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x 页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书
书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1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18H.gif)
月初稳承清诲而归。意思似与前有别。方知君子感人之深也。不审侍省下道体益膺多福。栻。归路冒雪。因得寒疾。加以冗故侵夺。懒惰成习。未能专意于书册。有时闭门静坐。不无些少意思。而及至事到手头。辄败坏涣散。莫可收拾。始知人生少少志愿。是亦有命焉。自怜奈何。鄙家先世行录。皆已脱藁否。奉来碣文。擎读十回。真是字字理到。君子立言。可以传信于百代。先祖潜德。庶几彰明于来世。感戢慰幸。曷有其极。然而窃听樗翁屹南佥丈之论则不无一二商量处。而亦非笔舌所可形容。当俟日后面禀为计耳。中庸劄疑。一一批示伏望。
上立斋先生
风雪甚寒。未审服中道体神劳万康。顷承诲谕。以妙众理为体。宰万物为用。而鄙见初以为疑者。专以动静分体用。而妙众理者。亦是动用之意故也。归后更思则妙众理。是就心而言也。宰万物。是就物而言也。以在心为体。在物为用者。未为不可也。始觉门下独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1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18L.gif)
上立斋先生
一番消息。动经时月。进于此者。又何可望也。维夏渐热。未审曩时慎节已臻复常。道体康旺否。伏溯之馀。还切仰祝。栻。风眩愈甚。耳蝉眼花。衰象日甚。骎骎与书册相远。近又子皓为做程文。与元大同住六宜亭。远此强辅。块坐穷庐。只成孤陋而已。柰何。七情理发之论。屡蒙提诲。而胶滞之见。犹未释然。略构小说以仰呈。其他疑义。并为录上。一一明赐批诲。以发蒙滞。拱而俟也。
别纸
顷承诲谕。以心统性情中图观之。则七情亦发于理。当初听时不能无疑。而未能仰质。伏见抵子皓书。批诲勤挚。又引先先生书以为證案。浅见末学。何敢容喙于其间。然有疑而姑信。亦非求益之道。故玆敢更为仰陈。夫中图之言性。是本然之性也。性既不杂乎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1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19H.gif)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1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19L.gif)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2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20H.gif)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2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20L.gif)
上立斋先生
逖违轩屏。已经时月。而书候之节。亦随而阻。弟子之职。于是阙如。罪悚何极。冬序已过半。方庸向慕之际。忽奉令胤兄询。伏审静养道体一向康旺。栻。月初与子皓,子希,象远佥益。同做旬日之工。讲心经一部。非但于文义多所发明。相观之际。其所感发者亦为不少。而还巢后冗故汩乱。催租日急。一时意思。旋以败散。兀坐穷庐。依前无状。是知平日专无所养之工。而欲恃朋友之助者。亦已末耳。浩叹奈何。
上立斋先生
鄙家至亲中方值大祥。而拘于 因山前。不得已退行。若过 因山之后而行祥事。则禫月已过矣。以过期无禫之意推之。则似无行禫之节矣。然近闻好礼之家。虽或过大祥于禫月之后。而不忍遽着吉服。祥后服以禫服而过三日后。为位哭而除之云。此意近厚。未知如何。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2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21H.gif)
料外伏承下书。颠倒奉读。所以慰下怀者。不啻万万。况审道体神劳恺悌。栻。冗务丛委。书册浸远。胸中益觉空荡。所以前书有所自悼。而自分见斥于门下矣。乃者不以为外。反赐教诲。诱掖备至。栻虽愚卤。敢不奉而周旋。但平日心主不定。见识未到。其何能照管接续耶。庸是吁惧也。柳生问目。妄以臆见逐条论辨。而必不中理。然不敢自隐。玆以仰呈。幸赐斤正伏望。
别纸
章句既以心释明德则心固有善恶。而明德亦有善恶否。
明德是心之表德。而心之本体。自是湛然虚明。则明德不可以善恶言也。
性发为情。心发为意。盖所以发者理也。所当发者气也。则情固有理气之可言。而意亦如是耶。性为纯善而心分善恶。故性发为情则无有不善。心发为意则有善不善耶云云。七情既以浑沦形气二者分说。则四端亦有二者之可言耶。或云性发。或云心发。则性发心发之各有其时而各有感应耶云云。人之性即天地之性。人之心即天地之心。则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2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21L.gif)
四七俱是情。然四端是理发气随者也。七情是气发理乘者也。以其理发也。故四端无有不善。以其气发也。故七情有善有不善也。来谕无论情与意。皆云所以发者理也。所当发者气也。恐未然。且四端虽理发。然未遂而为气所掩则流而为恶矣。七情虽气发。然一循于理而中节则为善矣。来谕以情为无不善而以意为兼善恶者。亦恐未然。朱子曰。感于物者心也。其动者情也。情根乎性而宰乎心。心为之宰则其动也无不中节矣。其所以中节者乃心耳。陈北溪曰。情者性之动。是就心里面自然发动。改头换面出来底。又曰。一个物事。来接着在内。主宰者是心。动出来。或怒或喜是情。里面有个物动出来底是性。朱子曰。情如舟车。意如人使舟车。据此数条则性情心意。虽各有苗脉而不可乱。然其实妙合混融。元不相离也。此所谓一而二。二而一者也。其感发也。固非齐头俱动。并辔偕出。而又非各占一边自有时节也。来谕性发心发各有时分。各有事物者。又恐未然。朱子尝论天地之心性情曰。元亨利贞。性也。生长收藏。情也。以元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2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22H.gif)
正心章。食而不知其味。为无心之病。存心不他。当食而食者是圣人。而夫子之闻韶忘味。何也。
食而不知其味。是无心之病。而如孔子忘味。则心一于是而不及于他也。故朱子又曰。所思之大。而饮食不足以夺其心也。不可以无心之病论之也。
所谓忧患。当属于七情之哀否。欲亦七情之一。而曾不说及于两章。朱子所谓正心修身。大盖差错处非在人欲上。故所以不说耶。天理人欲相为消长。则朱子此说亦何意。
忧患之属于哀。他无可据。惟论语关雎哀而不伤章集注。以忧释哀。此可为證耶。若夫七情之欲则非不好也。乐记曰。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陈北溪曰。性之欲便是情。此欲者。乃情之异名也。人欲之欲则是对天理而言者也。乃不好者也。欲字虽同而何可一意看乎。此正心章章句曰。欲动情胜。据此则所谕正心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2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22L.gif)
朱子曰。视为操心之准则。所以此章似先言视也。而未知听则在心为何物欤。
四勿之先视后听。以其视最在先也。若此章则似未见分先后之意也。且以视为操心之则。则听亦可以为操心之则。未知如何。
诚意齐家两章。必曰所谓诚其意齐其家者。诚意为自修之首。齐家为推行之始。故所以必着其字而别之耶。
诚意齐家两章。必着其字者。所谕或似然矣。然无乃零碎乎。观于经文则六条目皆着其字。何必于传文。独区区分别耶。
以传例推之则此章末。亦当曰此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而阙之。何也。
此章之不曰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以其平天下之后更无去处了也。夫以传文之例观之。如曰修身在正其心。则其下章更说修身之事。如曰齐家在修其身。则其下章更说齐家之事。而若夫此章则平天下之道。反复详言。无复馀蕴矣。且平天下之外更无可推。则其结语。不得不与前章不同矣。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2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23H.gif)
朝祖之礼。在于发引前一日。而鄙家祖庙。在于三里许葬所山下。祢庙在迩。故不得已先朝于祢庙。翌日运柩到山下后。又朝于祖庙。此非但先后倒置。请朝祖祝亦自妨碍。故仓卒措语告由。或不至于大悖耶。凡今人家或有祖庙在远而祢庙在迩。则似依先儒说。阙却于祖庙而只朝于祢庙。如此则请朝祝。将如何告之也。亦可具由告之耶。
未论礼意如何。虽以生人言之。将有行远之时。父在迩祖在远。则不得不先辞父而后辞祖。此实理势之自然也。况此大归之行。祢庙祖庙之所在适尔如此。则其朝也虽若先后倒置。而自是事势之末如何处。以此意但告曰。请朝祢。亦何害于礼意耶。又所谓请朝祖三字。虽以祖庙为重。而并祢庙包在其中。则祢庙在迩而阙却朝礼。极似未安。不知人家何所据而乃尔耶。又况祖庙既在葬所山下。则与在远地者不同。尤不可以已朝于祢庙而阙之也。
栻遇亲忌。病未行祀。使儿子代行。元祝则自有通行规例。而出主祝。甚难便。欲为措语则措语实难。不为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2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23L.gif)
既令代行则出主祝措语。亦当与元祝无异。如何如何。鄙家则代行时出主告辞。考位则但曰今以某官府君远讳之辰云云。妣位则但曰今以某封某氏远讳之辰云云。如是行之者。其来已久。未知此或无未安否耶。
忌日若遇节日。则行祀之节似难便。今人忌祀行于晓头。而节祀则每行于平朝。然则先行忌祀后。还安神主于庙。与诸位同荐时食耶。若然则果无再祭之嫌耶。若以再祭为嫌而不祭。则一庙之内。或祭或否。亦似未安矣。抑又思之。节祀只是参礼。不为具品则亦不可以再祭为嫌耶。未知何以则得宜也。
昔年樗翁家。亦于忌日值冬至。所疑正与来说同。鄙谓此与一日之间特然再祭不同。既行忌祭。还安神主之后。时食不可独阙于此位。樗翁家遂从之。此只是参礼。而不为具品与三献。则亦何必以再祭为嫌耶。来谕良是。
霁山答云若书曰。三年内墓祭云云。祝辞则因家礼祝辞用之无妨云云。按三年内墓祭当行之论。退溪,寒岗两先生之说既如此。则行之固当然。而若夫祝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2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24H.gif)
盛见诚然。鄙家亦曾无祝行之耳。
丧人凡书疏。例用稽颡字。则无论尊卑。皆当书之耶。或于至亲间手下则书以省式字。未知此是通行之规耶。观于九思答大山书曰。慰人疏起头己名下。以顿首字。换稽颡字似得。盖稽颡者是哀痛自我之辞。非所以施于人者也。此说似甚当。未知今人皆如是用之否。
答人问己疏。用稽颡字。故于己慰人疏。令用顿首字以别之。此义固当。但丧人于寻常书疏。无论尊卑。皆用稽颡字则独于慰人疏如是。未知如何。无乃初慰时一番用顿首字。其后往复则依例用稽颡字耶。至于至亲间手下则省式不妨。如何。
霁山答云若书曰。大学诚正修齐章章句。段段插入致知意思者。愚于振谷丈说。亦不能无惑。八条目阶级相殊。工夫自别云云。栻按霁山所谓阶级相殊。工夫自别云者。诚至论。然格致者。所以格其诚正修齐之道也。非谓今日尽知然后明日始去行也。亦非谓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2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24L.gif)
致知而知既尽则到诚正修齐处。这知字固未始不先焉。而至如致之一字。是知一边工夫也。今于方行处插入此意思。匹似混紊而无条绪。却乱正义。故霁山云然。来谕所谓诸章带得致知意思者。说得差胜。然终是并致字言之于此。殊为未安。如何如何。章句所谓知与察等字。固是从致知中所得来。然终与致字不同。又以人做工夫处言之。格致诚正。固当交致其切。不可谓知既尽然后方行。然此八条所言。各就主意所在处立说将去。故既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2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25H.gif)
清台观书录曰。本末二字。是三纲八条中要语。故特作传于止至善之后格致之前以释之云云。栻按本末固是三纲八条中要语。然传文次第。一依经文之例。则本末传之在于止至善后者。固其然矣。非要语而特置于此也。今清台云云。未知如何。
恐偶失照检而然也。
九思堂答柳叔远书。论中庸九经章第十七节。经文则不勉在不思之前。而章句之所以反之者。文势不得不如此云云。按章句上段不待思勉云者。文势不得不然矣。若曰。不待勉思云尔则似不成文矣。若乃下段则非正释经文也。只是论断处。故毕竟以知先于行之意而不思在不勉之前矣。此则似非特文势然也。未知如何。
经文此段。兼诚者与诚之者而言。而诚者。不勉不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2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25L.gif)
大学致知章章句曰。别有阙文。按他处阙文。则皆曰当有疑有。而此特曰别有者。何也。妄意他处阙文则不过当句内一两字之阙。而非有关于全文大义。故随例称之曰云云。至于知至一句则其上分明有别立一传者。而今亡焉。则特曰别有。以示其格致之不可不别有一章也耶。
看得是。
论语仲弓问仁章集注。程子曰。谨㒔便是守之之法。小注饶氏及心经小注。史氏所谓持敬之气像云云。特象恭色庄云者。大山先生虽以为备一说。而终觉未稳。盖动容周旋中礼。分明是圣人事也。才出门如见如承。而安能遽及于圣人地位耶。愚意以为如见如承而如是做工。则毕竟有这气像矣。若其守敬之法则只在于慎独也。如此看。未知如何。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2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26H.gif)
霁山答丰原君书曰。台教曰。自无极而太极。至四时行焉。是自上说下来。自五行一阴阳至太极本无极。是自下推上去说云云。按自无极而太极至四时焉。是解说图体而为推下推上之地盘也。自五行一阴阳至本无极。是推上也。五行之生各一其性。是推下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2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26L.gif)
以愚所见。礼原君说。恐无可疑。盖自无极而太极。至四时行焉。是一直说下来者。五行具则造化发育之具无不备。故即此而又推本之。一直说上去。而其谓五行之生各一其性者。亦未始非说上者。盖周子既自五行而复推本之说。到于无极。却恐人于五行之生。不知有各一其性。而无极之体。浑然全具于各一其性之中。故特为之提出而明言之者此耳。则并此而谓之说上去者。何不可之有耶。且所谓棋盘下棋等说。未知盛见之有据与否。而愚则只于论西铭处见之。西铭之上一段。其所排铺。固如棋盘。下一段。其着工夫。亦固如下棋。而今此图说。只自上说下来及自下推上去。以见二五之精元自一体而分。而虽分未始非一体而已。何尝如西铭之上一段为列棋之盘。而下一段为下棋之事耶。此等取比。恐不衬切。试更思之。可否间回喻。如何如何。
批诲曰。棋盘下棋云云。鄙说非有所据。而只取其近似者。今承驳教。果是妄发。谨当依教抹去耳。第说上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2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27H.gif)
向于奉复后。愚亦终不快于己说。更思得此一句作说下来为是。又于通书此章。益觉其然。今来谕说得。比前日尤更分明。岂不快哉。
程子曰。杨氏为我。疑于义。墨氏兼爱。疑于仁。又明道曰。杨氏为我。疑于仁。墨氏兼爱。疑于义。朱子曰。杨朱。学为义也而偏于为我。墨翟。学为仁也而偏于兼爱。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2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27L.gif)
通看似好。然于其交互说处。又须知其所以然。可也。
动箴哲人志士。朱子以两般人说。故愚欲作圣贤看矣。更思之。似不然。盖以哲人为圣。志士为贤。则志士似当不得贤人矣。又按释疑曰。哲人。圣贤之通称。(止此)若以哲人俱属之圣贤。则志士更无归宿处矣。莫若朱子所谓两脚收工之意看之为稳。而末句圣贤则以孔颜看之似好。盖上四句。是包头说。言哲人之所以用工者诚于思也。志士之所以用工者守于为也。此是表里用工之意也。(表里用工。亦朱子语。)顺理以下。是承上四句。而言思虑云为之间。自有生死路头也。此为学者立戒加勉之意也。造次以下。言学者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2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28H.gif)
若是非两般人。则何以曰哲人。曰志士云尔乎。释疑虽以哲人为圣贤之通称。而未论志士当不得贤人。愚意。哲人亦当不得圣人。圣人直诚者也。岂诚之者可语乎。今以为诚之于思。则其不遽谓之圣人。明矣。但非礼勿动之动字。要须兼表里言之。其于下工夫万无透漏。而思是动于内者。则诚之之工。不得不以知机之哲人言之矣。为是动于外者。则守之之工。不得不以励行之志士言之矣。此其所以各把一般人来说。然其实无论思与为。皆是顺理则裕。从欲惟危者也。是以。从事于非礼勿动者。必造次克念而战兢自持。然后方可庶几习与性成。然必曰诚于思者。造次克念。守于为者。战兢自持。则亦似太拘。诚之于思者。独不战兢自持。而守之于为者。独不造次克念乎。窃谓此两句。只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2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28L.gif)
批诲曰。哲人亦当不得圣人。(止)似更紧切云云。释疑中。以哲人为圣贤之通称。故鄙意亦不能无疑。与子皓有所往复矣。今承批诲。始信妄疑之不悖矣。至于诚之于思者。独不战兢自持云云以下。义理圆活。工夫周遍。不堕于一边。于学者大有功焉。倘非平日实用力于此者。何以能如是说出耶。钦服无已。但贤与圣同归。亦见于小注而其言近巧。故此圣贤直以孔颜观之矣。更思之。学者用工。当以尽者为准。而不当以不尽者为准。则贤与圣同归之言。自不害为竿头进步之意矣。似亦可以备一说耶。
此段所说。鄙见虽是。只偶思得之者。而今谓实用力故如是则过矣。至于圣贤同归一句。小注说。非但近巧。第以造语观之。决不如是。是乃与孔颜同归之意也。学者虽当以尽者为准。而到得颜子地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2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29H.gif)
孟子公孙丑下篇。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集注曰。是为天下爱惜此物云云。按为天下之义未能了然。无乃财物是天下之财物也。我若不俭于其亲。则是糜费天下之财物也。故云为天下耶。或曰。我若不俭于其亲。则天下人观效。举皆糜费财物也。君子或虑其如此而俭其亲。故云为天下也。未知此说如何。
此等处。只须领略大意。不必深究。且既有注说。尤不容枉费他语。然窃尝妄意。孟子所谓天下。如今之所谓世间。今人动以财产谓之世间。安知孟子时方言亦不以财产谓之天下耶。盖人在人间天下。所赖以为生者是财产。故谓财产为世间。或天下者此耳。今若曰。君子不以世间俭其亲云尔。则何未能了然之有乎。孟子时方言。果若以财产为天下。则所谓不以天下俭其亲。是即不以财产俭其亲之谓耳。亦不待别为注释而明矣。顾无由取證焉。叹如之何。至如所示或说。去本旨尤远。亦不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2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29L.gif)
太极图说。中属礼正属智。而中庸则以中正皆属礼。盖太极图说。以四时五行。分排四德。故中属礼正属智也。中庸则皆以四字分排四德。而文理密察既属智。则齐庄中正。不得不属于礼也。必若究其正之所以属礼。则礼是经常之道。而经常即正也。此正之所以属礼耶。子皓曰。此礼字是就处事上说。而中包得正也。此说似稳。未知如何。
太极图说四德。当以太极图说四德看。中庸四德。当以中庸四德看。盖其所言各有攸当。虽同一四德。而名言之际。自不免有些不同者也。今来谕亦似有见于此。但又谓文理密察既属于智。则齐庄中正。不得不属于礼云者。看其语势。有若齐庄中正本不当属于礼。而特以文理密察之属于智。故不得已强安排如此者。然此莫无未安否。且此四德之各以四个字言之者。以见其充积之盛而不可以一字尽之也。则以注法言之。凡此四个字。合皆逐字有释。如文理密察之为。而只为所言各自分晓。易于看破。故一并略之者此耳。然则此齐庄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3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30H.gif)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3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30L.gif)
批诲曰。太极图说四德。当以太极图说看云云。此实至当之论也。愚之所以为说者。亦非以图说与中庸混并看之。又非以属于智属于礼者。为强安排如此也。惟是文字形容之际。辞不达意。有此带累。谨当改之耳。若夫中包得正。更为思量。又是未安。盖四德皆各以四字形容。而一字各有一意。则不必于中正字。独以中包正之义看之也。来教所谓无轻无重者。十分精到。谨当佩服耳。但愚所谓礼是就事上说者。非遗了仁义智也。特言礼以见例耳。然门下执咎之端。不全在于此也。无乃门下以宽裕温柔以下四者。为在中之德。而以容执敬别。为就事上说。故其间足以有三字。作将发意看耶。妄意以为虽有足以有三字。不害为事上说也。以章句文理密察四个字训释观之。文章条理。俱是见于外者也。详细明辨。亦是事上论也。其意若曰有如是之德者。足以如是云尔。似非谓有如是之德者。将必发见于外而能如彼也。未知如何。
若尔则下文溥博渊泉时出之章句。谓五者之德充积于内而以时发见于外。其曰充积于内者。是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3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31H.gif)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3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31L.gif)
乡党篇集注。孔氏遗书。杂记曲礼。按礼记杂记曲礼篇中。无有君子不以绀緅饰以下诸文字。则此云杂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3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32H.gif)
如是看似好。
孟子春省耕补不足。集注不言补助之义。不敢妄为之说。然观于下文兴发补不足之训。则此所补不足者。似是兴发之义耶。于春而既为兴发。则在秋而助不给者。或是薄赋之谓耶。子皓以为春亦有赋徭。则兴发之义。可以通看于春秋云云。以此而观于集注给亦足之训。则助与补。似是一义也。然齐景公兴发。未知的在何时。而考之经史。汉文之议赈贷。在于春。赐民田租。在于九月。又孟子缓其二注曰。秋取粟米之征。据此则兴发之所以补不足。薄赋之所以助不给者。或似然矣。未知如何。
必于耕敛之时而省之补助之者。似为民之于耕敛。力必有所不足而然也。彼民之于耕敛。或粮或牛或人。岂无匮乏之患哉。此所以补助之。使得以自给。然补助之道。非兴发则又何以能之乎。以故寻常解此段之意如是。却恐止于如是则所以补助之道。未为周洽。意必如汉之所谓赈贷者。其惠泽甚广。而未敢保其果是。今见来谕。说得甚好。但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3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32L.gif)
批诲曰。民之于耕敛。或粮或牛或人云云。说得周遍。此则无容更议。而本文既曰兴发补不足。诗小雅北山篇甫田章注。亦曰散其旧以食农人。补不足。助不给云云。据此则补助之政。似皆在于粟米也。且鄙说所引汉文之赈贷。尽心篇缓其二之集注者。特以證兴发之在于春。粟米之在于秋。以明兴发之为补不足。薄赋之为助不给也。非以汉文之赈贷减租为得三代之制。而三征之用其一缓其二。是为蠲减之义。今承驳教。无乃鄙说辞不达意之致耶。鄙说更为检看伏望。
谨喻。
上立斋先生别纸
忌祭代行。出主祝辞。鄙意更有商量。盖祖祢或俱是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3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33H.gif)
审如是则果不无混同之虑。且念虽无祝辞。当位行祭之时。神道人心。自有不待告而相照者。阙之亦何妨耶。
中庸九经章。诚者天之道也小注。朱子曰。万物皆备于我。(止)反求诸身云云。按孟子集注则万物皆备于我。是通圣凡而言也。反身而诚。是诚者也。强恕而行。是诚之者也。今曰云云。或是初晚之不同耶。
恐然。
孟子告子篇。所就者三。所去者三云云。盖下两节。历言所就所去。而末节不言去就字。只曰饥饿不能出门户云。以文势观之。则上文既言去就者三。下两节。只举其二。则末节虽不言去就字。而去就之意。似在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3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33L.gif)
小注胡云峰之说似好。是盖欲去而不能去者也。岂可以受其周为就底意乎。愚则以为至于是邦是就。而至此则都属于去一边意。如何如何。
万章下篇班禄章末节。百亩之粪。(止)其禄以是为差。按无论上农与下农。俱是受田百亩则有何五等之差也。或者同是百亩。而有一岁易二岁易之田。则田地固有肥瘠也。粪田用力之不齐。而所穫之数不齐。则谷数亦有多寡也。合而有此五等之差耶。且上文每每并举下士与庶人在官者。而于此只言庶人在官者。何也。无乃下士之禄。视于上农而无所差等。只以庶人在官者有此差等耶。大抵此章大意。皆以爵禄之尊卑。而有此五等之禄。则下士与庶人。其尊卑自别。故差等之法。只及于胥徒耶。且胥徒之中。亦有尊卑之品。故随其尊卑而分等耶。既有尊卑则其食口多寡。亦已包在其中矣。观于上文集注则皆有此意耳。或曰。不言下士而下士包在其中矣。未知此说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3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34H.gif)
自下士以上至大国之君。皆以上农夫所食九人例。分定其禄。考之徐氏之说可知。至于庶人在官者。上文既曰同禄。则此复表出而别言之者。以见其卑者之不得与尊者同之意。而又于其中亦不无差等。故方以土肥瘠谷多寡分定。此则通大小国。凡庶人在官者皆如是。而初不包下士在其中。然所不可知者。土肥瘠谷多寡。必所在不均。而自下士以上。皆以上农夫食九人例定其禄。何也。要之此章之说。朱子既以为不可考。又云阙之可也。亦何用苦苦讲究为耶。
公孙丑上篇曰。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告子篇曰。恭敬之心。礼也。恭敬与辞让。果是一义耶。意者恭敬底人必能辞让。然恭敬似就身心上说。辞让似就事上说。未知如何。
所谓辞让之心礼之端。是即其体而指其用者也。恭敬之心礼也。是即其用而指其体者也。孟子此二章大意。只欲以明其体用而已。故其于仁义礼智。如是立言。学者于此。但当领取大义。无论辞让与恭敬。皆以礼之用言之。则不必苦苦分别其异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3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34L.gif)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3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35H.gif)
此不难知。今于二人。一则爱之而欲其生。一则恶之而欲其死者。是惑也。虽于一人。俄则爱之而欲其生。旋复恶之而欲其死者。是惑之甚也。盖上两句。是以于二人者言。下两句。是以于一人者言。如是看则岂有难知之端耶。或说果非是耳。
孟子公孙丑上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章。章下愚按四端之信云云。其理亦犹是也。或以其理为信之理。或以其理为土之理。愚意两说皆似未然。盖上文既曰。四端之信。犹五行之土云。则于此又以其理为信之理者。语似重叠矣。且历论土之无定位。无成名。无不在寄旺之旨。而承之以其理亦犹是也云。则犹是之是字。不应越指上文之信。而分明指土也。若以其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3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35L.gif)
如是看最好。夫如是然后程朱两说。方吻合而无复可疑矣。
论语为政篇。子游问孝章章下。胡氏曰。狎恩恃爱云云。又曰。直恐其爱踰于敬云云。或曰。恃爱之爱。是父母之爱也。爱踰之爱。是人子之爱也。或曰。恃爱之爱。是人子之爱。而狎恩之恩。是父母之恩也。愚意皆似未然。盖一段之中。两个爱字。似不得异看也。所谓爱踰于敬者。实承上所谓狎恩恃爱。渐流于不敬之意而结之者也。若以恩爱字属之父母。则爱踰之爱。无所来历矣。即无论义理之如何。虽以文势观之。亦不应如是上下之分离也。盖父子主恩则恩于人子。似可以通看矣。宰我短丧章章下注。范氏曰。宰我之无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3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36H.gif)
向见子皓。其言亦似来谕。故尝以问于金南伯则不以为然。未知当何所适从。然狎恩恃爱四字。以狎父母之恩。恃父母之爱看。于义似得。如父子主恩之恩。宰我无恩之恩。虽于人子亦言之。而终于狎恃之意。为不衬切。人子自己之恩爱。曾何足狎而恃之耶。今以爱踰之爱。为同一爱字。而必欲如是看。然此则不过字义之稍相违而已。上下文势。不至于大分离。虽以上爱字属之父母。下爱字属之子。有何不可。恐南伯之见为是。如何。
戒慎恐惧。动静工夫。九思大山两先生往复文字。不啻累百言。然详其大意。九思则曰戒惧本兼动静。而着不睹不闻字则却可以言静。大山则谓戒惧本兼动静。初不系于不睹不闻字之着与不着也。按本兼动静云者。两先生说皆然。而妄意不能无疑。盖戒惧之所以兼动静者。以其自所睹所闻。以至于不睹不闻之地。故谓之兼动静也。若无不睹不闻字。则何以知其为兼动静也。详其语意。所睹所闻之地。似别有所谓动也。不睹不闻之外。似别有所谓静也。此殊可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3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36L.gif)
本兼动静之静。已是以不睹不闻而言。若非不睹不闻。则又岂别有所谓静乎。且若只言戒惧而已。则无以见其动静之意。故子思于此。特言不睹不闻时静工夫。以与下段动工夫相对立说。而动工夫慎独之慎。即此静工夫戒慎之慎。即戒惧之兼动静。到此始明。何可以本兼动静之故。便谓此段之戒惧不属于静。必着不睹不闻字然后却可言静乎。窃意九思此言。专就戒惧二字上见其已包得动意于其中。而说得如此。然所谓戒惧者。不在于动则在于静。不在于静则在于动。要是离动静不得。而今离了动静。单将戒惧二字。泛论其理者。无乃近于落虚无实矣乎。然而旋即云着个不睹不闻字则却可言静。此则为得子思本意。而未可便疑之也。至于所谓戒惧之兼动静。初不系于不睹不闻字之着与不着。则浅见尤不敢遽信。盖惟不睹不闻字之着焉。故方知戒惧之兼乎静。慎独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3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37H.gif)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3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37L.gif)
论语微子篇。齐景公待孔子章章下。程子曰。君待之之礼极隆。非所以待孔子。或曰。其礼极隆。多是僭踰。故非所以待孔子也。或曰。其礼极隆。难以常继。故非所以待孔子也。未知何说为是耶。
前说近是。
子张篇。子夏之门人小子章。章末小注。双峰饶氏云云。程子方以理为本事为末云云。又曰。程朱所论。本末不同云云。按程子诸条。以洒扫应对与精义入神为事。而洒扫应对。末也。精义入神。本也。然其所以然则理也。无论本末。贯通只是一理。故云更无精粗。又云不可分本末为两段事。其小注朱子说及愚按一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3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38H.gif)
所论甚是。双峰之言。果似未察程朱本意耳。
上立斋先生
岁色已暮。慕仰倍切。谓外令从氏兄枉顾。欣握之馀。询审静养道体对序万重。彼时泄侯。已至复常。下情慰贺。曷任其极。栻。𨀣及之制。居然已终。又当岁暮。孤露之感。益自难抑。奈何。所谓寻数之工。虽不敢全废。而亦未能接续。其间不无欣然会心处。而及至应事。辄败壤涣散。是知平日全无本领工夫。而徒区区从事于书册之间。所以无得力处也。思欲革旧图新。加意收拾。而非但摧颓已甚。事务拂乱。一日二日。依前无状。唯孤负门下是惧。未知门下将何以见教也。唯是之俟耳。
上立斋先生
顷承下覆书。备审伊时动静。向后月易。寒威比酷。此际慕仰倍切。即奉长胤兄。诟(一作询)审静中道体一向康宁。伏慰区区无任之至。栻。支离一病。已跨三朔。今虽数日巾栉。而尚未快苏。莫非衰相。苦闷何喻。樗翁丈已为安厝。而雪愤无路。只自痛叹而已。就恳嘉村先祖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3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38L.gif)
上立斋先生
新正。伏祝道体茂纳洪休。益膺难老。栻。今年又添一齿。环顾平生。有何所就。而虚吃了世间人许多饭。几乎到六十光阴。卫大夫之化。只隔一岁。而气质偏滞。依旧是这样人。加以疾病交侵。比前特甚。蛰伏几月。长事呻呓。时或神气稍定。取朱书閒看。古贤为学之意。益觉亲切有味。其中又有豫说今日病痛。霎然之顷。似不觉心融神会。而掩卷之后。便付乌有。自究其弊则全是无基本之致。思欲抖擞精神。少加工夫。而昏废已甚。冗故又夺。浸渍淟汩。有退无进。若是而更有何望耶。未知门下将何以见教也。所拱而俟也。
上立斋先生
知觉体用之喻。系是心性界分。极精微处。前者未能思索及此。今幸蒙示。恍然有觉。所以受赐多矣。夫未发而知觉烱然不昧。已发而知觉运用不差。此心之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3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39H.gif)
别纸
下教曰。心之所该者有五性。而智居其一则心大而智小。(止)智该五性。可乎。
按贺孙问孟子四端。何为以智为后。曰孟子只循环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3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39L.gif)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4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40H.gif)
下教曰。徒知所谓智之知觉与心之知觉无别。(止)见统于心而谓五性之一者为大耶。
按朱子答陈器之书曰。仁为四德之首。而智则能成始成终。犹元气虽四德之长。然元不生于元而生于贞。盖犹天地之化。不翕聚则不能发散。理固然也。答张敬夫书曰。上蔡所谓知觉。正谓知寒暖饥饱之类尔。推而至于酬酢佑神。亦只是此知觉。无别物也。但所用有大小耳。然此亦智之发用处。问。心是知觉。性是理。心与理。如何得贯通为一。曰。不须去贯通。本来贯通。据此则以智为分别是非者。犹贞之为终万物始万物之象。而有两面道理也。非谓分别是非之外都无所知也。至于知寒觉暖。亦是智之用也。酬酢佑神。亦是智之事也。岂可以智为但知是非。而以知为专属之心乎。愚则曰知觉。于恻隐羞恶之发。无不先之者。谓之心之知可也。谓之智之知亦可也。如是为说。似不背于心与智本来贯通之妙矣。今曰。虽是非之发也。非心之知觉先有以照烛。亦安得遽发云尔。则是心先乎性。气先乎理也。无或近乎心先动性先动之论耶。又曰。智之知觉之理。包在于心之知觉之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4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40L.gif)
下教曰。大学章句。知犹识也。(止)可叹可叹。
大学章句训释。金农岩亦有是说。然寻常以为知字只是知识之意。故如是释之。而不欲如彼之深见也。今下教如是。亦不敢自以为是也。若夫或问中。知者心之神明。及孟子集注。知者神明。皆以心之知释之。而不曰性之智者。诚如下教。然智字之训。只见于孟子之历数四端。皆谓之心。则心与智之相须。亦可见矣。若夫朱子之训知。每以心之神明释之者。诚若可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4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41H.gif)
问。知觉是心之灵。固如此。抑气之谓耶。朱子曰。不专是气。是先有知觉之理。理未知觉。气聚成形。理与气合。便能知觉。比如这烛火。是因得这脂膏。便有许多光燄。问。心之发处是气否。曰。也只是知觉。又曰。所知觉者是理。理不离知觉。知觉不离理。○问。心是知觉性是理。心与理如何得贯通为一。朱子曰。不须去贯通。本来贯通。如何本来贯通。曰。理无心则无著处。○所觉者。心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4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41L.gif)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4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42H.gif)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4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42L.gif)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4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43H.gif)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4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43L.gif)
上立斋先生别纸
近窝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4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134A/ITKC_MO_1134A_B103_444H.gif)
伏承批诲。公赋之外。又有私敛者。恐于人情不合云。此固然矣。然此井田若有时王之制。则储蓄之道。自在于公赋之中。固无私敛之法矣。既是横潗之私田。则其田所生之赋。不可不一依当时之例而输纳也。退以其私。更立敛法。然后可以广储蓄救灾恤患也。若只输公赋而不有私敛。则储蓄之法。从何以出乎。是以于收租之时。计其公赋之数。而又稍有零馀以广储蓄也。非每每加赋于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