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学圃轩集卷之一
学圃轩集卷之一 第 x 页
学圃轩集卷之一
 词
  
癸亥秋。送朴友仲云赴燕词。
别离时秋风吹。儿女牵衣壮士悲。出门上马迟。故人情话到相思。易水长城天一涯。
学圃轩集卷之一
 赋
  
学圃轩集卷之一 第 140H 页
甘藷赋
斯天下之灵草兮。出交趾之海曲。品本属于蔬菜兮。用则切于米谷。冠诸草而味甘兮。不其名之虚得。天生物而普济兮。何偏利于蛮域。彼其人之不仁兮。久遏种于中国。不见尝于神农兮。焉承教于后稷。谢青囊之刀圭兮。绝九州之阡陌。忽摇光之增彩兮。肆天意之攸复。嗟闽人之到彼兮。始适口而生熟。功卓越于蹲鸱兮。形彷佛于萝卜。念博施于华夏兮。故耕藏之是学。性偏宜于沙地兮。土无待乎膏沃。奚种子之取乾兮。为不腐于蓄积。禁灵根之出境兮。恐搜检于客橐。临回棹而潜藏兮。绞数枚于绠索。计自异于偷桃兮。事有贤于采药。凭海若之神助兮。好还渡于北陆。宜及时而试可兮。即按方而分植。苗始发而深紫兮。叶既大而渐绿。农不害于旱涝兮。治无忧于沟洫。能兼济于礼凶兮。并稻粱而稼穑。胜种谷以廿倍兮。可从玆而足食。事若待于 圣朝兮。时则系乎万历。赖名医之通神兮。载本草之纲目。健脾胃而强肾兮。纯有补而无毒。见农书之为说兮。美有溢于菽粟。阅群芳之诸谱兮。奇夐绝于草木。爰传述之有年兮。民晓解而力服。遍宇内而广种兮。暨幽燕之极北。噫我东之农务兮。举贸贸之氓俗。本无术于荒改
学圃轩集卷之一 第 140L 页
兮。自不免于菜色。惟郭西之慷慨兮。为斯民而隐恻。致此物之苦心兮。书不惮其繁复。幸传种于一州兮。岁已满于半百。叹高士之既殁兮。无复人之劝督。吁嗟余之狂妄兮。敢自效于献策。撰树艺之新书兮。开数条于一册。承廊庙之采施兮。乃颁示于方岳。戒邑宰而劝种兮。谕田民而解惑。苟深耕以和粪兮。卵无节而不获。滋万蔓于一根兮。尽救饥之无敌。勉尔东土数千里之农夫兮。八口于此须勤作。
梅花赋(并序)
 余以新梅𡬾二株。种于双盆。藏诸一閤。置之起居之室。乃至建丑之月。始绽如珠之蕊。花既明明。香又馥馥。于是焉有客来。谓余曰。古人之于花竹。所爱者各异。或有爱牧丹花者。或有爱莲花者。或有爱菊花者。或有爱梅花者。梅固古人所爱中一物。而今君亦爱之。无论古今人。心之爱矣。所取者存焉。然未知君之所取。能与古人同不同如何也。余应之曰。凡百花卉中。梅花一种。果有雪满山中高士卧之态。故余甚爱之。此乃余与古人。同其所取者。而余则别有所爱于古人所取之外者。此又古人之爱。与余不同。而子未及问之者也。客曰。愿闻其说。余又谓客曰。余性爱花。寻常所居之地。若一日无花。则心甚惄如。牧丹与莲菊等花。皆所钟爱者也。随其时序。相继以观。而唯此梅花。其时也。政值他花已尽。穷阴慄烈。万木萧条。其所以近眄而怡颜者。亶在于此。故余之爱此。尤有别于爱他花之爱。玆岂非古人之爱与余
学圃轩集卷之一 第 141H 页
不同者欤。虽然。徒知爱之而已。不知趣味之寓在其中。则梅将笑余不知爱之之实。吾与子对酌于此。作文于此。以酬其清赏之意。则可使此花不愧其为知爱者之所爱者欤。客笑曰诺。余遂呼儿酤酒。浅浅斟之。更觉其明明者如笑。馥馥者益清。既醉仍成一篇长赋。而韵用归去来辞。其辞曰。
梅花发兮。一年芳魂今来归。荣华独占二之日。虽慄烈而不悲。与盆竹而为邻。唯雅操之是追。彼群卉之荒落。其孰是而孰非。始明明而如珠。忽馥馥而袭衣。见冷艳而认雪。非吾眼之力微。为此清赏。佳朋来奔。阳生古閤。彩增蓬门。双树高标。岁寒独存。心焉爱矣。用开香樽。话林逋之经济。时顾眄以怡颜。高士卧之逸趣。宜山中之攸安。唯仙姿之迢然。与俗态而何关。反离骚以无怨。在羲易而取观。羞桃李之成蹊。谢蝴蝶之争还。斯先春以其馨。故开閤而盘桓。梅花发兮。成尔我之清游。停蹇驴而坐爱。胜灞桥之独求。见白玉之清仪。可消我之尘忧。矧今对酌无山花。舍尔开而与畴。来从海岛。运用桂舟。魂虽遨于冰雪。志则在乎林丘。今房栊而岁暮。惜穷阴之若流。夺造化之玄理。异凡物之行休。爱矣乎。黄昏看取正其时。曷不洗盏更相留。胡为乎匆匆欲何之。既许幽人咏。复与明月期。非封姨之敢窥。岂园卒之或耔。惟吾侪之趣味。在把酒而作诗。留后缘而莫问。明年此时无复疑。
学圃轩集卷之一
 诗○五言古诗
  
为君善叹未卜其居
我有同庚友。伊人本磊落。文章等蛟凤。清闲并水竹。春风东冈陂。秋月西社麓。赋诗而舒啸。白头有馀乐。不治家人产。生理恒寂寞。冬暖稚子呼。年礼细君谪。衣食无自资。六经空在腹。曩者玉流室。深山扁松石。近日移所居。方桥占蜗屋。无端魑魅猜。宜乎远其渎。贫穷虽素分。如何又无宅。可爱平生志。未尝忘沟壑。安得数顷田。与君同作息。
学圃轩集卷之一 第 141L 页
仲夏。学圃轩夜话。二首。
溪月照轩中。晚稳违夜期。麦凉泛簟上。松观故辞卮。主人病自强。鼓琴调颇奇。气意敦无诡。谭论恬不卑。清浊岂有失。朱墨犹行宜。愧余素蚩贸。白首仍栖迟。兀兀空读书。终乏需世资。猥玆将蓬菲。幸彼托兰芝。稳松亦恺悌。不易得今时。不寐吟正长。白雪属夏诗。
  其二
人事贵无为。邂逅喜不期。又值新酿熟。今夜可含卮。林风过雨凉。山月当窗奇。箪食尔固穷。斗禄吾居卑。且置荣枯说。玩此清景宜。浮生须为乐。百年曾不迟。不有良友会。道心何所资。与君日相亲。气味薰兰芝。倾盖于白头。情重交少时。纵效各言志。还愧芜拙诗。
轩夜留饮二首
世事不须说。欢笑亦梦里。奔走知昨非。清闲觉今是。已有林泉趣。浑忘在城市。惟君多慷慨。东方之一士。吾道日相亲。高山复流水。
  其二
学圃轩集卷之一 第 142H 页
小轩为君扫。清风来树里。但愿醒复醉。休道非与是。欲归曾无田。非我恋朝市。诵歌有古书。往来无俗士。浮世贵相知。心心澹如水。
乙亥叹十首
呜呼前秋穫。古昔所无歉。今春米益贵。糟糠不得餍。一包二千钱。贫富俱不赡。街市多鬻物。衣裳与书剑。民势遑且汲。举切望哺念。
  其二
畿甸暨三南。赈贷无蓄积。济活公私计。惟在移其粟。东海多风涛。北船报沉溺。今士不读书。列郡争遏籴。哀此四道氓。半填沟与壑。
  其三
生谷人无术。糜谷酒为甚。荒政靡不至。所以申邦禁。大民惟榷酤。小民多断饮。皇天终眷佑。麦农稍登稔。廊庙循物情。五月初令寝。
  其四
疾疫继饥馑。流亡载道路。生者皆顑颔。死者多暴露。 宸心垂隐恻。特 旨发帑库。文王复掩骼。汉帝再蠲赋。嗟尔域中民。孰非荷 圣度。
  其五
村里何萧索。蔀屋多虚空。田畴未尽垦。军伍才半充。虽忧旧庸艰。且喜新谷礼。羸瘠今甫起。怀保宜用功。寄语郡邑宰。实心济民穷。
  其六
学圃轩集卷之一 第 142L 页
一年何容易。北风又萧萧。村人营葬多。处处会山腰。才讫打稻黍。未遑伐薪樵。升屋系急务。索绹趁长宵。此时官府役。川渠督成桥。
  其七
欲言春夏事。犹觉酸人鼻。人有慈爱心。贫穷莫保子。寡妇奔东西。稚儿散邻里。唤乳或夜啼。求食或晨起。噫彼无知女。胡不念到此。
  其八
粤昔癸卯岁。米石直千钱。有钱而无米。贾儿坐空廛。异哉今年歉。至石直二千。狼戾京乡市。所渫若平年。可恶牟利徒。踊贵弄其权。
  其九
五谷虽云礼。百物俱不足。个中木绵贵。视古倍其直。公私贮积尽。市廛买卖息。我有一弊褐。可以代狐貉。安得千万疋。大庇无衣客。
  其十
近俗多不古。利心日渐滋。富家兼并处。贫民流散时。疾病不相救。假贷无所资。益见今年甚。君子为之噫。愿敦仁与义。亲上死长知。
送友人入燕京
昨夜秋风起。今朝送游子。分手间阔馀。出门万里始。六合乃一区。山河分彼此。别后心不忘。天涯亦邻比。矧玆再远游。壮哉公之志。讵用儿女事。区区空垂泪。啾啾响野雀。决决鸣溪水。星槎已整待。鞍马催行李。珍重复珍重。我有一
学圃轩集卷之一 第 143H 页
言寄。平生慷慨心。须问悲歌士。
挽金友(守贞)
昔者与君交。于今四十年。青春日以迈。白发愁为缘。一梦风尘里。相逢每相怜。忽闻长逝报。不禁泪涟涟。惟君好古道。立志老益坚。孝悌既天赋。诗礼又家传。无量酒户宽。有信友道全。实行与清趣。从玆觅何边。典型群兰在。芳香足继先。一郎已登仕。最爱为僚员。斗禄资菽水。可代百亩田。应知君去日。馀憾少幽泉。今年五十二。筋力尚如前。岂意春后疾。中夏竟奄然。无心彼流水。依旧鸣溅溅。知音君已逝。我且绝琴弦。白云荒郊路。丹旐故山巅。哀哉延曙玉。寂寞埋此贤。晓月惊悲鸟。古木咽清蝉。存亡为永诀。薤歌此一篇。
金友(守贞)大夫人尹氏挽
仁者享遐寿。古人岂虚传。如今见尊老。八耋即其年。鹤发能康旺。人谓地上仙。闺范多矜式。我道女中贤。祭祀诚敬笃。宗党恩爱全。令德斯为盛。宜受五福先。矧有庭兰秀。一茎三葩连。为善之所报。馀庆将如川。在世既无憾。乘化复乐天。胤君孝思至。惟玆诚可怜。风树正萧萧。秋草尚芊芊。丹旐向荒原。为之泪泫然。
崔氏丈挽
瞻彼岭上云。清晨去无迹。我心何悽怆。传讣自西谷。呜呼崔氏丈。难忘世谊笃。公与我 叔父。卅载掌金谷。壮年结交道。白首论心曲。故自婴儿时。早已拜候获。今我与河郎。廿载同微禄。风雨暨寒暑。戮力供其职。非曰能有信。人共
学圃轩集卷之一 第 143L 页
谓莫易。前后五十年。情谊两相得。重结秦晋好。亲如强近族。念今复忆昔。不觉泪沾臆。呜呼崔氏丈。平生德与福。居家以孝友。存心惟贞直。与世能推移。亦自不染俗。寿近七旬稀。官至二品擢。满堂骥与凤。绕膝行成六。甘旨又轻煖。左右无不足。家声盖闾阎。风流冠巷陌。眼从几时暗。老年竟无药。物来辨泾渭。一点明如烛。朋酒与丝竹。可敌山水乐。蓬荜居相近。频频登高宅。记念常眷眷。中心知感激。岂意春来忧。良医未效力。今焉已矣乎。一梦千古隔。杖屦徒自在。仪范于何觅。床琴断峨洋。庭花向寂寞。谷城将见石。缑山难驻鹤。灵輀长安道。丹旐觉心麓。呜呼崔氏丈。告诀以痛哭。
仲冬一日。偶有馀闲书怀。
曩者读古书。所愿学仲尼。未能立志固。焚膏独孜孜。中年乃为吏。我心多苦悲。岂尔好干禄。只缘贫无资。驱使等马牛。得失不敢歧。如何恶其湿。正是居于卑。居然三十载。鬓发已成丝。龙钟转益甚。百事无一奇。家人愿我休。我为家人饥。往往发浩歌。馀音故嘘噫。如今岁又暮。物色感天时。寒空白雪飞。古木北风吹。霜露之所暨。荣枯各异姿。篱菊已尽老。阶竹不改漪。拙谋无田园。何处结茅茨。尚平嫁娶早。陶令归去迟。所赖二三子。儒雅亦吾师。博学又多闻。切切复偲偲。公私同出处。平生许追随。乐以忘世忧。不知老且衰。不惜床头钱。相逢倒深卮。百忙有少暇。簿牒替以诗。朋游虽云乐。王事不可遗。勉尔诸君子。努力须在玆。
学圃轩集卷之一
 诗○五言律诗
  
秋日病中。偶占一律。敬呈东邻高翁要和。(天仪氏。)
衰耗难为力。三庚卧弊庐。病脾新断饮。昏眼久藏书。积雨秋溪阔。寒烟老柳疏。多情邻叟在。闲话共幽居。
冬夜小集
卜夜成佳会。诸君强此身。风声遥在树。月色共留人。世路行全昧。心交老更亲。有诗浑谩兴。何必效清新。
学圃轩集卷之一 第 144H 页
直中同赋四首
偶然公事少。佳友且相逢。细雪宜看竹。长风好听松。文难传古体。酒易上衰容。自许多清趣。元无俗客从。
  其二
浮生真若梦。欢笑正难逢。发短怜衰柳。岁寒知古松。假情多见爱。直道鲜能容。世态元如许。何须舍己从。
  
其三
未记流光迈。只欣佳节逢。遗鞭才折柳。煖酒又燃松。虽有囊中药。难为镜里容。清游吾不倦。日夕此相从。
  其四
幽人淹京洛。归梦绕清江。对酒忘华发。缘诗发素腔。寒风吹古木。短景入西窗。惟尔渔樵伴。知应待我跫。
谩吟六首
纵今边事少。为吏敢闲居。已送燕京使。新裁马岛书。晓灯槐閤静。夜月草堂虚。但恐江湖志。悠悠未遂初。
  其二
圣世何须隐。康衢亦可居。罕闻流俗事。多读古人书。木落遥山出。云归一洞虚。优游同野叟。鼓腹酒醒初。
  
学圃轩集卷之一 第 144L 页
其三
古木连空谷。萧然静者居。欲归凡几岁。穷理只残书。白发千茎乱。青山六里虚。南窗时独倚。傲气赋成初。
  其四
小吏非名宦。如何老且居。性疏酣白昼。才短愧中书。古桧风声健。晴云雪意虚。佳期仍岁暮。留待放梅初。
  其五
短景兴人感。寒林傍我居。梅花迟待月。竹影乱侵书。百岁何曾久。三生揔是虚。聊将新酿酒。更酌未醒初。
  其六
食力同厮养。终年未静居。醅浓香泛酒。读废蠹生书。流水天真在。寒山俗态虚。会当从所好。高卧复如初。
官楼小饮
厚禄即无酒。相逢引满佳。楼高多白雪。天阔少苍崖。寒事行将尽。归期故不谐。超然疏广受。千古乞残骸。
一见金刚山
   吾闻中国之人言曰。愿生高丽国。一见金刚山。此盖深切于愿见之语也。夫金刚。即天下名山。而乃在吾东。距此只为五百里内外。则愿见之心。岂特如中国人而已哉。虽然。身既系于王事。其毕竟之见不见。有未可预料。苟或终吾之身。未遂此一见之愿。则实亦为不瞑之恨。故先以此五字为题。仍成短篇。以备日后游览时一语云尔。
金刚连数郡。罗立海东隈。万二峰如玉。三千界绝埃。悬崖
学圃轩集卷之一 第 145H 页
辞猛兽。飞瀑动殷雷。会须成一览。使此郁怀开。
在家。次杜诗韵。
在家堪自乐。儿少与为群。诗仿杜工部。笔模王右军。梅魂回夜月。雪意满寒云。岁暮增幽抱。疏窗诵古文。
学圃轩集卷之一
 诗○七言律诗
  
病中谩吟
溪抱柴门竹绕园。清幽不受市声喧。当窗山色侵书帙。透閤梅香入酒樽。志节方来犹可勉。是非既往不须论。暮年词赋工何益。卧病孤吟日易昏。
暮岁书怀
纵吾生业在城闉。儒雅何曾染市尘。山色惟怜长不改。世情堪叹一无真。人为祈寒谈畏日。天依暮岁启新春。时从少辈成诙笑。白发还惭近六旬。
慰郑僚景瑞。以勉赋诗。吾侪之供职。有百忙而无一闲。然诗是忧乐闲忙之际。所以感发于情。而不能自已者也。乃于今冬。与二三诸益日赋诗。于此以写感发之情。未几。景瑞丧耦。悲不自胜。仍以至于废诗。故题此一诗。慰而勉之云尔。(二首)
嗟尔孤鸳失旧栖。中年一别哭贤妻。九原难作三缘尽。稚子何知半夜啼。把酒为媒徒引睡。将诗寓意可忘悽。君今以此宽幽抱。明识应羞昨日迷。
  其二
庭鹤双行不独栖。对兹宜尔悼亡妻。宁为骚客吟中叹。莫效佳人别后啼。摘句成章真有乐。续弦调瑟永无悽。浮生
学圃轩集卷之一 第 145L 页
大抵如归梦。梦不胜情最是迷。
冬至日。得壶字共赋。二首。
是日平章议庙谟。鹓班才罢大庭趋。楼台气暖山南面。天地阳生海一隅。冯老微官怜久滞。渊明三径奈将芜。酒筵惟喜春来近。及到看花定几壶。
  其二
冬至佳辰不可孤。每逢兹日强欢娱。曾因衰柳惊吾老。忽见新蓂叹岁徂。暖晷已知长一线。春冰将报解东湖。光阴流水何须说。但愿平生酒满壶。
谩吟
每当公退事全稀。一榻琴书便忘机。叶尽寒山来草屋。溪回乱石护柴扉。红尘达道惟谋醉。白首空言是曰归。但使此中无疾病。不须忧食与忧衣。
谩吟二首
萧萧雨雪满寒空。骑步闲忙一路中。达夜几怀东谷月。侵晨犹冒北山风。功名任彼青云客。慷慨怜吾白首翁。了牒归来还抱酒。暖窗谈笑与君同。
  其二
夜静身闲百念空。不须高士卧山中。月光应妒苍崖雪。松韵虚传远壑风。浅世无名惟古道。扁亭以醉又斯翁。馀生随处从吾好。已识居诸缺隙同。
深秋谩吟二首
年来老病自相侵。每听归鸿忆旧林。万里明河将夜半。一丛黄菊已秋深。练娴机务徒虚誉。奔走风尘岂素心。对酒
学圃轩集卷之一 第 146H 页
休言浮世事。闲愁都付乱蛩音。
  其二
微官犹自愧无才。只合明时老草莱。归计年年何𤱶亩。新诗日日此楼台。寒天白酒兼旬熟。晚节黄花十月开。壮志惟君同病骥。相逢能不笑驽骀。
学圃轩闲夜偶吟。要和晚松观田子元,松石园千君善及从兄晚稳。
吾家本自近三清。清静由来少俗情。白石故坛仙已去。青山昼杵药初成。林深日日幽禽语。天旱时时喜雨声。一席高谈还不厌。溪窗坐到暮烟生。
  付晚稳诗
 琴书一室十分清。旧友频过见好情。酒为消愁强含醉。诗因遣兴苦唫成。开轩自有溪山趣。隐几浑无市陌声。遥想江湖幽梦数。迨今行矣乐馀生。
余于壬申秋有疾。数月在家。时年事多有告歉处。考诸古方。撰成种藷方。至明年三月。始得颁行。筹司僚方君士行。为余作七律三首以志之。故余遂用其韵。和之。
番薯荒年最救饥。一根能致万茎滋。生传海岛非天定。种得沙田尽土宜。廊庙存心诚感激。刍荛为说岂勤孜。惟吾与幸颁书日。望切农功永不亏。
奉和寿谷郑友(尚琬)韵。时则戊寅九月之晦也。
曲直何须较尔余。追惟往事揔堪虚。一时诐说曾无谓。廿载交情竟不疏。雅量若非容老物。佳篇能复反长书。强将
学圃轩集卷之一 第 146L 页
拙句酬珠玉。为表斯心坦道如。
癸亥秋。送朴友(仲云)赴燕。
妻儿生计不曾愁。作吏仍成万里游。一剑可酬弧矢志。百年能洗丙丁羞。燕山月出殊方夕。辽野鸿鸣远客秋。此去应知多慷慨。中原非复古神州。
寿甲契帖韵
数十良朋一稧成。春风高阁会同庚。明时老大俱无恙。胜事逢迎更有情。丹烛遥连华月色。清歌细入绿琴声。晚来相好兼文酒。准拟源源视弟兄。
  付晚稳诗
 老来难得是同庚。何幸吾侪住一城。丝管旖旎开胜会。春杯滟潋话深情。形如癯鹤千年老。心似雪犀一点明。共喜生成仁寿域。花朝月夕笑相迎。
学圃轩集卷之一
 诗○五言排律
  
与君善谩吟。仍用前夜联句韵。
溪轩吾亦爱。萧洒息烦襟。读画尘埃远。看书岁月深。榴花明对酒。竹韵入调琴。病我怜长蛰。高朋喜数临。每因清话剧。顿忘暑氛侵。契事修久敬。诗情寄长唫。龙钟縻簿牒。疏懒忆园林。赖君能达理。论彼百年心。
学圃轩集卷之一
 诗○五言绝句
  
北山白云
瞻彼北山高。白云在其腰。百年长对此。可使闲意饶。
赠狱吏
狱吏何曾贵。昼宵囚作邻。存心下车泣。庶不愧仁人。
官楼即事
圣世元无事。诸椽似学仙。莺啼杨柳里。人语夕阳边。
题松石园
松老成龙鳞。岩奇作画屏。▣▣▣▣▣。▣▣▣▣▣。
学圃轩集卷之一
 诗○七言绝句
  
夫人白氏挽。
青春结发为夫妇。四十九年甘苦同。今来欲问君先去。泉下何由一语通。
学圃轩集卷之一
 诗○五言联句
  
学圃轩集卷之一 第 147H 页
早起。见绛英零落庭除。鲜明可爱。偶唫二句。要君善联呼。走成一律。
学圃成闲趣。(君善。)小轩溪水涯。绛英鲜可玩。(学圃。)苍石怪逾摩。书帙浮埃少。(君善。)杯樽暇日多。老年良友在。(学圃。)赏晤数经过。(君善。)
学圃轩夏夜联句。
  陶诗荣木念将老也。今学圃夜联。是效陶也。麦秋已迈。榴夏且徂。岂无荣木之感。
相逢徐稚宅。(君善。)联榻共披襟。白首交逾密。(子元。)青眸意转深。樽盈今夜酒。(学圃。)床有古人琴。消渴溪声到。(晚稳。)怀冰月色临。桃笙尘已息。(君善。)葵扇暑无侵。煎烛仍清话。(子元。)裁诗复朗吟。一鸡来远巷。(学圃。)数鸟动前林。醉若醒于雨。(晚稳。)怡余悯旱心。(君善。)
值雨。留宿学圃轩。联句识喜。
六事 宸衷见。北坛第九虔。(君善。)旱氛弥下土。甘霈霔中天。(晚稳。)行旅歌途道。农夫忭后先。(学圃。)溪声清卧内。林气泛床前。(子元。)霢霂山边洒。淋铃树杪悬。(君善。)鸣泉翻作瀑。
学圃轩集卷之一 第 147L 页
飞溜凑成渊。(晚稳。)黍稻秋应熟。诗樽夜不眠。(学圃。)均沾知圣泽。云势更油然。(子元。)
石处联句。
  故人千松石寿庆。殁于戊寅秋七月。葬于维扬石处村北。是岁十月。同人悲其湮灭无传。偕往墓前。刻短碑立之。事毕。会者金洛瑞文初,吴得麟子祥,徐庆昌明重,池德龟莲巢,金载明子淑,王太步庚暨子淑子镇恒。酹酒侑文。洒泪而还。零落之感。不能断绝。联成一篇。以作口中石阙云。
恻恻向何之。东原杳萧瑟。(初。)霜露月交十。杖屦客行七。(祥。)荒草问新阡。长亭话旧日。(重。)谁与汗漫游。奈非金石质。(莲。)后先相扶老。登历强言疾。(淑。)路出徐五郎。村过吴副率。(庚。)若堂宛在前。我怀谅非一。(恒。)倘知白马来。遥认青鸟吉。(初。)幽隧发辉光。寒山立崒嵂。(祥。)高名可久传。善行难容述。(重。)汝南后一贤。吾东中六逸。(莲。)清狂似四明。浊俗难再出。(淑。)尊生不妄交。诔死无愧笔。(庚。)想风怆松园。薰德缅芝室。(恒。)玄冢忆雄芭。黄垆怀阮毕。(初。)松石字不虚。诗人名是实。(祥。)蒿里短日斜。酹席寒云密。(重。)人间我沾襟。地下谁促膝。(莲。)幸遗旧词章。无望稚子侄。(淑。)宁作韦皋删。肯为郗绍失。(庚。)散当效李编。贫孰致朱恤。(恒。)新垄识虾蟆。旧堂悲蟋蟀。(初。)数字岂揄扬。所好略提缀。(祥。)空留堕泪情。安得致魂术。(重。)一片堕嵯峨。八分临郭乙。(莲。)手摩叹则那。口诵闻岂必。(淑。)风吹挂釰树。雨暗摹书漆。(庚。)事并鲁山传。名与沧浪匹。(恒。)龟任绿苔侵。客谁黄绢诘。(初。)知己古所敦。陈人或见嫉。(祥。)一梦隔存亡。六甲符生卒。(重。)我辈虽情钟。时论非美溢。(莲。)
学圃轩集卷之一 第 148H 页
埋玉恸深深。谀金讥何怵。(淑。)向空烧纸钱。灌土荐芬苾。(庚。)回看肉食徒。争似乐衡泌。(恒。)
学圃轩集卷之一
 祭文
  
祭夫人白氏文
维岁次庚辰五月丙辰朔二十三日戊寅。即 亡室善山白氏发靷前二日也。夫全州后人徐▣▣。具菲薄之奠。撰哀伤之文。痛哭永诀于夫人灵几之前曰。呜呼。粤在壬辰十月。结发成礼。君我同庚。时年为十五矣。我奉偏亲而家甚贫寠。君奉两亲而其势稍胜。使我赘居。盖出于聘父母意。而恩亦甚厚。戊戌正月。生长男孟儿。庚子十月。生长女。辛丑夏吾乃得禄于槐院。癸卯春。始定家舍于广通坊。奉亲有所。而君以至诚养之。此吾所以尤不能忘者也。是年九月。生次女。乙巳秋吾又移禄于筹司。及到冬十月。家运不幸。先妣弃世。罔极之痛。君我无异。而君则能以弱质。尽其诚孝。哀毁过礼。而奉丧有节。丙午正月。生次男东运。见迫于丧债之未报。许卖家舍于他人。居无以为庐。率儿辈还入于君之本家。此亦出于聘父母意。而是年四月。聘母弃世。丁未秋。复定家舍于顺化坊。戊申十二月。生第三男章运。庚戌春。以聘宅之故。长女被选于宫人。癸丑正月。生季男普运。甲寅六月。孟儿夭逝。丁巳二月。次女成婚。戊午十一月。生季女。己未正月。聘父弃世。辛酉四月。东运成婚。乙丑七月。章运成婚。丙寅九月。普运成婚。己巳正月。孙男已得生。辛未十二月。东运得禄于掖庭。后移他司。壬申五月。普运得禄于春坊。后移他司。癸酉九月。季女成婚。丙子三
学圃轩集卷之一 第 148L 页
月。章运夭逝。是年闰六月。普运妻仁同金氏。夭逝。同年十月。再娶。戊寅正月。次女婿金郎夭逝。年来移卜家舍。已为屡度而已。己卯春。夫人疾笃。又复移卜此室。秋后少愈。是年十一月。孙男已同生。今庚辰四月二十一日丙午。君以宿病。竟至长逝。呜呼。与君同住为四十九年于兹。而此乃其间悲欢之槩略。然欢乐常少。悲苦常多。书之如右。先自我心。已不胜其伤感。又况外此悲话。尚有许多者乎。君若有知。其所伤感。亦当无间于我。故不欲悉陈馀说。重贻伤感于君之归心。且吾神精昏耗。未能一一记忆。草率止此。以俟九原相会之日。惟君之灵。其能谅之。呜呼。夫人女中君子。贞直柔顺。孝友恭俭之德。出于天性。居常心识五十年如一日。未尝以贫寠为憾。才免饥寒。有此诀别。此岂非幽明之馀恨耶。未知今日之永诀。乃是穷天地长团会之始耶。抑亦一别之后。永无复见之期耶。若神理无知。不可复言。如果有知。以吾衰病。亦必不久于世。其将与夫人几何离也。虽然。君已逝矣。独留此后死之人。日对子女辈。哀痛之状。渠等虽皆长成。所见之悲切。殆无异于失乳之婴儿。我心之目下摧裂。无人可告者。此将奈何。吾家累世。先茔在于西郊佛光里。而到今山尽。以五月二十五日。将行葬礼于西郊。星山里一麓丑坐之原。君之此去。亦岂非为我先守宅兆者耶。奠此一酌。攀柩告诀。言虽未尽。情实无穷。灵其不昧。庶几来格。呜呼哀哉。呜呼痛哉。尚飨。
祭儿文
甲寅六月丙辰朔十八日癸酉。即吾儿孟甲归葬之前一
学圃轩集卷之一 第 149H 页
日也。其父以鸡果之奠。抚其柩而哭其灵曰。呜呼。汝生禀质清秀。赋性仁孝。其明敏闲雅之容。慈惠爱敬之心。自一二岁。至今为十七岁而如一。此非得之于禀赋之自然者。安能如是也。呜呼。汝病专以腹痛。终始苦剧。而凡吾之衣服也。饮食也。出入也。起居也。则汝莫不躬亲而手奉。除非委顿之时。未尝或废。吾每虑因此添损。使之止之。则汝辄以快愈答之。不以病色见于吾。吾间多信之。不疑之时。此盖汝不欲以汝之病。贻忧于吾也。吾有喜色。则汝之所喜者。有加于吾之喜。吾有忧色。则汝之所忧者。亦有加于吾之忧。汝于日用动静之间。出于诚孝之不能自已者。有不可胜记。而以汝诚孝至切之故。汝有三弟。吾只知有汝之一身。吾生万事。惟汝是寄。孰谓一疾沉绵。乃于本月旬三之朝。有此顷刻奄忽之痛也。今俗人家子弟之成冠者。年不过十五岁。而汝则独于十七岁。尚未成冠者。盖由于以吾期望长远之心。属之不急之事。而亦未必不由于汝病之无暇。到今追思。此亦为吾恨之一端。吾于昨夏。欲除庭杏之杂柯。以便门扃之所碍。则汝为吾止之曰。方长之木。不必摧折于此时。姑待秋成叶落之后。亦似无妨云。故吾是其言而许之。心内自喜曰。此儿仁心有如此。可得其寿之长远。天不报之以寿者。乃有是耶。汝之性。喜图画。好花卉。其手写而手植者。并皆自在。汝独何往。呜呼。汝之仪容。长在于目。汝之声音。长在于耳。汝虽舍吾长逝。吾与汝母。怀汝无穷之痛。食息罔间。将何以堪过此生也。呜呼痛哉。盖汝之病。始自于十岁以后。细求其受病之源委。则祟出
学圃轩集卷之一 第 149L 页
于年来饥寒。汝则以弱质忍饥而耐寒。无病而受病。吾则既不能使汝得为衣食之。受病于无病之日。又不能及时治疗之。竟至不救之境。吾之所愧。无以为汝父。汝之所哀。不幸为吾子。如汝奇男。不得享寿。思之至此。我心则裂。悠悠苍天。尚谁怨尤。虽然。以汝平日之孝。遽作今日之别。则想必有泪于冥冥之中。汝须以男子之身。即为还生于吾家。更续父子之恩。以雪吾与汝之至冤也。汝若有知。庶几来格于斯文。呜呼痛哉。呜呼哀哉。尚飨。
学圃轩集卷之一
 书
  
戒子弟书
圣人有言曰。积善之家。必有馀庆。此乃善恶有报之谓也。然则为善者。非徒为人。亦自为己。然其本有善心者。及夫行善也。每自蔼然而发。非为馀庆而作。苟能存心于善。一事二事。行之积久。则其报也馀庆。而虽有善心。若为利己。不顾害人。则此实为恶。岂或不有馀殃之报耶。曰为善当如何做去。曰先自不为恶为心。则善在其中也。
戒子弟书[其二]
古人有言曰。事之无害于义者。从俗可也。君子岂轻于绝俗哉。然苟同于俗以为通者。固非君子之行。必远于俗以求异者。尤非君子之心。
谕俗四条书(更考则尝手抄于明阳集中而观省者也。后当删去。)
为善之人。非独其宗族亲戚爱之。朋友乡党敬之。虽鬼神亦阴骘之。为恶之人。非独其宗族亲戚叛之。朋友乡党怨之。虽鬼神亦阴殛之。故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
学圃轩集卷之一 第 150H 页
必有馀殃。
谕俗四条书[其二]
见人之为善。我必爱之。我能为善。人岂有不爱我者乎。见人之为不善。我必恶之。我苟为不善。人岂有不恶我者乎。故凶人之为不善。至于陨身亡家而不悟者。由其不能自反。
谕俗四条书[其三]
今人不忍一言之忿。或争铢两之利。遂相搆讼。夫我欲求胜于彼。则彼亦欲求胜于我。雠雠相报。遂至破家荡产。祸贻子孙。岂若含忍退让。使乡里称为善人长者。子孙亦蒙其庇乎。
谕俗四条书[其四]
今人为子孙计。或至谋人之业。夺人之产。日夜营营。无所不至。昔人为子孙作马牛然。身没未寒。而业已属之他人。雠家群起而报复。子孙反受其殃。是殆为子孙作蛇蝎也。吁亦戒哉。
书群芳谱后
我国虽农事卤莽。荒政无备。使有可代米谷为半年食者。民不急矣。番藷之未入也。闽,广,粤人。皆山藷也。犹云当米之十六。朱厓人。乃至不业耕稼。专种藷为粮。况番藷尤易生而至贱。又甚美乎。万历以来。番藷渡海之后。诸书所言藷者。皆番藷也。故群芳谱者。又出于农政全书之后。直名云甘藷。一名番藷。更不及山藷。即近日江南北闽广所传种者可知也。今若求之中国或倭中。正可得番藷。番藷中
学圃轩集卷之一 第 150L 页
国人文字。多谓之番薯也。所谓甘藷。不与五谷争地。耕收不妨农功。而一亩可食数十石。稍植数亩。不止为半年食矣。就使不能数十石。岂不犹半之乎。且言其瘠土沙砾。皆可种之。则是处蕃殖。别无土宜矣。但得此种之吾邦。则岁无礼凶。民食可给。为国之道。民食不急。斯过半矣。此事不难知。而闻者若存若亡。或大笑之。甚矣俗人之难晓也。俗人浮浅。事无大小。易难辄色见。然疑强效意见。喜为姑息阻事之言。此国人之本习也。即如此岁。岁荒无前。死亡迫头。荐凶又可畏。所宜悉心民食。深存远计。而惛然不省。若不可等待种藷者。又或见为迂阔。此溺人之笑也。诚可哀哉。然今所为说藷者。又不止为荒岁计也。礼岁谷贱。农益窘。自非富人。民未有见粮。使种藷收熟。礼岁自可足食。凶岁以免流亡饿莩。善谋国者。胡可缓乎。余苦心说此有年。及见何氏番薯颂。益得其详。吾国不为大于闽。夫以咫许之藤。济饥千里。信奇物乎。使一日得此东来。则民之至足可不待菽粟。又何有于荒政哉。中国人耕稼有法。用度有常节。公私有蓄积。其遇凶岁。虽无此可也。犹此贵重之至于著说表章。惟恐其不遍于天下。况如我国。岂可不尽力致此。以济斯人之急乎。此事远而实切。疏而实急。苟有实心爱物者。其知之矣。壬午十月日。
书崔淳翁忠义录后
人于国家命将出师之日。见充于调遣之列。而喜得其所。及到兵败。居先立殣者。固是节义卓卓之士。若夫不在调遣之列。而激于为国之忠。伏釰塞下。自愿从征。竟与主将
学圃轩集卷之一 第 151H 页
同时战死者。即亦节义尤异之士也。然转战千里。全军并命。则塞下从征。既非在初调遣之士也。自朝廷奖褒之际。辄致见漏。此非节义之卓卓。不及于调遣之士。专由于主将既殁。塞下从征之谁某殉节。无以上闻。则虽有当时子孙。或乡党朋友饮泣嗟叹之语。岁月侵久之后。终归湮没之科者。事属切悲。而其势则然也。万历深河之役。忠武金公见差于左营将。将万军渡江。崔公淳翁。慨然有捐身殉国之心。仗剑西下。自愿从征。柳下一战。与金公同时立殣。此乃所谓节义尤异之士也。虽然。忠武既殁。公之殉节。无以上闻于当时。使公之忠魂精魄。见漏于奖褒之典。湮没无传者。将为二百年于此矣。公之后孙奎显。以公从征时实迹。遍行泣告于搢绅章甫之间者。积有年所。而至诚不怠。此盖追述其先考松山先生未卒之志事。而不敢一日忘者也。至癸酉。大臣建白。施以赠职旌闾之典。呜呼。公之一死。将有辞于天下后世。以公节义之卓异。终归湮没。天道孔昭。决知其无是理。而公之后孙。又有此传家之诚孝。能使先烈著显于世。岂非公纯忠之所感。而天所以彰公之烈者欤。崔君奎显于余友也。见其书。听其言。实有所激感于心者。忘其芜拙。谨书一言。如右云尔。
拟上宰相书(壬戌)
谨再拜上书于相公閤下。伏念小人。自是贱吏。虽寻常簿牒。尚患愚昧。况于民忧国计。何尝有一得之见。而第伏闻天下之事。至于穷处。必有变而通之之理。今有一事大关于民命国用。而其势已至于穷处矣。其所以变而通之之
学圃轩集卷之一 第 151L 页
策。廊庙之上吁谟之地。亦必有深思熟虑。则以小人之贱品。滥贡愚见。极知僭猥。无所逃罪。事系为国。诚切愿忠。敢将刍荛之说。冒陈尊严之下。伏惟閤下怜其愚而察其说焉。仍伏念我东蔘产。最有名称于天下。而至若岭南关西。又是国中之名称处。然其所产之礼盛。为品之珍美。江界一府。独擅兼备。此岂非土品之偏宜者乎。虽然。三数十年以来。江邑所产。岁渐稀贵。他邑所产。亦未闻。比前多出者。惟岭南诸邑。有家种之蔘。而其品大逊于山之所产。盖岭蔘色白。江蔘色黄。岭之家者。又白而不润。惟此蔘秪一种。在民命为养生之剂。在国用为通货之需。其所关顾何如。而岭之家者。既不足为通货养生之珍品。又若除却此数。则江之所产。便同沧海之粟。以一年所产。充一年所需。实无其道。以此观之。则其势之已至于穷处。亦明矣。然则使嗣后通货养生之需。不至匮乏。惟在于趁今变通之如何。而变通之策。若不别般措处。只就在前捧蔘之规。更为严法申令。迫之督之。则将见江之民户。日渐逃散。民既逃矣。蔘安从生。且以江之户数。较诸三数十年以前。则今之所减。不知为几百户。究其户之所以致减。则未必不由于蔘。而户之所减蔘亦随之。此乃已然之明验。见今所在之户。若复尽逃。则蔘政必无馀地。为今之道。莫如使江民乐赴蔘业。民益聚而蔘益礼也。夫江之上品。无处不宜于蔘。而地是山峡。民家所在。多依山坡。家后之地。非园即山。或有采取山蔘之细根如针者。移种于此。及夫长养。其品未尝不佳。又或有蔘生于山园之际。而采得佳品者。今若劝令
学圃轩集卷之一 第 152H 页
江民。种蔘于此。而种蔘之民。复户除役。长养采取之后。纳于官而受其价。数爻之居优者。本价之外。别为论赏。则愿为江民乐为蔘业者。将如水之就下。苟如是则虽五六年之后。江之所产。不可胜用。以小人肤浅之见。窃自以为变通之良策。无过于此矣。或者曰。岭之家蔘。品既不佳。江之所种。又安知不为劣品。此则有不然者。岭之家者。不能种之于山坡。择取宜蔘之土。运作种蔘之场。而厚不盈尺。种无深力。养之以巧。冬必藏之。夫如是也。故其品与色。迥异于山之所产。使江民种之。则所种之地。既是宜蔘之山坡。就此以种。则土不失其真气。长养一如山蔘。则品色必无异同之理。而但所可商量者。即价本也。如是设施之后。蔘产果能善成。每年所纳。其数夥然。则自官给价。实属难办。许民私卖。则国用或有难贸之时。分数收税。则民业或有不劝之虑。又若自官转贩。则事体不当。直于设施之初。以其种蔘物力。分给于愿种之民。使之种养。无价采纳。其复户除役。论赏等节。如右例施行。则或可为方便之道耶。无论如此如彼。若以种蔘一事。定为变通之策。则斟酌诸条。不过是节目间事。且询咨于江民。传采物议。则事之可为与不可为。自可领略。伏乞閤下。更加留神。特令江民。行此种蔘。民命幸甚。国用幸甚。
学圃轩集卷之一
 [说]
  
武备说
  总论
凡为国之地。并用文武。譬如阴阳表里之相须。安危系焉。治乱随之。往古来今。不可偏废。而至于我国。则专尚文教。所谓武备。先自科试之规。以至器械之用。徒存虚名。无一
学圃轩集卷之一 第 152L 页
可观。论以有文必有武之意。可胜寒心。虽然。一切通变。不敢遽议。而若其事物之自昔未备者。虽到今从长制置。有补于阴雨。无害于旧典。故玆以一二条。书于左。固是狂夫之言。或有君子之择欤。
  科讲
我国武科取人之法。专用射技。惟此射技。即不过一人敌。应举之士。或有深通兵法。而不娴射技者。则将何以出身编伍。效其才能于国家缓急之时乎。若若得深通兵法之武士。留之用之。则自有当敌必胜之利。兵法之胜于射技。不可但以百倍言。而今于武科取人之规。所谓讲书不过面讲一章而止。此与不讲无异。然行之既久。不必釐改。今若仿用文科之讲经例。或有背讲武经之人。而晓解文义深通兵法者。许令直赴殿试。则有志之士。必有积工武经之人。而若尽讲七书。则非但有难于成功之虑。亦或有博而不精之叹。讲书则只用六韬孙武子二书。而每一书背讲三处。二书背讲。既皆纯通六处。文义亦皆晓解。然后始许直赴。则深通兵法。而不娴射技者。庶可有出身效忠之路矣。
  取才
壬辰经乱以后。各营军制。皆用哨司。而虽以训局言之。亦行哨司之制。则其在设营之初。不得不以兵学指南。为其眼目。而指南之于兵书。譬如药方之于医书。若使学医之人。只能口诵药方而止。则其于治病之本末。投剂之先后。必当漠然无知。如是而其可曰。学医之人乎。苟欲劝人以
学圃轩集卷之一 第 153H 页
医。则势将教之以医书。然后可见毕竟成效。而训局军较之以讲试艺者。专用指南。不及兵书。是何异于劝人以医而只诵药方。不教医书乎。虽然。训局军较之以善讲指南为能艺者。其来久矣。此则依前施行别军官名色。乃是取才外窠。就此中二窠。作为兵书取才窠。而兵书则用孙武子一书。背讲三处。而能诵晓解。然后许差本窠。勿论闲散与行伍。通同应讲。拔其优者。禁御两营。亦为依此取才。总厅兵曹。既无别军官名色。各以教鍊官二窠。许令取才。而大抵军有知兵之人。则自有能镇一军。决胜千里之理。而一有边邑狗吠之警。则京师震动。京师震动。则诸路疑惧。此盖缘于军无知兵人之故也。今此各营二校。兵书取才之论。非曰如是通变。则必得其人。辇下亲兵之地。取人之术。既甚不广。则虽有其人。将何以进身乎。无论人之应与不应。当用自今劝后之政。克尽为国得人之方。
  木箭
两阵相接之后。制胜之具。在于器械之长技。而在昔倭虏入寇之时。倭虏长技。在于长枪。我军长技。在于强弓。而长枪之用。不过数步之内。强弓之发。杀于百步之外。故倭辄败走。壬辰之乱。倭以鸟铳。杀我弓手于近二百步之地。故战必致败。此乃无前可畏之凶器。忽出倭中。而彼专其长技者也。今则彼有鸟铳。而我亦有鸟铳。彼有长枪。而我亦有强弓。可谓彼我相对。而我则又有一技之可畏者。即所谓木箭。是也。此则当杀倭虏铳手于二百五十步之地。而但其为技也。若非善射之手。不能发。故恒习者鲜。今于武
学圃轩集卷之一 第 153L 页
科试取。能有木箭五矢俱越二百五十步者。许赴殿试。则武士之娴于射技者。必多以此服习。若值两阵相接之时。乃以木箭与片箭柳叶箭。参用而迭发。则彼铳之杀我军于二百步之内者。将无所施。此又使我军专其长技之术。而苟能如是通变。期有常时劝习之实效。则可为缓急得力之长技也。
  石炮
唐李密传。有曰以机发石。为攻城具。此乃所谓石炮。而李光弼守太原城时。作大炮飞巨石。一发辄杀二十馀人。无论攻城与守城。诚是不可无之器械。而蓬荜之下。素无武备志一书。枢机之制度。从何有考据之道乎。苟有可考之道。而依其制度。多数造作。分置于山城关隘等处诸。则其为缓急可恃之具者。当不下于长城之备也。
  轻舰
我国船制。无足可用。而惟平壤船。则体制之坚致。运用之轻快。居最于诸路。俗所谓平壤独竹船是也。各处战舰。举皆重且钝焉。与敌相战之时。自多不便之端。则当以轻快之船。协力共济。然后可无疏虞之虑。此后各水营兵舡改造时。一依平壤舡制。先造一只。试其合用。而其为轻舰之用。果胜于即今兵船之制。无他所碍。则所在兵船。并令待其改造之限。亦当依此次第造成。俾作缓急可用之器也。
  小车
舟车二器。即并济水陆。而不可偏废者也。古今天下万国咸用。而惟我东方。则独不用车制者何故也。说者曰车轮
学圃轩集卷之一 第 154H 页
自是平地之用。而我国地形。山多野少。果无用车之势也。此说外虽似然。实有所内。不然者。夫我国地形。若是一切山隘。少无开野处。则其说是矣。而西路则自京至湾千有馀里。无非用车之处。虽以南中言之。有山邑野邑。而无论山野。官府与村里之中。自有平衍可用处。亦有真个不可用处。而今乃一归之于不可用者。盖缘不识可用之车制故也。至于民俗。则不惟不究可用不可用之理而已。甚至以民家用车。认作禁令。虽或有用车之愿。不敢为造车之计。此岂非一大欠典也哉。若自官府造成一车。而小其制度。无碍于坊曲往来。利其转运。省费于人力担负。试其可用。然后先自京民愿造者。许今取仿老者之郊外所乘亦许勿禁。则不出多年。京民之作此车者。将不知为几百乘。乡民之仿而造成者。亦将处处有之。以此车制之利民无穷。较论于牛马驮载。男女负戴之劳费功相万万也。虽然为民用车。犹属平时之惠政。若值缓急之时。则辎重与粮饷之载运。亦可用此无缺。其在军务。不可谓少补。且于安营驻军之时。以此布列于营外。束兵刃于其上。则虽有敌众来劫之患。可遏人马超越之势。此车之尤可用于缓急也。亦明矣。在平时而教用于民间。当乱时而取用于军中。则其为公私之紧器。孰有切于此者乎。参以地形成。一可用之制。其名曰小车。以其体操之如何。尺度之长短。图之书之。详见下方。自今小车之见用。庶几在斯欤。
 
(小车尺度。尺用木尺。○长杠木用单杠长九尺。下端贯于横杠之中。巷谷与门通。或有狭窄难容处。当用连杠之制。而中间着铁筒。随时拔插。○横杠木长二尺九寸。两轮贯毂之内。一尺五寸。○驾木长二尺九寸。○横木
学圃轩集卷之一 第 154L 页
二个在驾木之内。长二尺九寸。长松着铁穿上。横木相连于下横木。○童子柱木为四个。而二立于横杠左右轮毂之内。二立于长杠之下。以小横木三个贯柱木之上。又以小木二个。左右相连于小横木之两端。铺板于上。○轮用箭轮圆径以二尺为限。○毂广六寸。○铺板长三尺广一尺八寸。○驱入二名分立于驾木内长杠左右以索。负驾木执横木而驱。○此车或有可用独轮与三轮处。当以尺段一轮。预先造成。临时悬于铺板下长杠木。插以铁簪。从便得力于三轮。或独轮。)
田军籴三弊说
昔者。有子对鲁哀公之问曰盍彻乎。又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此乃民富然后国富之谓也。顾今我国。民国俱贫。而先行彻法。以富斯民。虽不可遽议。始以经界之正。终致救拯之效。行之有年。民渐安堵。则国力之匮竭。庶不至如今日之至。而既不行彻法。则所谓经界之正。亦是空言。今若轸惠于陈田之还起。收效于流民之复集。则此可为目下急务。且贫民逃散。亦多由于军与籴积痼之瘼。而今于田军籴三弊。一或不祛。则其逃也将自如。官之责民。事虽各异。民之难支。弊固为一也。苟欲保民。当用益下之政。如欲益下。自致经费之损。而然今事势决不可更事。因循姑息。惟此三弊之矫救。无论经费之损与不损。期于就中通变。以待民势之其苏。国力之稍饶。而至若即今经费之匮竭。不可不别究生财之方。期有尺寸之补。故今以田军籴三政及生财之方。略举治末之说。敢效负薪之谋。并为列录。恭俟裁择。而至于遵守朝令。怀保民邑。亦惟在于择守令之如何。而语涉烦猥。不敢尽达焉。
  田政
一。近年以来。陈田之渐多者。非全在于田主之合没。实亦
学圃轩集卷之一 第 155H 页
由于田品劣而民势穷之故也。何则。虽死者之田。田固品美。则里中之民。互相愿耕。以其生谷之半。属于里中。充于死者当纳之还布。此则虽欲陈废。亦不可得。若夫陈废之田。俱是品下而税高者也。此则虽使田主生存。屡经凶歉。势既穷困。又费种粮。秋收无利。则或陈废其田。或流离他乡。此乃所谓田品劣而民势穷者也。虽然安土重迁。人情之所同。而稼穑既无聊赖。军籴又多侵徵。其所以转而之他者。盖出于不得已也。论以民情。宁不哀哉。且在昔量田时。或以六等之田。置诸一等者有之。又或土品至薄。间年耕作。然后方可收穫者有之。凡于此等处。今若无论田主之合没与流离他乡。又无论田主之还归与里民愿耕。以其在前一结之税。降呈半结之税。则八路田土之因其品税高而陈废者。举将尽辟于一二年之内。自外面骤看。则虽失于降定之半税。从里面细究。则实得于还起之半税。苟如是则民势之其苏。国力之稍饶。庶可伫见于他日云云。
一。田政虽如是矫救。面里中头目之民。若不择定看检。使之从实告官。则易致奸伪之杂于其间。此则当令该面之尊位及约正风宪。专当举行。而所谓尊位与约正风宪。少无利益于公私。多作弊习于村闾。此后则各面尊位与约正风宪。必以凡民之谨实者择定。若于此等举行。容奸瞒告。不勤蕫劝之弊。报营重绳。苟能从公做事。尊位则该邑武班或乡任。量宜差定。约正风宪。则升差尊位。而至如军籴等事之关于该面者。亦令一体举行云云。
学圃轩集卷之一 第 155L 页
一。贫民之取贷于富民。固是不可已之事。而取贷本钱。假令为二十两。则未到期年。并本利洽为四十两。而贫民所贷去之若干田外。他无出处。富民以此迫之督之。则其势不得不以四十两本钱。更成文券。及到明年四十两。又为八十两。则富民夺取贫民资生之良田。论其本价。不下于百有馀两矣。于是贫民虽有所馀之薄田。无足为资生之业。此乃流离之一端。田亦自归于陈废。富家兼并之术。古虽有之。岂有如此之毒且甚者哉。土豪与松人辈兼并之术。近来尤酷。一人致富。百户荷担。论以本钱。则不过二十。计其岁月。则未满三年。民之受害。甚于青苗。此而不禁。则贫民无业农之日。薄田无尽垦之望。此后给债夺田之弊。严加禁断。以为贫民支保之地。而乙亥丙子见夺之田。则还属本主。以其禾利。排定年限。具以轻边。报给债主。自今复有重边放债。或计边夺田者。绳以重律云云。
一。民之流散者。虽缘于田军籴三弊。此犹属于应受之苦。而至于不时之役。科外之敛。尤无以支堪。以道路为家乡。而不知止泊。民情到此。虽有良田美土。日挞而劝耕。实无驱为之农之势。先择守令然后民可还集。民能奠居。然后田无陈废之患。军无阙额之叹云云。
一。无论田军籴。民之受弊。一夫逃走。侵及邻族。邻族又逃。邻之邻族之族。次次继散。宁失一夫之公税与还布。岂可使邻族并逃。益病三政。而竟至于莫可收拾之境乎。此后邻族之侵。一切禁断。以为三政修复。民邑俱存之地云云。
一。农务之大本。在于水利。故昔则凡有堰溃洑决之灾。守
学圃轩集卷之一 第 156H 页
令报于巡营。自巡营调发邻邑民丁。共济其役。邻民之来往。虽或有弊。洑堰下许多民庄。必皆赖此复旧。公税之无缺。自在其中。一自三四十年以来。修筑堰洑时。调发民丁。必为上闻。然后始乃许施之意。有所定式。从玆以还。邻民赴役之弊。虽曰除减。大堰巨洑之一被水灾处民庄公税。仍无复旧之望。且堤堰贮水。实是农家之至务。而蒙利之堤。多作冒耕之所。每年饬令。便归文具。而惟此二条。尤属田政之大者。自今民丁调发。更为通变。堤内冒耕。另行禁断云云。
  军政
一。贫民之无田者。十居七八。然或为人庸赁。或坐贾行商。或造成器物。或持舡渔采以为食而纳其身布矣。见今逃散者。到处相续。夫何军政之弊。益甚于近日欤。盖一邑之内民户。既有其数。军伍亦有定额。以其户数较诸军额。则军数自有馀裕。于是焉先除士夫。以致不足于定额。而犹可排比。次除校院生。而又缩于定额。滥称士族。冒属校院者。岁年加增。重之以营邑保属等名色。叠生层出。而定额之不足。又致大缩。只以小民之一身。无以分当。乃有黄口白骨之徵。黄白之不足。一身一役者。叠以再役。再役之不足。至有三役而今又不足。如是而民安得不穷且逃也。其势不出多年。一邑之户。将至徒存士夫与官属而后已。其所厘正不可少缓。而苟究弊源。则都自先除士夫始。士夫亦民也。民而无役。本非古法。况今民既莫保。国又难支。而犹不得与士夫分力。则古今民国。岂有是也。虽然刱立户
学圃轩集卷之一 第 156L 页
布之制。一切均役。如或难于猝然行之。则势将姑就旧式之中。略行弥缝之政。自今各名色身军布。一夫无过于一匹。或代钱二两。在前黄口,白骨及叠徵滥捧。一并禁革。身军布因此致缩之数。以营邑保属之古无今有者。及冒属校院与滥称士族之类。并为汰定收布。或充元额之不足。或补苦役之减捧。以除小民再叠三叠与偏苦偏重之冤。如是而又不足。则户役三日。自是古制。士夫之户。量其三日之费。定以代钱之数。以助小民之不足。而若小民还集。军丁有裕。士户之钱。随邑还罢。即令各邑或有军丁犹可以排比处。士户助钱。初勿举论云云。
一。签丁差役之际。面任与该吏辈。奸伪多端。面里中稍饶处。岁给情钱于吏厅。一村免役。此乃所谓契房村也。富户全村。既不充定。又于逐户排役之时。富民行赂。则种种许免。或必差歇役。故一邑所共避最苦重之役。尽归贫贱之民。而以其苦重之布。较诸歇役。则殆近三倍。贫氓事势。一犹难支。又况再役三役之叠带者乎。此专由于苦歇不均之致。为先严加痛革。亦以一夫所纳。无过于一匹布。或二两钱之法。申明定式。以均其役。则军政之除弊。思过半矣云云。
一。贫民之避良役。无所不至。一番投托于豪右家洞门之内。则官府不敢为充丁之计。从玆良役。自归永免。此诚避役之渊薮也。愚氓之甘受奴名其情戚矣。豪右之压良为贱。大关国法。此则溯考投托者之帐籍。一一刷还。良役压良之豪右。照法施行。以为补良役。杜后弊之地云云。
  
学圃轩集卷之一 第 157H 页
籴政
一。还之为弊。最属多端。巨细奸窦。诚不可一二计。而若其分条多而留条少。积于山而空于沿等。巨弊之责。先在于本道而不在于吏属。而及夫已生弊之后。吏属之生弊。又不知为几十倍。此殆所谓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者欤。大抵数十年前八道还。揔为九百三十八万馀石。而其中尽分条。为三百八十万石。应加分条。为二十万石。半分条为五百三十八万石。而分条多。故留条只为二百六十九万石。积于山。故沿谷便同沧海之一粟。于是乎吏属之因弊而添弊者。至于今日而极矣。自今各道。或移转山谷于沿邑。或多画作钱于山邑。或就山邑谷之偏积者。移贸于沿边处。或移谷多处之尽分条。加送于谷少邑。相时制宜。逐年措处。山沿之间。多寡惟均。敛散之际。分排无偏。磨以岁年。赖以支存。则此不过八九分弊端。一二分救得。而其为公私之益。有不可胜言。至于吏属之作弊。民生之不保。虽千百矫革。严法重绳。若不使吏属初不得着手。则其所通变。都归虚地。第令各邑作行面库之法。断其着手之方。则诸般弊端。庶可一时陶洗云云。
一。所谓面库之作行。即古社仓之馀意。而假令一邑有十面。则亦设十库。各以一面之还藏于一库。勿使他面之还相混。而既以一邑之库。积一邑之还。则虽以一库分作十库。容谷别无不足。间架亦当仍旧。旧架之内。阻壁开户。以充各面之数。库户外面。以木牌书某面库等字。各库锁钥用二个。而锁钥与开金。本官并着署。开金二个。则本官着
学圃轩集卷之一 第 157L 页
署之下。该面尊位。亦为着标。各库开金。造樻都封。藏置于本官所在处。开库时。使各该尊位。看审其标。而虽以开金二个中。一个出给于各该尊位处。使之谨藏于其家。亦似无妨云云。
一。分还时。各该尊位及约正风宪。列书该面里还户姓名。三任辈着标于下方。纳官成贴。以此照数受还后。留置尊位处。纳还时。将此录名之纸。还纳于官。自官凭照。收捧还谷。入库封锁等节。三任辈亦为看检。明春受还时。依右例为之。而但以昨年留条出给。使谷物以为新旧轮回之地。各面面库。除非分还捧还之时。切勿开闭。至于该邑之使客支应。恤典举行等所用谷物。自有恒年之假令。此则预先出置于面库外他库云云。
一。籴弊多由于吏奴之还作。行面库之后。别置吏奴一库。亦以木牌书吏奴库等字。标以别之。而分还捧还之节。既无尊位等任。使该邑吏房。着念看检。若有不勤举行之弊。亦依面库之三任例。一体严绳云云。
一。以此面库厘救还政之后。吏属辈既无着手处。在前勒俵偏分。富免贫受。漏户虚名。分石杂粗。吏逋民徵等许多奸弊。不期祛而自祛。谷品有精实之效。籴政无紊乱之患。则还民不至逃散。邻族可免侵徵云云。
  生财
一。我国田赋与夫布之出于民者。多归于养兵之需。而养兵之需既多。则经费之不足。固是必然之理也。然古则以其蓄积有裕之故。推移牵补。岁年为常。蓄积有限。牵补无
学圃轩集卷之一 第 158H 页
穷。则毕竟告竭亦理也。目今度支经费之匮竭。已有年所。若不急速措处。别般充补。则虽数年之后。其所窘乏。必将有甚于今日。论以国计。宁不哀痛。第念国家生财之方。当以善治地利为先务。且设置屯田。实为养兵之良策。而旷岛空山废牧弃场之可合设屯处。不可以一二数。自今各营各司。无得以此等处请画。并属度支。广开屯田云云。
一。堤堰修筑。即农务备旱涝之要道。而设置久远。地势变迁。昔之蒙利处。今为废弃者。十居七八。比年以来。农家之酷被旱灾。专由于列邑堤堰有名无实之致。而堤堰法意至严。虽废弃之堤。犯耕者其律甚重。奸民愚氓之冒犯者。固当一切严禁。今若谓有法禁。明知其废弃。而不思所以改修之方。一任农政之失利。空使沃土而无用。则民安得足食。官安得生财乎。八道废堤之数。将不知为几许。并自京司。随处看审。可合新凿处。许令新凿。以旧堤之废弃者。画给新凿之代。使之蒙利。土豪辈之为其冒耕。猥以蒙利之堤。混归之于废弃者。严加禁断。一一疏浚。外此真个废弃。果无蒙利之势者。并作京司之屯田云云。
一。国家生财之道。专在山泽之利。而金银设店。一并严防。则奸民潜采。宜其禁遏。而当此经费告竭之时。并与官府生财之方永塞。土产之可采。犹恐禁令之不严。苟如是则几何不至于竭者又竭。民国难支之境乎。虽然。每年燕行时。金货潜越之说。不啻狼藉。而任其潜采。不为充补经费之计者。抑又何故也。设令经费足用。矿店有弊。亦不可一向防禁。竟至绝乏。况今财用已竭之后乎。无论金银。并自
学圃轩集卷之一 第 158L 页
度支。先从礼盛处开店。而采金之利。较诸采银。当为数十倍。先开金店。尤属便当。来头燕行。则亦许以金充包。度支外。他衙门之设店。依前禁防云云。
一。民生日用。盐谷无异。且其为物也。易于水运。难于陆输。而义州以上江界以下。一带鸭绿之滨。我国边禁至为严密。民船不得往来。故商贾辈驮载二石之盐。陆输于江界以下诸邑。则其价为三倍有馀。而道路之远。至为五六百里。故盐商之陆输者。亦甚绝罕。民皆病之。若自箕营。分给煮盐本钱五千两于龙岗,三和等地。限五千石煮取。许令舡运于江界以下六邑。以盐换谷。则谷数当不下于一万五千石。就其中五千石。当以船价除给船人。而费钱五千。贸谷一万。则此乃通其有无之外。亦可为实边之一道。以此岁年为常。分峙于义州以下谷少诸邑。而运盐时。自义州成给帖文于各船。运谷时亦自该邑成给帖文。考还于义州。则可无边禁不严之嫌。各谷五千石。如或不足于往回船费。当以钱条参量加数云云。
一。各道营邑所捧赎钱。自营邑如欲不问其出入。则尽归消融而已。别无损益于公私。此后收赎时。或以米收捧。或以钱收捧后。仍为作谷付之赈库或饷库。依例敛散。勾管度支。而赎钱中若有应下。则应下之数。如前除减云云。
一。公家生财之术。土地为上。而土地则有限。殖利次之。而殖利则易致小民之受害。然则以我国之物种。行榷利于邻国。有若年前海带之为者。或可为方便之道欤。所谓海带即我国东海所产。每年燕行时。湾商辈以此转卖于栅
学圃轩集卷之一 第 159H 页
市者。为屡千只。只愈多而价愈少矣。数十年前。湾商与燕商相议。每年海带无过一千只。每只价本不下几许两。永为定约。其价之比前高腾。殆近十倍。而只数与价本。至今如初。有补于我边。此乃以物种行榷利之术也。见今牛皮之每行栅卖者。殆近十万张。故栅市之价。与岁渐下。我国所需。日以益贵。在前京民一弊鞋改成之费。不过为二十钱矣。昨今年来。至为三十五钱。此盖缘于国内所出之牛皮。全输邻国之故也。又闻近年倭馆所输之牛皮。亦不下于五万云。如是而国内需用。安得不稀且贵也。虽然。若使牛皮。贵卖于邻国。能如海带。则容或无怪。今及徒使物种。贱卖于邻国。以致我民之反受其害者乎。已极寒心。而况此一物最属军需。则尤岂可一任其全输。不思所以操切之策乎。若论南北当初所输之数。则各不满千张。而今其数至于此多。其所禁革。乌可已也。自今南北。各以一万张为定。仍行榷利之术。一如海带之例。就其馀剩之实数。折半则许属商贾。折半则为收税添饷之资。留置该府。每年作谷。勾管地部。以为边上足食之一助。而若于万张减定之后。所谓馀剩虽未能有补于公私。依此减定。恐不可已云云。
攻守说
昔者吴大夫赵咨使于魏。魏主丕问于咨曰。吴可征乎。曰大国有征伐之兵。小国有备御之固。又问曰。吴难魏乎。咨曰。带甲百万。江汉为池。何难之有。咨之对可谓识攻守之势者也。以魏较吴。则地是十倍。兵亦称之。以吴之少寡。咨
学圃轩集卷之一 第 159L 页
能公言于魏廷。而不以为过者。丕亦识其攻守之势者也。夫以十倍之魏。论其攻守之势。闻咨一言。无复致诘于吴之少寡。则虽有攻者十倍之力。未必能制守者一分之备。槩可知也。见今交邻之际。适有相持之端。边民虑其猖獗。妇孺致其讹误。此虽无知识之蚩氓。其亦不思而已也。以我国山河之固。土地之大。人民之众。与彼较论。本无吴,魏大小之别。脱有缓急。彼我等耳。且其攻守之势。主客相悬。虽以吴,魏之问答观之。十倍之大国。诚不足为忧。况彼岛夷土地人民之与我相等者乎。虽然。边民之患。在于土崩瓦解。而虑其猖獗。致其讹误者。可见土崩之渐。非民之志。即事势然也。多年升平之馀。一有狗吠之警。则民求其依归之所。苟有可守之城。可御之地。兵食充足。戒器备具。则民必争先就之。虽日挞而教之瓦解。宜无旋踵之理。况于虑其猖獗之时。知其有某城某营。可作依归之处。民情已自无恐。岂有致其讹误乃尔者耶。惟彼蚩氓不计攻守之势。已于平时。习知无可依归之所。故或虑猝有万一之忧。互传讹误之说。自作土崩之渐。此岂非事势然者耶。愚以为讹误虽属蚩氓之过虑。武备自是有国之先务。即令三南各处。修筑城池。充定军额。储蓄粮𥹝。缮葺器械。专意施措。无或如前有名无实。使民知所依归。则不惟妇孺辈息其讹误之说而已。可使千百年永无土崩之患。若曰。此时修举。或恐为益致讹误之端云。则此无异于病人之讳医。讹误者。将无以止息。吾不知其可也。
可破定州方略说
学圃轩集卷之一 第 160H 页
有客问于余曰。凡守城与攻城之役。难易何居。而我国之人善于守城。不善于攻城者。其故何也。余应之曰。古所称我国之人。善于守城者。良由其由。我国山势。既多险峻。所守之城。皆是山城。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处。亦多有之。故守之甚易。虽不曰善于守城。而曰难于攻城。亦可也。曰然则守城与攻城之难易。专在于地利之得不得。而或有能破绝顶之城者。又或有不能破平地之城者何也。曰盖以地利之外。又有人谋器械之不同者故也。夫守城与攻城之法。不出于地利人谋器械三者之外。绝顶之城。虽得地利。攻城者之人谋器械。胜于守城者则可破。平地之城。虽不得地利。守城者之人谋器械。胜于攻城者则不可破。然以大体言之。则城在绝顶。守之者易。而攻之者难。城在平地。攻之者易而守之者难。今此定州之城。固是平地之城。久围不破者。抑又何故也。官军之于贼兵。人谋器械岂有所相等而致然者欤。围攻平地之城。而攻守之器械。虽或相等。攻之者以其器械。能因势而利用之。自收十分之功。使彼守之者。不得施一分之力。则其所陷城。当在顷刻之间。粤在壬辰之乱。倭贼之攻城。皆用鸟铳。我军之守城。皆用弓矢。鸟铳之力十倍胜于弓矢。而况其方攻也。就四面中一处。以鸟铳多数齐放。使守堞之军。不敢出头。积薪填濠。顷刻登城。故在在见陷。此乃攻城之妙方。今若用之于定州之役。则既是平地之城。非有绝顶之险。而惟此利用之术。可使小丑。不敢恃其城固粮足矣。曰倭贼之攻城。专赖鸟铳之力。可谓彼我器械不能相等。而今日定州之役。
学圃轩集卷之一 第 160L 页
我虽有弓矢鸟铳。彼亦有弓矢鸟铳。则可谓相等。我能利用。彼岂独不能利用乎。曰我虽利用。彼不得利用。其理甚明。何者。彼军则数少。而城上排立。多是民丁之老弱。我军则数多。而骑步各技俱为精抄之健实。彼则军器中鸟铳。当不过数三百柄。以此排比于四围之内。数少而力分。我则军器中鸟铳。足可办数千馀柄。以此齐放于可入之处。数多而力专。此是利用器械之术。彼虽有数千鸟铳。实无聚集对放之暇。况本以数少者。其何以抵当乎。曰愿闻其详。余遂复申其说曰。本城基址。虽有高处。自是平地之城。环其三面或四面。察其城堞之高卑。濠堑之浅深。定其可入之处。使不可入处所围之军。先作将入之形于百步之外。则城上守卒必不敌慢于备御。如是然后乃使数千鸟铳。向城乱放于可入之处。弹丸之飞下城内。如雨集之势。则彼守城之卒。不敢出头。方且鼠伏膝行之不暇。岂敢为措手射放之计乎。预令铳手外他军。各持柴束木石等物。乘其势。直进城下。乱投填濠。高与城齐。抄择步军之勇健者。持刀鎗与防牌。杂以铳手。作队登城。则彼之城丁。必皆土崩而瓦解。如是之际。我军自当斩关。使大军从门杀入。贼兵亦当开门杀出。然宜不敢直向大军杀入之门。必从我军之解围处开路。未及出城之前。不必断路迫战。任其出城之后。惟当纵兵追击。而先以一枝兵。伏于要路。使贼受我腹背之兵。则可获全胜。而如或计不出此。只使若干哨军。往来于距城至近之地。而曰攻城。则非但攻城无期。或恐有我军不利之虑。故不任愿忠之微忱。记此一得之
学圃轩集卷之一 第 161H 页
瞽说云尔。
申饬猎虎说
民有水火之灾。施以恤典者。盖出于隐其无辜被害之意。然其水火之灾。有非人力之可图于未然之前。而恤典即行于已然之后者也。若使民生水火之灾。或有人力可图之方。则以朝家隐恤之德意。必将不待其已然之后。另施于未然之前。况害甚于水火。而人力之易除者。岂可任其为害。而不为申明之未然之图乎。夫恶虎之囕人。其所为害。实有甚于水火。通计一年八路生灵之因此致命者。当不下于千有馀名。论其无辜之可恤。岂但为水火之比而已也。虽然水火之为灾。固无可图于未然之前。至于恶虎之除害。专在猎捉之惟勤。而今乃不勤其行猎之节。施惠于民死之后。此实为隐恻之甚。而亦有仁政之未尽下究者也。然则为民除害于未然之前。如之何其可也。曰常时行猎之饬。无或少忽而已。虽以古昔成宪捉虎者加资之典观之。其所劝奖。靡不用极。而近来除害之饬。渐不如古。诸道各处。虽或有捉虎之报。此乃囕人之后。始为猎捉者。而亦不过十之一二也。与其行猎于已然之后。无宁除害于未然之前。而又况虎之为患。莫近日若。自今申明其饬于各道。不待人命之致伤。或以机阱。或以鎗铳。必令猎捉于平常。另行劝惩于勤慢。则可使隐恤之政。行于未然之前。而民蒙实惠于不知不识之中矣。
倭馆通信使说
噫。彼岛倭素蔑礼义者也。今此信使之请于马岛。亦从蔑
学圃轩集卷之一 第 161L 页
礼义中出来。然以其一国之大。晓解事务者。未必全无其人。则不惟自知其说之大违常理。亦必明知我国之决不从施。而然其差倭犹且迟留。或恐喝或哀乞者。可见其觊觎之奸情。自前凡有渠国之所愿。朝廷每轸柔远之念。辄垂曲从之惠。故狃于得请。虽有此经年留馆之举。若其信使之请于马岛。大不可者有三焉。古者诸侯聘问邻国之君。则使其大夫执命圭以通信。我使之达于江户。名曰通信。盖出此意也。今其言曰。使臣则止于马岛。聘礼则行以通信者。古今天下。本无是礼。所谓马岛。乃是渠国之初境。即其太守之所治。初非关白之所居。如欲除弊。有此云云。则使用渡海之使。礼用渡海之礼。犹或可也。以我东礼义之邦。今若奉传 王命于该岛曰通信。则其为贻羞于天下后世姑无论。目下事体之亏损。有不容言。此一不可也。信行之必抵江户。既是天下之所共闻知。且信行讲定之后。则移咨于北京礼部。至有转奏之例。若使信行止于马岛。而从实移咨。则北京之人。岂不滋惑乎。虽以大国。亦不当止我使行于凤城等地。况彼岛倭乎。虽以事大之礼。在我国重 王命之道。宜不从此等之说。况于交邻乎。以马岛信使之说。移咨北京。亦不成体段。此二不可也。以其岛倭之狡恶。犹能遵守约条。不敢种种肆其胸臆。徒以通信之行。在于他日故也。今若毁此通信之约条。则马岛之倭。更无顾忌。中间作奸。惟意所欲。此三不可也。惟此三不可。虽无余愚夫之言。君子之明。固已照烛。至于使其差倭悔罪而告归。姑未闻方略之何居。苟有一得之见。岂敢不愿
学圃轩集卷之一 第 162H 页
达于君子乎。虽然使愚夫能进可择之言。不在愚夫。在于君子。君子劳心。则斯天下之言至矣。
有客问于余曰。子以信使之请于马岛。备述其三不可之说云。果有是耶。曰然。曰是固然矣。至于使其差倭悔罪而告归。子之为说。殆若有待于君子之下问。若使君子。询及于此则不可无方略之仰塞者。愿闻其说。曰余之愚见。本不足为千虑之一得。虽不敢有待于君子之下询。君既强问。言之何伤乎。曰然。余遂为之言曰。盖此信使一款。即交邻之大关捩也。彼虽蔑礼义极狡恶之异类。亦能知其大关捩。则未谙我国之从违。岂敢以马岛迎接之说。遽然来请乎。夫信使之迎于马岛。在江户以上。各岛省弊既多。在马岛亦为大利。而马岛太守与奉行辈。习知我国蔘政之甚艰。故自以为必得其请。怂恿关白。乃有辛亥差倭之来请。而朝廷严斥。数年相持。毕竟差倭告归。此乃关白不欲以非礼相强之意也。其后馆守倭源畅明辈。终不能忘其大利。行略奸译。使之图之。至有伪造书契。畅明辈必以此转报江户。而奸译伏诛后实状。则宜不敢更报江户。设或更报行略伪造等情。尤无据实之理。若据实则畅明辈之见诛必矣。虽使畅明辈得其所愿。信使到彼后。与江户所送执政等官。相对于马岛。则畅明之罪。能不出于信使之口乎。以此推之。见今畅明辈之逗遛莱馆。非专在于不得其请。似亦出于故为迁就。沮戏使事之计。若自江户有问于马岛。则岂不以自我国。不欲遣使之意。从以行间乎。且其差倭。虽或告归。而更请信使于江户。其间奸情。有未可知。
学圃轩集卷之一 第 162L 页
又若拖到戊辰。然后今之差倭。始乃告归。仍请信使于江户。而欲趁己巳之春。则我国之趁期遣使。诚末由也。马岛倭隐其前后事实。只以自我国推托退年等语。以实其在前瞒报之说。则江户必将信之。今此边情。其势不得不别定译官。直送江户。而其所直送。在于戊辰以前。则可使江户明知畅明之奸。若过己巳而及到畅明辈。实其前言之后。则虽或有直送之举。我国易致见侮之端。江户纵有难解之惑。差倭之告归迟速。虽似不足为虑。转至己巳而后。始以退年。仍为弥缝而止。则适足以中其奸计。自江户视我国。能不为推托之归乎。今若直送于江户。自江户发令于马岛。使之速受我国回书。则畅明辈。宜无所逃其罪。如是然后更定何年入送信使于江户。而多少事目。依例讲定。则此实明信义于邻国。守聘问之古礼。朝廷处置。庶有光于天下后世。岂特止于使其差倭。悔罪告归而已也。虽然。此等之事。惟在君子深长之虑。初非愚夫浅见所及。故日前所述。果有君子劳心之语。君以此谓余有待于君子耶。客笑曰然。子之料敌。为能如是也。故乃所以有待于君子之下询云尔。
若于后日他差倭接待之时。东莱府使躬往馆所。则馆中诸倭之来集烦聒者。必将如前。府使因其来集。接见馆守与信使差倭责谕曰。馆人阑出。约条至严。而莫念遵守。肆然违越。则安有约条之意哉。彼必曰非不知约条之至严。而弊州之灭亡。迫在朝夕。故今番之事。出于万不获已云云。
学圃轩集卷之一 第 163H 页
又为责谕曰。年前奸译伪造书契之罪。可谓万戮犹轻。而观其伪书。则戊午所造。即先自送书者也。癸亥所造。即答他来书者也。辛亥差官出来之后。朝廷严斥。甲寅还归。而信使一报。系是两国大事。若于四年相持之馀。自我国先有所恳。则固当入送渡海。自贵邦复申前说。则亦当出送差官去来之际。有违于此。便属理外。不待明卞而知矣。若以戊午伪书。认作真个送书。则何不请遣渡海而潜自受去。若以癸亥来书。欲受真个答书。则何不出送差官。而潜自传给。前后奸伪之作。悉由于潜受潜传之中。而我国则惟诛戮奸译而已。至于潜受潜传等委折。一不索言而深究者。实出于朝廷柔惠之至意。而犹不存感悟之心。反有此阑出之犯者。论其举措。万万无严。既是约条中一罪。早即通知于岛中。依约条施行。亦必速受回书。无敢更事迟留。致损邻谊云云。
藷种生乾辨惑说(见种藷方)
夫藷根之能致广种与不能广种。惟在藏种之善与不善。而此物之性。本甚忌寒。虽在天下极炎之方。经冬之节。一或失宜。则辄致败烂。故闽越之人。必皆阴乾后藏置。虽以此方书中所载者观之。其所藏种凡为四条。而俱是阴乾。此乃闽越见行之法。而古人之记。传于后者也。我国之康津海南。便是中土之闽越。此固域内极炎之方。然其种藷之民。全昧其法。问其种子经冬之术。则曰。以生品藏置。如菁与姜之为云。此乃藷根之不能广种。而种藷方之所以颁行者也。凡蔬菜果谷之取种。皆用先成乾藏者。则藷种
学圃轩集卷之一 第 163L 页
之独不可不然也。亦明矣。而今此康海之民。未谙其乾藏之法。若以近根先生者生藏。则所谓先生者。个个体大而肉厚。肉厚者。虽南边天气冬暖如春。生藏后不腐者。百不为一。其势不得不取其至小者为种。盖以小者肉薄。异于肉厚者之易腐故也。虽然。藷种之最小者。既非近根先生者。即晚结于收蔓之前。而未及成实者也。以此生藏作种。则其能生芽。亦云幸矣。岂可拟议于阴乾作种。遍及列邑乎。若以此阴乾作种之后。果不生芽。则人必不究其取种之初不如法。惟以乾藏者之不生。罪此方书。苟如是则岂不惑哉。无论古今人。为此方书者。不见是之叹姑舍。仍以此方置之不行。则其于民食何哉。其于民食何哉。第有一道。可以解民惑而广藷农者。若使南邑之倅。悉心劝民。使之种藷。其取种及藏种四条。并依方书行之。而康海邑民。取种藏种之法。亦令如前行之待。春分下种。以观其生芽。则乾种生种之孰优孰劣。自可立判。而广种诸道之要。实在于此。故书之如右。以待存心爱物。为民裕食之守宰云尔。
藷农解惑说(见种藷方)
余于癸酉春。购贸藷种若干枚于康津地。分俵于洛下亲知之愿种处。及到秋收。遍探藷农之优劣。则或有生卵处。或有无卵处。盖生卵处既皆深耕。又能以粪和土者也。(此乃以粪和均于土中之谓也。无论一亩半亩。藷蔓所及之地。必皆深耕和粪。然后方可生卵。而和粪尤切于深耕。)无卵处。虽或深耕。而不以粪和土。又或以粪和土。而不能深耕者也。人不深耕和粪而藷无卵。则曰康津一邑之外。
学圃轩集卷之一 第 164H 页
他道他邑。俱非宜土。此岂非惑之甚也哉。苟欲种藷。必须深耕而和粪。且于原方中种植条。有曰。藷根每三叶为一段。每段三四寸长。覆土深半寸许。又曰。藷蔓之节。在土下而生卵。每节可得卵三五枚。夫覆土于三叶一段云者。即间二叶覆土。待其生根。各剪一段。随地移插之谓也。在土下而生卵。每节得卵云者。即已尽移插之后。纯欲生卵之时。叶叶覆土。节节得卵之谓也。原方辞意。非不该详而人或有难晓之叹。故为此二条申明之说。以为种藷人解惑之备耳。
北道种藷说
藷本南方之产。性甚忌寒。其宜于南方。不宜于北方之论。虽无所据。细究其实。则亦有所不然者。何也。夫藷种始出于交趾。次及于闽越。今则广种天下。转至于幽燕。交趾之于幽燕。相去为万有馀里。我国之康津与北道。固不可比论于此。而自交趾视幽燕。则其为极北已无可言。然亦自幽燕尚能种藷者。以其有术故也。盖南方地气甚温。春分后下种。十月内收卵。而苗生之后。覆土于三叶一段。剪茎移插。故虽一根。亦可遍种于数亩之地。而北方则自是晚解冻。早收穫之地也。今若全用南方之法。则十分善成。有未可必。虽春分后。宜其未及解冻。十月初当有雪积之时。下种于寒食之后。收卵于九月之初。一视种谷之规而行之。则必无不可成之理。此乃北方种藷之术也。然则只曰。北方之种藷之自下种至收卵。较诸南方。日子稍近。宜无剪茎移插之暇。所用种子。当为倍蓰于南方云尔则可也。若
学圃轩集卷之一 第 164L 页
以北方直归之于不可种则非也。且康津之于北道。其地气之寒温。未必不如交趾之于幽燕。则独于北道。岂有不可种之理乎。若使北道之人。能有明识此个事理者。亦当种藷于厥土矣。
松叶救荒说
松叶之性。能守中不饥。断谷延年。而人于歉岁。无谷可食。凡草芽菜根。虽皆咬得。犹不免于浮黄肌肤。颠连沟壑。而独不食松叶者。实由于愚无知识之致。苟究其情。宁不哀哉。昔在秦时。有一妇人。入终南山。食松叶而不饥。能度三百馀年。而今人之闻此说者。辄皆谓之诞妄而不信。盖缘其效之莫徵于当世故也。然其能为救荒之良剂。则诚有馀而既知之孰矣。又试之详矣。今当大歉。道多饿殍。故参考古方。作成食松之法。书之于左。以备广救捐瘠之一助。而其法亦甚简易。惟彼饥馁之人。若能依此久服。则不惟救荒于一时而已。亦可节食于多年。此乃目前之实效。而犹且归之于诞妄而止。则其于救荒之术。人虽自以为知。吾必谓之不知矣。
择地说
宋朱文公议永阜陵状首尾二千馀言。明白恳切。有曰寿皇圣帝。厌世上宾。率土哀慕。宜得吉土。以奉衣冠之藏。垂裕后昆。永永无极。又曰。葬之为言藏也。以子孙而藏其祖考之遗体。则必致其谨重诚敬之心。以为安固久远之计。使其形体全而神灵得安。则其子孙盛而祭祀不绝。此自然之理也。又曰。古人之葬。必择其地。以卜筮以决之。不吉
学圃轩集卷之一 第 165H 页
则更择而再卜。近世以来。卜筮之法虽废。而择地说犹存。又曰。其或择之不精。地之不吉。则必有水泉蝼蚁地风之属。以降其内。使其形神不安。而子孙亦有死亡灭绝之忧。甚可畏也。又曰。穿凿已多之处。地气已泄。虽有吉地。亦无全力。而祖茔之侧。数兴土功。以致惊动。亦能挻灾。又曰。凡择地者。必先论其主势之强弱。风气之聚散。水土之浅深。穴道之偏正。力量之全否。然后可以竣其地之美恶。
救荒说
民生百须。不可以一日无者。即衣与食也。食而无谷。民有饿殍。衣而无绵。民有冻死。而昨秋谷荒。今秋绵歉。虽欲民无饿殍与冻死者。诚亦难矣。然昨秋谷荒。则赈贷之方。靡不用极。而犹有饿殍载路之患。况今绵歉之甚。实是在古罕闻。其为民忧。殆无异于昨秋之谷荒。方有有钱难贸之叹。而自官救急之策。寥寥无闻。苟如是则哀彼无衣无褐之人。不免冻死于卒岁之前。固是必然之势也。虽然乡民则犹可刈取其未刈之柴。雪里煖突。惟此京民。柴政绝贵。煖突之具。在在难办。则冻死之忧。未有甚于五部之民者也。若自庙堂俯烛。此个事情。则其所救急都民之节。岂或少逊于赈贷谷荒之时乎。第念五部户揔不过为四万内外。无论士庶。以其无料无布贫不蔽寒之类。限万户抄出。则较诸户揔当为四分之一。勿问其大中小。每户木绵各一匹。许令发卖。则木绵之数。亦当为二百同。而户曹木绵。常年所储本不下于千有馀同。就其中除出此二百同。每匹捧价二两。发卖都民后。价钱二万两。则贮钱与还木之
学圃轩集卷之一 第 165L 页
间。惟在从便施行。若以还木为定。而还木之际。或有馀剩。称其馀剩之数。减价于发卖之时。则此可为官无少损。民蒙大惠之一道。而切肤呼寒之类。庶可有挟纩之喜。乘时射利之徒。不敢为高价之计也。且闻兵曹木储。比诸钱储。颇有裕云。若然则各司员役朔布之以钱代下者。以每名一二匹为限。亦以木绵出给。则两处木绵之能救冻死者。将不知为几千百云尔。
贡弊说(见贡弊说)
有客问于余曰。君知夫贡乎。贡为享上而作。而以古土宜之贡。为今京纳之贡。此则享上之外。又为民弊而通变者也。其所设施已为数百年之久。奸伪渐滋。弊瘼多端。贡人之言。言必称贡无馀利。莫能支保。以今京纳之贡。复古土宜之贡。决不可遽然议到。若其禁断奸伪。矫革弊瘼。心诚求之。岂无其策乎。余喟然叹曰。是哉客之为言。此乃都民生业之最大者也。有司之官。不宜一任其为弊。而今夫贡之宿弊。譬如人之久病。举有难苏之叹。若不汲汲然治之以医药。更事因循。过了几年。则今之难苏者。必将至于渐痼。无奈而后已。与其投药于已痼之后而药不收效。无宁试医于未痼之前而医为治。然良医必先审察其病源。然后始乃投药。故药无虚下。病得其苏。盖此贡弊。自有为弊之源。虽欲革弊。苟不能审察其源。则非但久病之渐痼。无奈而已。一番试药。亦未可必也。客曰。然则君于贡弊。有何察其源。而亦有可投之药乎否。余应之曰。余则以为贡弊之大源。出于兼并二字。既得其源。则何患乎无其药。而但
学圃轩集卷之一 第 166H 页
药有二道。温补与凉泻是已。以今经费。有难开路于温补。势将从事于凉泻。则年久之病。虽未能快得苏完。庶可为病不添痼之一助。余将就此凉泻之剂。而尽其详矣客曰诺。于是乎以其荛说。条陈如左。
学圃轩集卷之一
 [序]
  
种藷方序(见种藷方)
甘藷一种。即五谷外救荒之第一物也。虽在礼岁。其利比诸种谷。本为数十倍。况当歉年。独不被旱涝之灾而。救荒之功。与五谷同。则其利之博。亦岂止于数十倍而已乎。我国农民。未谙其种艺收藏之法。虽不欲与五谷同其耕植。若自官府勤乎劝课。而广布食实之要。能使藷农。致其礼熟而大有救荒之效。则其于民食。不啻为少补。故今以种艺收藏之方。条录于左。又用谚释。以备农民种藷之鉴式云尔。
学圃轩集卷之一
 [传]
  
岭南孝烈妇传
岭邑有一民家妇。其节行卓异。岭之父老。于今五六十年。谈其美如一日。余亦闻于岭人。而忘其邑名与妇之姓也。妇适其夫。不几年而夫死。无兄弟及子女。而家甚贫窭。惟有老父而丧其子之后。仍丧其明。夫之病且死。谓其妇曰。吾死之后。父亲无所依。微君谁可供者。妇曰惟吾在。此则无忧。夫死之后。妇哀毁欲绝。忽幡然自念曰。吾死。舅氏亦必自尽。是负吾亡夫之托也。强加粥饮。举其葬礼后。即为人佣赁。以供舅氏之朝夕馔。而一心至孝。终始靡懈。妇之本家。在三数十里许。而有父母及兄弟。家亦稍饶。妇乃其少女也。父母怜之。每以衣食之资周给焉。令其频频往来。
学圃轩集卷之一 第 166L 页
辄辞以供舅无人。时或归宁。则其母泣谓曰。念汝之孤寡。死不能瞑目。盍听吾言。使吾为瞑目也。女曰。舅氏亡夫之托也。女之不死。为舅氏供也。宁死不忍有他意。母继之以怒。如是者屡矣。妇遂绝觐行。父母亦撤其周急。以待其因贫屈意。与其女数年不见面。然其母以女之故。虑念甚切。夜不能寐。几乎成疾。忽一日送人于女曰。父病甚笃。而只以不见女为深恨。如过今日。则不得面诀。妇泣告舅以实。得四日之食。置诸舅之傍曰。自今至第四日。妇当还矣。盖谓父病如果不幸。则当于成服日。即来之意也。舅亦泣而送之。妇至则一室晏如。见其母问候讫。仍问曰。父亲安在。母曰今则病势少愈。欲试行步。出于邻舍。少焉其父归家。仪容如常。女知其见欺。然时则日已暯矣。未定其去留。母与父坐定。谓其女曰。今日则新郎将至。汝又若不从吾言。吾当死于尔前。仍以新衣勒令着之。胁之甚急。女于是计无所出。乃着其衣而徐告曰。父母之严命既如此。惟当勉从而已。母抚其背曰。吾女吾女。乃今方可谓孝女。父母暨兄弟。莫不欢喜。女又请于母曰。垢秽盈身。沐浴然后可着新衣。母即亲自入厨。温汤以给。女往于家后篱内。以手扬汤溅溅。作沐浴之声。脱其新衣。着其旧服。穿篱而走。其父母犹且信之不疑。妇行才数里。见一大虎当道而坐。妇厉声叱曰。吾道非耶。父母不谅。必欲夺志。机事迫急。逃还舅家。吾道非耶。非则杀我。仍向虎前进。虎遂回首作行。行甚缓缓。妇随虎而行曰。夜色昏黑。莫辨去路。而后必有追者至。汝若导吾。何不速行。虎行如飞。妇尽力随之。虎至一处。
学圃轩集卷之一 第 167H 页
即其舅家门也。推户而入。舅问曰。来者为谁。曰妇来矣。曰汝何经归。妇悉陈其由。且告有虎前导至门之状。舅闻言。为之感激。泣不知几行下。此时妇之本家。新郎已入其室。夜又向深。母闷其浴之太迟。往视之则女已不在矣。知其逃。急令人举火追之。见大虎守门。追者惊走。妇慰其舅止泣。出门语虎曰。汝能为我指路。我无以报汝。见存者。只有狗一头。以此充饥。慎莫入于此村之阱。驱狗出送。虎即囕去。仍就寝室。晓闻呼声自村中起曰。有虎入阱。里人齐出。妇认其为夜来之虎。告于舅曰。彼兽也。我人也。彼既活我。我不报彼以活。可以人而不如兽乎。曰言虽善矣。但活彼无术。曰。当往恳于里人。曰汝欲必往。吾亦随之。舅执筇而出。妇引筇而前。才出柴门。见者咸曰。叟且焉往。舅曰。吾儿欲救虎报恩。故与之同行。闻者传之又传。舅之行。犹在半道。而某家妇救虎之说。已遍阱下。观者如堵。妇至阱外。告于里之父老曰。夜来此虎于妾。有活我之恩。切欲救虎以报。故敢问佥意之如何。众曰。勿妄言。虎脱入阱。出将害人。且虽欲活之。孰能入其中。引而出之乎。妇曰。但许之以活。妾自当之。彼若害人。舍妾其谁。众乃许之。妇入阱语虎曰。汝是灵兽。若念吾昨夜之言。胡入此中。虎乃俛首作听言之状。又曰。汝有活我之恩。故力请于众。众亦许我以活。出阱之后。无或害人。远遁深山。以手抚虎。引出阱外。虎即走向山边。瞥眼不见。舅在阱外稍高处。与邻人俯瞰阱中。而其盲已痼。未见其妇之动静。只凭邻人之语而知之。邻人始曰入阱。又曰抚虎。辄顿足乱叫曰。是何言也。是何言也。
学圃轩集卷之一 第 167L 页
及其引虎出阱。又闻邻人之言。手自指之曰。虎果走彼。于是乎两目忽然复明。众皆异之。告于邑。邑告于监司。监司闻于 朝。施以旌闾之典。其本家。亦知其志之不可夺。周给如初。呜呼。以一人而兼此孝烈之卓卓者。于古实所罕闻。虎之指路而入阱。舅之既盲而复明。岂非至诚之所感。而天所以彰妇之贤者欤。妇生于 肃庙末年。死于 英庙末年云尔。
学圃轩集卷之一
 [祭文]
  
[无题(祭仲氏文)]
岁次丁卯四月癸酉朔初六日戊寅。即我 仲氏朝散大夫公乘化后九日归葬前二日也。其弟▣▣谨具菲薄之奠。再拜哭诀于灵筵之前曰。呜呼痛哉。 公之今年。五旬有八。筋力尚强。神精无阙。乡党之论。咸期大耋。岂意中道。遽作此别。昔在乙酉。先君早卒。公则成冠。弟在髫发。又于乙巳。慈围永诀。公已壮大。弟犹迷劣。兄弟四人。各自为室。大抵吃贫。困苦如一。及到辛亥。伯氏弃筚。公亦丧偶。即其三月。多年赘居。嫂氏有疾。晚来卜宅。斗禄赖活。历数平生。此乃本末。以今追昔。一倍悲绝。嗟我仲氏。凡民之杰。端雅之姿。正直之质。孝友居家。慈惠接物。心又好施。用或不节。前冬疾作。北风其烈。今春病剧。飞花如雪。良医蔑效。苍穹莫恤。沉绵半载。竟至奄忽。传家有子。开茔同穴。一兰三枝。已见其茁。人事无憾。冥途奚缺。惟我一心。然且如割。听彼昼哭。小家情切。老无子女。亦云惨怛。念轸身后。旁人寄说。遗教丁宁。其敢不率。窆期在迩。正值浴佛。一别终天。万事今日。攀柩痛哭。不禁清血。情虽无穷。言不能竭。奠以清酌。文用拙笔。灵其不昧。庶几歆歠。呜乎哀哉。尚 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