枕之意。亦厚谊也。
二十八日。早起拓窗则有五色云起于山头。左右峰峦。或出或没。隐映于霄汉之间。亦此山之所罕见云。题名木板。揭之楼楣。复自万瀑洞入
葛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71H 页
青壶洞。此所谓金刚外八潭也。洞中有所称万折洞,太上洞,羽化洞。有赤龙潭,慈云潭,碧花潭,马蹄潭等处。不可尽记。其洁白清滑。虽不及于内八潭。而曲曲奇胜。可坐而可游则不必多让矣。山中崖路绝险处。僧徒必斩木为梯。此则肩舆之所不及。甚可危也。至一处。有内圆通庵。庵中只有一老僧。开户则异香满房。如入芝兰之室。小憩后缘溪而上。夹溪两傍。高峰列立。百体具备。或如巨人正笏凝立。或如老禅执麈端坐。或如飞禽走兽骇奔而停跱者然。其馀峰峦清秀奇怪。而不知名者居多。自圆通十里之间。卧瀑或数百尺。或百馀尺者。不可胜记。而两崖俱是盘石。间有石筒流泻。而初无一拳石一片土杂于其中。至水穷山尽处。百尺悬瀑之上。有所谓须弥塔。千寻玉堆。有若累棋者。不知为几百层。耸出半空。推之若倾。大可数十围。高可数百丈。上有物形。若飞鸟引领者。傍有小须弥塔。大小虽异。奇妙则同。塔前有石。盘陁平铺。下临水帘。此又一山之所未有也。攀磴而下。至圆通庵。表训寺僧持午饭来待。五步一坐。十步一息。至
葛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71L 页
万瀑洞。日已夕矣。拟上正阳寺。夕风大起。细雨濛濛。不可前进。来宿于寺中。
二十九日。上正阳寺歇惺楼。世所称万二千峰者。森列于前。如数掌中珠。眼界恍惚。不可为状。有僧年可四十。颇聪明识字。着缁衣叉手拜前。前导指点。北望竦立者。须弥峰也。东望雄踞者。毗卢峰,永郎峰,白云峰。簇簇森森。或小或大。或隐或见。如小儿。如丈人。又如一队仙官金冠玉佩。俨立朝端者。即众香城也。东南有迦叶,法起诸峰。又有望军台,承相峰,将军峰者。僧言新罗敬顺王困于甄萱。与承相将军登此而望军。故仍以为名云。新罗之世。无承相之名。则后人之傅会可知也。西南有洞天深邃虚旷者。云是灵源洞。望见众峰罗列。有曰牛头峰,马面峰,十王峰。上中下观音峰。比物连类。其名千万。盖不可一二记。而大抵多释迦号者。此山处于海滨。自古游人韵客之登览者。不能梳洗得尽。而世有高僧留住。传以为号。金刚亦释氏所称也。为此山深叹其不遇也。左右入望者。大抵皎洁如白雪。奇巧如刻镂。无一点尘土气。无一点粗顽意。
葛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72H 页
酌酒凭栏。见楼楣上题名揭诗者。亦可以千万数。僧言此山题咏。前后不知为几百篇。而文人词客。皆以樊岩相诗为第一云。诗曰。高楼一啸揽蓬壶。天备看山别作区。无数飞腾浑欲怒。有时尖杀不胜孤。夕阳倒顶光难定。残雪点鬟态各殊。香缕蒲团吟弄稳。谢公登陟笑全愚。此则脍炙于世者。而第一联。即画出自家平生。感叹久之。遂次其韵。于时夕阳返照。万象呈露。白者益白。苍者益苍。千态万象。目眩心醉。领略不得。盖与朝者所见。别一世界也。最可异者。众香以下诸峰。浑成玉堆。各具众形。削则圭璧。尖则剑戟。横看似兽。直看似人。随物成形。随看异状。所谓真万物草者。必指此而言也。东海号称多山。而如妙香,俗离。比之此山。不啻泰山邱垤。中国之天台。日本之浮槎。吾未目见。而与此其高下果何如也。夕风大起。不可久留。暂登天一台。与歇惺楼所见无异。肩舆下山。上凌波楼。题名揭板。渡含影桥。历白华庵。庵前两石屹然如门。一刻三大佛。一刻六十佛。其傍有小岩。刻洪少宰奭周三代姓名。其下林树荟菀。地势平衍。有西
葛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72L 页
山大师事迹碑。高可数三丈。即李月沙所撰而申象村所书。盖以壬辰之世。西山能办大功于国家也。下至一处。去路断绝。有仄壁如削。以长杠缚藤。仅可容步。舍舆脱屐。缘崖而下。前有石阶可十馀层。其上有巨岩。对峙两间。仅容一足。侧身而出。前有鸣韵潭。沈深黛黑。不可狎玩。水帘成瀑。特地雷霆。尽奇壮也。石色皎洁如万瀑。多有游人题名。僧言过客到此者。爱其石色与水声。往往游于盘石。失足溺死者。间多有之云。可为游玩者戒也。东有千仞削壁。下插潭底。西有一线微路。或断或续。斩木为梯。一步不敢或忽。虽进百尺竿头。危险岂有过于是耶。过水月庵旧墟。至灵源洞口。行可数里。有明镜台。山回水绕。尽一别境。有古城址。可谓天堑。即高丽恭悯王所筑云。石色深黑。与表训所见不同。上有玉镜台。方正如射侯。屹立如屏幛。自外见之。若山势之止此而不复有去处。有所谓释迦峰者。高可万丈。一山之所罕见。前有黄泉。江色甚黄。金刚一壑。石白水清为奇赏。而独此有黑石黄泉。大抵此山全体。各具众形。色色不同如此。沿
葛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73H 页
流而上。有所谓地狱门。皆佛者语也。僧言行至二十里。有灵源洞。罗代运讫。敬顺王以国让丽太祖。太子谏曰。父子君臣。当以死战。岂可以千年社稷。一朝与人乎。王曰。吾不忍使百姓肝脑涂地。举国以让。太子遂入金刚。麻衣草坐以终。即此洞也。至今有遗墟云。还至地藏庵。庵宇萧洒。僧徒淳悫。设饭以进。少憩后下长安寺。山势雄钜。前后有四大峰。梵宇壮丽。曾所未见。后有三间斋室。与表训,榆岾等。前有神仙楼。多揭游人题咏及姓名。尹尚书师国按道时所建也。于是金刚已尽矣。坐于楼上。进一大白。领略其大体。则一山形势。历历在眼中矣。刮垢峭削。清劲奇秀。外山不如内山。踊跃奋起。浑厚雄重。内山不如外山。此为内外山之别。而山无虎豹熊豕之迹。林无蛇虺蝮螫之患。游人之草行露宿者。自古未闻有禽兽之逼。是则内外山之所同也。
三十日。命僧刻名于玉镜台。揭板于神仙楼。与拙翁及家儿。食后离发。至二十里叙别。还向淮阳。至妙辉岭。望见金刚。如在咫尺。怅然遂题一绝。
葛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序
  
葛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73L 页
慵斋集序
我朝 宣陵之世。治化郅隆。群哲骈肩。如权睡轩,金濯缨,南秋江诸公。以文章名节冠冕一世。而慵讷斋二先生。其所屈指甲乙者也。慵斋先生。早游佔毕斋之门。与一时诸贤出入经幄。裨补弘多。四方想望其风采。世值百六。奸谗盘牙。沦胥奔突。不可救药。而东市之难作矣。自古国家大运不造。杀气将作。则必有忠臣志士适逢其会。犯阴阳之冶。入天地之笼。有不知其所以然者。天乎人与。谁执其咎。此可谓拊膺痛哭者也。讷斋先生。金昆玉友。埙唱篪和。文章德行。亦尝伯仲焉。及当沦亡颠覆之时。敛迹山林。隐遁不悔。挈家入于府北之川城。川在小白之下。山高水流。泉甘土肥。允为君子盘旋之地。而及夫 中庙改玉。宇内幽阴鬼杀之气。盖已荡为和风而化为清尘矣。先生素性靡改。遐心莫回。漠然无意于世。而成就后进。丕变风俗。遂使渔猎之乡。化为诗礼之俗。至今数百年之间。彬彬多文学之士者。皆先生之力也。呜呼。后人之仰二
葛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74H 页
先生。如秋霜烈日。如泰山北斗。而祸难之后。慵斋之文。已经尘沙积劫。讷斋素不喜著述。又并不蓄。今搜辑于残篇断简之馀者。无异桑海遗录。诗与文揔若干篇。而一脔可以知全鼎。何必多乎哉。俯而读之则二先生之性情在焉。精神咳唾在焉。激仰掉厉。清新疏越。湫乎攸乎。使人蹜蹐屏营。彷徨恻怆。北风雨雪之思。清流白马之恨。可以考见其一般。孰不展卷吟讽。涕渗淫渍纸乎。慵斋之文。文不掩其质。讷斋之文。质不掩其文。盖慵斋以节义为文章。故其文如雄剑之出水。使人闪铄而不可狎。讷斋以隐德为文章。故其文如醇酒之醺人。使人沈醉而不自知其轮囷辐塞。奇伟而高古则一也。夫文者气也。当天地闭塞之日。是气也。郁郁然盘互结轖于退笔古纸之间。未尝与烟煤墨丸同归于坏灭者。亦时运之使然。岂不异哉。孟子曰。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今读其书论其人。则慵斋即濯缨,睡轩之徒。而萧散洒落过之。讷斋即秋江之伦。而沉晦沦没甚焉。世之人读二先生之书。则可以想见二先生之风烈。亦可以想见一
葛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74L 页
时诸先生之志节。而有使人兴起而慷慨者矣。李君昌郁。慵斋后孙也。日。踵门而告曰。吾先祖遗文。赖川城人士之辛勤采辑。仅成篇体。附讷斋集于其下。合为一帙。权上舍思浃。李徵士野淳。实相考校而纂次之。执事其可无一言以弁其首乎。自视藐然。何以堪是寄。窃以熙周于讷斋。忝在外裔之末。平日所感于心者。不但蒯通读乐毅传而已。书其端以归之。
芙蓉堂文集序
孔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尝称管仲之功。而以器小斥之。夫公绰。优于德而短于才。管仲。才有馀而德不胜。才德之全。其难尚矣。我 穆陵之世。治化郅隆。贤才辈出。忠信著于危乱。声绩见于施为者。相与并肩于一世。芙蓉堂先生成公。即其一也。公天资颖悟。才器超绝。幼少时已有远大之志。释褐登朝。适当乱离。佐幕关西则规模措画。动合机宜。调兵岭南则接应天将。不匮军食。出典州郡则兴学明教。救灾恤民。值世昏乱。骇机将迫则杜门谢事。沈晦以免祸。非刚毅之资。通达之识。有以
葛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75H 页
兼内外而一夷险者。能如是乎。然此亦有所本矣。公尝从寒冈郑先生。得闻君子为学之大方。月川,愚伏,桐溪,沙西,苍石诸公。皆其师友也。所以薰陶刮磨。成就其德器者。有以异于人。盖其积于内者诚实而渊博。故发于外者周遍而无滞。修于身者亲切而笃厚。故见于事者纤悉而无遗。若公可谓有体有用。而才与德俱全者矣。呜呼。以公之才之德。使之从容廊庙。展尽其所蕴。必有以匡君泽民。裨补一代之治化。而凿枘不合。投分田野。以成就后进为己任。寒冈先生。尝以所置芙蓉学舍属之。俾教授于其间。因号以芙蓉主人。此可见师门授受之重矣。公既殁。屡闻于朝。褒 赠至大学士。士林俎豆以祀之。秉彝好德之在人心者如此。先生未有论著。无以考其造诣之实。而西厓柳文忠公。柏岩金敏节公。尝称许之不已。愚伏,苍石诸贤诔语。又足以不朽公于千载。而今其诗文。收拾于兵燹散逸之馀者若干篇。其音韵冲淡閒远。流出性灵。蔼乎有德之言。而其奏启之文。辞旨剀切。诚意恻怛。指陈事情。明白的当。足以感动人主之听。
葛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75L 页
后世论事之臣。皆可以取法焉。后孙彦杠守鲁甫。惧其久而湮没也。命诸子弟缮写。将付剞劂。而属熙周以弁首之文。熙周非其人。何敢当是寄。而忝在外裔之列。义不可终辞。遂书其所感于心者。以寓平日景仰之私云尔。
永阳四难倡义录序
恭宣王时。岭中人为大义理。陈万言疏。 上嘉之。 命诸儒进前教曰。自古岭人。于国家义理。无不与知。夫平居读书。口谈义理。士之常也。而及当患难危亡之时。蹈白刃如平地。视灭死如茶饭。倡大义捍邦难为己任。则此固义理之蓄积于中。著显于迹。而非讲明谈说而已也。岭之下。有永阳郡。自古忠贤辈出。如圃隐郑先生。立大节于革命之世。大田李先生。判大事于禅授之际。遗风馀韵。凛乎百世。而有兴起人者矣。 国家自中世以后。连值大乱。壬辰之乱。湖叟郑先生讳世雅。奋身敌忾。有捍御之功。丁卯之难。乡人推孙公瀣。为勤王之举。丙子之难。旸溪郑公好仁。率义旅赴难。闻南汉解围而止。戊申之难。埙叟郑公万阳。篪叟郑公葵阳。首倡义旅。纪
葛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76H 页
律已定。而闻官军讨平而罢。今其迹斑斑可考。永之人。裒集为一篇。名之曰四难倡义录。送郑君裕鲁。北走四百里。问序于余。辞不获则作而叹曰。呜呼盛哉。 先王所叹岭人于义理无不与者。余于是录验之矣。尝见士大夫当升平之日。饕荣冒禄。安享富贵。丝毫毛发。皆 国恩也。及夫临利害。遇事变。不降附贼则必鸟兽窜。不知义理之为何物。而其能判大义。立大功于板荡之世者。每在于不识何状之人。若永之前后倡义诸公。何尝委质于国而有与 国家同休戚之义哉。皆以草野韦布之士。痛 国家之将危。耻逆乱之污蔑。忘身殉国。有乱必赴。此盖义理之根于天而讲明之有素也。在昔唐天宝之乱。天子伤之曰。河北二十四郡。无一介义士。永即一小郡也。前后义士之多。殆近六百馀人。何其壮哉。天下之所难得而永独有之。盖是 圣朝培养之力。忠贤导迪之功有以致之。而所以屏翰于 国。风动于世者。奚但为列邑之最。其将永有辞于天下后世也。今永之人俱是当日义士之子孙。而或虑义迹之湮没也。辑为是录。
葛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76L 页
俾传于后。是其耳目之所逮也。风声之所袭也。天下之变无穷。异日 国家若有难。永之人其将藉手于是录。而乱臣贼子。亦必知所惧矣。然则是录之作。不但为永人之幸。实为全岭之幸。亦为 国家之幸。敬书以归之。
乡饮酒礼序
庄孝王时。治化郅隆。礼乐大备。彬彬有邃古之风。尝 教曰。人心安则逸。逸则玩。一日礼行。四方风动。惟乡饮酒近之。汇集乡饮仪式。乡约条例。 命之曰乡礼合编。颁之郡邑。使斯民知天叙天秩之有典有则。斯其为盛代一治之会。而导而行之。惟州刺史之责耳。我侯尹公鲁东。以 先王旧臣。来莅于府。政尚廉洁。百废俱兴。未一年。府大治。以是岁之十月十三日。谒先圣先师。行乡饮酒礼于乡校之正堂。四方会者千数。周旋中规。折旋中矩。肃肃有可观者。翼日。升诸生于菁莪楼。讲诗书与曾思传。甚盛仪也。噫。斯礼也。自周以下。惟汉,晋尝一行之。至唐开元中。宣州刺史裴耀卿奏请。每岁行礼。自是之后。其法寝备。载于宋史集礼,大明会典等书。我朝 
葛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77H 页
列圣相承。详定五礼仪。下谕诸道。令行是礼。而其规模节目。未有如乡礼编之详且尽者也。我侯行诸是邦。广敬因本。兴起振作。寔出于于戏不忘之思。而所以宣扬导达之意。与和气同流。颙缶俱盈。洋洋充满于笾豆杯爵之间。诚意之所到。功化之所及。自然有日迁善而不知者。所谓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者。其在斯与。虽然。礼不徒行。必资于讲学明理。夫礼者。理之所寓也。不明乎理。虽日行其礼。弁髦耳。文具耳。奚足尚哉。我侯之必令讲学于是日。盖亦知所本矣。既罢。侯属余以叙其事。余辞拙不敢当。然而余尝从事于僎而与其礼矣。义固难辞。而又有所感焉。昔我 先王以乡礼编一部。宣赐贱臣。贱臣至今擎玩而流涕者屡矣。玆礼之行。亦安得无言已乎。乃复扬觯而言曰。我侯生于诗礼之家。历扬华显。薰沐 大圣人作成之化。而有得于礼乐先进也。故及此 国家闲暇。域内无事。肆筵设席。从容觞豆。以礼为乐。以贲饰升平。吁亦盛且美矣。乡之人士。谨守训辞。益勉孝弟。上不负 圣朝培养之泽。下不坠吾乡揖逊之风。
葛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77L 页
是侯之意也。既以言于座退而为之序。
葛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78L 页
绍修书院影帧改摹日记序(今 上乙亥秋。余为绍修任时。有刑部左侍郎之 命。赴 召宿院中。翼朝。谒先圣影帧暨晦轩,慎斋真。语院中诸人曰。圣帧之摹来于中国。已过五百馀岁。岁月寝久。间多伤缺。差过一二岁。圣贤真像。不可复寻。二先生真亦模糊。改摹不可少缓。失今不图而渐致漫漶。岂非甚可惧乎。但事体重大。非上达不可。十月初旬抵京。见金领相载瓒。语及影帧事曰。相公今当入侍筵中。为奏改摹之由。俾完大事。相公良久曰。当初晦轩之摹来也。未尝闻于朝矣。晦轩既尝私奉于家。而及其移奉本院也。 朝家亦未尝与知。先圣画像。莫重莫大。虽太学。不敢生意于私摹。而若本院则与他异。庄奉已久。漫漶伤缺。则自本院改摹。何嫌之有乎。若筵奏而蒙 允。则必设都监。求之 国朝故事。为圣帧设都监。既无已例。奉影帧来往时许多节次。其将孰刱而孰定乎。自本院邀画师。出力改摹。依旧奉安。实为便宜之道。太学诸儒之意亦同然。以是书报本院。遂通谕于道内。定出任员。邀画师金建钟。始事五月初。以是月十八日摹毕奉安。○一日。金建钟告余曰。小的老于画矣。古今人图像。聚精绘写。未尝毫发爽也。今孔夫子真影。乃是百倍谨严处。昼夜洞洞。寝食靡甘者。殆月馀矣。幸得了事。若释重负。而一生许多精力。费尽无馀。窃念晦轩影帧。乃是单位。绡本又是全幅。不必深加用力。故信手放笔。左颊下一画。有宜小而差大者。于心甚未安。而小的独知之。他人未之知也。意谓加彩则可以匿瑕。忽于濡毫之际。绡面一时变色。或青或黯。不胜惊惧。洗其草而别求他本。励精会神。不敢放过。昨暮已得断手。而真像宛然。可敬可玩。又有甚可异者。晦轩真。眉额之间。有小黑子微妙难卞者。而院庄与家庄二本。左右差异。故疑讶未及下手。朝起视之则黑子天然自在。而与家庄本酷肖。画帧所庄房室。非小的无人开闭出入。一夜之间。其果孰使而孰为之也。此若有神助于其间。亦异事也。)
圣贤岂可以图像求哉。人之为圣为贤。无不一本于心。得其心然后可以求至乎圣贤。若图像。特外面之近似者耳。容色眉发。何足尽圣贤哉。然而乡党一篇。即孔氏门人画圣人之书。而朱夫子曰。自天命之性。至道不可离。皆在于这里。然则善观者。观于圣贤之容色。而其心有可得以求者。图像之有补于学教亦尚矣。昔宋莆田进士周进隆得圣贤图本于绍兴郡斋。其后有高宗哲者。又得是图。入石以布之。今皆不传于世。其伪其真。无得以考焉。顺兴府绍修院。有古庄圣贤图像。即胜国忠烈王时。晦轩安先生摹来于中国者也。孔夫子以冕服俨然在座。四圣
葛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79H 页
七十子。后先列侍。汉,唐,宋以下诸贤之配食于夫子者。皆与焉。至今擎玩。真像宛然。吁其可敬也。今距晦轩已五百有馀年。古纸破裂。真影漫漶。乃与一乡诸君子。议所以改摹之。于是邀画师改摹。一如旧本。又有石印墨本在匮庄中。别为一幅而加彩焉。晦轩慎斋真。并摹之。不数月而工已迄。乃以是岁之五月十八日。奉安于明伦堂之西室。章甫会者千馀人。噫。士生千百载之后。何以知千古圣贤盛德光辉之万一。而今按是图则其观感亲切。恍若侍燕閒承警咳于杏坛弦歌之间。奉杖屦供洒扫于濂洛诸贤之门。抠衣执经。耳提面命。则穷乡晚学。有志于圣贤。而恨不得承颜接辞者。得以寓羹墙之慕。而想像兴起。自有不期然而然者矣。而况君子有九容。吾道有三贵。圣贤容色。无非是道之所发见。而道之所存。即心之所存。学者所以求其道而得其心者。亦岂外于是哉。诸君子盍相与勉之。佥曰诺。遂为之序。
羽溪李氏族谱序
余与羽溪李君达植友相识。日。李君访余于文
葛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79L 页
殊之阳。告之曰。吾羽溪之李。历世已远而谱牒未修。中世以上。寝远而寝忘。缌袒以下。寝疏而寝薄。其初为一人之身。而今不至于路人者几希。为是之惧。与京乡诸宗合谋齐力。谱始成。役已就。不可无弁卷之文。子其为我识之。辞以非其人而不得。则作而曰。谱牒之有关于世道大矣。奠系世。辨昭穆。此周礼小史氏之职。而后世因之。以为亲亲之情。今诸君子兢兢致力于修谱之役。岂不盛哉。余观世之为姓者。或以功业。或以德行。或以文章。三者有一焉。皆足以垂裕而传诸后。李氏之氏羽溪。肇自胜国。代有闻人。如中枢公丰功韪烈。载在盟府。署令公高风卓节。表准百世。松谷公宏词巨笔。辉映乎馆阁。李氏兼有是三者。而其不得为东方著姓乎。后世寝衰。未有显者。然兴替盛衰。气数之常也。今李氏之谱既成。于是乎为李氏者。可以知祖先之德业矣。可以知祖先之云仍为几派矣。可以知几派之居在远近者为几何矣。知此则孝弟之心。必油然而生矣。孝弟之心油然而生。则李氏之兴。其兆于斯乎。余为诸君子。更有一言。凡
葛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80H 页
物之萃合者。有将进之势。判涣者。有易退之候。李氏之斯役。岂不为萃而合之之象乎。戒自今益尽亲睦之道。益思祖先之遗荫。益念子孙之承述。学日加勉而行日加修。则天道应于上。人事协于下。贻尔子孙。殆将百千万亿之多矣。岂不休哉。因书其言。为羽溪李氏族谱序。
葛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记
  
五柳亭重建记
亭在永嘉之莪岘里。即故教官阿休李公所栖息而寄老焉者也。公少受学于惟一斋金先生。尝与申梧峰,金北厓诸贤为道义交。从事本原之功。而绝意于荣进。朝廷授以官不起。筑小亭于所居南岸上。手植五柳于前。扁其楣曰五柳。以宇(一作寓)夫徜徉自适之趣。夫五柳。渊明之号。而公乃引而自比。其旨亦微矣。盖尝奸凶在朝。昏君政乱之时。其所处反有甚于典午之世。而一区莪岘。田园自在。敛迹尘网。随意盘桓。以寓幽郁感愤之怀。而性又嗜饮。村人有酒而招。则曾不吝情去留。盖其高风远韵。实有旷世之感矣。取其号名其亭。又奚疑焉。公既没而亭亦废。荒墟
葛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80L 页
野草。旧础湮没。古木衰柳。悲风萧瑟。村童涧叟之指点而嗟叹者久矣。公来孙长发稚英甫。与宗人谋所以重建之。拓其旧址而经始焉。役既讫。属余以记其事。余未尝一过其地。溪山烟霞之胜。虽未能目接而记其详。而百世之下。想像其风味。公之筑于斯名于斯者。匪直寓意于亭馆物色之盛而已。褰裳远引。玩心高明。居处动息。自有人不及知之妙。其美言懿行。必有可传于后者。而今不可得。则惟有从事于古人之志事。以溯寻其门户尔。然则稚英之重建是亭。其用心已勤矣。而以是而谓嗣守先业则抑末也。使稚英登是亭也。念昔人之遗徽。植志节。砥行谊。又推以教其子弟与族人。专意于此而益勉绍述之道。则阿休之门。于是乎大矣。书曰。既勤垣墉。惟其涂塈茨。此则为诸君勉之。诗曰。毋念尔祖。聿修厥德。此则为诸君歌之。
德峰亭记
望道在虎坪之西南隅。山对如门。地饶五谷桑麻。盖别一洞天也。昔我王考卜宅于此。于今三世居之。有矮屋十馀间杂于闾阎。往在丙寅。撤
葛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81H 页
移于虎坪之深村。又撤移于凤城之稼逸。栖屑十许年。又还于深村旧居。山川草木。皆我昔时面目。而望道则遂无主人矣。兔葵燕麦。烟啼露压。不能无俛仰之感。乃召两儿谋曰。望道一区。吾先人旧业也。某水某邱。吾童子时所游戏也。老境魂梦。未尝不往来于斯。就旧基修旧宅。足以为寓慕之道。而今儿孙辈学业稍进。秋夏之间。不可无肄业之所。三代党塾之制废而蒙养不端。蒙养不端。故学业不进。盍亦知所劝哉。乃召工人等。营立八架。两夹为温室。室中为凉堂。不俭不奢。不巧不圬。翼年之某月日。工告讫。登是堂也。欣然而语儿辈曰。屋已就矣。此地无竹树之趣。泉石之胜。而四时佳兴。遇境而发。夕阳钩帘。清风在席。暮烟初沉。洞天寥亮。鸡鸣犬吠。隐隐相闻于桑树之下。山若益以秀也。水若益以丽也。古人所谓风雨为美景。弊疏为佳趣。西山绝顶。岂必高榭快轩。诚达理之语也。亭处地僻。虚旷不足而闲静有馀。闲静则志一。志一则工专。嗟汝既有燕息之所矣。若无疾病家私。必以是为归。明窗净几。朝夕讲讨。则数间荒屋。安
葛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81L 页
知不为汝辈玉成地耶。吾闻子弟之职。当先德业而后文艺。近世人材之不出。大抵以文艺为先。而科举侥倖之心滋焉。可谓失本末之序矣。今者家塾之设。其意亦勤且远矣哉。尔等勉之哉。遂名其东夹室曰立教。西夹室曰养正。总以名之曰德峰精舍。德峰。精舍之面岳也。尝见孟子之称文王曰。望道如未之见。如未之见者。即圣人勤励不息之义。而不息则久。久则德可崇。业可大。文王之德之纯。皆自勤励不息中做出来也。圣人犹然。况众人乎。此地号称望道。而群山攒簇。德峰高妙端秀。与精舍起居动息。朝夕接也。地之得名。岂偶然而已哉。遂以是名焉。堂壁揭以抚松亭,稼逸轩二额。此则稼逸时亭号也。古者濂溪之号。特施于芦峰之巅。紫阳之章。犹揭于建安之室。况抚松稼逸。何处不可哉。尔等居于是学于是。毋负老父作成之意。是所望也。是为记。
守吾堂记
岁丙寅春。构小屋于薇山之下。屋之后为堂。名之曰守吾。吾所以名之也。凡物有自然之数。若
葛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82H 页
舍吾而他求。虽侥倖而得之。皆非吾有也。况未必得而适足以丧吾而已哉。吾少而失学。长益无善。一生营求。多在于人。而荏苒五十。吾衰已甚。每自省念。宁不惕然。谨守弊庐数间。以为吾偃仰之所。制虽朴陋不足容膝。吾庐也。堂之左有冽泉如冰。吾井也。堂之前有薄田数顷。吾土也。十亩桑千株松。琴书花木。皆吾之经济计活。日夕饮啄于此。要以守吾分而终吾年。则彼荣辱之自外至者。于吾果何有哉。噫。天之与吾。亦不贫矣。仁义礼智。吾之性也。忠信孝悌。吾之德也。是皆吾性分之所有而职分之所为。则吾其可勿守乎。守之当如何。读书以明其理。修身以践其实。要以不失吾固有者而已。是为记。以遗后之守吾堂者。
双节闾记
尝见金勿庵过尹慎庵战死地。作诗曰。张拳徒恃胆峥嵘。风雨鸿毛一剑轻。壮气不随忠魄葬。石峰千仞怒涛鸣。余尝诵其诗悲其人。日。慎庵后孙汝锡。踵门而告曰。吾先祖兄弟。当执徐岛夷之乱。与柳参议宗介赴义阵。阵陷。骂贼不屈
葛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82L 页
而死。是岁七月晦也。鹤峰金先生。以方伯闻于朝。至万历庚申。并 赠爵旌闾。丹谷郭公为之记。中间不幸有郁攸之灾。阁与记荡然无有存者。将以今春。重建数架以表旧闾。子其为我记之。余起而复曰。余于慎庵事。敢以不文辞。公。别洞后也。别洞起于寒微。作王荩臣。公奋于匹庶。敌王所忾。自古节义之士何限。而兄弟并美。惟墨胎氏以后。有颜杲卿兄弟。其他未闻也。公未尝委质于国。而当国家危乱之日。兄及弟矣。视死如归。其视食君之食而不避其乱者。尤亦烈矣。所谓不识何状人者。非公之谓耶。公兄弟。俱学于金勿庵。勿庵。退溪先生之徒也。盖尝私淑讲明。审择取舍之分。实见得生不重于义。生不安于死。惟其所在。即致死焉。非有得于学问之力。能如是乎。是时长公年二十八。次公年二十六。问学造诣。不能寻考。而只使人兴起抆泪于百世之下。惜哉。长公讳钦信。字诚之。即慎庵。次公讳钦道。字弘之。号九思轩。
弘济庵重修记
往年。余以礼曹员外。锁直于京司。偶阅轴中古
葛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83H 页
事。有僧惟政。奏国家兵燹之后。圣贤经籍荡然。请命有司。改印以布中外。余尝心异之。后得其遗事于西厓先生集中。惟政姓任。密阳人。其先士族。惟政出家为僧。号松云。住金刚山。壬辰乱。倭人持兵入寺中。僧皆奔窜。惟政凝坐不动。倭畏之。致敬罗拜而去。是岁秋。惟政收其徒千馀人至平壤。与倭战有功。再入清正营论说。义气激烈。无畏慑意。甲辰。朝廷命往日本探贼中形势。人皆危之。惟政恬然就道。留日本一年。得被掳人一千馀以还。倭遣其臣偕行。当是之时。新经大乱。危疑未解。虽平日读书仕于朝者。犹且逡巡。而惟政挺身独往。卒能办大事。立大功。何其韪哉。噫。释之为道。以无为为有为。故为吾儒者。靡不张目而斥之。斥之诚宜也。有能尊尚乎儒学。尽心乎王国。如惟政为也。则何可以空言斥之哉。古有儒名而墨行者。闻其名则是。较其行则非。此君子之所深恶也。若惟政。闻其名则非。较其行则是。岂古之隐道之流。读经籍。抱义理。庄名于左道。而其意则实未尝忘世者欤。噫。惟政有如是之识之高才之美。而必欲避世而
葛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83L 页
逃名。吾道中自有乐地。何以葱岭为哉。此则为惟政惜也。惟政不乐于京山。杖策入太白山中。构小庵以居。名曰弘济。所以识其志也。庵在万山深处。不能庇风雨者有年。其徒觉莲鸠材以葺之。来请记。余记惟政之行与迹特详。以为学其道者劝。
忠烈祠重建(저본의 원목차에는 '修' 자로 되어 있다.)
余为礼州有年。乡人权瑞龙,白虎文,金玑。以功曹终始之。尝慨然语曰。邑有忠烈祠。在乡序堂之右。即古亚使朴公宗文。 赠少宰郑公 湛妥灵之地。而今庙宇颓圮。不能庇风雨。经营已久。顾力不赡。余亦闻风而兴起者。相与拮据措画。工讫。属余以记事。乃为之言曰。士君子当天地板荡之会。视锋镝如平地。杀身而无悔者。自唐巡远以后。盖未之多见矣。朴公当施爱之变。以一介幕府。挺身赴贼。立殣于阵中。郑公在岛夷之乱。以一片孤城。呼吸应变。力战而死之。世之相距百有馀年。而精忠毅烈。前后一致。则乡人之至今并享而尸祝之。可见公议之攸同。而建祠之必于乡序堂右者。其意亦深且远矣。诸
葛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84H 页
君处是任。而慨然于庙宇之不修。使坏者复完。倾者复起。轮然奂然。一新观瞻。其亦有所兴起于 圣朝表忠之化者欤。呜呼。今神州陆沈。衣冠涂炭。未知有几个义士能修葺睢阳庙者乎。余于是有戚戚焉。
揽胜亭重建记
东海多名山水。自瑟海以南。上下数千百里之间。棋置画列。照耀人耳目者。不可尽记。而礼州为最。盖山海之气。与天地相应。必有魁伟杰特之士。钟出于其间以主张之。不然则峙而已。流而已。鱼虾之游而狐兔之居矣。奚取于是哉。礼之为州滨于海。海上群山。隐隐有岷巴间气矣。胜国之末。有稼,牧二老。以文章名天下。逮至我 朝。闻人杰士世有之。惺轩白公其一也。少而游学于大贤之门。晚而托迹于山水之间。作亭于海上。名曰集胜。与一时诸名胜。徜徉终老于其间。余是百世而闻风者。尝佩符来到则亭废亦久矣。有村人指点言之。盖见荒草之间旧础宛然。而往迹如扫。为之慨然兴感。日。白氏诸人来告曰。自惺轩殁后。亭之废。不知为几寒暑矣。
葛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84L 页
今域内无事。岁时丰登。相与捐材募工。谋所以新之。余起而叹曰。贤乎哉。其能肯构而肯堂矣。居未几。来告曰。工已讫。呜呼。此有神助者欤。夫以百年未遑之事。而旬月而告成。何其异也。乃于簿书之暇。一驴往游于其上。方楹曲槛。不俭不侈。中为正堂。左右为夹室。楣揭三大字。即金巡相羲淳笔也。未详其规模制作比古何如。而台池犹古也。云物犹古也。竹树花木。白沙苍松犹古也。渔村盐户。风帆浪舶犹古也。集中诸贤之咏歌诸篇。亦犹古也。坐而眺望。凭而啸傲。不觉洒然神爽。白上舍兑亨属余而言曰。此亭旧以集胜名。李鹅溪尝登览于斯。谓之总揽一邑之胜景。改集胜曰揽胜。以竹根渍墨题其额。遂为序。与牧隐鱼台赋并行于世。今遗失矣。愿得一言以为记。余惟东海之大。东接扶桑。北过渤澥。苍苍茫茫。恍惚无涯涘。未知其间真有丽农广野碧霞朱宫。而总求之罔象耳。孰得以名之。孰得以主之。惟昆仑磅礴之气。结而为山。注而为海。孕以为奇杰之人。妆点于斯。啸咏于斯。管领一海之胜景。即上下数千百里之所未有也。
葛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85H 页
然则总揽一邑以为名者。不亦小哉。是气之在天下。自然有往来之数。亭之既废而复起。亦气数使然。白氏之门。必有继此而兴者。余于是亭有徵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