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悦庵文集卷之四
悦庵文集卷之四 第 x 页
悦庵文集卷之四
 跋
  
悦庵文集卷之四 第 260H 页
书有家日用后(丙辰七月晦日)
夫冠昏丧祭。固有家日用之需。而备具于子朱子之家礼。后之羽翼家礼者。如仪节要诀,备要,三礼仪诸书。不啻明白。而穷乡末学之弊。乃至于质懒者狃于因循而以为难行。行果者习于见闻而辄复从俗。或不无有志于考礼者。而至于肯綮处。犹未能究解。临事行礼之际。人各立异。家各不同。甚者承讹袭谬。诿之于先祖之所行。则子朱子答或人之问曰。公晓得祖先便晓得者。何谓也。细究其故。专由于学不讲俗不尚耳。余乃敢就四礼行事之仪。逐句作圈。其中古今异宜处。略加俗礼。使年少之学蔑者晓然易知。而冠昏及时祭墓祭告事之类。使人唱而行之。亦无不可矣。玆录成一册子。不敢更立名而直谓之有家日用。将欲行之于家庭之内。而何必出而示人。以取讥笑也哉。
傅岩诗稿跋(壬戌)
岁壬戌十月之交。余过花县之红李洞。金斯文直卿氏。出其先君子诗稿二编而示之曰。此是收拾于煨
悦庵文集卷之四 第 260L 页
烬之馀。而曹兄相玉,康君圣浩。校正而成帙者也。方欲绣之梓。啚所以寿其传者。而书若文若干篇。力不能及诸。幸子之一寓目焉。余乃盥濯而庄受。仍留浃旬。隽永而味之。信乎邹夫子之言曰。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者。真不诬矣。余纵未能一日备洒扫于门下。而景慕钦艳者。则不在于人后。今观斯稿。如陪几杖于吟风弄月之地也。噫。公生于诗礼之家。蚤自丱角之年。夤缘契旧。出入于屏石昆仲两尹先生之门。而乡评荐之州曰。老而好学。渊源之正的。学问之宏博。槩可见已。其由于心而形于言者。宜非寻常韵士播芬掇馥。务为藻绘者之比尔。岂浅浅也哉。虽然。余固非立言者。格律之工拙。窃不敢议到。而志学终始。经火颠末。已备于公之自序及直卿氏血识。则亦不复屋床焉。公讳庆基。表德曰善裕。英阳人。晚卜居于傅岩之新里。故踵门之士。称之曰傅岩先生云尔。
谨书明德人物性二图后
近世湖洛心性之论。纷纭竞辨。各立门户。大为斯文之不幸者久矣。明诚堂先生。慨道术之分裂。悯人心之陷溺。乃会诸家之说而折衷之。手画二图。附以解
悦庵文集卷之四 第 261H 页
说。其论明德。则曰盖明德者。以本心言。而统性情兼理气。就气质中。主性善而名之也。以其在气质中而为气质性。故曰有分数。虚灵即气也。而所具者理也。其理也无分数。其气也有分数。故圣人明德。则如清水中本明珠。生知安行而明德明者也。贤人以下。则如浊水中揩拭珠。学知困知利行勉行而明明德者也。其所谓格致诚正修。政要变化其有分数之气质。尽复其无分数之性理。而可以止于至善。即汤武反之。而人皆可为尧舜是也。其论人物性。则曰朱子所论观万物之一原。则理同而气异。观万物之异体。则气犹相近而理绝不同。气之异者。粹驳之不齐。理之异者。偏全之或异云者。实正论也。既有五行之气。必有五行之理。而太极全体。各具于物物之中矣。五行中一不备。则成造化不得。五常中一不备。则亦不得成性。此则人物之所以同也。随气偏全。理有多少。五气各俱全。则五性亦俱全而为人。五气各俱偏。则五性亦俱偏而为物。此则人物之所以不同者也。盖人得正气。则如缸中五味水。而随气清浊粹驳。有智愚贤否。禽兽得偏气。则如桶中五味水。而随气美恶。有优劣善恶。昆虫得尤偏气。则如碗中五味水。而随气
悦庵文集卷之四 第 261L 页
美恶。亦各有优劣。草木得偏中之偏气。则无五常而有五理。如勺中五味水。而随气刚柔。有美恶之异焉。同中有异。而无人物无分之差。异中有同。而无性体破碎之讥矣。于是乎二家既往之是非。大煞别白。而栗,尤,遂三翁相传之旨诀。焕然复明矣。倘使就质于湖,洛当日之诸先辈。则亦必莞尔而笑也。世衰道微。近日末学之弊。必主先入。固守其说。鲜得个心公见明卒烂熳而同归者。朱夫子所谓以待后世之子云尧夫者。是乃先生微意也。庸何病焉。
题都伯卿(成大)遗子书后
古人有言曰生子有三难。生之非难。养之为难。养之非难。教之为尤难也。吾于都兄伯卿氏。信之矣。伯卿氏年五十而始有一子。生之固难矣。大小疹疫。绝而复苏者屡焉。养之亦难矣。至于教之之方。蚤自能食能言。出就外傅。诚心导率。而及其责以成人之道。则以奉先治家操身处事之要。誊诸笔语。俾为身后之家范。可谓尤难之最尤难也。有父如是。其为子者。安得不战兢临履。思显其亲乎哉。噫。伯卿氏真能教以义方。而视世之溺爱蔽私。饱食煖衣者。奚啻霄壤也耶。倘使克世其传。子子孙孙。勿替引之。则都氏之福。
悦庵文集卷之四 第 262H 页
盖未艾也。昔大禹氏闻善言则拜。故书而贺之。因勖其胤子云尔。
书居乡杂仪后
有家日用编成。思将以饮射附之矣。吾明诚堂先生。已曾纂定乡饮酒,投壶,士相见诸仪。故谨奉传写。而间记原注。俾解蒙士之惑。弁以黄勉斋乡饮仪节序。明其本意。又以乡约节目系之。而名以居乡杂仪。实与有家日用。相表里矣。合为上下篇曰八礼节要。盖取其便于阅览也。噫。小子出入先生之门。二十馀年。卤莽无状。其于造道之蕴奥。纵未敢窥得。而录其书传诸后。则亦不可不谓心悦夫子之学矣。倘使西河之人。无疑我之嫌也耶。世之行礼者。或有取焉。则亦不无少补云尔。
竹石图跋(庚午)
必先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此东坡画竹诀也。朱夫子题陈光泽家藏竹石图曰。东坡老人。英秀后凋之操。坚确不移之资。竹君石友。庶几似之。百世之下。观此画者。尚可想见也。余每诵朱夫子之言。而想像东坡翁寓心下笔之妙矣。己巳
悦庵文集卷之四 第 262L 页
杪秋。遇宋上舍(祥来)元履于锦城之子舍。一面相许。同留十许日。评文说诗。仍及于画。遂索纸而写一古石。傍画瘦竹一两枝。其英秀后凋与坚确不移者。纤悉精妙。出自心得。真所谓振笔直遂以追之者也。归而揭之斋壁。寓目而谛审之。则飒爽古怪。看益奇绝。余虽不识画。时想上舍之模范。而竹君石友。庶几似之者。其在斯欤。当俟具眼者而评之尔。金马清和节书。
北郭遗事跋(甲戌正月)
余自髫龀。熟闻北郭先生徐公之至行懿德。年十四五时。拜公之床下。信乎言温而气和。弸中而彪外。望之俨然而常缩左手于衣袪中。盖不欲以断指使人知也。及后与公三子游。皆能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著存不忘乎心。而子姓妇孺。惟以承顺为事。不问可知其有所受也。诗云孝思不匮。永锡尔类者。非欤。景慕钦艳之者深矣。昨年冬。公之孙上舍季干甫。以遗事一通。过余而言曰。先祖考有侍汤及庐墓时逐日手记。而秘藏不以示人。从兄幸得于乱稿之中。附以朝野诸贤褒美之辞。将欲裕后。而草具甫就。未克再修。从兄奄忽。橚等私窃惧祖考手录
悦庵文集卷之四 第 263H 页
之堙没。欲遂从兄之赍志。乃敢与从弟朴。商證而编成。凡若干沓。其于知善之责。溢美之戒。不明不仁是恐。请以是为何如哉。余曰。余非其人。安敢质其疑。然子既有命。亦不敢辞。再拜庄受。盥手而读之。当日进剂之诚。守庐之节。晢晢如亲承而目击焉。二十四年如一日。而所记者秪是药方与诊症之人。二十七月之间。殷奠之外。未尝归家。而风朝雨夕。不废上墓。只字片文。不及他事。专精于调养。致悫乎思慕。可质于神明。而前后诸贤之揄扬。宜其无愧笔矣。后之览之者。苟有秉彝。则孰不兴起其油然之敬也哉。呜呼。季干甫。真可谓善继述矣。有本者固如是也。因为之纂次年谱。谨书平昔所感者于卷尾而归之尔。
泰斋先生文集重刊跋(乙亥正月)
右。泰斋柳先生遗集也。始刊于 皇明景泰庚午。而忠壮公大田李先生。裒稡剞劂。以图不朽焉者。其后荐经兵燹。屡换星霜。板本残缺。篇帙散逸。几乎罕传于世。永之先辈嗟慨惜。谋所以重刊者久矣。前年冬。先生之后孙天植明五甫。以乡父老之命。来谂于余曰。先祖文集。今将入梓。幸相其役可乎。余乃乐闻而赴之。猥参于佥贤之末。浃旬而卒业焉。旧本一册。
悦庵文集卷之四 第 263L 页
分为上下。附以世系,年谱,行状及揭虔时诸贤赞述之文。总若干篇。呜呼。先生蕴抱典重。落拓羁寓。自为 圣代之逸民。而优游泉石。吟咏性情。其诗也雅澹高古。自有锵金戛玉之音。其立言也正大精密。深得造道成德之妙。不知千载之远。而亦可以想像其遗风矣。斯集之行也。先生之学。灿然复明于累百世之后。玆岂非斯文之幸欤。忘其僭妄。谨书所感于卷尾云尔。
书禹衡仲(载璿)散翁记后(甲申)
余有多闻莫逆友丹阳禹君。自号曰散翁。因作记寓意于曲辕之栎。匠伯子之过而不顾。以为散木焉。余乃讯之曰。散之为字。从昔从文。杂出于传记诸书。而其义不一矣。君独奚取于斯耶。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者。君子造道之形容也。忠信积中。发散在外者。盛德粹盎之气像也。朴散则为器者。老氏所谓圣人之大用也。琴名广陵散者。嵇叔夜叹世之无知音也。今君自少学富而识博。到老气完而志确。用之则可以为支厦之栋梁。济川之舟楫。不用则自甘于希世之灵春。抱香之丹桂。何关于匠伯子之顾与不顾。以栎为散而自比焉者。过矣哉。且夫栎之为木。生长于仁
悦庵文集卷之四 第 264H 页
天雨露之中。茂蔚乎浩劫风霜之馀。其大百围。其高千仞。而参天拂地。秀出乎穷林。光风霁月。不让于梧柳。亭亭然特立于通衢大道之傍。而烈日甚雨。荫芘乎千万人之来往。岂非材散而德聚者耶。宁可以散而弃之乎。固知君之志而为号者。有似乎栎。而不在乎散也。相与发一大笑。遂书其尾而归之。青猿麦秋节。独茂岩主书。
悦庵文集卷之四
 赞
  
题壁赞(并小序○丙午)
 东坡苏氏曰。偶读战国策。见处士颜蠋之语。晚食当肉。安步当车。欣然而笑。若蠋者。可谓巧于居贫者。余计拙而居巧者也。既窃慕颜公之语。重有感苏氏之评。居常口诵而心艳之。甲辰冬。拜西河任使君于河上。使君以大笔书此八字以惠之。呜呼。使君真知余者也。归而揭之壁。赞以系焉。
肉食者何。谋国事兮。职有瘝旷。素餐愧兮。盘腯皿腌。适口己兮。贪饕务饫。胡乃尔兮。吾非厌醒。既不得兮。晚起茅屋。羹菜菽兮。随分饮啄。乐自足兮。口腹是小。毋为气所役兮。(右晚食当肉)
嗟彼乘轩。载安之兮。方中圆外。但坐驰兮。冥行诡随。
悦庵文集卷之四 第 264L 页
不知止兮。足逸心劳。奈多歧兮。我出无舆。徒步屧兮。流行坎舍。惟意适兮。邪溪曲径。不远复兮。矧絇有戒。慎不以此易兮。(右安步当车)
读书赞(戊申)
虚心而静虑。循序而致一。从容乎章句文义之间。体验乎操存践履之实。终而复始。莫论其遍数。约而有要。犹恐其杂博。自非朝耕而暮获。宜尔日乾而夕惕。
深衣赞(乙亥)
名以取义。被身体也深。完且不费。为善衣之次。贵贱吉凶之同服。规矩绳衡之兼备。生而行祭燕。死而为袭敛之具。简便适用。文可作摈相。武可致军旅之事。贵重如此。端拱徐趍。美前后之襜如。整襟危坐。想表里之一矣。有是乎古圣之遗制。何怪夫俗观之讥訾。破之无斁。弊予改为。
悦庵文集卷之四
 铭
  
东坡帻铭(并小序○甲辰)
 余尝读东坡椰子冠诗曰。独着短檐高屋帽。东坡何事不违时。欣然心慕之。啚传其制。而世远莫之考矣。适有从余游者安东权秀士得衡。袖一布帻来。示余曰。此乃曾王考自洛南迁时所制。而名东
悦庵文集卷之四 第 265H 页
坡帻者。宛然高屋而短檐也。抑未知椰子旧㨾。信如是否也。凡其为制也。以四幅。礼上杀下而为屋。又以四幅。圆前方后而为檐。又贴四幅于屋端而为盖。幅象巫峰之数。而状如凤翥鹤舞者然。余乃庄受而巾之首。家人骇笑。邻翁讥嘲。真岂非违时独着者欤。遂为之铭曰。
奎仙重首。着有令章。整登琼掖。岸过钱塘。檐短星转。屋高风斜。归来千载。椰变而麻。窗明几静。影奇意适。两鬓无尘。四角垂格。饮公蕉叶。读公茶歌。一则东坡。二则东坡。众嘲群笑。无乃违时。心焉好之。弊予改为。
槐轩古井铭(并小序○乙巳四月)
 解安县之柳溪。槐轩郭先生之遗墟也。先生卜居于斯。讲学于斯。时与寒,旅,乐,慕诸贤。杖往屦来于斯。山溪草木。真个馀馥中物也。又凿井得泉。观其源。为进德之养。酌其波。为乐饥之饮。则当与武夷之寒泉。并名于世。而惜乎数百年来。羃而堙焉。耰而田之。后之学者。虽欲寻源挹波。无处可徵。是年春。经始揭虔于旧址。先立庖舍。缭以为垣。垣傍将植木设门而掘之得一石。空空然有响焉。开视之。宛然古井也。圆甃依旧。方干无恙。玆岂非扶护悭
悦庵文集卷之四 第 265L 页
秘。待其时而发者欤。先生之八世孙孟坚甫。备记其事而铭之。余乃绕井掬饮。盥手而和之。铭曰。
井之为道。贵乎泉达。体备周圆。用之泽物。先生以之。既甃而汲。养德不穷。有孚元吉。无禽是舍。遂泥不食。耕者无传。后人靡式。讲宇载落。盖石自辟。学有依归。井道乃复。维泉之源。先生之德。天悭地藏。待时乎作。事古贾宅。亭新颜乐。饮水和铭。景仰无斁。
毅庵铭(为李曾伯作○己巳)
曰弘必毅。此最精密。弘则不迫。毅则不屈。君子所贵。以此自律。弘虽可能。毅或难必。日用之间。著工有术。操守必固。疑义必质。知进勇倍。行无所窒。自然强毅。不为物汩。柔能化刚。虚反就实。心田浩阔。气像僩瑟。到此志豪。俯仰无恧。勉哉敬哉。圣训敢述。
笔铭(为徐麟淳作)
头尖而锐。中虚而直。参为四友。裨补厥德。
砚铭(为徐麟淳作)
噫质钝而居静。字虚中兮。又性刚而色润。备德容兮。濡毫泼墨。资无穷兮。君子以。惟适用之是从兮。
金铁孙晬盘铭(并小序○丁丑)
 兑阿鳌山金氏妇。震索坎索而皆不举。及三索而
悦庵文集卷之四 第 266H 页
又得奇男。曲眉礼颊。真骥之子凤之雏。其家大父循其首而喜之。名之曰铁。期以质悭而声远也。今当晬辰。骨格渐成。知觉方生。游戏蹁跹。可抱可爱。外祖六十八岁翁。为作铭辞。以祈永命焉。铭曰。
积善古家。庆所毓兮。抱送麒麟。猗孔释兮。门设弧矢。仰射六兮。载弄笔砚。灿圭璧兮。诗礼教诲。庶式谷兮。我祝无他。寿齐岳兮。
杖铭(癸未)
用之则行。行亦吾行。舍之则藏。藏亦吾藏。惟我与尔有是夫。慎素履而共徜徉。
悦庵文集卷之四
 杂著
  
诸子晨谒辨(庚戌)
窃尝读家礼祠堂章。曰主人晨谒于大门之内。释之曰主人谓宗子。主此堂之祭者。栗谷先生继之曰。虽非主人。随主人无妨。窃以为此乃人子当行之事。常欲随家兄之后。依礼参谒。而家兄自早岁。担夯家务。有志未就。而近年以来。荐伤逆理。衰病侵陵。至或俗节朔参。亦不能自力。间有摄行之时。则霜晨雨朝。安可以自当如仪耶。如欲代摄而行之。则又异于当祭告行之仪。而沙溪先生曰。无主人而不可独行。夫如
悦庵文集卷之四 第 266L 页
是。则孤露之感。无所寓慕。而但所冀者。家兄如未甚老病。若幸不至于渐剧。则尚俟他日。量筋力而图之。及见四礼书引琼山之说。曰馀人出入。皆如此仪。但不开中门。而先儒之或言子弟侄孙同居者。无主人而不可独行者。何也。若或人家宗子。不幸早没。孤儿尚幼。而宗子之弟与侄。不谒家庙。草茂雪积。雨漏风捲。而拘于不可独行。未得省谒。似未安矣。且宗子仕宦京师。经岁未归。支子同居者。亦经岁不谒。斯极未安。尤庵先生曰。以诸兄弟出入必告之文观之。晨谒之礼。不系主人之有无也。然则沙老之说。或未及于详正。而其后先正之论。出于其门。则抑亦发前贤之所未发者欤。私以独行之当否。谨质于师门。则举尤翁之说而證之曰。以此以彼。无主人则一也。且以人情言之。晨谒是象平日定省之礼也。岂有兄不参而废之之理哉。再拜闻命而归。谨白于家兄而行之。若夫其仪。则从古礼馀人升降由西阶之文。行四礼书香若难继。只再拜之仪。依朱夫子昏暮无复再入之训。晨兴拜谒于门内近西之地。退省于兄所而罢。庶几无僭宗之嫌。而免夫好礼者之讥笑哉。犹有一段擅行底未安之心。故略自辨之如此云尔。
答尚州疏会文(戊午)
嘻噫痛矣。世或有人面兽肚。蔑伦悖义之徒。而岂有如今日之申若枢者哉。宋之秦桧。丽之李仁任。不足以比其恶也。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孰不欲食肉而寝皮乎。仄闻公议齐发。请讨已定。真所谓一段正气。犹未至泯泯。敢不钦服。生等传闻后时。既不进参于齐会之末席。无用之责。固所不免。而且本邑校院。势甚凋残。又值歉岁。不得为万一之助。不胜慊叹。然义理在前。望须益加贾勇。裂裳裹足。㑭雪东国之耻。幸甚。
徐景直(檃)字辞(乙丑上元日)
冠而钦名。字以表德。檃是揉曲。爰命曰直。圣门传授。此为要切。人维应事。天故生物。罔也幸免。养而无害。义则方外。敬之在我。战兢临履。诚正精一。及其成功。四体充溢。邦道有无。如矢而已。父子相隐。乃全伦理。何必乞邻。亦恶以讦。动静相涵。随地活泼。学从此始。两进明诚。强勉思义。毋忝所生。
深衣裁制(示徐杓○丙寅)
裁用白细布。(苧麻绵帛俱可。)度用指尺。(中指中节为寸。)○衣全四幅。(每幅长二尺二寸。又剩一寸。以为缝削之用。)用布二幅。中屈下垂。共为四
悦庵文集卷之四 第 267L 页
幅。不裁破腋下。(袼也。)过胁而属于裳。(仪节斜修法。不用可矣。)每幅属裳三幅。(衣则下属于裳下下里也。裳则上属于衣上上表也。)○裳交解为十二幅。上属于衣。其长及踝。用布六幅。每幅(本广。二尺二寸。)裁为二幅。一头广(一尺四寸。)一头狭。(八寸。)以狭头向上而连缝。(幅之两旁。各除一寸。为缝削之用。则广头一尺二寸。狭头六寸。布广只是一尺八寸。)腰围七尺二寸。(深衣所谓腰缝半下。)下齐丈四尺四寸。(玉藻所谓齐缝倍腰。)续衽钩边。丘氏曰。裳之两旁前后相交处。皆合缝之。使相连续不开。是谓续衽。又覆缝其边。如俗所谓钩针者。是谓钩边。○增解曰。按啚注。既合缝又覆缝云者。裳之两旁续衽钩边之制也。盖谓前后两幅斜裁处。凑会于此。不如是则易为解破绽裂故也。世俗又以每幅之斜裁处。布缕之解破为虑。辄通十二幅。皆为覆缝之制。殊乖礼经本旨。然覆缝虽误而斜裁之布缕解破。诚不可不虑。且缝削之剩。两边各存一寸。则虽在里面。似不免荒粗矣。如欲免此。则须于临缝时。就不斜边占六分半强。就斜裁边占一寸三分半强。(两边通为二寸。)却将一寸三分半强者。向里摺叠其半。为六分半强者一叠。与不斜边六分半强者。凑着而合缝之。则虽不覆缝。可免解破荒粗之患。且不违于缝削各一寸之制矣。○曲裾一节。备要已删之。○圆袂。(长广皆二尺二
悦庵文集卷之四 第 268H 页
寸。如月之半圆。合左右袂。则如月之全圆。)用布二幅。各中屈之如衣之长。(亦有缝削之剩。)属于衣之左右。缝合其下渐圆杀之。(如牛胡。)留一尺二寸。以为袂口。(袪也。)杨氏引礼记。不以一幅为拘。则加设半幅可矣。○方领。两襟相掩。衽在腋下。两领之会自方。补注曰。衣之两肩上。裁入三寸。反摺而剪去之。别用布一条。(以阔六寸布夹缝。而归二寸于两边缝削。则表里各二寸。)自项后摺。转向前。缀于左右摺剪处。表里各二寸。长与衣身齐。礼记所谓袷二寸是也。○补注对襟说及白云朱氏内外加襟之非。先辈卞之已尽矣。○黑缘。仪节曰。用皂绢为之。领及袂口裳边表里。各用寸半。领及裳边内外。则夹缝在本布上。袂口则缀连于布外。按家礼领缘二寸。考玉藻袷二寸。缘广寸半。则不分领与裳袂。皆用寸半矣。○小带。缀于左边及右腋下。结之。遂庵曰。衣之有纽。古今何异。家礼是草本。而备要从家礼。偶然遗漏耳。○大带。用白缯。(顺衣之色。)广四寸。夹缝之。(四寸夹缝则为二寸。)其长围腰而结于前。(再缭之。)为两耳。垂其馀为绅。下与裳齐。以黑缯缘其绅。表里各半寸。(大夫缘其两耳。)复以五采绦(何氏曰。用青小绦。)广三分。约其相结处。与绅齐。
性说
悦庵文集卷之四 第 268L 页
系辞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成之者性也。彖传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又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此言性之大槩也。中庸曰。天命之谓性。孟子曰。性善。程子曰。性即理也。此主理而论之也。孔子曰。性相近。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程子曰。气即性。性即气。生之谓也。张子曰。合虚与气。有性之名。朱子曰。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此兼气而论之也。盖理气元不相离。朱子曰。有是理而后有是气。有是气则必有是理。何者。一阴一阳。气也。所以一阴一阳者。理也。理即道也。道妙无形。故曰。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善者。以实理言。即道之方行者也。性者。与善相对。即理之已定者也。继成是气。善性是理。继之者善。万物资始之谓也。成之者性。各正性命之谓也。其曰。本然气质者。性非有两㨾而异名。只是此理堕在气中而成质。理有通塞。故有人物之殊。气有清浊。故有智愚之等。太极本然之妙。万殊之一本也。二气交运而生。一本而万殊也。告子乃指其气而遗其理。梏于其同。而不知其所谓异者。所以见辟于孟子。而孟子只欲救告子之失。亦不言气字。而继之以犬之性牛之性。故明道云论性不论气
悦庵文集卷之四 第 269H 页
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二之则不是。真所谓发明千古圣贤未尽之意也。近世为人物性异同之辨者。纷纭说去。乃使性字安顿不着。或曰。本然之性。人物皆同。气质之性。人物各异。或曰。一原上本然。人物皆同。异体上本然。人物各异。是皆未得为正论。朱子曰。论万物之一原。则理同而气异。观万物之异体。则气犹相近而理绝不同。夫太极动而二气形。二气形而万化生。人与物俱本乎此。是其所谓理同者。而二气五行。絪缊交感。万变不齐。是其所谓气异者。此则方行付与万物之初。故谓之一原也。人物所禀之性。不无偏全。人得五行之正气。而尽有五常之全德。物得形气之偏。而不能通贯乎全体。知觉运动气也。仁义礼智理也。知觉运动。人能之而物亦能之。是其所谓气相近者。仁义礼智。物固有之。而岂能全乎。是其所谓理不同者。此则人物禀受已得之。故谓之异体也。是以朱子于大学或问曰。以其理言之。则万物一原。固无人物贵贱之殊。以其气言之。则得其正且通者为人。得其偏且塞者为物。此则所以见太极之无亏欠而非有我之所得私也。于孟子集注曰。以气言之。则知觉运动。人与物若不异。以理言之。则仁义礼智之
悦庵文集卷之四 第 269L 页
禀。非物之所能全也。此则所以说人之为贵。非物之并也。隙窍日光之譬。勺碗江水之喻。所谓物物各具一太极也。盖本然云者。禀于天之理也。气质云者。赋于己之气也。以或问观之。则本然皆同之论似是。而以集注观之。则气则同而理反不同。其故何哉。一原者。在天曰理。动静者。气也。理气混融。妙合而凝。理一而气二。故朱子曰。理同而气异。不容本然气质之可言。而异体者。天几时分别出。是人是物。各成形质。而所禀不同。语其理则本然也。论其气则气质也。理乘气行。气之所偏。理亦偏焉。然则人与人同者。得一原之全也。物与物同者。(犬与犬同。牛与牛同。)受异体之偏也。故人之性论明暗。物之性只是偏塞。明者。本然也。暗者。气质也。偏者。本然也。塞之不可开者。气质也。是故。栗谷曰。人之性。非物之性者。气之局也。人之理。即物之理者。理之通也。尤庵曰。男女一太极云者。男女各具一太极也。牛一太极也。马一太极也。皆当为本然也。今者。一原异体之分为二本然者。固为未安。而以犬牛人之不同。皆为气质之性者。亦未可知也。朱子曰。枯槁之物。只有气质之性。而无本然之性。此语犹可笑。若果如此。则物只有一性。而人各有两性矣。此可见
悦庵文集卷之四 第 270H 页
人与物本然之不同。而曰各具一太极。曰各一其性。则各之一字。尤更分明矣。又主性同之论者曰。人物五常同全。而但物则蔽塞而不见其与人同。此论但见一原之理同。而不察异体之理绝不同。主性不同之论者曰。五常。人则具全。而物则各得一性而不全。此论只见异体之不同。而不论一原之本同也。大抵专以物性言之。则虎之仁蜂之义獭之礼鸠之智。固各有一点子明。而知寒暖识饥饱。好生恶死。趍利避害。虽气之所使。而随气多少。理亦多少之妙。亦可见矣。张子曰。物有近人之性。人有近物之性。朱子曰。性最难说。要说同亦得。要说异亦得者。当为至论也。