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新野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新野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x 页
新野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新野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678H 页
西迁录[下]
三年癸亥正月初一日。自官送来茶果。册客来访。付小札替谢。○十九日。馆人夜言数年前江界地。有二怪兽非熊非虎。遇生人不害。每夜拔冢啖尸。虽冬月地冻。以瓜攫冢土。如笼子大劈起。棺椁碎而食之。凡此物所拔者。虽年久而不腐。盖善嗅地中也。罹祸者呼号邑庭。乞为幽明复雠。发炮手射之。终不得。有樵者将雪马。驾牛担柴。掣于江冰。税驾而归。朝往视之。辖头多着兽毛。两杠皆碎。自是见牛则辄避走。盖此物在山间。见牛之曳柴。是夜欲效之。杠合于冰而不可动。遂疑牛之力非已所及也。邑人因系牛于冢傍以御之。雪中往往有牛骇兽跳之迹。后因巧炮纳丸于口。殪其一。冤家子弟。争啖其肉。其一不知所之。尚今未识此兽何名者也。或以为废四郡。百年榛荒。一朝开拓。殆山灵之为也。或以为罴罴之啖尸。未见其文。恨无张茂先可问也。姑录于此。以为荒徼异闻云。○二十五日。馆人言江界地。曾有朴万户者。善炮射。前后所杀
新野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678L 页
胡。以千数。每岁夏秋之交。偷蔘之胡。百十为群。拦入我地。夜则张幔而宿。国法两境人潜相往来。杀无赦。辄率炮射手。向贼幕乱放。或蹋其四垂而蹴杀之。凡其器玩貂蔘。皆有之。往往积尸满谷。然蔘胡无岁不渡江。货利之使人忘生如是。但守边者亦多潜遣炮手。入彼境采猎。其地百年榛荒。麀鹿成群。又多产金也。尚可曰边寄得人乎哉。始读近思录。
二月十三日。梦拜外王考及诸舅氏。与久之戚兄论文。明晓即外王母忌辰。一气感应。其有以乎。○十四日。馆人来质所读。余问曰。言从何出乎。曰自口出也。曰否。不然也。出于口者声。言则出于心。故古人以言为心之声。告子不得于言。勿求于心。所以见斥于吾道也。然世人皆知言之出于口。而不知其本于心。故有躁妄浮诞之病。此邦之人其言。乃在唇末。无实尤甚。君即铁中铮铮者。亦但曰出自口而已乎。因举言箴首句人心之动因言以宣告之。大服。○十八日。七一斋林生来访。自言迫于穷寒。以训蒙为业。月得一斛米以自活。余告之曰。我东人皆以食禄
新野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679H 页
为荣。然自九品官至七品。月俸不过升斗。至六品。始食一石禄。虽曰不家食。其实不足以代其耕。此土训长之禄。视六品官。又无宦海风涛。可谓素封矣。但能免坏人好子弟之责可矣。生笑而去。○十九日。郡治即一长谷。东西南缭以山麓。惟北面呀然开洞门。渭水横带其外。水上有一石峰崒立。大可数十围。高可百许丈。正当洞门开处。奇崛可爱。峰上自作平台。可作三间屋。搜奇者。或缘厓迤逦而上。神𢥠不能俯瞰云。到此一岁。每见而奇之。未及问其名。是日始知其为奉天台。山上神灵。应笑其见事迟也。○二十日。数日来苦感冒。盖缘积雪酿寒而然。余谓馆人曰。客感无时离。何时雪尽消乎。有荛者笑曰。雪消则客感尤甚。以释虑而不备寒也。余曰。其言亦有理。夫也必善著论。盖著论者。以反论为贵也。
闰二月七日。郭生来见。问海上有何异见乎。曰。曾有漂倭四十二人。骑一大船来泊。舳尾广十六丈。其上成陆地。治圃种茄瓜。每人各居一室。室皆板壁。付书画。施丹雘。或有壁琉璃者。一室
新野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679L 页
可容五六人。船中开石甃作涌泉。味淡如冽井。谛视之。其傍植巨木。大可四五围。虚其中。实以净沙。凡涤器淅米之水。皆弃于此。更从沙石中漉出也。其候风也。载一人于鸡窠。悬之船上高柱。经十二日始下曰。越五日当起碇。至期果得顺风连七昼夜。其善于望气。亦如此云。○八日因营吏私通。闻量移长渊之报。地主传语宋训长。郑笔工俱来访。郭生亦来。要与同发。而吾行待府隶。何能尔耶。○九日府隶赍关文来到。兼见都事族叔书。今番疏决。盖出 特恩。始也全释。因金吾堂上金达淳防启量移。金大谏量移歙谷。○十日郭生来见。约以七日同发以良日。顾此移配之行。岂问时日休旺耶。但营关姑未到。仆病亦未完。濡滞可懑。○十二日登北将台。台在馆舍后麓。盖渭水由山北东流。迤而南又西。绕郡治三面。中有一条石山。循流回转作城址。由东麓北出一枝。别作土峰。陡立于江岸。正与奉天台相对。守土者构亭其上。以为讲武习射地。登斯而南顾则江外叠嶂呈奇。郭内闾井。举集目前。北望则江流汪洋屈折。有喷薄不平
新野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680H 页
之意。石柱插入中址。有肮脏不屈之态。俱可娱也。客于此经岁。未及一览。不可使遐徼景物。抱室迩人遐之叹。并此收录。朴敬沂,宋希倬乘月来访。○十七日夜。营关始到。招邻里诸人。沽酒告别。主倅赆以十缗铜。可感。○十八日发程。奴日石。罗将李养默。京奴赵明辰。郡校李元明从。登北将台。出北门渡渭江。馆人金逸坤及宋训长,郑笔工,金启凤,元,朴,崔,金诸人。送别江头。沽秋露相饯。亦厚意也。午憩西仓。暮入楚山府。是日行九十里。○十九日。过冷井村。秣马东仓。踰楼岭过南下仓。宿南上仓。是日行七十里。○二十日。踰百岘岭。渡古面川。秣马古中川。越大小獐项。陟秋山岭。渡盘川宿板仓炭幕。山路截岭无数。稍低者唤作獐项。獐项之高。在南路。皆可以岭名也。是日行八十里。○二十一日。由迁路过富谷官屯店。越国师岭。秣马松仓。借民牛渡前川。深可半丈。由香山坪越中谷岭。宿车岭镇。有佥使营僧寮。因危冈为城。东西略置谯楼。真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处也。是日行百里。○二十二日。踰车岭过瓮城。越拨云岘。过古悬邮。此去
新野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680L 页
香山为六十里。天绅散珠之胜。想来已生清气。不得历览可恨。秣马云洞店。越并岘渡北川。宿云山郡。是日行九十里。○二十三日。越三小岘。渡化翁亭桥。由两川迁路午入宁边府。登北固楼。泉石池台之胜。足令长途倦游者舒息而酣鬯。四面岩麓斗绝。体势雄蟠。正缓急可守也。出受降门渡铁亭津。踰水岘宿水隅市。是日行九十五里。○二十四日。渡晴川江入安州城。渭居宋先达适到此来见。午后渡新川桥。过新川院。宿肃川馆外旅店。敕行才过。沿路人马络绎矣。是日行八十五里。○二十五日。渡银枝桥。由大小鱼陂冷井拨。秣马顺安郭外。过箕子墓。入七星门。周览井田遗址。宿大同馆外。是日行百里。○二十六日。渡大同江。由长林并墓。秣马中和旅舍。过驹岘。暮泊黄州南门外止宿。是日行百里。○二十七日。渡南川过䔉山镇。览定方山城。四面奇岩高峻回互。亦一关防也。踰砺岘。秣马杻院。凤山地也。舟渡两小津。宿银波场基。是日行七十里。○二十八日。渡长滩过芦田坪。此地粳稻之美。甲于海西。天厨瑞䆃。实惟壤奠也。午
新野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681H 页
憩载宁郡。由信川校前越两岘。宿文化旅舍。是日行八十里。○二十九日。马上望见九月山。过场基里。午憩松禾县雇马厅。踰狮子峙望礴石山。奇岩崒嵂可爱。其上有小刹云。曛黑到长渊。是日行九十里。
三月初一日。定舍馆于武校吴广中家。○二日渭原将校李元明回去。付地主及馆人书。其人临去。出涕曰。匪老母在。宁作远客傔从。盖生长叠岭中。四出六七百里。方见平地。故临归犹自悼也。○七日路惫尚未解。时时重温旧读。已多遗忘者矣。古人读书贵在二十左右时。有以也。○十日闻赦文到郡。要借见。掾吏怒喝曰。配客何必见此等文字乎。其言诚然矣。曾在渭州。自官每送朝纸。郡掾亦或借示教文誊本。故意谓迤南风俗必稍厚。其顽滥蔑法。反有甚焉。蓬头跣足者。往往突入所居。全不知上下之分。古所谓舟不覆于瞿塘而覆于安流者。其有以乎。○十一日。此土鱼盐其产也。麻绵菽菜无不宜。粳稻稍贵。而载宁,松禾之地。稛输而至。真衣食乡也。○十五日。使家僮往官门探旬呈早晚。诸囚
新野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681L 页
会且归矣。自以其意告馆远失待之由。官曰。后日须惕念云。盖迁人之月再旬呈。法典也。求免则不免为人俯仰。依法往赴则彼之威风。都使不著矣。寻常讲此义已熟。而在渭一年。蒙地主权免。故恬不以为意。反受此困。还可愧也。○十六日。有卢生必凤者。自言苏斋后裔。世居殷栗。其先祖尚赟。当丙子北乱。抱圣庙祠板入九月山。乱已奉还。乡人陈其状于礼部。特许世蠲户役。南出时。旧馆人赍椒酱一小缸曰。车岭以内。馔道极难。在道慵不启视。到此后食有鱼矣。偏爱香蔬春味。每动箸捃椒酱并茹。顿觉风味倍佳。○十七日。治南有石窟。谽谺而深。入者可三里。东西皆通。以屈折作路。故窈冥如黑窣窣地。搜奇者必燃炬而往焉。中间却恢荡成洞天。可容数十百人。迤北穿一窦。溯而从之则下有深湫。不可穷其源也。家僮閒从游伴见之。来传异状。记其言与作后日缘云。○十八日。读檀弓。曾于辛亥春。在温陵读是书。居然逾一纪。其间人事变迁。不胜感叹。○二十一日。境内无名山。惟西南一石山。奇崛崭巀。乍起乍伏。向海蹲缩。如
新野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682H 页
怒鲸奔海。鬐兴首骧而俯其喙焉。居人唤作礴石山。岂以其石皆白而转白为礴耶。○二十五日。此邦之人亦尚鬼。与关西大同俗。郡南有丛祠。怀糈而祷福者。日不知其几人。馆舍将行土祀。斋禁甚严。客案亦用素馔。可笑。○二十七日。拟作金沙之游。终有所未安而止。盖金沙。海上小镇也。寺僧实领镇事。而胡船往往泊岸。无人防御。其地可赏落照。游筇相续焉。○二十八日。光奴自京来。闻家仲于月初丧逝。痛哭痛哭。此君礼厚完确。大非吾所及。缘吾长在逆旅。家事一埤付之。毕竟经岁违离。不得一诀于死丧之际。是为没身之痛也。儿侄辈顺经疹疫。堂叔晚年小成差幸。权都事访,李友文,李圣应,金吾族叔霞山,叔山云,瓢谷诸书俱到。感慰感慰。
四月初一日。酌水为位而成服。○四日始读中庸。记曰大功废业。或曰大功诵可也。期戚诵读。殊非礼意。客中非此无以遣日也。○十三日。有送葬者。伐鼓以前导。吊客醉舞僛僛。其返也亦如之。余怪问之。傍人曰。邑俗以此娱神也。且靷而歌薤古也。歌与舞何择焉。噫。薤歌自田横时。
新野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682L 页
盖其客哀其丧而不敢哭。假于歌以摅悲也。后人因以为绋讴。以董众夫而壹其志。岂乐歌云乎哉。歌之不足而鼓且舞焉。又从而为之辞。真胡俗也。近见北使所记。彼俗作乐以娱尸。三代礼制。扫地已尽。国朝独秉周之遗。而海隅乃不免有此。可胜叹哉。○十六日。文生,全生来见。皆邑中训蒙者也。○十八日。移接于校洞柳成伦家。○二十四日。姜生翼周季鹰来访。资器甚好。与之语。令人意豁。始知十室忠信。自有其人。比诸昌黎子海上所逢聪明识道理者。所得多矣。○二十八日。卢生硕祚来见。本平壤人。为养业冠。识见亦不凡。与季鹰相好。其字为处五云。
五月初一日。赴旬呈。主倅李永哲也。季鹰来访。邑居殆千馀户。人家栉比。间有富实者。余曰。此邑可谓庶矣。曰此实民隐也。邑底旧不过数百户。近因村闾役重。凡规免身庸者。咸扶携而聚于斯。以邑中游食无所侵也。夫损下而益上。谓之损。虚外而实内。独非虚乎。升平四百年。生民无乐土。殊可叹也。○六日送奴南归。季鹰,处五源源来访。○十五日赴旬呈。借来校中自警编。时
新野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683H 页
与季鹰展读。此君有志于学业。缘贫甚不能自力。而闻古人格言。辄欣然若有契。实海隅难得之人也。语及此地伐鼓送丧之谬曰。俗习卒难变革。曾与处五相约。两家之丧。互为护丧。不用此例。而人非则深矣。噫。在易睽之象曰。君子以。同而异。程传曰。圣贤之处世。于人理之常。莫不大同。于世俗所同则有时而独异。苟欲免人非。则将为随俗习非之人矣。乌可哉。于众所同而独能自拔。治丧一遵礼书。语先故。每掩抑流涕。尤可服也。○二十五日。閒与季鹰说 先朝圣学之盛。惊叹曰。微子之言。遐陬贱人。何以测天地之大哉。恨今世无陈莹仲撰成合浦录也。○二十八日。处五借来校中大学。请受读。读至经一章而止。
六月初一日。赴旬呈。既使雨中齐会。乍晴而更令后日来待。其困辱之意可知也。邑有金生养源。年六十馀。自小从事于小大学书。事亲孝。行己有程式。曾为武将佐幕。归时无所携。贫甚僦人家。妻子卖酒以资生。盖边人之质美者也。又通于阴阳之数。日法,医方,地术。皆能言之。颇有
新野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683L 页
所论著云。历路往见打话。借看所为大学图。其说多可疑。然以是为志。亦不易矣。○三日馆人见吾病状。自以其意告秋掾。转闻于官。而不许免云。故强疾赴旬呈。○四日病馀不能读书。取行中白册。誊自警编。○十日季鹰见吾行中所携近思录。作两册请誊。好意也。○二十三日。因邸便见季君书。本月初二日所出也。舍仲窆礼。已于前月念一过行云。恸矣恸矣。○二十七日。姜海叟来见。校中册簿有女四书。因季鹰借来。盖四册而逸其半。存者亦雨损虫齧。难以考。作者姓名。一则盖永乐徐皇后内训。一则女范捷录。俱格言也。有谚解。所以教妇女者。束阁而无所用。卒朽坏以弃。岂藏书者之意哉。
七月初一日。赴旬呈。处五居在路左。历访之。○四日。有笔工来沽李匡师书帖刻本。以三十铜得之。○七日有女盲来邑中。善于谈命。非百钱不许卜。一邑皆趋风。或劝我讯来事。殊非静俟之义。故不果。○十五日。赴旬呈。新粟登场。一日耕。或得五六百斗。小不下二百馀斗。地之宜粟。粟之不受旱损。可知也。胡粟之种。尤倍出。曾于
新野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684H 页
唐船漂到者取种云。○十八日。邑有龙岩书院。盖邑子以付名校案为贵。其不及于是者。夤缘时宰刱此院而请额。因成儒案。凡刱建者之后。请额人之裔。咸录焉。又嫌其与校案别也。勒取校案中稍稍者并书之。以是起争端。邑倅交递则辄求釐定。近又以此事聚校中。相閧之声喧如也。
八月初一日。因邸便付乡书。读大学。○六日。武士崔汝信来见。盖与季鹰,处五同志者也。○十八日。季鹰来馈饤饾。其家甚贫。享先极礼腴也。仍言方赴试信川地。勉以取隽。笑曰。此乡登科者。不以文以贾。惟白进士一人。以小学发解得中。馀不免铜臭之嫌。穷措大何敢望取隽乎。亦可见土风焉。○二十一日。处五,汝信来见。汝信名润翰。以字行也。○二十六日。金生养源来访。季鹰汝信俱来。金生之字为晦叔。○二十八日。邑地西滨大海。海滨有数三小镇。胡船长时来泊。登陆樵采。如虚邑焉。长山是朝家禁养地也。彼人恣意斫取。或以作舟。或作材而输去。飓风往来。岁不知其几回。边人不敢谁何。其可曰守
新野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684L 页
边有人乎。本邑武备亦甚疏。名以除番军官者数千人。只以补官用。全不知骑射诘戎之制。万不及渭州。庙算可谓寒心矣。
九月三日。赴京人传致乡书。盖七月朔所发也。○十六日家僮来。闻伯母实音。恸哭恸哭。来时病患中。含涕送别。遂成千古之诀。人理宁有是耶。○十九日成服。孤居千里外。五朔之内。再罹期戚。情事无可言。○二十七日。借易经于邑人郑哲镇。
十月初一日始读易。○十六日。余受气虚弱。最怕寒威。客中当冬。感冒无时离。欲侨寓山寺以过寒月。使奴言及于刑吏则官不许云。夫以章子厚之欲杀元城。石台州之迫胁了翁。而犹不禁僦居僧舍。近日各邑配人。亦多寓接山房者。此独不然。良可一笑。○二十一日。移寓于季鹰家。此君贫甚。屋小如斗。见吾到处被阻。邀与同处。好恶与人异。宜其不免乎贫寒矣。崔汝信同来。塞向墐户。○二十六日。闻牧甘地有杀狱。盖叔侄相斗。椎杀其侄而纳之火。将以灭迹。被其妇发告。亦系世变也。曾有金先达者饶甚。乡称
新野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685H 页
福人。有八子皆具室家。第一子娶妇。使之中馈数岁而出分。又使第二子妇中馈数岁而出分。至第八皆如之。于是大备酒食。老夫妻各享一案。使八子同一大盘。八妇同一大盘。曰今日当为子与妇课殿最矣。历论其子讫。指长妇曰。是能保有家业。曾于农饷时见之。吾家眷口。本为二十馀人。田丁且五六十人。其出米也。以大斗拥出之。似若不为槩者。及其分食也。先为家口盛几豆。次为田夫盛几豆。尚有四五器馀食。凡邻人之来。乞儿之至。应之无匮。主大家者。固当如是也。又指仲妇曰。是亦宜治产业。吾所以试之者如前日。其出米也。计口而升之。升将终。三出而三反之。出之方满其数。反之者惜费也。及其分食也。供家口田丁而适足。无一匙馀。邻人之至。无以相馈。其法宜致富而怕有冲火之虑矣。其次皆有所评品。今此失火作变者。即其仲子家也。邑人犹说金先达之先见。然其徒知富之而不能教之可知也。○二十九日。有全先达访季鹰而去。季鹰因言此人之父亨祚。徒手而致千金。有干局。颇解事。曾为乡任。见知县所为
新野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685L 页
不是。遂逃避以自远。其从父兄弟凡数十人。八家最寠。自割其良田。各给三日耕。以故其至亲无不饶。其子登武科而跌宕。颇坏旧业。八家欲还所分田。固不受。季鹰困于积债。将废学。白给百缗钱劝令学。盖其人不学而有气义者也。○三十日。孔生敏行来见。季鹰之娇客也。
十一月初七日。孔生来质浩然章疑义。其才颇可教。○九日。汝信来见。孔丧人大宽来。敏行之父也。○十日。至日也。季鹰晓馈豆粥。颇于悒。遇节而感也。况此千里客哉。○十五日。本官病不坐起。仲秋以后废却旬呈。家僮来言因代入事。官啧有烦言。盖以吾所寓稍左。奴方住雇马厅。故掾辈使之代应官令而致此也。将以逸我而适以贻辱。甚不宜。谕以后日趁早来通。
十二月初一日。赴旬呈。晡时始归。取朱先生心到目到口到之训。书童子之简。此读书之要法也。心者一身之主也。心到而后目乃到。目到而后口乃到。三者废其一。无以读书矣。是故。大学曰。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敢不敬乎。童子口钝不能读。故以是警之。颇
新野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686H 页
有效矣。○九日白生来。其父鸿仪有孝行。曾得神僧授针之异。士人金大成居丧庐墓。亦有涸泉自涌之感。赵世万之妻李氏。善事舅姑。夫死躬奉祭奠。终祥之日。自裁以从。俱以孝烈表著。入于岁末抄报云。○十一日。邑有元佥知者。椎愚不识字。能徒手致富。其言曰。世人读书不得力者。以不知其意也。吾虽眼不识丁。所以成富业者。有得于村家桃符扫地黄金出。开门万福来一句语耳。夫扫地岂能出金。然每日扫地。可得一篑灰。用以粪田。得谷必多。此所谓黄金出也。开门岂必来福。然开门早则妇子夙兴服勤。勤而致福。自然之理也。此所谓万福来也。闾巷皆书桃符。鲜能识其意。故未见其效。吾惟识其意而尽其方。故能得其力。只此十字。一生用之不尽。其言极有理。读书者。果能字求其旨。句求其义。如此人之为则天下事何做不就。此可为徒读不知意者之顶上一针矣。且其尽室服勤。早夜不懈。既尽人事。自求多福。一则务本之事。一则有为之志。一则修己俟命之道也。又可使世之懦惰不事事而妄责天命者。愧蹙欲死矣。
新野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686L 页
荛言必择。到此尤信。○十六日。县西有长山。封松禁养处也。陡入海门三十里。其中最高峰为武陵台。台之南。即濠州旧基。临大海可居。以胡舶无时往来。故成陈荒。台之北。有所谓桃源仙源。沙峰障海口。东向成基。居民可数百户。其土通渠开水田。每春夏久旱。放火田中。土壤自焦。因灌水种稻。无粪拥芸锄之劳。而稂莠不得乱苗。以土尽焦也。农民当旱则不敢吸烟茶。星子火能燎原野。非大雨不灭。盖土性与他地异也。其地号莲花坪云。○二十二日。汝信来见。行中携渭州砚。欲得此地之木以为匣。顾未易。此君素称信实。故尝语及之。乃求得海梧桐以相赠。其不宿诺可知。要借攻木者精造。兼刻数句铭语。以见远物会遇之奇云。○二十五日。愚俭白生来访。季鹰夜言邑有金致文。良家子也。兄弟四人。惟致文稍解文字。馀皆业农。其父病且死。属其诸子而告之曰。吾无赀可分。有积债三数百金。叔仲季分而偿之。伯疏于治生。合力相助也。诸子一遵其言。妇子昏作。先服兄田而后敢治私事。每趁馌而归。群儿望哺奔迓。先至之妇。
新野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687H 页
提哺先出者。娣姒咸如之。曾不择子与侄儿。亦不分其母。一室之内。和气瀜洽。乡人义之。并蠲其身役。待之有加。此实叔世所罕有也。福善之理审有之。其后必昌。十数年来。其家死亡无遗。天道未可知也。嗟夫。天之不定久矣。夫天以遐土编氓。非观感于善俗。非有得于问学。兄弟行义。闺门成教之数事。虽编入于五伦行实。不愧矣。是岂有望于为善之报者哉。然出于氓隶之贱。生而使一乡艳服。死而为后人嗟悼。天之所以享夫夫也多矣。身后事。又何论乎。○二十九日。闻以 都宫回禄事。长山输木六百馀株。本邑正铁。分定八百斤。自官勒定于吏校奴婢辈。怨声载路。此是 国家非常之灾。产铁邑分定。在所不已。而自有会减受价。虽曰不足。且可填补。乃横敛于无知婢子辈。不免敛怨归上。可胜痛哉。又因营门私札。伐材之役。不为终始监董云。其不恤民隐可知。此岂守土者安卧时耶。只此可见时㨾。缓急尚何仗乎。
四年甲子正月初一日。姜海叟,崔汝信,金养叔,郑辰范,吴广仲来见。土俗忌兔日客来。月朔值
新野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687L 页
卯则虽邻里亲戚。禁不往来。女人尤忌云。可怪。卢阳五来见。○三日。季鹰曰。家人呼客为仙。以无思无虑惟读书也。余笑曰。渭州人呼我为佛。君家则呼为仙。仙佛俱左道也。此其所以被人挤排者乎。○七日。自四日以后日气温和。东方朔岁占若不忒。则人物其昌而康乎。海上多迂怪之流。扇动讹言。无所不至。亦系不祥之兆。徒令人白尽忧时之发也。○九日汝信来访。因论三略序文曰。子房用智多诈。乃霸术也。孔明动必以正。王者之道也。张商英敢以成败有所低仰。所见极差。但孔明取刘璋一事。不能无疑。此君一武校耳。于书不能博览。其言暗合先儒之论。殊可奇也。○十五日。崔汝信夜来。为积债所困。有悽惋语。季鹰笑曰。吾尝有甚难处事。废食忧虑以成疾。室人箴之曰。男子一身。担夯大小大事。虽死生在前。直当谈笑向前。乃被区区穷厄。颓塌了耶。何不武若是。余然后毅然有立志。君亦必为此妇所笑矣。汝信大服。嗟乎此贤妇也。森然正大之论。可使懦夫发竖。孰谓匹妇之无知乎。○十七日。汝信告往城寺。余问曰。寺以
新野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688H 页
城名。可为城守之地乎。曰。寺在佛陀山。即故时城址也。东西南石峰岌嶪。惟北面呀然开洞门。直一夫当关处。中有大川。树木谷谷成林。可容屡千户。又有两佛宇可庇百万人。若有缓急。可倚而为固。自邑治南距十馀里云。○十八日。我 冲后亲政教文到郡。盖于前年腊晦。 大王大妃特下撤帘之教。元正告庙陈贺也。玆实前代马邓之所不能。宋之宣仁。犹待韩魏公诸人转斡之功。方行之。今于四载权听之馀。便即复辟。猗欤盛哉。书曰。今天其命哲。命吉凶。命历年。知今我初服。古人忧国爱君之心。便可想见矣。○二十六日。崔汝信来。季鹰始受近思录。盖虑我或归也。
二月初一日。有殷栗寓人金风宪者。投诗相问曰。客馆寥寥闭不开。门前车马有谁来。问其人。年已耋不能出入者也。闻我读书。有契于心。不面而诗以为质。亦古意也。可贵。裁小札答之。兼及持服止诗。不得和寄之意。○五日汝信来言海州近有烈女。女年十七。其夫才年十二。同往妇家。担壶榼而归。将以馈舅姑。路逢中营武校。
新野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688L 页
既攘而食之。以冒禁载酒。将捽致营下。女曰。苟欲陷人于罪。曷为夺人之饷。校卒怒其言。揽臂抚乳。辟咡以辱之。女欲诉营府。俱不可得。潜怀大石。打关营门。捉入诘之。遂以实告。问曰知其人乎。曰少女不曾谛视男面。不可知。然营府之阍俱阻。下询阍卒。可得之。依其言。诇得严治。女出而过屠肆。托借刀剪瓜。因自刮臂肉及唇吻。又割两乳。屠人惊告营门。女曰。耻虽小雪。郎年尚幼。此手与口。为人所污。岂欲苟活乎。营门大异之。具由闻于朝。招医善疗之。必使无死云。审有是也。王凝妻割臂之事。不得专美于古矣。恨不得其详也。○十二日。金生男炜来见曰。老去无伴。邻有一老。气味不相合。是以频寻远客。其意甚贵。但耳聋不能卞言。眼昏不能分字。其诗所谓隔水鸣琴何等语。中天丽日不知明者也。半饷相对如痴。意在无言。还胜于俚俗喧聒者矣。○十七日。邑中操练日也。我国骑步兵。全不干军伍。缓急可仗者惟束伍。而举皆骑步兼役者。太半癃羸不可用云。军政釐革。到底为难。而此土则所谓除番军官者。殆至三千。未为无其
新野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689H 页
策。只以充守土者私用。而无人留意于戎政变通之方。良可咄叹。
三月初一日。赴旬呈。历访金晦叔。论及象数。出示所为军行须知。即军行择日方也。因言东方所行天机大要。多是日官池一斌增删者。差谬甚多。丁酉年间。因唐船漂到彼国。历书一册。转转得见。日家要诀。分门备载。非东方所尝有。盖其国稽古堂所录。而秘不传外国者也。不可使难得之奇方空归泯灭。故就天机大要。参互考订。正其讹而补其缺。凡为上下卷。军行择日。亦仓卒不可阙者。故拔取于武备志。以拟谋国者采用云。其留心于日法。必有所自信者。故如是。而此等方技。曾所未解。无以领略。或誊来一本。传之南乡。以备日家采择无妨。而又无力及此。可恨。但此老好资质极聪颖。乃不免弊精于琐屑术数之末。颇能言经旨而说得孤单。多向别处走。尤惜尤惜。○三日。舍仲冤祥在即。所馆方患痘不轻。野哭又非宜。不能南望泄哀。情事尤无可言。汝信养淑来访。○六日。近以悲恼废读。晦叔许借朱子全书。閒坐翻阅。盖康熙所纂。并
新野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689L 页
采语类,文集。分类抄录者也。彼其扫尽三代文物。而尚能尊阁此书。所以享有中区者耶。○九日。有人传日昨大风。箕都崇仁殿,武烈祠火及其庑。而正堂独全。若有相之于其间者。而校宫神牌及客舍殿牌。因外城人士奔赴移奉得免。曾传外城尚有父师遗教。诚不诬矣。但人民烧死。登于启本者二百馀人云。此殆不然。尝见城内人家栉比。门路隘而曲。以当日风势。才动著火。大地浑成一火坑。令人回旋不得。只慌忙叫顿地。便被一网。岂止千百其数耶。惨愕极矣。为营邑者。果有能理会奠接之方否乎。我国城邑庐舍。在在团束。幸不火耳。火而幸不值如许风日矣。古人区宇设置之制。想必有谋始之道也。○十一日。邑居吴上舍学濂来。论及邑中文学曰。本邑自文武交递之法格。而知县者全不事作士之政。以是人才无以兴起。余告之曰。在上者事。固无如之何。十室自有忠信。其间先进如贤辈。苟欲奖率以成人才。岂无其方。此地又有校有院。而为士者主之。亦不为无其地矣。何必借地主之力哉。邑人以武称者。殆三之二。且闻武厅
新野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690H 页
富有劝赏之赀。寓此两岁。未见一行奖武之举。武倅而恝武如是。则虽使文倅交递。又安知不如今乎。大抵在人者不可靠。顾自为何如耳。因举岭中通读教学等事告之。怃然为间曰。诚非陋邦所及矣。○二十六日。金生启河来访。要我移接于所居书塾。顾此亲寡者。不宜有速不往。而来此后。已四易馆舍。亦觉苦恼也。○二十九日。金启河率人马来邀。金养淑,金宗仁兄弟来。见饯以冷面。季鹰诵送君兼送春之句。去留之情。殊觉怅缺。汝信亦来。
四月初一日。所处书室。冷落殊甚。到底苦无安歇地。奈何。金启泽来见。有文化朴乃淳者来宿。○四日汝信来访。因与金启河,朴乃淳,姜明昊同赏石窟。初入洞府。颇宏豁可容百馀人。迤而深则屈曲如蜗壳。非燃炬不能行跬步。以烟气涨满。不能谛视。而悬霤往往有异状。东穿两出。狭而低。童子由而出入焉。洞门西四五十步有小岩窦。每夏月。水从生。浩浩弥洞门。白日黄流。乍起乍灭。或日一至或再至。殆似潮汐水。此距海门不远。其亦一气嘘吸耶。是窦上通山顶。如
新野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690L 页
无底眢井。从上转下圆石。则其声良久隐隐。亦可奇也。○五日。移接于青莲庵。庵在佛陀山最高巅。四面石峰周遭。窈而曲净而豁。真山人隐遁之地也。有彬师者。数岁孤栖。近得聪比丘。携童行伴住累。亦所谓无家客有发僧也。幽居淡茹。身心俱安。殆胜于城市胶扰矣。○九日。汝信告下山。付季鹰书。旬呈一事。因官病或行或否。而十里之外。逐朔往来为难。故以凉生间权免之意构状草。付之车吏。果能听许否。○十四日。季鹰,汝信俱访。兼传乡书。喜可知也。○十五日。与季鹰,汝信同登后麓。览冈峦体势。至故城址。○二十一日。游佛陀山。
五月十日。南昌坊申生启远来读诗传。○十一日。仙游亭白生来请受课。东汉党锢传也。令人意绪不佳。且残僧难于多人供馈。劝令归读。
六月十三日。山顶高绝。自夏至后长时雾塞。兼以浃月霾雨。不辨咫尺。韩公尚能开衡岳之云。而山灵肯为此孤客。褰开迷天步障乎。
七月初一日。山间采蔘之人相续。僧言山神甚灵。世外金茎。不以轻畀云。○十一日。大雨翻盆。
新野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691H 页
晡时庵后短庑颓压。东西两谷一时沙汰。飞流怒石。直向庵间冲撞。僧辈急呼出避。与申生从厨后小门。冒雨登后麓。衣巾尽湿。不成貌样。将范忠宣燎衣语夫人之事告申君。因相对一笑。薄暮。雨势终不止。两崖奔流。俱得其道。使僧辈归谋夕炊。灶陉水深三尺矣。置炉房中。将小锅子三炊以御饥。锅小仅受二升也。一边使僧辈缚木作长梯。架东崖上。维大绳于两岸木末。俾便仓卒跨越。或虑夜间更有汰患。则四无去处。欲看雨势如何。豫为出避地也。达夜燃灯不寐。鸡鸣后雨小霁。是日共患难之状。有不可忘者。盖申君幼朋,安岳李姓人,僧抱总,法敏,亘閒,童子达冲。与余共七人也。○十二日晚晴。同申君上后冈观涨。陵谷变迁。川原不辨。环一山汰下处殆不可数。但庵宇左右穹林翠蔓。一变为削壁悬瀑。往往有白石青岩盘陀可爱。人言几百年来山门改辟矣。○二十一日。适感冒废读。与申友及闲师李姓人循白莲庵故址。缘厓攀藤。上紫柏峰最高巅。其上有土人祈雨坛。陶器牲骨俱在焉。东望首阳。西南望远海孤岛。由南脊
新野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691L 页
而下。小休千佛寺钟楼而归。颇觉脚软力疲矣。
九月一日。满山丹叶竞妍。恨此间无黄花。山童折假菊一枝。插之庭畔。亦足助发清致。使对酌白酒。岂不能向人作龙山之笑乎。○二十八日晓梦。先君抱一童孩置吾坐侧。见其颇有寒意。为之燠咻之。是何徵也。暮后季鹰借人送馔。兼传乡书平信。闻子妇有胎渐。期在复月。昌炽之报。或在是耶。
十月一日。期制月已尽矣。未遂一哭而易之。情事无可言。
十一月二日。梦拜鹤峰金先生书院。与一老诸人讲海槎录。可异。○二十五日。三川居李生乐勋,晋赫。姜生祥钦。携簦笈来请受学。所读是鲁论。颇可与语。
五年乙丑正月一日。穷阴之馀。得见好天气。可幸。○四日下山。暂寓卢阳五家。○十一日。复移于季鹰家。○十五日。 东朝升遐。关文夜深到郡。臣民普痛。屏伏中情事。尤无可言。○十六日。晓头。往哭客舍门外。朝晡哭临。夕后。车济夏,金若铉来见乡书。因邸便转到。臈月十九日出也。
新野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692H 页
子妇以是月十六日戌时得男。○二十一日。具白冠布带。成服客馆外。○二十二日。公除前。废读无聊。借誊晦叔所在急救须知。以病客所须。惟药方也。
二月二十一日。季鹰移入东边瓦屋。校村甲第也。余亦随到。颇轩敞豁意。自是久客。每一迁动。辄惹一番怀事。亦且任之耳。○二十二日。李生乐勋来访。车济夏借送近日邸报。转闻痘入大内。不胜焦虑。○三十日。姜友致诸来访。因言归自凤山。见姜书状浚钦。颇传近日药院症候平顺。伏切慰祷之忱。
三月三日。家仲终祥。 国葬前虽不得行祭。远滞竟失一哭。此何人理哉。○十六日。金生益洙,白生履夏,丁生仪七来访。初到。邑人皆摈绝。近日颇似相信。可异。松人洪君德仲来访。此君与季鹰同事而志尚甚佳。可贵。○二十六日。夕后京伻来。伏闻 圣痘康复。宗社臣民之大庆。本月二十二日。 殡殿上尊号后。内入徒流案。李判书益运,蔡承旨弘远,洪正言时溥,李校理基庆,李参奉晰,李判书祖源,沈参判起泰诸人。俱蒙
新野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692L 页
 特放。而海底金大谏及鄙名。亦在霈宥中。虮虱之微。每每偏荷 恩造。感泣之私。如何尽言。柳校理士铉兄弟。金校理公穆,孙典籍士宪,丁正字孟晋,金奉事天叙及直长族叔。俱有书问。至雇人远通。厚谊良感。季鹰浑家惊喜。或有泣下者。邻洞相贺。人情亦可贵也。卢阳五,金特世父子。金养叔,郑辰范,姜在杰,金仁纲皆来。○二十七日。崔汝信,车济夏朝来。姜凤周,姜凤阳,洪德中,韩采云,柳成伦,金若铉亦来。金益成贫甚鳏居。故赠以弊裤。○二十八日。姜友祥钦,宋相观来。○二十九日。姜友祥钦,李君乐勋,晋赫来访。营关午到。始定归计。三川李进士章运夜访。
四月一日。金晦叔使其子德柔来见。洪德中,金启河来○二日发程。金德柔,姜宪周,韩采云,金养叔,金特世父子,柳成伦,金宗烨,金仁纲。送别于三川越边。姜凤周,郑辰范,姜在杰,在玑,朴宗烈,韩季得,柳吉年。随到三川。历入李进士家。其子乐勋及姜友祥钦。路左出迎。强要暂入也。有盛馔遍及于一行。李生又有陈玄之惠。季鹰,汝信,养五。随到半日程始别。别意殊黯然也。韩季
新野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693H 页
得,朴宗烈,柳成伦,卢阳五。俱赆以缗钱。郑辰范,金特世。各以五百选受五叶以塞其意。季鹰专当资斧。只为归计。姑听其所为可愧。季鹰吟二绝赠行。忘拙和寄。望见佛陀山。依然有十旬幽栖之馀恋。留书申幼朋及彬师以别。过牧甘仓村。宿大川店。是日行八十里○三日。入海州谒清圣庙。盖因首阳山名而义起也。祠版书清惠公伯夷。仁惠公叔齐。有 英庙御笔宣额及忠孝两全伯叔双节八大字。又有御制四韵诗。门外竖百世清风碑。模刻晦庵遗墨。阴记则崔锡鼎所撰也。迤南数百步。有二连碑立于野田荒草中。东曰孝子大连遗址。西曰孝子小连遗址。无他志记。岂以旷世𨓏迹。无可徵信而然欤。过青丹驿。越大小板桥。宿石长丞旅店。是日行一百二十里。○四日秣马插桥店。由景范门入延安城。出东门。有大泽。东南大坪可数十里。踰白玉岘。小憩场基。宿三街店。白川地也。是日行一百二十里。○五日晓。到碧澜渡。以潮水方退。不得行船。待至数时。望见风帆浪楫鳞次南土。由海路抵江华。盖不远也。午憩松都。山川形胜。与
新野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693L 页
汉都相似。依然可爱也。过长湍。宿青坡旅店。是日行百里。○六日缘马病。午后发行。舟渡临津。过坡州。宿细柳店。是日行五十里。○七日。入城抵泮村。柳士铉,金公穆,丁孟晋,金天叙,孙士宪。俱会欣叙。姜公叙亦来见。家奴石龙来待。见乡书。○八日留。九日晚发宿加对。○十日宿台紫院。○十一日宿黄冈。○十二日宿西府。○十三日抵家。
疏厅录(壬子在泮所记也。已载湖上壬丙录。不复录。)
[本文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