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x 页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书
书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62H 页
与郑日晋(象晋),日汝(象升),叔颙(象观)。
阻信有日。秋气渐高。未审侍奠哀履若何。栻。胸腹之病。渐成根株。去益难堪。闷闷。哀述篇。奉玩再三。皆得于家庭见闻之馀者亲切的实。非比他人之撰出。然其形容德美。摸画气像。犹或有疏略未尽处。其他文句措辞之间。亦似有商量处。玆敢妄为付标。异日面对。可以细论耶。因念吾辈遽失屏幪。无所依归。固当益思勉励。各尊所闻。各行所知。庶几扶持一脉。无负我先师教育之恩。是为今日面前道理。而如栻者。年老志颓。前途甚窄。已矣无望。惟是季哀兄。平日家庭之所期待。朋友之所属望。果如何哉。既是年富力强。又有高文邃识。因此而肆力于此个路径。直是一转移之间。诚能换却驰聘词垣之心。反之于冷淡无味之工。沉潜研究。真实体验。铢累寸积。日迈月征。使家学渊源不坠于地。则先生在上之灵。想必慰悦于冥冥之中。而哀兄继述之责。孰有大于此者乎。顷者相对。略陈此意。必在良遂知中。而相爱之至。又不觉缕缕。或不以人废言耶。遗文。果能经记誊出耶。欲躬晋
阻信有日。秋气渐高。未审侍奠哀履若何。栻。胸腹之病。渐成根株。去益难堪。闷闷。哀述篇。奉玩再三。皆得于家庭见闻之馀者亲切的实。非比他人之撰出。然其形容德美。摸画气像。犹或有疏略未尽处。其他文句措辞之间。亦似有商量处。玆敢妄为付标。异日面对。可以细论耶。因念吾辈遽失屏幪。无所依归。固当益思勉励。各尊所闻。各行所知。庶几扶持一脉。无负我先师教育之恩。是为今日面前道理。而如栻者。年老志颓。前途甚窄。已矣无望。惟是季哀兄。平日家庭之所期待。朋友之所属望。果如何哉。既是年富力强。又有高文邃识。因此而肆力于此个路径。直是一转移之间。诚能换却驰聘词垣之心。反之于冷淡无味之工。沉潜研究。真实体验。铢累寸积。日迈月征。使家学渊源不坠于地。则先生在上之灵。想必慰悦于冥冥之中。而哀兄继述之责。孰有大于此者乎。顷者相对。略陈此意。必在良遂知中。而相爱之至。又不觉缕缕。或不以人废言耶。遗文。果能经记誊出耶。欲躬晋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62L 页
与闻而无骑未能。恨恨。
与柳公晦(徽文)
前年奉叙。实出愿言。而弟病兄忙。未尽底蕴。遂成阔别。耿耿此心。非但停云伐木之思而已。即问玆者。静中学履对时冲裕。观书玩理。必有得于色相之外者。是所愿闻也。栻。衰病备至。摧颓渐甚。区区寻数之工。作辍无常。若是而更有何望也。心性之说。彼时相对。略贡愚见。而兄既不以为然。故玆复仰陈。以毕求教焉。夫心之所以兼理气者。以其统性也。若就中而分开说则性即理也。理既属之性则心是主气也。其曰主气则亦非判理气而二之也。但理气之间。所主者在乎气也。此与彼中所谓心即气之说大故不同。而实本于朱子性犹太极。心犹阴阳之训。若曰性即理也而心又依旧是兼理气云。则于其分开处。似不无浑沦之嫌矣。然此必高明平日定见。而迷滞者终未释然。幸有以详教之。千万千万。
与柳公晦别纸
图说注疑义。反复论辨。极为精到。不敢妄议。然其中有信未及处。略陈愚见。夫太极阴阳固有道器之分。而此在人就这里析看。其实器亦道道亦器。而初未
与柳公晦(徽文)
前年奉叙。实出愿言。而弟病兄忙。未尽底蕴。遂成阔别。耿耿此心。非但停云伐木之思而已。即问玆者。静中学履对时冲裕。观书玩理。必有得于色相之外者。是所愿闻也。栻。衰病备至。摧颓渐甚。区区寻数之工。作辍无常。若是而更有何望也。心性之说。彼时相对。略贡愚见。而兄既不以为然。故玆复仰陈。以毕求教焉。夫心之所以兼理气者。以其统性也。若就中而分开说则性即理也。理既属之性则心是主气也。其曰主气则亦非判理气而二之也。但理气之间。所主者在乎气也。此与彼中所谓心即气之说大故不同。而实本于朱子性犹太极。心犹阴阳之训。若曰性即理也而心又依旧是兼理气云。则于其分开处。似不无浑沦之嫌矣。然此必高明平日定见。而迷滞者终未释然。幸有以详教之。千万千万。
与柳公晦别纸
图说注疑义。反复论辨。极为精到。不敢妄议。然其中有信未及处。略陈愚见。夫太极阴阳固有道器之分。而此在人就这里析看。其实器亦道道亦器。而初未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63H 页
尝截然各在一处者也。故朱子于此。就其合处分言之。而其意常重在合处也。以此意观之。则盖字以下太极者云云。动静者云云。又太极云云。阴阳云云。是分言。而其实本然之妙。未尝不乘于是机。而形下之器。又未尝不具乎是道。则是合底意思也。本是合底而不害为分言。虽是分言而合底固自在也。愚所谓重在合处者是也。是以以下。承上段而更为发明之也。自其著者云云。自其微者云云。是分言。而太极之理。实在于动静阴阳之中。而动静阴阳之理。固是冲漠无眹。则是合底意思也。然则此段无不在悉且等语。只是上段所乘与形而等字之意也。似不必以是以以下专为合说也。且此方以太极动静阴阳对待分合说去。则又不必以不杂不离之意插入于其中也。虽然以下。翻转其辞。以为理与气虽是分合说。而实未尝有离合之时也。故字以下。别程子之训。以證其无离合之意。而所谓无端无始者。是理为之主也。如是看之。则语势脉络井井有条。而是以字。虽然字。皆有下落矣。或以虽然以下。为动静阴阳离合。而以下文动静无端。阴阳无始为證。然恐似未然。虽然以上。皆以太极动静阴阳。对举互言。则至此而似不应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63L 页
掉了太极。单说动静阴阳也。下文虽只言动静阴阳。而无端无始者。果是无理而能然乎。大学宜其家人。前书所论固有理。然诗注曰。宜和顺也。家人一家之人也。章句曰。宜善也。于家人则更不训释。疑此家人是指之子。而既释之子。故更不释家人耶。金农岩有曰。断章取义。韩南塘之意。亦以家人为之子。而参之以或问之训。似无相背。夫或问不曰首言之子。而曰首言家人。其下又曰刑于寡妻。所谓寡妻。其非指家人乎。且此章是主齐家者言。则以家人作之子看。语势似平顺矣。若曰之子宜其一家之人者。是亦齐家者之化云尔。则非但与或问之意不同。而语意三反五折。甚似迂回。又曰。之子之宜于为家人者。似亦奇巧。未知如何耶。
答柳公晦别纸
来谕。既以庸学章句所主不同。而乃于序文中。逐节分排。以为相照相对者何也。且采辑与补阙略。俱是大学之所主。而今只以补阙略为主者。又何也。夫采辑与补阙略。各是一义也。采辑是朱子因程子说而采辑之也。如传之一章二章。并从程本。四章五章。并今定之之类也。补阙略。是格致章及诚意正心两章
答柳公晦别纸
来谕。既以庸学章句所主不同。而乃于序文中。逐节分排。以为相照相对者何也。且采辑与补阙略。俱是大学之所主。而今只以补阙略为主者。又何也。夫采辑与补阙略。各是一义也。采辑是朱子因程子说而采辑之也。如传之一章二章。并从程本。四章五章。并今定之之类也。补阙略。是格致章及诚意正心两章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64H 页
章下注是也。今曰。采辑中多有未备。故曰补阙略云尔。则惟是阙略乃朱子之所补。而采辑乃前人之采辑也。无乃与序文之意相反乎。且曰。或问备载精微之语云云。若然则补亡章只有精微之语。而其馀皆非精微之语耶。愚意以为庸学本文之所主不同。故其序文之立言命意不得不异。而高明乃欲节节符合。必是愚见之未到也。更为驳示如何。
与柳公晦
杜门吟病。只有慕徒一念。际玆静中经履神相冲谧。年前兄与南公宣论大学序采辑说。其或记得否。观大全。记大学后曰。简编散脱。传文颇失其次。(止)复定此本云云。又经一章章下注曰。旧本颇有错简。(止)别为序次如左云云。今序文所谓放失。即简编之失次错置也。所谓采辑。即旧本之复定序次也。据此则公宣之言似无不可。而兄乃以采辑与补阙略。滚合为说。又以程子改亲为新之类。皆为采辑之事。愚亦窃有所未晓也。夫采辑与阙略。分明各是一义也。采辑。是简编之错乱失次者。随而釐正之谓也。补阙略。是传文之亡失草略者。从而修补之谓也。故忘其孤陋之下。即曰采而辑之。窃附己意之下。即曰补其阙略。
与柳公晦
杜门吟病。只有慕徒一念。际玆静中经履神相冲谧。年前兄与南公宣论大学序采辑说。其或记得否。观大全。记大学后曰。简编散脱。传文颇失其次。(止)复定此本云云。又经一章章下注曰。旧本颇有错简。(止)别为序次如左云云。今序文所谓放失。即简编之失次错置也。所谓采辑。即旧本之复定序次也。据此则公宣之言似无不可。而兄乃以采辑与补阙略。滚合为说。又以程子改亲为新之类。皆为采辑之事。愚亦窃有所未晓也。夫采辑与阙略。分明各是一义也。采辑。是简编之错乱失次者。随而釐正之谓也。补阙略。是传文之亡失草略者。从而修补之谓也。故忘其孤陋之下。即曰采而辑之。窃附己意之下。即曰补其阙略。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64L 页
如是两下说去。其语意文势。初不相蒙。而高明反以混同看之。若然则采辑半为补阙略所占。而必得补阙略。然后采辑之事毕矣。补阙略亦半为采辑所占。而必兼采辑。然后补阙略之事亦尽矣。是果朱子之本意乎。且亲当作新之类。乃集成章句之事。非采辑补阙略之义也。更为回示如何。
答柳公晦别纸
心无出入说。未曾详论。亦未尝致疑。今承示谕。反覆本文则慎兄说恐似未然。此不必广求诸證。只以程子说观之。问者之意。以逐物直以为心之出。故程子直答之如此云云。夫欲虽是心之发。而心与欲。亦些有别。固不可以欲之逐物。便谓之心之出也。若果如慎兄之言。则程子于此当别下转语。以尽此意之曲折。不应以无山入三字断案也。且南轩曰。心体实无出入。北溪曰。出非是里面本体走出外去。只是邪念感物。逐他去云云。于此程子之说尤更分明。似无可疑。大山又著心无出入说。而无一辞及于善念恶念之分。则大山之见。亦与三先生之说同条共贯。从可推矣。未知慎兄于此。何所据而苦苦分别于善念恶念乎。子皓,子希。亦以慎兄之说为不可也。
答柳公晦别纸
心无出入说。未曾详论。亦未尝致疑。今承示谕。反覆本文则慎兄说恐似未然。此不必广求诸證。只以程子说观之。问者之意。以逐物直以为心之出。故程子直答之如此云云。夫欲虽是心之发。而心与欲。亦些有别。固不可以欲之逐物。便谓之心之出也。若果如慎兄之言。则程子于此当别下转语。以尽此意之曲折。不应以无山入三字断案也。且南轩曰。心体实无出入。北溪曰。出非是里面本体走出外去。只是邪念感物。逐他去云云。于此程子之说尤更分明。似无可疑。大山又著心无出入说。而无一辞及于善念恶念之分。则大山之见。亦与三先生之说同条共贯。从可推矣。未知慎兄于此。何所据而苦苦分别于善念恶念乎。子皓,子希。亦以慎兄之说为不可也。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65H 页
与郑仲素(象履)
秋季一别。居然三易月矣。地不满一舍而会合若是阔焉。古人之千里命驾。是何等气意也。冬威大行。不审静中经履对时冲裕。窃想明窗棐几。观玩不住。色相之外。果有所得否。是区区所愿闻者也。栻。当寒善病。杜门蛰伏。作一尸居。备礼寻数。亦不如意。自顾老而且病。鼎器已破。更有何望。而如吾仲素。才高年富。用工不怠。当此法门衰败之时。家传一脉。惟在于明者及叔颙数人而已。望须更攻互磨。日征月迈。进步竿头。益究大业。毋负我先师期待之意。忝在从游之末者。亦与有幸矣。千万勉旃。以副区区。
答郑叔颙
月前稳讨永夕之话。而自多外来酬应。犹未尽底蕴。别后怅恨。迨今未化也。谓外获承先施惠问。忙手披玩。恍若促膝刺刺。所以慰豁此心者。不下于真面也。仍审堂上体度以时万重。省下慎节亦不至猖獗。种种慰贺。不比寻常也。栻。辊到极处。精神意绪日益消散。势也亦奈何。顷对时心经数条说。是平生所疑。故偶尔及之。非有意于叩发。而承谕满纸缕缕。太半是自讼之语。虽知其出于谦逊之意。然明道说诗。只取
秋季一别。居然三易月矣。地不满一舍而会合若是阔焉。古人之千里命驾。是何等气意也。冬威大行。不审静中经履对时冲裕。窃想明窗棐几。观玩不住。色相之外。果有所得否。是区区所愿闻者也。栻。当寒善病。杜门蛰伏。作一尸居。备礼寻数。亦不如意。自顾老而且病。鼎器已破。更有何望。而如吾仲素。才高年富。用工不怠。当此法门衰败之时。家传一脉。惟在于明者及叔颙数人而已。望须更攻互磨。日征月迈。进步竿头。益究大业。毋负我先师期待之意。忝在从游之末者。亦与有幸矣。千万勉旃。以副区区。
答郑叔颙
月前稳讨永夕之话。而自多外来酬应。犹未尽底蕴。别后怅恨。迨今未化也。谓外获承先施惠问。忙手披玩。恍若促膝刺刺。所以慰豁此心者。不下于真面也。仍审堂上体度以时万重。省下慎节亦不至猖獗。种种慰贺。不比寻常也。栻。辊到极处。精神意绪日益消散。势也亦奈何。顷对时心经数条说。是平生所疑。故偶尔及之。非有意于叩发。而承谕满纸缕缕。太半是自讼之语。虽知其出于谦逊之意。然明道说诗。只取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65L 页
其大义。何必拘拘于文句之末哉。虽然。乐混沦而厌分析。亦是古人之所戒也。大抵经义有混沦说处。有分开说处。混沦处固当混沦看。而虽大如天地可也。分开处固当分开看。而虽细入丝毫亦可也。以吾兄之高才邃识。苟能潜心积虑。用数三年之工。何患不到于究极精微耶。此非敢曰自谓能之而劝勉于人也。相爱之至。聊诵所闻。倘不见讼于足下耶。
答郑叔颙
不睹不闻说。此是极精微极眇忽处。自顾平生。元无此等时节。何敢开口大言。而偶记农岩以睹闻字为无心者。似与朱子说不合。故举似吾兄矣。来谕辨论精详。援證的当。可见玩索之工。转到亲切境界。无可改评。然大山先生说。愚亦尝见之矣。请以朱子之说律之。夫经文之其不睹其不闻之两其字。皆指耳目而言也。是以或问曰。戒慎乎其目之所不及见。恐惧乎其耳之所不及闻。瞭然心目之间。又曰。戒惧乎耳目之所不及。答吕子约书。以心之有知。目之有见。耳之有闻。为一等时节。语类曰。耳目有自然之见闻。又曰。耳目之见闻。愈益精明。观此数条则朱子以心与耳目。每每对举为说。未尝舍耳目而专就此心上说
答郑叔颙
不睹不闻说。此是极精微极眇忽处。自顾平生。元无此等时节。何敢开口大言。而偶记农岩以睹闻字为无心者。似与朱子说不合。故举似吾兄矣。来谕辨论精详。援證的当。可见玩索之工。转到亲切境界。无可改评。然大山先生说。愚亦尝见之矣。请以朱子之说律之。夫经文之其不睹其不闻之两其字。皆指耳目而言也。是以或问曰。戒慎乎其目之所不及见。恐惧乎其耳之所不及闻。瞭然心目之间。又曰。戒惧乎耳目之所不及。答吕子约书。以心之有知。目之有见。耳之有闻。为一等时节。语类曰。耳目有自然之见闻。又曰。耳目之见闻。愈益精明。观此数条则朱子以心与耳目。每每对举为说。未尝舍耳目而专就此心上说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66H 页
也。今大山曰。不睹不闻四字。当就此心未发。寂然无声形处说。初不干外面声色之有无云云。未知此说与朱子说果何如也。且未发时。此心寂然无形声。已发时。此心果有形与声乎。此愚所以虽不敢疑。而亦不能无疑也。乃者足下引而为證。何敢更为之论列乎。农岩说。曾已誊置。而不得搜出。未能仰呈。然亦与大山说自不同。望须更加细思如何。书末体验经历之示。尽是实际语。勿论兄与我。所共勉励处也。只将古人说话。依㨾论辨。何益于身心乎。又况其言之未必中理乎。要当默默加工。低头做去。期至分寸之进。岂非吾辈今日面前道理乎。聊以自警。又以奉勉于足下。未知足下以为何如也。
答姜致亨(益钦)
彼时数日奉唔。出于久阻之馀。而犹未尽襞积。别后怅仰。有倍平昔。即玆贤器奉书闯门。惊喜披读。情意溢幅。况若对讨。足以续前日之馀怀也。感荷良深。仍审静养动止神劳清谧。何等仰慰之至。令胤英英清眄。固已心乎爱矣。今者远来。其诚又可尚。而但自家是空空一老物。实无一知半解可以波及于人。加以老病相寻。朝夕待符。有何丝毫精力能接引后辈。使
答姜致亨(益钦)
彼时数日奉唔。出于久阻之馀。而犹未尽襞积。别后怅仰。有倍平昔。即玆贤器奉书闯门。惊喜披读。情意溢幅。况若对讨。足以续前日之馀怀也。感荷良深。仍审静养动止神劳清谧。何等仰慰之至。令胤英英清眄。固已心乎爱矣。今者远来。其诚又可尚。而但自家是空空一老物。实无一知半解可以波及于人。加以老病相寻。朝夕待符。有何丝毫精力能接引后辈。使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66L 页
之长进乎。且念兄门庭之内。自多贤师良友。取诸宫中。固有馀裕。而反使辛勤左顾于穷峡之中。尽是舍家鸡而远求野鹜也。第跛眇视履之喻。何其贬损之太过也。自家方且颠沛之不暇。吾兄乃欲借视于盲者。可谓志勤而事左也。无或近于炊沙成饭乎。倘渠硬着脊梁。不懈用力则久久自当有到头处。何可责效于时月之间乎。相爱之至。诵言及此。还切愧窘。
答朴亨之(夏休)
料外获承惠墨。满纸绸缪。非但道寒暄而已。读来不觉心开而目明也。仍审和煦。学履胜相。何等慰喜。仆。偶然一疾。已过七朔。筋力斗陷。精神昏瞀。虽欲强为收拾。而不可得。大抵根本无所。培养不力者。年迫桑榆。例患如是。非但疾病为祟而已。到此益觉不学老衰之叹也。承谕以事故淟汩。未能专意于工夫。于此可见足下进修之不怠。然日用常行。无非是学。而读书穷理。所以维持此心。使应事接物各得其当也。若必待无事之日方为下工。则人生世间。岂有如许时节乎。是以。朱夫子答陈肤仲书曰。事务丛委。有妨学问。此固不奈何。然只此是用工实地。若起一脱去之心。生一排遣之念。则理事却成两截。读书亦无用处
答朴亨之(夏休)
料外获承惠墨。满纸绸缪。非但道寒暄而已。读来不觉心开而目明也。仍审和煦。学履胜相。何等慰喜。仆。偶然一疾。已过七朔。筋力斗陷。精神昏瞀。虽欲强为收拾。而不可得。大抵根本无所。培养不力者。年迫桑榆。例患如是。非但疾病为祟而已。到此益觉不学老衰之叹也。承谕以事故淟汩。未能专意于工夫。于此可见足下进修之不怠。然日用常行。无非是学。而读书穷理。所以维持此心。使应事接物各得其当也。若必待无事之日方为下工。则人生世间。岂有如许时节乎。是以。朱夫子答陈肤仲书曰。事务丛委。有妨学问。此固不奈何。然只此是用工实地。若起一脱去之心。生一排遣之念。则理事却成两截。读书亦无用处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67H 页
矣。但得少间隙时。便透些少工夫。看些少文字。穷究圣人所说底道理。乃可以培植本原。庶几枝叶自然畅茂耳。此今日之正好受用也。盖知之既明则行之易力。行之渐熟则知之愈精。知行并进。不懈益力。以求至于其极而已。然此是终身事业。未可以岁月期也。今以足下之年富力强。遽有四十无闻之叹。其与先难后获之意。无或相反也耶。义理之载于简册者。虽已知之而益致其知。事务之接于日用者。虽已能之而益求其能。俛焉孜孜。更进竿步则将来成就之高下。自当收效于用力之浅深也。至于圣门第一心法。则不过一个敬字。而此亦先儒之说得已尽。想必在良遂知中矣。但区区于此。未尝一日体行。点检平日罪过。无非从此出焉。足下必以我为戒。及时勉励则他山之石。不害为攻玉之用。幸勿以老生之常谈而忽之。千万千万。郑叔颙。昨晦奄作泉下人。此是吾岭运气所关。其学行文章。谁有其俦。痛惜痛惜。想足下亦同此怀也。
答柳元若(宜三)问目
虚灵知觉。统言心之体段。(止)岂不原智之理耶。
盖智与知觉。有理气之分。而统言则亦非二物事也。
答柳元若(宜三)问目
虚灵知觉。统言心之体段。(止)岂不原智之理耶。
盖智与知觉。有理气之分。而统言则亦非二物事也。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67L 页
是以朱子曰。以智言之。所以知是非之理。则智也性也。所以知是非而是非之者。情也。具此理而觉其为是非者。心也。又曰。性之德有四。其发有爱恭宜别。又曰。未发而知觉烱然不昧。已发而品节不差。据此则智与知觉。各自有体用。可知也。又曰。知觉不专是气。是先有知觉之理。理未离知觉。气聚成形。理与气合。便能知觉。比如这烛火。是因得这脂膏。便有许多光燄。又曰。知觉心之德。据此则知觉之理。毕竟是智。智虽是五性之一。而又是专一心之德。则知觉之未发者是智。而智之发用者。是知觉也。此则智与知觉。相为体用也。如此两边说下。方为不偏。而或说与左右之说。皆可贯通矣。
气质与形质不同。(止)所重则在于性也。
气质形质心性之辨。来谕盖多得之。然质字最难看。故老先生有论说甚详。金农岩亦有说。今皆录呈于下。且心能尽性。而性不知检其心。故变化气质之工。亶在于心。而乃至于复其性矣。又按程子曰。性则尧舜与涂人一也。朱子曰。人之所以为学者。以吾之心不若圣人之心。据此则心与性略有分别。似不可槩以为心亦无圣凡贤愚之别也。然此不可作一场闲
气质与形质不同。(止)所重则在于性也。
气质形质心性之辨。来谕盖多得之。然质字最难看。故老先生有论说甚详。金农岩亦有说。今皆录呈于下。且心能尽性。而性不知检其心。故变化气质之工。亶在于心。而乃至于复其性矣。又按程子曰。性则尧舜与涂人一也。朱子曰。人之所以为学者。以吾之心不若圣人之心。据此则心与性略有分别。似不可槩以为心亦无圣凡贤愚之别也。然此不可作一场闲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68H 页
说话。惟着实用工。期至于变化气质。是吾辈之所当用力者。盍相与勉之。
答李公浩质字之问曰。某亦难晓。尝思之。固是形质言。如朱子所谓成这模样子底。然若止此而已。则人有体质形貌甚美而心性恶者。如韩子所谓平胁曼肤。颜如渥丹。美而狠者。又有体貌寝陋。如鬷明,澹台灭明之伦而性行美者。则不可以形质而断此字之义明矣。故试以物譬喻。人之有质。犹瓦之有坯。木之有朴。坯之形貌。有打造尽善而土品适中。用无不宜者。有打造甚好而或疏或坟。或太刚。或太软不中用者。有形貌未善而土品得宜。不疏不坟。不太刚不太软。用亦不废者。朴之形貌与木品亦然。然则人之质美质恶。不可以形貌定矣。但其为粹为驳为刚为柔之品。寓此形貌而为之质。故混沦而称之曰形质云尔。北溪之意。以是质而行为故云云。非以行为质也。(老先生)○答李同甫问曰。气质二字。了翁所谓天气地质者。语虽约而分晓甚明。朱夫子又尝以是举似学者。则固不容异议也。窃尝因此思之。天地本一气也。而其轻
答李公浩质字之问曰。某亦难晓。尝思之。固是形质言。如朱子所谓成这模样子底。然若止此而已。则人有体质形貌甚美而心性恶者。如韩子所谓平胁曼肤。颜如渥丹。美而狠者。又有体貌寝陋。如鬷明,澹台灭明之伦而性行美者。则不可以形质而断此字之义明矣。故试以物譬喻。人之有质。犹瓦之有坯。木之有朴。坯之形貌。有打造尽善而土品适中。用无不宜者。有打造甚好而或疏或坟。或太刚。或太软不中用者。有形貌未善而土品得宜。不疏不坟。不太刚不太软。用亦不废者。朴之形貌与木品亦然。然则人之质美质恶。不可以形貌定矣。但其为粹为驳为刚为柔之品。寓此形貌而为之质。故混沦而称之曰形质云尔。北溪之意。以是质而行为故云云。非以行为质也。(老先生)○答李同甫问曰。气质二字。了翁所谓天气地质者。语虽约而分晓甚明。朱夫子又尝以是举似学者。则固不容异议也。窃尝因此思之。天地本一气也。而其轻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68L 页
清者为天。重浊者为地。此阴阳之分也。而人则天地阴阳之会。故一身之气。其运动发用者为气。而其凝定者为质。气则本天而属阳。质则本地而属阴。其理固明矣。然又须知阴阳二者不能相无。气固未尝无阴。质亦未尝无阳。非各自截然为阴阳也。但质亦有形质有资质。形质固易见。资质则难言矣。今所论者乃资质也。而来书以耳目口鼻论之。此似未尽。然所谓资禀者。亦当就形质上看得出。恐不可外形质而别求资质也。知行分属气质。不特北溪诸说为然。即朱子所答或人之问。已有此意。而夫子不以为非矣。(农岩)
五伦之目。或以昆弟长幼。(止)不可互换说耶。
昆弟。似指一家之人而言也。长幼。似是通众人而言也。然一家昆弟。固有长幼之序。而众人长幼。亦有昆弟之义。则中庸孟子之互换说。似未见其微意耳。且经文虽不言有亲等字。而章句有之。则经文之有有亲等字之义。可知矣。不必以达道之目。人伦之目异看也。未知如何。
四端七情。(止)互言之者何也。
五伦之目。或以昆弟长幼。(止)不可互换说耶。
昆弟。似指一家之人而言也。长幼。似是通众人而言也。然一家昆弟。固有长幼之序。而众人长幼。亦有昆弟之义。则中庸孟子之互换说。似未见其微意耳。且经文虽不言有亲等字。而章句有之。则经文之有有亲等字之义。可知矣。不必以达道之目。人伦之目异看也。未知如何。
四端七情。(止)互言之者何也。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69H 页
盖老先生理发气发之论。实本于朱子而于勉斋理随气挟之训则一换一改者。又岂无微意耶。两气字两理字之同异。愚未敢的知。而愚山丈席。于此亦有分言耳。且来喻所谓不分四七而统言情者。诚是也。然此则似不可以理发气发分言也。若夫文王之怒。孔子之喜。则朱子以为劳攘底物事。据此则虽圣人之喜怒。似不可不谓之气发。至于孩提爱亲者。似是理发。而律之以朱子之训。则毕竟似是劳攘物事。如何。然愚山丈席以此等七情为理发。多有立说耳。且古人论性者。或以为仁义礼智之德。而性之名有四。或以为健顺五常之德。而情之名有七。则四端之数。配仁义礼智。七情之数。配健顺五常耶。且喜属仁。怒属义。乐属礼。哀属智。而爱是喜之类也。恶是怒之类也。欲则于四者无不在焉。如是分排。则仁之发。似未见其独多也。来喻以哀为礼之发。然语类以哀惧为恻隐之发。其下又以属水。故老先生亦以所发所属之不同。分别言之。则今不必以哀为礼也。未知如何。且观老先生答㝯姓书曰。喜对怒而不可以对哀。乐对哀而不可以对怒。则喜乐之不为重叠。可知也。又大山先生曰。礼是仁之发越处。智较义。更有收敛底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69L 页
意。其发而为情亦然。乐是喜之发散者。哀较怒。更有隐切底意。据此则喜乐之所以不重叠者。尤更分明矣。乐与惧字。固是相反。而俱属之礼。此可疑。然礼是威仪宣著。而乐有发散之意。则以乐属礼者。诚似然矣。又礼以恭敬为主。而敬有畏惧之意。则惧字之属礼者。或以是耶。然此亦臆说。何敢为是也。
明德。(止)心与明德之辨。
按章句。所得乎天之得字。是释德字也。虚灵不昧。是释明字也。具众理。是明德之体。应万事。是明德之用也。又朱子曰。明德是心之表德。据此则明德当主心看。然心是统性情者则性情亦在其中矣。是以。大山先生曰。只是一个心也。有曰心曰性曰明德之异者。何也。夫明德不可谓之性也。不可专谓之心。先儒言明德者心之表德也。盖此心之虚灵不昧者。静而能盛载是性。动而能敷施是情。故就夫心而指其德。别名之曰明德。如名之有表德也。金农岩曰。明德本指心。而性情在其中。若曰兼心性情。则似无宾主之分矣。如是看则诸说之许多纷争。似可勘破矣。但明德注曰。人之所得乎天。是释德字也。尽心注曰。心者人之神明。是释心字也。此朱子所以分金秤称来者。似
明德。(止)心与明德之辨。
按章句。所得乎天之得字。是释德字也。虚灵不昧。是释明字也。具众理。是明德之体。应万事。是明德之用也。又朱子曰。明德是心之表德。据此则明德当主心看。然心是统性情者则性情亦在其中矣。是以。大山先生曰。只是一个心也。有曰心曰性曰明德之异者。何也。夫明德不可谓之性也。不可专谓之心。先儒言明德者心之表德也。盖此心之虚灵不昧者。静而能盛载是性。动而能敷施是情。故就夫心而指其德。别名之曰明德。如名之有表德也。金农岩曰。明德本指心。而性情在其中。若曰兼心性情。则似无宾主之分矣。如是看则诸说之许多纷争。似可勘破矣。但明德注曰。人之所得乎天。是释德字也。尽心注曰。心者人之神明。是释心字也。此朱子所以分金秤称来者。似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70H 页
不可混看也。未知如何。明镜之喻。韩南塘亦有此说矣。
虚灵之说。(止)无复浑全之意。
朱子曰。心之知觉。是气之虚灵处。又有问知觉是心之灵。固如此。抑气之为耶。朱子曰。不专是气。是先有知觉之理。理未知觉。气聚成形。理与气合。便能知觉。比如这烛火。是因得这脂膏。便有许多光燄。黄勉斋曰。说虚灵知觉便是理。固不可。说虚灵知觉与理是两项。亦不可。须当说虚灵知觉上见得许多道理。据此则虚灵固是兼理气。然所主则在于气也。虚理灵气之说。恐未免破碎之病。来喻诚得之。而小注卢氏以虚为寂。以灵为感者。先辈亦多辨破矣。
小人之无未发。(止)与君子无异也。
朱子曰。小人元无未发时节。又曰。未发只是未应物时。虽市井贩夫厕役贱隶。亦不无此等时节。据此则小人谓之无未发时节。可也。谓之有未发时节。亦可也。然未发者。是思虑未萌知觉不昧之谓也。小人于未发之时。昏昧杂扰。则不可谓之未发也。虽是昏扰而亦有未应物时节。则亦不可不谓之未发也。但梏之反复。本心已亡。则虽有未应物时。而又焉有平朝
虚灵之说。(止)无复浑全之意。
朱子曰。心之知觉。是气之虚灵处。又有问知觉是心之灵。固如此。抑气之为耶。朱子曰。不专是气。是先有知觉之理。理未知觉。气聚成形。理与气合。便能知觉。比如这烛火。是因得这脂膏。便有许多光燄。黄勉斋曰。说虚灵知觉便是理。固不可。说虚灵知觉与理是两项。亦不可。须当说虚灵知觉上见得许多道理。据此则虚灵固是兼理气。然所主则在于气也。虚理灵气之说。恐未免破碎之病。来喻诚得之。而小注卢氏以虚为寂。以灵为感者。先辈亦多辨破矣。
小人之无未发。(止)与君子无异也。
朱子曰。小人元无未发时节。又曰。未发只是未应物时。虽市井贩夫厕役贱隶。亦不无此等时节。据此则小人谓之无未发时节。可也。谓之有未发时节。亦可也。然未发者。是思虑未萌知觉不昧之谓也。小人于未发之时。昏昧杂扰。则不可谓之未发也。虽是昏扰而亦有未应物时节。则亦不可不谓之未发也。但梏之反复。本心已亡。则虽有未应物时。而又焉有平朝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70L 页
之气。与君子之未发同也哉。
与李汝一
新年怀想更新。即惟省馀棣乐。吉祥川至。温理旧业。日有课程。慰溯交切。生。白发日催。两鬓萧萧。始知不学者便老而衰也。女阿素无教导。今当出门。还觉愧赧。渠在家时。以我为天。今则以君为天。凡事随而教之。不从则责之。然恩义兼挚。挚而有别。是乃造端之道也。幸须另念此意。以副区区。
与李汝一
自我不见。岁已周矣。此汩忧故。君惜光阴。遂成莫往莫来。而悬悬一念则未尝不往来也。长霖乖候。此际省馀棣履何似。程课笃实而能得几许首。藻思果能长格否。科期不远。时文固不可不著做。而儒者之业。实不在此。常念科臼之外。亦有实工。毋使此心全然放倒如何。此固君之平日所自知者。而爱念之至。复为漫及之耳。
与李汝一
迩来两度书。次第承领。而无便未复。急景垂暮。未谙省馀做履一向平稳否。生。贱疾比前特甚。多卧少起。有时神气稍定。翻阅古纸。圣贤言语。益觉亲切。而工
与李汝一
新年怀想更新。即惟省馀棣乐。吉祥川至。温理旧业。日有课程。慰溯交切。生。白发日催。两鬓萧萧。始知不学者便老而衰也。女阿素无教导。今当出门。还觉愧赧。渠在家时。以我为天。今则以君为天。凡事随而教之。不从则责之。然恩义兼挚。挚而有别。是乃造端之道也。幸须另念此意。以副区区。
与李汝一
自我不见。岁已周矣。此汩忧故。君惜光阴。遂成莫往莫来。而悬悬一念则未尝不往来也。长霖乖候。此际省馀棣履何似。程课笃实而能得几许首。藻思果能长格否。科期不远。时文固不可不著做。而儒者之业。实不在此。常念科臼之外。亦有实工。毋使此心全然放倒如何。此固君之平日所自知者。而爱念之至。复为漫及之耳。
与李汝一
迩来两度书。次第承领。而无便未复。急景垂暮。未谙省馀做履一向平稳否。生。贱疾比前特甚。多卧少起。有时神气稍定。翻阅古纸。圣贤言语。益觉亲切。而工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71H 页
夫不能接续。须臾之间。旋复失去。自顾前途甚窄。浩叹柰何。来喻每以忧冗不得专意读书。此固无可柰何。然若此心既立。则一日之内。岂无一两时开卷之隙乎。须随分看读。以书册意味。浇灌心胸。庶有进步之地。若诿以汩没。日事悠泛则与全无意于此事者。何以异哉。幸望十分加意。无至坠堕。千万千万。
与李元纬(相经)
自送别后。岁色忽改。即惟棣中节宣履端万福。联床对讨。日有佳趣。栻。新年所得。只是一齿。而衰病日益侵凌。渐与书册相远。自觉胸中空荡荡。柰何。未知贤史作何工夫。那边诸益。亦能种种相会否。朋友讲磨。相观为善。尽古人所贵。而在吾人。尤不可以歇后也。想必在良遂知中矣。大抵今人。带气者不肯冷淡之工。有志者或少通敏之才。因循迁就。未有成就之卓然。此朱子所以有有才无志。向学无才之叹也。如贤者。早游师门。趍向已正。才气超迈。又当富强之时。果能趁此勉励。不懈勇往。则骎骎然入于高明之域而不自觉也。自觉贱弊实未尝一日用力。而乃敢向人大言。难免傍观之讥笑。然相爱之至。缕缕及此。勿以人废言如何。
与李元纬(相经)
自送别后。岁色忽改。即惟棣中节宣履端万福。联床对讨。日有佳趣。栻。新年所得。只是一齿。而衰病日益侵凌。渐与书册相远。自觉胸中空荡荡。柰何。未知贤史作何工夫。那边诸益。亦能种种相会否。朋友讲磨。相观为善。尽古人所贵。而在吾人。尤不可以歇后也。想必在良遂知中矣。大抵今人。带气者不肯冷淡之工。有志者或少通敏之才。因循迁就。未有成就之卓然。此朱子所以有有才无志。向学无才之叹也。如贤者。早游师门。趍向已正。才气超迈。又当富强之时。果能趁此勉励。不懈勇往。则骎骎然入于高明之域而不自觉也。自觉贱弊实未尝一日用力。而乃敢向人大言。难免傍观之讥笑。然相爱之至。缕缕及此。勿以人废言如何。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71L 页
答南公宣(履穆)
日月流迈。外除奄过。窃想孝思孺慕。益复罔涯。号陨之痛。乌得不乃尔耶。近拟一书替慰。而病废人事。因循未果。乃者制史先之。仰感盛度之好恕。而益愧老物之不敏也。因审雪冱。省馀制履支安。何等仰慰。惟是书册之工。未能专一为忧。此是吾辈通患。然日用应酬。无非学也。想必在良遂知中矣。仆。自秋以后。以调病为事。而近又添越。莫非符到之候。直当任之而已。鬼神章疑义。此是极精微处。何敢妄论。然鬼神是气也。费隐是理也。故先辈之论。皆以为就气上发明理之费隐。此固然矣。然鄙意以为理与气虽是二物。而理终离气不得。故寻常每以此章与鸢鱼章一般看。盖鸢鱼飞跃。是气也。上下昭著。是理也。然即此飞跃之中。便俱所当然所以然之理。则更不消说此是理彼是气也。以此而推之则鬼神之费隐。亦犹是也。盖鬼神是形而下之气。而形而上之理。实行乎其中。则形上之费隐。不离乎形下之费隐。而形下之费隐。可知其形上之费隐也。此乃混沦说者。不必曰就气而明理也。是以章下注。直以不见不闻为隐。体物如在为费。而未尝分排于理气。则今何必以微之显一
日月流迈。外除奄过。窃想孝思孺慕。益复罔涯。号陨之痛。乌得不乃尔耶。近拟一书替慰。而病废人事。因循未果。乃者制史先之。仰感盛度之好恕。而益愧老物之不敏也。因审雪冱。省馀制履支安。何等仰慰。惟是书册之工。未能专一为忧。此是吾辈通患。然日用应酬。无非学也。想必在良遂知中矣。仆。自秋以后。以调病为事。而近又添越。莫非符到之候。直当任之而已。鬼神章疑义。此是极精微处。何敢妄论。然鬼神是气也。费隐是理也。故先辈之论。皆以为就气上发明理之费隐。此固然矣。然鄙意以为理与气虽是二物。而理终离气不得。故寻常每以此章与鸢鱼章一般看。盖鸢鱼飞跃。是气也。上下昭著。是理也。然即此飞跃之中。便俱所当然所以然之理。则更不消说此是理彼是气也。以此而推之则鬼神之费隐。亦犹是也。盖鬼神是形而下之气。而形而上之理。实行乎其中。则形上之费隐。不离乎形下之费隐。而形下之费隐。可知其形上之费隐也。此乃混沦说者。不必曰就气而明理也。是以章下注。直以不见不闻为隐。体物如在为费。而未尝分排于理气。则今何必以微之显一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72H 页
句。专主理看。而不见不闻。体物如在等语。就气上看耶。来喻气不必紧重看者。似得之矣。精神昏眩。又缘忙迫。多有辞不达意处。容俟面商耳。
答南公宣
顷便书。缘忙草草奉答。即承惠复。满纸绸缪。意寄勤厚。且求蒙问寡。迥出寻常。自顾悾悾。何以得此。一感一愧。因审做履一向清裕。观玩之工。日新又新。何慰如之。栻。一味悠泛。无所用心。柰何。抵子皓书气质说。语意明白。理趣精到。无可改评。可尚可尚。第末段气好质不好云云。亦未易思索到此。然气与质些有不同。故气清者能知。而质驳者或不能行。然毕竟气以成质。故学问到变化其气。质亦随而变化矣。然此非知之难。行之尤难。望须真实体验。更进竿步。勿求近效。期以岁月。必使愚者明柔者强。然后此等议论。不止于一场说话而已。十分勉励之如何。相爱之地。敢诵不逮之言。无或见讼于足下耶。相为终始之意。农岩说似无可疑。幸更思而示及亦如何。
与从侄荣仁
君之病势。固已虑之。今果然矣。服药后似有消磨之渐。意谓仍得回头矣。便到。又知别生他症。远外用虑。
答南公宣
顷便书。缘忙草草奉答。即承惠复。满纸绸缪。意寄勤厚。且求蒙问寡。迥出寻常。自顾悾悾。何以得此。一感一愧。因审做履一向清裕。观玩之工。日新又新。何慰如之。栻。一味悠泛。无所用心。柰何。抵子皓书气质说。语意明白。理趣精到。无可改评。可尚可尚。第末段气好质不好云云。亦未易思索到此。然气与质些有不同。故气清者能知。而质驳者或不能行。然毕竟气以成质。故学问到变化其气。质亦随而变化矣。然此非知之难。行之尤难。望须真实体验。更进竿步。勿求近效。期以岁月。必使愚者明柔者强。然后此等议论。不止于一场说话而已。十分勉励之如何。相爱之地。敢诵不逮之言。无或见讼于足下耶。相为终始之意。农岩说似无可疑。幸更思而示及亦如何。
与从侄荣仁
君之病势。固已虑之。今果然矣。服药后似有消磨之渐。意谓仍得回头矣。便到。又知别生他症。远外用虑。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72L 页
何可尽喻。目今所服药。果服几贴而或有见效否。大抵服药之法。若不善服则虽是当剂。而亦难收效。为先保护元气。使之能胜药力。然后安心顺受。勿以客地生受而有愁苦之意。且其为主者。俱是可信之人。凡节动辄相议。期至于十分苏完是企。来月望间。有还归之意。须看病势如何。若有躁至之心则易致失摄。永念之千万。
与三从孙鸿遇
艰辛跋涉之馀。幸尔参榜。能免一门之无聊。非但为君贺也。未知客中履用何似。会围迫近。其间能不浪游否。勿生躁进侥倖之计。只修在我之道。而至于得失。付之命数如何。且念妙年嵬捷。人情易于骄矜。此则贱之为丈夫也。君之平日所讲与所守。不必虑此。而爱君之深。不觉缕缕。幸须仔细反省。有无改勉。远副我期望之心千万。大抵会试与初试。其急促大故不同。然亦不必稽缓晚呈。惟在不失精神。尽力制写。以程子所谓千万人中知有我之训。著念如何。此亦可作观光之节度耳。
寄长儿荣世
一自入山之后。声息漠然。心甚纡郁。去月旬间。自保
与三从孙鸿遇
艰辛跋涉之馀。幸尔参榜。能免一门之无聊。非但为君贺也。未知客中履用何似。会围迫近。其间能不浪游否。勿生躁进侥倖之计。只修在我之道。而至于得失。付之命数如何。且念妙年嵬捷。人情易于骄矜。此则贱之为丈夫也。君之平日所讲与所守。不必虑此。而爱君之深。不觉缕缕。幸须仔细反省。有无改勉。远副我期望之心千万。大抵会试与初试。其急促大故不同。然亦不必稽缓晚呈。惟在不失精神。尽力制写。以程子所谓千万人中知有我之训。著念如何。此亦可作观光之节度耳。
寄长儿荣世
一自入山之后。声息漠然。心甚纡郁。去月旬间。自保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73H 页
村便得闻汝趁即上寺。而以大寺有染疾。移栖小庵云。未知信否。伊后已易月。旱炎特甚。大地尽入于金流土焦之境。而窃想山居夐绝。清凉适意。未谙眠食何似。所工亦笃实。同研诸益皆平稳否。暂不能忘于怀也。汝在家时。若不悠泛。何必远离膝下。累经时月。惟是期望之心。切切不浅。使之远从强辅。庶几笃实。或有长进之道。故吾亦自抑其舐犊之情。汝须体念此意。无或浪游。缀文之馀。虽些少间隙。即为看读。逐日以为课程。时文路脉。每每问于先进。必知其妙理。期于实效。勉之勉之。粮米未知能支于何时。勿以粮道之艰窘为念。必为安心做去。至望至望。汝一想必同榻。其他诸益果几人。而又是谁某也。回示可也。
寄长儿
昨见汝书。知无事得达。何幸如之。向后有日。客中眠食何如。今番讲会。所以送汝进参者。非但参听绪论。周旋师友之际。必有观感之益。汝须体此意。一动一静。无敢或忽则此古人相观为善之道也。另念可也。
寄儿荣世荣国
自汝发程之后。风雨大作。前途大水。为虑不浅。奴还。见汝初一日书。知无事抵木溪。何幸如之。乘船。果以
寄长儿
昨见汝书。知无事得达。何幸如之。向后有日。客中眠食何如。今番讲会。所以送汝进参者。非但参听绪论。周旋师友之际。必有观感之益。汝须体此意。一动一静。无敢或忽则此古人相观为善之道也。另念可也。
寄儿荣世荣国
自汝发程之后。风雨大作。前途大水。为虑不浅。奴还。见汝初一日书。知无事抵木溪。何幸如之。乘船。果以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73L 页
初二日为之耶。今想已入城。累日水路。能无生病之端。而客况何似。主家狭窄。眠食必多艰辛。然此亦人世风霜。勿为厌恶而堪耐也。场屋出入。须十分慎旃。作文之际。亦无失精神。尽力观之。得失莫不有前定。勿为苟且侥倖之计。只修在我之道。而以待天命如何。
答荣国
一自栖山之后。声音顿绝。比来寒威渐酷。未知做况何似。汝所读今几卷。大抵书传。非多读则不特理会文义不得。亦不能上口也。虽未尽卷数。须多其遍数。着意玩味。如何如何。闻峡中虎患非常。便旋之际。须十分慎旃。勿为犯危可也。此则似不待吾言也。
答荣国
去廿八日暮。得见汝书。知客况无他。科事又协所望。何慰如之。公宣,孟吉,景三。皆安善否。三人得捷。实为奇壮。慰喜无已。少年得意。矜誇之心或生。此是古贤所戒。汝平日所知。然不知不觉之中。每每未易省察。必使十分加意。先生进退之际。朋友酬酢之时。务为恭逊。无失儒者本色至可。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杂著
答荣国
一自栖山之后。声音顿绝。比来寒威渐酷。未知做况何似。汝所读今几卷。大抵书传。非多读则不特理会文义不得。亦不能上口也。虽未尽卷数。须多其遍数。着意玩味。如何如何。闻峡中虎患非常。便旋之际。须十分慎旃。勿为犯危可也。此则似不待吾言也。
答荣国
去廿八日暮。得见汝书。知客况无他。科事又协所望。何慰如之。公宣,孟吉,景三。皆安善否。三人得捷。实为奇壮。慰喜无已。少年得意。矜誇之心或生。此是古贤所戒。汝平日所知。然不知不觉之中。每每未易省察。必使十分加意。先生进退之际。朋友酬酢之时。务为恭逊。无失儒者本色至可。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杂著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74H 页
大学记疑
序文或不能齐。
寒水斋曰。或者是不一之意。子皓曰。间或之意。盖或字。对莫不字而言者也。人之所同者性也。以性而言之则无不均齐矣。人之不齐者气也。以气而言之则间或不齐也。然则不一之意。包在于不能齐三字。似不可以或字为不一之意也。○此则只言气质之不齐。首章章句。并及于人欲。何也。按序文。自天之赋与而直说。故只及于气质之不齐。章句。就人身上以明明德之具众理应万事者而横说。故并及于人欲之所蔽耶。观于两处。语势似不得不然矣。
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小注。鄱阳齐氏曰。文者。名物之谓也。非其事也。
按朱子曰。初年入小学。只是教之以事。如礼乐射御书数及孝弟忠信之事。而今曰。文者名物之谓而非其事。似与朱子之说不同矣。
无不学其学焉者。
按此兼大小学而言也。若专指大学而言。则入大学者。不过天子之元子众子。公侯卿大夫元士之
序文或不能齐。
寒水斋曰。或者是不一之意。子皓曰。间或之意。盖或字。对莫不字而言者也。人之所同者性也。以性而言之则无不均齐矣。人之不齐者气也。以气而言之则间或不齐也。然则不一之意。包在于不能齐三字。似不可以或字为不一之意也。○此则只言气质之不齐。首章章句。并及于人欲。何也。按序文。自天之赋与而直说。故只及于气质之不齐。章句。就人身上以明明德之具众理应万事者而横说。故并及于人欲之所蔽耶。观于两处。语势似不得不然矣。
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小注。鄱阳齐氏曰。文者。名物之谓也。非其事也。
按朱子曰。初年入小学。只是教之以事。如礼乐射御书数及孝弟忠信之事。而今曰。文者名物之谓而非其事。似与朱子之说不同矣。
无不学其学焉者。
按此兼大小学而言也。若专指大学而言。则入大学者。不过天子之元子众子。公侯卿大夫元士之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74L 页
适子与凡民之俊秀而已。于无不学之义。不有妨碍乎。且其学焉者。只是承无不学而言也。
经一章章句。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
按大学衍义及朱子讲义注。止于之止字。皆作至字。盖不迁是止之义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到于至善之地而止之也。若曰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则是多一止字。而为闲剩不着矣。无乃章句之止字。或为误印耶。然柳东岩则以止字为是。未知如何耳。
第二节。止知静定安虑得。分为八条目之效。
按静定安虑得。是知止之效也。虽略有节次。而相去不甚相远。则分排八条。似非本文之意也。
小注云峰胡氏曰。能静则此心之寂然不动云云。
按能静云者。只是理既有定则心地定贴而自无纷扰之患。非寂然不动之时也。能得云者。只是审于处事而各得所止。非感而遂通之时也。胡氏以能定谓寂然不动。以能得谓感而遂通。似失经文之旨也。
第四节古字。孔子伤今思古而叹今之不然也。
按伤今思古者。语似新奇。而大抵古云者。古者大
经一章章句。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
按大学衍义及朱子讲义注。止于之止字。皆作至字。盖不迁是止之义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到于至善之地而止之也。若曰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则是多一止字。而为闲剩不着矣。无乃章句之止字。或为误印耶。然柳东岩则以止字为是。未知如何耳。
第二节。止知静定安虑得。分为八条目之效。
按静定安虑得。是知止之效也。虽略有节次。而相去不甚相远。则分排八条。似非本文之意也。
小注云峰胡氏曰。能静则此心之寂然不动云云。
按能静云者。只是理既有定则心地定贴而自无纷扰之患。非寂然不动之时也。能得云者。只是审于处事而各得所止。非感而遂通之时也。胡氏以能定谓寂然不动。以能得谓感而遂通。似失经文之旨也。
第四节古字。孔子伤今思古而叹今之不然也。
按伤今思古者。语似新奇。而大抵古云者。古者大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75H 页
学教人之法也。孔子当周之末。世无明明德之人。则诵古以传者。语势似然矣。观于上下文。未见伤叹之意也。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六个欲字。
按此节六个欲字。与志字一般。此非人欲私欲之欲也。乃欲立欲仁之欲也。八条工夫。专在欲字上。苟欲之不深。则无以造其极。政知志不笃。则做事不得也。人欲私欲之欲。惟恐其或有。大学之欲。惟恐其不深也。
章句。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
按大文所谓明明德于天下者。是指新民也。故章句云。使天下之人明其明德者。只是依大文训释也。若夫或问则随其问辞而答之。故以篇首析之之意。后段合之之意。与夫体用之全之意释之。盖天下虽大。而吾心之体无不该者。是明德之体也。事物虽多。而吾心之用无不贯者。是明德之用也。使民明其明德者。固是新民之事。而新民者。亦吾明德中事也。似不必以明德为体。新民为用也。○小注云峰胡氏曰。又莫先于在格物云云。按致知在格物。此在字。不过明致知格物为一事之意也。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六个欲字。
按此节六个欲字。与志字一般。此非人欲私欲之欲也。乃欲立欲仁之欲也。八条工夫。专在欲字上。苟欲之不深。则无以造其极。政知志不笃。则做事不得也。人欲私欲之欲。惟恐其或有。大学之欲。惟恐其不深也。
章句。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
按大文所谓明明德于天下者。是指新民也。故章句云。使天下之人明其明德者。只是依大文训释也。若夫或问则随其问辞而答之。故以篇首析之之意。后段合之之意。与夫体用之全之意释之。盖天下虽大。而吾心之体无不该者。是明德之体也。事物虽多。而吾心之用无不贯者。是明德之用也。使民明其明德者。固是新民之事。而新民者。亦吾明德中事也。似不必以明德为体。新民为用也。○小注云峰胡氏曰。又莫先于在格物云云。按致知在格物。此在字。不过明致知格物为一事之意也。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75L 页
今胡氏推言在字而张皇说去。以此在字谓上应于章首三在字。又谓明德之工莫先于在字。详其语意则似以大学之道。专以归重于在字。盖推说太过而反失经文之旨也。○小注新安陈氏曰。致知为知之极云云。按章句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观于欲其二字。其致知者。方为推致知识之工夫。而陈氏以致知为知之极。恐似未然。若知至则是知之极也。
第五节章句。修身以上(止)皆得所止之序也。
按修身以上。明明德之事。齐家以下。新民之事云者。应首节明德新民也。物格知至知所止。意诚以下皆得所止之序云者。应第二节知止能得也。盖第四节章句云大学之条目者。明其纲领之条目也。于此历举纲领者。明其条目之统于纲领也。且此节是功效。而第二节又是功效。故于此以知所止得所止言之。明其此节之为功效也。○逆推顺推。工夫功效。○东岩丈以格物为工夫。物格为功效。此则本于老先生之说也。九思翁以格物物格皆为工夫。而以在而后者为功效。如诚意是工夫而心正是功效也。又谓一事上不可分工夫功效
第五节章句。修身以上(止)皆得所止之序也。
按修身以上。明明德之事。齐家以下。新民之事云者。应首节明德新民也。物格知至知所止。意诚以下皆得所止之序云者。应第二节知止能得也。盖第四节章句云大学之条目者。明其纲领之条目也。于此历举纲领者。明其条目之统于纲领也。且此节是功效。而第二节又是功效。故于此以知所止得所止言之。明其此节之为功效也。○逆推顺推。工夫功效。○东岩丈以格物为工夫。物格为功效。此则本于老先生之说也。九思翁以格物物格皆为工夫。而以在而后者为功效。如诚意是工夫而心正是功效也。又谓一事上不可分工夫功效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76H 页
云云。两先生议论。终是不合。尚今为未决公案。愚安敢妄有论说。而窃以章句或问补亡章语类等书考之。章句曰。意可得以诚。心可得以正。则其曰可得以者。是工夫而非功效也。补亡章曰。用力之久而一朝豁然贯通焉。则其曰用力者是工夫。而贯通者是功效也。此则一事上亦有工夫功效也。或问曰。知无不尽。则心之所发。能一于理而无自欺矣。语类曰。亦有次第功效云云。又曰。知至后意诚却易。其曰次第者。非指在而后者而言耶。其曰能一于理。曰却易者。又非知至之功效及于诚意者耶。大抵圣贤立言。初非局定一偏。则当随处活看可也。今夫就一事而言。则诚意为工夫而意诚为功效。此则章句及补亡章之意也。就两事句连处而言。则知至之效。及于诚意。意诚之效。及于正心。此则或问语类之意也。如此言之。则两先生议论皆可贯通。而自不相碍矣。○恐学者语险难得故正结。恐学者流荡不返故反结。按承上文逆推而为之正结。承上文顺推而为之反结者。只是反复丁宁之意也。今曰。语险流荡等语。似未稳当。○正结只言修身。反结加以齐家。○大抵修身固为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76L 页
八条目之本。而齐家又为治平之始。则反结之际。尤致加详之意也耶。且正结章章句齐家字。以应反结章所厚者耶。盖逆推而穷源则天下国家皆本于身矣。顺推而沿流则家与国有厚薄之殊。身与家有人己之别矣。反结之加以齐家者。不得不然矣。○正结反结。按章句与或问。无反结正结之训。愚伏先生曰。云峰之分正结反结。本自无甚紧关云云。然则后学之屑屑于正结反结者。实无发明于经文之旨也。
深浅始终。至为精密。
按浅与始。如克明德之类也。深与终。如克明峻德之类也。或曰。浅与始。指格物以下也。深与终。指平天下也。此则不然。经文之例。本自如此。不必更论于传文也。
传二章。其命维新章句。以及于民。
按此章是释新民之义。而此节无民字。故章句必推本言之。以及民为言。则此民字。最为眼藏耳。
传三章章句。兴也。
按传文引诗者多。而不言六义。此特言兴也。何哉。或问曰。古人言必引诗。盖取其嗟叹咏歌。有以感
深浅始终。至为精密。
按浅与始。如克明德之类也。深与终。如克明峻德之类也。或曰。浅与始。指格物以下也。深与终。指平天下也。此则不然。经文之例。本自如此。不必更论于传文也。
传二章。其命维新章句。以及于民。
按此章是释新民之义。而此节无民字。故章句必推本言之。以及民为言。则此民字。最为眼藏耳。
传三章章句。兴也。
按传文引诗者多。而不言六义。此特言兴也。何哉。或问曰。古人言必引诗。盖取其嗟叹咏歌。有以感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77H 页
发人之善心。非但取彼之文證此之义而已。又曰。反复吟咏之间。意味深长。以此推之则意味深长者。固是引诗之意。而感发兴起者。又无如兴也。是以。章句特言兴也。使之咏歌嗟叹之际。有所感发兴起之端也耶。此与治国章第六节章句兴也。其义一般。
第五节小注。仁山金氏曰。亲其亲者(止)象其贤也。
按或问曰。亲其亲者。子孙保之。思其覆育之恩也。语类又曰。亲其亲。如周后稷之德。子孙宗之云云。又曰。思其恩保其基。皆是亲其亲。其馀如此说者非一矣。是故。陈新安亦曰。下贤亲字。指前王之身。此乃大煞分明。而金氏以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为亲其亲。又曰象其贤也。似与朱子之意不同矣。
章句咏叹淫泆。
按饶氏曰。咏叹。言其词。淫泆。言其义。淫泆者。意味溢乎言辞之外也。据此则引诗而咏叹言词之际。其意味洋溢于言辞之外者。是淫泆也。或曰。自瞻彼淇澳。至终不可諠兮。是咏叹也。自道学也。至不能忘也。是淫泆也。若然则所谓淫泆者。只是反覆重言之义。而意味自在于言辞之内也。何必曰意
第五节小注。仁山金氏曰。亲其亲者(止)象其贤也。
按或问曰。亲其亲者。子孙保之。思其覆育之恩也。语类又曰。亲其亲。如周后稷之德。子孙宗之云云。又曰。思其恩保其基。皆是亲其亲。其馀如此说者非一矣。是故。陈新安亦曰。下贤亲字。指前王之身。此乃大煞分明。而金氏以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为亲其亲。又曰象其贤也。似与朱子之意不同矣。
章句咏叹淫泆。
按饶氏曰。咏叹。言其词。淫泆。言其义。淫泆者。意味溢乎言辞之外也。据此则引诗而咏叹言词之际。其意味洋溢于言辞之外者。是淫泆也。或曰。自瞻彼淇澳。至终不可諠兮。是咏叹也。自道学也。至不能忘也。是淫泆也。若然则所谓淫泆者。只是反覆重言之义。而意味自在于言辞之内也。何必曰意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77L 页
味溢于言辞之外也。又或曰。引淇澳诗是咏叹。引文王诗是淫泆。恐皆不然也。大抵引诗之义。必在于言尽意馀之地。反覆吟咏。咨嗟叹赏。使人心融神会。则所谓淫泆者。意味自然深长于言辞之外也。然则两节引诗。皆所以咏叹也。咏叹之际。意味洋溢者。乃所以淫泆也。如是言之则似当稳贴矣。
清台曰。本末之传。如磨石中木。(止)磨非中木。不成磨物。
窃谓本末二字。固是纲条中要语。然传文次序。一依经文之例。则本末传之在此。固其然矣。非以为要语而特置于此也。故或问曰。以经之本文乘之。则其当属乎此可见。据此则清台说。恐似太深矣。
传五章章句。别有阙文。
按他处阙文则皆曰当有疑有。而此特曰别有者。何也。妄意他处阙文则不过当句内一两字之阙。而非有关于全文大义。故随例称之曰云云。至于知至一句则其上分明有别立一传者。而今亡焉。则特曰别有。以示其格致之不可不别有一章者也。
补亡章小注。新安陈氏曰。吾心之全体。即具众理者。
清台曰。本末之传。如磨石中木。(止)磨非中木。不成磨物。
窃谓本末二字。固是纲条中要语。然传文次序。一依经文之例。则本末传之在此。固其然矣。非以为要语而特置于此也。故或问曰。以经之本文乘之。则其当属乎此可见。据此则清台说。恐似太深矣。
传五章章句。别有阙文。
按他处阙文则皆曰当有疑有。而此特曰别有者。何也。妄意他处阙文则不过当句内一两字之阙。而非有关于全文大义。故随例称之曰云云。至于知至一句则其上分明有别立一传者。而今亡焉。则特曰别有。以示其格致之不可不别有一章者也。
补亡章小注。新安陈氏曰。吾心之全体。即具众理者。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78H 页
吾心之大用。即应万事者。
尝闻之师。曰陈氏之以具众理应万事。释吾心之全体大用者。未为不可而似汎。以或问中妙众理宰万物释之。则于致知之说。尤为衬贴云云。盖妙众理者。是就心而言也。宰万物者。是就物而言也。体用不必专以动静分也。
传六章第一节章句。皆务决去而求必得。(止)审其几。
窃谓恶非一事。故随事而务决去。善非一端。故随端而求必得。非但一念之发要如此而已也。须念念而要如此。则皆字之义。可以通贯矣。然决去者。指恶一边而言也。必得者。指善一边而言也。若夫几字则是诚伪之几也。恶恶而自有诚伪。好善而亦有诚伪。则几字是包含好善恶恶之意也。
传七章首节四有所。
尝观语类。以期待留滞偏重三者。皆为物所系缚。而到别事来。应之便差了。譬之镜衡。镜中先有人则照他人便不得。衡上先有物则称他物便不平。有人有物者。是有所之病也。不照不称者。是不正之病也。
第二节小注双峰饶氏曰。不言所以正心修身。(止)借
尝闻之师。曰陈氏之以具众理应万事。释吾心之全体大用者。未为不可而似汎。以或问中妙众理宰万物释之。则于致知之说。尤为衬贴云云。盖妙众理者。是就心而言也。宰万物者。是就物而言也。体用不必专以动静分也。
传六章第一节章句。皆务决去而求必得。(止)审其几。
窃谓恶非一事。故随事而务决去。善非一端。故随端而求必得。非但一念之发要如此而已也。须念念而要如此。则皆字之义。可以通贯矣。然决去者。指恶一边而言也。必得者。指善一边而言也。若夫几字则是诚伪之几也。恶恶而自有诚伪。好善而亦有诚伪。则几字是包含好善恶恶之意也。
传七章首节四有所。
尝观语类。以期待留滞偏重三者。皆为物所系缚。而到别事来。应之便差了。譬之镜衡。镜中先有人则照他人便不得。衡上先有物则称他物便不平。有人有物者。是有所之病也。不照不称者。是不正之病也。
第二节小注双峰饶氏曰。不言所以正心修身。(止)借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78L 页
粗以明精。
按诚意固为正修之本。而逐节各自有工夫。若就此章论之。则察其有所与不在而去之存之者。乃所以正修也。不必以所以正修谓已具于诚意也。且视听饮食。莫非心之所为也。似不可以视听饮食为粗而以心为精也。且视不见听不闻食不知味者。是极言心不在之病也。盖此心不能存主于内。则视听饮食。皆失其正而身不修也。今曰借粗以明精。似不然。
传九章首节必先齐其家。
尝闻有人问必先之义于大山先生。先生责之以零锁。然则后学不必更为论说。而若欲推究。则家厚而国薄。常人之情。易于有偏。故特称必字。以明欲治其国者必也先齐其家。此与诚章章三必字。语意相似。盖意诚虽因致知之工。然大抵知易而行难。则三言必字者。岂非使自修之君子必于诚意耶。若夫先字则经文八条目皆有之。不必更为推说矣。以此例推之。则八条目皆可以推类观之无妨矣。
孝者所以事君。弟者所以事长。慈者所以使众。
按诚意固为正修之本。而逐节各自有工夫。若就此章论之。则察其有所与不在而去之存之者。乃所以正修也。不必以所以正修谓已具于诚意也。且视听饮食。莫非心之所为也。似不可以视听饮食为粗而以心为精也。且视不见听不闻食不知味者。是极言心不在之病也。盖此心不能存主于内。则视听饮食。皆失其正而身不修也。今曰借粗以明精。似不然。
传九章首节必先齐其家。
尝闻有人问必先之义于大山先生。先生责之以零锁。然则后学不必更为论说。而若欲推究。则家厚而国薄。常人之情。易于有偏。故特称必字。以明欲治其国者必也先齐其家。此与诚章章三必字。语意相似。盖意诚虽因致知之工。然大抵知易而行难。则三言必字者。岂非使自修之君子必于诚意耶。若夫先字则经文八条目皆有之。不必更为推说矣。以此例推之。则八条目皆可以推类观之无妨矣。
孝者所以事君。弟者所以事长。慈者所以使众。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79H 页
按章句曰。此所以家齐于上而教成于下也。小注又曰。此道理皆是我家里做成了。天下人看着。自能如此。不是我推之于国。推此观之则在家而孝者。即事君之道也。在家而弟者。即事长之道也。在家而慈者。即使众之道也。只明家国之一理也。
第二节章句立教之本。
按立教之本。是指孝弟慈而言也。盖传文所引如保赤子者。似是只说慈之道。而章句兼言孝弟者。非推广传文言外之意也。传文之意。即举是慈以例孝弟耳。
第三节一家仁。
盖治国一章。只是己推人化二事而已。故语类曰。一家仁以上。是我推之于国。一家仁以下。是人自化之。尽八字打开矣。
传十章首节民不倍。
上恤孤而民不倍。先辈以民亦不倍上之所为为解。而心尝为疑矣。南子皓以不倍孤幼为解曰。倍字不必下倍上也。上之于下。亦用倍字。如蔡泽传义不倍功臣之语是也。此说甚为明白。然未得多见證左为恨。今见柳公晦书。云倍恐是相负之义。
第二节章句立教之本。
按立教之本。是指孝弟慈而言也。盖传文所引如保赤子者。似是只说慈之道。而章句兼言孝弟者。非推广传文言外之意也。传文之意。即举是慈以例孝弟耳。
第三节一家仁。
盖治国一章。只是己推人化二事而已。故语类曰。一家仁以上。是我推之于国。一家仁以下。是人自化之。尽八字打开矣。
传十章首节民不倍。
上恤孤而民不倍。先辈以民亦不倍上之所为为解。而心尝为疑矣。南子皓以不倍孤幼为解曰。倍字不必下倍上也。上之于下。亦用倍字。如蔡泽传义不倍功臣之语是也。此说甚为明白。然未得多见證左为恨。今见柳公晦书。云倍恐是相负之义。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79L 页
宜与背字同。(中庸为下不倍章句。亦曰倍与背同。)按坊记曰。利禄。先死者而后生者则民不背。注云是不背死忘生之意也。疏曰。以此化民则民皆不背于死者。(下文云民犹有背死而号无告。下章云殷人吊于圹。周人吊于家。示民不背也。合而观之。不倍之义。尤为分晓。)大义恐与此相发。盖民若不恤孤幼。则便是相忘而相倍也。上恤孤则民亦不相倍而为之矜恤孤幼。此恐于文义却为直切云云。据此两友所證则民之不倍孤幼之意。甚为稳当矣。
第末节。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按传文之例。当曰此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而今以义字结之。何也。夫平天下之君子。非不反本自治。而惟其大学之道。至于平天下。则于格致诚正修齐治之工。其为用力已至矣。且平天下与治国。只是一个道理而已。为详说于齐家章。则不须说反本如修齐之为矣。且又平天下在于治国之后。而以絜矩之。要使上下四方均齐方正。则其与义以方外之义。自相吻合矣。盖矩是为方之器。而义为方外之道。则絜矩章之结以义字者。渊乎微矣。故
第末节。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按传文之例。当曰此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而今以义字结之。何也。夫平天下之君子。非不反本自治。而惟其大学之道。至于平天下。则于格致诚正修齐治之工。其为用力已至矣。且平天下与治国。只是一个道理而已。为详说于齐家章。则不须说反本如修齐之为矣。且又平天下在于治国之后。而以絜矩之。要使上下四方均齐方正。则其与义以方外之义。自相吻合矣。盖矩是为方之器。而义为方外之道。则絜矩章之结以义字者。渊乎微矣。故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80H 页
程子于此章。以义以方外当之。(语在二程全书。而不记伯叔。故只称程子。)先贤之论。尽不易矣。
大学或问疑义。
由是诚意正心云云。小注新安陈氏曰。先立其大者云云。
按由是。指上文此心既立而言也。先立其大者。是敬以立心也。小者不能夺。如去四有五僻之类也。陈氏以诚意正心为大者。以百体从令为小者。似非朱子之意也。
向也俱为物欲之所蔽。
前此。以气禀物欲每每相对说。而于此单举物欲之蔽者。樗翁以为物欲之蔽。即旧染之污。而新民。所以革其旧染。则单举物欲者。于新民之义。尤为衬贴云云。此说甚当。
各正其心。各诚其意。小注陈氏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故不言格致。语类曰。虽不可使知之。亦当使由之。不出规矩准绳之外。朱子又曰。不成说。各致其知。各格其物。所以只得如此说。岂于民而无致知格物之工乎。(不记全文而大意如此。)
按此数条。似相矛盾而不害为相通也。夫或问之
大学或问疑义。
由是诚意正心云云。小注新安陈氏曰。先立其大者云云。
按由是。指上文此心既立而言也。先立其大者。是敬以立心也。小者不能夺。如去四有五僻之类也。陈氏以诚意正心为大者。以百体从令为小者。似非朱子之意也。
向也俱为物欲之所蔽。
前此。以气禀物欲每每相对说。而于此单举物欲之蔽者。樗翁以为物欲之蔽。即旧染之污。而新民。所以革其旧染。则单举物欲者。于新民之义。尤为衬贴云云。此说甚当。
各正其心。各诚其意。小注陈氏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故不言格致。语类曰。虽不可使知之。亦当使由之。不出规矩准绳之外。朱子又曰。不成说。各致其知。各格其物。所以只得如此说。岂于民而无致知格物之工乎。(不记全文而大意如此。)
按此数条。似相矛盾而不害为相通也。夫或问之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80L 页
止于诚意者。不必每人而皆责格致之工也。朱子之只得如此说去者。又不必于民而皆阙格致之工也。大抵自在上者而观之。则格致之工。不可责望于人人也。此是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也。自在下者而论之。则凡民之中。自有俊秀焉。又岂无格致之君子乎。如此活看则数条之说。皆可贯通矣。
无复上文语绪之可寻。
愚则谓以其最初用工之地。故无复语绪之可寻。樗翁云。如曰所谓诚意在致知云尔。则因诚意而可以知致知之推致其知识也。而今不然。所以无复上文语绪之可寻也。南子皓曰。格致章只有结语。而其上有阙文。所以无复语绪之可寻也。今见柳公晦与子皓说相吻。盖如是观之。则于文义似甚稳当。今从之。
千溪万径。皆可以适国。
按千溪万径。指事物而言。国。指理而言。盖一事之中。各具一理。能于一事上穷格其理。则其馀可以推类而旁通矣。若以国为理之一原。则一原者。是万理总会处也。既至于万理总会处。则又焉有推
无复上文语绪之可寻。
愚则谓以其最初用工之地。故无复语绪之可寻。樗翁云。如曰所谓诚意在致知云尔。则因诚意而可以知致知之推致其知识也。而今不然。所以无复上文语绪之可寻也。南子皓曰。格致章只有结语。而其上有阙文。所以无复语绪之可寻也。今见柳公晦与子皓说相吻。盖如是观之。则于文义似甚稳当。今从之。
千溪万径。皆可以适国。
按千溪万径。指事物而言。国。指理而言。盖一事之中。各具一理。能于一事上穷格其理。则其馀可以推类而旁通矣。若以国为理之一原。则一原者。是万理总会处也。既至于万理总会处。则又焉有推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81H 页
类旁通之事乎。观于盖字以下。万物各具一理。万理同出一原。可知矣。○后考语类。陶安国问。恐是比之理之一原处。不知从一事上便可穷得到一原处否。曰也未解便如此。只要以类而推。理固是一理。然其间曲折甚多。须是把这个做样子。却从这里推去始得。据此。愚说不至大悖耶。
所以为物者。莫不各有当然之则。
按他处所以为。作所以然之意者多有之。而于此则似不然。盖方论万物所以然所当然之理。而当然之则之下。继之以得于天之所赋云云。则得于天之所赋者。固是万物所以然之理也。似不可以所以为是物者。亦作所以然看也。无乃所以为是物者。汎指为物者言耶。
程子格致条。先言读书讲明道义而及事物。朱子格致条。先言事为而及文字讲论。且程子不言念虑之微。何哉。
按书是义理之所在。故先从义理精切处讲明。以及于事物也。事是日用之所接。故先从日用着实处做去。以及于文字也。程子之论。似直说。朱子之论。似横说。所言虽有先后之不同。而于格致之义。
所以为物者。莫不各有当然之则。
按他处所以为。作所以然之意者多有之。而于此则似不然。盖方论万物所以然所当然之理。而当然之则之下。继之以得于天之所赋云云。则得于天之所赋者。固是万物所以然之理也。似不可以所以为是物者。亦作所以然看也。无乃所以为是物者。汎指为物者言耶。
程子格致条。先言读书讲明道义而及事物。朱子格致条。先言事为而及文字讲论。且程子不言念虑之微。何哉。
按书是义理之所在。故先从义理精切处讲明。以及于事物也。事是日用之所接。故先从日用着实处做去。以及于文字也。程子之论。似直说。朱子之论。似横说。所言虽有先后之不同。而于格致之义。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81L 页
皆可以贯通矣。若夫念虑之微。则包在于应事处物当否之中耶。
由中及外。
按不必指某为外。只就意字上说得诚字。乃得。(好恶者意也。由中及外者诚也。)上所谓不好不恶者。挽拒于中者。外好恶而中实不好恶也。必由中及外。无一毫之不好恶者。乃所谓诚其意也。及到意诚之效则内外昭融。表里澄澈。看得如此则文理血脉。来历去处。井井不乱矣。
内外昭融。表里澄澈。
按朱子曰。内外昭融。以理言也。盖以理言者。似指物格知至也。内外昭融。既指格致而言。则表里澄澈。似指诚意也。盖此表里。承上文由中及外而言也。且诚意为正心修身之本。故下文继之曰心无不正。身无不修也。
妍媸俯仰。因物赋形。或曰。赋者。天之所赋也。鉴衡之之妍媸俯仰者。因其物所赋之形而异焉。
按雪赋。有曰值物赋形。盖雪之因方为圭。遇圆成璧者。是值物赋形也。然则赋者。不必天之所赋也。凡物之随遇异形者。亦可谓之赋也。且正心章语
由中及外。
按不必指某为外。只就意字上说得诚字。乃得。(好恶者意也。由中及外者诚也。)上所谓不好不恶者。挽拒于中者。外好恶而中实不好恶也。必由中及外。无一毫之不好恶者。乃所谓诚其意也。及到意诚之效则内外昭融。表里澄澈。看得如此则文理血脉。来历去处。井井不乱矣。
内外昭融。表里澄澈。
按朱子曰。内外昭融。以理言也。盖以理言者。似指物格知至也。内外昭融。既指格致而言。则表里澄澈。似指诚意也。盖此表里。承上文由中及外而言也。且诚意为正心修身之本。故下文继之曰心无不正。身无不修也。
妍媸俯仰。因物赋形。或曰。赋者。天之所赋也。鉴衡之之妍媸俯仰者。因其物所赋之形而异焉。
按雪赋。有曰值物赋形。盖雪之因方为圭。遇圆成璧者。是值物赋形也。然则赋者。不必天之所赋也。凡物之随遇异形者。亦可谓之赋也。且正心章语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82H 页
类曰。妍媸高下。随物定形。据此则此所谓赋字。即定字之意也。鉴之照物者。随其物之妍媸而定其妍媸之形焉。衡之称物者。随其物之轻重而定其高下之形焉。如此说。未知如何。
絜矩章曰。三者人道之大端云云。曰何以言絜之为度也云云。曰然则絜矩之云。是则所谓恕者已乎云云。
按三言絜矩者。虽若重叠。然其义各有攸当。曰。三者人道之大端以下。是释絜矩之张本也。曰。何以言絜之为度以下。是正释絜矩也。曰。然则絜矩之云以下。是释絜矩之所以为恕也。读者不可以不仔细分别也。
以此为防人。
以此为防。下人字。余尝属之下句。而赵子希则属之上句。心常为疑而未得證左。今见柳公晦书。云渠亦属之下句。与礼防记所谓以此防民。民犹有薄于孝而厚于慈等诸条语为證。甚合鄙意。
絜矩章曰。三者人道之大端云云。曰何以言絜之为度也云云。曰然则絜矩之云。是则所谓恕者已乎云云。
按三言絜矩者。虽若重叠。然其义各有攸当。曰。三者人道之大端以下。是释絜矩之张本也。曰。何以言絜之为度以下。是正释絜矩也。曰。然则絜矩之云以下。是释絜矩之所以为恕也。读者不可以不仔细分别也。
以此为防人。
以此为防。下人字。余尝属之下句。而赵子希则属之上句。心常为疑而未得證左。今见柳公晦书。云渠亦属之下句。与礼防记所谓以此防民。民犹有薄于孝而厚于慈等诸条语为證。甚合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