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x 页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书
书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4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45H.gif)
语类曰。三子知处偏。故至处亦偏。子功曰。如此则三子不可谓之圣。曰。不可谓之圣之大成。毕竟那清之圣。和之圣。虽使圣人清和。亦不过此。(文蔚录。戊申以后所闻。)
问。三子之清和任。孟子云皆古圣人。如何。曰。清和任。已合于圣人。只是得一节。(可学录。辛亥所闻。)
按此二条。言三子之清和任。与圣人同。
三子。不惟清不能和。和不能清。但于清和处亦皆过。如射者皆中而不中鹄。问。既如是。此何以为圣人之清和。曰。却是天理中流出无驳杂。虽是过当。直是无纤毫查滓。(可学录。辛亥所闻。)
所以偏处。亦只是有些私意。却是一种义理上私意。见得这清和任。是个好道理。只管主张这一边重了。亦私意。(谟录。己亥以后所闻。)
问。三子之德。各偏于一。亦各尽其一德之中否。曰非也。既云偏则不得谓之中矣。三子之中。但各至于一偏之极。不可谓之中。问。既云一偏则何以谓之圣。曰。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4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45L.gif)
又曰。夷齐所为。都不是庸了。(夔孙录。丁巳以后所闻。)
按此四条。言三子之清和任。与圣人异。据此诸条。前后之论。似相矛盾。靡所适从。然惟是夔孙录与僩录。乃最晚后所闻。或可以是为正耶。且清和任。既不得谓之中则于中庸中立不倚章。朱子反以二子之不倚不流言之。何也。无乃朱子姑借二子之不倚不流。形容中庸之道也。非以二子为合于中庸之不倚不流也耶。
诸子所录。未见其为矛盾。无乃精神昏瞀。不能细察耶。虽偏而毕竟到极处。虽过中而绝无一毫查滓。虽不中而不待勉强。自然安行。是皆不能中庸而能到圣处之意。而来教如是。当更思之耳。夷惠之不倚不流。固是中庸。而所谓都不是庸了者。似以其立心制行之大致言之。自与偏举一事而言者。所指不同。如何。
二子之清和。只是无所驳杂。不待勉强。故所以谓之圣。然其所谓清和。毕竟与大成之圣不相似。故有曰清和处亦过当。又曰。不得为一德之中。又曰。有些私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4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46H.gif)
所谓私意。亦只以系着一偏而言。则不害为造其极之圣也。来喻下段。已说得尽。无容更赘矣。不倚不流之合于中庸者。举其一事而言。则以其全体大致而谓之不是庸了者。恐不必深疑。如何。
答旧堂赵公(虎然)
顷于龙庵。伏闻杖屦逶迤莅止。意谓从容燕侍。薰炙德仪。庶几模范其万一。而晚又闻行旆转向中山。私心落莫。只叹无分于君子。计外承拜辱书。满纸辞语。有若以栻为可与语此学者。无乃有论笃是与之失耶。仍审冬令。静中棣床德履万安。岂胜欣慰。顷者一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4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46L.gif)
与旧堂赵公
违拜轩屏。已有年矣。伏闻道体有慎节。连试药饵。下情溯虑。靡日不切。窃覸下执事气质。清秀固有馀。而完厚似不足。加以年龄已高。筋力渐衰。固宜厚自保啬。十分慎疾。此是古人保生之道。而执事则不然。不知老耋之已至。而过自劳攘。徒恃定力之有素而不少慎节。真元陷下。外邪乘隙。遂至于沈绵之境。此等症候。似不可全诿于无妄之祟也。幸望大家调治。加意保养。速收勿药之庆。千万千万。栻居然之顷。期年已过。冠服随变而犹且不死。顽忍直一木石耳。自闻下执事有所慎以后。凡在知旧之末者。或躬进而问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4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47H.gif)
与贞窝黄公(龙汉)
路远诚薄。未供洒扫之役。每因江左士友。讲服盛名。徒有区区倾向之心。而因循偷惰。又未奉咫尺之书以致起居之节。执事何以知微悃之所在也。节届仲春。霖雨乖候。未审静养道体履玆若何。窃想神明所相。益膺难老矣。贤器年前获奉于稠座。其雅饬容仪。合下门庭中人也。中心藏之。久而愈不忘也。栻。质本卤下。志又不固。早事时文。半世乾没。晚而后始游长者之门。粗闻有吾儒之学。思所以分寸跻攀。少收桑榆之功。而鼎器已破。疾病相寻。志未能率气。行未得著跟。措身处事。七颠八倒。无以自拔于流俗。悠悠汎汎。辊到六十光阴。回顾胸中。枵然无一物。柰何柰何。因念世下风浇。士习益偷。滔滔于功利者。如山移海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4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47L.gif)
与贞窝黄公
乃者一书。出于几年向慕之馀。而仰渎尊鉴。旋切猥越。乃下执事贬损高明。辱赐惠覆。辞旨郑重。有若可语以此学者。栻诚非其人也。或者执事论笃之是与耶。一感一愧。不知所以仰答焉。未审静中道体一向万重。栻。薄阴衰相。加以疾病。备礼寻数之工。亦不如意。优游度日。兀然为村里庸人。环顾初心。只自怃然悼叹而已。伏读下书。所以箴砭者亲切的当。足以仰窥执事平日闇然之工。敢不奉而周旋。以为终身之戒也。然天理人欲之辨。此是人鬼关头。工夫极细密处。倘非知机识微戒惧谨独之君子。未易存遏也。是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4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48H.gif)
与俛庵李公(㙖)
日月流迈。 大王大妃祥期已过。慨廓之痛。想惟一般。转闻重被 恩谴。远作绝岛之行。当此春寒。万里征役。实非七耋老人之所可堪当者。尽乎天下事无不有也。谨问玆者。体度若何。其间已为登程耶。远为之溯虑万万。栻。居在峡隅。晚闻此报。即欲躬进拜别。而非但道途稍间。老慈长时凛惙。实无远离之势。末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4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48L.gif)
与南子皓别纸
孟子过化存神章集注曰。所过者化。身所经历之处。即人无不化。(止)器不苦窳也。所存者神。心所存主处。便神妙不测。(止)莫知其所以然而然也。小注程子曰。所存者神。在己也。所过者化。及物也。朱子曰。经历不必为经行之地。凡其身之所临。政之所及。风声气俗之所被。皆谓经历。程子直以所过者为及物。盖言所过者化。则凡所经历。物无不化。不必久于此而深治之然后物从其化也。其曰在己者。盖以化者。无意而及物。此则诚于此而动于彼也云云。又曰。存是自家主意处。便神妙不测。亦是人见如此。新安陈氏曰。过化存神。其所存主者其体也。所过者化。以其所存者神也云云。又存神为之主焉。据集注与小注程朱说。则过化存神。些有分别。愚之所以分开看者似无不可。而元大之一并挥斥。恐似未尽详考也。又按陈氏说则元大所谓以其有存神故过化也。过化存神。不必分看云者。亦是也。然似不可一向如此说。盖陈氏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4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49H.gif)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4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49L.gif)
答南子皓
心学图说。程氏曰。人欲未汩及即觉于欲者。两欲字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50H.gif)
答赵子希
有便辄有问。益知尊兄秉心之塞渊也。矧审冬令。棣床学履冲谧。慰仰非寻常比也。栻。奉老依昨。而第日汩忧冗。寻数之工。亦无暇及。浩叹奈何。致曲说。愚见不能无疑。夫圣人之所谓全体者。四性兼备。完全自足。于用仁处则尽仁之道。于用义处则尽义之道。至于礼智。随处皆然。巨细精粗。无毫发之不尽者。是乃全体也。非以一端发处。三端之同为呈露者。乃谓之全体也。是以或问小注朱子答人问曰。圣人具全体。一齐该了。而当用时。亦只发一端。如用仁则义礼智如何上来得。以是推之则其曰具全体。一齐该了者。此性之该了仁义礼智而言也。其曰当用时只发一端者。其端之各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而言也。然则圣人之所发。只可谓之端。而众人之所发。不能无偏曲之弊焉。是以。圣人全体浑然。要用即用。不待推致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50L.gif)
与赵子希
急景垂暮。风雪满壑。杜门潜处。只切慕徒之心。此际棣床学履一向珍护否。栻。老人粗安。而身家每苦风眩。钻纸寻数之工。亦不如意。如是而敢望向上乎。诚者物之终始。章句内有是物云者。是释物之始也。尽而无有云者。是释物之终也。故字以下。至亦如无有云者。是释不诚无物也。此则子皓之说也。故字以上。为统释不诚无物。故字以下。至亦如无有。为诚之为贵张本者。此则李校理之论也。彼时相对。错换说道。致有吾兄之更询。于此足以仰高明精思之工。而弟之所以妄言之失。无地自容。愧悚何极。启蒙先天图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51H.gif)
与赵子希
顷书致曲论。未及细玩。旋为子皓所袖去。仍以遗失。未能详记。然大槩辨论纵横。援引精审。如弟蒙陋者。何敢更有容喙。而第于所论全体处则恐似未然。盖全体与本体不同。本体则虽众人。亦与圣人无异。至于全体则惟圣人可以当之。而众人莫得以与焉。今以灯笼喻之。若就灯而语其本体之光明。则笼之四面虽皆黑纸。而灯明之本体。固自如也。语类所谓灯乃本性也。未有不光明者是也。就照烛处而语其全体之著显。则四面无蔽。明光毕照者。是为全体之呈露也。语类所谓撤去笼则灯之全体著见者是也。今见来喻。只以一面照烛。便谓之全体。此则众人之有觉于介然之顷而本体洞然者也。非圣人举全体而尽之之意也。高明于全体之意。似未洞见。故致此争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51L.gif)
答赵子希
乍阻瞻咏方切。忽承惠墨。欣豁之馀。仍审服中棣履珍相。整顿几案。温理旧业。日有新趣。何等慰羡。全体说。前后累累教示非不勤挚。而执滞之见。终未回悟。玆与子皓合并讨论。搆出一通别纸录呈。细加商量。以为归一之地如何。合与不合。在此一举。无徒哓哓。自犯多言之害。千万切仰。
别纸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52H.gif)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52L.gif)
与赵子希
昨于愚山案上。见黄兄次野书。张皇震耀。不可正视。实非吾辈所可容喙。然其于大学或问。析之极其精。合之尽其大一条。似甚差谬。今虽未能一一记得。然大意攻破卢氏之说。而未免与卢氏同科。无乃黄兄之高明。或失于商量而然耶。夫明德自有体用。不必以明德为体。新民为用也。故首章以明德与新民相对。则是明德之体用不得全也。后章言明明德于天下。则是明德之体用极其大也。盖自明己德者。是体也。使民明其明德者。是用也。而所谓使民明其明德者。皆吾明德中事也。如是看之则似无所碍。而今黄兄之论。于析之处单言体。于合之处单言用。又以极其精者为道问学。尽其大者为尊德性。是果大学本意乎。聊以仰质。若有安平便。以此意往复如何。
与赵子希
有所说。来喻以为可备一说。恐似未然。观于语类以期待留滞偏重三者皆为物所系缚。而到别事来应之。便差了。(敬之问而贺孙录也。)此不是大煞分明者乎。譬如镜衡。镜中先有人则照他人便不得。衡上先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53H.gif)
陈氏说。来喻曰。分类之。则依乎中庸者。索隐行怪之反而仁智之兼全也。不知不悔者。半涂而废之反而不赖勇而裕如也。愚意则虽似分类。而知仁勇之兼言者。尤为端的。夫依乎中庸。固是结第一节。而其章句曰。知之过。行之过。不当强而强者也。此非兼言知仁勇者乎。不知不悔者。固是结第二节。而其章句曰。知及行不逮。当强而不强者也。此亦非兼言知仁勇者乎。是以三节章句曰。知之尽。仁之至。夫尽与至者。非勇而能之乎。此所以不赖勇而裕如者也。其曰不赖勇者。正所谓无所事乎勇而真大勇也。且一章三节内。每每兼言知仁勇。而独于末节。始为分属者。无乃不可乎。虽文势观之。恐似未然。
与赵子希
岁暮矣。翘想方切。意外令仲氏兄左顾。欣握之馀。询审兄经履益珍重。造诣益崇深。栻。衰懒二字外。更无向人道者。今者将行儿子冠礼。而多有可疑仪节。夫冠礼之法。大宗子主之。则吾家宗子则三从孙绰遇。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53L.gif)
答赵子希别纸
来喻曰。凡言理气处。绝无以精粗本末分之云云。按太极图说后论。曰道体之全。浑然一致。而精粗本末内外宾主之分。粲然于其中。又论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曰。是岂漫无精粗先后之可论哉。通书理性命章。是释阴阳一太极之意。而注曰。自其末以缘本。又曰。自其本以之末。真西山曰。即器以求则理在其中。精粗本末。初不相离。此是以理为本为精。以气为末为粗之许多證案也。又来喻曰。据阴阳圈而对上圈。则其曰阴阳者。包其中太极而言也。其曰太极者。指上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54H.gif)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54L.gif)
来喻以大学序犹颇放失之放字。指传文次序之错置也。失字。指格致章之阙亡云云。按朱子大全。记大学后有曰。简编散脱。传文颇失其次。程子盖尝正之。某不自揆。窃因其说复定此本。传之一章二章三章(以上并从程本。增诗云瞻彼淇澳以下。)四章五章(并今定)六章(从程本)七章(止)十章(并从旧本)据此则传文之错置者。既谓之失。则序文中放失字。只是一意。似不必分看也。夫以序文文势观之。则放失字之下。继之以采辑补阙云尔者。似分指错置与阙略。然记后之训既如是。则似不必更生异论也。未知如何。
与金舜叟(熙奋)
忽焉岁穷。未审承欢学履一向冲裕。閒界钻研之乐。想益超然于色相之外矣。栻。自顾愚陋。无所短长于世。只有好善慕德之心。自谓不下于人。而既乏刚毅奋发之志。又无辛苦刻励之工。随分寻数。不过为遮眼破寂之资。而了无一知半解有得于身心。因循偷惰。徒有尺退。浩叹柰何。每与南兄子皓说及于执事。而山川间阻。无路盍簪以资讲磨之益。跧伏穷庐。只成孤陋而已。因念高明以合下好资质。断置功利一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55H.gif)
与郑明应(必奎)
春寒尚峭。未审服履起居万重。栻。年与病添。无所猷为。时于古纸上。或有会心处。而根本已坏。鼎器又破。霎时意思。每易消歇。若是而安敢望其有补于身心耶。只自抚躬长叹而已。即见与皓兄书。论中庸三达德之勇。而末段曰。必欲分属则不无其说。而还觉凿矣。是诚精覈之见。理到之语也。尝见先儒或以勇属之义。或属之智之贞固。而愚意亦未见其必然。大山先生有曰勇不是性外之物。而亦不必分属云云。此似确论。而今吾兄则引而不发。幸毕其说。开此蒙蔽如何。
答郑明应别纸
以其气异而有所偏全也。此正万物各具一太极之义也。
太极图说朱子注曰。太极之全体。无不各具于一物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55L.gif)
韩子所谓三品之性。虽若与相近之性不甚相远。而其归趣之相反。不啻如冰炭霄壤之判云云。
韩子性有三品之说。究其立言本意。则诚有认气为理之病。而若单行此句。则与相近之性。不甚相远。黄兄之合并援引者。似未见其不可也。告子生之谓性。虽见斥于孟子。而程子反引而为说。以此例之则以三品之性。比类于相近之性者。岂有认理为气之蔽耶。
天命之性。直拽下来率性之道一句上。演解云云。
盖中庸首三句。虽是三层说。而天命之性。即率性之性也。虽有天人体用之不同。而其性则只是一个性也。今曰拽下来云云者。似以上下性字作两样看。殊可疑。盖天命之性。是原头大本上说。然人物之所共循者。即是天命之性也。非是天命之性自为一性。而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56H.gif)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56L.gif)
玉山讲义曰。四端之发。各有面貌之不同。(止)性之善可知也。其曰析而为四之四字。是指四端耶。抑指四德耶。其曰粲然有条者。四端四德间。果何所的指称谓也。或曰。这两句皆指四德。或曰。析而为四者则指四端。而粲然有条者。指四德云云。
不同之下。承以是以字。而继之曰。析而为四则此四字。似指四德也。盖四端之面貌如此。是以。推其本而界破为四德也。若以此为四端则恐未然。上文既曰四端。而于此又析为四端云尔。则非但是以字无力。语势亦似重叠矣。且浑然粲然。是在中之性。而四端是性之已发者。则有条者亦似指四德也。其下结之曰。性之善云云。则四德是性也。而曰仁曰义曰礼智者。乃所以为性之善也。此因其用之善而知其性之善也。四端之发。既是纯善。而究其来历原头则性中自有四德之粲然矣。四德岂非性之善者乎。愚见如是。而安保其不谬也。
与柳象远(寻春)
一二年来。幸得数次合并。从容讲讨。薰炙德仪。所以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57H.gif)
与李季益(镇宪)
春间际晤。未足以酬宿愿。而一别归来。岁色已暮。同人之思。何日忘之也。贤閤夫人卓节懿行。前所稔闻。而至蒙旌褒之典。自此可以不朽于世矣。忝在姻后者。亦与有庆焉。栻。素患疾病。常常作苦。自顾前途甚窄而伎俩只此耳。奈何。令从孙元纬。裒然老成。侪流中鲜有其比。可想执事教导之方也。目今士习奔竞。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57L.gif)
答南元大
自哭浦老。居常忽忽。恍若有亡。杜门块坐。难以为怀。此际忽承惠墨。所以自悼者。正说尽鄙人心绪。追念平日相从之事。彼此乌得不乃尔耶。读来不但永叹而已。时惠德音之示。吾亦所望于左右也。吾侪老矣。馀生固无几。而趁此未死之前。交相勉励。无至大过则庶几无负于亡友矣。环顾今日。惟于左右可以告此语矣。左右亦念之哉。
答南元大
每欲与左右一番合席者。以其有多少合商量事矣。顷奉又甚草草。未能讨一话旋别。别后怅恨方切。此际即承先施惠墨。满纸绸缪。非寻常寒暄之问而已。仰感情厚。难以容喻。因审棣床经履晏重。何等仰慰。浦老德微。实不可泯没无传。而平日相知如吾辈者。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58H.gif)
与南元大
顷便书。想已登照矣。向后有日。薄寒中人。未审棣中经履晏重。观书玩理。日有佳趣否。其中必有所得。亦或有所疑。不惜示及。以破病中涔寂之怀是望也。公晦书。依教仰呈。而其别纸在公宣处。未及索来。当俟后便。然其大意不出此书中语。览后逐条论列。回示如何。顷者左右以补阙略。专指补亡章以极知僭踰无所逃罪證之。盛论亦似有理。然愚意恐有未然者。盖阙是阙漏之谓。略是疏略之谓。则其字义迥然不同也。夫极知僭踰无所逃罪者。实承上文补阙略之意。而其归重则在于补阙。而补略则自是包在于其中也。且细论之则以传文为有阙漏而补以己意者。固宜自谦以僭踰之罪也。又以传文有所疏略而补以注说者。亦不可不谓之僭踰也。似不当以自谦之辞。而遂以阙略专指格致章也。未知如何。大抵公晦以采辑与补阙略合为一事。而兼指次其简编。及补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58L.gif)
与南元大
每得左右书。辄为之心开目明。盖以迩来久未闻法语也。因审棣中经履神劳岂弟。庸学序文之所主不同。诚如来谕矣。盖中庸一篇。无所错简。故只是依经文分章句。而以会众说折其衷为主。大学一篇。多有错简。又有阙漏疏略处。故以补阙略为主。此其所以自谦之辞亦自不同也。然若以自谦之过重。而遂以阙略专指格致章。则终似未然。夫诚意章之不连于格致。正心章之不连于诚意者。其语意文势。不得不如此。而实与他章之例。迥然不同。故朱子于此。特置注说。使之互相连属。此乃传文之所不言而注说详之。则此注虽是章句之例。而亦与分章句之义。些有不同。以此而谓之补略者。有何不可乎。来谕曰。两章旨义非有所略。而注说不过明其工夫之有序也。愚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59H.gif)
答李稚器(镀)
一自前春掺别之后。耿耿此心。何尝少弛。每欲修尺书以道倾向之私。而便风落落。拟议未果。乃者执事先之。于此可见贤不肖之相去远甚也。又况满纸绸缪。意寄勤挚。有若促膝而刺刺也。仍审启处对序靖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59L.gif)
答宋敬一(相天)
久饱声价之馀。数日追随。得闻绪论。私心欣幸。容有既耶。别来恋仰。非复平昔之比。每欲以一书仰候。而拟议因循之际。辄为高明所先。于此亦可见用心之敏钝也。仍审穷律。省馀服履晏重。别纸再三奉读。可见玩索之工不得不措。如是用力则于天下之理。何所不穷也。钦尚叹服。实非虚语也。乡党篇。君子不以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6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60H.gif)
答宋敬一
乡党篇。不以绀緅饰云云。
齐虽玄冠。而玉藻曰。玄冠丹组缨。诸侯之齐冠。玄冠綦组缨。士之齐冠也。据此言之则夫子齐冠。亦当缨以别之。而平居之冠。想或不以綦组缨。亦如衣之不以绀緅饰。耶。若一切以玄冠疑于齐冠而废之。则当用何冠。来说恐推之太过。
书洪范。统于大著其小也。
休徵必积于一岁之内而后。可以顺成功矣。此谓统于大也。咎徵虽在一月一日之内。而有乖时候矣。此所谓著其小也。如书所谓善必积而后成。恶虽小而可惧。大学所谓仁让言家。贪戾言人之意也。未知如何。
小注吕氏云云。吴氏云云。
吕氏所谓。只就鲧一身上说者。似非正义。吴氏以人之见不见。为彝伦之叙与斁者。又似汎然。盖鲧汩陈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6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60L.gif)
中庸小注。形而下者甚广。而其形而上者。实行乎其中云云。
溪训未能记得。且无册子。未及详考。然若以形上下分道器言之。则阴阳也。君臣父子也。是形而下也。各有当然之则。是形而上也。今以费隐言之。则费与隐俱是道也。岂可以形下为费。形上为隐乎。但小注。形而下者甚广。而形而上者。实行乎其中云者。似以形下为费。然仔细看则形下甚广之中。当然之理者费也。所以然之故者隐也。且以或问中手持足行目视耳听等说论之。恭重明聪是费也。其所以然。隐也。如是看。未知如何。
答宋敬一别纸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6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61H.gif)
仁知字虽同。而立言之意各异也。饶说恐未免强合之病也。
不显惟德。胡氏饶氏未发之中。
尝观小注考疑。深非诸儒未发之说。而今未记得。大抵此章。自存养省察之工。以至于不显无声臭之妙耳。其曰不显无声臭者。特以形容至德渊微幽深玄远之意。非谓未发之中。饶氏诸说。似非朱子之意也。
修道以仁。
章句曰。天地生物之心云者。指仁之最初原头而言也。元者善之长也者。包义礼智而言也。此所以专言之意也。指南之说。殊不可晓也。
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前说似稳。然既曰尊贤。则辨别贤否。自在其中矣。似不必分言也。以下文事亲为推本者甚好。孟子所谓仁之实义之实云者。其意以为仁非一端而其实则事亲是也。义亦非一端而其实则从兄是也。与中庸所言微不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