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x 页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书
书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6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62H.gif)
阻信有日。秋气渐高。未审侍奠哀履若何。栻。胸腹之病。渐成根株。去益难堪。闷闷。哀述篇。奉玩再三。皆得于家庭见闻之馀者亲切的实。非比他人之撰出。然其形容德美。摸画气像。犹或有疏略未尽处。其他文句措辞之间。亦似有商量处。玆敢妄为付标。异日面对。可以细论耶。因念吾辈遽失屏幪。无所依归。固当益思勉励。各尊所闻。各行所知。庶几扶持一脉。无负我先师教育之恩。是为今日面前道理。而如栻者。年老志颓。前途甚窄。已矣无望。惟是季哀兄。平日家庭之所期待。朋友之所属望。果如何哉。既是年富力强。又有高文邃识。因此而肆力于此个路径。直是一转移之间。诚能换却驰聘词垣之心。反之于冷淡无味之工。沉潜研究。真实体验。铢累寸积。日迈月征。使家学渊源不坠于地。则先生在上之灵。想必慰悦于冥冥之中。而哀兄继述之责。孰有大于此者乎。顷者相对。略陈此意。必在良遂知中。而相爱之至。又不觉缕缕。或不以人废言耶。遗文。果能经记誊出耶。欲躬晋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6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62L.gif)
与柳公晦(徽文)
前年奉叙。实出愿言。而弟病兄忙。未尽底蕴。遂成阔别。耿耿此心。非但停云伐木之思而已。即问玆者。静中学履对时冲裕。观书玩理。必有得于色相之外者。是所愿闻也。栻。衰病备至。摧颓渐甚。区区寻数之工。作辍无常。若是而更有何望也。心性之说。彼时相对。略贡愚见。而兄既不以为然。故玆复仰陈。以毕求教焉。夫心之所以兼理气者。以其统性也。若就中而分开说则性即理也。理既属之性则心是主气也。其曰主气则亦非判理气而二之也。但理气之间。所主者在乎气也。此与彼中所谓心即气之说大故不同。而实本于朱子性犹太极。心犹阴阳之训。若曰性即理也而心又依旧是兼理气云。则于其分开处。似不无浑沦之嫌矣。然此必高明平日定见。而迷滞者终未释然。幸有以详教之。千万千万。
与柳公晦别纸
图说注疑义。反复论辨。极为精到。不敢妄议。然其中有信未及处。略陈愚见。夫太极阴阳固有道器之分。而此在人就这里析看。其实器亦道道亦器。而初未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6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63H.gif)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6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63L.gif)
答柳公晦别纸
来谕。既以庸学章句所主不同。而乃于序文中。逐节分排。以为相照相对者何也。且采辑与补阙略。俱是大学之所主。而今只以补阙略为主者。又何也。夫采辑与补阙略。各是一义也。采辑是朱子因程子说而采辑之也。如传之一章二章。并从程本。四章五章。并今定之之类也。补阙略。是格致章及诚意正心两章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6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64H.gif)
与柳公晦
杜门吟病。只有慕徒一念。际玆静中经履神相冲谧。年前兄与南公宣论大学序采辑说。其或记得否。观大全。记大学后曰。简编散脱。传文颇失其次。(止)复定此本云云。又经一章章下注曰。旧本颇有错简。(止)别为序次如左云云。今序文所谓放失。即简编之失次错置也。所谓采辑。即旧本之复定序次也。据此则公宣之言似无不可。而兄乃以采辑与补阙略。滚合为说。又以程子改亲为新之类。皆为采辑之事。愚亦窃有所未晓也。夫采辑与阙略。分明各是一义也。采辑。是简编之错乱失次者。随而釐正之谓也。补阙略。是传文之亡失草略者。从而修补之谓也。故忘其孤陋之下。即曰采而辑之。窃附己意之下。即曰补其阙略。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6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64L.gif)
答柳公晦别纸
心无出入说。未曾详论。亦未尝致疑。今承示谕。反覆本文则慎兄说恐似未然。此不必广求诸證。只以程子说观之。问者之意。以逐物直以为心之出。故程子直答之如此云云。夫欲虽是心之发。而心与欲。亦些有别。固不可以欲之逐物。便谓之心之出也。若果如慎兄之言。则程子于此当别下转语。以尽此意之曲折。不应以无山入三字断案也。且南轩曰。心体实无出入。北溪曰。出非是里面本体走出外去。只是邪念感物。逐他去云云。于此程子之说尤更分明。似无可疑。大山又著心无出入说。而无一辞及于善念恶念之分。则大山之见。亦与三先生之说同条共贯。从可推矣。未知慎兄于此。何所据而苦苦分别于善念恶念乎。子皓,子希。亦以慎兄之说为不可也。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6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65H.gif)
秋季一别。居然三易月矣。地不满一舍而会合若是阔焉。古人之千里命驾。是何等气意也。冬威大行。不审静中经履对时冲裕。窃想明窗棐几。观玩不住。色相之外。果有所得否。是区区所愿闻者也。栻。当寒善病。杜门蛰伏。作一尸居。备礼寻数。亦不如意。自顾老而且病。鼎器已破。更有何望。而如吾仲素。才高年富。用工不怠。当此法门衰败之时。家传一脉。惟在于明者及叔颙数人而已。望须更攻互磨。日征月迈。进步竿头。益究大业。毋负我先师期待之意。忝在从游之末者。亦与有幸矣。千万勉旃。以副区区。
答郑叔颙
月前稳讨永夕之话。而自多外来酬应。犹未尽底蕴。别后怅恨。迨今未化也。谓外获承先施惠问。忙手披玩。恍若促膝刺刺。所以慰豁此心者。不下于真面也。仍审堂上体度以时万重。省下慎节亦不至猖獗。种种慰贺。不比寻常也。栻。辊到极处。精神意绪日益消散。势也亦奈何。顷对时心经数条说。是平生所疑。故偶尔及之。非有意于叩发。而承谕满纸缕缕。太半是自讼之语。虽知其出于谦逊之意。然明道说诗。只取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6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65L.gif)
答郑叔颙
不睹不闻说。此是极精微极眇忽处。自顾平生。元无此等时节。何敢开口大言。而偶记农岩以睹闻字为无心者。似与朱子说不合。故举似吾兄矣。来谕辨论精详。援證的当。可见玩索之工。转到亲切境界。无可改评。然大山先生说。愚亦尝见之矣。请以朱子之说律之。夫经文之其不睹其不闻之两其字。皆指耳目而言也。是以或问曰。戒慎乎其目之所不及见。恐惧乎其耳之所不及闻。瞭然心目之间。又曰。戒惧乎耳目之所不及。答吕子约书。以心之有知。目之有见。耳之有闻。为一等时节。语类曰。耳目有自然之见闻。又曰。耳目之见闻。愈益精明。观此数条则朱子以心与耳目。每每对举为说。未尝舍耳目而专就此心上说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6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66H.gif)
答姜致亨(益钦)
彼时数日奉唔。出于久阻之馀。而犹未尽襞积。别后怅仰。有倍平昔。即玆贤器奉书闯门。惊喜披读。情意溢幅。况若对讨。足以续前日之馀怀也。感荷良深。仍审静养动止神劳清谧。何等仰慰之至。令胤英英清眄。固已心乎爱矣。今者远来。其诚又可尚。而但自家是空空一老物。实无一知半解可以波及于人。加以老病相寻。朝夕待符。有何丝毫精力能接引后辈。使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6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66L.gif)
答朴亨之(夏休)
料外获承惠墨。满纸绸缪。非但道寒暄而已。读来不觉心开而目明也。仍审和煦。学履胜相。何等慰喜。仆。偶然一疾。已过七朔。筋力斗陷。精神昏瞀。虽欲强为收拾。而不可得。大抵根本无所。培养不力者。年迫桑榆。例患如是。非但疾病为祟而已。到此益觉不学老衰之叹也。承谕以事故淟汩。未能专意于工夫。于此可见足下进修之不怠。然日用常行。无非是学。而读书穷理。所以维持此心。使应事接物各得其当也。若必待无事之日方为下工。则人生世间。岂有如许时节乎。是以。朱夫子答陈肤仲书曰。事务丛委。有妨学问。此固不奈何。然只此是用工实地。若起一脱去之心。生一排遣之念。则理事却成两截。读书亦无用处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6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67H.gif)
答柳元若(宜三)问目
虚灵知觉。统言心之体段。(止)岂不原智之理耶。
盖智与知觉。有理气之分。而统言则亦非二物事也。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6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67L.gif)
气质与形质不同。(止)所重则在于性也。
气质形质心性之辨。来谕盖多得之。然质字最难看。故老先生有论说甚详。金农岩亦有说。今皆录呈于下。且心能尽性。而性不知检其心。故变化气质之工。亶在于心。而乃至于复其性矣。又按程子曰。性则尧舜与涂人一也。朱子曰。人之所以为学者。以吾之心不若圣人之心。据此则心与性略有分别。似不可槩以为心亦无圣凡贤愚之别也。然此不可作一场闲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6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68H.gif)
答李公浩质字之问曰。某亦难晓。尝思之。固是形质言。如朱子所谓成这模样子底。然若止此而已。则人有体质形貌甚美而心性恶者。如韩子所谓平胁曼肤。颜如渥丹。美而狠者。又有体貌寝陋。如鬷明,澹台灭明之伦而性行美者。则不可以形质而断此字之义明矣。故试以物譬喻。人之有质。犹瓦之有坯。木之有朴。坯之形貌。有打造尽善而土品适中。用无不宜者。有打造甚好而或疏或坟。或太刚。或太软不中用者。有形貌未善而土品得宜。不疏不坟。不太刚不太软。用亦不废者。朴之形貌与木品亦然。然则人之质美质恶。不可以形貌定矣。但其为粹为驳为刚为柔之品。寓此形貌而为之质。故混沦而称之曰形质云尔。北溪之意。以是质而行为故云云。非以行为质也。(老先生)○答李同甫问曰。气质二字。了翁所谓天气地质者。语虽约而分晓甚明。朱夫子又尝以是举似学者。则固不容异议也。窃尝因此思之。天地本一气也。而其轻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6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68L.gif)
五伦之目。或以昆弟长幼。(止)不可互换说耶。
昆弟。似指一家之人而言也。长幼。似是通众人而言也。然一家昆弟。固有长幼之序。而众人长幼。亦有昆弟之义。则中庸孟子之互换说。似未见其微意耳。且经文虽不言有亲等字。而章句有之。则经文之有有亲等字之义。可知矣。不必以达道之目。人伦之目异看也。未知如何。
四端七情。(止)互言之者何也。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6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69H.gif)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6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69L.gif)
明德。(止)心与明德之辨。
按章句。所得乎天之得字。是释德字也。虚灵不昧。是释明字也。具众理。是明德之体。应万事。是明德之用也。又朱子曰。明德是心之表德。据此则明德当主心看。然心是统性情者则性情亦在其中矣。是以。大山先生曰。只是一个心也。有曰心曰性曰明德之异者。何也。夫明德不可谓之性也。不可专谓之心。先儒言明德者心之表德也。盖此心之虚灵不昧者。静而能盛载是性。动而能敷施是情。故就夫心而指其德。别名之曰明德。如名之有表德也。金农岩曰。明德本指心。而性情在其中。若曰兼心性情。则似无宾主之分矣。如是看则诸说之许多纷争。似可勘破矣。但明德注曰。人之所得乎天。是释德字也。尽心注曰。心者人之神明。是释心字也。此朱子所以分金秤称来者。似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7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70H.gif)
虚灵之说。(止)无复浑全之意。
朱子曰。心之知觉。是气之虚灵处。又有问知觉是心之灵。固如此。抑气之为耶。朱子曰。不专是气。是先有知觉之理。理未知觉。气聚成形。理与气合。便能知觉。比如这烛火。是因得这脂膏。便有许多光燄。黄勉斋曰。说虚灵知觉便是理。固不可。说虚灵知觉与理是两项。亦不可。须当说虚灵知觉上见得许多道理。据此则虚灵固是兼理气。然所主则在于气也。虚理灵气之说。恐未免破碎之病。来喻诚得之。而小注卢氏以虚为寂。以灵为感者。先辈亦多辨破矣。
小人之无未发。(止)与君子无异也。
朱子曰。小人元无未发时节。又曰。未发只是未应物时。虽市井贩夫厕役贱隶。亦不无此等时节。据此则小人谓之无未发时节。可也。谓之有未发时节。亦可也。然未发者。是思虑未萌知觉不昧之谓也。小人于未发之时。昏昧杂扰。则不可谓之未发也。虽是昏扰而亦有未应物时节。则亦不可不谓之未发也。但梏之反复。本心已亡。则虽有未应物时。而又焉有平朝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7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70L.gif)
与李汝一
新年怀想更新。即惟省馀棣乐。吉祥川至。温理旧业。日有课程。慰溯交切。生。白发日催。两鬓萧萧。始知不学者便老而衰也。女阿素无教导。今当出门。还觉愧赧。渠在家时。以我为天。今则以君为天。凡事随而教之。不从则责之。然恩义兼挚。挚而有别。是乃造端之道也。幸须另念此意。以副区区。
与李汝一
自我不见。岁已周矣。此汩忧故。君惜光阴。遂成莫往莫来。而悬悬一念则未尝不往来也。长霖乖候。此际省馀棣履何似。程课笃实而能得几许首。藻思果能长格否。科期不远。时文固不可不著做。而儒者之业。实不在此。常念科臼之外。亦有实工。毋使此心全然放倒如何。此固君之平日所自知者。而爱念之至。复为漫及之耳。
与李汝一
迩来两度书。次第承领。而无便未复。急景垂暮。未谙省馀做履一向平稳否。生。贱疾比前特甚。多卧少起。有时神气稍定。翻阅古纸。圣贤言语。益觉亲切。而工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7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71H.gif)
与李元纬(相经)
自送别后。岁色忽改。即惟棣中节宣履端万福。联床对讨。日有佳趣。栻。新年所得。只是一齿。而衰病日益侵凌。渐与书册相远。自觉胸中空荡荡。柰何。未知贤史作何工夫。那边诸益。亦能种种相会否。朋友讲磨。相观为善。尽古人所贵。而在吾人。尤不可以歇后也。想必在良遂知中矣。大抵今人。带气者不肯冷淡之工。有志者或少通敏之才。因循迁就。未有成就之卓然。此朱子所以有有才无志。向学无才之叹也。如贤者。早游师门。趍向已正。才气超迈。又当富强之时。果能趁此勉励。不懈勇往。则骎骎然入于高明之域而不自觉也。自觉贱弊实未尝一日用力。而乃敢向人大言。难免傍观之讥笑。然相爱之至。缕缕及此。勿以人废言如何。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7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71L.gif)
日月流迈。外除奄过。窃想孝思孺慕。益复罔涯。号陨之痛。乌得不乃尔耶。近拟一书替慰。而病废人事。因循未果。乃者制史先之。仰感盛度之好恕。而益愧老物之不敏也。因审雪冱。省馀制履支安。何等仰慰。惟是书册之工。未能专一为忧。此是吾辈通患。然日用应酬。无非学也。想必在良遂知中矣。仆。自秋以后。以调病为事。而近又添越。莫非符到之候。直当任之而已。鬼神章疑义。此是极精微处。何敢妄论。然鬼神是气也。费隐是理也。故先辈之论。皆以为就气上发明理之费隐。此固然矣。然鄙意以为理与气虽是二物。而理终离气不得。故寻常每以此章与鸢鱼章一般看。盖鸢鱼飞跃。是气也。上下昭著。是理也。然即此飞跃之中。便俱所当然所以然之理。则更不消说此是理彼是气也。以此而推之则鬼神之费隐。亦犹是也。盖鬼神是形而下之气。而形而上之理。实行乎其中。则形上之费隐。不离乎形下之费隐。而形下之费隐。可知其形上之费隐也。此乃混沦说者。不必曰就气而明理也。是以章下注。直以不见不闻为隐。体物如在为费。而未尝分排于理气。则今何必以微之显一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7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72H.gif)
答南公宣
顷便书。缘忙草草奉答。即承惠复。满纸绸缪。意寄勤厚。且求蒙问寡。迥出寻常。自顾悾悾。何以得此。一感一愧。因审做履一向清裕。观玩之工。日新又新。何慰如之。栻。一味悠泛。无所用心。柰何。抵子皓书气质说。语意明白。理趣精到。无可改评。可尚可尚。第末段气好质不好云云。亦未易思索到此。然气与质些有不同。故气清者能知。而质驳者或不能行。然毕竟气以成质。故学问到变化其气。质亦随而变化矣。然此非知之难。行之尤难。望须真实体验。更进竿步。勿求近效。期以岁月。必使愚者明柔者强。然后此等议论。不止于一场说话而已。十分勉励之如何。相爱之地。敢诵不逮之言。无或见讼于足下耶。相为终始之意。农岩说似无可疑。幸更思而示及亦如何。
与从侄荣仁
君之病势。固已虑之。今果然矣。服药后似有消磨之渐。意谓仍得回头矣。便到。又知别生他症。远外用虑。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7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72L.gif)
与三从孙鸿遇
艰辛跋涉之馀。幸尔参榜。能免一门之无聊。非但为君贺也。未知客中履用何似。会围迫近。其间能不浪游否。勿生躁进侥倖之计。只修在我之道。而至于得失。付之命数如何。且念妙年嵬捷。人情易于骄矜。此则贱之为丈夫也。君之平日所讲与所守。不必虑此。而爱君之深。不觉缕缕。幸须仔细反省。有无改勉。远副我期望之心千万。大抵会试与初试。其急促大故不同。然亦不必稽缓晚呈。惟在不失精神。尽力制写。以程子所谓千万人中知有我之训。著念如何。此亦可作观光之节度耳。
寄长儿荣世
一自入山之后。声息漠然。心甚纡郁。去月旬间。自保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7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73H.gif)
寄长儿
昨见汝书。知无事得达。何幸如之。向后有日。客中眠食何如。今番讲会。所以送汝进参者。非但参听绪论。周旋师友之际。必有观感之益。汝须体此意。一动一静。无敢或忽则此古人相观为善之道也。另念可也。
寄儿荣世荣国
自汝发程之后。风雨大作。前途大水。为虑不浅。奴还。见汝初一日书。知无事抵木溪。何幸如之。乘船。果以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7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73L.gif)
答荣国
一自栖山之后。声音顿绝。比来寒威渐酷。未知做况何似。汝所读今几卷。大抵书传。非多读则不特理会文义不得。亦不能上口也。虽未尽卷数。须多其遍数。着意玩味。如何如何。闻峡中虎患非常。便旋之际。须十分慎旃。勿为犯危可也。此则似不待吾言也。
答荣国
去廿八日暮。得见汝书。知客况无他。科事又协所望。何慰如之。公宣,孟吉,景三。皆安善否。三人得捷。实为奇壮。慰喜无已。少年得意。矜誇之心或生。此是古贤所戒。汝平日所知。然不知不觉之中。每每未易省察。必使十分加意。先生进退之际。朋友酬酢之时。务为恭逊。无失儒者本色至可。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杂著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7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74H.gif)
序文或不能齐。
寒水斋曰。或者是不一之意。子皓曰。间或之意。盖或字。对莫不字而言者也。人之所同者性也。以性而言之则无不均齐矣。人之不齐者气也。以气而言之则间或不齐也。然则不一之意。包在于不能齐三字。似不可以或字为不一之意也。○此则只言气质之不齐。首章章句。并及于人欲。何也。按序文。自天之赋与而直说。故只及于气质之不齐。章句。就人身上以明明德之具众理应万事者而横说。故并及于人欲之所蔽耶。观于两处。语势似不得不然矣。
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小注。鄱阳齐氏曰。文者。名物之谓也。非其事也。
按朱子曰。初年入小学。只是教之以事。如礼乐射御书数及孝弟忠信之事。而今曰。文者名物之谓而非其事。似与朱子之说不同矣。
无不学其学焉者。
按此兼大小学而言也。若专指大学而言。则入大学者。不过天子之元子众子。公侯卿大夫元士之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7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74L.gif)
经一章章句。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
按大学衍义及朱子讲义注。止于之止字。皆作至字。盖不迁是止之义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到于至善之地而止之也。若曰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则是多一止字。而为闲剩不着矣。无乃章句之止字。或为误印耶。然柳东岩则以止字为是。未知如何耳。
第二节。止知静定安虑得。分为八条目之效。
按静定安虑得。是知止之效也。虽略有节次。而相去不甚相远。则分排八条。似非本文之意也。
小注云峰胡氏曰。能静则此心之寂然不动云云。
按能静云者。只是理既有定则心地定贴而自无纷扰之患。非寂然不动之时也。能得云者。只是审于处事而各得所止。非感而遂通之时也。胡氏以能定谓寂然不动。以能得谓感而遂通。似失经文之旨也。
第四节古字。孔子伤今思古而叹今之不然也。
按伤今思古者。语似新奇。而大抵古云者。古者大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7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75H.gif)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六个欲字。
按此节六个欲字。与志字一般。此非人欲私欲之欲也。乃欲立欲仁之欲也。八条工夫。专在欲字上。苟欲之不深。则无以造其极。政知志不笃。则做事不得也。人欲私欲之欲。惟恐其或有。大学之欲。惟恐其不深也。
章句。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
按大文所谓明明德于天下者。是指新民也。故章句云。使天下之人明其明德者。只是依大文训释也。若夫或问则随其问辞而答之。故以篇首析之之意。后段合之之意。与夫体用之全之意释之。盖天下虽大。而吾心之体无不该者。是明德之体也。事物虽多。而吾心之用无不贯者。是明德之用也。使民明其明德者。固是新民之事。而新民者。亦吾明德中事也。似不必以明德为体。新民为用也。○小注云峰胡氏曰。又莫先于在格物云云。按致知在格物。此在字。不过明致知格物为一事之意也。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7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75L.gif)
第五节章句。修身以上(止)皆得所止之序也。
按修身以上。明明德之事。齐家以下。新民之事云者。应首节明德新民也。物格知至知所止。意诚以下皆得所止之序云者。应第二节知止能得也。盖第四节章句云大学之条目者。明其纲领之条目也。于此历举纲领者。明其条目之统于纲领也。且此节是功效。而第二节又是功效。故于此以知所止得所止言之。明其此节之为功效也。○逆推顺推。工夫功效。○东岩丈以格物为工夫。物格为功效。此则本于老先生之说也。九思翁以格物物格皆为工夫。而以在而后者为功效。如诚意是工夫而心正是功效也。又谓一事上不可分工夫功效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7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76H.gif)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7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76L.gif)
深浅始终。至为精密。
按浅与始。如克明德之类也。深与终。如克明峻德之类也。或曰。浅与始。指格物以下也。深与终。指平天下也。此则不然。经文之例。本自如此。不必更论于传文也。
传二章。其命维新章句。以及于民。
按此章是释新民之义。而此节无民字。故章句必推本言之。以及民为言。则此民字。最为眼藏耳。
传三章章句。兴也。
按传文引诗者多。而不言六义。此特言兴也。何哉。或问曰。古人言必引诗。盖取其嗟叹咏歌。有以感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7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77H.gif)
第五节小注。仁山金氏曰。亲其亲者(止)象其贤也。
按或问曰。亲其亲者。子孙保之。思其覆育之恩也。语类又曰。亲其亲。如周后稷之德。子孙宗之云云。又曰。思其恩保其基。皆是亲其亲。其馀如此说者非一矣。是故。陈新安亦曰。下贤亲字。指前王之身。此乃大煞分明。而金氏以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为亲其亲。又曰象其贤也。似与朱子之意不同矣。
章句咏叹淫泆。
按饶氏曰。咏叹。言其词。淫泆。言其义。淫泆者。意味溢乎言辞之外也。据此则引诗而咏叹言词之际。其意味洋溢于言辞之外者。是淫泆也。或曰。自瞻彼淇澳。至终不可諠兮。是咏叹也。自道学也。至不能忘也。是淫泆也。若然则所谓淫泆者。只是反覆重言之义。而意味自在于言辞之内也。何必曰意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7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77L.gif)
清台曰。本末之传。如磨石中木。(止)磨非中木。不成磨物。
窃谓本末二字。固是纲条中要语。然传文次序。一依经文之例。则本末传之在此。固其然矣。非以为要语而特置于此也。故或问曰。以经之本文乘之。则其当属乎此可见。据此则清台说。恐似太深矣。
传五章章句。别有阙文。
按他处阙文则皆曰当有疑有。而此特曰别有者。何也。妄意他处阙文则不过当句内一两字之阙。而非有关于全文大义。故随例称之曰云云。至于知至一句则其上分明有别立一传者。而今亡焉。则特曰别有。以示其格致之不可不别有一章者也。
补亡章小注。新安陈氏曰。吾心之全体。即具众理者。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7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78H.gif)
尝闻之师。曰陈氏之以具众理应万事。释吾心之全体大用者。未为不可而似汎。以或问中妙众理宰万物释之。则于致知之说。尤为衬贴云云。盖妙众理者。是就心而言也。宰万物者。是就物而言也。体用不必专以动静分也。
传六章第一节章句。皆务决去而求必得。(止)审其几。
窃谓恶非一事。故随事而务决去。善非一端。故随端而求必得。非但一念之发要如此而已也。须念念而要如此。则皆字之义。可以通贯矣。然决去者。指恶一边而言也。必得者。指善一边而言也。若夫几字则是诚伪之几也。恶恶而自有诚伪。好善而亦有诚伪。则几字是包含好善恶恶之意也。
传七章首节四有所。
尝观语类。以期待留滞偏重三者。皆为物所系缚。而到别事来。应之便差了。譬之镜衡。镜中先有人则照他人便不得。衡上先有物则称他物便不平。有人有物者。是有所之病也。不照不称者。是不正之病也。
第二节小注双峰饶氏曰。不言所以正心修身。(止)借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7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78L.gif)
按诚意固为正修之本。而逐节各自有工夫。若就此章论之。则察其有所与不在而去之存之者。乃所以正修也。不必以所以正修谓已具于诚意也。且视听饮食。莫非心之所为也。似不可以视听饮食为粗而以心为精也。且视不见听不闻食不知味者。是极言心不在之病也。盖此心不能存主于内。则视听饮食。皆失其正而身不修也。今曰借粗以明精。似不然。
传九章首节必先齐其家。
尝闻有人问必先之义于大山先生。先生责之以零锁。然则后学不必更为论说。而若欲推究。则家厚而国薄。常人之情。易于有偏。故特称必字。以明欲治其国者必也先齐其家。此与诚章章三必字。语意相似。盖意诚虽因致知之工。然大抵知易而行难。则三言必字者。岂非使自修之君子必于诚意耶。若夫先字则经文八条目皆有之。不必更为推说矣。以此例推之。则八条目皆可以推类观之无妨矣。
孝者所以事君。弟者所以事长。慈者所以使众。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7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79H.gif)
第二节章句立教之本。
按立教之本。是指孝弟慈而言也。盖传文所引如保赤子者。似是只说慈之道。而章句兼言孝弟者。非推广传文言外之意也。传文之意。即举是慈以例孝弟耳。
第三节一家仁。
盖治国一章。只是己推人化二事而已。故语类曰。一家仁以上。是我推之于国。一家仁以下。是人自化之。尽八字打开矣。
传十章首节民不倍。
上恤孤而民不倍。先辈以民亦不倍上之所为为解。而心尝为疑矣。南子皓以不倍孤幼为解曰。倍字不必下倍上也。上之于下。亦用倍字。如蔡泽传义不倍功臣之语是也。此说甚为明白。然未得多见證左为恨。今见柳公晦书。云倍恐是相负之义。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7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79L.gif)
第末节。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按传文之例。当曰此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而今以义字结之。何也。夫平天下之君子。非不反本自治。而惟其大学之道。至于平天下。则于格致诚正修齐治之工。其为用力已至矣。且平天下与治国。只是一个道理而已。为详说于齐家章。则不须说反本如修齐之为矣。且又平天下在于治国之后。而以絜矩之。要使上下四方均齐方正。则其与义以方外之义。自相吻合矣。盖矩是为方之器。而义为方外之道。则絜矩章之结以义字者。渊乎微矣。故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8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80H.gif)
大学或问疑义。
由是诚意正心云云。小注新安陈氏曰。先立其大者云云。
按由是。指上文此心既立而言也。先立其大者。是敬以立心也。小者不能夺。如去四有五僻之类也。陈氏以诚意正心为大者。以百体从令为小者。似非朱子之意也。
向也俱为物欲之所蔽。
前此。以气禀物欲每每相对说。而于此单举物欲之蔽者。樗翁以为物欲之蔽。即旧染之污。而新民。所以革其旧染。则单举物欲者。于新民之义。尤为衬贴云云。此说甚当。
各正其心。各诚其意。小注陈氏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故不言格致。语类曰。虽不可使知之。亦当使由之。不出规矩准绳之外。朱子又曰。不成说。各致其知。各格其物。所以只得如此说。岂于民而无致知格物之工乎。(不记全文而大意如此。)
按此数条。似相矛盾而不害为相通也。夫或问之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8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80L.gif)
无复上文语绪之可寻。
愚则谓以其最初用工之地。故无复语绪之可寻。樗翁云。如曰所谓诚意在致知云尔。则因诚意而可以知致知之推致其知识也。而今不然。所以无复上文语绪之可寻也。南子皓曰。格致章只有结语。而其上有阙文。所以无复语绪之可寻也。今见柳公晦与子皓说相吻。盖如是观之。则于文义似甚稳当。今从之。
千溪万径。皆可以适国。
按千溪万径。指事物而言。国。指理而言。盖一事之中。各具一理。能于一事上穷格其理。则其馀可以推类而旁通矣。若以国为理之一原。则一原者。是万理总会处也。既至于万理总会处。则又焉有推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8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81H.gif)
所以为物者。莫不各有当然之则。
按他处所以为。作所以然之意者多有之。而于此则似不然。盖方论万物所以然所当然之理。而当然之则之下。继之以得于天之所赋云云。则得于天之所赋者。固是万物所以然之理也。似不可以所以为是物者。亦作所以然看也。无乃所以为是物者。汎指为物者言耶。
程子格致条。先言读书讲明道义而及事物。朱子格致条。先言事为而及文字讲论。且程子不言念虑之微。何哉。
按书是义理之所在。故先从义理精切处讲明。以及于事物也。事是日用之所接。故先从日用着实处做去。以及于文字也。程子之论。似直说。朱子之论。似横说。所言虽有先后之不同。而于格致之义。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8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81L.gif)
由中及外。
按不必指某为外。只就意字上说得诚字。乃得。(好恶者意也。由中及外者诚也。)上所谓不好不恶者。挽拒于中者。外好恶而中实不好恶也。必由中及外。无一毫之不好恶者。乃所谓诚其意也。及到意诚之效则内外昭融。表里澄澈。看得如此则文理血脉。来历去处。井井不乱矣。
内外昭融。表里澄澈。
按朱子曰。内外昭融。以理言也。盖以理言者。似指物格知至也。内外昭融。既指格致而言。则表里澄澈。似指诚意也。盖此表里。承上文由中及外而言也。且诚意为正心修身之本。故下文继之曰心无不正。身无不修也。
妍媸俯仰。因物赋形。或曰。赋者。天之所赋也。鉴衡之之妍媸俯仰者。因其物所赋之形而异焉。
按雪赋。有曰值物赋形。盖雪之因方为圭。遇圆成璧者。是值物赋形也。然则赋者。不必天之所赋也。凡物之随遇异形者。亦可谓之赋也。且正心章语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8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82H.gif)
絜矩章曰。三者人道之大端云云。曰何以言絜之为度也云云。曰然则絜矩之云。是则所谓恕者已乎云云。
按三言絜矩者。虽若重叠。然其义各有攸当。曰。三者人道之大端以下。是释絜矩之张本也。曰。何以言絜之为度以下。是正释絜矩也。曰。然则絜矩之云以下。是释絜矩之所以为恕也。读者不可以不仔细分别也。
以此为防人。
以此为防。下人字。余尝属之下句。而赵子希则属之上句。心常为疑而未得證左。今见柳公晦书。云渠亦属之下句。与礼防记所谓以此防民。民犹有薄于孝而厚于慈等诸条语为證。甚合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