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x 页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杂著
杂著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0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503H.gif)
第二圈以下。无不书其名号。而独于上一圈。不书无极太极者。何也。
窃谓上一圈。只是挑出在上者。故不书名号耶。
五行。以生之序则水木阳也。火金阴也。据此而以类相次。则天三之木。当次于天一之水。地四之金。当次于地二之火。而今图木反次火。金反次水。何也。
窃谓水火是互根者也。故本其所生则水为阳而火为阴也。据其所盛则水为阴而火为阳也。(水火初生。其质柔软。故据其盛而分阴阳。且四象先生者二老。而二老则变也。)若夫金木则是阴阳之稚而不变者也。(金木次生。其质坚刚。故本其生而分阴阳。且四象次生者。二少则不变也。)图之以水居右。以火居左者。是各据其盛而排列。木之次火。金之次水。以其阴阳之不变而序次。然据其所盛而生之序。阴阳固自来矣。本其所生而行之序。阴阳亦不外矣。此阴阳自然之对待而不可易者也。
图解言水火木金土者是生之序。而其分阴阳则以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0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503L.gif)
窃谓五行本兼生与行。故其水火木金土之次序。以生出为主。而其阴阳则以流行分言耶。通书曰。水阳根阴。火阴根阳。推此则生之序。阴阳自在于行之序中矣。行之序。阴阳亦在于生之序中矣。
形字下置阴圈。神字下置阳圈。五性下置五行圈。而至于善恶下则不置男女圈。万事下不置万物圈。何也。
窃谓阴阳五行之中。太极虽无乎不在。然阴阳圈之白黑交错。五行圈之水火木金土。是取其阴阳五行之象也。惟人也。形生于阴。神发于阳。五性之德。得于五行。故形下置
男女各一其性。而男女一太极。万物各一其性。而万物一太极。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0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504H.gif)
第二节注。
按太极之有动静。(止)命之道也。是合动静说。以动极而静。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而言也。其动也。其静也。是分动静说。以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分阴分阳。两仪立焉而言也。动极而静。静极复动。是承上动静流行而言也。动而生阳。静而生阴。是承上阴阳一定而言也。或曰。太极之有动静。(止)命之道也。是合动静包头说。其动也。(止)以始也。是以动一边说。其静也。(止)性命也。是以静一边说。动极而静。(止)不已也。是承上其动也一条而言也。动而生阳。(止)不移也。是承上其静也一条而言也。此则恐似未然。朱子曰。一动一静。皆命之流行也。盖动虽是流行。静虽是一定。然动而静。静而动。是乃所以流行也。不可只以动一边属之流行也。故合动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0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504L.gif)
小注节斋蔡氏曰。形谓动而可见之时。
窃谓形上形下。非以时分言也。今曰前谓形而上云云。又曰。形谓动而可见之时。未知可见之时。是何等时也。按前指理气之最初源头而言。后指理气之穷到极处而言。盖言推原其始而不见理气之相合处。反观其后而亦不见理气之相离处也。今曰。前谓太极形而上云云。后谓阴阳不同时云云。而以分道器。器亦道。道亦器之说当之。未可晓也。又曰。恐人惟以可见者为始云云。若然则其终。果人之可见者乎。若乃器即道。道即器之说则极为精密矣。
小注平岩叶氏曰。动而生阳。(止)一定而不易也。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0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505H.gif)
第三节注。有太极则一动一静云云。
按有太极则云者。指统体也。无适而非太极之本然云者。指各具也。其曰。统而言之者。合五行而统论者也。错而言之者。就一行而交错言者也。盖一物之中。亦有阳动阴静。则是非交错之意耶。无适而非阴阳。无适而非太极者。是发明五行中各有阴阳也。阴阳中各有太极也。似非下文五行一阴阳。阴阳一太极张本也。
第四节。五行一阴阳也云云。
按本无极也以上。说统体。五行之生以下。说各具。故注曰。浑然一体。莫非无极之妙云者。指统体也。无极之妙。亦未尝不各具于一物之中云者。指各具也。盖字以下。至性外之物。是承上统体而言也。然字以下。至性之无所不在。是承上各具而言也。
第五节注。精以气言。不二之名。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0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505L.gif)
第六节注。有以定之。
农岩金氏。以定字。为圣人自定。恐似偏枯。盖此处最难言。不必专就圣人也。亦非汎指众人也。似是公共说定人底道理也。故下章小注。问是圣人自定。是定天下之人。而朱子不明言圣人与天下之人。但曰。此承上章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云云。则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0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506H.gif)
第七节注于此乎定。
窃谓定。如天下之为父子者定之定也。盖圣人全夫太极之道而无所亏焉。则人之道理。于是乎定矣。此是道理之定也。非天下人之定也。
同节注一天下之动。
盖天下云者。如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之天下也。其曰。天下之动。即圣人之用也。或曰。是天下人之动也。未知孰是。姑两存之。
第九节。立天之道。阴与阳云云。
窃谓于天地则以气质谓道。于人则以理谓道。何哉。盖气质与道。未尝相离。所谓道体之全。浑然一致也。又况天地之道。至诚无妄。故直以气质谓道。于人则不能皆有以真实无妄。故特以理谓道耶。
同节小注。平岩叶氏曰。在天以气言曰阴阳云云。太极之体所以立也。
按注曰。于其中又各有体用之分。是知阴阳刚柔仁义之中。各有体用也。今叶氏以阴阳刚柔仁义。为太极之体。以原始反终。为太极之用。似与注说不类矣。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0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506L.gif)
按此与答陈器之书统之有宗。会之有元。略有不同。盖书之云统之有宗。会之有元者。承上自四而两。自两而一而言也。言其统系于宗。会系于元也。论之云统之有宗。会之有元者。承上一物之中。天理完具而言也。言其统复有宗。会复有元也。其统与会。指物也。宗与元。指太极也。
体立而后用有以行。则亦不嫌于先有此而后有彼也。
按其意盖曰。体立而后用行。则体用只是一源。固无先有此后有彼之嫌也。或曰。虽云先有此后有彼。而亦不为嫌也。恐未然。盖此段方论体用一源。而反以先有后有不以为嫌。则乌在其发明一源之意耶。
通书疑义
思章小注节斋蔡氏云云。
按第一文。是包头说。第二文。是指圣人而言也。其曰。思通者。不待大故地思索而无不通也。第三文。是指学圣人者而言也。其曰不思则不睿则云者。似言用工夫也。第四文故字以下。是承第三文而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0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507H.gif)
心经疑义
礼乐不可斯须去身章。附注南轩张氏曰。向晦入宴息。乃敬也。讲录。以寝亦不尸。齐手敛足等语解之。此固然矣。然详玩本文则向晦宴息。即是敬也。盖向晦宴息。虽与乾乾不息有异。而随时自养。以为朝听昼访之地。则即此宴息而敬在其中矣。若夫寝不尸。齐手敛足。乃宴息时用敬之节度也。未知如何。
牛山章附注。或问彼未尝。讲录。彼指日夜。愚意则似指良心。
睡一觉起来。依前无状。讲录云睡一觉。如朝来之意。愚尝推之曰。睡如日夜之所息。一觉起来。如朝昼所为。依前无状。指良心梏亡。
小注。西山真氏。敬静为一。讲录。按条静是主敬之效。以程子所谓敬则自虚静證之。盖敬静自是两件事。而南轩所谓敬则主静之意。及敬字上勉力。愈觉主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0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507L.gif)
按修道之教。主圣人言。戒慎恐惧。主学者言。盖戒慎恐惧。由教而入之事也。朱子初年。直以戒慎恐惧为修道之事。而至或问。方以由教而入为言。恐当以或问为正。
敬斋箴注。除非那人。讲录。除非。除了非也。言非则除之也。释疑云除非。除是非。恐当以释疑为正。
感兴诗蔡注记疑
按首章。是统论天地阴阳寒暑来往之气。而理为之主。似是横说。而蔡氏谓太极图之◯也。可疑。
按第二章。是论阴阳无终无始。而至理所存。古今不易者。似是直说。而蔡氏谓太极图之
按第四章。君看穆天子以下。是指人心驰骛不已则终必有万里穷辙迹。徐方御宸极之事矣。蔡氏云特借此以比人心之流荡。物欲之为主。而六义之比也。可疑。
按第六章。五族沉忠良。史记曰。并被禁锢。延及五族。据此则所谓五族沉忠良者。似以延及五族之法。沉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0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508H.gif)
按第八章。及此防未然之此字。似指一阴初生也。未然。似指羸豕踯躅。履霜坚冰之类也。言及此一阴初生之时。预防其踯躅坚冰之致也。蔡氏以此字指阳而言。未然为阴。果如此说则虽与下句彼字。对偶极精。而语意似不如此。可疑。
按第十九章。反躬艮其背。是养乎内也。肃容整冠襟。是制乎外也。蔡氏以上句为由外而制乎内也。下句为自内而防乎外也。可疑。
杂识
大山曰。无讼者。新民之至善。而使之无讼者。以明德之既明。当就使字上认得意思。(止)小注说。恐不可打破。东岩曰。以明德新民而言。则明德为本。新民为末。以听讼一事而言。则使无讼为本。听讼为末。不可以一槩论。农岩曰云云。明斋曰云云。南塘曰云云。
按或问曰。听讼无讼。于明德新民之义。何所当也。据此则听讼是新民之事。使无讼是明德之事。听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0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508L.gif)
补亡章。人心之灵。莫不有知。子希,凤天。皆以人莫不有知解之曰。此句对物莫不有理而言。则当以人莫不有知之意看之。方与物莫不有理之语。文势语脉。俱为齐整也。若曰心莫不有知。则是吾之心独能有知。而他人不能也。语意甚为偏枯云云。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0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509H.gif)
南溪曰。已知之知。即上文其知不尽之知。辑注恐误。尤庵曰。已知者。盖因格物而已知之知也。又曰。最初格得之知也。明斋曰。此注说无可疑。(止)知有三层云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0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509L.gif)
谨按传文。已知之理之下。继之以益穷之。则观于益字。可见已知字包得不尽之意矣。南溪说似无改评。若夫尤庵所谓已知之知。即最初格得之知者。恐似未然。尝观语类。论已知之义曰。知元自有。才要去理会。便是这些知萌露。若懵然全不向着。便是知之端未曾通。又曰。人也不解无个发明处。便从此挨将去。渐渐开明。只如一个事我才发心。道我要做此事。只此便是发见开明处。了便从此做将去。据此则已知之知。是自有之知。而非因格物而有者也。明斋以知有三层讥之者。亦似然矣。而以小注说谓无可疑。则明斋亦察之未精矣。
沙溪曰。莫不有知之知。是知之体。因其已知之知。是知之用云云。农岩曰。两知字未见其有异。南塘曰。两知字分为体用。而字义有不同。则恐未然也。(止)安得以是体哉。
窃谓两知字。非有字义之不同。而分为体用则似无不可。盖有知之知。是指知之本无不知者也。其非虚灵之体乎。已知之知。是指知之萌露透出者也。其非发见之用乎。又况下文全体大用字。实承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1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510H.gif)
庐江记闻录。诚意章之别立一传。以其知行之有异。为正修齐治平之基云云。
窃谓诚意之所以别立一传者。非但为知行之有异正修齐治平之基而然也。其文体语势。自不得不然也。何者。传文之例。每每钩连为说。而至于诚意章。独不然者。盖缘格致只是一事故也。是以。传之释格物。其释致知之意已尽。故其释诚意。不得言诚意在致知。而复释致知之事也。此诚意所以不连于致知也。诚意既别为一章。而又备言工夫功效。更无馀蕴矣。是以。其释正心。不得言正心在诚意。而更释诚意之事也。此诚意所以又不属于正心也。上既不连于致知。下又不属于正心。则在于中间。不得不别为一章也。故朱子于诚意正心两章下。特置注说。以明诚意之由于致知。正心之由于诚意。则传文之不相连属者。朱子以补之矣。且经曰。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以此三者连属为说。则其曰诚意所以别立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1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510L.gif)
霁山曰。诚正修齐章章句中。段段插入致知意思者。愚于振谷丈说。亦不能无惑焉。(止)大学一部。独立致知一章足矣。何为各立条目而至于十章之多也。
谨按霁山所谓八条目阶级相殊。工夫自别云者。诚为至论。然格致者。所以格诚正修齐之道也。非谓今日尽知然后明日始去行也。亦非谓方为力行则便以知为筌蹄也。比如初到京师者。预讲其行程次第。然及其出门登程。更为详审。的知其自某至某。然后可以直到京师而无邪径横走之弊矣。然则诚正修齐虽是行也。而岂可全然无知字意思耶。试以观于章句。则如知为善之知字。不能察不加察之察字。省察克治之省察字。虽是诚正修齐之工。然亦可以知字意思观之者。恐无不可。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1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511H.gif)
庐江记问录。其仪不忒。夫仪字。非威仪可象之仪。当训仪则之仪。
盖朱子训解之法。虽一字而有异义者。则随处必训。若无异义者。既训于前则更不复训于后。今仪字。始见于止至善章。而是威仪可象之意。故训之曰。仪。可象也。若夫其仪不忒之仪字。是仪则之仪。则当训曰。仪。仪则也。而今无训解。则前后仪字之是一意。可知也。似不可以异看也。
南元大曰。子在川上章集注。程子曰。与道为体之体。亦是道体之本然。不可以形体看也。道体本然之体及与道为体。只是一意云云。
按语类问云云。向见先生说道无形体。却是这物事。盛载那道出来。故可见与道为体。言与之为体也。这体字较粗。如此则与本然之体。微不同。曰。也便在这里。而只是前面体字。说得来较阔。连本末精粗。都包在里面。后面与道为体之体。又说出来那道之亲切底骨子。问。子在川上注体字。是体用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1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511L.gif)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1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512H.gif)
九思堂曰。私怒私喜。虽主于气。而其中莫不有理焉。当于是理则斯谓之道心。岂有道心而不为仁义之发耶。既发于仁义。则虽谓之仁义之端。吾未见其不可也。
按或问。看得来喜怒爱恶欲。却近似仁义。朱子曰。固有相似处。又曰。七情是横贯去了。问。饮食男女之得其正。即道心矣。又何分别。朱子曰。这个毕竟是生于血气。又曰。固未尝直以形气之发尽为不善。而不容有清明纯粹之时。但所谓清明纯粹者。既属乎形气之偶然。则但能不隔乎理而助其发挥耳。不可便认以为道心也。黄勉斋曰。四端原于性命。七情发于形气。(不记全文而大意如此。)据此则其曰固有相似处。而不直曰相似。则语意尽有商量矣。若夫向上推原。固有所从来。而不可直谓仁义之发也。其曰横贯去了。其曰生于血气。其曰发于形气。则其曰喜怒之发。乃是外物之触于形气。非如恻隐羞恶之直发于仁义而为仁义之端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1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512L.gif)
宋栎泉曰。因其材而笃。或曰。不可通言于培覆。(止)非恩非害之说。又尽其馀意。但轻看厚字则无疑碍。
按因其材而笃焉之下。着故字。即以栽培倾覆承之。则因材笃焉之意。分明是相通于培覆。且末节小注胡氏曰。不德者厚其毒。据此则培之者固笃也。而覆之者亦笃也。且朱子所谓加厚者。承上因其材而言。则加厚之通言于培覆。可知。此与胡氏说正相合矣。若夫辥氏非恩非害之说。则与经文朱子之意不同。而今反以为尽朱子之馀意。又曰。轻看厚字云云。所谓不可通言者。固不足多辨。而轻看厚字之说。亦不可晓矣。
黄次野云视听持行。乃理也云云。
诗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夫则者。当然之理也。以人之一身论之。耳目手足。物也。明听恭重。理也。然则目之视者非理也。视而明者乃理也。耳之听者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1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513H.gif)
子希云太极图五个圈子。是悬空说也。自天地极而言之。则这圈子是天地极之象也。自人极而言。则这圈子是人极之象也。故图解人极于是乎立。而下置太极阴阳五行三圈子者。是人极之象云。而以第六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1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513L.gif)
盖上段三圈。是为推上推下之地也。下段三圈。是指三圈之不能违于人极之意也。大抵
农岩曰。木能克土。则金之克土可知。而圣人不言者。以其有子克母之嫌云云。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1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514H.gif)
心性之别。
朱子曰。性犹太极也。心犹阴阳也。太极只在阴阳之中。非能离阴阳也。然至论太极则太极自是太极。阴阳自是阴阳。惟性与心亦然。所谓一而二。二而一也。语类。朱子曰。心性固是一理。然自有合而言处。又有析而言处。须知其所以析。又知其所以合。乃可。然谓性便是心则不可。谓心便是性。亦不可。孟子曰。尽其心知其性。又曰。存其心养其性。圣贤说话。自有分别。何尝如此儱侗不分晓。固有儱侗一统说时。然名义各自不同。心性之别。如以碗盛水。水须碗乃能盛。然谓碗便是水则不可。后来横渠说得极精。云心统性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1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514L.gif)
阴阳五行。气质交运。
气。指阴阳也。质。指五行也。盖阴阳五行。交相运用。行于天而为四时。赋于物而为万品。然非在地成形之五行。能运动于太虚空里也。朱子曰。五行。质具于地而气行于天。是知气之聚者为质。质之运者为气。气贯乎质。质载乎气。一气灌注。旋斡震荡。以为生物之材料也。次野谓气者质之源。故流行而不已。质者气之凝。故一定而不移。既成此质。则其气但行于此质中。而不能行于质之外也。果如此说则五行成质之后。与在天之气。漠然不相流通也。其可乎哉。大抵人之一身。五行具焉。非谓彼场圃之木运而为人之肝。灶突之火运而为人之心。金炉之跃者。赋于人而为肺。江河之润者。赋于人而为肾也。然周礼曰。坟衍之人颀而长。诗曰。维岳降神。古语曰。人杰地灵。然则山川之孕精毓灵。胚胎于人者。又岂无其理哉。且以春夏之交验之。天气下降。地气上升。所谓地气者。是何气也。只是土地之气。而金木水火之气。不得以与之耶。以愚所见。既曰地气。则五行之气无不备矣。其曰上升。则是气之交相运动。从可知也。岂可一成形质。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1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515H.gif)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1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515L.gif)
阳节潘氏曰。明烛而达朝。乃云长之大节。却衣而冻死。实陈三之细事。按明烛达朝。未尝见正史。然即有之。此不过云长堂堂忠义中特其一事耳。似不可以此断为平生大节也。陈继儒之论。似得之。若夫陈三。以赵挺之裘。为奸人之衣而却之。至于冻死。不有秉执而能如是乎。若使陈三逆知其必死。则又未知如何处之。然但律之以一介不以取人之义。则似无所愧。而潘氏断之以细事。似未然。昔罗景纶常论此甚当。君子论人。似当如是矣。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1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516H.gif)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记
近斋记
余人固浅近。学亦浅近。无所短长。然若能切问近思。鞭辟近里则庶或为他日行远之基耶。遂以近名吾斋。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说
致曲说
天以五常赋于人。而人受以为五性。盖性无不善也。故以其性而言之则固无圣凡之别。而以其气禀而言之则不能无偏全之异矣。是以。圣人清明纯粹。全体浑然。于仁之发而尽仁之道。于义之发而尽义之道。至于礼智。无不皆然。则不待推致。而巨细精微无不尽焉。章句所谓举其性之全体而尽之者。是也。若夫其次则气质所拘。故其发见处。乃是一曲。章句所谓善端发见之偏。是也。夫偏之为言。非全体之谓也。如恻隐之端发见。而不能无间断之弊。故必使推致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1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516L.gif)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1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517H.gif)
斩梅说
夫梅固君子之所爱也。故古之人多种以为庭实。盖取其清香高标也。岁戊午初秋。余与远近诸益。栖于邻塾。时适亢旱热甚。而阶前梅树四五株。葱郁成行。无以聘眺望纳清凉也。遂一时斫倒焉。噫。是果梅之罪耶。庄子曰。物之幸不幸视其处。是梅也不得其处而然耶。夫以皎洁之姿。托根于清斋之前。不可谓不得其处也。然反不得天年。奚哉。噫。梅固草木之无知也。其在人乎。苟使人爱而不昵。亲而不亵。审视于初种之日。而置之于不狎不疏之地。则君子处物之道。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1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517L.gif)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跋
感慕录跋
余尝闻宗丈晚隐公之名。而地远未及相见。每有并世违面之恨。其子宜三字元若。自丹邱不远累百里。执经于愚山门下。每岁一至。至辄过余。讨论经旨矣。往年以其所著感慕录示余曰。此吾先考行迹也。愚山先生序其首。请一言跋其后。又为之删正焉。余辞以不文而不获。遂受而敬读则其日用动静。容貌辞气。极其详备。使人有景仰钦叹之意。余之所以恨于平日者。于是乎不下于亲见也。盖公自幼笃于孝友。审于取予。其长也。好读古圣贤书。凡诸维持心身。训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1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518H.gif)
卞处士孝行录跋
昔吾夫子谓子贱曰。鲁无君子。斯焉取斯。紫阳氏释之曰。子贱能尊贤取友以成其德。今比安卞处士。其亦取斯之懿乎。夫比安即我先祖嘉村先生杖屦之乡也。先生以纯孝至行。闻于 朝廷。赐号嘉里。旌闾复户。士林又从而俎豆之。呜呼至矣。继而有中郎卞先生。县监李先生。察访张先生。俱以孝行。与吾先祖并啜享焉。盖比安是十室之邑。而吾先祖倡之于前。诸公踵之于后。名于世者若是夥焉。则倘所谓鲁多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1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518L.gif)
类说小识
我东先儒。解释经传文字。非止一二家也。其反覆论辨。多有所发明者焉。余尝一番翻阅。而精力短乏。不能尽记。遂上自退陶。下至今日而俱为誊出。分章类附。有集注样。又聚论难太极,通书,西铭,心经,近思,启蒙,小学等诸篇之说。亦各类附。名曰类说。非敢求多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1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519H.gif)
补释通考小识
释疑。本溪门艮斋,天山斋二公所记讲录也。第其未经师门勘正。故所记未必尽得其本旨。而遽至印布。后之学者。不能无憾焉。是以。大山李先生追述为刊补。而至于惩窒章以下。则命门人苟斋金公续成之。于是乎字句训释。要义归趣。纤悉周详。使人开卷恍若亲承指教于函席之下矣。然释疑之注解。或见漏于刊补。刊补之说。或涉敷衍。释疑之论。反有精约者。愚僭为之略加去取。其所释之稍有不同者。并存之。其答问之繁而不杀者。节约之。遂合两册为一卷。而名之曰补释通考。又其中或有信未及者。猥加按字。以为传疑之道。非敢以是为求多乎前人也。聊以便私考览云尔。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箴
自警箴(并小叙)
余年逾不惑矣。志未能笃。学无所进者。其故安在。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1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519L.gif)
元本于贞。辟基于阖。造化之妙。亘古不易。人生而静。天赋之性。惟圣则之。主以义正。经曰定静。传称戒惧。存以天理。养之贞固。主翁常惺。明德不昧。感而遂通。酬酢万变。体具既立。用应周遍。天下之动。于以一之。万事之来。于焉制而。以实对虚。如主应宾。事务既退。反之本真。灵台不累。神鬼莫窥。非如佛老。寂而遂无。去事绝物。枯木死灰。动必资静。吾儒之学。事变无穷。本原是实。嗟余颛蒙。少静多动。日用云为。颠倒倥偬。遂用作箴。痛自警省。死而后已。宁暂不永。
(右静箴)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2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520H.gif)
(右默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