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山木轩集卷之七
山木轩集卷之七 第 x 页
山木轩集卷之七
 讲义
  
山木轩集卷之七 第 212H 页
[大雅]
  文王
御制条问曰。本支百世。言其将享百世也。即称述之中。寓其祷祝之意。后来八百苍箓。足以当百世。而鲁卫诸邦。永作蕃屏。与周相为终始。则周公之言。于是乎验矣。周公不假卜筮而知。惟以人事推度之。然以禹之圣而夏之祚讫于四百。以汤之德而商之运讫于六百。则周室之王业。至于八百之久者。岂以文王之德。贤于禹,汤而然欤。
臣对曰。三圣之揆则同。而历年之效各异者。岂有他哉。夫周自文武以前。积德累仁。开基受命。培之厚者。其枝必达。溉之深者。其流必长。则周公之期以百世者。推其积累之本而知之也。姬箓之至于八百者。由其积累之功而成之也。夫岂由文王之德贤于禹汤而然哉。贤于汤者尧舜也。而福祚止于其身。则臣不敢以历年之久近。妄论三圣之优劣也。
御制条问曰。于缉熙敬止。缉熙。即上章之亹亹不已也。敬止。即下章之小心翼翼也。虽似合诚敬言。而语有宾主。此句当主敬看。盖首章言于昭于天。在帝左
山木轩集卷之七 第 212L 页
右。则文王之德。与天为一也。文王之所以与天为一之实。在于亹亹令闻。而其本则又在于对越上帝。故于此以敬言之。此敬字岂非一篇中骨子欤。其必曰缉熙。何也。彻上彻下者敬也。成始成终者敬也。有间断则亦非敬矣。故必也接续而光明之耳。故亦言敬之不已也。非泛言不息之诚也。严华谷看缉熙字偏重。乃以中庸之至诚无息当之。此可言于文王之德之纯。非可言于此章主敬说之义。未知如何。
臣对曰。敬字之为此篇骨子。诚如 圣教。而至若严氏之说为可疑者。则臣未敢以为然也。夫诚与敬。名虽不同而实则无异。言诚则敬在中矣。言敬则诚在中矣。且大学之引用此句。虽以为学者之工夫。而此章之本旨。则将以形容乎文王之盛德。文王之德。浑然天成。不假学问则其所谓接续而光明之者。非谓积累渐进之工。而即指至诚无息之道也。故集传亦曰不已其敬。敬之不已。其非诚之无息乎。诗虽主言敬。而诚字之意包在其中。则严氏之说。恐未为不可也。
御制条问曰。殷士肤敏。集传曰。殷士者。商孙子之臣属也。益稷曰。虞宾在位。洛诰曰。王宾杀禋。宾客有助
山木轩集卷之七 第 213H 页
祭之例矣。微子作宾而备三恪之列。则微子之执祼将可也。并与其臣属而使之行灌鬯之事何欤。先儒云庙中以有事为荣。待微子以宾礼。故并荣其臣属也欤。棫朴诗曰。奉璋峨峨。髦士攸宜。璋瓒是亚祼。而奉之者士也。周之士助祼。而殷之士亦助祼。则是乃所以一视之。而著其为宾主之国。此周家厚之至也。礼意恐如此。未知是否。
臣对曰。以陪臣而比天子之卿士。助天子之明禋。则非但有与荣之幸。亦可见一视之意。然礼。王正祼而后亚祼。则祼是主人之事也。天官。小宰赞祼将。则助祼是臣子之事也。祼将之不曰商之孙子。而必曰殷士者。岂商之孙子则今方待之以王宾之位。而不敢加之以臣助之事。故使其臣属而为之也欤。以此观之。殷士之助祼。似专出于不臣王宾之意。而既无明据。不敢臆对。
御制条问曰。永言配命。注曰。命。天理也。此篇内凡八命字。宜无不同。皆是其命维新之命。而于配命别为训诰。何欤。配命之命亦受命之命。盖言修德而永配所受之天命。恐非以长合天理而言。未知如何。或言以永配所受之天命看。则已得福矣。何以更言自求
山木轩集卷之七 第 213L 页
多福。此恐未然。盖永有历年之意。能永历年然后可享诸福故云尔。如是看。得无悖于经旨否。
臣对曰。上章之五个命字。均是天命之命也。故于首章释以天命。则他皆可知也。至若此章之命字。即是勉王修德以合天理之意。则与上章之命字语意不同。故以天理而别为训诰。此集传之所以不敢放过于一字者也。盖非修德则无以合理矣。非合理则无以致福矣。然则其所谓永言配命者。即此章之枢纽也。若以永配所受之命看去。则上之聿修厥德。无所归宿矣。下之自求多福。无所着落矣。且 圣教中可享诸福之享字。与自求多福之求字。恐似窒碍。享是诸福已臻之谓。求是诸福未至之谓。则命字虽以所受命之命字看去。其于自求之求字。义似不通。当以集传所释天理看得好矣。
  大明
御制条问曰。前章上帝既命。在于文王缉熙成德之后。此章有命既集。在于文王初载始生之时。其言之不同若此者何欤。上帝既命。大旨以为上帝之命。集于文王。有命既集。大旨以为其命既集于周。不曰集于文王。而曰集于周。似若以为集于王季之时。前后
山木轩集卷之七 第 214H 页
又相牴牾。此甚可疑。
臣对曰。上章既曰维此文王。小心翼翼。继而曰天鉴在下。有命既集。盖言文王有此翼翼之德。故有命既集也。此与前篇之先称缉熙而继曰上帝既命者。语意次序。本无异同。恐不可独以此有命既集指为文王始生之时矣。至若大旨之或称集于文王。或称集于周者。盖前篇即追述文王之德。以明周所以受命者即由于文王。则曰集于文王。此章则将陈武王伐商之事。故不可但称文王。而必曰周然后。可以知周之所以为周由于武王之伐商也。然则称文王者。指一人而言也。称周者。统文武而言也。集传立言之不同。盖如此矣。
御制条问曰。伣天之妹。伣。磬也。磬所以为譬之义。可得闻欤。孔氏所谓磬作然云者亦未详。
臣对曰。磬字为譬之义。以臣謏见。固不敢臆对。然窃念乐制。编磬十六枚同在一。相比如一。岂因此而为譬字之义欤。孔氏所谓磬作然者。其意盖曰譬作是天之妹然。即譬喻之谓也。然此二条皆无明据。俱不敢强解也。
御制条问曰。时维鹰扬。言其猛也。夫尚父之赞武王
山木轩集卷之七 第 214L 页
伐商。当以智谋。不以勇力。如请焚蓍龟之类是也。至于隼搏而鸷击。特一猛将之事。恐不足称尚父之贤。且牧野之会。殷之前徒倒戈。攻后以北。则无待于我师冲突摧陷之力。尚父亦安所施其鹰扬之勇欤。
臣对曰。文而称凤凰。武而称鹰鸷。各取气像之相类也。鹰鸷之像。主于威猛。而将帅之事亦贵于威猛。尚父之佐王伐商。虽以智谋而为先。亦非威猛则不成。诗之称以鹰扬者。只取威猛之像而已。岂谓尚父之贤。止于鹰扬。而牧野之战。若彼鹰扬之暴耶。
  绵
御制条问曰。末章四臣之次。御侮最在后者何欤。先内修而后外攘故欤。然则疏附奔走。先后之次序。亦以才德之高下。职事之轻重而言欤。抑不必分别等品。只当平看欤。
臣对曰。列叙四臣。只是统叙得人之盛。别无深意则恐不必分别等品。且御侮之在最后。犹可为先内后外之义。而至于三者若以才德职事之高下轻重区以别之。则恐有穿凿之嫌矣。
  旱麓
御制条问曰。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子思子引之以喻
山木轩集卷之七 第 215H 页
费隐。而诗人则初无此意思。只以比作人而已。中庸之所言者理也。诗人之所言者气也。然气理不相离。则诗人之意亦未尝不言理。特不及于费隐耳。夫人材作成。因其性之固有。鸢鱼飞跃。遂其性之自然。性即理也。飞者跃者气也。而理在其中。诗之所言。亦不可以专言气看欤。
臣对曰。此诗盖自子思子引用之后。始有理气之说矣。才说飞跃。便有其理。才说其理。便有其气。然诗人则只是览物起兴。以为作人之喻而已。初不言何者为理。何者为气则理气二字。恐不必与论于此也。
  
思齐
御制条问曰。首章太任,太姒。太是尊之之称。则太王之妃最尊。尤宜称太。而曰周姜者何欤。周作太。下句京室作周室。岂不齐整得好。而诗之立文不然。其意安在。
臣对曰。首句揔言以起头。其下将言太任之始归周京。而以明周家之世有贤妇。故不曰太姜。而特以一周字表以出之也。若只称太姜而不称周。则无以明此义也。观于大明章所称来嫁于周。曰嫔于京。亦先称周而后称京。其义尤皦如矣。
  
山木轩集卷之七 第 215L 页
皇矣
御制条问曰。维此二国。集传。 夏,商也。商政之不获。宜上天之究访而眷命于太王。若夏则远矣。虽其政不获。岂可以致太王于成汤之前以证之哉。由玆以论则二国之为夏商。大段可疑。或者之说曰。二国。商与周也。商之与周。其政不相得。故反商政者必善。天可以命之矣。然犹恐四方之国之更有进也。必审择其可与者究度之。而皆无如周德。书所谓惟尔多方。罔敢顾之者也。乃始眷顾于西。而以岐山与宅。此说似为得之。未知如何。
臣对曰。此章皆作当今看。故以二国为疑。而此非当今说也。即统言天命之向背。夏商之废兴。以起虚头。而至末句。是就太王说实事。由此观之。二国之非商周。自可知也。且集传既从毛氏之义。小注又载程子之说。则此其义著甚而无可疑者矣。
御制条问曰。载锡之光。大旨以为犹曰彰其知人之明。不为徒让耳。所谓知人。即言知文王之当成王业。避王季使传文王也。若如此则是太伯顺太王剪商之意。而欲使周家终有天下也。朱子又何以谓太伯之心即夷,齐叩马之心欤。
山木轩集卷之七 第 216H 页
臣对曰。知太王之将欲剪商而不从者。守臣分也。知文王之必当兴周而避之者。知天命也。臣分之一日未绝则前日之不从是也。天命之终当有归则今日之避之是也。其所以避所以不从。同一心也。同一义也。此朱子所谓太伯之心。即夷齐叩马之心者也。若以诗之所称。遽疑于承顺剪商之意。则此恐未然。自王季而言之。则使其兄让德之光。知人之明。赫然显于后世者可也。自太伯而言之。则处君臣父子之变。而权而得中。泯焉无迹。初未尝计较利害于其间。则岂可曰顺太王剪商之志而使周家终有天下也耶。
御制条问曰。无然畔援。无然歆羡。集传曰。无然犹言不可如此。是以无为禁止。即戒之之辞。非如后章不大声以色为嘉之之辞矣。然则文王之德。于伐密之时。犹未造道之极处。故天戒之曰无畔援无歆羡。俾先登岸。至伐崇之时。文王之德。已造道之极处。顺帝之则。故天乃嘉之曰予怀明德也欤。然文王生知之圣。非积累而渐进者。则宜无前后浅深之别。而诗人之言如此者何欤。
臣对曰。无然云者。非谓文王之有是二病而天戒之也。盖谓文王无是二病。而所以无是病者。即由于天
山木轩集卷之七 第 216L 页
实命之也。观于大旨所称及辅氏之说。可知也。盖伐密伐崇。皆是天讨之当行者。故诗人设为帝谓文王之词。而形容其丁宁眷念之意而已。恐不可以其前后之言分为戒之嘉之之辞也。
  灵台
御制条问曰。灵台。集传曰文王所作。谓之灵者。言其倏然而成。如神灵所为也。孟子曰。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此之谓也。或曰。灵台非文王始作也。左传哀公二十五年。卫侯为灵台籍圃。汉地理志。济阴城阳有尧灵台。后汉章帝记。祀唐尧于成阳灵台。灵台。旧名也。文王特踵之耳。盖观妖祥望云物。皆神灵也。故曰灵也。孟子只引经耳。非真以不日成之而谓之灵也。此说何如。按刘氏外记。曰黄帝说灵台。立五官以序五事。大抵灵台之名。自黄帝始。亦非始于帝尧矣。然孟子曰。民欢乐之。谓其台曰云云。夫岂无实而孟子言之哉。事有名同而义异者。黄帝唐尧之灵台。以灾祥必验之灵而名之也。文王之灵台。以速成之如神而名之也。文王非有考于黄帝唐尧之制度。而台之名偶合耳。若曰用旧名则黄帝唐尧之灵台。是天子之制也。文王乌得以用之哉。
山木轩集卷之七 第 217H 页
臣对曰。黄帝唐尧之时。亦有灵台之名者。虽有可据之说。然第念黄,唐之际。阿阁,衢室。虽有其名。而草昧人文。犹尚未备。则其别立天子之台。如后来之制度者。恐未必然。至周然后宪章文物。始乃大备。则于是作灵台而望气节游。立辟雍而讲学行礼。想来当时事势。自然如此了。且以孟子所论。参互经文之本旨。则文王之德。惟在于不劳民。而不劳民之实。尤可见于名台之义。若曰因旧名而名之云尔。则其何以顾名而思义乎。然则灵台之名。始于文王者。恐似无疑。而周有天下。遂以为天子之台云者。小注刘氏之说。似近之矣。
  下武
御制条问曰。三后在天。王配于京。集传谓继其位以对三后。夫三后之位。即诸侯之位。京是镐京。武王为天子之后。则何以谓继三后之位欤。
臣对曰。是位也。以德言也。非以位言也。刱业垂统者。三后之德也。继志述事者。武王之德也。天子诸侯其位虽殊。前圣后圣其德如一。则夫所谓继其位者。其在此也。恐不可以天子诸侯之不同位而有所疑也。
  文王有声
山木轩集卷之七 第 217L 页
御制条问曰。遹追来孝。以此句语观之。作丰是王季之志而文王成之也。夫丰是崇国之地。伐崇然后可以作丰。若谓自王季已有伐崇之意。则文王之伐崇。在崇虎谗己之后。为方伯专征伐之初矣。在王季时。崇虎之恶未著。王季亦非方伯专征伐者。何以得伐崇而有其志欤。
臣对曰。书称王季其勤王家。此言安民兴业之志也。王季之志在于安民。则伐崇而安其民矣。王季之志在于兴业。则作丰而兴其业矣。然则文王之遹追来孝者。即指此个事而言也。岂谓王季之志在于伐崇作丰。而文王成之耶。
御制条问曰。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大旨曰。此言武王徙居镐京。讲学行礼而天下自服。然则未徙镐作辟雍之前。天下犹有未尽心服者欤。书之武成曰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大赉于四海。而万姓悦服。则天下之心服。于此已见矣。何待于辟雍之讲学行礼而后始皆心服欤。
臣对曰。上章既称以四方攸同。武成亦谓之万姓悦服。则天下之心服。亦已久矣。而此又言之者。新作辟雍。肇举盛礼。殆若有与天下更始之意。而民莫不心
山木轩集卷之七 第 218H 页
悦而诚服。则极言其文教之远被也。夫岂曰前犹有未尽心服而今始率服耶。
  生民
御制条问曰。取羝以軷。祭行道之神也。此章既述后稷祭祀之事。则五祀独举行祭何欤。且祭行道之神。冀祐道路也。非如祭田祖之为祈年。而曰以兴嗣岁。有若为祈谷而祭軷。何欤。
臣对曰。五祀之中。行神居一。而后稷肇祀。祀天为大。祀軷者。将以祀郊也。祀郊者。亦以祈年也。非必远行而始軷也。祀当自軷始之。而孟冬祀行。以兴嗣岁。固也。
  行苇
御制条问曰。或歌或咢。注。徒击鼓曰咢。钟鼓未备。而大旨何以谓此言歌乐之盛欤。钟鼓既设。一朝飨之。彤弓诗所云。而行苇则燕礼。燕轻于飨。故有鼓无钟欤。伐木诗即燕朋友之诗。而曰坎坎鼓我。燕礼之无钟可见。然则所谓歌乐之盛。只从燕礼言之。既有此琴瑟之歌。又有击鼓之音。故曰盛也欤。
臣对曰。钟与鼓俱是乐之大者。故钟鼓不备。不足以为燕为飨。而诗人之作诗。虽燕飨通用之乐歌。亦有
山木轩集卷之七 第 218L 页
不言钟鼓者。如鹿鸣言笙簧瑟琴。而不言钟鼓是也。然则鹿鸣之不言钟鼓。非钟鼓之不备也。行苇之言鼓不言钟。非乐之不备可知。大抵诗人之意。各随文体。举此而该彼。则伐木之言鼓。亦此诗或咢之意也。岂曰燕礼之无钟欤。
御制条问曰。酌以大斗。以祈黄耇。吕东莱以为仪礼燕射。有举觯之礼。献酌尚多。故酌大斗祈黄耇于既射之后。夫酌大斗而祷祝于众宾。果谁先欤。当其祭毕而燕。肆筵设席之初。燕毛而序齿矣。及其既燕而射。序宾以贤。序宾以不侮。则此大斗之祝。当以不侮居上之人为先欤。
臣对曰。先儒于此章。或主养老。或主燕射看。而朱子于大旨。以燕父兄耆老为言者。盖以诗之体当以末章为重。而末章之祈黄耇。即是燕耆老祷颂之辞也。古者燕必有射。故第三章。虽言行射之事。而大斗之祝。恐当以齿为先。不当以不侮者先之也。
  既醉
御制条问曰。永锡尔类。类之为善可疑。类只是世类之类。孝子又有孝子则是类也。盖言永锡尔类己之子孙也。以彭庐陵所言后汉柳氏姑事言之。可见类
山木轩集卷之七 第 219H 页
之为义。未知如何。
臣对曰。以下章其类维何之语观之。锡类之为锡善。可知也。何者。此章既曰锡之以善。则下章之三句。莫非锡善之目也。故朱子曰。锡之以善。莫大于此。此其文理接续。似无可疑。若曰永锡尔类己之子孙。而其类己之子孙如何云尔。则其于上文之孝子不匮。言虽相接。而其于下文之室家等句语无所属矣。次章之其胤维何。意似叠矣。彭说恐未然。
  凫鹥
御制条问曰。旨酒欣欣。以燔灸芬芬例之。则欣欣似是酒美貌。气味和畅之谓。非以人心之乐而言。未知如何。
臣对曰。饮酒而有欣欣之乐。荐燔而有芬芬之香者。皆言主人燕尸之礼。极其诚敬和乐之意。而不在貌色臭味之末。则恐不必以酒美貌解欣欣字矣。
  假乐
御制条问曰。率由群匹之率。与上章率由旧章之率。同是循义。故集传不复为释。而辅庆源说以为尽用天下之贤。将率字作尽字解。恐不然。上下率由之率。宜无异义。循用群匹。言循用其谋猷也。尽用之意在
山木轩集卷之七 第 219L 页
于群字之中。未知如何。
臣对曰。上下率字之无异义。诚如 圣教。而辅说之作尽字看。殊恐未安。然既谓之尽用天下之贤人。则自可以循用贤人之谋猷矣。然则循字之义。似亦在于尽字之中矣。
  公刘
御制条问曰。公刘之在西戎。能自立国。与黎君之寓于卫。有泥中之苦者不同欤。若未立国。则何以有田畴仓廪。藉为富彊之资。自不窋失其官守。窜身戎狄。至公刘为三世。而不窋则未能立国。公刘修德。人民从之者甚众。所居成邑。乃始有国欤。抑公刘复后稷之业。当其时。夏室虽衰。能行天子之事。因公刘所居西戎之地而封之欤。此诗首章大旨曰迁都于豳。而盖亦不出其封内。吕东莱亦云疆场积仓。固在其封内。以此观之。公刘迁豳之前。已受封而建国矣。此果有明的考据否。
臣对曰。谨按史记曰后稷始封于邰。邰在雍州县。而豳风篇题曰豳在禹贡雍州。禹贡之雍州赋曰西戎即叙。则戎亦在雍州之地也。西戎与豳。既同一州。则想其地不甚相远。而似俱入于邰之封内矣。故不窋
山木轩集卷之七 第 220H 页
虽失职窜戎。不能立国。而所居之地。即有邰旧封之内。疆场田畴。犹有存焉者。则公刘藉以为富彊之资。而益修其德。民皆归之。于是乎迁豳立国。而益拓其旧封之境者。其势自然耳。当是之时。夏政既衰则岂复建邦树侯。能如后来之制度耶。由是观之。大旨吕说之称以封内者。即指有邰之旧封。而非谓其迁豳之前已有受封者也。然此既无信史之明据。臣不敢以为必然也。
御制条问曰。君之宗之。吕氏以为立君立宗。朱子以为公刘自为君宗。大旨则为之君为之宗云者。与吕说无异。何欤。
臣对曰。大旨之取吕说者虽甚可疑。然吕说则以为飨燕既毕而又定经制。如古之建宗立国之规。似若以飨宾立宗。分为二事者然。大旨则以为方当飨燕之时。于国人则我为之君。于族人则我为之宗。此则自为君宗之意也。似与吕说不同矣。
御制条问曰。彻田为粮。集传曰。周之彻法自此始。然诸侯从时王之制。故文王之在岐山。九一而助。是从殷制矣。公刘之居豳。当夏之时。宜遵贡法。何以创为彻法耶。彻法果是公刘所制。则此章何不言境界制
山木轩集卷之七 第 220L 页
度之详欤。彻田之彻。非彻法之彻。则又是何法欤。
臣对曰。集传既曰周之彻法自此始。则此当作彻法之彻。至若公刘之不从时王之制。此章之不言制度之详。甚可疑。虽不敢臆对。而以孟子考之。贡者。较数岁而为常。则其取民也无节矣。彻者。以什一而为税。则其取民也至廉矣。然则以公刘厚民之德。其不以时王之制。而从其不善之法者。似是无怪。而公刘之时。只有彻法之名而已。至周公因而修之。然后境界制度始乃大备。则此章之不详言者。其以此矣。
  卷阿
御制条问曰。召康公继王之声。则此诗犹皋陶之赓载歌也。然有虞之至治。而皋陶犹以元首丛脞为戒。则当成王伴奂优游之日。召公宜以太康戒之。而惟盛称寿考福禄之事。而略不及兢畏渊惕之意。何欤。
臣对曰。此诗之作。岂徒为颂祷而已哉。细究五章以下。则其意盖曰。虽当尔游尔休之日。必思善始善终之道。而兢兢一念。勤于求贤。使天下之吉士吉人列乎庶位。媚玆一人。则吾之德性。自然有日新之休。而天之降福。自然致川至之盛也。然则其所箴规之意。自在颂祷之中。而殆与皋陶之赓歌同一揆矣。
山木轩集卷之七 第 221H 页
御制条问曰。君子之车。既庶且多。君子之马。既闲且驰。集传以为是亦足以待天下之贤者。夫渭滨之后车。浚郊之良马。固是待贤之具矣。卷阿之马则似不过为成王游观之资。而集传以为待贤者何欤。章内不明言其事。若就本文看。则当于何讨得此意思欤。
臣对曰。史称安车驷马以聘贤者。则车马迎贤。固为盛礼。至若此章之车马。虽是成王游观之资。而召公之因此而勉王延贤之意。可见于上章下二句。盖言梧桐菶菶则致凤鸟之雍雍矣。梧桐萋萋则致凤鸟之喈喈矣。今王之车马既如彼梧桐之菶菶萋萋。则何不使贤者得如雍雍喈喈之鸣乎云尔。是故。集传于上章。则曰以兴下章之事。于下章则曰承上章之兴。此特以章内之不明言。未易谛得。而若联上章而看之。则勉王延贤之意。自可知矣。
  民劳
御制条问曰。此诗备言小人之情状。一章曰无良。二章曰惛怓。三章曰罔极。四章曰丑厉。五章曰缱绻。一节深于一节。而其必以缱绻终之者何也。缱绻。小人委曲迎合。固结其君也。此正孟子所谓逢君之恶。其罪大者也。固结而不解则虽欲屏而去之。其势末由。
山木轩集卷之七 第 221L 页
为祸最深。故以缱绻终之也。然则人主如欲远小人无缱绻之患。则自其诡随之初而痛斥之欤。
臣对曰。缱绻之害由于诡随。则此固当先去。而人君若不精察明辨。则亦难去之耳。诡随者怀诈面从。而察之不精则反为之贤。缱绻者委曲逢迎。而辨之不明则反谓之忠。一为其所误。则自诡随而至于缱绻。固结而不解矣。然则屏去缱绻之道。固莫先于无纵诡随。而无纵诡随之要。亦莫先于人君之精察明辨矣。
御制条问曰。此诗为戒同列而作。则诗人与所戒者。官位则齐矣。式遏寇虐。在己则无力而乃责之同列。何欤。以四章而式弘大。末章王用玉汝观之。其同列是王所信任者。足以劝王而黜佞人故欤。以第二章无弃尔劳观之。同列似亦贤人。何以为厉王所宝爱欤。
臣对曰。窃观此篇。其忧时感事之意发于言外。不思北门同归之计。而犹勉中国小康之道。则其所以勉同列者。即自警之意也。固不可谓之只责其同列也。以此人之贤。而能为王之所爱。则庶可以无纵诡随。式遏寇虐。而厉王之恶未悛。周室之政益乱。则此似
山木轩集卷之七 第 222H 页
由于厉王之外有爱贤之名。而内无爱贤之实也。
  荡
御制条问曰。第二章。并言彊御掊克。第三章。只言彊御。不言掊克。何欤。此章曰寇攘式内。则寇攘是掊克欤。传曰。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聚敛与寇盗一也。然文王之所以咨嗟于殷商者。先言用人之非。而后言纣身之恶。何欤。纣虽无道。如用箕子,比干则殷可以存。厉王虽恶。如用凡伯,召穆公则周可以不乱欤。
臣对曰。寇攘与掊克。其义相近。则似是变文而言。先言用人之非者。盖厉王召乱之本。寔由于小人。观于民劳之无纵诡随。式遏寇虐。板诗之无为夸毗。善人载尸等语。其所以为戒者莫先于此。故借纣为喻。先言用人之非。而后及其恶也。纣,厉虽恶。若使其数三君子进用于当时。则亦岂无拨乱反正之道耶。
  抑
御制条问曰。先儒以抑诗谓有次第曲折。今就篇内而观之。次第曲折。多有未详者。存于中而后发于外。而抑抑威仪。先言外知之真而后行之笃。而有觉德行。先说行。此甚次第欤。攻心之欲甚众。而荒湛于酒。
山木轩集卷之七 第 222L 页
独言酒。吁谟之政非一。而弓矢戎兵。只言兵。此何曲折欤。言行均不可以有差。而最严于慎尔出话者何欤。刚柔必贵乎交济。而偏主乎柔嘉辑柔者何欤。尊主卑臣。纪纲可立。而乃曰惠于朋友何欤。经德不回。非为干禄。而必曰子孙绳绳何欤。年方九十有五。而自责以亦既抱子者何欤。君子信天知命。而自叹以我生靡乐者何欤。
臣对曰。次第曲折之多有未详者。诚如 圣教。然欲观其内。先观其外。则威仪之先言者。由外而及内也。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则德行之先说者。自难而及易也。此其言之次序也。饮酒失仪。见于宾之初筵。则独言酒者。以有沉湎之害也。克诘戎兵。最为国之大政。则只言兵者。以有沦亡之忧也。此则为戒之曲折也。上章之明刑戎兵。既言刚克之道矣。有觉德行。亦言行己之方矣。故于此焉最严于言语。而偏主乎和柔也。尊卑有序。虽为立纲之道。而接下思恭。则曰惠于朋友。昭明有融。虽无干禄之心。而天眷有德。则曰子孙绳绳。至若亦既抱子。我生靡乐者。辅氏之说。似有可据。辅说曰。武公老矣。而使人谓其小子。可谓不自满盈矣。然则既耋而止称抱子者。其亦不自满之意
山木轩集卷之七 第 223H 页
乎。又曰我。使诵诗之人自我也。见武公之梦梦而我心惨惨也。然则生之靡乐者。其指诵诗之人乎。盖此诗。统而言之。则修治平之大本大道尽具于此。使学者而真切体验。则自可知次第曲折也。若以为某章之失次第。某句之无曲折。比类看解。牵连说去则恐近于穿凿矣。
  桑柔
御制条问曰。厉王之时。刺诗多矣。民劳,板,荡,桑柔是也。民劳之诗其辞深。荡之诗其辞哀。桑柔之诗其辞婉。可见其人性情音调略有不同而忠爱则一。至今千载之下。令人三复而咨嗟也。然召穆,凡伯,芮良夫之徒。皆周之贤臣。既已在位。有匡救之责。而进不能力谏于君前。退而自述忧愤。有若草野之空言。何欤。如曰厉王监谤。人莫得而谏云。则取祸之道。诗与言何异哉。厉王一见而怒则三臣者危矣。其于明哲保身之道。又何如也。朱子以桑柔谓在共和之后。若在共和之时。则虽无招祸之忧。追刺恐亦无益。何必作乎。岂以是讽共和。使之转乱为治欤。然则宣王之中兴。此诗为之兆欤。
臣对曰。夫三臣者。当时之面谏与否。虽无可据。而考
山木轩集卷之七 第 223L 页
其忠爱之心。岂忍缄默不言者哉。当时屡当面谏。而终不容受。故退而作诗。以寓规讽之意。而或冀感悟之时耳。然则其悲苦忧爱之情。岂比草野之空言而已哉。若曰。诗之取祸。与言无异云尔。则此恐未然。种豆之歌。竟被诛族之祸。咏桧之作。遂成系狱之案者。汉宋以来事也。在秦以前则无闻焉。厉王虽恶。周家忠厚之遗风尚或不泯。则似无抉摘字句。以为罪过之理矣。然则此诗乌可已乎。此诗若在共和之时。则以是讽共和者。诚如 圣教。而朱子亦未尝质言时世。则宣王之中兴。兆于此诗者。臣未敢以为然也。
御制条问曰。听言则对。诵言如醉。集传曰。我以其或能听我之言而对之。然亦知其不能听也。故诵言而中心如醉。夫知其不能听而自诵其言者何意。言之不见听。必有逆耳而批鳞者。非惟不见听。亦将招祸。故复诵其已对之言而思之。中心乱焉如醉欤。
臣对曰。言不听则可以止矣。而忧时感事。终不忍忘。故自诵其言也。嘉言攸伏。乱靡有定。故中心如醉也。其忠爱眷眷之意既如此。则恐非怵于招祸以至如醉者也。
  云汉
山木轩集卷之七 第 224H 页
御制条问曰。云汉。旧说以为仍叔美宣王而作。然今观其诗。似非美之而作。盖仍叔代述宣王悯旱之意。以为雩祷之词。如后世祈雨祭文。是也。方遇灾修省之日。君臣上下惟当一心恐惧。思所以消弭之道。何暇为颂美之辞。如安乐无事之时耶。况篇中无赞扬君德处。只有忧伤之语而已。何以曰美之而作欤。
臣对曰。窃观诗意。似非颂美之作。然当厉王虐民之馀。其能遇灾而惧。视民如伤者。即宣王之德也。诗之盛言悯旱之意。忧民之情者。即所以赞美吾王之德能如此也。恐不可但以代述之体论之也。
御制条问曰。后稷不克。上帝不临。周之郊祭。后稷配天。故与上帝同称欤。以下章呼父母先祖观之。后稷为始祖。故首称之。专出于亲亲之义欤。或曰。后稷司稼穑。故祷雨之辞先呼之。此说亦有所据欤。
臣对曰。后稷始播谷矣。既配天矣。当祀天祈谷之日。必称后稷者。 圣教诚为允当。或说亦不无据。而以集传稷以亲言之意观之。似专出于亲亲之义也。
  崧高
御制条问曰。维岳降神。生甫及申。此非诗人之托言。实有此理。故苏氏曰。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
山木轩集卷之七 第 224L 页
申吕自岳降。傅说为列星。古今所传。不可诬也。盖以此诗之言为必可信也。然降及后世。人材眇然。桢干之士。绝不可得。岂地灵已衰。不生豪杰而然欤。天地之气厚薄盛衰。实有与人事相关者。人主苟能财成辅相。陶铸至化。则山河已衰之气。可使之复盛。而钟英降彩。人豪辈出。蔚然为邦国之用欤。
臣对曰。此诗只因其奉祭岳神。而推本所生之言。则岳之降神。虽未知其有无。然大抵人才之生。地灵所钟。山西山东。出将出相则其理不可诬也。若以人才之不出。谓是地灵之有衰。则此恐未然。周衰以后。孔圣膺天地之元气。宋末以来。文山间山河之正气。则固不可谓地灵之有衰。而若究人才盛衰之由。则专系时君作成之道。诚使为人君者德配天地。化著鸢鱼。举一世而咸囿于太和元气之中。则天之所佑。地亦效灵。申甫之降。不必专美于前代。天人感应之理。岂不休哉。
  烝民
御制条问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则是理也。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彝是性也。德是心之所得也。此总凡民而言也。其不特言生仲山甫。若以为异于凡民之生
山木轩集卷之七 第 225H 页
者。然虽仲山甫之贤。岂有异于常性之外欤。凡民不能全其性。而仲山甫则能全之也。然则天生烝民之生与生仲山甫之生两生字。煞有分别。生烝民则泛言以二五正通之气生之也。生仲山甫。专言以清粹灵秀之气而生之也。上生字无心。下生字有心。如是看似为有味。未知如何。
臣对曰。则字何也。一定不易之谓也。人与山甫。其则则一也。天之生人。夫岂有凡民与山甫之异哉。然以其理则人人皆同。以其气则有清浊粹驳之异。气之浊驳者。虽以同得之理。而不能人人而全之。此山甫所以异乎凡人者也。今若指此而谓上下生字之异则岂可乎。况烝是众也则山甫独非烝民乎。
  江汉
御制条问曰。江汉浮浮。武夫滔滔。我东先儒以为滔滔与浮字。似是错换。而未曾是正者。此说何如。大抵水当曰滔滔。人当曰浮浮。自是平顺。何为舍此稳字而用奇格耶。恐非古诗质悫之体。未知如何欤。
臣对曰。浮与滔之错换。虽或无怪。然滔滔是顺流之貌。将言召公循江下之意。则滔字甚着题。其视浮浮之泛言水盛之意。似有味矣。
  
山木轩集卷之七 第 225L 页
常武
御制条问曰。王者亲征。如非不得已则不可为也。以万乘之尊而当寇贼之锋。盖甚危事也。治军旅。讨倔强。有将臣存焉。何必亲为。虞舜之征顽苗。亦命伯禹也。周宣王时。良将多矣。伐猃狁则命尹吉甫。伐蛮荆则命方叔。伐淮南之夷则命召虎。皆以将帅之力。而独于淮北徐夷。自将伐之。亲冒矢石。何也。岂淮北徐夷最强大难制。为中国患者甚于诸夷故欤。如曰。太师皇父不足以独任淮北之功。则何不复责方,召诸贤欤。后世如汉高祖,唐太宗。喜自将击之。皆是兵间馀习耳。周宣继世之主。与经营草昧之君不同。何尝惯习于兵事。而乃躬蹈不测之危地。何欤。以召穆公所戒矢其文德观之。宣王其好武者欤。
臣对曰。书之费誓。有曰徂兹淮夷。徐戎并兴。此言淮夷之叛已久而至是胁徐并起也。此诗之第三章。有曰王舒保作。徐方绎骚。此言王师始出而徐方之人皆已震惊也。盖淮北徐夷之为周患。厥惟久矣。当三监僭乱之时则并起为寇。及夷厉衰弱之日则乱我南国。顾其势若非六师之亲讨。不足以惩其乘虚侮弱之患。故宣王盖不得已征之也。若使宣王而好武。
山木轩集卷之七 第 226H 页
如后之秦皇,汉武。则东征西伐。犹恐不及。何独于淮徐而亲征耶。且此举也。只为视威而已。至于战阵之事。命皇父以整师修戎。命休父以左右陈行。而宣王则不与焉。非如汉祖,唐宗之自恃习兵。乘危冒险也。是岂好战者哉。然征伐以取之。终不若德教以化之。此召公所以戒以矢文者也。由是观之。人君用兵。岂得已而不已乎。
  瞻卬
御制条问曰。舍尔介狄。集传曰。必将有夷狄之大患。王舍之而不忌。后幽王竟被犬戎之祸。诗人之言验矣。方作诗之时。国乱虽甚而边衅未启。何以灼知其必有夷狄之患欤。下句言不吊不祥。不祥即灾异也。意者其时灾异之见。有夷狄灭中国之象。故知之也欤。
臣对曰。中国治而夷狄来服。中国乱而夷狄侵陵。此必然之势。虽愚亦知者也。幽王内嬖褒姒。外任奄人。王政之失宜久矣。生民之受病极矣。以此衰乱之象。致有戎狄之患。灼然可知。岂待灾异之见而知之耶。
周颂
御制条问曰。颂之为言。容也。故古语从容谓之从颂。
山木轩集卷之七 第 226L 页
颂之义。当云形容先王之功德。而大序云美盛德之形容。孔氏曰。歌成功之容状。是美字歌字属颂。容字属功德。颂与容有间矣。若曰形容功德之形容。则辞意又叠。惟以形容功德之盛大为释则亦通欤。
臣对曰。谨按说文曰颂。貌也。又曰。即仪容之容。既曰是容貌。则大序孔氏所谓形容容状云者。只是一颂字注脚。而曰美曰歌。与颂字将分为二事。此固可疑矣。然字书又有曰颂。称述也。又歌也。然则此颂字。当以称述之意看。而美字歌字。俱是称述之谓也。称述其功德之形容而曰颂也者。似无语叠。
  
清庙
御制条问曰。清庙是周宗庙之名耶。宗庙则文王不应独享。古者昭穆之礼。代各一庙。是文王一庙。谓之清庙欤。序说。引洛诰王在新邑烝祭之文。以为此其升歌之辞。则并祭文武。而统于尊。故只颂文王也。然则清庙非文王独享之所。而为周家宗庙之名欤。申培诗说。清庙。周公之成洛也。周公奉成王见诸侯。作明堂宗祀文王。作此乐歌。是以明堂为清庙也。此说何如。
臣对曰。谨按礼王制。曰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
山木轩集卷之七 第 227H 页
之庙而七。以七庙之文观之。则似为代各一庙。而若以序所引并祭文武及刘瑾所谓并祭统尊之说观之。则一庙之中。左昭右穆。而不害为颂文王之德于文王之室也。然则清庙非文王独享之庙。故朱子于清字之义。只释曰清静。夫清者。直哉惟清之清。而事神之道。莫大乎清之一字。凡周公上祀之庙。皆可以清字称之。则奚独于文王之庙而称之哉。郑玄所谓以文王象天清明而称其庙者。甚凿矣。如曰象清明之德而称之。则武王独不可以清明称之乎。至于明堂者。治人尚明。故曰明堂。清庙者。事神尚清。故曰清庙。命名之义已自不同。而礼记明堂位疏曰。明堂。取正室之貌。亦曰大庙。申说似亦有据乎此。然以周官死者宗庙。象生时宫室容貌言之。则冬官匠人所论宗庙及路寝。皆制如明堂。明堂与清庙之为二。可知。周公之祀后稷配天。而宗祀文王。虽在明堂。而若庙貌之象生。想见其容者。清庙是已。然则申说恐不足取。
  烈文
御制条问曰。念玆戎功。继序其皇之。集传曰。戎。大也。大旨曰。念汝有此助祭锡福之大功。则使汝之子孙
山木轩集卷之七 第 227L 页
继序而益大之也。严华谷云时助祭诸侯。多有以武功定天下者。故当念此戎功。使子孙可大也。是以戎作兵看矣。与集传不同。此说何如。或又以继序者为嗣王。是言吾后王当益大其业。此亦为一义欤。
臣对曰。有助祭锡祉则其功大矣。无专利尚侈则其行善矣。若只以武功为言者。岂不反小乎。汝无封靡则我当尊汝。汝有戎功。故我其大汝。曰崇曰皇。其柄在己。然后文势相贯。语脉相接。若以继序属之于嗣王则岂不缪戾乎。
  天作
御制条问曰。彼作矣。文王康之。既曰天作高山。又曰彼作矣。是言太王之作与天同功。故下两作字欤。既是祭大王之诗。则当专言太王之功。而必兼言文王者何欤。
臣对曰。基此王迹。即太王也。迁以明德。是上帝也。既省其山。又作邦对而辟荒兴功。飨庙保孙。则宜其所作与天同功。太王虽荒于前而文王不康于后。则旧邦之命。何由以新之。王业之盛。何从而致之。是以。皇矣之篇。将言文王之业。而先叙太王之德。实犹此章始之以大王之功。继之以文王之事也。又岂非庙飨
山木轩集卷之七 第 228H 页
孙保之證耶。
  我将
御制条问曰。明堂之祀文王配帝。当在武王时。若在成王时则配祖也。自周公而配父。则是周公行天子之事也。其可乎。故必是武王时周公制之矣。明堂之祀。以季秋成物之时行之。则盖取成形于父之象也。其为配父而非配祖也明矣。然朱子尝以为继周公者。只以有功者配之。此是无论父与祖云欤。
臣对曰。宗祀文王于明堂者。自周公以义起。而非古礼也。则不必计父祖。而取功德者可知也。以季秋成物之时行之云者。载在月令。则秦之法也。非周之法也。以曲礼大飨不问卜之文观之。明堂之祀不卜月。又可知也。统以论之。朱子所谓只以有功者配之云者。岂非周公所以义起之本意也耶。
  思文
御制条问曰。思文后稷。言有文德也。以下文观之。后稷之文德。在于陈常于时夏欤。粒烝民。贻来牟。亦谓之文德欤。后稷之文。与尧之文思。舜之文明。其果无差殊欤。
臣对曰。古人有言曰。文武。德之最盛。而取文之数尤
山木轩集卷之七 第 228L 页
多于武。舍刑威征讨之外皆文也。以此论之。陈常粒烝。皆可谓之文德也。而况既富而教者。岂非文之最著者乎。若夫尧舜之文。未敢知较稷何如。而粒烝是尧民歌帝之辞也。陈常是大舜敦伦之化。则尧舜之文思文明。亦不过这个中称之者也。其为文也。恐是一般。
  噫嘻
御制条问曰。噫嘻成王。既昭假尔。大旨以为成王始置田官而尝戒命之也。田官若是农官。则小昊有九𩿇。尧有农师。何以曰成王始置田官欤。如曰。周之置田官。自成王始。则豳公诗已有田畯矣。然则此田官即乡遂司稼之职。乡遂官名。见于周礼。周公之所制。故谓之成王始置也欤。
臣对曰。陶唐不袭小昊之九𩿇。则成周何必更因陶唐之农师乎。田畯之名。出于豳公为诸侯时矣。田官之设。在于周家为天子后矣。尔雅云田畯者。是农夫而典田之吏也。以此观之。肇自成王改吏而为官。亦可推知。朱子以为此必乡遂之官。司稼之属。于此益信成王之所置也。
  潜
山木轩集卷之七 第 229H 页
御制条问曰。集传曰。月令季冬。天子尝鱼。先荐寝庙。季春。荐鲔于寝庙。此其乐歌也。季春只荐鲔。则潜诗非季春荐庙之乐歌。以诗中有鳣有鲔。鲦鲿鰋鲤观之。岂止于鲔欤。季冬之荐。众鱼咸在此诗。只得用于此时欤。
臣对曰。季冬之荐。不止于鲔。自鳣以下诸鱼莫不备矣。至于鲔则春以后始出于穴。自龙门而至㓒沮。故荐其时物。不得不以季春也。众鱼至冬而肥美洁白。故献于是时者此也。诗中本意。统言多鱼享祀之义。不分冬春。集传因序说以明各有其时。似益加详矣。
  
敬之
御制条问曰。仔肩。任也。任有二义。曾子曰。仁以为己任。以道而言也。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以位而言也。此云仔肩之任。是学问工夫之重欤。是王室基业之大欤。以上文学有缉熙于光明观之。似学问之担荷。而王者有丕子之责。兼指基业也欤。
臣对曰。内而为学于己。外而求助于人。盖欲其德崇业广。而德未至光明之域。则学文之担负重矣。业未到治平之地。则嗣服之担负重矣。臣愚以为不专指学文。又非独基业。必也兼之然后可也。
  
山木轩集卷之七 第 229L 页
载芟
御制条问曰。其耕泽泽。集传曰。泽泽。解散也。泽以释为义。故曰解散欤。或曰。泽。润泽也。土方春时。阳气始升。润泽可耕也。此说何欤。
臣对曰。其耕之下。正以土解言。而土之柔润。亦可见土解之意。则润泽云者。可备一说。
御制条问曰。千耦其耘。注曰。耘去苗间草。按秋官薙草春始生而萌之。耕反其草便是耘也。盖芟柞与耘。皆始治田地之事。而方施以耟播也。今于播种之前。以为去苗间草。似未然。朱子初从郑笺。以耘为除草木之根株。而又改为今注。何欤。
臣对曰。此诗以耘耕二义。冒之于首。第一节。其耕泽泽。第二节。千耦其耘。为一篇中眼目。自第三节。又铺叙其耕耘。以至收穫而宾祭焉。其曰有略其耟。俶载南亩云者。即重叙其耕也。又曰绵绵其麃云者。即重叙其耘也。此朱子所以不从郑笺而改为今注也。
  良耜
御制条问曰。穫之桎桎。集传以桎桎为穫声。而有一说曰。桎。铚也。刈禾者之镰也。刈镰之多。不可名状。故曰桎桎然。盖镰貌也。桎桎之为铚貌。犹鏕鏕之为鏕
山木轩集卷之七 第 230H 页
貌。此说何如。
臣对曰。桎之作铚看。亦似有味。而此章中。畟畟无取于耟字义。栗栗无取于积字义。桎铚互看。恐凿矣。
  丝衣
御制条问曰。载弁俅俅。韵书曰。俅。冠貌。盖言弁之整齐。而集传曰。恭顺貌。将弁貌作人貌说。何欤。
臣对曰。威仪者惟德之符。故被之僮僮。曰竦敬貌。羔裘委蛇。曰自得貌。是所谓存诸中而发于外也。弁之作人貌说。亦此意也。
  酌
御制条问曰。酌即勺也。诗曰。于铄王师。曰。是用大介。曰。蹻蹻王之造。是颂武功之诗。而内则。十三舞勺。先儒云勺。籥也。籥。文舞也。文舞而用颂武功之诗何欤。
臣对曰。文武相资。不可偏废。故舜舞干羽于两阶。干者武舞。而用于敷文德之日。则勺之颂武功。亦何异于是。然不用兵器。以其尚幼云者。先儒之论恐得之。
鲁颂
御制条问曰。颂者。天子祭宗庙之乐歌。鲁。侯邦而有颂。何也。豳之有雅颂。以子孙之为天子也。鲁之有颂。以周公有大勋劳。祀用天子之礼乐也。然成王之赐。
山木轩集卷之七 第 230L 页
伯禽之受。程子以为皆非。则鲁之有颂。僭也。夫子犹录之。何也。如曰。以其体为列国之风。未纯天子之颂而取之。则体虽风而名则颂也。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以夫子惜繁缨之意。何为予鲁诗之称颂欤。如曰。夫子鲁人。不得以削之。则圣人尊王之义。亦岂容私欤。且鲁颂居商颂之上。何也。先儒谓以亲疏之义。而从周家言则固是鲁亲而商疏矣。从夫子言则鲁虽父母之邦。商是先祖之国。何可以亲疏论。而置鲁颂于商颂之上欤。
臣对曰。鲁之郊禘非礼也。至发周公其衰之叹。则夫子之意可知。鲁之有颂。夫子非不知其僭也。而所歌者先王之礼乐。所颂者先王之教化。有不可泯灭者。则夫子之录之者。公也非私也。而况著之篇者。所以见其僭也。朱子所谓其文则予之。而实则不予者非耶。鲁商颂之先后则鲁是周之后也。系之周颂之末者宜矣。夫子尝曰从周。则鲁亲商疏。又可以从周室言也。宁容以己之亲疏。上下于鲁商也哉。
  有駜
御制条问曰。振振鹭。鹭于下。集传所释可疑。以振振鹭为鹭翿之鹭。而又曰如鹭之下。则是翿如鹭也。恐
山木轩集卷之七 第 231H 页
不然。振振即群飞貌。则振振鹭之鹭。明是鸟。如西雍之振鹭。而诗之义为兴也。毛氏郑氏皆以为兴洁白之士。而朱子不取。何欤。
臣对曰。以鼓咽咽。醉言舞观之。振振鹭之为鹭翿可知。而下鹭字即真鸟也。盖谓蹲蹲之际。所执之翿。俯仰随节而如真鹭之下也。毛,郑之说。亦足备一说。故注以或曰鹭亦兴也。不可谓之专不取也。
  泮水
臣对曰。载色载笑者。喜其容貌之和也。匪怒伊教者。赞其教诱之善也。盖当羽旄之俨临。窃幸言笑之乐易者。可见群情之爱慕也。群情之爱慕至此。则其平日成就人才。从可知也。其所以为教者。皆在下文。其曰敬慎威仪。维民之则者。即上天雨露之教。而人君一喜之教也。其曰桓桓于征。狄彼东南者。即上天霜雪之教。而人君一怒之教也。其曰顺彼长道。屈此群丑者。即雨露之兼霜雪。而一喜之兼一怒也。此所谓无非教也。而载色匪怒云者。已包得下文诸句之意。故黄氏之言。有所见也。岂真以为作人之道只在于色貌之间而已哉。
  閟宫
山木轩集卷之七 第 231L 页
御制条问曰。实维太王。居岐之阳。实是剪商。夫自太王历王季,文王。至武王凡四世而始伐商。则其曰剪商自太王始者。何其太预也。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犹服事殷。以殷天命之未绝也。则况于太王之时。殷室未甚衰乎。太王。仁人也。岂有剪商之心哉。朱子以太王剪商。为武王所言。是指肇基王迹一语。然所谓肇基王迹。特言太王始得民心。为王业之所由肇。非谓实有剪商之心也。曾南礼所谓剪商之说。因此肇基王迹之语。而言之过者。似为得之。而朱子每论太王之事。以为周邦僻远。非殷所封。无纯臣之义。有若太王真有剪商之意者何欤。且诗人之言。亦非谓太王实有是事。盖武王伐商后有天下。而其基业之本则始于太王之得民心。故云实始剪商。读者不以辞害意亦可欤。
臣对曰。谨按太王迁岐。在小乙之世。经得高宗六十年中兴之治。及历祖庚,祖乙,祖甲二十八祀而文王生焉。此时殷道犹未衰也。方且奔避于狄人侵疆之时。而欲取天下于商家未乱之日。似无是理。曾氏辨说之外。又有节斋,双峰诸儒之论。而朱子之言。不但周于殷无纯臣之义而已也。其答或人之问。有曰若
山木轩集卷之七 第 232H 页
推本说。不应下实是剪商。剪商自是周人说。若无此事。他岂有自诬其祖。论语集注又曰。太王固有剪商之志而泰伯不从。盖其心即夷齐叩马之心。而事之难处有甚焉者。此数件事。有若證明剪商之实迹。诚未可知也。窃以诗中之意。只是推说得民基王之由。诚若 圣教不以辞害义云者。岂非看得作诗者之本旨耶。
商颂
  那
御制条问曰。周颂清庙。盛称文王之德。丕显丕承。无斁于人斯。不但以肃雍骏奔称助祭执事之人。而商颂此诗则章内未见有称成汤之德。所称美者。唯汤孙主祀之人。何欤。此商周二颂之体制不同者欤。衎我烈祖之一烈字。何足以尽汤德之盛欤。
臣对曰。文以时异则商之颂汤。不必如周之颂文。而闻其乐而知其德。则此章所言乐之盛。岂非汤之德之盛耶。然有孙克肖。率祖攸行则称美汤孙。亦所以称美烈祖。而烈之一字。以功而言也。如周武之称武矣。商之为商。起自成汤则以烈称之。正可见德业之隆盛也。
山木轩集卷之七 第 232L 页
御制条问曰。穆穆厥声。注曰。穆穆。美也。是言乐声之美。而或曰汤孙德声之美也。此说如何。
臣对曰。以殷武章赫赫厥声观之。此章之穆穆厥声。不属于乐。属于汤孙者可知。集注穆穆美也之语。又安知非美其君之词乎。然则或者之论。恐不可谓无稽。
  烈祖
御制条问曰。商人尚声。故前章备言声乐之美。而此章则无一言及于声乐。何其与前章不同欤。
臣对曰。以周颂言之。执竞之篇。备言声乐。其馀无所见焉。则商颂之或言或不言。复何疑耶。
御制条问曰。亦有和羹。注曰。和羹。味之调节也。鲁颂之閟宫章。毛炰胾羹。注曰。羹。大羹。铏羹也。铏羹即和羹也。祭祀有大羹和羹。而此独言和羹。何欤。似是兼设而单指耳。大羹。太古之羹。而以殷人尚质之意。不称大羹者何欤。商书曰。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商之时饮食已备。以和羹为贵也欤。
臣对曰。既有和羹则大羹之设。不言可知。若夫盐梅之喻。以言君臣之相须。若咸之有盐。酸之有梅。而酸咸得中。以成和羹云尔。非以和羹为贵于大羹也。
  
山木轩集卷之七 第 233H 页
长发
御制条问曰。如火烈烈。则莫我敢遏。火烈则太猛矣。圣人吊伐之师。当如云霓。当如时雨。何为如烈火之猛欤。书曰。天吏逸德。烈于猛火。烈火之喻。岂其美乎。而于汤之用师。言之欤。
臣对曰。师不以律则不济。威不克爱则罔功。如云之望。怀其德也。如火之烈。畏其威也。德威并行。此汤之所以为汤也。岂书所谓逸德云乎。
  殷武
御制条问曰。挞彼殷武。奋伐荆楚。罙入其阻。裒荆之旅。有截其所。汤孙之绪。集传据旧说以为祀高宗之乐。引易之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之文。以为盖指此事。然亦有可疑者。或曰。此诗所云。非伐鬼方之谓也。后汉西羌传。曰武土(一作王)伐西戎鬼方。则鬼方在西。非南楚也。竹书亦云王季伐西落鬼戎。鬼戎本西落而武丁伐之。三年始克。故书传亦曰。武丁修行三年。而重译毕至。此又一事也。若此诗则初起奋伐。而即罙入其地矣。新王之师。如从天而下。盖用兵之神。莫过于此。而谓之三年克之可乎。且夫诗之所言。皆兵之形势也。既云奋伐。而即云入其阻者。以荆楚据蜀连越。
山木轩集卷之七 第 233L 页
控汉引江。北撼中州。东瞷陈蔡。其形胜所在不特一所。而深入其阻则亦尽据其要也。故知其用兵之神速也。非三年克鬼方之事。而高宗别有伐荆楚之功。此说似然。未知如何。
臣对曰。臣尝以此诗奋伐罙入之语观之。则不徐而疾。可知矣。以书传修行致译之文论之。则不亟而缓。可见矣。二书之迟速不同。两地之西南悬殊。有如西羌传之明白。竹书纪之详细。则朱子之据旧说而引易书者。果何意也。虽然。审其易曰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盖谓此欤之语。则盖者疑辞。欤者未定也。然则朱子之言。亦非十分信得及之意也。窃意楚本夷狄。而世乱则先叛。世治则后服。故当武丁中兴之初。赫然兴师。不容少缓矣。至于鬼方则值天下既济之后。薄伐禁暴。修德以来之也。然则伐荆楚自为一事。而在鬼方用师之前。伐鬼方自为一事。而在荆楚奋武之后者。可知。
御制条问曰。商邑翼翼。四方之极。注曰。极。表也。极如屋极之极。北极之极。四方之所取正也。高宗有中正之德。为下土之式。故能致如此。其本何在。上文不僭不滥者。政也。不敢怠遑者。心也。以是心行是政。故千
山木轩集卷之七 第 234H 页
里民止之邦畿。翼翼然为四方之所归正也。此诗人所以称之曰。赫赫厥声。濯濯厥灵者欤。然高宗之中兴。亦赖傅说之良弼。而此诗不言举傅说之事。如前章之阿衡何欤。
臣对曰。道成于己而可为民表。则己为兆庶之极也。化行于国而以为侯率。则国为四方之极也。不僭不滥。不敢怠遑者。立极之由也。赫赫厥声。濯濯厥灵者。立极之效也。不有中正之德。安能为下土之式。不有仁声之深。曷得致灵明之著。然而又究其本。则不僭也不滥也。亶由此心之不怠。其声也其灵也。亦由此心之不遑。此心为一身之极。此身为一国之极。极立于国。而万邦齐来取正焉。高宗之所以为高宗。专在于此。后之监殷者。曷不以高宗为前代之极。思所以取则而勉勉也哉。曷不以此心为一国之极。思所以遵道而荡荡也哉。长发之及于阿衡者。以其禘祫之大祭。历叙群公。施及从享之臣也。此诗只为祀高宗之乐。则似不假及于辅佐而然也耶。虽然。诗之为义。不一其规。周颂三十篇。名硕之类。一不见焉。何独至于此而疑之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