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弦窝集卷之五
弦窝集卷之五 第 x 页
弦窝集卷之五
 序
  
弦窝集卷之五 第 79H 页
大成殿重修序
古今事物之理。久则弊弊则改。若弊而不改则是理蔑矣。故诗曰弊予又改为兮。孔子曰好贤如缁衣。夫衣之缁者。尚有好贤之义。况庙宇之重而圣灵之所妥乎。吾州之大成殿。刱久而圮。榱桷渐败。以致风渗而雨漏。莫重尊护之地。顾一日未安。而事钜体重。议久未决。岁癸未春。知府洪公(容默)祇谒而熟审之。立命校有司诸长贰。询诸乡三老。考旧例以进。佥曰是无考。所资用请于士鸠之。公曰勿之。是吾责也。即申于使司。闻于 朝。五月辛未。祝册降。越庚辰。率诸执事。以特牲告。祇迁于明伦堂。凡事不责士不动民。集众工募役丁。而总之监官。日计口廪食之。易朽以新。补败以全。越一朔而工告讫。费省而事速。有若神相者存。六月癸亥。会州士行还安礼如释菜仪。于是丹碧辉煌。宫墙清肃。乡运回而天时应。人功举而神道得。凡百仪节。焕然一新。士曰乐哉。学之将兴。吾其有归矣。民曰时哉。农不被夺。吾其无饥矣。猗乎休哉。公以忠贞赫胄。到府初。往谒桐溪郑先生墓。凡于龙舍
弦窝集卷之五 第 79L 页
事。一心存护。信乎忠贤家法。尤有诚于尊贤慕圣之节也。是役也。东野以校贰相绳尺。与有光焉。而窃复思之。公受命于右文之世。远莅岭邑。特先为此者。其意岂止于修堂宇资观美而已哉。昔韩公之于处庙。柳公之于柳碑。类皆眷眷致意于崇圣学而振士风。公之继今而次第者。其在是乎。近来校纲颓弛。学政不修。乡曲子弟。慢不知讲学之为何等事。首善之为何等地。弦诵之声。寥寥无闻。此其吾道之沉而乡俗之终于贸也。使公因此圣庙之重新。一切更张之。择遴乡俊。升之校宫。薤盐而木钟。渐之岁月。使此一方彬彬多文学之士。则于是乎可谓尽崇圣之道矣。公曰是吾事也。敢不勉焉。既落。请记其事而揭之。公辞以夸。东野以同事者。不敢废其美。遂书此以为序。附日录于后。藏诸学中。俾后之嗣修者。有所考焉。
寒冈遗墨裒集会序
古今载道之文。莫有盛于程朱子及我退陶老先生。而其文有遗书外书别集续集之例。是皆裒稡非一人。锓梓非一时。而又所言者亦不无内外精粗之别也。总之为大全。罔敢或遗。则信乎道德之言。愈广而愈备者有如是夫。粤我寒冈先生。起退陶之门。而接
弦窝集卷之五 第 80H 页
河洛之绪。当日及门诸贤。掇拾遗言于山梁之后者。顾有原集廿许卷在焉。如心经发挥,五先生礼说等书。又皆别自一书。先生之言。已多乎哉。然道德博而四方广。零珠片璧。尚埋没尘沙者。安保无是哉。先生之胄孙寝郎公为是之惧。谋于渊泗衿绅。使于每郡。简可裒辑者一人。以立始事之规。此渊院之所以有是会也。既会齐肃于祠。退而序齿于正堂。东野作而言曰夫文集者。斯道之不遇也。向使先生而遇于世。先生之道。其必家而国而达之天下矣。于是时文集可无作也。惜乎道之不行。言固不得已。乃有文集作焉。今生于先生之后。思欲与闻于先生之道者。舍此何由。然则自先生而视文集。可谓先生之不幸。而自文集而求先生。抑又非今日后学之幸耶。又曰先生之道。见于原集者。已日星乎宇宙。今使续有所刊。馀光末照。未必有加于此。而顾犹为尔者。即手泽之所存。咳唾之所及。无非道也。苟不务道之是求。而徒事裒集之末。则是续集虽成。而反与侈椟而亡珠者奚择焉。其必沿流而求源。由粗而入精。有以知老先生之得于程朱者如此。先生之得于老先生者又如此。然后先生之不遇于当世者。其将为后世之遇。而今
弦窝集卷之五 第 80L 页
之裒辑者。与有功乎。佥曰是役也。宜乎子之有是言也。盍相与勉焉。仍书姓名于册。院长贰几人。乡长少几人。裒集儒生几人。而见至者几人。附唱酬于后。以备院中故事。时先生卒后百九十六年之上元节。
送龙泉洞主尹彝铉之任荣川序
我国以春秋之义。名于天下者。盖有桐溪,清阴,三学士诸先生以也。桐翁衣冠之藏。在吾郡之龙山。往时府宰永嘉金公。以清阴赫胄。祇谒于墓道。与州人士重建龙泉精舍。且简于三学士后孙之宰本道者。俾助其役。今侯带方尹公。时以丰基宰。亦乐有以应之。明年而斋成。迎金公以洞主。会道中襟绅。以重九菊酒行事。因著为常式。甚盛举也。已而金公归。尹公自丰基移任玆土。才下车。多士请以洞主。公义不辞。即临斋谒墓。菊荐日。躬行祼献礼。一如金公时事。今又移赴荣州。而行将有日矣。精舍诸生。仍以壶酒箪肴。会饯于郭门之东。既序坐。东野起于列。酌而祝曰士生吾国。知慕桐翁者。当知慕忠贞公。知慕忠贞者。又曷不爱忠贞之后哉。然则是酌也。其贤贤之义乎。请公一酌。又酌而祝曰。公之莅昌也。既有桐翁之龙山。今往于荣也。荣又有学士三先生合享之院。荣之士
弦窝集卷之五 第 81H 页
迎公是院。当如吾州之龙舍。既生于忠贞之世。所履历又皆忠贤之乡。公其以忠义为心。克终如始。毋忝其所生之世。而有光于所历之地矣乎。请公一酌。酌既再。公乃遍酌于诸生曰。诸君子之所赠余者。其君子之言也。顾何敢。然亦不敢不勉。余所以勉诸君子。则请于龙舍立讲规。有如退老先生之伊阳院及郑文穆之川谷院例。敦诗书崇礼让。以昌一方邹鲁之教。则非惟诸君子本分事当为然尔。其增色于龙泉为何如哉。诸君子勉之。诸生拜曰诺。酌已顾东野请书其事。遂书此以为别。
观德堂行乡饮酒礼序
周礼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乡大夫受于司徒。各教其所治。考其德行道艺。及三年大比。而以礼礼宾之。献贤能之书于王。其所谓以礼礼宾之者。即乡饮之礼。而所谓献贤能。乃乡贡之法也。肆惟我 先大王慨然以周礼为治。命阁臣抄周公仪礼。而附以开元礼若 大明礼。参酌古今。印颁中外。令学士大夫仿而行之。盖将以导民以礼而为用于国也。然而科目盛而献贤之礼。不讲久矣。其在承疏宣化之地者。尚不閒于仪文度数之间。行之者顾罕焉。
弦窝集卷之五 第 81L 页
吾宗鲁城相公(光颜)以 先朝旧臣。按节山南。南即小华之邹鲁也。其民士有昔贤遗风。乃以岁十月。设尊俎篚洗于城南之观德堂。与处士之贤者大夫之尊者及有耆德者有才行者。进而谒先圣先师。退而行揖让献酬之礼。于是乎天地位而日月从。三光会而四时定。三终作而五行备。猗欤盛哉。以其时则周官之岁十二月也。以其地则退陶老先生及后来诸先辈倡率导习之乡也。以其事则 先大王撰辑颁行之遗意也。今相公之志。夫岂徒事乎疏文末节而已哉。其欲厚民俗而作人材乎。其欲顺天时而明王制乎。其欲挽三代之淳而革季世之淆乎。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乡。斯礼之谓之乡者。以其自乡而达之国而天下也。夫子所谓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者。其非是耶。既毕有起于列者。再拜酌而祝曰。愿相公异日还朝。申于 筵奏。参以庙议。使斯礼也。不止于山南一方。而均施八域。举国衣冠。咸囿于礼让之圈。则斯其为古圣王刱斯礼之本意乎。又酌而祝曰取士以科目则贤能者不可必献。而斯礼也适为虚文。愿相公勉之哉。公作曰宜乎斯礼之行。有斯言也。顾余尚何敢。亦愿众宾各以斯礼修之身。以行之家
弦窝集卷之五 第 82H 页
乎。乡之本家。家之本身。苟不先修身。斯礼也将安所施。众宾其勉哉。咸曰诺。遂书此以为乡饮宴序。
宗三兄(东亨)晬宴序
盖有太和清明之气。在天地为祥。在人为福。福之太一曰寿。如富而康而多男子。皆一之馀也。故君子之颂也必以寿。诗咏难老。书称黄发。礼著养老。以至益部之耆旧有传。洛阳之真率有图。皆所以尊其德而咏其休也。乃我朱夫子编家礼也。引温公家卑幼上寿家长之仪而特书之。此其为礼也重矣。我宗三兄居士公。春秋今六十一。即是岁乙巳之十二月甲辰其晬辰也。公以劬劳之日。不欲置宴举乐。而胤子楘从子檍等。请用家礼仪。设暖帛衣乌几鸠杖。再拜以献觞。以昌家庆。于是宾客宗族歌南山以贺者趾相接。猗欤盛哉。东野于公族也。执门子弟之礼。进而酌以祝曰。噫一元太和之气。旷百世而不几时。则人之得是气而享玆休者。亦千百人无几矣。然天地之气。既可以裁相而致之。则在人者亦岂无求之之道乎。彼医家之菖蒲茯苓。道家之水火鼎炉。皆末矣外矣。惟孔子之言曰仁者寿。箕畴五福。邹书之三达尊。莫不总之以德。盖公得于天而措之于家乡人己之间。
弦窝集卷之五 第 82L 页
日用之如饮食裘葛。无非是从事于仁德也。于焉造物者假之以年而长其为善。不亦宜乎。遐哉是福。天与之其不轻。人求之其不回。有如是夫。又酌而祝曰人生上寿百岁。中寿八十。如公之已得者下寿也。然而贫则易其守。病则丧其质。无子男则失其托。若尔者虽上寿。非吾所谓寿也。公则不然。家居丰给。务以馀财赈施。五官之用不须药饵而健。三子联芳如金如玉。合庆而并乐之。盖其浑天一周之间。病苦而忧戚者不几日矣。况如是而将百岁乎。如使一世驱而跻之仁寿之域。无一夫不如公。则果所谓太和清明。旷百世而一时矣。于斯时也。贲之丹青而播之雅颂者。太史氏其人也。夫岂闾人巷士之所歌咏而已哉。公笑曰尔所以寿余者。亦所以警余也。余将勉之。且还之尔。尔亦懋哉。东野再拜而辞。既又作硕人四章以歌之曰。
硕人其温。乃宁乃康。之耋之期。而冈而陵。硕人其敦。祖考攸祺。维其似之。是以予之。硕人其谦。惧玆多祉。斯乐嘉宾。周道以视。周道如砥。硕人斯行。行之不息。寿考无彊。
吴再宾东游录序
弦窝集卷之五 第 83H 页
昔余东游。自玉山历东江。尽延旸之裨海。遂入赫居氏故都。观山川人物之盛。星台月城之古。金钟玉笛之奇。明年又自佛国寺折东海。海天池也。宿万波亭。作日出歌,采鳆词以归。于今思之。渺然若穷海源而升云汉矣。吴友再宾。亦遍观东都。望洋于曲江之乌屿。观瀑于清河之内延。转而之韶州之冰穴。及归以记行一横轴示予而誇其见。余亦以所观答之。不及者浮之白。盖东都之东南再宾不及余。其西北余不及再宾。而若其所以观则等矣。东都古罗朝为三氏千年奠鼎之地。及至本朝。又见重以邹鲁者。岂山水而已哉。向使罗朝而无金角干,朴提上,崔阿飧,薛弘儒诸公。本朝而无晦老先生。东岱东洋而止矣。尚安得为东都哉。以其钟毓之美则人文虽藉于地灵。而抑以破荒之功则地灵又藉于人文矣。余与再宾之必先彷徨于玉山东岗釰窟谏墓之下而以至于鹤山冰溪者。皆以是也。遂以旧作东海一律。补轴中阙文。并书此以备后之东游者观。
中秋会话录序
尝观苏长公赤壁二赋。皆卜既望。极言月事。而论者尚恨其前游差早。后游太晚。盖以月宜于秋而最宜
弦窝集卷之五 第 83L 页
者又中秋也。虽然中秋而雨则其如无月何。古乐府有孀娥怨曲。汉人因中秋无月而废此曲。至唐罗隐诗又广其意。然则其为怨。又有甚于有早晚矣。其必得月于中秋然后始乃无二者之恨乎。岁戊辰中秋。友人陇西崔砥立过余稣亭。是夜天不雨。座亦圆。于是置酒于亭。先迎月于观澜矶。一带澄流。铺练涵镜。积气空明。藻菜交横。缘矶而为石屏。松桧花木。槎牙偃蹇。横挺而倒蘸。西南诸峰。森然呈露于烟霭云涛之表。而𨓏𨓏沙鸥潴鹤。闻人声惊起。磔磔而鸣。时月已移东岭。风露凄人。不可以久留。遂登亭。老者于室而洞户牖。少者于轩而从人于阶。座有二客。一箫而一歌。酒一行听其声。折羽转商。高抗下坠。渺然而江湖者。其渔父辞耶。飒然而风雨者。其秋风辞耶。吾辈皆江湖间人。而岁又秋矣。襟怀摇落。不觉愀然。酒二行。尽其声。要妙之音。凌风厉汉。令人神爽飞越。如入匀天广乐之府。此其为叶法师之所尝谱得于广汉宫者欤。时月已当天心。夜益深境益静而气益清声益扬。酒三行。复反之古而纯于正。乐而不荡。和而不激。高者无失于亢。缓者有得于简。而圆转曲折。皆合律。则恰然有中和太平之想。而至令座客有自然起
弦窝集卷之五 第 84H 页
舞者。孙泰山所谓今夜逢尧舜世者是耶。已而月已在西楹。宾醉而主人亦倦矣。相对倚墙而睡。馀少者与歌以尽月。噫何夜无月。何处无山水。彼箫与歌。亦岂无其人。此地此夜。能使孀娥解怨。赤壁及时者。余未知世有几人多也。良会之难得有如是。则吾辈之以此自多。拟之古遗之后。不亦宜乎。书此以为序。
方丈记行序
史记申公言天下名山八。五在中国。三在外夷。秦时方士言东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岂其所谓三在外夷者。即所谓三神者耶。我鲜国于东海。其言国之名山者。以金刚为蓬莱。头流为方丈。汉挐为瀛洲。未知是真个三神欤。抑好事者傅会之欤。若以老杜方丈三韩外之句观之。我鲜之有方丈。其信矣乎。夫以中国之有五岳。尚有慕乎东海之三山。著之史发诸诗如此。其处天下之绝域而为天下之大观可知已。乃今生于我鲜。与三山同一国。而平生无及于此。则是虽使生于中国。其必不见五岳也。又或幸而得及。苟力不能穷其奇。知不能领其要。则是又日见三山。而与尝不见者奚择焉。日友人河琢之游方丈。已以其录至。余诘曰琢之果见方丈矣。抑又知所以
弦窝集卷之五 第 84L 页
见方丈乎。自古谈三神者。其鱼鳌其禽鹤。九茎之芝其草。千岁之桃其木。其居丹台绛阙。其人安期生羡门子之徒。彼以秦汉之富。何所求于天下。而尚沾沾褰裳于东海者。大抵神仙之说皆是也。琢之之于是行也。其与神仙者遇耶。观其登山之道。深有得于徐行措足之义。由浅而入深。自卑而升高。毋困于捷径。毋废于半涂。历千百折而卒极于顶。天风轰击。势若驱人而坠诸壑。尚偃卧一宿。抚三光而俯六合。及五鼓登日出台。望太阳浴东海。已而天下皆曙。是录也可谓穷其奇而领其要矣。独于所谓神仙者。略无及焉。琢之平日读圣人书。其必有见于天地万物消息盈虚之象。而不为方外家燕齐迂怪之论所惑矣。然则使方丈而有神仙。琢之必不愿从之游。况神仙岂方丈有哉。且方丈为山。得遇道德风节如南冥先生者作。烟霞泉石草木鱼鸟。都把作自家境界。有如濂翁晦老之于庐山武夷。则顾方丈之重于天下后世者。与神仙何如。琢之之所以发轫于德川而终复税驾于德川者。此其知所以见方丈乎。虽然琢之于三山。才得其一。不足以此自多。请尽之可乎。或曰虽使琢之尽三山。独不复有五岳耶。余默然良久曰自黑
弦窝集卷之五 第 85H 页
汉入主中国。五岳亦已为毡裘之域。环天下一片乾净地。惟吾东是已。居今世而游五岳。不如且读禹贡。先王封域。其在是夫。遂和录中诸韵。并书此以归之。
朴儒峰菊会序
吾郡有朴儒峰。按郡志罗朝处士朴儒所隐故名。余家在峰西二十里近。緉屐尚未及。今年重九。与峰东诸友约泛菊于峰上。盖为见昔贤遗迹。而亦以修登高故事也。及期自余稣台发者七人。遵鹅溪历猪洞跨岭腰而望顶上。已有人声。遂喜甚。发酒以洗渴。鱼贯鼓勇而上。自文冈而至者二人。合将为九老会耶。九阳数也。三古作易者。皆抑阴而扶阳。俗以今日为重阳者。即大易扶阳之义也。今会者亦自不期而为九者。岂君子道长。与阳俱进之渐耶。于是命从者取枯槎败蘖。燃火于凹。引壶觞而煨之。每酒行。荐以黄花。申以紫萸。而间以水陆之珍。蒸枣之饭。可以代糕。消热之梨含浆之柿。可以代茗。不饮者令饮者醉。醉者令不醉者歌。新雨乍霁。林日鲜丽。孟嘉不笠。陶令不蓑。是遇于天时也。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是遇于地胜也。我稼既同。尔酒且旨。是遇于人事也。乐哉游乎。自有玆峰。为余玆会者几人也。昔羊叔子登岘山而
弦窝集卷之五 第 85L 页
泣曰。自古贤达登此者多矣。皆湮没无闻。由今以观之。登岘而名于后者。盖叔子而止耳。玆峰则异焉。先余登此者。朴儒其人也。惜其文辞风烈。不少概见于东史列传。峰亦于胜览无载焉。未知郡志何据。但以其人名其居。有如古所谓匡庐严濑。则其为隐德君子人亦可槩矣。今峰东少迤处有旧墟。安知当日其不托节于霜杰。寓兴于花隐。而慨然为今日之饮耶。又况环峰而森立者。其北则寒冈之伽倻也。其南则南冥之头流也。寒暄,一蠹之吾道在其东。葛川,桐溪之德裕峙其西。彼诸先生皆壁立千仞。有可以撑天地亘古今者。又岂特玆峰而已哉。是可使登岘者。无宇宙之感。而余所以自伤者。今日之会。酒不如龙山。诗不如蓝田。文章事业不如北门。山林风节不如东篱。总而观之。于天湖紫霄。尤不啻天地之相悬也。后之登玆峰者。其知吾辈之为此会。尚得如今日吾辈之知朴儒也耶。从余游者。苟皆有见于此。则今日之会。其乐之在外者。不足以自夸。而其所在我者。当先有以勉之哉。余闻倡天地之仁者自梅始。今夫秋者。天地之义也。菊于是花则保天地之义而终之者非菊乎。吾辈皆秋矣。其各从事于义理。以保晚节。使我
弦窝集卷之五 第 86H 页
九老之名。与黄花并香于千古九日可乎。佥曰有是哉言乎。此不可不书。以遗后之用是日登是峰者。遂为之序。
河菊潭八菊诗序
古今花卉家。常恨牧丹无香。荔芰无花。海棠多刺而金橘多酸。论人亦犹是。夫伯夷隘柳下惠不恭。师也过而商也不及。岂天不欲尽与之欤。抑得之者自不能尽欤。苟能禀造化之全而具万物之美者。在人非凡人。在物非凡物也。今夫菊之为德。蔼然自发。近乎仁。风霜不屈。近乎义。与百花不纷竞。近乎礼。又处山林如隐逸。其智也。重九必发。不失常候。其信也。以至圆华正色。准乎天地。而非如荔芰牧丹之才有一长便有一缺。则吾知菊者殆花中之圣人乎。故天下于菊。莫敢有异议。如离骚以兰配。莲说以莲配。归去来以松配。揄扬德美。著之花史者。几尽之矣。然而以谱者惟序其品。以画者惟绘其色。举香则遗味。言格则遗性。能道其全者顾罕焉。惜乎菊未尝不遇于人。而其所遇者犹未为尽欤。日得菊潭丈人八菊诗而读之。远之如画。即之如史。其所以状菊之妙者。超然于色香臭味之外。而自不遗神思性气之真。发前人所
弦窝集卷之五 第 86L 页
未发者多矣。常闻之。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今考其诗则霜杰得其气。南山得其趣而已。其能道菊之大全者。何尝有此。未知菊丈于诗。先有得于化造之全而自为诗之圣欤。然则彼黄者菊。自周官忧小正(夏小正)以来历几千载而始一遇焉。物之遇人。其难如此。而抑其所遇之深。又难矣哉。东野与菊丈俱学圣人者。若于妖红凡翠之间。能不失其真香本色而尽性之所有。得以复天赋造化之全。则于是乎吾人心上。自有一个黄花。而不为他披篱出圃者所笑矣。此又非余与菊丈之朝夕可勉哉。请菊丈有以先之。而复使余以踵之也。遂和其诗。序以归之。
哀菊诗序
周夫子曰晋陶渊明独爱菊。余谓天下之有菊久矣。爱之者独渊明耶。周官以荐衣。夏小正以纪时。楚骚至餐其英。则爱之者何尝无其人。虽然知其所可爱而爱之。则盖晋处士陶渊明一人。宜乎渊明死。菊为之死而谱菊者无传焉。是可异也。近世有菊潭丈人。种菊以自号。作近体八咏。以寓岁寒之意。同游者皆和之。而余亦与焉。盖菊之爱。陶后始有闻耳。及菊丈没。菊为之不华。或华者亦憔悴甚。友人子深。菊丈弟
弦窝集卷之五 第 87H 页
也。乃作酹菊文。诗则用旧八咏韵以哀之。噫生为知己用。而卒能死于知己者人耳。虽人而亦安得尽然。盖间千载而得一二见焉。是其所以难也。今以卉性之微。乃为人所难能耶。使菊而知死。古今一菊也。今死于菊丈者。何尝不死于渊明。岂菊亦有不能尽然者耶。抑其死于渊明也。能特书之。以戒世之负心者。独未有如今之子深者耶。世之论是菊者。有疑其或华。子深解之曰是天也。盖死则皆死耳。然而一切皆死于人则何以存其天。如子深亦可谓知菊矣。菊于异日。其复为子深死乎。余负菊丈。殆菊之不如矣。窃以所感于心者。又和其韵。以附前什之后。其所以悲菊者。乃所以悲菊丈。悲夫悲夫。
大司谏馀窝睦公(万中)重牢宴序
重寿古也。而东俗尤焉。人老而遇始生之年曰回甲。进而遇始婚之期曰回婚。又进而遇登科之岁曰回榜。有一于斯。其子孙必置酒邀宾。以饰其喜。盖回甲回榜。犹一人分事。而所谓回婚。非夫妇双寿则不能。故或千万人而一遇焉。宜乎国人所共艳也。前大谏馀窝睦公。以 正宗丁未过其甲。十二年戊午。以偕老进阶嘉善。淑夫人李氏进封贞夫人。至 今上癸
弦窝集卷之五 第 87L 页
亥为始婚之岁。是日公晨起盛衣冠。为文告庙。木公金母。对坐中堂。于是子孙男女。迭上寿称庆。一时文士咸歌其事。盛道公福禄。余惟公幼有神童之名。长有国士之称。气钟山岳。识通古今。积之如江海之渟蓄。发之如风雨之奋迅。虎豹翚翟之彪炳也。读其文者必盥薇。诵其诗者如嗜菖。举一世而未有不山斗于公。及夫辛亥以后。邪说横行。凶徒鸱张。坏人才败风俗。实为世道之忧。公奋起排攘。严辞洞辨。宁以身为的于众锋丛镝之中。而不忍立视其胥溺。有识甚韪之。方 先王之搜罗才俊。寸善尺能。皆得其用。则公以文学见重擢。及 圣宁而锄治邪学。奖用正论。则公以辟异特长谏垣。公于世不可谓不遇。而其扶正卫道之功。亦伟矣。然直道多碍。踜蹭屈曲。才艺之高。尚未得尽见售。议论之正。尚未见大行。名位虽重而志未尝极其展布。天既生公之不偶。而乃不尽其用。不大其施者。抑又何理耶。余观天下之人。丰于财者啬于寿。膴于仕者薄于福。岂天道害盈而人事难全耶。夫如是则向所谓屈曲于公者。乃所以深为公地。而欲以厚施之也。是以富贵福泽。天所难全于人者。而公以寡取而全之。寿考康宁。人所罕得于天者。而
弦窝集卷之五 第 88H 页
公以约处而得之。以至夫妇齐寿。千万人之所不能多遇。而公能裕馀于一朝。天之所以资公。公所以取资于天者。岂不有合于易之谦欤。余于公。实有屡世之旧。今不敢不祝。亦更有为公贺者。公盖丁卯进士。今距丁卯不过四年。于斯时也。则一回二回三回于公一身。而其为福也备矣。吾其为是而祝。俟是而贺。
赤壁诗序
壬戌秋七月既望。坡山子与二三子。候月于瀯之心稣亭。时馀雨尚作。月色未快。于是客曰坡公其不知月乎。古今侈月事者。必以仲秋既望。而独赤壁以今日。非今日则又至十月之望。其可无早晚不得中之讥乎。坡山子曰余观古之知月者。莫如坡公。公之言曰凉天明月即仲秋。此不必以时断。然则赤壁前后游。在月皆仲秋也。如使仲秋而雨如今日。其如无月何。客曰坡公赤壁。其非真游乎。彼不遇于世。托之远游赋鵩之馀者。屈耳贾耳。乌有得于江山风月之趣哉。坡山子曰然。使坡公遇。其必作清庙诗明堂颂。如赤壁赋奚暇焉。惜乎琚琼黼黻。卷而怀之荒江寂寞之滨。而无以自遣其碨礌。则不得已泄之为江山风月之游者。尚安得不然。然坡公未为无所遇矣。遇于
弦窝集卷之五 第 88L 页
山水遇于月遇于酒遇洞箫客。而吾辈进既不合于世。退亦不得于山水。岩居无舟。雨夜无月。妻贫而不藏酒。客拙而不知箫。顾何以为赤壁游。而不使坡公笑人寂寂哉。客曰坡公赋此在四十七。今子年相等。赤壁可复作乎。坡山子曰今去坡公殆数千载。黄州之赤壁固无恙。造物之真藏亦无尽。子于其间。闻复有能作坡公此赋者乎。使坡公在。此赋则余以为不能复作何也。文章亦造化中一物事。才有意乎作则便不是造化之自然。况得以拟之哉。故坡公尝拟昌黎氏盘谷序。旋掷笔自止曰不如放教他独步。后之作拟古者。其知坡公此意乎。已而雨止。微月粲东岭。遂沽一斗酒。序坐而酌之。使童子联袂踏歌。诵前后赋一通。既又取赋中语。为古诗十咏。以寓望美人兮天一方之想。而俾诸江湖间同志者和焉。
吴再宾游山录序
山水之美。世称安阴三洞。而猿鹤为锦脔。士大夫驴而东南者。问津自吾瀯始。余以是得其往来歌咏之作甚多。类皆黼黻烟霞。钟鼓泉石。其遇一葱茜一泓净。辄摹写之不暇。而至若览地胜而溯人灵。得故师友鸿爪豹文之馀而击节感慨。彷徨不能去者。未之
弦窝集卷之五 第 89H 页
见焉。日得友人吴再宾诗若序以读之。美哉君子之观也。知所以约之乎。与其不尽乎三洞。宁遗寻真花林。不尽乎猿鹤。宁遗伽叶月城者。是于心目之间。先审取舍。不至如流连汗漫者比。而当其历四乐而抵搜胜也。恍然若亲蹑陶山杖屦之后而扣葛川之扉。是洞也于是乎庐山之洞天欤。武夷之九曲欤。及下搜胜而访某里也。又若陪桐翁赋花叶。溯春秋之统而续风泉之什。是洞也于是乎首阳之山欤。东海之波欤。于焉咨嗟顾眄。发之永言。有如太史公之观于齐鲁。而其文有典重温雅之风者。其知猿鹤之所以为猿鹤。不在乎山水而在乎人乎。今使再宾以其所观于猿鹤者。反以求古圣人书。其必锱铢不差。要领先举。而又将出而交际于当世士君子。则亦当知其所可与乎。或曰夫子登泰山。朱子游南岳。是皆圣贤之不遇也。后世啖名者多假此为题目。噫千古无孔朱。海东无泰山南岳。顾若余若再宾。何敢假此而自侈也。然而终岁不一窥孔朱之门。而一日不遇于世。辄曰吾其之泰山也南岳也云尔。则其可免或者之讥耶。是则余与再宾之所可勉哉。遂和其诗。因以所感于心者。书而归。
弦窝集卷之五 第 89L 页
文景明伽倻唱酬录序
古今名山水。必与人交相待。盖山水不得人。无以著窈窕灵淑之气。人不得山水。亦无以发瑰奇幽妙之思。如龙门之于太史公得其史。会稽之于王右军得其书。天姥之于李供奉得其诗。零陵之于柳仪曹。赤壁之于苏长公。得其若记若序赋。无不焕乎丹青而铿尔金石也。岂惟文章家然哉。圣贤亦有是焉。夫子之泰山。周子之庐山。程子之白岩。朱子之衡山。莫不神交境会。桴举钟应。以发其造化自然之妙。他如仙真道释之云往霞举。远世绝伦者。固不足轻重于山水矣。余友东泉。从眠广,立窨二公。入伽倻之红流洞。觞于吹笛峰下。既以大八分十二字。联签序刻于石壁最高处。尽兴而归。示余以唱和诗古近体合若干篇。余未知三君子有待于伽倻耶。抑伽倻有待于三君子耶。在昔罗氏刱海印寺阁八万大藏经。为三教光明宝藏。此特山之故实。而不足为玆山得也。循山而北。有内院之得釰池。池傍旧有石刻。佔毕,寒暄,濯缨三先生诗。盖内院是寒暄读书处。山之南又有寒暄旧址。而与一蠹相从讲劘。今崇山之志同岩伊渊加祚之水瀑台道山。皆其遗迹也。循山而上。极其至
弦窝集卷之五 第 90H 页
则是为第一峰顶。平石据而泉瀵焉。上可坐几人。去天不远而游人罕到。郑文穆先生尝再登于此矣。崔文昌仙于诗。申青泉雄于词。敌忾之弘济。立慬之骑虚。墨名之儒行也。近世吾先师百弗翁亦尝仁智于此洞。手植三松于学士台前。盖玆山所遇于历朝道学文章节义英雄之间者。何其盛哉。三君子平日从事于读书穷理之学。而临流登高之赋。乃其馀事。如立友又得钟王家法。蔚为当世笔苑之首。使伽倻求遇于今日。如三君子者。其肯舍诸。第观全轴无第一峰一句。岂三君子脚力眼孔之亦有不及耶。朱夫子祝融诗曰直以心期远。非贪眼界宽。文穆先生尝三复此句于玆山之绝顶曰此非徒有会于今日。凡游山者。不可不知此意。旨哉言乎。是开示后人以向上一路。而不使止于半途也。吾知三君子必有悔于此而复理緉屐。努力跻攀。统一山全胜而会极于绝顶。于斯时也。处地益高。心目益豁。趣味益深。凡伽倻之所以待人者。人所以待伽倻者。方可以两尽之矣。三君子勉乎哉。余于倻伽非生客。而亦有恨于是者。三君子异日之行。敢不振策而从之。书此而先之。
赠澈上人序
弦窝集卷之五 第 90L 页
有方丈山人贯澈者。踵余于瀯。袖示一横轴曰昔贫道游商洛间。士大夫赠之言者多。而辄先问夫公之言。贫道于是有以知夫公之能言也。所以至瀯者三而始得遇焉。愿夫公一言以宠我。余曰澈若山人。不习于俗也。不于余知余而反于商之人知余耶。使若而畅也。余不如韩。使若而浚也。余不如柳。余言何有于若。余欲无言。若往矣。澈愠曰贫道虽无足以动夫公。然何夫公之固也。不得不往。余曰若佛者。余所谓儒耳。孔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今使余而不能为若。如若之不能为余。余虽欲为若言。奚以哉。孟子曰不直则道不见。若固欲余无已。余其直之。若貌秀而语警。才清而质美。所著作非佛氏家言。而乃吾家者流。毋或以衣冠旧裔。不得于世。而故托于佛耶。嗟乎。余闻之。古之不遇者。或岩耕而川钓。或鬻浆贾卜于市。之人也虽皆不遇。然能苦心忍性。终是儒耳。未闻毁形绝伦如若之为也。嗟乎如若甚矣。且夫佛之道何道也。其所为道。又孰倡而孰传之。使若而佛而佛也。当自求于佛耳。何苦从余为。若所求于士大夫者。其文章耶。圣人之道。先德行而后文章。是佛之道。亦应然尔。使若而不本诸德行而从事乎文章。虽无本之
弦窝集卷之五 第 91H 页
诗常聪之琴怀素高閒之草书。尚何足取。抑所求于士大夫者。其朋友耶。古之人有所谓方外友。然圣人之道。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朋友。朋友者纲纪此三者。而又所谓德行者施由此始者也。今佛之道。无夫妇无父子无君臣。况朋友乎。虽有朋友。亦将安用。夫如是则若之所求于士大夫者皆末也。盍反其本焉。君子务本。本立道生。斯吾所谓道也。于是乎不事其末而末自举。若欲有求于余。舍此何先。韩愈氏曰知而不为惑也。悦故而不即新弱也。知而不告人不仁也。告之不以实不信也。余于澈亦云。澈其然之耶。不然之。余何言哉。若如复之商。请以是质之于旧所赠言者。又以之之方丈。告诸如若之不得于世而故托于佛者也。然后余将乐有以言之也。澈默然。已而告往。书此以赠之。
弦窝集卷之五
 记
  
慕竹斋记
孟子曰大孝终身慕父母。夫终身慕之者。何所不用其慕。桑梓慕其居也。松柏慕其藏也。是因境而慕者也。堂槐府柳。慕其泽也。屈氏之芰曾氏之羊枣。慕其嗜也。是触物而慕者也。因境而慕者以间发。触物而
弦窝集卷之五 第 91L 页
慕者犹有待。才有待。便有间也。曷若以先人性情之所寓。为吾终身之慕哉。乃今得之于慕竹斋河公。公之言曰粤我先人。于物无所好。惟性甚爱竹。名其所居曰竹窝。于时起居饮食。无非竹也。乃于风树之后。不肖孤特以先人之所爱而爱之。此慕竹斋之所以作也。子其有以言乎。东野尝妙少时。一再纳拜于先公。知其为隐德君子。而考行则未也。今而后始知先公德性之所尚。而抑以知今公之善慕乎先公也。夫植物之中可爱者众。而先公之独爱竹者奚哉。今公若只以先公之所爱而爱之。则谓之慕可。谓之知所慕则不可。慕之如何。如竹而已。竹之为德也全。而人所取以为戒者。非可以一二数。虚中谦也。外其节刚也。联比以生和也。以之处家则雪筠可以为孝子。义竹可以为兄弟。若其凌霜雪傲风雨贯四时而一节则又有如志士之无悯纯臣之不屈。而挺然有不可犯之色。此岂非先公之所爱。而今公之所慕耶。慕之至则乃得其所慕而慕之。不得则又益慕之。羹焉而竹。墙焉而竹。于以至过墟墓则桑梓松柏。皆是竹也。抚手泽而思嗜好则槐柳芰枣。又是竹也。由是以往。聪明心志。将与竹为一。何所慕而非此竹。终公之身。
弦窝集卷之五 第 92H 页
其有馀慕乎。蛊之初九。其象曰干父之蛊。意承考也。公之谓乎。公愀然而谢曰子之言。其依于孝也。余何敢。然敢不书壁以几之哉。于是乎拜而书。
谦窝记
余尝读易至谦卦。有以知作易者尤致意于谦也。易之为卦。有凶有吉。卦虽吉者。其爻或悔或吝或厉。而惟谦卦则彖言亨。而传又推极天地人鬼之道。以广其所以亨。爻则九三一爻为五阴之主。内静而俱吉。外顺而俱利。顾一卦六爻。在易为纯吉。而他卦之赞未有盛于此者。盖以天地万物。皆由谦受益。而人生万善。无所往而不基于谦也。故文王以之处忧患而晦其明。周公以之位冢宰而躬吐握。夫子以之处乡党而恂如也。至其门人则有日三省其身者。有有若无实若虚者。是皆得于夫子之谦者也。夫以天下之大圣。尚不居于圣。自为谦皆如此。其于赞易之日。安得不惓惓致意于谦卦。使后人知所用哉。噫圣人既远。谦之道丧。冠带折旋。视下而趾不高者以貌谦。论议参错。口止而辩若讷者以言谦。然求其中则殆伪谦也。轻世傲物之意。有不能去矜而折骄。其流之弊。富则崇恺。贵则牛李。贫贱之子方。功名之浚浑。世滔
弦窝集卷之五 第 92L 页
滔皆是。学者虽欲谦。其谁与谦。余为是惧。窃取其所以谦之道。是又于谦卦备焉。而人患不之察耳。六二之象曰鸣谦贞吉。中心得也。中心者。诚之积于中也。系辞曰谦也者。致恭而存其位者也。恭者敬之发于外也。夫谦之为德。岂特言逊而貌恭哉。须是诚以存敬。敬以持谦。常见自己之不足。而真能虚己以受人。故处险而不争。居泰而不骄。在子而谦斯为孝。在臣而谦斯为忠。虽以尧舜孔子之圣。直待谦到至诚处然后方是允恭克让。方是温恭允塞。方是温良恭俭让以得之也。斯义也。至濂洛而大明。周子以诚。程子以敬。二者于道。皆示人以所从入。而入之之道。一于谦也。吾党之士。苟欲为鸣谦之君子。而毋归于俗学之伪谦。则盍于此勉焉。友人琢之楣其窝曰谦。以书徵言于余。琢之欲自谦而使余独不得谦耶。余何言哉。无已则请熟读谦卦。读谦卦熟。亦无所事于余言矣。
儒峰菊会题名记
戊辰重阳日。汎菊于朴儒峰。同游者李尚朝寅吉警庵,尹东野圣郊弦窝,尹楘士寿壶隐,李东泰圣七西皋,李基镐敬天,李东林圣沾,圣七之弟,李寿权德老,
弦窝集卷之五 第 93H 页
尹规士擎栗坡,士寿之弟,朴庆升升彦。会有二奇。会者九人。巧叶阳数一也。朝而雨已而晴。便为终日之饮二也。圣郊记。
弦窝集卷之五
 跋
  
题李迟庵金刚诗岾(诗帖)
登昆仑难。登则观阿耨池易。到泰山难。到则观日观峰易。盖才涉其境。去极处便不远。今此金刚一轴。无直上毗卢峰一句。只于内水岾半涂望见而止。岂舟到蓬莱。风引去者耶。近古有陈眉公者。见人游闽诗。无啖荔芰登武夷语。浮白罚之。惜乎恐难免矣。
题族孙炳九诗草
全轴句格。皆未免李光稷为祟。有如高山放石。高者太高。下者太下。又其最下者。一坠坑坎。更推转不去。君不闻学步于国步者。反失故步。效颦于西子者。愈见其丑耶。恐不如任我天质。极其修鍊。及到自然则优孟之为孙叔敖。不期然而自有然矣。岂惟诗也。为文为道。莫不皆然。舜五勉之。
弦窝集卷之五
 杂著
  
龙泉复田事实
谨按朱子年谱载复田事甚悉。此是夫子家田之偶
弦窝集卷之五 第 93L 页
致得失。而虞文靖特著记附谱者。重其为大先生祠墓之享也。今文简先生祠墓位土籍为公田者。殆近百年。而一朝自上还给。则其为神人之幸。岂止如偶失而追复哉。吾邑之龙泉精舍。是大林之寒泉。而一经戡乱。先生居庐遗址。尚被混籍。况如祠墓位尤何论哉。幸值清阴后孙故侯麟淳。省墓增感。与邑中章甫定议鸠财。重建精舍。岁以重九菊荐。以其地名龙山而菊又先生四友之一也。又仿道东吴山已例。以十月儒林修岁事。而祭祀之费则令斋儒请复误籍于省司及绣衣者屡矣。岁丁丑秋。巡相金公鲁敬行部过是斋。致慨于先生后事。至使乡人士呈禀。仍博采公私可据之迹。令本宰赵明澈据斋禀而考田案。以其年具奏以闻。 上下议于庙堂。越二年己卯。大臣徐龙辅覆 启请依道启。于是 上特令勋府还给祠位八结有馀。墓位三结。猗乎盛哉。向非先生之德行志节有以撑天地贯日月。则后生追慕之诚。安得如此。而抑又非 圣朝酬忠报节之典。迈越千古。则百年已籍之土。安得没为之还给哉。巡相还朝为大宗伯。东野以本曹为忠贤祀典所管。请立公给文案。乃许以祠位付胄孙宗弼供庙享。墓位属龙泉。俾
弦窝集卷之五 第 94H 页
多士修墓祀及斋享。东野仍请记复田如虞公例。以待年谱之刊及龙泉志成以载焉。是则非惟尊贤。即亦彰 恩赐之义也。历叙事实如右。仍复节目于后。请本孙及儒生之居是斋读先生书者。爱亲敬君。一以先生之道自勉。而又体我 圣朝崇报之意。永守勿替。则其可为善慕先生者乎。于乎其勉乎哉。崇祯百九十八年。
通乡士林文
伏以西湖山水。增色于岳王之霞岭。长安士夫。致敬于蕫子之虾陵。凡于大贤君子体魄之所托徽烈之攸存。乡井以重。风纪有赖。则今吾郡龙山之有文简公桐溪郑先生衣冠之藏者亦是也。苟使百世之下。环置冢户。增修墓道。岁时香火。得以尽报德崇节之义。则其为有辅于世道当何如也。不幸八十年来。桑澜浩劫。云仍飘散。居庐遗地。寄在墟落。玄堂古邱。不禁樵牧。至令撑天地贯日月忠魂毅魄。卒未免若敖氏之鬼。世有公议。此爷而至此哉。吾东方仁人义士之有闻于此者。孰不扼腕嗟惜。而况生长玆土。朝暮于楸下者。其所慨然。尤如何哉。异时秉公议者。以是诛吾乡之无人。则吾恐不得辞其责矣。窃惟墓道岁
弦窝集卷之五 第 94L 页
一之礼。虽系子孙。而其在大贤则抑有异焉。肆昔道东士林禀议于寒冈先生。至今祭寒暄先生之墓。近年灆溪士林。亦用道东仪。祭一蠹先生之墓。顾两家本孙之奉享先墓者。何所不用其极。而士林之尚犹为尔者。盖为崇贤礼报之道。必如是而后可庶几。则是所谓无于礼之礼而以义起者也。今道院儒生之祀桐爷墓者。已有其例。又况一院三贤。并食千载。则于墓享亦用一体之礼者。岂不美哉。但本院贫甚。春秋舍菜之节。尚患不足。外此墓祀之用。又安得措办。此不可不图榜鸠物。属诸道院。以备逐年资用。岁以重九菊酒行事。图式仪节。一依道东而行之。则于是乎吾乡人士。庶无愧于生玆土而过先生墓下矣。秉彝攸同。孰倡而不和。孰呼而不应。伏愿乡尊佥君子。特加克念。自乡校至各院。自里塾至各门。有财可施者及有志自拔者。其各用意出力。限六月毕收后。会议道院。以行今年墓祀。而量其馀买土建斋。随便区画。永为后来遵行之规幸甚。
通虎溪书院文
窃惟吾党。自有退陶夫子。天下之道。既东而南矣。夫子既没。一传再传。至于今百有馀年之远。而得我大
弦窝集卷之五 第 95H 页
山先生。为能推明退陶夫子之道。使其微言奥义。焕然复明于世。殆有如邹圣之于孔曾。晦翁之于周程。上以续几绝之绪。下以发未来之源者。庶几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无惑矣。不幸梁摧以来。山仰无地。诵其言读其书。歌咏之不足。嗟叹之不足。则其所以尽崇奉之道而寓瞻依之诚者。将何所取极也。礼曰释菜于先圣先师。又曰法施于民则祀之斯礼也。先王之所以崇道德报神明。而仁之至义之尽也。后之学者。推广是礼。就师门杖屦之乡。举儒林俎豆之典。如庐山之祠建安之院是已。今以我先生通天之学贯古之识高世之行。生而负一国山斗之望。殁而遗百世羹墙之慕。则顾先生遗芬剩馥。虽无加损于一牲报享之典。而在吾人表章尊信之道。其可已乎。伏愿佥君子。亟收同声之议。即其讲道之乡。而克定妥灵之所。表之当世。垂之来后。以重斯文之统。以副多士之望幸甚。
通星州士林文
伏以乡先生殁而祭于社。礼也。厥或有在古未遑而后乃追举者。亦斯礼之不得不尔者。惟我寒冈先生之门。德义风节为后学所矜式者。先后相望。迭跻啜
弦窝集卷之五 第 95L 页
享。庶皆无欠于斯文追报之典。而独恨夫浣亭李先生早闻师道。出为世需。扶伦于废朝。全恩于仁城。斥和于丁卯。无愧乎同朝之郑文简。见重于上国之许舍人。眉爷之铭洲翁之状。已备之矣。其在祭社之义。乌得无一区尸祝之举。而迄犹郑重而未举。虽于先生之道。无甚加损。而吾儒尊贤尚德之诚。恐不当如是矣。顾以生等之浅见。尚有所慨然于心。恭俟公议之先焉久矣。幸今一道齐声。儗议于泗院。诚以是院为先生桑柘之乡。而尤以原位之为师门。配位之为道交也。考诸神理。参以人情。同堂配享。宛然若当日寒台讲授之席。联武抠衣。列侍訚侃。听面命而论心契。则此不独世儒之闻风而兴起。矧如佥君子之生于杖屦之乡渊源之家者。其为光幸如何哉。生等之见如此。佥君子之心。倍可想矣。伏愿亟收舆议。追举缛仪。千万千万。
呈府宰状(又有呈道伯文而不尽录)
伏以文简公桐溪郑先生衣冠之藏。在郡之龙山。而不幸八十年来。画邑之封。未闻追修。绵上之田。无复遗存。至不举岁一之仪。而为行路人所慨惜者久矣。乃者閤下躬省墓道。感慨为诗。既又有助牲给户之
弦窝集卷之五 第 96H 页
谕。如閤下真无愧为清阴先生赫胄矣。然恐第閤下于桐爷家事。有不能悉烛而未得尽其道者。生等请为閤下陈之。往在桐爷本孙全盛之日。其所以崇祀桐爷者。有祠位有墓位有院位。祠墓位则自是胄孙之所会计。而院位则道院自来贫甚。故本孙特割私田以资院用者也。凡此三者。永世俱存。则祠院坟山春秋香火。庶几无憾于百世追报之典。而乃于戊申之燮。没入勋府。噫噫痛矣。向使逆亮虽奉祀胄孙。桐爷之为桐爷顾自如。则恐不可收其祠位墓田。都付之籍没之科。而况贼亮是先生之支裔也。至于院位则其本虽出于本孙。而既属道院之后。自是道院之田也。支裔之祸。及于宗孙。家藏之律。用于院田。乃至我先生之秋霜烈日贞魂义魄而无所报食于斯世。生等窃惑焉。当时按事之臣。思不及此。遂不请于朝耶。抑一国多士皆惴惴然藏喙而不敢鸣耶。如以子孙之有恶逆。而及馁其忠义之祖先。则是叔向之灵。无祀于晋。而苏武之鬼。不食于汉矣。岂有是哉。今其胄孙家贫年弱。私庙之享。已不能自给。顾玆道院。自失院位。牲瘠而酒薄。至于龙山墓道岁一之祀。则阙然不举者。不知几年。孰谓此爷而至此哉。生等谨依
弦窝集卷之五 第 96L 页
道东灆溪之仪。自道院行墓祀。议既定。方鸠财于士林而荒岁残乡。尚何为力哉。幸今 圣明在上。崇奖忠义。靡不用极。又今巡相閤下承宣 圣意。博采公议。忠孝烈论 启。已有成例。此爷家事。此其时矣。伏愿閤下详禀于营下。仍请转 启于朝。使天日之明。得照于九原之下。桐爷祠位之在安义者。还给本孙。墓田院位之在居昌者。还给道院。以行墓祀。则桐爷不死之灵。庶几可慰。千古之恨可泄。百世之公可伸。四方忠义之士。亦皆闻风而兴起矣。伏请閤下无以体重而有所迟疑焉。不胜祈恳之至。
许氏褒烈状
伏以妇死于夫。与子死于父臣死于君。其义一也。然而天下所至难者死耳。古今当死而能死者。顾几人也。男子之读书尚义。犹患不能。况女子乎。故三纲之中。烈妇尤难。而烈妇之所以死则有与夫同死者。有夫死而从死者。有以身代夫而死者。同死从死。在夫死之后。而代死则在夫死之前。我生而无救夫之路。惟代死然后夫得有可生之路。则此乃所谓当死而死矣。然所天者之一缕尚不绝。则妇女常情。须臾无死。必庶几其或生。而能于是时断自办命。以代其死。
弦窝集卷之五 第 97H 页
如今之许氏夫人。其非烈之尤烈者耶。生等请言许氏事。閤下细垂听焉。许氏三嘉人。即废朝名节臣都事沧洲公讳燉之六世孙之女。宜宁月亭姜忠烈公讳寿男之六世孙时周之配也。端庄之姿。孝敬之行。自在闺养。夙为人誉。及归夫家。事舅姑以孝。事夫子无违。以至蘋荐之节。睦恤之道。蔚为邻族之所颂。而婢仆之所戴。不幸家夫时周偶陷于狱。狱案曲折。县报营决文牒俱在。非生等之所与知。姑置勿论。许氏为夫营救。啮指血书原情。啮右指则左书。啮左指则右书。十指俱裂。流血淋漓。而精神自若。奔诉营邑。未知几度。营门不胜错愕。谕以从当有好样处分。而使十数营婢。扶出门外。及行部到邑时亦如之。邻近十馀邑宰目击此事。莫不洒然。远近妇女传诵其原情。孰不流涕。噫皋陶之法。断无容贷之意。缇萦之言。未蒙矜恻之旨。则即欲以身代死于狱门之外。以赎夫命。而为舅姑者谛知其意。谕之曰汝夫姑在。汝当尽救活之道。而毕竟不救。从死未晚。即送于亲家。许氏泣辞曰夫在死地。妇尚何归。舅姑曰吾既在汝第往。许氏遂不获已含忍而往。虽严冬风雪。每半夜辄沐浴祝天。及岁初。恳乞母愿省狱。母知其必自裁。泣
弦窝集卷之五 第 97L 页
谕之曰汝父血脉。惟汝而已。天道神明。姜郎必不死。汝勿径自促命。许氏垂涕敛容。即入处小閤。每朝晡饭进。必虚其器。手草原情。使人促呈于宜宁府。及见斥而归。则呕血长号。翌晓饮毒而自尽。浑室惊遑入救。已无及矣。枕边有遗书。其辞曰小女不肖。积恶于亲庭。获戾夫家。使吾贤夫殁于刑戮。诚未格天。我何生为。夫弟虽幼。可以养舅姑。我有二女。可托外家。与其目见夫死而后死。曷若我先身死。以赎夫命。愿勿埋我。暴尸于宜宁之东门外。以明未死狱门之恨。且以观宜宁倅毕竟断狱之如何。又阅其箱箧。饭枯而粥泥。前日空器而出之者。其为母弛虑而故为是乎。呜乎噫噫。其所自决者。盖知多般血诉之终不得救。而谓将身代夫死。庶足以偿彼命而赎夫之死。苦心血腔。乃至为此。烈哉许氏也。生而尽救夫之道。殁而遂赎夫之愿。始归亲家。为顺于舅姑也。不复之狱。为顺于母也。是又烈中之孝。而至于暴尸东门之愿。则是虽死于闺閤之内。而犹死于狱门之外也。烈哉许氏也。千古烈女传何限。而大槩同死者从死者而已。未知先死以代夫者。其有如许氏者耶。推是心以往。则在子而可死于父也。为臣而可死于君也。国无旌
弦窝集卷之五 第 98H 页
烈之典则已。如旌之。舍此而谁。伏愿閤下采实论 启。俾蒙旌表之典。以泄幽冤。以敦风化。以副一道公议之望。千万不胜祈恳之至。
菊辨
楚辞曰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观其全句制作。字字皆俪语。恐落英之落。分明是零落之落。其不知菊性有不落耶。抑又有落英而可餐耶。及观史正志菊谱后序。引访落诗。以为落英是始发之英。甚矣。过于护屈而不知文章家用事体制乎。苟如是言。易曰大哉乾元。传曰元者始也。其可据此而亦谓之元英耶。此则虽屈大夫家奴。必不道矣。然则屈大夫非知菊者欤。离骚一部。即草木之春秋。而梅花尚不与焉。杨诚斋之言曰岂偶遗之欤。抑梅之未遇欤。君子之论。当如是乎。夫屈大夫之忠爱文章。与日月争光。使不知菊。尚不害为屈大夫。而后世好事者蔽于所好。不见其误。反援引掩护一至此耶。至如王介甫所谓黄昏风雨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者。是承误也。故欧阳公讽之曰秋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看。盖为黄花讼冤也。彼介甫者。直以不见楚辞驳之。考其一生事业。撞破周官。倚阁春秋。而独于楚
弦窝集卷之五 第 98L 页
辞。何如是左袒也。欧公学道三十年。推之物理。宜其有见于菊之不落。而不为屈大夫所误矣。如彼执拗之见。终不觉自诗之承误。而掩人独得之见。熙宁误国。其兆于此乎。抑有一焉。今以屈大夫谓不知菊之不落则可。反谓之初不知菊则是不可。以若终身被服芳烈之意。至餐落英。则其爱之也深矣。岁不我与。荣华已歇。虽不落。等是落耳。此时此句。其非哀众芳之芜秽耶。如局于一落字。而谓不知菊。则是又不知屈大夫者也。
箕子封朝鲜辨
古书多以为武王封箕子于朝鲜。有若锡命受封者然。此于箕子自靖之义。果何如哉。按洪范大传。箕子不忍周之释。走之朝鲜。武王闻之。因以封之。郑康成曰不忍周之释。诛我君而释己。嫌苟免也。此言得之矣。盖箕子于微子之问。已有罔为臣仆之语。则殷亡之后不欲在周五服之内。避之海外。武王特除其地以封而不臣之也。若史迁所谓箕子朝周过殷墟。感而作麦秀之歌者。吾未知其必然也。武王既待以不臣。则箕子岂自甘为臣而作朝周之行哉。恐无是理矣。又按 皇明道士涵虚子所录天运绍统中。有曰
弦窝集卷之五 第 99H 页
周史箕子率五千人入朝鲜。诗书礼乐医巫卜筮之流。皆从而往焉。以倡教化。又曰箕子纣之庶兄。微子之弟。武王封于朝鲜。以奉殷祀。此皆未必然也。箕子以亡国之馀。逋播海外。则当时从义之徒。虽或有焉。而岂至如是之多乎。其为纣之庶兄微子之弟。古今传纪之所未闻者。至若武王封之以奉殷祀。全不成说。周之命奉殷祀者。始在武庚。终在微子耳。又安有命箕子为殷作原庙于海外之理哉。书之不可尽信。有如是夫。
漫录
  
礼记类从之图
삽화 새창열기
   
弦窝集卷之五 第 99L 页
先儒云礼记多汉儒傅会。盖其书散漫无统纪。读者未易领略。余尝病之。乃敢就全部撮意类目。如礼器,经解,坊记,仲尼燕居,哀公问四篇。礼之统论也。孔子閒居则统论礼乐。而礼运礼之用也。乐记乐之理也。王制,明堂,玉藻,月令,文王世子,大传,燕义,聘义,缁衣九篇。王朝邦国之礼也。冠义,昏义,乡饮酒义,深衣,投壶,射义六篇。家乡之礼也。论丧礼而有问丧,三年问,丧大记,奔丧,丧服小记,服问,间传,丧服四制,檀弓上下,杂记上下十二篇。论祭礼。而有祭法,祭统,郊特牲,祭义四篇,曲礼上下,少义,内则,若大学,若学记,表记,儒行,中庸。是学礼也。曾子问则是变礼也。如是分排。作为一图。颇觉有条理。然安敢为必然也。若某篇之出圣贤。某篇之为后儒所傅。则留俟明者。
  
弦窝集卷之五 第 100H 页
易上经篇义图
삽화 새창열기
  
弦窝集卷之五 第 100L 页
六爻取应与不应之图
삽화 새창열기
  
爻位正与不正图
삽화 새창열기
  
弦窝集卷之五 第 101H 页
爻位配三才图
삽화 새창열기
  
大明终始六位时成图
삽화 새창열기
弦窝集卷之五 第 101L 页
乾卦不言小象者。依古易也。古易合彖爻辞为卷。合大小象为卷。晁吕始正其失。而乾则依古易。故爻不言象。
体仁嘉会利物皆一意。而贞固独有二字。意贞则知之真。固则守之固。盖万物之成始成终。自有其理。如恻隐羞恶辞逊。皆一面底道理。而是非独有两面。凡属北方者皆二。神之于四方。龙雀虎皆一而玄武独二。人之五脏肝胆肺皆一而肾独二。造化之妙。莫不皆然。
舜孔子先天者也。箫韶成而凤仪。春秋作而麟至。羲禹后天者也。河出图而八卦画。洛出书而九畴陈。
图书皆三八居东。三画象三数。重卦两其三。八卦象八数。重卦八其八。
日月为易。七八九六。爻之阴阳。初二三四五上。位之阴阳。坎离二卦。当日月之象。初二三。位之离。四五上。位之坎。六十四卦之爻。皆七八九六。而六十四卦之位。皆坎离。则六十四卦。日月之象乎。
燮体。如小畜上九无坎而取雨象者。以上九变则为坎也。似体。如颐上下阳似离而称龟。大壮上二阴似兑而称羊也。互体。如震九四称泥。以自三至五互坎
弦窝集卷之五 第 102H 页
也。伏体。如同人之彖称大川。以下体离伏坎也。反体。如鼎初六称妾。以下体巽即兑之反而初阴爻。乃妾也。
阴阳之气。自下而上。分为六层。卦之六画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